物质载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06:09

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范文篇1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十大体系办、市直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按照“三个围绕,一个继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提高政府效能,继续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紧扣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政策的落实,紧扣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紧扣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提高,以物质载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取得了明显效应。

1、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形成了资本市场化运作新机制。一是新建了一批融资平台。为加快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我县先后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红金工业区开发公司、洋塘工业区开发公司、储潭开发公司、汶潭开发公司等一系列融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县已融资到位资金2.5亿元,另有2.1亿元通过了评审关。此外,我县还争取设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小额贷款公司——县汇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自8月8日开业以来,该公司充分发挥“短、小、频、急”的特点,已发放贷款3400万元。二是健全了担保机构。今年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江西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县分公司、新市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担保平台,正在洽谈组建民间担保公司。目前,省信用担保公司县分公司已担保贷款51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已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125万元。三是创新了融资方式。出台了《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资本经营水平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融资方式进一步创新。比如,我县与江西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发行了5000万元信托产品。又如,我县采用BOT融资方式,引进了深圳客商投资新建大型购物中心。

2、打造物流服务平台,形成了物流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设了“物流一条街”。近几年来,在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越条件的带动下,我县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县已在新大道聚集物流企业30家,形成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中转、销售、配件、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等功能齐全的“物流一条街”,总投资超过1.5亿元,其中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6家,自开票企业5家,在岗职工5000多人,日装卸运输能力超过4000吨,年营业收入达到2.6亿元。今年以来,全县物流企业已实现税收1100多万元,其中“物流一条街”企业上缴税收超过80%。二是完善了配套设施。启动了占地300多亩的红金物流园和占地180多亩的昌联仓储物流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规划了茅店太阳坪、东田互通口等物流园区。同时,我县还规划了钢材、重工机械、工业原材料、二手车、小商品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项目。三是出台了优惠政策。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我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加快物流货运产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政策文件,对物流企业在挂牌、办证、年检、缴税、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打造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形成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新模式。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五个一”服务模式:一是建立了一张流转服务网络。县一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总中心,乡镇一级设立流转服务中心,村一级设立服务站,组一级设立流转服务点,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二是规范了一套土地流转程序。在提出申请、审查及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归档管理等方面均规范了一套操作性强、方便快捷的流转程序。三是健全了一套土地流转手续。建立了“一栏三表六制度”,即信息公开栏,土地流转信息登记表、土地转入意向登记表、土地流转情况登记表,岗位责任制、信息制、备案登记制、档案管理制、纠纷调解制、风险预警制。四是完善了一套跟踪服务机制。比如,通过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联系流转大户,及时召开融资对接会,开展农业产业贷款担保,使业主与银行建立了密切的信用关系。五是创新了流转方式。具体来说,有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截止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4万多亩,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村闲置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4、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形成了就业和创业服务新机制。一是建立了一套服务模式。在推进全民创业过程中,我县形成了“五大服务+载体”的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金融扶持“五大服务”,并建立十大体系服务全民创业展示厅,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二是建立了一批服务载体。新建了公共实训中心、新市民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等一批载体。启动了全民创业园、全民创业一条街等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开展创业培训10期、523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90万元,扶持338户实现创业,带动1541人实现就业,组织346名大学毕业生参加了见习活动。三是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比如,举办了2009年春季就业招聘大会暨全民创业推介会,吸引了3.6万务工人员前来应聘,共组织128家县内外用人单位现场参与,提供就业岗位20660多个,推介创业项目138个,现场录用6730多人,达成创业意向210多个。

5、打造园区企业服务平台,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我县深入开展了“十大体系支持企业应对危机渡难关”等系列活动。一是健全了招商、安商、富商三大服务体系。招商、安商方面,组建了专业招商小分队、企业安商服务队、招工服务队、环境整治组4支队伍,全方位、保姆式为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安商服务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0多个;环境整治组受理各类效能投诉11件次,办结率达到100%。富商方面,比如,把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技术标准、社会保障等体系向谱赛科公司延伸,累计为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8人,给予税收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性倾斜资金3000多万元。又如,专门成立甜叶菊办公室,扶持和服务甜叶菊产业及龙头企业发展。2009年全县甜叶菊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1-8月,甜叶菊生产龙头企业——谱赛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缴税收2180万元,同比增长65%。二是建立了“五个一”服务机制。即“一本通”缴费、“一站式”办结、“一体化”征收、“一关通”服务、“一月一督查”。比如,通过完善《县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使企业更加深入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物质载体范文篇2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的十大体系物质载体建设工作作一发言。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十大体系办、市直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按照“三个围绕,一个继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提高政府效能,继续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紧扣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政策的落实,紧扣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紧扣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提高,以物质载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取得了明显效应。

1、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形成了资本市场化运作新机制。一是新建了一批融资平台。为加快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我县先后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红金工业区开发公司、洋塘工业区开发公司、储潭开发公司、汶潭开发公司等一系列融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县已融资到位资金2.5亿元,另有2.1亿元通过了评审关。此外,我县还争取设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小额贷款公司——县汇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自8月8日开业以来,该公司充分发挥“短、小、频、急”的特点,已发放贷款3400万元。二是健全了担保机构。今年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江西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县分公司、新市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担保平台,正在洽谈组建民间担保公司。目前,省信用担保公司县分公司已担保贷款51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已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125万元。三是创新了融资方式。出台了《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资本经营水平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融资方式进一步创新。比如,我县与江西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发行了5000万元信托产品。又如,我县采用BOT融资方式,引进了深圳客商投资新建大型购物中心。

2、打造物流服务平台,形成了物流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设了“物流一条街”。近几年来,在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越条件的带动下,我县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县已在新大道聚集物流企业30家,形成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中转、销售、配件、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等功能齐全的“物流一条街”,总投资超过1.5亿元,其中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6家,自开票企业5家,在岗职工5000多人,日装卸运输能力超过4000吨,年营业收入达到2.6亿元。今年以来,全县物流企业已实现税收1100多万元,其中“物流一条街”企业上缴税收超过80%。二是完善了配套设施。启动了占地300多亩的红金物流园和占地180多亩的昌联仓储物流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规划了茅店太阳坪、东田互通口等物流园区。同时,我县还规划了钢材、重工机械、工业原材料、二手车、小商品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项目。三是出台了优惠政策。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我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加快物流货运产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政策文件,对物流企业在挂牌、办证、年检、缴税、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打造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形成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新模式。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五个一”服务模式:一是建立了一张流转服务网络。县一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总中心,乡镇一级设立流转服务中心,村一级设立服务站,组一级设立流转服务点,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二是规范了一套土地流转程序。在提出申请、审查及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归档管理等方面均规范了一套操作性强、方便快捷的流转程序。三是健全了一套土地流转手续。建立了“一栏三表六制度”,即信息公开栏,土地流转信息登记表、土地转入意向登记表、土地流转情况登记表,岗位责任制、信息制、备案登记制、档案管理制、纠纷调解制、风险预警制。四是完善了一套跟踪服务机制。比如,通过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联系流转大户,及时召开融资对接会,开展农业产业贷款担保,使业主与银行建立了密切的信用关系。五是创新了流转方式。具体来说,有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截止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4万多亩,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村闲置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4、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形成了就业和创业服务新机制。一是建立了一套服务模式。在推进全民创业过程中,我县形成了“五大服务+载体”的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金融扶持“五大服务”,并建立十大体系服务全民创业展示厅,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二是建立了一批服务载体。新建了公共实训中心、新市民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等一批载体。启动了全民创业园、全民创业一条街等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开展创业培训10期、523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90万元,扶持338户实现创业,带动1541人实现就业,组织346名大学毕业生参加了见习活动。三是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比如,举办了2012年春季就业招聘大会暨全民创业推介会,吸引了3.6万务工人员前来应聘,共组织128家县内外用人单位现场参与,提供就业岗位20660多个,推介创业项目138个,现场录用6730多人,达成创业意向210多个。

5、打造园区企业服务平台,形成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我县深入开展了“十大体系支持企业应对危机渡难关”等系列活动。一是健全了招商、安商、富商三大服务体系。招商、安商方面,组建了专业招商小分队、企业安商服务队、招工服务队、环境整治组4支队伍,全方位、保姆式为企业提供服务。目前,安商服务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0多个;环境整治组受理各类效能投诉11件次,办结率达到100%。富商方面,比如,把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技术标准、社会保障等体系向谱赛科公司延伸,累计为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8人,给予税收奖励、贷款贴息等政策性倾斜资金3000多万元。又如,专门成立甜叶菊办公室,扶持和服务甜叶菊产业及龙头企业发展。2012年全县甜叶菊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1-8月,甜叶菊生产龙头企业——谱赛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缴税收2180万元,同比增长65%。二是建立了“五个一”服务机制。即“一本通”缴费、“一站式”办结、“一体化”征收、“一关通”服务、“一月一督查”。比如,通过完善《县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使企业更加深入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物质载体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隐性德育;物质载体

传统的显性德育多采用政治学习、开会、谈话、大众传媒等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生活背景、审美情趣、情感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变化,这种惯与说教、批评式的正面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隐性德育应运而生。

隐性德育是将内隐的价值观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成长,并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而隐性德育主要依托中介或载体,因此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大学隐性德育载体,是大学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隐性德育载体的存在形式,大学隐性德育载体可分为物质载体、精神载体、制度载体、行为载体,本文对大学校园隐性德育载体的物质形态进行主要的论述,以及如何开发利用隐性德育中的物质形态载体。

思想品德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也就是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而良好的物质文化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标志等物质形式来体现的。

一、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

学校的地理环境的优劣是学校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的“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追求的是内省式的修身养性,书院多坐落在远离城嚣的秀美山水之中,与现实隔开,让学生在乐山乐水中感悟着天人合一的气韵。而现代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选址尤其重视交通,交通便利,信息就发达,社会联系就密切,也便于学生入学。

校内环境的建设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可以营造出独特、个性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教育性和富有人性,应是花园式的学校,兼有中西两种风格。而学校建筑的多种造型艺术形象,象征了各种精神和理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它以物化的形式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多的靠熏陶,包括建筑环境的熏陶。现代学校建筑追求个性,根据条件在整体规划或局部建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校的不同,就像打开了一本好书,有值得反复咀嚼的东西,同时学校的建筑设计要给学生留下自主创造的空间,包括自主交谈、自主活动、自主表现的空间等,变化多样性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由移情作用而浸润着学生发展和创造的欲望。

二、校园文化设施是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的载体,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

雄伟、典雅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室内灯光、音响等舞美设备应是先进的,桌椅要符合人体生理特征,做到简洁、安全、舒适,体育馆里体育器材要完好、整洁、安全。还应建有多功能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文化广场等,要规划、建设、维护好校园文化设施,并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以满足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

1、图书馆的建设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不充裕,但倘若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是学校。”可见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了。

首先图书馆的建筑外观要体现人文化,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外观造型要突出文化特性,有新意,具有时代感,且可融入地方特色,外形多元化、个性化,具备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浓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其次图书馆的室外环境布局应突出绿色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要人性化,人性化的内部设计会使图书馆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朝着更舒适、更自然的方向发展。应注重内部装饰,尤其对特殊群体的读者更是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如对阅览区、书架等采用大的圆形的平面,台阶设计成半圆形,地面也采用松软的地毯等。

2、校园媒体宣传方面

据全国教学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组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位居第一。由此可知,校园媒体是需要好好开发利用的一大资源。它是校园内部及学校与社会进行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期刊、黑板报、宣传栏、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形式。校报、宣传栏通过刊登一些事情来鞭策社会丑恶,电视里播放爱国体裁的或其他健康、积极向上的影片催人奋进,引人深思。广播站播放不同的音乐,高雅音乐和歌曲能起到调节身心、涵养性情的作用。流行音乐的动感十足、简单明了,音韵谐美,带给大家现代时尚的感受。

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校园网络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网络舆论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建设好网络显的尤为重要,校园网丰富多彩,可以反映校园生活的各类文章、图片;可设网络论坛,让学生畅所欲言,抒发胸臆;更可设师生交流的平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为学生解决疑惑;可设网上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生活做保证。通过校园的各个部分使信息得以传播,观点得以交流,情操得以陶冶,校园文化得以丰富。

3、人文景观的培植方面

在校园内挖掘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观,可大大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从而达到对师生员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校园古老建筑、雕塑、水榭、长廊、碑刻等,无声的人文景观通过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变成了有形的教育实体,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诸方面,起到润物无声、熏陶渐染的重要教育作用。

4、学校标志的设计方面

物质载体范文篇4

一、城市记忆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的相关理论

(一)城市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城市记忆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历史认识。城市记忆反应城市空间环境,记录于人们的脑海中,城市记忆是人对空间环境的理解2。城市记忆的特点主要包括区域特点、时间特点以及关联特点,具体说来:首先,城市记忆的区域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所反映出的城市记忆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城市记忆的时间特点主要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城市记忆的表现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往往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第三,城市记忆的关联性特点可以概括为在某一连续的时间节点上,城市记忆的发展与延续呈现出相互关联和演化递进的特点。

(二)历史街区景观的价值

历史街区的发展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并对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历史街区景观主要包括了传统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两方面:首先,传统建筑景观的价值主要在于,传统建筑是历史街区的核心体现,是真正历史的延续;其次,环境景观的价值主要包括:一方面环境景观指人们活动的载体,环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另一当面环境景观又带给人们灵感,激发和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和活动。

(三)城市记忆延续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对他们来说这些记忆既是经历也是财富4。城市记忆延续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两者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城市记忆的延续有助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历史街区景观保护同时又减少和避免了城市记忆的丢失。总之,在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中,要充分认识城市记忆的价值所在,对那些蕴含独特城市记忆的建筑与环境主动予以保护。

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历史街区景观资源现状

(一)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历史街区景观资源特征

开封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具有很多承载记忆的载体,其传统建筑的数量相当多,传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是开封老城区并未得到开发,也因此保留了其中最为原汁原味的开封街巷、胡同记忆5。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众多的古街胡同贯穿了整个历史街区,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集中体现。所以基地选址于开封市区东北部的顺河回族区,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具体指北起双龙巷,南止于穆家桥街,西临南北土街,东接内环路。基地周边有四条主干道及多条次干道,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发达。具体说来,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的景观资源特征主要从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两方面进行分析。1.物质载体(1)街巷分析:基地内部道路均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整体格局呈方格形,具有为直、细、短等特征。横向道路有刘家胡同、南教经胡同、乐观街、理事厅街、维中前街、清南东西街;纵向道路有草市街、北羊市街、清南平北街、王家胡同。(2)建筑分析:建筑主要以上述的七条街及3条胡同的沿街建筑为主,其中居民住宅用地将近65%,商业用地占23%,教育、文化、医疗、政府公共部门的建筑用地共占12%。(3)植物分析:基地绿化主要以道路绿化为主,但行道树均是零散种植且种类较单一。研究区域内的绿化主要依靠居民门前种植的石榴、苹果、葡萄、蔬菜等蔬果。(4)照明分析:研究区域内公共路灯少,且路灯均为简易路灯,光照辐射范围小,基本靠商铺及公共建筑的灯光补充照明,但整体还是偏暗,所以夜间出行不方便。(5)公共设施分析:研究区域内公共设施缺乏休息设施,垃圾桶及公厕数量基本上能满足周边居民使用。路边标识系统不明显,广告宣传栏杂乱,不统一。(6)饮食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小吃店大多零散分布,大多都不是传统小吃店;只有清平南北街上的清真食品街才成规模,且里面大多是传统老字号。但是此处卫生,交通等环境并不是很乐观。2.非物质载体开封是八朝古都,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又是开封著名的历史街区,因此该街区内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其中街巷名称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武术文化、遛鸟文化都具有代表性。(1)街巷名称文化:街巷、胡同取名方式主要是为了记忆和查找,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命名种类大致有8种,分别是以历史遗迹、行店市场、衙府坊宅、寺庙寺观、吉祥仁爱、景物、序号、时代命名。(2)饮食文化:开封小吃的发源地是寺门小吃,这也是开封目前最具生活状态、最具老开封意味、最有深厚市井文化的原因之一。在这小吃街上,有多家传统小吃老字号。(3)手工艺文化:开封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6。其手工艺文化和历史文化数不胜数,与研究区域密切相关的则有汴京灯笼张及北宋官瓷。(4)武术文化:清道光末年,开封东大寺聘请沧州回族武术家黄明新传授查拳。黄明新所传查拳特色独具、传承有序,人称“开封回族查拳”或“黄派查拳”7。(5)遛鸟文化:开封不但是七朝古都,而且还是“休闲之都”。清晨,爱鸟的“老开封”们手里提着鸟笼,悠闲地散着步,这就是古城的一道景观——“遛鸟”。

(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的保护现状

1.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保护中的问题(1)在物质载体方面:a.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历史街区风貌受到威胁。当前对于这一片区改造和保护的手段呈现出粗放式拆旧建新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开发建设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抵触的,是对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b.历史街区内生活环境恶化,景观破坏严重。由于机动车、非机动车、摊贩占道,市场、摊位规划不合理,导致道路狭窄、拥挤且人车混杂。(2)在非物质载体方面:a.文化存在多元性的特点,在景观资源的保护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片区内存在部分历史遗迹,其中蕴含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为街区的改造带来一定的困难,景观资源的规划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b.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滞后,阻碍景观资源保护。从开封老街区城市记忆的角度,该地段所蕴含的传统民俗文化就是其最大的特色及代表。但配套设施不足,传承、保护方式单一。2.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保护的机遇正如上文所述,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面临着许多威胁,然而其也伴随着许多机遇,当前最主要的机遇包括以下几点:(1)在物质方面:仍有部分古迹保留,历史文化悠久在街巷、胡同中,仍有少部分有历史年代感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及建筑构件,有空间结构较为完整的传统院落形式。(2)在非物质方面:a.和谐的邻里关系,浓重的街巷生活气息。b.胡同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c.部分民俗文化保存较好,片区内有一间民间博物馆及两所文化研究所设立于此。遛鸟文化发展、传承较好,为居民增添生活乐趣之余也给片区带来独特的生活气息。d.寺门前小吃具悠久的历史,其小吃文化得到很好传播和发展,对于更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优势。

三、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策略

(一)城市记忆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问卷对居民城市记忆度的调查以及分析,我们分析和总结出城市记忆在该片区居民传承过程中的情况,并从中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记忆规律上,物质载体的记忆度比非物质载体的记忆度高;非物质载体中有相对应的载体的记忆度高;物质载体、非物质载体与生活相关的记忆度高;载体的保护级别高、完善程度高记忆度高;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的高级认知度低。其次,在记忆各方面的表现上:a.在历史积淀方面,文保单位深层认知度低。部分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形式单一,记忆度较低。对于街巷、胡同文化的记忆度普遍偏低。b.在商业店铺方面,整体记忆度较高,但是其中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认知很低。并且居民对片区内小吃街、特色店铺的卫生条件记忆最深,这种不卫生的情况普遍存在。c.在居住环境方面,居民记忆中建筑随处搭建、乱拆乱改现象较为普遍,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历史街区的景观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策略

物质载体范文篇5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第一,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真实记录了某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历史演进过程,它根植于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第二,内容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了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涵盖领域宽、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形式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其中表演艺术又包括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说唱等。第三,载体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活态的文化形式,光用文字很难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具有多样性,能够直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方便研究者多方位、多层面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直观可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法治建设,走上良性轨道

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责任、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借阅流程等,对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化,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具体来说,各级文化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性文件,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等。还应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2.2加大工作力度,收集非遗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要加大收集力度,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收集工作。一是全方位收集,即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对档案材料进行“撒网”式收集,尽可能全面收集档案材料。二是抢救性收集,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加快收集步伐,做到收集工作不拖延、收集档案不遗漏。三是收集载体的多样化,即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多样性的特点,除了收集文字材料之外,还要注重收集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2.3采用科学手段,提升保护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把存储在传统载体上、以模拟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尽快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对原始档案的保护;对研究和保存价值较高、保存状况不容乐观的档案,应优先进行数字化,并实施档案登记备份、开展异地保存,确保档案安全。其次,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应探索开发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软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集成管理,建立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2.4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

物质载体范文篇6

一、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诠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言之,人类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块组成的。

(一)广义文化

从广义文化的概念出发,人类文化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若干大的种类,如图一1所示:物质文化,亦称“有形文化”,是无形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感受、认识某一文化的载体。有形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以承载物质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于一体,内含物质材料、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的文化实体。从总体上分析,有形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文化的实物性

任何物质都是有一定形态的,或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但作为人类有形文化的实物,归根结底要有人加工制作的因素。缺之,则是自然物质而不能称其为有形文化。从加工制作角度上分析,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从实物功能来考虑,它包括实物的用途、使用寿命等;二是从观赏的角度来设计,它包括实物的形状和蕴含的创作理念,等等。物质文化的实物形态往往是这两方面的结合。

2.实物的技术性

加工制作实物需要相应的生产条件,如生产材料、工艺技术、温度湿度,等等。例如,瓷器内含的烧制工艺、审美理念等文化元素都是无形的。今天我们把物质文化的技术形态,称为“专利技术”。

3.文化的价值性

有形文化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的使用价值。这是有形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例如,生活用品的瓶,是用来装液体(如水、酒)的容器;杯,是用来饮水喝酒的器皿,房屋是用来休息的场所,等等。同理,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不同的媒介,它的使用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甲骨、青铜、石碑、石刻(包括崖刻),由于材质坚固而具有永久性,即:能够永久性的保存和传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纸质媒介,如书、报、刊等,虽然不像甲骨、青铜那样永久保存,但由于质量轻、成本低,又便于携带,能够大量复制,便取代简牍而成为大众传播载体。其次,是它的文化价值。从现存的一些文物来看,有些价值很高、甚至价值连城的文物,其使用价值并不高或是几乎为零,但内含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例如,甲骨在20世纪之前,一直被当作中药材使用,是患病的王懿荣①无意中看到了“龙骨”这味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字符。经过研究,王懿荣等一批学者终于揭开了这一惊天的秘密,甲骨文成为价值连城的国宝。再次,是它的收藏价值。有形文化的收藏价值,与实物材料、加工工艺、承载文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实物材质越好,工艺越精湛,收藏价值就越高。无数事实便证明了这一点。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I1J1∞。由于这种形态的文化是精神的和非物质的,也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为“无形文化”或“精神文化”。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E•B②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的能力和习惯J1”。笔者以为,所谓无形文化,是指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旨在记录和传播人们信仰崇拜、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人类文明状态的文化形态。如图一2所示:无形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形态。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进步过程中,无形文化犹如一只巨大无比的推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文化”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治”与“教化”两个词语的并用。早见于战国末《周易•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我国自先秦以来,把以教化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来理解和定义文化的内涵。例如,汉语“蒙”的本义,是指愚昧。人要摆脱愚味,就得“发蒙”、“启蒙”,就得学习知识文化。随着人思想文明的起蒙与进步,文化还因此反映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上,使得人类社会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通过国家(国际组织)或社会组织制定、或是民间的约定俗成,需要全体成员共同遵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组织与组织等一切社会行为的总和。国家制度文化是社会制度文化的基础。

二、媒介的概念与内涵

如前所述,人类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文化事像,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载体,才能传播和传承。这就是文化媒介。“媒介”一词,“媒”的本意是“媒妁”,即婚姻介绍人。“介”则是指居于人与人或是人与事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现代汉语“媒介”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使双方发生某种关系,在中间起介绍或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随着学科的细分和研究的深入,“媒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媒介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或作用的介质或工具。例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教室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媒介等。广义媒介的代表学者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麦克卢汉看来:万物皆媒介、媒介即讯息,即: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发生某种联系。据此理解,当我们看到山顶洞出土的北京猿人化石,以及骨角器、穿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等文物时,这些文物仿佛就像一个个无声的解说员向我们诉说这样一个讯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贫富贵贱的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已掌握了打制石器技术、磨光和钻孔技术,学会了人工取火,靠狩猎为生,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了爱美,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换言之,这些化石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仿佛就是一本书,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感受到远在1万年前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生活的情景。狭义上的媒介是“传媒”的概念,即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者发送信息与受传者接收信息的一个工具,也是联系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一条纽带H。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传播的载体。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媒介之所以能够承载并传递某种信息,从根本上说,是由它的实物体和物理能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媒介的实物体

如前所述,任何有形文化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是人类利用物质的某种特性创造的一种能够传播信息的载体。例如,崖刻、碑刻,就是古人利用石头的坚固性、耐久性的特性,作为用于表达对某一信仰、某一理念、某一人物、某一事件记录的载体。由于物质材料的不同,实物体的性能也就大相径庭。例如,石刻实物体只能够简单地传达某一信息,纸质实物体却能够详尽细致地记录事物。此外,相同的物质材料由于质地的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实物体承载的文化信息也是不尽相同。如某些泥土(如高龄土)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就可成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实物。但由于制作的工艺方法不同,上釉为瓷、不上釉则为陶。

(二)媒介的物理能

媒介的物理能是指物体所能发挥的能量和功能。具体说,是指实物体能够承载文化信息功能和语言符号等方面。例如,无线电波的物理能是指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即每秒钟可绕地球七圈半。人类利用无线电波的物理能,加载声音、图像信息面向社会进行信息传播,它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媒介的物理能与实物的材质密切相关。不同材质的媒介,其物理能和承载文化方式和内容,就大不相同。例如,以材质坚硬为特征的碑刻、石刻,其物理能是能够永久地保存,但只能简单地承载某一文化理念、文化图案,或是简略地记载某一重大事件。以稻草、树皮为原料的纸张,其物质特点是可以通过排版方式无限制地复制(印刷),纸质媒介取代简牍,成为人们交往的工具和文化传播媒介。

三、媒介文化与文化媒介

媒介文化与文化媒介,是彼此关联、不可割裂的两个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媒介文化的概念

媒介是物质的。媒介文化是指由物质成为文化载体的有形文化,它既指物质材料、生产工艺,又包括技术指标,组织生产等要素。因此,媒介文化更多的是指媒介自身的文化,即物质成为媒介的技术文化。媒介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媒介的物质性

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所有媒介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离开物质,所谓媒介是不存在的。如纸张是书、绘、复印、印刷的物质,木头、砖头、石头是建筑文化的物质,布料是服饰文化的物质,无线电波是广播电视的物质,等等。媒介的物质对文化传播起着记录与承载的作用,使得人类文化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二是从材料上分析,不同的物质只能充当某种文化信息的载体。例如,纸质媒介能够详尽地记录事物,而甲骨媒介就只能简单的记录或者表达某一理念或是某一人物、某一事件。三是相同的物质,由于产地、品质、年代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例如,同样是玉石,但由于产地、品质的不同,呈现出价值的天壤之别,等等。

2.媒介的技术性

物质材料要成为能够承载文化信息的媒介,需要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使原物质材料变形、变性,才能成为物质媒介。例如,要使稻草、树皮成为纸张,首先要将稻草、树皮制成浆,再经过沉淀、凝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最终成为纸张。而这里的制浆、沉淀、凝固、干燥、定型等每道工序、各个环节都含有很强的技术性,是一般人所不能为的。

3.媒介的有形性

这里的“有形性”,也可以理解为是“造型性”。文化媒介的有形性,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实物的使用性和人的审美性两个方面。我们知道,眼睛是人接收信息、接受教育、赏习文化最主要的器官之一。从文化媒介种类来说,除广播媒介外,无论是甲骨媒介、简牍媒介、纸质媒介、青铜媒介、服饰媒介、舞台媒介、影视媒介等其他媒介无不重视“造型”。有的媒介由于造型独特、新颖而价值连城,成为无价之宝。所谓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说的就是它的有形性。

(二)文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

本文所说的“媒介”,是文化传播媒介的概念,是取广义媒介与狭义媒介合理的部分,明确提出由“人”一“物一“人”,即:文化传者一一一通过“物”承载文化一一一到达受众,作为界定文化媒介的“三要素”。这是因为:广义媒介的概念太宽,“万物皆媒介”,而文化传播却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现象。狭义媒介的概念太窄,仅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所谓信息,是“用符号传达的报道,泛指给予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或能消除不确定因素的消息”[3]1叭。简言之,作为狭义上的媒介,主要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说,狭义上的媒介是既不包括人际传播、舞台传播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传播媒介,也把人类留下来的石刻、简牍、青铜、甲骨等排除在媒介之外。笔者在吸收前人媒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文化媒介,是以物质为载体,以语言为符号,以旨在记录和传播反映人类思想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重大事件等文化事象、文化活动的中介物质。如图一3所示。它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跨空间的横向传播,即:以承载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新闻媒体,如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也包括电话、电报等信息流传播和舞台、课堂、旅游等人流传播,以及物流传播等;二是跨时间的纵向传承。它既包括祖先留存下来的各种文物、古迹以及能够承载人类某种文化信息的物品,如饰品、器具、建筑物和各种工艺品等,也包括留有人类活动痕迹、以所在地传播为特征的名胜、山水、自然风光等。从这一界定出发,文化媒介的特性在媒介文化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特性:

1.媒介的语言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是语言的语音形式,是语言的物质载体,所指是语言的语义内容]7。仔细分析,人类的语言主要有人声语言、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色彩语言等语言符号。从接收的角度来说,它又分属人的视觉和听觉两个系统。作为媒介,也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来表达思想、叙说事理、传播文化的。我们知道,除广播媒介外(声音语言),其他文化媒介均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传播文化信息,是多种语言的综合使用。例如,纸质文化使用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也可以是图像语言(如绘画、照片等),服饰文化是形状和色彩的搭配使用,而电影电视(包括互联网的视频)却是图像语言、色彩语言、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的综合使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民族、地域和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人类的语言存在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差异性。

2.内容的承载性

文化媒介的承载性具体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文化承载在一定的物质上。甲骨文化承载的物质是龟甲和动物骨头,石窟、石刻文化承载的物质是岩石和石头,服饰文化承载的物质是布料,陶瓷文化承载的物质是泥土,人声语言的物质是声波,等等。若是离开物质,所谓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次,文化承载在一定的语言符号上。石窟文化是在石洞里以承载造型为主要方式(图像语言),包括色彩语言等,传播佛或佛教故事壁画的文化;石刻文化是在岩石或是石板上,以承载文字语言为主要方式,以旨在传播一种精神、一个理念或是用于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化;纸质文化是以承载文字语言为主要方式,包括书、写、绘、像在内的文化;电子文化则是以电波和声波为手段,以承载图像语言为主,包括色彩语言、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在内的文化。

3.传播的渠道性

如前所述,文化传播是从一个文化圈到另一个文化圈的传播过程,即是具备这种文化的人们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向缺乏这种文化的人们的传播。前人对文化传播渠道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将其分为“物流传播”、“人流传播”和“信息流传播”三种情形。由于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文化实物的流动与否,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所在地传播”、“克隆式传播”和“流动式传播”三种类型。

(1)所在地传播的渠道是单一的。由于那些建筑物、园林、石窟、石刻等文化名胜古迹,不能移动,也无法移动,如强行移动则可能就是对原物的一种破坏。如我国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明长城、清十三陵以及“三山五岳”、“四大名窟”、“五大湖泊”,等等,都是不能移动。人们只能亲历前往,才能感受到它的文化存在。(2)克隆式传播是流动式传播和所在地传播的结合。由于那些建筑物、园林等名胜古迹不能移动,人们便仿照某一或是几处的文化景观,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另一地复制建造。例如,海外的唐人街、承德的小布达拉宫、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村就是一种克隆式的文化传播。(3)移动式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它分为人口流动式传播、物品流动式传播和远距离发送式传播三种情形:●人口流动式传播。这是一种随着人口的迁徙,通过口耳相传或是言传身教传播文化的方式,它包括移民、战争、传教士、商人等,“古时的文化传播是通过商人、传教士或是政府官员传出或借入不同的文化”5】2。●物品流通式传播。如我国的瓷器、丝绸和四大发明是通过海上和陆路传送到东南亚、西亚、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当然,它也包括报刊、书籍、电影的发行等。●远距离发送式传播。这是一种随着无线电波和卫星传输技术的诞生,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手段。它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地球村”的条件下,移动式文化传播的类型往往是并重进行的。

四、结语

如前所述,文化与媒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一)人类文化是建立在有形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传播

有形文化是自然物质与人类文化的结合。例如,玉在没有加工之只前是玉石,经过人的加工、雕琢之后,才成为“玉器“。因此,物质要成为文化必须满足这样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任何文化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作为自己的载体,离开这个前提,物质还是物质,不构成物质文化。二是物质必须含有人类的文化因素,如技术因素、加工因素等。玉的本身是石头,是经人类雕琢加工之后,才成为玉器。而雕琢加工玉是有技术含量的,需要对玉的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并且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为之。也就是说,离开人的文化因素,石头就是石头而始终成不了“玉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媒介是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承的前提条件

由于人类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上,这种物质便成为能够承载某种文化的载体。例如,纸质文化,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人类有了书写和记录文化变得简便,得以普及。近2000年来,蔡伦纸便成了记录人类历史、表达思想、承载知识、传达信息等无形文化的主要载体,代代相传,传承至今。从整体上看,迄今为止,我们的知识大都是通过纸张这种文化媒介获得的。从蔡伦纸的发明,我们对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可以理出这样一个头绪:(1)任何无形文化只有被有形文化记录才可能被保存。(2)任何无形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载体上记录和保存。离开物质,记录与保存无形文化就是一句空话。(3)有形文化只有被保存,文化才能被人感知和接受,也才得以传承。

物质载体范文篇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世界文明之林中的璀璨明珠,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必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一度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屡遭侵犯和迫害的对象。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害,实质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世界财富的侵害,现有的法律保护模式,已经完全不能弥补不法行为所造成的伤害。目前,理论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知识产权的私法保护模式和行政法的公法保护模式。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使得我们无法忽视以下问题: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期限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永恒性之间的矛盾;第二,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有限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如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为著作权法所排斥);第三,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之间的矛盾(诸如传统礼仪、医药等都非私主体所独占);第四,知识产权的私法性与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危害性之间的矛盾。而行政权自身的扩张性与优益性也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进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束缚。此时,发挥刑法的“兜底法”、“强制法”和“后盾法”的功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他法律不可替代重要意义。

2刑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刑法中不乏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犯罪的规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如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其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如故意损毁文物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其三,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如侵犯著作权罪、假冒注册商标罪。尽管上述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刑法救济,但是,法律的滞后性使得我们不能停止对法律条文本身思考。2.1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的主要问题。刑法典对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规定的还存在诸多不足。《刑法》第251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情或者拘役。”从犯罪主体来看,该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实践中并不排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破坏少数民族的婚姻、饮食、葬礼等方面的习惯。从犯罪客体来看,本罪的法益是少数民族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而对侵犯汉族人民风俗习惯的行为没有提供刑事救济。当城管撕春联的行为屡见不鲜时,有一种声音愈发响亮:汉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所孕育的民族风俗种类众多、影响范围广,关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民族的和谐与发展,刑法在汉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上不能缺位!此外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风俗”特指“善良风俗”。2.2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的主要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达与传承,那么保护这些物质载体就必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关键环节。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此类犯罪非为两类。2.2.1一般主体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犯罪。刑法在妨害文物管理罪这一节做了具体规定,其中的故意损害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倒卖文物罪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等对保护以物质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却对于严重破坏非遗实物组成部分的行为并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这无疑对非物质文化的完整性是极其不利的。另外,刑法对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树木、城乡古建筑保护的疏漏,致使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结晶的物质形态面临消失的危险。2.2.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依刑法第419条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的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对情节不加区分而处以相同的刑罚实在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极为珍贵的文物保护。除此之外,个人、单位或其他组织也应该对其所占有的珍贵文物有妥善的保管义务和高度的注意义务,珍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不会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后果。因此,将本罪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值得商榷的。2.3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问题。正如前文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局限性,这也势必影响刑法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首先,知识产权保护的期限性使得已经过有效期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获得刑法上的保护。其次,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有限性,以致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以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论处。再者,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致使严重侵犯群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不能得到刑法的规制。最后,知识产权的私法性使得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现有法律也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刑法第213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罪,让那些侵犯未注册商标的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在利益的驱动下猖獗横行。另外,在我国经济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服务业兴起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侵权危机。因此,忽视服务商标的刑法保护是不可取的。

3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建议

3.1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的完善。首先,将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的犯罪主体改为一般主体,使普通私主体的行为也受到法律的约束,让全社会树立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促进各民族的和谐与繁荣发展。其次,将汉族人民的民族风俗习惯给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同等的保护地位,即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改为“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罪”,打击各种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侵犯中华民族善良风俗的行为。让诸如城管春节期间撕店铺春联的闹剧不再重演。最后,通过颁布刑法修正案或司法解释等方式,对“风俗习惯”一词加以限定,即“善良风俗习惯”。引导公众正确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鼓励革新落后的、低俗的民俗民风,严厉惩处侵犯善良风俗习惯的行为。3.2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的完善。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修复或者修复成本巨大的。因此对于此类犯罪故意犯和过失犯都要规制。第一,应当考虑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的法益保护范围,如千年古树、城乡古建筑和其他具有重要纪念价值或者象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的组成部分。消除任何实施破坏行为而企图逃避形式处罚的侥幸心理。第二,对于公职人员过失造珍贵文物损毁、流失在量刑上“一刀切”式的规定,可以参照刑法第149条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的法条适用的规定。后果特别严重同时构成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玩忽职守罪的,依照较重的处罚。如此一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后果特别严重的,便可以玩忽职守罪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活动中,个人的严重失职行为对非物质文化的实物及其组成部分所造成的损毁、流失,也是不可弥补和复原的,故不能免除处罚。这也从侧面要求负有保护、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具有更高的谨慎注意义务,从而防止珍贵文物、古建筑等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损毁、蔑视。3.3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的完善。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的完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现有刑法规定。即扩大假冒商标罪犯罪客体的保护范围,给予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注册服务商标同等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完善,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一种完善。另一方面,其他知识产权犯罪未能有效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设“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犯罪”,让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礼仪和历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刑法的保护下得到更好的弘扬。

4结论

众所周知,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般公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有些学者主张给予传承人在刑法上的“优待”。但笔者不以为然,尽管传承人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上功不可没,但任何人都不应该突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当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特殊价值,一是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对传承人造成的物质性伤害,规定较高的民事赔偿,既可以有效解决传承人的生计,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奠定物质基础,又可以避免刑法特权主义的非议。二是与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犯罪数罪并罚。对传承人保护从根本上讲是对非遗的保护,故简单粗暴地将其与传承人刑法上的优待相对应反而会弄巧成拙。行为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故意伤害或者杀害传承人,致使其不能从事原活动的,同时侵犯了传承人的身体权和其他公民、社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享有的权益,属于想象竞合,应按照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但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非凡意义,刑法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特殊保护(而不是其传承人),规定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犯罪同时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数罪并罚。

参考文献

[1]吴安新,朱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刑法保护问题[J].兰州学刊,2010,(12).

[2]谢晶.古今之间的清律盗毁神物———神明崇拜、伦常秩序与宗教自由[J].政法论坛,2019,(1).

[3]张尧.反恐背景下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4]徐艳玲,牛凤燕.表征、原因、效应:当下中国“文化热”之三维透视[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8,(6).

[5]张涛.刑事和解适用范围探析———兼评《刑事诉讼法》第277条[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4).

[6]胡艳娟.论豫剧的法律保护[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7]马倞.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

[8]陈志文.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研究[M].北京:中共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物质载体范文篇8

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见诸于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见陋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于同仁。

一、档案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在谈正题之前,先阐述自己立论的基础,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包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惟一正确的思维方法。脱离了它,科研和实践就可能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任当代档案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可知论”是档案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说:电子文件“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档案工作者将面对“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文牛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1.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是人们无法感知的”,此说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承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其实,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其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件档案,如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纸质及化学胶片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它们都具有载体、记录符号,包含着信息内涵。它们都具有物质性,物质性是它们的共性,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即前面提到的各种文件档案都是宏观物质,其载体和记录符号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记录符号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是以二进制数字形式存储的符号。借助于现代高科技,也是同样可为人们感知的,决不是“虚拟的”。

2.电子文档能”超越时空”。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具有时空;二是超过一段时空。这两种解释部是否认电子文档的时空概念,是否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物质性的又一变种,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方面,运动的物质具有广延性,即是说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必定占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只要存在着,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寿命”,此持续性即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那不可能是“空的”、“虚的”,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持续于一定的时间中。如果我们承认电子文件的物质性,则必须承认电子文件与时间和空间的依存关系。把电子文件说成是超时空的东西,则必然否认电子文件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等于一方面承认有电子文件这东西,但另一方面又宣布它没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否定其存在,否定其物质性。电子文件确有存储密度与容量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特点,并且其传输速度极快,现代通信技术可以让它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地球任意地点传输到你的微机屏幕上。但是不管电子文件如何可压缩、扩容,容量是天量还是海量,都应当是有量的,密度也是有限度的,尽管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压缩并不断扩容,其密度仍然不会无穷大,所占空间也不会无穷小,这空间可趋于零而绝不能等于零。传递速度不管沿着什么高速公路,快到什么程度,依然不会无穷大,其持续应占一段时间,决不会无穷小,这时间可趋于零而不能等于零。它永远具有时空概念,决不会“超时空”。

3.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这种说法没有看到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信息传递的本质,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文件是记录信息的,信息是供人们利用的。不管文件是纸制的还是电子的,利用文件时,传递信息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一是把信息记录于载体上存储起来:二是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三是把信息传输到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就此三个子过程而言,电子文件与纸制文件、化学胶片,甚至于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的原理都基本一致,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第一个过程而言,纸质文件记录机理显而易见,人们把具有一定色素的物质如碳黑、染料、石墨等用笔或者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把文字、图形附着于纸或胶片等物质上;电子文件记录机理有所发展,由于记录符号的微观性,人们用计算机把表示文字、图形、声音等的信息,记录于磁盘、光盘上。二者之间在物质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物质的宏观与微观上不同而己。就第二个过程而言,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对于纸质文件来说,信息的反射光线经空气传播而被人的眼睛接收,纸和胶片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仍保留在原载体上,不存在“剥离”;而对于电子文件,由于其微观性,人们不能直读,计算机把记录在服务器等载体之上的二进制数字读取并高速传回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经过信息符号的转换,把表示文字、图形、符号的二进制数字代码转换成宏观的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转换过程的任何子过程都具有物质性,与纸质文件的读取过程原理是一致的,电子文档仍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件上。所谓“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大概是指在第二个过程中,计算机读取数据之后,好像这些数据就飘飘摇摇真的居无定所,像幽灵一样不依载体而存在。应该说,这些记录符号从服务器上调出、传送到读取,一步也离不开物质,传送靠介质、储存也靠介质,离开物质信息就不能存在。

4.有人认为,电子文件是虚拟的,似乎居无定所,来去无踪,它如何来到读者面前、怎么复制出来,似乎处于虚无缥缈之中。甚至有人扬言:电子文件已经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其实电子文件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而网络由操作系统、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组成。工作站通过插在其中的网卡经传输介质与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工作站请求获得网络服务和访问共享资源,工作站通过网络服务器取出程序和数据后,用自己的CPU和内存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再送到服务器中。可见,作为共享资源的电子文件是存于服务器中的,它们与其它信息一样,既具有载体的物理形态,其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于其上,也具有物质性,它完全不是什么“虚”的,也不是模糊不定、虚无缥缈的,而实实在在是物质的。

从上述几点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子文档同纸质文档都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那些认为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无法感知的”、是“超时空的”等等观点都是违背唯物主义观点的。否认电子文档的物质性,把它看成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就无法深刻认识电子文档本身,也就必然阻碍电子文档的发展。

三、唯心主义思维方法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表现事例

以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来划分归档与不归档的界限是档案工作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事例。

笔者在参与国家某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档案资料的整体编制过程中,曾有一领导指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注重过程性文件,建设单位业主注重结果性文件,所以业主没有必要收存施工图等历次版本,只需保存最后版本或者保存竣工图即

可”。这一指导思想也体现在核安全局制定的文件《记录文件管理程序》中。该文关于记录的保管期限这样表述的:“一般说将结果性文件划为永久保存,而把过程性文件划为非永久保存,当结果的解释依赖于过程时两者都划为永久保存”。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同样属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过程与结果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过程者,事物变化、发展的经过,事物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即过程是无穷尽的,所谓结果不过是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结果,用过程性和结果性文件和档案来作为划分归档和保管期限标准是不科学的,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规律的,那么应该如何划分归档范围呢?笔者认为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文件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是否归档,确定永久保管还是非永久保管。在这方面,国家档案局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定,比如GB/T2000《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中,对于建设单位的归档范围,不但没有取消施工图的归档,反而把施工图的保管期限延长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归档与否不是取决于过程性或是结果性文件,而是取决于文件的重要程度。

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是一对矛盾。比如说,合同谈判是一个过程,从申请立项、审批、编标、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可算作一个过程,而中标后签订的合同大概就算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了。其实,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我们说过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经过,过程有大有小。谈判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包含若干子过程的大过程。比如说,立项就包含可行性研究、项目概算、评估、写申请、上报审批,上级的批复应该算这一过程的结果性文件了。同样道理,编写标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中标书都可以说是每一个小阶段的结果性文件,但它又是整个招、投、评标过程的过程性文件。概括上述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说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前一个结果性文件,就是下一个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以过程性、结果性来划分文件显然不符合文件的发展规律,是不科学的,当然不能正确地确定归档范围。

就文件的重要程度划分也不应该把文件划分为结果性文件和过程性文件。仍以上述合同的签订过程为例,合同本身是合同双方和多方共同完成某一项工作的依据,大家都必须遵守,也只有共同遵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合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整个谈判过程所形成的立项、审批、编标、投际、评标、中标书等等文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维护双方、多方的利益,在反贪、反腐、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是合同本身所不能代替的。其它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说,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有时比竣工图更具有凭证和依据作用,竣工图是不能反映施工过程中所用材料好坏、工艺过程质量好坏的。

过程性文件在研究思维方面比结果性文件更具参考作用,这是因为过程性文件更能体现出人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于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对于今后的同类事物、同类工作可起到更大的参考作用。

结果性文件不一定比过程性文件更重要,比如,设计施工图在技术上先进程度不一定比竣工图的技术含量低,设计更改也不一定越改越先进,有时因为现场条件、工艺或者技术跟不上,有时也可能因为材料解决不了,不得不把设计图纸的技术含量降低。

四、学术研究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载体范文篇9

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见诸于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见陋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于同仁。

一、档案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在谈正题之前,先阐述自己立论的基础,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包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惟一正确的思维方法。脱离了它,科研和实践就可能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任当代档案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可知论”是档案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说:电子文件“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档案工作者将面对“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文牛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1.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是人们无法感知的”,此说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承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其实,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其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件档案,如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纸质及化学胶片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它们都具有载体、记录符号,包含着信息内涵。它们都具有物质性,物质性是它们的共性,那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即前面提到的各种文件档案都是宏观物质,其载体和记录符号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载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记录符号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质,是以二进制数字形式存储的符号。借助于现代高科技,也是同样可为人们感知的,决不是“虚拟的”。

2.电子文档能”超越时空”。有两种解释:一是不具有时空;二是超过一段时空。这两种解释部是否认电子文档的时空概念,是否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物质性的又一变种,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一方面,运动的物质具有广延性,即是说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必定占有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只要存在着,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寿命”,此持续性即延续一定的时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基本属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那不可能是“空的”、“虚的”,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内,持续于一定的时间中。如果我们承认电子文件的物质性,则必须承认电子文件与时间和空间的依存关系。把电子文件说成是超时空的东西,则必然否认电子文件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等于一方面承认有电子文件这东西,但另一方面又宣布它没有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就是否定其存在,否定其物质性。电子文件确有存储密度与容量是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特点,并且其传输速度极快,现代通信技术可以让它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地球任意地点传输到你的微机屏幕上。但是不管电子文件如何可压缩、扩容,容量是天量还是海量,都应当是有量的,密度也是有限度的,尽管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压缩并不断扩容,其密度仍然不会无穷大,所占空间也不会无穷小,这空间可趋于零而绝不能等于零。传递速度不管沿着什么高速公路,快到什么程度,依然不会无穷大,其持续应占一段时间,决不会无穷小,这时间可趋于零而不能等于零。它永远具有时空概念,决不会“超时空”。

3.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这种说法没有看到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信息传递的本质,仍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文件是记录信息的,信息是供人们利用的。不管文件是纸制的还是电子的,利用文件时,传递信息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包含三个子过程:一是把信息记录于载体上存储起来:二是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三是把信息传输到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就此三个子过程而言,电子文件与纸制文件、化学胶片,甚至于甲骨、金石、竹简、绵帛的原理都基本一致,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第一个过程而言,纸质文件记录机理显而易见,人们把具有一定色素的物质如碳黑、染料、石墨等用笔或者采用活字排版的方式把文字、图形附着于纸或胶片等物质上;电子文件记录机理有所发展,由于记录符号的微观性,人们用计算机把表示文字、图形、声音等的信息,记录于磁盘、光盘上。二者之间在物质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物质的宏观与微观上不同而己。就第二个过程而言,把信息从载体上调出来,对于纸质文件来说,信息的反射光线经空气传播而被人的眼睛接收,纸和胶片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仍保留在原载体上,不存在“剥离”;而对于电子文件,由于其微观性,人们不能直读,计算机把记录在服务器等载体之上的二进制数字读取并高速传回到自己的计算机上,经过信息符号的转换,把表示文字、图形、符号的二进制数字代码转换成宏观的文字、图形、符号,这种转换过程的任何子过程都具有物质性,与纸质文件的读取过程原理是一致的,电子文档仍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原件上。所谓“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大概是指在第二个过程中,计算机读取数据之后,好像这些数据就飘飘摇摇真的居无定所,像幽灵一样不依载体而存在。应该说,这些记录符号从服务器上调出、传送到读取,一步也离不开物质,传送靠介质、储存也靠介质,离开物质信息就不能存在。

4.有人认为,电子文件是虚拟的,似乎居无定所,来去无踪,它如何来到读者面前、怎么复制出来,似乎处于虚无缥缈之中。甚至有人扬言:电子文件已经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其实电子文件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而网络由操作系统、服务器和网络工作站组成。工作站通过插在其中的网卡经传输介质与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工作站请求获得网络服务和访问共享资源,工作站通过网络服务器取出程序和数据后,用自己的CPU和内存进行运算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再送到服务器中。可见,作为共享资源的电子文件是存于服务器中的,它们与其它信息一样,既具有载体的物理形态,其信息以数字的形式存于其上,也具有物质性,它完全不是什么“虚”的,也不是模糊不定、虚无缥缈的,而实实在在是物质的。从上述几点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子文档同纸质文档都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那些认为电子文档是“虚拟的”、“无法感知的”、是“超时空的”等等观点都是违背唯物主义观点的。否认电子文档的物质性,把它看成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就无法深刻认识电子文档本身,也就必然阻碍电子文档的发展。

三、唯心主义思维方法在档案工作实践中的表现事例

以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来划分归档与不归档的界限是档案工作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事例。

笔者在参与国家某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档案资料的整体编制过程中,曾有一领导指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注重过程性文件,建设单位业主注重结果性文件,所以业主没有必要收存施工图等历次版本,只需保存最后版本或者保存竣工图即

可”。这一指导思想也体现在核安全局制定的文件《记录文件管理程序》中。该文关于记录的保管期限这样表述的:“一般说将结果性文件划为永久保存,而把过程性文件划为非永久保存,当结果的解释依赖于过程时两者都划为永久保存”。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同样属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过程与结果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表现形式。过程者,事物变化、发展的经过,事物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即过程是无穷尽的,所谓结果不过是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结果,用过程性和结果性文件和档案来作为划分归档和保管期限标准是不科学的,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规律的,那么应该如何划分归档范围呢?笔者认为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文件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是否归档,确定永久保管还是非永久保管。在这方面,国家档案局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定,比如GB/T2000《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中,对于建设单位的归档范围,不但没有取消施工图的归档,反而把施工图的保管期限延长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归档与否不是取决于过程性或是结果性文件,而是取决于文件的重要程度。

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是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是一对矛盾。比如说,合同谈判是一个过程,从申请立项、审批、编标、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可算作一个过程,而中标后签订的合同大概就算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了。其实,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我们说过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经过,过程有大有小。谈判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包含若干子过程的大过程。比如说,立项就包含可行性研究、项目概算、评估、写申请、上报审批,上级的批复应该算这一过程的结果性文件了。同样道理,编写标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中标书都可以说是每一个小阶段的结果性文件,但它又是整个招、投、评标过程的过程性文件。概括上述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说过程性文件和结果性文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前一个结果性文件,就是下一个过程中的过程性文件,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以过程性、结果性来划分文件显然不符合文件的发展规律,是不科学的,当然不能正确地确定归档范围。

就文件的重要程度划分也不应该把文件划分为结果性文件和过程性文件。仍以上述合同的签订过程为例,合同本身是合同双方和多方共同完成某一项工作的依据,大家都必须遵守,也只有共同遵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合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整个谈判过程所形成的立项、审批、编标、投际、评标、中标书等等文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维护双方、多方的利益,在反贪、反腐、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是合同本身所不能代替的。其它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说,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有时比竣工图更具有凭证和依据作用,竣工图是不能反映施工过程中所用材料好坏、工艺过程质量好坏的。

过程性文件在研究思维方面比结果性文件更具参考作用,这是因为过程性文件更能体现出人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于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对于今后的同类事物、同类工作可起到更大的参考作用。

结果性文件不一定比过程性文件更重要,比如,设计施工图在技术上先进程度不一定比竣工图的技术含量低,设计更改也不一定越改越先进,有时因为现场条件、工艺或者技术跟不上,有时也可能因为材料解决不了,不得不把设计图纸的技术含量降低。

四、学术研究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载体范文篇10

关键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定义

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出现,给癌痛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它同样存在着难以长期维持、增加感染机会、费用较高等问题。寻找更方便、有效、作用持久且经济、安全的镇痛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克隆细胞移植川和异种组织细胞移植的出现,为慢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又提出了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处理慢性疼痛问题的新思路工,并且已有许多科学家开始对这方面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1993年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通过对活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这种改变可在活体外进行,然后应用于人体,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从该定义可知,存在两种基因治疗方式:即间接体内法(exvivo)和体内法(invivo)。前者是通过选择适当的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再将这些细胞转移至体内。这是基因治疗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将细胞移植回体内前,可以对细胞进行检查和优化。但该方法仅局限于可移植细胞,如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等,同时仍需对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进行检查。该方法的另一缺陷是细胞移植回体内后其基因表达关闭,必须开发和寻找合适的启动子。另外该法还面临着如何长期保持移植细胞功效的问题。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目前对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将成为基因治疗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疗中要将某一目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疤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二、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原理

最近关于疼痛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已深入到基因、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正是基于对慢性疼痛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才使得人们有可能在基因水平上探讨对慢性疼痛的治疗。

1.慢性疼痛的痛觉过敏现象(HyPeralgesia)

对于慢性疼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其主要是由于炎症或神经损伤所导致的痛觉神经细胞高反应性的一种表现,与急性疼痛是完全不同的。外周伤害性刺激或组织损伤引起初级传人神经末梢释放兴奋性的氨基酸(EAA,)和其他一些神经递质到脊髓后角。这些兴奋性氨基酸(EAA)如N一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NMDA)可以通过其受体而介导脊髓后角及其他神经中枢部位的突触后兴奋性传递。Yu和saher[61发现NMDA受体_L调可以引起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突触间兴奋性传递增强,从而产生痛觉中枢敏感性增高。因此,通过阻断NMDA受体而抑制NMDA的神经兴奋性递质作用,可以阻断痛觉的中枢兴奋性传导,治疗慢性疼痛。但是,目前的NMDA受体阻断剂如MK一801和APV,都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不能在临床上使用。所以Garry等川提出可以利用基因技术干扰NMDA受体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神经性疼痛。Finegokl等〔8〕发现将一种编码NMDA受体亚单位的非敏感性基因片段(As一NMDA一Rl)加人到可以正常表达NMDA受体的基因中时,NMDA受体的表达就受到影响。因此,Finegold利用病毒载体转染技术,将携带有AS一NMDA一Rl基因片段的腺病毒直接注人鼠的脊髓实质内,发现运动神经元的NMDA受体表达缺失。

另外EAA还可以导致脊髓后角的神经元中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genes,IEGs)的表达〔9〕,这一过程可通过细胞内信使包括CaZ+和多种蛋白激酶等激活。目前发现的即刻早期基因如c-fos,jun基因等在脊髓后角神经元中表达时具有时间依从性。这些基因的蛋白表达产物作为转录因子,可以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细胞结构重塑[9]。zimmerman。等发现慢性疼痛过程中痛觉感受神经元细胞结构发生改变,与痛觉过敏现象有关[’o三。在另外一项研究中,waxman等t川认为神经损伤后,DRG内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从而产生自发性动作电位或其他异常高频电活动,这与慢性疼痛有关。DRG内神经元自发性动作电位的产生依赖于电压一门控钠通道。DRG神经元可以表达六种钠通道,并且有些只表达于感觉神经元上。外周神经损伤后,表现为DRG神经元上一些钠通道上调,而另一些钠通道下调,从而导致DRG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Waxman认为如果能够控制这些神经元上的Na+通道的异常表达,就可以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方法。

2.慢性疼痛的中枢

调控疼痛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机体内许多生化物质包括无机离子,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肤还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受体都参与疼痛的产生、调节及整合过程。闸门控制学说曾是最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调控机制理论。而且我们已知中枢神经系统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MLF)如压内啡肤、强啡肤、脑啡肤、内吗啡肤等是控制痛传导的重要物质,在伤害性刺激时体内含量增高,特别是快痛型刺激尤为显著。这些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在中枢系统内通过阿片受体而起作用,它们可以在脊髓后角以突触前方式抑制伤害性冲动物质神经元)的传导。但是在慢性疼痛中,中枢的调控机制发生了改变。在动物模型中,经研究发现慢性疼痛可以伴随有脊髓的初级痛觉传人神经元中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减少。不仅如此,zhang等还发现在外周神经损伤后造成的慢性疼痛动物鼠和猴模型中,脊髓后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DRG)以及脊髓后角中阿片类受体琳受体免疫阳性的神经元的数量及密度都大大降低,并且在猴的模型中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要明显长于鼠的模型。利用基因技术,调控神经中枢内源性吗啡类镇痛物质的表达合成,是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最主要的手段。Pohl和Braz就提到在利用基因技术治疗疼痛的研究中,人们最初的目标就是将阿片类物质前体基因转人疼痛病人体内,使它们在脊髓水平过量的表达,从而产生持久的镇痛效果。并且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这种基因治疗手段的镇痛效果已经得到证实。除了利用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作为治疗慢性疼痛的基因调控物质之外,中枢神经系统内还有许多参与疼痛发生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可被用于基因调控。丫一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种抑制性递质,在动物实验模型中有改善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反应的作用。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可以通过调控GABA的表达来改善疼痛。GABA是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梭酶(GAD)的作用下生成的。New等通过基因技术,将携带有谷氨酸脱竣酶cD-NA的单纯疤疹病毒(HSV)转染神经中枢细胞,结果神经中枢细胞表达GAD增多,从而使GABA合成增多〔”〕。Eato。等则采用基因治疗的间接体内技术,首先在体外将谷氨酸脱梭酶cDNA导人中枢神经细胞,再将这些细胞移植到体内,使GABA产生增多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3.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方法

经典的基因治疗一般都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目的基因的选择;目的基因的克隆、测序;目的基因转移传递系统的选择;靶组织的选择;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各种基因治疗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因此当前关于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研究的重点还只是集中在目的基因的选择、传递以及靶组织的选择三方面。我们将分为三部分加以讨论。

(1)目的基因的选择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原理主要是抑制中枢的痛觉高敏性和调整中枢的痛觉调控分子机制。因此,就目前而言,研究较多的治疗慢性疼痛的目的基因,其表达产物主要集中在阿片类物质、抑制性氨基酸递质GABA以及兴奋性氨基酸NMDA。阿片类物质是中枢内最主要的内源性镇痛物质,因此利用基因技术增加其内部的表达成为人们基因治疗慢性疼痛的首先考虑到的方法。p一内啡肤(p一endo甲hin)[”」及脑啡肤(。nkephali。)前体基因是经常被用到的目的基因。GABA属于氨基酸类,它是由谷氨酸脱梭酶(GAD)作用于底物谷氨酸而合成的,其本身不是基因编码的产物。但是GAD属于蛋白质类,它是由基因编码诱导产生的。因此研究中将谷氨酸脱梭酶CDNA作为目的基因导人细胞内。NMDA为兴奋性氨基酸,它可以增加神经中枢细胞的痛觉敏感性。与前两种物质要求过量产生不同的是,慢性疼痛治疗中要求减少NMDA的产生或减弱其作用。在基因治疗中通过基因调控,使其受体不表达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所以慢性疼痛基因治疗中,选择的目的基因可以直接表达肤类镇痛物质,可以编码某种酶,还可以编码某种受体。

(2)载体的选择

将病毒作为传递目的基因的载体,是目前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单纯疤疹病毒(HSV)和腺病毒是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中最常应用的病毒载体。HSV是一种亲神经性的DNA病毒,所以用它来将目的基因转染给神经细胞是最合适的。而且它的病毒基因组很大(巧Zkl)),包含70一80个基因。野生型病毒既可以感染细胞并裂解之,也可以在某些细胞类型如神经元中进入潜伏期。它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但可在神经细胞核内持续存在。早期基因ICP4基因突变后,病毒就丧失了自主复制能力,只能在辅助细胞的帮助下进行增殖,这就是最初的HSV载体。HSV载体的一大优点就是载体容量很大,为各种病毒载体之最,可容纳高达50kb的外源DNA,因此可以同时装载多个目的基因。腺病毒(Ad)是一种线性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约30-SOKb,由非结构性早期基因(E1一E4)、编码结构蛋白的晚期基因和RNA聚合酶111转录子组成。去除El后就成为第一代Ad载体。它不能自主复制,只有在能反式提供El基因的包装细胞如293细胞的帮助下,才能进行繁殖。目的基因插人到El基因的位置上,其转录可受El启动子或外源启动子控制。在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中,Li等还发现用电造孔法可将外源性基因直接转移到脊髓神经细胞中去。电造孔基因转移法是应用电场在细胞质膜内引起可逆性造孔,外源性基因即可由此引人。Li是通过直接向鼠的蛛网膜鞘内注人pE一GFPCI载体,同时鞘内施加以20OV的五个电脉冲持续50ms的时间。结果在1天、3天或7天后,在脊髓组织内可以检测到有外源性基因GFP,而GFP蛋白的表达在3到7天内达到高峰,14天后明显下降。并且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和动物行为的改变。

(3)靶组织的选择

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靶组织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一种方法是将载体直接注人脑和脊髓的实质内,让载体转染神经细胞,但是这样实质表达的外源性基因产物的分布就很局限且不均匀,不能达到良好的基因治疗的目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载体直接注人到神经中枢周围的鞘内,通过转染非神经细胞如鞘膜细胞而发挥外源基因表达的作用。比如Finegold等仁将携带有p一内啡肚的腺病毒载体分别注人侧脑室和脊髓鞘内,结果脑脊液中p一内啡肤的含量增加,可以明显加强中枢镇痛作用。

4.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缺陷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现在还处于实验室研究的阶段。因为基因治疗这一新的治疗手段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比如缺少高效的基因传递系统、缺少持续稳定的表达和寄生产生免疫反应,特别是目的基因体内表达的调控这一关键问题未能很好解决。早期基因治疗的疾病主要选择如肺囊性纤维化、ADA一SCID等遗传缺陷性疾病,治疗基因导人体内后即使不进行精确的调控也可获得较好疗效。而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目的基因表达的组织、时序和水平等都需要严格加以控制,这是慢性疼痛基因治疗进人临床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从目的基因的靶向性、可诱导性以及安全性三方面加强攻关,从技术上满足治疗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慢性疼痛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也处于一种不断在加以完善的状况。因此就决定了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的范围选择还主要是局限于阿片类物质前体,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临床各种疼痛治疗的要求。

5.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