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文化媒介性质

时间:2022-03-15 09:34:00

传播学视域下文化媒介性质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圈”的概念,那么,文化传播则是从一个文化圈借助于一定的文化载体向另一个文化圈的传播过程。从时空上说,它分为跨空间的文化传播和跨时间的文化传承两种情形。然而,我们纵观人类的所有形式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无论是作为民间尊老爱幼的习俗文化还是“齐家治国”的儒家文化;也无论是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欧洲文艺复兴,还是我国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无一例外地要通过一定的“物”来传播思想。例如,甲骨文,是人类在4000多年前刻写龟甲和牛、猪等动物骨头的文字;金文,又称“钟鼎文”、“铭文”,是继甲骨文之后,人类在2000年多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碑文是旨在赞颂、纪念某一人物、事件或是先祖而刻在竖石上的文字,等等。这里的“甲骨”、“钟鼎”、“石碑”,即是“物”,是能够承载一定文化信息的物质。若是离开这些“物”,我们就无法感受甲骨文、金文、碑文文化的存在。这个“物”,就是“媒介”,是我们认识人类文化在中间起介绍或引导作用的载体。

一、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诠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言之,人类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块组成的。

(一)广义文化

从广义文化的概念出发,人类文化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若干大的种类,如图一1所示:物质文化,亦称“有形文化”,是无形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感受、认识某一文化的载体。有形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以承载物质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于一体,内含物质材料、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的文化实体。从总体上分析,有形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文化的实物性

任何物质都是有一定形态的,或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但作为人类有形文化的实物,归根结底要有人加工制作的因素。缺之,则是自然物质而不能称其为有形文化。从加工制作角度上分析,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从实物功能来考虑,它包括实物的用途、使用寿命等;二是从观赏的角度来设计,它包括实物的形状和蕴含的创作理念,等等。物质文化的实物形态往往是这两方面的结合。

2.实物的技术性

加工制作实物需要相应的生产条件,如生产材料、工艺技术、温度湿度,等等。例如,瓷器内含的烧制工艺、审美理念等文化元素都是无形的。今天我们把物质文化的技术形态,称为“专利技术”。

3.文化的价值性

有形文化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的使用价值。这是有形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例如,生活用品的瓶,是用来装液体(如水、酒)的容器;杯,是用来饮水喝酒的器皿,房屋是用来休息的场所,等等。同理,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不同的媒介,它的使用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甲骨、青铜、石碑、石刻(包括崖刻),由于材质坚固而具有永久性,即:能够永久性的保存和传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纸质媒介,如书、报、刊等,虽然不像甲骨、青铜那样永久保存,但由于质量轻、成本低,又便于携带,能够大量复制,便取代简牍而成为大众传播载体。其次,是它的文化价值。从现存的一些文物来看,有些价值很高、甚至价值连城的文物,其使用价值并不高或是几乎为零,但内含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例如,甲骨在20世纪之前,一直被当作中药材使用,是患病的王懿荣①无意中看到了“龙骨”这味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字符。经过研究,王懿荣等一批学者终于揭开了这一惊天的秘密,甲骨文成为价值连城的国宝。再次,是它的收藏价值。有形文化的收藏价值,与实物材料、加工工艺、承载文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实物材质越好,工艺越精湛,收藏价值就越高。无数事实便证明了这一点。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I1J1∞。由于这种形态的文化是精神的和非物质的,也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为“无形文化”或“精神文化”。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E•B②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的能力和习惯J1”。笔者以为,所谓无形文化,是指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旨在记录和传播人们信仰崇拜、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人类文明状态的文化形态。如图一2所示:无形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形态。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进步过程中,无形文化犹如一只巨大无比的推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文化”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治”与“教化”两个词语的并用。早见于战国末《周易•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我国自先秦以来,把以教化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来理解和定义文化的内涵。例如,汉语“蒙”的本义,是指愚昧。人要摆脱愚味,就得“发蒙”、“启蒙”,就得学习知识文化。随着人思想文明的起蒙与进步,文化还因此反映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上,使得人类社会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通过国家(国际组织)或社会组织制定、或是民间的约定俗成,需要全体成员共同遵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组织与组织等一切社会行为的总和。国家制度文化是社会制度文化的基础。

二、媒介的概念与内涵

如前所述,人类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文化事像,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载体,才能传播和传承。这就是文化媒介。“媒介”一词,“媒”的本意是“媒妁”,即婚姻介绍人。“介”则是指居于人与人或是人与事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现代汉语“媒介”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使双方发生某种关系,在中间起介绍或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随着学科的细分和研究的深入,“媒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媒介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或作用的介质或工具。例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教室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媒介等。广义媒介的代表学者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麦克卢汉看来:万物皆媒介、媒介即讯息,即: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发生某种联系。据此理解,当我们看到山顶洞出土的北京猿人化石,以及骨角器、穿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等文物时,这些文物仿佛就像一个个无声的解说员向我们诉说这样一个讯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贫富贵贱的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已掌握了打制石器技术、磨光和钻孔技术,学会了人工取火,靠狩猎为生,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了爱美,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换言之,这些化石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仿佛就是一本书,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感受到远在1万年前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生活的情景。狭义上的媒介是“传媒”的概念,即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者发送信息与受传者接收信息的一个工具,也是联系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一条纽带H。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传播的载体。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媒介之所以能够承载并传递某种信息,从根本上说,是由它的实物体和物理能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媒介的实物体

如前所述,任何有形文化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是人类利用物质的某种特性创造的一种能够传播信息的载体。例如,崖刻、碑刻,就是古人利用石头的坚固性、耐久性的特性,作为用于表达对某一信仰、某一理念、某一人物、某一事件记录的载体。由于物质材料的不同,实物体的性能也就大相径庭。例如,石刻实物体只能够简单地传达某一信息,纸质实物体却能够详尽细致地记录事物。此外,相同的物质材料由于质地的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实物体承载的文化信息也是不尽相同。如某些泥土(如高龄土)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就可成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实物。但由于制作的工艺方法不同,上釉为瓷、不上釉则为陶。

(二)媒介的物理能

媒介的物理能是指物体所能发挥的能量和功能。具体说,是指实物体能够承载文化信息功能和语言符号等方面。例如,无线电波的物理能是指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即每秒钟可绕地球七圈半。人类利用无线电波的物理能,加载声音、图像信息面向社会进行信息传播,它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媒介的物理能与实物的材质密切相关。不同材质的媒介,其物理能和承载文化方式和内容,就大不相同。例如,以材质坚硬为特征的碑刻、石刻,其物理能是能够永久地保存,但只能简单地承载某一文化理念、文化图案,或是简略地记载某一重大事件。以稻草、树皮为原料的纸张,其物质特点是可以通过排版方式无限制地复制(印刷),纸质媒介取代简牍,成为人们交往的工具和文化传播媒介。

三、媒介文化与文化媒介

媒介文化与文化媒介,是彼此关联、不可割裂的两个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媒介文化的概念

媒介是物质的。媒介文化是指由物质成为文化载体的有形文化,它既指物质材料、生产工艺,又包括技术指标,组织生产等要素。因此,媒介文化更多的是指媒介自身的文化,即物质成为媒介的技术文化。媒介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媒介的物质性

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所有媒介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离开物质,所谓媒介是不存在的。如纸张是书、绘、复印、印刷的物质,木头、砖头、石头是建筑文化的物质,布料是服饰文化的物质,无线电波是广播电视的物质,等等。媒介的物质对文化传播起着记录与承载的作用,使得人类文化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二是从材料上分析,不同的物质只能充当某种文化信息的载体。例如,纸质媒介能够详尽地记录事物,而甲骨媒介就只能简单的记录或者表达某一理念或是某一人物、某一事件。三是相同的物质,由于产地、品质、年代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例如,同样是玉石,但由于产地、品质的不同,呈现出价值的天壤之别,等等。

2.媒介的技术性

物质材料要成为能够承载文化信息的媒介,需要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使原物质材料变形、变性,才能成为物质媒介。例如,要使稻草、树皮成为纸张,首先要将稻草、树皮制成浆,再经过沉淀、凝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最终成为纸张。而这里的制浆、沉淀、凝固、干燥、定型等每道工序、各个环节都含有很强的技术性,是一般人所不能为的。

3.媒介的有形性

这里的“有形性”,也可以理解为是“造型性”。文化媒介的有形性,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实物的使用性和人的审美性两个方面。我们知道,眼睛是人接收信息、接受教育、赏习文化最主要的器官之一。从文化媒介种类来说,除广播媒介外,无论是甲骨媒介、简牍媒介、纸质媒介、青铜媒介、服饰媒介、舞台媒介、影视媒介等其他媒介无不重视“造型”。有的媒介由于造型独特、新颖而价值连城,成为无价之宝。所谓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说的就是它的有形性。

(二)文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

本文所说的“媒介”,是文化传播媒介的概念,是取广义媒介与狭义媒介合理的部分,明确提出由“人”一“物一“人”,即:文化传者一一一通过“物”承载文化一一一到达受众,作为界定文化媒介的“三要素”。这是因为:广义媒介的概念太宽,“万物皆媒介”,而文化传播却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现象。狭义媒介的概念太窄,仅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所谓信息,是“用符号传达的报道,泛指给予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或能消除不确定因素的消息”[3]1叭。简言之,作为狭义上的媒介,主要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说,狭义上的媒介是既不包括人际传播、舞台传播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传播媒介,也把人类留下来的石刻、简牍、青铜、甲骨等排除在媒介之外。笔者在吸收前人媒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文化媒介,是以物质为载体,以语言为符号,以旨在记录和传播反映人类思想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重大事件等文化事象、文化活动的中介物质。如图一3所示。它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跨空间的横向传播,即:以承载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新闻媒体,如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也包括电话、电报等信息流传播和舞台、课堂、旅游等人流传播,以及物流传播等;二是跨时间的纵向传承。它既包括祖先留存下来的各种文物、古迹以及能够承载人类某种文化信息的物品,如饰品、器具、建筑物和各种工艺品等,也包括留有人类活动痕迹、以所在地传播为特征的名胜、山水、自然风光等。从这一界定出发,文化媒介的特性在媒介文化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特性:

1.媒介的语言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是语言的语音形式,是语言的物质载体,所指是语言的语义内容]7。仔细分析,人类的语言主要有人声语言、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色彩语言等语言符号。从接收的角度来说,它又分属人的视觉和听觉两个系统。作为媒介,也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来表达思想、叙说事理、传播文化的。我们知道,除广播媒介外(声音语言),其他文化媒介均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传播文化信息,是多种语言的综合使用。例如,纸质文化使用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也可以是图像语言(如绘画、照片等),服饰文化是形状和色彩的搭配使用,而电影电视(包括互联网的视频)却是图像语言、色彩语言、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的综合使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民族、地域和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人类的语言存在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差异性。

2.内容的承载性

文化媒介的承载性具体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文化承载在一定的物质上。甲骨文化承载的物质是龟甲和动物骨头,石窟、石刻文化承载的物质是岩石和石头,服饰文化承载的物质是布料,陶瓷文化承载的物质是泥土,人声语言的物质是声波,等等。若是离开物质,所谓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次,文化承载在一定的语言符号上。石窟文化是在石洞里以承载造型为主要方式(图像语言),包括色彩语言等,传播佛或佛教故事壁画的文化;石刻文化是在岩石或是石板上,以承载文字语言为主要方式,以旨在传播一种精神、一个理念或是用于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化;纸质文化是以承载文字语言为主要方式,包括书、写、绘、像在内的文化;电子文化则是以电波和声波为手段,以承载图像语言为主,包括色彩语言、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在内的文化。

3.传播的渠道性

如前所述,文化传播是从一个文化圈到另一个文化圈的传播过程,即是具备这种文化的人们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向缺乏这种文化的人们的传播。前人对文化传播渠道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将其分为“物流传播”、“人流传播”和“信息流传播”三种情形。由于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文化实物的流动与否,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所在地传播”、“克隆式传播”和“流动式传播”三种类型。

(1)所在地传播的渠道是单一的。由于那些建筑物、园林、石窟、石刻等文化名胜古迹,不能移动,也无法移动,如强行移动则可能就是对原物的一种破坏。如我国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明长城、清十三陵以及“三山五岳”、“四大名窟”、“五大湖泊”,等等,都是不能移动。人们只能亲历前往,才能感受到它的文化存在。(2)克隆式传播是流动式传播和所在地传播的结合。由于那些建筑物、园林等名胜古迹不能移动,人们便仿照某一或是几处的文化景观,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另一地复制建造。例如,海外的唐人街、承德的小布达拉宫、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村就是一种克隆式的文化传播。(3)移动式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它分为人口流动式传播、物品流动式传播和远距离发送式传播三种情形:●人口流动式传播。这是一种随着人口的迁徙,通过口耳相传或是言传身教传播文化的方式,它包括移民、战争、传教士、商人等,“古时的文化传播是通过商人、传教士或是政府官员传出或借入不同的文化”5】2。●物品流通式传播。如我国的瓷器、丝绸和四大发明是通过海上和陆路传送到东南亚、西亚、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当然,它也包括报刊、书籍、电影的发行等。●远距离发送式传播。这是一种随着无线电波和卫星传输技术的诞生,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手段。它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地球村”的条件下,移动式文化传播的类型往往是并重进行的。

四、结语

如前所述,文化与媒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一)人类文化是建立在有形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传播

有形文化是自然物质与人类文化的结合。例如,玉在没有加工之只前是玉石,经过人的加工、雕琢之后,才成为“玉器“。因此,物质要成为文化必须满足这样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任何文化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作为自己的载体,离开这个前提,物质还是物质,不构成物质文化。二是物质必须含有人类的文化因素,如技术因素、加工因素等。玉的本身是石头,是经人类雕琢加工之后,才成为玉器。而雕琢加工玉是有技术含量的,需要对玉的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并且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为之。也就是说,离开人的文化因素,石头就是石头而始终成不了“玉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媒介是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承的前提条件

由于人类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上,这种物质便成为能够承载某种文化的载体。例如,纸质文化,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人类有了书写和记录文化变得简便,得以普及。近2000年来,蔡伦纸便成了记录人类历史、表达思想、承载知识、传达信息等无形文化的主要载体,代代相传,传承至今。从整体上看,迄今为止,我们的知识大都是通过纸张这种文化媒介获得的。从蔡伦纸的发明,我们对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可以理出这样一个头绪:(1)任何无形文化只有被有形文化记录才可能被保存。(2)任何无形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载体上记录和保存。离开物质,记录与保存无形文化就是一句空话。(3)有形文化只有被保存,文化才能被人感知和接受,也才得以传承。

(三)文化媒介是人类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合二为一”

蔡伦纸的发明,本身就是一种有形文化的诞生,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媒介。纸的功能不仅仅是书写记录,也还存在其他的功能。如包装纸、生活纸、装饰纸,等等。这是因为生产这些纸的原材料、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是不同的。我们把具有书写记录功能的纸张,称为“纸质文化”。因此,有形文化要成为文化媒介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形文化承载的无形文化要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事实上,有数不清的书籍、印刷品、影视产品等其他文化产品,因为文化价值不高而未能“广泛传播”。二是只有进入流通,文化才能被传承。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有形文化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