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时间:2022-08-16 03:58:27

档案管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传承方面,以个人行为居多,通常依靠前人的“口传身教”。由于缺乏固定的物质载体作依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近濒危,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旨在使无形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物质依托,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演变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状态和存续情况,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各项工作,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典型传承群体的自然状况、文化背景、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在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第一,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真实记录了某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历史演进过程,它根植于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第二,内容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了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涵盖领域宽、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形式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其中表演艺术又包括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说唱等。第三,载体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活态的文化形式,光用文字很难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具有多样性,能够直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方便研究者多方位、多层面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直观可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法治建设,走上良性轨道

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责任、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借阅流程等,对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化,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具体来说,各级文化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性文件,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等。还应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2.2加大工作力度,收集非遗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要加大收集力度,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收集工作。一是全方位收集,即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对档案材料进行“撒网”式收集,尽可能全面收集档案材料。二是抢救性收集,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加快收集步伐,做到收集工作不拖延、收集档案不遗漏。三是收集载体的多样化,即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多样性的特点,除了收集文字材料之外,还要注重收集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2.3采用科学手段,提升保护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把存储在传统载体上、以模拟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尽快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对原始档案的保护;对研究和保存价值较高、保存状况不容乐观的档案,应优先进行数字化,并实施档案登记备份、开展异地保存,确保档案安全。其次,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应探索开发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软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集成管理,建立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2.4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配备并充实专业人员,提高人员待遇,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渠道。二是鼓励档案人员加强学习,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步骤,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三是组织档案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研究、专题调研等活动,为他们搭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沟通的渠道,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作者:朱建炜 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