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和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3:12:54

文明和谐

文明和谐范文篇1

本文以电信企业转型为背景,以“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为电信服务的宗旨,以“共享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为使命,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提出“和谐服务”的文化理念,并结合广州电信企业发展和服务创新的实际,从管理创新、网络提质、精确营销、树立电信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纲

一、以企业转型为契机,构建“和谐服务”新理念

(一)树立企业转型的理念

(二)重新明确企业服务的定位

二、以精确管理为基础,创新电信服务体系

(一)管理创新,打造通畅的服务链条

(二)网络提质,构筑优质通信网络

(三)精确营销,打造“零距离”的客户服务网

三、以共享价值为使命,树立电信品牌形象

(一)紧跟城市发展步伐,树立信息化建设排头兵品牌形象。

(二)充分发挥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资源优势,推动信息化的实际应用。

(三)不辜负“普遍服务主力军”的光荣使命,树立诚信经营、奉献负责的形象。

正文

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作为全国三大通信枢纽局、三大国际出入口局和因特网三大节点局之一,是中国电信业务收入最大的省会城市分公司,收入份额占广东电信的1/5和中国电信的1/25,担负着华南地区最大现代通信网的建设、维护和经营重任。固定资产总值超过200多亿,服务着600多万电信用户。近年来,面对社会日益高涨的信息化需求以及通信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广州电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基业长青这一根本目标,将服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提出了“通信共享信息文明,服务构筑和谐企业”的和谐服务文化理念,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在“和谐服务”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广州电信面向社会、面向信息产业构筑服务大体系,树立服务品牌形象,使企业走出了一条和谐服务创造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产生竞争力,从而引领企业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2003年,建成开通世界第二大无线市话网;2004年实现业务收入76.738亿元,完成了5天超1亿目标。2005年实现业务收入81.05亿元,同时,实现利润34.38亿。先后获“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一、以企业转型为契机,构建“和谐服务”新理念

创立于1883年的广州电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123年的岁月征程使广州电信形成了“兴业报国、奉献社会,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传统。在新的征程中,如何把“广州电信”这一“百年品牌”从较为单一的服务品牌延伸为综合的一流企业品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广州电信审时度势,进一步丰富“服务”的内涵,从以往简单的前台服务向全员服务转变,从通信服务向现代信息提供服务转变,提出了“和谐服务”的文化理念:以“共享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为使命,以创建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华南现代通信中心为目标,以“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为理念,实施精确管理,推动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发展与繁荣信息产业链、建设和谐社会的同频共振。

(一)树立企业转型的理念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企业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转型。电信企业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是中国电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转型首先是企业服务理念的转变。我们着眼于信息化大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管理,推动企业服务的综合化和价值链化。综合化即业务的多元化、网络的多元化和终端的多元化,使广州电信的服务更加多样化、便捷化;价值链化即延伸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从提供单一的语音服务转变为提供综合信息服务,通过服务方式、内容的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为此,广州电信树立了“五种观念”,即竞合观念、诚信观念、共赢观念、创新观念、整合营销观念,以观念转型推动企业转型。

(二)重新明确企业服务的定位

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作为广州地区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我们意识到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繁荣,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唯有树立服务和谐社会、繁荣信息产业的大局观,合作共创方能共享价值。为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电信企业运营模式,跳出服务侧重于“用户”的局限,确立“大服务”理念:将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和制高点,明确电信企业的服务在电信行业、信息产业生态圈、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定位。我们以中国电信、广东电信发展的排头兵,广州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广州市信息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为追求,将广州电信定位为整个信息产业链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与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以及竞争对手和谐共处,互相服务、理性竞争、同创价值、共同成长的服务文化理念,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相协调,实现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和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以精确管理为基础,创新电信服务体系

“和谐服务”理念的提出,在实践中广州电信通过企业改革、精确管理实现管理、网络、营销的“三大领先”,建立“前台服务为标志,后台服务为支撑,网络服务为基础”的全员服务体系。打造并不断完善“前端围绕用户转,后端围绕前端转,全员围绕市场转”的无缝联动机制,将“内部服务链”与“外部服务链”紧密结合,为与社会共享信息文明打造畅顺的信息服务链条。

(一)管理创新,打造通畅的服务链条

创新服务,内部管理是支撑,必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更好适应企业服务转型的需要。广州电信通过流程重组再造服务渠道,通过绩效考核建立服务管控机制,通过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实现服务的闭环管理。

1、通过流程重组(BPR),健全营销渠道,优化服务流程

我们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一方面,将过去较为单纯从事网络维护职能的市话分局改建为服务维护营销职能合一的区域电信分局,并在区域分局内部进一步细分服务区域,根据客户情况配备相应的一线服务人员;另一方面,纵向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大客户渠道、商业客户渠道、公众客户渠道和流动客户渠道以及面向客户群的10000号渠道,使营销服务界面尽可能靠近客户,通过各渠道客户服务人员深入客户端开展针对性服务工作。同时,优化关键性服务响应流程,提高后端部门对前台服务的支撑力度,实现“最短的流程,最少的层次,最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在组织机构上设置网络监控、网络维护、客户响应与资源管理、无线市话网优、数据通信等五大中心,发挥其作为后台支撑、前台联动的作用,密切衔接服务支持、服务开通、服务保障三个环节。

2、通过绩效考核,建立服务管控机制

通过对各类客户服务人员的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方案的实施,我们将各项服务指标、服务责任进一步细化、分解和落实到个人,全面客观地反映和评价服务业绩,并与占员工收入75%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将服务绩效的每一分差值体现在个人薪酬的差异中,将薪酬对一线优质服务的引导激励作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将首问负责制从前台延伸至全局,建立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对下一环节、下一工序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承诺,以“内部首问负责制”落实企业对客户的“首问负责制”,并辅以关联指标的考核,构筑起“前台围绕客户转,后台围绕前台转,机关围绕基层转”的服务责任机制。

3、建立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服务流程闭环管理

在服务监督上,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心”:服务质量监督中心,负责对全局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指导;开通了“五个体系”:质量指标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投诉处理体系、服务质量自动征询系统、信息反馈体系,实现服务质量的闭环管理。每月出版《经营信息通报》,对客户投诉、信访处理情况以及服务小热点、小难点进行实时通报;建立服务质量A、B角联络员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组织明查暗访、召开客户座谈会等形式,强化服务监督,查找工作差距,改进服务质量。坚持落实《电信服务规范》,建立响应开通与服务保障的“双线响应机制”,以及技术咨询全方位渗透、方案制定全资源整合、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的“三全管理模式”,提高对服务项目响应的及时率。如目前我们实际提供的装机修障服务,不但高于国家《电信服务标准》要求,更高于自身的对外承诺。如固定电话和宽带业务,装机开通对外承诺的是交费后15天,目前平均已达到6天(小灵通可在申请交费后1小时内开通);停机复通时限对外承诺为24小时,目前已达到5小时;故障修复对外承诺24小时,而实际上固定电话平均6小时,宽带只需5小时。2004年广州电信被“广东省用户委员会”和“广州市行评领导小组”评为“用户满意服务单位”和“行风评议用户满意企业”;2005年度,广州电信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广州最具竞争力服务企业10强”。

(二)网络提质,构筑优质通信网络

优质服务的构建离不开优质的网络技术保障。广州电信作为我国通信行业的“南大门”,通信网络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好的实践新的服务理念,我们以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服务提供商为标杆,建设一流的网络和先进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搭建起技术领先、网络一流的信息服务平台。

1、建成世界级通信网络

2000年以来,广州电信共投入八十多亿元资金进行网络的建设,从骨干网、用户接入网和互联网出入口三个层面,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通信网络。为了给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信息平台和沟通渠道,2000年在全国率先开通广州高速宽带信息网,2001年和2003年又分别打响“宽带大会战”和“宽带超越大行动”。目前共有宽带用户70万,使广州市成为首先实现“让宽带进入千家万户”目标的省会城市。2003年仅用五个月的时间建成开通世界第二大无线市话网,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一年之内用户规模突破100万。目前宽带和小灵通已经成为广州电信的明星业务,在服务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广州电信的网络已经实现了三大领先:一是建设了国际领先的大容量、高可靠、具有A、B两个平面能够自动愈合的传输网络,确保了通信的畅通安全;二是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网络,装机容量已超过530万门,小灵通容量达200万门;三是建成了高速IP城域网,总带宽容量达到50G。光纤总长度47万纤芯公里,并建成了1500个光纤接入点。广州电信的通信管道可以围绕地球一圈,光纤网络可绕地球九圈,初步实现了光纤到户。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提供网络,为400万固定电话用户、230多万数字多媒体用户、150万小灵通用户提供现代通信服务。面向未来,通信网络正在向下一代网络(NGN)的体系架构演进,广大市民将享受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现代综合信息服务。

2、一流维护持续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先进的网络是用来服务的”。小灵通开通之初由于建设周期原因,网络质量一度成为投诉热点。建成开通不久我们就组织了“小灵通网优大会战”,对网络进行全面优化,以提高用户对小灵通质量的满意率和美誉度为目标,精益求精地塑造小灵通的一流服务品牌。目前网络覆盖面积、深度覆盖迅速扩大,通信质量稳步提高,达到了集团公司的标准。同时,通过“宽带精耕计划”、“宽乐服务工程”,提升宽带网络的业务提供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确立宽带业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领先一步、不断超越”的市场“领头羊”地位。通过“网络扫雷”排除隐患,实施技术咨询全方位渗透、方案制订全资源整合、项目实施全过程管控的“三全管理模式”,提高网络服务响应及时率,为用户快捷、方便的服务提供技术保证。

3、企业信息化打造服务支撑大平台

良好的服务离不开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的支撑。我们面向客户、面向市场,2005年建设了IBSS(综合业务支撑系统)、MSS(管理支撑系统)以及启动建设新的10000号系统等企业IT系统,以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客户管理水平。新的IT支撑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整合,提供客户及其对应服务的准确信息,以充分掌握客户的需求与消费习惯;按不同客户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或灵活定制,实现个性化服务;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可有效缩短业务处时限,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促进精确营销和精细服务的实现。目前,广州电信正在着力打造为商业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商贸之桥”,通过构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为广大的商业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为广州电信的服务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三)精确营销,打造“零距离”的客户服务网

1、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通过多年努力,特别是营销渠道改革,我们已经建立起面向不同渠道的客户服务网:对大客户实行一站式、派驻式、SLA服务水平承诺、专家咨询、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免费试用新业务等超值服务,服务包括12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客户,力求个性化服务将心比心;对商业客户建立了“10000+9”商客服务热线和“三小时回应”制度,推行主动上门、定时定点和主动跟进服务,以专业化服务让客户放心;对流动客户,40多万部公话设施遍布于大街小巷,提供便利化服务以心换心;对公众客户建立全天候24小时的业务咨询、业务受理、故障受理、话费查询等全业务电话服务,构筑包括窗口服务、电话服务和网上服务、上门服务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提供标准化服务以心贴心。

2、特色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用户的多样化和服务需求的差异化使我们不同的服务渠道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通过人性化服务使简单地提供服务与购买关系,上升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丰富了电信服务的文化内涵,创出了许许多多的特色服务。如获“广州市诚信示范单位”称号的大客户部将诚信服务确立为“立事之根、做人之本”,打造大客户诚信服务文化,铸造大客户诚信服务团队。在服务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安利公司中,大客户部率先为其提供“一点接触,一站购齐,全程服务”的“一站服务”,帮助其拓展市场,2004年大中华区首次成为安利全球营业额最大的市场。为此安利公司向中国电信授予“最佳电信服务供应商”称号,这也是其在全球范围首次颁发此称号。再如获“全国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称号的10000号,从“以我为中心”的被动服务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转变,从买卖契约式的“市场服务”向价值交流式的“文化服务”的转变,实现了从“用户需要是我们的服务范围,用户满意是我们的服务标准”到“用户感动是我们的服务追求”的升华。今年以来10000号已在同城运营商的热线测评中连续多个月排名第一,并在全国同行中保持领先。10000号属下的114查号台,已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其他运营商的用户,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被广大市民誉为“不见面的微笑使者,茫茫人海中一座明亮的导航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天河营业厅,通过构筑硬环境、创新软管理、铸牢服务链,打造了“温馨、全新、倾心”的服务品牌,成为全省电信前台服务的标杆。在有关部门多年来组织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广州电信服务满意率始终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通过广州电信这种深层次的价值互动和文化服务,用户在享受电信服务的过程中价值得到了提升。

三、以共享价值为使命树立电信品牌形象

电信企业的品牌形象是服务品质和服务理念的直观体现。在“和谐服务”理念指导和一流服务体系的保障下,广州电信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中,树立了一流的服务品牌形象,以信息化建设排头兵的形象引领广州市信息文明的发展。

(一)紧跟广州城市发展步伐,树立信息化建设排头兵品牌形象

近年来广州市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规划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广州电信全力配合政府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广州申办、承办2010年亚运会,对新机场、大学城、开发区、南沙新区、生物岛等重点项目及时进行战略性投入,做好通信保障工作。特别是在大学城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以超常规的投资力度、超常规的建设速度分别建成开通了现代化的综合信息通信网络,为广大师生和旅客提供了一流的电信服务。在南沙地区我们早在十年前就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连续投资支持大开发,仅2002年就投资6320多万元。参与建设宽带交易会,使广交会信息化水平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实现了“三级跳”,使世界级的广交会拥有了世界级的通信服务,为广交会巩固“中国第一展”的地位及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发挥现代综合信息提供商的资源优势,推动信息化的实际应用

与房地产商、街道办事处等合作,建设信息化小区和数字化社区;与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合作,建设电子政务和校校通工程,推动广州市的教育强市和文化强市建设;与证券商、医疗部门、税务部门合作,开发网上证券交易、电子医疗挂号、远程医疗系统以及电子报税系统;通过“商贸之桥”、“蓝色魅力”等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集成、企业门户、增值业务应用等一揽子信息化解决方案。通过“号码百事通”业务,为广大用户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提供快捷便利的生活资讯。

(三)不辜负“普遍服务主力军”的光荣使命,树立诚信经营、奉献负责的形象

文明和谐范文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祖先就主张“天人合一”,向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类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却逐渐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敬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战争的破坏等诸多问题,已向人类响了生态警钟,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自然灾害已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并造成了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生活在“幸福”和“坟墓”之中。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

没有生态文明,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现在达到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人类终将面对“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窘境,我们再也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指数上去了,幸福感受却下来了,只有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全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不断完善发展略,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环保意识都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文明和谐范文篇3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和*精神,扎实推进正在开展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使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今天我们在路北区召开中小学文明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现场会。我想,这个会议非常有意义,党的*刚刚闭幕,“和谐”与“文明”联在一起写入了党章。会议的意义非常重要,请大家认真领会。我们利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参观了4所学校,刚才路北区又作了经验介绍,一会儿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徐景田同志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市教育党委和教育局讲几点意见。

多年来,我市一直重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先后命名了三批文明校园,共计60所。*届六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之后,我市坚持以提高文明素质为主线,以校园安全为重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为支撑,以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结合实际,强化管理,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创建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和“抢抓新机遇,建设新*”献计献策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先后出台下发了《*市文明校园创建实施意见》、《关于“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落实措施,推动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培育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规模开展了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确定了一批文明礼仪实验校,评选树立了一批省、市文明礼仪示范校,促进了师生文明素质的提高。三是以迎接在我市召开的全省中小学管理现场会为契机,抓典型,找差距,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搞好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全市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内部安全和周边环境治理强化了督导排查,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推动了平安校园建设。五是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敬业爱生、科学育人精神,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提供了队伍保障。六是对照省发和谐校园创建标准,组织力量加大对创建工作督导力度,推荐、评选了一批省和谐校和市文明和谐校园。在创建工作中,路北区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明显,为全市带了好头。大家回去以后,要认真学习路北的做法和经验,努力把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抓出特色,抓出成效。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总书记在*报告讲要优先发展教育时,特别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文明和谐校园建设要认真贯彻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创建文明和谐校园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为重要。因此,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接见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报告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将“知荣明耻”变成日常的自觉行动。要充分发挥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等德育工作队伍的作用,继续开展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发展特长,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平安健康

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文明和谐离不开安全作前提和保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安健康的环境。学校多一份管理,学生就多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一份和谐。近年来,虽然我们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应当看到,我们的校园内外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各类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切实加强日常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外来人员登记,坚持治安巡逻,严防不法分子进入校园;要加强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卫生;加强接送学生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对师生以及学生间矛盾纠纷,要及时予以化解,防止恶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积极争取公安、工商、文化等相关部门支持,对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饮食摊点、网吧和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经常性地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治。各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周”等,采取讲座、问卷、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教育,不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这里特别强调要落实学校安全应急预案,而且把预案变成师生的应知应会。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严格实行夜间值班和巡查制度,通过全方位规范和精细的管理,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平安保和谐,以平安促和谐。

三、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

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针对师生实际确定主题鲜明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载体,才能使师生在活动中受到体验教育,养成文明习惯,不断提高文明素质。

要积极参与“文明*、和谐*”创建活动。组织广大干部师生人人知晓文明城创建标准,广泛参与“我为文明城找差距、提建议”活动和五项专项治理行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责任意识。同时要结合实际,按照省《关于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通知》和《*市文明校园创建意见》要求,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的文明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机制。以迎奥运为契机,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动员广大师生从自身做起,从岗位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牢固树立“在内宾面前,我代表*;在外宾面前,我代表中国”的主人翁意识。讲文明,讲礼仪,讲规范,争当文明服务明星,争创文明服务窗口,全面提升文明窗口的创建水平。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文明伴我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创建全国文明城活动之中,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不定期组织广大师生到社会上开展学雷锋、宣传文明新风和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教育师生要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观演、文明行车、文明走路、文明就餐、文明购物、文明待客、文明过节,使广大师生自觉成为崇尚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师生文明礼仪教育。要把礼仪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引进课堂,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落实”。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立足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利用校会、班团队会从服饰礼仪、谈吐礼仪、形体礼仪、课堂礼仪等方面对师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开展礼仪征文、演讲和实践活动等,促使师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全方位提高文明素质。

四、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师德建设是至关重要。在学校和谐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和谐。在师生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师是主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建设,用优良的师德带动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办法》和《中小学教师十禁》,强化师德教育,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学校要在广大教职工中大力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和“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倡导教师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和解决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学生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广大教职工中倡导建立一种文明、诚信、祥和、向上的同事关系,努力营造团结合作、和谐竞争、彼此包容、相互欣赏和关爱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明水平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亮丽的风景。要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思想,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大力整治校容校貌,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优美的环境秩序教育引导学生。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要注重开展对学生的心里疏导和教育,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事故;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创造和维护。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要注意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育人环境。

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就是质量,管理就是效益。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把管理放在中心位置。我们要认真贯彻全省中小学管理现场会精神,强化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人文化。最近,市教育局印发了《*市中小学管理规范》,涵盖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是指导我们今后加强中小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文件,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认真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当前要特别强调对教学的管理,要严格规范“教”和“学”两个关键环节;严格规定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促使广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让孩子们走上操场,走向阳光,确保每天必须锻炼1小时。要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努力,要切实把孩子的负担降下来,使校园真正活起来,使教学质量提上来,促使教学相长,教学和谐。

文明和谐范文篇4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2.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形式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它在带给人们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3.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中,也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支持,并对政治文明产生影响。生态资源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深地敲上绿色的印记。政府决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都将日益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观念,批判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其意义是巨大的。一是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我们的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二是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摘要】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科学发展呼唤“生态文明”.

文明和谐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文明执法、优质服务”为切入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加强干部职工思想

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文明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行业新风,为构建“创新型交通”、“学习型交通”、“和谐型交通”创造和谐的交通服务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此次竞赛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局成立竞赛活动领导组:

组长:任忠元

副组长:段庚兔常学卫边建国岳兔立孟晋兵

成员:夏耀文王建明王晋龙王志强李够林王刚成郭利民

靳才旺牛春保李文军贾学强董志忠张小波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岳兔立

副主任:夏耀文刘英

成员:由局办公室抽调有关人员组成。

四、创建内容

创建文明和谐行业,要紧紧围绕“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这一主题,紧密结合交通工作实际,以“五比”、“两推动”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

“五比”是:

比创建氛围。局属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创建文明和谐行业的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工作。要层层动员,干部职工主动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在各办公主要场所、服务窗口、收费站点、超限检测点、维修厂点、建设施工场所、汽车站、候车棚、公交车身悬挂创建标志,张贴公开承诺,制作宣传版面、宣传画,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广泛开展争创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和谐科室、文明和谐服务窗口、文明路、文明车、文明站、文明维修企业、文明客运班线、文明职工等活动,争先创优在全行业蔚然成风。要通过交通网站、局域网、交通信息简报等形式,开辟创建活动栏目,充分发动全系统交通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创建活动。

比形象文明。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找准本单位、本部门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要重点围绕执法公正文明、廉洁自律、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承诺兑现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完善决策和执行落实;全面实现县乡公路硬化、净化、美化、绿化;汽车站环境、秩序、服务良好,正点发车;交通执法人员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窗口服务人员着装整洁,文明用语规范、服务态度热情,塑造全行业的良好形象。

比行业和谐。推进和谐行业文明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突出人文关怀,关注重视干部群众的意见呼声,畅通组织与个人的沟通渠道,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纠纷矛盾,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团结人、凝聚人,推动形成人人追求和谐、个个促进和谐的生动局面。

比作风形象。各单位要结合本系统工作实际,以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五建”为重点,加强对全体交通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着力提高综合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交通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务实型班子、创新型团队、廉洁型队伍、和谐型交通”的“五型”集体,引导广大交通干部职工树立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爱岗敬业、办事公正、规范运行的良好作风。促进交通文化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引深文明创建、行风评议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团结和谐、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比奉献精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各种捐赠捐助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继续做好扶贫工作,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帮建活动。

“两推动”即通过创建活动,推动各单位、各部门进一步解决自身存在的、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推动各单位、各部门进一步实现“文明执法、优质服务”。

五、方法步骤

为了把创建文明和谐行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创建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是: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5月上旬—中旬)

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成立领导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做到层层发动,全员参与。执法人员和各窗口服务部门人员要组织专题讨论,人人进行表态发言,并写出承诺保证书。各单位、各部门要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公开承诺,制作宣传版面、宣传画,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5月下旬—9月)

各单位、各部门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和完善创建的制度保证体系、动态管理体系和工作保证体系。公开岗位职责、办事程序,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管理服务标准。行政执法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窗口服务做到主动、热情、快捷。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和谐科室、文明和谐服务窗口、文明路、文明车、文明站、文明维修企业、文明客运班线、文明职工等活动,使创建活动在全行业共享,每个职工全员参与,推动创建工作蓬勃开展。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10月)

组织向社会问卷调查,召开由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和服务对象对交通创建文明和谐行业的意见,根据群众意见整改、深化竞赛活动。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11月—12月)

局活动领导组对各单位、各部门竞赛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评比表彰涌现出的文明和谐行业(单位)和创建文明和谐行业先进行业(单位)。

六、措施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开展竞赛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全行业共同参与的要求,确保这项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局将此次竞赛活动情况作为200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创建文明和谐行业活动工作突出的,完成创建文明和谐行业创建任务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不力、完不成责任制任务的,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各单位和部门要在人、财、物上全力支持创建活动,多方面搞好组织保障。

(二)搞好思想发动,营造创建氛围。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各级要进一步广泛发动群众,做到人人皆知,全员参与,使群众成为创建活动的主体。在全系统形成“人人为创建活动建言献策,个个为创建活动争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文明和谐范文篇6

一、领导注重,是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价的前提。首要领导是严重决定计划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价首要责任人,分担领导是直接责任人。一直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城督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性工作。严重决定计划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各队室积极参加,首要领导亲身参与。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从源头上预防和削减不稳定要素,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

二、依法行政,是有用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要基本。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中心内容,是宪法和司法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是从建设法治国家的久远大计看,照样从发展当地经济的实际需求看,依法行政都是促进县政府本能机能改变,建设清廉、高效县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保证和基本要求。我们把依法行政作为全局的主要的基本性工作,统一安排,齐抓共管,一直把依法行政、严格法律作为城管局的主要工作来抓,有用防止了与治理对象发生直接抵触,为构建法制城管奠基了基本。

三、文明法律,是有用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要环节。在开展依法行政,施行行政处分工作中,为了维护司法法律的严格性,表现出以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坚持文明法律,具体提高法律队员的法律技巧。在详细法律进程中,一直坚持言谈举止文明,待人心细和气,法律办案公道公平,处分与教育相结合。在法律工作中将“文明”作为主旨,将“柔情”倾泻于治理对象,才干获得群众的了解和支持,才干塑造“让县政府安心,让市民称心”的城管新形象,才干将维稳工作成为常态,建设法制、精密、和谐城管才干得以完成。

四、宣传教育,是有用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主要手段。构建和谐城管,宣传教育是关键。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设多种方式沟通平台;向市民普遍宣传城市治理司法常识和社会公德,增强城市认识教育,争夺社会对城市治理工作的注重、了解和支持;开通城管投诉热线,充分发扬供应服务、反映诉求的效果,力图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处理群众反映激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帮扶坚苦家庭,做好跟踪服务,做到尽职尽责;加大对外来人员城市治理认识的宣传力度,使之尽快顺应和融入和谐情况。

五、队伍建设,是有用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先决前提。队伍本质,是决定构建文明和谐城管的关键。我们依照“政治过硬、规律严正、作风优秀、练习有素、服务至上、和谐共进”的要求,一是增强班子建设,经过抓学习、讲团结、严作风、求自律,不断加强了凝集力和战役力;二是增强教育培训,坚持内强本质,外树形象,有用提高了法律人员的综合本质;三是增强准则建设,标准了内部治理,深化准则管人用人机制,团队生机不断加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文明和谐范文篇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无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说,社会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文明”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问题,并先后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规划和部署。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曾经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内容,并号召我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邓小平同志看来,这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布局。所以,1989年11月,他强调:“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围绕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要求,实际上成为直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来部署和安排的战略布局。

这些布局,范围和内容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也略有不同,但从基本内容来说,都分别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建设、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与此相应,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同志多次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无论三大建设还是三大文明,基本上都是三位一体的布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抓紧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文明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组成的超大系统。作为描述、概括这一超大系统的“社会”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无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说,社会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意味着把社会建设从以往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的建设中提炼出来,放在了更加突出、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文明和谐范文篇8

[关键词]多党合作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任务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一重要政治概念的明确提出,内含着党对关键时期我国社会进程的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显示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众所周知,政党的政治理念和运作机制,对社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政党的基本格局和运作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体现了具有和谐性质和特点的政治文明,在本质上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必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性

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逻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共作为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政党,其价值追求必然是要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个人将得到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由此而来,中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取向不是以独立的、分散的个人利益为主。而是以在独立的个人利益基础上整合出的民众根本利益为主导的。在当代,就表现为人民向往追求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的高低。在政党政治高度发展的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和完善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多党合作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分化、阶层分化、政治参与等矛盾是人们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寻求解决的办法。多党合作制度在整合利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志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派,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他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这就使这样一种广泛的、开放性的、合作性的政党制度表现出其利益整合上特有的优势,即缓解政治参与的压力,使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能够有序进行,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整个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总体上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经济利益矛盾显性化的发展态势。这种利益格局的变动趋势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要求政党比从前更有效地发挥利益表达、利益整合的政党功能。因此,完善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其功能,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多党合作制度推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和实现形式。多党合作制度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首先,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通过多党合作,可以达到多角度、多层面地表达民意,集思广益,从而保证国家管理的科学化。此外,人民政协体现的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型的政治民主,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这种政治文明不仅以示范的方式倡导着和谐社会的建构,而且具体实施着这种建构。其次,多党合作制度的监督功能有利于扼制腐败。促进政治民主化,达成社会和谐。参政党民主监督是执政党防止腐败,保持政府和司法机关公务员廉洁奉公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派能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协商,在协商之中实现监督。多党合作制度以上功能对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合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体现具有和谐性质的政治文明。

(三)多党合作制度能强化一元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大的思想基础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强化一元意识形态,能让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协调利益冲突,使社会共同体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统一体,为政党执政增加稳定性资源,最终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及根据历史与现实进行新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政党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历史的原因,反映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在所难免。多党合作制度为整合这样的差别,提供了一个可行而且有效的途径,即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核心和领导地位主导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而各派代表人士在各自联系的群众中往往具有共产党不可替代的影响。所以,多党合作制度本身的结构特点就决定了它在发挥整合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比其他政党制度具有更大的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多党合作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即是适合该国国情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党合作能够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根本原因在于多党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且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合作实践成功,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了对多党合作的认同心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党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发展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国情。要把这样一个超大社会构建成各方面协调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政治核心,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对保证现代化的成功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能够在改革开放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社会,它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变革的和谐、发展的和谐。中央五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这实际上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从政治发展学的新思路,把发展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一)加强执政党建设。增强执政能力

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掌握着绝大多数政治资源,担负着新时期制度建设、利益调整、政策供给、社会整合等重要职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策绩效,增强执政能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注重政治沟通,通过合作磋商,使各党派群体的利益要求在政策中得以体现,从而达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提高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政治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政治领导寓于团结合作和民主协商之中,善于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协商和讨论,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成为各派的共识。二是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多党合作的意识。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学习,提高他们对加强多党合作与各派团结合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把多党合作和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多党合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和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并把这项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重视各派成员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做到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照顾,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三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建设。要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和机制人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为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二)加强参政党建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指出:“坚持在重大决策前进行协商,推动各派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引导和支持他们发挥好参政党作用。”参政党建设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基础。加强参政党建设,不断增强参政党的综合能力,积极建言、促进发展,始终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主旋律。当前,各派要适应多党合作发展的新形势、新标准。强基固本,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派的整体素质与水平,使派能够更好地担负起参政议政的职责。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着眼点,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为巩固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不断提高派的整体素质,努力使新一代派成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派自身特点、有利于促进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运行的制度,健全参政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派人力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增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要增强政党监督意识,强化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文明和谐范文篇9

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检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明了何为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基于此,本期学术笔谈特组织刊发三篇有关生态文明的文章,以期对生态文明研究和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有所助益。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创造新的生态文化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摒弃了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工业文明阶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高度和谐的文明,是高效的循环经济、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人享有生态民主、生态福利、生态公正、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社会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

生态的科学内涵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最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生态学概念的提出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是一门充满朝气的科学。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的增加,人口、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们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环境和环境资源的价值,产生了新的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学的观念来总结人与产生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诞生了新的生态文明史观。环境的内涵已从过去的物理环境发展到今天的自然与社会的综合环境。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

生态学思维也进入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反思早期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应用清洁生产方法和生态产业模式去发展生产、保护环境;人们开始抛弃那种高投入、高消费、高环境影响的生态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提倡低投入、适度消费、低环境影响的绿色生活。

生态学进入伦理学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伦理学。人们有了新的伦理道德准则,有了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道德规范,认识到人只是地球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食物网中的一个网点。

随着生态学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态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生态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的系统整合功能;生态是一种保育生存环境、发展生产力的战略举措;生态是技术、体制、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态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不断进化与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

研究生态文明,首先要研究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因为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而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空间的三维进程。

探讨文明与支撑文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与环境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在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且缺乏进步和更新时,就会产生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当变化了的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

许多历史学家把文明消亡的原因归结为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与文明相依存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进步的一种状态。古代的战争往往以争夺土地和土地上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目的,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销毁。只要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还存在,文明就只是统治者或统治民族的更替、朝代的变迁而已。而真正使一个古代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可以加速自然资源的耗尽。因此,建设支撑文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

人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生物种,就因为人类具有文化。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环境的多样化。人类的文化也是多样化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与促进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环境。随着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也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既要建设物质生态文明,也要建设精神生态文明,更要建设政治生态文明。同时,要注重中华生态文化传统的弘扬。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本为主要驱动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产业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认真管理人类生态系统,保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全,并保障人类生态系统的健康。人类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包括人类生态系统活力的保持,使人类生态系统具有正常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系统遭遇各种自然灾害时的恢复能力;人类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调节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等诸多服务功能的维持以及人类健康的保证。物质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清洁生产为核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倡导扣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绿色GDP理念,实现“循环、共生、稳生”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生态教育为核心,必须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生态社会和生态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任务。在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要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的不良习惯,培养节能环保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人民具备了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只有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才会实现。

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要保证社会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健全、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中人群的健康,保证人人享有生态福利和生态公正,就必须建设政治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科学的生态政治空气,制定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保护环境政策、法律、法规。而环境政策是保护环境的大政方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也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状况。这其中,要特别注意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中干部的决定因素,一定要强调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

要推进生态民主进程,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利的权利,并把生态补偿机制引入人权概念之中。

必须看到,生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生态政策如果失误,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因此,制定正确的生态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环境立法和执法的距离相距甚远,不能把问题都归咎于法制不健全,应该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花大力气缩小立法和执法的距离。生态政策的制定还要注意国家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应急能力,建立有效的应急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中国的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虽然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但也承认天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我国56个民族,都有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传统。我们需要对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政策引导,通过乡规民约和生态教育对它们加以保护和传承,因为这些文化传统正是我国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根。(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面对全球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健康的挑战,生态文明的振兴和生态知识的普及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如何在调节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关系中系统推进认知、体制、物态和心态范畴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学与认知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文明是人类在认识、感悟和品味自然,保护、改造和管理环境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所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和系统方法在社会上的普及、宣传效果、观念意识的升华和风尚习俗的进步,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工学和生态美学。

生态是辩证的:和谐而不均衡,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生态学是个体和整体、有和无、形和神、生和灭、分和整之间关系的学问。生态学的核心是处理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系。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理念基础上的生态整合观,是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体内部关系的系统观。

生态科学是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19世纪的博物学、进化论以及20世纪的人类生态学与生物控制论奠定了生态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科学,包括自然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还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草原、湿地、森林、农田、海洋、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等。后者包括心理生态学、伦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等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总的说来,自然生态研究的学科比较齐全,而人类生态研究则比较薄弱。

生态学还是一门工程学,是一种设计工艺,一种生存艺术,研究怎样把自然生态的原理应用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当中。生态工程学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是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不同于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工程技术和单一部门内污染物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工程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系统组合、学科的边缘交叉和产业的横向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对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功利性的挑战和超越。生态美学研究生物、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相互关系的审美状态与自然潜在的审美性,其美的内涵包括整体和谐美、协同进化美、循环反馈美、自生自然美。竞生、共生、再生、自生,对称、均衡、对比、秩序、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是生态审美的共同规律。用生态美学去格物、处世、待人,你会发现,大自然既是美的,也是理性的。自然以她特有的色彩、线条、形状、位置和声音,以她特有的有序、和谐与统一,在人们心中唤起美的形象、美的愉悦、美的追求和美的感悟,使人怡神、悦目、清心、节欲,陶冶情操。生态美学在揭示自然美的实质和规律的同时,还向人们介绍如何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环境的布局,人居环境的美化,园林庭院的绿化与美化,人的衣着、服饰,环境中色彩的搭配、形与神的融合等。生态管理与体制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体制文明建设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阶段论思路,推进从基于资源承载力无限、环境容纳能力无限的链式生产到从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生产—消费—还原一条龙、信息反馈灵敏的循环经济转型,完善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实现从体制条块分割的纵向管理走向合纵联横的生态系统管理,保障生态资产(水、土、气、生、矿)、生态服务、生态网络和生态安全的科学管理。

生态管理是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对人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破坏和保育活动的系统管制、诱导、协调和监理,营建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生关系,孕育生态系统的整合、适应、循环、进化能力,维系天人生态关系的持续发展。

体制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九个统筹提供科学方法。循环经济与物态文明

物态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及消费行为,以及有关自然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物质产品的发展态势,包括生产文明和消费文明。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是环境友好、生态持续的,其认识论基础是顺天承运,生态学基础是循环再生和自力更生,但这种持续是在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基础上的持续;以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耗、化工产品生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推行的是一类掠夺式、耗竭型、高经济效益、高环境影响的生产方式,其认识论基础是还原论,追求的是局部的、眼前的经济效益,生产力虽高,可持续能力却很低。

产业生态文明必须在吸取传统农业生态文明再生和自生机制以及工业文明高效活力的基础上推进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型工业文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转型,发展以竞生、共生、再生和自生机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推进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循环共生型、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部门经济向网络经济、自然经济向知识经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从减员增效走向增员增效、职业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循环经济转型。

消费文明旨在弘扬一种勤俭节约、低环境影响、有益健康的适度消费模式,倡导从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从以数量多多的占有型消费到以功效优化为特征的适宜型消费、从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到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过渡,涉及每个人的居息、代谢、行游、交往活动,以及水、气、土、生物、废弃物等环境影响方式。

经过近两百年工业化的正反教训,文明的生态消费方式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资源压力大的欧洲和日韩等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中蔚然成风。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型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体制法规的健全和生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全社会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和谐社会与心态文明

和谐社会的生态内涵有四层:一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包括水、土、气、生、矿等自然生态因子、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人与其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等物质生产环境的经济生态和谐;三是人与人之间竞争、合作、集群、分异关系的社会生态和谐;四是人类社会的技术、体制、文化在时、空、量、构、序管理层面的系统生态和谐。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要处理人和天、地、事、物之间的关系。天是指气侯、可更新能源等外部环境,地是指土地、土壤和景观,事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流通、服务及决策管理活动的运筹,物指水、土、气、生、矿等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循环。要协调、整合好自然和社会、有形和无形、物态和生态间的系统关系。

心态文明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境界,包括五类:一是温饱境界,这是人的动物本性和生存本能;二是功利境界,是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三是道德境界,能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惩恶行善、扶弱育生,是人的社会性;四是信仰境界,有明确的超越物质需求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五是天地境界,有能超越自我、超越环境,融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于一体的生态整合观。五类境界相辅相成,才是一个物态、事态、心态和谐的文明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我们坚信,有着生态文明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既能创造经济连续增长的奇迹,也一定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作者单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论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

如何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探索的共同缺陷是只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价值维度的考察,不注重对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的探讨,其结果是生态文明往往被归结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无法有效地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一

对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的探讨,较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其主要特点是拘泥于哲学—价值观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并由此形成生态中心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中心论强调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由此侧重于从生态本体论、生态方法论和生态价值论三个方面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展开论述。从生态本体论的视角看,就是要求实现扬弃近性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机械自然观,确立有机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从生态方法论的视角看,就是要求放弃自笛卡儿、牛顿以来的还原论思维方法,确立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整体性生态思维方法;从生态价值论的视角看,就是要求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观价值论,确立“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中心论相反,现代人类中心论强调,生态运动只有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中心才会有内在的动力,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本身并不存在问题,仅仅需要用以“理性偏好”为基础的“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代替以“感性偏好”为基础的“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危机就会得到缓解和最终解决。生态中心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区别,但是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却是共同的。从其思维方式上看,它们都仅仅拘泥于从哲学价值观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从其价值取向上看,它们都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因为从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本质看,它反映的实际上是在存在着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条件下,由于全球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和占有,从而形成的人和人之间利益的矛盾、冲突和危机。生态危机表现的不过是以人和自然关系为中介的人和人关系的危机。而无论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历史看,还是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代生态危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意味着虽然哲学价值观的变革对于缓解当代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仅仅拘泥于从哲学价值观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且在客观上模糊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本质以及西方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能形成西方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要使生态文明真正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的环境政策,实现环境资源公正合理地使用,就必须扬弃西方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把调适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维度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二

把调适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维度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既是对西方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扬弃,同时也是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必然结果。西方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根本失误在于它只关注到了调适人和自然关系的价值维度,“忽视了社会同自然—物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福斯特语),看不到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其结果是必然找不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之路,最后甚至陷入到“生态法西斯主义”的误区之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时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把解决和调适好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解决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实现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文明和谐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我市农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优秀民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优势,广泛调动农村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城乡互动,以城市文明和企业文化影响和带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促进“三农”裂变,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协调发展。

二、共建方式

以全市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优秀民营企业为示范带动方,按照“就近联系、活动经常、双向互动”的结对方式,选取正在争创市级文明村的行政村,进行结对帮扶和指导,开展“建和谐文明新村”活动。以各县(市)区文明办为协调单位,牵头抓好行政村与文明单位的结对共建活动。(结对名单附后)

三、结对目标

通过结对共建,用3—5年时间,力争使结对村创建为市级以上文明村。

四、结对内容

开展以“十联、十帮”即:经济发展联促,帮助提供信息、科技、资金、物资;思想道德联抓,帮助农民更新观念;乡风文明联倡,帮助革除陈规陋习;富余劳动力转移联推,帮助农民务工就业;扶贫帮困联助,帮助脱贫致富;文明创建联动,帮助建设文明生态村;文化活动联办,帮助改善文体设施和培养文化骨干;村容环境联治,帮助提升生活质量;社会治安联管,帮助教育普法;党建工作联做,帮助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共建文明村”活动。

五、重点工作:

(一)指导好结对村的创建工作

1、召开结对共建联席会议。由文明单位、民营企业主动和结对村联系,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结对共建联席会议,介绍共建双方基本情况,共同分析研究行政村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提出具体帮扶措施。

2、指导结对村制定好创建工作计划和目标。

3、指导结对村做好创建资料的收集、规档工作。

(二)参与好结对村的创建工作

1、以“乡风文明、环境整洁”为主题,以“十联、十帮”为主要内容,组织人员到创建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开展“革陋习、树新风——文明单位(民营企业)帮文明”活动,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知荣明耻观。每年组织1—2次。

2、文明单位(民营企业)发挥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结对村确定发展思路,开发各种资源,选择致富项目,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帮助联系、安排共建村的农民到城里务工经商,直接拉动共建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

3、协助结对村改善村容村貌,出资、出人、出力,实施“四改水改厕改厨改院、修路通沟、绿化美化、治理“五乱”,帮助新建或更换维修好一批必要的卫生和文体设施,不断改善共建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4、开展一对一帮困助学活动。文明单位至少要和结对村内的一户贫困户或一个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落实结对对象,要求今年在12月底前完成。

5、结合文明单位(民营企业)自身业务优势协调或解决好结对村在文明创建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联系好结对村的创建工作

文明单位要经常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结对共建情况,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结对村了解创建工作动态。各结对村要发挥农村土地、环境、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为文明单位或民营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践平台;邀请文明单位或民营企业干部职工到村体验生活,接受教育,力所能及地提供各类服务。

五、实施步骤

1、*年3月份为动员准备阶段。在此期间,市里要制定下发活动方案;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要积极做好所属各级文明单位和民营企业的组织动员工作,为城市文明单位和行政村结对共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2、*年4一一6月份为实施阶段。在此期间,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下发切实可行的方案,市直各部门要组织所属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主动与共建村镇对接;各县(市)区文明办要积极为城市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牵线搭桥,指导共建对子确定具体的共建目标、任务和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城乡共建活动。

3、*年7月至*年底为全面开展阶段。在此期间,各县(市)区文明办每年都要根据本地城乡共建活动开展情况,制定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市文明办将不定期深入农村,对共建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将宣传典型、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六、几点要求

1、要高度重视。文明单位(民营企业)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活动是今年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机关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共建和谐文明新村”活动的领导,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开展结对共建的重要意义,注重实效性,市文明办将根据各单位开展共建活动的成效,作为下发指标和评选文明单位的重要依据。

2、要严密组织。各县(市)区要牵头组织结对单位和行政村召开结对共建专题会议,做好发动、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并结合实际,随时调整、充实共建计划,调度指导共建活动。各结对单位要把“结对共建文明村”活动作为本单位深化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要亲自参与,要发动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到共建活动中来。各结对单位要落实分管领导和确定一名专门的联络员,具体名单请于3月15日前报县(市)区文明办。(表格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