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6:56:04

外来人员范文篇1

一、当前我县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形势严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很有必要

以下是98年以来我县外来人员犯罪的情况统计表。

从上述数据分析看,近几年来,我县外来人员的数量年均以20%的速度高速增长,占全县总人口不到1/4的外来人员,犯罪比例却持续几年保持在50%以上,犯罪绝对数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0年全县严打整治斗争开始后,外来人员犯罪比例竞高达61.8%。尤其在重大恶性刑事犯罪中,外来人员所占的比例占75%以上,如2001年1—10月份,全县共发生8起强奸案,而外来人员作案竞占了7起。

针对外来人员犯罪的严峻情况,2001年2—5月份,我县开展了暂住人口、出租房屋集中整治工作,实施外来人员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今年1—5月份,全县共抓获刑事案犯340名,其中外来人员175名,占51.5%,被打击处理(逮捕、劳教)300人,其中外来人员105名,占35%,二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9.4%和12.5%,使93年以来连续8年的上升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由此可见,实施外来人员统一管理,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外来人员综合素质,减少和预防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县依法治县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将外来人员列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二、当前我县外来人员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㈠机制不够完善,普法工作难以顺利实施

外来人员普法工作涉及镇(乡)、公安、司法、劳动、计生等多个部门,牵涉面广,投入大,见效慢,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从我县目前现有外来人员管理的政策规定分析看,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分工还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尤其在基层普法第一线,由于外来人员普法专项经费没有落实到位,有关职能部门责任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工作协调难,积极性不高,一些部门甚至还出现了推诿现象。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工作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致使外来人员普法实施起来不够顺利,工作力度大打折扣。

㈡集居不够规模,普法工作难以全面铺开

据县暂住办统计,我县现有可容纳100人以上的“外来人员之家”集中居住点仅29家,而20至100人的有1500多处,20人以下的有6400多处。由以上数据分析看,我县外来人员虽然实施了初步集中居住,但上规模的居住点所占比例还很低,居住相对零散,这给外来人员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㈢阵地不够稳固,普法工作难以经常开展

目前我县的“外来人员之家”已逐步走上市场化轨道,实行企业化管理。个别业主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而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普法教育阵地可有可无。一些“外来人员之家”甚至把原有的办公室改为储藏室或小卖部,使原有的普法阵地荒芜,经常性的普法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㈣队伍不够专业,普法工作难以深入到位

目前我县外来人员普法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基层法制宣传员、暂住人口协管员、村居干部等组成。他们往往身兼数职,精力难以到位,而专门从事外来人员普法教育与管理的人数相对很少,这支队伍普遍只有初高中文化(约占60%以上),法律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平时的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较多的仅是宣传学法的重要性及法制小常识,就更谈不上做到深入浅出。这与“四五”期间全面提高外来人员的法律素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㈤制度不够健全,普法工作难以系统规范

当前外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哪里领导比较重视,抓得紧,哪里工作就开展得比较好。近几年,“外来人员之家”开展普法仅停留在图片展览、法律咨询、听讲座等形式,而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来约束,人为因素较多,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老调重弹和流于形式,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

三、加强外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㈠抓机制建设,促外来人员普法法制化

法制化是“四五”普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外来人员“四五”普法新突破,必须努力使外来人员普法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由于外来人员普法的牵涉面非常广,因此抓好普法领导机制是关键。今后五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四五”普法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普法办公室和各普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尤其是要注重调动公安、司法、劳动、计生、工商等与外来人员普法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根据各单位的职能特点进行分工,使各项普法工作的具体任务落到实处,纳入县委县府的年度考核。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真正形成外来人员普法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外来人员“四五”普法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和《*县依法治县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年终有考核。在《浙江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条例》出台后,还要及时予以宣传、贯彻、落实,并制定出相应配套的若干具体规定,努力实现我县外来人员“四五”普法的法制化。

㈡抓集居建设,促外来人员普法规模化

抓好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点建设,这既是加强外来人员管理的需要,也是实现外来人员普法规模化的需要。针对我县外来人员集中规模住宿率相对较低的现状,县委县府要出台必要的政策予以扶持、鼓励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引导外来人员集居,确保集居点正常运营,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对出租私房也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行委托出租管理制度,坚持“数量限制,规模扩大,档次提高”的原则,逐步提高全县的外来人员集中规模居住率,努力使外来务工人员到*有“先安居,后乐业”的良好环境。通过抓好外来人员的集中规模住宿,从而实现对外来人员管理、普法教育规模化,提高普法的工作效率和实效。

㈢抓阵地建设,促外来人员普法经常化

根据外来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要想把外来人员普法抓出实效,必须要加强阵地建设,并实行渗透式教育。首先,在暂住人口登记处设立法制宣传窗口。向每位前来登记的外来人员赠送法制宣传资料,主要宣传依法打工和学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告知他们如何依法维权的法律常识;其次是在外来人员劳动就业登记处开设法制培训站,实行上岗前法制培训制度,以方便快捷的形式,宣传与外来务工人员密切相关的实用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再次是在“外来人员之家”或外来人员较多的企业建立外来人员普法学校或普法联系点,落实并规范教材、师资、学时,注重与人民调解、劳动仲裁、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内容结合起来,以提高外来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展经常性、长期性的普法教育,努力做到普法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与此同时,“外来人员之家”应建立必要的文化、生活设施,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安心为*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在抓好外来人员普法专有阵地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县、镇乡两级普法电教网络及村级法制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喇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普法阵地,形成多渠道、多层面、立体式的外来人员普法网络,消灭外来人员普法“死角”,实现普法经常化。

㈣抓队伍建设,促外来人员普法专业化

外来人员的普法工作量大面广,需要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针对外来人员普法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们在不断调整充实外来人员普法队伍的同时,还要不断规范,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抓好队伍建设,促进外来人员普法的专业化。这既是巩固外来人员普法阵地的需要,也是我们加大外来人员普法工作力度的需要。

当前我县外来人员普法队伍的主力军是基层法制宣传员、外来人口专管员和协管员。“四五”期间,我们要把政治业务素质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同志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逐步改善待遇,实现持证上岗,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不断提高外来人员普法的专业化程度。

㈤抓制度建设,促外来人员普法规范化

外来人员范文篇2

去年以来,外地来萧人员(以下统称外来人员)涉及恶性刑事案件的数量居高不下,其中因民事纠纷如琐事争吵、工作冲突、债务纠纷、婚姻关系不和等原因引发的案件占绝大多数,已经引起区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尽可能的减少外来人员矛盾纠纷激化,减少外来人员犯罪,扎实做好涉及外来人员的人民调解工作,经局研究决定,对外来人员的民事纠纷调解、防止矛盾激化作如下通知:

一、加强责任意识

外来人员民事纠纷的预防化解工作,坚持属地原则,由外来人员所在地村(社区)、镇(街道)各调解组织负责。要坚持一月一次的纠纷排查工作,对重点人重点事要有专人负责。

二、完善调解组织

外来人员多的村(社区)可吸纳外来人员加入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和事佬协会要根据辖区外来人员数量多少等实际情况,吸纳一定人员加入和事佬协会。各村(社区)要根据不同籍贯的外来人员参加调解工作信息员队伍,提高外来人员的参与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加强普法宣传

把外来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开展普法教育,结合“法律六进”,利用法律服务直通车、普法宣传栏等普法阵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外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对外来人员的合理诉求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切实提供好法律援助。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的作用。

外来人员范文篇3

在**的外来人员中,主要分为两大人群:高级白领以及刚毕业的外地留沪大学生;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没有学历的流动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工。这两类人群的住房需求不同,且住房现状也有很大差异。两类人群中,尤其是外来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很差,但是由于他们的工资收入较低,就限制了他们对住房的消费能力和改善能力;同时,由于他们的居住状况参差不齐,给城市管理和城市住房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同时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因此,研究外来人员的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管理,特别是农民工这一越来越大的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是政府、社会、研究机构都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就是基于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课题从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出发,将**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纳入住房体系进行前瞻性研究,这对改善外来人员居住条件、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和经济建设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首先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不同,设计了一般外来务工人员和非沪籍白领两份调查表,并于20**年7-10月,对一般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仪表、机电等5个行业以及普陀、闵行、嘉定等8个行政管辖区采用群体抽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方式开展了现状调查,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其次,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对外来暂住人口住房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按照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对**市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房源和资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作方案和采用发放租赁券及完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配套措施;最后,对规范**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提出进行合理引导,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优惠,强化居住证的功能,加强邻近省市的沟通等建议。

研究报告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科学准确,既考虑到外来人员改善住房的需求,又考虑到政府、单位、个人和市场的实际和承受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具有超前性和高瞻性,为今后政府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三、技术关键

1、课题组根据外来人员的经济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调查问卷,并采用试点与面上相结合的调查方式,组织部署**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现状调查;

外来人员范文篇4

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其采用的目的与意义同其他强制措施一样,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发生逃避诉讼、串供、毁灭或伪造证据等妨害诉讼的行为;防止犯罪嫌疑人继续危害社会;防止犯罪嫌疑人发生人身意外;对其他人员产生威慑作用。去年,我院受理审查起诉的犯罪嫌疑人中属外来人员的有240名,其中逮捕的有232名,逮捕比例为96.7%。高于犯罪嫌疑人总人数逮捕率15个百分点。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较轻,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占到了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总人数的63.3%左右。可见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犯有轻罪的多,适用逮捕的也多。这种现象是何原因引起的呢?

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罪轻的仍适用逮捕主要是由外来人员的特点特定的。

外来人员从报表分析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户籍在本省以外,多为外省农村人口(身份为农民的占外来人员的75%);户籍地普遍经济不如现居住地发达(如四川、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占了很大比例);职业多数为在企业、工场打工人员,少数从事小生意或收旧,另有部分无业;他们的工作多不稳定,劳动收入低而且缺乏保障;在本地住在农村租住房或工厂宿舍,人员流动性强;在本地没有固定财产,基本没有本地人为亲属。

外来人员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通常没有足以提供担保的财产,也没有符合条件的人能担当保证人,更没有可供监视居住的本地住所,从而缺乏采取逮捕以外强制措施的客观条件。同样因为外来人员户籍在外省,不逮捕而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话,不能避免犯罪嫌疑人逃跑的可能性。一旦逃跑,再要将犯罪嫌疑人查缉归案,将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从司法的经济效率目标考虑,办案机关自然愿意对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外来人员可能逃跑,导致个案诉讼成本急剧增加的危险是实践中不愿对即使犯轻罪的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以外的强制措施的最重要原因。

另外,我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各地司法机关间的联系配合能力,对非逮捕强制措施的执行现状,司法机关的人力、财力、科技力以及人们对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关系的认识等原因也都影响着对涉案外来人员适用强制措施的决定。对外来人员更多的适用逮捕,客观原因是一般不具备可以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条件和情况;主观原因是办案人员为了防止不捕后犯罪嫌疑人不到案的情况出现。

外来人员高逮捕率的后果:一方面固然保证了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案件诉讼的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羁押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国家总体司法成本;由于前期羁押时间的存在事实和司法惯性等因素,导致犯有轻罪也难得轻罚,譬如盗窃1000余元的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如果用了1个月的拘留期,逮捕后又用了2个月的侦查期,公诉机关又用了1个月的审查起诉期,移送法院时犯罪嫌疑人已羁押4个多月,一般也就会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而不太会处以拘役刑罚了;尤其明显的后果是与本地人员犯罪嫌疑人相对照,实践中会因为采取强制措施的不同而同罪不同罚,甚至本地人员犯罪嫌疑人罪重而刑轻,譬如交通肇事致死一人,外来人员如被逮捕往往被判处有期徒刑;本地人员却往往可以在被取保候审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但适用缓刑。

外来人员范文篇5

一、我区外来人口及其管理现状

据公安部门统计,去年年底,全区外来登记人口21万人(不含度假区的9800多人),截至今年3月底,已达23.15万人,男女比例为47.9:52.1。外来人员在分布、就业、年龄结构等方面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人口分布相对集中。木渎、甪直、长桥、南区等4个较发达镇(区),是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拥有全区(不含度假区)13个镇(区、街道)外来人员的71%,合计16.47万人。其中,木渎62307人,占27%;甪直39565人,占17%;长桥31220人,占13%;南区31608人,占14%。其余9镇(区、街道)6.68万人,占29%。

二是就业比例极不均衡。公安部门3月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外来务工人员188664人,占82%,务农人员693人,经商人员7009人,占3%,服务业7561人,占3%,其他27541人,占12%(公安部门所称的“其他”类,往往是指非经济型流入人员、非正常就业或处于失业状况的外来人口。按此,正常就业的外来人员约100%-12%=88%)。其中务工人员比例奇高,占正常就业外来人员的92.5%,2倍于本区户籍务工人员约47%的比例。

三是年龄层次总体偏低。据公安部门关于暂住人口的统计,16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的非劳动力所占比例极小。另据劳动部门不完全统计,2003年,16—40周岁外来劳动力约占外来总劳动力的97%,41—(55)60周岁的中老年劳动力仅占3%。俗语“打工仔”、“外来妹”,便是对于外来打工人员这一年轻群体的生动描述。而文化程度方面,也正因为不同时代的教育落差,以及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等原因,年轻的外来劳动力的文化结构甚至还略优于我区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外来劳动力小学文化以下人员仅占2.24%,初中54.15%,高、中专、技校32.07%,大专以上11.54%(公安部门资料)。而我区劳动力这一比例为:小学以下10.8%,初中48%,高、中专、技校30.8%,大专以上10.4%(教育部门资料)。

在这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农村城镇化的过渡时期,我们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证件名目繁多,管理效果不理想。经济型流入人口,有时必须按不同岗位要求,办理暂住证、就业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等证件,才能顺利就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短期流入人员没有及时办理各类证件。另外,非经济型流入人口,或搞“地下经济”人员,比如投靠亲友、超生、流窜作案等外来人员也往往不会主动办理,甚至逃避办理各类证件。据估计,目前全区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员仅约85%。又如,我区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率去年达99.59%,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大大低于我区户籍人口,有的千方百计躲避计生干部,以至于计划生育局难以正确统计这一数据。再如,劳动部门办理的就业证,要求凭用人单位提供的花名册和个人身份证办理,并规定人手一证,每年一换。这种办证的形式,在这个外来人潮汹涌、就业渠道多样、各项迁徙限制逐步减少的时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就业管理意义;而且工作强度很大,却统计不全,公安部门统计去年有20多万外来劳动大军,劳动部门办理的外来人员就业证却只有10.29万张。说明各部门在某些方面还未能形成合力。

二是住宿分散无序,治安问题难解决。截至3月,外来人员在外租赁房屋的122347人,占53%(出租房屋11490户,其中私房10767户,占94%;公房723户,占6%);居住单位宿舍93390人,占40%;居住工地现场9580人;居住亲友家3194人;居住旅店24人;其他2933人。半数以上的外来人员居住在出租房屋,为了省下更多的钱,很多人甚至居住在廉价的车库、临时搭建简易房里,生活设施、环境卫生条件很差。分散无序的居民房屋给外来人员的管理、服务带来了极高难度,治安管理方面的压力尤甚。近年来外来人员犯罪人数与比例快速增长,不足全区社会总人数30%的外来人员,产生了70%的犯罪分子。而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80%左右是以出租房屋为窝点的。因此,管理好出租房屋,同时使其中的部分外来人员尽快有序退出并实现集中管理,是解决治安问题的有效手段。为此,去年12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外来人员集宿楼建设,以各镇区集体建设为主,同时鼓励农民宅基地流转参股建造,争取3年内外来人员集中住宿率达到60%。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但问题是,即便能顺利解决这比较集中的60%,剩下的分散的难以集中的40%又该如何解决?

三是流动周期短暂,行政、社会成本高。公安部门3月份暂住人口管理统计报表显示,外来人口暂住时间为:1个月以下0人;1个月—1年222347人;1年以上仅仅9121人,不足4%。这其中固然有各地派出所统计的不实因素存在,我们仍不难判断外来人员流动周期之短、频率之高。人才和劳动力的高流动性,以及对高流动人口的治安防范与管理服务,使我们支付了高昂的社会成本和更多的行政成本。目前,我们对外来人员讲管理,往往偏重于治安层面;讲服务,也往往偏重于对外来投资人员的服务,对外来打工人员的服务则极少。吴中区的居民,已经享有着一系列的区籍“特权”:城镇职工有“协保”、“内退”、“五大保险”、“再就业优惠”,农村社会有“六有保障体系”,甚至“城乡居民人人都将有一份养老保障”了。外来人员没有这些“特权”补贴,又居无其屋,导致其在正规企业的用工成本相对较高;他们举目无亲,又遭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因此如撇开素质因素,低工资待遇、低劳动保障和高强度劳动往往是他们最大的竞争优势。这种逼仄的生存环境正是造成他们高流动性的一大原因。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都是成就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优秀的劳动力,我们不应拘囿于维护本区户籍人员的就业与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才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我们的手段应该是去芜存菁,合理控制低素质人员流入,而努力留住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与劳动力。这也是搞好外来人口管理的难点之一。

二、关于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几点设想

一是集中管理,加大投入。近日,综治委已经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外来人员专门管理办公室,指定各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到外管办蹲点集中上班,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地区外来人员的管理,为外来人员集中管理和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上级和一些周边市(区)也已于前阶段采用了这一办公形式,如市公安局外管办有各部门抽调的5人蹲点办公;昆山有16人蹲点。笔者建议,应进一步采用“一站式”服务方式,尤其是在木渎、甪直、长桥、南区4个外来人员集中的地方,可以设立4个“外来人员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于全区外来人员,集中调配处理各地派出所记录的外来人员的有关个人档案信息,以及卫生防疫等各种管理与服务项目,改变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局面,同时使一些丧失管理服务功能的证件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外来人员窗口网站,公布与之相关的各类法规、政策,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集宿住房信息、子女教育信息等等。另外,在财政资金方面,也要逐步加大投入。去年12月,区委政法委等单位领导赴南方考察获悉,东莞虎门镇的治安投入占到财政收入的20%之多,使这个外来人口占80%强的正处级建制镇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治安状况,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赢。而去年我区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小于这一比例。区财政在外来人口管理上更是仅投入专项经费390万元(其中尚含100万元公安部门罚没款),即外来人员人均摊得18元左右;外来人口协管员299名,年薪1万元左右,即扣除299万元左右工资后,办公及其他费用仅余91万元左右。因此建议我区在集中管理措施跟上的同时,更应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力度,使之逐步与外来群体的庞大数量及其所创造的GDP相匹配。

外来人员范文篇6

在**的外来人员中,主要分为两大人群:高级白领以及刚毕业的外地留沪大学生;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没有学历的流动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工。这两类人群的住房需求不同,且住房现状也有很大差异。两类人群中,尤其是外来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很差,但是由于他们的工资收入较低,就限制了他们对住房的消费能力和改善能力;同时,由于他们的居住状况参差不齐,给城市管理和城市住房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同时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因此,研究外来人员的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管理,特别是农民工这一越来越大的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是政府、社会、研究机构都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就是基于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课题从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需求出发,将**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纳入住房体系进行前瞻性研究,这对改善外来人员居住条件、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和经济建设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首先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不同,设计了一般外来务工人员和非沪籍白领两份调查表,并于20**年**-**月,对一般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仪表、机电等5个行业以及普陀、闵行、嘉定等8个行政管辖区采用群体抽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方式开展了现状调查,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其次,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对外来暂住人口住房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措施,按照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对**市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房源和资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作方案和采用发放租赁券及完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配套措施;最后,对规范**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提出进行合理引导,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优惠,强化居住证的功能,加强邻近省市的沟通等建议。

研究报告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科学准确,既考虑到外来人员改善住房的需求,又考虑到政府、单位、个人和市场的实际和承受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具有超前性和高瞻性,为今后政府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三、技术关键

1、课题组根据外来人员的经济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调查问卷,并采用试点与面上相结合的调查方式,组织部署**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现状调查;

外来人员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公共责任,做实青少年公共服务,着力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服务体系,探索服务措施,理顺服务机制,坚持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运作,努力提高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的综合素质,促进融合与发展。

二、工作目标

深化对来*从业人员第二代服务和管理的内涵,盘活资源、统筹协调,按照“抓源头、强根本、促发展、有合力”的思路,完成对万名来*青少年的平安教育,从源头上做好引导防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成对200名家庭困难来*青少年的学历教育,帮助其实现求学愿望,提升人生价值;完成对4000名来*青年的职业教育,帮助其实现职业发展,提高对区域建设的贡献率;以政府购买社团服务的方式提供综合性服务,以点带面,形成社会合力。通过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构建开放式、专业化、人性化的来*青少年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来*青少年服务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三、实施方案

(一)平安教育

聚焦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社区来*青少年两个群体,以提升法制安全意识,辐射带动周边人群为目标,全面实施平安教育,使来*从业人员第二代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学会自我防护和保护他人。对象主要包括6000名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4000名行为偏差的社区来*青少年。

1、队伍依托

充分整合法院、检察、公安、司法、教育等部门资源,建立区来*从业人员第二代法制安全宣讲团,通过实地授课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同时,在33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平安教育联络员(法制副校长)队伍,协助开展平安教育。依托社区青少年事务社工,协助完成调研、联系、排摸、汇总等各项任务。

2、法制培训

(1)教师培训

对农民工子女学校平安教育联络员及班主任开展平安教育专题培训,以理论培训、案例教学、集中讨论、试讲等形式,让教师队伍掌握法制安全基础知识,领会教学技巧。

(2)课程渗透

联合华师大编制法制安全教育教材,将法制安全教育纳入农民工子女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计划,利用队会课时间,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20课时的法制课程教育;以法制安全为主题,设计中队会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安教育的深刻内涵。鼓励学校试点开展“法律知识渗透学科”的教学探索,让学生在科目学习中掌握法律知识。

(3)巡回宣讲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关乎未成年人切身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民工子女学校,向临毕业学生讲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未成年人自我防护等课程。围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公安关押场所,对4000名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来*青年集中开展法制安全教育,预防再次犯罪。

3、安全教育

围绕道路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开展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青少年自护常识等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增强来*青少年的自我防范意识。

4、活动覆盖

深入全区农民工子女学校及网吧,举办“一路平安”来*从业人员第二代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做好对来*青少年学法普法的典型引路工作。广泛开展“文明总动员”青少年游戏棋设计大赛,引导来*青少年自觉参与文明践行行动。

5、专业服务

借助专职联校社工的力量,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女学校中逃学逃夜、网络成瘾、行为偏差的学生,积极引导,遏制在校生犯罪。继续推进未成年人观护体系建设,理顺转介与服务机制,通过法制教育、公益劳动、思想汇报等多种形式,对观护对象进行帮助教育,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二)学历教育

围绕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目标要求,加强对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的学历教育,构建来*青少年学历教育一体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帮助来*青少年提升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程度,推动形成来*青少年想学、勤学、善学的良好氛围。工作对象为200名在*学习或工作满一年、16-30周岁、初中学历、身体健康、无不良行为表现、有积极的求学和就业愿望、家庭困难的来*从业人员子女。

1、阵地依托

以*区社区学院为主阵地,同时根据学员报名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教学点,依托专业教育资源,进行集中式授课。

2、教育内容

围绕计算机实用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等热门专业,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启动200名困难家庭来*青少年的大中专学历教育。对完成规定全部课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学员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做好考试辅导、择优推荐、表彰激励等配套服务,逐步形成自主报名、平等就学、规范教育、有序衔接的机制。

3、后续服务

整合社区学院及劳动部门等相关就业资源,深化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站功能建设及“园外园”*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来*青年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

(三)职业教育

以灵活教学的形式,完成对4000名来*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提升辅导,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结构,为来*青年提升职业素质搭建有利平台。工作对象包括在*区域内工作,16—35周岁,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强烈愿望的来*青年。

1、资源依托

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在来*从业人员集聚区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点,以“送课上门”的方式提供全方位服务。

2、职业培训

按需开设计算机应用、物业管理、基础外语、餐饮礼仪、电器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课程,对1000名来*青年提供课程辅导。针对中高端来*青年群体,举办10场职业生涯导航课程,教授1000名来*青年科学规划自身发展,寻求职场发展。面向2000名来*职业青年,开设职业心理教育、金融理财、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课程。

(四)社团服务

通过*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联系各类青年民间组织,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帮困、助学、素质拓展等公益服务。

1、“义工花园”——农民工子女困难群体扶助项目

以“”网站为系统开发平台,集中农民工子女学校贫困学生的情况和心愿,以“网上捐赠、传播、关注,网下参与、互助”的形式助力孩子健康成长,鼓励会员感恩互助。

2、“欢乐英语”——农民工子女素质拓展项目

借助青年民间组织“山魂公益”的专业力量,开展农民工子女综合素质社会调研,了解农民工子女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方面的集中需求;开展“欢乐英语”义工教学活动,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英语应用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融入。

四、管理机制

成立由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李芸为顾问,副区长程向民为组长、区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的实事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万名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的动态调查机制、协调机制、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青年事务局,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协助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认真落实、努力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优势,协同配合,共同致力于万名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的实施,具体职责如下:

区青年事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承担“万名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实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深入调研青年需求,精心设计、有序组织开展实事项目,确保万名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的有序进行;认真总结和宣传实事项目,增加群众受益面和社会影响力。

区法院:整合条线资源,充实法制安全宣讲团力量,共同参与平安教育,提供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青少年自我保护等培训。

区检察院:整合条线资源,充实法制安全宣讲团力量,共同参与平安教育,提供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培训。

区公安分局:整合条线资源,充实法制安全宣讲团力量,开展对被关押违法犯罪来*青年的法制教育以及对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

区司法局:整合青年律师志愿者资源,充实法制安全宣讲团力量,共同参与平安教育;参与开展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法制培训;完成来*从业人员第二代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的命题工作。

区劳动保障局:为来*青年提供就业相关信息和政策,做好咨询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机会。

区财政局:确保“万名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的必要经费。

区教育局:协助做好平安教育工作,将法制安全教育纳入农民工子女学校少先队课程教育计划,做好监督、落实和考核工作。依托社区学院协助做好学历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完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育辅导、考试组织等各项工作。协助做好平安教育工作,整合师资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期健康、青少年自护教育等讲座。配合开展青少年游戏棋设计大赛、农民工子女困难群体扶助、农民工子女素质拓展项目、来*从业人员第二代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

区文广局:负责对外宣传、报道“万名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实事项目的相关内容,扩大社会影响力。协助做好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

区人口办:掌握和提供区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的数量和分布。

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做好本辖区内的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相关工作,同时根据各自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五、经费保障

区青年事务局负责编制上报“万名来*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实事项目的经费预算,由区财政局审核安排。

外来人员范文篇8

一、*外来人员及外来党员的基本情况

*是个外来人员汇集的大市。据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登记在案的外来务工人员46万余人,接近百万*人的一半。来慈的外来人员体现出“三多三少”三个特点,即:青壮年多,老幼年少;中等文化者多,高学历和低文化程度者少;企业职工的多,从事其他职业的少。在外来人员群体中,35岁以下青壮年占外来人员总数的62.26%,50岁以下的更占外来人员总数的90%以上;初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占82.3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05%;在企业从事管理和生产劳动的外来人员占77.61%,从事其他工作的仅占22.39%,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2100人左右。年轻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企业打工者成为外来人员群体的主流。

从外来群体中党员状况的排摸调查看,全市现有外来党员1725人,其中:男性党员占89.98%,50岁以下党员占83.77%,初中以上学历的党员占92.77%,在企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占55.85%。外来党员作为外来人员群体中的一部份,除了表现出外来人员的三个特点外,同时,他们还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隐性党员”多,迁组织关系的少。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全市1725名外来党员中,有1062名外来党员未迁组织关系,占外来党员总数的61%,成为外来党员中的主流。部分党员长期流离于组织之外,有些甚至“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隐性党员”。迁入组织关系的共663名,仅占外来党员总数的39%。未迁组织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考虑到当前工作的不稳定性不愿迁,这个原因占主流;二是因为怕手续麻烦不愿迁;三是原工作单位不肯放;四是由于组织关系与养老金、保险等福利相挂钩,不方便迁;五是局限于现工作单位尚未建党组织不能迁。

2、未参加正常组织生活的多,按期交纳党费的少。据问卷调查看,半年以上未参加正常组织生活的占45.50%,有些甚至来慈4-5年未参加过一次组织生活。由于长期听不到党的声音,缺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无法得到组织的教育和管理,部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不到保持。外来党员按期交纳党费的意识淡薄,能按期交纳党费的仅占5%,长期不交党费的个案时间最长已超过10年。由于长期打工在外,组织关系挂靠原籍,有46.50%的外来党员采取了一年回家乡一次,交纳一年的党费,争取参加一次党组织生活。

3、外来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的多,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少。外来党员在外来人员群体中的威信一般,外来党员及党组织对外来人员的凝聚力弱,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6%的外来人员和44.50%的外来党员认为大多数外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一般,有52.50%的外来党员认为,外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较少。

二、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的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外来人员群体是改革大潮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在外来人员中开展党的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处在改革大潮中的浪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加强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今,已累计发展外来人员入党100余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4人,并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宗汉马家路村外来人口公寓发挥外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实施“以外管外”,取得了三年公寓及周边地带无一起犯罪案件的优秀综治成绩。从初步的探索发现,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同我们传统的以本地人员群体为主的党建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利条件和三个不利因素。

三个有利条件为:

1、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浓厚的思想基础。到异乡工作生活的人最大的需求是一种归属感。作为外来人员特别是外来党员同本地党员相比有着更为强烈的组织归属感。从问卷调查看,有90%以上的外来人员认为有必要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93%的外来党员认为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必要或很有必要。据调查来看,一些长期过不上正常组织生活的党员对组织生活相当渴望,一个叫刘传兴的老党员在一次座谈中深情地讲到,“无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有党组织存在,我就想方设法地寻找她,找到她就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

2、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相当的人才基础。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不少外来人员本身素质比较高,除了大中专学历以外,有的外来人员在原单位是技术骨干、管理骨干,也有的曾担任过乡镇领导或村领导等职务,他们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在当地属于各阶层的先进份子,他们中有些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有些因为长期在外打工,飘忽不定,无法加入共产党。这些优秀的外来人才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3、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一方面,几年来我市在一些外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职能部门探索建立了外来党员临时党支部,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宗汉马家路村外来人口公寓党支部、天元镇外来人口办党支部等。另一方面,随着外出打工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中西部地区把外出务工视作带动人们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为了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输出地党委政府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尝试着建立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如江西省横峰县在逍林镇建立了驻*劳务协作办事处和港边乡驻*流动党员党支部,选派了四名专职干部负责日常事宜和外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样浒山街道、宗汉街道等地也建有类似的外来党员党支部,目前全市已有5个外来党员党支部,这为下一步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经验。

三个不利因素为:

1、艰苦的打工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来党员的政治追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外来人员第一需求是生存。外来人员背井离乡,来*过着艰苦的打工生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到更高的薪水,掌握到更多的技能,学到更新的理念。他们也考虑精神需求上的追求,但首先必须是物质需求上的满足。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微薄,生活条件艰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政治需求。就其生活现状而言,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发挥党员增收致富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帮助群众致富的带动作用。

2、外来人员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给外来人员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会经常增减员工;同时,员工为获取更高的报酬和发展空间,也会选择跳槽,这必然导致外来人员的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根据调查情况看,连续在慈工作三年以上的外来党员仅占总数的25%,来慈一年以上只在一家企业单位工作的外来党员寥寥可数。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转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主动适应外来人员的高流动性,开展党的工作。

3、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又增加了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难度。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目前我市的近50万外来人员分别来自江西、四川、安徽等十多个省份,来*打工主要是通过老乡带老乡,亲戚携亲戚出来的,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与老乡、亲戚聚集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群体,这给党建工作的沟通和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就更需要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尊重风俗习惯,利用风俗习惯开展党建工作。

三、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外来人员已成为一支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外来人员群体中的党建工作,对于稳定外来人员整支队伍,凝聚外来人员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外来人员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市外来人员群体的现状和特点看,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树立统筹观念,营造内外联动的大党建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政党,是因为她广泛地吸纳了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来人员群体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党的工作不容忽视的一大领域,我们要积极树立统筹观念,通过本地相对成熟的党建工作带动外来人员党建工作,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大党建新格局。

(一)目标联动。各地各部门在制订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把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列为规划和计划的重要内容,结合所辖地区、领域外来人员群体的规模和比例,建立内外联动的目标体系。如,在发展党员时,要考虑优秀的外来青年;在发挥党员作用时,要考虑外来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在评奖评优时,要考虑先进外来党员的比例。通过目标联动,促进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有序推进和不断发展。

(二)组织联动。一是加强各种类型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党建工作在各个层面取得了发展,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和新社团党建工作全面推进。要统筹利用好党建资源,把外来群体党建工作渗透到这些组织及日常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出各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二是要加强外来党员输出地和输入地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由于外来党员高流动性的特点,需要输出地和输入地党组织通力合作,共同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抓好。输出地党组织主要抓好外出党员的原始档案登记、配合输入地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开展转正考察并提供相关资料、在重要输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并开展指导等工作;输入地党组织主要抓好外来党员的教育培训,对外来党员临时支部提供服务和工作指导,对外来党员提供服务等工作。

(三)考核联动。把外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发展、外来党员的培训与教育、外来党员及其临时支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情况列入各地党建工作的整体考核体系,建立计分制,量化到项,落实到人。通过考核联动,督促各地各部门把外来人员群体党建落到实处。

二、创新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增强外来党员及其党组织的活力

党建对象特点发生了变化,党建工作的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与适应,要由静态的管理转变为动态的管理,从而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在组织体制上,要建立外来党员党支部。对于外来人员居住比较集中,外来党员数量较多,党组织影响较大,党建基础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单位,如外来人口公寓、外来人员集聚的市场等,上级党组织要积极考虑建立外来人员党支部,通过外来党员管理外来人员,服务外来人员,带动外来人员。

(二)在领导体制上,要大胆任用外来党员。在外来人员或外来党员比例超三分之一以上企事业单位,在建立党支部的过程中,可以酌情设置个别外来党员支委;在外来人员或外来党员比例超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可酌情设置一名外来党员任副书记或书记,提高和强化外来人员和外来党员的政治地位。通过外来党员干部,更有利于消除隔膜,在外来人员群体中打开工作局面。

三、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外来党员参与的积极性

从关怀和方便外来党员正常流动的思路出发,改革党员关系接转程序,简化办理手续,强化组织服务,从而提高外来党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建立三级党员服务网络体系。依托全宁波大市正在开展的党员服务中心筹建工作,构建起涵盖市、镇、村三级(包括社区、园区、协会、市场等)的外来党员服务网络,形成对外来党员服务的全覆盖。

(二)突出重点设置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帮助外来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减少外来党员接转组织关系过程中人生地不熟的麻烦。二是向外来党员提供活动场所,促进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开展对外来党员的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技能和素质。四是对困难外来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五是成为外来流动党员的临时挂靠点。

(三)积极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实行组织关系网络接转。传统的党员组织关系迁移管理模式,涉及部门多,手续烦琐,办理周期长,不利于党员的正常流动和管理。当前宁波在*、象山等地试点,开展了“党内信息管理系统”的试运行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建议把这一先进的党员信息数据管理技术向全国推广,为方便外来党员的正常流动服务。二是实施流动党员身份卡制度。针对目前外来党员流动性强,党组织关系迁移手续难办的问题,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建议推行流动党员身份卡管理制度(类似于公民身份证),卡里注入党员信息,配合即将在全省推广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网卡式管理”,卡随人走,以卡定身份,既方便党员流动,又方便组织管理。

四、探索有效载体,积极发挥外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外来党员是外来人员群体中的先进份子,不仅社会需要外来党员发挥作用,而且外来党员从荣誉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等方面出发,也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我需要。我们的工作主线要根据外来党员自身独特的特点,因人制宜的设置载体,用人所长地发挥作用。

(一)发挥外来党员以外带外、以外管外的作用。当前,外来人员群体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涉及治安、教育、卫生等方方面面。据市公安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来我市治安、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员犯罪分子数量比例高达87.4%。要根据外来党员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创新机制、探索途径、设计合理载体,发挥其“外来”身份的特殊作用,帮助政府开展外来人员管理工作。让外来党员成为外来人员群体中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会稳定的信息员、外来人员矛盾的调解员、维护外来人员权益的联络员。

(二)发挥外来党员以外帮外的作用。组建外来党员志愿者队伍,发挥外来党员的一技之长,为外来人员和本地百姓服务,从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价值,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外来党员与外来人员、外来党员与本地百姓之间的党群关系。

外来人员范文篇9

一、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的经办管理

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费的审核、结算经办业务由各区县医保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区县医保中心)具体办理。

二、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待遇范围及结算规定

㈠住院医疗待遇范围

1、在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含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下同)医疗费用,纳入综合保险住院医疗待遇范围。

2、在外省市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原则上不属于综合保险住院医疗待遇范围。因工作需要临时在本市行政区域外工作期间发生的急诊住院(在外省市医保定点医院或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乡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要列入综合保险住院医疗待遇范围的,由用人单位报区县医保中心审核确定。

㈡住院医疗费用结算规定

1、外来从业人员本人或代办人应在外来从业人员发生住院医疗费后的三个月内,到邻近的区县医保中心申请结算。外来从业人员发生多次住院医疗费用的,应按照发生医疗费时间顺序申请结算。

2、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待遇的最高支付限额标准,以其最近一次连续缴费的起始月至出院日期所在月累计月份对应计算。最高支付限额以综合保险基金实际支付金额累计。

3、外来从业人员在住院期间中断或停止缴纳综合保险费用的,按照其可享受综合保险待遇期,将住院医疗费用分段进行审核结算。

4、区县医保中心审核、结算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费时,应核验其住院医疗费专用收据原件。如外来从业人员因参加原籍新农合等原因需取回收据原件的,区县医保中心在原件上加盖“综合保险基金已支付”章后,将收据原件交外来从业人员签收,并将收据复印件存档。

5、区县医保中心自受理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申请起的2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审核结算;对于高额医疗费用需市医保中心集中审核的,可在3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审核结算。

㈢办理住院医疗费用结算需提供的资料

1、委托用人单位办理的,需提供以下资料:

⑴单位填报并盖章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住院医疗费结算申请表》(样张见附表1);

⑵单位代办人身份证原件;

⑶外来从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需有外来从业人员签名);

⑷出院小结(或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小结)原件及复印件;

⑸住院医疗费专用收据原件;

⑹住院医疗费清单;

⑺其他相关病史资料。

单位代办人首次到区县医保中心办理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结算时,需提供用人单位的介绍信(或证明),应包含以下内容:单位名称、代办人姓名及身份证号码、用人单位的银行开户行(限本市银行)及其帐号,加盖公章;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用人单位代办人应相对固定。更换代办人的,需重新提供单位介绍信(或证明)。

区县医保中心应按照《关于加强参保单位代办职工医疗费报销管理的补充通知》要求进行登记备案。

2、本人或家属办理的,需提供以下资料:

⑴外来从业人员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样张见附表2);

⑵外来从业人员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由家属代为办理的,还需提供代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⑶出院小结(或急诊观察室留院观察小结)原件及复印件;

⑷住院医疗费专用收据原件;

⑸住院医疗费清单;

⑹其他相关病史资料。

3、申请结算在外省市医疗机构发生的急诊住院医疗费用的,还需提供用人单位出具的情况说明(加盖公章)。

三、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支付

㈠区县医保中心根据外来从业人员或代办人提供的资料及系统提供的个人待遇、起付线累计及最高支付限额等信息进行审核、结算后,将应由综合保险基金承担的部分,通过规定的方式支付给外来从业人员或用人单位。

㈡区县医保中心支付给外来从业人员或用人单位的资金在综合保险住院医疗费用备用金中列支。

外来人员范文篇10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外来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外来人员群体已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按照中组部和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我市组织开展了“外来人员群体及其党建工作基本情况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地毯式”走访排摸、发公开信、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蹲点调查等形式展开,历时一个月,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慈溪外来人员及外来党员的基本情况

慈溪是个外来人员汇集的大市。据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慈溪现有登记在案的外来务工人员46万余人,接近百万慈溪人的一半。来慈的外来人员体现出“三多三少”三个特点,即:青壮年多,老幼年少;中等文化者多,高学历和低文化程度者少;企业职工的多,从事其他职业的少。在外来人员群体中,35岁以下青壮年占外来人员总数的62.26%,50岁以下的更占外来人员总数的90%以上;初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占82.3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05%;在企业从事管理和生产劳动的外来人员占77.61%,从事其他工作的仅占22.39%,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2100人左右。年轻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企业打工者成为外来人员群体的主流。

从外来群体中党员状况的排摸调查看,全市现有外来党员1725人,其中:男性党员占89.98%,50岁以下党员占83.77%,初中以上学历的党员占92.77%,在企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占55.85%。外来党员作为外来人员群体中的一部份,除了表现出外来人员的三个特点外,同时,他们还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隐性党员”多,迁组织关系的少。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全市1725名外来党员中,有1062名外来党员未迁组织关系,占外来党员总数的61%,成为外来党员中的主流。部分党员长期流离于组织之外,有些甚至“隐姓埋名”,成为一名“隐性党员”。迁入组织关系的共663名,仅占外来党员总数的39%。未迁组织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五个:一是考虑到当前工作的不稳定性不愿迁,这个原因占主流;二是因为怕手续麻烦不愿迁;三是原工作单位不肯放;四是由于组织关系与养老金、保险等福利相挂钩,不方便迁;五是局限于现工作单位尚未建党组织不能迁。

2、未参加正常组织生活的多,按期交纳党费的少。据问卷调查看,半年以上未参加正常组织生活的占45.50%,有些甚至来慈4-5年未参加过一次组织生活。由于长期听不到党的声音,缺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无法得到组织的教育和管理,部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得不到保持。外来党员按期交纳党费的意识淡薄,能按期交纳党费的仅占5%,长期不交党费的个案时间最长已超过10年。由于长期打工在外,组织关系挂靠原籍,有46.50%的外来党员采取了一年回家乡一次,交纳一年的党费,争取参加一次党组织生活。

3、外来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的多,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少。外来党员在外来人员群体中的威信一般,外来党员及党组织对外来人员的凝聚力弱,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6%的外来人员和44.50%的外来党员认为大多数外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一般,有52.50%的外来党员认为,外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较少。

二、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的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外来人员群体是改革大潮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在外来人员中开展党的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慈溪处在改革大潮中的浪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加强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今,已累计发展外来人员入党100余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4人,并从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宗汉马家路村外来人口公寓发挥外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实施“以外管外”,取得了三年公寓及周边地带无一起犯罪案件的优秀综治成绩。从初步的探索发现,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同我们传统的以本地人员群体为主的党建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利条件和三个不利因素。

三个有利条件为:

1、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浓厚的思想基础。到异乡工作生活的人最大的需求是一种归属感。作为外来人员特别是外来党员同本地党员相比有着更为强烈的组织归属感。从问卷调查看,有90%以上的外来人员认为有必要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93%的外来党员认为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必要或很有必要。据调查来看,一些长期过不上正常组织生活的党员对组织生活相当渴望,一个叫刘传兴的老党员在一次座谈中深情地讲到,“无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有党组织存在,我就想方设法地寻找她,找到她就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

2、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相当的人才基础。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不少外来人员本身素质比较高,除了大中专学历以外,有的外来人员在原单位是技术骨干、管理骨干,也有的曾担任过乡镇领导或村领导等职务,他们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在当地属于各阶层的先进份子,他们中有些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有些因为长期在外打工,飘忽不定,无法加入共产党。这些优秀的外来人才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3、在外来人员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一方面,几年来我市在一些外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职能部门探索建立了外来党员临时党支部,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宗汉马家路村外来人口公寓党支部、天元镇外来人口办党支部等。另一方面,随着外出打工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中西部地区把外出务工视作带动人们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为了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输出地党委政府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尝试着建立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如江西省横峰县在逍林镇建立了驻慈溪劳务协作办事处和港边乡驻慈溪流动党员党支部,选派了四名专职干部负责日常事宜和外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样浒山街道、宗汉街道等地也建有类似的外来党员党支部,目前全市已有5个外来党员党支部,这为下一步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经验。

三个不利因素为:

1、艰苦的打工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来党员的政治追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外来人员第一需求是生存。外来人员背井离乡,来慈溪过着艰苦的打工生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到更高的薪水,掌握到更多的技能,学到更新的理念。他们也考虑精神需求上的追求,但首先必须是物质需求上的满足。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微薄,生活条件艰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政治需求。就其生活现状而言,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发挥党员增收致富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帮助群众致富的带动作用。

2、外来人员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给外来人员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会经常增减员工;同时,员工为获取更高的报酬和发展空间,也会选择跳槽,这必然导致外来人员的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根据调查情况看,连续在慈工作三年以上的外来党员仅占总数的25%,来慈一年以上只在一家企业单位工作的外来党员寥寥可数。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转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主动适应外来人员的高流动性,开展党的工作。

3、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又增加了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难度。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目前我市的近50万外来人员分别来自江西、四川、安徽等十多个省份,来慈溪打工主要是通过老乡带老乡,亲戚携亲戚出来的,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与老乡、亲戚聚集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群体,这给党建工作的沟通和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就更需要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尊重风俗习惯,利用风俗习惯开展党建工作。

三、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外来人员已成为一支促进慈溪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外来人员群体中的党建工作,对于稳定外来人员整支队伍,凝聚外来人员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外来人员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市外来人员群体的现状和特点看,加强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树立统筹观念,营造内外联动的大党建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政党,是因为她广泛地吸纳了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来人员群体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党的工作不容忽视的一大领域,我们要积极树立统筹观念,通过本地相对成熟的党建工作带动外来人员党建工作,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大党建新格局。

(一)目标联动。各地各部门在制订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把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列为规划和计划的重要内容,结合所辖地区、领域外来人员群体的规模和比例,建立内外联动的目标体系。如,在发展党员时,要考虑优秀的外来青年;在发挥党员作用时,要考虑外来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在评奖评优时,要考虑先进外来党员的比例。通过目标联动,促进外来人员群体党建工作的有序推进和不断发展。

(二)组织联动。一是加强各种类型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党建工作在各个层面取得了发展,农村、社区、非公企业和新社团党建工作全面推进。要统筹利用好党建资源,把外来群体党建工作渗透到这些组织及日常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出各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二是要加强外来党员输出地和输入地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由于外来党员高流动性的特点,需要输出地和输入地党组织通力合作,共同配合才能把这项工作抓好。输出地党组织主要抓好外出党员的原始档案登记、配合输入地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开展转正考察并提供相关资料、在重要输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并开展指导等工作;输入地党组织主要抓好外来党员的教育培训,对外来党员临时支部提供服务和工作指导,对外来党员提供服务等工作。

(三)考核联动。把外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发展、外来党员的培训与教育、外来党员及其临时支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情况列入各地党建工作的整体考核体系,建立计分制,量化到项,落实到人。通过考核联动,督促各地各部门把外来人员群体党建落到实处。

二、创新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增强外来党员及其党组织的活力

党建对象特点发生了变化,党建工作的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与适应,要由静态的管理转变为动态的管理,从而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在组织体制上,要建立外来党员党支部。对于外来人员居住比较集中,外来党员数量较多,党组织影响较大,党建基础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单位,如外来人口公寓、外来人员集聚的市场等,上级党组织要积极考虑建立外来人员党支部,通过外来党员管理外来人员,服务外来人员,带动外来人员。

(二)在领导体制上,要大胆任用外来党员。在外来人员或外来党员比例超三分之一以上企事业单位,在建立党支部的过程中,可以酌情设置个别外来党员支委;在外来人员或外来党员比例超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可酌情设置一名外来党员任副书记或书记,提高和强化外来人员和外来党员的政治地位。通过外来党员干部,更有利于消除隔膜,在外来人员群体中打开工作局面。

三、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外来党员参与的积极性

从关怀和方便外来党员正常流动的思路出发,改革党员关系接转程序,简化办理手续,强化组织服务,从而提高外来党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建立三级党员服务网络体系。依托全宁波大市正在开展的党员服务中心筹建工作,构建起涵盖市、镇、村三级(包括社区、园区、协会、市场等)的外来党员服务网络,形成对外来党员服务的全覆盖。

(二)突出重点设置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帮助外来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减少外来党员接转组织关系过程中人生地不熟的麻烦。二是向外来党员提供活动场所,促进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开展对外来党员的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技能和素质。四是对困难外来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五是成为外来流动党员的临时挂靠点。

(三)积极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实行组织关系网络接转。传统的党员组织关系迁移管理模式,涉及部门多,手续烦琐,办理周期长,不利于党员的正常流动和管理。当前宁波在慈溪、象山等地试点,开展了“党内信息管理系统”的试运行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建议把这一先进的党员信息数据管理技术向全国推广,为方便外来党员的正常流动服务。二是实施流动党员身份卡制度。针对目前外来党员流动性强,党组织关系迁移手续难办的问题,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建议推行流动党员身份卡管理制度(类似于公民身份证),卡里注入党员信息,配合即将在全省推广的“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网卡式管理”,卡随人走,以卡定身份,既方便党员流动,又方便组织管理。

四、探索有效载体,积极发挥外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外来党员是外来人员群体中的先进份子,不仅社会需要外来党员发挥作用,而且外来党员从荣誉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等方面出发,也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我需要。我们的工作主线要根据外来党员自身独特的特点,因人制宜的设置载体,用人所长地发挥作用。

(一)发挥外来党员以外带外、以外管外的作用。当前,外来人员群体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涉及治安、教育、卫生等方方面面。据市公安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来我市治安、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员犯罪分子数量比例高达87.4%。要根据外来党员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创新机制、探索途径、设计合理载体,发挥其“外来”身份的特殊作用,帮助政府开展外来人员管理工作。让外来党员成为外来人员群体中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会稳定的信息员、外来人员矛盾的调解员、维护外来人员权益的联络员。

(二)发挥外来党员以外帮外的作用。组建外来党员志愿者队伍,发挥外来党员的一技之长,为外来人员和本地百姓服务,从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价值,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外来党员与外来人员、外来党员与本地百姓之间的党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