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9:19:37

外汇衍生品市场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1

关键词:外汇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对冲风险;汇率双向波动;外汇期权;货币掉期;资产错配;汇率风险;财务风险;外汇改革

外汇衍生品是近年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的焦点问题。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刚刚走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在经历了最初起步、探索、稳定阶段后,目前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尤其“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发生显著变化,汇率双向波动已被市场广泛认同,汇率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经济与金融全球化挑战日新月异。新的市场机遇为外汇衍生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又会推动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扩大我国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影响,并进一步促推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ISDA)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衍生工具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衍生品是金融合约的一种,合约的基本类别包括: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以及相关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目前国内外汇市场暂不能开展外汇期货业务。(一)国内衍生品发展的次序与路径。自2005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首次引入衍生品,推出远期外汇业务,到2006年4月开放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2007年8月允许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2011年推出人民币对外汇的期权产品,至此国内外汇衍生品工具品种基本完善。截至2017年末,市场累计成交超过175万亿人民币,平均增速超过50%。(二)衍生交易各类别品种的规模变化。外汇衍生品后来者居上,其发展增速相对较快,已超过外汇即期交易规模,目前业务占比也符合国际市场的比例格局。根据2014至2017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数据,2014年中国外汇衍生品成交量为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首次超过外汇即期交易;2015年外汇衍生品成交增速继续领先于即期交易,全年银行间汇率衍生品成交8.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0.1%;2016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继续领先,成交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在整个银行间外汇市场中的占比从2015年度的63.9%增至64.6%,已非常接近国际清算银行的即期与衍生品的基本格局比例33∶67;2017年,汇率衍生品市场重要性持续提升,成交13.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8.5%,与国际外汇市场即期与衍生品市场交易量1∶2的比例已基本一致。(三)交易模式逐步发生变化。2011年2月中国境内推出外汇期权交易,但企业客户单笔期权交易只允许买入。2014年外汇局根据市场情况及参与者的适应度,放开企业卖出方向期权,并丰富了海鸥式期权、价差期权、比率期权等期权组合工具,同时允许期权差额形式交割。同时,增加了货币掉期的本金交换形式,由近远端均交换本金、利息的模式,调整为近远端均实际交换本金、两次均不实际交换本金、仅一次交换本金等不同模式。2016年,外汇局放开远期结汇差额交割模式,2018年2月,售汇交易也允许开展实需前提下的差额交割形式。这一系列变化,标志着外汇衍生品市场的逐步发展与开放,监管政策的调整也为汇率市场化进程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二、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所发挥的有效作用

外汇衍生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影响,另一个是微观作用。宏观影响集中体现在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微观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国内进出口企业的具体影响。(一)银行间外汇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也可称作为银行间的外汇批发市场,做市商可获得深层次市场的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整个市场资金的流向,做市商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还可通过点差交易盈利,并实现价格发现与风险对冲功能。具体来看,银行间市场的作用表现在:1.实现不同地区的支付结算,充当国际金融活动的枢纽。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借贷越来越频繁,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各国货币的转换。外汇交易支付结算可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清算,保证国际金融活动的正常运行,并带动与促进其他金融活动的开展,助推金融市场的形成、完善与发展。2.促成价格发现,形成外汇价格体系。外汇衍生品市场中的各方参与者通过公开交易达成协议,能反映交易者对金融工具价格走势的预期,使未来价格得以发现,同时降低信息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的明确,银行间市场交易需求持续增长,人民币外汇市场日益成熟,价格发现功能显著提升,掉期点和期权波动率成为外汇市场重要的价格指标。其中远期、掉期由于内含的利率产品属性,更多体现市场中长期换汇需求,并受货币间利差及客户外币资产负债错配影响明显;而期权则具有灵活性和受货币波动性影响的特征,可更多用来度量市场情绪变化及对未来汇率波幅预期的影响。以波动率微笑曲线为例,当未来市场走向的预期通过市场参与者的期权交易行为来表现时,微笑曲线偏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汇率看涨情绪占主导地位时,参与者倾向于买入价外看涨期权,卖出价外看跌期权,从而推高价外看涨期权的波动率水平,波动率微笑出现右偏,反之则出现左偏。“8.11汇改”前,尽管即期市场依然看似稳定,波动率曲面从历史数据看,也居于低位,但从微笑形态看,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的波动率出现分化,表明市场参与者已形成美元看涨的市场预期(陈婧,2018)。3.调节外汇需求,充当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外汇市场可调剂外汇余缺,调节外汇供求。其中,掉期作为政策调节工具作用非常明显,由于外汇掉期对即期汇率影响很小,当外汇储备增长过速时,外汇掉期可吸收银行系统多余流动性,成为一国央行调节外汇储备的方法;同样,当外汇储备不足时,可采取反方向操作,近端买入美元/卖出本币,远端卖出美元/买入本币,即通过B/S的掉期交易,央行可不动用自身外汇储备借入美元,用于对即期市场的调控管理,增加近端美元头寸,缓解外汇储备下降压力,稳定汇率预期。此种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当未来经济基本面好转,本币贬值压力也就会释放,而且央行操作的衍生交易一旦反向平仓,还可以延缓本币升值的进程。4.通过掉期进行日常市场间操作,并运用操作技术规避外汇风险。在日常银行间市场操作中,远期合约不是独立存在的,做市商是将远期交易拆分成即期交易+掉期交易进行平盘。因此,即便掉期交易没有充分的活跃度,但量级却是最大的。做市商通过衍生交易的市场操作来规避汇率风险,使市场行情对自身的波动降低到最小。同时,境外做空势力也在运用外汇掉期借入人民币进行做空交易,而当空头被击破落荒而逃时,也正是由于离岸人民币规模被收紧,掉期成本过高,超出了做空操作之盈利,即空头交易的盈利不足以弥补为资金缺口所做的掉期交易的隐含资金成本。(二)零售外汇市场。零售外汇市场指的是外汇交易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市场,其特点是广泛且分散。众多进出口企业就是在零售外汇市场根据实需原则,利用外汇衍生品进行规避风险、套期保值。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7年1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量(112万亿人民币),约是银行对客户市场交易量(23万亿人民币)的5倍。尤其是“8.11汇改”后,汇率的双向波动已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市场参与者达成共识,传统单一的避险工具已不能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避险需求,而2017年,人民币汇率扭转贬值预期,重现升值态势(见图2)。市场波动与市场分化为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需求与可能性,企业的避险观念也随之调整,而衍生品对进出口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帮助进出口企业进行价格锁定,套期保值。以远期合约为例,远期合约是企业客户最早开办的衍生品,结构单一,可帮助企业客户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完全锁定成本收益,同时有利于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如远期结汇锁定的价格为Pf,则不管到期日市场价格如果变化,客户都将按照Pf的价格进行结汇。避免了按照收付时间窗口到期办理即期交易可能面临的汇兑损益。远期合约还分为择期交割以及均价远期交割,其核心都是价格的完全锁定,可以有效帮助企业稳定财务成本或收益。2.结合企业市场预期,实现多种形式风险对冲。相比较远期价格的独一性,期权及期权组合可根据客户风险偏好与市场预期,实现多样化风险对冲与特定波动的风险回报,满足企业精细化汇率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需求。如针对同一笔结售汇敞口,企业可选择收取期权费、支付期权费、零成本等不同的选择,并承担所对应的风险与义务。即便在零成本的前提下,也可进行区间型锁定或到期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不同条件的行权等,在不同概率的风险与收益之间达成一个可控的平衡点。以风险逆转期权组合为例,企业买入/卖出一个价外看涨期权call的同时,卖出/买入一个价外看跌期权put,可将价格进行区间锁定,相比较远期合约更适合双向波动的市场行情,并且符合汇率市场大概率朝有利于自身方向变动的预期,避免了完全进行远期锁定所可能带来的盯市盈亏。再以一笔进取型海鸥期权为例,期权价格区间可设定为(P1,P2,P3)。假设到期日市场价位Ps,如果Ps<P1,企业按照P1结汇;到期日P1<Ps<P2,双方无权利义务关系,企业按照Ps结汇;到期P2<Ps<P3,企业按照P2结汇;到期Ps>P3,按照区间上限与目标上限轧差,企业在支付(P3-P2)BP期权费后,按照Ps结汇。因此,客户的预期和风险偏好得以细化,避险套保方式实现多样化。3.帮助企业根据收付汇资金头寸,进行资金流动性管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收付汇头寸常面临币种与期限不匹配从而造成资金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外汇掉期可根据企业近远端币种情况,通过B/S或S/B掉期交易有效帮助企业进行期限调整。比如将近端所持有的币种通过一笔掉期交易转换为近端需支付的币种,将远端将收入的币种到期进行反向操作,换回近端所持有的币种,并锁定成本或收益。同时,由于基础贸易的收付汇时间因生产周期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化,需调整收付汇头寸时,掉期交易可帮助企业进行原价或者市价的提前履约或展期,从而达到与基础交易需求相匹配的目的。从期限来看,外汇掉期常满足企业一年以内的汇率保值需求。4.解决企业本外币资产错配问题。货币掉期可有效对冲一年以上较长期限的海外发债、境外并购、对外直投等资本负债项下的币种错配问题。如海外发债,由于债券募集资金需回流境内使用,可以通过叙做货币掉期交易,在期初支付外币资金、获得人民币资金,完成将期初外币债务转化为人民币债务的目的,并支付人民币利息,收取外币利息,到期偿还人民币本金,实现汇率和利率风险的锁定,完全规避了未来汇率波动所造成的待偿金额不确定的风险。5.有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升融资效率。外汇衍生品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常常配套基础的信用证、进口押汇、内保外贷等结算、融资交易,其叠加运用可为企业贸易融资等方案的选择提前确定综合成本收益,便于企业进行核定与决策。赵峰(2017)认为,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能够保证企业未来收益稳定,现金流波动平稳可控,使企业拥有更多的内部资金,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外汇衍生品的使用可向外部传递信息,即企业愿意通过风险管控的方式来降低财务风险,在使用空间、合约的规范性及交易时机等方面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因此,外汇衍生品的使用,令财务风险在外汇衍生品与融资效率之间产生了“中介效应”,其研究证明,外汇衍生品使用每增加1%,大约可提高公司融资效率81%。

三、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一)市场规模偏低、整体发展滞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组合)品种的交易份额明显落后于国际外汇市场。目前美、英两国外汇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外汇衍生品交易总额的比例最高,超过了全球总额的50%;日本占比约为7%,紧随其后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瑞士、新加坡、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因此,北美洲的美国,欧洲的英国、德国、瑞士,亚太地区的日本、新加坡与中国香港是全球外汇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区域。而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规模与我国经济的全球性地位不匹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当前全球GDP的比例近15%,而境内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量仅为全球外汇市场总量的1%左右,相差甚远。即便与离岸市场相比,境内市场也存在落后性与滞后性。新加坡、香港、伦敦等离岸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其人民币外汇日均交易量是境内市场日均交易量的4倍以上,对在岸市场构成一定压力。(二)企业对外汇衍生品接受程度偏低,现有产品体系未。能与客户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从对客交易与银行间市场交易整体规模对比情况来看,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统计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每月外汇市场远期交易平均在345亿美元左右,其中银行对客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交易额贡献度分别为78%和22%;掉期市场月平均交易额在8238亿美元左右,其中银行间市场与对客市场贡献度分别为98%和2%;期权交易市场月平均交易额545亿美元左右,银行间市场和对客市场交易贡献度为别为73%和27%。由此可见,我国外汇市场期权和掉期交易,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对客市场远远落后,仍集中在远期合约交易。以某大型国有银行2017年即期与衍生产品签约业务为样本。2017年,该行全年企业客户签约即期合约79618笔,衍生合约签约628笔,二者占比分别为99.22%和0.78%,衍生合约笔数远远低于即期交易笔数,企业客户的套保观念明显不足。从签约业务量进行比较,2017年,该行企业客户签约即期合约业务量157.26万美元,占比93.21%;远期、掉期、期权合约共计11.46万美元,占比仅为6.79%,衍生业务量规模也远落后于即期业务。在实务中还可以发现,即便是开办衍生品的企业,对衍生品的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有的缺失套保观念,对于汇率波动放任自流;有的缺乏财务中性原则,追涨杀跌、主动投机;有的漠视外汇监管政策,将衍生品作为套利手段;另外许多企业只是试探性办理衍生产品,缺乏套保观念的连贯性。对客衍生品主要集中在远期产品,期权、掉期产品所占比重过小;而在期权单项产品序列中,虽涉及海鸥期权、日历期权、价差期权等十余种,但多数客户倾向于增值型期权或单卖期权,收取期权费,业务品种单一,现有产品体系与客户需求之间匹配度过低。(三)市场参与者单一,易形成市场踩踏与羊群效应。我国对外汇市场的管制相对严格,参与主体相对单一,进出口企业交易要具备真实的贸易背景,因此当前国内衍生品的主要参与者是符合实需套保背景的进出口企业,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无法参与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而一些持有外币资产的国内投资机构与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国外投资机构也无法进入期权等外汇市场,此外,大银行中小银行合作办理衍生品限制过多、品种单一,通常仅限于远期合约,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与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加之银行间市场机构交易受到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限制,影响了境内外汇市场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个人外汇衍生品严重缺乏种类单一,无法像企业一样根据自身需求开展远期、掉期、期权业务,市场基础建设难以满足众多投资者需求。而且,交易主体的单一易造成流动性不足与市场预期的趋同,进而易形成市场踩踏与羊群效应。(四)衍生产品创新落后,市场环境有待改善。衍生品种类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市场的流动性,与成熟的市场相比较,国内衍生品市场创新能力较弱,各机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跨品种组合创新。境内市场至今未推出外汇期货合约,不利于避险工具的完善、价格的优化发现与市场流动性的改善。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预警、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五)商业银行及企业外汇衍生品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国内多数学者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研究,通常会选取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选取样本数据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上市企业更易获得数据。但实务中,上市公司因涉及信息披露等因素,开办衍生品的障碍相对更多,能动性更弱。另有一些跨国企业,开办衍生品内部流程繁琐,需国内分支机构及国外总部层层审批授权,因此推广相对更加困难。与此同时,不管是企业还是银行机构,从事外汇衍生品交易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尤其在产品设计、研发、营销推广方面极易出现断层现象。外汇衍生交易处境尴尬,在产品对接中常常曲高和寡。(六)风险防范有待进一步加强。外汇衍生交易具有跨期性和高杠杆性的特征,期初通常采取按较小比例占用企业授信或缴纳保证金的方式作为履约保障,并不能覆盖存续期内可能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市场风险极易向客户信用风险转化;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全流程风险管理与履约追踪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存在与业务部门利益趋同或职能不明晰的现象,企业内部风控措施缺失,衍生品套期保值常流于表面,缺乏系统管理;顺周期套利行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有待继续加强;同时,衍生品市场还面临监管政策、操作风险等多重风险,风险管理环境有待整体提升。

四、发展衍生品市场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过分依赖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迟缓。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可以改变商业银行依靠传统信贷业务盈利与扩张的模式,通过对汇率敞口的管理,锁定成本收益,以实现资产与负债头寸的匹配。同时,外汇衍生品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机构对汇率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操作风险的关注与管理,提高自身风险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减少套利行为的发生,促进行业自律。未来,能够开展更多外汇交易产品、业务覆盖率更高,可以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综合业务方案的商业银行将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更具发展竞争力的跨国金融机构。(二)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及金融改革的深化。自2014年起,人民币汇率结束了近10年的低波动率、单边升值的通道;2015年“8.11汇改”,人民币双向波动态势确立;2017年,外汇市场呈现清洁浮动,波动弹性显著增大;2018年初,人民币大幅升值,涨势如虹,各类市场主体面临的汇率风险敞口不断加大。外汇衍生工具能有效管理汇率波动,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与汇率市场化紧密相连。建立成熟完善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是促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路径。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多功能、多层次、完善性是外汇市场成熟的标志与目标。因此,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促进外汇市场的透明性、流动性、公平性、开放性、稳健性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汇率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有助于扩大金融的对外开放与金融改革的深化。(三)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助推我国经济创新转型。党的报告指出“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衍生品市场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与深入度,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的资源管理、资源配置,促进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创新要以金融市场的创新为助力,外汇衍生品市场是金融市场创新的催化剂,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整个金融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路径建议

(一)扩大汇率波动空间,扩大衍生品市场主体参与范围,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汇率双向波动是外汇衍生品有效发展的前提。2017年9月以来市场预期日益分化,供求格局日趋改善,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区间目前框定在2%,当市场走过适应期后,可根据市场参与者的供求关系与风险承受能力,在保持清洁有效的双向波动前提下,适度考虑增大汇率波幅弹性至3%,使市场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需求,达到价格均衡。同时,扩大银行间市场做市商的范围、引导更多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内外汇市场,对于整个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市场完善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外汇交易中心推出即期撮合交易,有利于价格发现与市场分层,提高了市场效率与流动性,也为下一步丰富外汇交易参与主体与交易品种奠定了基础。此外,衍生品的出发点应回归本源。国内衍生品市场培育的工作任重道远,企业对衍生品的认识亟待加强。衍生品的本质是套期保值工具,不是企业利用汇率波动增收的来源。因此商业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不仅应加强自身对于宏观政策、市场行情的研究,还应帮助客户转变避险观念,树立财务中性原则,使其基于自身生产贸易活动收付汇头寸,合理配置本外币资产与负债,通过衍生产品,将汇率的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建立止损体系,将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以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市场预期的分化与风险溢价的降低,使企业客户的需求差异化程度明显提升,因此,建议为不同企业提供定制化选项。比如针对境外上市企业、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通常每年会有利润汇回或者境外分红的特点,可配套远期或期权产品;针对开展海外融资、境内外币贷款的房地产、航空类客户,因其具有外币现金流的流入,可考虑远期结汇;对海外发行外债的企业,期初资金调回境内,到期需境外兑现债务,可开展货币掉期产品;外资股权类企业,存在增资汇入或减资汇出,可分别考虑锁定远期结汇或远期购汇,通过市场细化,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二)以更科学的财务制度为衍生品业务的开展提供合理条件。当前,境内远期结售汇差额交割产品的推出,为企业财务报表的核算带来积极作用,在帮助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同时,可最大限度降低汇兑损益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优化财务报表。而良好的报表数据也可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便利。除此之外,境内企业如在境外设立分子公司,根据财务制度需合并本外币报表,也可通过远期结售汇差额交割进行汇率的避险套保。企业对衍生品业务回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财务考核制度片面,且衍生产品考核繁琐,一旦出现盯市浮亏,便可能计入考核体系,甚至有企业管理层寄希望于利用汇率波动营利,为财务设定了汇率营利的考核目标。这其中既有企业本身制度的问题,也有我国财务准则的限制。目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准则,于2018年初开始逐步推行,其对衍生产品工具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简化,在企业财务层面为衍生品的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企业未来应引入更加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助推衍生工具使用的拓展与深化。(三)加快产品的研发创新,丰富现有衍生品的清算方式,缩短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2018年2月,外汇局放开远期售汇交割方式,但从衍生品整体发展看,依然亟待新产品与新模式的开发,这一点在期权业务方面尤为明显。目前,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的市场、人员、技术也已可实现复杂期权的定价与管理。因此,未来可逐步推进美式期权的发展;根据市场培育情况与监管政策,适度松绑数字期权业务;放宽银行外汇理财产品;支持开发与汇率波动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在自贸区试点推出外汇期货等交易。同时,可加强在岸与离岸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性。随着企业跨国经营的广泛发展,企业境内外(母)子公司的交易需求同时存在汇率与利率的差异化与联动性,具有大概率联动套期保值的空间。而境外市场在衍生品发展方面具有先行性优势,产品更加完善、市场更加成熟。境内市场可借鉴境外市场衍生品发展的先进经验,并加强与境外市场的联动套保,促推跨境期权、跨境掉期交易等产品的创新普及。在满足背景真实性审核的前提下,还可利用双掉期作联通境内外市场的平台。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也催生出沿线国家的避险需求,而绝大多数国家风险级别高、流动性差、存在不同程度的汇率管制、缺乏汇率对冲工具,因此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可汇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汇率风险管理需求,在境内集中发展有关“一带一路”国家货币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开发“一带一路”汇率指数,通过统一的市场,使所有涉及“一带一路”项目的相关企业参与外汇洐生品交易,实现我国企业与贸易对手企业的避险需求,从而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与成熟度,使外汇衍生品真正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四)构建具有充分透明度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框架,将外汇衍生品纳入货币政策工具,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2017年9月,我国调整了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体现了外汇宏观管理由单边管理转为中性管理,并将拉开后续中性化政策的序幕,针对于资本外流的单边限制也或淡化。因此,未来应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减少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与头寸限制,放宽资本项下衍生交易及投融资行为,允许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自主进行外汇衍生业务的投资交易;完善监管、优化信息披露、促推行业自律,推动市场从“他律”转变为“他律与自律”同时并重的局面,构建一个具有充分透明度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框架。同时,运用外汇衍生品来完善货币政策。汇率是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之一,未来可将外汇衍生品纳入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其在汇率、国际贸易领域的调节作用,监控衍生品对于货币政策影响的效果,从而调整货币政策,理顺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效应。(五)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防控衍生品风险,促推衍生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金融科技将为金融市场带来颠覆性变革,外汇衍生品领域也应当和金融科技手段紧密结合。比如在外汇衍生品交易所涉及的背景真实性审核、交易签约、确认、交割等环节都可引嵌金融科技手段。除此之外,金融移动端交易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可有效实现“一站式、智能化、碎片化”便携式交易,为进出口企业签约远期、期权、掉期等外汇衍生品提供实时报价,实现高频交易,同时达到智能风控参数化管理与保证金账户头寸管理。另外,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应采取宏观审慎原则,抑制羊群效应与顺周期行为,并应用科技手段集中大数据分析,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刘阳.新政催生外汇避险新功能[J].中国外汇,2017(10).

[2]赵峰,黄嵘,程悦.外汇衍生品的使用与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升[J].商业研究,2017(3).

[3]陈婧.从期权波动率曲面看人民币汇率[J].中国货币市场,2018(2).

[4]金秋.外汇产品市场的国际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2018(5).

[5]葛志苏.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的外汇市场干预:国别经验[J].海南金融,2016(2).

[6]张彬,陈丽蓉.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投资与管理问题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7(7).

[7]刘向耘,徐瑞慧.全球低通胀的表现、原因和挑战[J].当代金融研究,2018(3).

[8]李厚泽.基于VAR模型的我国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7(4).

[9]胡潇予.外贸企业如何运用外汇衍生品应对汇率风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2).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2

[关键词]外汇衍生品市场远期结售汇外汇期货外汇期权

中国汇率改革成功推行一周年之际,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RMB)、人民币/欧元(RME)、人民币/日元(RMY)的期货和期权交易。本文认为,美国要趁中国汇改后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飙升之机,有步骤地将人民币纳入其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利用强势汇率政策以解其国内经济燃眉之急。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趁美国人民币离岸市场尚不发达之时,尽快完善我国的汇率衍生品市场,包括加速推进远期外汇市场发展,以及建立外汇期货市场,将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发展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日益开放,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外汇投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扩大,国内经济主体要求外汇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汇率避险工具。商业银行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其风险敞口管理的目标也需要外汇衍生品来实现。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显得非常有必要。

2.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可行性

第一,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始建立和完善。1997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后,远期结售汇业务便开始操办;2003年11月,银监会制订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已于2004年2月4日实施;2004年10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远期结售汇试点银行的范围;200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1号);2005年8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通知》(银发(2005)202号),正式提出要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询价交易方式和开办银行间远期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具有一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出现,市场参与者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部分银行通过开展国际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和推出多样化的外汇理财服务,无论在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还是内控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了开办衍生品业务的能力;第三,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利率、汇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它们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相信它们不会阻碍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上成熟发达的外汇市场相比,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完善。

1.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但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种主要包括: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即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最先开展的一项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于1997年4月由中国银行首先进行,之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加入进来,2004年又吸收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该项业务产品基本上还是寡头垄断,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内银行报价的不合理,其买卖点差大大超过境外NDF的买卖点差,从而让企业觉得利用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导致需求也不足。总之,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市场化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他们通过NDF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国内一般的企业和机构是不可能进行NDF交易的;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于2005年8月开始,交易还不活跃。国际外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及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缺乏,不能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

2.交易量还不够大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品种的交易量都不够大。如远期结售汇交易,历经几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然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3.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比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在2005年前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做,从而导致该项业务产品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4.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的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中国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三、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加大市场深度,扩展市场广度,增加透明度,提高流动性。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一些,但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另外,要及时调整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中需要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避免出现市场缺乏效率,或者市场缺乏稳定性的结果。银行同业协会或主要的交易商应发起制定适合中国法律环境的类似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ISDA)所制定的标准化法律文本协议,避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2.在交易品种方面,要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第一,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逐步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额等各种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的行为;其次,逐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限制,从“真实需求”原则过度到“自由”原则,逐步允许投资目的参与即期外汇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第二,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特别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在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中,在不断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要重视银行与银行间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掉期交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掉期交易可以看作一笔即期(或近期)与一笔远期交易的组合,其交易成本低,是银行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的一种方式,并且也可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即期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卖出收益率较低的货币,同时卖出收益率较高货币的远期买入收益率较低货币的远期),这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对远期外汇的定价具有指导作用。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可首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能够促进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另外要尽快引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因为掉期交易承担风险较低,做市商可以持有比即期市场做市商更高的头寸水平,因而掉期交易的做市商不必频繁的入市交易冲抵头寸来回避所持头寸的汇率风险,相应地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做市商的报价相对于即期市场做市商来说对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已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现在已到了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时机,从而较好地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

3.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

应不断吸收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和大型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同时研究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从而为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活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为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3

1.发展和完善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日益开放,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客观上需要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外汇投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扩大,国内经济主体要求外汇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汇率避险工具。商业银行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其风险敞口管理的目标也需要外汇衍生品来实现。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显得非常有必要。

2.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可行性

第一,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始建立和完善。1997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后,远期结售汇业务便开始操办;2003年11月,银监会制订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已于2004年2月4日实施;2004年10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了远期结售汇试点银行的范围;200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1号);2005年8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通知》(银发(2005)202号),正式提出要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询价交易方式和开办银行间远期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具有一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出现,市场参与者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部分银行通过开展国际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和推出多样化的外汇理财服务,无论在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还是内控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了开办衍生品业务的能力;第三,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利率、汇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它们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利率、汇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加快,相信它们不会阻碍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上成熟发达的外汇市场相比,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有限,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完善。

1.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但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外汇衍生品种主要包括: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即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离岸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交易(NDF)、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是最先开展的一项外汇衍生产品业务,于1997年4月由中国银行首先进行,之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加入进来,2004年又吸收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发展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该项业务产品基本上还是寡头垄断,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内银行报价的不合理,其买卖点差大大超过境外NDF的买卖点差,从而让企业觉得利用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导致需求也不足。总之,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市场化化程度不高,交易量较小;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主要表现为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零售、交易,银行提供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来完成的;NDF是从1996年开始出现于新加坡,目前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是人民币NDF交易的主要市场,主要的交易者是那些在中国有大量人民币收入的跨国公司,他们通过NDF来规避人民币收入和利润的汇率风险,国内一般的企业和机构是不可能进行NDF交易的;银行间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于2005年8月开始,交易还不活跃。国际外汇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外汇期货及外汇期权等交易品种缺乏,不能为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市场保障。

2.交易量还不够大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品种的交易量都不够大。如远期结售汇交易,历经几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然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3.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目前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进行交易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机构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都未能进入外汇衍生品市场。比如远期结售汇业务在2005年前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做,从而导致该项业务产品处于寡头垄断的状态,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项业务的发展。市场主体种类的缺乏和数量的微小,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不活跃。

4.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

在我国外汇间衍生品交易中,银行是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对于银行自身的外汇资产,也是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银行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只是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中国未形成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区定价中心,这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三、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加大市场深度,扩展市场广度,增加透明度,提高流动性。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法律法规是不可缺少的。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一些,但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另外,要及时调整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中需要的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避免出现市场缺乏效率,或者市场缺乏稳定性的结果。银行同业协会或主要的交易商应发起制定适合中国法律环境的类似国际互换及衍生工具协会(ISDA)所制定的标准化法律文本协议,避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

2.在交易品种方面,要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适时推出人民币与外汇期货、期权交易

第一,不断完善即期外汇市场,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是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即期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运行状况。要进一步完善即期外汇市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逐步放松对银行即期外汇交易的头寸限额等各种限制,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以及进行保值或投资的行为;其次,逐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参与即期外汇交易的限制,从“真实需求”原则过度到“自由”原则,逐步允许投资目的参与即期外汇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

第二,重点发展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特别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在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远期交易中,在不断完善远期结售汇交易的基础上,要重视银行与银行间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远期交易,以增加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掉期交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掉期交易可以看作一笔即期(或近期)与一笔远期交易的组合,其交易成本低,是银行常用的对敞口头寸进行套期保值的一种方式,并且也可使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即期买入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卖出收益率较低的货币,同时卖出收益率较高货币的远期买入收益率较低货币的远期),这对于促使利率与汇率保持利率平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对远期外汇的定价具有指导作用。要积极发展掉期交易,可首先允许银行利用掉期交易进行抛补套利活动,在增加银行利用外汇市场获利机会的同时能够促进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国内外利率间的合理性;另外要尽快引入掉期交易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因为掉期交易承担风险较低,做市商可以持有比即期市场做市商更高的头寸水平,因而掉期交易的做市商不必频繁的入市交易冲抵头寸来回避所持头寸的汇率风险,相应地交易成本就比较低,做市商的报价相对于即期市场做市商来说对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第三,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在汇率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更加趋于市场化的情况下,适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已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推出了人民币/美元、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期货和期权交易,现在已到了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时机,从而较好地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

3.探索增加新的交易主体和扩大交易主体数量

应不断吸收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和大型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同时研究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从而为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活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为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利用外汇衍生品市场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进一步增强汇率的弹性来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既需要国家各种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也需要微观环境的配合,比如微观经济主体应从忽视和被动规避风险转为主动防范风险,加强对汇率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加对避险工具的需求等。因此,需要各方面紧密配合,共同来促进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摘要]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相比,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规模较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主体还不够丰富等。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4

2002年以来,国内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外汇结构性存款即是其中之一。外汇结构性存款是结构性产品的一个种类。结构性产品是指将固定收益产品和某类金融衍生品进行组合而成的一种复合金融产品,其中的金融衍生品一般是期权。[1]外汇结构性存款的核心特性是指银行在外汇定期存款这一固定收益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客户对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的预期,嵌入与利率汇率等标的相挂钩的期权,提供给投资者。[2]投资者是期权的卖方,收取期权费;银行是期权的买方,交纳期权费,享有执行期权与否的权利。投资者的收益来源于外汇存款利息收入和卖出期权所获得的期权费;银行收入源于外汇存款拆放利率与客户存款利率之差、将期权转售卖出价与从客户买入价之差及持有期权到期所赚取的投机利润。

大多数投资者投资外汇结构性存款时看中的是其高收益的特点,并把它当成不存在风险损失的银行定期存款,对于外汇结构性存款的风险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风险收益是永远相配比的,高收益必然高风险,本文试图对其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为外汇结构性存款运作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一、投资者在外汇结构性存款中面临的风险

1.市场风险。投资者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外汇结构性存款与利率、汇率等标的挂钩,投资者的未来收益取决于所挂钩标的变动是否与其原先预期一致,如果市场发生出乎投资者意料的情况,他们将面临重大不利局面,不仅正常收益不能实现,甚至存款本金都会受到侵蚀。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因产品种类不同而不同,以市场上常见的与美元LIBOR利率挂钩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为例:固定收益型外汇结构性存款的收益是固定的,不因挂钩标的波动而波动,其主要风险是美元LIBOR利率上涨,使投资者丧失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浮动收益型-正向浮动型的收益是浮动的,可以避免利率上升带来的损失,但在LIBOR走低时,产品与LIBOR正向挂钩可能带来损失;浮动收益型-反向浮动型可以避免利率下跌带来的损失,其风险在于LIBOR走高时,产品与LIBOR反向挂钩可能带来损失;浮动收益型-利率参考型可以有效避免利率浮动损失,其风险在于LIBOR不在参考区间内的天数越多,利息越低。如某一与利率区间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名义收益率为6%,实现这一收益的要求是投资期内三个月的美元LIBOR利率在0-5%区间内,假如这一年利率实际只有一半时间落在该区间,则该外汇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只有3%,极端情况下,利率没有一天落于0-5%的区间内,投资者的收益将为零,与所说的6%差距甚大。

2.流动性风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以流通转让,普通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而目前各家银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都还不能转让,部分产品规定在任何条件下客户都不得提前支取,另外有些产品虽然可提前支取,但也得交纳很高的违约金。客户一般只有持有到期的义务,而没有提前支取的权利;银行则有权提前终止存款,这根本上也是由期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决定的。客户在未到期前存在应急资金需要时,不能够提前支取,面临流动性风险。目前,有些银行也推出了能够用来进行质押融资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客户有应急之需时,可以结构性存款作质押获得融资,为客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但受制于质押融资比率,客户获得的流动性也会不同,同样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3.交易对手——银行的风险。银行在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经营中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不同实力和信誉状况的银行对风险的承受力和处理对策是不同的,这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和本金安全。本身人员配备较差、操作手段落后的银行在自身经营过程中会隐含更大的风险,对投资者带来可能的危害。而且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益率有名义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之分,银行在宣传时只给出名义收益率,最后期满时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会与名义收益率有很大差异。另外,根据《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未经银监会批准,任何金融机构将不得从事衍生品交易业务。目前并不是所有银行都可以推出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某些银行在准备不足、尚未获批的情况下,推出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一旦业务被叫停,必将给投资者带来潜在风险。

4.错误认识带来的风险。外汇结构性存款本身就是一个金融衍生品,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集合体,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对风险收益的估计,影响到他们的投资决策、投资资金数量和来源(自有外汇资金还是从其它渠道借入)。如果完全把外汇结构性存款看作是类似外汇定期存款的无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面对高额收益,投资者会倾注大量自有资金或者从正常渠道借入甚至直接从外汇黑市等非正常渠道借入资金牟取利润。投资者的无知和盲目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目前火爆的市场,实际上潜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成为未来的风险源头。

二、商业银行在外汇结构性存款中面临的风险

1.市场风险。期权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权利义务的结合,双方分别承担不同的义务责任,享有不同的权利。银行作为期权买方,面临持有期间市场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风险。面对暗含的市场风险,银行一般会采取将隐含在外汇结构性存款中的期权打包在国际市场上出售,银行售价要比买价高,从中还可以赚取利差;也可以将结构性存款整体出售给其他银行或交易商,转移风险,获取利差。另外,如果银行愿意自己承担风险,则持有期权到期以赚取投机利润;如果银行为投资者提供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太过复杂和个性化,银行在转售时就存在找不到买主,只能被动持有到期,暴露于市场波动风险之中,而为规避风险,银行可以选择其它衍生品进行保值避险,这样银行整体利润就比较低,而且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品种单一,严重缺乏银行所需要的避险工具,其中的风险就只能自担。

2.信用风险。银行在提供外汇结构性存款时,有两个交易对手,投资者和其它银行或交易商,因此存在两方面的信用风险。(1)投资者信用风险。根据有关规定,客户用于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存款资金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资金,禁止银行为非法的或来源不明的外汇资金提供此类产品,银行有责任对客户的资金来源和合法性进行审核,但实务当中存在客户用伪造证明等手段骗过银行审核的情况,银行承担了由此带来的风险。另外,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银行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客户只需要提供部分资金,其余由银行供给,这种情况下,如果到期市场发生巨大不利于客户的变化,导致客户不能归还所借款项,损失只能由银行承担。国内的市场运作一般是客户完全以自有外汇资金进行投资,银行不对其融资,故可避免类似风险。(2)其它银行或交易商信用风险。国内银行一般在与客户达成交易后,将外汇结构性存款立即转售给国外交易商,通过他们来转移风险,赚取利差。这样国外交易商的信用状况就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内银行是否安全转移风险。交易对手的违约,将导致国内银行完全暴露于风险之中。国内银行在实务当中,一般会选择信用卓著的境外银行或交易商作为交易平盘对手,信用风险很小。

3.操作风险。外汇结构性存款作为复合金融衍生品,具有相当复杂性,对银行操作人员的素质有较高要求,操作难度比较大,而我国从2002年才推出此类产品,经营时间短暂,普遍缺乏实际业务操作经验和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未建立完备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完善的制度,蕴含很大的操作风险。在实务当中,中行、工行主要出具“资金管理协议书”,但一些分支机构未经总行授权也以自身名义对外签署此类协议书,违背了市场主体准入原则;一些分支机构甚至给客户出具存单,混淆了外汇结构性存款的性质,给客户造成资金安全无风险的错觉,使银行面临在交易出现损失的情况下无法兑现存单的司法诉讼风险。会计处理方面,有些银行通过“存款”科目进行核算,混淆了外汇结构性存款的性质。银行以经营一般存款的思维和方式来经营外汇结构性存款,必然导致对其中所含风险的麻痹大意,引致风险隐患。合约签署方面,分行与客户、总行与境外交易商所签署的合同不具有法律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为两个交易合约,模糊了商业银行总行“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的业务性质,若不加强管理,可能会造成合约挪用、串户等问题。[3]

三、外汇结构性存款对宏观经济带来的风险

1.外汇市场风险。由于外汇结构性存款收益较高,一经推出就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投资者纷纷提取尚未到期的外汇定期存款购买,造成短期内外汇资金的大规模流动,直接影响到被提款银行的正常经营。当市场又推出更高收益的产品时,又会导致外汇资金的大量流动,对外汇市场经营秩序造成很大冲击;而且投资者对收益率的较高预期,迫使以后推出的类似产品不断提高收益率,致使银行恶性竞争。另外,为追逐高收益,一些投资者不惜从黑市购买外汇,投资于结构性存款牟利;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银行分配给员工结构性存款销售任务,某些员工迫于任务压力,也进入外汇黑市购汇,进一步刺激了黑市的活跃,使本已收到很大打击的黑市交易又日渐活跃,不利于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2.洗钱风险。根据《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开办结构性存款必须经银监局批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后,外汇业务的运营监管由银监局和外汇局共同负责,前者侧重风险性监管,后者侧重合规性监管。商业银行获得开办外汇结构性存款市场准入资格后往往忽视在外汇局备案,而外汇大额资金交易是由外汇局监管,这就使得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准入和监管分离,必然出现审批与监管脱节,导致外汇局对外汇结构性存款市场资金流动监控的失控,为不法洗钱活动带来可乘之机。[4]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为扩大市场份额,部分银行会违反规定,擅自降低对外汇资金审核标准甚至不予审核,导致大量黑钱通过结构性存款进入正常渠道,对于我国的反洗钱斗争极为不利。

3.监管风险。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直到2004年2月才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之前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这一《办法》的出台必然为监管机构提供一个标准,有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但它仅仅是一个框架规定,对外汇结构性存款未作专门规定,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责任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操作,缺乏法律依据和准绳。另外,监管机构也存在多维监管。《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要经银监局批准获取市场准入资格,但之后的业务运营要接受银监局和外管局共同监管,两个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可能存在互不通气、消息闭塞、分散监管的问题,导致不能有效地实行监管,不能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源头。

四、防范外汇结构性存款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结构性外汇存款在我国的火爆说明了它适应了各方的需要,一方面,它为银行找到了吸收外汇存款的妙方,克服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存款的流失和下降,而且成为银行的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中间理财产品,有助于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增强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市场的火爆也直接反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类似外汇结构性存款这样的理财产品必然具有诱人前景和广阔潜力;再者,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它的推出和成功运作对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于它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和不断创新,同时也应加强风险监控,防患于未然,保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促进外汇结构性存款的健康发展,笔者从投资者、银行和监管者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投资者。要充分了解所选择的产品、产品的特点、价格变动区间以及超出该区间变动的可能性,弄清挂钩产品超过变动区间后所带来的风险大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要合理计算收益,特别是与普通存款收益进行比较,计算出准确收益情况。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专业素质不高,可选择低风险的结构性产品,如固定收益型外汇结构存款,它的特点是无论市场利率或LIBOR如何变化,投资者都是按照协议以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收益。很显然,这类存款的名义收益率不会变化,只承担了实际收益率缩水的风险。对于具备专业素质,对各国利率和汇率的走向有一定把握能力的投资者,可选择像浮动收益类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如正向浮动,即产品与LIBOR正向挂钩,投资者所获得的约定收益率随LIBOR上升而上升,适合于美元利率存在可能快速上涨的情况,对投资者比较有利,而当LIBOR逆向下跌时,投资者将丢失高收益机会。

2.银行。(1)信用风险方面,对于境外交易对手,应选择信誉卓著的机构;对于客户,不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只以其所拥有的实际外汇资金提供外汇结构性存款服务。(2)操作风险方面,严格建立健全完备的业务操作制度和规程,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业务流程控制体系,各岗位要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在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同时,将操作风险扼杀于襁褓之中;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各级别、各岗位员工在授权限度内操作,超过限度,必须向上级报告;交易、交收、结算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制衡监督。[5](3)进行产品的市场推介时,应详尽而又完整地向客户说明结构性存款的情况,既应包括收益情况,更应包含蕴含的风险内容,让投资者对风险收益情况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便于他们做出投资决策,以免造成对客户的误导。(4)严格遵守《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管,获得银监局的批准后,还应到外汇局备案,向其报告大额资金交易情况,严格按有关规定对客户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只对符合规定的合法资金叙做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5)对于市场风险,银行要加大对交易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市场操控能力;要大力开发创新性金融避险工具,规避外汇结构性存款所蕴含的市场风险;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风险测控预测模型,提高对市场利率、汇率等变动的预测准确度。(6)加强产品创新,推出更加满足客户和市场需要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如针对一般结构性存款产品投资者没有提前终止权,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的现实,许多银行推出了自己的创新产品,例如:中国民生银行推出了银行和客户同时拥有提前终止权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之后又推出了银行无提前终止权而客户方面可提前终止的产品,使得客户可根据自己对市场形势的判断,做出是否提前终止的决定。对于挂钩标的的选择也可以进一步扩大,而不仅仅局限于利率或汇率。

3.监管机构。首先要知道外汇结构性存款是一种很好的产品创新,它的发展对于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它的监管原则不应是简单禁止,而应是引导和保障,在完善和健全风险监控的基础上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为此,监管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加大宣传,对投资者进行有关结构性存款的知识教育,提高投资者的市场把握、风险识别能力,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投资意识。(2)强化对银行的合规性监管,加大对银行合规性检查的力度。(3)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金融衍生品及结构性存款立法工作,对金融衍生品及其结构性存款的交易细节、操作要求、流程设计、风险控制做出详细的规定,确保银行有效地控制风险。(4)进一步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工作,大力推进金融创新,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出现,为银行提供多样的避险工具,而不是消极地将外汇结构性存款简单地转售给外国交易商作商,赚取固定但微小的利差。(5)协调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作用,相互通报,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共同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行黎.结构性外汇存款的投资属性与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J].新金融,2004,(5).

[2]童晖平.个人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0).

[3]吴水平.外币结构性存款:细节操作仍需规范[J].中国外汇管理,2005,(7).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5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来源

(一)外汇资本金面临的外汇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是维持其日常基本运营活动的保障之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条件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外汇资本金规模的增大,银行的外汇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在银行资本金在没有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审批条件下,是不允许私自结汇或者转换币种的,所以当汇率不断波动时,银行以外币表示的资本金的价值也将不断变化,导致银行一直存在外汇风险,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如,当人民币大幅升值时,将银行外币资本金转化成以本币表示的金额时将会大幅缩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随之降低。

(二)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头寸面临的外汇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银行外汇贷款的需求大量增加,使银行的外汇资产业务发展迅速;此风险包括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的外币头寸不匹配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币种不完全一致的可能性;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外汇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即外汇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到期期限不一致,例如,某银行的外汇负债已到期,但是它持有的外汇资产期限都较长,没有到期的资产可以用来偿还到期的负债。

(三)外汇中间业务面临的外汇风险

结售汇业务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更多的个人、企业选择到国外开展业务,从而需要大量的外汇进行交易与结算,为了规避由汇率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客户会选择提高结汇业务量,立即把汇率风险转接给银行,因此银行每天的外汇头寸将会随着客户的需求而上下波动,可能会出现较大外汇敞口,而当汇率往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动时,银行就会有遭受潜在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对金融改革的日益加深,商业银行对于可以自主灵活管理外汇风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日益完备和外汇市场结构的完善,促进更快改善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制度。为了更好更快的完善外汇市场,提高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外币买卖业务和外币资金管理业务的灵活自主性,自2005年9月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头寸限额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制度正式进入银行每日操作流程。外汇管理局依据国际收支情况、各银行结售汇业务总量、银行资产负责结构以及本外币资本金数量等因素,来决定银行每日的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目前,外汇局推行的政策越来越宽松,给银行更大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总体上要进行限额管理,但有逐渐放开的趋势。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管理的区间为从零到国家外汇局核定的数额,银行体系的总限额将大幅提高,银行对待风险管理必须更加谨慎。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逐日对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考察与监督,对外汇交易业务和头寸进行严格的限额控制,其中也包含外汇交易头寸限额和止蚀限额。在每个营业日终了,银行都应对全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管理,保证它在外汇局规定的限额之内。所有当日超过外汇局规定的限额头寸,银行要在下一个营业日终了之前将其调控在规定额度之内。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重视程度和意识普遍较低。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币业务与人民币业务相比,外币业务的占比较小,并且部分银行管理层没有意识到有效控制外汇风险对银行整体稳健运营来说非常重要。例如,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制度,即由董事会做出如何管理外汇风险的决议,所以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者们对外汇风险的认识、评估以及管控水平就决定了银行能否迅速、成功的控制住风险。但由于一些历史体制的问题,对于外汇风险的操控与管理,目前国内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缺乏对外汇风险设置风险限额的意识与操作。

(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历史制度原因,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活动起步较晚、经验较少;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涉及外汇交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但理论的发展却没有跟上实体发展的速度。因此必然会导致我国没有足够切实的数据和经验来建立研究针对我国外汇风险的模型,进而也就使我国银行对外汇风险的识别、管控等能力不足。相较于国外某些大银行已经开始运用大量数据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高科技先进手段对外汇风险进行准确地计量与检测,目前国内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仍不能精确地算出银行所持有的某一种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和所有外币总的敞口头寸。

(三)缺乏风险规避工具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外汇衍生品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缺乏满足实际需求且真正有效的金融衍生品,国内的商业银行处于缺少规避和转移外汇风险途径与手段的状态。现阶段国外银行普遍运用期货、远期、互换和期权等衍生品进行外汇风险规避,甚至部分跨国银行利用金融工程等方法,综合运用上述四种基本金融衍生品;而我国目前能够自主使用的外汇衍生品只包括银行间市场的远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可以看出,我国衍生品类型较少,远远比不上国外的普及程度,且不擅长利用金融工程等先进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四、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要多关注全球金融领域的动态变化,清楚的了解本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向国内外银行学习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优秀经验和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首先,国内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熟悉各银行的外汇风险水平高低以及能否有效管理;其次,大大增加对外汇交易人员以及外汇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最后,提高普通员工的外汇风险知识普及率,倡导全体员工学习风气,增强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意识、素质和能力。总之,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并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良,让风险管理做到真正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银行应在吸取国内外商业银行优秀的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色,建立起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需求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与结构,国内银行应做到与外汇风险相关的各部门员工都具备一定的外汇风险专业知识。首先,董事会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其次,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们要具备充分了解外汇风险的专业技能,从而为银行经营操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再次,通过银行的培训机制,使外汇交易、外汇管控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其工作的专业素养,或当银行面临外汇风险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它;最后,银行的外汇风险内审部门要保持其独立性,加大内审的频率和强度,逐步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让内审工作有依可寻,努力发挥其最大效果。还要不断细化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对于违反制度、政策的行为一定要进行严重处理。

(三)加快外汇衍生品创新

在银行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外汇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各经济主体对外汇风险规避方法的需求也不断上升,银行有效规避外汇风险的途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现在国内银行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正在起步阶段,银行对衍生产品的定价和营销环节都不够成熟。此时国内银行可以利用一些外资银行对外汇衍生品较为熟悉的优势,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改进产品或研发出更加适合自身的外汇衍生品。在目前国内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商业银行要合理的制定外汇衍生品的价格与营销方案,选择与外资银行合作或自主研发出适合自身经营特点的衍生品,在更大程度上为银行规避外汇风险,发挥出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最大效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芃蒨.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探讨[J].现代营销,2017,01:16~17.

[2]陈焕焕,金艳芳.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9,08:31~32.

[3]古函可.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对策[J].商,2014,24:154~155.

[4]陈超.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229.

[5]李惠,丁峰,鲍珊.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0,35:1299.

[6]徐林刚.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4,12:57~58.

[7]顾丽霞.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07.

[8]单承业.新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下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公务员之家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7

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外汇衍生产品的动向、外汇交易主体的地位、外汇市场的占有份额、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等角度,具体阐述了当前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变化,并由此得到启示,对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对上海外汇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心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心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预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二)积极预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闻名货币经济公司的治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七)大力培养上海的金融人才队伍,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未来的国际外汇市场,是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性平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海应积极进行人才储备,建立包括衍生品研发与交易方面的专业人才、交易系统开发与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信息治理与财务治理等方面的决策人才库。(八)根据市场发育水平,适度放宽金融监管。随着外汇市场建设的推进,金融监管应渐趋放松,市场的作用应不断加大。在上海的金融市场发育水平比较高、金融机构的自我经营约束能力比较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比较高的前提下,可考虑适当放宽对部分领域的监管,并可考虑在上海率先进行金融混业运营的试点。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8

关键词:衍生品;监管;金融危机

一、导言

衍生品本源于风险控制,但它具有高杠杆、高风险的特征,并曾在多次金融危机中充当了发起源或传染者的角色,而被巴菲特称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FinancialWeaponsofMassiveDestruction),使其广为人所诟病。在始于2007年的仅次于大萧条的本轮金融危机当中,衍生品再次充当了推波助澜的“邪恶”角色,这使其再次回到了舆论和改革的风口浪尖之上。7月15日,美国通过了被称为《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改革举措,并在当月21日被签署而成为法令。该法的通过标志,美国在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重启了金融改革之旅,作为该法的核心内容之一,衍生品市场监管面临史无前例的改革。此时,研究衍生品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及美国衍生品市场的改革,不但可以明晰世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还能为我国发展衍生品市场最终成长为世界一极提供借鉴。

二、衍生品及其风险概述

衍生品(Derivative)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对对方的支付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值决定。衍生品的合约形式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衍生品可在场内与场外交易,场内衍生品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通常是指交易所)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的衍生品;除此之外的衍生品都称为场外衍生品。

场内衍生品与场外衍生品的区别并不只限于交易场所,更重要的区别在于风险的分担与定价。场内衍生品的交易者以清算所为交易对手,结算所承担着居间担保的信用分割作用,作为代价,交易者需向结算所缴纳保证金。场外衍生品由交易双方私下协商订立。协议的履行有赖于交易对手的信用。在金融机构的实践当中,为了控制信用风险,交易者希望对手提供资产抵押,以保障衍生品交易的信用。但往往资产抵押相对于衍生品的价值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远低于场内衍生品的保证金要求(例如1999年,长期资本公司,凭借其良好信用在发生危机之前,为万亿衍生品所支付的资产担保仅约10亿美元)。因此,OTC衍生品头寸的风险来源于市场水平(收益率或汇率)或是对手的资信评级变动时带来的合约市场价值的变化(施泰因赫尔,2003)。场外衍生品市场容易受到信用风险的冲击,这些风险随着衍生品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迅速积聚。

三、美国衍生品的监管制度

美国的衍生品监管立法可以追朔到1922年的《谷物期货法》,并在1936年的《商品交易法》、1974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和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化法(CFMA)》,及许多修正案中得到发展与完善。在上述法律规范下的美国衍生品监管体系中,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负责监管大部分场内交易的商品、金融期货和期货期权,及零售客户的场外交易。证监会(SEC)则负责监管场内交易的证券类衍生品,包括股票及股票指数期权和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汇期权等。但CFTC和SEC对场外衍生品监管权限不足(朱小川,2010)。

在场内衍生品领域,CFTC和SEC在长久的监管实践之中,形成了体系完善的监管架构与机制。以CFTC为例来说,CFTC根据场内衍生品的特征建立了包含CFTC、全国期货业协会(NFA)和交易所在内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其中,CFTC的监管权限有:实施机构监管,监管在其职权领域内从事经营的机构,包括交易所、期货经纪商(FCM)、商品基金等;实施行为监管,如审批交易所上市的商品及标准合约,禁止衍生品市场的欺诈、操纵;监测市场运行及市场是否存在操纵和违规行为,并采取应对措施;仲裁及赔偿,处理市场内部主体间的纠纷等。FCM、商品基金、从业人员等须加入NFA成为会员,NFA根据CFTC的授权进行会员管理。交易所对衍生品市场进行一线监管。此外,场内衍生品市场还形成了一整套风险控制体系,包括:保证金制度,逐日盯市制度,价格限制与熔断制度,仓位限制及大户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等(郑振龙、张雯,2003)。

与场内衍生品市场相比,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商品期货现代化法》确定“合格的合约交易者”(EligibleContractParticipant,ECPs,包括大型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不归CFTC和SEC的监管。由于绝大部分交易发生在ECPs之间,因此,CFTC和SEC所能涉及的领域极小。ECPs没有受到其监管当局太多的束缚,只被要求符合银行或券商业务的基本监管要求。例如,银行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只需满足“安全与合理性”原则(SafetyandSoundness),按规定的方法计提风险资本,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ECPs之间的交易不适用反欺诈条款。场外衍生品也缺乏透明度,ECPs无须即时向监管当局报告头寸与风险,也不披露其在不同价格水平上,市场参与者对供给与需求状况的信息,以衍生品交易的价格信息。

四、衍生品——金融危机的传导器和放大器

在次贷市场危机爆发之前,以信用衍生品如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场外衍生品快速发展。CDS能使债权人在支付一定的代价后,将某项债权的信用风险从债权中分离出去并对它进行定价,在某项资产的CDS交易当中,购买CDS的一方向对手支付一个周期性的费用,来获得对该项资产名义价值的保护。如违约事件发生,CDS的购买方将从对手那里获得该项资产的名义价值。因此CDS类似于对信用风险进行保险。

CDS这一独特保险模式使他受到市场欢迎,广泛应用于资产抵押债券当中,用以防范资产抵押人的信用风险,并借此提高评级,吸引投资者。在美国房地产蓬勃发展的21世纪初期,CDS与房地产抵押债券一拍即合,共同促就了市场的繁荣。在这个链条当中,以AIG为代表的一些保险等金融机构单纯提供保险即出售CDS,华尔街投行及对冲基金则站在CDS的两边,即出售CDS,并通过交易对冲所有或部分CDS,华尔街投行将CDS、资产抵押债券打包、再打包后再出售给投资者。CDS的杠杆与定制特征,也使它成为对冲基金等市场机构对赌的工具。随着以CDS为代表的场外衍生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将整个金融市场联结在一起,而少数大型的金融机构则位于这个链条的最中央(据统计,美国前5大场外衍生品提供商,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美银、富国银行占据了美国CDS市场94%的份额)。

在21世纪初美国低利率的环境中,房贷经营机构向向往“居者有其屋”的购房人大量签发贷款,为了从中谋利,他们甚至于不异降低借款标准,这在房价上涨的周期当中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随着2006年后美联储快速升息,无力支付房贷的购房人纷纷违约,房价下跌,以房贷特别是次级房贷为基础的资产抵押证券,其信用等级及价值迅速下降,而触发了CDS购买方的支付请求。CDS的最大出售方——AIG告急,最大的中介机构及投资者之一——贝尔斯登、雷曼寻求破产保护。在此推动之下,建立在银行、投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衍生品市场迅速面临着流动性、信用、市场等多重风险,在缺乏透明的衍生品市场当中,人们无法得知金融机构在风险资产上的暴露情况。因此,金融机构都在担心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及信用风险情况,自己也成为别人担心的对象,衍生品价值成疑,交易规模迅速压缩,而含有CDS等衍生品的各种证券的交易则遭到冻结,银行间信贷陷入停滞,利率飞涨。金融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不及时向AIG注资,向大型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以此确保CDS等协议的履约,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后果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瓦解。

可见CDS等场外衍生品易受信用风险冲击、缺乏透明、缺乏监管,这使其在金融危机中充当了传导器及放大器。

五、美国衍生品监管制度改革

在急风骤雨式的救助政策出台之后,美国金融市场得到稳定。痛定思痛的美国决策者狠下决心要对美国金融市场进行彻底的改革。7月15日,美国国会通过《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WallStreetReformandConsumerProtectionAct)。在认识到场外衍生品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不光彩角色之后,法案重点对美国衍生品监管制度进行改革:

1.修正场外衍生品的豁免原则,将场外衍生品主要是互换,纳入到衍生品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法案要求衍生品监管当局对场外衍生品行使监管职权,其中,由SEC监管证券类场外衍生品,CFTC监管商品等其他场外衍生品,并要求CFTC和SEC协商决定对混合产品的监管权限。

2.法案要求,可标准化的衍生品交易在交易所或类似电子交易系统中进行,并通过清算所进行清算。定制的掉期产品交易将仍可以在场外市场进行。至于某一衍生品是否要在场内交易和结算,由监管当局(CFTC/SEC)和清算所决定。清算所必须在衍生品市场监管当局注册,清算所在进行某一衍生品结算之前需获得监管当局的同意。这就将许多场外交易纳入到更为透明有序的场内交易。

3.法案明确要求银行剥离信用违约互换(CDS)、农产品、未明确大宗商品、能源及多数金属的掉期交易业务等风险最高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或将其转至非银行分支机构,但可以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黄金和白银等掉期交易业务,对此银行拥有24个月的过渡期。

4.互换交易商(SwapDealers)与大型互换参与人(MajorSwapParticipants,MSP)等场外衍生品市场主体的注册与行为监管。法案要求互换交易商及MSP需向衍生品监管当局注册,并对互换交易商和MSP提出了严格的资本和保证金要求。具体资本要求由衍生品监管当局制定。对于场内交易的衍生品,互换交易商和MSP须按清算所的要求缴纳保证金,场外交易的衍生品也将采用保证金交易;衍生品监管当局要对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实施持仓限制及大户报告制度;要求衍生品交易适用于反欺诈、反操纵条款。

5.法案强调改善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要求监管当局对互换交易价格进行数据收集和公开披露,要求参与人向互换数据汇集人(SwapDataDepository)提交互换持仓及交易的信息。此外,法案还对互换交易商和MSP提出了文件存档及管理的要求,以便监管机构更全面的掌握整体市场风险。

六、美国衍生品监管制度改革的启示

目前,CFTC、SEC等衍生品监管当局仍正在进行忙碌的规则制定及法律细化工作,但衍生品监管制度的改革框架已经确立,并预示着世界衍生品监管制度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方向之下,我国将面临如何发展自己的衍生品市场、增强价格权力的问题。美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改革经历,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1.衍生品是市场经济深化的必然,应充分认识与重视衍生品的积极价值。风险与市场经济相生相伴,市场主体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包括价格变动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古往今来的制度创新,如保险、分散化等,并没有解决市场主体的风险问题。衍生品将风险从市场主体上转移开来、并实现定价,创造了一个风险配置的市场,满足了市场主体的需求。就如CDS在创造出来时,所具有的生命力一样,市场主体对于风险隔离的追求使衍生品有着广泛的需求。因此,应该肯定衍生品对于风险配置所具有的积极价值。

2.处理好衍生品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衍生品有风险配置价值,但这并不能否认衍生品的高杠杆、高风险特性。因此,对于衍生品市场,一方面要鼓励衍生品的创新来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适当的监管来控制衍生品市场的风险,规范衍生品市场的运行。但是市场总有动机通过创新来规避监管、降低监管成本,这就需要监管体系根据市场创新的步伐而及时调整。监管的滞后往往会给金融创新带来束缚,就像1982年美国禁止个股期货一样,严格的金融监管几乎葬送了这一衍生品创新的前程,但这无法否定个股期货的积极价值,它们在欧洲与澳洲的快速发展,削弱了美国衍生品市场的竞争力,并最终在CFMA中获得合法地位。监管的空白也可能导致风险的积聚,如CDS的监管。因此,合谐的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应是一种动态的均衡,监管既能控制风险,又为创新留下空间,并随创新的发展而演进。

3.重视立法,编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美国早在1922年就有对期货市场的立法,并在市场状况的变化之中不断得到修正,这些立法确立的制度框架和风险控制体系,促进了风险的合理配置和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发展衍生品市场,首当其冲的是要构筑一套完善的衍生品监管体系。当前,我国的场内衍生品市场形成了以国务院《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以《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为内容细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场外衍生品市场仍缺乏有体系的制度框架,零星地散落在部门规章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背景下,及时出台《期货交易法》构建完整的衍生品监管框架和手段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

4.确立以场内衍生品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思路。美国的经验表明,场外衍生品市场容易受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冲击,而可能在金融事件当中充当市场波动的放大器和金融风险的传导器。将中央结算方引入到场外衍生品市场当中,隔离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成为美国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核心举措。这就表明衍生品的场内交易模式获得了市场及监管方的认可。当然,监管当局也认识到一些场外衍生品的定制与灵活性特点,认可他们对于降低套保者成本的作用,而允许它们继续在场外进行交易。借鉴到我国的衍生品市场构建当中,我国也应确立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基础地位(陈晗,2009),并根据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适当引入场外衍生品充当补充,但要重视场外衍生品的监管,并与其他金融业务隔离,防范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美)施泰因赫尔著.陈昑,张晓刚译.金融野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陈晗.优先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金融,2009,(15).

3.郑振龙,张雯.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国际实践与启示.中国货币市场,2008,(10).

5.朱小川.美国场外衍生品监管规则的演变与改革述评.区域金融研究,2010,(2).

6.Markham.TheHistoryofcommodityFuturesTradingandItsRegulation.NewYork:PraegerPublisher,1987.

7.袁小文.金融衍生品与国家战略.中国外汇,2006,(5).

8.利奥·梅拉梅德.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成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外汇,2006,(5).

9.赵玲华.愿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茁壮成长.中国外汇,2006,(6).

10.危慧惠.加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党政干部论坛,2006,(3).

11.王东升,陈军琪,段建华,陆岗.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2006)剪影.中国金融家,2006,(11).

12.李伏安.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中国外汇,2006,(5).

13.唐旭.中国推出金融衍生品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外汇,2006,(5).

14.明洪盛.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特区经济,2005,(10).

15.樊新民,黄纯忠,黄守成.发展金融衍生品亟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武汉金融,2006,(12).

16.张忠军.金融集团的法律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外汇衍生品市场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间的金融系统越来越密切,国际外汇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活跃、最开放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自身在传统交易日趋活跃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为外汇市场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六)加强上海在国内贸易口岸中的地位,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相辅相成,国际贸易的活跃必然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及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我国目前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上海应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以发挥国际贸易对国际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在我国目前实现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意义尤其显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