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6:52:42

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1图书馆文化的含义

图书馆文化即图书馆馆员对其共同拥有的具有群体特征或组织特征的某种规范与价值观的归属和认同。它跟企业文化十分相似,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图书馆中所公认和共同遵循的工作目标和宗旨、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是渗透在图书馆一切活动之中的精髓。高校合并后图书馆文化则是来自各个校区图书馆文化的混合体,急需重建,从而起到校园文化窗口应起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可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三个层面去把握与理解。物质层为表层,是图书馆现象和形态的展现。中间是制度层,制度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它本质属于物质文化范畴。核心是精神层,物质的文明决定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的创造又作用于物质水平的发展。制度是物质建设的保障,精神理念贯穿于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因此,制度是物质和精神文化集合的产物。

2图书馆文化的作用

2.1对图书馆员工的影响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都不尽相同,通过图书馆文化建设,创造一种充满热情、和谐融洽、催人奋进的环境气氛,引导馆员群体将个人理想与图书馆总体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图书馆员的协调一致,消除因合并带来的不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冲突,将各种矛盾和冲突消灭于萌芽状态。图书馆馆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图书馆共同价值观念,自觉地把图书馆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再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自可引导全体馆员为图书馆事业奋斗不息。

2.2对外界的辐射作用

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它不仅对本馆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外界产生影响。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大学里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氛围定会给高校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图书馆职工饱满的工作热情就能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甚至是学校的喜爱,也许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也有影响。合并高校本来就是所在城市所注目的焦点,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视,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有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合并高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

3.1物质方面的建设

物质层是图书馆文化的表层,是形成图书馆文化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包括图书馆的馆舍设施、技术设备、文献资料等,它往往能折射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图书馆毕竟不是企业,很多物质上的东西并不由图书馆自己掌握,只能在既有的条件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布局。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本馆实际,重视外在物质形态建设,以外在载体的折射让人感知到,才能发挥图书馆文化的感染力。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可能大多不能改变什么了,但是内部设施、内部环境却可以按照本馆文化氛围来设置,给人以清新、自然、幽静、舒畅之感;加强图书馆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图书馆个性特色,给人以整洁大方、肃穆庄严之感。总的来说,馆内环境要从图书馆整体形象考虑,注重一体化的布局,统一规划,力求做到风格一致,并且要有自己的特色。

3.2制度方面的建设

制度层是图书馆文化的里层,主要是指对图书馆员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作用,在图书馆管理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层起着规范和制约物质层和精神层的作用。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制度的制定可以参考借鉴其它图书馆的经验,并且尽可能让广大馆员参与其中。

3.3精神方面的建设

3.3.1关爱馆员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广大馆员,关爱馆员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的基础。首先要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平等沟通的机会,创造公平竞争的人际环境和氛围,使图书馆成为馆员施展才能,发挥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加强图书馆领导、部门负责人与馆员的沟通,让馆员了解图书馆的经营决策和运作情况,不要让馆员成为局外人。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发现、培养典型的人或事,并予以大力宣传和鼓励,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更多的人认同、理解和接受。

3.3.2口号宣传

将图书馆全体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工作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概括出群体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做成标语,比如: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的满意度是衡量工作称职的最佳准则,开展一流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追求无私奉献,遵守职业道德等等。把这些标准做成手册或者跟规章制度一样悬挂于各部门,让大家每天都看到,从而产生感染力,起到提醒与促进记忆的作用,让图书馆文化体现在每一个馆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3.3.3感染读者

图书馆是保存文化、经营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服务平台,读者来到图书馆,就是要享受文化、获取文化、满足自身对文化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最高的文化精神附加值。图书馆早已由传统的重藏轻用到现在的用藏并重,图书馆文化的构建对外要以充分满足读者需求为准则,因为我们图书馆无论是观念的更新还是设备的更新,抑或是人才的更新,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越来越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最终都是为了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文化也是为图书馆这一使命而存在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要把“读者至上”的理念寓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之中,使所有的馆员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为了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而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最终是要回到读者这里来检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成效的。

4结语

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合并高校图书馆加强图书馆管理,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让全新的图书馆文化激励馆员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进行工作,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文化的熏陶与享受到图书馆高质量的服务,这样图书馆文化建设就算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1绪论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和平仍是主流,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中国,文件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是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都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和谐文化的建设。因此,文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而高等院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孵化器,有着继承和培育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和潜力。在高校中,图书馆是其文化服务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而高校图书馆也是我国图书馆领域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普及科学、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培育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是从当前的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显著作用,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价值体现,指出了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希望对我国高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2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在分析研究如何有效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成效前,我们应该分析明确高校图书馆所含有的文化价值都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高校图书馆具有文化精神的引导价值。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物质发展快于精神层面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于社会风气、人民精神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提速。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有着显著的文化精神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弥补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高校图书馆有着文化资源保障的价值。顾名思义,图书馆就是贮藏、保存文献的地方,这也是图书馆最初的功能基础。所以,保存文化资源,是图书馆古老而永存的使命和任务,也是图书馆所具备的最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之一。第三,高校图书馆还具有文化信息传播的价值。图书馆除了贮藏文化资源外,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是其另一个本质的功能。图书馆是世界各地文化、科技信息等汇聚的地方,也起到了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第四,高校图书馆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传承价值。大量文史资料的贮藏和保存,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人类知识和文化的汇聚之地,是人类文明代代传承、延绵不绝的重要保障。高校图书馆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卓越的贡献。第五,高校图书馆还有着显著的文化人才培育的价值。高校图书馆以其贮藏的海量的文化资源,给高校学生提供了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能够在图书馆中去探索发现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汲取文化的营养,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高校图书馆有着显著的文化人才培养价值。

3当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社会层面对高校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阶段中,社会各界的重心还主要放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上,而对精神文化层面虽然近几年越来越重视,但是过去几十年的忽视,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层面对于文化建设并没有充分的认知和重视。尤其是近几年,由于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新型科技的迅速崛起,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社会整体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导致了社会层面对高校图书馆这一特定的组织机构更是不感兴趣,不受重视。这也是我国想要借助高校图书馆,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核心目的所在。国家、政府虽然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对于饱受工作、生活压力的普通大众而言,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

3.2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在过去,大学教育仍归属于精英教育。而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各大高校之间例如学生素质、办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都在逐渐地缩小。虽然整体教育水平提升了,但是各个学校自身的特色却在不断的消失。而在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虽然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缺乏个性和特色的文化的培育。当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趋同现象越来越显著,在各自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继承各大高校的历史传统特色,也没有突出教育侧重、学校地域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这种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并不能够充分地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

4有效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建议措施

4.1有效加强社会民众对高校图书馆文化价值的认知和重视

要想显著地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成效,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改变当前民众对于高校图书馆所带有的认知偏差和忽视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途径之一。只有民众普遍重视了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工作,那么显著提升其文化建设成效便容易了许多。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地树立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价值理念,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取向以及思想理念烙印在每个民众的心中。在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树立起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理念,从而在这一理念下引领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道路。其次,我们要积极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价值的宣传。高校图书馆,毕竟还是地处各大高校,其直接面向的人群绝大多数还是局限在了高校的范围之内。这种受众的局限,也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文化价值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技术等新兴途径,加强宣传,提升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最后,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加强对社会的开放程度,提升对大众群体的服务质量。我们应该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着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和理念,积极拥抱社会各界民众,怀着开放的心态,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4.2有效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建设

要想显著地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成效,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建设,突出高校图书馆的对于师生、民众的服务功能是一个很核心的方向。首先,我们要加强高校图书馆自身运作中精神文化的建设。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运营的指南针,是图书馆建设目标、员工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各方面的提炼。加深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图书馆资源服务功能,从而加强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其次,我们要努力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通过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性质等内容的经营与改善,加强图书馆总的内在、外在形象,对于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文化建设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引进多元的文化资源,依托高校自身的历史传承、高校的地域特色等各种特征属性,建设个性化、创新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促使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5总结

社会的发展、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我国图书馆领域三大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在我国的文化建设层面具有很多重要价值。而面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积极应对,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卜月胜.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研究———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A].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自信和谐共建———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第四届(2017)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7:5.

[2]刘甜甜.浅析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V[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3]虎明.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6:1.

[4]董和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探索[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5:1.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3

一、国内外总分馆制度建设研究概述

1.国外总分馆制度建设概述。总分馆制度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成熟、高效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它能够很好地使图书馆服务得到进一步延伸,触及最大最广范围的读者群,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提升服务效能。现如今在发达国家,只要规模较大、服务社区较多、服务人口基数大的公共图书馆,基本都已经开设了分馆,像是德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等发达国家,图书馆总分馆已成为他们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主要模式。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国外总分馆制度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规划到工作实践、磨合发展再到确定图书馆立法的发展过程。多数国外图书馆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组织建设模式和完善的建设制度,即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中心设一个总馆或中心馆,然后根据城市区域及人口密度数量规划每个分馆的位置,或者建立新分馆或者吸纳其他已建成的馆进入总分馆系统中,并且总馆和分馆垂直管理,总馆对分馆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调配,而分馆更像是总馆派出的一个服务机构,专门从事读者服务工作,总馆与分馆之间通过“通借通还”形式,形成书籍的借阅流通。国外的总分馆建设制度多数为协同制发展总分馆模式,分馆由总馆绝对地领导,各个分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在总分馆制度中相互补充,总馆和分馆协同发展。2.国内总分馆制度建设概述。目前,覆盖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未建成,缺乏体系化运作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因为受到不同地区经济、政治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出现了大部分基层图书馆因人力、财力、物力等保障制度不健全而发展较弱的情况,最终也就导致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这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无疑是个短板。而国外的总分馆建设经验,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内的总分馆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6),力图解决政府主导、通借通还、技术支撑、统一管理等问题;第二阶段(2007—2010),部分总分馆通过专业化改造,规模扩大,效益显著,理论研究上揭示了总分馆建设的客观规律;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实践上参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活动,学术研究围绕总分馆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因素展开,并直接推动了《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1]。国内的总分馆制度建设从向外学习到内在研究,再到各个图书馆把基础理论研究变为个例具体实践,走过了一段长路。2016年底,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五部委共同印发了《指导意见》,提出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表明我国的总分馆制度建设研究已经有了自己的纲领性文件,也找到了切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总分馆制度建设路线,这是我国图书馆总分馆制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内外总分馆建设模式案例对比分析

图书馆总分馆制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已经有发展建设得比较完善成熟的典型案例。在国外,像是美国的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设、波士顿公共图书馆、英国伦敦市公共图书馆,日本东京都公共图书馆等都已采用总分馆制管理模式。在国内,嘉兴市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上海嘉定图书馆、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图书馆也纷纷开展了总分馆制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选取了国内外总分馆制度建设较为成熟的几个图书馆进行列表对照,以直观感受国内外图书馆在建设总分馆模式中的同与异(详细见表1)。1.英美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多数是协同建设的总分馆制度,并不是由图书馆单独负责管理,而是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或者图书馆发展局这一类的政府行政机构来负责整体规划,有具体的发展计划,也有相对完善具体的立法作为依靠,作为分馆的类型也很多,但是归总馆统一管理。同时资金来源多样化,除去政府专款支持,还有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援、基金会等,对于图书馆建设发展能起到很大的帮助。2.东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就是以区(市)为地域单元的彻底的总分馆体制。在每一个区(市)中,由一所图书馆承担总馆功能,称为“中央图书馆”,其他则为分馆,称为“地域馆”,总馆和分馆服务半径难以覆盖的地方,通过“汽车移动图书馆”来补充[3]。他们属于同一服务体系内的不同图书馆,但在体系中其设置主体相同,资金来源相同,总馆对分馆有行政管理权,有统一的人员管理制度、统一的服务政策、统一的采购制度、统一的服务推广计划等等。3.我国从1980年的“六五”发展规划时期提出要县县有图书馆,直到“十一五”末期才达到基本实现的情况。其中东部地区是最早实现县县有图书馆的地区,但是在不少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发现,即便县县有图书馆,却也难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所以,东部部分公共图书馆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多数以国外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总分馆服务建设模式为参考依据,以较为高一层的行政级别的图书馆为总馆进行总体规划,结合所在区域图书馆发展情况,联合其他行政级别的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公共图书馆作为分馆,进行联合建设发展,像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嘉兴总分馆模式等等。这种模式下的总馆对分馆是业务上的领导关系,对分馆进行技术和业务监督,统一负责文献资源的采购、集中编目和统一配置,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等[4]。但是分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等都不会发生变化。

三、对于国内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建设的思考

1.国内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应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级别中覆盖面较广的行政级别,是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枢纽一层,而县级图书馆正是处于我国六级图书馆①网络的中间一级,是铺开我国总分馆制度建设的关键一层。根据笔者了解的一组数据,2015年,国内2734个县级图书馆,接待到馆读者32249万人次,借出图书25368万册次,以不到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拨款26%的财政拨款,接待了占总量55%的到馆读者,借出了50%的图书,是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的主力军[5]。同时,从县级出发便于对乡镇、村等图书馆、图书室进行直接管理与业务支持等,免去了中间繁琐的其他行政管理程序,简化了责任分配阶层,直接由县级图书馆负责到位。2.分馆承担主体可以多样化,扩张县级以下图书馆覆盖面积。在我国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建设中,我们可以考虑将体制内的乡村两级图书馆和其他文化设施作为分馆主力,把农家书屋、流动图书馆以及符合总馆服务条件的基层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像是文化馆、科技馆、活动中心等)等都可作为总分馆服务的补充和延伸,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体制外的民间自发建设的图书馆、图书屋等作为区域总分馆体系中的一员收入归队,扩大分馆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3.考虑基本因素,合理布局分馆。在设置布局分馆位置的时候,我们要认真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图书馆的目标、社区内的人口状况(通常认为为了有效提供服务,每35000—50000人口中至少要有一个分馆提供服务)、区域内的物理障碍(即图书馆读者到达图书馆的物理距离,通常认为一个分馆可以为其半径范围在1.5到2英里的读者提供服务,这个距离随着汽车拥有数量的增加和人口移动性的增强而扩大,一般认为15—20分钟的路程是比较合适的,且要考虑图书馆附近的停车场等设施)、社区内的社会经济因素(如社区内的经济、种族、教育状况)[6]。将此四要素考虑到分馆布局设置中,总分馆布局将会更加合理,也能避免根据行政区划简单设置分馆而出现的资源浪费等不利因素,合理布局分馆将会使得总分馆体系发展更加合理,能最大限度和最广范围地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到县级区域内的更多地方和更多读者。4.抓住“政府”和“社会”两股力量支持。在对国内外总分馆建设模式的实例分析中,笔者发现无论哪个馆都少不了政府的支持,而支持的力量包括财政支持与法规性文件等。而“社会力量”更多的是给予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在我国基于财政体制和事权分配体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基本上是一级政府建一级公共图书馆,谁建设谁管理[7]。而有些基层政府本身就相对较弱,财政吃紧,这必然影响乡镇(村)作为分馆的建设发展,这必然制约县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要更好地施行总分馆制度,就必须打破一级政府管理一级图书馆的现行体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撇开政府之间行政级别障碍,施行由上到下,县、乡两级政府共同管理建设的体制,犹如深圳的“图书馆之城”和“嘉兴模式”,让多级政府共同为总分馆建设负责。除去政府力量,建设总分馆制度还需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因为各级政府给予当地图书馆建设的规划投入是有限的,却往往难以满足较弱地区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要求。所以鼓励社会力量的进入,不仅可以缓解政府的压力,也可以从财力、人力、物力助推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强化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5.明确总分馆责任,强化各自主体意识,联合发展。在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建设中,总馆和分馆有着不同的工作任务,总馆主要负责文献采购、编目、资源共享、人财物的统一管理等,而面向基层读者,特别是总馆服务范围无法达到区域读者的需求则主要是由各个分馆承担,分馆有着为本行政区域内群众提供公共图书馆服务责任,其主体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在总分馆框架中与县图书馆的服务相对接,从而让更多的读者群众可以就近获得均等化、标准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1)从总馆的角度出发。县级图书馆在总分馆体系中必须做好两部分:一是管理,二是支持。在管理上,总馆在对分馆的管理中必须紧抓“统一”二字,无论是工作目标、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机制等都力求统一,“统一”是让总分馆成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形的连线。只有“统一”,总分馆的工作才好协调发展,才能管理分配好总分馆资源,管理好资金、人力等资源,并且使得文献采编、资源共享、借还服务、平台服务等工作能在同一网络中进行,形成统一的管理服务系统,读者大众能实现总分馆区域内的“一卡通”,从而更好地享受总分馆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图书馆服务;在业务支持上,总馆作为分馆的供养中心,必须为分馆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培训等。(2)从分馆的角度出发。乡村两级和其他文化设施作为分馆是对县级总馆读者服务业务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分馆如果责任意识不强、基础建设薄弱、功能发挥不佳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县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正常运转。所以,乡镇(村)等分馆在总分馆体系中,也必须做好三部分:一是服从管理,坚决执行和遵守总馆制定的相关规定,和总馆保持统一步伐;二是提高自身发展,做好内外因素的同步提高,在内包括业务能力、服务水平、业务素质、自身素养,等。在外包括馆舍的提升,资源、设备的更新等。同时,分馆的建设应该有定位、有特色,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创立不同服务的特色分馆,比方说工业发展区域的,收藏工业文献资源,农业发展区域的,以收藏农业文献为主等。在国外,像是波士顿图书馆在多切斯特社区共设有六个分馆,其馆藏服务各具特色:亚当斯街分馆提供美国内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服务;菲尔兹角分馆则收藏有关越南方面的读物;格罗霍尔分馆提供非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科德曼广场分馆收藏非裔美国人的研究性历史资料;阿珀姆斯角分馆收藏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读物。这种差异化的服务不仅使有限的馆藏建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显示了各分馆的独特性,避免了同质化服务,凸显了各分馆在整个系统中的特殊作用[8]。三是做好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总馆的工作方针部署,做好村级农家书屋及流动服务点的管理工作,做好资源流通、文献配送、读者需求反馈等业务工作。

四、总结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工作方式也发生变化,信息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的工作基础,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相应设备完成信息获取、信息储备、信息处理、信息分配等工作。作为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清楚了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以及对今后信息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1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

1.1现代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资源指的是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现代信息资源的范围扩大到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现代信息资源呈现出传统信息资源所不具备的信息数量巨大、信息传播范围广、传递速度快、信息含义增多、信息种类多等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捷化、多样化,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工作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信息资源载体形式和种类多样化;(2)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分布不仅限于本地信息资源,也包括网上异地信息资源;(3)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程度逐年上升,成为信息用户的主要信息来源;(4)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信息资源服务具有高服务性,高效率的特点。1.2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意义。(1)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环境的建立,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能更方便服务于社会。(2)信息资源结构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大量数据库得以建立,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也由传统的“物理实体馆藏”转变为“物理实体馆藏+虚拟馆藏”,增加了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同时减少了传统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繁复程序,避免物理信息载体损毁,导致信息的遗失。(3)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网路建设,使得不同地域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当前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电子文献载体的寿命局限性、信息储存的准确性、信息资源保管的安全性,配套设备的适应性等。

2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随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运用,使得图书馆信息用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因此,研究信息用户的需求,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规律,对明确图书馆现代信息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1信息用户的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用户大大扩展,包含本地异地用户,不同阶层的用户,使得用户类型的大大增多。2.2信息资源需求内容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图书馆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满足各种类型信息用户的需求,对各种职业的人群都有相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可供学习。2.3需求类型多元化。从信息资源的载体来看,除了纸质印刷型文献的需求,微缩型文献,音像型文献需求也逐年增多:从出版类型来看,期刊文献,图书文献成为信息用户主要的需求读物。信息用户的需求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更加多样化。

3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应用策略及措施

3.1明确图书馆信息资源类型以及明晰图书馆特色定位。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信息资源逐渐融合。因此,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定位应是具有本地区文化特色,与地区读者相适应,信息资源相互共享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3.2地区图书馆以地区文化特色为建设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共享网络,图书馆信息资源将不再是独立的,全球各领域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形成开放式信息资源网络。在这样的情形下,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但是对地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地区文化不仅有利于保留具有特色的地区文化,同时有利于增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竞争力。3.3加强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多数图书馆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因此,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上的应用是现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工作的突破点。一方面结合图书馆地区特色购买相应数据库资源,扩大图书馆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机制减少重复信息资源的累积。同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读者借阅图书的过程也是一大重点。

总之,通过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工作中的应用以及特点,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的应用发展,具有便捷、高效特点的电子文献等新型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将会逐渐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将促进各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形成。各地区图书馆将逐渐建设具有自身地区文化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馆藏。地区文化特色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将成为今后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建平.网络时代地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4(18).

[2]赵涵.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增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1).

[3]马启花.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新构想[J].现代情报,2008(06).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省级图书馆;文化强国;特色资源库

一、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概念

省级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是国家公共数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项目的重点建设内容。省级图书馆在进行特色资源库建设中,往往以地方文献为依托,尽可能全面地对所在区域中的社会、自然环境的发展现状与历史变化进行展示,也能够对当地人文地理、历史风貌、风土人情最大限度地实施保存和还原。图书馆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就必须要建立自身的资源库作为核心资源,满足特色资源库适用性、共享性的价值。各省级图书馆都会根据地方特色搜集特色的资源,例如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实现资源库的建设。省级图书馆也会开展“数字馆藏”“自建馆藏”资源更全面地实现特色资源的建设。四川省图书馆的“自建资源”库中主要以多媒体数据库为主,包括绵竹年画资源库、藏族唐卡资源库、美味四川资源库、金钱板资源库、四川清音资源库、长征四川记忆资源库几个板块。

二、建设特色资源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省级图书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层面来看,省级图书馆是一个中介,也是连接点。将各级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整体作用。从省级图书馆在一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层面来看,省级图书馆能够为一个省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充分的文献资源和信息中心,能够通过省级图书馆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

(一)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些基本功能的需要,必须要拓展一些新的领域和行业,而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既有当地的独特资源作为根本,又有信息时代的大数据等作为支撑,是完全可以建立起来的。特色资源库,既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又增加了服务内容,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助于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提高,读者对精神方面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内容建设绝大部分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例如戏曲库、非物质遗产资源库等,既是地方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读者较为关心的人文资源。

(三)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能够为城市文旅融合贡献力量,地方资源库以人文资源为主,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历史等多方面进行还原、记忆,具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将图书馆特色资源库与旅游相结合,丰富了旅游的内容,还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宣传,用文化来吸引人更能够提高城市形象,也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迈上新台阶。

(四)有助于推广当地特色文化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当地的居民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息息相关。省级图书馆在搜集这些资源信息时,也是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前5G、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给省级图书馆推广和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更好地对地方文化实现了宣传推广。

(五)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强国的作用。省级图书馆对于国家、民族来讲是精神家园,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省级图书馆能够发挥提高文化素养的作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计算机软件等升级发展,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在“紧锣密鼓”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缺乏专业建设人才与队伍

当前,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工作对于建设者的要求和人数规模逐渐增大,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文史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于图书馆情报资源能够进行有效搜集和整理,而且随着数字化建设的需求,还要求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音视频处理技术等。不仅如此,也需要一支专业能力强的建设队伍,能够满足当前省级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的建设。

(二)总体规划欠缺

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并非图书馆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跨部门合作共同完成该项目。省级图书馆应该根据地方文化特色、馆藏资源对特色资源库建设实施总体规划。近些年来省级图书馆并没有明确的规划,甚至过多地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历史文化类别上,科技、自然、地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容易被忽视。从建设项目来看,目前,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主要是采用自己建设、项目外包、与其他单位合作共建几种方式。因为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缺乏,不少的图书馆将资源库建设进行外包,又或者是采用自建与外包的方式,共同提高建设。

(三)宣传推介力度不强

普通读者对图书馆的概念就是有大量的书籍可以阅读,然而对于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尤其是自建的资源库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这样实则是没有达到创建特色资源库的作用,对于宣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作用也有限。当前已经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能够让读者对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情况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省级图书馆尽管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但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面的信息更新不及时、图文结合缺乏趣味性等问题还是较为突出,自然获得的效果也不明显。

(四)缺少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特色资源的更新,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的更新,而是需要利用新技术软件,升级各类特色资源检索。目前来看,全国很多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标准与规范方面,还有诸多的不足,造成升级换代不兼容,彼此之间难以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质量和服务效果,并且阻碍特色资源共知和共享。

四、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解决办法

省级图书馆相较于市、县(区)图书馆来说,在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具有很大的便利性,无论是资金的安排、人才的引进、资源的调动等方面,都占绝对优势。因而,在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省级图书馆应该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提高认识,树立发展观念

特色资源作为一个地方的独特资源,既需要保护,也需要挖掘,既要注重外延的拓展,也要不断挖掘其内涵深度,让其发挥源头活水的作用。首先要切实提高特色资源建设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图书馆管理者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要认识到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性,然后采取一些措施,诸如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同城市级图书馆围绕特色资源项目开展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出一些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提出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研究内容等。其次,要不断优化特色资源建设的方案设计。一方面对现有的特色资源进行全面评估,诸如制度建设是否健全、专项资金是否具有连续性投入、是否忽略后期维护、是否设置专职岗位、读者教育培训是否到位等,提升特色资源的品质,吸引不同层次读者利用图书馆。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聘任,对原有的专业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培训,或采取相应的岗位深度、职业发展空间、若干精神和物质激励政策等措施留住人才。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出发,建设与本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特色资源,从而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人才是专业性很强的人才类别,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更需要专业性的人才作为支撑,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和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1制定未来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图书馆人才储备体系,处理好新老人员交接问题。应根据本馆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蓝图创建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鼓励馆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健康长远发展。2创造环境吸引人才。吸引人才,必须建立一套人才引进机制。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在事业留人方面,必须要创造一个好的干事创业的环境,既要有利于干事创业,更要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家庭生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的人才评价及考核机制,特别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在个人职称或者职务晋升留足成长的空间,因地制宜塑造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环境,从而创建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值得管理者研究思考。3注意人员的配备。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技术性很强,但也需要一部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所以用人时不光要考虑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员的搭配。省级图书馆既是服务性机构,也是学术性机构,所以需要一定数量学术威望高、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馆员来带头研究和深化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既需要具有图书馆类型专业人士,更需要对当地特色资源非常熟悉,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才,还需要一批懂得大数据搜集、整理、利用的专业人才。

(三)技术加持创新资源库建设形式

目前省级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库主要是以图片、文字、视频为主的,或者是将这几种形式进行组合,虽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然而趣味性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文化服务,吸引读者的兴趣,省级图书馆可以尝试将AR、VR等技术应用于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例如VR技术能够实现全景体验,读者能够对全馆尤其是馆藏特色资源进行体验。AR技术则可以通过电脑技术,将一些虚拟的技术应用于真实现实中,增强现实。这些体验式的活动也是能够更好地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四)拓宽特色资源库推广路径

当前,省级图书馆应该积极转变思维,尤其是在推广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让读者被这些特色资源库资源所吸引。其一,建立合作单位,可以与大、中、小学加强合作,加强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例如四川省图书馆在2022年开展了特色古籍课程,与小学共建,开设8节课,开展线装书制作以及展示传拓技术,以线装书为切入点,展现了线装书的制作记忆,并且还对其背后的文化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还让小学生们能够对“中国古代照相机”拓印技术进一步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青少年群体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还在青少年的内心中种下小小的“种子”,启发他们能够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证者、传播者、传承者。其二,完善资源外借机制。不断完善地方图书馆的外借系统,鼓励更多的读者能够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同时,还可以为优秀读者颁发荣誉证书和文创作品,宣传阅读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让阅读与文明同行。其三,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媒体组合传播特色资源库建设。借助于网络将信息快速传递给读者,而且一些忠诚的读者也会随时关注网上信息,所以多渠道、多媒体对特色资源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对特色资源产生兴趣,传播文化。

(五)发挥协调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6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建设;分析

图书馆文化建设从结构功能的视角看,图书馆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业文化、制度文化几方面进行分析。物质文化的建设为基础,积极建设精神文化的行为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还具有提高人文素质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时代风貌等功能。并以此来保障图书馆文化的有序建设,利用图书馆文化建设将图书馆的工作的实际意义再次升华,对理论的科学分析的实践指导给出合理的建设性方案,发挥出图书馆文化的最大意义。

1图书馆管理文化的现状

我国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起步较晚,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将其有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到图书馆研究领域,逐渐延伸出了图书馆文化概念,开始对图书馆文化的定义和构成以及特征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经研究发现,国内图书馆界的很多学者和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对图书馆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明确的认知并且从不同视角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如下分析:1.1从创新的角度分析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国内很多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看法,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和图书馆领导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图书馆的总体形象设计等,都是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2以提高读者满意度为宗旨。图书馆文化的定义非常丰富,但是大部分人对其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种创新型理念,更加关注其中的自律性管理和理性发展。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总体的发展趋势呈良好状态。我国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了文化、科技、阅读、制度、设施等文化的建设。另外,图书馆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为宗旨的。所以做好图书馆文化建设要从文化的发生和形成以及文化的特质和水平等几方面出发,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程序

2.1做好调查研究和评价。在新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之前,就必须要对之前的文化进行全面的清理,通过对图书馆整体的调查研究,对馆内现有的文化和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总结现有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文化的整体适应性,并对此做出合理的评价,为更科学合理的创建新的图书馆文化打好基础。主要调查研究和评估的内容包括:图书馆服务特点和服务的范围、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在以往成功经验和传统、图书馆负责人的个人素质和精神作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图书馆现有的文化观念和适应性、图书馆以往的发展历史。还有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障碍,以及图书馆所在本地区的经济和人文环境[1]。2.2图书馆文化的设计理念。分析和总结以及评价图书馆现有的文化状况为基础作为创新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设计,要从整体考虑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因素,将图书馆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行为准则这些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用实际的语言文字明确的表述出来,发展为图书馆固定的文化理念体系。图书馆文化理念体系设计主要包括:图书馆涵盖的范围、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以及存在的意义;图书馆体现出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图书馆的精神和风貌;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图书馆管理的专业性和员工行为准则;图书馆文化的形象定位和主要体现的理念体系[2]。

3图书馆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3.1图书馆文化的理念传播。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理念已经形成定格,要想将已形成定格的理念在短期内得到大众的认同,同时还能付诸实践,就要进行有效的灌输和传播,传播的方法可以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编撰一些图书馆的宣传文化手册,开展文化理念传播活动,加强文化素养培养,利用历史重大事件或者当前时政新闻大事件建立文化网络,如“微信公众号”这类的营销网络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3.2图书馆文化的实践推广。以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基础,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和稳固文化理念的有效性,使得相关人员将文化理念转变成执行标准和模仿的标板。实践推广可以积极创造和适应新的图书馆文化的有效机制,通过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强化,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推广图书馆文化。实践推广的过程中,图书馆领导也要以身作则,建立激励机制,做好榜样,鼓励文化推广,塑造图书馆形象,积极增加图书馆文化的价值。但是图书馆文化在实践推广和理念传播后,图书馆的核心和特色不会被轻易改变,所以随着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中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还是要将图书馆文化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3]。

4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将图书馆的发展规律做到系统规划,有计划的组织、协调在各方面涉及的建设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群众参与的同时,建立符合科学原理的建设程序和方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原则办事,保障图书馆文化的有序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路径分析———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6):75-77.

[2]刘丽.高校图书馆服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以芜湖市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35(4):23-26.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7

美国数字图书馆联合会从图书馆员角度将数字图书馆表述为:“数字图书馆是提供各种资源的组织机构,他们选择、创建、提供知识查询途径,解释、传播和保护数字作品,以确保其能够长久使用,从而为社区和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的信息服务”。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提出:“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是下一代Internet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同一个概念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含义大致相同。对不同的数字图书馆定义概括起来,可这样定义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形成的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信息系统,并以数字化方式将信息资源存储在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存储系统中,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信息资源传递给不同地域的用户,从而做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还存在误区

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简单化,导致人们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步入误区,国内不少建设项目把数字图书馆理解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和服务的网络化,简单地追求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局域网的信息共享,这种简单化的建设项目只是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2.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广域网连接和局域网布线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应该从战略高度得到重视。局域网布线作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载体,对国内大多数传统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网络布线的更新改造问题,除了结合需求设计外,应尽量从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网络平台的扩充和升级问题。

3.标准化、规范化欠缺统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质量、查询服务效果以及网上资源的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资源内容的互操作性和可交换性,如XML技术的采用会极大地提高元数据的质量并减少维护元数据数据库的费用。另外,要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中文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应采用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

4.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是基于全开放式的应用环境。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是来自网上、来自出版机构制作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是对现有馆藏印刷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多或少都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如果问题处理得不好,会引起法律和经济纠纷,数据库即便建好了也无法投入正常使用。另外,若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还会引起著作权人或生产者不愿将他们的产品数字化,并经由电子传输供人们广泛利用。

三、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

1.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体系建设

(1)加强一次文献的建设

一次文献是指原始的文献资料,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一次文献的载体可以是纸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也可以是光盘、网络版的电子出版物或磁介质出版物,它们所覆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传统的纸介质文献相比,光、磁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具有纸介质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电子出版物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它不仅包括文字内容,同时还传递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第二,电子出版物是数字化的资源,更有利于文献的检索、复制和网络传递。第三,电子出版物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时空的利用价值。第四,电子出版物信息存储密度高,保存时间长。

(2)加强二次文献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

二次文献是指对分散、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归纳、组织成为系统的便于查找利用的资料,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数字图书馆的二次文献包括馆藏书目文献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元数据索引数据库和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等。二次文献的建设要注意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公认和遵守的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书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应尽快实现联合编目,使得新文献到馆时,即可获得原始的编目数据,编目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修改即可建库。

(3)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但是,如果上网打开某馆的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文献线索,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读者决不会满足所需文献在何处的信息,而是想直接获取所需文献的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抓紧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如“科研成果数据库”等等,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2.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1)特色数据库服务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关键。各图书馆应结合本馆特色,充分掌握特色信息在全球分布的状况,挖掘因特网上的特色信息资源,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虚拟资源导航站,有目的、有重点地挖掘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数字化特色网络信息资源,然后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用专业语言标识后,以超文本方式给用户提供链接点,帮助用户无限制和无阻碍地检索信息,提供高效、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

首先应当解决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的保护带来的被保护者与文献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既要使资源库的收藏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又要对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即通过合理使用与合理保护取得双赢结局;其次,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特有的信息管理环境与技术条件,通过立法形式和技术层面,形成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著作权保护机制。一是要从立法着手,伴随着技术更新,不断将版权领域中的若干概念(如复制、发行、公共传播等)加以扩展并进行规范,达到保护作品版权的目的;二是从技术上着眼,加强技术监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取得的成果,采用权限设置、加密技术、用户使用与安全协议以及实行许可证制度等手段进行合法认证。

参考文献:

[1]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赵继海.数字图书馆发展若干领域的评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1(3):16-19.

[3]凌秀丽.略论数字化图书馆与现代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5(1):59-60.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社会力量;图书馆发展

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公众就近阅读需求为宗旨的社区图书馆在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阅读积极性、建设书香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量最多、最贴近民众生活的图书馆。建设好社区图书馆有利于形成免费、开放、公平、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倡导全民阅读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自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至2019年,“全民阅读”已是连续第六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区图书馆作为人们身边的图书馆,对促进全民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也吸引了广大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将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室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服务[1]。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要求采取政府购买、税收优惠、开展志愿服务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第四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向公共图书馆捐赠(第六条),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第十三条)。

1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增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1.1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单纯以政府为公共图书馆供给主体的单一化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政府办馆模式的有力补充,其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支持,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激发了社区图书馆的活力。一方面可以缓解社区图书馆人、财、物等方面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提高社区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社会力量是近代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目前社会力量办馆助馆热潮将引发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图书馆运动[3]。未来,社会力量将成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2公益文化事业相关法规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和支持。公益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推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暂行办法》《信托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慈善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深圳、内蒙古、北京、湖北、四川、广州等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为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保障。公益文化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模式

2.1独立建馆模式。该模式主要指由私人、非营利组织创办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私人图书馆。如成立于1999年4月1日的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大辛峰村的圣学图书馆(原名爱心图书馆)由徐继新个人出资创办。自建成以来,该馆一直以纯公益,扎根农村,让农民及农民的孩子有书看、有好书看为己任[4]。圣学图书馆于2016年启动了流动图书馆计划,目前已经成立了五家流动图书馆。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2002年成立了中国青树乡村图书馆服务中心,通过在乡村建立图书馆来促进村民信息素养的提高[5]。同为私人图书馆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其运作所需要的资金及图书设备均来自社会捐赠[6]。2.2馆社合作模式。馆社合作模式是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办馆的一种模式,很多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属于此种模式。比如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就是由区图书馆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一种办馆模式。运行模式采用的是主分馆制,多方投资、统一管理(所有分馆的管理权在主馆,使用统一的技术平台和资源,管理人员由主馆统一派出,运作经费由主馆集中控制,提供一致的服务模式)。这一运作模式具有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志统一、资源高度共享的特征[7]。2.3政企合作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建设社区图书馆。比如作为广州市海珠区图书馆分馆之一的素社街瑶溪书屋就是由素社街道提供场地,并对书屋举办的文化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广州瑶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书屋的建设和经营。瑶溪书屋除了具备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外,还可以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如养生讲座、24节气讲座等,书屋内还经营咖啡、果汁等饮品,并出售书籍[8]。2.4众筹模式。众筹即大众筹资,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等特征。社区图书馆众筹模式为社会力量,尤其是个人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路径。虽然这一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社区图书馆众筹模式有两种,一种依托于众筹网站平台,如珠宝设计师叶志华发起的“最美阅读空间”项目(一个关于社区图书馆的众筹项目)、邱杰梅发起的“留守娃创新图书馆”项目和“北大94级校友共建元坊村蒲公英乡村图书馆”项目。一种依附于图书馆自身平台,如佛山市图书馆利用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发起的“尼奥斯自助图书馆”众筹项目。2.5志愿者参与模式。志愿者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主要是为其提供人力支持。志愿者服务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的匮乏是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招募志愿者加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可以缓解社区图书馆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社区图书馆主要通过与学校、志愿者协会合作或者公开招募等途径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图书和报刊进行整理、文明引导、解答读者咨询以及组织和策划活动等方面。2.6捐赠模式。个人或者企业、社会团体机构向社区图书馆捐赠书籍、报刊、资金和实物。其中以捐赠书籍和报刊最为普遍。捐赠模式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具有参与门槛低、受众广泛等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各种建设模式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的,比如独立建馆模式,建馆之初是独资建设,后期可能就有政府和公共图书馆的帮助,比如圣学图书馆后期就得到了昌平区政府及昌平区图书馆的大力支持。

3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3.1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公益事业在我国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论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还是公众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认识都不够深刻。社会力量对社区图书馆的支持基本上靠捐助者自主意识,整个图书馆界都缺乏主动寻求资助的愿望和行动。我国图书馆界一直低估或忽视了民间组织及民间力量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9]。3.2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具有不稳定性,缺乏持续性。创业容易守业难,建一个社区图书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证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图书馆界还没有普遍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来保障社会力量持续援助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无法使社会捐助在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下合理运行[1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力量对社区图书馆的持续捐助。3.3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哪一种运行模式的社区图书馆,持续发展都需要有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从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文件对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虽然有所提及,但毕竟不是专门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和政策优惠等方面没有详细说明。在政策设置上对公益事业的鼓励、支持、优惠和扶持都不够,缺乏与公益事业相匹配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11]。

4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具体措施

4.1积极主动寻求支持。图书馆应转变思想观念,将社会力量视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辅助力量,视为政府办馆模式下资源不足的有力补充。在业内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资助。重视宣传策划,通过馆内Led显示屏、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平台向社会公众推送需要资助的相关信息,扩大信息覆盖面,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与交流,争取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4.2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2]。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搭建好平台,制定相关的组织管理和法规保障制度、政策及规范,保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有法可依,管理和服务都有相应的规范作为指导。从制度上对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社区图书馆的管理、运行、经费、资源、人员、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保证正常运转。鼓励和吸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公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投入社区图书馆事业,以推动社区图书馆的蓬勃发展。东营市颁布的《东营市“黄河口悦读书社”建设和服务规范》,就是一个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服务标准,为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完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13]。4.3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小贫富差距。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捐助者实际情况给予精神激励或者减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对于投身公益事业的个人、公益组织给予精神嘉奖,高收入群体、企业等盈利性组织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国家通过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公益行为,可以从税法角度为公益活动提供合法性依据,有利于促进私有财产为公众所用。通过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4.4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主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的社区图书馆往往缺乏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指导,在业务上需要得到公共图书馆的帮助。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在人员培训、文献资源调配等方面予以支持。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社会力量发展部,负责对社会力量进行规划、引入、管理、培训、激励、监督、考核等。与社会力量形成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机制。4.5提高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社区图书馆要按照2016年文化部颁布的《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开展服务。除了为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外,还应该针对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为儿童开展讲故事、做游戏、玩积木等活动,为成年人开展摄影、讲座,为老年人开展电子产品技能培训等。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扩大社区图书馆的影响力,增加获得社会力量援助的几率。

5结语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智慧城市;数字图书馆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智慧”概念的延伸在新时期信息时代的需求下,不在仅限于人类或生物,而是以物联网为技术引擎,逐渐渗透和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变革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智慧图书馆”的首次提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的产生不仅是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改革创新,而且给未来图书馆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为了更快适应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和不断更新的求知欲望,国内外图书馆界的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展开了深入调查与研究。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缺乏统一认识,许多研究者各抒己见,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其中,华侨大学严栋教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并得到学术界众多学者的支持和认可,他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所以,本文认为智慧图书馆作在新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全面实现图书馆由传统知识服务向现代化智慧服务的战略性转换,是数字图书馆发展成熟后所赋予的一种高级形态,更是新时期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二)智慧图书馆的特征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具有如下特点:

(1)综合感知:综合感知是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智慧图书馆系统架构中的感知层,主动实现图书馆中人与物、或社会各种信息资源的智慧感应,是智慧图书馆获取信息来源的主要手段。

(2)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串联,并渗透融入到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实现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持续性。

(3)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作为智慧图书馆的内在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创新的核心理念,不断为智慧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是现代化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4)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管理与服务是指在物联网环境下,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重构突破传统数字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时空界限,真正实现现代化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智慧化,是我国目前图书馆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是智慧图书馆的优势所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智慧图书馆综合了物联网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双重特性,它的建设和应用是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和驱动,对未来图书馆发展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延续和升华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

智慧图书馆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多重功能,是现代化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突出表现,它的建设和应用实现了图书馆从文献服务倒智慧服务的转型升级,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一)认清形势立足馆情科学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驱动和影响下,国内图书馆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正式拉开了帷幕,进一步促进了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应用转型。尽管如此,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发展不成熟,“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服务理念经常处于被动状态。鉴于此,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需要认清形势,坚持改革、开放、联合、创新的发展理念。并以此为契机,敢于突破传统服务理念,由被动变为主动;立足馆情,考虑图书馆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改变因循守旧、重载轻用、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以促进地域文化服务体系为导向,科学定位,注重对图书馆员技术能力的培养,大力发展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能力,确保智慧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智慧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全面保存和记载着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资料,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位置,它的建设与应用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民,解放人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其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运用,直接决定着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模式以及服务水平。因此,从宏观上来讲,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应遵循以人为本、物质为基础、技术为关键、服务为核心的原则,在保证图书馆传统特性和功能定位不变的前提下,理性面对,统筹规划。根据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以RFID为核心技术成立产业联盟,不断拓展图书馆自身价值和功能作用。微观上,需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环境下,明确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信息处理过程,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数据软件平台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对接,以及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步实施,融合发展。

三、结语

总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是建立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之上的新型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走向。我们必须以理性的思维看待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问题,不断加快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

图书馆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字阅读;图书馆;服务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阅读从纸质时代过渡到纸质与电子并存的时代,数字阅读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革命。数字阅读以其便捷、高效、环保的特点成为社会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字阅读是指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取、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可以细化为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数字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服务能力。

一、数字阅读的特点

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较,数字阅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操作便捷。数字阅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它摆脱了传统纸质阅读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利用电子阅读设备挑选和获取知识与信息,便捷而高效。二是内容丰富。互联网络的联通及计算机强大的存储能力为数字阅读提供了形式多样的阅读内容,从而使数字阅读实现了声、光、电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动态阅读,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等多媒体信息。三是经济环保。数字资料无需经过印刷、物流等环节,它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是目前传播最为环保便捷的一类资料,既节约资源,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四是过程互动。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单向的、一对一的方式相比较,具有双向性、互动性,读者不再像传统阅读那样的被动接受信息,而可以根据自己意愿主动地搜索信息、挑选信息,甚至加工信息,使读者享受参与的主动性。

二、数字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方式使传统图书馆在服务范围、营业时间和技术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首先,服务范围的挑战。在内容上,传统公共图书馆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与读者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形式单一、内容匮乏,都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阅读需求。在地域上,传统图书馆能为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居民提供服务,无法实现地域内全覆盖。一个城市的综合图书馆因为场地、资金和人员等关系,数量相当有限,一般地级市仅一家。其次,营业时间的挑战。传统图书馆固定的开馆时间给大量读者的借阅造成困难。互联网的应用、数字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人们可以利用碎块的时间足不出户的通过网络浏览和阅读资讯和书籍,不受图书馆营业时间的限制。再次,技术的挑战。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顺应读者需求,引进或者自建了一些数字资源,但存在缺少统一的跨库检索、协同服务的技术平台问题,同时,数字资源技术厂商和平台间,不同资源格式、不同版权保护技术之间的各类数字资源处于杂乱、无序、分散的状态,致使读者在利用和检索数字资源时操作繁琐而不便,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

三、数字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

服务读者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和永恒主题。服务能力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没有服务图书馆就失去存在价值和发展动力。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具体而言,首先要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构建藏书体系。书库库藏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其他一切服务的基础和重心,是开展服务的根本。采编部门一定严格落实“科学、实用、特色”选编要求,要坚持实用性、针对性的书刊选购采选方针,使库藏资源体(下转第183页)系向多资源、多媒体、多网络相结合的科学方向不断迈进。二是灵活设置开馆时间,图书馆服务时间要充分考虑社会日常工作时间和公众节假日等因素,保证全天开馆时间不少于12小时,馆内业务活动与日常开馆时间不冲突、不挤占,以确保图书馆服务时间能灵活适应社会最广泛的阅读需求。三是实现读者查询便捷。对资源组织和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物理载体组织要合理方便读者利用,尽量采取全通透、大开架的借阅一体化布局方式,在馆内知识资源的空间布局上尽可能考虑读者需求,尽可能缩短读者与资源间在时间、空间距离感,便于读者自由获取。充分显示书中有人、人在书海的意境。二要创新服务内容。鉴于数字阅读对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特殊要求,图书馆应立足实际,开展充分的市场和民众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在数字资源采购方面加大力度,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加快步伐,在外购和自建数字资源方面充分摸底,使馆藏数字资源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三要加强队伍建设。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和维护。公共图书馆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学习深造、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数字阅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手段得以全面提升,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四要注重采用技术手段和加大投入。精良的计算机设备,完善的图书馆网络化和自动化系统是公共图书馆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这些也为数字阅读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平台和技术支撑。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要加大在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人员经费、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用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入比例。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数字资源建设。五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公共图书馆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该区域当地政府应当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对公共图书馆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对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指标考核和综合考察,从服务数量的积累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两方面,积极推动和促进服务创新措施的不断推陈出新。各级文化主管机构、上一级公共图书馆作为责任主体,切实做好对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和效率进行绩效考评。

面对数字阅读的浪潮和挑战,公共图书馆要充分认清形势,迅速把握时机,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利用现代资源优势和信息技术,对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和提升,不断增强服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专业性,满足现代读者多样化、便利性的阅读需求,不断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EB/OL].[2017-01-05].www.chinalaw.gov.cn/article/cazjgg/201512/20151200479628.shtml.

[2]杨瑾.我国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与拓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02):124-126.

[3]张军亮,刘喜文,张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效率的空间分析[J].图书馆,2017,(10):50-54+101.

[4]许文惠.基于数字阅读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02):31-32.

[5]李亚军,何凤毅.数字阅读与图书馆创新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11,(S1):162-164.

[6]陈.数字阅读与图书馆服务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2,(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