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9:04:09

退耕范文篇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渝人内司函[2004]11号)文件要求,我办于9月15日会同县民政局和中敖镇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中敖镇长源村(乡镇建制调整前属原天山乡)蒋光华等村民反映该村殡葬改革和退耕还林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殡葬改革中乱收费问题

经查,为移风易俗、推进殡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原天山乡长源村在殡葬改革中对严重违背《**市殡葬改革条例》、拒不执行火化政策的个别群众确实收取了一定费用,但蒋光华等村民所反映的“交钱就可以土葬”这一情况不属实。具体情况是:2003年长源村死亡14人,其中火葬10人,违规土葬4人;为确保殡改政策的顺利实施,长源村组织力量对违规土葬的4人进行强行起尸火化,并根据起尸的难易程度、距离的远近、组织人员的多少分别收取了2000元、2500元、3000元不等的起尸火化费,用于支付起尸火化产生的直接费用,不存在蒋光华等村民所反映的拿钱就可以土葬这一问题。

二、关于退耕还林中村干部吃回扣问题

退耕范文篇2

一、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县委、县政府立足高起点规划、标准化实施、行政性推动,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赵兴仲任组长、各相关责能部门参与的县退耕还林领导组。明确各自职责。县财政在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退耕还林县级经费。

(二)科学规划,规范管理:退耕还林工程与县域生态建设相吻合,在"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全县绿色、旅行的总体产业布局,按照多树种、多模式、集中连片。重点完善南部山区内长城多功能绿色屏障、龙首山生态景区、干线工路绿化建设。

(三)创新机制,培育大户:根据国发〔2000〕2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鉴于山区荒山造林,由于人员搬迁的实际,大规模造林困难,在国家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我县充分发挥大户造林容易管理、便于突击的优势,在荒山造林中逐步形成了以大户为主体的机制。积极鼓励造林大户租凭移民村或居住人员较少村庄的闲置荒山、耕地进行造林。

(四)突出苗木,保证质量:我县是全省苗木生产大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京津风沙源工程,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这一有利契机,在保证国有苗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营苗圃,逐渐形成多种机制的育苗形式,为工程提供了质高、价优、品种齐全的苗木。在工程造林中严把种苗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苗木进地上山。

(五)实行"三禁",宽松环境: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在加大管护力度的同时,继续明确并以通告的形式在工程区实行"三禁"的规定,即严禁在造林区放牧、采矿、伐木等违法行为,并在全县公布"三禁"标志,以县林政执法大队为骨架,各乡镇均成立相*的护林执法大队,分片负责,巡回检查。在鼓励舍饲圈养的同时,对进入退耕还林工程区的养群予以坚决取缔,严惩在工程区内发生的违法行为。

二、任务完成及粮款兑现

(一)任务完成情况:20*年度省退耕办下达我县退耕还林任务为4.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2万亩、荒山造林2万亩。退耕地造林重点分布于镇子梁、大临河、下马峪、南泉、南河种、大黄巍、白马石,主要以生态林为主,按设计要求及有关规程全部完成,荒山造林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的白马石、南泉、下马峪,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以造林和封育两种方式完成,。

(二)粮款兑现情况:20*年度我县包括历史欠帐共兑现粮补和医补1827.28万元。涉及11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累计农户17000户、兑现总面积10.2万亩,历史欠帐大幅度减低。补植部分仍主要分布于大运路两侧盐渍化较为严重区。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一)吸纳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

(二)在抓好以县苗圃为主的育苗基地建设同时,有重点培养一批育苗大户,确保造林所用苗木的质量。

(三)利用国家对乡镇林业站建设加大投资这一机遇,提升林业站在实际工作中的力度。

退耕范文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价值公共品退耕还林政策

1土地资源经济总值与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的过程就是资源价值转化的过程。

古典经济学认为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所以没有劳动价值。但是,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是有效用的,能够满足人类的一定的欲望,给人一定的享受,所以具有效用价值。土地资源又是稀缺的,稀缺性使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了经济价值。因此稀缺的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其使用的效用。广义的价值是相对于个人的爱好、欲望、利益或志趣而言的。除了效用考虑以外,有些价值来源于资源的本身。比如,有些野生动植物的存在,可能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效用,但是其存在有其存在的理由,人们从伦理的角度,善意的角度看待它们,愿意支付一定的货币来保护它们,也是一种价值。

根据价值的来源以及效用的实现方式等不同,土地资源的经济总值应包括土地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对土地资源直接消费所带来的价值。它分两类:一是作为资本品,比如用于农田、工业用地等,是生产要素之一;另一类是作为消费品,这主要指消费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如天然的生物资源的消费,不包括劳动产品。这部分价值是靠市场来实现的,是市场价值的大部分或全部。

间接使用价值,指的是对土地资源的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使用起到维护作用,或着改善周围生产环境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并不是直接用作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它是间接的。比如退耕前的土地用来耕种农作物,是把土地当作资本品使用的,退耕后,变成了生态林地,木材不能砍伐,不能给人们带来经济收入,所以直接使用价值为零。但是生态林能够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有利于周边的农业生产、人类的居住,具有很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部分价值是外部性的,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往往需要政府制定税收和补贴标准,依靠行政和法律途径来实现。

选择价值是指人们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带来的价值。比如林地可以用做耕地。就短期来讲,耕地的未来使用,能够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林地的一种选择价值。但从长期来看,毁林开荒可能带来水土流失,以致土地变成荒地,不能再开发利用时,这种土地的直接使用价值就是零。而林地与农田的使用价值就是这种土地的选择价值。因此,选择价值是一种未来的潜在的使用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除了宗教、文化、习俗、信息拥有量等影响因素外,还与土地使用的可逆性有关。如果土地使用是可逆的,如耕地可转化为林地或园地、交通用地,那么其选择价值可能很小。如果土地使用是不可逆的,如建设用地很难再转变成农业用地,其选择的价值就很大。从这点儿上说,选择价值是一种参考价值,不用于直接的交易。特别是在选择土地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它选择价值的大小,即其未来使用价值的高低,对比现在的使用价值,判断何种土地利用方式更好。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价值由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构成。其中前三种价值是效用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或模拟市场的方法测算出来。而选择价值仅作为土地用途选择时的一种参考价值。存在价值,根据皮尔斯的定义就是对于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存在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额。一般主要用于对一些野生动植物、或湿地生态保护的人们的意愿衡量,即人们愿意支付多大的数额来维护这类资源的存在。它是特定用途下的一种单独计算,以问卷调查方式取得。所以,土地资源价值主要还是看前两项价值。

从以上分析看出,如果仅仅从直接使用价值的大小来判断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合理是很不全面的。一般来讲,单单从土地的直接使用价值来判断,存在着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宅基地>农田>森林>牧场>荒地>裸岩>废弃地的态势。可是就退耕还林来讲,耕地直接的经济价值大于生态林的直接经济价值,而生态林的间接使用价值又是大于耕地的间接使用价值的。所以从总的经济价值来说,可能二者差距不大或生态林的经济总值更大些。这是因为这些价值之间有着一种互相消长的关系。耕地用途转为林地用途以后,它的直接使用价值也转化为了林地的间接使用价值。只不过这部分价值的实现不能通过市场表现出来,它是外溢的,要求国家以税收的形式,从收益者手中转移到退耕农户的手中。

2林地的公共品属性与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

公共品理论认为,公共品又称为公用品或共用品,可以同时给一系列使用者共同服务。公共品与私用品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公共品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按照非竞争性与非排它性的程度,公共品又被划分为纯公共品、准公共品和公共资源。

纯公共品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它性,或者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难以排它的公共品。这类公共品如国防、环保等。

准公共品是指不具有竞争性,但具有排它性。这类产品就是布坎南所称的俱乐部产品。俱乐部产品只针对俱乐部内部人员使用,不是俱乐部成员的不能使用。例如:学校、游泳池、医院等。但是在一定的规模下它有一个最优的消费者数量。超过了这个规模,就产生拥挤现象,具有了竞争性。

公共资源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不具有排它性。如空气、森林、草原、渔场、牧场等。这些公共资源的使用不具有排它性。但过度地使用,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使用品的质量下降。

按照上面的解释,退耕还林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生态林则是环境品属于纯公共品的范畴。公用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它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如果它是有效生产,那么应该满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条件,所以它的边际收益也应该等于零。这就是说公共品应该免费提供,这显然是私人生产办不到的。公共品的非排它性的含义是不能通过价格制度对消费加以控制,因为一旦公用品被提供,就不能阻止任何家庭对它的消费。因此收费变得很困难,公共品不适宜由私人生产。

如生态林建设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它可以在提高周边地区农业的生产,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等上面体现出来。但是生态林建设也需要生产成本,如退耕农户的退耕的机会成本以及购买种苗、种植、管理树苗的劳动成本等。这些成本需要给予补偿。但是非排它性的特性是消费者涉及到所有社会成员,私人向这些人员收费变得十分困难。那么这就要求国家通过非市场机制给予公共品的生产者如退耕农户,以成本补偿。

我们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实质上就是国家提供公共品的政策。但是生产者是退耕农户。于是国家与农户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的关系。虽然国家规定林木的所有权为农户所有,但是生态林的直接经济价值几乎为零,农户缺乏足够的激励来提供这些环境品。尽管从理论上讲,生态林的间接使用价值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衡量,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全面性最终导致政府的定价也是偏离实际价值的。比如生态林的生态价值实现具有时间性、潜在性、长期性。消费者对它的评价也就多了一份不确定性。这样给予农户的补偿如果太低了,或者仅仅补助8年,那么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变的很危险。所以退耕还林的补偿从现实上说,数额要够,从长远来说国家也应该补足。

3退耕还林补偿额的确定

农户每退耕1亩地,就意味着放弃1亩地的农业收入,这部分收入就是他们种植生态林的机会成本。随着退耕亩数的增多,机会成本在增大。同时种植生态林也要投入劳动和资金,它和机会成本共同构成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假设C是农户的生产成本,A是退耕的的数量,把C看作A的增函数,即C=f(A),且f′(A)>0。同时退耕的受益者(环境品的消费者)随着退耕亩数的增加,环境品供给的增加,效用在增加。但是,如果他们必须为环境品的消费支付一定的代价的话,比如说交税,那么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他们就得在私用品与公共品的消费组合中作出选择,理性的消费者将选择使它们的效用最大。即

MaxU(X,G)(1)

s.t.X+PG=m(2)

式(1)代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其中X代表家庭私用品的组合,G代表公共品。式(2)中,X的价格假设是1,P是公共品的价格,m代表该家庭的固定收入。用拉格朗日条件法,可求出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共用品与每一种私用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所有家庭的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它隐含的一个条件是,消费者对环境品的消费的边际收益是下降的。通过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农户的边际成本的比较可以确定退耕还林的最优补偿额,见附图。

当MC=MR时,在A*、P*处,退耕还林就达到了均衡,这时退耕农户得到的补偿正好等于消费者的意愿支付。同时也等于他的边际成本。总之,从以上的分析之中,我们看到,由于林地的公共资源的属性,以及生态林的纯公共品、外部性等原因,政府必须始终是退耕还林的参与者,而不可能成为局外人。

所以政府应该制定更加长远的补偿机制,合理确定补偿额,使退耕农户和环境品的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参考文献

1高映轸,潘家化,顾志明等.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

退耕范文篇4

祥同志们: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事关广大退耕农民利益,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7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退耕还林座谈会,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8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明确了各项政策措施。省政府对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听取汇报,进行研究。巨峰省长作了重要指示,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贯彻国务院会议和通知精神,贯彻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巨峰省长指示精神,全面部署我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刚才,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任永昌同志就有关工作讲了具体意见,希望大家认真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大意义我省自*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到*6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336.4万亩,占全国总量的9.6%;中央投资累计达192.9亿元;涉及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622万农户、2250万农民。工程的实施,为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帮困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生态安全。工程实施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和国土绿化进程,全省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4.23%提高到*6年底的30.27%。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大幅度减少了进入江河的泥沙量,不仅显著改善了我省生态状况,而且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据省水文总站监测,长江支流涪江、嘉陵江、青衣江等江河泥沙含量平均减少32%—78%。据省林业厅生态效益定位监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省累计涵养水源量208.95亿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2.91亿吨。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政策中受益,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政策补助3100元。工程实施还使部分退耕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转向发展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和劳务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据抽样调查,*6年工程实施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退耕还林贡献率达12.5%,其中高寒地区达25.3%,个别县达50%。三是稳定了粮食生产。退耕还林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实现了“树上山、粮下川”;转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耕作习惯,促进了集约化种植。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稳定。*5年全省粮食单产较*8年增加40斤;*1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5年达到680亿斤,今年预计将达690亿斤。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退耕还林是扶贫帮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特别是高寒地区、贫困山区的贫困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全省57个民族县和32个贫困县(不包括民族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82.9万亩,中央和省级投入120.7亿元,有291.6万农户1115万人直接受益,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变,密切了党和政府同农牧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从生态状况看,工程实施区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实施退耕还林后虽有较大改善,但稳定性比较差。从经济状况看,退耕林地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从农户生计看,退耕农户绝大多数缺乏增收门路,长远生计没有得到解决,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一旦停止补助,部分退耕农户的生计将会出现困难。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由于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等原因,一些退耕农户极有可能返贫,存在毁林复耕的危险,退耕还林成果难以维护。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多次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反映,请求延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限。省政府曾向国务院进行专题请示,我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交了有关建议和提案。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组织有关方面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反复进行研究论证,做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退耕农户的深切关怀。我省作为实施退耕还林的重点省份,切实做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吃透精神,准确把握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内容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从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出发,规定了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另一方面,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出发,规定了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这对于促进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增收致富,确保退耕还林“稳得住、不反弹”,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一)明确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任务是“两个确保”: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基本原则是“三个相结合”,即: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中央制定统一的基本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我们领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首要和根本性目标任务;有效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既是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保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既需要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需要地方各级各部门的认真负责和积极工作,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退耕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明确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凡*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7年起发放补助;*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针对我省民族地区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依赖性强,停止或减少现金补助将使不少退耕农户陷入生活困难的实际,经请示国务院同意,对我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地区待遇县共57个县(以下简称“57个民族县”),退耕农户直接补助按退耕地每年每亩230元(含每年每亩20元的生活补助费)的标准执行。同时,省政府决定,原省财政安排用于补贴57个民族县每年每亩退耕地30元的粮食补助资金,仍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二是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根据我省实际,经省政府研究,决定除57个民族县外,省里按照已安排退耕地每年每亩105元的标准核定各县市区资金总量,将专项资金包干到县。依据批准的专项规划,从*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对57个民族县所需的专项建设资金,省政府已向国务院专题请示,省级有关部门到国家有关部委作了反映,我也向国务院张平副秘书长进行了汇报,都得到了给予支持的答复。三是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国务院明确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作为安排年度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各地要按照专项资金包干额度,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地编制专项规划。同时按照经批准的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三、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完善政策各项工作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坚持“两个确保”的目标任务和“三个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以民为本,认真落实退耕农户直补政策。对退耕农户继续直接补助,关系到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各地要予以高度重视。在逐户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质量合格的农户,按照政策规定的标准,经公示后及时足额地兑现补助资金。对业主(大户)转包农户耕地退耕还林的,补助资金应全额直接兑现给原土地承包经营农户。业主(大户)应与原土地承包经营农户,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协商确定双方权益,签定有效的书面合同或协议。各级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不得违背退耕农户的意愿,强迫签订退耕地转包合同或协议,决不能损害原土地承包农民的利益。(二)因地制宜,切实抓好专项规划编制。搞好专项建设,是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点,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基础。各地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需要和可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以县市区为单位,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地编制专项建设规划。专项建设规划要与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向生产生活条件差、长远生计困难的退耕农户倾斜,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需要注意的是,专项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集中规划、统一安排,不能从上到下划比例、分项目、切资金。县级专项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后,报市州政府审核汇总上报省政府。各县市区要按照每年每亩退耕地不低于2元的标准,制订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并随专项规划逐级上报。省级专项规划由省政府组织编制,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牵头负责,林业厅、发改委、西部办、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粮食局、扶贫办、以工代赈办等省级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和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由省农业厅牵头,生态移民规划由省以工代赈办牵头,补植补造方案和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由省林业厅牵头。省级专项规划和工作经费安排方案经省政府审核后,一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会后,省级有关部门要抽调专人到省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相关工作。(三)整合资金,加大专项建设力度。国务院通知明确要求,中央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等各项扶持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并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统筹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省里和各地都要将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及支农惠农财政资金等各项扶持资金统筹安排,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发挥专项建设在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发展和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四)突出重点,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国务院决定,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0万亩的规模,除*6年已安排的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要求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林业、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严格遵循突出重点、不占用基本农田、保证农民口粮需求的基本原则,科学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今后,新增退耕还林任务安排要与成果巩固直接挂钩,凡是政策落实不好、工作措施不到位、成果巩固出现问题的地方,一律不再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国家将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任务,有关地区要认真落实。(五)加强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建设成效。林木“三分造、七分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加强林地林木管护。各市州要完善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搞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给退耕农户的生活补助,要与管护责任挂起钩来,促进农户加强管护,切实提高退耕还林地的质量和林木生长成效,杜绝毁林复耕。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实现以耕促抚、以耕促管。四、加强领导,确保完善政策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事关广大退耕农户根本利益,事关生态建设成果巩固。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省里起草了贯彻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多次修改,已于9月1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为了使贯彻意见更切合实际,我们已印发大家征求意见,请认真研究修改,会后我们将根据大家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后正式印发。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把这项关系国计民生、关乎生态安全的大事办实办好。一要认真落实责任。国务院通知明确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原则。省政府经认真研究后决定,我省坚持实行退耕还林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州、县市区”原则。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市州长、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省政府还决定,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通报,严格奖惩。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落实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巩固成果的必要经费。对人均财力困难的工程县市区,省财政将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二要强化部门协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落实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在认真编制好专项规划的同时,按照各自职能,履职尽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林业部门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质量监管、技术指导以及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的实施、验收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做好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整合衔接及项目监督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做好资金兑付到户等工作;农业部门要做好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的实施和验收等工作;以工代赈办要做好生态移民的实施和验收等工作。其他相关部门都要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加强宣传引导。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国务院和省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精神,使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各级干部和广大退耕农户的理解和拥护。这里特别强调,要教育和引导退耕农户在感受国家惠民政策关怀的同时,抓住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开辟增收渠道,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四要严格监督检查。我省退耕还林近年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先后四次对我省退耕还林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曝光,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后几年,我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涉及资金总额近240亿元,与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叠加后,明年起每年资金总额将达40亿元左右。各级人民政府要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资金拨付、发放、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退耕还林信访和举报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严肃查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特别是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同志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是一项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大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和谐*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退耕范文篇5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政策

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这项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全面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促进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但随着退耕还林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我国退耕还林规定补助期限,“国家每年根据退耕面积核定退耕还林还草所需要进行补助,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怎么办?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有些退耕还林的农户生计会受到影响,退耕农户又会毁林开荒,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誉一旦。认真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后续政策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通过对恩施州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1实施退耕还林的效益分析

1.1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几年的实施,在水土保持、防治风沙、抑制洪涝灾害方面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广西、四川、恩施州等地调查发现,山绿了、水清了、风沙少了,生存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恩施市林业局对蓄水量、水土保持两项效益测算,每年收益分别为3192万元、210万元。

蓄水量的经济效益评估,恩施市年降雨量1200~2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mm,林地降水变化途径为18%~25%为林冠截流和蒸发;55%~70%变为地下水,再按60%变为地下径流的经验值计算,退耕还林地成林后,预测年平均可蓄水为:多年平均降水量×林地增加径流比例×退耕还林面积=6384万m3,则相当6384万m3的地下水在一年内慢慢渗出,折算经济效益价值为3192万元/年(按0.5元/t计算)。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价值评估:恩施市25度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53.01t/hm2,有林地每年可以降低侵蚀模数为43.01t/hm2,6870hm2退耕还林面积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26.6万t。按每吨土壤中含氮1kg,磷0.7kg,钾2.4kg来计算,则保持水土肥力和经济价值核算为每年210万元。

1.2退耕还林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通过调查,单纯的退耕还林工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从宏观层面上把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来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传统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他收入。实施退耕还林后,传统种植业收入有所下降,养殖业收入没有变化,而打工收入明显增加,由占总收入的比例37%提高到42%,同时国家补助的钱粮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投入产出率增加。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投入产出率低的陡坡实施退耕,使农村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平缓的耕地中,提高了耕作水平和复种指数,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

(3)促进农村产业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恩施市为例来看,第一产业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69亿元,到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33亿元,年平均增长速率为2.9%;第二产业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81亿元,到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3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率为7.8%;第三产业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78亿元,到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0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率为10.6%。二、三产业增长比较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收入问题

退耕还林到期后,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农民收入是否下降,这是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据调查,巴东县种植经济林和部分兼用林的农户收入有所增加,大部分农户收入将减少。据测算,补助到期后与目前相比,家庭收入增加的仅占18.6%,家庭收入变化不大的占35.7%,家庭收入减少的32户45.7%,无外出务工或外出务工收入低的农户,可能出现越来越穷的情况。

还林补助是否满足农民退耕需求也是一个探讨的问题。最简单的是种粮食与退耕补助费的比较,由于国家实行一系列的粮食直补,以及粮价、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上涨,而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不变,导致退耕还林比不上种植粮食,农户自发的自利行为会促使退耕农户选择种植粮食或其他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从2003年开始上升,2004年大幅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居民粮食消费价格指数(CPI)比2003年上涨26.4%。与此同时,国家却在此时改变了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实施现金补助代替原先的粮食补助,补偿标准不变,仍为每公斤粮食折合现金1.4元,实际上是退耕比不上种粮食。这是一种将市场粮价风险转移给退耕农户,降低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使补偿政策的激励作用弱化。

2.2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如套种的问题、国家其他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问题等没有一个具体的管理办法。在退耕还林的实践中,发现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有利苗木的生长,没有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的退耕还林地的苗木生长较差,其原因是通过以耕代抚可以促进苗木的生长,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不允许兼种其他作物。

2.3退耕还林的绩效考核缺乏监督机制

退耕还林的验收标准是面积计算。田退耕了,树种了,到底有没有效益,是否达到生态保护的标准,是否有较高的成活率?所以,对于退耕还林绩效考核,缺乏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有的地方林子不象林子、竹子不象竹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户欠缺主动性。由于缺乏明细的退耕还林绩效考核指标,农户管理缺乏主动性。甚至很多退耕农户只管拿补助,至于今后有没有收益不是自己的事。有的退耕农户公开说“如果没有收益,再改种粮食”;二是退耕户管理水平差距大。据调查宣恩县普遍存在高山比低山好,生态林比经济林好、经济林成活率及长势普遍较差。不管是经济林还是生态林5~8年后效益不佳。特别是经济林,5年后不能见成效,很难做到“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三是缺乏科技指导,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同时,《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坡耕地还林地禁止林粮间作,这对经济林和兼用林后期管理很不利。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被动地对退耕林木进行夏、秋两季的除草,未完成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等工作,5~8年后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

2.4缺乏宏观指导,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

退耕还林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造林的时候只考虑生态改善的需求,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特别是经济林的种植,起初由林业站统一调配,农户缺乏种植的主动性,种植结构趋同。比如恩施市屯堡乡大多种植板栗,到时候果树长起来了,板栗多了,出现卖果难怎么办?农户没有了收益,生计就会没有保障,没有生计保障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前期退耕还林的大量投入就会付之东流。如何与市场接轨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问题。

3对策建议

3.1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市场缺位,无法在市场进行交易。即使存在市场,也不可能把所有愿意购买的人和从事建设的人聚集起来签订合约,其交易成本也会非常之高。因此,现实中既没有人专门支付生态费,也没有人愿意从事生态生产。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保障退耕还林实施。以流域的上下游为例予以说明,下游生态消费→支付生态税→政府转移支付→补偿上游生态生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应该说短期内都是没有直接效益产出的,经济林在造林后10年才开始有收益,有的15~20年左右才会有收益,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生态林只能产生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保障生态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渠道。

3.2退耕还林补助比照粮价,实行浮动补贴机制

退耕还林补助比照粮价,实行浮动补贴。改变现有补助标准不变的政策,退耕换还林补助要根据当年的粮价上涨幅度和退耕地的边际产量、退耕面积对退耕农户予以补贴,实际这是一种保护农户利益不受损失的政策安排。如果农户不退耕还林,他们就会从粮价上涨中获取多余的收益,而且由于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即使粮价下跌,农户种粮也不会形成太大的风险。退耕还林补贴盯住粮价,这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初衷是一致的,即“粮食换生态”。

3.3尽快建立退耕还林的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重点研究生态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以及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主要集中在林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4有针对性地放宽林粮间作政策

实践证明,对新造林地未郁闭前科学林粮间作,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建议国家修改完善《退耕还林条例》,适当放宽退耕地林粮间作政策,对营造的经济林和兼用林允许套种豆科及矮杆作物,以耕代抚,促进苗木正常生长。当然,对于营造的生态林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套种。同时,关于国家大型工程占地的情况,要规范大型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批程序、责任补偿单位和补偿费用的经额标准。

3.5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

发展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一定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国家应将一部分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林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使退耕农户能够从土地中走出来,同时,国家还应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方面对后续产业给予优惠。

退耕范文篇6

一、提升工程质量,做好退耕自查工作

1、春、秋季开展退耕还林自查验收。

各村社区在春、秋两季对辖区内退耕还林工程进行自查,发现不合格退耕地块要及时督促退耕户进行整改,挖大坑、用壮苗、勤督查,确保提我镇退耕还林工程质量。

2、有效制止各类破坏退耕还林违法行为。

各村、社区要加强日常巡护力度,及时制止乱砍乱挖、复垦、违法征用占用退耕还林林木、林地等各类破坏退耕还林资源行为,形成长效管理管护机制,有效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和不良影响产生。同时要正确引导符合林木采伐政策的退耕户办理采伐手续,落实专人监督监管好退耕还林林木采伐施工和更新,按时上报验收表。

3、加强退耕林木日常抚育管护力度。

当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各村、社区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做细、做实,对常年历次抚育管护不到位的地块全面实施除草灭荒、扩盘松土、防虫修枝等抚育管护措施,促进林木尽快成林见效,提高农户收益,稳定农户情绪,巩固退耕成果。

二、严格执行封山禁牧政策

今年,市退耕办对各县区封山禁牧情况继续坚持每月明察暗访一次,并在全市范围通报。因此,各村社区必须高度重视封山禁牧工作,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一定要常抓不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封山禁牧政策。一是对辖区内舍饲养羊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按季普查,造册登记,建档立卡,每季最后一周上报镇退耕办;二是做好管护人员的考核督查工作。

三、助力生态脱贫,做好政策补助工作

各村、社区要加强对历年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暂停户的督促和引导,尽快完成不合格退耕面积的补植整改,补植整改合格的经县、镇检查验收后应及时给与资金兑付。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2021年度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时间将会提前,因此提前谋划,统筹安排好兑现前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在政策兑现过程中必须严格政策兑现程序,将检查验收结果和政策兑现结果必须公示到位,并将公示的证据资料保存入档。

四、打好思想基础,做好群众宣传工作

一是要系统总结本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经验。对退耕还林建设形成系统详实的经验介绍综合材料,搜集整理典型农户、典型后续产业形成单行介绍材料,搜集能显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措施、产业成效、生态成效的影像资料。二是做好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修订《省封山禁牧条例》为主要内容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五、进一步夯实管理管护责任

退耕还林成果保护坚持属地管理办法,当地政府为本辖区责任主体。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管护体制,明确责任,各村、社区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退耕范文篇7

一、按期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各项建设任务

1、目标任务:今年市上共下达我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8.36万亩。其中:现耕地造林11.23万亩;验收超前实施7.13万亩(具体见作业设计)。本次雨秋季造林面积92840.2亩,其中侧柏67800.4亩,于雨季完成;刺槐6947亩,苹果18092.8亩于秋季完成(具体见秋雨季造林安排);红枣等不宜秋季栽植的树种要做好工程措施、苗木等筹备工作,明年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芽前进行栽植。

2、组织施工:各乡镇要根据县退耕办下发的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文件要求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分片包点组织劳力或督促施工队抓住墒情,全力搞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栽植工作。县退耕办要安排技术人员到乡镇和具体作业地块进行督促检查和技术、苗木把关及协调工作,及时向乡镇党委、政府反馈任务完成情况,确保按标准实施完成。

3、苗木筹备:县退耕办要于8月15日前将全县苗木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将可用苗木进行造册登记,提供给各乡镇参考。除苹果以外的苗木采购按照就近调用的原则,由供需双方见面,县退耕办负责提供信息和协调。苹果苗木由县果业局统一采购提供。

4、时间要求:8月15日至9月20日前完成雨季侧柏、油松容器苗造林任务。10月10日至10月底前完成苹果及其它阔叶树种造林。

二、严把造林质量关、认真搞好检查验收、做好政策兑现前准备工作

1、造林质量(整地质量、苗木质量、栽植技术)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各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安排工作人员划片包干严格按作业设计和县退耕办技术人员的指导,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雨、秋两季造林。

2、在9月20日雨季造林结束后和11月初秋季造林结束后,县退耕办要组织技术人员用20天的时间对雨、秋季造林进行一次全面地毯式检查。严格按《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办法》等政策、法规检查验收,实行“谁验收、谁申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检查验收中不严格把关、弄虚作假、面积不实、质量不达标、优情厚友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对雨季造林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类、归纳,拿出具体解决措施,以便秋季造林参考。

3、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政策兑现不仅是全县上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全县退耕还林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县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涉及11个年度18个轮次62.14万亩。政策补助能否及时“公开、公平、公正”的兑现到位,事关全县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全县验收结束后,县退耕办要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政策兑现明细台帐,以便搞好兑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补助资金一旦下达到位,原则要求春节前一定要据实、足额、按时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

三、及时沟通协调,全面排查退耕还林工作中的各种矛盾隐患

由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启动,今年由退耕还林引发的上访案件比较多,这些矛盾和隐患集中表现在规划设计和政策兑现前后。为此,各乡镇、各中心社区及有关涉农部门一定要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入村组、农户开展一次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矛盾隐患摸排工作,分类提出解决方案。对能够及时解决的要及时给予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要深入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解决,确保农民因退耕还林引发的诉求有人管,有人解决,使全县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退耕范文篇8

关键词:退耕还林绩效制度安排利益博弈

一、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根据我国环境不断恶化状况作出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对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福利和发展生产力都有很重大的意义。但是笔者在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中发现: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很差,其中存在着严重的“寻租”和“串谋”行为。主要表现为政府种苗供给劣质、监督不力,政策兑现不到位。农户短期行为倾向严重,只还林不退耕或退耕不到位甚至毁林复耕的问题普遍存在,树苗成活率很低。

从常理看,退耕还林工程于国于民都是一项受益的工程,但是为什么这些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会广泛存在于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呢?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林权角度(姚顺波,2003)、外部性和政府行为角度(张吉国胡继连,2003)、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角度(蒋海,2003)和退耕还林私人承包的激励相容角度(王小龙,2004)对其解释。从这些角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退耕还林绩效差的原因,但并不能解释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的如上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在阐述理论基点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利益博弈模型,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各利益主体行为作出经济学分析,对退耕还林问题作出解释。针对我国现实状况,对模型结论进一步扩展。最后,提出一组政策建议。

本文的理论基点: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社会中用于约束、激励和保护利益主体行为的规则,通过影响利益主体的利益而影响利益主体的行为。一定的制度安排规定了该制度安排下利益主体的利益选择集。利益主体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中,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一般而言,利益主体处在多个制度安排中,只要其认为一项制度安排下所得利益小于其他制度安排下所得利益,那么其就会突破该制度安排而选择另一种更有利的制度安排,表现为一项制度安排下的非规范行为。制度安排下非规范行为的产生,必然将导致该制度安排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的偏离。简言之,制度规定了利益的选择集,行为基于利益,利益博弈决定行为绩效。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的符合度是衡量一项制度安排的重要标准。

二、模型

基本假设:

假设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利益主体有国家、政府、政府人员、监督者、农户和其他利益体;

假设2:各利益主体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利己行为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进行。利益主体根据利益需要可能突破这种制度约束。

假设3: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或出于制度制定者的利己需要,制度总存在着不合理性,也有其“盲区”,即制度是不完善的。

假设4:退耕还林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强制供给的,该制度安排的运行需要权力的赋予,即需要政策执行者,而政策执行者必定为政府人员中的相关人员。而如果制度不完善导致权力失去制衡,就会有寻租可能,这种“寻租”有可能是被动的,也有可能是主动的“抽租”或“政治创租”。

假设5:政府对监督者缺乏监督。

假设6: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函数分别为:

国家利益:NI=f(E,P,N,S);其中E:主权和领土;P:综合国力;N:国民净福利;S:有效率的制度。

政府利益:GI=f(NI,G);其中NI:国家利益;G:政府自身集团利益(G1:政治利益和G2:经济利益)。

政府人员利益:PI=f(GW1,C1);其中GW1:政府福利;C1:政府人员自身利益(C11:政治利益和C12:经济利益,主要为寻租所得利益)。

监督者利益:OI=f(GW2,C2);其中GW2:政府福利;C2:政府人员自身利益(C21:政治利益和C22:经济利益,主要为寻租所得利益)。

农户利益:FI1=f(P1),FI2=f(P2),FI3=f(W)……其中P1:传统种植收益;P2:退耕还林收益;P3:当工人所得收益;因为农户处在多个制度安排下,所以其收益函数是多个可选择的。

其他利益体利益:SI=f(R);其中R:寻租所得利益;本文中其他利益体是由租的存在而衍生出来的,所以在该制度安排中,其利益因子只有租,即R。

特别强调的是利益目标函数与利益因子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假设,各利益主体利益关系反映在图表中如下:

退耕还林利益关系图

说明:该利益关系图中,关系1、2、3、4都是委托——关系,但委托——的内容不同。关系5、6、7、8都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在清楚以上退耕还林利益关系图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后,我们将对该图利益关系的各种可能结果作出探讨:

在关系1中,政府是国家公共事务的者,政府此项工程,于政府函数中的国家利益因子和政府的政治经济利益因子都是有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政府利益的扩大,在该关系中,政府的利益目标和国家利益目标一致,政府行为不会偏离国家利益,因此,该关系是稳定的。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用N2和N1分别代表退耕还林后和退耕还林后的国民净福利,用P2和P1分别代表退耕还林后和退耕还林后的综合国力,用NI2和NI1,G2和G1分别代表退耕还林后和退耕还林前的国家利益和政府自身利益。用GI2和GI1分别代表退耕还林后和退耕还林前的政府利益。由于N2>N1,P2>P1,则I2>NI1,G2>G1,所以GI2>GI1。由此,可得出:

命题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政府与国家利益一致,其会强力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在关系2中,也即政府和农户这一环节中,政府凭借其强制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对农户进行限制,对部分农户的土地实行强制退耕还林。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农户作为一个个体,其处在多个制度安排之下,具有多个利益函数,只要其认为在其他制度安排中的利益是大于该制度安排中的利益,那么他就会放弃该制度安排,而选择其他更有利的制度安排。如外出打工或继续进行传统农业种植。其利益博弈如下图:

博弈图1

注:FI2是退耕还林后农户的补贴收入,FIi是农户在其他制度安排下的收入;GI3是政府在不退耕还林时的收益,GI4是政府在退耕还林时的收入。当FIi>FI2时,农户退耕还林,否则农户不退耕还林;显然,GI3<GI4;由此,可得出:

命题2:只有当政府补贴大于农户在其他制度安排下的利益所得时,农户才会与政府合作,实行退耕还林工程。

在关系3中,也即政府与监督者之间,政府只能委托监督者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政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进行监督,使得制度安排得到有效实施以达到预期绩效。然而,由于政府缺乏对监督者的监督,因此,监督者很可能有偷懒行为,或表现为监督无作为,有监督之名,而无监督之实,同时监督者如果认真监督会遭到报复等,这使得政府与其监督权人——监督者的“委托——”关系呈现不稳定性,其利益博弈如下:

博弈图2

注:a:监督者监督成本;b:监督收回国家利益额,在这里我们假定其为其他人员造成的国家利益损失;c:监督者监督收益(心理安慰等);d:国家利益被追回的概率。

显然,当(-a+c)>0时,监督者才会监督。由此,可得出:

命题3:只有当监督者的监督成本小于监督收益时,监督者才会认真监督。

关系4是一个与关系3非常类似的一个博弈关系,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

命题4:只有当政府人员的监督收益大于监督成本时,政府人员才会认真监督。

在关系5中,如果政府人员不寻租,那么监督者无论是监督还是不监督国家利益都不会受损,是我们的理想结果。但是大量存在的是政府人员寻租的活动,在政府人员寻租前提下监督者与政府人员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从以下博弈图得出:

博弈图3

注:博弈图3中e:监督成本,e>0;f:政府人员寻租所得,f>0。g:为反监督付出的监督成本g>0;k:反监督成本,k>0;在这里,我们假定政府人员的受损额等于其寻租所得,且监督者可以全部追回该损失;h:监督者与政府人员分享“租金”所得,h>0。这是由于监督者也是一种权力(监督权)的掌握者,其也有寻租的可能,而其不规范行为难以监督,权力掌握者就会采取与监督者分享寻租所得而使自己万无一失的策略,同时,监督需要监督者付出成本,而与政府人员串谋可安全地获得非法收益。

求解此博弈图,易得均衡解:政府人员与监督者串谋。由此,可得出:

命题5:在对监督者的监督缺位状况下,监督者会与政府人员串谋分享“寻租”所得。

在关系6中,由于政府人员(权力掌握者)的权力后面隐藏着超额利益即租,因此就会有寻租者(其他利益体)的出现,以某种购买方式购买权力掌握者手中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获得,合法是指寻租者钻制度的“空子”,这个“空子”可以是由人的有限理性的制约造成,也可以是制度制定者因自身利益需要而造成。当然,此“租”也可能是政府人员主动创租。

以种苗的供给权为例,种苗可以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农户自己在市场中寻得,由市场供给。在市场供给中,种苗的好坏由农户识别,责任也由农户负责,毫无疑问,这是市场经济的配置资源方式。但是,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政府就少了一项权力,也就少了一个寻租的可能,因此,政府人员要获得种苗供给权所带来的超额利益(租),就必须把种苗供给权集中在其手里。若政府供给种苗,由于该权力相伴有租的存在,就会有寻租者中的权力购买者的产生,而政府的种苗供给必定要有人,权力购买者(其他利益体)就会争当人,在博弈图4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人员和其他利益体的利益博弈结果:

博弈图4

注:博弈图4中p,q分别是政府人员与其他利益体的寻租所得。由于其他利益体寻租不成功在现实中受到惩罚的概率非常微小,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我们假定其寻租不受惩罚。

在其他利益体获得种苗供给权后,种苗质量是无从得知的。其他利益体由于在获得种苗供给权时付出了代价,因此其很有可能以次充好。虽然有质量检查部门,但其很有可能与政府人员和其他利益体串谋,将次说好。即使经过很长时间的检验也无从得知。因为,假如栽不活种苗,我们很难确定这到底是种苗质量还是气候还是农户不努力的结果。在处罚时,责任无法确定,而农户往往处于博弈的劣势,农户受处罚的可能性较大。即使法律执行人员是公正的,出于信用考虑,农户受处罚的可能性较大。

结合命题5,可知该博弈的均衡解是政府人员与其他利益体都寻租。由此,可得出:

命题6:在命题5成立条件下,其他利益体和政府人员都会“寻租”。

在关系7中,由命题5和命题6可知,监督者要获得“租金”就必须与其他利益体串谋。从而可得出:

命题7:在命题5和命题6成立条件下,监督者与其他利益体必定串谋以分享“租金”。

在关系8中,政府人员与农户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就像政府人员与监督者一样,这种监督关系不存在利益的激励,即监督者不能通过监督获得利益,反而有可能损失利益。监督者的监督积极性只能通过其他手段保证,如道德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道德是有其作用临界点的,而且这个临界点在当前中国是极其低的,这一点在我国社会各界是得到广泛认同的。政府人员和农户的利益博弈如下:

注:博弈图5中m1,n1分别为串谋所得,m2,n2是不串谋时双方得益(损失),其中m1<m2,n1>n2;因为农户处于博弈弱势,如果其选择串谋,则相对会少一些,政府人员受益。而如果农户选择不串谋,致使政府人员受损,政府人员无疑会选择报复,表现为监督时的刁难,何况如果种苗不合格,合格率难以达标,这种报复就更以一种“合理”的面目出现。

对该博弈图求解易得在政府人员串谋前提下,农户的最优选择是串谋。由此,可得出:

命题8:在政府人员串谋前提下,农户的最优选择是串谋。

根据命题1-8,易得出:

推论1: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其对农户的利益补偿必须大于农户传统种植利益才能使农户积极退耕还林。

推论2:如果满足模型假设4,退耕还林工程会出现一个多方利益主体串谋共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格局,这个格局的主导者为政府人员和监督者。如果不能解决其中的“寻租”和串谋行为,那么这种格局将永远存在,在这种格局下,退耕还林的绩效必定很差。退耕还林绩效差是退耕还林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内生必然结果。

由于我国现存制度安排中,普遍缺乏对监督者的监督,所以,该模型只需要作稍许修改就可应用于其他类似情况,所以,推广推论2可得:

推论3:只要制度安排中权利失去制衡,那么该制度安排下的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必定相左,权利制衡越小,实际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相差程度越大;反之则反。

推论4:制度安排要达到预期绩效就必须满足“激励相容”和“纳什均衡”。

三、结语

本文在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发生的不规范行为的疑问基础上,首先阐明制度、利益与行为及绩效之间的关系,然后构建一个利益博弈模型,对退耕还林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作出分析,并导出若干命题和推论。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给出退耕还林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①加大对退耕农户的补偿力度,真正建立和健全退耕还林的利益补偿制度;只有让农户切实获取退耕还林的利益,真正实现“谁付出,谁受益”,才能让其一心一意退耕还林,才能使退耕还林工程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最终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②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市场化运作;虽然退耕还林必须要通过政府才能实施,但是要实现政府指导和监督下的市场配置机制,能市场化的尽量市场化,这样就从根本上根除了政府人员寻租的可能,从而将整个由政府人员主导的寻租和串谋格局打破,实现退耕还林的市场化运作。

③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和激励;这不仅仅存在于退耕还林之中。如前所论,我国当前监督机制缺乏利益激励和利益约束。应当在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建立激励奖惩机制。使监督者的博弈均衡解是监督。为防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掌握者)串谋,对监督者的监督权可以交给人民大众,并给以保护和奖励。因为串谋使人民利益受损,其必定反对,只要政府切实给以保护和奖励,使其博弈均衡解为监督并举报,人民大众是很乐意监督的。

④加强对其他利益体的监督和惩罚,并通过诱导使其行为规范。现实中对其他利益体的不完善监督和惩罚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寻租,通过加强对其监督和惩罚加大其寻租成本从而使其寻租动力减弱是打破串谋格局的一个重要手段。

⑤在完善监督条件下切实提高政府人员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加大其寻租预期成本。不得不承认,政府人员在合法范围内的收入是比较低的,有的政府人员原本是好的,但是商品社会中物质精神消费的巨大差距使其很容易在非法利益面前低头。

⑥实现政府(人员)行为公开透明制度。目前广泛存在的政府(人员)行为的不公开不透明为政府人员寻租、偷懒等非规范行为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其能够安稳地从事“黑箱”操作又逃脱惩罚。如果能够实现政府(人员)行为公开透明制度,政府(人员)行为就会受到监督,其不规范行为也就相应的会受到约束,自然而然地,其行为绩效就会提高。

⑦实现各个利益主体权利的制衡。制度安排中权利失去制衡,其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必定相左,权力制衡越小,实际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相差程度越大。一个制度安排只有实现了权利制衡,才能提高其行为绩效。而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的符合度是衡量一项制度安排的重要标准。

⑧在制定制度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量使制度完善,满足“激励相容”和“纳什均衡”。如前所论,退耕还林绩效差是退耕还林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内生必然结果。如果制定制度时能够从各个角度使其得到完善,那么各种非规范行为就不会出现,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也必定很好。这是最重要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各项制度安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制度总体不完善,这就难免会出现制度安排下内生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导致制度安排的绩效较差,进而使经济运行低效率。因此,提高制度安排的绩效就一定要从制度安排本身存在问题着手,以达到治本之效。

参考文献

1.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余钟夫:《制度变迁与经济利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陆丁:《寻租理论》,《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6.周惠中:《经济激励与经济改革》,《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7.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的见解》,《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8.田国强:《激励、信息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9.王小龙:《退耕还林:私人承包与政府规制》,《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0.贺卫:《寻租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11.《退耕还林条例》,国发[2002]367号

1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

13.姚顺波:《产权缺损的非公有制林业》,《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

14.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

退耕范文篇9

**年5月28日,**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林业局局长刘中富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县退耕还林工作的情况报告》。会议对我县自去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同时指出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集中成片体现不够;二是退耕还林政策尚未完全到位;三是相应的配套工作未及时跟上;四是管护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会议指出的有关问题,县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现将整改措施报告如下:

一、关于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中集中成片体现不够的问题

从近两年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情况来看:**年度市下达我县退耕还林4.9万亩,我县规划在23个街镇乡,其中棠香办、宝顶、龙水、邮亭、中敖、铁山等12个乡镇共规划面积3.12万亩,占总计划的64%;**年度市下达我县计划6万亩,县里规划在23个街镇乡,其中宝顶、龙水、邮亭、铁山、中敖、三驱等12个乡镇规划面积3.2万亩,占计划63%。基本体现了集中布局在旅游沿线和原二、三、九区,但街镇乡在落实任务时,未坚持集中成片布局,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展示效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退耕还林任务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对造林地块规划不集中的单位或业主,不能参加招投标,同时,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走廊,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原则上以宝邮路、大安路、大铜路、大荣路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的15个乡镇为重点进行规划布局,以确保工程的规模效应和治理效果。

二、关于退耕还林政策尚未完全到位的问题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启动实施时间短,工程技术要求严、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加之前期工作中人员不够,工作经费紧缺等原因,造成了工程质量验收不及时,政策兑现尚未完全到位等情况。县政府决定,进一步充实县退耕办力量:一是将原生态办抽调人员转抽到县退耕办集中办公;二是林业局新进的三名大学毕业生到退耕办工作;三是组建了由五名林业工程师组成的监理公司,负责工程质量监理。同时,按照市、县1:1配套的原则,由县财政预算安排到位工作经费,基本满足了工作需要。对新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做到造林一片,验收一片,兑现政策一片,进一步调动广大退耕还林农户的积极性。

三、关于相应的配套工作未及时跟上的问题

根据县人大的审议意见和重庆市林业局最近召开的全市林业重点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于6月20日召开了全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强调了依托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一批以笋竹、枇杷、水果等为主的产业化基地和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目前县林业局已着手与外商洽谈的项目有竹笋加工厂、竹片加工厂、枇杷产品加工厂等,县政府将继续给予优惠扶持政策,促使其尽快建成,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实现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统一。对退耕农户发放林权证的工作,县林业局与各实施街镇乡正在紧张进行之中,预计今年12月份前可完成去年已实施项目农户林权证发放工作。

退耕范文篇10

一、市退耕还林还果概况

市位于省西南部,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下辖16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87个村(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中国长红枣之乡、全国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县、省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自2012年起,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果生态富民工程。经过4年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高标准经济林基地65个、11万亩,栽植各类优质果树500余万株,惠及9个山区镇、182个村、5万余户、10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75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30万亩,林木蓄积量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6.5%,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23亿元。

市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发展特色经济林30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人均1亩果的目标,使种植特色经济林成为农村群众的致富之路。

二、感受满山遍野林木,饱览“印象”

参观过程中沿路感受退耕还林还果盛况,一路考察下来,似浏览一部“印象”的大片。

虽然已进入冬季,连绵不断的经济林木却依然给人带来勃勃生机。在参观路上,随着地势起伏,成片的果树在视线中延展着,一些黄色的“小旗”不时跳动在在果树丛中,那是群众们用来防治害虫的粘虫板还布设在田间果园里。

据市林业局刘副局长介绍,市境内,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多年深受“小产业、低效益”的困扰。2012年,市委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认真研究,打响了退耕还林还果、向山地丘陵要效益的攻坚战。如今,这项帮富于民的巨大工程惠及9个山区镇、180个村、5万余户,初步实现了既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又绿化生态的目的。4年来新发展的11万亩经济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初显成效,初步把山区打造成了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花园。

通过对市、、、4个镇的退耕还林还果情况的参观考察,感觉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科技为先,整合资源优势。市与省果树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示范基地。选用最先进的高品质树苗,采用如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等高产优质生产模式,推广采用最新生产技术。根据地形和树种不同进行区域规划,整合水利、交通、农业、国土、林业、供电等部门资源,进行全配套服务建设,解决果树浇水、用电、运输等问题,保证了“水电林田路,跟着果园走”。以退耕还林工程为核心,合理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

二是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确保退耕还林区域相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9个山区镇平均每镇发展面积达到1.2万亩,确保经济林栽植集中连片,便于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服务、形成产业规模化优势。以原退耕还林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连片发展,形成规模较大、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生态经济林基地。

三是建管并重、质量优先。在保证规模的前提下,选择优质壮苗,精细建园,加强土肥水、修剪、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管理,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市政府、镇、村、户层层落实责任,验收组对建设质量,进行专项检查验收,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提出通报批评,扣减补助资金。

四是发挥综合效益,突出森林文化。在退耕还林还果生态富民工程中,做好经济林与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结合文章,把山区打造成为集林果生产、观光采摘、生态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花园。如镇万亩早熟桃观光园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去年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营业收入8000余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是因地制宜发展,突出重点特色优势树种。各镇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传统栽培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模式。栽植树种以核桃、大枣、大樱桃、猪牙皂为主,坚持一镇一品或多镇一品,形成规模优势。

三、纵观市退耕还林还果,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市退耕还林还果工作扎实推进,初步走出了一条“农民得实惠、政府得生态”的双赢之路。通过考察,该市退耕还林主要有以下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是根本,确保“退得下”。成立了市委书记任指挥长的“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指挥部,重点做好工程审批、政策兑现和确权发证等工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动员大会,市委书记亲自签订责任状,市长作总发动,要求各有关镇将退耕还林还果纳入一把手工程,全力全速推进“退耕还林还果”工程建设。

2、政策到位是保障,力争“还得上”。为切实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市委、市政府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在财力上给予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市财政每年列支1.4亿元用于山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造林绿化奖补,其中5000万元对连片500亩以上的经济林基地进行奖补,连续补助4年,第一年核桃、板栗、樱桃等林果每亩补助500元,苹果、桃等每亩补300元,第2年、第3年、第4年每亩补助200元。此外,在信贷保险、技术指导、设施配套、市场“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列优惠政策,真正让群众吃上“定心丸”,全方位确保工程扎实稳步推进。群众积极性的提高使得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3、宣传发动是前提,做到“稳得住”。市委市政府开辟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退耕还林还果工作。市林业局联合市外宣办、电视台、组织部远教中心等部门制作了“退耕还林靓市富民”专题片,发放了公开信,开通了农政通短信服务平台,通过做客电视访谈、电台行风热线等节目深入解读退耕还林的意义、政策措施和林果生产典型示范户,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群众自愿是关键,做到“愿意干”。退耕还林还果工程必须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土地依法流转,对于那些群众积极性不高、不愿栽植的,不强制发展,坚决杜绝行政命令、强迫包办等现象发生。对不愿意种植林木的农户,经村集体评估可以置换土地。确保退耕还林还果工程群众愿意干,干的长久。

5、创新模式是基础,实现“能致富”。该市探索出了“政府花钱买活树”、“农户花钱为自己栽树”的新思路,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栽植适宜树种。积极引入了“公司+农户”、大户承包等经营模式,成功走出一条“引进外资开发荒山,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的发展方式,实现了由政府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方式转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增收。

6、技术督导是关键,保证“不反弹”。该市在国有市苗圃建设了优良种质资源基因库,育选优质苗木,并选聘了1名林果科技顾问和9名林业技术员,全面负责退耕还林的规划建设和技术指导。同时,市林业局成立了5个技术督导组,实行包保督导责任制,严把技术标准,坚持统一购苗栽植、统一管护督导、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督查保活,避免反耕、反牧现象发生,切实发挥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四、在我县南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具有必要性、可能性

1、目前我县绿化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省中部偏北,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全县辖11镇5个街道办事处,858个行政村,一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48.8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7.9万亩,林木蓄积量1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6%,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31.67亿元。

2、我县南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具有必要性

我县山区农业生产也存在着杂粮种植低产低效益、或虽有经济林

生产却存在零星低效的现象,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退耕还林还果,提高山区农业生产的整体经济效益成为迫切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规划了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工程可同时有力地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工程,可以整合山区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有效配置,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很有必要。

3、我县南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具有可能性

相对于市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而言,我县山区6镇办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相对于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77.1毫米,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07.5mm偏少,但是市是在林、水、路配套的情况下实施退耕还林,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不能单纯依靠自然降水,我县实施配套工程后完全可以完成退耕还林工作。

我县南部山区一直是重要的林果产地,林果生产历史悠久。水杏、青阳柿子、临池葡萄、红芽香椿、好生花卉、金星山楂,久负盛名,远销四方。水杏以其个大、早熟、优质、丰产广受市场欢迎,1987年在省杏鉴评会上被评为早熟优质水杏第一名,1999年被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选为唯一参展果树树种;目前在黄山、西董、黛溪栽培最多,年产1.9万吨,产值达6000万元。红芽香椿以其色泽艳、香味浓、味道鲜、营养丰富而著称,深受市场欢迎;在山区6镇街都有广泛栽培,年产1800吨,产值可达1800万元;香椿于2013年9月获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和竞争力。近年来,黄山、临池核桃产业获突破性发展,还涌现出了西董金玉山1000亩油用牡丹等新兴特色经济林产业。

综上所述,南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具有充分的可能性。

五、我县实施退耕还林还果的发展建议

在我县山区6镇街实施好退耕还林还果这项生态富民工程,结合市的发展经验,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宣传发动。首先山区6镇街党委政府要认识到位,意识到在山区因地制宜地实施好退耕还林还果工程,帮富于民,实现山区发展的综合效益的重要意义。领导有了充分认识,才会有的放矢地去谋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向群众展开宣传,让社会广泛了解,让群众想发展,让社会团体感兴趣,为发展获得良好的初速度。

2、搞好土地流转。特色经济林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是实施山区退耕还林还果工程的关键所在。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首先搞好土地流转,力争每块经济林在100亩以上,便于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形成产业化格局,提高经济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山区退耕还林还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我县南部山区有水杏、香椿、青阳柿子、苹果、山楂、花椒等传统的种植优势,近年来核桃、桃、梨、葡萄种植等发展势头良好。各镇街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方向,确定好适合自己栽培的树种品种,为山区生态富民工程奠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