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8:39:05

统计建设

统计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统计文化建设;统计人员;统计管理

现如今,有关文化的词条已成为点击率和曝光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文化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统计文化作为统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打造现代化的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统计工作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统计文化概论

1.1统计文化的含义。所谓统计文化,是指各类统计组织在进行统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统计特色的价值理念、思想方式、人文情感、行为手段等的总和。1.2统计文化特点。一是思想性。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统计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统计文化。二是人本性。统计文化建设依靠统计人,为了统计人,由全体统计人共享其成果。作为统计文化建设的立脚点是推进人类的全方位进步。三是时间性。它在一定的历史时间中出现,又与时偕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而内容变得日益丰硕。四是专业性。其最主要的专业特征是追求真实、甘于奉献、优质服务。五是系统性。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多种文化形态为统计文化所包容,这些精神文化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就成为统计文化的焦点。六是实践性。统计文化建设的开展不是为了图虚名、装门面,而是为促进统计事业科学发展服务的。1.3建设统计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应时展的需求,统计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人为本,重心是树立科学的统计价值观,任务是提供最优的统计服务,提高统计生命力,促进统计事业的蓬勃发展。统计文化建设要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根本,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养为动力,最终能引领统计事业的发展。

2推进统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统计文化建设存在的弊端。统计文化建设从现状来看,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的弊端。一是统计文化建设的含义、作用为很多人所不了解,包括统计人员对其中的内容都一知半解,因而对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文化建设未给予有效、系统的指导;三是关于统计文化建设内容、形式的运作规范制度还很缺乏;四是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是统计文化中的一大特点;五是统计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2.2统计文化建设的具体作用。(1)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可以通过统计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现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想法、行为取向、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因此,只有通过统计文化建设的引导,统计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2)统计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可以通过统计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求真务实、依法统计、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统计精神为统计文化建设所倡导;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制造氛围是统计文化建设的方针。所以,持续推进统计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统计人员坚持学习,掌握新的统计分析技术,从而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3)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通过统计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统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统计事业的繁荣发展。而统计事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于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能够满足社会各界所需,这就要求统计组织根据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断修正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各行各业以及政府决策的水平。(4)统计组织的管理工作效率可以通过统计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统计文化建设理论知识被实践检验的过程中,统计文化精神将潜移默化地为统计人工作的内在力量,用于规范统计人的统计行为,使广大统计人员积极创新,为统计事业发展出谋划策,这就大大提高了统计组织的管理工作效率。(5)统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通过统计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统计文化也不例外。统计实践是统计文化理论的来源,统计文化理论的创新成果也随着统计实践的检验而不断丰硕。统计文化强调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用统计中优良的价值观不断鼓励统计人,促进统计事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2.3充分认识加强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从先进文化对民族传承、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看。古往今来,统计事业的发展虽然时有迂回曲折,但总趋势却是前进的,究其原因,就是统计文化这个关键要素渗透其间。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大浪潮中,统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党和中央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精神,时刻牢记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数据质量的真实、准确,才能使统计各项工作获得长足的进步。(2)从统计事业所处的改革发展新常态对统计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看。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已经来临,处在深水区中的改革也正在攻坚克难,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步履维艰。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转型过程漫长、复杂、矛盾尖锐的特殊时期,富有时代特色的统计文化满足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样性需求,鼓励了一代代统计人,不断涌入统计改革事业的大浪潮中。(3)从统计数据的社会需求对统计队伍建设的要求来看。当今社会,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在提高,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统计新需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是有待提高。而统计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化,正好可以解决统计人素质不高、观念不强、业务不精的弊端,是统计服务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

3如何加强统计文化建设

3.1确立指导思想,打造统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应确立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坚持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领会,坚持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切实把统计核心价值观即“忠诚统计、求真务实、追求卓越、乐见其成”渗透到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统计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食粮。3.2创建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统计特色文化。要持续学习统计先进文化思想理论,贯彻终身学习原则,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到工作方式创新的转变,不仅要注重学习政策理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还要加强学习统计相关领域的知识,进一步提升逻辑分析事物的能力,打造复合型、多才型的统计队伍,统计机构可定期推荐学习书目,举办学习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要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弘扬统计职业道德,加强爱岗敬业职业培训,通过统计数据转化成果的功能,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乐于奉献的统计工作精神。3.3坚持六项原则。一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则。要坚持用统计文化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够精的统计队伍,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提供更优服务原则。把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与统计文化建设的结合起来,争取多出更优质的统计精品数据分析,能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三是渗透文化入实践的原则。只有把统计文化建设贯穿到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才能赋予统计文化以新的生命力,继而创造更优秀的统计发展理论。四是参加对象多样化的原则。统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统计专业人员的付出和努力,还需要各个企业的统计人员来共同维系,与每个统计工作者都息息相关,这就需要他们共同完善统计文化体系的建设。五是长线作战原则。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需要时间的,统计文化也不例外,它从实践中产生,又作用于具体的统计工作,并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产生新的内容。六是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统计文化原则。统计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统计文化,充实统计文化的内容。3.4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统计知名度。加大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网络、微信等现代化宣传手段,使统计一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得以提升。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媒体,宣扬优秀的统计文化理念,展现积极向上的统计精神风貌,进而提升统计文化集体形象。

4结论

统计文化,已从沉默中醒来,如日方升。但统计文化的建设之路还很遥远,任重而道远。作为新一代的统计人,我们要勇挑重担,开拓进取、革故鼎新,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统计文化为奋斗目标而努力,为建设、发展、创新统计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虹辉.统计文化建设之我谈[J].中国商界,2010(12).

[2]周承昌.统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统计,2019(3).

统计建设范文篇2

一、上半年统计工作回顾

(一)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上半年,我局按照省、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严把基层数据质量关,按时按质完成了2009年度农业、农村住户调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工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降耗、服务业、劳动报酬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等专业的年报统计工作。同时,根据国家、省、市统计调查方案制度要求,按时完成了2010年各专业上半年的月(季)度报表工作及国内生产总值快报任务。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及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194981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后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5.8%,比上年加快了4.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383517万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032万元,同比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744269万元,同比增长10.9%,人均GDP为17756元,比上年增加1743元,增长16.97%。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9.7:42.2:38.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4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7.8%,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财政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6.3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1-6月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948998万元,同比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42万元,同比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436940万元,同比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72515万元,同比增长9.8%。1-6月份财政收入完成83239万元,同比增长23.21%。

(二)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大力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

为了进一步推进统计法制建设,规范统计行政行为,切实促进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统计法制建设。一是继续广泛宣传《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省统计管理条例》。二是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法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湘政办发[2010]15号)和市《关于开展统计执法检查的通知》(衡人财字[2010]12号)要求,开展了统计执法大检查。

5月18日下午,市政府、市人大、市监察局联合召开了全市深入学习《统计法》暨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动员大会,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李莲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家成,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茬。5月19-21日我局组织了统计执法人员进行执法业务强化培训。5月25日起分三组对全市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展开了统计巡查、统计执法检查。6月12日了《关于前段统计执法检查工作的通报》(耒人财字[2010]01号)。截止6月30日,已对新市镇、洲陂乡进行了统计巡查;对市自来水公司、市农业局等30多个单位进行了统计执法检查。

(三)认真开展统计分析,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上半年,我局坚持“快、精、准”的原则,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及时传达市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各项经济监测指标,并将监测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股室和专业负责人。

在进一步强化进度分析和监测预警能力的同时,我局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利用充分占有大量统计资料的优势,进行重点分析和专题研究。一是每月、每季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报送《市主要经济统计指标》和其他的相关的统计分析资料。二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短、新、快”的信息资料。三是积极利用统计信息网主动公开统计公报、统计月报及专项普查、调查数据,实现了与党政门户网、党建网和省统计局、市统计局网局的链接共享。

(四)、精心组织,努力搞好普查工作

认真落实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后继工作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调动社会各部门力量,加强对经济普查和抽样调查成果的开发应用等后继工作。二是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落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截至6月底,全市各乡镇相继都成立了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各乡镇人口普查办已完成普查小区划分、普查小区地图绘制工作。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已完成全市普查小区地址码编制、录入上报和市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业务骨干综合业务培训工作。6月29日,市政府常务会又专门研究了人口普查工作,对此次普查的经费安排、工作部署确定了具体方案,为我市人口普查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下半年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1、做好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社会投资、餐饮服务业、劳动报酬等各项统计报表定报和年报任务。

2、认真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下发的13号文件和自治区政府下发的197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正确把握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人口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1)组织召开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动员会议;(7月下旬)

(2)制定全市人口普查宣传方案实施细则:(8月上旬)

(3)做好市、乡两级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调;(8月中旬)

(4)做好市乡两级普查指导员、普查的综合业务培训工作;(9月上旬)

(5)解决落实市、乡两级普查工作经费,做好人口普查物质准备的相关工作;

(6)开展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做好数据处理的准备工作;(10月中旬)

(7)全面开展人口普查的入户登记工作;(11月1日零时零分)

3、做好我市劳动力抽样调查、群众安全感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调查工作。

4、加强对部门统计管理,强化统计职能。

一是切实加强对部门统计的管理。树立大统计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的协调职能,严格执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和规范部门统计数据报送制度,建立部门统计工作巡查制度,积极推进部门统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强化政府统计部门在统计数据、统计执法、统计管理和定量考核评估等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树立起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整合社会统计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统计资源,形成“整体、协力、互补、共享”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统计建设范文篇3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浙江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统计法》和《条例》),全市统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通过去年7月至9月《条例》贯彻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以及11月份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代表对我市贯彻执行《统计法》和《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我市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县和乡两级统计力量与任务的矛盾十分突出、统计数据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统计违法行为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等薄弱环节。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维护统计数据的严肃性,根据《统计法》和《条例》规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统计信息是经济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党和政府实行有效管理和进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统计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定期分析并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支持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工作。统计力量与任务矛盾突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充实统计力量,确保统计工作依法正常开展。

二、大力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

今年是《统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各级统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宣传,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进一步营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全市掀起一个学习、宣传、贯彻《统计法》的新高潮。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杭州市“四五”普法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统计法制宣传,增强他们的依法管理统计工作、支持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统计工作的意识;抓好对广大统计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的教育,增强他们自觉遵守统计职业道德,依法如实报送统计资料、不出假数的意识;抓好对社会公众的统计法制宣传和普及,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

三、不断强化基层统计基础建设

根据《统计法》和《条例》的有关规定,市政府决定在20年开展基层统计基础建设年活动。要按照建立健全基层统计网络和强化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加强基层统计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制度建设、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目标,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统计基础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委〔2001〕19号)规定,进一步落实乡镇财政统计办公室的设置和统计人员的到位工作。要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赋于社区居委会统计工作职能,落实统计工作人员,以进一步完善基层统计网络。

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社区)统计单位的名录库建设。对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单位名录库实行申报验收制度。加强对抽样调查单位数据真实性的检查和评估,建立定期实地访查制度,提高抽样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加强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逐步推行统计报表网上直报和统计、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的信息联网工作,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继续推行统计登记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按照《条例》的规定,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等基本统计单位,在依法设立或变更后,要及时到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办理统计登记或变更登记备案手续。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反对弄虚作假的统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他们依法统计意识。

四、依法规范统计调查和统计数据行为

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统计调查的管理工作。在与国家统计调查不重复的前提下,各有关部门在本系统、本行业或跨系统、跨行业开展统计调查、收集统计资料,必须执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行备案、审批制度。不得随意制发统计报表,开展统计调查,以减轻基层的负担。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统计法》和《条例》的规定,加强统计数据对外的管理。全市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由市统计局依据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出版物等渠道向社会,其他部门未经市统计局同意不得自行。凡由有关部门负责搜集的全市性重要统计数据,需对外的,必须事先得到市统计局的认定;其他统计数据对外,应及时向市统计局备案。全市性重要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必须使用规范的统计指标名称。各部门因工作需要引用全市性统计数据,必须以市统计局或认定的数据为准。新闻、出版等单位需要发表和引用尚未公开的全市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必须经市统计局审核同意。有关部门对外公布年、季、月度全市性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的预计数字,须与市统计局研究并经认可后方能使用。对未经市统计局认可或核准,擅自全市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由市统计局依据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五、加强统计执法监督检查

统计建设范文篇4

一、历史及现状

2004年,汨罗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在缺少资金、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和查阅大量技术书籍,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编写并了汨罗市统计信息网。为了更好的让统计网站规范运行,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等,去年我局准备对统计信息网实施改版,但因多方面原因一直没改成,现在正在积极筹备中。

我省县(市)级统计信息化建设始于1988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局于1990成立电子计算机站,当时设备仅M24微机1台,编制人员1名,主要处理个别专业的统计报表,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网络延伸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底我局开通了与省市统计局专线连接的2M光纤电路,通过光纤物理连接全省统计信息内网,统计资源和信息交流更为方便快捷。通过内网,我们能及时了解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文件精神和其他重大统计信息,从而提高了统计行政效率。

2、硬件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建设是统计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我局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统计信息化列入了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对信息化的投入。近年来,我市统计系统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计算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局拥有计算机21台,打印机10台,添置了复印机、数码设备、视频音响设备、辅助外设,拥有笔记本电脑1台,同时,在省局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还添置了1台服务器。硬件设施上到新的水平,局内各机实现资源共享,给网络办公打下了坚实基础。

3、网络应用逐渐普及:一是局内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近年来,我局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常抓不懈,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常用办公软件的不断培训及自学,全局工作人员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大大提高。现在,我局所有工作人员大都能独立完成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报表数据处理工作。第二次经济普查、第二次科技普查、名录库维护与更新、统计一套表所要求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处理运转良好。二是全面实现了局内数据、文件传输网络化、无纸化。通过全局上、下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网络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应用环境不断优化,FTP、QQ、Email已成为数据、图表传输的主要工具,纸介质逐步脱离;设备共享成为日常数据调用和文件打印的方式,机器设备不再成为孤岛。我局信息化建设的最直接的效果体现在:大多数统计工作人员已养成了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习惯,经常通过网络交流工作心得,查阅统计资料,了解其它省、市、县统计局的工作情况,使网络成为解决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4、基层硬件设施有了保障。2007年12月,借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处理急需电脑之东风,在上级统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32个乡镇场全部配备了全新的计算机和打印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建设质量不高。统计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安全系统仍很脆弱。一方面,我局统计人员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主要表现为没有及时升级杀毒软件、随意浏览不正规网站、传输数据资料使用商业网站邮箱等,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黑客攻击、病毒侵袭、网络犯罪等情况的发生,导致统计信息被窃或丢失,有时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安全设施跟不上统计信息发展的需要。由于经费紧张,没有配备抵御风险的安全环境保障的设备,遇到意外事故发生,难有应急的措施。

2、程序太多且统计数据分散。目前,我市统计数据处理工作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报表数据单机处理。由于各统计专业软件只能单机运行,日常统计报表数据处理仍然同屋不同灶,各自为阵。现有的统计数据分散在ePRAS、aPRAS、sarp、foxpro及excel中,除ePRAS、aPRAS是集中数据处理外,其它的软件都是单机处理,这样的程序太多,市级专业人员难以弄清程序的用法,乡镇和部门统计人员更加不能适应。二是数据资源缺乏有效管理,数据的调用存在很多问题。因为软件分类太多、安装环境要求各不相同,例如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采用“图像存储、光电录入”技术;经济普查ePRAS应用软件的软件和数据的分离等等。若干年后,查找历史数据只能查年鉴,给数据的保存及查询带来困难。数据缺乏统一的统计数据管理标准和管理介质,使大量统计数据的管理仍然处于“原生态”。

3、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偏低,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在统计信息化建设中,人才和技术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要搞好统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当今世界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更新周期短,使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全局22个工作人员只有一个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现有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计算机操作、维护水平都不高,应用开发能力更是捉襟见肘,成为统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开发、应用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三、几点建议

1、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及经费投入力度。统计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切实改善现有网络和设备条件,确保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2、建好市级统计信息网,提高统计服务能力。统计网站是统计信息化平台的门户,是统计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因此,我们要在完善市级局域网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市级统计信息外网。统计信息网站应具有以下二个主要功能:⑴政务公开。把统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能、法规制度、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在网上,使社会公众了解统计工作;把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地公布在网站上,为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变化提供基础信息。⑵、政务互动。此项功能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内网中的互动,统计系统内部纵向和横向部门之间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以及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网上互动。二是与社会公众的网上互动。

统计建设范文篇5

(一)领导重视,努力探索,不断开拓社区优质服务新领域。我镇启动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工程,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拓展方向。以社区建设飞速发展为契机,促使人口与计生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到社区、落实到社区,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的宗旨,借助社区这块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优质服务工作。计划生育服务指南、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社区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网络图。同时还为社区居委会配置了计划生育图书柜、避孕药具专柜和新型避孕药具展示柜,建立了社区宣传教育、技术服务阵地。社区居委会征订了《中国人口报》、《家庭生活报》,使干部能及时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动态,熟悉掌握计划生育工作方法、要点,以此增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辐射功能。为广大居民群众印制了“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指南”宣传10000余份,公开了办理有关计划生育证件的程序、有关计划生育服务的内容和服务部门的电话号码,使广大居民群众能够方便、快捷的享受到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提高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品位,拓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渠道。利用社区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培训中心这块宣传阵地辐射到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首先,对镇的计划生育干部加强了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人口统计知识、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等,从而为计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对新婚待孕的夫妇在领取《生育证》之前进行优生、优育、优教培训。在各村开办了计划生育服务室,为群众提供办证、咨询、发放药具等服务。目前,在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依托村卫生站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三大工程”,发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我们充分发挥村卫生站的作用,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手服务、共同发展”的原则,为育龄妇女提供了包括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等内容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并建立了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县计生指导站免费为育妇进行孕检和妇科病检查,免费为已婚育龄群众发放避孕节育药具满足了育龄群众的避孕节育需求。以村服务室为基础,扎扎实实地开展对广大群众的优质服务,努力满足群众的需求。

(三)认真组织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不断强化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各村居委会全体干部约百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及人口统计、优质服务、宣传报道、药具管理等。通过培训,增强了大家学法、懂法、执法的意识,为进一步落实国策,依法行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再次,开展大型的宣传咨询活动,掀起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热潮。在场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及免费义诊的形式,开展大型的街头苍尾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使《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加强作风建设,严明奖罚制度,落实目标管理,全面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为了全面加强我镇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全面完成各项计划生育责任目标。(五)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宣传单余份、避孕药具价值500余元,展出图板40块,咨询人数累计达余人。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基层计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和总体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与党委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

二、狠抓落实,“三到位”扎实有效

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年初,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年计生工作意见》、《三结合工作意见》、《后进村治理意见》等一系列加强计生工作的文件,做到目标明、责任清。二是镇党委、政府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听取计生工作汇报,研究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书记和镇长经常深入到村、组,对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四是认真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五是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今年,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强化对镇直属部门的计划生育管理。1、要求本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上水平,搞好优质服务;2、职能部门对计划生育职责的履行;3、对计生贫困户的帮扶工作。镇政府各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对三结合及职责履行,根据各单位不同情况,把目标责任层层分解。

三、强化宣传,婚育新风起家万家

一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今年以来,镇政府共投入资金4万余元,强化阵地建设。一是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充分体现宣传教育、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村文化大院建设,购置文化娱乐用品,更新宣传版面,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二是拓展宣传渠道。1、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定期组织镇、村计生干部学习“”重要思想,“一法三规一条例”等内容。2、把宣传教育融入到优质服务之中。组织宣传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宣传科普知识、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和致富信息。为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利用二次县计生指导站开展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服务。共普查妇科病1000余人次。3、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小康建设之中。镇党委、政府组织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宣传致富典型,传播致富信息,宣传致富经验,引导群众自觉少生快富奔小康。4、把宣传教育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在镇有线电视站播放计生宣传短片宣传新型婚育观念。5、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之中,广泛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实行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生育文化,使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

四、精心组织,奖扶对象底子清

从元月份开始,我们按照县计生委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抽调精干力量投入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调查登记工作中。坚持不漏报一人,也不错报一人的工作原则,做到宣传发动广泛深入,调查摸底周密细致,审核把关严谨认真。调查登记信息准确,效果理想,群众满意。

一是强化领导,镇成立了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全方位开展。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使调查登记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提供了保证。三是及时印发表格,搞好培训,确保质量。对镇调查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调查人员全面掌握了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程序、原则及要求,为顺利完成调查摸底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调查登记工作家喻户晓。镇先后召开由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专干参加的动员会两次,出动宣传车2台,张贴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通告100余份,进村入户发放宣传单4500余份。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了奖励扶助制度的内容、对象、范围及目的,使调查摸底工作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银丰公司和驻蓉办的改制工作,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并购双马。积极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绵阳投控集团市场化运作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江油、三台"扩权强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绵阳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封关验收。成功举办了科技城产业推进会、城市推介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115个,签约资金192.3亿元。参加了赴东部四省市招商、第四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西博会和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会等活动。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长虹欧洲电器投入批量生产。与北京西城区、云南保山市、广东惠州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切实增强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口岸管理等部门的服务职能,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中小企业自营出口规模,实现中小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41%。全市实现外贸出口7亿美元,增长14%。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2亿元,增长29.7%。其中,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到投资总额的33.6%和39.7%。在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塘汛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成绵高速公路改造、九环线响岩段改线、武都水库、涪江中上游水能开发、燕儿河水库、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等工程加紧实施;绵遂高速公路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武引二期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了《绵阳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启动了绵阳会客厅建设。实施了城市道路、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一批市政惠民工程,清理续建了樊华大桥等一批"烂尾工程"。

五、和谐绵阳建设扎实推进

惠民行动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1.1亿元,全面完成了"十大惠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建立了全省首家惠民帮扶中心,健全了各级惠民帮扶网络。三年扶贫攻坚任务超额完成,4.9万户、15万余人脱贫解困。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3.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全市低收入困难群众分别纳入城乡最低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城镇养老保险覆盖44.7万人。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6所,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到24%。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4.3万名学生、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3849名学生学杂费,为8.9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6.8万名贫困寄宿生和5.4万名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生活费,解决了1.9万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启动7个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个。4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6万余名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11万余名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得到政府资助。完成821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红层找水打井1.8万口,解决了12.2万人饮水安全和5.9万人饮水困难。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2030户。核减城市"双困户"住房租金1509户、租金补贴1254户。新建沼气池3.5万口。城乡环境治理、金土地、林业"三大工程"等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和巩固率进一步提高,本科硬上线率和万人比再夺全省第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发展迈出新步伐。启动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层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全国女子排球联赛和首届绵阳市民体育健身节,新增农民健身工程43个。切实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文明城市。不断强化社区建设,完成了村(居)委换届工作,村(居)务公开走在全省前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人事、编制、监察、审计、国安、保密、采购、外事、气象、地震、人防、档案、台侨、老龄、地方志、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新闻出版、爱国卫生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和谐。各县市区组建了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市、县、乡、村(社区)四级信访和群众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98%的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国家、省级部门交办案件结案率达100%。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食品药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五五"普法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应急管理得到加强。认真落实移民后扶政策,移民生产生活稳定。绵阳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均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区)。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市政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紧紧依靠和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努力开创了工作新局面,积累了新的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推进市县协调发展,设立丘区水利建设资金、山区产业发展基金,切实增强县市区发展能力。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对84户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狠抓企业节能行动试点工作,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25%。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方案和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年度目标和省、市政府挂牌的6家污染企业限期治理任务。

二是坚持市委领导,切实提高执行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工作报告制度,及时向市委报告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和市政府重要文件。政府坚持每季度和每月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确保落实。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达到100%。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执法职责,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市区全部建立政务服务中心,97%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社会公示、听证、决策咨询等制度,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更加规范。

统计建设范文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统计基础建设的意见》(淮发[*]32号)文件精神,适应我县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现对加强我县统计基础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巩固成果完善机构

根据淮发[*]32号文件规定,全县所有乡镇(包括办事处、经济开发新区和工业经济开发区,下同。)已于*年设立了统计办公室,挂靠乡镇党政办公室。各统计办公室要巩固已取得成果,使用好县统一配备的办公设备,做到有一套班子,有牌子、制度、印章、统计网络,有经费预算。乡镇统计办公室依法履行综合统计的职能,对所在乡镇的一、二、三产业统计工作扎口管理,确保数据质量和完整性。

严格按照淮发[*]32号文件精神,涟城镇配备5名统计人员,其他乡镇配备3名统计人员,保证一、二、三产业都有明确的统计员负责统计,并且要明确专职统计员负责第三产业统计。各乡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兼任统计办公室主任,带领统计人员做好统计业务工作。各村(居)委会会计兼任村(居)委会统计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依法设置统计机构,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县直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依法设立统计机构或统计岗位,配备统计人员。

统计人员应定人定岗,不能缺位,统一在统计办公室集中办公。凡乡镇、部门未配齐统计人员的,必须在*年3月底之前配齐。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和单位要在*年3月底前将本单位统计人员名单及岗位以党委(组)文件形式报县统计局备案。

同时要保证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在录用、调配乡镇统计办公室人员时,必须事先征求县统计局意见。

二、改善条件强化基础

县统计局和乡镇统计办公室的经费必须纳入年初财政预算,正常经费要逐年增加,各项普查、调查经费必须依法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要逐步改善县统计局和乡镇统计办公室的办公条件。今年上半年要建好乡镇信息网,实现各乡镇统计网络与国家、省、市、县统计局网络互联互通的要求;要建立统计网页,达到数据网上处理、信息网上传输、数据网上公布。县统计局和各乡镇统计办公室每年所需的网络线路承租费用分别列入县、乡年初财政预算。各乡镇要为统计办公室配齐必要的办公设备,要逐步实现“一人一机”。

三、加强法制依法统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江苏省乡镇统计工作规程》,各级统计机构都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统计业务制度,完善规范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统计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县统计局是全县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和调控必须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统计,负责对辖区内统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部门和乡镇的统计调查必须服从县统计局的统一管理。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统计行政执法工作,严肃查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将*年作为全县统计数据质量跃升年。积极推行“在地统计”原则,夯实行业、部门和单位统计基础,完善数据质量评估。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确保“数出有理、数出有据、数出有源”,客观、真实地反映涟水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及趋势。

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服务业统计报表一律实行由企业填报制度,部门和乡镇不得代填。上报的统计报表必须印章齐全,没有基层单位盖章的报表,县统计局有权拒收,并将当月有关数据作零处理。

建立联网直报制度,确保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和全部列统服务业法人单位在第四季度实现网上直报。

建立新开工项目报告制度。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的基础资料要在开工之后5日内向县统计局报告备案,县统计局要做好实地核实工作,确保项目质量。

各基层单位也要对统计资料建档备查。县统计局要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逐步推行总统计师制度。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根据淮发[*]32号文件精神,新进县和乡镇综合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统计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文化水平,严格把好进人关,切实保证统计队伍的基本素质。

县统计局每年要有计划地对下级和同级部门的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严格执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积极开展统计职称达标活动,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县各部门、县直各单位统计人员要取得中级以上统计职称,乡镇统计人员要取得初级以上统计职称。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统计建设范文篇7

一、主要目标

(一)进一步推进各级规范化建设。县级统计机构全面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乡镇街道及省级开发区统计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联网直报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二)建立健全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双基建设相关工作制度,修订完善乡镇街道、企业指导检查细则,细化落实统计人员调整报备制度、新进人员培训制度等制度规范,完善双基建设长效机制。

(三)发掘推广双基建设优秀成果。继续培育县级、乡镇、企业和部门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示范岗位和示范项目,积极开展规范化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总结推广基层统计先进典型经验,切实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

二、工作安排

(一)做好统计双基工作部署。3月上旬制定年度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计划;3月中旬召开全市双基工作会议,总结2013年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14年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修订完善指导检查细则。3月下旬根据新版《省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和《省企业统计工作规范》,修订完善全市乡镇街道、企业规范化建设指导检查细则。

(三)提升县级规范化管理水平。6月底前,推荐2项县级规范化管理特色做法和成果参加省局交流;7月底前,完成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规范化建设对标辅导,确保2014年通过省局规范化建设检查考核;11月底前,完成年度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推荐工作。

(四)强化乡镇规范化建设指导。4月底前,完成第三批乡镇街道统计规范化合格单位申报、推荐工作;5月底前,开展乡镇街道规范化建设回头看,对工作薄弱的合格、示范乡镇街道开展行政指导;6月底前,建立乡镇街道统计信用档案,对档案有关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五)提升企业规范化建设水平。结合《省统计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加强对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对标指导,完善企业统计信用档案,推行统计电子台账,按季度开展企业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及示范单位申报、推荐工作。

(六)推进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加大市、县两级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指导力度,全面推进各地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11月底前,完成部门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申报推荐工作。

(七)积极推进统计中介服务。6月底前,通过工作推进会等形式,推广金湖县规范引导统计中介服务的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统计管理改革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等形式,提升统计规范化建设水平。

(八)加强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12月底前,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达到“六统一”:统一开通4M以上光纤专线、统一配置乡镇专用工作站并安装视频会议软终端、统一配备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一建立乡镇统计网页、统一使用“乡镇统计综合管理系统”、统一培训乡镇统计人员。

(九)开展以奖代补资金专项督查。5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奖补资金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工作;11月底前做好第二批奖补资金使用指导督查工作,确保奖补资金有效用于统计站基础建设。

(十)举办双基建设工作现场会。9月底前,分别召开省级开发区、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现场会,开展基层规范化建设典型示范交流活动,总结推广示范单位先进典型经验。

(十一)开展“我是规范统计岗”活动。10月底前,以构建“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标准合理、内容细化、技术规范”的基层业务岗位规范为目标,深入开展全员参与的“我是规范统计岗”活动,做好基层规范岗位标兵推荐工作,树立第二批基层岗位标兵群体。

统计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统计信息;经济发展;建设

1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现统计监督,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提高统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就目前信息技术水平而言,统计信息化就是要实现网络化统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部门作为政府收集社会信息的主要机构,它承担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信息职能,即利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息,并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好,管理好,开发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优质的信息产品。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数据生产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2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年来的发展,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信息网基本通达到全国地市级,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各级统计部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性能也普遍有了很大提升,统计系统内网络传输方式已基本实现了数据报送。统计信息内部网已成为统计部门间信息交换的主渠道,网络化服务正在成为统计部门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方式,特别是面向社会建立的统计信息网外网,正逐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比较低,只停留在网页更新信息、局域网共享等层面上;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网络通道不够通畅,资源不能高度共享;多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软件投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等,这些都阻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3.1统计数据采集信息化。要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简化统计指标,将其与业务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第二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第三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引人数理统计的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计量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内外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3.2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不实现信息化的统计分析,就无法领悟到统计数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含义。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3.3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工作模式。第三推动统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丰富统计信息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第四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3.4统计数据信息化。统计数据信息化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统计服务网络子系统,建立统计信息网站和综合信息反馈服务的统计数据库体系,开辟统计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领域,实现统计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4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4.1加强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统计业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统计信息网站的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是统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依托,是统计行业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统计信息网站应成为数据采集、信息、政务管理的平台,所以统计网站建设的好坏,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基层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4.2做好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主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度数据库、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等。

4.3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还应制定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经常进行安全保密教育,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有效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

统计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统计;信息化

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通过统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基本框架

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基本框架由企业内部信息来源、信息子系统、交换系统构成,每一部分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企业统计信息化主要由企业内部资源系统以及外部信息系统两个部分组成。企业外部信息系统是指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等,为企业发展提供外部相关信息;企业内部资源系统主要指企业内部获取的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所有环节。相关人员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纳入统计信息系统中,不同的子系统会对信息进行分类,并且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迁移、更换,从而对企业信息统计资源进行深加工。深加工后的统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做出相关经济决策,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2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基本要求

2.1注重规范化

为了确保企业统计信息处理的有效性,需要高度重视数据信息统计的规范化,以保证企业信息统计工作可以在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下开展。作为企业

需要对各个部门的统计信息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以确保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处理满足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要求,既能够优化市场竞争的整体环境,又可以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2满足企业管理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为了确保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对企业统计信息进行集中处理,从而为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在满足企业管理要求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需要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相互配合,从而才能真正实现统计信息化。但是,大多数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领导的支持,导致整个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企业要想做好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的时间较长,因此如果部分管理人员不重视信息化建设,那么便不会在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资金。一方面,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人才,部分企业认为资金应该投入到更有用的地方,投到可以立竿见影的地方,而不应该投到短期内难以见成效的信息化建设上,因此会忽视引进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与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运行不能匹配。企业的会计部门、统计部门以及其他一些业务部门使用的电脑存在配置低的问题,不能适应大量的信息传递。一些企业没有安装专业的统计相关软件,不能对统计信息进行有效、快速的处理,从而不利于企业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

3.2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突出是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在进行自身信息化建设时,为了确保企业安全,对于一些涉及商业机密的统计信息是不对外公布的。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进行统计信息传递、保存与处理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统计信息泄露、统计数据丢失等信息安全问题,企业的一些统计信息一旦泄露,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部分企业为了保证信息更加安全,选择不连接外部网络,但这种选择在保障统计信息安全的同时也阻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利于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统计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从而也阻碍着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3资源条件与统计信息化高效运行不匹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使用统计软件分析信息数据,更多的是统计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共享。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更优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环境,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但部分企业的资源条件并不能与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相匹配。一些企业使用不规范的软件配备,没有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不能对企业统计信息进行快速、系统、全面的分析、处理;一些企业使用较为落后的机型,经常发生设备损坏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部分企业在内部使用不同版本的统计软件,导致一些统计信息数据不能兼并、共享,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数据交流。

3.4缺乏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在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部分企业缺乏专业的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一些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是老职工,虽然实际操作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先进的统计信息化理念、知识,对于计算机、统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足,不能适应国内外统计信息领域的新变化。部分企业引进了大学生等具备较好理论知识的年轻人才,但是没有对这些人才进行系统培训,缺乏经验导致这些人才依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统计信息化要求。

4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4.1保障信息安全

一方面,企业要树立统计信息安全意识,采取一系列方法保障统计信息安全。企业可以设置一些访问工作权限,避免一些无关人员轻易查询到信息并泄漏,起到保护信息的目的。对于负责统计信息的相关工作人员,企业要定期开展培训,帮助统计人员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并与统计人员签订保密协议,让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敢泄漏企业的统计信息。同时,企业要购买相关的杀毒软件,定期对统计信息系统进行杀毒、升级,避免一些病毒对统计信息系统造成伤害。同时,企业还要对统计信息数据进行合理备份,避免统计信息数据丢失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只有增强统计信息安全意识,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办法维护信息安全,才可以有效保障统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另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统计信息安全,明确泄漏统计信息、盗取统计信息的责任,通过健全法律防止出现不法事件,以保障我国企业统计信息安全。

4.2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企业要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统计信息的工作效率。首先,企业要引进一批专业的管理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统计基础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可以对整个企业的统计信息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合理安排,从而促进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企业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应提高统计岗位的准入门槛,引进部分即具备专业的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让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带动其他统计人员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提高整个统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再次,企业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企业在统计人员入岗后及时开展入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统计信息化建设意识、相关统计软件的分析使用、统计信息库的使用、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企业还要注重相关统计工作人员的日常培训,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让统计人员时刻保持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后,企业可以对员工实行绩效奖惩,确保统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负责、恪尽职守。

4.3构建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

企业要想实现统计信息化,就要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通过数据库建设满足企业统计工作要求。首先,企业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统计信息数据库,并在此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统计工作的业务平台、服务平台以及技术平台,实现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信息化也随之较快发展,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信息化统计工作平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的搜集、传递、处理,提高企业分析数据的能力,让统计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4.4加大资源投入

资源投入可以让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一定资源进行统计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更好地引进人才、投入资金,还可以划拨一部分资金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统计软件以及计算机设备。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统计信息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企业要定期检查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加大统计软件的开发力度,切实推动自身的统计信息化建设进度。

5结语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通过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处理、传递、共享,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要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探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邹暾,侯杰华,蒋晓方.大型企业统计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烟草学报,2015(1).

[2]李瑞彩.基于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13).

统计建设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夯实统计基础、狠抓数据源头为核心,以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为重心,以适应新常态下统计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为方向,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目标,健全统计组织体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改善统计工作环境,提高统计业务水平,全力巩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力争年内全面通过省、市级验收,达到统计规范化建设示范标准,为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统计基础建设提升年”活动,促进乡镇、部门、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加强统计组织建设,强化统计基础管理和业务工作规范化运行,提升依法统计水平,提高统计信息化建设,确保乡镇、部门、园区全部达到合格规范化建设标准,通过省市验收。完成15个乡镇(开发区)、9个机关部门创建成为省级示范任务;保持县统计局省级示范;确保90%以上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达标,其中30家单位进入省示范企业行列。

三、计划安排

(一)乡镇(园区)统计创建

1、各乡镇、园区要认真推进统计基础建设提升创建工作,分别于4、6、9、12月中旬对照标准做好资料整理、上报申请验收表,县统计局对各乡镇、园区创建资料提前进行审核检查,查漏补缺、做好整改,提升创建水平,迎接省、市检查验收。

2、县统计局按照活动方案加强检查督导,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全面推进各乡镇、园区统计基础创建再提升。

(二)联网直报企业创建

1、各乡镇、园区统计站(科)按月组织开展联网直报企业达标提升工作,做好对企业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指导企业推进达标提升创建,分别于1、4、7、10月5日前将季度验收表上报统计站(科),县统计局根据情况进行抽检、上报。

2、9-10月份,认真组织联网直报企业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对企业人员开展统计业务和统计法规培训,着力提升企业人员统计素质。

(三)部门创建

县局负责县直机关部门规范化建设工作,各乡镇统计站负责乡镇机关统计基础建设,按照部门验收材料分季度准备,指导好部门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积极推进部门统计建设、达标、提升工作,于6、12月10日前将部门验收表上报县统计局,县统计局根据情况进行抽检、上报市局。

(四)保障措施计划

1、建立健全创建实时台账。从2月份起,推进各乡镇、园区、企业建立健全规范化台账,申报验收表于季后5日前上报县统计局;县统计局对企业台账进行验收后,形成基础创建台账。县统计局建立各乡镇、园区、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提升工作进程台账,将各乡镇、园区、企业工作推进情况详细记录,总结对比,推广经验。

2、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围绕创建提升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督导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计划上半年、下半年各举办一期,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质量。

3、深入开展统计宣传工作。按照统计宣传“四进四有”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理念,形成全面推进统计规范化运作的声势和氛围,创造了解统计、关心统计、支持统计工作的社会环境,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推进的生动局面。4月底前完成《统计法学习问答》、《省统计条例》等手册的宣传工作,并送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会、进企业。各乡镇、园区要注重宣传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的积累,积极上报创建动态与宣传信息,每月至少上报2篇,做到报刊有文字、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页面。

4、积极开展“我是规范统计岗”提升活动。根据“我是规范统计岗”活动要求,深入推进规范化提升创建,改进业务流程,健全质量保证机制,规范统计管理行为,乡镇、园区统计机构要积极参与创建规范统计岗,县局树立3个“规范统计岗”、县经济开发区树立10个企业“规范统计岗”,青阳镇树立2个统计“规范统计岗”、7个企业“规范统计岗”,双沟镇树立5个企业“规范统计岗”,孙园、梅花、瑶沟乡要分别树立4个企业“规范统计岗”;上塘、金锁镇、车门要分别树立3个企业“规范统计岗”;其他乡镇树立1-2个企业“规范统计岗”。

5、积极做好创建特色示范交流工作。根据省市规范化建设要求,发挥规范化创建典型示范作用,推广先进经验,带动面上创建活动健康发展。各乡镇、园区统计站(科)要认真开展统计基础提升工作,及时总结规范化创建提升的经验、成果和动态,积极培育规范化创建先进典型,按时上报县统计局。县经济开发区、青阳镇、双沟镇要分别创建10个、4个、3个省级企业统计规范化示范点。其他乡镇要创建各自的特色,每个单位不低于1个省级企业统计规范化示范点。

四、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统计基础建设提升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园区统计站(科),要根据县统计局工作计划安排,对建设提升工作任务和目标进行细化,明确时间节点,明确任务分工,确保2015年统计基础建设提升年活动取得实效。

2、加强业务指导。工作在于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各乡镇、园区统计站(科)及县统计局相关科室要做足功课、做好文章,对联网直报企业工作的指导做到精细、精确、精准。要形成指导的跟踪机制,推进指导的痕迹化、规范化,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推进整改落实形成文档资料,并按照要求及时上报相关资料。

3、加大宣传力度。要结合省、市规范化建设工作要求,加大对规范化建设提升年的宣传,特别是对开发区(园区)、乡镇和企业等主要领导的宣传,努力营造强力推进创建的浓厚氛围,加强对示范典型的宣传,发挥示范典型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