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4:2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硕士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篇2
关键词: 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再利用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其中教学类文件材料的归档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在《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第十条为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第十一条为研究生及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册、学位论文及有关审批文件。因此,电子档案材料的归档是必须的。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一学位论文组织形式。在对原规范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后,出台一份新的、细化的论文组织形式规范文件,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审核电子版格式正确后学生方可毕业离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内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应该要求各学院相关人员进行Word格式转pdf格式的技能学习。经过这样的严格要求,相信一两年之后的学位论文都将以pdf格式提交,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首先,学校本科生在大三阶段要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开发和撰写,很多学生在选择导师和选择论文题目时存在很多疑惑。开发一个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能够让他们很快查询和了解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锁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一个集注册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统计、论文评价、后台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其中论文检索为核心模块。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三,系统应该设有审核机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后台对已经上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检索算法。传统的基于查询项匹配的检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过多,且查全率、查准率不高,用户筛选不方便等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已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由于用户一般会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进行查询,因此学科门类的选择和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计算相关度,并按照相关度的大小,对检索结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优先级别为一,keywords优先级别为二,abstract优先级别为三。优先级别相同的论文则计算检索词的词频,词频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则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准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3]袁铭蔚.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压缩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篇3
【关键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口语水平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103-03
一、调查背景
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在我国很受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高校教师对学历要求的日趋博士化,大量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毕业后无法进入高校从教的现实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内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入高校的比率仅为21.7%,这也意味着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后将脱离科研环境,面临就业选择的日趋多样化,包括从事有关外交、经济、贸易、法律、广告、新闻等行业。如果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整体上跟不上一般非专业的学习者,该专业便失去了它最根本的优势。为了进一步了解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真实情况、社会就业岗位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口语能力的现实要求、现行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大纲是否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本科研小组对所抽取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的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分析
分别针对浙江省内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用人单位、已毕业在职硕士毕业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三个群体设计和发放问卷。问卷形式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让受测者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并以主观题形式为辅,给予更大的表述意见的自由度。
(一)用人单位
向浙江省20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填写问卷的20家单位在近3年内招收过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这些单位包括高校与科研机构3家,集体与私营企业6家,机关1家, 国有企业2家,“三资”企业5家, 其他事业单位3家。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湖州等大中型城市,这也与现在城市具备更多研究生学历的就业岗位有关。填写问卷的大多为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本身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相应的判断能力。问卷的反馈如各表所示。
问题1:贵单位对英语专业硕士毕业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何要求?(可多选)
问题2:贵单位招聘时进行何种语言能力测试?(单选)
问题3:贵单位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是否经常需要使用英语口语的表达?(单选)
问题4:请对贵单位最近3年录用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英语水平的不足之处给予评价。对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内容比较丰富,总结出来有几条主要信息:(1)英语口头交流能力未达到期望值,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口头交流障碍。其中18家提到这一点,其中15家认为他们该方面能力有所欠缺,7家认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2)其中有11家提到翻译能力问题,5家认为他们在口译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2家提到在笔译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3)9家提到他们对专业用途英语方面的知识欠缺较为,仍需要通过培训及长期的工作和学习提高。(4)5家提到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英语能力,如专业英语写作以及用英语做专业的presentation等能力不足,难以达到公司要求。
(二)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
针对这一群体发放问卷共50份。被调查者有高校教师、企业员工、各类事业单位员工等,他们毕业于省内省外的9所院校的英语专业,至少毕业两年及两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阅历。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选择了10名调查者进行预测(pilot study),根据预测情况对问卷设计的题目和形式进行再次修改,最终形成所采用的问卷。
问题1:你认为英语口语能力对你目前工作影响如何?(单选)
问题2:你认为在现在工作中哪方面的英语能力表现比较薄弱?(可复选)
问题3:你如何评价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观题)。本题为自由发挥的主观题,通过概括主要总结为以下3点,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3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较少接触英语,因此英语各方面的能力有所退化。29位提到口语能力大幅下降。(2)31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今后职业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没有目的性。26位提到在就业过程中除了硕士学历,在能力方面缺乏优势。(3)18位提到研究生阶段自己的学术研究处于被动状态,更热衷于从事兼职等社会活动。(4)15位提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较为抽象,学习较为被动与茫然。
(三)英语专业在校研究生
我们选择了浙江省内5所高校的共450名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进行调查,为了保证统计的方便性与研究的可比性,每所学校分别发放问卷90份,一、二、三年级每年级30份问卷。测试结果如各表所示。
问题1:你认为的英语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如何?(单选)
问题2:你是否在说英语时常常觉得自己口语能力匮乏?(单选)
问题3:你是否经常有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单选)
问题4:当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是否以英语教授?(单选)
问题5:目前的研究论文(除毕业论文)是否以英文写作?(单选)
问题6: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是?通过总结归纳,在校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以下顺序以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1)希望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运用英语,为今后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希望硕士研究生的文凭能在今后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优势。(3)希望能学习到与自己今后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用途英语,做到学以致用。(4)希望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扩展研究能力做好铺垫。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时, 对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是普遍存在的, 对包括口语在内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期望值更高。85%的单位还采用在面试阶段对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将代表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的证书作为评价标准;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口语能力难以达到多数单位的期望,但其中7家表示在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说明高频率的练习和使用是提高口语的唯一途径,其余不足之处还包括对英语专门用途方面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匮乏。
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是联系学校与社会工作岗位的纽带,对本专业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发言权。在毕业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工作中需要接触英语。调查中发现,94%的调查对象表示英语口语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大或较大;同时却有9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口语能力方面较为薄弱,这是一对矛盾。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评价结果显示,76%的调查者关注到自身的口语水平无法跟上工作需求,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无太大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当今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口语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对他们在该方面能力的需求存在差距。
上述调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浙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地区,对复合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更是旺盛。而其中英语口语能力是多个行业所需要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包括以学术成果作为评估重点的高校,口语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技能,是进入高校前面试和试讲中必过的一道关卡。同时这也是在英语教育普及化的形势下英语专业在英语能力上优胜非英语专业的方面。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空前感受到来自本科生毕业生、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以及来自扩招背景下的压力。作为社会认可的英语专业四级与八级证书是英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大护身符,但随着其普遍性的增加,已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参考标准。对于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而言,这不再是自身优势的体现。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提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但是,对于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依然受制于单一学术能力的培养的瓶颈。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与教学上,我们无法再视而不见。
对在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6%的在读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相比本科阶段呈退化趋势。其中一、二、三年级选择“稍有退步”和“退步很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一、二、三年级在感觉口语能力的匮乏一题中选择“经常”项的人数同样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内因上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了专四、专八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就没有再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英语学习,再加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乏考试的压力,也就失去了练习英语口语的动力。如调查结果所显示,78.44%的学生反映研究生培养课程较少或几乎没有使用英语教授;76.88%的学生反映目前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使用英语写作。这从外因上剥离了研究生英语听说训练的环境。在生存压力剧增的今天,很多学生往往为了更好地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期望的调查结果中,绝大多数学生提到了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就业能力与学历上的优势。这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暴露了当前传统的培养模式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形势。
四、思考
在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希冀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方向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规定在英语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一定的实践成果。国内在语言学与文学类期刊,包括大学学报,绝大多数为中文类,包括最具权威的《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等等。该领域的研究人员的目光便集中于此,久而久之,缺乏运用学术英语的机会与经验。规定研究生在英语类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将其与学期学分挂钩,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创造了一种以英语为基础的学术氛围,避免英语系学生的第一外语语言能力的逐渐丧失。
(二)每学期设置期末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
在每学期末设置英语口语和综合能力测试,相类似于全国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并与学分挂钩。这样做能切实布置给学生一个明确目标,营造一种压力与氛围,从而不断巩固和提高英语的综合水平,使英语系研究生保持英语能力上的优势。
(三)规范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
虽然教师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学术研究方法与思考方式,但是用英语授课能为英语系学生提供一种英语学术环境,毕竟英美国家在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研究走在更前端,用母体语言来理解与思考前人的学术理论更加纯正;同时也营造了稳定的听说训练环境,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四)开设各类选修课的尝试
教育必须与职业需求相符。研究生学习的内容更加精细和具有针对性,面对毕业后择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校应根据地域等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今后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选修课不同的热衷程度,建立起符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和评估体系,开设学生切实需求的英语基础类课程和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并将目光从学术研究上不断拓宽和延伸,甚至开辟其他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
(五)安排英语实践机会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在从事学术学习与研究的同时,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术研究本身是现实的抽象与升华,最终要回馈现实才能实现其价值。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解决问题和从事研究的动力和灵感,并将研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步骤,缺一不可。学校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安排英语实践机会,能为其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提前的培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既抓好科研工作,又锻炼英语口语与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2]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3]谢宇,韩天霖,林放等.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界,2007(1)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070XJ1510153)
篇4
关键词 英语 翻译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我国首次设置了英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专业翻译人员。到2013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拥有英语翻译专业硕士。英语翻译硕士自开设以来,已发展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通常认为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薪金待遇高,就业面广,有调查显示,翻译硕士主要就业方向为:同声传译、会议翻译、外语培训、教师行业等;月收入(单位:元)约为:同声传译10万以上;科技翻译5万以上;商务会议翻译3万以上;文书翻译15000~30000;职业培训10000~25000;英语教师月收入 3000-5000。从以上数据来看,英语翻译专业就业情况确实十分乐观,但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以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全班共有十六人,其中6人在学校担任老师,4人在经营性企业任职,3人在出版社工作,2人在媒体,1人是公务员。真正担任专职翻译的毕业生为零,这显然与设置翻译硕士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也在急速膨胀。目前,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北京,翻译注册公司就有100多家。翻译公司数量虽多,高素质翻译人才欠缺却是困扰翻译产业的难题。而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却都流向了其他领域,未能很好起到弥补翻译人才缺口的作用。
可见,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鼓励高校培养更加专业的翻译人才,并将他们输送至最需要他们的岗位。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细化专业分类
目前国内市场最紧缺五类翻译人才: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MTI课程设置为例。北大翻译实践、译本比较与正误、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比较修辞传统与翻译实践、 翻译技术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基础、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北师大:翻译学概论、二外日语、政治理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传媒翻译、基础口译、模拟会议传译、高级口译、翻译实务(讲座)、翻译研究讲座。北大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北师大的课程则强调学生全方位翻译技能的培养。但两所学校在专业细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一些传统理工名校,如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将翻译同本校的传统强项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理工和科技翻译人员。这类专门翻译人才在市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高校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以高校为依托托的工作室有北外翻译工作室和北大博雅工作室等。北外翻译工作室依靠北京外国语大学顶尖的学术资源,拥有大量专业过硬的学生译员。他们中有从事特定专业领域语言研究的研究生,也有各专业语言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北外翻译工作组人才资源丰富,翻译品质高,翻译范围十分全面。他们提供34个语种普通材料或各种专业材料的笔译;录音、影象资料的翻译;网页、网站的翻译;各类活动、展览的陪同翻译、口译等。北京大学博雅语言服务工作室由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与语言信息工程系共同创办而成,为北大MTI/CAT学生提供了一个翻译实践平台。工作室不仅是北京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还是翻译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平台。工作室模拟语言服务公司的形式运作,利用真实项目案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博雅工作室多次承接大型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财富圈》杂志的全年笔译、中国大使访谈的听译、中国-东盟创新大赛等等项目的语言服务工作,是一个规范、专业、国际的语言服务平台。MTI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翻译市场,积累固定客户,这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大有好处。
3 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这一点领先于其他高校。MTI的学生不仅有一位论文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还有另外一位就业导师为其推荐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就业导师大多是在学术界或其它领域颇有名气的大家,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选择理想岗位,如知名外企、正规的大型翻译公司等,将培养出的翻译人才输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4 鼓励学生创业,建立翻译公司
一位北大2009级翻译硕士学生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翻译公司,旗下专兼职翻译达数百人,承接杂志、会议文件等各方面的翻译,一年的翻译量有数千万字之多。虽然创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要成功也需要很多努力,但不失为一条出路。
综上所述可见,英语翻译硕士要想更好地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一席之地,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摆脱以学术研究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将市场纳入考虑范围,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弥补翻译人才缺口,进而完善中国的翻译市场。
参考文献
[1] 吉晓霞.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十五年回顾与思考――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7-20.
[2] 石春让,白艳.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25.
[3] 黄文卫,申连云,陈杰.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1-25.
[4] 黄斐.中国古诗词翻译赏析教学:迈向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步.海外英语,2010-12-15.
[5] 胡玉凤.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及翻译技巧.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4-15.
[6] 曹婧,周雪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译者素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6.
篇5
经济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7 出纳;
篇6
【关键词】 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事故灾害
一、应急指挥体系
(一)应急指挥体系的概念
安全管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制度体系组成。这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应急指挥体系就是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实现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分别处理,提供紧急求援服务,为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的体系。该体系通过集成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形成跨部门、跨专业,快速反应、及时处理的联动体系。
(二)应急指挥体系的功能
应急指挥体系的功能是能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支持,包括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应急现场支持、领导辅助决策,借助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及时布达,保证应急的各个部门反映迅速,行动有效。
(三)应急指挥体系的重要性
紧急事故的处理不同于处理日常业务,它需要一套能根据紧急事故的大小,在应变阶段协调、整合、指挥、调度、布署各种不同的救灾资源且具有共同组织性结构及标准化处理原则的应急指挥体系才能降低紧急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应急指挥体系确定了与应急救援相对应的部门人员以及各部门的职责,使得当发生事故时,在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各个部门都能迅速协调起来,高效、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二、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研究
(一)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应急指挥体系都是包含在应急救援体系里的,并未单独成为体系被列出来。有的单位应急指挥体系甚至还停留在框架总则等早期阶段,还没有得到具体事件的验证;有的应急指挥体系的人员组织框架刚刚明确或建立,缺乏足够的事件驱动优化完善;信息系统没有互联,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应急管理部门分割,直接影响了应急指挥机制的顺畅和有效;应急指挥操作性不够强,应急管理模式与应急指挥体系缺乏磨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演习培训较少。
(二)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设计
应急指挥体系的设计要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现场指挥部的设立;现场指挥官的职责和权利;指挥系统(谁指挥谁、谁与谁配合、谁向谁报告);启动应急中心的标准;现场指挥部通讯网络的建立;启用现场外应急队伍的方法;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针对事故不同的严重程度而定的响应级别;事后控制和现场的恢复。
1.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信息系统设计。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是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合理集成,形成统一体,各子系统完成各自功能,并与其它子系统关联,完成整体设计目标。
2.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程序设计。应急指挥程序的制定是保证当事故灾害发生时,指挥部门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并有条不紊地开展指挥工作和救援工作。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发生紧急突发或重大事故时,值班体系接到报警,将信息上报到相关指挥机构,在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有组织、有秩序的开展处置、救援工作。
(2)发生紧急突发或重大事故时,总指挥根据事件的重大程度决定是否进行外部报告,并同时启动场外应急队伍。在总指挥未到达现场之前,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由第一副总指挥自然任命为总指挥,行使总指挥权力,并向总指挥报告现场的救援情况;如第一副总指挥未到达现场时,由第二副总指挥自然任命为总指挥;按此排序,依次顺延;二是特殊情况时,总指挥可根据事件的性质及状态,任命适当人选为现场临时总指挥或现场负责人负责紧急突发或重大事故的处理;三是指挥部各成员及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均应服从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四是现场如有更高一级领导或政府部门在场,则所有人均应配合更高领导或政府部门工作,听从现场指挥,协助相关工作。
(3)事故处置完毕后,由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或人员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三、案例分析
中关村广场,是国内首例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通过对中关村大广场型地下空间的调研,结合其组织体系,设计与其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指挥体系。
(一)基本应急指挥体系架构
基本应急指挥体系是指与中关村大型地下空间总预案配套的应急指挥体系。在此指挥架构下,实施岗位责任制,对指挥体系架构内的组成明确界定其职责和任务,不因人员的变动而改变其职能。指挥体系架构具有弹,可根据事故大小、复杂程度和应对处置的需要,增加和缩减组成部分,但其职责和功能不予改变。
(二)应急指挥体系的业务流程
根据制定的城市地下空间事故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指挥的协调机制和流程(如图所示),完善的指挥流程应当包含一个由接警、信息报告、先期处理、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应急结束等五个程序组成的指挥平台。
(三)应急指挥体系支持附件
在原有的通讯联络附件和各种设备的基础上,增添新的软件和设备,完善各种服务于应急指挥的资源,对指挥体系实施过程起到辅助和促进推动的作用。(1)组态软件iFix:该软件能够监测到各个监控点的实时情况与数据,并对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便于各级指挥及时恰当作出部署,并且能够在已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未来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参照。(2)短信设备系统:实现多用户的短信接收和发送功能,便于人员的指挥调配及其他人员的紧急疏散。(3)手机信号检测仪器:监测进出地下空间人员的位置及进出情况,有利于各级指挥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调控。(4)救援监测定位系统:使各级指挥人员迅速定位事故发生的地点和方位,及时到达事故发生现场。(5)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使指挥人员更加了解整个地下空间的结构和布局,对各种物资的运输、人员的疏散等救援辅助工作做出正确合理的指挥。
四、结论与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是应急救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灾害带来的损失。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需要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整体安全给予重视,在灾害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中紧密配合,发挥合力。加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应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以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这一珍贵资源,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总体防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鉴坤,陈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科技广场.2006(10)
[2]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本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仿真不同气温下、不同厚度的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变化,然后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值变化的情况。
关键词 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建模;分析
Influence of cement hydration heat rate changes on massive concrete hydration heat temperature rise
Yang Zhu-xiang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simulation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concrete hydration heat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different thickness, then the use of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case of cement hydration heat rate changes caused by concrete hydration heat temperature rise change.
【Key words】Cement hydration heat rate change;Concrete hydration heat temperature;Modeling;Analysis
1. 引言
(1)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对大体积混凝土下的定义是:“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
(2)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构件)体积大且厚实,与普通混凝土的根本区别在于:水泥水化热过大导致结构产生温度变形,须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减少温度变形和温度裂缝 。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升的因素有:混凝土结构厚度、水泥品种、单位体积水泥含量、浇注时的气温、原材料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保温保湿措施等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的气温改变,会引起浇注温度改变进而引起水泥水化热速率及水化热温升值变化。本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仿真不同气温下、不同厚度的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变化,然后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值变化的情况。
2. 建模
2.1混凝土分析参数如表1所示。
2.2根据文献[3],假设高层结构基础底板的底面及侧面均处于地基土内,属于第四类边界;上表面则暴露在空气中,属于第三类边界;水泥水化热释放遵循指数经验式Qr=Q0(1-e-mr) ,水泥水化热速率 m的取值参照文献[3]。
2.3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规定:“现浇的钢筋混凝土连续式结构,在室内或在土中,伸缩缝间距为55m……”取混凝土块的长、宽均为55m,根据对称取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四分之一进行建模;选用有8个节点的六面体、三维热单元 ,该单元的每个节点只有温度一个自由度,且适用于本工程的瞬态热分析;温度梯度较大的竖向分为5等份,温度梯度较小的水平方向采用自由网格划分法,划分网格后的模型如图1所示。
3. 分析
3.1设ANSYS软件仿真计算得到的C35大体积砼中心最高温度为Tmax ,气温为 Ta,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为ΔTh ,假设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的变化值由气温的变化值与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之和组成 ,即:
3.2假设浇注温度等于气温,利用ANSYS软件求出未采取任何保温散热措施的混凝土块在气温( Ta)分别为5℃、10℃、15℃、20℃、25℃、30℃,混凝土厚度(D )分别为1m、1.5m、2m、2.5m、3m、3.5m、4m时的结构基础底板的最高温度值,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 如表2所示。
3.3根据表2画出不同厚度筏板,其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ΔTh 随气温Ta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1)同一气温下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随着混凝土块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其逐级递增的温度随着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根据文献[5]当混凝土块厚度大于6米后混凝土块的水化热温升接近于绝热温升,此时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趋于零。
(2)同一厚度的混凝土,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根据文献[4]当气温大于50℃时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趋于零。
(3)在气温变化、混凝土块厚度增加的过程中,气温对原材料温度以及混凝土入模温度的直接影响则始终显著,气温升高直接导致的最高温度升高值与气温的升高值基本一致,约为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的7倍 。
因此,结构厚度越大、气温越高,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越小,当结构厚度大于6m、气温高于50℃可以将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忽略不计。而气温改变对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的直接影响则非常显著,几乎是水泥水化热速率变化引起的水化热温升变化值的7倍。
参考文献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
[2]彭立海,阎士勤,张春生,瞿建,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与防裂,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3]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44~678.
[4]某高层结构基础底板大体积砼水化热控制方法的研究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
篇8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篇9
(一)
首先,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赵仲堂教授。当我面对科学的高峰有些彷徨时,是导师在鼓励我,“攻坚莫畏难,只怕肯登攀”;当我在科学的殿堂中步履蹒跚时,是导师在指点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埋头于书本执迷不悟时,是导师在明示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导师在引导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的导师,学识渊博,对专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百忙之余仍然读书不辍,不断探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传道授业,呕心沥血。如果说我从导师那里学会了怎样做好学问,那么首先应该说我从导师那里领略了真正的学术精神,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的探索精神将使我终生受益。
衷心地感谢李士雪、王志玉、徐凌中、姜宝法、王束玫、彭绩、方鹏骞、卢祖洵、李立明、曾光等教授的鼎力支持,以及王陇德、姚志彬、江捍平、张丹、钟育新、陈广源、王立新、刘松暖、陈金喜、钟天伦等领导,在我工作和学习中,时常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衷心地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的全体老师。当我在千里之外迷茫、徘徊时,是他们慷慨地为我敞开了大门,把我领进了一个深奥而又迷人的殿堂。感谢亲爱的师兄弟们,感谢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衷心地感谢深圳市卫生局、宝安区卫生局及各系统、各部门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在我平时工作及完成论文过程中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区编委等各级领导及区人事局、区计划局、区局等部门、各界对我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衷心地感谢宝安区公共卫生系统的各位同仁以卓越的执行力作出的突出贡献!(孙玉卫博士)
(二)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三年来呕心沥血的培养。
三年来,在课题设计、现场、实验室工作、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导师给予了悉心和无私帮助。导师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忘我的奉献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谢克勤教授、王志玉教授、王洁贞教授、王束玫教授、王志萍教授、姜宝法教授、徐凌中教授、贾存显老师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
衷心感谢李士保老师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诸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丁树奇站长、赵民书记及全体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查、患者追踪、样品保存、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衷心感谢我的同学刘洪庆、郑文贵、李林贵、周英智、杨艳芳、郑国华等在学习、生活、实验室工作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科学院施胜芳老师、刁玉涛同志在学习、研究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潍坊市妇幼院妇科周兰英医师在提供CytoThin宫颈取样专用毛刷、缓冲液、预实验所用样本等方面给予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郭教授、潍坊医学院病教研室郭文君、刘汝清老师、整形医院唐胜建主任在标本超低温存放、宫颈细胞学检测等方面提供的帮助。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妇科王立杰大夫在提供HPV阳性标本方面给予的帮助。(陈会波博士)
(三)
本课题是在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的精心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科研思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对科研工作敏锐的洞察能力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在此,对导师三年来对我学术上的精心指导与生活上的关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王永杰副书记、姜希宏副书记、李士葆老师等在业务与生活等方面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姜宝法教授、王束玫教授、贾存显老师、王洁贞教授等在我学习上提供的帮助。
感谢山东省科学院生物中心高雪芹老师、黄海燕老师等在我实验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化验室邢杰大夫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所科的李娜大夫等在标本采集中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感谢章丘计划生育服务站、诸城计划生育服务站、岱岳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无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领导与有关人员在现场与标本采集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流行病研究室的刁玉涛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师兄弟、师姐妹王志萍博士、郑国华博士、陈会波博士、周英智博士、杨艳芳博士、房学强博士、郑薇硕士和黄克锋硕士在我学习与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全力支持和关怀。
最后感谢在我学习、生活及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过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刘洪庆博士)
(四)
本课题是在导师的悉心和殷切关怀下完成的,在此衷心感谢导师对我的谆谆教导,以及对我在生活、工作、学习、研究等各方面的无私帮助。王老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不知疲倦的的工作作风,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都将使我终生难忘,并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发向上。
特别感谢流行病与卫生研究所的王洁贞教授在本课题的统计学分析方面给予的指导。
本课题整个实验过程中得到了王桂亭老师、宋艳艳老师、姚苹老师、许洪芝老师、龚忠发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薛永磊、王小凡、王战勇、任桂杰、陶泽新、宋绍霞、张文强、吴冰、刘晓丽等师兄、姐、弟、妹的无私支持和帮助,他们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的困惑,帮我完成了实验以及论文中的部分工作,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共同进步。特别感谢我的师姐王战勇在我的实验过程中给我的无私帮助。
本课题还得到了卫生Du研究所的谢克勤教授、于丽华老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研究所的王束玫教授、汪心婷老师、免疫学研究所的马春红教授、学院的王凤山教授、刘一红同学、李媛同学、腾莉同学、徐洋同学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同学张翠丽、孙秀彬为我的课题提供的帮助。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对我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温红玲博士)
(五)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毕振强主任医师在我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和帮助。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导导师王志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不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两位导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会牢记终生,它将一直Ji励着我将来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各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王显军所长、王玫所长给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其它老师的热情帮助,使我的课题在那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王束玫老师、姜宝法老师、贾崇奇老师、贾存显老师的热忱指导和无私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李建同学、房学强同学、杨丽萍同学、刘兆兰同学给我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
最真诚的感谢对我理解、支持、帮助的各位!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马卫胜硕士)
(六)
看似漫长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了,心里实在舍不下山大这美丽的校园,更舍不得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
三年前,我怀着无尽的遐想,来到山大,来到卫生教研室,三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老师们的关爱和教研室同事们的无私帮助
衷心感谢导师丁守銮副教授,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高度的敬业精神,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让我感到惭愧。在我写毕业论文期间,导师虽远在国外,却无刻无刻不在鞭策着我的学习,给予我勇气和动力去继续完成我的论文,我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衷心感谢导师王洁贞教授给予我学习生活中的教诲和在毕业论文上的极大帮助
衷心感谢本教研室全体老师和同学曾给予我热情的帮助
衷心感谢师兄孙秀彬三年来给予我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衷心感谢山东学院田金方老师在时间序列知识方面给予我的
衷心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在我写论文处于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衷心感谢那些曾默默支持过我的朋友,在这里请接受我真挚的谢意
三年光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不得不将要和大家说离开,但是,一想起
曾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我都会像今天这样感动,这种感动,将会伴随我的一生。(王强硕士)
(七)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尊敬的导师王洁贞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三年来,导师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果断干练的作风、诚挚谦虚的品格和宽厚善良的处世方式,永远值得我学习和效仿。导师在我的学业上尤其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我许多教诲和,将使我终生受益。多年来,导师还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我诸多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护,使我在感Ji之余常常感到心有不安。我将更加努力,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薛付忠副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鼓励。薛教授勤奋的科研作风、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和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真正体现了一位学者的风采。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山东省CDC的康殿任和王志强医师,以及莒南县和平邑县CDC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还得到了山东省CDC陈仁友、张晓菲、郭婕、范轶欧和袁群医师以及本教研室孙林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在我学习期间给我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本教研室老师和同学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弟弟,每当我在学业上受到挫折时,总能从他们那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我还要感谢一直支持我、关心我和照顾我的男友,在地图测量、论文资料整理和图像绘制过程中,他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使我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爱护我和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再一次致以诚挚的谢意!(张娜硕士)
(八)
本课题是在导师于素芳副教授的悉心和殷切关怀下顺利完成的,导师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三年来,您使我懂得了学无止境,在学业上不断求索;学会了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您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宽以待人的处世风范,我会牢记终生,并将永远受益。
本课题从设计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还受到卫生Du研究所谢克勤、赵秀兰教授、于丽华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劳动卫生和卫生学研究所李杰教授、李国珍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无私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宋福永师兄、宋美芳同学、乔春霞同学,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配合,希望我们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合作,共同进步。
感谢师弟和师妹们的帮助和合作,希望我们的友谊永存。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我支持和鼓励,使我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谢谢!(易超硕士)
(九)
三年紧张而又充实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硕士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衷地感谢尊敬的导师蔺新英教授的谆谆教诲。三年来,蔺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蔺老师的心血。蔺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深厚的学识功底,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工作作风,都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本论文是在蔺老师的精心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实验的进展以及文章的修改等环节,蔺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谨向蔺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课题在实施中,得到了山东省立医院两腺科马宏岩主任及本教研室所有老师和同学热情的帮助与支持,还要感谢病Du所的姚平老师和Du理所的于丽华老师以及实验中心的郭冬梅和王淑娥老师,他们的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导师蔺新英教授和所有支持、关心、帮助我的人们!(赵妍硕士)
(十)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在将近三年的学习生涯里,曾经得到过许许多多老师、同学和同事的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谢克勤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胸襟坦荡,他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为我树立了榜样。三年来,学习上谢老师对我严格要求,精心,并很早就向我提出论文的指导意见,帮助确定论文的主题,从论文的主题、内容、到整体的结构都给予了细致、有效的指导。在写作过程中,谢老师不惜休息时间,细致、耐心的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是论文得以顺利完成。他对我孜孜不倦的耐心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难以忘怀,受益非浅。
在专业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开展期间,还得到赵秀兰、赵丽、张翠丽、于丽华、朱振平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另外在实验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还得到王青山、张利平、郭新、宋福永、周贵珍和潘光兵等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所有这三年学习过程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我帮助的亲人和朋友们!(朱英建硕士)
(十一)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徐凌中教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从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到论文的撰写等全程的悉心和帮助,对导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王兴洲老师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分析等诸多方面给与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对本文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荆丽梅、杨学来等同学在资料收集与分析讨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无私帮助,给予了许多方便,在此表示感谢。
在现场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卫生局、威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威海市卫生监督所、文登市卫生局、文登市卫生防疫站、乳山市卫生局、乳山市卫生防疫站、荣成市卫生局、荣成市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现场组织协调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各市(区)参与本次的全体人员。
最后,特别感谢威海市卫生局对本项目提供的特别资助以及有关领导给予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师侯淑军)
(十二)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献身科学和献身事业的动力。
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里,导师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使我得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自由翱翔,同时在思想上、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方面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益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
真诚感谢教研室的XX博士和师兄XX硕士,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我指引,而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知识。感谢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的互助合作,正是集体的努力才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由衷感谢我的室友同学,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无数次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篇10
关键词:工程技术;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24-03
一、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目前,不少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是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来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契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学校要为改变培养计划和目标单一性的状况,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路经,以满足其兴趣,适合其特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尤其在工程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方面,高校需要制订“多元化,模块化”人才培养计划和“分层次,分流式”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高校的顶层设计,围绕目标高校再制定实现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就业行业或领域等差异很大。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特性为基础,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和出路的分流。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多元化,模块化”。多元化,即根据各个学生群体目标制订多个培养计划或灵活可变的培养计划,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训练计划;模块化,就是将培养计划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如通识基础课程单元、专业基础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单元、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单元、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个性化培养单元等。学生在各模块中自主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只要获得规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集成式的培养计划,具有很好的柔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了学校单一的教学管理形式。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转专业学习,但能够成功转专业的不多。尤其那些不是“985”、“211”高校的一般院校,学生能够转专业的比例很低。而且,要想转专业,还会有成绩等要求。这事实上产生了矛盾,因为学生对现专业没有兴趣而学不好它,所以成绩自然就不好了,成绩不好就不能转专业,不能转专业就只能留在原专业学习,学习更不可能搞好了。如果让学生退学或混到毕业,那对于社会和高校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次巨大伤害。所以,高校要制定一个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计划,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要把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看成是一个过程性的任务,要有阶段性和个性化培养的特点。
二、工程技术教育的内容
1.应用技术教育与训练。本科阶段工程技术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工程技术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本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知识。这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教师如何具有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知识,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可以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尤其是工程技术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去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加强各级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的建设,便于专业教师的交流、提高。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要吸收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师要了解企业的专业需求,企业工程师要知道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研发成果,形成互动,需求与供应及时地衔接。
2.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为当今社会所渴求。创新素质的培养来源于专业人才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全面、精通的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是世界上技术创新最多的国家,并且他们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几乎是精致完美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的素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境界;是企业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更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既要培养学生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要训练学生全面、精通的专业应用能力,再结合行业特点,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创新,表现为专业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表现为企业生产管理中产品功能的全面、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改造,在于新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扩大了产品的功能、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技术创新,使新产品替代了老产品,且性价比更高、安全性能更好,甚至更环保节能。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发展。创新还包括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企业和社会组织离不开管理,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也会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成本最经济、环境与性能最安全。现在企业的发展,往往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和方法的创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实践方法等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吸收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网络技术知识。创新的先导就是知识的创新,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知识创新和应用的强大驱动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国内外科技文献知识库的信息,跟踪本专业、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企业与先进专业水平保持同步。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社会,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几何级的,而当前高校所使用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教材,其反映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已经落伍。应该改进工程技术教育教材的编著工作,改变现阶段教材重理论缺实践的体系,增加项目案例的分析和应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搭建培养平台,供学生学习的教材是其中重要的甚至关键的环节。要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更新知识、技术方法、应用案例等资料。
3.工程技术规范的教育训练。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范。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甚至包装、物流和销售,以及的技术服务,每一个企业都有一整套执行规范,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合格稳定和成本优化。工程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遵守工程规范的自觉性,人们一直强调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等也是工程规范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一向不重视规范,以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偏高,很多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过去,企业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生产规范难以开展。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环境要求我们在人才素质上与国际接轨,而后才可能是生产管理上的接轨、产品的接轨、经济的接轨。过去一大批传统生产型企业关闭了,表面上看是其产品不适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规范化程度不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工程规范素质的培养。
目前,最需解决的是工程技术规范的课程教材和师资。企业工程师应参与教材编写,应总结大多数领域企业的规范要求,结合国际和我国的产品生产标准,形成中国特色并适合企业使用的工程规范教程。教材每2~3年修订一次,以保持与新技术发展的同步。课程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师资,他们能够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工程技术规范的内容、要求,能够通过案例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工程技术规范教育的内容很重要,但又不需要很多的课时,它培训的是企业未来员工的“执行力”。
三、形成本科高校的发展特色。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发展
2012年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分别为43.7万人和18.75万人,占全部报考和录取人数的26.4%、36.3%。据教育部计划,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将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目前,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数还不如报考学术型硕士的人数那么多,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不了解;二是现今高校本科阶段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缺少专业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对后续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学习缺乏信心。这几年报考人数虽然逐年上升,但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较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的难度和录取分数线低得多,不少学生为了避免竞争退而求其次。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考生主要来源于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学生,而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毕业生往往倾向于报考学术型硕士。报考生源的分化自然形成了高校的发展特色。教育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让高校最大效率地培养人才。
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毕业生后,如果就业,很快就可以胜任技术工作的要求;如果选择读研,经过工程硕士阶段的培养,很快就可以胜任高级技术岗位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国家可以形成多元化培养格局,在一些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教育或叫做应用技术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报考工程硕士。这样做既改善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风气,又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辟了新出路,为高校招研提供了优质生源。利国利民,为国家高等教育增添活力。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选择了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与两所本科院校试点,联合招生、共同培养高技能本科人才。从普通高考学生中,根据志愿招录二本层次的学生。学生在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训练,教学计划由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部分课程由本科院校教师授课,发放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数量庞大。这种模式如果能够成功推广,可以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到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联盟,并为这些学生提供新的出路。
四、建立本科阶段的分流模式
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有四个方面,即就业,包括入职企事业单位、考取公务员、入伍、加入西部计划等国家安排的项目;考研,包括出国留学;创业;部分学生待业。其中就业人数始终占绝大多数。
“出口”决定“入口”。要改变过去本科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评估方式,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本科教育阶段,高校要加强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对于有望深造的学生,高校可以联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阶段的院校,制定本科与硕士贯通的培养方案,考核学生本科阶段各环节的学习成果,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直接推免读研。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招考推免生的比例,可以建立推免生选拔的量化标准,如课程考试成绩的比例、实践项目成绩比例、课程实践专项考核成绩比例等,加上专业教师的推荐理由,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高校培养学生要注重过程性的培养和考核,促进学生高专业素质的养成。
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模式,满足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机会,既激励了先进,又勉励了后学,满足了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求。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仍然隶属于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它巩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但扩大了本科层次的培养内涵,满足了学生对高等教育多层次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了解专业的内涵,让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让社会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改革举措
贯通本硕连读,调整学制形式,做到将本科教育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两个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致的目标,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高校培养效率。将现在本科阶段四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2年,改变为本科阶段2.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3.5年,总学习年限不变。这样,本科阶段完成公共课(包括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政治课、外语课、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完成专业课、实践课和毕业(研究)论文,取消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可以安排2年的专业课学习和课程实践、1年的企业跟班实习、半年的专业考核和硕士毕业论文时间。
其中,1年的企业实习应该类似于医科学生的医院实习,由指定的师傅指导、跟班工作,参加企业车间、班组的各种例会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以下三个教育、训练环节十分重要。
1.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期间就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概况,感悟企业文化,熟知企业管理要求。要教育学生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奉献企业,在发展企业中发展自己。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敬业素养。
2.加强学生的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生产安全不仅事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关乎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更是维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安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理解企业的安全要求和质量要求。要求学生首先从认识上重视,从企业安全生产环节上理解,并掌握生产事故的处理方法。关键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