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相关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7-13 17:3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相关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相关的案例

篇1

关键词: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

学籍档案,顾名思义,是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经历的记录,现阶段,我国很多普通高中学校还采取的是传统的纸质学籍档案,只有将学籍档案实现信息化才能使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很多工作都带来了便捷,并且节约了办公成本。本文将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关问题的探讨。

1 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的原因

学籍档案信息通常是记录一个人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是学生处于某所学校的法律身份及资格,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和综合发展情况的信息都可以在学籍档案中体现出来。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大多数还保存的是纸质的学籍档案,由于高中学校的学生每年都在招收,纸质学籍档案的只会越来越多,并且纸质资料不易保存,时间久了会出现纸质档案损坏现象,并且很难修复,给查阅带来很大地不便。因此我国高中学校的纸质学籍档案存在如下四个问题:

1.1 纸质学籍档案不易保管

尽管现如今的造纸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纸质的学籍档案始终存在不易保管等诸多问题,纸张存储本身容易产生破损,并且在档案管理室还要严格控制室温及湿度,注意防火、防水、防止有害物质等给学籍档案产生的侵害。学籍档案的管理房间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控制好各项指数。例如,如果天气湿润,则空气的湿度较大,势必会给纸质档案的保存带来危害,如果没有按照标准保存学籍档案,纸张很容易受到侵蚀。普通高中的学生不断增多,纸质学籍档案的数量也在激增,大量的纸质档案不仅占用越来越多的空间,并且对保管的相关要求越来越多。我国大多数普通高中学校并未严格按照保存措施实施,如果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或盗窃等意外事故时,学生的学籍档案势必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与此同时,保存学籍档案还需要耗费人力和时间,对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以供后期的查阅。

1.2 后期查阅不便

我国的普通高中学校随着办学时间的逐渐递增,学生会越来越多,学籍档案资料也会越来越多。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籍档案,大多数学校提供不同的房间分散放置,一旦后期需要查阅学生的学籍档案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入学时间查找相应的学籍档案,取阅及归还等都非常不便。很多高中学校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都没有提供更加细致的分类标准,大多数学校是按照学生的入学时间及班级进行分类保存,如果在后期查阅时并不清楚学生的入学时间及班级时,查阅工作将无法进行。

2纸质学籍档案将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投入。高中学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籍档案数量的持续增加,纸质学籍档案的保存需要一定的空间,并且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人力进行管理,如果档案出现损失,修复学籍档案还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另外,纸张的大量使用不仅产生了成本,而且还不利于环保。

2 普通高中学校学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普通高中学校由于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量庞大,因此将这些信息汇总起来统一进行数据管理工作量较大,要想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设计:

首先,要将学籍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系统划分出模块。可以分成学籍管理员系统、班主任系统以及学生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不同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开展工作。在校专门从事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可通过系统实现对学籍档案的综合管理工作。班主任则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日常成绩的查询和分析进行信息化处理。学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学校的相关公告、课程安排及查询考试成绩等。

其次,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权限。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适用对象采取不同等级权限管理,有管理员、普通用户及学生用户三种不同类型,其中管理员的权限最高,可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而学生用户的权限最低,仅能从事信息查询及录入。

第三,录入学籍档案信息。在学校建立学籍档案时,首先需要将学生的信息通过填写学籍表的形式收集起来,之后通过相应的管理人员将这些内容录入到学籍数据库中。每年的高中学校学生人数都在不断递增,这样的方式有效减轻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 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3.1 将电子信息与社会对接

学籍档案信息将伴随每一位高中生一生,因此这些学籍信息不仅是为了记录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日常信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参考依据。部分高中学生毕业后可能直接选择就业,此时,学校应当与企业及时合作,为招聘企业提供在校学生的相关信息,帮助企业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及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就业机会。

3.2 做好学籍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

每一名高中学生的学籍档案信息都是个人的资料信息,学校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时应当注重其安全性及保密性。在学校从事学籍管理的部门应当严格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学籍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做到准确和完整地记录学生的相关信息,不像其他人及单位透露学生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做好保密工作。

3.3 针对绝密档案要做到特殊处理

普通高中学校有部分学生的档案信息属于绝密信息,此时学籍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特别针对绝密的档案采取特殊的处理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好绝密档案的安全性,这些信息不会被随意篡改或删除。与此同时,保存好这部分档案的原始资料,甄别好档案工作的真伪,防止有假冒信息冒充绝密信息。这部分信息如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供人查阅。

3.4 对原有的纸质学籍档案进行存档

由于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应用,导致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并且电子文件经过篡改不易发现痕迹。这就给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为了有效保证学籍档案信息的真实有效,保证这些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在学生对学籍档案信息进行录入后,应当将最初的纸质学籍表进行存档,一旦后期需要查阅和共享时,可以将纸质学籍档案信息与电子档案信息相互参照,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匡定发. 学生档案管理失范问题探析[J]. 云南档案,2015,06:47-51.

[2]胡剑锋,刘君妍. 普通高校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刍议[J]. 兰台世界,2015,17:93-94.

[3]陈东升.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及其信息化探索[J]. 教育研究,2015,09:78-83.

[4]邱建娥. 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刍议[J]. 浙江档案,2016,03:62.

[5]田甜.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0:12-13.

篇2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效果;途径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依靠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分析与总结,推断与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学在许多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各种科学试验中的数据分析,各种社会调查后的汇总处理,同时在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一系列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决策与参考数据。统计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高校中开设也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日益细化的趋势,比如描述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技术统计学等等,而且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总体来看,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尤其反应在案例应用与教学模式过于僵化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练习等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学生学习统计学始终找不到“落脚点”,感觉不到课程学习的意义。

一、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途径的思路分析

1.完善课堂模式,开展差异教学

统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因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于高考生生源往往是“文理兼招”,还有不少属于职业高中的“对口生”,学生的知识背景相去甚远。相比之下,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要好于文科生,而对口生的基础知识则要更加薄弱,尤其是数学知识,而这种知识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力。比如,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统计学中概率与数理统计部分知识都有着较为扎实的掌握,而“对口生”则要差很多。所以面对同一个专业生源不同的几个班级之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口生的授课语言就要尽量基础化、简单化,而且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部分要有意识的强化一下。另外,本身不同学生之间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统计数据的敏感性差异就很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区分对象,力求让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

2.转变课堂思路,丰富课堂形式

由于统计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不少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学的扎实,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条定义、定律都是字斟句酌的去分析,争取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学生没有兴趣,过多而且又抽象的案例让学生难以消化。实际上,统计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统计学课程的魅力,实现高效教学[2,3]。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辟互动教学环节,让学生时刻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时围绕自己开展的。比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爱好、知识背景的异同把学生相对均匀的分成几组,教师结合课堂知识抛出主题,然后给每个小组都提出主题中的问题,让各小组开始思考讨论问题去寻找答案。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指导,最终各小组派代表把结果汇报出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针对小组形成的结论让小组进行答辩。最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为每个小组打分。通过这种带有良性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并转变为探究学习的动力,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统计学有很大的意义。

3.充实课堂环节,引入生动案例

统计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应用都非常广泛,因此生动的案例素材也是不胜枚举。而我们很多统计学教师则仍然固守陈旧甚至脱离实际的例子来授课,明显影响了学生听课积极性。在这方面,教师需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搜集课堂案例素材,一方面要求案例选择与课堂授课联系要紧密,案例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支撑意义;另一方面要求案例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据可循,感觉生动详实,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学习统计学有意义,才会有动力学习。比如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食堂饭菜质量问题进行调查统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以此作为案例来课堂上讲解;或者学生非常关心的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及统计方法,并且有选择的对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高提出相关意见;以及空气污染方面的统计与学生体育锻炼相关性方面的统计等都可以作为统计学课堂的案例[3,4]。这些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会非常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仅让学生学到统计学相关的知识,而且也领会到统计学课程的魅力,并且对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知识视野的拓宽也有很大的意义。

二、结语

总体来看,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环节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学思路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有教师本身教学观念的改进。所以,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情,需要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提炼,并且要注意搜集有效的案例,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金梅.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06).

[2]《统计学》案例教学初探[EB].

篇3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案例教学法;生物统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61-02

一、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效果不佳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作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1]。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目的不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数学原理,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试验设计、选择正确的方法分析试验结果以及解释分析结果。传统生物统计教学方法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统计学理论,课后学生做作业;因为教师可以控制课程的内容和进度,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但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听课,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生物统计能力的提高[2]。同时,《生物统计学》中的概念抽象、相互联系、高度结构化,公式多而难记忆,思维方法特殊[3]。研究表明,运用传统方法讲授《生物统计学》,许多人学习了生物统计学的公式和原理,却不会应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能正确地描述数据[4]。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在课程结束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学生会忘记《生物统计学》课堂中学过的大部分知识,在实际问题面前一筹莫展。在有限的时间里,生物统计课教师只能讲授有限的、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实践中学生可能用到的数据分析方法在课堂中不可能全部讲授,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生物统计能力,能够正确运用课堂中没有讲授的生物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解决传统生物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法教学实践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习过程能够与知识应用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则人们会在未来应用时更容易回想起学过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强[5]。学生通过解决与生产实践相近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增加学习欲望,通过认真学习,提高生物统计能力,形成正确的统计思维[6]。作为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一种,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cture)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案例,把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从2006年起,我们尝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较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设计与课堂组织。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学生通过案例解决方案的学习,使他们知道哪些问题是生产实践感兴趣的,如何利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案例设计是影响案例法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案例要紧密结合实践、生动有趣,才会唤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认为课程“有用”,值得认真学习。设计案例时,我们注意做到两点。第一,案例均来自对生产实践的科学研究结果,其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实践发现,有些研究结果的数据量过多,用于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对数据量进行了删减。第二,因为课程是由一系列案例构成的,所以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组织案例,做到知识内容和案例之间前后关联。在案例教学中,有人认为,教师可以只向学生提供案例,由学生查找解决案例所需要的知识,并找出解答案例的方法,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有两个假设,第一,根据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第二,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学会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7]。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掌握了某领域的知识,可以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对某领域没有任何背景知识,或者理解错误,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8]。生物统计学的特点[3]决定了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统计学背景知识,才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生物统计的初学者,还缺乏生物统计学的思维,而且课时数较少,如动物医学类《生物统计学》的课时只有32学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没有让学生自己查找解决案例的相关知识,而是在上课前就把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材料都交给每个学生。我们也试验了只交给大学生案例材料而让学生找出解决案例的方法,结果几乎没有发现有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案例的正确解决方案。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解决案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环境,使学生通过想、做和说学习《生物统计学》知识,引导学生弄清楚应该采用哪种统计方法分析问题,采用该方法原因是什么,以及有没有其它替代分析方法等。

2.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在生物统计学习过程中,应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解决案例过程的学习,真正实现通过实践学习《生物统计学》,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端正对学习生物统计学意义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成绩[9,10]。生物统计教学用软件好求易学易用,功能完备,SAS软件符合上述两点要求,而且SAS软件占统计市场的份额约为80%,使用人数较多,因此,我们选择SA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由于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应用了统计软件,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解决案例的过程而不是解决案例时具体的计算过程,一旦学生理解了案例的解决方案,解决具体案例所花费的时间很少,生物统计课后作业也不再是一个负担,从而使学生生物统计的兴趣大幅度提高。

3.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研究表明,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法,相对于其它课程,如果教师在问题讨论中给予学生较多的指导,有较高的教学热情,则教学效果较好;教师与学生有效的沟通,把解决案例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拓展学生对学生生物统计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激发学生解决案例的热情[3]。但是,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解答案例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解决案例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此,我们把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提高到40%,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则平时成绩加分。可能其它课程都是传统授课方法,个别学生上课前没有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案例以及教师提供的生物统计学背景知识材料,因此课堂中表现被动。因为一旦有其他学生清楚了案例解决方案,总希望有表现机会,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对这些学生格外关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发言,使他们也有进步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个别同学不认真思考案例的解决方法,但为了增加平时成绩而主动发言,我们采取了对案例解答偏离正确方法的学生只加分、不表扬,而对给出正确案例解答方法的学生,加分的同时予以口头表扬,有效地抑制了这种风气。

三、案例法教学效果评估

我们利用课后作业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既发现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也找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更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要求学生作业写出解决案例的完整报告,内容包括解决案例的SAS程序,SAS运行结果,以及结果的解释等。在教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总结,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样地,期末考试既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解决案例的能力,考试内容有解决案例的相关《生物统计学》概念、SAS过程的语法及SAS运行结果的解读等。近年来,期末考试基本上杜绝了不及格现象,试卷成绩平均超过85分,说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对课程和学习效果较好。

以前本科大学生毕业前夕,《生物统计学》任课教师经常需要帮助学生处理毕业论文的数据资料,应用案例教学法后没有了这种现象。毕业论文审查中也没有发现论文中有统计分析方面的错误,而且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堂中没有讲授的统计分析方法,说明大学生生物统计的应用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学生对教学的评估可以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具体感受,2012年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中,认为“教师的教学使我理解和掌握了该课程的内容,我觉得有收获”的学生占90.4%,“教学内容充实,安排合理,重点突出”的占92.9%,“教师授课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占93.6%,“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见解”的占94.3%,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等农业教育.2000,(12):62-69.

[2]Boyle CR.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teaching biostatistics.Journal of Statistics Education.1999,7(1).Online:/publications/jse/secure/v7n1/boyle.cfm.

[3]Budé L,Imbos T,vd Wiel MWJ,Broers NJ,Berger MPF.The effect of directive tutor guidance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of statistics on students'perceptions and achievement.Higher Education 2009,57:(23)-36.

[4]Olsen CH.Review of the use of statistics in Infection and Immunity.Infection and Immunity.2003,(71):6689-6692.

[5]Dochy F,Segers M,Van den Bossche P,Gijbels D.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33-568.

[6]Tiwari A,Lai P,So M,Yuen K.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Medical education.2006,(40):547-554.

[7]Dolmans DHJM,De Grave W,Wolfhagen IHAP,Van Der Vleuten CPM.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Medical education.2005,(39):732-741.

[8]Kirschner PA,Sweller J,Clark RE.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discovery,problem-based,experiential,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41):75-86.

[9]Garfield J.How students learn statistics.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Review.1995,(63):25-34.

篇4

【关键词】教学方法 案例 实践 创新

【基金项目】大连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095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7-02

一、统计学教学的传统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时相对较长,但内容比较多,尤其是学生需要接触和掌握的指标非常繁多,很容易造成对课程内容的不理解。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又涉及对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的统计,课堂上只能介绍一些基本的指标概念,而实践中的指标则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实际工作去接触和了解,所以学生在这方面容易产生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多加入一些实践环节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多增加指标的示范和介绍来弥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目前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已开展多年,各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和实施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但是从实际教学中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案例陈旧而且过于复杂

现有的统计学教材中,统计案例多为编写的案例,甚至是若干年以前陈旧的案例,不能恰当地结合现实经济环境及统计工作,很难让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从内容上来看,大部分统计学案例都是有关国民经济的统计和校内统计调研的报告,也有少数分不同专业结合实际生产、生活的经济统计分析报告,但都表现为过于展现复杂的统计分析模型,而忽略了基本分析工具的应用,不能很好地为本科阶段的统计学学习起到示范作用。

2.忽略了数据搜集的训练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面临着海量的数据,数据的搜集成为了统计分析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从理论上将,统计分析方法不但能有助于数据的探索和发现,还为描述数据的分析结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但是目前来看,有关统计学的教学与案例编写中,极少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数据搜集工作的示范,相关的章节如统计调查和资料的收集也只是简单介绍理论,忽略了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数据搜集的训练。

3.学生实践练习的方式不能与案例教学有效结合

从统计调查和分析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校内调研,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和自身的学习、生活相关的调研,随机抽取部分同学为样本,进行估计和计算分析,从而掌握统计调查分析的整体工作过程。但是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在于学生为了迅速完成任务,调查问卷往往是通过相互填写的方式完成的,数据本身的有效性不高,后续分析工作的实际意义非常小。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网络、统计年鉴等渠道收集数据,分析宏观经济、股市业绩、金融数据等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进而了解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分析的实际问题,只好通过网络查找并摘录已有的论文资料完成作业。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练习有效结合是目前统计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具体方法

1.案例的选择与教学实施方案

从教学内容来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及抽样调查这些章节都适合于以案例的方式示范其原理。因此,在课堂讲授这些章节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案例,并进一步通过练习和模拟实验的方式深化这些认识,通过“讲授案例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并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图1 统计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在选择案例时,如图-1所示,要注意案例的类型和专业,根据统计工作的过程和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模拟实验,以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一般统计工作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调查、整理和分析。可以根据不同的统计工作阶段,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辅以恰当地模拟练习,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在统计调查阶段选择实践型的案例,即只布置需要查找的数据类型等任务,指导学生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并能进一步对数据的搜集进行实践练习。第二阶段是数据的整理和显示,在这个阶段主要向学生展示描述型的案例,例如国家的统计年报,让学生了解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进而采用统计图和统计表等形式将数据显示出来。第三阶段则是数据分析,在这个阶段首先要向学生展示实际的一些案例,让学生寻找问题所在,进而应用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布置的主要是解题型练习。在这些学习都结束之后,则可以向学生展示综合性的案例,如对某类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并能形成规范性的统计调查报告。

2.考核方式

由于统计调查和分析需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学生的课程安排本来就比较紧张,为提高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增加实践环节的成绩比重。新增加的实践环节部分,主要由学生以小组形式选题进行调查,收集并整理数据,进而做出调查报告。各小组成绩为“同学互评成绩×50%+教师评阅成绩×50%”。其中“同学互评成绩”要求以组为单位对其他各组的演讲效果进行评价,按各组调查分析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以及分析结果的简洁、明确程度确定分数。“教师评阅成绩”主要以问卷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图表的规范性以及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的专业性为评价标准给分。

3.考试内容的调整

近年来,国内统计学从重理论研究转向了以应用为主。因此,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分析和模拟试验练习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教学方式改变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考试压力。所以在考试内容上应做出相应调整,可以考虑取消原有的多选、简答和填空等题型,而增加案例分析与综合计算题,这些试题本身并未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增加了难度。主要原因是没有固定的题目和范围给学生复习,只能通过平时的努力与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过去习惯的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失去了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却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之处

1.案例与模拟练习的结合

目前统计学教学案例与习题非常繁多,但多数为综合案例,内容与各章节不对应,或者习题与案例没有可比性。前述的统计学案例教学实施方案中,统计学案例与模拟实验的结合恰好对此做了改进,做到每一个案例都对应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并且模拟实验与案例分析有类似之处,既能满足学生以案例为例进行模拟操作的需要,又通过改变主题促使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去做才能完成作业。

2.案例教学与考试内容改革的结合

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对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又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锻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理解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能力。也由于试题内容的灵活性,提高了学生考试的难度,进而增加了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的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3.绩效评价理论在考核方式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表现在试题内容的变化,而且表现在成绩计量方法的改革上。在增加的实践环节中,成绩的计量方式参考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绩效评价方法,即参与交叉评价的方式。学生的成绩50%来自教师的评价,另外50%则来自各小组的互评,即上级评价与统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避免了上级评价的武断和片面性,又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考核提高了积极性,更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总体上来讲,提高了学生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总结

总体来看,加强统计学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已经是国内各高校的共同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应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并通过调查分析和报告的撰写提高了实践能力。但是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大趋势之下,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结合统计学教学引导学生设计统计软件、如何指导学生在新的领域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等,这都是将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闵素芹,柳会珍.浅析统计学专业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统计与咨询.2010.6(44-45)

[2]郑红玲.对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1期(229-230)

[3]赵艳霞,李宇鹏,王晓巍.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4期(157-158)

[4]赵晓芬.关于改进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2期(154-156)

[5]胡明礼.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科技信息.2009.10(4-5)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统计学;实践教学

《统计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宏地、直观地、有条理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统计学原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几个概念和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加大分析、判断力度,突出实用特色,注重统计工作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本质上创造了一种模拟实践的环境和过程,在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或体验模拟的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基本的知识点是案例教学的支撑点,一个案例可能涉及到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因此,案例和知识点之间应该做到明确对应。例如高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方法;统计数据的描述;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简单统计推算方法等。教师在编写和讲解具体案例时,应根据课程的章节与内容要求,紧密结合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收集数据,使每一个案例尽可能包含本所章节所有知识点。

2.以现实环境为背景。

案例教学以现实环境为背景,案例多取材于现实问题,是实际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典型事例,通过研究现实世界中群体现象数量表现出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统计学原理和定理取材于丰富的现实世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真实而典型的素材分析研究和总结规律,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选取合适的统计案例

选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统计案例应将统计理论知识融于具体实例之中,并且与课本知识点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构建案例教学的基础。首先,从教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适合内容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其次,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来看,案例要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脱离了教材内容,偏离了教学主题,就无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目的。同时,案例选择一定要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生生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例如对于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基本思想,可以选择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案例来讲解,从而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外,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中要明确问题,案例选取应当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通过统计分析做出明确的判断。

(二)适当应用统计分析软件

在进行统计调查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大量的实际数据,适当地在高职统计案例教学中辅助以统计分析软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案例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统计软件,比如Excel、SPPS、SAS等应用较广的统计软件。这些统计软件功能非常强大、普及程度很高、而且本身拥有完整的统计分析工具,如描述统计分析工具,方差分析工具,回归分析工具等,这些分析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现有数据进行处理;另外,上述统计软件都带有很强的模拟工具。大多数概率统计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需要生动地展示其原理,就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模拟和试验,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案例数据。

(三)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活动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统计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学生运用统计学中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亲自搜集数据,亲自尝试编写案例,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途径之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大型超市和电器商场进行大型的统计调查实践,通过搜集有关消费者数据和产品数据,对当地的消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这些调查都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的设计、分发、回收和数据的汇总工作都由学生来完成,而教师负责指导和整体把关。教师则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完成数据的整理工作和统计案例的编写。除了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合作小组之外,还可以由任课教师牵头,组织大型的统计调查活动,就他们所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内容可以涉及校内和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学生网恋情况调查研究,大学贫困生生活现状调查等。

(四)注重与所学专业的交融

篇6

[关键词] 统计学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到金融、证券、保险等各个单位和部门越来越重视统计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一、统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统计学的重视不够

一提到统计,很多学生会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觉得枯燥无味,并且认为统计学在工作和生活实际中作用不大,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习内容的表面上,使教师难以在学生不够重视的情况下,把统计学的知识讲清、讲透。另外,统计学的知识涉及范围广,知识面比较广,而中专学生的基础薄弱,统计课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其中的知识点很丰富,而学生在没有接触经济、金融学、高中数学的相关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会感到迷茫,无从下手。

2.课程内容的规范性不强

目前使用的统计学专用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也不相同。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侧重点也不相同,有的教师重视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教师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统计学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重要部分需要精讲,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有时会造成重点知识的落实不到位。

3.教学方法的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从目前来看,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应用还不够,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缺乏。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地的提高,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自身素质

教师本身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学习态度,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多浏览一些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网页,多关注金融社会经济动态,有目的的地把教材中理论知识融入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分析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授课之前课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查找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是统计实践过程的一种模拟,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教会了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

3.改变教师角色,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理论部分内容,教师的讲授会令学生觉得很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讲解,这样可以转变课堂沉闷的气氛,使让课堂活跃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氛围里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加强教学效果。

4.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所以则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比如中专生的就业问题、网络应用的利与弊、学生厌学现象等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确定、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等全部工过程,都有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亲力亲为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巩固了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理论的应用。

三、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学生状况,灵活设计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和贯彻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殿国.理论课案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S1).

[2]杨慧.《软件工程》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才智,2008,(20).

[3]孙英.案例教学法在中文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

篇7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案例设计 统计学专业 Visual Basic

1.案例教学思想

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倡导。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经过交涉精心设计典型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实际问题中探索研究。[1]案例教学倡导多向、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侧重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分析,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2],并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经典的、实用的教学案例成为教学的关键问题。

2.案例设计因素

要设计一个好的案例,就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专业相关、难度适中、协作学习、前后联系等因素。

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案例的选取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是专业相关性。VB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对程序设计没有经过多方面的系统训练,计算机编程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加上在当前教材中相关例子基本上是通用的,缺乏专业针对性,致使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强,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缓解学生对编程的恐惧心理,调动学生用VB编程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程序设计这一技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从教授对象所处的专业角度出发,引入和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同时,能够解决自身专业相关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可以用Excel和Spss软件做实验,通过一些鼠标操作,很容易得到结果,但是这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不一定能讲清楚,这时可以通过VB编程题目巩固理论知识。比如,做一个演艺界比赛常用的得分程序。通过一个数组输入各位评委的分数,然后显示出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求得选手的最后得分。这个题目是学生比较接受的,里面用到了《统计学》里的切尾均值,要求界面做得漂亮一点,交互多一点,思考用VB的什么控件,怎么用等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获得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了VB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

案例选取的第二个考虑因素是难度适中。如果案例设计太难,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抵触去做。如计算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区间估计,这些是很简单的数学公式,可以在学习了基本控件后作为案例;假设检验的题目,通过输入题目中的数据,如方差、显著性水平、大小样本、选择是均值或比例或方差检验,点击按钮,就会出现假设检验的结果,是否拒绝原假设等,这类的题目稍微复杂一点,需要用分支语句;作图是在描述统计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画个直方图(如图1),需要用到线、图形控件,还要考虑坐标的变化。

再如我曾经让学生观察红绿灯,看它们的工作原理,利用Timer模拟红绿灯的转换(如图2-4)。

题目一,模拟一个方向上的红绿灯转换;题目二,模拟两个方向上的红绿灯转换。对于第一个题目,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争相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个题目相对复杂,思考到最后有好多学生放弃,没有吸引力。这说明设计案例时要选择较简单,学生较容易完成的题目。

第三个考虑的因素是协作学习。协助意识是计算机编程中不可或缺的。比如模拟红绿灯,这个案例已经不是很简单的案例。如果仅凭一人之力,可能完成效果就不是很好。界面要和实际类似,用三种颜色的灯,有倒计时时间的显示。这个题目涉及的控件比较多,也比较丰富。我要求分组完成,分组的目的是集众人之力,各抒己见,达到讨论、协作学习的目的。选取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案例使用,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培养集体荣誉感,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益。

第四个考虑的因素是前后联系。知识的应用不是孤立的,案例的设计也不是孤立的,案例本身要前后相关联。在《统计学》中接触最多的是调查问卷。我们经常收到纸质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完后要统计各项的数据,这个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会了,我们可以用VB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有统计的功能。

案例一,如图5、图6所示,每个题目都是label显示,选择的答案放在Text中。直到做完所有的题目,后统计数据时,用计数器实现,并用一个Msgbox显示。案例二,学习了单选按钮后,选项可以用单选按钮显示,如图7图8所示,统计数据用计数器。案例三,学习了多窗体之后,设计一个登录窗口,如果用户名密码输入正确,就转到问卷调查窗体;如果三次输入不正确,就退出。案例之四,学习了数据库后,所有的选择都放到数据库中保存。在设计数据库结构时要考虑全面。在《统计学》中要分析每个题目各个选项的选择个数,以便之后的数据分析。在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后,对之后部分的分析,也可以用VB编程实现。这些都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熟悉的,只要用VB这个工具实现就行。这个案例说明所设计的案例不仅要与统计学专业知识相关联,案例本身还要相关联。这个案例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

再如,时间序列数据,可以用VB实现各期移动平均和中心移动平均,需要用到循环语句。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程序,计算这个时间序列的指数平滑值,进而预测下一期的值,等等,这是知识前后相关联的案例。

3.案例教学作用

一方面,用案例程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想完成每一个案例,就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因此这些案例程序促使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相关知识,培养专业素质。

基于专业背景设计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程序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专业相关的;程序设计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胜任程序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内容转化率。教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寻求帮助的途径[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尝试自主学习,学会协助学习,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开展这种基于学科专业相关的案例实践教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案例教学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在VB课程学习中,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学习氛围。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动手能力增强,课间与老师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思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考试为上机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从教学效果看,我结合专业特色设计相关案例教学是可取的,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具有专业特色案例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牛月秀.VB程序设计课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8.

[2]王涛.VB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及应用举例.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3]朱强、原小艳.结合专业特色改进VB创新设计教学方法.电脑开发与应用,2010.12.

[4]徐祥涛.VB教学案例设计浅析.教育纵横.

[5]胡晶.VB教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内江科技,2011.1.

篇8

此种情形下,我们认为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完全可以实施实验教学,通过实施实验教学将有利于打破教学中长期固守的“教师讲解灌输,学生呆读死记”的陈旧模式,从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起来,做到既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引导和辅助作用,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期待也非常高。笔者对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征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建议,共收集56份文字性建议,其中有35人表示目前教材中案例陈旧,而且脱离实际,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更加贴近实际例子为主,教学效果会更好。一、统计学实验教学法的特点相比其他实验教学方法,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有其特点。

(一)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进行实验并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并训练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这要求统计学原理的实验教学要紧密结合每一个基本的知识点,一个实验要与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明确对应。

(二)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由于统计学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使实验教学达到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们自己搜集数据,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技巧,编写案例,分析案例。

(三)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分析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表现统计学的实验教学案例。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目前为止,使用较多的两个软件为Excel和SPSS,统计教材中经常有较多的数据,利用软件可以使教材中的多数内容“还原”,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繁琐统计学公式的计算背后的“简单”软件显示。

二、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上述讨论,对于统计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笔者也提出了自身的建议和意见,这些也都是为了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在学院开展和进行。

(一)实验教学的内容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就是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质量,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恰当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选择案例,并对拟选用的实验案例进行认真研究。

1.相关老师的课题。可以说,经管类多数课题的研究皆需要一定的调查数据资料作为支撑,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借助于专题调查,就是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的分析整理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达到“师生共享”之目的。

2.可以和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目前,经济管理学院与国家统计局安阳调查大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调查大队的一些专项调查资料,比如2009年度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以及河南省调查总队组织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电话访问的工作是由经管学院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的。

3.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有关的、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实验案例。2010-2011学年第2学期,笔者首次尝试让学生分组作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成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成员在5个左右,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要相关。在所有19个小组的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领域包含学生消费、旅游、手机使用、网络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做既锻炼的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当然,一个调查问卷并不能完整包含统计学原理中的所有知识点。相反,实验内容应该随着知识点的变化而改变,笔者的实践见表1。

(二)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

实验教学案例质量是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经验,甚至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观念都对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统计数据的类型有着紧密关系,为了了解各种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设计调查问卷时,教师应该对相关调查问题进行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到问卷的目的,也要考虑到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实验案例的形成,除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外,还应该与其他专业课老师进行结合,不断完善,逐渐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建立案例库。

(三)传统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进行

虽然实验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但是实验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由此才有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比重问题。也就是说,实验教学也需要传统教学的相互配合。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而统计学原理则是统计方法的基础,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述,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统计教学中并非每个问题都能有相应的实验,很多抽象的概念就无法用案例来展现,只能采用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我们认为,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提供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包括均衡思想、从数据进行推断,以及运用符号等,它们是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统计学思考的方式的经验构成了统计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估计风险,能提出变通办法。总之,统计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过分的强调应用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改变统计学学科的性质。

篇9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探索案例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并从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研究的是来自各领域的数据。①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来为未来的决策经营提供依据,统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也将“统计学”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统计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存在严重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在推进地方性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成为许多统计学老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1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统计学中存在着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且涉及到较多的公式和计算,和数学课程有点类似。有些内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例如讲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率论基础,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什么叫置信水平,为什么在假设检验中会犯两类常见的错误,如果学生对置信水平,原假设,备择假设这些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那么就很难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这些统计工具进行灵活应用了。而讲到线性回归时,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来理解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同时,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相比,统计学课程更强调逻辑性和推理性,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不了解统计的用途和作用,认为自己和统计的距离比较遥远,因而认为学统计学没有用,因而不想学。

(2)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畏难情绪严重。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而且以文科生居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之前的微积分,概率论课程学得不太好,因此看到数字和公式较多的统计学,下意识地将其归类为一门数学课程,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程,我肯定学不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自己不学统计学找到了借口。在笔者和学生的交流中,有的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类的课程必定挂科,所以统计学肯定是学不好的。再加上地方性院校学生一般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佳,②统计学学的学得不好,也就不足为怪了。

(3)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其生命力在于应用。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过于过于专业化,④对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挖掘不够深入,学生不能理解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和经济含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公式,不能对统计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也就不能利用统计指标来分析经济问题了。这无形中也进一步加深了统计学就是一门数学课程的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案例反复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不能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最新经济管理类案例,做到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教材的选用存在一定难度。

虽然《统计学》的教材很多,但是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基本没有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专门统计学教材。现行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强调公式与计算,内容深奥不够通俗,部分案例过于陈旧。贾俊平教授等编著的《统计学》教材教师认为较好,有excel和SPSS的操作步骤,单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的推断性统计部分公式较多,案例过于陈旧,不具备良好的示范作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畏惧心理。

2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紧跟时事,精选一些最新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案例或新闻,通过案例将统计学理论与经济时事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统计学在经济专业中的重要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如讲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时,可以引入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对比民众的吐槽来说明平均数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也可以通过经典的消费函数来解释线性回归方程中的相关概念,深入浅出的解释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统计学确实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

在讲解描述性统计学相关的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设计经济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在讲解推断性统计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增加上机课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工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许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考前突击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统计指标。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类的学科,更应当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改革现有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综合考核应当包括知识体系的考核以及技能考核。知识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和闭卷考试的表现。平时成绩的考核一方面从学生听课及回答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Kahoot平台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技能考核则包括学生的调研报告和平时上机课的表现。调研报告通过分组调研,撰写调研包括的形式进行考核,上机课则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要求的作业,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是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一要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经济常识,综合素养较高,对行业前沿动态把握准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更能发挥作用,能够传授给学生行业中最新的应用性技能,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双师型”教师阅历较为丰富,能够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课本知识行业发展的及时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问卷,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搜集数据。二是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搜集到的直接或者间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从中找到规律,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分析,对分析出来的结论能够进行合理解释。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过程以及最后的考核方式都要围绕着两个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当然,统计学教学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与困难,统计学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兼具学识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

注释

①贾俊平,何晓群,金进勇.统计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

②刘金龙,张君霞,赵琳琳.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研究[J].科教文汇,2014.9.

③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07.

④张慧.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学教育,2014.10.

篇10

关键词:口腔颌面影像;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实际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中的一些案例场景,使学生⒆约耗扇氤【爸校通过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口腔影像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研究各种成功的或者失败的临床案例,总结、归纳出相关疾病的诊断原理和要点,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来进行思考,拓宽并丰富自己的口腔医学常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校2012级第二学期开设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口腔专业的3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把学号为单数的16名学生纳入对照组,学号为双数的17名学生纳入实验组。⒍哉兆楹褪笛樽檠生的入学成绩及前3个学年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师和教材 两组学生均由本人按照相同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学时数相同,教材同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6版。

1.3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对照组应用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应用实际案例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主要方法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准备阶段-教师首选向实验组学生介绍实际案例教学法使同学了解该方法;然后为学生准备相关疾病的典型临床案例;引导学生针对该相关疾病查阅文献资料,获取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表现等信息;②讨论阶段-教师通过多媒体等资料向学生讲授相关疾病的临床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分组(每组4~6人)讨论形成本组的问题答案,然后各组组长陈述答案并在各组之间进行讨论。在各组同学讨论中,教师要按照讨论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防止偏离相关疾病的主题;③总结阶段-讨论结束后,教师揭示该疾病的相关问题答案,归纳总结该疾病的理论要点;对整个讨论做出合理评价,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解释清楚;对学生发表观点的积极性、主动性给予鼓励,并对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

1.4评价方法 ①授课完成以后,应用调查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其内容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程度,拓宽学习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增强在临床中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开拓发散、创新思维的能力等。共发出调查问卷33份,收回33份,有效率为100%;②根据教学大纲应用统一命题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闭卷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考试部分占总分值的35分。

1.5统计学分析 整理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调查问卷结果 显示实验组84.70%的学生认为,应用实际案例教学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拓宽学习思维,较好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并能增强在临床中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相关的创新能力,见表1。

2.2统一命题考试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实际案例教学部分的平均成绩和总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实际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案例的相关资料,或者由教师本人充当患者,向学生陈述病例的临床症状、查体的体征,然后展示该病例的影像图片及视频资料等,由学生扮演临床医师,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联系影像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患者可能的病症,最后做出诊断结论。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记录学生提出的观点以及分析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偏离论题的讨论,当学生完成讨论并做出结论时,教师要作出简洁、恰当的总结,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对错,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记忆深刻,对于正确的给予鼓励,授课结束时提出该案例的相关疑难问题,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在下次案例教学时进行问答。按照以上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实际案例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