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8:51:23

统计教学

统计教学范文篇1

一、经济社会的统计环境

有数据的地方就离不开统计,经济社会从统计介入的角度看,是一个数据无所不在,统计无处不用的统计大环境。金融、证券、商贸、保险、行政管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都有统计的参与。从统计介入的深度来讲,大体归类如下:一是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主要是统计数据和图表,对这些信息的把握,需要基本的统计认知和理解能力。二是在社会工作中,对环境、专题项目等的熟悉和把握,数据的调查、收集和归纳整理等统计方法必不可少。三是在管理工作中,对现有数据的例行分析,对行业经济运行环境的掌控都需要管理人员有基本的数据辨知、分析和预测能力。比如产品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成品抽检、市场预测等。四是高层管理的决策工作,需要专业的、精深统计分析技术,需要对统计技术的全局把握和宏观环境的整体认识,如投资决策的风险估计、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等。五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则需要精英的专业统计人员术业专攻。

以上这些应用领域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统计知识。有些是基本的统计认知和理解;有些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统计工作;有些是普通的分析;有些是专业的分析;有些是高层次的研究。这些不同的应用层次对应于不同的学习层次,由低到高大体归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普及学习,统计学家DavidVere-Jones认为,100%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对统计有基本的了解,达到对日常生活中的统计信息的基本认知和理解。第二层次:非专业学习,经济管理、生物卫生等非统计专业目前把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并且在后续教育中会开设1-2门统计类相关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市场预测与调研等。通过学习,David认为他们应该掌握一定的概率、统计知识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基础分析。这一学习层次对应于应用的2、3类,或在第4类中,作为管理者熟悉专业统计技术的应用背景和条件,具备和专业统计人员合作的能力。第三层次:专业学习,是指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这个层次的学习需要具备较好的或扎实的数学基础,能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会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或研究新问题,博士生还应具备独立研究新方法、开创新模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层次对应于应用的4、5类。

二、不同层次的学习定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本科生来说,一贯把掌握知识放在第一位。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就是知识的接受者,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接收、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性强、基础雄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应用型一般人才,而不是管理型人才,这样的本科培养目标更贴近经济社会需求。因此从社会统计需求的角度,统计教育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并且在教学改革中从教材、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全方位的把握、践行这种定位。具体来说:①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应用导向型学习;②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知识导向型学习。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是从定量的角度,认识问题、认识社会的工具。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应坚持“经济为体,统计为用”的原则,充分发挥统计的工具作用,帮助作用。因此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采用应用导向型学习。而作为统计学专业,是为社会输送专业统计人才,强调应用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和可拓展性,为后续教育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采用知识导向型学习是合适的。统计学在统计专业和非统计专业中学科地位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学习定位。

三、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改革

以应用导向型定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是统计教学中的一大改变,这样的改变要求教学的各环节相应的改革,尤其是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教学内容改革

非统计专业本着应用导向型学习原则,教学内容应力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简明实用”,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在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生动有趣的案例,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和培养,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应该考虑到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学习对象,还应该考虑到统计学在学科中的课程地位。

首先,教学内容要跳出传统的以社会经济统计知识体系为主的内容框架,突出体现统计的方法论思想,围绕培养学生统计意识为目标,以案例为主线展开教学的主体框架。统计学中的概念多而抽象,在教学中不应呆板地追求概念的形式化定义,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统计意义认识;不必就一些指标的性质、分类、计算方法、甚至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打转;也不必在关于政府统计如何进行的原则、统计任务开展的步骤、程序等方面纠缠。尽量压缩描述统计部分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现代统计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同时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在实用的基础上安排内容,重点就知识的实际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展开。

其次,要精选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不宜贪多求全。目前,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作为基础课开设的统计学,大概54学时至60学时,按照这样的课时分配,一门课程安排十三、四章内容是不合适的,比如增加质量管理、博弈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等。当然出于编者对知识介绍的愿望,可以单设一章作为知识拓展,介绍各种常用及前沿的统计方法、统计技术及学科领域。

最后,在内容的展开和陈述上,不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非专业学生来讲,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最关心的,应该讲细。至于知识的理论部分,讲明重点内容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就够了,怎么得来则能免则免,尽量避免繁琐的统计理论演绎过程的数理推导和数学证明,尤其是过多地偏重数学在统计中的应用,这是长期以来学生感觉“统计难”的主要根由。关于操作细节,宏观的教学指导和启发胜于一二三四的陈述,比如,区间估计不必在计算过程上下功夫,假设检验也不必在实施步骤上花心思,重要的是基本原理、意义及如何实施。目前国内教材重视定性理论阐述,但忽视实用的定量分析技术,案例较少,缺乏商业背景介绍,缺乏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理解统计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整体来说,应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从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出发,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阐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背景、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在案例中学理论、学分析、学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建设或改革

统计教学范文篇2

一、《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要求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机制。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论,严重制约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1.课程性质要求实践教学的开展。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方法论学科,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大数据。同时,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越来越密切,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需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例如,统计调查和数据收集可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教学内容需要借助软件在实验室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学校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内容零星、分散和缺乏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应用流程没有系统的训练,教学过程不规范,只是提交几份实验报告而已。根据《统计学》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以课堂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校内外实训结合,教学课时占到30%左右,构建以课堂教学、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人才质量。传统的《统计学》课堂教学,很多统计思想和理论都有较强的数理性,教学效果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自己参与问题的确定、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完成调研报告,他们是整个统计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理论不懂的地方,学生也会自主学习或寻求教师的指导,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途径。

二、《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长期从事《统计学》课程教学经验和到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各方面要素与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总结《统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不足。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多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大多为统计调查、数据整理、统计指标、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等理论性内容,占有了学生大多数的教学时间,教学案例较少,或者比较“陈旧”,同时与经济管理领域联系不紧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部分教师在指导思想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会应用,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同时,统计分析方法较多,过少的实践教学难以使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清楚怎么应用这些分析方法,导致难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模块单一。实践教学模块是实践教学实施的组成部分和实施平台,部分应用型高校因条件有限,教学只能靠教堂演示,部分虽然建立了经管类实验室,但利用率很低,统计分析软件仅EXCEL加载统计分析工具,对于其他的统计分析软件较少涉及,无法满足实践需要。实践教学只做书本固定例题,忽视具体问题的应用,校外实践教学缺失,缺乏企业统计调研等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实践统计调查,没有真正深入一线,统计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空间有限。

三、《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要与专业深度整合,应多方位地把增加教学内容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投资学专业,进行市场调查是学生今后工作会遇到的问题,所以适当增加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要求注重社会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将方法与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等问题相结合,这样可激发经管类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交叉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统计学》实践教学内容特点,适当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融合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可将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形象和生动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消除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帮助学生树立统计思想,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统计调查实践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校内开展实训,选择大众话题,如大学生消费行为、兼职、网购等。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调查对象的确定,样本的选择,问卷的设计,相关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数据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所有环节让学生来设计和完成,提升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另外,课堂外的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也是学生感知、观察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中,调查面临有哪些统计问题,形成研究小组,如何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撰写调查报告,这些完整的统计分析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实践水平。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挑战杯和实践研究等科研小课题,或参与教师课题研究,面对真实的案例和数据,他们自己分析数据,建立相关模型,解决相关问题,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完整化。《统计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扩展要求考试考核方式的改变,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提升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程成绩考核体系中,适当增加实践权重,同时,考评指标要能合理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要利用实际调查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考核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传统的实验报告,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答辩和课程小论文等形式,考评可以根据积极性、上机操作熟练度、实验报告、教师评定和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实践考核以提高学生统计应用能力为目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证。首先,教师要求具有深厚的统计专业理论知识及熟悉经济管理实际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应用统计学理论进行实践教学;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软件,像EXCEL,SPSS,EVIEWS,SAS等软件统计模块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完成上机操作;再次,教师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去相关企业单位调研、学习,把握市场经济的动态,可以参加经济管理相关的横向项目来提高实践水平;最后,多参加一些《统计学》课程教学研讨会、进修班等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外部条件。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实践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现代统计分析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实现,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和准确,而且使实践教学由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生动。因此,实践教学应强化统计软件使用,通过上机进行数据输入、分析处理,结果的评价说明,结论获得,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平台,链接相关统计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统计学知识面,通过软件处理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束语:构建合理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强、方法的更新和校内外实践平台能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统计现实案例,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只有提高《统计学》实践教学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从而提高学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荣 舒晓惠 吴晓勇 单位:怀化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士雍.对高等院校《统计学》教材建设的若干建议[J].统计研究,2004,(6):011.

[2]胡明礼.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0):4-5.

[3]张晓庆,赵鹏,黄剑桥.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4):134-136.

统计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界,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

统计教学范文篇4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1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2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手段单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可以充分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也非常有利于演示统计软件的具体应用过程。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囫囵吞枣。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和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避免造成教与学的脱离。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统计教学范文篇5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总次数: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

统计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统计学;SPSS;应用SPSS

软件是现代较为先进的统计软件,在统计学教学当中学生利用计算器操作计算数据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统计学应用的需求了。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甚至个人面对的数据统计数量都是非常大的,数学统计学当中的数据量也是同样的,因此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辅助数学统计学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统计软件SPSS在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探究

(一)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

统计学教学需要让学生对一组数据以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但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很难实现这一点,如果将多种统计形式一起进行讲解将会严重降低统计学的教学进度,但是如果不进行系统的讲解,学生的吸收效果和统计能力又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不同的统计方式的统计图形更加繁琐,手工绘制的精准度又无法保证。而利用SPSS软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软件当中就包含统计学当中的绘图、制表、公式计算等功能,而且软件是以动态、立体的形式展现统计学的内容和知识构架的,相对于文字形式表达概述,这种方式更加直观和清晰,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统计知识与技能的含量是非常少的,只局限于课本教材的范围之内,课本教材当中大多都是统计学相关的公式和概念,这些内容的覆盖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数据量日渐增多的统计学发展需求。而且教材上的内容在SPSS统计软件当中都有体现,将SPSS软件应用到教学当中可以在短期内就可以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可以在余下的课程当中教授学生更加丰富的统计方法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结果的应用和理解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三)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

现代经济发展当中,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与运营都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的,数学统计学的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拥有较强的统计、分析数据的技能,和解释观察数据变化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中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面对这种状况学生的数据统计、计算能力就非常重要。SPSS统计软件在现代企业当中广泛应用,学习掌握SPSS统计软件的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作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企业领导的认可。

二、统计软件SPSS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内容探究

(一)SPSS的基本操作

这一模块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SPS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式,使学生应用软件制作统计计算和数据分析的基础。包括SPSS软件的启动与退出、数据的输入和保存、数据文件的管理和调用等内容。

(二)统计调查模块

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设计好调查问卷,并对这些问卷进行适当的编码,直接输入SPSS中的电子表格或利用XBASE输入,调用SPSS的菜单FILE下的OPEN功能,选择DBASE数据格式打开文件,然后再另存为SPSS的SAV格式便完成了数据输入。

(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需要通过SPSS中DescriptivesStatistics菜单和Graphs菜单,分别完成频数分布表的绘制和条形图、线图、直方图等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推断统计模块主要包括统计学当中的参数、方差、检验等知识,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SPSS软件的数值设定自动分析与检测功能进行教学,根据实际案例数据整理和收集,然后在软件当中将数据进行分析。

(四)回归分析

这一模块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让他们根据实际的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并制作统计数据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释。SPSS软件是通过运用多种回归分析方法来提高学生回归分析的能力。

(五)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这部分是要求学生具备预测统计数据动态变化形势与规律。学生可以在SPSS软件中先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回归分析计算方式计算得出结果。也可以运用绘制统计图的形式来观察图形变换的规律。

三、统计软件SPSS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一)注重统计原理和方式教学,增加学生统计学英文词汇量

在统计教学中应用SPSS软件进行教学就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和理念,注重学统计原理和统计方式的教学。SPSS软件当中就包括了统计公式计算和数据分析的功能,教师只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准确操作和运用SPSS软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掌握事实案例的统计原理和分析能力,然后应用软件进行计算,还要增加学生统计学专业英文的词汇量。

(二)增加实践应用教学,提高学生操作软件的熟练度

实践应用教学就是指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当中运用SPSS软件进行实际操作,根据所学知识来计算、分析、统计数据。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练习课本中的习题,也可以将相关的数据统计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自主进行解决和操作。在实践应用之前教师要先进行例题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

四、结语

现阶段信息量快速膨胀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需要面对的数据量变的庞大,数据关系也日渐复杂,因此越来越多样化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出现在统计学当中,应用SPSS进行统计学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应用中要注重统计原理和方式教学,强化学生统计专业英文词汇的掌握程度,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越.统计软件SPSS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7(42).

统计教学范文篇7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J].统计教育,2007,(5)。

[2]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科学,2005,(7)。

统计教学范文篇8

1.1学生对统计学不够重视

在目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深入,统计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一提及统计,很多学生仅能联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很难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统计学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学以致用,因此重视程度也仅停留在获得学分的层面上。加之学时有限,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数理统计、探索性数据的挖掘、多元统计方法、西方统计制度等新的内容。

1.2课程内容不够规范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而且不同的教材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但有的侧重于数理统计方法,在抽样推断上花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又侧重于传统统计方法,在其它章节上下较大的功夫。

1.3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1.5文、理科学生的构成比例问题

目前大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都是文、理科学生兼收的,同一个专业乃至同一个班级里面可能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文、理学生的混合构成会给教学过程带来很大困扰,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的方略。而统计学又是一门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理论课程,尤其在抽样推断部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一般来说,文科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逻辑演绎思维较弱。如果文科学生比重太大,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多障碍。

2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

2.1结合专业制定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设置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能孤立地制定,而是要在明确学生文、理科出身及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统计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满足专业需要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根据应用统计学学科特点,结合各专业统计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在统计学基本教学内容设置基础上,对统计基础理论、统计分布、统计推断、时间序列、统计评价决策和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中高级统计方法部分的实际应用状况进行介绍,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2.2在课堂中适当的穿插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接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我们知道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过程,反过来它又指导统计工作。统计案例教学作为统计实践过程的一种模拟,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社会实践

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关心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作市场调查。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就业问题、逃课问题、电脑使用情况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锻炼了应用理论的能力。

2.4将课堂教学与统计分析软件相结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因此在平时应加强对统计上应用广泛的软件的教学,如EXCEL、SPSS、SAS等软件,提高学生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处理能力,锻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其中,SPSS统计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也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工具。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在文、理科出身和数学功底上都存在着差异,如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将应用统计学的教学重点转向对统计结果实际意义的理解上,适度的去掉繁琐的理论证明、推理和计算,增加SPSS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使用统计软件SPSS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

2.5创新统计学教学考核方式

结合统计学自身特点,打破原有的考核制度,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采取“理论+实践”的考试形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可以将考试分为卷面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卷面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部分主要考察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操作部分,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选题,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这种考核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对“团队”、“合作”等概念有更切身的体会。

统计教学范文篇9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况

(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原理与完形-顿悟学说而产生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完形-顿悟说是以韦特海墨等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们认为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与试误,而是突然的顿悟。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试误与顿悟是学习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常常是穿插进行的,重视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是片面的,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一般说来,在医学统计学学习中掌握统计学技巧、试解习题等常以试悟的形式出现,而对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创造性地探索问题则多表现为顿悟。因此,发现式教学法否定通过大量练习与强化形式形成反应习惯,提倡主动地在人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这种意义下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2]。所以,发现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本质正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二)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现代意义。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发现式教学模式,他强调人的主动性,把人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人的认识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人们将进入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得以向环境学习,同时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布鲁纳认为“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3]。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4]。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已知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随着以优质教育和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微课程(Micro-Lecture,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教育探索革新的研究重点及热点[5]。微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将大块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微小知识模块,制作成精炼而短小的微视频,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因其具有传播便捷、开发成本低、易与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相结合等特点,而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迅速传播[6-7]。如何有效地将微课与发现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并将二者适当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是当前我国各类高校共同面临、思考并尝试解决的一个教学改革问题。结合医学统计学课程特点,本文探讨了将“微课+发现式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中,并着重探讨新型教育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具体方案。

二、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设计

下面是以假设检验的教学过程为例,实施发现式教学模式的步骤:(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所创设的“境”要和所授知识密切相关,并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如何对假设检验建立直观认识,培养学生假设检验的思想?笔者将一则统计学历史上著名的女士品茶故事,制作成一个小而精的微视频,放到我们学校的微课程平台上,在讲解假设检验这一章前,通知学生们提前观看。视频的内容情景是这样: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一群大学的绅士和他们的夫人们,还有来访者,正围坐在户外的桌旁,享用着下午茶。在品茶过程中,一位女士坚称:先倒茶后加奶(记为TM),或先倒奶后加茶(记为MT),会使茶的味道品尝起来不同,她可以鉴别是TM还是MT。在场的一帮科学精英们对这位女士的“胡言乱语”嗤之以鼻。这怎么可能呢?他们议论纷纷,不能想象仅仅因为加茶加奶的先后顺序不同,茶就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然而,在座的一个身材矮小、戴着厚眼镜、下巴上蓄着短胡须的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提议来检验一下这个命题,并开始策划一个实验。接下来,在场的许多人都自愿地加入实验中来。几分钟内,他们在那位女士看不见的地方调制出10杯奶茶,其中TM与MT都有。最后,在决战来临的气氛中,蓄短胡须的先生为那位女士奉上第一杯茶,女士品了一小会儿,然后断言这一杯是先倒的茶后加的奶。这位先生不加评论地记下了女士的说法,然后,又奉上了第二杯……女士一一说出是TM还是MT,这时该如何判断呢?(二)探索交流探索交流,教师引导,抽象出假设检验基本思想。学生们带着微视频中的问题,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探究答案。正式课堂上前20分钟,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各自对问题的见解。针对微视频中的问题,试想如果只给那位女士一杯茶,她即使没有区分能力,也会有50%的概率猜对。若给两杯茶,她仍存在猜对的可能。事实上,如果她真的知道两杯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调制,可能一下子全部猜对。同样,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在泡茶的过程中,如果其中的一杯与奶没有充分地混合,或是泡制时茶水不够热,均可导致她有猜错的可能。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也很有可能是奉上了10杯茶,她却只是猜对了其中的9杯。在此基础上,笔者抽象出假设检验的基本理论,其基本逻辑是运用小概率反证法思想。小概率事件(P<0.01或P<0.05)在一次试验中不太可能会发生。反证法思想是先对估计的总体提出某种假设或分别(检验假设H0)根据样本信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就意味着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则认为假设不成立;反之,若小概率事件没有发生,则尚不能认为假设不成立。因此,我们对视频中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首先假设H0:该女士无此种鉴别能力是正确的,那么该女士只能猜,每次猜对的概率为1/2,连续10次都猜对的概率为2-10<0.001,这是一个很小的概率,在一次实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如今该事件竟然发生了,这只能说明原假设H0是错误的,应拒绝H0假设,从而认为该女士的确有辨别奶茶中TM与MT的能力。(三)对概念进行延伸和发展对概念进行延伸和发展,形成假设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理解了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可让学生们试着将假设检验问题基本解题步骤进行归纳。第一步是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一般假设检验中的零假设(或称为无效假设、原假设,符号是H0),假设样本来自同一总体,即其总体参数相等。实际练习中常常建立两个假设,除建立检验假设外,还应建立备择假设(或称对立假设,符号是H1),作为拒绝检验假设时的备选假设。检验水准为拒绝检验假设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通常取0.05或0.01。本例中H0:该女士无此种鉴别能力;H1:该女士能鉴别出每一杯是TM或MT,显著性水平(=0.05)。第二步是选择检验方法,并计算检验统计量。依据研究目的、资料的类型、样本含量的多少及变量的分布类型等,可分别选用t检验、F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等。这里猜对的次数为i,则其概率分布可计算为P(i)=Ci10piq10-i(i=0,1,…,10),所以连续十杯都猜对的概率应为:2-10=1/1024。第三步是根据统计量的大小及其分布确定检验假设成立的可能性P的大小,从而做出推断。若P>α结论为按所取检验水准,不拒绝H0,即认为差别很可能是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在统计上不成立;如果P≤α,结论为按所取检验水准,拒绝H0,接受H0,则认为此差别不大可能仅由抽样误差所致,很可能是实验因素不同造成的,故在统计上成立。由于1/1024<0.001,所以拒绝原假设H0,为原假设不成立,从而接受备择假设H1,可以认为该女士有辨别奶茶中TM与MT的能力。(四)尝试推广和应用尝试推广和应用,正态分布总体均值的t检验法案例:为了解某一新降血压药物的效果,将病情相似的28名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新降压药,对照组则用标准药物治疗,测得治疗前后的舒张压(mmHg)如表1。问:(1)新药是否有效?(2)要比较新药和标准药的疗效是否不同,请用下述两种不同方式分别进行检验:I仅考虑治疗后的舒张压;II考虑治疗前后舒张压之差。您认为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何种方法更好?解:略。

三、结语

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疗卫生领域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学科,具有枯涩难学、独特的逻辑思维、应用性强等特点。笔者以为该课程尤为适合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教学,近几年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统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效果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发现式教学加强了思维能力培养,因而也带动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也促使教师的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地发挥和提高,具有传统讲授式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8]。其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基于一定的认知基础才能发现,所以发现问题能力是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的,还能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问题的发现仅仅是发现式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尤其是在自主发现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驱动对问题的探索与解决,长期坚持使用发现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等,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发现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是由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给学生设框框,而是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作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发现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从事高等教育十余年,我深感一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身上的担子之重,压力之大,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勇于研究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使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宣云,李军英,郑建梅,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5):95-96.

[2]王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的调查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3(22):116-117.

[3]希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温雪梅.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13(5):34-37.

[5]李利杰.移动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2):53-55.

[6]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9):30-36.

[7]顾建民,沈其娟.以教促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48-49,65.

统计教学范文篇10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

[2]胡嘉牧。案例教学法在统计探究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4,(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