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3:52:07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范文篇1

1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

要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必须逐渐出台一些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些条例,适当提供医疗体制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些人必设阻力,甚至搞一些违法行为,对这样的人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对于违法者要依法制裁。医疗体制改革有可能打破传统习惯和观念,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不能立即适应广大医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渐完善体制改革、逐渐学会在新的制度下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和就医。媒体宣传要引导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真正使政府、医院及市民意识到医疗体制改革是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全民的医疗体制改革。

2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群策群力,协调进行

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要先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必须由主管副市长和卫生局局长亲自担任,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由卫生局长担任。同时由各县、区政府选拔人员加入医疗体制改革小组,形成全市统一步调,市属、区属、乡属及私人医院均一起参加医疗体制改革,也可从医疗系统外选拔人才加入进来,与相关行业和部门同步进行,否则,医疗体制改革不彻底、互相扯皮、互相牵制。医疗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城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方案,要先试行,后普及。

3医疗体制改革首先要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细则

医疗体制改革小组设有各医院专有账号,各医院的收入进入各自的专有账户,并附有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详细审核收费是否合理,医疗保险公司更应该严格审核;医院在支出费用时,也要先报费用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要严格审核所支出费用的情况,发现违法、违规及不合理的支出,要坚决查处,杜绝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收费挂钩现象。通过对医院资金的监管,就能清晰地知道医院资金的所有流动情况,对医疗改革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4资源共享

全市医疗行业的医疗技术及设备资源要网络化,共同享用。凡现存的医疗行业,必须安装网络电脑,各院需有电脑输入员,将患者的信息先输入电脑,信息条码以患者的身份证号码为准,记有患者症状、化验检测项目、诊断结果、用药数量及处理方式等。智能网络化,在医治过程中如有偏差,均可得到电脑提示。对于多余的检测项目、多余的用药及过高的医药费,患者有权提出退赔,对违规者,医疗监察部门视情节有权处罚。全市医疗资源可以共享,便于动态观察,提高服务质量。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非常见昂贵的检验项目,全市集中成立检验中心,需要这些项目检查的患者到中心来,一方面可降低单价,另一方面便于收回设备投资成本,同时也降低各院的费用支出。网络经费全部先由政府出,后核销在医疗设备账目里。

5统一采购,按需领取

全市医疗设备及耗材要由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各院根据需求领取。以省或市为范围成立一个医疗采购中心,今后所有生产厂家必须先到采购中心登记备案,将自己产品目录及价格上报,采购中心专门有价格分析师,他们必须搞清每个产品的价格组成,清除不合理的组成部分,制定出所购产品的起拍价,从高向低起拍,从中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来,国外有许多产品均采用这种方式拍卖,这种采购方式的引进,将会对医疗采购市场产生重大的震动,厂家会根据市场的这一需求进行改变经营理念,过高投入到流通领域的费用将会明显降低。医院成本降低了,患者也会受益。

6加强宣传,推行技术人才流动

技术人才要全市流动,患者到任何一家医院治病均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患者想花钱少,又想到大医院看病,大医院的人才费用和设备费用相对高,这是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是市场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要完全解决这个矛盾是不可能的。要改还得从人事体制上改,全市医疗行业就是一个大医院,所有技术人员均可在这个大医院流动,有的是一年一流动,有的是半年一流动,有的是一月一流动,也有的是按需流动。医生已不是哪一个医院的医生,而是全市这个大医院的医生,患者也用不着到哪个大医院看病才是最好的,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实现的,需要医、患及社会的理念逐渐转变。

7社区医疗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

社区医疗应该是最方便广大患者就医的场所,但为什么患者舍近求远、舍廉求贵呢。在患者眼里,社区医疗水平低下,怕耽误了自己的治病时机。摒弃这一观念,除前边已讲到技术资源网络化、人才资源统一流动外,还要加大社会宣传。有条件的家庭可与社区医院联网,实行非急诊患者首先到社区医院电脑录记病情信息,初步诊疗,降低小病大医率;社区患者也可根据著名教授流动会诊的日程,预约就医。总之,发展社区医疗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8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

药厂营销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药价高不能单纯责怪药厂,它是一个市场经济链。比如医院100元进药,医院加价15%,患者115元买,这对医院没有违规。医药公司卖给医院100元药的价格组成是这样的:医药招标费用18元(主管药的副院长、申报药的病房主任、药房主任),医生开药得回扣27元(含药单统计每单1元),医药代表得劳务费13元,医药公司加价13元,药厂纳税14元(营业税加支付现金所交的所得税),药厂占15元(含技术成本、原料成本、包装成本、销售成本,厂家利润应该是7元)。通过价格组成可看出许多项目明显不合理,甚至违法。一般说来,医院进该药的合理价格组成是:药厂占12元(成本加税为8元,纯利为4元),流通环节的医药公司应加价7元,共计19元;医院按国家规定加价15%后,患者买药的价格是21.85元,比原来的115元降低81%。虽然,药费降下来了,但医院收入也极大地降低了,因医院收入70%来自于药源,从市场角度讲,这个降低是合理的,是价格回归,政府也无需为此而提供资金补助,但有时药价合理了,医院经费就紧张了,医院的发展又成了问题。这时市场需要医院加价增高,这样就打破国家制订的医院加价不超过15%的加价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假如医院加价的绝对值不变,加价15元,患者买药的价格为34元,比原来的115元低81元,也就是比原来的药价降低70%,而降这70%的药价,完全在不影响医院利润和药厂利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而降低,这样医院保证了利润,市民看病医药费用也降低70%,两全其美。通过以上分析,药品降价,是医疗费降低的关键,这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药品采购必须实行拍卖,首先将药品归类,同类药竞拍,从高向低竞价,选择物美价廉、简易包装的药。让药厂知道,今后必须适应这种采购药的市场形式,重新制定营销方案,将精力投入到药效和廉价上。医院加价应按照改革前的比例计算出绝对加价值,作为改革后医药加价参考依据。

9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

目前全国已有几个城市实行限价与定价医疗,他们已取得相当丰富的经验,应当尽快推广,各市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试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范,积累更多的经验。

10医疗体制的改革方向

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医疗行业运营,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又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对于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网络设备经费和特困患者的医疗费由政府承担,其他全部由市场决定,政府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条例,长期监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费,同时也应调高过低的医生诊疗费和技术操作费。

11改革方案要集群众的智慧

医疗体制改革关系到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多争取医务人员和市民的意见,让他们写出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妙计,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出最佳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体制改革范文篇2

一是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实施“现场管理规范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三大工程,优化生产组织体系,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推动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和企业制度的创新。继续实施以上市带动转型升级战略,完善民营企业上市推进、扶持机制,力争有2家企业向证监会申报上市材料。

二是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机制。整合集成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成网新智慧谷主体工程,尽快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力争新建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抓好产学研联合研究院建设,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院校派专人常驻;以引才引智的方式,加快培育企业科技创新团队;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的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加强专利中介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市专利协会运作机制,构建专利检索、申报、专利维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机制。整体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深化“4+4”产业转型规划和工业效益提升工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设立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和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增量资金和现有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以家电、新材料、高档模具、机械基础件四个省级(含宁波)产业基地和横河轴承、白沙轻纺、周巷家电三个镇级块状经济为重点,推动产业基地和块状经济向集群化方向转型提升。

四是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仓储、营销和售后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提升家电服务平台功能,新发展国内售后网点1000家、物流专线100条,引导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参与终端市场竞争。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旅游宣传促销联动机制。理顺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推进中心镇服务业发展。

五是创新总部经济发展机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突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制订慈溪市总部企业分类和认定标准。培育5—10家本土总部企业,引进总部企业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六是创新民营企业开放型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要产品出口基地和出口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强安全贸易平台建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引导支持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境外营销网络、研发中心、生产技术和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吸引境外资金。组织系列重大招商活动、产业对接会,提升海外市场开发合作水平。

七是加快推进民间资本健康发展。完成民间资本健康发展7个课题的调研工作,形成课题报告。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促进民间投资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吸引私人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功能区建设运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合作、项目融资、BOT等方式参与建设交通、水利、城建、人防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房两改和现代农业建设。

二、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改革

一是完善城市化发展规划体系。实施市域总体规划,完善重要功能区块控制性详规,加强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和城市景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进一步加强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强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空间布局、用地指标、建设时序的紧密衔接,实现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土地资源配置的协调。

二是创新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体制机制。科学有效盘活和经营城市资产,积极实施“整体规划、集中拆迁、惠民安置、多元主体、全项配套、综合平衡”的大区块改造开发方式。扩大城市建设开放合作,探索市场化开发建设新模式,形成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改造开发大格局。进一步开放规范城市建筑市场,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城市运营商和建筑施工团队合作参与改造开发;创新招投标制度,引进市外高水平设计、勘测、建设公司和机构,全面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惠民、便民的拆迁安置政策,灵活采取实物置换、货币补偿等安置方式,适度先行、高标准建设安置房。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做实做大做强政府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城投企业资产证券化和直接向市场融资。创新城市改造融资抵押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将土地预期收入作为银行融资的抵押,完善利用在建工程价值实施抵押的方式和途径。

三是加快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按照建设小城市和卫星城市的要求,扎实推进观海卫、周巷、龙山等镇机构改革和行政扩权工作。扎实推进强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落实政府法制机构设置,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向其他镇下放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权限。充分利用镇机关便民服务中心平台,优先推动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等审批项目的重心下移。

四是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申报创建农村改革试验区,力求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投融资制度、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房两改”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集中居住区跨村建设机制,完善跨村集中建房置换和购买方式,完善农民居住区房屋分配管理机制。实施中心村培育建设工程,先期启动7个中心村培育,完善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扎实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促进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所有权一级的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对集体统管山比例在30%以上的村,按“均股均利、量化到户”的形式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工作;积极推进林权流转,创新林业经营机制,鼓励以山林、资金、技术等为纽带,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

五是探索户籍制度改革。以中心城区和小城市为重点,以具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本地户籍农民、新生代农民和完成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农民为主要对象,稳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可保留、可享受、可流转”的思路,选择有条件的镇(街道)开展“农转非”试点推进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农转非”人员落实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原有计划生育、集体经济、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保持不变,吸引本地户籍农民向城镇集聚转移。

三、着力推进要素保障领域的体制改革

一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招拍挂管理制度,积极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升级转型。进一步规范功能性、经营性用地出让程序。试点开展新增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促使新增工业用地按合同约定按期开发建设、投产使用。提高土地闲置成本,继续通过收取违约金及闲置费来促使低效建设用地尽快开工或退出土地,提高土地效用。继续探索和推进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试点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构建地方金融高地的政策体系。做好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展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新型融资业务,推广联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买方信贷、应收账款、企业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性金融产品,探索开展林权、品牌和专利抵质押贷款。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设地方人才高地,实施“上林英才”计划,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驿站,在各大产业平台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加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鼓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大博士后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资助力度。筹划启动高层次(留学)人才创业园区建设,研究制订园区人才资金保障、创业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建立企业自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职工培训机制,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建设。形成校企对接、校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培养和引进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技能人才。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鼓励发展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公司。

四是推进环境资源利用方式改革。完成100个重点节能技术项目改造。完善减排目标考核体系,落实污染减排任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专项整治。完善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开展重点功能行业对标活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对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研究制订产业效能指标体系,制订实施慈溪市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培育集聚新兴低碳工业,探索开展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垃圾焚烧发电扩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完善垃圾清运体系,推进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利用,完成填埋场的标准化改造。推动再生塑料产业基地创建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继续推进水务集团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争取尽快挂牌。加快热电厂迁建。

四、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全面落实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促进就业政策,广泛提供岗位推介、就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公共就业服务。全面实施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程,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创业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实施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工程,推进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9%以上。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以城乡45—59周岁年龄段人员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健全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力争全市有一半以上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稳步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健全粮食、蔬菜等重要商品的储备、调控和监测机制,完善物价补贴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准。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公平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学前教育幼儿园规范治理、等级幼儿园创建、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扩大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范围,加强城镇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以杭州湾职校办学模式创新为引领,创新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实验基地建设步伐,鼓励职业学校建立学生“创业园区”。以提升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全面推进全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三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补偿水平,政策内住院费用补偿率达到60%以上,力争70%,住院统筹补偿个人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门诊有效费用补偿率提高到30%,参保群众个人门诊补偿限额提高到1000元,并逐步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门诊补偿范围,补偿率达到25%。深化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完成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31家以上,争取有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服务站达到规范化标准。推进落实卫技人才一体化工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50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累计达到80%以上。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控制医药费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四是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改革。着力培育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书香工程”、“农家书屋”等创建活动,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乌山古韵文化展示区和农民画创作辅导中心,完善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市场化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

五、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扎实做好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镇(街道)法制机构建设,从严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加强开放式决策制度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政民沟通互动,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信息等公开力度,推进政府审计结果和部门预算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强化政府绩效考核,实行专项督查与动态督查相结合,全面推行公务员考核奖与绩效挂钩;强化行政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

二是创新政府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三站式”联合审批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卡制,对市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发放审批绿色通道卡,提供条件告知、上门服务、联合办理、预约办理、陪同办理、提前办结等审批服务。积极推进网上资源共享,完善投资项目和企业注册登记类项目网上联合审批操作程序。推进网上审批系统逐步向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延伸,首先在观海卫、周巷、龙山三个镇进行试点。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代办员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81890”救助服务网络,“政策百事通”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为企业、群众提供各类政策、法律、法规的全方位咨询服务。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和服务平台,积极实施工程建设预选承包商制度和政府协议定点项目网上采购制度。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建立个体税收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

体制改革范文篇3

自1982年国内寿险业务恢复开办以来,我国寿险业便迈人了新的历史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仅为159万元,占同期总保费收入的0.15%,随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寿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同期产险保费收人,在总保费收人中的占比稳步上升,至2003年寿险保费收入已达3011亿元,占同期总保费收入的77.6%.全国寿险保险密度由1982年底的0.0016元发展到2003年底的233元,全国寿险保险深度由1982年底的0.0003%发展到2003年底的2.58%.

取得这样的成绩,个人寿险人体制功不可没。该体制由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于1992年引人中国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各市场主体迅速复制,并带动中国寿险业超常发展。自1996年以来,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更是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其主要贡献便来自于个人寿险的人营销。据统计显示,尽管近年来银行保险突飞猛进,但个人销售仍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直到2002年,个人保费收入仍占全部寿险保费收入的80%以上。

个人寿险人体制的引进,突破了传统营销体制下一家公司寿险营销人员只有几百人的局限性,营销队伍以几十倍的速度增长。人规模由1992年友邦保险第一批招募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40余万人。经过展业中的竞争、淘汰和选择,积存下来的营销人员已经成为中国寿险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此外,个人寿险人体制的引进,广泛启蒙了民众的保险意识,切实提高了广大寿险公司尤其是中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些都为中国寿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个人寿险人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国内引入人营销体制十年后的2002年,国务院发展硏究中心开展了针对全国保险消费需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普遍较低,较多的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销售方式采取了无奈、冷漠的态度。

在公司层面,2004年上半年全国寿险市场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全国寿险保费同比增长率仅为6.54%,而2003上半年这一数字为41%.而作为中国寿险市场发达地区的京、沪两市,2004上半年寿险保费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各老牌中资寿险公司业绩下滑严重,绝大多数公司的人力均有所下降,整个市场的人队伍均处于调整状态。

消费者和寿险公司的双重反应,让我们不得不对风行市场10多年之久的个人寿险人营销体制进行反思。事实上,该体制已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在此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与法律问题

一方面,由于寿险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受佣金利益的诱惑,在展业过程中常带有损害客户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得寿险业的行业形象和公众信誉不断下降,导致本应为社会创造福利的寿险业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负效应,严重威胁到了行业自身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寿险人在内部法律地位、劳动关系等问题上不明确,在外部又缺乏社会认知度,造成了其无职业归属惑的“边缘”处境,对寿险人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了

制度上的缺陷。

(二)寿险行业发展的自身瓶颈

一是寿险营销人力方面的困境。近年来,各公司增员难度不断加大,增员成本不断上升。各公司出台的聘才计划规格不断攀高,“挖角”成本亦急剧增加。

二是寿险营销效率方面的低下。经过了前期快速成长阶段后,近年来,国内寿险市场各家公司的营销效率大都陷入了长期低迷状态。除少数公司外,大多数寿险公司人活动率均低于50%,最低的仅有20%—30%,形势相当严峻。

(三)寿险人营销模式的自身体制原因

第一,人与寿险公司的关系不再简单。各大公司在采用人营销体制伊始,均以双方单纯的关系为优势,认为寿险公司无需为其人的过错承担法律责任。然而,随着人违规行为的增多,事实证明,双方关系并非简单的无责关系。保险公司因其从人行为上获得利益,而要对人的责任承担相应的义务。《保险法》更是对这一点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二,人营销体制的成本优势不再。在该体制发展初期,正逢市场大举开拓,寿险公司仅按业绩支付佣金,不提供底薪及保障和福利,并且只需投入职场和少量的管理人员来管理人队伍。然而,随着市场增员难度和竞争度的增加,寿险公司开始对新人提供底薪和基本法规定的各种奖金和津贴,开始对所有人提供不同程度的福利和保障,营销激励活动成本越来越高,职场装修越来越豪华,新公司、新机构的“挖角”费用成倍增加,所有这些均使得保险公司的费用急剧上升。

第三,人展业驱动力逐年下降。以往,没有底薪驱使人多售保单以获取佣金。然而,随着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逐年下降,随着增员素质和培训质量的不断下滑,人展业驱动力在整体上不断下降。

(四)寿险公司的自身经营原因

第一,经营战略的导向性失误。在保险市场的整体扩张阶段,各大保险公司尤其是中资寿险公司盲目抢占市场份额,一味追求保费规模,从而直接误导了人的短期行为。

第二,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各大中资寿险公司在借鉴人营销体制的同时,对其背后的营销管理系统和后援运作系统建设不足。保险专业人才、尤其是营销管理高级人才的缺乏,与寿险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吻合。

三、传统个人寿险人体制改革方向的必然选择

(一)个人寿险营销体制改革多元化诉求的理论分析

1.寿险市场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市场初期阶段。该阶段市场主体较少;产品以传统寿险为主导;营销以关系为主,销售渠道单一;人首期佣金远高于续期佣金;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狭窄。

市场发展阶段。该阶段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外资进入市场;投资、分红类及其它新产品不断出现;营销仍以关系为主,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细分;一司专属的人模式为主导,银行保险、经纪公司、公司和公司直销等多主体的销售渠道开始出现;人首期佣金仍较高,续期佣金有所改良;投资渠道稍有改

市场成熟阶段。该阶段市场主体数量趋于稳定:产品呈多样化,投资、信托、基金类产品普及;销售渠道多元化,原有队伍出现重组,传统紧密型队伍分化,理财顾问出现,寿险经纪人及银行保险普及;营销模式向顾问式营销转移;市场信息透明,佣金减少并趋于平均;投资市场渐趋完善。

2.我国寿险市场特征及其对营销体制改革方向的多元化诉求

自国内寿险业务恢复以来,我国寿险市场已经历了20多年的总体发展,其中最近的六七年为快速发展时期。当前我国的寿险市场,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初期,未来仍有很大的快速发展空间。

伴随寿险市场的发展,新的市场特征随之呈现,继而形成了对营销体制改革方向的多元化诉求。

(1)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和外资寿险的加速进入,使得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在市场不同阶段进入的各市场主体,由于其市场进入起点、自身资源背景乃至心态和姿态的不同,导致了其各自差异化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竞争战略,从而形成对营销体制的多元化诉求。

(2)市场细分的不断加深和产品层次的不断丰富,要求各寿险公司及其营销人员提供与之目标市场相适应的服务,继而对市场原有的单一化营销体制产生了多元化诉求。

(二)个人寿险营销体制改革多元化的实践认证,

国外传统的寿险营销体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员工制,营销员与公司为雇佣关系,其收入由底薪加佣金构成;二是以美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制,营销员与公司为关系,其收入由佣金加津贴构成;三是以英国和荷兰为代表的经纪制,法律上是较更为独立的经纪关系,经纪人一般仅有佣金收入。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各有其地区适应性和针对性。

出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相似性,我国现行的人营销体制主要借鉴于台湾地区,而后者又是来源于日本市场的经验。当前,国内众多寿险公司已对现有人营销体制所遭遇的瓶颈加以重视,部分公司进行了改革试点,但是远未形成气候。针对这些改革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明确个人寿险营销体制改革的多元化方向。

1.精英制。这是针对原有“人海战术”营销体制的最直接改造。高增员标准、高前期投入、高业务指标是其基本特点。部分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外资公司,较青睐此种模式。这些地区市场的新进入者通常以高端客户为目标市场,并急欲树立自身的高品质形象,加之没有传统营销体制所造成的包袱,采用精英制模式有其一定的适应性。而对于老牌的寿险公司,由于其庞大的人队伍和全国范围的人运营体系,并且不愿意放弃国内最广大的低端市场,因此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精英制改造,而是大多采取小范围试点继而加以逐步推广的做法。精英制的缺点是前期投入巨大,且行业中现有的人员特性使得很难将人员素质维持在高层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队伍的规模。另外,培养出的优质精英一旦被“挖角”,公司将损失巨大。

2.员工制。这是针对现有人无职业归属感问题的最根本改造。目前的做法基本上是对日本员工制及我国台湾地区收展制的借鉴。此种做法明确了营销人员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保障了营销员的合法员工权益,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营销体制的一些根本问题。其缺点是员工薪金成本和高额培训费用的压力,风险较大,难以保证应达的利润。因此目前各公司在此方面的试点尚不普遍,大多数仍处于观望阶段。

3.专属公司制。这是类似美国总人制的一种营销体制。基本做法是将现有营销队伍分离出去,成立专门的专属公司加以运营,从而明确人的组织关系,利于保险公司降低营销成本,实现专业化经营。目前国内的新华人寿已在部分城市开展了相关试点,国内尚无成功经验可循。而此体制对于专属公司的业务管理和后援运作系统有着较高要求,否则将难以提供给客户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此外,由于管理成本的增加,营销员的提成比例会有所降低,其展业积极性会受到新的考验。

体制改革范文篇4

文章认为,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中国将围绕三个着力点,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与此同时,各部委也在此次会议上公布了今年改革的主攻方向。

文章称,马凯所说的三个着力点包括,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放在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将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

作为直接负责改革指导与总体协调的政府机构,国家发改委对改革的部署代表着中国高层对改革的态度。因此从上述三点来看,改革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楚: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必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革宏观调控;改革必须改善民生状况,增进人民的福祉。换言之,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不变,同时,改革又须以人为本,讲究协调、共享。

文章强调指出,政府转型要适应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需求。今后几年,要有效地解决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尤其要“合理界定”和“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范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行政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

体制改革范文篇5

尊敬的某某,各位领导:

根据州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某某县农村体制改革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某某今年的经济情况及特点

今年以来,某某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省、州各项工作部署,沉着应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抓住机遇大干快上,虽然洪涝灾害给全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由于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工作组织有力,加之主要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销售良好,对外贸易活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同步提高,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万元,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万元,下降*.××%;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万元,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增长*.××倍,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万元,增长*.××倍;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表现出以下特点:

㈠农村经济复苏,粮食生产出现转机,小春种植积极性高涨,农民收入出现可喜的变化。随着中央*号文件及若干重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农村税改、粮食直补、农产品价格回升的拉动,其成效在某某表现的非常明显。大春粮食在两次大灾造成××××多亩绝收的情况下,增产××*吨,增*.*%,冬农开发和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渠道,2005年冬农开发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已落实小春备地××××××亩,种植××××××亩,占任务数的××%。其中,订单农业××××亩,占任务数的××.*%。小春种植有望突破××.*万亩的发展目标。

㈡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电力开发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由年初的高位增长逐月匀速回落并呈现稳步较快增长走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性行业和非国有单位投资得到加强。*-10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其中,电力投资完成××××*万元,占××.*%;××家在建电站进展顺利,某某正逐步成为商家投资开发的新热点。

㈢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在国际经济稳步回升,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10月,完成进出口总额××××*万元。其中,进口总额××××*万元,增××.*%;出口总额××××*万元,增××.*%;外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促进日益明显。

㈣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0月,全县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增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万元,增长*.*%,贷款余额××××××万元,增长*.*%,现金收支回笼速度加快。

㈤灾后民房重建有序展开。目前,完成倒塌恢复建设××*户、重损修复××××户,倒塌在建××*户、重损在修××*户,已拨付第一批资金××*万元。同时三个统建点的征地工作也在积极进行,并已完成××*户××××立方米的石料备料工作。

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成效及××××-××××改革准备情况

我县自2002年实施县对乡镇“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补助和定额上解、超收分成、减收扣减体制补助”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充分调动了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财政改革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㈠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2003年乡镇财政总收入完成××××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万元的××.*%,比县下达乡镇收入基数××××万元超收××××万元,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比县下达基数××××万元超收××××万元,实现乡镇超收分成收入××*万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万元,比县下达基数××××万元超收××××万元,实现乡镇超收分成××万元,超收分成两项共计××*万元。同时,县级财政也得到了乡镇上解财力××*万元。

2004年*—10月,乡镇财政总收入组织完成××××万元,占*—10月全县财政总收入的××.*%,为乡镇级年初预算××××万元的××.*%,高于执行时间进度要求××.*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执行数××××万元增加××××万元,增长××.*%,乡镇财政总收入完成进度明显快于县级财政总收入,高于县级财政总收入入库进度*.*个百分点。有××个乡镇已完成全年县下达收入任务基数,有*个乡镇未达到县下达收入任务基数时间进度要求,其中有××个乡镇l—10月已实现乡镇超收分成奖励××*万元。

实践证明,发挥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该体制是“双赢”的体制,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一是锻炼了乡镇党委政府管理经济和财政工作的本领,提高了乡镇党政领导驾驭市场经济的领导能力,加深了对财源培植重要性的认识。各乡镇已根据各自乡情在认真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行之有效的产业调整,加强了绿色产业经济作物的开发,做到“坝甜山香”,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开办企业,为财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对一些必须的经费支出,从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局面,转变到积极挖掘税源增长点的有利局面;三是县财政2002年至2004年10月安排乡镇机构运转、政权建设转移支付、专项补助以及各乡镇实现的超收分成收入共计××××万元,让乡镇得到更多的实惠,极大地增强了乡镇财政实力,有力地促进了乡村两级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㈡××××-2007年县对乡财政改革准备情况。截止今年底,我县第一轮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已结束,即将开始新一轮改革工作。目前,正在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某某县2005年至2007年县对乡镇财税体制改革管理方案,新方案与上一轮管理方案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核定基数时,充分考虑政策造成财税减收因素,更加符合乡镇发展实际;二是提高了对乡镇机构运转经费和政权建设经费转移支付标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是在税源划分上给予乡镇更大的空间,放宽了乡镇超收分成部分的使用范围,更大程度的调动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四是管理和具体操作更加规范。

三、教育体制改革情况及存在问题

㈠基本情况

全县(含国营农场)有幼儿园××所,在园(班)幼儿××××人;小学××*所(其中完小××*所),在校学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普通中学××所,完全中学*所,在校初中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在校普通高中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职业高级中学*所,在校学生××*人(其中职高生××*人,初中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占××%;教师进修学校*所,乡镇成技校××所(其中独立建制的*所),行政村级成技校××所。全县现有在编教职工共××××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人,初中专任教师××*人,高中专任教师××人,职业高级中学专任教师××人。

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1.撤销乡镇教办,组建中心学校,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2002年10月*日起,我县撤销了××个乡镇教办。由中心学校履行原乡镇教办的管理职能,乡镇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乡镇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二是根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停止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通过转移支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三是完善贫困生长效救助机制,加强对“三免费”的管理。四是2003年9月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五是出台了《某某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的决定》。从2004年至2007年用四年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捐资助学,在职干部职工按年工资总额的*%捐资、离退休干部职工及乡卫生院的全体干部职工按年工资总额的*%捐资。2004年共捐集资金××*万元,捐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六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积极推动政务、校务、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

3.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4年9月××日,我县教育系统竞聘工作已全部结束,全县共有××××人签订了聘用合同书,并根据实际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目前正在部分中小学进行校长竞聘上岗的试点工作,今后将逐步扩大到全县。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分配激励机制,每年有计划的选派部分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培训,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4.扩大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半寄宿制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按照“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集中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某某县××××-2006年初等教育校点布局调整规划》。通过三年学校布点调整,至2006年底,预计全县小学学校数可由××*所减少到××*所,教学班减少××*个;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从××所增加到××所,寄宿学生由××××人增加到××××人;完小由××*所减少到××所;初中预计增加××个教学班,增加在校生××××余人,寄宿学生增加××××余人,增加教师××*人。目前,根据《规划》要求,已对部分长期不能正常招生的村完小、高小点、一师一校校点和不具备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进行了重新调整布局。

5.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县2004年已被省列入秋季新增××个义务教育起始年级(一年级、七年级)实验推广县之一。为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有序的开展,县政府出台了《某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目前,我县已按《方案》要求完成了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课改工作正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㈢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1.公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实施“两基”历史欠账大。我县教育工作点多面广,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重,2003年全县仍有中小学危房面积××××*平方米,其中需立即拆除的d级危房××××*平方米,师生安全存在严重隐患,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配备普遍不足,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备几乎是空白。加上实施“两基”历史欠账,所需经费多,教育事业发展投入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教育发展。目前仅“两基”尚有××*.*万元缺口资金无法解决。

2.“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困难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自主择业,新的就业观尚未形成,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部分农民家庭生活困难,无能力承担子女教育所需费用;三是部分家庭,因家庭主要成员吸毒,家庭经济崩溃,无力供养子女上学;四是课程改革滞后,因材施教落不到实处,致使部分学生因基础差,失去自信心而辍学;五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音乐课等专业教师,课外活动少,办学没有特色吸引学生。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两基”验收后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低、大量初中学生流失。小学生毕业升学率只达到××.*%;初中毛入学率只达到××%;上学年末初中学生辍学率高达××.*%。

3.校点多且分散与生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县山区乡镇多,群众居住分散、加之校点设置因受传统的行政区域界线和群众攀比思想的影响,造成校点多而散、办学规模小,大量的农村学校缺乏教育教学必备的设备,教师不安心在这些地区工作,办学效益质量低下。全县虽然通过校点布局调整撤并了一些校点,但现在仍有小学××*所,其中一师一校点还有××个,校点布局调整压力大。

4.教育局下属各事业单位已按《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后,落聘人员安置难以解决。

5.非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滞后。①学前教育虽有发展,但儿童早期教育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一是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各级财政对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少,幼儿教育设施少、档次低;二是公办幼儿园活力不足,私立幼儿园管理不够规范;②高中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大,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我县高中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③职业中学近几年虽然通过与内地大中专学校联合办学,拓展了办学路子,扩大了教学专业及学历层次,但是由于受教学设施、师资、学校管理、社会认知、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造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知名度低,招生困难。非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滞后。

6.课改经费计划三年时间投入××*万元,目前仍无法落实。

四、乡镇行政区划改革进展情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第三次会议精神,我县及时召开了涉及乡镇体制改革的成员单位领导会议,就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统一了思想,确定了改革目标,进行了专题调研,初步提出了某某县乡镇区划改革方案,待县四套班子审定后即可上报州。

五、请求

㈠那邦公路水毁恢复建设资金。那邦公路是我县最重要的口岸通道,也是我州、我省甚至诸省连接的重要通道,是实施大通道建设的组成部分。“*·*”灾害使某公路严重受损,急需进行恢复建设,预算工程总投资××××万元,请求州给予补助解决××*万元。

体制改革范文篇6

湖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汤文全得知后表示:“**供电公司和**供电公司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以改革的精神来解决‘两改一同价’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在探索农网安全管理新模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希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待**取得经验后再在全省推广。”

背着“石头”过大“河”

**供电公司作为**供电公司和湖北省电力公司的试验田,组建首家县级供电企业线路工区的改革早已进入上级决策者的谋划之中。实行“两改一同价”后,**地区农网新增10千伏的新建和改造线路3623公里、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7687公里、新增用户35万余户。农电体制改革后,供电企业的安全责任大跨度向外延伸。

**年,**供电公司为强化各级的管理水平,推行了分级管理和过核考核等重要举措。然而,三起人身伤亡事故却给了公司领导班子和全公司职工当头一棒。

公司决策层痛定思痛中,面对各方面对事故责任人的“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等批评和指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供电公司,每星期上班第一天头等大事就是上安全教育课、安全检查也抓了不少,对责任人该惩罚的也惩罚了,为啥还是没堵住事故“黑洞”呢?决策层感到,问题的症结并非那么简单。该公司指定由农电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调研中发现,三起事故分别在农网和多经企业,其中有这些领域安全意识和物质条件的原因,更有管理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这道看不见的“导火索”。

资产经营责任推行后,安全生产从中心转为基础,效益上升到中心地位,一些单位在层层的经济指标压力下,未能适时地在效益“快车”上安装“减震器”,使得安全基础变成了“低就”。时下,电量完不成、电费收不回、多经企业没有产值和利润,职工工资福利就没有着落,谁都会着急、绞尽脑汁想办法。而安全生产变成了游离于市场经济的松散沙滩上,按章行事只是一种职业自觉,而不是激情,有的人几乎是处于一种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那般无奈态势,不出事逃过一劫,得了大“病”就强制大家吃药了。这是泛起事故的诱因之一。

另一种绕不过的体制祸根是,农电体制改革后,且看基层供电所负担有多重。一个供电所长,要管营销、多经、财务、物质、报装、职工生活福利、生产、运行、安全、人员、对外关系协调等10多种事务,又当爹来又当娘,又忙里来又忙外;农电职工、多经企业员工,既负责经营又要从事生产等诸多繁重工作,即便是复合型人才,也有个精力问题,怎能时时刻刻正确处理好眼前经济利益与安全生产长远效益的关系呢?

针对农网和多经企业安全生产上层缺位、中层错位、基层不到位的“交叉感染”综合症,**供电公司专题调研组提出,实行“两改一同价”,乡村农电站划归供电企业管辖之后,现行的管理体制无法应对第一次农电体制改革后的诸多复杂情况,尤其是农电安全管理体制已到了非进行体制创新不可的时候了,必须全面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后的二次革命,构建起新型的后农电体制改革时代的管理模式。将当前农村站所的“农村诊所”进化成“正规医院”,走专业化道路,即将下属两县公司成立线路工区,相当于地市级供电公司输电部的职能,供电所成立输电班,实行生产副总与用电副总职责分开,生产副总和线路工区对供电所生产人员实行垂直管理,线路工区负责辖区内的6-10千伏及以上输配电线路的管理与经营工作,各供电所只负责电力市场营销、经营与管理,不承担6-10千伏工程施工;县公司成立“中低压管理中心”,近似于农电部的职能。

**年11月26日,**供电公司为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年度安全生产会议提前召开。这套改革方案在与会者中形成了共识。公司总经理晏治喜、党委书记张和平分别对基层安全生产管理者说,过去改革的初期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天是背着石头过河。如果不积极想办法突围,就会被肩上的石头越压越沉。各单位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一味等待上级拿出成型的政策为时太晚了,早一天积极稳妥地闯关,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新安全管理模式,才能在后农电体制改革时代中争取主动。

**公司顺势搭乘改革快车

相对发展极不平衡的革命老区——阳新电力公司来说,**供电公司改革条件较为成熟一些,他们在前几年就成立了县级供电企业变电工区,已在农网变电管理专业化上走在前头。而**年3月16日的一起人身死亡事故充分暴露了现行安全管理张力的极限。**年10月28日成立的新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就有组建线路工区的动议,只是盼望上级的默认。

2个多月前,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汤文全在黄冈视察安全工作时指出:“**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已经不能单纯从安全管理中来找原因了,而应该要从深层次的管理体制上找原因。”

**供电公司领导层与汤总的指标及**供电公司决策层的想法不谋而合。经**供电公司研究,将这一改革试点交给了**公司。

总经理戴军说,从目前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安全事故主要是集中在线路施工和检修过程中。以往,各个供电所下设一个维护班,说是班,但其实真正能做线路工作的只有2、3个人,小一点的供电所只有1、2个人会爬杆子,维护力量相当单薄,而且线路职工完全由供电所长支配,一人兼担多种事务,常被派出突击营销和收电费等。另一方面,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线路和用户不断增多,至**年底,**市供电公司辖区范围内的架空和电缆线路共计107条2530余公里,变压器中压用户达到3500余户,维护量急剧增加。人员少而任务重,安全压力之大,供电所这种只能在小河沟里行驶的小船已越来越难以承载其在大江大海里迎风逐浪。成立县供电企业线路工区就可组成专业维护队伍,集中精兵强将,实现线路管理的专业化,既提高了安全管理系数,同时为各供电所卸下了一个大包袱。过去,由于各供电所负责辖区内线路业扩工程的施工,上级下拨的工资基金不足,“养人”压力成了各位供电所长的第一“心病”。而业扩及报装又是创收的重要来源,在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利益驱动面前,一线管理者有多少心思抓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工作呢?他们有时为了尽快把钱赚到手,不管自己做不做得下来,先把工程抓到手再临时抓人去做,有工程就立即上马,很多工程设计、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备、不规范、不科学,下面将工程做完了,上级管生产安全的领导和专业管理人员还不知道,出了事故,才知道有这么回事。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还不改革等待何时?

“公司要成立线路工区”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在上级机关的帮助指导下,机构的设定、岗位的明确、职责的划分、人员的调配……一切都按照改革方案快节奏地完成。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筹备,线路工区于**年底完成全部前期工作,按计划如期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靳成兴奋地说:“**供电公司这么快就为**供电公司破解了一道难解的方程,即便还有一些不尽善尽美之处,也向后人指明了一条后农电体制改革时代的希望之路。”而**供电公司的领导却说,这得益于上级给基层管理者“解压”,让下面放心地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慷慨为基层共担改革风险。

**供电公司第一步将高压线路管理与营销管理分离,待成熟后再进行低压线路从供电所进一步剥离出来,由新成立的输电工区负责管理,让供电所集中精力做好市场营销和用电经营管理工作。目前线路工区模式雏型已搭建,各类专业培训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冰山只破一角

谈到农网这种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公司总经理戴军十分看好,但他同时也坦率地告诉记者,这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借鉴,一切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供电公司有关线路工区的各项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都在起草之中,线路工区与各供电所的职责划分虽然作了规定,对供电所的指标考核进行了调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而艰苦的协调与沟通工作。他希望能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期待**供电公司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将位于**地区现属于**供电公司输电部管辖的110千伏线路移交给线路工区管理。对此,**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靳成表示,**地区内的110千伏的线路交给本地管理,这是一个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下一步的改革方案。

体制改革范文篇7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不得不考虑从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寻求自身的业务发展,于是各种取向混业经营的金融创新已经悄然涌现。这几年,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开始扩张,包括代收水电费、电话费、财务管理咨询、投资咨询等,混业经营成为国内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法律体系尚不十分健全、金融市场监管和内部控制能力较弱的状况下,要稳妥地做好混业经营的各项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还存在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高,资本充足率依然较低;内控机制和经营业绩依然不甚理想,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竞争力依然较差;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问题。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规划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目的就是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围绕这些目标,在此就对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一些对策和看法。

(一)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

为了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中央政府已提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人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保留或适当合并现有地、市分行,加强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监管,二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一步完善央行的金融监管制度,制定金融企业各项业务并改善管理办法,(2)健全金融监管责任制,(3)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二)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化股份制改造改革。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依然存在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如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最终的现实选择是实行股份制,同时还要加强公司治理。第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比如国有商业银行要有法定的资本金,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事会和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负责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第三,加强业务流程监管。在促进银行各项业务流程不断规范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使各项业务依法进行。

(三)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

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金融改革方针下,必须从体制外新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注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如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一批外资银行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这一切都为体制内的不足做了必要的补充。在对外开放前,必须对内开放。重点是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地方商业银行,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彻底摆脱政银不分、银企不分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同时还应注意发展多种金融工具,改革和完善外汇问题等,尽快实现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完备科学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等目标和任务,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少军著:《金融法原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刘定华著:《金融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王晓芳著:《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体制改革范文篇8

上海市电网是我国最大的城乡一体化电网之一,其供电范围覆盖全市(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在内),供电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本市电网既是一个典型的城市电网,又包含相当比例的农村区域,10千伏及以上电网建设、管理、运行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基本达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此次农网改造的重点是农村低压地区,三年共投资17.25亿元改造,对2923个村近110万农户进行改造。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关于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将乡(镇)电管站改为县级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或营业所,其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采取自愿上交、无偿划拨的方式由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并由其承担维护管理责任"和国家经贸委(2000)595号批复给上海市经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关于完善和加强县供电企业对镇(乡)供电站的管理,撤消县农电管理所、乡电管站,成立县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营业所,将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实行区、县、镇(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的文件精神,我公司在抓紧本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同时,在市政府有关委办的领导下,已着手开展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理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好体制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保证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必要将改革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共识,保证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农电体制改革前的情况

1.供电方式

我市农村用电主要指乡(镇)、村用电,开始于50年代初。经历了农村电力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照明→乡村工业用电直至全面用上电的过程。本市在60年代达到乡乡通电,70年代达到村村通电,80年代达到户户通电。农村的供电方式是由我公司10千伏线路架设到农村用电负荷中心,然后安装10千伏配电变压器,变压器低压侧装设计量总表。在总表后,架设农村集体低压电网,并按不同的电价安装一级分表,用户按分类执行全市同一目录电价。

2.管理模式

从1996年开始,我市对负责农村400伏低压集体电网管理、不属一级经营机构的乡(镇)用电站的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每个区(县)成立一个农电管理所,属区(县)集体事业单位,其人员由供电局委派,费用由电力公司承担,区(县)农电管理所对所属乡(镇)用电管理站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管理,每个乡(镇)用电管理站按5~6人列编,同时与农电管理所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区(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统筹。农电所成立时,用电管理站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年龄大等原因,根据政策未能列编,考虑到此类人员掌握一定技术,成为站内的骨干力量,因此由电管站聘用解决。

村级电工属各村办企业,大部分由村级经济负担,业务工作接受乡(镇)用电站管理。

3.农村电价

我市农村按不同的用户性质,安装不同电价的电表,全部实行分类用电与城市同价。农村总表执行农业优惠电价0.297元/千瓦时,其中农村排灌用电电价为0.244元/千瓦时。农村与城市电费计量的区别在于城市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直接表,而农村用户电量计量是电业的一级分表。在尚未进行此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前,上海除已有96个行政村实行电业一户一表,到户电价为0.61元/千瓦时外,大部农户实行5至10户安装电业一级照明分表,每户再安装自己的小电表,然后按表按电量分摊,这样农民到户电价要高于0.61元/千瓦时,平均到户电价约为0.67元/千瓦时,最高限价为0.73元/千瓦时。

4.农村电网资产

1973年以前,380/220伏农村集体电网是由农村自筹、自建、自管的,当时只有2.8万千米线路。自1973年后,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从城市附加费和农网维建费中拨专款用于农村低压集体电网的整改。虽然国家对农村电网整修改造方面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但与对农村对电力供应的要求相比远远不够,而乡(镇)一级财力又有限,只能对原有电网修修补补、维持使用,造成农村电网设备陈旧、导线截面小、供电质量差,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绝大部分乡(镇)政府和农民都非常希望能对农村电网进行建设改造,以替代原有的简陋电网,并视条件逐步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质、同价"。

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经贸电力(2000)595号文的规定,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公司电力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政企分开和厂网分开的原则,我公司行使的电力管理政府职能已于2001年1月正式移交给上海市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上海市电力公司成为企业。

2.对乡(镇)用电管理站的改革

乡(镇)电管站改革好坏是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1997年农电所的建立为目前所进行的乡(镇)电管站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尽管上海在农电体制改革方面优越于兄弟省市,但由于目前较彻底化的改革,为体制改革带来一定的难度。

根据国电公司要求,上海率先实现农村居民电业"一户一表"、农村城市化及上海农村城镇建设的精神,适应农村电网改造后管理和运行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我公司明确发文按4~5个乡(镇)成立一个供电营业站,全市设置54个供电营业站,作为供电所派出机构,使电力公司服务进一步延伸。同时组建4个农电有限责任公司(农电公司由各供电公司多经控股,属人员管理性公司),吸收所有原用电管理站列编人员,与农电公司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对农电公司人员的培训,根据供电营业站的人员招聘考核标准,择优录取。考核合格,一律持证上岗,充实到各供电营业站工作。组建工作完成后,撤消农电所和用电管理站。

3.农村电力资产

通过三年农网改造,本市的农村集体低压电网大部分经过改造,资产全部属我公司;对于未改电网,将在本市第二批农村电网改造中全部改造,以提高我市的农村低压电网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完成后,本市的农村低压电网资产属上海市电力公司。

4.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改造将使我市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将大大提高。通过对本市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使本市农村到年底已全面实现"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管理,城乡居民真正达到同网同价。其中农户电价与城市居民一样为0.61元/千瓦时。供电所抄表到户,农户按计量检定机构依法认定的用户计量装置的记录和国家规定的电价缴纳电费,农户有权拒交超过表计电量和电价外的一切电费。

三、农电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为保证乡(镇)电管站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公司分别走访基层3个供电公司、部分供电所、乡(镇)电管站,现将了解及基层单位反映的有关问题汇总如下:

1.1997年各区(县)成立的农电所,属区(县)集体事业单位,按企业化管理。根据本市社保有关规定,列编人员需从1993年开始补缴养老保险费用,为企业养老保险,但部分年龄偏大的列编人员到退休时缴费不满15年,退休后不能享受养老和医疗保险金。

2.1997年农电所成立时,电管站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年龄等原因未列编,考虑此部分人员长期工作在农电战线,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工作经验丰富,对于此类人员根据工龄长短分1万、1.5万、2万元三档进行商业保险一次性补贴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同时对未达退休年龄的由农电所聘用,在用电管理站工作,截止到现在除部分人员退休已解聘外,大部分仍在聘用中,一旦电管站改制,农电所撤消,聘用人员自然解聘将引发矛盾。

3.浦东新区乡(镇)电管站中工作人员原户口为农业户口,部分征地后变为征地工,2001年列编时新区人事局明文规定对此部分人员不予考虑。现仍在乡(镇)电管站工作,一旦电管站改制,农电所撤消,由于未列编不能进农电公司,势必造成此类人员无单位可依靠。

4.国家经贸委批复给我市的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采取自愿上缴、无偿划拨的方式,将镇及乡(镇)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和原乡(镇)用电站资产(指为生产和为生产服务的办公室设施等)统一移交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三年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改造和建设后资产属电业。对于乡(镇)用电站资产(指为生产和为生产服务的电管站大楼和办公室设施等),我公司没要求上缴,目的是将此部分资产安置和稳定农电所未列编在聘人员。

四、农电体制改革问题的处理和设想

1.非列编人员在聘的安置和稳定将是此次改革的难点,对于此部分人员,我公司在1997年已经为他们做了较好的安排,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此次改革中公司没有按国家批复的文件精神将用电站等资产移交给电力公司,目的是用此部分资产来安置和稳定未列编在聘人员。

2.列编人员养老保险缴费不满15年,根据目前的政策,退休后不能享受企业养老、医疗保险政策。解决此类人员退休后的养老、医疗保险,需要得到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承认用电管站工作人员列编前在职工龄,我公司正会同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尽力解决此项问题,以保证所有进农电公司人员参加市企业养老保险。

3.浦江新区用电管理站部分工作今年列编时仍没有被考虑列编,原因是浦江新区人事局决定的。为妥善解决此类人员,已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商解决,据了解浦东新区愿意解决此部分人员的安置和稳定。

4.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召开各区(县)负责人会议,通报本市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同时发文明确撤消各区(县)"三电办"、农电管理所、乡(镇)电管站。

以上问题的彻底解决,将对圆满完成本市的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起决定性作用。

五、做好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几点体会

1.紧紧依靠当地政府

国家经贸委批复给我市《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本市的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应在上海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稳妥推进,因此公司在进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中,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本市通过三年农网改造,累计减少政府、集体、农民投资6.52亿~6.82亿元(其中改造前集体农民每年的整改费用3000万~4000万元,三年0.9亿~1.2亿元;改造前物价局规定户表改造费600元/户,改造期间造价控制在450元/户,而每户收取100元/户,涉及户数110万户,降低农民负担3.85亿元;改造前每个村在总表和分表间的电费差额补贴2万元/年左右,全市2945个村,三年减少村集体补贴1.767亿元)。降低农民照明电价10%,减轻农民电费负担4600万元/年,同时我公司将加强对改造后电网的管理,每年增加5000万元的管理费用。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说明我公司认真开展"两改一同价"工作,将集体电网纳入到电业统一管理的决心,保证政府要求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从而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2.充分发挥组织领导

由于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要改变用电管理站人员的劳动性质,必然涉及到公司的计划、财务、劳资、社保、党群、营销、多经等部门。刚开始的时候,由某一部门牵头,在重大问题决策上意见不一,造成速度、效率明显下降。为加快改革进程,采用重大问题专业部门提供方案为主,公司办公会议决策方式,保证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其次,严格体制改革保密制度,在正式方案未出台之前,严格保密制度,以消除研究过程中的任何干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体制改革范文篇9

今天在这里召开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大家对开展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认识,明确改革工作的内容,对我市市镇教学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具体的部署。等一下,市委书记庞标益同志将对改革工作作重要指示。下面,我主要对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一下介绍。

一、关于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

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自治区党校根据自治区干教领导小组的指示,于**年2月对宾阳县开展农村党员乡土人才“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进行调研,形成了宾阳县委党校在**年全区党校校长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发挥‘大党校’阵地作用,推进“农村党员乡土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的实施》。**年3月6日,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的刘奇葆同志在宾阳县委党校的交流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要从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角度去指导和总结宾阳的做法,不仅仅是一项培训工程。我们是企图在创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以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规范。”,为了贯彻落实刘奇葆同志在宾阳县委党校交流材料上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与自治区党校共同研究,在征求有关市委组织部、有关市委党校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西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试行方案》。**年6月29日,自治区召开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区6个地市的10个县(市)进行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试点,我市被列入试点县(市)之一。试点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改革,形成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党校教学体制新格局。试点时间为今年7月至11月,前后共5个月,分为宣传发动、办班培训、总结交流三个阶段。

二、关于我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内容

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改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构建“一个机制”、实现“两个拓展”、推进“三大创新”。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实际,狠抓落实。

(一)构建一个新型的培训机制,形成“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格局

一是构建新型培训体系。通过对现行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构建起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纵横结合的党校教学“八大网络”。纵向就是要建立起由市委党校——镇党校——村党校——专业协会(培训基地)——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构成培训体系;横向构建起市委党校→部门党校→镇级党校→非公企业党校→街道社区党校,实现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部门党校、乡镇党校、街道社区党校、非公经济组织党校相互协调的“四位一体”党校教学新格局,由市委党校具体协调和统筹利用现有培训资源,把各部门的培训工作纳入市镇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中,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紧密结合的“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格局。

二是加强“三库一地”建设。一是加强师资库的建设。要通过采取“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在加强现有教师培养的同时,加强培训机构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要从党政部门抽调理论政策水平高的人员担任理论政策教师,从全市科技特派员、职能部门以及农村拔尖人才中聘请科技人员和“种养专家”担任实用技术培训教师,使党校各培训点各建立一个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库;二是加强教材库的建设。市镇党校及各培训点,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编写、编选、编录实用特色教材,各建立一个科技书籍、音像教材相结合的教材库。全市党校远程教育中心电教片库存量要达到1000部以上;三是要加强案例库的建设。市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通过收集、研究和整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生动事例,特别是总结我市“三农”、非公经济、街道社区工作等各个方面成功典型,将先进事迹编写成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案例成为培训的重要“师资”;四是加强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市镇党校要在逐步完善办公教学设施同时,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企业车间等作为现场教学、实习、观摩的培训基地。各镇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培训基地建设,支持党校教学(实习)场地建设。

(二)实现“两个拓展”,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一是要拓展教育培训对象。市镇党校培训范围,要在原来重点培训市镇党政部门党员干部和村(社区)干部的基础上,把教育培训对象范围拓展到市域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优秀社会青年,包括城乡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各种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农民群众和城镇居民、产业工人等。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二是要拓展教育培训内容。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能力培训同步推进。拓展的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基本知识。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要坚持“需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

(三)推进“三大创新”,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一是班次设置的创新。总的原则是区分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地设置各种不同的培训班次。如各社区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社区党员、社区退休党员干部、社区义工、社区居民等培训班;各非公经济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培训、农民工岗前培训。

二是培训模式的创新。要根据市镇党校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培训模式的创新,一定要结合实际,确保培训效果。

体制改革范文篇10

从1982年开始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内容丰富,就推进策略而言,改革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与党的重大改革目标相联系,适应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整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需要,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精简机构,明确部门职责范围,精干领导班子,实现干部“四化”,提高办事效率。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任务,要求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要求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为此,1988年的改革开始提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的改革便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并结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与政府内部的制度化建设相配套。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的新任务,1998年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03年的改革目标是“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二,在总目标明确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逐步递进和深化配套的渐进模式。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虽然每次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各有侧重,但改革是在逐步深化和完善,每一次改革都留下了重要的改革成果。1982年的改革内容以机构和大量领导职数的精简为主,国务院工作机构(包括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1988年开始把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国务院工作机构从72个精简为68个,改革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1993年重点实现政企分开、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国务院工作机构从86个精简为59个。1998年着眼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精简了很多与计划经济相关的经济部门,国务院工作机构从72个精简为53个,此后可以说是大体走出了精简与膨胀的循环怪圈。2003年的机构改革表现出新的趋向,即没有在机构数量和人员规模上多下功夫,而是着重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国务院工作机构仅从53个精简为52个。大体来看,五次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改革重点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机构的数量精简为主;1988至1998的三次改革围绕职能转变在继续精简机构的同时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为具体目标;2003年开始的改革重点是解决政府管理职能的优化,标志着政府管理迈向了新的阶段。

第三,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领域。2003年之前的改革相对集中在经济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总的趋势是削减、弱化甚至取消,对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关的部门的改革触动不大。如1993年撤销能源部等7个专业经济管理部,其中有的改为经济实体,有的改为行业。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把计划经济下设置的数量庞大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基本撤销,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到间接管理为主。同时,把原来行政机关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各种协会去承担。2003年的改革围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了政府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体制建设,凸现政府管理专业化特色。对主要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法、文教卫生、社会事务等部门虽也提出了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内部结构和精简人员的要求,但在机构方面基本没有作大的变动,而这些部门也是近年来意见反映较为集中的领域。

第四,国务院工作机构如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协调机构等的改革与部门一样是机构改革的重点。除作为国务院组成机构的部门外,国务院直属机构、工作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门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和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等在历次改革中也是重点,相应进行了精简和调整。这些机构一是数量与部门相比更多;二是精简幅度不如部门明显,变动不大;三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另外,这些机构,尤其是直属机构和部门管理的国家局的调整与部门改革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是作为承接部门改革后的职能而设的。

第五,机构改革只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以往几轮机构改革的落脚点是在机构和人员的调整上,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就是政府改革的全部。事实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改革现实来看,政府改革都涉及了多个方面,至少涉及到管理理念的变革、组织结构的重组、管理方式的转变等。改革开放的30年里,除了机构改革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理念上的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管理方式上以行政手段为主到建设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无一不体现了改革内容上的全方位和向纵深发展。政府机构改革无疑属于组织结构的重组,只是全面改革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改革是在平时的政府工作中适时推进的。

二、制定新一轮改革推进策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在新一轮探索推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借鉴五次改革的经验,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无疑要放在总体方案中来设计和推进。首先,要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各是什么,实现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具体指标有哪些、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实现,如何从现状向目标过渡等。其次要明确大部门体制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定位,并设计相应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和实现措施。再次,要选择好适宜推进改革的具体领域和部门,做好充分、充足的改革准备工作,从改革的多个维度出发进行细致的整体设计、逐步推进。要把改革措施与改革目标区分开来,每次的目标要有限、措施要具体。

二是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来进行。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能转变仍然是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不同阶段,职能转变呈现不同的客观需求和工作重点,就当前而言,重点应在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纵向职能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横向职能则涉及不同部门间职能的调整和平衡。同时,还要重视和规范政府的运行职能,如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绩效评估职能等,这些职能是所有政府机构在管理中的共性职能,要制定相对统一的规范化标准要求。大部门体制改革表面看是机构的整合改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职能的合理配置问题,以解决不同部门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或划分不清的顽疾,这就不可避免要面临职能的纵向、横向划分和运行职能的规范问题。为此,我们应该首先“摸清家底”,对现有部门的职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分析总结与科学论证,只有搞清楚症结是职能界定问题和划分不清问题,还是具体执行中的问题,才能采取相应对策。

三是要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整合目的。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越来越重,相关部门所处理的事务关联性强,需要加强整合,但整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讲包括组织机构的整合、过程的整合、资金的整合、专业的整合;从程度讲包括侧重于组织之间正式的、全面的整合,也包括侧重共同决策和执行的整合,还包括基于信任和互惠的非正式整合。目前可以考虑选择的途径:一是机构的整合,这是最直接的,其前提是不同机构之间的职责重叠或相近。二是在保持机构边界不变的基础上,注重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协调性机构和机制的建设,例如可以从管理过程方面探索统一目标、共同决策、联合执行甚至联合预算等方式引导各方的合作。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部门的性质和隶属关系不相同,合作时不能强调集权而要适度划分权力,不过多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中一个部门处理一个问题、在面对多重属性的问题时常常出现“管理重叠”或“管理真空”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