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警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0:42:52

司法警官

司法警官范文篇1

一、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的现状

1、与国家语委对公务员关于普通话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监狱、劳教所作为司法处罚和行政处罚的执行部门,以湖南为例,全省有监狱司法警官1万8千余人,劳教司法警官8千余人,每年在我校进行新干警培训、晋升警衔培训、科干培训、监区长培训人员有近4000人左右,而在职干警中除了每年新录干警中大约有300名左右大学毕业生有普通话水平等级证外。而对于已入职的原有司法警官来说,由于时代或历史的原因,有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对于公务员的三甲要求,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差甚远。

2、司法警官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方面受到地域、学历、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狱所的设立一般在地域上有其特殊之处,管教干警的奉献精神决定了其流动性不高,因此语言使用上由于学历的因素让其方言情感度较高,普通话使用机率较低。选择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大专以下人群占52.3%,本科人群占64.1%,从而给改造工作带来不利。

3、管教对象的变化加大。随着监管的服刑人员或劳教人员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犯罪增多,在与两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时产生极大的困难,也影响到改造质量与效果。由此,工作对象和工作性质要求司法警官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改造工作。这就要求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一所司法警官高职学院在狱所人民警察进行定期培训时做好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更大程度上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

二、司法警官普通话培训难点

1、激发司法警官对学习普通话以及争取普通话达标的热情。司法干警在执法活动中能否使用标准或基本标准的普通话,反映了一个司法警官的进取心和开放意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将有利于促进狱所干警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在人发〔1999〕46号要求,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公务员普通话口语水平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对1954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公务员暂不作达标的硬性要求。这是一个可以达到的、不困难的目标,学习和提高都并不难,关键是要思想重视,加强训练,通过测试培训去获取职业素养的证书。

2、提高司法警官对推广普通话的意识,树立新型语言观。有的干警认为工作对象大多是湖南人,在趋同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以方言为工作用语,觉得用方言交流不会产生太大的语言障碍,甚至错误地认为发挥语用技能的最佳媒介是当地的方言。方言交际的便利思想,使一些干警滋生一种惰性,认为没有必要在讲普通话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建立良好的语言交际平台,拼弃错误的语言习惯,需要司法警官自我控制,主动自觉地建立推广普通话的学习氛围。

3、在有效的培训时间内提升司法警官的普通话能力,需要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强化。

三、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的教学探讨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要遵守“以训保测、以测促训”的原则,进行测前培训是强化推普意识、大面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重要保证。在我院参加培训的各类司法警官培训班都是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培训,针对课时少、班级大、学生多、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现状,教师的具体做法有:

1、掌握培训干警的语音面貌。《普通话》课程教学中与司法警官的第一次课中,首先要求干警一定要用普通话表达三个内容:第一,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所在单位、联系方式等;第二,介绍一件让自己觉得很难忘的事;第三,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掌握了干警的普通话基本面貌,然后根据干警的具体情况(主要是语音面貌、达标的目的等)将其分组,以便于理论讲解和个别辅导,也便于进行发音练习,使以后的训练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组织教学。

2、让干警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貌。在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中,由经验丰富的测试员对干警学员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程序、等级、评分标准、正误界定、测试内容及应试技巧等,真正让干警对PSC做到心中有数,不再认为是不可触及的学习内容。

3、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必须围绕实现

培训教学目标来确定和安排。测试的语音内容就应当是测前培训教学和训练的内容,以普通话语音系统为准,包括22个声母(含零声母),4个声调,400个基本音节,语流中特殊的音变现象等,这些内容都应当是培训课堂讲授和训练的内容,而且还应当将汉语拼音的有关知识结合到这些内容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根据参加培训的司法警官反映出的问题及地点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来确定,在教学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

①系统讲解语音知识。在司法警官这个群体中,培训学员的年龄偏大,部分学员甚至没能系统完整的学习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即使是曾经学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也逐渐淡忘,因此对基础知识作一个系统的讲解是有必要。带领学员认识发音器官,了解音位图,这才是正确读音的基础,并且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开发研制的视频跟读软件———音路历程,以培养学员读音的感性认识,跟随软件对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则及音位的所在,以及标准的读音都有了一个清楚地感知,并且用音频的效果帮助干警们强化对标准发音的认识。

②抓住难点、指导方法、实现突破。地点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差异的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语音训练需要突破的“点”很多。对于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的第二章字词读音难点训练更要细讲多练,湖南人在语音中平舌音、翘舌音不分,鼻音与边音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是难点,讲解时不仅要讲清楚发音原理,更应让每个学员落实。在纠正错误发音时可以将方言与普通话对比,不同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不同的问题也需要依靠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所以在培训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其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逐步突破发音难点。逐渐让学员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学会方音辨正的方法,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普通话水平。

③朗读训练从朗读技巧抓起。根据PSC对朗读的要求,培养司法警官语音运用的基本技巧,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一些题目,有意识地注意停连、重音、句调、语速等表达技巧,让学员先用副语言(朗诵符号)标注,然后要求干警互相朗读,最后再请干警走上讲台当堂上朗读。

④说话训练中除注意语音标准程度,更要进行司法警官学员的湖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语法差异训练。对异形同义、同形异义、无对应词等特殊词语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提出来给学员讲解,让方言地的学员先来举例,然后再及时通过给予更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员觉得普通话的学习原来就跟自己很近。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将司法警官熟悉的环境融入到说话训练中。个别谈话是司法警官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必备的手段。有的学员在人数众多的课堂里不敢大胆地进行说话训练,那么我们在提升干警的自信心、减缓心理压力时,设计一些在改造工作中,为了使两劳人员安心,并坚定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而进行的规劝、安慰性的环境,让每位干警都可以大胆地进行说话训练。同时要想到成为说话能手,还必须鼓励司法警官学员们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常接受良好的语言刺激和熏陶,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语汇,做到胸存语库,说话才能生色,这也是提高自信心的必备手段。

⑤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普通话水平需要教师的辅导训练,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我们所考虑的一切改进普通话教学的措施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让这些大龄的干警学生主动张口说,加强辨音训练,才能使其普通话水平在不断的纠正中提高。

4、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使用

将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在普通话测试前培训中,已成为提高培训效率的必备手段,是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①直观的影像,帮助教师克服语音教学盲点在方言区学习普通话,语音教学是教师们认为的难点之一,学生们普遍觉得较为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发音示范多以教师口述为主,但由于人数太多,许多学员看不清教师发音时的口腔状态,同时教师也不可能在读音示范时同步讲解发音要领,这就形成了语音教学的一个盲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员的视听带来清晰直观的新感受。能够把学员掌握难点音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对发音时唇、齿、舌、愕等发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唇形变化、舌位动程经过计算机视频,让学员清楚地看到发音的口型,而且这是权威机关制作的影像资料,也克服了方言区普通话教师发音不规范的弊端。

司法警官范文篇2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我们把认为自己的方言亲切、优越,从而排斥其他方言乃至民族共同语的心理称之为方言情结。不可否认,方言中存在一些有益成份,这些有益的成份也促成了方言情结的产生。首先,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在交际中,有时也能发挥出某种独特的作用。如司法警官在与不会说普通话的监狱服刑犯人说方言,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便于交流。1.方言的向心力:方言区的人对普通话不感兴趣,对本地方言则情有独钟,以会说方言为荣,这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观点在言语行为上的表现,这种狭隘心理的形成不仅和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有关,更和社会的经济衰退发展状况相关。2.方言的外张力:方言情结还会不断地影响并蚕食附近的其他方言,甚至会成为被影响地区的主要工作和生活方言。3.方言的顽固性:由于方言是所有的使用者在学会读写之前就学会了的,所以童年过后就不易更改,青春期后则基本上无法改变。一个人说话的方式方法是他的习惯所致。另外,方言不仅负载工具信息,而且负载情感信息,正是这种情感因素使方言区的人常常偏爱方言,而疏远普通话。方言的这些有利因素促成了方言情绪的产生,滋长了方言情绪的发展,使方言情绪逐渐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独有的向心力和外张力及其顽固性,也成为了普通话推广的主要阻碍。可见,在方言情结的强烈影响下,产生了大量学习普通话的消极心理因素。“动机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指使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内在力量。”很多人普通话学不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动机。很多司法警官认为说普通话只要听者能顺利听懂就行,不必花那么多力气去学,不必认真对待。的确,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交际,但对于司法警官来说,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语音形象和文化素质的问题,还关系到职业规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言心理态度,大部分的司法警官在普通话的推广应用上都是消极被动的。

湖南省司法警官学习普通话心理现状的调查

湖南全省现有监狱27所,劳教所20所,现有监狱、劳教司法警官共计15000余人。实际每年在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进行新干警培训、晋升警衔培训、警官首次授衔培训、警官通讯员培训、科级干警班培训、监区长培训的人员有1300人左右。但是,目前,全省每年新进入司法警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大约有400名,他们绝大部分有普通话等级证,其他新入职的司法警官来自退伍、复员军人或从其他单位选调,许多并没有参加过普通话的培训与测试;而对于那些已经入职的原有司法警官来说,由于时代或历史原因,绝大部分的普通话达不到国家对于公务员的要求,更与司法警官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差甚远,对于服刑、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效果就不很理想。因此,司法警官工作岗位迫切要求司法警官应该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本文对2011年3月全省监所警察首次授衔班、8月全省监狱、劳教系统警察第一期晋升警督班、9月全省新录监狱、劳教(戒毒)人民警察初任暨首次授衔培训班、10月第二期湖南省监狱、劳教系统司法警官晋升一级警督培训班的司法警官们进行了普通话心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处理均是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的频数分析。本文以2011年10月份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为例来进行分析,问卷共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1、对普通话推广的看法;2、对普通话培训工作的看法;3、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4、司法警官普通话心理学认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现状的分析考虑了到监所调研的结果。心理学认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来看,42.3%的司法警官一讲普通话,就很紧张(表4-1),年龄小的普通话水平与习惯要稍高于年龄大的趋势,如:认为“年纪大了,没必要学普通话了”只占到28.1%(表4-3)。这说明心理障碍影响司法警官普通平话的学习,不利于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湖南省司法警官学习普通话心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普通话推广工作非常重视,但是我国监狱、劳教机关的推普工作的开展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就湖南省来说,造成湖南省监狱、劳教所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观念落后,重视不够我省此外,司法警官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交往的范围主要是在当地,加之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湖南本地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用湘方言就觉得非常方便,因此,人们交流思想、信息传递时更加乐于使用当地方言。从我省司法警官的人员结构上可以看出,虽然每年持有普通话等级证上岗的警官有几百人,但对于宠大的司法警官队伍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作为国家机关的监狱、劳教所以及公务员的司法警官对推普应该有责任义务去宣传与落实。但是,宣传不到位也导致推普宣传周的活动在监所几乎没有人知道。其次,湖南监所的各级领导重视不够,没以身作则经常使用普通话,做出表率。领导机关缺乏具体推普的工作措施,致使推普工作流于形式。(二)方言情结及语言环境影响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除了方言带来的便利性,群体归属感心理也是司法警官在工作中使用方言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习惯是遵从环境而形成的。阿伦森认为“遵从”就是受到他人或团体给予的现实的或想象中的压力的结果,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变化的事实。作为部门中的一员,大多数同事的行为习惯和潜在的规范都会对个体形成无形的压力或改造力量,令个体渐渐就范。如果部门内大家都不说普通话,个体自然也不习惯说普通话,长期如此,会内在化为态度,即主动遵从不说普通话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由于自信心不足、面子观念、缺乏勇气、效果不明显以及缺乏学习方法等,也使得司法警官在使用普通话上存在心理障碍。在访谈中,很多人表示,想表达某个意思却往往找不到普通话中相对应的词,不能准确的表达意图,传情达意,甚至会在普通话中夹杂一些地方方言,形成所谓的“塑料普通话”,引发别人误解或是笑话,从而更加羞于出口。再者,学说普通话是技能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需要方法与技巧的。由于缺乏系统培训,没有受过良好的普通话教育,大部分人员受方言习惯影响,因而在实践运用普通话中,存在方音明显,声、韵、调差异明显。因此各级司法警官都要迫切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接受普通话教师的专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果的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从而进一步在工作中能规范的使用普通话。(三)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家在2001年颁布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但是,没有出台有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司法机关在具体推广普通话工作中,缺少具体指导思想,没有在各监狱、劳教所设立专门的下属机构、配备人员以及下拨配套的开展工作经费,更没有出台各种激励机制或惩处的措施。讲不讲普通话、推不推广普通话成为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法律强制要求的一项工作,因此这项工作在各监狱、劳教所是很难长久地有效地开展下去的,取得的效果也就不会明显了。

解决对策及建议

司法警官范文篇3

关键词:法治思维;司法警官;路径选择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学生法治思维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求确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工作布局,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作为司法警官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提高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为司法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需求。司法警官作为执法人员,应当充分培养、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成为一名具备法治思维、理解法治思维、践行法治思维的新时代司法警官。(二)学生如何定位、理解。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治思维与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思维的不同。第一,要求不同。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思维要求仅要求其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名守法公民即可。而对于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来说,则不仅要求其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名守法公民,还要求其具备法治思维,即,能充分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信奉程序正义、注重规则的作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要求法律职业者将法律和规范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第二,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主要是要求教育机构对教育对象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应该要求学院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突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法治思维的司法警官。第三,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普通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基本仅靠课堂教育即可实现。而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法治思维,则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有实训教学、课外见习、警务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才能比较完整地养成其法治思维。时任司法部部长张军提出,要确保《监狱法》提出的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落实到位。一是要守得住底线安全通道,做到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二是大力全面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大幅提升改造能力;三是要对改造罪犯实现社会化,要让社会上的春风能够透进高墙,透进监狱铁门,依靠社会力量把政治思想、传统文化、忠孝诚信等,结合罪犯改造,让罪犯能够接受到符合个体实际的教育改造。“全面提升监狱人们警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大幅提升改造能力”,就是对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提高了一个层次。而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正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素养、政治素养和提升改造能力的,是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必然的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三)司法警官职业类学院学生的职业法治思维培养。第一,法治思维培养的目的,是要求法律职业者将法律和规范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法律职业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第二,法治思维培养的过程,是使普通大学生转变为法律人的过程。它要求学生理解、学习、贯彻“法治”概念,并在学校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法治思维”,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带入司法工作中,从而提高国家司法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水平。

二、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内容路径选择

(一)法治思维的逻辑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为理论基础的逻辑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核心意义是限制权力。法治思维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法治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的方式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二)以人为本的思维。第一,法治思维要求培养对象能够具备以人为本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法治理念和精神原则,从而达到保障公民人权的目的。第二,法治思维从依法办事出发,形成依照法律规范进行思维的逻辑体系,从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视角出发,用以对待和解决相关问题。第三,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在法律规范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在现行法规没有规定或规定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具备法治思维,是以人为本处理和解决问题最好的导向性指引。(三)程序意识的培养。第一,法治思维对职业培养对象要求具程序意识。程序意识是指法律职业者在办理案件和其他相关事宜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去开展工作,具备程序意识能使法律职业者处理法律事务时更具合法性。在具备程序意识的基础上,更应具备证据意识。第二,程序意识具体体现在法律职业者收集和运用证据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证明相关法律事实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对相关法律法规在证据和证明的运用上,体现在法律职业者在进行相关的事实推定上。第三,对司法警官类职业类院校大学生来说,培养程序意识是其在高校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法治思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培养程序意识,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更加充分地理解法治思维内涵,从而形成法治思维。

三、司法警官类职业类院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式路径选择

(一)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职业模块式教学路径选择。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职业司法警官。职业教育,主要要求教育机构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使教育对象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从而使其可以较好地适应其所从事的职业。对于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来说,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能够具备一名预备役司法警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才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警官。法治思维应当融入司法警官职业类院校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并在大多数重要模块中居于核心或者重要地位,因为只有具备了法治素养的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学生,才符合新时代的司法警官职业需求。(二)参与式教学(培训)模式的构建路径选择。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是这样的:学员是主体,教师则负责引导、协助创设情境。就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来说,参与式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够为学生的法治思维形成提供丰富的课程样式支撑,如学生自主设计环节、组队合作环节、组队竞赛环节等。此间,教学相长,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大增。

四、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职业模块式教学的路径选择与重构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就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认知态度、情感意志等精神文化潜质和职业人品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我们认为,除了行为、知识和技能作为显性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作为隐性职业素养之外,还应当有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韧性等职业素养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一)职业精神教学模块。职业精神是指职业人在从事该职业时应当具有的精神、能力、自觉和操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职业人能够发挥更大的职业能力,以更好的风貌从事其所在职业。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职业精神培养也应当按照司法警官职业精神的要求和标准去开展。职业精神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第一,理论解释。具体的职业有具体的职业要求。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职业要求应当以司法警官的职业要求对待和要求学生,要求在校学生忠诚、明法、规范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育和实习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职业精神的内涵和精髓。第二,具体事例分析。在教学与实习实践中,着重在案例教学及个案分析中体现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形式,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司法警官的职业精神。第三,强化职业的仪式感。职业精神的形式应当具有一定的仪式感,让学生比较直观地、切身地融入职业精神的培养中,例如坚持警务化管理、坚持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警校论坛活动、组织学生为革命英烈献花等,都是很好的增强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仪式感的方式。(二)职业意识培养模块。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要求学生经过学院的教育和生活之后,能够产生自我认识和认知,意识到培养自己职业的规则、规律、行为、以及对事物看法的反应等,从而使学生对法治思维有一定理论上的了解和体会。职业意识是职业精神、职业作风、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的外化性具体体现。就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主要依靠以下几点:第一,警务化管理。警务化管理是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重要特点,警务化管理能够从外在的实际形态对学生产生职业意识的养成,使学生在职业表层的形式上的法治思维有所了解,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份上的转变,从一名普通高中生身份转变为一名警校生。第二,专业课学习。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专业课是学生培养职业意识的核心阵地。专业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内化性影响,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内在的实际形态的影响。第三,实践类课程与课外实践。实践类课程与课外实践是一个方面的两种形态,实践类课程与课外实践都需要学生主动、实际、亲身地去从事一些实践性的项目,使学生有一种情景浸入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效果是建立在专业课学习上,建立在学生有一定职业精神和职业作风基础上的。(三)职业作风养成模块。就司法警官类职业类院校来说,应该对学生在课堂纪律方面融合职业要求,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法治思维和职业作风要求。课堂纪律方面,具体就是课前集队维持良好风貌,在上课时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学内容方面,具体就是在基础课、专业课、警体课和实训课等各方面注重法治思维的养成,把法治思维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从而让法治思维的职业作风得以养成。(四)职业态度引导模块。学生的基础课学习和方面和在校生活方面是职业态度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职业态度的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以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在课外实习见习中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法治职业态度。(五)职业价值观构建模块。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拥有正确和稳定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在进入职业之后迅速适应职业需求,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挖掘自身的职业潜能。法治思维是学生形成良好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指导性思维,是职业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职业价值观中应当涵盖部分法治思维的内容,学生在形成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职业价值观和法治思维互为指导,互为内容,两者都对学生的职业价值构成具有导向性作用。(六)职业韧性锤炼模块。职业韧性锤炼模块是职业者较为远期的培养模块,职业韧性模块是法治思维能否贯彻进实际工作中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在职业韧性中占据主要地位,如果职业者没有培养好其职业认同感,在从事该职业过程中或从事该职业前对所从事的事业没有认同感或者认同感不断减退,那么该职业者的职业韧性就会非常脆弱,继而产生职业倦怠甚至转换职业的想法。因此,由于司法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在职业认同感这一点上,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二,职业韧性的观测主要看工作成绩和实质效果,而不是只看其入职学历和学位。也就是说,该职业人应当在入职前或入职后具备该职业需求,并在履职过程中恪尽职守,保持一定的职业热情和一定的职业成绩,而不能仅仅看其学历高低。在这一点上,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有较大的优势。近年来,监狱、司法所、戒毒所等司法机构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而一味要求本科学历或研究生来从事该类工作,却忽视了高学历未必具备良好的职业韧性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的高学历工作人员流失的状况。而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时即开始锤炼和铸就其职业韧性,学习内容也较非该专业高学历不同,是专门适应该类工作而设,可以说是非常适应该类工作要求的,在职业韧性培养上较非专业高学历学生有所不同。第三,职业韧性主要在高等教育期间和入职之初进行培养。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就集中贯彻到其日常生活和课程中,而其他其他类型的职业韧性培养,则主要依靠入职培训或入职教育。不管如何,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学生和其他类型的入职人员都应当设法增强其职业韧性,让其保持较为稳定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状态。

五、参与式教学(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法治思维在课堂中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学生具备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之后,指导学生单独或分小组运用法治思维就相关主题或案例进行讨论或辩论、举办PPT主题宣讲、开展实操性器械学习等项目。(二)法治思维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式教学具体体现。在模拟法庭、模拟调解、模拟监狱管理、模拟突发事件处置、法律诊所、法制宣传活动等实践型教学方式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式教学中逐步深化在实践运用中的法治思维。(三)在参与式教学的个案教学中适当加重对法治思维的培养。参与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讲座式培训不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是这样的:学员是主体,教师引导、协助创设情境,两项工作共同进行,互相影响,学员主动性、学员的反思性、学员的深度沉浸式体验得以彰显。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强调法治思维的教师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行动,将法治思维融入其中,使得学生的法治思维得以深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法制日报——法制网(2017-11-0203:25)[2018-08-15]www.legaldaily.com.cn/zt/node_89103.htm.

[2]张军.2018年3月3日全国两会部长会议.

[3]刘忱.浅析参与式教学在警察职业素养课程中的应用.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13).

司法警官范文篇4

关键词: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监督体系

建设党的报告明确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把落实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明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的历史使命。推进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现代化,关键的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顺利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监督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只有切实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才能为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对促进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改革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建成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新思想和新需求,科学设计惩戒、防范、保障机制,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加强监督合力的体制机制制度,从而使监督走向日常化、常态化,推动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校风、警风、学风、教风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实现,为经济转型、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不断增强。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建立监督体系的基础

实践证明,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才能发挥权力制衡、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实际效果。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要以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章程建设为核心,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制度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系,规范依法办学行为,形成一套高效合理、监督有力的大学制度体系,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构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个基本内容和重要条件是按照大学的组织特性和运行规律构建适宜的治理模式,创建起一套量身打造、适合国家需要与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特色的治理结构。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启动章程制定和修改工作,为大学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章程是现代大学实现良性治理的制度基础,是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制度体系的“总纲领”和“基本法”,是教学、科研等一切办学活动的法律依据和权利来源,是加快教育现代治理的重要一步。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顺应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潮,以章程制定实施为龙头,明确办学方向、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和框架,真正意义上走向依法办学、依章程治校的道路,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二)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清单制度核心是一切权力出自法律,法无授权不可为。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实现内部权力公开运行并实现良性循环,应紧密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不仅要全面摸清职权底数和业务事项,厘清职责权限,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还要公开权力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构建“分岗查险、分险设防、分权制衡、分级预警、分层追责”的预警防控“五分模式”,逐步建成起科学高效的权力运行防控体系,确保学术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教职工民主管理权力的动态制约和合理均衡。(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的基础是公开,公开是最好的监督。信息充分公开会极大地改善社会公众的监督条件,提升公众的监督能力,能够有效防止腐败。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加强信息公开,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公开征求意见,及时重大教育项目和工程实施情况,公开违法违规事件查处结果,主动向社会公开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及时宣传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回应突发事件,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只有这样,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提高党务政务和校务公开的水平,增强公开监督的效果,才能提高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的公信力。

二、完善内部治理是建立监督体系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提高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战略选择及各类组织管理综合改革的目标。大学负有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使命,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遵循自身运行规律,更应率先自觉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以提高治理能力。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只有加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多种机制良性配套、有效运行的格局,才能筑牢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实现自我约束和发展,依法自主办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就目前来说,行政化色彩浓厚,学术权力不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低,监督机制缺乏,成为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影响办学活力和教师积极性,对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迫切要求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的多元自主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做到“权力放到位,角色定好位,关系理顺位”,以促进科学管理,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推动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建立互相支持和制约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功能来区分不同性质的权力,同时又要求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配置权力的一种创新,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关键是要理顺党委的政治权力、院(校)长的行政权力、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各种权力相互制约平衡又协调运行的格局,完善党委领导、院(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明确党委会、院(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学科建设、学术事务中的职能定位、职权范围、决策程序和监督督办程序,积极尝试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行使学术权力的机构,完善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健全不同事务的决策、执行机制,确保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二)构建责权利划分合理的两级管理机制。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构建以学院为核心、以学院为基础的扁平化管理结构。立足于司法警官职业院校院(校)情,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系(部)的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将经费预算、教师引进、实训条件建设、职称评聘、考核奖惩等权限下放,明晰系(部)与教务处、学生处的职能划分,形成以“微观激活、宏观调控”为特征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激发一线教学单位的办学活力。同时,协同制定出台系(部)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办法及指标体系、监督与奖惩机制,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促进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各项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三)构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办学治校监督体系。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是高校的一项根本管理制度,是促进高校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的有效措施,具有对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支持、配合和约束职能。随着新的形势发展变化,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在民主管理的增量上做文章,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畅通民主管理和监督渠道,支持和保证师生依法履行民主权利,让教职工直接参与决策、执行、监督、检查的全过程,全面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工会、共青团、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能够在党政领导的决策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参考北京工业大学创新高校民主管理的成功范例,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教代会闭会期间的工作机制,在教代会下设立常设机构,切实保证教代会决策的执行,激发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服务院校科学决策。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积极探索学生代表参与院校决策的机制,扩大民主监督,使司法警官职业院校的各项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三、从严管理是建立监督体系的保障

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要管党,首先要管好干部。从严管理监督教职工是贯彻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的关键所在,是建设一支过硬教职工队伍的重要保障。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是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从严治党治警,全面推动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党的建设,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政治勇气,把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警责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以良好的政治生态,助推司法警官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助推全面小康、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一)坚持用铁的纪律加强教职工日常管理。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由弱小到强大,从苦难到辉煌,一大法宝就是有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干部教师队伍是一支准军事化的纪律部队,自然有更为严格、苛刻的纪律要求,也是管党治党、管警治警的必然要求。从严管理就要全面地严,既始终扭住“关键少数”不放松,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既•35•要把所有教职工纳入管理范畴,又要针对“一把手”、关键岗位干部、教学型干部和行政型干部特点,采取差别化措施,提高教职工管理的针对性。要始终加强对选人用人情况的监督,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切实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要坚持组织人事回避制度,加强干部任前把关,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要加强教职工的经常性教育,着重加强干部教师党性修养,教育干部教师深入学习党史党纪,不断打牢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根基,督促干部教师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把来自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真正自觉接受监督。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落实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在日常监督管理中体现对教职工的严管和厚爱。(二)深入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举措,是推进党内监督的具体抓手。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充分把握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始终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谈话函询、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处置方法,避免小错酿成大祸、违纪走向违法、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抓早抓小,强化日常管理监督,重在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发现苗头及时谈心提醒,对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及时约谈函询。对违纪问题,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为尺子,综合考虑知错悔过态度,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要坚持问题为导向,综合利用考察、审计等成果,加强对群众口碑的了解分析、对信访案件的分析梳理,对各种渠道反映出的教职工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政勤政、组织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组织函询,对虽不构成违纪但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律进行诫勉,经常打好“预防针”,增强干部“免疫力”,防止小病拖成大病。要认真落实问责条例,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启动问责程序,加大督办、反馈、整改、问责和通报曝光力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形成倒逼机制,切实发挥党内监督的利器作用。(三)坚持不懈正风反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五条体会”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强调要踩着不变的步伐,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韧劲,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司法警官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坚持正风肃纪不停步、惩贪治腐不手软。一方面,锲而不舍查纠“四风”。坚持经常抓、抓经常,紧盯重要节点,紧盯重要环节,紧盯“关键少数”,对“四风”问题一抓到底、严防死守、一寸不让,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积极应对“四风”新变种,密切注意“四风”新表现,严肃查处隐形变异的问题,让“四风”无处遁形。另一方面,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保持反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不断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突出惩治重点,防止带病提拔,从严查处问题严重、教职工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领导干部,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

[2]龚裕,王普,朱静.高校民主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4(36).

[3]邓卫平.坚持从严治党治警强化公安队伍监督[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11-25.

司法警官范文篇5

关键词: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必要性;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各大高校依旧沿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无法达到行业的要求[1]。目前,职业教育行业竞争激烈,全国中、高职院校正极力谋求一种适应当下教育环境的教育合作方式,校行合作教育模式因此脱颖而出,这不仅实现了职校生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的理论教学与行业的实践经验形成互补,同时还节省了教育成本,是一种注重学生双向培养,注重学校与行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本课题在研究时,主要分析了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在校行合作方面的必要性,探讨了现行校行合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本校专业建设中校行合作的实践案例为指引,探索新形势下校行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新道路。

一、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校行合作对于社区矫正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模式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施行后,我国在刑罚体制改革发展方面迈出新的征程。社区矫正制度越来越展现出它的优越性,而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必离不开专业的社区矫正人才,这就对各校的社区矫正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能力素质兼备的学生便成为社区矫正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2]。校行合作关系的建立及时地搭建起了学校与行业沟通的桥梁,通过与行业的对话,学校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设计,补充教学资料,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职校课堂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2.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现在多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模式,旨在突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实践场所与设备,成为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阻碍之一。社区矫正专业因其专业特点,在学科的设置和设计上,均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学生在习得一门专业课程之后,打牢知识基础的最好方法应是经历实践的检验,然而校内几乎无法支撑学生实训实验的可能,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毕业时,则会相较性的缺乏就业优势。而在建立校行合作关系之后,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进入对口单位参观学习的可能,更有了便捷的实习条件,这就弥补了学校缺乏实践场所的遗憾,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宽度。3.共同研发项目,提高科研能力校行合作教育模式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之外,另一主要贡献则在于提升该专业的科研方面。不仅各大高校注重科研,各个行业单位也对科研有所需求[3]。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司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正处于不断进步完善的阶段,实践向理论的转换,也正是社区矫正体制发展所必需的。在各院校与单位都有科研需求的前提下,学校教师的理论与单位的实践正好能够形成互补,双方在合作的同时,更能联合推动相应科研工作的进步,无疑是一件对社区矫正工作大有助力的事情。

(二)校行合作对于行业发展的必要性

1.联合培养,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各单位在招录毕业生时,均会希望所招录的学生能够最快速进入岗位角色,然而现实则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的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就了解并进入工作模式,这就需要单位再付出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会增加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建立校行合作的教育模式之后,高校与单位搭建起了沟通桥梁,原本压在单位身上的岗前培训任务,则可以很好地转移到日常教学中去,或是学生实习中去,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单位人力资源成本。2.资源共享,提高运营效率社会发展的进步,促使着各行各业对人才更加渴求,工作任务的繁重与人才的缺乏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各基层司法所,长期存在人员短缺的情况,而各大高校则有着行业没有的巨大人力资源数量。通过建立校行合作关系,高校与行业之间实现了有效的人才资源共享,行业接受学校推荐而来的实习生,使学生能够免去实习无门或是实习专业不对口等困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行业可将一些适宜的工作,通过外包的形式交予高校来完成,这不仅丰富了高校的理论研究资源,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工作效率[4]。

(三)校行合作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1.统一安排,避免学生实习无门的困境作为省属的司法类院校,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多为监狱、公安、基层司法行政等部门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满足产学研相结合、实习单位与专业对口的要求,学校也多会要求学生前往相应单位实习,但就实习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学生在寻找实习单位时常会出现一定的困难。监狱、公安作为国家重要的司法机关,因其自身特殊性,在招收实习生时有着严格要求,故而无学校牵头,学生进入监狱、公安实习的可能性较低[5]。而基层司法行政部门,这里主要指的是承担主要社区矫正相关的各司法所,其工作任务重,人手短缺,对于实习生有一定的需要,但部分司法所因经费问题,无法满足一些实习生提出的食宿要求,对于独自上门的实习生,司法所又存在对学生情况不了解,管控不便的问题,故而没有校行合作的平台支持,学生进入司法所实习也存有大量问题。此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可作为学生实习的另一可选之处,进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习相对容易,但社会工作作为西方舶来品,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非所有城市都有,也并非所有城市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都有完善且成熟的运作团队,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可能出现有需无供,或是对机构实际把握不清,达不到实习要求等情况。校行合作的关系建立,避免了学生实习无门等问题,节约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成本,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寻求到合适的实习单位,习得相应的实践知识。2.了解岗位要求,制定自我发展规划缺乏实践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模式,不仅是知识传授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也无法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岗位详情,使学生在做自我发展规划时常常脱离实际,这显然无利于高校学生的发展[6]。校行合作关系建立后,不仅能够带领学生走进行业,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单位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岗位特性,通过岗位锻炼,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补全短板,以便能够制定出符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的岗位,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3.参加行业实习,增加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多数行业单位在进行岗位招聘时,均希望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明显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无法具备的条件,也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建立校行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积攒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不仅能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问题,也更能帮助他们提升应聘时的竞争力。

二、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模式现状

(一)学校教学理念与行业实践模式存在差异,影响校行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行合作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育观念,使学生能够真正走出课堂。但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因不同单位在要求上存在差别,实习内容互不相同,采取的方式与途径也有区别,甚至在工作流程上或是文书处理上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各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断标准也不尽相同,故而使得学校老师很难评估学生实习效果,学生也对自己实习成绩较难衡量。在校行合作实践中,教育多停留在经验层面,还未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缺乏一些典型案例与高质量培育成果的引领。

(二)实习与就业不能对接,影响校行合作的深度

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到相应单位进行实习时,与其他理工科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存在不同。在企业实习时,表现优秀的实习学生,可以有获得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就形成了较强的对接性,企业既然有需求,自然也愿意对实习学生进行培养。社区矫正专业学生,因职业准入制度限制,实习与就业无法形成对接,部分单位对培养实习生积极性不高,实习质量也不容乐观,直接影响校行合作的深度。

(三)社区矫正相关部门工作具有特殊性,影响了校行合作效果

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的纪律性、保密性,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接触核心内容,可参与的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难以像企业和工厂那样接受大规模学生的顶岗实习,只能零星地接收实习生。对于监狱系统而言,每年多是招收刑事执行专业的实习生。近两年,实习生名额有所向社区矫正专业倾斜,但名额相对有限,且每年情况不一,缺乏适当的统一规范,给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造成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校行合作效果。作为司法院校,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与司法系统联系较为密切,对于建立校行合作关系有一定的便利。相较于监狱单位,与社区矫正专业学生专业更相匹配的则是司法局,在与各地司法局、司法所人员召开的多次座谈会上,我们可以看出,各司法局、司法所因事务繁重的缘故,人手紧缺,对实习生有较大需求,但面对学生食宿要求,能够满足的较少。

三、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教育模式可行性对策探究

(一)政策层面

校行合作机制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上级部门的统筹和支持,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在寻求各司法局、司法所的合作中,司法厅对于校行合作虽持肯定态度,但相应政策保障缺乏。所以,在校行合作中,应大力激发上级部门的积极作用。如司法厅可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对各单位的实习需要进行统一登记,再根据各单位需要,统筹实习学生分配。同时,司法厅也可鼓励各单位就合同工方面与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促使双方积极参与。

(二)学校层面

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虽已与多家单位建立了校行合作关系,但合作深度略显不够,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的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在同等条件下,各单位更愿意选择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所以,要增强合作吸引力,就应首先从教育根本上入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往往更新较慢,甚至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仍是多年以前的旧内容,教学方法仍固守传统的旧方法,缺乏相应的与时俱进,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出现滞后性及消极性。鉴此,教学内容应紧跟社会发展,在教学中穿插的案例甚至可以是与基层单位相关的案例,这样学生在日后实习中,会产生更多的兴趣。学校还应根据实习单位的情况,与实习单位一同制定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习形式、实习内容、实习成绩认定等,使得学生实习管理更加规范。对于学校与学生都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学校应广泛寻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实习单位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充分运用法规、政策、项目、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社区矫正专业发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司法局签订定向培养清单,一方面能够鼓励学生实习,提升实习干劲,另一方面也能使学校减轻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行业层面

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在校行合作中同样占据主导地位。故而,应适当引导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保证实践效果。监狱、公安、司法局等社区矫正相关单位,在对实习生的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这就需要各单位与学校充分对接,根据学校实习要求,设计好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各单位对接收实习生工作应形成固定章程,使每次的实习都能够规范化。改革创新无止境,在实践探索中,社区矫正专业校行合作多元化不仅需要社区矫正专业在未来建设中不断发展,同样对各相关部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共同目的是培养更多符合司法行政系统要求的综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高综合实力。在未来的校行合作中,只有上级部门、院校、教师、相关行业等加大配合力度,才能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窦沛琳.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市场观察,2020(4):86.

[2]藏鸿雁.开放大学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7-21,107.

[3]张健.职业教育:政行企校合作治理的结构分析与改进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39-43.

[4]陈良金,唐俊奇.深化校企合作另一模式:“行校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5):20-22.

[5]车洁.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J].长江丛刊,2018(20):273.

司法警官范文篇6

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现有干警8人,自编队三年来,立足高起点,牢牢锁定“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目标,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骄人的成绩,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维护公平正义的金色盾牌”。该大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十佳政法先进单位,20**年分别被**省、**市检察院评为先进科(处)室,大队长***被授予**市十佳人民满足的政法干警荣誉称号。他们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中探索推行的与武警部队“三同步”作法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成为检察工作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一、根植执法为民理念,苦练业务本领,打造一支硬队伍。他们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向法警灌输执法为民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法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系统学习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刑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检察和警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使干警做到能背会用,非凡是对法警的职责熟记于心,对各项禁令和规定应用于行,从队领导到一般干警,都能把《司法警察手册》内容背下来、写下来,照着做,确保在执法中文明执法,依法办事。按照高检院“一熟、二懂、三会”的标准要求,制定练习计划,天天早上坚持半小时队列或擒拿格斗练习,每周召开一次队务会,每季度组织一次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开展一次专业技术大比武,切实提高业务素质。20**年4月,他们争取驻地武警中队和市武装部的鼎力支持,请武警中队官兵当教练,按照军训从难从严的实战要求,与武警官兵实行练习时间、练习内容、检查考核“三同步”,组织全体法警进行为期20天的五公里长跑、队列、擒拿格斗、押解、枪械、实弹射击等专业体能、技能强化练习。并将司法警察九项职责按规定程序进行逐项学习和岗位演练,对每项职责的履行都在操作上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练习中,法警们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苦练巧练,手把手地教,一招一式的学,摸、爬、滚、打、摔,有时一个动作不规范,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反复练,练反复,达到准确规范,培养法警雷厉风行,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风。练习结束前,法警队员以熟练规范的擒拿格斗动作和整洁划一的队列向全院干警作了汇报表演,赢得了院领导的和同志们阵阵喝彩。在执法中他们要求每位法警24小时保持通讯联络,随时做好待命的预备,要害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胜得了”。20**年5月中旬,**市一家大型国企改制,部分下岗职工预备堵住工厂大门,他们接到指令后,仅用15分钟的时间,赶赴现场,耐心细致地向下岗职工宣传国家现行政策,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做好疏导教育工作,最后使职工自动疏散。同时,将2名故意无理取闹,恶毒攻击党和政府的疑犯抓获,为维护正常生产秩序和改制的成功发挥作用。三年来,他们先后二十余次出色完成市委、政法委交办的突击任务,受到市委领导赞扬。

二、严格执法程序,确保安全文明办案,出色履行职责。他们坚持按程序派警,严格出警制度。根据案件的需要,凡需使用法警执行任务的部门,首先填写用警申请单,由分管检察长审批后,再到司法警察大队填写《派警证》,由大队长签字后派出2名以上司法警察执行警务。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的出警由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出警。法警出警前必须要具体了解执行警务的时间、地点、执行警务的种类,携带何种警械(具),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护送证人回家(单位)时,规定不开警车、不着警服、不鸣警笛、选择恰当的时候和适当的环境,将证人安全送回家,确保证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权的保障。在协助执行拘留、逮捕任务时,全副武装,带齐“警官证”和“拘留证”(逮捕证),要求法警非凡注重保持警惕,切实防范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杀、自残、行凶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办案,用实际行动感化嫌疑人,对许多案件的突破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年来,他们的先后派警500余人次,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71人,执行传唤9人,协助执行拘留、逮捕26次,参与搜查10次,执行长途押解任务16次,参与处置突发事件10起,跨省追逃3次,抓获犯罪嫌疑人2人,提供警务协助10次,送达法律文书、案卷214次,保护公诉人出庭2次,执行检察长交办的其它中心工作20次,参与维护改制企业稳定,夜以继日驻厂60多天,没有发生任何失误和安全问题。

三、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治理规范化。他们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规范化治理方面狠下功夫,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实效。在认真执行上级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的同时,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司法警察工作准则》、《法警大队大队长工作职责》、《法警工作职责》、《司法警察大队规章制度》、《司法警察大队关于安全办案、文明执法的十五条规定》。为了便于携带和应用,将上级和本院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汇编成《司法警察手册》,法警人手一册,要求随身携带,熟记于心、规范于行、应用于案,作为法警学习、办案、治理基本依据,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健全了档案柜和资料库,制定了“三簿、二表、一本”的工作制度(即《法警履行职责情况登记簿》、《警械(具)使用治理登记簿》、《专业技术练习登记簿》、《警务值班登记表》、《宣传信息登记表》、《法警出警情况登记本》、《司法警察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等,并抓好落实,使警务工作治理规范,秩序井然。在警务值班制度中,天天安排一名法警实行警务值班,要求着装、挂牌、戴袖标,负责接警、出警,处理当日警务事务,并协助机关值班人员负责机关安全工作,维护机关工作秩序,同时负责举报中心接待来访群众的秩序和安全。该项制度既能管事,又能管人,切实可行。为了确保办案安全,制作了一套司法警察业务工作流程图和司法警察办案流程图,并采用镜框式制作上墙,以图表的形式将司法警察职责范围、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办案程序及注重事项等方面集中在一起,看起来一目了然,用起来简单易行。这两图被法警们称为“两图在手、办案顺手”。为激发干警活力,实行“酬绩挂钩”制,把大队工作目标按六项十个方面列入评分标准进行逐项打分,年终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奖惩。此举有效增强了法警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进一步调动了法警工作积极性。

四、不遗余力改善办公办案条件,装备设施系统化、科技化、人性化。他们积极争取院领导重视和支持,从20**年10月起着手筹建办案区,建立起了指挥、协调、监视、监控于一体的指挥中心,以及讯问室、询问室、恳谈室、待诊室、专用卫生间、休息室、法警备勤室、警械具存放室。安装了隐蔽探头、同步录音录像设备,使整个区域里的监控设施与指挥中心构成监控网络链结,形成整体互动。从办案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等有关人员进入办案区开始,他们就实行全程录音录像,所取得的资料既可作为出庭公诉的证据,也为当事人权利救济提供了重要保障措施。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他们还挤出资金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拳击练习场,配备桑塔纳警车一辆,警用摩托车2辆、电脑2台、警棍7支、电警棍2支、警绳2副、手拷5副、拳击沙袋1个、拳击手套2副、衣柜、文件柜、保险柜等。

司法警官范文篇7

我院司法警务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一是素质培养课程模块;二是能力培养课程模块。素质培养课程又分为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课程;能力培养课程又分为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总学时为1794个,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一定的比例。

我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达到同步发展尽管我院近年来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实训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但由于受专任教师自身能力、专家外聘、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目前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够,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效果不够好的情况。由于缺少相应的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二)实习实训条件有待改善从校内的实训条件来说,我院有一些实验室、模拟法庭和靶场等,但与司法警务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数量不足。从校外的实习条件来看,本专业在法院、检察院的实习基地较少,大多是一些司法局和公安机关,与该专业主要培养司法警察的实训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三)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目前,司法警务专业有的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司法实践经验较少,在课堂上讲授的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另外,受学校的财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难以聘请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司法警官来校授课,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不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四)缺少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司法警务教材就全国范围来说,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司法警务教材本来就少,那么适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司法警务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我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与实践的主要措施

司法警官范文篇8

关键词:民航概论;航空安全员;课程重构

1《民航概论》课程解析

《民航概论》作为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兴趣培养与技能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研析相关专业院校《民航概论》的课程教学,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阐述与理念灌输上,其课程内容与实训体系主要以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不同于服务类为主的空中乘务专业,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侧重于民用航空器内突发事件处置等实战技能上。进言之,目前的《民航概论》课程对于民航空保的人才培养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都不具备应有的效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关于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浙江民航强省与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身体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具备民航机场及客舱环境下所需的犯罪防控、异常行为识别、应急处置、防卫与控制、紧急救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从事航空安全员等工作的民航空中安全保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鉴于此,确立了《民航概论》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理念,即基于民航安全理念的主体定位,让学生系统了解航空安全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整体的民航安全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支撑作用;基于民用航空器安全处置任务驱动的知识体系,强化航空安全员岗位的基本知识与工作技能的联系;基于民航空中安全保卫“3(3项专项技能训练,即航空安全员预先准备阶段工作技能、航空安全员直接准备阶段工作技能、航空安全员飞行实施阶段工作)+1(1项职业素质专项训练,即航空安全员航空器内防卫控制与应急处置职业素养专项训练)+0.5(0.5年顶岗实习)学徒制实践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民航安全保卫基础知识模块,强化针对航空安全员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2《民航概论》课程重构的现实基础

立足浙江省首个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对接浙江民航强省和杭州、宁波部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全力推进面向航空安全员高端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提升民航空防安全保障能力。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业已具备推进《民航概论》课程重构的综合条件。2.1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优势。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是全国司法警官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院校、唯一一所开展警察类专业省内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的院校,是首批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10年,学院被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学院有良好办学基础条件,学院占地面积536亩、建筑面积16.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6415万元,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4个。建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377人,副高以上职称111人;近十年,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科研成果奖5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项。建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与课程,目前有专业14个。累计为浙江省及部分省市区政法系统及其他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2.2万余名毕业生。是浙江省以及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在职教育培训基地,拥有“浙江省司法行政培训中心”“浙江省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司法部杭州培训中心”“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等机构,近五年年均培训学员1.7余人次。2.2具有警务化训练与管理的综合优势。学院以警体教学研究部为基础,以警务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延伸,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警务化训练与管理的专职教官。其中大部分专职教官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部分教官还具备正高职称,并被中国雪豹突击队、浙江省武警总队、浙江省保卫局等军警部门聘请为特聘教官。学院警务化专职教官获得了军警界的普遍认可。同时,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对于全院师生统一施行高标准的警务化管理。全院师生警务化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院警风清正、警纪严明。基于此,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开发具有警校特色的《民航概论》课程实训体系,从而填补浙江省航空安全员实训课程空白。2.3具有专业群团队师资优势。为确保课程重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专业群团队中有教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教学背景和管理背景的成员合理搭配,确保课题研究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课题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合理搭配,能有效地将经验应用到课题研究中,又能发挥青年教师用于创新、易于学生沟通的优势。专业群团队主要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职教育管理、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较好的教改成果。如《安全检查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了教学改革经验、《“体技能”融合式的“警察防卫与控制技能”课程改革实践》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组织开展的2017年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一等奖,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改革范本。2.4具有民航系统深度合作优势。长期以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与民航系统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基础良好。近年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通过与中国东方航空和浙江长龙航空的良好互动,举办了各类专项技能培训班。先后开设了空中警察防卫体技能训练、航空器犯罪防控、空中突发事件处置及防控、爆炸物及装置的识别、航空安全管理分析、空中警察客舱执法的法律依据、劫持航空器犯罪谈判策略与技巧、执法记录仪与警械具使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航空器中的适用、异常行为识别等培训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先后开设了民航英语、安全检查实务与航空安保法规、航空乘务与应急处置、机舱防卫控制技术等课程,制定了具有民航安保特色的新综合实训计划、晚间技能训练计划。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储备大量优秀的专职老师与行业专家,为《民航概论》课程重构提供广泛支持。

3基于民航安全理念的《民航概论》课程重构

在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时做出重要指示,强调了民航安全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做好民航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治本之策。对民航安全发展的规律有着深刻认识并对民航安全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结合民航安全工作对人才的需求,明确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职业素养核心能力,如下表1所示),并据此对《民航概论》课程进行重构。根据民航空中安全保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航空安全员岗位能力培养为依据,以民航旅客运输安全流程为主线,按照航空器安全工作典型工作任务与突发情况处置引领理论知识,重构民航安全过程的相关岗位群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进言之,在“适度够用、专项实用”基础上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进行重构。在理论知识,尤其是课程的解构上,打破原有《民航概论》课程的跨学科、全方面学科体系,不再具体涵盖空气动力学、机械、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知识,而是以民航安全过程中航空安全员岗位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切入点。以“适度够用、专项实用”为原则,在课程设计上主要突出航空安全员预先准备阶段工作、航空安全员直接准备阶段工作、航空安全员飞行实施阶段工作与航空安全员航后阶段工作的知识模块,充分体现民航安全基础知识与体技能训练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理念。整体上,按照“适度够用、专项实用”的原则对《民航概论》课程所有内容进行解构。新的课程内容框架设计主体参照航空安全准备工作出发,对民航安全工作的基础环境、民航安全相关必要知识进行了阐述,把原先现有教材中前四章的内容修改成新课程的一、二、三、五章,删除了与航空安全过程相关性较小的第四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知识模块,其相关内容只是作为概念阐述在航空安全预先工作准备知识模块有所提及,在机场概况知识模块按航空安全工作内容增加了机场的安全管理与运行和机场的安全技术检查知识单元。为此,本教研课题组正筹备编写《民航概论(航空安全员)》作为配套教材。新的《民航概论》课程体系是以民航整个安全保卫环节和过程进行结构安排的,从航空安全员预先准备阶段工作、航空安全员直接准备阶段工作到航空安全员飞行实施阶段工作、航空安全员航后阶段工作,从地面安全到空中安全的全过程安全保障,凸显民用航空器中航空安全员安全保障的综合能力与突发事件处置的职业能力。现有的《民航概论》课程教材结构与《民航概论》课程重构对比见下图1。此外,进一步丰富课程支撑资源建设,提炼学院前期共17期民航系统空防安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优质课程资源,融入《民航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具有警校特色的机舱内狭小空间防卫与控制技能、异常行为识别与处置、两扰行为防控等技能,以及航空安全员职业体能训练,将这些与航空安全员岗位紧密契合的实用技能融入《民航概论》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参照图为框架基础,如下表2所示,进而打造浙江省首个适用于航空安全员的《民航概论》先导性课程实训体系。

4结语

司法警官范文篇9

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财产私有的前提,所以,原始人无所谓富裕与贫困。在人文学科中,也有将精神、情感、素质、技能的缺失状态称为“XX贫困”的现象。比如“情感贫困”、“亲情贫困”等等。狭义的贫困,是指私有制产生以后,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极少甚至为零的一个群体的状态。“贫二代”是指父母为经济困难阶层成员的一代中国人。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时候“农二代”与“贫二代”有外延交叉的情况。在城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有下岗、低保等情况。所以,“贫二代”中也包含一部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第二代。

二、“后留守儿童”的界定

依据通说,在当代中国大陆,“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的儿童。也有人称之为“制度性孤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城市,在大城市,在一线大城市,也有“留守儿童”(或者称为“失去亲情的儿童”)。一些父母忙于事业,甚至疯狂地追求金钱、权力,因此,很早就将孩子寄养到寄宿制幼儿园,之后是寄宿制小学、寄宿制中学,然后是大学。于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这些孩子从三岁到二十二岁,主要是跟各种各样的“班主任”打交道。反而跟父母疏远了,甚至“形同路人”。家庭沦为“自动提款机”。这些孩子也需要关心,只是由于这类“留守儿童”数量不够庞大,尚未进入公众视野,尚未引起国家重视。本文仅讨论失去父母亲情之后在乡村读书后进入警校、警队的“农二代”。在中国大陆,1982-1983年出现了第一次“民工潮”。乡镇企业共接纳一亿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次“民工潮”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他们的孩子不算“留守儿童”。1991-1992年,国家大力发展开发区,加之城市粮食供应制度的取消,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第二次“民工潮”出现。由于户籍制度等“顶层设计”的制约,城市对农民工“在经济领域吸纳,在社会领域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他们的孩子成为第一波“留守儿童”。1997-1999年,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国际制造业看好中国沿海地区,于是,第三次“民工潮”出现了。此后,流动农民工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1.5亿。与之相关,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6100万,其中有205万名独居儿童。2015年6月9日夜,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四兄妹服毒。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5岁。他们以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人生。这四个孩子,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代表,也是极端的特例。笔者认为,“后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后成长为成年人的“农二代”。第二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22岁至25岁,为青年人。他们就是“后留守儿童”。第三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16岁至18岁,很快将迈入青年门槛。未来十年,将成为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这个群体最需要我们关注。当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会产生,“留守儿童”还会不断产生。这一过程还将持续若干年。

三、后留守儿童的职场特色

在“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之前,就有许许多多的“贫二代”在职场因“失足”而备受关注。许多贪官出身贫寒,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上学之前没穿过鞋。原安徽副省长王怀忠,出身于要饭的家庭。原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长叶树养(涉嫌受贿3千多万)在被提审时讲道,他直至高中毕业从来没有穿过内裤,也从来没有穿过在商店买的鞋。边说边放声大哭……不胜枚举。这些人虽然不算“后留守儿童”,但是,他们身上的一部分特质与“后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是相似的。一般情况下,“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后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1.拘谨。刚进入职场的“后留守儿童”因为学生时代经济窘迫导致活动半径小、生活圈子小等原因,往往显得拘谨,不太大方。

2.勤奋,能吃苦,执行力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较多“后留守儿童”的特点。这是一个优点,领导欣赏。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意味着遭人嫉恨,因为周围的职员(同事)认为他“假积极”、“太贱”。

3.借鉴不了父辈的职场教训。较多“后留守儿童”的父辈是农民,进城期间是城市底层的低收入者,大多没有稳定、体面的职业,他们给下一代贡献不了人脉,也贡献不了职场经验、教训。

4.在一线、二线城市的“后留守儿童”,物质条件不允许三代同堂。所以,他们普遍缺乏长辈的监督、规劝,相对而言,容易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犯罪道路。

5.拜金,崇尚财力。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要跟母亲长到三岁,而且母亲的爱要有质量,如此就可以形成基本的安全感。童年的不安全感可能进入人的无意识层面,演变成吝啬、贪得无厌等病态心理。甚至延续到其晚年。此外,部分农村一直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去地里干活挣钱比带孩子重要。传统社会存在着一种主流意识——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这种重视物质轻视亲情的流毒,对“后留守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6.等级意识强,缺乏团队意识。因为学生时代与人合作的集体活动参加得不多,游学等等机会太少,“后留守儿童”较难形成互助互敬、平等待人的习惯。

四、“后留守儿童”警察的短板

1.权力的滋味容易腐蚀青年,特别是祖祖辈辈久居社会下层的青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后留守儿童”对权力的渴求会使其努力奋斗,追求进步。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其贪恋权力,玩弄权柄。

2.一些“后留守儿童”警察以为八小时以内就是人生的全部,难免出现不择手段的短期行为。“做官只有几十年,做人要做七八十年”的道理,并未深入每一个“后留守儿童”警察的心里。执掌生杀予夺大权,超出了一些“后留守儿童”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掌握了限制、剥夺他人自由,甚至“合法祸害他人”的权力后,一些“后留守儿童”警察可能变得自信心爆棚,自我膨胀,视道德、法律为无物。

3.“把当初的损失夺回来”——补偿心理作祟。同样是警察,在同一职级工作,经过对比,发现别人前二十年付出的比自己少,也会产生心理失衡,以权谋私。

五、警校学生中“后留守儿童”简况

在同时存在两所以上警察院校的省份,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多为“农二代”、“贫二代”。据笔者调查,在中西部个别省份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贫二代”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农二代”达到了六分之五。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后留守儿童”。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近十几年的招生情况也表明——在中西部个别省份,之所以75-80%的司法警院学生是农村学生,是因为处于二本线至一专线之间的大量农村考生对学费一万元以上的民办三本院校不感兴趣,而对学费仅五千元的警院“情有独钟”。2014年至2015年,民办大学学费暴涨。按照学校评估结果与各学科门类最高学费对照结果,学校评估如果获得A级,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的最高收费为14500元,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军事学为15000元,理学、工学、农学为16000元,医学为21000元,艺术(理论类)为23000元,艺术(应用类)为24500元。这样的大环境下,“后留守儿童”进入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势头更加强劲,愿望更加强烈。

六、作为“后留守儿童”的警校高职生的培养对策

1.认清“拜金主义”危害,重建家庭亲情。放眼望去,农村里的壮劳力进城打工,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忙着还贷,土豪富人为移民海外打拼,与此同时,家庭亲情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例如,上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的四个孩子,死在无亲情的绝境中。因此,肯定抚养的价值,肯定家庭的功能,重建家庭亲情,显得尤为重要。

2.在城市化过程中注意解决乡村的凋敝问题。乡村的凋敝与家庭的破碎是相互作用的。例如,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四兄妹的家庭,早已支离破碎。这一过程与乡村的凋敝是相伴相生的。在亚洲,日本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国于1950-1977年间,1986-2014年间,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以汲取乡村资源为基调的发展政策。现在看来,这类政策应该停止。解决留守人群问题离不开对城乡关系的调整。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3.国家有必要调整户籍政策,调整义务教育规章,使未成年人能够方便地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亲入城就学。

4.开设心理学讲座及选修课,应对“后留守儿童”的短板。在贪腐警察的堕落过程中,凸显出其心理短板的巨大作用。高校应当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扶贫济困,增强“后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查缺补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警校可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心理成长的分析,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清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关注此一类特殊现象,锻造其健全人格。早做预防。学生们学了心理学,就会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

5.职业指导过程中加入“后留守儿童”注意事项。帮助“后留守儿童”进行生涯规划,强化专业技能,积累通用技能,认清自己的长项、短板,扬长避短,慎重选择职业,并走好进入职场的前几步。

司法警官范文篇10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历史轨迹;基本逻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全球联系和区域联系日益密切,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大战略和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有力举措,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起了各界关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发展,同时,还指出要深化湾区社会治理合作,加强粤港澳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1]。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警务交流合作与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兼具警务交流与教育培训交流的双重属性,深入探究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历史轨迹、基本逻辑,并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不但可以有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警务交流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警务执法合作与警务协同治理能力,服务大湾区社会治理工作,而且还可以为大湾区的教育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历史轨迹

(一)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概况粤港澳三地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在广东省公安厅、香港警务处、澳门司法警察局和治安警察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警官学院、香港警察学院、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和澳门司法警察学校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在粤港澳三地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广东省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的主阵地,广东警官学院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港澳警察的教育培训合作,至今已累计承办港澳警察培训班57期,共计1381人,其中,香港警察培训班27期,共计675人;澳门警察培训班30期,共计706人。除“引进来”外,广东警务人员还积极“走出去”,自2005年以来,广东警务人员多次受邀到香港警察学院、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和澳门司法警察学校参加业务培训与交流,广东警官学院与香港警察学院、广东警官学院与澳门保安高校的领导也实现了多次互访,积累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合作关系。总体而言,粤港澳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从普通到专业、从相对粗放到不断精细的发展过程[2]。

(二)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特点1..专业性。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始终坚持以警察业务培训为主线,旨在提升粤港澳三地警察的专业性,增强粤港澳大湾区警务协同治理能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重要参与单位,广东警官学院已相继围绕刑事犯罪侦查、交通事故处理、反恐、毒品犯罪侦查、治安等警务专题为港澳警务人员提供教育培训,香港和澳门的警察训练基地也为广东警务人员提供了武力使用训练、侦缉训练等专业性教育培训。2..互动性。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执法环境具有“一国两制三法系”的显著特点,所以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互动性,以增进粤港、粤澳之间的了解与互信,这不仅体现在粤港、粤澳互派警务人员分赴彼此警务训练基地开展教育培训,也体现在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设置上。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和广东省高铁网络的不断优化,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更加便捷,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之间的互动愈发频繁,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3..持续性。粤港澳三地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愈发紧密。自2005年广东警官学院开始承办港澳警察培训以来,每年基本都保持着上、下半年各举办一期香港港和澳门警察培训班的做法,近年来的澳门警察培训班的期数有所增长,同时,广东警务人员也会定期到香港和澳门两地的警察训练基地进行学习交流,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具备良好的持续性。

(三)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内容作为广东省警察教育培训基地,广东警官学院主要以业务培训交流为主,同时辅以国情教育,为来粤港澳警务人员设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兼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其中,课堂教学主要由广东警官学院的专业名师和不同警察业务单位的骨干教官讲授,内容设置详见表1。就实践教学而言,根据不同的警务培训专题,安排港澳警察分赴不同的警察业务单位开展现场学习、业务座谈,赴基层派出所见习交流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警察教育培训,有效加深了港澳警务人员对内地司法架构、法律制度、警务制度与运行机制、执法理念等的了解。相应地,作为港澳警察的主要训练基地,香港警察学院、澳门保安部队高等学校和澳门司法警察学校也会定期为广东警务人员提供各类警察业务培训,这都为加强粤港澳三地的警务交流与执法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基本逻辑

(一)以业务培训为基础的交流合作逻辑。一方面,受“一国两制三法系”的现实因素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内尚未建立起体系化、程序化的立法合作机制[3],立法合作机制的缺失又限制了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深度执法合作的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只能以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业务层面的教育培训为基础开展;另一方面,警察的职业属性和工作性质也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要紧紧围绕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业务层面的需求开展。

(二)以犯罪治理为导向的实践开展逻辑。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人口数量多、人员结构杂、人员流动性高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各类犯罪高发、新型犯罪先发等社会治理问题愈发凸显,这对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的执法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执法合作的重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现实治理问题展开、广东警官学院已累计针对刑事犯罪、跨域涉恐犯罪、跨域毒品犯罪等的湾区治理问题开展了多期港澳警察培训,着力解决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在执法合作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提升合作实效。

(三)以警务协同为中心的目标追求逻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概念,加强区域间、部门间以及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协同治理,实现协同发展成为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新思路[4]。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发展,粤港、粤澳、港澳之间的相互联系都愈发紧密,跨域犯罪问题也愈发突出,湾区警务协同的紧迫性愈发凸显,作为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的执法合作提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重视双向交流,以增进粤港、粤澳警务人员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强化粤港澳三地的警务协同能力。

三、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发展策略

(一)宏观上,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国家认同。虽然粤港澳三地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已有多年历史,但以往的教育培训合作理念主要以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的区际合作为主,并未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概念,因此,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也要转变思维,强化整体概念。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我国在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我国“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我国的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依托,“一国两制”赋予了香港和澳门高度自治权,但“一国”始终是“两制”的前提,2019年的“香港修例风波”使我国“一国两制”政策遭遇重大挫折,个别香港警务人员亦站在了反华一线,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也应逐步提升政治站位,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际,将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发展理念和家安全等纳入教育培训合作体系,强化港澳警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观上,着眼湾区治理,注重警务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加强粤港澳警务合作交流,强化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案件应急处置合作,联合打击跨境犯罪活动,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然而,当前无论是在法律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粤港澳三地的警务协同都面临着请求协助取证、进行技术侦查、缉捕移交逃犯等侦查活动难以协调的现实困境[5]。该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警务协同治理的紧迫性,并且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发展,这种紧迫性愈加明显,虽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实困境,仍有赖于粤港澳三地政府在国家统一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执法合作的重要支撑,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也应逐渐转变思维、扩大格局,在增进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业务交流和互信的同时,着眼湾区治理的实际问题,从服务湾区社会治理的思想高度,培养和提升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的协同理念。

(三)微观上,优化培训设计,提升培训实效。培训时间上,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多以短期为主,作为广东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主阵地,广东警官学院承办的港澳警察培训班时长多为一周,广东警务人员赴港澳警察训练基地的培训交流时间也相对较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发展,为更好增进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的交流,未来的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可适当延长时间,逐步尝试开展中长期培训;培训形式上,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为进一步增进培训实效,未来的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可强化实践教学的比重,甚至可尝试将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联合巡逻等环节纳入培训体系;培训主体上,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多以一线警务人员为主,较少涉及警务教官的培训,为进一步增进粤港澳三地警务人员对彼此警务概况、训练体系、指挥架构、执法规范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崔小雨...庄华: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历史轨迹与发展策略了解,从而更好地增强粤港澳三地一线警务人员的警务协同治理能力,未来的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可尝试拓展培训主体,将警务教官培训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范畴。除此之外,还可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香港警训处互派驻校教官的做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警察教育培训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02-18).[2021-11-20].

[2]任克勤,易劲鸿.粤港澳警察教育培训合作的探讨[J].公安教育,2012(5):71-76.

[3]郭天武,吕嘉淇.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合作的立法路径[J].地方立法研究,2020,5(4):83-96.

[4]万亮亮.我国警务协同治理研究述评及展望[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