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39:03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范文篇1

1科技期刊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16年对《中国机械工程》15%的作者的优先出版需求进行调查统计,对十几家同行期刊进行咨询,整理分析发现优先数字出版在各个编辑部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1人员不够总体来说,科技期刊的编辑部人员都不多。根据人数其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3种:2~3人属于小规模;4~6人属于中等规模;6人以上已经可以算是大规模了。在数字化、多媒体的现时,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编辑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信息处理等任务,如微信、论坛、、系统信息更新等;而优先出版要想做好,所需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编辑部基本都没有办法抽出专门的人手来做此项工作。1.2对期刊短期产生的作用不明显优先数字出版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社会,对于期刊来说,短期所产生的作用不明显。文献[11]研究了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的情况,并根据统计结果,认为优先数字出版能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约15%;但这里的优先数字出版是指完全无时滞的理想优先出版,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要改变编辑流程,很多编辑部都难以实现。文献[12]研究了在线优先出版科技文章及其引用分析,发现期刊在线优先出版论文通过DOI的引用被记入SCI的即年指标和总被引频次,且使更多读者有机会更早阅读下载论文并在更广范围内去引用,对影响因子具有潜在效应。上述文献都提出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有利的论点,但没有说明这种有利的影响与期刊编辑部所需要付出的工作量之间的关系。现以《中国机械工程》和《机械工程学报》为例,说明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中国机械工程》于2013年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到2017年优先出版共2317篇[13],另在机械仪表工业类中排名第一的《机械工程学报》也是在2013年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这2种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前后的文献引用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看不出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明显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二是影响影响因子的因素很多,优先数字出版只占一小部分,故而效果不明显。总体来说,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是有积极作用的,只是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3领导不重视,不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领导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主编负责制的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能不能在该刊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优先数字出版的重视程度。咨询的科技期刊中,还没有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领导普遍认为其工作量大,对期刊发展的意义也不大。1.4作者对优先出版的需求度不高对《中国机械工程》2016年15%的作者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作者是因为毕业或者升职的需要而撰写论文的,并没有优先出版的需求,对于优先出版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其中只有约8%的作者因时间需求而需要优先出版,还有约3%的作者因对科技工作的热情和责任而需要优先出版。

2实施方案

2.1优先数字出版主要实施方式优先数字出版可以很好地解决出版时滞过长这一难题,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传播和科技工作的展开,因此它的发展势在必行。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总结一些科技期刊实施的情况发现,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方式主要有6种,且每种方式对时滞缩短的贡献都不一样。由于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现今,大部分读者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论文的电子版,所以本文中的时滞缩短指的是论文电子版见网的时滞缩短。时滞缩短调查结果主要是通过对比期刊在CNKI中优先数字出版和正式出版(电子版见网)之间的时差而得到的。6种主要实施方式描述如下。1)论文一经录用即简单编辑后单篇上传。采用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但存在论文质量问题,且工作量比较大。2)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初步编辑后单篇上传。这种方式的时滞即为等待排期和初步编辑的时间,可以省掉精编、排版、发行以及等待电子版见网的时间,时滞缩短平均约7个月。采用该方式,相比于方式1)可以显著提高论文质量,且只增加很少工作量,即论文优先版上传整理的工作量。3)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精编排版,但还没有纸质印刷前整期上传。这种方式可以省掉排版、发行以及等待电子版见网的时间,时滞缩短平均约6个月,且质量得到保证。4)论文一经录用即精编后单篇上传。采用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适合少量具有时效性的论文出版。5)作者有需求,提前排版后上传。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6)优秀的论文提前排版后上传。该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时滞,且质量得到保证。2.2编辑流程与实施方式目前,科技期刊的编辑流程主要有2种:一种是一篇文章从收稿到初审到外审到录用都由不同的人负责,然后从编辑到出版又由1位责任编辑负责(流程一);另一种是一篇文章从选题策划到出版都由1位编辑负责(流程二)。编辑部应采用适合自己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形式,以期达到效益最大。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一些编辑部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通过总结提炼,针对不同规模和编辑流程的编辑部,优先数字出版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例如:对于采用编辑流程一的大规模编辑部,人手多,一般论文篇数也多,有条件派专人负责,论文录用排期后经编辑初步编辑后传给该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单篇上传;对于流程二的期刊,由于每一篇论文从一开始就由1位编辑负责,故可以采用编辑负责制,即论文在谁手上,谁负责上传。由于精编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是初步编辑时间的2~3倍,一篇论文也不可能是连续作业,为更好地体现优先数字出版的优势,故选在初步编辑后上传;而对于小规模期刊,由于论文比较少,精编与初步编辑之间的等待时间比较短,故精编后上传,在不影响优先数字出版优势的前提下能保证质量。按照上述方案实施所产生的工作量其实只是增加了稿件上传和网上编辑的工作。在网速通畅的情况下,统计上传和编辑20篇文章所需要的时间是82min,也就是说1篇文章只需要约4min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所咨询的多家科技期刊中,大部分都采用的以方式(3)为主,辅以方式(5)和方式(6)的方案,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保证优先出版的质量。《中国机械工程》也采用了这种优先出版方案。

3优先数字出版为本刊带来的好处

优先数字出版虽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不大,但还是为编辑部带来了一些好处。1)对于急需论文见刊的作者,在论文所在期刊还没有印刷出来的时候,需要与编辑联系,要求编辑为他们发送电子版清样;但有了优先数字出版,这个过程就可以省略,作者直接从互联网下载优先出版版本,这样既方便了作者,也减少了编辑的工作量。2)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时效性的论文,即便马上见刊,但在科技期刊读者习惯从网络获取知识的今天,纸质版所起的作用也微乎其微,而电子版出现在互联网上也还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这时优先数字出版就起了很好的作用,直接将电子版的时滞缩短为零。如《中国机械工程》2015年第17期刊出的《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一文就是具有时效性的论文,它在正式版见网之前,优先数字版已经产生了3000多次的下载量[14]。

数字出版范文篇2

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出版,在内容搜索方面,通常以关键词作为搜索条件,继而实现内容之间的链接。同时,页面弹出的信息与搜索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是提升数字出版内容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方式。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使得数据资料成为出版类期刊的重点内容。以知网为例,其网站通过录入和登记期刊内容,来建设数据库,实现即时性搜索。中国万方等专业期刊平台也对加快期刊数字出版速度起到推进作用。分析数字化期刊网站的运营特点可知,出版类专业期刊的数据非常重要,是提高数字期刊出版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进行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更是当前的建设难点。通过对数据库内容的调取,完成搜索任务,以维持信息平台的运行,这是数字出版的一大特点。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构建信息化平台,并以关键词进行内容调取的运营方式进行扩容。对数字出版的研究,还需依据当前大环境展开。数字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专业期刊内容的审核把关,按照统一的数据库录入流程和标准整合、录入数据,确保专业期刊数字资源整合的规范性。

二、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策略

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需要以数据的整合为前提,来制定、实施相关策略。数字出版的难题大多集中在内容和质量的把关上。高质量的内容是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保障。内容资源的录入标准确立,也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确立录入标准和严格审核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专业期刊的数据资源整合、网站运营工作。做好数据资源的整合,是期刊网站进行内容录入的基础,该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专业期刊的内容资源的统一规范。各期刊网站要建设好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作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是聚合、投送优质数字出版内容的重要枢纽;是贯通内容提供者与消费市场的重要节点;是数字化时代出版企业为受众和用户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重要渠道。目前,众多出版企业纷纷进入数字出版内容传播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既相互竞争、互为促进,同时也存在缺乏规划、散而不强、管理缺失等问题。一方面,许多未经许可的大众阅读与综合服务型内容投送平台同质化倾向凸显,优质精品内容匮乏,有些甚至成为传播虚假、低俗和盗版内容的温床。另一方面,面向定向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期刊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发展相对缓慢,细分市场旺盛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众多传统出版机构积累的优质出版内容资源得不到有效投送和广泛传播。专业期刊数字出版建设的难点,还体现在使用方法的选择上。要对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信息审核方式、数据库更新的时间点、每次发表的篇幅数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推送时间和推送内容选择的不同,会直接导致受众对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容需求发生改变。推送时间和信息内容选择不当,会导致用户的使用率下降。专业期刊数字出版应做好数据的整合工作,合理规划、设计文章排版方式,以更好地服务受众和用户。对专业期刊数字化出版进行研究可知,这种出版方式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其主要特点为方便、及时且无阅读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阅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有助于对出版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将成为今后期刊类出版物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专业期刊转型的关键。专业期刊的数据库由专业的内容组成,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优势会进一步显露出来,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和用户。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要做好内容整合,使用户在利用数字出版期刊类网站进行搜索时,可以调取到权威、有用的信息,这是提升调取效率的关键。要想实现期刊内容的高效化搜索,还需要对专业期刊内容的搜索关键词进行合理设置,实现“以关键词控制搜索结果”的使用目的。做好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需要提高期刊数字出版和数据更新的频率、统一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内容标准、了解用户阅读及使用的习惯。

数字出版范文篇3

1数字出版技术的基本概况可以说数字出版涉及出版的方方面面,作者版权、出版发行、销售支付平台以及最终具体进行的服务模式等都可以通过对传统资源的依托,使用数字化的现代化先进工具对出版物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宣扬和传播.

从实现方式来说,数字出版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

一是出版社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要求开发商为本社开发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平台;一是专门开发数字出版软件的商家,根据市场情况与出版社在技术方面的普遍要求开发一些技术平台.

从行业特色来看,首先,数字出版是属于出版行业的范畴的.

由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质,出版物不但是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商品.出版的商业性质决定它必须通过高效的经营活动去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它也必须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其次,数字出版又是一种全新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其在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现代的数字出版产业具备产品形态的同时还具备媒体形态,表现出一种"二象性".从产品形态方面来说,其盈利模式可以分为有形的形态和无形的形态两类.纸介质的、半导体存储等就属于有形的形态,是离线的,而手机、互联网等在线出版就属于无形的形态.媒体形态的收入支持主要是广告.

数字出版是一个仍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其依靠最终出版产品的个性特征与媒体特性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并在结合过程中实现其日常的运营,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获利,实现最终的经营目的.

2数字出版技术推动传统出版流程的发展随着现代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远程通讯等新兴的技术在出版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出版行业的信息采编、排版、印刷、发行等流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一,现代数字出版技术使得传统出版的选题和组稿等流程更加快捷灵活.数字出版大量使用到互联网技术,使得出版题材的选取、稿件的组织等流程都可以实现高速的数字化,减少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其二,现代数字出版技术使得传统出版的编辑流程实现更丰富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数字出版技术以其网络化与超文本化等特色,来实现图文并茂、声像兼具的多媒体信息出版,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出版编辑流程,使编辑更复杂,也更多样化与个性化;其三,现代数字出版技术使得传统出版的印制流程得到完善.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都使出版行业能传播更丰富多彩的信息,而数字出版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复制技术则可以使出版的印制工艺得到极大程度的完善,提高了出版产品的质量与出版效率.其四,现代数字出版技术也使出版的营销流程得到改善.与传统出版有所区别的是,数字出版不再完全是经过多级批发商及零售商,再向消费者销售,而是开始推行以网上书店为典型的现代数字出版营销技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的营销流程.数字出版还在电子商务技术与数字版权的保护技术协助下,使出版实现了无发行出版、直销出版物等现代营销形式.

3现代数字出版推动了出版行业的内部产业链重组在出版行业内部,其产业链以出版的价值链为基础,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出版行业的资源,实现更为方便的跨地区经营与多媒体兼营,集中行业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发展优势集团,并加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互动,形成一条拓展性极强、实现资源系统化配置的全新产业链.

数字出版范文篇4

数字出版的传播途径很广泛,是新兴的、具有网络传播特征的作品数字化的使用方式。数字出版方兴未艾,却有两个基本要件:第一,必须是经作者同意,以制作复制品形式公开其作品;第二,有关作品必须被复制一定数量,能“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从著作权法上说,这是出版包括数字出版基本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使作品的形态更加多样化。数字出版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是将文字、图形、语言、音乐和影视动画等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组织、存储和控制多媒体信息的集成环境和交互系统,也称之为电子出版物。1981年,世界第一张CD光盘问世,在音乐唱片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同时,其海量的存储结合多媒体技术用于计算机数据和资料的存储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多媒体技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人类思想的表现形式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随着内容资源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出版活动中的版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品通过互联网向公众传播的过程,首先是将非数字化的作品(文字、美术、摄影、音乐、动画、影视)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作品,或在计算机上直接以数字格式创作多媒体制品、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等;二是提供这些已完成了数字化处理的作品与互联网连接,使作品由个人计算机传送到互联网上,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对这些数字化作品进行使用。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对作品的复制,用著作权法中已有的复制权可以调整这些行为。为了解决新技术给法律执行带来的问题,在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中设立“信息网络传播权”,以解决网络出版中的版权问题。近期,出台的《网络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就是针对作品在网络传播中的技术链接行为做出的行政规范。

著作权法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应在实践中逐步明确,比如,在版权法律规定的“作品”概念中,并没有“电子出版物”(或多媒体)类别,以至谈到有关的版权保护与版权合同时,难以做出细化的规范。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首先看是否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既有内容的要求也包括技术表现的方式,技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是一种“独创”,与内容是密切联系的。目前,电子出版物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数字化作品,主要体现在从纸介质、平面作品制作为“立体”式的多媒体作品,其中有些是具有独创的作品;二是数据库,以主题类信息收集、整理并辅之以技术手段的信息链,形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三是互动式作品,即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从单项的、线状的信息,变为多项的、网状的结构,操作行为也变为互动式交流。主要形式是网络游戏。

多媒体作品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因为计算机并不是在不同介质、不同“作品”之间转换,而是阅读一部有独创的形式、构思完整的作品。目前,著作权法不可能对每一件新技术诞生的“作品”都一一列入,但随着版权制度的深入,司法实践逐步完善,以及电子出版物质量的提高,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将受到保护。

二、数字出版的版权产业链分析

数字出版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将带动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之间的快速发展与资源整合。从广义看,出版产业的发展包含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制作、传播为基础的;二是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的产业链,在各个链接点的核心是版权。版权的增值成为企业成功的目标。

以数字出版中发展较快的动漫业为例,如果把中国动漫市场划分为制片市场、播出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的话,那么,制作是基础,播出是龙头,版权(衍生品)增值是保证。可以说,没有版权增值,我国动漫业发展前景是不乐观的。首先看动漫产业链的几个特征:

一是产业化发展是中国动画业适应市场需求的选择,也是数字技术、资本经营推动的结果,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动画作品进入网络出版中,其传播途径更加广阔,作品使用的空间更加宽泛。

二是在新的产业格局形成过程中,动画制作将改变小作坊式的运行体制,转向战略性合作和开发,有实力、有品牌的动画企业,是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骨干。

三是动画从传统媒体融入新兴数字时代,创作跨度大,形式多样,形成投资多样化、版权多主体的节目交易市场,动画业的合作及开发将成为版权市场的新变化。

四是动画作品和卡通形象品牌充满了商机,动画衍生产品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数字出版离不开影视作品。作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智能、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对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如出版业、电视业、音像业、旅游业、玩具业等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从而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版权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我们称之为“流动、开放的金色链条”。数字出版产业,将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数字出版中的版权贸易

过去,图书、电影、音乐由出版商决定如何出版,以何种形式出版;到了数字时代,则由消费者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方式获得和欣赏作品。音乐、动画已经出现网络时代,比如,网络音乐。音乐作品的传播把网络作为一种传输渠道,它比传统渠道传送有更大的优势。一个音乐作品,它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以适应不同的终端,比如手机铃声、彩铃、MP3下载。网络作为一种传播介质,能够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下载内容,比传统方式受到更大的欢迎。

网络时代出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重心转移,使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权利保护与作品传播利益平衡中,消费者的能力逐步加强。数字出版是以技术开发与版权增值为核心的产业,数字出版中个性化服务占重要的位置,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带来版权贸易的繁盛。

建立以作品的创作、传播和使用全过程的版权交易平台。首先,建立版权交易平台,通过对平台管理,建立起版权综合服务体系,包括登记、、展示、拍卖等信息系统管理,针对不同作品特点和版权需求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其次,推动版权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实现多种载体形式、多种操作模式共存的版权交易活动。目前,最有可能进行产业链运作的是音像、动画、影视、网络游戏市场。通过衍生品市场开发,把握产业运作规律,开发新的市场空间。

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版权贸易开展。建立版权交易平台,要整合出版资源,最关键的是这些资源能够产生交易,扩大产业链中版权增值空间。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版权交易平台是通过合理分工、权利明确、规范操作来确立版权市场规则,这是版权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衍生市场还没有形成,使产业发生“断链”。

版权信息建设,还包括与创作者、权利人建立广泛地联系。一些文化室从图书转为直接与作者建立信息网,在作品创作与出版之间形成互补关系。数字出版的发展,使版权经营者既是实体操作者,又能够把各种功能的、不同领域的合作者吸引过来,共同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开发新的交易市场,形成版权交易的新模式。

以多种功能的版权经营,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当前,大文化产业中增值快、空间大的部分是内容产业,已经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如何促进资本、技术与出版资源的结合,使投资者与权利行使的关系更加紧密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未来出版物市场将出现版权行使与投资多元化结构的特征,投资者不仅关注利润回报,还关注制作、生产以及版权运转的整个过程,以降低风险、扩大传播、进行市场合理分工下的专业化操作。这就是实体化操作的目标。

数字出版范文篇5

先进的时代与领先的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脱离技术而快速发展,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事物相比,也只有技术更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从现实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媒介技术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大大地提升了人们获取相关知识的自由程度,对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媒介技术能够将所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并精准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加高效地处理所获取的知识,而在媒介不断变迁的进程中也实现了更加迅速地收集、储存以及传播相应的文化和知识。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或是何种媒介,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它们所产生的信息实际上就是在模式、速度和尺度方面的变化情况。互联网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随后在各行各业均得到广泛运用。媒介对与人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也深层次地改变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大众对于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越来越认可和接受了,以往纸质出版物的大众阅读习惯也逐步转向为数字出版物了。在信息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大众更多地以互联网信息资源作为媒介来获取数据和信息。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受传统纸质等实物的束缚,大众可以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地浏览各类信息资源,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就能够阅读材料,他们对知识将越来越渴求,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寻找知识,借助于互联网资源可以更加便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大众不断变化的阅读习惯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个出版行业,传统出版物的发行速度慢、检索能力弱、便携性差等弱点也更突出,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收入已经达到了10000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的收入接近25亿元,电子出版行业呈现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1]。

2基于媒介变迁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

普尔在《自由的技术》[2]一书中曾经科学地预测了各类媒介技术在将来一定会呈现出一体化并且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各种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将实现科学的融合并集中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在我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以及出版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出版模式逐步发展为纸质+网络多媒介融合出版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多家有较强实力的网络出版平台。不同的网络出版平台往往都有着各自的技术优势,有的平台电子期刊覆盖了较多的专业学科;而有的平台则以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作为标签,同时功能也更为完善,包含了提供文献链接、语义链接、社群书签和检索结果等多项功能;还有的平台则拥有多种形式的出版物,文献数量巨大,并且内部的很多期刊都能直接找到最初的创刊号。数字出版行业是在20世纪末开始兴起的,最初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率先进入了这一行业,在引用和检索所需要的文章时只需要借助数字对象标识符这一功能即可,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而文献的作者以及读者对数字出版的这种模式也是十分认可的。之后又出现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理念,并且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对其也积极响应。目前,SSCI排名在100名之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及SCI排名在200名之内的自然科学期刊现阶段都在推广和应用单篇文献网络发表的方式,可见,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3]。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影响其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出版的整体速度,一个作者在选择某个刊物时不但会考虑期刊在行业中的整体影响力,同时也会考虑期刊的平均发表速度,在保证一篇学术文章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如果刊物有着更快的发表速度,那么这篇学术文章也就能更早让读者看到,根据其在行业中的唯一性和时效性,读者引用和下载这篇文章的概率也就更高。当然我国各类学科的刊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学术周期,以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期刊为例,通常其所收录稿件到最后出版的周期约为4~5个月,有的要求高一点的期刊发表周期则会长达一年左右。传统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的这一时间则相对短一些,其平均发表时间在3~4个月左右。如果学术论文是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从收录到最后出版的时间肯定就更长,而有些稿件对发表时间是有着一定要求的,因为一旦发表的时间太过滞后,那么文章中一些学术观点就失去了相应的影响力,对学术成果的传播会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面对同种类型的学术期刊,读者和作者肯定也都会更倾向于选择发表速度更快并且更具影响力的,而这部分学术期刊大都是国外的期刊,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水平文章存在明显外流现象的重要原因,大大降低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4]。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术期刊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并充分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文化圈中的话语权,中国知网早在2011年就已经推广并应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有近5000家学术期刊编辑部对这一平台都给予了明确的支持态度,并开始优先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内容一致的单篇期刊物或是整篇期刊物,过去我国学术期刊行业中先印刷再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出版流程被颠覆了。当然这种优先出版学术期刊物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它由不具备正式出版资质的载体来发表文章,这也是我国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其没有给予明确支持态度的主要原因,并且因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出版规范,优先出版文献在引用统计上也是不够全面的。在我国期刊数字化升级转型的进程中,优先数字出版确实在提升出版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术期刊成果的传播能力却也受到了限制,所以,一定要重点解决标准出版规范的问题,并建立一套更为健全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全流程的数字化平台[5]。

3网络首发是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大数据技术对学术期刊的出版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的核心内容便是在多种媒体的影响下复合出版同一种内容,而要想对电子出版活动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就必须实现多种出版模式的融合共同发展。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正式实施互联网连续型出版物的规范管理工作,虽然在那时还只是试点阶段,但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连续出版物在制度体系方面也发展得较为完善了。之后在2017年的第7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正式了我国第一个连续型网络出版物的试点项目,在具备传统的可以网络首发期刊录用定稿功能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行业中先进的数字出版模式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也表明了在数字化时代我国的学术期刊也正式开始涉猎数字出版项目了。所谓的网络首发就是指根据论文的时间以及网址确定了这一论文的首发权力后,将全部论文或者是论文的根文献在学术期刊中印刷并出版的方式,而网络平台一定要先严格审核论文的具体内容,并严格遵照相应的三审和三校制度来跟进每一篇即将上传的网络首发论文,之后才能够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传播,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传播行业的整体流程。可采用3种方式来传播学术论文,即排版定稿网络首发、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和整期汇编定稿网络首发。专业的期刊网络平台具备了以往的论文出版功能,同时在网络首发的模式下还具备了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和协创出版等传播方式。在相应的学术论文中可能由于版面或是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作者没有将全部内容表达清楚,那么借助网络首发的模式,作者就能以图像、音乐、表格、视频等形式全面地展示论文内容。这样,时版面的形式和位置等限制因素得到了极大改善,还能全方位地展示作者进行学术思考的过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知识传播循环体系,并大大提升了学术论文的可读性[6]。学术期刊的传播速度对于自身的影响力、学术性和权威性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我国学术期刊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人员编制及办刊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出版速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也是导致一些高质量学术论文流失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对稿件进行排版之前,录用定稿网络首发能够为学术期刊提供便捷渠道,其主要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尽快扩大优秀文章的学术成果,并且尽可能地缩短了平台审核学术论文的时间。在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我们总结了两种传播方式出版时间的差异,其整体差异时间约为44天,而提前传播也直接影响了刊物中的引用数据。学术期刊的网络首发模式就如同于我国公路行业的高速公路,其在整个行业领域就是一个快速车道,加速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发展进程,通过网络首发模式所发表的论文都是正式的学术期刊出版论文,并且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期刊编辑部对网络首发这种模式也是较为认可的,传统的纸质期刊和网络首发同样具有学术效力,这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模式的健康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当然在学术期刊数字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被尽快克服的问题,其中构建更为健全的评价体系以及拓展增强出版的模式则是两个关键性问题。

4不断改革创新以满足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需求

我国的学术期刊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大众化消费、小众化生产。学术论文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受众也比较稳定。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对众多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期刊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学术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术期刊更要兼具灵活性、包容性以及文化属性,同时还必须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出版环境的各种变化。

4.1从注重出版结果逐步向注重出版过程的模式发展

现阶段,在我国的学术期刊领域中主要的承担单位大都是区域内的研究院和高等院校,而整个出版的流程也是相对固定的,即采编、校对、印刷和发行这四大环节,但是由于以往纸质办公的工作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相关工作人员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对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也都形成了固定的刻板模式,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会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长期以来,在作者想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时,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对于论文的内容会进行严格的校对和审核,而对于作者在构思该论文时所形成的思维理念却几乎都是忽略的,但这些对于一篇学术论文的内容和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论文的完整度、版面和主题等因素的限制下,这些内容没有被全面地呈现出来,而其所代表的优秀研究成果也就被搁置下来了。显然,以往这种出版模式更加注重出版结果,会限制作者的学术研究进度,并且在这种模式下阅读者也无法更深层次地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重要观点。一些学术期刊也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常见的方法就是全面追踪国家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各个阶段的学术成果,而传统纸质出版方式在表现形式和时效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即使采用了这一方法也无法完全理解其学术思维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一定要借助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简化学术期刊的整体出版流程,在整个学术论文的研究讨论过程中都应加大学术期刊出版的参与程度,不应只是将其放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全面收集论文作者在写作各个阶段的学术研究成果,保证数字化出版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为了更加清晰地将作者的思维逻辑过程展示出来,除了要应用传统的元素,还应将视频、表格、图片等元素与其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拓展受众的阅读思路[8]。

4.2从出版文献向出版知识的层面升级

在过去的学术期刊领域中主要是整期或是单篇去传播学术论文,而读者有时只需要其中的部分学术成果却也不得不接受整篇学术内容。一些读者本身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索学术成果,而要想在数量巨大的学术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可见,以往传统的学术期刊只是在扩散和传播相应的学术期刊知识,其出版过程也并没有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出版能够全面考虑传播学术期刊进程中读者对于知识的实际需求,并且也有针对性地加工和处理了相关的学术文章。相关编辑一定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具备加工学术期刊化整为零的能力,即科学地整合每一篇学术论文中的核心成果,无论是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等细节问题,还是科研成果和学术概念等核心问题,都要对其加以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和加工处理,这样才能逐步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元数据,而其出版工作也将更具针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将更具多样性,而不是以往的只有纸质文献这种单一形式。只要是能够满足读者实际需求的内容或是具有较强创造力和学术价值的内容,都可以对其进行出版并认可其学术成果,即使是一个表格或是一组数据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学术机构已经在尝试应用这种先进的出版模式,以往无法呈现出来的知识单元能够被认可并以特定的载体和形式将其发表出来,出版物的核心内容价值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最大化的知识应用效果。在基于媒介变迁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中,学术期刊既是知识的生产者,同时更是知识传播的带领者,可以科学地整合各种类型的学术研究成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对于知识多样化和碎片化的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9]。

数字出版范文篇6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和多元社会需求促成了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产业获得蓬勃发展,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化学术期刊、手机出版、博客、网络游戏软件等业务类型的数字出版物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侵权盗版行为多有发生,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这些违法犯罪严重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科学界定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合理利用刑事法律手段打击相关犯罪、保护版权及强化网络监管,成为当下学术研讨的热点问题。

一、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界定

“所谓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1]实际上,“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2]根据产业周期理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自21世纪初萌芽至今,现已步入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阶段。手机报、网络游戏、电子书、数字期刊等数字出版物构成了数字出版产业的主要业务类型,这些数字出版物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正所谓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科学技术知识的下泄,使传统的犯罪分子获得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导致其犯罪手段的现代化。”[3]在数字出版产业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同时,各种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并严重危害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刑法理论上,我们将这种犯罪类型称为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具体来说,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刑法规定,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秩序和他人权利,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作为对特定犯罪类型的总结和归纳,该罪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侵犯版权的犯罪。很多犯罪人出于营利目的,未经版权人许可和授权非法使用数字出版物,利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出版物进行篡改、复制、编辑、非法使用,并通过互联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美术、摄影、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出版物,并通过网络广告招商及终端销售等模式获取犯罪收益或者具备其他严重情节。如“珊瑚虫QQ案”、“番茄花园案”等。在“番茄花园案”中,洪磊等人通过修改WindowsXP系统,形成相关破解版软件,并通过在盗版系统中内置流氓软件,收取200多万元人民币的广告推广费用。这些典型案件主要涉及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非法经营罪等罪名。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出版时代,对数字出版物的非法使用,不仅侵犯了版权人的利益,而且在产业链的上游妨害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正常发展。第二,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除了网络侵犯版权的犯罪居高不下,借助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络中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也屡禁不止。犯罪人往往出于牟利动机设立色情网站,以各种非法数字出版物形式制作、贩卖、传播具体描绘性行为或露骨宣扬色情的淫秽性电子书、视频、影片、录音、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这些色情网站往往采取技术手段屏蔽来自互联网的访问,或设置两种不同内容的网站页面的方式欺骗网络监管部门,并且大量的淫秽色情网站服务器已开始向国外转移以逃避查处。这种犯罪具体涉及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及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罪名。此类犯罪通过非法色情数字出版物为载体严重地破坏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第三,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其他类型犯罪。除上述两类犯罪外,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还包括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网络侵财犯罪、侵入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犯罪。如犯罪人利用非法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络和通信系统中传播煽动分裂国家和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犯罪人利用数字出版平台实施网络诈骗等侵财犯罪;犯罪人实施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时,其方法或手段行为可能会同时触犯侵入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可以说,上述行为均是利用数字出版物互动性强、社会渗透面广、传播便捷等特性而实施的犯罪。故此,在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打击、控制与预防。

二、数字出版产业刑法保障的现状

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往往需要多重、严密、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针对一般民事侵权和行政违法行为,需要借助《民法》《行政法》的保障。针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的行为,则需要借助刑事法予以惩处。当前,尽管借助刑事法律手段每年都查处了大量的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的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但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的相关违法犯罪仍层出不穷,整体犯罪态势依然严峻。具体来说,数字出版产业刑法保障的现状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各种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行为类型规制不足,尤其是在立法设计上尚未做到与《民法》、《行政法》的协调保护、有机衔接。由于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故当某些行为其严重程度已经超出其他部门法的惩处上限时,就需要借助刑事法律手段加以处遇。现行的《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都规定了有关侵权行为涉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此,刑法应从协调保护、有机衔接的角度将上述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权行为规定为犯罪,但现行《刑法》在此领域显然还存在不少遗憾。《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规定了十几种侵犯版权的行为;而根据《刑法》217条规定《,刑法》仅惩处如下四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如《著作权法》规定了侵犯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汇编权等行为应构成犯罪;《刑法》中仅规定了侵犯复制权、发行权的犯罪行为类型。再如《著作权法》还规定了侵犯表演者的复制权、发行权,侵犯广播、电视的播放权,故意避开或者破坏著作权保护措施,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行为应构成犯罪。但《刑法》并未予以规定。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数字出版产业保护法,导致《刑法》对很多新型侵权数字出版产业行为的认定困难、《刑法》适用易出现争议。目前数字版权在我国主要还是依据《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进行保护,没有专门立法。有关的数字版权保护法律条文只是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侵权范围规定不够明确细致,对数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围界定模糊。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很多新型网络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的行为一时无法在现行刑法中找到明确的规定。尽管现行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由于数字出版产业是在近五年内兴起与发展的,在互联网络场域内不断衍生出诸如P2P软件侵权、缺乏使用许可的电子书、网络游戏中的“私服”和“外挂”、破解版的计算机软件等制作、复制、传播非法数字出版物的行为,这些新型网络侵权行为严重危害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囿于立法的滞后性,很多新型网络侵权案件无法找到明确的法律规定,如运用P2P软件下载且同时上传侵犯数字出版物的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可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罪。最后,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依托高科技、利用新兴产业实施的侵犯数字出版产业犯罪的证据认定困难重重。由于数字出版产业是依托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而蓬勃发展的,计算机二进制技术和虚拟空间给某些新型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平台实施犯罪的认定带来难题。

数字出版范文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省通过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的237家科技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医药卫生、工业机械与化工等多学科,科普类等非科技学术期刊不是本次研究对象。考虑到这237家科技学术期刊的学科领域分布广、期刊层次高低不一、数字化程度差异大,本研究选取了网络期刊数据库、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各类大中小型期刊社最易于开展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数字出版方式作为调研内容,同时也易于检索获得统计数据。为全面获取上述237家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本研究通过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互联网、微信、新浪微博检索期刊名称、浏览查询相应信息,从而获得相关统计数据。在实际调研中,1本杂志因无法搜到相关信息,故被列为无效样本。因此,本研究收集到的有效样本为236家,调研时间截至2019年11月。针对这236家有效样本的调研数据,本文先进行总体分析,再依据主办单位类型、行业领域和刊物级别,开展进一步的分类分析。

2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

2.1网络期刊库出版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三大网络数据库,调查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提供期刊信息和全文收录的情况。结果显示,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95%以上都在知网、万方、维普提供期刊信息;在全文收录方面,中国知网占比98.73%,万方占比90.68%,维普占比75.85%。有部分期刊只能在万方和维普查到期刊信息,但是无法下载全文;采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有72家,在所有236种期刊中占比30.51%。

2.2门户网站

根据期刊名称在网络上检索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发现在全部236家期刊中有158家开通了门户网站,占比达到66.95%。针对已开通门户网站的158家期刊,浏览和统计其门户网站的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开放程度和在线办公四大类共计12个指标的相关数据。2.2.1静态信息在开通门户网站的期刊中,有基本信息的期刊占97.47%,有投稿指南的期刊占93.67%,有征稿启事的期刊占78.48%。2.2.2动态信息有期刊导读的期刊占78.48%,有期刊动态的期刊占78.48%,最近1个月内有页面更新的期刊占84.18%。2.2.3开放程度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门户网站提供全文开放的虽然占到74.68%,但网站信息更新慢,只有13.29%的期刊及时更新了最近1期论文。2.2.4在线办公有90.51%的期刊开通了在线投稿平台,其中开通在线编辑和在线审稿的期刊分别占78.48%和84.81%,而开通在线征订的期刊仅占22.15%。超过一半以上的期刊采用了在线采编系统,用于投稿、审稿和编辑,但是在线征订功能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2.3微信公众号

根据期刊名称在微信上检索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情况,发现全省236家科技学术期刊中,有82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比为34.75%。针对这82家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的提供功能和推送内容,通过关注微信号浏览自定义菜单和历史消息进行调查。在提供功能方面,提供论文检索的期刊有42家,占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期刊的51.22%;提供稿件查询的有46家,占56.10%;提供目录查询的有47家,占57.32%;提供过刊浏览的有55家,占67.07%;提供资讯推送的有73家,占89.02%。在推送资讯的内容方面,主要以期刊目录和研究进展为主,分别占开通微信公众号期刊的58.54%、63.41%。另外,这些期刊也会推送会议(培训)通知、征稿启事、征订启事、编校知识等资讯。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历史信息的浏览和统计,调查了2019年9至11月的推送频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期刊都是不定期推送消息,平均推送频率低于每周1次。推送频率较高的有《科学养鱼》《涂料工业》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1次且每次超过2条;《林业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号每2天推送1次且每次超过2条。

2.4官方微博

根据期刊的名称在新浪微博上检索期刊开通微博的情况,发现仅21家(占8.90%)开通了官方微博,其推送内容也以征稿启事(38.10%)、期刊目录(23.81%)、研究进展(23.81%)、会议(培训)通知(19.05%)、征订启事(4.76%)为主,而且信息更新滞后,最近一次更新大多集中在2015年前后,近几年官方微博持续有更新的仅《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涂料工业》《地质学刊》《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等少数期刊,且微博条数有限,内容多为转发,原创较少,基本处于弃用状态。

3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3.1数字出版类型单一,依赖网络期刊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出版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已成为期刊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然而,从上文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网络期刊库,自建库较少。由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最初是在技术提供商的推动下进行的,目前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也是中游的数字技术服务商,江苏绝大多数期刊的数字出版也都依赖于网络期刊库,知网、万方的全文收录比例均超过90%。相比之下,大部分期刊社由于内容资源较少,内在动力不足、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等原因,期刊门户网站的开放获取、自建数据库、集群平台建设等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建设运营比例较低,没有形成规模,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3.2新媒体数字出版尚处于起步阶段

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是近年来最流行的移动新媒体平台之一。微信公众号虽比微博上线时间晚,但开通率更高、操作与运营简便,已逐步赶超微博而一跃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之一。目前,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较少采用“两微一端”的数字出版模式,仅有34.75%的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8.90%的期刊开通了官方微博。受限于较高的建设及维护费用,期刊社自建APP的比例更低。多数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都能提供目录查询、过刊浏览、资讯推送等基础功能,但很少能进一步深挖功能开发、交互式服务等增强性功能。在推送信息上,存在推送不及时、更新频率低等问题,运营效果也有待加强。江苏科技学术期刊开通官方微博、APP的比例较微信公众号更低,且定位类型单一、同质化严重、资源集成程度低。由于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且较难实现盈利,期刊已开通APP的维护和更新基本属于停滞状态。

3.3数字资源的开放与利用不足

目前,江苏省只有30%的科技学术期刊实现了知网的优先出版,仅有50%的科技学术期刊在门户网站上开放了已出版期刊的全文数据,但是仅有8.9%的期刊提供最新论文数据,绝大部分期刊更新全文数据存在较大的延迟,甚至有个别期刊的全文数据还停留在网站建设时初次更新的数据。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除了在资源开放和共享方面存在不足和滞后外,还缺乏对期刊内容的挖掘和利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超过两成的科技期刊有数字出版的相关收入,并且比例不断增大,其中数字出版总收入有所增长,但一直在2.4%~2.8%波动,占期刊出版总收入的比例较低。数字出版渠道较为单一,普遍依靠网络期刊库,数字出版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数字出版产品运营模式,在数字出版产品的和分销服务建设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

3.4数字出版规模不大,发展不均衡

江苏不同主办单位类型、刊物级别和行业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发展状况并不均衡。从刊物主办单位类型来看,江苏省高校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开通门户网站的比例高达82.05%,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主办单位的期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包括医院)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比例为38.89%,稍高于其他类型主办单位的期刊。从行业领域来看,地矿与天文类、学报综合类、医药卫生类的期刊在数字出版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而工业机械与化工类、科技信息与教辅类的期刊则表现较弱。从刊物级别来看,无论是从门户网站的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还是知网优先出版的应用方面,被国内外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要比普通期刊做得更好。江苏高校云集,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依托于本校优势学科,为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普遍重视期刊的数字出版。随着在核心期刊上成为高校、科研机构职工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课题结题、学生毕业和获取学位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核心期刊的重视度和认可度逐步提升,江苏核心科技期刊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一方面,为了提高科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学术品质的提升和学术内容的传播倍受重视;另一方面,核心期刊具备更好的资源条件来保障数字出版。目前,江苏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卫生、地矿类为代表的期刊群。这些期刊的学术质量较高,重视学术传播和期刊影响力提升,在数字出版方面也走在了前列。相比之下,其他行业领域科技学术期刊尚未在数字出版上取得较好的成果。

数字出版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转型;成本优势;产业融合

一、数字出版在中国的发展

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网站、电子书(E-BOOK)、图书搜索、数据库出版、移动出版等。数字出版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三大技术,其产品信息海量,文化多元,互联互通,传输快捷,作用越来越强大,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传媒的战略重点,代表着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增长明显。2006年,中国才开始对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进行统计,当年是200亿元;2007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为360亿元,同期增长了80%;2008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是530亿元,同期增长了47.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到795亿元,同期增长了50%,并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

数字出版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数字出版业的消费环境日益改善。在网络阅读市场培育方面,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媒体及光存储媒体,新兴的数字媒体,比如新闻网站、电子图书、数字杂志、在线音乐、网络游戏,还有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音乐等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发展迅猛,这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网民总数超过3.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20%。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7亿,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1.76亿。消费者阅读习惯的转变和数字阅读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从市场容量方面,为数字出版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数字出版业的政府规划力度强大。中国先后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均将发展数字网络出版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出版传媒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实施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点工程,也成为数字出版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以部市合作方式建立的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对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优势,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看到,政府对数字出版业作出明确规划,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从发展思路、发展政策、空间设施、资金融通、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有力促进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3.数字出版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1)制作成本低。数字出版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信息易压缩、加密以及多种媒体形式的嵌入、整合。数字出版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省却了印刷、装订等工序,因此与此工序相关的纸张、油墨装订等可变成本及印刷设备、装订设备等固定成本便不存在了省却了很大一部分成本。采用数字出版到底可使一本书的制作成本降低多少,中国尚无很明确的数据,但据美国一早期网络出版商Futurebook声称,数字出版可使制作成本在保持给作者的版税不变的情况下降低75%,这说明成本的降低幅度是非常大的。(2)发行成本低。通过互联网以数字信息形式进行传输,面对最终用户,以直接阅读或下载等形式完成流通过程。对于传统出版而言,制作只是整个出版链条的起点,制成品到达读者必须借助便利的发行渠道。发行成本自然成为传统出版业成本结构中的一部分,并且在发行过程中,出版社一般还需付给零售商一定的折扣。而对数字出版而言,出版商与发行商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了,出版商可以选择直接销售,发行成本大大降低。借助互联网络,发行成本非常低,只要建立自己的站点,就可进行发行。(3)库存成本及损耗低。传统出版物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导致库存,而数字出版物的计量单位则为下载次数,一份数字出版物在“量”上的增加是随着读者消费行为的实施而同步实施的,其结果是零库存,消除了传统出版常存在的库存成本。产品存在于数据库中,便于管理,成本非常低。

二、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下出版社的对策分析

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主体层次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信息技术公司。它们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逐步发展为数字出版综合服务运营商,是中国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力量之一。第二,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它们以出版数字化为先导,从改造传统出版业务入手逐步推进数字网络出版,主要开拓电子书、多媒体出版、电子报、电子杂志等领域。第三,内部报刊资料出版物。内部报刊资料出版物的数字化、网络化,已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数字出版力量。第四,通信、动漫、网游和多媒体开发运营企业。第五,各级各类学术、文化和科技部门已建和在建的内容数据库。第六,各类专业、门户和综合网站。传统出版社相较于数字出版领域的其他主体,总体上来说,无论是总产值,还是市场占有率,或者是创新能力,都暂处于后列。面对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对数字出版的认识,抓住机遇,对传统出版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更新出版理念,提高对数字转型的重视程度。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出版业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实际上,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动摇着曾经的传播理念。这一转变无疑也动摇了传统出版业理论及其基础之上的传播实践。数字出版基于技术手段的媒介本身形态的变化,对于整个出版业的革命性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伴随这一过程,出版概念被发展、改造甚至颠覆,出版产业新理论、新事物、新模式、新策略不断涌现,企业无法回避,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顺应和利用。然而,许多出版单位,仍然没有意识到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性。面对数字大潮,仍抱着观望态度,缺乏真正下水摸索的勇气,这样会贻误最好的发展时机。实际上,数字转型和转企改制,可以视为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两大变革,出版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有意识有规划地对新型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积极尝试,以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公务员之家

2.积极进行产业融合,开发适宜的内容立体化产品。产业融合是指在技术进步和管制松动的条件下,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通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导致不同产业或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按介质区分的分割,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使得经济边界模糊,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出版单位可针对不同的载体需要,对原始内容要素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加工和存储,考虑将内容同时在广电、报纸、书籍中使用,扩大盈利。对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加工电子书的技术难度和门槛并不高,出版社应该积极尝试这一内容运作方式,通过与技术提供商合作,或通过自主的内容管理系统生成适应读者需要的电子书,来丰富内容资源的载体形式。

3.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发掘出版与网络相结合所产生的更大的市场潜力。网站可以看做是出版单位涉足数字出版的“桥头堡”,许多数字出版产品形态,都需要通过网站这一窗口,因此,网站建设对于出版单位而言,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预见,在日益健全的网络环境下,网站图书销售、数字化形态产品的销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仍然有些出版单位尚未建站,利用网站进行宣传和销售,开拓数字出版市场,更是无从谈起。出版单位应重视网站建设,开拓更大的市场。

4.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数字转型打好基础。信息化是出版单位数字转型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目前许多出版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比如,现在许多出版单位的出版流程依然主要依靠纸和笔,在纸上看稿、改稿,一方面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及时地开发和增值性利用信息;有些出版企业虽然在出版的某个流程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但各个环节都是独立的数字化系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数字化流程。这些都制约了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发展。出版单位应尽快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尝试运用ERP、OA等信息系统工具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适应数字转型的要求。

5.积极寻找社会资金,增加对数字出版的投入。发展数字出版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而短期内资金回报率又相对较低,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难以保证专门从事数字出版所需的资金。但是,从全社会来看,目前国内其他许多行业正处于投资过热期,为了抑制投资过热,央行还在不断加息,出版单位应主动开拓融资渠道,积极寻找合作,多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发展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浅谈数字出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0).

数字出版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单平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公务员之家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数字出版范文篇10

一、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并非单一媒体概念,作为一种新的出版业态,其实质一般被认为是数字媒体整合和加工过程。数字出版过程反映的是出版行业生产力与出版行业社会关系交替作用的过程。从数字出版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来说,以激光照排系统与互联网的出现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对传统出版界的全面调整与巨大变革,在出版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巨大革命,“桌面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出版形态与概念随之出现[1]。大多数研究者从数字技术属性与网络属性入手对数字出版加以解释与拓展。顾凯等[2]认为:数字出版指在流通渠道上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流通介质上以数字内容为依托,在交易手段上以网上支付为依托的出版与发行方式。冯君[3]指出:从广义上来看,数字出版指出版环节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出版与发行方式,不仅包括原创作品与编辑加工的数字化,还包括印刷复制与发行销售的数字化,以及包括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已经突破狭义的概念,超出以往从数字技术属性与网络属性两方面入手对数字出版概念的理解,更加强调出版单位必须由数字内容生产与管理,转向信息或内容服务业的重要性[4]。当前,数字出版在范围上已经延伸到了几乎所有数字内容产业中,与传统出版比较,数字出版具有突出的优势。出版传播速度上更快,传播范围上也进一步广泛,传播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信息交流方面表现出更好的互动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印刷,促进出版单位库存及损耗的降低。

二、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现状

通过对知网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进行搜索,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在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方面虽然已经获得一定发展,在数字出版形式和传播策略上表现出多样性。但整体来说数字出版程度还不够深入,在数字出版与传播中对网络覆盖面最大化进行追求的工程技术期刊占比还较少,部分工程技术期刊对数字出版与传播还持消极观望或被动参与态度。根据这些期刊进行全文的网站与数据库数量来看,当前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网络覆盖面最大化追求型

该种类型主要指在4~6个数据库中对全文加以的工程技术期刊。此类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使期刊在互联网中的覆盖面及显示度获得最大限度地增加。其数字出版的典型思路为:自建网站—全文OA—采编,即工程技术期刊自身对具有独立域名网站加以建立,OA全文,同时对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加以引入或开发,从而推动编辑办公网络化的实现,将多样化信息服务提供给作者与读者。一些期刊不仅在自建网站OA全文,同时会选择在知网、万方以及相关学科信息网中OA全文,从而实现多渠道OA。

(二)顺应数字出版主流趋势型

该类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突出特点在于:面对传统出版发展现状,其选择顺应数字出版主流趋势开展数字出版工作,但对于网络覆盖面最大化却并不追求。其出版形式主要有四种:其一,期刊未建立独有期刊网站,在知网、万方、维普及台湾华艺进行数字出版;其二,期刊未自行建立独有期刊网站,而是主要选择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学科期刊网进行数字出版,与此同时会在知网、万方、维普及台湾华艺中对1~3个数据库加以选择进行数字出版;其三,工程技术期刊对期刊网站进行建设,在网站中对目次加以,并在知网、万方、维普及台湾华艺中对2-4个数据库加以选择进行数字出版;其四,工程技术期刊对期刊网站进行建设,在网站中对全文加以,并在知网、万方、维普及台湾华艺中对1~3个数据库加以选择进行数字出版。

(三)期刊同行业门户网站相互结合型

此类型的工程技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思路主要为在期刊自建网站中目次,在行业信息网中全文。即在期刊自建网站中并未对期刊全文进行,仅仅对期刊目次加以,而在期刊网站建设中将行业门户网站作为数字出版目标,使期刊网站成为“信息超市”,在期刊网站上对大量有用和新颖的行业信息进行刊登,从而促进网站访问量的提升,主要借助广告收入来实现经济回报。期刊网站要想大幅度提升访问量,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以确保充足的信息量,向受众提供优质的服务[5]。

(四)对数字出版与传播消极观望或被动参与型

这类工程技术期刊办刊者针对数字出版通常持有消极观望态度,或持有被动参与态度,未看到工程技术期刊进行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还有一些工程技术期刊办刊者认为,工程技术期刊传统出版具有突出的内容优势,只要将内容资源攥紧,数字出版的话语权就会一直在工程技术期刊自己手中,可坐等他人对工程技术期刊内容进行开发,期刊即可坐收“租金”。虽然,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在我国正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但当前还未真正形成健康与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在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上还不够清晰,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上难度也较大等,相对传统工程技术期刊出版来说还尚未达到成熟水平,依然有较长一段发展路程要走,这些问题都会对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热情与积极性产生影响[6]。

三、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提升对策

(一)借助人工智能,提升生产效率与传播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日趋深入。出版行业长久以来形成的流程化、模式化的生产运营方式,使得出版效率低,知识服务能力弱。工程技术期刊选题策划需根据当前工程技术研究热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运用相关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选题方式,筛选确定具有前瞻性的选题方向。结合社会需求,强化期刊品牌特色,推进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创新。目前,常用的可用于筛选选题、策划内容的主要智能产品中,SemanticScholar等[7]具有更广的搜索范围和更丰富的内容。这些软件主要通过数据清洗,提取筛选有效信息并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结合学科领域内的热门事件和热点,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工程技术期刊选题策划过程,对相关前沿问题进行智能分析比对,快速计算出哪些内容更具前瞻性。人工智能还可“读取”某一类(群)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关性及研究质量,通过大数据排序分析,推测其学术影响力,从而协助期刊编辑寻找潜在的约稿审稿对象。同时,还可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数据训练,为更精准地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提供参考。当然,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够完美,需要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全面权衡,扬长避短。如选题创意不够,导致选题方向及内容同质化,无法满足工程技术期刊品牌建设中差异化、创新性和前瞻性要求;因算法的不透明和不可解释,无法保证算法的公平性;学习样本和训练模型的科学性;对青年学者的公正性;著作权归属与责任风险;编辑信息素养达不到要求可能无法避免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出版伦理道德问题[8]。

(二)深化数字化加工,以求一次制作、多元

对工程技术期刊内容数字化加工进行深化,主要以内容资源数字化为基础,不断促进内容结构化。这就需要工程技术期刊对出版流程进行重塑,在工程技术期刊内容生产源头上,除了要满足工程技术期刊传统印刷出版需要外,还需对互联网读者与手机读者以及手持阅读器读者相关需求加以满足,即实现当前工程技术期刊复合出版在“一种内容、多种载体”与“一次制作、多元”方面的要求。当前数字出版在市场主体上为内容提供商,通过相关技术转换,工程技术期刊内容资源可以很快转变为数据库产品,满足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传播要求。以内容生产为源头,促进数字内容结构化,通过元数据标引,根据不同载体需求与不同读者需求及不同内容形态需求,推动工程技术期刊内容动态出版的实现,从而适应当前阅读终端多屏化与移动化方面的需求,以及在阅读内容方面表现出的形式多样化需求。具备条件与能力的工程技术期刊可考虑对语义出版加以拓展,该出版形式属于数字出版高级形态,是一种以语义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出版。此形式不仅具有内容结构化与数据融合化特点,而且具有信息可视化、对象关联化以及阅读个性化等特点。

(三)借助多元渠道,促进工程技术期刊广泛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普及,数字出版开始趋向移动阅读方向。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发展空间为工程技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但如何通过内容建设与深度个性化服务,使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方面的多元与差异化需求得到满足,对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来说还是一个较大挑战。如何通过移动出版对工程技术期刊内容加以和传播,使其在科技数字出版中成为新的增长点,也是工程技术期刊提高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将网络直播运用于工程技术期刊内容传播,可以加强内容传播的时效性,有助于扩大学术成果影响力。通过网络直播主动发声,加上直播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互动性强,辐射广泛,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术期刊的品牌定位,增加期刊用户黏性,拓宽期刊创收渠道,增加编辑工作成就感。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信息进行叠加的AR技术,能将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内容和过程生动呈现,有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而加快文章的科学传播。劳万里等[9]发现今日头条号具有类型多样、注册简便,功能强大、体裁全面,智能推荐、高效分发,内容变现、途径丰富等特点。工程技术期刊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平台的智能推荐机制,快速提升用户量,为实现内容变现奠定基础。

(四)探索复合出版模式,推动数字出版可持续

从我国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传播现状来看,除传统印刷出版外,90%以上的工程技术期刊在两个以上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字出版与传播,显示出大部分工程技术期刊出版当前正处在多条产业链并存状态中。这些产业链主要包括以内容出版者为主导的工程技术期刊出版产业链,以技术提供商为主导的工程技术期刊出版产业链,以学科期刊网为主导的工程技术期刊产业链及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工程技术期刊出版产业链。当前,工程技术期刊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上,还处于较大程度受技术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制约的阶段,工程技术期刊应积极探索复合出版模式,延伸数字出版产业链,推动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可持续化。复合出版是一种建立于XML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出版模式。XML能够根据需求导向,灵活采集各种数据信息,通过管理、整合、加工以及共享内容资源库,即可在各种媒介中实施数字出版或印刷。除了在内容与形式上能够实现分离外,同时对内容与内容间关联进行了重点强调。其中,结构化加工为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基础,分层次表达为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功能,全媒体为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形式,按需服务为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目的。相较于传统出版,复合出版模式为工程技术期刊开展数字出版提供了可行路径,能够充分体现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内容为王”的核心价值。当前,全球领域已有许多期刊在数字出版平台上对XML技术加以采用,促进了其数字出版产业升级。我国有条件的工程技术期刊,可对基于XML技术的复合出版模式加以推行,对数字出版流程与产业链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工程技术期刊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