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在单位的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4 04:31:00

数字出版在单位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出版业在中国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极快。2009年数字出版的产值已超过了传统出版业。这是由消费环境变化、政府政策规划支持、数字出版自身的成本优势等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数字出版给出版业的带来的“革命”,出版单位应认识到这一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更新观念,重视产业融合并开发适宜产品,加强网站建设,进行内部信息化改革,利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以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转型;成本优势;产业融合

一、数字出版在中国的发展

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网站、电子书(E-BOOK)、图书搜索、数据库出版、移动出版等。数字出版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三大技术,其产品信息海量,文化多元,互联互通,传输快捷,作用越来越强大,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传媒的战略重点,代表着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增长明显。2006年,中国才开始对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进行统计,当年是200亿元;2007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为360亿元,同期增长了80%;2008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是530亿元,同期增长了47.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到795亿元,同期增长了50%,并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

数字出版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数字出版业的消费环境日益改善。在网络阅读市场培育方面,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媒体及光存储媒体,新兴的数字媒体,比如新闻网站、电子图书、数字杂志、在线音乐、网络游戏,还有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音乐等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发展迅猛,这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网民总数超过3.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20%。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7亿,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1.76亿。消费者阅读习惯的转变和数字阅读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从市场容量方面,为数字出版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数字出版业的政府规划力度强大。中国先后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均将发展数字网络出版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出版传媒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实施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点工程,也成为数字出版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以部市合作方式建立的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对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优势,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看到,政府对数字出版业作出明确规划,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从发展思路、发展政策、空间设施、资金融通、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有力促进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3.数字出版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1)制作成本低。数字出版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信息易压缩、加密以及多种媒体形式的嵌入、整合。数字出版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省却了印刷、装订等工序,因此与此工序相关的纸张、油墨装订等可变成本及印刷设备、装订设备等固定成本便不存在了省却了很大一部分成本。采用数字出版到底可使一本书的制作成本降低多少,中国尚无很明确的数据,但据美国一早期网络出版商Futurebook声称,数字出版可使制作成本在保持给作者的版税不变的情况下降低75%,这说明成本的降低幅度是非常大的。(2)发行成本低。通过互联网以数字信息形式进行传输,面对最终用户,以直接阅读或下载等形式完成流通过程。对于传统出版而言,制作只是整个出版链条的起点,制成品到达读者必须借助便利的发行渠道。发行成本自然成为传统出版业成本结构中的一部分,并且在发行过程中,出版社一般还需付给零售商一定的折扣。而对数字出版而言,出版商与发行商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了,出版商可以选择直接销售,发行成本大大降低。借助互联网络,发行成本非常低,只要建立自己的站点,就可进行发行。(3)库存成本及损耗低。传统出版物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导致库存,而数字出版物的计量单位则为下载次数,一份数字出版物在“量”上的增加是随着读者消费行为的实施而同步实施的,其结果是零库存,消除了传统出版常存在的库存成本。产品存在于数据库中,便于管理,成本非常低。

二、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下出版社的对策分析

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主体层次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信息技术公司。它们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逐步发展为数字出版综合服务运营商,是中国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力量之一。第二,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它们以出版数字化为先导,从改造传统出版业务入手逐步推进数字网络出版,主要开拓电子书、多媒体出版、电子报、电子杂志等领域。第三,内部报刊资料出版物。内部报刊资料出版物的数字化、网络化,已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数字出版力量。第四,通信、动漫、网游和多媒体开发运营企业。第五,各级各类学术、文化和科技部门已建和在建的内容数据库。第六,各类专业、门户和综合网站。传统出版社相较于数字出版领域的其他主体,总体上来说,无论是总产值,还是市场占有率,或者是创新能力,都暂处于后列。面对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对数字出版的认识,抓住机遇,对传统出版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更新出版理念,提高对数字转型的重视程度。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出版业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实际上,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动摇着曾经的传播理念。这一转变无疑也动摇了传统出版业理论及其基础之上的传播实践。数字出版基于技术手段的媒介本身形态的变化,对于整个出版业的革命性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伴随这一过程,出版概念被发展、改造甚至颠覆,出版产业新理论、新事物、新模式、新策略不断涌现,企业无法回避,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顺应和利用。然而,许多出版单位,仍然没有意识到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性。面对数字大潮,仍抱着观望态度,缺乏真正下水摸索的勇气,这样会贻误最好的发展时机。实际上,数字转型和转企改制,可以视为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两大变革,出版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有意识有规划地对新型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积极尝试,以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公务员之家

2.积极进行产业融合,开发适宜的内容立体化产品。产业融合是指在技术进步和管制松动的条件下,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通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导致不同产业或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按介质区分的分割,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使得经济边界模糊,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出版单位可针对不同的载体需要,对原始内容要素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加工和存储,考虑将内容同时在广电、报纸、书籍中使用,扩大盈利。对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加工电子书的技术难度和门槛并不高,出版社应该积极尝试这一内容运作方式,通过与技术提供商合作,或通过自主的内容管理系统生成适应读者需要的电子书,来丰富内容资源的载体形式。

3.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发掘出版与网络相结合所产生的更大的市场潜力。网站可以看做是出版单位涉足数字出版的“桥头堡”,许多数字出版产品形态,都需要通过网站这一窗口,因此,网站建设对于出版单位而言,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预见,在日益健全的网络环境下,网站图书销售、数字化形态产品的销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仍然有些出版单位尚未建站,利用网站进行宣传和销售,开拓数字出版市场,更是无从谈起。出版单位应重视网站建设,开拓更大的市场。

4.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数字转型打好基础。信息化是出版单位数字转型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目前许多出版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比如,现在许多出版单位的出版流程依然主要依靠纸和笔,在纸上看稿、改稿,一方面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及时地开发和增值性利用信息;有些出版企业虽然在出版的某个流程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但各个环节都是独立的数字化系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数字化流程。这些都制约了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发展。出版单位应尽快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尝试运用ERP、OA等信息系统工具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适应数字转型的要求。

5.积极寻找社会资金,增加对数字出版的投入。发展数字出版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而短期内资金回报率又相对较低,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难以保证专门从事数字出版所需的资金。但是,从全社会来看,目前国内其他许多行业正处于投资过热期,为了抑制投资过热,央行还在不断加息,出版单位应主动开拓融资渠道,积极寻找合作,多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发展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浅谈数字出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0).

[2]任殿顺.中国出版业数字转型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赵延永.经济学视角下的出版社电子图书现状[J].科技与出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