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媒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5:39:05

数字传媒

数字传媒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字化传媒产业经济特征

从媒介发展的现状来看,数字化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并不必然是前者取代后者,媒体的融合会是一种趋势。虽然,现在人们对媒介融合的过程和结果还众说纷纭,但在实践层面,探索已经在进行。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建立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E”战略的推出等一系列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尝试,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现实的注解。

应该看到,数字化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推动,带来的不只是媒介之间合作模式的变化,而且改变了传媒市场的结构。这要求传媒业在变化了的背景中熏新思考新闻生产模式、受众接受模式和媒介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求媒介规制针对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传媒业经济特征的新变化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传媒业的经济特征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本文中,我们将其细化为传媒产品的生产、传媒产品的消费、传媒业的市场结构和传媒规制等几个具体的指标,对比在传统媒体环境和数字化环境中这些指标的变化。

1.传媒产品的生产

传媒产品的成本结构具有高的生产成本,低的边际成本的特性,即生产时会花费很大成本和时问,再制造却很便宜,所以,传媒产品一般不根据生产成本来定价,而多以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作为定价基础、在数字化背景下,这一特性被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生产规模扩大。数字化技术使传媒产品能够被轻易地复制、储存、传输。相对于传统媒体,数字化传媒产品的边际成本进一步下降,也拉低了由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分摊形成的平均成本,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例如,即使是发行量很大的纸质媒体,新闻产品被复制的量也有一个范围,而在网络时代,这条新闻可以被更多的人阅读,理论上来说,覆盖的范围无限。这使得新闻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理论上的利润空间增大。

产品的类型扩充,范围经济优势凸显。Tapscott(1996)认为,在数字经济下,所有的信息都可被以数字形式予以创造、传递及储存,因特网的出现把许多产业在某种程度上都转变成“信息产业”,如网络上的文章、新闻、或某种娱乐内容。当它的读者愈多,力量就愈大,利益也愈大;当越过某一门坎后,其报酬即可随每个单位的投入而不断增高,“报酬递增法则”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一个普遍的现象。当多种信息产品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更加经济,范围经济优势凸显。

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顺应数字化背景下受众消费模式的改变,细分化、小众化、定制式的生产方式成为趋势。

2.传媒产品的需求

数字化拉近了媒介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与距离,在网络数字信息的世界中,消费者与生产者能迅速有效的掌握彼此的供需结构。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明确,生产者维护客户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开发出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小众化产品,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数字化传媒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从经济属性看,传统的传媒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搭售商品。比如,读者买报纸,往往只是对他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章感兴趣,而他仔细阅读的也只是报纸的一部分内容。观众看电视,要忍受广告和他不感兴趣的内容的折磨,等待感兴趣的节目的出现。数字化时代。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只对喜欢的内容付费,传媒将细分市场,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数字化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传媒的双向互动功能。传媒产品是一种经验产品,消费者在买这些产品时,可能先要知道它的价值。传统媒体虽然也注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但其标准化生产的特性,使得生产决定消费的单向路径很难改变。而在数字化时代则强调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对传媒产品提出意见和需求。例如,线上游戏经常是先在网络上免费使用,一方面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建议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培育了消费需求,再借由正式人会来回收成本。

数字化传媒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受众可以在任意选定的时问进行收听收看,如有兴趣可以反复收听收看。这表明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产品的销售范围不仅在空间上扩大了,在时间上也被延展。

3.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障碍,前两个要素主要描述特定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后一个要素主要描述市场中企业和市场外潜在竞争企业的关系。

数字技术对传媒市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就了新一代的竞争者,这使得市场资源被稀释和重新分配成为一种常态,原有市场的掌控者必须调整其使用资源的模式,以期在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数字技术使传播渠道不再稀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准入障碍。同时,新兴传播科技加速了传媒市场的淘汰率,新兴传播科技的引进提升了传媒组织的效率与商品的精确质量,那些无法采用新兴传播科技的传媒组织将迅速被淘汰(sohn,1999)。上述几方面都使得传媒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媒介形态限制,促进了多媒体的融合,提高了传媒市场的集中度。科技发展既能有效促进多媒体内容的生产、传递,又能迅速地整合不同的媒介产业与部门,因此进一步扩增了媒介经营权集中以及支配市场的各种机会。

4.传媒产业规制面临的挑战

媒介组织和其它商业组织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且有极强的外部性。这是政府对媒介进行规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字化扩展了传媒产业的影响范围,提升了传媒产品的公共品属性,增强了传媒产品的外部性。例如,原本在一个区域内发行的报纸,其刊登的新闻只在本区域内产生影响。而通过互联网,这条新闻可能会传遍全国,甚至全球,其影响的范嗣扩大了。它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就随之扩大。

此外,数字化改变了以往传媒产品生产、流通易受控制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更为自由,传媒产品的生产更加分散和多元;数字化还改变了以往媒体地域性传播的特点,将范围扩大至全球。同时,数字化使得部分媒体具有了公共媒体的特征,人们能够以多样化的文本探讨大众媒体忽略的议题和观点,在行动上挑战既得利益、推进社会变革。这些变化都对传媒规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业的发展策略

传媒业发展策略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数字化背景下传媒的新特征。从传媒产业的层次看,数字化带来传媒产品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变化,这要求传媒业要重构产业价值链并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组织的层次看,数字化使得传媒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这要求传媒组织向外要走全球化道路,向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从传媒规制的层面看,传媒业的特殊属性和数字化给传媒业规制带来的新挑战,要求对传媒规制的具体制度和措施进行改革和完善。

1.适应数字化要求,重构传媒产业价值链

产业价值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优化的过程应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全部价值。资源组合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在传统媒体时代,渠道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价值链的构建多围绕渠道展开,形成了向深度挖掘的链状结构的价值链。随着技术的进步,渠道已不再稀缺,新兴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整合资源。数字化传媒组织应重新思考价值链的结构,以宽度取代深度。建立上、中、下游更有效率的运作系统,形成一个资源联络网。

构建网状结构的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价值链。网状结构的价值链即用强势的资源、品牌、内容带动相对弱势的资源、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资源网,将所有的资源分类囊括进去,充分实现各种资源的价值。例如,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原本可能没有什么价值的零散信息,聚合在一些关键词下,从而具有了价值。

构建极具结构灵活性的新的传媒产业价值链。数字化造就了一个全民生产、全民消费的媒介时代,因此,新的传媒产业价值链应该是一个“活”的结构,可以不断地将资源吸入其中。以“维基百科”为例,跟传统的百科全书相比,“维基百科”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它不是由一个人完成,而是全社会共同完成。同时,它不断地利用新的资源进行调整和重新排列,最大地体现了数字化时代媒介生产的优势。

在重构的价值链中,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这里所说的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能够吸引眼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带来一种联动的效应。比如在赢利模式方面,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模式,它可以引发读者对相关信息的关注,通过内容的互动产生更多的商机、链接更多的资源。因此,数字化媒体要进行内容的原创,现有的数字化媒体,如网络,其生产方式主要还是建立在对传统媒介内容的采集、编辑、整理这个上面,没有自觉地体现出链接和互动的特色。

2.推动集团化建设,融人全球竞争

数字化技术无与伦比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同时,竞争的压力和资本逐利的本性也借助传播科技的发展,在全球范嗣内蔓延,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世界全球化的特质将会逐渐腐蚀过去的边界。”也就是说,数字化模糊了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界限,使产品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流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传媒产业的变革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以数字化为契机,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传媒集团。我国已有的传媒集团在组建的过程中,大多是行政的推动多于市场促进,传媒集团并不是按照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兼并与重组的,因此,传媒集团大多只是规模增大了,其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使许多传统的传媒组织希望通过兼并已经运营良好的新媒体,来实现多元化经营策略,而新媒体本身大多为真正的企业,这个兼并、重组的过程将更多体现出市场的力量。实力的强大,是传媒业应对全球化的基础,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传媒集团,壮大自身实力,适应全球竞争的要求。是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以本土化为基础,积极融人全球性传媒体系的建设和竞争。传媒业归根到底传媒业是一种文化产业。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才是产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比如,好莱坞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元素的吸引力。因此,把先进的技术与中国元素的恰当结合是中国传媒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优势,传媒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这种结合,在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传媒组织的经济实力,更是让我们拥有了与传媒大国平等对话的平台。

3.改革媒介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交织的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的内外部竞争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和新兴媒体和国外传媒进行竞争时,面对的都是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灵活高效的传媒组织,改革和完善现有传媒组织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我国传媒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新兴传媒与传统传媒相比,在治理结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数字化新兴媒体最初大多是由私人或民间资本兴办的。其本身就拥有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产权构成,同时,如果传统媒体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通常采取兼并或收购的方式,也使得民营或私人资本能够或多或少地进入融合后的媒体。上述变化决定了媒介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

建立多元产权结构。数字化新兴媒体对于传统产权的冲击。可以分三种情况来区别对待:对于数字化新兴媒体来说,维持它原本的私有或民营产权,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监管,将有助于保持其活力;对于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兼并、重组,可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但要保证国有产权的控制力;对于部分核心媒体,如重要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可采取自身建立数字化平台的方式,保证单一的国有产权。

明确委托关系。对应着多元产权结构。建立明确的委托关系。私有产权的新兴媒体,可以完全按照公司的运作方式,建立委托关系;对于兼并重组后的国有控股媒体和国有独资媒体,则要求对现有的媒体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一个涵盖整个传媒业的政府职能部门,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再根据国有资本所占的比例,在媒介与媒介所有者(国家)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委托关系,这有利于委托人对人行使监管的权力。

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传统的媒介组织大多采取垂直的管理结构。媒体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中间管理层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中,自由创作者成为了主力军,企业也大多采用一种更加宽松、适应性更强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中间管理层消失了。因此,要根据媒介组织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管理结构,建立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同时要建立竞争性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科学的传媒组织管理者遴选机制,并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4.调整媒体规制措施,提高媒体规制效率

传媒的制度变迁需要考察媒介发展的现状,并在政治、经济和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正如青木昌彦(2003)所说“经济转型时期的政府”“出现意外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所设计的计划与刻有制度发展的历史烙印的现存制度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契合”而“只有那些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字化背景下的规制制度设计,除了要追求有效规制这一目标外,还要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规制的改革的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数字传媒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自组织

数字传媒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精神文化需求的效用系统为目标,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联合。它既是信息产业,也是文化产业,具有物质(数字技术性)与精神(知识文化性)双重性,其产业运营模式也比较特殊。对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研究,目前国内学界讨论较多,但我们认为,究其根本,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应是一自组织系统结构。

一、自组织系统理论构建数字传媒产业运

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数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其明显标志应该是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主要通过市场途径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上、下游分工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以企业价值链延伸而形成的上下游的整合过程,是涉及市场经济多种因素的复杂性系统,是由传媒市场按其客观规律自组织而发生的,非人为所能“打造”。自组织系统理论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它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先生等人创立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在复杂性条件下,系统及系统中各要素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自组织转化的内在机制。该理论认为当系统具备以下4个条件:开放性条件、非平衡性约束条件、非线性相干条件、涨落条件,系统将会自组织地由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化。转化的根据在于4个条件有机形成了促使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演化的整合机制。

构建自组织系统的4个必备条件,概括地讲,开放性条件: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必须在信息、能量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换,不能有任何限制;非平衡性约束条件:指系统整体和各要素均处于一种非平衡态,其实质是一种压力约束态,它是使系统有序化的动力源;非线性相干条件: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制衡关系,而非从上到下的线性制约关系;涨落条件:指有助于系统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的、随机的机遇和机会,这些涨落(即机会和机遇)只垂青于同时具备_L述三条件的系统,并使系统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有序态。

因此,从自组织系统理论来讲,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是不能人为地去构建的(或通常所说的“打造”),而只能去创造其形成自组织营运模式的4个前提条件,只要条件具备,系统内在运作机制就能得以形成,并导致系统自组织地从无序态向有序态转化,客观地形成数字传媒产业合理的运营模式。换言之,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创造形成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的客观条件,而不能去创造模式。这也是自组织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

二、数字传媒产业的自组织运营模式研究

本研究针对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拟以系统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人手,建立起自组织系统必备的基本条件,并在条件基础上形成相关的内在机制,从而促使系统各要素从无序态向有序态自组织转化,以求对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有一较为科学、合理的认识。本研究所指系统为: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系统。

(一)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形成数字传媒产业链。从理论上讲,数字传媒产业链应建立在三个平台上:即内容平台、传输平台和服务平台。这三个平台也就是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系统中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的有机整合,促使系统自组织的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均衡发展、良性循环。系统中的内容平台要素由三者组成:内容供应商、内容集成商和内容运营商(后两者也可称为增值内容供应商)。内容供应商主要负责内容的生产,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创意策划、制作内容(或节目);内容集成商则根据内容的种类或者等级进行集成打包;内容运营商通过不同的技术平台将这些经过集成打包的内容传输给用户。这三者形成一个子系统,即生产商、商和销售商的关系。

系统中的传输平台要素具体是指网络运营商,它通过光纤、卫星等技术手段构建数字传媒的传播渠道,直接针对消费者,完成传输节目、宽带接人、电子商务(购物)、远程教育、个人理财、证券交易、互动广告、VOD/视频点播等功能,并以此获取利润。系统中的服务平台要素具体是指技术服务提供商,包括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等,他们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川上述三个要素在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要素发挥不同的作用。上游的产品通过系统内各个环节的传递,到达用户后才产生价值,系统中任何要素出现问题,产品就无法到达最终用户,而难以盈利。从系统论来看,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系统内容要素的关系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在整体利益上是伙伴,在局部利益上又是对手,如何才能使其相互间合作良好,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获取利润,这只能从营运模式和运作机制上加以研究和探讨。自组织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二)数字传谋产业自组织运营模式的建立根据自组织系统理论,构建动态有序的系统模式,实际上就是建立该系统的4个条件,对“数字传媒产业运营模式”而言,同样如此。现分析如下:1.开放性条件建立开放性条件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是信息交融条件,即系统内三要素的信息要完全、充分交融、沟通,并做到信息真实、可靠和有效。如前所述,系统的三要素构成一完整、有机的数字传媒产业链,是一有机整体,做大做强是系统内三要素共同的目标,但三要素各自的盈利方式又不一样,客观上也存在利益分割的矛盾。简单类比,即如传统产业中产品生产商、产品商、产品销售商和产品维修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系统内三要素利益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要使三者的利益得到相对的统一,只有充分交换市场信息,加强沟通,并采用相互间有效的承诺来达到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以承诺制为载体,建立系统内真实的信息交换平台,不断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取得相互信任。二是诚信合作条件。在信息对称、真实和有效的基础上,建立系统三要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的有效性则以真实意愿表达的合同形式来体现。由于通过加大信息公开透明度和信息量,而使市场信息在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界之间充分交融和沟通,促使系统各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作伙伴的有效选择,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合作风险,同时有效遏制系统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经营风险,从而使整个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保证系统内三要素信息沟通的真实和合作的诚信,这就必须通过后续两个条件来加以约束。2.非平衡性约束条件

建立非平衡性约束条件,其目的就是使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承受不诚信带来的压力,不诚信者要付出成本(即要受损),而诚信者要获得更多的机会(即要受益),从而迫使系统各要素向着诚信度高的方向发展。自不待言,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链系统诚信度越高,信息交融越充分,其有序化程度就越高,自组织、自增值能力也越强。

建立非平衡性约束条件,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第一,政策、法规的约束,这是从国家和政府层面上来讲的。传媒产业〔包括数字传媒产业)在我国尚是一刚刚起步的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需要加快发展,但更需要一开始就规范发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用法制、法规规范其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约束的结果是市场的有序化,核心是提高市场的诚信度。政府和人大通过传媒立法和传媒执法,确定传媒产业组织的法律地位,协调关系,保护合法的传媒经营,解决传媒产业组织间纠纷,打击违法犯罪的行为,规范传媒市场经营,营造良好的传媒市场环境。在数字传媒产业链系统中的各要素(即企业)必须在法制约束条件下,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否则将在物质(经济成本)和精神(诚信度)上受损,付出代价。

第二,体制、机制的约束。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传媒产业具有政治性和经济性两重属性。政治属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传媒产业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或者道德教化功能,这是必须坚持的大方向,不能动摇。经济属性则要求在体制上数字传媒产业营运系统中各要素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监督权分开。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政府的媒介行政管理职能和传媒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分离,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在组织结构上划分并设立专职的权威机构,统一行使国有传媒企业所有权管理职能,强力管好国有资产;在此基础上,确立传媒企业的产权主体地位,使传媒企业法人财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企业独立进行资本运作,有权进行资产重组、形式变换和产权交易。在体制上,使传媒企业摆脱作为政府媒介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物地位,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真正走向市场。与此同时,建立起约束机制,即建立起对法人、资产、财务为核心实行定期监督、检查、考核体系的机制。要防止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脱节,实行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一是对法人代表要定向跟踪、定期考核其政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对财务收支、资产管理、重大决策等情况要公开透明。[2]

建立以上两大非平衡约束条件,才能使数字传媒产业的运营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态”,而自组织系统理论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要保持一种动态有序,就始终要承受着非平衡压力,这种压力在市场经营中就能转化为一种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从而使整个数字传媒产业链具有活力。3.非线性相干条件

传统的传媒产业链是线性单链的,其盈利增值点也是单一的(仅依靠广告收人);就产业形态而言,这种单一盈利模式必然导致产业链的薄弱,一旦出现间题,这个链就可能面临断裂。产业链存在的核心意义在于价值的增值,增值点越多,链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建立数字传媒产业运营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干关系,就是构建一条具有多盈利点的价值增值链,并由此引发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多元化发展。针对数字传媒产业运营系统,建立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从下面三个方面人手:第一,内容制作市场化。任何一个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在于其内容的制作,这是由传媒的特性所决定的。数字技术革命导致了传媒手段的根本性变革,但手段的根本性变革,并不必然带来内容的丰富,西方发达国家也感到出现了传媒手段过剩、内容稀缺的局面。由于传媒汇流导致传媒过剩,信息社会进人了第二个阶段:内容产业时代。所谓内容产业就是依托内容产品数据库,自由利用各种数字化渠道的软件和硬件,通过各种数字化终端,向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内容产品的企业群。[,J内容产业的兴起就是使内容制作市场化、多元化,用积极健康、正确导向的先进文化产品丰富、繁荣我们的文化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数字传媒产业链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媒体内容数据库的建构还很不成熟,特别是内容产业、节目市场尚处于发展的瓶颈。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创意策划,制作出高质量、高品味的内容节目。以市场为起点和归宿这一非线性反馈回路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媒产业也不例外。

第二,盈利增值多点化。数字传媒产业运营系统中的三要素,其盈利增值点是相对独立的,如内容供应商与网络运营商分别在产业链不同的环节盈利,存在一定的利益分割。传统传媒产业链系统盈利增值点线性、单一(仅靠广告收人),势必引起系统内各要素的冲突和矛盾。数字传媒产业链系统最大特点在于基于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得以提升,使产业价值增值点多元化,出现了诸如“频道经营”、“集成运营”、“服务提供”、“内容产业”、“网络运营”等业务领域。这些价值增值点客观上就使数字传媒产业链系统内三个要素(及其各自所含的子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相互整合的非线性相干关系。这种系统内有机的非线性相干关系对系统自组织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使传媒产业链由传统的单链向多链转变,价值增值的途径由一变多,增强了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而不会发生因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全链断路的危机。因此,对于数字传媒产业营运系统来说,我们应合乎规律地、尽可能地增加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价值增值点,建立起非线性相干条件,使系统自组织地做大做强。

第三,资本运作多元化。数字传媒产业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与众多新兴产业相同,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时,资金饥渴是通常状态。资本运作多元化就是构建数字传媒产业系统内各要素资本营运的非线性关系,使系统经营过程资金投人通道多元化,抵御资金短缺所带来的经营风险。随着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传媒产业出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经营模式,打通了传媒产业资本运作的多元化之路。目前广电传媒企业主要是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市而获得直接融资渠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够,还应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种形式来融资,如金融期货、股票期权、基金、债券等。这样才能构成系统资本经营模式的非线性相干关系,分散投资风险,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内容制作市场化、盈利增值多点化和资本运作多元化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系统内各要素及系统与外界间相互制衡的非线性相干条件,有力地化解了系统风险。

4.涨落条件

在系统开放性条件、非平衡性约束条件、非线性相干条件同时具备的基础上,系统将会产生新一轮的机会和机遇(即自组织理论中称之为的涨落)。对数字传媒市场而言,就是出现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公平竞争新平台,并建立了围绕诚信所形成的新的市场游戏规则。然而这种涨落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未被市场主体接受和实践的涨落。在这种新的涨落条件下,系统通过内在机制的作用,加之市场经济的规律,数字传媒市场必然会出现部分内容制作品味高、质量好、数量丰富并诚信度强的企业,在新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效益;反之,一些没有形成系统自组织机制的企业将会始终处于一种无序态,丧失机会和优势,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三)数字传媒产业自组织营运模式机制分析“数字传媒产业自组织运营模式系统”4个条件的构建,客观上形成了使系统朝着有序化发展的两个内在机制,即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机制、风险与盈利相统一的机制。开放性条件的建立,使系统内各类相关信息得到真实、可靠、有效地交换,这为系统要素间诚信合作打下了基础,无此条件,合作难以持久。非平衡性约束条件的建立,使系统内各要素均受到诚信压力,改变其原有的不平等地位,形成在诚信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平台。非线性相干条件的建立,使系统内各要素以诚信为本、相互制约、反馈调节、修补偏差、降低系统风险,形成系统面对各类风险自我应对的能力。涨落条件的建立,使机会和机遇向诚信好的企业倾斜,优胜劣汰,让诚信好的企业获得长期而持久的回报。可见,系统4个条件的建立,使系统有序发展的两个内在机制得以有机整合和形成,逐步完成系统从无序态到有序态的自组织过程。

数字传媒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字传媒;平面设计;应用研究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这久要求从事相关行业的设计师要创造出既有实用功能,也有审美功能,并且符合这一时代人们需求的产品。特别是在数字传媒的背景下,平面设计技术也在革新,设计师根据时代和人们内心的变化,运用在艺术设计中运用科学和精准的运算和设计,充分把握了在数字时代下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一、数字传媒技术与平面设计之关系

平面设计是通过图案、插图、摄影及文字来表达内容与理念,一般运用于商业广告设计上,如海报、包装盒、封面、说明书等,为了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以及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平面设计把设计理念传递到大众进而达到销售目的。数字传媒技术在平面设计中开始广泛运用是在20世纪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各种图像软件的开发,通过算机技术处理图像像素、色彩、线条设计等,使平面设计变得具有时代意义,更具有操作性和创新性。使用数字技术的平面设计,改变了设计师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途径更加便利和多样化。同时也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相关电脑操作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屏幕展现出来。尽管时代在变化,设计的方式和传播途径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设计师所要传达的理念,只是新兴媒体的出现丰富了设计的内涵以及使传播多样化。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数字传媒与平面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数字传媒技术推动平面设计的发展

科学的每一次革命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20世纪计算机是这个时代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数字传媒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水平。设计师通过数字传媒技术将设计理念传播给大众,不局限于传统平面设计的形式,采用一些如手机应用阅读软件、网页、微博等新媒体设备展现。由此平面设计在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拓宽了宣传渠道,使大众全方位的感受到平面设计理念的传达。不同媒介的传播途径的不同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完整的程度,因此设计师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通常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结合大众进行艺术创作,这就形成了设计新的实践经验。另外,传统的手绘设计与计算机设计有本质的区别,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新媒体设备可以使真实的图像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设计师进入一个全新的设计空间,革新了传统的设计方式,使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借助多媒体技术条件融入新的语言符号,注重多媒体技术和设计理念的综合利用,并且与其他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把传统的平面二维设计延伸到三维空间,实现现实和虚拟的结合,开辟出设计新的创作领域和美的设计形态,拓宽了平面设计表现的形式并使其呈现多元化。

2、平面设计促进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平面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关注的视角也从传统媒体的视角向数字传媒视角转移。全新视角的数字多媒体使平面设计在保留传统平面设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虽然新型数字传媒技术很大程度上革新了平面设计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但是核心设计理念同传统手绘平面设计是一样的,很多设计原则和表现手法在数字时代中的平面设计同样适用,如图案的拼接、文字的排版、色彩的搭配等。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传媒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根据需求应用数字传媒技术进行设计,反之数字传媒技术也会根据设计师的需求在软件设计或程序设计上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满足设计师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二者是相互促进且良性的稳固的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文字之美

平面中文字的设计是最直接的视觉传达表现方式,在海报、封面、广告招牌等产品的设计中,文字的设计不仅要体现产品的特点和属性,也要使平面设计的整体不失美感,这也是平面设计中文字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字体的合理设计包括笔画、排列、结构等要素之间的编排,设计师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使其具有可读性,否则就失去设计的意义。任何一种文字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数字传媒技术的特殊处理,使设计的文字在本意的基础上,赋予了具有设计理念以及新的内涵。例如中国汉字方块字具有美感的字体结构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平面设计中现成的素材库,设计师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设计就能清晰的表现出设计的理念和思想,简洁而不失美感,达到理想的效果。

2、排列之美

一个完整的平面设计方案是由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并将这种形式的美感体和其中特殊的寓意表现出来。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效果的好坏依赖于各个要素如图像、符号、文字、色彩等之间的和谐搭配,在数字传媒技术操作下,依据设计师的理念和编排的规律,组合成一个具有美感和生命力的整体,使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文字、每一次的色彩搭配都是一次有意义的排列,并且充分发挥这每一个要素的作用和传达的信息,使整个设计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排列始终贯穿着主题思想,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人们认知上的一种认可和共鸣。

3、插图之美

插图是一种运用于设计方方面面的艺术形式,是现代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从书籍排版、广告海报到宣传册、展示设计等都可以看到插图在设计中的身影,其生动、直接、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一直备受设计师的亲睐。在数字传媒技术下的平面设计,通过手绘图画或摄影图像传达特定的内容和思想以及对文字内容进行辅佐理解,达到设计最佳理想效果。总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设计师为了体现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越来越重视平面设计中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设计理念的创新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与应用也是必要的,也是对艺术追求新的表现。数字传媒技术的提高为平面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使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内涵得到充分展示。

作者:黄倩 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澎澎.数字平面艺术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数字传媒范文篇4

所有行业都是一种社会分工结构,而技术是这个行业结构中的一个“内容”①,决定着行业的合法性来源。我国传统文化行业体系形成于建国初期,是计划体制下的一种文化生产制度安排,表面看是专业型行政组织系统和资源配置系统,深层次看却是基于类型技术的社会分工结构。这种社会分工结构依赖于科技发展进程对于文化生活方式的自然界定,使文化领域有别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而形成相对独立的范畴和话语体系;传统的类型技术包括的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文物保护等界定了文化领域的基本范围,并为文化行业制度即技术管理模式提供了“制度合法性”。由于类型技术能够为不同的文化行业提供明晰的技术边界,进而为文化行业的设计提供明确的制度性边界,因此在各个文化行业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界限和壁垒。类型技术构成了文化行业分工的先天规定性。从历史纵向来考察,农耕社会以人的身体技能为基础产生了绘画、雕刻、戏剧、民间工艺等行业,逐步演进并定型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行业的基础。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使造纸术和印刷术得到改进和提升,催生出分工细化、规模生产的近代出版业,开启了纸质传媒时代。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促进了近代音乐及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入了信息时代,促进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等现代数字文化行业的兴起。传统文化行业架构的确立,得益于类型技术的标识功能。文化领域的类型技术与其他技术一样,其标识功能源于技术本身的工具价值。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既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核心内涵,同时也使工具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标识事物的标尺。人们根据工具来划分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不同时代,也会利用舞台表演技术、声像技术、造纸技术、印刷技术、修复技术等作为工具标尺来标识演艺行业、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出版行业、文物博物馆行业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待文化行业的时候,大多把它看成组织系统而不是技术系统。究其原因,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显性规定,容易让人看到制度边界,而技术则是一种隐性规定,具有自隐特征。因此,外部观察者很难直接感受到隐藏在行业组织内的技术边界,久之则形成了“内容是本质、技术是手段”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技术类型所固有的技术范式构成了传统文化行业的合法性基础。通过技术的类型特征对文化组织进行标识和分类,形成了文化行业系统进行自我认同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也形成了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在由技术范式划定的社会领域,人们在产品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内生出一种共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认同,进而形成一整套维护其地位和利益的独特话语系统,并逐渐凝结为一种团体和社会共识,即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由此,传统文化行业制度被赋予合法性。获得这种行业意识形态支持的文化行业体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超稳定社会结构。

二、类型技术与平台技术是性质不同的技术体系,对技术管理结构和生产关系模式

具有不同的要求类型技术是指某一类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的专业技术集合,是解决某一类生产和消费问题的技术模式。它能支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或产业链,如演艺产业、出版产业、新闻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类型技术具有技术轨道的特性,能够沿着既定的技术方向和路线不断自我强化。类型技术具有由技术范式性质决定的明晰的外部边界,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特征。基于这种技术范式边界建立的文化行业系统,必须遵循技术轨道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结构具有自我强化的动力和功能。平台技术则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平台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资源,体现的是技术资源互补和对现有技术资源的统合,是对类型技术的集成创新。②平台技术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特征,可以为任何开发者的创建应用提供基础服务。与类型技术不同的是,平台技术能够同时为众多产品生产线或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信息平台、数字平台和网络平台支持。从这一意义上说,平台技术构成了所有类型技术的“母体”。目前在文化行业领域,由云计算为核心的各种云平台构成的平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类型技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环境。平台技术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通用性基础,因而具有包容性特征。从技术类型与制度结构的关系看,类型技术对应专业型管理结构,它与科层官僚体制有着良好的匹配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层官僚体制的日益普及和强化伴随着类型技术的日益精细化进程。平台技术对应网络型管理结构,它与扁平化管理体制有着较好的匹配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业已不需要叠床架屋的管理层级,管理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日渐明显。区分类型技术和平台技术的意义在于,不同技术类型的创新进程对制度创新的作用不同。类型技术的渐进创新难以对传统文化行业制度的变革产生决定性影响,相反,它按照自身固有技术轨道的发展甚至可能强化传统行业制度。平台技术的发展则会对文化行业的根本性制度产生重大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体系本身是一种包含基础性制度安排与第二层制度安排的层次结构。③行业制度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更关涉所有制与产权制度,因此是一种基础制度。技术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基础制度创新(文化体制改革)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紧密联系。类型技术的渐进变迁一般难以推动行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平台技术的发展创新将会对文化行业制度的整体性变迁提供强大动力。

三、平台技术抹平了类型技术的轨道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合法性

在技术与制度关系框架下,平台技术与类型技术对管理系统创新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类型技术的发展在创新层次上主要属于第一个层级的渐进性创新,而平台技术则属于第二个层级的质变性创新。渐进性创新体现为技术系统的积累式变革,一般不会伴生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观念的重大变革,其影响也不会超出由技术范式划定的行业范围。质变性创新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变革,不仅有观念上的突破,而且伴有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连锁反应,并引发产业结构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其影响范围将远远超出行业本身,渗入到所有行业(包括文化行业)和社会生活。因此,平台技术的创新不仅影响类型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会影响到行业意识形态的演变。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将重建类型技术的范式并改变其技术轨道。信息技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类型技术的单向发展轨迹,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从各自的专用技术平台转向非专用平台,从窄带要求转向宽带要求,实现了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基础上的产业融合。④同时,数字技术对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及文物保护等传统技术进行冲击并融合而成数字表演、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数字文物遗产保护等技术,逐步向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的方向发展,构建了新型的内容产业,从根本属性上抹平了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技术类型特征。美国斯坦福大学罗兰德•格林(RolandGreene)教授通过对全球诗歌现状的调查发现,数字化已经改变了诗歌的定义:“诗歌的媒介载体早已不是印刷物或舞台表演,而是建构在数字化王国中的媒介手段”⑤。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及创新发展本身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重建类型技术范式的过程中,逐步消减了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身体表演技能、造纸和印刷技术、电子成像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形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个递进阶梯。不同的技术类型具有不同的生产和传播效率,形成不同的文化行业或文化市场结构的“势能位差”。这种技术类型之间阶梯递进的特征,在文化消费上即体现为审美替代效应,即高一级技术产品对低一级技术产品的消费具有替代性。如电影对戏剧、电视对电影、数字音乐对模拟音乐、电子书对纸质书、网络音视频产品对传统音视频产品、移动终端对互联网终端,高技术产品对于低一层级产品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因而也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高技术行业逐步替代和覆盖低技术行业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改变了类型技术的自然逻辑进程,它赋予类型技术新的技术范式,为技术相对落后的文化行业超越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提供了可能性。如,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是一家经营演艺产品的公司,在技术谱系中本身没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但它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了全球资源配置系统和演出营销系统,这使它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演艺公司。据《纽约时报》报道,漫画出版业在苦苦挣扎多年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进军移动终端。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漫画书通常在报刊亭和书店销售,随后逐渐向专营店转移,此后陷入近30年的萧条期。2009年,出版商comiXology公司借数字革命(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东风吹开了长期笼罩在头顶上的阴云。从2009年至2013年6月,通过comiXology平台下载的漫画数量已达1.8亿,其中最近6个月的下载量达8000万次。comiXology的成功是数字漫画市场爆发的一个缩影,该领域的交易额已从2011年的2500万美元攀升至2012年的7000万美元。数字技术大大改变了漫画出版业的发展轨道。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能够突破行业壁垒,形成一体化的市场形态要求。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模糊了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的边界,数字信息技术与戏剧表演、音乐、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物博物馆等实现行业间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诸多交叉性、互渗性的“蓝海”行业或领域,传统文化行业之间不再是行业边界清晰、技术属性专一、区别性产品竞争的状态,边界模糊、技术互渗、产品互补的新业态将使传统文化行业边界分割的技术壁垒逐步消减。文化行业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存在“物理隔绝”,但在虚拟世界中行业壁垒则被打破。数字信息技术世界能够为各个行业提供共存的“母体”,推动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尽管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制度创新决定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但他也承认,技术创新能通过提高市场潜在利润空间、降低信息成本和组织成本为制度变迁提供动力。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跨越体制鸿沟的力量,使传统的文化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方式失去效率优势,从而从根本上动摇和消解行业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为突破现在的行业壁垒提供体制外渠道。

四、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奠定大文化传媒行业的技术基础,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现了生产关系对文化生产力的能动性

一般认为,现实的科技结构影响甚至决定国家上层建筑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技术基础会对应不同的制度化表达方式。⑦从文化领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发展历程看,基于数字和信息的技术创新对于文化行业、文化市场和文化管理模式的影响超越历史上任何技术创新,表现为一种质变过程。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平台技术特征,借助文化生产力的自然发展进程对文化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了整合市场进而整合行业的基础条件。这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在生产关系领域,即突破小文化行业的管理方式、重建大文化行业的制度合法性的基础,推动文化行业的融合创新进程。数字信息技术对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物等类型技术的重建,不仅要求进一步完善行业架构技术创新的原有制度安排,而且要求确定一种全新的有利于平台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这种新型技术管理结构即是超越小文化行业体制的大文化传媒体制。大文化传媒体制能够适应政府与市场关系变化的趋势。⑧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使基于行政性垄断所形成的障碍逐步瓦解,引起政府与市场之间边界的移动和淡化。市场一体化力量的扩张与政府管理职能的缩减,瓦解了文化部与文化艺术行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国家文物局与文物博物馆行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国外市场上的“自出版”行为即是明证。“自出版”突破了政府设置的出版体制壁垒,创造出作者直接面对消费者的“P2C”(ServiceProvidertoCon-sumer)模式。统计数字显示,在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有28种是作家“自出版”图书,排名前50名的图书中,“自出版”图书也达到11种。⑨“自出版”现象事实上已经超出传统的行业管理范围。大文化传媒体制应当是一种生产效率型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管理经验可供借鉴。通过东西方比较不难发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西方社会的“行业”实行以生产主体—市场主体独立性为基础的“果型”或“果树型”联结方式,中国则实行以行政管理为骨架、直属文化单位内化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树型”或“树果型”联结方式。⑩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以呼唤大部制为基础,以生产效率为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建立大文化传媒体制,首先需要将业务相近、管理重叠的多部门合并,建立管理结构上的大文化部制,并用具有大文化观念的“文化传媒”话语代替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话语。同时按照决策、执行、评价监督三分离的原则,形成有利于资源开放性配置、社会化大系统循环的职能管理流程,规避传统行政职能分工中常见的“帕金森现象”和“孤岛行为”輯訛輥,使政务流转从繁杂的纵向管理与横向联系中优化为深度的内部有机衔接。

五、简要结论

数字传媒范文篇5

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档案管理建设中的应用

数字化信息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产生、储存、传输、转换、处理、运算、更新、替换与交换的系统工程技术,是数字传媒中必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也是数字传媒的必然趋势。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就是通过对所需进行存档的图像、音频、视频、文字、图形与动画等各种信息进行存储、传输与加工等处理,将转换为一进制代码的档案信息利用数字化对信息进行检索、整理与保护等程序。数字化技术促成了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模式,同时使档案信息从档案库房管理的传统方式中挣脱出来,其排列方式也是重新设立的程序排列,取代了传统的排列方式,与此同时对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封闭式与重管轻用模式都进行了改革,被开放式与重管促用的模式所取代。所以,为了能够在档案信息馆实现信息的数字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化贯穿档案全部信息与检索程序的编制。1.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前需要对信息数字化进行足够的准备在搭建多媒体平台的同时,准备完成数字化、数字存储、数字化信息输出与处理前准备的各个子系统建立,形成个成熟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进行制作与加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化的工作流程,使管理信息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进行控制,如启动、运行和停止,并计划统一安排其相关的子程序运行的顺序时间;提供该软件程序的操作界面的相关数据库的添加与管理、生成交互控制等。在支持各个应用程序的同时保证安全有效的运行环境。再者就是需要对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的部分进行整理分类,根据需求对分类以后的档案的进行对应的处理,达成高倍的信息传输与存储效率,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使用户对档案信息数据使用与管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管理与检测多媒体资源与环境资源也是一个重点。2.档案检索程序的编程工作目录信息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前提,建立档案数据的目录库是管理好庞大数字信息的档案信息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井井有条并发挥信息化时代强大的检索功能。第一,需要将档案信息的种类划分的清楚,对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分类的数字化处理,将检索系统建立起来,使档案信息能够迅速、全面、准确和快捷的检索出来,进而达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目的。第二,建立著录的标引与机读档案目录。对主题内容、参考价值载体的物质形态以及档案的出处来源等内容进行档案著录标引。对档案编辑目录的同时对信息特点进行分析筛选与登录工作。3.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其数字化的目的在于在互联网上公布档案内容,充分发挥档案全球化的真正价值;使需要者能够不出家门,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档案信息的查询。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到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转变中,其转变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是通过对原图像与文字的扫描功能进行存储与目录检索的编程;另一个是使用文本形式并且辅助档案信息检索的数据;再者就是将以上方式融合一起。使用者可以对所需文档进行搜索。

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处理

档案的数字化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便是如何对所需存档备案的信息采集、传输、组织和储存等。为提高信息采集的高效准确和完整,需要设计并且使用相关的实时采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相关人员将多媒体文件通过此平台发送到档案管理的服务器上,这些多媒体文件被服务器采集的时候,再通过“多媒体文件智能与自动著录的档案管理系统”多媒体文件被放入到信息的档案数据库当中,对于重要文件通过扫描仪将全文扫描的文件与图像发送到信息平台,计算机将自动的把全文保存在目录数据库的通用字段中。通过互联网自动著录或者采集信息后所形成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由于多媒体技术对各个载体的记录方式的不同,举例说明就是图像、文字与声音的等方面进行的处理,进而使档案馆中的各种类型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转换过程。等到纸质档案的数据格式确定后进行数字化信息的转换,通过扫描或者照片等对信息进行录入工作系统,在经过扫描、文件压缩、格式转换与加密管理的纸质档案,最后保存在指定位置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数字档案。无论是档案馆中经过处理的数字化档案还是网络上的实时检索到的信息档案,都需要将无序状态成为井井有条的档案信息,以便于达成人类信息互有时代。

数字传媒范文篇6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数字传媒中国传媒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将于2001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全部数字传媒的发展更会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研究这些影响如何产生,以及中国新闻界为此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文所讲的数字传媒首先是指网络媒体,其次它包括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由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最先都是依附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仍然基本如此。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讨论。

中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发展及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潮到1993年12月6日创办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开通。《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分别于这年1月12日和12月20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7年1月1日和11月7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分别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几个网站资金雄厚、权威性强,它们拥有自己的记者,用多种文字原创性新闻信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2000年5月,北京地区9家新闻媒体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建立了中国首家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千龙新闻网,九大媒体的新闻资源经过整合后,开始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新闻。其后不久,以上海市10余家主要新闻机构为背景、以新闻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网”也正式建成,它每天滚动更新新闻信息千余条,实力较强。具有类似运作形式的网络新闻媒体还有广东的“南方网”,四川的“报刊新闻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山东的“舜网”等多家媒体,它们都是不同形态的、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融合的产物。”(1)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中国的众多网站中,有几家商业性综合网站,知名度和点击率很高。他们是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NetEase)等等,它们也登载新闻,但依照国家规定,都仅限于转载国内媒体的新闻。

网络媒体在中国问世后,网民增长很快,1995年不到1万,96年达到20万,97年67万,98年210万,网民四年增加800多倍。到2000年6月30日,为1690万。到2000年底,已达到2250万。“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内,国内上网人数将增5000万人乃至更多。”(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对互联网发展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以下是根据2001年年6月30日进行的第8次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主要数据:中国网民为2650万。(CNNIC将中国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在中国的网民中,61.3%为男性,38.7%为女性。40岁以下的占88.1%。其中18―24岁的占36.8%,高中(包括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占89.1%。完全自费上网的占70.4,完全公费的占12.6%,余下为二者均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3天,每周上网时间为8.7小时。63.5%的人在网上获得最主要的信息是新闻。31.9%的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有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共有域名1278362个,在倒闭潮洗礼之后,我国WWW网站数量现为242739个,北京居首位,占21.8%。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25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目前的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合理,普及率有了提高,互联网络正在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发展。同时,低收入、低年龄的人占据我国网民的大多数。尽管我国网民人数继续增加,但目前这种结构决定了网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其难以拥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并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互联网络用户所占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是在京、沪、穗这几个网民数量最多的城市,网民的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

中国对互联网是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重视发挥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中国年轻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提出,“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虽然他们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终归是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传统媒体网站已进入了改版、改组、改制时期,以不断适应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进行数字化融合、优势互补,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媒体纪元”。(4)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服务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加入世贸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看上去不像其他许多行业那样大。因为新闻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非物品贸易,系服务贸易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方要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其他相关问题,与别的成员方进行谈判,将达成的承诺逐项列入该成员方的具体承诺表。其中的内容为:a.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限制等;b.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c.其他承诺,包括有关标准和资格等方面的承诺,实施承诺的时间框架等。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少开放一些部门、少放宽一些交易种类、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可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予以适当的通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新闻业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暂时可由成员国本身决定。(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暂时不会完全开放新闻业。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少数成员在2005年以前,可以存在与最惠国待遇不符的暂时性措施。(6)换句话说,在“入世”的头几年,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原则”),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关乎20005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定出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变数很多的问题,留待后文分析。

尽管如此,中国已确定开放发行业、广告业。发行业“入世”后,传媒销售渠道会增多,竞争性会增强,垄断保护程度会降低。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已有德国资本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公司(Bertlesmman)已在上海创办了合资企业的读者俱乐部,到1999年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2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并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某些境外刊物,如时尚、休闲的刊物已开始在中国发行,渐渐还有其他非新闻类报刊也会准许在中国发行。入世后国外发行公司会凭借其实力和经验进行运作,会使受人们欢迎的报刊占领比现在更大的读者市场份额。

另外,“入世”后,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广告质量、广告载体、广告业务运作都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外资广告机构会增多和加强。中美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三至四年内将逐步取消包括对广告领域的限制,在此期间,美国的服务供应商将可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无疑将对现有的广告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外商的广告也会明显增多,据有人估计,在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大企业中,有81%的企业每年要拿出一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广告宣传。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透明度原则,或许有一天会要求中国各报纸也加入像ABC这样的专门定时统计和公布报纸发行量的组织。因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广告商和广告客户的利益。可想而知,在定期公布发行量的条件下,发行量小的报纸所得广告将会越来越少。

不难想到,发行、广告两项都会使那些受读者欢迎的报纸走向良性循环,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如果没有新招就会走向恶性循环。如果说报纸发行还可以在“公费市场”那一部分借助于权力部门的“红头文件”,那么对广告来说,“红头文件”则是无济于事的。

“入世”以后,电视业与报业差不多,都不会向国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要求的那种开放。但是,与新闻传播机关密切相关的电影服务,则是中国承诺开放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作了两项承诺。第一项,“入世”以后,中国进口的外国影片从现在的被年10部增加到20部。第二项,外资可以参与改造中国影院,但是它的股份不超过49%。(7)

中国还承诺,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开放运输、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货物流通分销权。这无疑将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在内。图文电视、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在中国“入世”后两年内、传呼服务在三年内可达到50%,4年内可达到51%。

货物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新闻作为一种服务业,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则受有关货物贸易的规定的制约,所以,还需要把新闻放到货物贸易范围内来研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切实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的待遇,要不低于那里的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几项例外)。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中,给予一成员方的优惠、让步,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

根据以上精神,物资和设备进口关税将大大降低,有的全部取消,同时将逐步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如木材和纸张的关税目前分别为12-18%和15-25%,将降至5-7.5%。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税,将从目前的平均13%多降至零,大部分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现。(8)这些电信设备、器材等进口关税降低或免除,电信业的成本和服务收费都会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业虽然不会完全开放,受“入世”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小的。

中国对网络传播的立法管理

网络媒体在具备优越性能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期以来的驾轻就熟的新闻控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比如,各种损害其意识形态和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信息和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在网上可以说难以记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中国努力发展“防火墙”(firewall)技术,积极创建“网上警察”。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立法速度,据了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的立法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国家。

中国仅在2000年就制订了7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和言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五)中央级新闻单位、省部级新闻单位和省会直属新闻单位,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六)互联网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七)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八)电子公告服务(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条件的行为),应当接受信息产业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一法律文件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惩罚那些“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人。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规定的总体特征是对新闻信息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戴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的规定,它所讲的“其他来源的新闻”是包括境外媒体的新闻。这条规定实际上是说,非新闻单位建立网站登载的新闻,只能是转载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

在网络规定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个人网站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人民网论坛上2001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的题为《个人网站将面临“全军覆没”》,(作者拈花笑)文章说:曾经为网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数个人网站,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文章认为,个人网站首先是无法达到准许开办的条件。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被归入了“增值电信业务”类别中。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说,以上条件个人网站的站主们都不具备。其次,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精神,个人网站根本没有刊登新闻的资格。那么,经营留言板、聊天室、BBS,如何呢?也不行。因为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精神,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未经专项批准或者专项备案手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电子公告服务。”作为个人网站,取得许可证已经不易,现在又要进行专项审批,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有关因特网及新闻管理的法规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关于“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新闻来源的新闻”,与中国已承诺的向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开放有矛盾。网站传播的新闻内容必须合乎中国法律,但对新闻来自何处不作限制性的规定,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如,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条例,中国禁止外商对国内电缆电视网络投资。但由于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入世”后电信投资的禁忌将被解除,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其他资本的介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9)

走向联合中的中国传媒

立法管理网络媒体,只是部分地,甚至也只是暂时地解决了中国传媒的一些问题。中国媒体由于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在“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对此不无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媒体的联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从1996年1月,就出现了第一个报业集团。最初中央批准组建报业集团,可能是把有利于管理(让大报管理好若干小报小刊)作为主要动因来考虑的,但随着加入世贸的迫近,越来越把适应“入世”以后的竞争形势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要尽快把媒体做大做强,适应‘入世’以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强大媒体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九大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迪斯尼(Disney)、贝塔斯曼(Bertlesmman)、Viacom、News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NHK)。这里还没有考虑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传媒产业,以及雅虎和默多克正在酝酿结盟的新情况。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10)

而中国现实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媒体并没有联合舰队在大江大洋航行,有的只是千帆竞发,而且只能在限定的区段航行。这就是机关传媒体制所造成的特有现象。中国新闻事业从现有规模来讲,可谓相当庞大。报纸2038种(1999),杂志至8187种(1999),广播电台732家(2000),但曾经达到1416家(1997)。1千瓦以上的电视台1313家(2000),但各种“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曾经达到3125家(1994)。(11)

机关媒体体制的特点,在于它办媒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以及对信息产业规模的要求,也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只要是个权力部门,都可以办个报(有些还包括办个台)。无论是省、地、县,还是部、厅、局,都有办机关报刊的权利;广播电视方面,更是有“四级(中央、省、地、县)办广播电视”的明确方针。很显然,这样的机制是无法适应“入世”以后的信息全球化和国际传播竞争的新形势的。

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出现集团化趋势,并且发展得很快。报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例如,广州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北京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哈尔滨报业集团、山东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已有报业集团不下20个。它们在主业之外还经营多种企业,因此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付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进入和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争所形成的内挤外压的挑战,广播电视界的人士也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大型的电视集团是非常必要的。但官方的要求也只是“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广州已经在筹办广播电视集团,函盖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还可能进入电讯领域。

中国现有的报业集团或广播电视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抓住传媒集团经营的要领,因为它们只在限定的区域、限定的媒体中运作。这是机关媒体的体制使得它们只能如此。尽管中国在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沿海发达地区新闻传媒的经济、技术、经验等优势,无法通过股份制实行联合办媒体的办法,发挥到西部或其他地区。

现在,新的形势急需人们解放思想,从发展信息产业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建设新闻业。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有的人提出的主张很彻底:“采取资本重组这一集团的运行方式,用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行跨媒体(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联合)、跨行业(如与电子、电信、计算机网络、以至实力强大的企业联合)、跨地区(如与其他省、地、县联合)、甚至跨体制、跨国别的经营。这种发展思路,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12)

此外,中国许多传媒界人士都已经有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的共识。有一些大的媒体早就在不作张扬地开始实行股份制或类似股份制的做法(如哈尔滨报业集团、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期刊),采取了在保证编辑权和终审权的前提下吸收境外、国外资金的做法(多达十多种)。

把股份制引进新闻传播业,并在此基础上办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传媒,将是对机关传媒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突破,对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入世”后中国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努力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虽然意识形态的某些领域有所松动,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共产党和政府谋求的是,媒介传播既要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信息的需要,还要不让它冲破党为意识形态所设的堤防。

当前,中国传媒似乎呈现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开放的形势。一些与时政新闻关联程度较低的软性电影、电视节目或媒体逐步合法地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特别是音乐、体育、文教类电视节目,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如国际知名的电视频道MTV(音乐频道)、ESPN(EntertainmentandSportsProgramNetwork,娱乐与体育节目网)、Discovery(探索频道)等频道已通过赠送、低价销售、甚至付出播出费的方式进入内地有线电视系统。(13)中国目前共允许22个外资电视频道有限落地。(14)

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许多世界知名公司都经由香港的公司与内地接触。例如,默多克(K.RupertMurdock)的新闻集团(theNewsCorporationLimited)1993年从香港李泽楷手中买下StarTV,推出了在内地家喻户晓的凤凰卫视。Star的Channel[V]音乐台、卫视中文台、卫视体育台等7个频道已经在内地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等地方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N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数字压缩和加密技术、互动电视技术的供应商。2001年5月,NDS在中国成立第一家独资分公司,推行技术的本土化。新闻集团还投资了中国著名的以宽带服务为主的网通公司。2001年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AOL-时代华纳收购了华娱电视。华娱电视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华语文化的电视台,在香港进行节目制作,在华南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华娱的加入,无疑为AOL-时代华纳填补了在亚洲的销售网络的空白。新加坡报业控股传迅公司,通过与香港一家公司联手,再与中国内地一家公司合作,针对中国电视市场制作高素质节目,并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映。(15)

在印刷媒介方面,海外传媒会以软性杂志、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作为进入我国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投资、控股、合办等形式,国外一些原版杂志、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出现专门的中文版外国期刊、报纸等。(16)美国《商业周刊》已被允许出中文版。

可以肯定,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国媒体各种形式的进入、渗入,可能比以上所列举的还要多。但引进的播放新闻的电视频道,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限制在三级以上的宾馆或外国人住宅区播放。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中国将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收集外国卫星广播信号,然后通过中国的卫星传送出去,上述宾馆需要付费收看。

中国将会长期地坚持在媒体股份公司中,努力做到国家控股。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也会通过立法来确保现在已经实行的编辑权或编辑终审权在中方手里。

还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入世”以后,会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团结一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新闻、出版、影视等作为“例外”,使之不完全纳入自由贸易而奋斗。这种奋斗可能不会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因为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在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反对文化一体化,它们要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美国化、西方化。比如,法国规定国营电台播放的歌曲中40%应该是法语歌曲。美法关于“文化产品”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法国坚持认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应纳入自由贸易,“不能用对待普通商品的办法来对待影视作品”,以至最后双方同意将视听产品排除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服务贸易对策。一方面遵守各项规则,另一方面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例外情况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对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及其程度方面给予适当的灵活性。(17)

不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实力尚不雄厚的传媒产业被外来强势传媒所击溃,进行了一些立法上的探索,或者立法制止外国传媒产品在本国市场和社会空间的泛滥,或者为本国传媒产业的增长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保护,这里以以色列和波兰为例。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以色列的议员们就是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街头还是在家庭卧室里,以色列人都被浸泡在美国的流行音乐里。

2000年5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国家电视台所播放的歌曲中希伯莱文歌曲必须占一半(希伯莱文是以色列的国语)。投票的结果是36票赞成,0票反对。该项法案的发起人、反对党工党的议员约纳·亚哈夫说:我们正在修筑一道防护墙,以防外国文化的泛滥。

近年来,波兰各界开始意识到复兴民族传媒业的价值所在。波兰政府为合作拍摄爱国主义和民族历史的严肃题材的影片提供启动资金,并要求电视台、特别是有线电视台拿出部分收入资助国产片的摄制。作为对它们的回报,政府批准这些电视台营业,并鼓励社会向民族影视业投资。1999年,波兰一共摄制了27部国产片,达到了1989年前的摄制水平。2000年,波兰国产片10年来首次在票房收入上击败了美国片,波兰的民族英雄首次在银屏上击败了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动作片英雄。(18)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设想,“入世”以后,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以后,中国传播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是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信息全球化面前开放比封堵好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认为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隔离的信息环境,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过或仍在采取各种阻拦信息全球化的措施,例如:禁止国外报纸进口;禁止或限制国外社会科学刊物进口;干扰西方国家的广播电台的广播;禁止向居民出售卫星电视天线,不让市民收看境外电视;等等。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恰恰证明,闭关锁国让国人不知外部世界信息,利小弊大,而且最终小利也保不住;开放,让信息流通起来,利大弊小,并且最终也能把小弊也能克服。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全球化。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全球化面前,与其封堵,不如开放,同时在开放中去解决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本文提出封堵不如开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以下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封堵难以奏效。

(1)“入世”所带来各种变化,将从不同的角度给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以助推力。比如,加入世贸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革,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还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而这种社会心理的震荡和变化,将使社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的认同程度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2)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封堵网上信息越来越困难。尽管防火墙能阻挡住信息,但如果国家频繁地使用防火墙技术,就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共享性等正面作用,等于在互联网上搞自我封闭。何况通过使用链接技术、服务器、电子邮件以及破防火墙的技术,人们仍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中国网民在达到5千万以上之后,估计网络传播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要大很多。

(3)中国已鉴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终归是要交人大通过的。而这个公约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使这一条在有所保留的情况下通过,也会要求新闻自由度有显著的提高。

(4)我国新闻立法,已经呼吁一二十年,在全国人大中联署提出提案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新闻立法,意味着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势在必行。要使现在能与未来平稳接轨,就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提高信息量,逐步提高新闻自由度。

第二,互联网对国外网络内容供应开放,必然导致新闻的法治。中国虽然现在有各种管理新闻和信息的法规性文件,但就传播内容的管理上,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规性文件中禁载规定作衡量标准。而是以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的所谓“宣传口径”、“宣传纪律”来要求媒体。法规文件中的诸如禁止“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等等,新闻工作者一般不会违背它们,而“宣传口径”、“宣传纪律”,几乎都是临时性的指令,比如俄罗斯领导人的丑闻不要炒;台湾最高领导人姓名在报道中不要提,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要报;等等。违背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哪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国“入世”以后,一旦中外合资网站也可以自己选择新闻登载,就不可能以党的宣传口径来要求,只能以法律来要求,这才符合法治精神。

第三,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锻炼人民接受负面信息承受力的地方。

现在确有很多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比从传统媒体那里多得多的信息。“据调查,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的特征是:30岁以下;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中高层次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19)不难看出,这些群体是负面信息承受能力较高者,也是能够使用各种技术找到信息者。

中国现在正是发展最快的兴旺时期,正是有条件锻炼和逐步提高人民对多元信息的承受能力的时期。笔者主张在网上要比在传统媒体上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网络传播一方面是满足文化程度高的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需要。因为那种没有全面、平衡报道,只褒不贬的宣传,不符合西方国家受众的习惯,不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许多境外受众认为我们的网络传媒只是宣传工具,他们宁可先从其它网站搜寻信息,即使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这值提我们重视。对境外受众,我们更必先赢得他们的选择,然后才谈得上宣传效果。”(20)

为使新闻自由度的提高走渐进发展的路子,应抓紧从现在起的5年多的时间,逐步减少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约束,使得新闻在遵守有关法规性文件的禁载规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增强对于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继续在广东、华南,让较多的境外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落地;扩大网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做到中国发生的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国外网站报道的,国内网站也有报道。逐步带动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扩大覆盖面和信息量。

注释:

(1)、(2)、(4)《加速数字化融合,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华网,2001.0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1/7)》,见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加入WTO中国电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中国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步亭《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入世”挑战》,《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3)、(16)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14)、(15)张立伟《传媒大亨虎势中国》,解放日报,2001年7月18日

(17)陈静诗《加入WTO与我国新闻传媒对策刍议》,《当代传播》2000年第5期

(18)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数字传媒范文篇7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数字传媒中国传媒

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将于2001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已成定局。“入世”对中国各行各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乃至全部数字传媒的发展更会带来影响和挑战。本文将研究这些影响如何产生,以及中国新闻界为此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文所讲的数字传媒首先是指网络媒体,其次它包括那些已经使用或正准备使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由于中国的网络媒体最先都是依附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仍然基本如此。所以很难将二者分开讨论。

中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发展及趋势

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化的进程,最早可以追潮到1993年12月6日创办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开通。《神州学人》杂志和《中国贸易报》分别于这年1月12日和12月20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7年1月1日和11月7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分别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这几个网站资金雄厚、权威性强,它们拥有自己的记者,用多种文字原创性新闻信息,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2000年5月,北京地区9家新闻媒体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建立了中国首家独立的网络新闻媒体——千龙新闻网,九大媒体的新闻资源经过整合后,开始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新闻。其后不久,以上海市10余家主要新闻机构为背景、以新闻传播为主营业务的“东方网”也正式建成,它每天滚动更新新闻信息千余条,实力较强。具有类似运作形式的网络新闻媒体还有广东的“南方网”,四川的“报刊新闻网”,浙江的“浙江在线”,山东的“舜网”等多家媒体,它们都是不同形态的、相互独立的传统媒体在网上融合的产物。”(1)

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传播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

中国的众多网站中,有几家商业性综合网站,知名度和点击率很高。他们是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NetEase)等等,它们也登载新闻,但依照国家规定,都仅限于转载国内媒体的新闻。

网络媒体在中国问世后,网民增长很快,1995年不到1万,96年达到20万,97年67万,98年210万,网民四年增加800多倍。到2000年6月30日,为1690万。到2000年底,已达到2250万。“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内,国内上网人数将增5000万人乃至更多。”(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对互联网发展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统计。以下是根据2001年年6月30日进行的第8次调查所得到的一些主要数据:中国网民为2650万。(CNNIC将中国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以上的中国公民。)在中国的网民中,61.3%为男性,38.7%为女性。40岁以下的占88.1%。其中18―24岁的占36.8%,高中(包括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占89.1%。完全自费上网的占70.4,完全公费的占12.6%,余下为二者均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3天,每周上网时间为8.7小时。63.5%的人在网上获得最主要的信息是新闻。31.9%的用户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通过网络商店购买过商品或服务。中国有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839万台。共有域名1278362个,在倒闭潮洗礼之后,我国WWW网站数量现为242739个,北京居首位,占21.8%。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257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3)

与过去的调查结果相比,目前的网民分布在结构上更为广泛、合理,普及率有了提高,互联网络正在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发展。同时,低收入、低年龄的人占据我国网民的大多数。尽管我国网民人数继续增加,但目前这种结构决定了网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使其难以拥有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商业价值。并且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互联网络用户所占的比例显得微不足道,即便是在京、沪、穗这几个网民数量最多的城市,网民的比例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

中国对互联网是持积极推进的态度,同时重视发挥它在宣传方面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中国年轻人“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一切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提出,“要增强紧迫感,加快发展网络新闻事业,尽快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宣传体系。”虽然他们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终归是要促进网络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一些大型传统媒体网站已进入了改版、改组、改制时期,以不断适应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进行数字化融合、优势互补,这将创造一个新的媒体纪元”。(4)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服务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加入世贸对新闻业的直接影响,看上去不像其他许多行业那样大。因为新闻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非物品贸易,系服务贸易范围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成员方要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其他相关问题,与别的成员方进行谈判,将达成的承诺逐项列入该成员方的具体承诺表。其中的内容为:a.有关市场准入的条件、限制等;b.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和资格;c.其他承诺,包括有关标准和资格等方面的承诺,实施承诺的时间框架等。而且,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特别待遇”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少开放一些部门、少放宽一些交易种类、逐步扩大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可根据它们的发展情况,予以适当的通融。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服务业之一的新闻业是否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暂时可由成员国本身决定。(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暂时不会完全开放新闻业。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少数成员在2005年以前,可以存在与最惠国待遇不符的暂时性措施。(6)换句话说,在“入世”的头几年,国外传媒打入中国并享受国内传媒相同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原则”),还不可能成为事实。但是,关乎20005年以后新闻业开放的承诺表,终归要制定出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变数很多的问题,留待后文分析。

尽管如此,中国已确定开放发行业、广告业。发行业“入世”后,传媒销售渠道会增多,竞争性会增强,垄断保护程度会降低。上海一家发行公司已有德国资本进入。世界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公司(Bertlesmman)已在上海创办了合资企业的读者俱乐部,到1999年在中国已有150万会员,2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并向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扩张。某些境外刊物,如时尚、休闲的刊物已开始在中国发行,渐渐还有其他非新闻类报刊也会准许在中国发行。入世后国外发行公司会凭借其实力和经验进行运作,会使受人们欢迎的报刊占领比现在更大的读者市场份额。

另外,“入世”后,广告的数量和种类、广告质量、广告载体、广告业务运作都将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外资广告机构会增多和加强。中美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三至四年内将逐步取消包括对广告领域的限制,在此期间,美国的服务供应商将可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无疑将对现有的广告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外商的广告也会明显增多,据有人估计,在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大企业中,有81%的企业每年要拿出一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广告宣传。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透明度原则,或许有一天会要求中国各报纸也加入像ABC这样的专门定时统计和公布报纸发行量的组织。因为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广告商和广告客户的利益。可想而知,在定期公布发行量的条件下,发行量小的报纸所得广告将会越来越少。

不难想到,发行、广告两项都会使那些受读者欢迎的报纸走向良性循环,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如果没有新招就会走向恶性循环。如果说报纸发行还可以在“公费市场”那一部分借助于权力部门的“红头文件”,那么对广告来说,“红头文件”则是无济于事的。

“入世”以后,电视业与报业差不多,都不会向国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所要求的那种开放。但是,与新闻传播机关密切相关的电影服务,则是中国承诺开放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国作了两项承诺。第一项,“入世”以后,中国进口的外国影片从现在的被年10部增加到20部。第二项,外资可以参与改造中国影院,但是它的股份不超过49%。(7)

中国还承诺,将在3年内分阶段取消在流通服务上的一切限制,开放运输、批发、零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货物流通分销权。这无疑将包括音像制品、娱乐软件在内。图文电视、视频点播等增值服务在中国“入世”后两年内、传呼服务在三年内可达到50%,4年内可达到51%。

货物贸易范围内的影响。

新闻作为一种服务业,受《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影响。新闻业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则受有关货物贸易的规定的制约,所以,还需要把新闻放到货物贸易范围内来研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根据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切实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口产品在进口国享受的待遇,要不低于那里的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几项例外)。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在货物贸易中,给予一成员方的优惠、让步,应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方。

根据以上精神,物资和设备进口关税将大大降低,有的全部取消,同时将逐步取消所有的进口配额。如木材和纸张的关税目前分别为12-18%和15-25%,将降至5-7.5%。对于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信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关税,将从目前的平均13%多降至零,大部分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现。(8)这些电信设备、器材等进口关税降低或免除,电信业的成本和服务收费都会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业虽然不会完全开放,受“入世”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但间接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小的。

中国对网络传播的立法管理

网络媒体在具备优越性能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期以来的驾轻就熟的新闻控制,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比如,各种损害其意识形态和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信息和言论,以及黄色信息,在网上可以说难以记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中国努力发展“防火墙”(firewall)技术,积极创建“网上警察”。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立法速度,据了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以全面的立法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国家。

中国仅在2000年就制订了7个涉及互联网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中涉及新闻和言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一)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从事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拟开办电子公告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四)从事新闻、出版以及电子公告等服务项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五)中央级新闻单位、省部级新闻单位和省会直属新闻单位,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

(六)互联网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的新闻,必须另行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七)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申请在境内境外上市或者同外商合资、合作,应当事先经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其中,外商投资的比例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八)电子公告服务(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条件的行为),应当接受信息产业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一法律文件规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惩罚那些“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人。

这些法规对于规范和管理国内网站的建设和活动,对于防止和剔除有害的信息、言论,对于保护网络安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规定的总体特征是对新闻信息管理十分严格。特别是“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戴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的规定,它所讲的“其他来源的新闻”是包括境外媒体的新闻。这条规定实际上是说,非新闻单位建立网站登载的新闻,只能是转载传统媒体发表的新闻。

在网络规定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个人网站就很难有生存空间。人民网论坛上2001年8月1日发表的一篇的题为《个人网站将面临“全军覆没”》,(作者拈花笑)文章说:曾经为网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无数个人网站,正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文章认为,个人网站首先是无法达到准许开办的条件。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互联网信息服务”被归入了“增值电信业务”类别中。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公司;(二)有与开展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三)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四)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说,以上条件个人网站的站主们都不具备。其次,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精神,个人网站根本没有刊登新闻的资格。那么,经营留言板、聊天室、BBS,如何呢?也不行。因为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精神,要想经营电子公告服务(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等),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未经专项批准或者专项备案手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开展电子公告服务。”作为个人网站,取得许可证已经不易,现在又要进行专项审批,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有关因特网及新闻管理的法规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关于“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新闻来源的新闻”,与中国已承诺的向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开放有矛盾。网站传播的新闻内容必须合乎中国法律,但对新闻来自何处不作限制性的规定,这应该是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又如,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条例,中国禁止外商对国内电缆电视网络投资。但由于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入世”后电信投资的禁忌将被解除,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其他资本的介入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9)

走向联合中的中国传媒

立法管理网络媒体,只是部分地,甚至也只是暂时地解决了中国传媒的一些问题。中国媒体由于过于分散、力量薄弱,在“入世”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对此不无忧虑。经过一段时间的议论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媒体的联合,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从1996年1月,就出现了第一个报业集团。最初中央批准组建报业集团,可能是把有利于管理(让大报管理好若干小报小刊)作为主要动因来考虑的,但随着加入世贸的迫近,越来越把适应“入世”以后的竞争形势作为主要因素来考虑,要尽快把媒体做大做强,适应‘入世’以后所要面对的国际强大媒体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九大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时代华纳(TimeWarnerInc.)、迪斯尼(Disney)、贝塔斯曼(Bertlesmman)、Viacom、NewsCorporation、索尼、TCL、Universal和日本广播公司(NHK)。这里还没有考虑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公司合并形成的特大型传媒产业,以及雅虎和默多克正在酝酿结盟的新情况。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10)

而中国现实情况大不一样,中国媒体并没有联合舰队在大江大洋航行,有的只是千帆竞发,而且只能在限定的区段航行。这就是机关传媒体制所造成的特有现象。中国新闻事业从现有规模来讲,可谓相当庞大。报纸2038种(1999),杂志至8187种(1999),广播电台732家(2000),但曾经达到1416家(1997)。1千瓦以上的电视台1313家(2000),但各种“官方”批准建立的电视台曾经达到3125家(1994)。(11)

机关媒体体制的特点,在于它办媒体不是根据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以及对信息产业规模的要求,也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只要是个权力部门,都可以办个报(有些还包括办个台)。无论是省、地、县,还是部、厅、局,都有办机关报刊的权利;广播电视方面,更是有“四级(中央、省、地、县)办广播电视”的明确方针。很显然,这样的机制是无法适应“入世”以后的信息全球化和国际传播竞争的新形势的。

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出现集团化趋势,并且发展得很快。报业集团在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例如,广州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羊城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北京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哈尔滨报业集团、山东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全国已有报业集团不下20个。它们在主业之外还经营多种企业,因此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为了应付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进入和国内报刊、网络等媒体的竞争所形成的内挤外压的挑战,广播电视界的人士也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培育出若干个大型的电视集团是非常必要的。但官方的要求也只是“以省为单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上海、广州已经在筹办广播电视集团,函盖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还可能进入电讯领域。

中国现有的报业集团或广播电视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抓住传媒集团经营的要领,因为它们只在限定的区域、限定的媒体中运作。这是机关媒体的体制使得它们只能如此。尽管中国在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但在目前的体制下,沿海发达地区新闻传媒的经济、技术、经验等优势,无法通过股份制实行联合办媒体的办法,发挥到西部或其他地区。

现在,新的形势急需人们解放思想,从发展信息产业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经济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建设新闻业。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有的人提出的主张很彻底:“采取资本重组这一集团的运行方式,用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行跨媒体(如与报业集团、出版集团联合)、跨行业(如与电子、电信、计算机网络、以至实力强大的企业联合)、跨地区(如与其他省、地、县联合)、甚至跨体制、跨国别的经营。这种发展思路,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向。”(12)

此外,中国许多传媒界人士都已经有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的共识。有一些大的媒体早就在不作张扬地开始实行股份制或类似股份制的做法(如哈尔滨报业集团、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期刊),采取了在保证编辑权和终审权的前提下吸收境外、国外资金的做法(多达十多种)。

把股份制引进新闻传播业,并在此基础上办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传媒,将是对机关传媒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突破,对中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入世”后中国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努力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虽然意识形态的某些领域有所松动,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仍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共产党和政府谋求的是,媒介传播既要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对信息的需要,还要不让它冲破党为意识形态所设的堤防。

当前,中国传媒似乎呈现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开放的形势。一些与时政新闻关联程度较低的软性电影、电视节目或媒体逐步合法地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特别是音乐、体育、文教类电视节目,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如国际知名的电视频道MTV(音乐频道)、ESPN(EntertainmentandSportsProgramNetwork,娱乐与体育节目网)、Discovery(探索频道)等频道已通过赠送、低价销售、甚至付出播出费的方式进入内地有线电视系统。(13)中国目前共允许22个外资电视频道有限落地。(14)

为了进入中国内地,许多世界知名公司都经由香港的公司与内地接触。例如,默多克(K.RupertMurdock)的新闻集团(theNewsCorporationLimited)1993年从香港李泽楷手中买下StarTV,推出了在内地家喻户晓的凤凰卫视。Star的Channel[V]音乐台、卫视中文台、卫视体育台等7个频道已经在内地三星级宾馆、涉外公寓等地方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N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数字压缩和加密技术、互动电视技术的供应商。2001年5月,NDS在中国成立第一家独资分公司,推行技术的本土化。新闻集团还投资了中国著名的以宽带服务为主的网通公司。2001年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AOL-时代华纳收购了华娱电视。华娱电视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华语文化的电视台,在香港进行节目制作,在华南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华娱的加入,无疑为AOL-时代华纳填补了在亚洲的销售网络的空白。新加坡报业控股传迅公司,通过与香港一家公司联手,再与中国内地一家公司合作,针对中国电视市场制作高素质节目,并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映。(15)

在印刷媒介方面,海外传媒会以软性杂志、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作为进入我国市场的突破口,通过投资、控股、合办等形式,国外一些原版杂志、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出现专门的中文版外国期刊、报纸等。(16)美国《商业周刊》已被允许出中文版。

可以肯定,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国媒体各种形式的进入、渗入,可能比以上所列举的还要多。但引进的播放新闻的电视频道,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限制在三级以上的宾馆或外国人住宅区播放。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中国将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收集外国卫星广播信号,然后通过中国的卫星传送出去,上述宾馆需要付费收看。

中国将会长期地坚持在媒体股份公司中,努力做到国家控股。即使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也会通过立法来确保现在已经实行的编辑权或编辑终审权在中方手里。

还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入世”以后,会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团结一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新闻、出版、影视等作为“例外”,使之不完全纳入自由贸易而奋斗。这种奋斗可能不会是完全没有成果的。因为世界上确有不少国家在赞成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反对文化一体化,它们要求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美国化、西方化。比如,法国规定国营电台播放的歌曲中40%应该是法语歌曲。美法关于“文化产品”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法国坚持认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应纳入自由贸易,“不能用对待普通商品的办法来对待影视作品”,以至最后双方同意将视听产品排除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中国的新闻事业,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制定服务贸易对策。一方面遵守各项规则,另一方面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例外情况制定一些对本国有利的政策,对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及其程度方面给予适当的灵活性。(17)

不少新兴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实力尚不雄厚的传媒产业被外来强势传媒所击溃,进行了一些立法上的探索,或者立法制止外国传媒产品在本国市场和社会空间的泛滥,或者为本国传媒产业的增长尽可能地提供法律保护,这里以以色列和波兰为例。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但以色列的议员们就是无法容忍这样的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街头还是在家庭卧室里,以色列人都被浸泡在美国的流行音乐里。

2000年5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一项法案,要求国家电视台所播放的歌曲中希伯莱文歌曲必须占一半(希伯莱文是以色列的国语)。投票的结果是36票赞成,0票反对。该项法案的发起人、反对党工党的议员约纳·亚哈夫说:我们正在修筑一道防护墙,以防外国文化的泛滥。

近年来,波兰各界开始意识到复兴民族传媒业的价值所在。波兰政府为合作拍摄爱国主义和民族历史的严肃题材的影片提供启动资金,并要求电视台、特别是有线电视台拿出部分收入资助国产片的摄制。作为对它们的回报,政府批准这些电视台营业,并鼓励社会向民族影视业投资。1999年,波兰一共摄制了27部国产片,达到了1989年前的摄制水平。2000年,波兰国产片10年来首次在票房收入上击败了美国片,波兰的民族英雄首次在银屏上击败了施瓦辛格、史泰龙等动作片英雄。(18)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设想,“入世”以后,特别是在5年过渡期以后,中国传播政策会有所调整,但是在可以遇见的将来,从政策制定层面来看,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信息全球化面前开放比封堵好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总是认为要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隔离的信息环境,以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过或仍在采取各种阻拦信息全球化的措施,例如:禁止国外报纸进口;禁止或限制国外社会科学刊物进口;干扰西方国家的广播电台的广播;禁止向居民出售卫星电视天线,不让市民收看境外电视;等等。社会主义世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恰恰证明,闭关锁国让国人不知外部世界信息,利小弊大,而且最终小利也保不住;开放,让信息流通起来,利大弊小,并且最终也能把小弊也能克服。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信息全球化。在不可阻挡的信息全球化面前,与其封堵,不如开放,同时在开放中去解决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

本文提出封堵不如开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以下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封堵难以奏效。

(1)“入世”所带来各种变化,将从不同的角度给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以助推力。比如,加入世贸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变革,它所引起的社会震荡还会引起社会心理的震荡。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所说的:“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而这种社会心理的震荡和变化,将使社会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的认同程度不断下降,从而会使这种控制的有效性逐步降低。

(2)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封堵网上信息越来越困难。尽管防火墙能阻挡住信息,但如果国家频繁地使用防火墙技术,就大大削弱了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共享性等正面作用,等于在互联网上搞自我封闭。何况通过使用链接技术、服务器、电子邮件以及破防火墙的技术,人们仍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中国网民在达到5千万以上之后,估计网络传播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将要大很多。

(3)中国已鉴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终归是要交人大通过的。而这个公约规定“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使这一条在有所保留的情况下通过,也会要求新闻自由度有显著的提高。

(4)我国新闻立法,已经呼吁一二十年,在全国人大中联署提出提案的人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新闻立法,意味着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势在必行。要使现在能与未来平稳接轨,就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提高信息量,逐步提高新闻自由度。

第二,互联网对国外网络内容供应开放,必然导致新闻的法治。中国虽然现在有各种管理新闻和信息的法规性文件,但就传播内容的管理上,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规性文件中禁载规定作衡量标准。而是以比正式的法规文件规定的要严得多的所谓“宣传口径”、“宣传纪律”来要求媒体。法规文件中的诸如禁止“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等等,新闻工作者一般不会违背它们,而“宣传口径”、“宣传纪律”,几乎都是临时性的指令,比如俄罗斯领导人的丑闻不要炒;台湾最高领导人姓名在报道中不要提,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要报;等等。违背这些宣传纪律、宣传口径,很难说它违背哪一个法规性文件。中国“入世”以后,一旦中外合资网站也可以自己选择新闻登载,就不可能以党的宣传口径来要求,只能以法律来要求,这才符合法治精神。

第三,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锻炼人民接受负面信息承受力的地方。

现在确有很多受众从网络上获得比从传统媒体那里多得多的信息。“据调查,中国互联网最主要用户的特征是:30岁以下;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中高层次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19)不难看出,这些群体是负面信息承受能力较高者,也是能够使用各种技术找到信息者。

中国现在正是发展最快的兴旺时期,正是有条件锻炼和逐步提高人民对多元信息的承受能力的时期。笔者主张在网上要比在传统媒体上有更大的信息量,要有更大的覆盖面。网络传播一方面是满足文化程度高的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需要。因为那种没有全面、平衡报道,只褒不贬的宣传,不符合西方国家受众的习惯,不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许多境外受众认为我们的网络传媒只是宣传工具,他们宁可先从其它网站搜寻信息,即使是关于中国的信息。这值提我们重视。对境外受众,我们更必先赢得他们的选择,然后才谈得上宣传效果。”(20)

为使新闻自由度的提高走渐进发展的路子,应抓紧从现在起的5年多的时间,逐步减少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的约束,使得新闻在遵守有关法规性文件的禁载规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让一部分人先增强对于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继续在广东、华南,让较多的境外新闻信息和娱乐节目落地;扩大网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做到中国发生的事,除了国家秘密以外,国外网站报道的,国内网站也有报道。逐步带动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扩大覆盖面和信息量。

注释:

(1)、(2)、(4)《加速数字化融合,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华网,2001.0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1/7)》,见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加入WTO中国电视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中国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杨步亭《中国电影如何面对“入世”挑战》,《中国传播论坛(之三):WTO与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编,2000年8月。

谢金文《“入世”对上海新闻出版也的影响及对策》,打印稿。

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王建宏《我国究竟应该建立多少家电视台》,载《中国记者》1996年第5期

蔡贤盛《论组建电视集团》,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

(13)、(16)陈桂兰等《入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对策》,新闻实践2000年第10期

(14)、(15)张立伟《传媒大亨虎势中国》,解放日报,2001年7月18日

(17)陈静诗《加入WTO与我国新闻传媒对策刍议》,《当代传播》2000年第5期

(18)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泠一博士《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2001

数字传媒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单平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公务员之家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数字传媒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字化;传媒;产业;经济特征

从媒介发展的现状来看,数字化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并不必然是前者取代后者,媒体的融合会是一种趋势。虽然,现在人们对媒介融合的过程和结果还众说纷纭,但在实践层面,探索已经在进行。美国“坦帕新闻中心”的建立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E”战略的推出等一系列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尝试,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现实的注解。

应该看到,数字化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推动,带来的不只是媒介之间合作模式的变化,而且改变了传媒市场的结构。这要求传媒业在变化了的背景中熏新思考新闻生产模式、受众接受模式和媒介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求媒介规制针对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传媒业经济特征的新变化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传媒业的经济特征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本文中,我们将其细化为传媒产品的生产、传媒产品的消费、传媒业的市场结构和传媒规制等几个具体的指标,对比在传统媒体环境和数字化环境中这些指标的变化。

1.传媒产品的生产

传媒产品的成本结构具有高的生产成本,低的边际成本的特性,即生产时会花费很大成本和时问,再制造却很便宜,所以,传媒产品一般不根据生产成本来定价,而多以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作为定价基础、在数字化背景下,这一特性被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平均成本、边际成本下降,生产规模扩大。数字化技术使传媒产品能够被轻易地复制、储存、传输。相对于传统媒体,数字化传媒产品的边际成本进一步下降,也拉低了由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分摊形成的平均成本,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例如,即使是发行量很大的纸质媒体,新闻产品被复制的量也有一个范围,而在网络时代,这条新闻可以被更多的人阅读,理论上来说,覆盖的范围无限。这使得新闻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理论上的利润空间增大。

产品的类型扩充,范围经济优势凸显。Tapscott(1996)认为,在数字经济下,所有的信息都可被以数字形式予以创造、传递及储存,因特网的出现把许多产业在某种程度上都转变成“信息产业”,如网络上的文章、新闻、或某种娱乐内容。当它的读者愈多,力量就愈大,利益也愈大;当越过某一门坎后,其报酬即可随每个单位的投入而不断增高,“报酬递增法则”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一个普遍的现象。当多种信息产品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更加经济,范围经济优势凸显。

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顺应数字化背景下受众消费模式的改变,细分化、小众化、定制式的生产方式成为趋势。

2.传媒产品的需求

数字化拉近了媒介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与距离,在网络数字信息的世界中,消费者与生产者能迅速有效的掌握彼此的供需结构。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明确,生产者维护客户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开发出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小众化产品,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数字化传媒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从经济属性看,传统的传媒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搭售商品。比如,读者买报纸,往往只是对他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章感兴趣,而他仔细阅读的也只是报纸的一部分内容。观众看电视,要忍受广告和他不感兴趣的内容的折磨,等待感兴趣的节目的出现。数字化时代。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只对喜欢的内容付费,传媒将细分市场,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数字化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传媒的双向互动功能。传媒产品是一种经验产品,消费者在买这些产品时,可能先要知道它的价值。传统媒体虽然也注重对受众需求的满足,但其标准化生产的特性,使得生产决定消费的单向路径很难改变。而在数字化时代则强调消费者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对传媒产品提出意见和需求。例如,线上游戏经常是先在网络上免费使用,一方面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建议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培育了消费需求,再借由正式人会来回收成本。

数字化传媒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受众可以在任意选定的时问进行收听收看,如有兴趣可以反复收听收看。这表明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产品的销售范围不仅在空间上扩大了,在时间上也被延展。

3.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障碍,前两个要素主要描述特定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后一个要素主要描述市场中企业和市场外潜在竞争企业的关系。

数字技术对传媒市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就了新一代的竞争者,这使得市场资源被稀释和重新分配成为一种常态,原有市场的掌控者必须调整其使用资源的模式,以期在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数字技术使传播渠道不再稀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准入障碍。同时,新兴传播科技加速了传媒市场的淘汰率,新兴传播科技的引进提升了传媒组织的效率与商品的精确质量,那些无法采用新兴传播科技的传媒组织将迅速被淘汰(sohn,1999)。上述几方面都使得传媒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媒介形态限制,促进了多媒体的融合,提高了传媒市场的集中度。科技发展既能有效促进多媒体内容的生产、传递,又能迅速地整合不同的媒介产业与部门,因此进一步扩增了媒介经营权集中以及支配市场的各种机会。

4.传媒产业规制面临的挑战

媒介组织和其它商业组织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且有极强的外部性。这是政府对媒介进行规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字化扩展了传媒产业的影响范围,提升了传媒产品的公共品属性,增强了传媒产品的外部性。例如,原本在一个区域内发行的报纸,其刊登的新闻只在本区域内产生影响。而通过互联网,这条新闻可能会传遍全国,甚至全球,其影响的范嗣扩大了。它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就随之扩大。

此外,数字化改变了以往传媒产品生产、流通易受控制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更为自由,传媒产品的生产更加分散和多元;数字化还改变了以往媒体地域性传播的特点,将范围扩大至全球。同时,数字化使得部分媒体具有了公共媒体的特征,人们能够以多样化的文本探讨大众媒体忽略的议题和观点,在行动上挑战既得利益、推进社会变革。这些变化都对传媒规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业的发展策略

传媒业发展策略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数字化背景下传媒的新特征。从传媒产业的层次看,数字化带来传媒产品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变化,这要求传媒业要重构产业价值链并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组织的层次看,数字化使得传媒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这要求传媒组织向外要走全球化道路,向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从传媒规制的层面看,传媒业的特殊属性和数字化给传媒业规制带来的新挑战,要求对传媒规制的具体制度和措施进行改革和完善。

1.适应数字化要求,重构传媒产业价值链

产业价值链是一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其优化的过程应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全部价值。资源组合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在传统媒体时代,渠道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价值链的构建多围绕渠道展开,形成了向深度挖掘的链状结构的价值链。随着技术的进步,渠道已不再稀缺,新兴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整合资源。数字化传媒组织应重新思考价值链的结构,以宽度取代深度。建立上、中、下游更有效率的运作系统,形成一个资源联络网。

构建网状结构的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价值链。网状结构的价值链即用强势的资源、品牌、内容带动相对弱势的资源、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资源网,将所有的资源分类囊括进去,充分实现各种资源的价值。例如,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原本可能没有什么价值的零散信息,聚合在一些关键词下,从而具有了价值。

构建极具结构灵活性的新的传媒产业价值链。数字化造就了一个全民生产、全民消费的媒介时代,因此,新的传媒产业价值链应该是一个“活”的结构,可以不断地将资源吸入其中。以“维基百科”为例,跟传统的百科全书相比,“维基百科”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它不是由一个人完成,而是全社会共同完成。同时,它不断地利用新的资源进行调整和重新排列,最大地体现了数字化时代媒介生产的优势。

在重构的价值链中,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这里所说的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能够吸引眼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带来一种联动的效应。比如在赢利模式方面,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模式,它可以引发读者对相关信息的关注,通过内容的互动产生更多的商机、链接更多的资源。因此,数字化媒体要进行内容的原创,现有的数字化媒体,如网络,其生产方式主要还是建立在对传统媒介内容的采集、编辑、整理这个上面,没有自觉地体现出链接和互动的特色。

2.推动集团化建设,融人全球竞争

数字化技术无与伦比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同时,竞争的压力和资本逐利的本性也借助传播科技的发展,在全球范嗣内蔓延,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世界全球化的特质将会逐渐腐蚀过去的边界。”也就是说,数字化模糊了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界限,使产品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流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传媒产业的变革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以数字化为契机,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传媒集团。我国已有的传媒集团在组建的过程中,大多是行政的推动多于市场促进,传媒集团并不是按照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兼并与重组的,因此,传媒集团大多只是规模增大了,其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使许多传统的传媒组织希望通过兼并已经运营良好的新媒体,来实现多元化经营策略,而新媒体本身大多为真正的企业,这个兼并、重组的过程将更多体现出市场的力量。实力的强大,是传媒业应对全球化的基础,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传媒集团,壮大自身实力,适应全球竞争的要求。是我国传媒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以本土化为基础,积极融人全球性传媒体系的建设和竞争。传媒业归根到底传媒业是一种文化产业。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才是产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比如,好莱坞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元素的吸引力。因此,把先进的技术与中国元素的恰当结合是中国传媒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优势,传媒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这种结合,在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传媒组织的经济实力,更是让我们拥有了与传媒大国平等对话的平台。

3.改革媒介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交织的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的内外部竞争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和新兴媒体和国外传媒进行竞争时,面对的都是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灵活高效的传媒组织,改革和完善现有传媒组织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我国传媒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新兴传媒与传统传媒相比,在治理结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数字化新兴媒体最初大多是由私人或民间资本兴办的。其本身就拥有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产权构成,同时,如果传统媒体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通常采取兼并或收购的方式,也使得民营或私人资本能够或多或少地进入融合后的媒体。上述变化决定了媒介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公务员之家

建立多元产权结构。数字化新兴媒体对于传统产权的冲击。可以分三种情况来区别对待:对于数字化新兴媒体来说,维持它原本的私有或民营产权,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监管,将有助于保持其活力;对于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兼并、重组,可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但要保证国有产权的控制力;对于部分核心媒体,如重要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可采取自身建立数字化平台的方式,保证单一的国有产权。

明确委托关系。对应着多元产权结构。建立明确的委托关系。私有产权的新兴媒体,可以完全按照公司的运作方式,建立委托关系;对于兼并重组后的国有控股媒体和国有独资媒体,则要求对现有的媒体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一个涵盖整个传媒业的政府职能部门,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再根据国有资本所占的比例,在媒介与媒介所有者(国家)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委托关系,这有利于委托人对人行使监管的权力。

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传统的媒介组织大多采取垂直的管理结构。媒体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中间管理层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中,自由创作者成为了主力军,企业也大多采用一种更加宽松、适应性更强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中间管理层消失了。因此,要根据媒介组织的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管理结构,建立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同时要建立竞争性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科学的传媒组织管理者遴选机制,并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4.调整媒体规制措施,提高媒体规制效率

传媒的制度变迁需要考察媒介发展的现状,并在政治、经济和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正如青木昌彦(2003)所说“经济转型时期的政府”“出现意外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所设计的计划与刻有制度发展的历史烙印的现存制度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契合”而“只有那些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字化背景下的规制制度设计,除了要追求有效规制这一目标外,还要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规制的改革的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数字传媒范文篇10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实训环境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虚拟仿真技术是目前科研领域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一种综合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计算机交流互动技术、网络传输感应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通俗的讲,虚拟仿真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模拟出一个虚拟的空间代替另一个真实空间的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自1980年以后逐步发展,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发展为数学推理、科学实验外人类进行认识活动的第三类基本方法,而且逐步发展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科学技术。

一、虚拟仿真技术课程简介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与媒体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数字媒体发展的需要,将虚拟现实技术代入到数字传媒应用技术中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工作已经被代入到数字技术应用教学区专业中,并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现阶段已经成为国内和国外学术研究的热点。虚拟现实课程结合了计算机图像学科、人工智能学科、多媒体网络等各种尖端科技学科的重要科技成果,并具有其他专业不具有的独特优点,例如对于未来设计上的构想性具有直观仿真的特点、对于人工智能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交互性、对于用户体验方面具有真实沉浸的特性等。现阶段虚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了国家科技研究方面的重要关注领域,在教育方面也受到了广泛应用和重视,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工作市场前景宽阔,目前国内市场主要将虚拟现实技术代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中,将虚拟现实技术代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媒体技术的各方面是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媒体专业的主要研究。

二、虚拟仿真技术课程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开设的重要意义

虚拟仿真技术主要是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方面地应用,虚拟仿真技术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视觉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等知识研究结构与数字媒体中的类似专业非常相似,虚拟仿真技术虽然不是衍生于数字媒体技术,但是其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都主要依托于数字媒体技术。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不仅需要以前的学科研究成果如计算机图像应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更需要在其中融入新鲜血液,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中的新技术和科技成果,来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变革,增加数字传媒技术在学术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大,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数字你媒体技术结合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上越来越普遍。例如;在教育方面,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各种虚拟教学平台,学生们在平时利用虚拟数字媒体平台可以感受到与真实环境相似的实践环境,这种虚拟的实训模式使学生们对学科研究的理解更透彻,既节省了教学成本,也收到了应有的教学成果。在娱乐方面,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虚拟体验馆,人们可以轻松通过虚拟数字媒体技术体验一些平时体验不到的情景。在游戏方面,现在有很多游戏公司出品了一些具有高度现实性的网络游戏,在市场上收获了众多好评,这也是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的科研成果。在展览演出方面,近些年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数字传媒技术体验馆、数字媒体技术科技馆等,他们都是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结合的产物。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在新时代的应用很大一部分依托于虚拟仿真技术,而虚拟仿真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的形式。所以,将虚拟仿真课程融入到现阶段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中意义重大,增加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训创造更多选择———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三、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教学虚拟平台

(一)建设思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实训平台的理念主要基于远程教学,通过现有教学设备、教学队伍等资源的条件,通过投入资金购买相应的设备,规划建设数字传媒应用技术实训基地。通过对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实现以前数字传媒应用技术专业实训时做不到或很难做到的实践研究,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节省教学成本,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环境,促进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二)实训基地的具体设施建设。1.虚拟仿真技术展示系统。需要容纳50~60人同时进行观看,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实现远程教学,人机交互、线上答题、线上解答等功能,需要画质足够清楚,不影响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2.动作捕捉系统。虚拟仿真系统要能够清楚准确捕捉学生及教师的影像,要便于携带,在各种情况下能够准确有效实现动态效果的捕捉,续航不少于5小时,能够同时运行UE4、UNMU5、MAX3DS等系统。3.扫描系统。虚拟仿真扫描系统要能够实现直径不低于0.1的物品并识别,能够为数字媒体医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作品色彩扫描,提供照片帧率还原等处理工作,支持高频闪动作品扫描。能够将ASC\PLY等文件检索出来。4.线上交流互动系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的实训平台能够实现至少6~12人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并能够进行数字型传媒技术各方面软件的运用,支持对软件进行开发及下载固定插件。5.存储设备及服务器。存储设备要能够自动对学生们的实训成果进行保存,服务器能够接触网络进行数据分析,服务器应支持学生们线上作答并进行作品上传,信息库要有保密功能,防止学生实训成果外泄。6.其他线下设备。要配置能够同时容纳45人的教室及桌椅等相关设备,网络速度发达,并配有话筒、交换机等教学设备。

四、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数字媒体技术实训基地的现状

在国家大力支持兴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背景下,现阶段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教学作为主要目的,数字媒体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其中运用虚拟网络技术创建的实训基地已经在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内有了很大发展。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创建的数字媒体技术实训基地已经有了很大的科研成果,他们依托于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立足于开放共享、互利双赢的良好合作理念,在校内创建了一个公共实训平台,其设有六个仿真技术实验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优化,开创了远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数字传媒应用技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形式实行新型教学模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创了大量功能,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学生用户学习登录,其中教学系统也是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搭建的教学管理平台,其中的选题功能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的题目现实技术,已将现实中的数字传媒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近似真实地展现出来。学生们在教学管理平台里能进行虚拟实验,教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网上答疑,几乎和现场教学没有区别。江苏职业技术学院设计的虚拟教学平台于2017年获得了区级优秀教研中心称号,其主要服务于数字传媒应用技术专业,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现公共教学活动,基于虚拟仿真教学活动,实现了线上无人·教学科研活动,数字传媒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能利用虚拟网络平台进行用户登录,将数字传媒技术与虚拟网络仿真技术充分结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和数字传媒应用技术开发工作。

五、现阶段数字传媒应用技术仿真平台的建设情况分析

现阶段数字传媒应用技术在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教学平台或进行教学实训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的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说可操作性强,能够很好地代入进数字传媒应用技术实训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以往传统封闭的教学环境,突破了以往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实训基地设备稀少、环境差的缺点,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教学和实训环境的突破。虽然目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弊端。例如,现阶段的数字传媒应用技术实训平台并不能实现完全的线上教学,只是通过仿真技术代替一些比较简单的实训过程,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实训过程,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教学和实训模式中,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传媒应用技术实训的应用有待深化。此外,现阶段能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现远程教学的项目不多,虚拟仿真技术搭建小数字传媒应用技术的空间有待拓展。通过对虚拟仿真技术搭建的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的虚拟环境中画质不够清楚,说明目前的虚拟仿真技术不够成熟,在进行虚拟实验时,屏幕有白光闪烁的现象,说明采购的设备与数字传媒应用技术兼容性低,兼容空间有待提高。目前国内的虚拟仿真技术运用成本过高,对于现有的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实训的高职院校来说,搭建一所虚拟网络教学平台的成本大概是其以前进行实训项目的成本的几倍之多,说明虚拟网络平台如果要在现有高校进行大规模的使用暂时不能实现。

六、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不断取得科研成果。如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完成数字传媒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完成实训成为了新的教学挑战。虽然目前国内有部分高校已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了一些数字传媒技术实训基地,但还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深度上有待深入,应用广度上有待提高、目前虚拟放仿真技术人工交互功能有待优化的等问题,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教研实训基地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何思敏,郑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虚拟现实实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J].数字化用户,2019,25(22):297,262

[2]冯琨.茶文化时代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茶叶,2020,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