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患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0:24:08

手术患者

手术患者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纳入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者,有正常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者,患者或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住院<3d者;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观察组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52.5+7.8)岁,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50.7+8.3)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比较差异(P>0.05)。1.2临床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急诊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1.2.1术前。一是尽量安抚患者家属,告知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并认真解答家属提出的疑问,避免家属情绪激动。二是要尽快安抚患者,促使患者理智的接受手术。同时对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需要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对整个手术流程有大致的了解。1.2.2术中。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优质护理措施如下:①做好手术的安全护理,做好三方安全核查,正确使用各种手术治疗仪器设备,熟练配合医生对患者实施麻醉和手术。②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协助医生快速摆好患者的手术体位,体位摆放需遵循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患者功能位置的原则。③做好患者的保温护理,将手术室的温、湿度保持在适宜状态,冲洗液与输注液做加温处理,避免术中低体温。④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术中要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身体部位暴露。对于特异性感染疾病的患者,术中不能谈论、泄露患者病情。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对于术中清醒者给予持续的心理、情感支持。一旦遇到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的情况,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沉着冷静的处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切忌大声、焦躁说话,避免给患者带来紧张[2-3]。1.2.3术后。①术束后,护理人员与麻醉师对患者各种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做好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及清洁、保暖护理。患者醒来后,简单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回病房后,详细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并做好与临床护士的交接。②术后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仔细询问,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了解患者术后的主诉感受,针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一些不适证及并发症,及时向患者解释出现原因以及防范对策,并与临床医生积极沟通后制定有效方案处理。1.3临床观察指标。(1)采用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评估;(2)对比两组护理方式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其中以(x±s)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采取t检验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其计数资料的分析则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情况对比。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其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2.2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84.0%(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来说,由于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会导致患者在面对手术治疗时产生较大的恐惧和不安,会对急诊手术的顺利完成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缓解急诊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给予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临床一直关注的重点。本院通过实践认为,对急诊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较传统护理模式而言,前者对患者生理、心理方面能起到更加积极地影响,从而为手术治疗效果与预后打好基础。在术前优质护理干预中,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和心理护理,一方面能够使护理人员快速的掌握患者的病情资料,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的落实手术室护理措施;另一方面安抚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完成手术治疗。

在术中优质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使得患者在整个手术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获取良好手术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术后优质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对进行严密观察,并护送患者回病房等措施,保证了患者术后安全。综上,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手术患者护理中时,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度,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喆,齐峰,李嘉,顾霞芳,朱春燕,俞静萍.手术室全程无缝护理模式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8):2180-2181.

[2]徐金粉,沈国娣.优质护理在重创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开展及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59-61.

手术患者范文篇2

【关键词】病毒;急腹症;手术管理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发现了病毒(COVID-19)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肺炎(novelcoronavirus–infectedpneumonia,NCIP)[1],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2],NCIP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甚至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重症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等,进而死亡[3]。COVID-19的传播途径复杂,主要有经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消化道尚待明确。由于COVID-19传染力强、存在无症状传染源,在潜伏期内即有较强的感染性,并且潜伏期长,表现多样,给非一线的外科医生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大部分急腹症患者主要以专科症状为临床表现,外科医生可能往往特别重视外科急腹症,容易忽略对传染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问诊和检查。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COVID-19已经在全世界大流行,当前仍需严密防控,防止疫情输入,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规范管理,所以,现阶段对COVID-19临床警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降低COVID-19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确保医务人员及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探讨COVID-19疫情期间急腹症手术患者的防控管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1患者防控管理

1.1制定NCIP防控表,获取病史资料。为排除NCIP患者,询问流行病学病史十分重要。由于患者急腹症,病情紧急或危重,时间较为紧迫,往往急诊收入住院,在门诊往往可能忽视了流行病学病史的询问,或者没有通过发热门诊的筛查,容易出现NCIP误诊或漏诊。所以患者住院后的流行病学病史获取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我们制定了简明、方面、详细、通俗易懂的NCIP防控问卷表,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并让患方签字确认,以承担隐瞒病史等责任风险。1.2完善患者肺部CT检查。由于NCIP大多疾病隐匿,并且可能存在一次甚至多次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检查为有利于NCIP的早期筛查和早期防控。NCIP的CT表现多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带明显,可伴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和胸膜增厚。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少见,NCIP的病理分期为早期、进展期与重症期3期。胸片不易发现早期肺部磨玻璃影病变,而肺CT检查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所以,对于急腹症患者术前检查,建议常规的胸片检查改为胸部CT检查,完善患者的肺部CT检查,及时、准确、快速的了解肺部情况,更好的防控NCIP,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隔离,尽早治疗。1.3发热患者会诊管理。急腹症往往部分患者会伴有发热症状,一方面要寻找发热的急腹症专科原因,一方面要排除NCIP的可能。在COVID-19流行的特殊期间,严格落实发热患者会诊管理制度,按照医院管理要求,请呼吸科专科医生会诊,必要时请院内NCIP防控专家组会诊,甄别病毒感染可疑病例,切实把好急腹症患者的防控关。

2医务人员防控理

2.1NCIP知识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病毒感染肺炎相关知识,包括传播途径、隔离措施、正确分区肺炎、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沟通技巧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知识,以及对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等知识[5]。一方面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掌握NCIP知识;一方面激励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坚守岗位、履职尽责。2.2自我防护。在2003年SARS暴发期间,医务人员感染占广东省全部SARS病例的20%以上[6]。对于身处一线的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既是保护个人,也是保护患者。在疫情初期,医务人员即开展了个人防护培训,以及NCIP诊治方案更新与培训,确保每个人掌握基本防护等知识。随着复工复产,目前医院内的防护物资已经非常充足,可以避免防护物资缺乏导致医务人员在急腹症治疗过程中感染的NCIP风险[7]。医务人员按照发热门诊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个人防护包括圆帽、N95口罩、工作服、护目镜、乳胶手套、隔离衣、防护服及鞋套。同时对全员医务人员进行实时监测,上报每天体温及身体状况。对外出归队人员进行在家隔离,并避免工作需要以外的出行[8]。2.3身心健康。医院人员密集,是病毒扩散传播的高危区域,医院内一线医务工作人员感染NCIP的可能性最大,医务人员也是社会普通一员,担心自身及同事被感染,面对疫情同样存在一定的恐慌和焦虑。所以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一般策略包括:①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认知:在灾难应激条件下,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有反常的心理、行为,是一种对任何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②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安排好充分的休息时间,保证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工作;③心情舒畅,情绪宣泄;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及时察觉与调整负面情绪;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④相互帮助,鼓励支持:同事之间相互肯定,相互鼓励、得到家人和朋友支持[9]。

3病房防控管理

3.1病房消毒。所有病房物体表面及地面每天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灭活病毒,治疗室及换药室等操作室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门把手、电源开关、电梯按键等重点手易接触区域每日使用有效氯溶液擦拭,不留死角,进行消毒,每间病房放置免洗手消毒液,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方法》规范处置医疗废物[4]。3.2病房通风为有效降低交叉感染几率,病房停止使用中央空调。保证病房通风次数,每天至少通风3次,每天的早、中、下午定时开窗通风,开窗时,注意患者添加衣服或被褥保暖,避免在窗户旁边逗留,以免受凉,尤其在夜间时谨慎开窗[10]。3.3戴口罩、勤洗手。为患者发放一次性医用口罩,病房宣教,指导患者正确戴口罩及六步洗手方法,建议患者勤洗手,行动不便患者,可以使用替代方案,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11]。3.4病房设置。病房设立隔离病房,对发热不明原因患者进行隔离,患者单间单住,相对隔离,严格门禁,谢绝探视,陪护人员限控1人,严格依循指南、减少人员流动及聚集[12]。

4手术室防控管理

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手术室都是百级、千级和万级的洁净手术室,洁净手术室通过对空气进行多层过滤,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量降低到相应级别的范围内。但是手术室空间相对独立,环境较为密闭,如果在病毒流行期间,开展急腹症手术出现管理疏漏,防护措施不当,密闭的手术室可能就将成为最危险的环境。为确保手术室的安全,基本原则就是避免病毒在手术室留存、繁殖,防控广泛传播,在积极做好术前病人筛查的同时,手术时具体防控管理如下[13]。4.1手术间选择。首先,进出入手术室应该具有单独的进出通道,手术尽量在独立的负压手术间进行;如果无负压手术室,应选择位置相对独立的并有独立净化机组的层流手术间,术中关闭净化系统;如果没有层流手术室则尽量选择空间位置独立的手术间。手术中尽量选择具有独立空调系统的手术间,术前可在回风口用含氯消毒剂适量喷洒,术后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重点注意对通风过滤网进行消毒处理。手术流程中尽量做到物理分隔,避免和其他病人的交叉。4.2手术防护要求。首先在接送病人中,病人要佩戴外科口罩,接送平车应严格区分,避免与其他病人交叉使用,做好使用后的终末消毒处理。参加手术医务人员要按要求佩戴医用外科以上级别的口罩,并穿着护目镜、手套、鞋套等防护器械。在气管插管全麻时,建议麻醉医生在气管插管与呼吸回路之间置一次性过滤器,以减少呼吸回路的污染。手术医生尽量使用一次性手术衣,一次性手术单、一次性手术器械耗材等医用物品。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减少手术门的开关频率,以确保手术间的独立安全。4.3术中注意事项。在手术中,除了对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防护外,还更应该注意操作过程中气溶胶的产生。医生在使用电刀或超声刀等电外科设备时,尽可能调到可以接受的最小功率,减少烟雾及气溶胶的产生,同时使用吸烟装置;当无吸烟装置,可使用普通吸引器靠近烧灼组织,尽量吸走烟雾,以减少气溶胶的扩散。麻醉医生气管插管、吸痰操作时,注意做好防护,佩戴好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并为麻醉师配备专用负压吸引器,放置病人头面部,以尽量减少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气溶胶的扩散。

5结语

手术患者范文篇3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治愈30例,好转5例。

2护理

2.1焦虑

2.1.1主要表现

病人表现郁闷,不爱社交,心事重重,有的则表现脾气粗暴。

2.1.2护理目标

病人能向医务人员诉说焦虑的原因。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治疗。

2.1.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护士以诚待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解决病人的急需,争取使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多向病人讲解手术的进展及效果,使病人对治疗充满信心。

2.1.4重点评价

焦虑的原因及程度。焦虑是否减轻。

2.2自我形象紊乱

2.2.1主要表现:病人有一种自悲感,痛苦感,孤独感,唯恐因脓液臭味而遭人唾弃,不愿进行社交活动。

2.2.2护理目标

病人对治疗、手术能改变自我形象而充满自信心。病人能掌握自护胸壁脓腔破口的方法。病人能掌握长期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自护方法。

2.2.3护理措施

多与病人接触,护士不能有任何伤及病人自尊心的言行。脓腔穿破胸壁,污染衣物要及时更换,并予换药,用无菌纱布覆盖。咳脓痰时要加强口腔卫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减轻口臭。

鼓励带管出院的病人正视暂时的现状,指导病人出院后生活起居,并教会病人自护的方法:如更换引流瓶技术;保护引流瓶及管道无菌的措施;长管是接病人的胸腔管,并插入水中2cm以上,应放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引流液的处理;活动时,引流瓶的放置等等。

2.2.4重点评价

自我形象紊乱的程度。改变自我形象紊乱的方法有效与否。

2.3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2.3.1主要表现

慢性病容。消瘦,可低于正常机体体重的20%。低蛋白血症。

2.3.2护理目标

病人机体需要量得到补充,增加耐受手术的能力。

2.3.3护理措施

向病人解释增加营养的重要性,介绍营养食谱。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高热时给予对症处理,物理降温,减少机体消耗。生理盐水漱口,每天3次,保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遵医嘱积极抗炎治疗使排脓痰减少,尽早手术治疗。

2.3.4重点评价

营养状态改善程度。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是否正常。病人精神、食欲状态是否正常。

2.4清理呼吸道低效

2.4.1主要表现

脓痰较多,尤以早上为甚。咳痰无力。双肺闻及痰鸣音。阻塞性肺部感染可伴有发热。

2.4.2护理目标

病人能有效地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脓痰量逐渐减少。

2.4.3护理措施

术前指导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指导和协助病人作体位引流,每天2次。体位引流的方法是:上肺病变取半坐卧位,下肺病变取头低足高位,中肺病变取仰卧与平卧交替位,使脓痰及时排出。咳痰无力者给予协助,如拍背、雾化吸入。每班仔细听双肺呼吸音,并记录24小时脓痰量及性质。

2.4.4重点评价

呼吸道听诊痰鸣音是否消失,肺部清晰度如何,痰量的多少。病人能否掌握体位引流的要领,引流是否有效。

2.5体温升高

2.5.1主要表现

有肺部或邻近部位的炎症病灶。有急起高热及高热的伴随症状。

2.5.2护理目标

配合药物使病人体温正常或接近正常。

2.5.3护理措施

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等。高热者,每天测体温6次。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识指导。

手术患者范文篇4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某医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78例,由手术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手术疾病:13例胃肠道穿孔、7例肠梗阻、14例胃癌、19例急性腹膜炎、25例阑尾炎;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34±3.58)岁;所有患者病情诊断均需接受胃肠道手术者,患者和家属均自愿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存在其他脏器功能疾病者[2]。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即完成好手术准备工作,在术中全力配合主治医生,做好术中杀菌消毒、清洁等护理操作,而实验组基于此行手术室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⑴术前准备干预:在手术开始前,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手术方法、手术注意事项和术后并发症等,通过聊天、沟通等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心理情绪,术前1d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清洗和卫生处理,术前30min为患者进行备皮工作,避免患者皮肤遭受损伤[3];另外,手术室手术时间间隔应超过30min,手术间隔期,需保证手术室全面通风、消毒、清洁[4],在手术30min前,护理人员应准备好器械、无影灯、手术床和治疗台灯,严格控制手术室温湿度,避免其他人员随意进入[5],手术参观人员应在2名及以下;⑵手术室护理: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全面消毒患者皮肤,消毒面积比切口边缘长16~22cm,在切口位置贴上3M皮肤保护膜,在患者腹腔开启后,需要采用全层保护器对手术切口起到保护作用[6],防止切口被粪便、消化液和细菌等感染,在胃肠道切开前,应将保护垫置入患者切口位置,待患者切口缝合完毕后,可以将吸附性好的敷料敷在患者切口处,降低患者切口渗液和死腔的发生率[7];⑶切口清洗护理:当患者腹膜缝合完成后,可通过聚维酮碘液清洗患者切口皮肤和肌层,在肌层缝合完成后,则需要再次清洗患者皮肤,同时缝合患者皮下组织;⑷无菌操作干预:严格遵守手术室6步洗手方法进行手部清洗,注意合理穿戴手术服饰,在手术过程中所有器械、设备和刀片不可二次使用,若手术医护人员手套遭受损伤,则需要及时更换器械、手套[5]。1.3评价指标。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切口愈合和感染情况,切口愈合标准可分为丙级、乙级和甲级[8],丙级:患者切口尚未愈合,同时存在化脓和红肿等症状,丙级愈合情况也可显示为切口感染;乙级:患者切口愈合较缓慢,切口出现皮肤红肿、坏死等症状,但并不存在脓液;甲级:患者切口愈合较好,切口皮肤不存在坏死、红肿和化脓等症状,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切口感染率=丙级愈合率;同时,了解和计算2组患者住院成本和住院时间。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定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2组患者切口感染和愈合情况对比。实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7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2%,且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2组患者住院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住院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表2)。

3讨论

胃肠道手术是临床较常见的手术类型之一,相比于其他手术,该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出现该情况的原因在于患者胃肠道存在数量较多的菌群[9],其手术切口多为Ⅱ~Ⅲ类,所以术后极易出现切口感染并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患者预后身体恢复,从而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切口感染严重时会影响到患者腹部各脏器功能,引发全身反应和器官衰竭情况[10],因此需要为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提供手术室护理干预,避免手术室环境、手术医护人员、空气以及手术器械等对患者手术效果造成影响,减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11]。同时,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切口和皮肤遭受细菌感染,手术全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清洗患者切口,强化手术室消毒杀菌工作,术前通过心理干预来消除患者紧张等消极情绪,防止患者因不良反应引发身体免疫力降低情况[12]。另外,采用敷料覆盖患者切口,减少或避免细菌吸附或生长在患者切口处,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患者全方位、优质护理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5]。

手术患者范文篇5

【关键词】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室护理干预;手术效果;并发症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病症,开放性四肢骨折指的是骨折局部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损伤、破裂,致使骨折断端间接或直接与外界相通的骨折情况。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该病患者,但患者存在较高的切口感染风险,当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临床中骨折患者术后受肢体静脉回流受阻、肌肉活动度下降等因素影响,常伴有肢体疼痛、肿胀情况,延缓了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影响了手术效果[3-4]。实践证明,加强护理干预对改善骨折患者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促进患者的伤口实现良好愈合[5]。为了研究更加合理的护理方案,本文就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进行了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的患者46例。纳入标准:①经CT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开放性四肢骨折;②遵医嘱行手术治疗;③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凝血机制异常;②免疫系统疾病;③认知功能障碍;④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⑤语言表达能力障碍;⑥精神病;⑦恶性肿瘤;⑧脑血管疾病;⑨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采用蓝白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5.26±4.37)岁;包括上肢骨折9例,下肢骨折1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1~67岁,平均(45.49±4.29)岁;包括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对手术切口局部实施备皮、常规消毒铺巾、遵医嘱用药、介绍手术流程、康复锻炼等内容。1.2.2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情评估,通过术前访视,根据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检查结果、沟通和交流情况,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病况、营养状态等信息,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况制订手术室护理方案,对于体质虚弱的高龄群体应注重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以便患者耐受手术治疗。②重视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为患者说明手术流程、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时解惑,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说明自己会在手术过程中一直陪伴其左右,必要时可以握住患者的手,给予其所需的支持和鼓励。术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肢体裸露,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使患者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③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对无菌操作具有较高的要求,一旦患者出现感染则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护士应遵医嘱在术前30min给予患者广谱抗生素静脉推注,以药物半衰期为药物使用时间,使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在术中达到最高峰,防控感染事件发生。④做好皮肤准备,若患者手术区域存在的毛发并未影响正常的手术切割操作,且不会对术后敷料粘贴、术中手术薄膜粘贴产生影响,则无需彻底剔除该区域的毛发,仅需术前清洁皮肤,可借助松节油、风油精清除表皮油垢,保证术区干净整洁即可,减少患者细微表皮损伤,避免刮痕、疼痛等因素造成的切口感染。⑤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对手术使用的器械、物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术前全面清洗手术使用的相关物品和器械,防止器械表层有蛋白质残留。为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器械清洗失误问题,提高清洗质量,宜采用机械自动清洗方式,完成手术室器械、物品的清洁操作。⑥清洁手术室,临床中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时多选择在独立的手术间中进行,必要时可选择负压手术间完成各项手术操作。在手术开始前于手术间门口悬挂污染标识,禁止手术室无关人员流动。术后连续2h采用空气自净设备对手术间进行消毒处理,并采用含氯消毒剂(2000mg/L)或含碘消毒剂(5000mg/L)对手术室地面、墙面进行清洗和消毒。⑦术中保暖,调节手术室温度为22~24℃,减少不必要的肢体裸露,注意为患者保暖,避免患者着凉。对术中患者需要输注的药液、血液等进行加热处理,维持温度为37℃,减少温度变化对人体的刺激。⑧皮肤护理,对切口局部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消毒面积>切口范围15cm,充分消毒,避免有盲区残留,同时使用乙醇对术区进行彻底清洗,去除污渍,再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配以碘伏溶液、抗生素、肥皂液、双氧水等对切口周围进行消毒和清洗,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风险。术毕医护人员需使用洗手刷、洗手液仔细清洁双手。⑨建立切口屏障,术中使用黏性好、透气性能高的手术薄膜建立切口屏障,规范消毒铺巾操作,确保铺巾范围充分,切口处需铺巾5~6层。术中对于冲洗量或渗出量较大的患者,宜确保铺巾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手术完成后集中焚烧。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记录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②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效果[6]。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无积液、硬结、破溃等不良反应出现;乙级愈合:切口愈合,未见化脓情况发生,但愈合局部有血肿、积液、红肿、硬结等炎性反应;丙级愈合:切口未愈合,或愈合后有化脓,需行切开处理。统计两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③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肢体肿胀。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至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伤口甲级愈合比例、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是治疗四肢骨折的常用方法,但手术切口局部的肌肉组织受损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供障碍,增加了肌肉组织坏死的发生风险。临床中一旦手术切口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切口周围的微生物迅速繁殖,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保障手术的无菌性,维持切口的清洁,有助于患者术后良好恢复[7-8]。本文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更佳。分析后可知,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对手术护理流程加以改进和完善,通过多渠道搜集患者的具体病况信息,合理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从心理疏导、皮肤护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多角度入手,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充分清洗手术切口局部皮肤,减少切口局部寄居的细菌数量,保证切口周围皮肤的清洁,积极防控感染发生,为患者术后良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临床中结合骨折患者的实际病况,给予其所需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对患者术后良好恢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9-11]。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伤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可明显减少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分析后得出,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促使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前对切口周围进行清洁,按需备皮,对于不影响手术进行的区域无需完全剔除毛发,减少了人为刮痕造成的感染事件。备皮时医护人员可使用松节油、风油精彻底清除表面油垢,并对切口处实施消毒处理,借助手术薄膜形成切口保护屏障,减少感染发生。由于手术器械及物品更换、清洗效果等因素均会诱发感染,为了进一步保障手术效果,防控并发症发生,还应做好灭菌、消毒工作,对手术间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综上所述,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案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展开临床护理,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1]侯霞,郑本烈,杨洪军,等.康复护理应用于四肢骨折手术后对临床效果、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状况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382(14):90-93.

[2]郑丽君,郭喜桃,张亮,等.老年四肢骨折术后患者应用自控镇痛泵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214-215.

[3]张恂,芮琳,邱旭升,等.关节镜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手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19,34(5):45-47.

[4]罗贤军.外固定支架结合损伤控制理念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的效果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4):155-156.

[5]刘青阁,张真真.封闭负压引流+外固定架在四肢严重开放型骨折中的护理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4):3435-3438.

[6]胡林兰.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22):169-170.

[7]孙喜梅.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2):146-149.

[8]刘杨.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5):2868-2870.

[9]刘新媛.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0):199-200.

[10]欧阳艳嫦,文燕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6):939-940.

手术患者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6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28~65岁,平均(42.3±2.5)岁。胸段脊柱骨折30例,腰椎骨折38例,颈椎14例。病因:交通意外39例,高空坠落24例,重物砸伤15例,其他4例。干预组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5±2.4)岁。胸段脊柱骨折31例,腰椎骨折36例,颈椎15例。病因:交通意外40例,高空坠落22例,重物砸伤17例,其他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安排检查、发放药物、输液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2.1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备皮、备血、血常规检查、静脉滴注抗生素、灌肠等,对手术区域清洁、消毒,并做好无菌包扎;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交谈,且保持语气亲切和蔼、举止大方得体,向患者讲述医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治疗成就,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从而主动与护理、手术治疗工作相配合;采用宣传册、宣传栏、黑板报、观看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病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看到痊愈出院的希望,保持积极、轻松的心情,配合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出院。1.2.2术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在全麻诱导、全麻苏醒和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进行处理;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大,应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变化,必要时输血、输液以补充血容量;患者手术过程中一般取俯卧位,需要翻身时应直线翻身,以免扭转颈椎、损伤脊髓、颈椎等;全面检查电刀负极板在患者身上的接触部位,以免电击烧伤。1.2.3术后护理术后仍应定期监测并记录患者呼吸、心电、血压、脉搏、意识等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术后应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通畅,不可以出现扭曲、压折现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据此进行患者预后评估,并制订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方案。1.2.4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肌肉按摩、活动关节等,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酌情增加训练范围和强度,要求患者能独自进行整个锻炼流程。叮嘱患者出院后仍要坚持日常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远离安全隐患;告诉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5%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5.37%低于干预组的9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5个部分,当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时可引起节段骨折,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脊椎骨折一般病情危重,只有患者各项生命指数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故临床治疗时,一般先对合并症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进行处理,再行手术[4]。目前仍以内固定手术为主。脊柱骨折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5]。因此,综合性的、个性化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脊柱骨折患者一般康复期较长,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家属在这段时间内注意膳食营养,以富含钙、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为主,如排骨、瘦肉、瓜果蔬菜等,确保患者康复期间营养供应。此外,患者出院后仍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患者创口愈合情况以及四肢、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护理人员还要多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其他需求,了解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工作中的短板方面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加强人文关怀,将患者的感受放在工作首位,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桂秋 单位:鹤岗鹤矿医院外科

参考文献

[1]涂成华.40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12):232-233.

[2]魏艳,许晶晶,牛鑫.脊柱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4):56-57.

[3]周翠云.脊柱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374-375.

手术患者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将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进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年龄最大患者59岁,最小患者30岁,平均为(41.13±0.35)岁,男性患者25例,占52.08%,女性23例,占47.92%。观察组:年龄最大患者60岁,最小患者29岁,平均为(41.35±0.64)岁,男性患者26例,占54.17%,女性22例,占45.83%。两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有效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手术配合等措施,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手术室护理,措施如下:①入室前准备:护理人员应与急诊及相关科室保持密切的联系,从急诊科室取回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立即联系医师进行会诊,根据会诊结果立即将患者送至手术室进行治疗;手术室护士应观察手术室外的情况,在患者到达手术室后将手术室门开启,做好交接。②术前护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晰,对于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立即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若患者的舌后坠堵塞呼吸道时,应立即用舌钳对患者的舌头进行牵拉,并放置口咽通气管。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随后立即准备手术所需器械,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并用棉片遮盖患者的眼部,保持患者舒适的体位。③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最好手术的记录,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时调整静脉滴注的速度,及时传递术者所需器械及用物,在吸引操作过程中,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吸引器,配合医师的操作,尽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④术后护理措施:对于术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严格进行导尿操作,确保无菌操作,并定期进行尿培养的检查;术后,为避免患者出现压疮或肌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应定时更换患者的体位,保证患者的舒适度。

1.3观察指标: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前后的意识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GCS评分:主要包括语言反应、睁眼反应及肢体运动3个项目,15分表示完全清醒;12~15分表示轻度意识障碍;9~12分表示中度意识障碍;低于9分表示处于昏迷。1.4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的GCS评分,用t检验,采用“%”表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采用卡方检验,所有数据均录入至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当两组患者的以上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显著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护理前的GCS评分为(9.12±0.09)分,而护理后为(13.16±1.97)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GCS评分为(9.33±0.34)分,护理后的评分为(10.65±1.64)分。两组患者的护理前的GC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分别为91.67%(44/48)、4.17%(2/48)、4.17%(2/48),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2.92%(35/48)、20.83%(10/48)、6.25%(3/48)。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成功率及致残率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更具有优势(P<0.05)。

3讨论

颅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及脑损伤等。意识丧失、瞳孔放大、呼吸节律紊乱是其一般临床表现,严重患者可表现为颅骨变形、生命体征改变等[2]。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较复杂,且患者术后病死率较高,一旦救治措施不合理,会发生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此类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并加强护理干预,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3]。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损伤患者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而颅脑损伤患者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也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手术室护士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同时还需要过硬的操作技术,术前通过规范性的准备工作,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了解,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通过配合术者完成手术操作,密切注意手术的进展,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致残率;而术后导尿管的护理及体位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5]。在本次研究中,将9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可知,采用常规护理联合手术室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为(13.16±1.97)分,较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致残率分别为91.67%、4.17%,均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而两组患者护理前的GC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而护理后的病死率对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总而言之,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及借鉴。

作者:王丽 单位:鞍山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朱丽群,徐征.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235-2236.

[2]丁庆彬,陈美玲,陈烨,等.137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护理交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8):116-117.

[3]邢慧兰.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室的急救与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3):168,170.

手术患者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行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中选取220例作为该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10例。在对照组中,有52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8~71岁之间,平均为(44.5±5.7)岁。在实验组患者中,有61例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9~69岁,平均为(44.0±6.2)岁。两组患者均是自愿参与该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管理方法

在对照组中,对110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体征检测、血尿常规检测以及用药等方面的普通护理;在实验组中,对100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严格的外科手术室护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手术室的合理布局应该能够与具体的治疗工作要求相符合,同时还能够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对手术室进行无菌区和非无菌区的划分,合理安排手术设备及其相关器械;

②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持,在进行具体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定,重视手术室的清扫工作,注重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③合理应用无菌技术,确保手术器械在术前能够保持一个绝对无菌的状态,现今医院最为常见的一种消毒方法是高温压力灭菌消毒方法;

④对手术室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对手术室内的菌种和菌落数进行有效的检查,并对消毒工作进行有效的加强;

⑤合理处理手术室废弃物。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并按照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相关性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在通过1个月时间的出院随访观察之后得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9.1%和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患者范文篇9

关键词:舒适护理;疼痛;骨科舒适

护理是通过对护理措施的一种整体性、个性化性、创造性、有效性的干预,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交往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早日康复[1]。骨科患者术前、术后疼痛剧烈,而疼痛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疼痛、焦虑等因素又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率、血压、术后功能锻炼及康复等[2]。为减少骨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骨科2016年1月起对住院骨科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并与2014-2015年收住入院的骨科患者实施的常规护理对照进行疼痛程度、止痛药物、舒适度、满意度的研究,效果满意,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692例采取舒适护理,其中男437例,女255例;年龄10~77岁,中位年龄(43.69±33.05)岁;住院天数7-200天;掌骨骨折28例,尺、桡骨骨折71例,肱骨骨折66例,锁骨骨折1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1例,胫腓骨骨折77例,股骨颈骨折92例,胫骨平台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77例,骨盆骨折38例,髋关节置换39例,膝关节置换37例,腰椎骨折39例,截肢11例。对照组: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567例采取常规护理,其中男395例,女172例,;年龄11~77岁,中位年龄(44.25±32.68)岁;住院天数5-198天;掌骨骨折24例,尺、桡骨骨折66例,肱骨骨折58例,锁骨骨折1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胫腓骨骨折75例,股骨颈骨折57例,胫骨平台骨折38例,股骨干骨折55例,骨盆骨折20例,髋关节置换33例,膝关节置换27例,腰椎骨折37例,截肢10例。两组患者均能进行有效语言沟通,无严重内科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病情严重程度、麻醉和手术方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两组均采取一般护理①病区环境整洁,通风与光线良好;②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及渗出现象,患处包扎松紧适度,防止末梢血运障碍;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态度热情、和蔼。④保持舒适的体位,术后患者采用健侧卧位或平卧位,抬高患肢;患者站立时用前臂吊带屈肘位吊起患肢,以促进患肢血运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1]。1.2.2观察组从环境舒适、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四个方面加强护理。1.2.2.1环境舒适护理制定严格的探视制度,午休和夜间休息时间谢绝探视,尽可能减少噪音,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1.2.2.2生理舒适护理每天为病人打扫卫生,给需要的病人床上擦身、洗头等护理,病区内备用指甲剪、针线、一次性剃须刀等生活需用品;指导患者采用听音乐、看报纸、聊天等方法缓解疼痛;指导冷敷、热敷、按摩等物理止痛方法;必要时遵医嘱予镇痛泵镇痛,并告知镇痛药物相关的反应,消除其顾虑。需要改变患者体位时,先向患者说明原因,取得病人配合,动作轻柔、准确,一次性移动至舒适体位。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愉快的参与到功能锻炼中来。通过由易到难、被动到主动、时间由短到长的循序渐进锻炼,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逐步恢复肢体功能。骨科患者常并发便秘、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科学的饮食指导和腹部按摩是避免上述并发症的关键[3]。1.2.2.3心理舒适护理患者入院时安排同性别患者住一个房间,入院后护士自我介绍,介绍工作流程、病区环境、医院规章制度以及主管医生姓名、职称,消除患者陌生感。向患者说明手术的意义、麻醉方式、预后、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及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尊重患者的隐私。耐心听取患者对疾病的忧虑,理解其对疼痛的诉求,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并告知术后疼痛的规律使其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1.2.2.4社会舒适护理在生活上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使家属对护理人员充分信任,积极创造条件让患者家属、朋友陪护患者,给患者以精神上安慰、支持、鼓励,营造浓厚的亲情氛围。同时组织性情开朗、热情的患者以亲身经历的感受鼓励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消除恐惧和孤独感。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和程度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注意事项,指导定时复诊。建立电话回访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1.3疼痛程度与舒适度、满意度评价标准。1.3.1疼痛程度评估采用文字描述评分法[4]将疼痛分为无、轻、中、重、剧痛5个等级,即0级为无痛;1级为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为中度疼痛;3级为重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4级为剧痛。1.3.2舒适度、满意度评价标准[5]舒适度、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医院统一发放的《舒适度、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为非常舒适、基本舒适、不舒适和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72h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2.2两组患者使用止痛药物比较,见表2。2.3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满意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疼痛对骨科患者的影响,首先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睡眠不足、紧张、抑郁等情绪波动[6],合并高血压者可使血压显著升高,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不良后果[7];术后剧烈的疼痛和不适造成肌肉、血管收缩,最后影响切口愈合,使术后康复时间延长,甚至造成再植肢(指)及皮瓣坏死。舒适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活动,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对住院患者的健康是积极有益的。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可以达到全身性的舒适。通过心理护理,加强社会情感支持,纠正其负面情绪,为早日康复提供了有力保证,促进了机体功能的恢复。同时,舒适护理使护患关系更融洽,促进了护患关系的沟通与交流。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72h疼痛程度及止痛药物的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舒适护理可有效减轻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观察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舒适护理不仅能够消除患者的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而且还提高了患者功能锻炼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有效的提高了生活质量。

综上,把舒适护理运用于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是一种整体的、积极的选择。舒适护理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补充和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使护理目标更加直观,更具可操作性[1]。同时,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庆春.骨科患者术后疼痛舒适护理研究[J].全科护理,2010,8(5):1374-1375.

[2]茹长英,张丽,赵金芝,等.舒适护理在骨科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3,4(1):127-128.

[3]黄鸣红.舒适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72-73.

[4]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4.

[5]张蓉,张瑾.舒适护理在骨科整体化护理中的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93-1694.

[6]许庆珍.手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7,13(16):1558-1559.

手术患者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12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依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60例。甲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0~69岁,平均(57±6)岁;体质量48~77kg,平均(64±9)kg;食管癌部位:下段27例、中段15例、中下段18例。乙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42~67岁,平均(58±6)岁;体质量48~77kg,平均(66±9)kg;食管癌部位:下段30例、中段16例、中下段14例。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①符合食管癌临床相关诊断标准[2],经X线钡餐检查及食管镜检查确诊,拟定在全麻下进行手术;②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3]分级为Ⅰ~Ⅱ级;③术中与术后均需留置导尿管;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主动参与、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剔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②近期(≤2周)内应用镇痛类药物;③伴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慢性疼痛等。1.2方法。甲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访视、禁饮禁食、手术室内温湿度调控、监护生命体征及用药管理等。乙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2.1术前护理:①进行术前评估。结合患者基本资料,评估患者病情;积极与患者沟通,明确其心理状态,科学判断患者的心理应激耐受性;结合既往经验,预测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拟定预防方案。②术前健康宣教。依照患者的文化水平及对食管癌疾病的认知程度,协助患者明确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流程及麻醉操作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不适症状等;提前告知患者术后在饮食、生活习惯及用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全面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升参与医疗活动的积极性。③做好术前心理疏导工作。利用正向激励性语言给予患者鼓励,可通过讲述本病治疗相对成功的病案,逐渐消除对手术治疗的紧张感、恐惧感等。同时,充分发挥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引导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照护及尊重等,进一步强化他们征服疾病的信念,更加向往术后生活。1.2.2术中护理:①预防低体温,保证手术室内温湿度的适宜性,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30min,需结合季节变化调整手术室内温湿度,术前60min开始应用控温毯对手术床进行加温,结合术中需求调整温度;尽量减少患者术中皮肤裸露面积,手术位置应使用无菌3M含碘粘贴巾保护;术中盖好手术操作之外的部位,结合室内温度加盖棉毯,;针对术中输注的液体,应在输入前60min放置在温箱内(42℃),输液完期间均要应用加温输液器加温,术中胸腔冲洗选择37℃温0.9%氯化钠注射液;术中加强患者肛温的监测及皮表温度的观察。②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术中合理摆放患者体位,侧卧位时应考虑脊柱生理弯曲的问题,将手托架放置在适宜位置,腋下、胸处的海绵垫均需有10~15cm的间隔,以防对臂丛神经造成损伤。③保护眼角膜。术前将适量金霉素眼膏涂擦在患者眼睑内,当观察到患者眼睑闭合后,采用浸有氯化钠溶液的无菌纱布对眼部进行贴敷处理,以防术中患者眼部水分过度遗失。④预防静脉套管液体外渗。术中要选用弹性较好的留置静脉输液管及利于固定的输液管,用8~16号套管针进行穿刺,患者翻身时加强穿刺处的保护,穿刺处应进行常规消毒,手术全程均要遵循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检查三通与输液器两者的衔接情况,若出现液体外渗情况应即可停止输液并调换输液位换,针对渗液处应采用酒精纱布湿敷与保护受压皮肤。食管癌根治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侧卧位状态,应预防压疮。1.2.3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取去枕平卧位,调整约束带松紧度,保证患者的舒适性。严格监测心率、血压、动脉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加强患者各种引流液管的管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与量,在患者苏醒后告知其手术情况。详细告知患者术后饮食注意事项,并维持良好的心态与睡眠质量。1.3观察指标。1.3.1应激反应指标:手术前、手术后(拔管后30min)分别监测2组患者收缩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水平。1.3.2术中与苏醒期指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1.3.2麻醉苏醒后尿路刺激反应[4]:0级:未产生任何不适症状;Ⅰ级:轻度不适,主观可耐受;Ⅱ级:出现轻度尿频、尿急、腹痛等不适症状,难以耐受;Ⅲ级:严重的下腹疼痛、尿急、尿痛,烦躁不安,不能耐受。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采用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激反应指标:术前,2组患者DBP、SBP、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HR水平均有降低,DBP、SBP上升,甲组患者以上三项应激反应指标改变比同期乙组更为显著(P<0.05),而甲组手术前后DBP、SBP、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术中与苏醒期指标:2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乙组患者苏醒、拔管时间更早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麻醉苏醒期尿路刺激反应:乙组0、Ⅰ级占有率[45%(27/60)、33%(20/60)]高于甲组[25%(15/60)、23%(14/60)],Ⅱ、Ⅲ级占有率[17%(10/60)、5%(3/60)]低于甲组[38%(23/60)、1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