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1:24:14

收入比范文篇1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构成分析,经济适用房

一、房价收入比的概念和公式

(一)房价收入比的概念

房价收入比,顾名思义就是房价与收入的比例关系。世界银行将其定义为平均每套住宅价格与城镇家庭平均收入之比。联合国人类住区(生境)中心在《城市指标指南》中将其定义为居住单元的中等市场价格与中等家庭收入之比[1]。国内一些专家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年平均上市房价与居民年平均收人之比”,也有人认为“房价收人比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一个平台性概念,不计其数的房价收人比衍生概念各有其内在的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等意义”[2]。

1.按照收入划分。从收入层面上看,中国长期以来统计划分的标准是将全体居民按收入分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七大类。按照这一划分的结果分别计算不同阶层的房价收入比,这种细化的房价收入比比整个国家或地区级的指标更科学也更有说服力。

2.按照上市住房的新旧程度划分。目前,中国许多城市上市交易的住房主要是房价相对较高的新建商品房,因此在计算房价收入比的时候多采用新建商品房的价格。越来越多的二手房上市会逐步降低住房均价。因此,全体家庭单位面对的房屋价格应是新旧住房的加权平均价格。我们也可对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分别计算房价收入比来具体反映居民住房消费情况。

3.按照房屋的类型划分。现今的住宅类型大致可以分为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别墅高档公寓、二手房等,不同的住宅类型房价是不同的,对于经济适用房、二手房、普通住宅来说,一般的购房对象是收人不高的居民,而相对于别墅、高档公寓这样的住宅,有能力购买它们的购房者都属于收人颇高的居民。因此,应根据住房类型分别考虑不同类型住房的房价收人比。

(二)房价收入比的公式

根据房价收入比的定义,房价收入比的基本公式为:

房价收人比=住宅价格/居民收人公式1

这一公式主要涉及到了三个指标,分别为每平方米的住宅平均价格、一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及居民收人。根据以上对房价收入比的分析,住宅平均价格应为新旧住房的加权平均价格;一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可根据当年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户均人口数来计算。这里的居民收入主要是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应是不同收入阶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加权平均值。因此,房价收入比的公式又可写为:

房价收入比=每平方米住宅加权平均价*人均住宅面积*户均人口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户均人口数公式2

为了对房价收入比的构成进行进一步分析,考察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对不同面积住宅的购买力,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房价收入比=每平方米住宅加权平均价*套建筑面积/不同收入阶层人均可支配收入*户均人口数公式3

这里的套建筑面积通常采用自选房屋户型面积数作为计算标准,对于新建商品房按建筑面积分为75、90、105、130、145平方米五类;对于二手房和经济适用房按建筑面积分为60、75、90、105、120平方米五类。

(三)房价收入比区间的确定

关于房价收入比,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合理的住房价格”的“房价收入比”应该为3~6倍,世界银行的标准为4~6倍[3]。但由于各个国家具体国情的差异,上述标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因此国内学者也根据国内房产的实际情况,对房价收入比进行了研究。长春税务学院车延杰对中国房价收入的适用区间比进行了以下分析计算,认为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区间应为3.38~6.75[4];申请国内政策性贷款的房价收入比上限为10.1。这个上限均远高于3~6的发达国家的市场上限标准,这是因为这里是依据中国可获得的住房金融贷款限额计算的家庭单位所能承受最高的房屋价格,而不是家庭单位可以轻松支付的房屋价格。二、对合肥市房价收入比的实证分析

1.房价收入比的整体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肥市的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11.43元,2005年为8470.68元,比上年上涨了12.28%,2006年为9971.05元,比2005年上涨了11.77%。与此同时,房价也有所上升,2004年平均房价为2957元,2005年为3189元,比上年增长了7.85%,2006年为3268元,比2005年增长了2.01%。合肥市作为中部二线城市,居民购买力相对较弱,房地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与全国一线城市相比,平均房价相对较低,增长速度也较慢。

合肥市的房价收入比都在3~9倍的合理区间内,其中2005年上涨幅度较大,从4.12上升到6.43,2006年的上涨幅度较小,仅从2005年的6.43上升到6.92。2006年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为6.7[5],而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则高达15.55、13.55和12.67[6]。可见合肥市的房价比相对不高,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房价收入比的构成分析。为了进一步对房价收入比进行构成分析,我们根据公式3,计算不同收入阶层居民购买不同面积住宅的房价收入比情况,并按照房屋类型将其分为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和经济适用房进行分别计算。

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房价收入比差别较大,具有明显的阶梯性和不均衡性。对最高和高收入户而言,普通商品房在当前价位下,任何市场可供面积都具有有效的购买力;高收入户以下收入组的房价收入比产生阶梯状变化,不同收入组随着面对住房面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房价收入比,中间收入户具有购买90平方米以下中小面积套型住房的购买力。而对中间收入户以下收入组而言,房价收入比的数值范围均在10倍以上,说明当前房价超出了中等收入户以下组的购买力。

较高收入户及其以上组对任何市场可供面积的二手房都具有有效的购买力;中间及中等偏下收入户具有购买90平方米以下中小面积二手房的购买力。而对较低收入户以下收入组而言,各组房价收入比的数值范围均为10倍以上,超过了房价收入比的上限,说明当前二手房价超出了较低收入户以下组的购买力。

上表反映了不同收入阶层对于不同面积二手房的房价收入比。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仍具有阶梯性和不均衡性,但房价的可承受力范围较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明显扩大。

2004—2006年房价收入比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均住宅面积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房价的增长幅度相对不大,分别为7.8%和2.5%。通过对2006年房价收入比构成分析,可以看出居民对经济适用房的承受力最广,中等收入户以上收入组对任何市场可供面积的经济适用房都具有有效的购买力,低收入组对90平方米以下中小面积经济适用房也具有有效的购买力,只有最低收入户对其仍没有购买力。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调节普通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比例并进一步降低价格,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能够住上经济适用房。对于二手房,由于价格、供应量、相关政策等各种原因,目前合肥市二手房的成交量很小,使存量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二手房市场的各项政策,鼓励二手房市场的发展,使存量房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于普通商品房,一般中等收入户只具有90平方米以下住宅类型的购买力,这也为建设部划定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新建住宅面积的70%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文武.房价收入比指标研究[J].统计研究,2003,(1).

[2]包宗华.关于房价收入比的再研究[J].城市开发,2003,(1).

[3]刘洪玉,马亚男.住房价格与政府调控[J].建筑经济,2005,(6).

[4]胡志刚.刍议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J].住房保障,2005,(2).

[5]陈欣宏.中国房价收入比的计算缺陷及其改进研究[J].价格,2006,(10).

[6]王小广.抑制房地产“泡沫”促进经济平稳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5,(5).

收入比范文篇2

摘要:近几年,关于我国房价问题众说纷纭,房价收入比被作为判断房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房价收入比的具体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阐述了房价收入比的定义、特性和计算方法,然后论述了我国房价收入比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使用房价收入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住宅价格;收入

1房价收入比概述

1.1房价收入比的定义及特性

1.1.1房价收入比的定义

目前,关于房价收入比的定义很多,可简单的定义为“居民收入和房价水平之间的比率”;或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平均房价与每户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或指“某国一套中等水平的商品住房的销售价格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的比例关系”。

根据联合国人类与住区中心的《城市指标指南》中,房价收入比指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与中等家庭年收入之比,是衡量商品房销售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程度的指标,也是预测商品住宅价未来走势的依据。

1.1.2房价收入比的特征

(1)地区差异性。房价收入比具有空间差异性。住宅作为物质存在,具有不动性和本土性;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表现出区域性,所以房市有很强的区域局限性,无法形成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各城市的人均收入、消费水平、消费倾向和对房地产的需求不尽相同,城市间的房价可能相差很大,同一城市不同地区的房价也有差距。不同的国家发展程度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其房价收入比可能相差更大。房价收入比由住房市场价格和家庭收入两部分决定。这两部分受空间因素影响都很大,所以导致房价收入比在不同地域间的可比性较差。

(2)时间差异性。在不同时期,居住单元的市场价格和家庭年收入不同。首先,房价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变化,特别是从长期来看,差距会较大。在不同的时点,家庭的年收入也不同。这两者或同向或反向变化。同地区差异性一样,这两因素使房价收入比具有时间差异性。

(3)非独立性。虽房价收入比是评价城市住房支付能力的指标,能为评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居民住房购买力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评估住房市场总体表现提供最丰富的信息,但是它并不是一个独立性较强的应用性指标。因为在评价特定城市居民的住房购买力时,它还须与房产不同持有权属类型的家庭所占的百分比、抵押贷款和非抵押贷款购买的居民住房所占的百分比等指标相关联。因而在分析与评判居民住房购买力时,往往不能仅以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单独定论。如以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的高低评判城区居民的住房购买力的高低,还须同其它指标综合考虑。

1.2房价收入比的基本计算方法

房价收入比是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与中等家庭年收入之比,公式表示为:

PRI=FunitINCf,式中,Funit为每套平均建筑面积;Ph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INCf为家庭可支配收入。

房价收入比还可表示为: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总收入。

其中,每户住房总价=人均住房面积×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单位面积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每户家庭年总收入=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

2我国使用房价收入比存在的问题

2.1有关房价的计算口径不统一,指标的可比性有限

计算房价收入比中的房价在定义中指出的是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具体指地区内所有住房中位数价格。具体在求取过程中,方法不一,有的采取房价的均值,有的采取中位数价格。不同房价求取方法导致房价收入比相距甚远。不同国家间的房价收入比就更没有可比意义。并且许多人在计算房价收入比的时候,以上市的新房的价格作为计算口径。但新房的价格明显高于二手房价格。两者供应量加权平均,市场住房平均售价就会相应降低。我国二手房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至今为止对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多以市面新房售价来计算,造成了房价收入比相对来说高于正常计算的数值。如果没有从不同类型的住房供应量上考虑平均房价,得出的结论就是不科学的。从而难以为政府解决不同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政策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也难以为房地产企业判准市场形势提供真实信息。

2.2对收入的求取方式不统一,指标结果真实性有限

房价收入比是中的收入在定义中指的是中等家庭年收入,从平均家庭的购买力上可判断出家庭是否有能力购房,反映房价的合理性,判断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

收集目前运用房价收入比的相关文章,在求取房价收入比中的居民收入时多采用的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国内目前采取七分法将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为:最低收入户(10%)、低收入户(10%)、中等偏下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收入户(20%)、高收入户(10%)这七个阶层来统计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而国外大多使用中位数计算房价收入比。从理论上讲,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但在计算结果上肯定是有差别。在我国,城镇的贫富差距正逐步拉大,中位数收入要低于平均可支配收入。另外一个问题是,现行的收入的统计口径难以覆盖居民家庭的全部收入。一个家庭的收入不仅仅是工资,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特别是现在居民收入多元化。这样使得计算出的收入小于家庭实际收入。所以从房价收入比计算公式的分子(家庭收入)的这个角度看,用不同方式计算出来的房价收入比可能有一定差异。

综合以上关于房价收入比中房价和收入的求取的实情发现,目前房价收入比的运用确实存在问题,且简单的拿我国的房价收入比与国外的房价收入比相比是没有意义。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不考虑住房贷款因素,房价收入比在3至6倍间为合理区间及我国房地产存在泡沫等这样一些结论的理由还不够充分。

2.3平均房价收入比使用意义不大

单纯用平均房价收入高于合理区间就去判断房市存在泡沫依据不足。由于房价收入比的差异性,我国各城市间的房价收入比差别很大,呈离散分布。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贫富差距都很大,房价收入比也有差别。所以在使用平均房价收入比时要慎重。图1是由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单位面积住宅平均售价、家庭平均人口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四类数据根据房价收入比的公式计算出来的2006年我国20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情况。

由图1可看出,在同一计算口径下,不同城市的房价收入比的差异很大,如只用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来判断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这样结论依据不足。

3改进房价收入比运用的思路

首先,要改进房价收入比的用法。因为房价收入比的特性使其在运用时有限制,但它却是预测商品住宅价格未来走势的重要依据。可从房价收入比的走势判断房价变化,居民对住房支付能力变化,而不是用绝对数值独立的判断房地产存在泡沫,或得出房价过高等结论。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涵盖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单位面积住宅平均售价、家庭平均人口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这些数据趋势上的变化,可反映出房价走势。

其次,要改进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房价时,先是要区分新房和二手房,在计算时要纳入二手房价格,新房价的计算也要进一步细分。对于新房,不同类型的住房要赋予其相应的权重。如按住房的权属划分或按住房的面积划分出档次,计算不同档次的住房所占全部住房的权重。在计算出不同档次住房的中位数价或平均价后结合权重得出全部住房的中位数价或平均价。在计算居民收入时,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外,还要考虑居民的其他收入及资产,如投资性收入、“灰色收入”等。这样房价收入比的计算结果会更合理。

参考文献

收入比范文篇3

在国外,有新建住宅(新房交易)的房价收入比,也有旧有住宅的(二手房交易的房价收入比),所选取的房价都是中位数价格或平均数价格,家庭收入也都是中位数收入或平均收入,国内一般都用平均数。但在总体内部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用中位数或平均数来反映总体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我国这样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宜计算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更真实地反映居民购房能力的实际差距。

一、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的变动特点

1.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的计算

一个国家的平均房价收入比通常用家庭年平均总收入与一套房屋的平均价格之比来计算,即:

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总收入,其中,每户住房总价和每户家庭年总收入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每户住房总价=人均住房面积×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单位面积住宅平均销售价格

每户家庭年总收入=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

由于我国住房商品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因此我国房价收入比应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计算。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本文计算出我国1991-2006年的平均房价收入比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平均水平计算的我国房价收入比并不是很高,2006年只有6.7,1991-2006年的数值在5.35到7.26之间,波动幅度为35.7%,也不是很大。

2.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的变动特点

从1991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变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是1991-1993年,房价收入较快增长并处于较高水平,从1991年的6.27上升到1992年的7.26,这也是90年代以来的历史最高值。1993年有所下降,但数值仍然较高。

第二阶段是1994-1998年,为平稳上升阶段。房价收入比从1994年的5.35缓慢上升到1998年的6.35,年均上升0.25。

第三阶段是1999-2003年,为平稳下降阶段。房价收入比从1998年的6.35缓慢下降到2003年的5.75,年均下降0.12。

第四阶段是2004年到2006年,为较速上升阶段。2006年的房价收入比为6.7,比2003年增加0.95,年均增加0.5,增速明显加快。

3.我国房价收入比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房价收入比是每户住房总价与每户家庭年总收入的商,它的变动主要取决于每户住房总价增长情况和家庭年总收入的增长情况,即居民收入增速与房价增速的相对比率。从下图可以看出:在房价收入比平稳上升阶段,住房总价增速基本高于家庭收入增速;在房价收入比平稳下降阶段,则是家庭收入增速总体高于住房总价增速。2004-2005年,每户住房总价增速快速上升,而每户家庭总收入的增速相对平稳,二者的增速差迅速扩大,结果导致了房价收入比的快速上升。而2006年,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而房价的名义增长速度有一定下降,使得2006年的平均房价收入比有所下降。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房价统计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张,不断有郊区房屋进入城市房价的统计体系,导致城市总体房价指数降低。如果还按基年老地域统计的话,房价涨幅应比公布的统计数据高出很多,房价收入比也将会大于本文的计算值,2006年的真实房价收入比也会高于2005年。

二、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

1.不同收入群体房价收入比的计算

从平均水平来看,我国当前的房价收入比不高,但为什么大多数人的感受与这个结论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除了我国房价增长速度有低估的成分以外,更在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很大,用简单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居民的购房能力。实际上,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城镇居民收入分组资料,计算出了从最低收入户到最高收入户共七个组的名义房价收入比,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中等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中等以下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等以上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我国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很大,2005年达到了22.6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5倍。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较大,2005年达到14.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2006年,最低和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有所下降,但对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仍达到3.32和2.16倍,并没有多大下降。

(3)我国最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很小,2005年只有2.4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很小,2005年只有4.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5%。二者2006年的水平与2005年接近。

(4)我国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2005年二者的差距达到了20.24,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最高收入户的9.3倍。2006年,这一差距名义上有所缩小,但仍然达到9倍。

2.不同收入群体房价收入比的变动特点

收入比范文篇4

正值迎峰度夏的关键时刻,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网公司相继出台的规范员工收入分配有关文件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十一五”发展起步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满完成,就规范员工收入影响职工切身利益这一问题,物资公司支部、行政、工会组织职工认真贯彻李书记和蒋总的要求,开展以“三看三对比”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活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进行的“三看三对比”讨论中我公司职工进一步识到,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符合我们的国情和追求的,可在实现的过程中作为国有企业阶层(垄断产生的)还要考虑到其它行业(效益不好高耗能低利润)的承受能力,这是由于我们的社会财富归根结底是由全体社会人员创造的,一些单位目前还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高成本低产出)经济效益,而产生了差异,这就需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在随着社会发展的今天,产生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势态,这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埋下(产生大锅饭时代的阴影)隐患,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因此作为电力部门更应该为此减薪,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这样才会给公众心理上平衡和安慰。

讨论大家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激发广大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员工个人收入与其职责、贡献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能增能减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适应各类企业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改进政府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各类人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才能加快促进企业提高效益,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电力行业是高危险,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行业,我们不赞成这种言论:“一些人‘丑富心理’越来越严重,看着别的企业效益好,员工收入高就不爽;”电力系统过高收入,成为当下收入分配改革讨论中的重点对象,当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来看,缩小收入差距势在必行;电力部门生产一线的职工工作也很辛苦,在回顾2005年在对外经营中实行公平、公正、公开,让用户有选择权的阳光管理招投标工作中我公司24名员工,共创九百多万元纯利润,平均每个职工创造经济效益37.5万元,(这不含企业内部的招标采购物资)言而物资部门的收入在同行业来说,岗位级別和收入是比较低的,今年夏季在这热浪滚滚的季节中,烈日下的温度达40多度,我们的职工一直在施工现场进行废旧物资回收工作,他们为减少回收工作的损失紧紧跟随施工队,现场同步进行旧导线的回收,现场回收人员由三个五十多岁的职工组成,连续二个月在施工现场。

物资部门在收入分配上工作三十多年的高中毕业职工的收入还抵不上工作六、七年多的其它科室大学毕业生,有个老职工一家五口人就靠他一千四百元的工资生活,因其子女有病每天要靠20.00元的胰岛素针剂来进行维持治疗,如果不治疗发展下去肾功能就会衰竭;一些青工每个月实际收入只有五百多元,还要买房,连按揭代款多无法付出。通过社会对比使大家认识有所提高,因为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许多企业职工的月收入不足千元,扣除保险金等项目后也只能拿到四五百元,何况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需要生活,面对这种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这就需要调节过高收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矛盾是存在的,而解决也是在进行的,遇到问题我们觉得正确的是首先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中一些职工认为,“一刀切式”的减薪政策似乎并不妥当,希望在系统内部也应“缩小贫富”差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如我们的社会制度有很多缺憾一样,收入和能力也不是标准的等号,企业薪酬确定的依据不合理,职位、绩效、能力因素体现不足,激励作用不够。薪酬确定偏重于职务(职称)、资历,对岗位和绩效因素体现不够,形成了事实上的“身份工资”,其中最大的弱点是:贡献与报酬失衡;员工的收入与公司绩效直接挂钩,才能使电力部门的发展更有后劲。改革的关键还是要打破垄断,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工资率;因为电力行业工资和绩效直接挂钩可以调低,也随时可以调高,这就要看这个企业绩效情况;减薪也好、收入分配也好,最后一定是要有市场的力量来推动,

减薪是要减少收入,降低一些生活水平,当然也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减少你个人的利益,可这一点点的付出可以缓和逐渐激化的贫富矛盾,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好处的;讨论中大家认为:想一想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把他们年轻的生命奉献出来,也许他们的出发点只是很朴素的希望自己、自己的亲人能过上好日子,可他们的行为却是实实在在的让更多的人得到了益处。我们说他们是高尚的、是可亲可敬的。当然我们可以提倡奉献,而不能简单的去要求奉献,可精神文明、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也是我们的追求吗?

收入比范文篇5

关键词: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房地产风险;防范

一、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一)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运行转向典型的“政策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消息一经公布,当地房价便上演持续飙升,2009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60.34万平方米,销售总额351.0亿元,全年均价6264元/平米,分别较上年增长50.5%、73.2%和18.8%。2010年1月持续上涨,海南省房屋销售面积131.48万平方米,增长4.3倍;房屋销售额129.67亿元,增长7.0倍。进入2月中旬之后,海南省楼市成交量开始急剧萎缩,全省商品房成交84.5万平方米,较1月环比下降39.96%,但价格依然高企①。

(二)投资多于居住,呈现住宅化倾向的海南省旅游房地产使得海南省房产空置率居高不下

2009年,海南省房地产销售面积的76.1%、销售套数的82.5%由省外人士购买。其中,海口市和三亚市向省外销售面积的占比分别为50.9%和76.2%;销售套数分别为54.1%和79.4%,其他市县向省外销售的面积和套数占比均超过90%。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8.87平米和24平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据统计,在海景房最集中的三亚湾等地,小区内的常驻率大多在20%左右②。

(三)房地产业从业人数快速增加

从海南省房地产1994年以来房地产从业人员及房地产企业数占全国的比重看,海南省经历了90年代房地产泡沫后,房地产市场相对于全国来说进入了一个调整期,2000年进入了最低谷,房地产从业人员及房地产企业数占全国比重15年最低,2000年以后逐步增大,房地产从业人员占比从2000年的0.31%增加至2009年的1.5%,房地产企业数占比也从2000年的0.36%上升至2009年1.89%③。

(四)房地产业税收快速增长

2009年建筑房地产税收占海南省半壁江山。2009年,财政收支创历史新高的海南省,在2009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位居全国第三。建筑和房地产这两个行业的收入总额占海南省全省税收收入总额的48.2%,比2008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两个行业的总增收额占海南省地税税收总增收额的65.6%。在海南省政府性121.4亿元基金收入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日益高涨的房价促使日益稀缺的土地成为各地政府手里最大的资本。初步估算,海南全省各市县政府手中还有未供应的存量建设用地约1.14万公顷(约17万亩),已向企业供应的存量建设用地约8900公顷(13万亩)。未来30年内房地产都是支柱产业。2010年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计划完成330亿元,同比增长15%,商品房施工面积将达到25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关于2009年海南省和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0年海南省和省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预定了2010年目标——2010年海南省拟实现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507.8亿元,增长8.3%,省本级一般预算总收入348.1亿元,增长6.5%①。

(五)房地产价格增长远远高于收入增长

2009年,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分别为31.4%和16.9%,高于全国18.7%和10.8%的平均水平。海南省城镇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056.33元和13750.8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和80%②。2010年1—2月,在个人收入没有较大增长的前提下,海南省房价较年初增长了1.13倍,较全国增长速度高90个百分点。较高的房价一方面带动了土地开发的热情,推动投资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使大多数购房者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阻力。

二、海南省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的比较分析

(一)海南省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的纵向比及与全国比

2010年2月,海南省成为“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最高的城市,“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为11.62,创中国“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新的高峰。

(二)海南省与中国其他省市商品房均价、人均月收入比

从1994年至2009年全国三十个省市近16年来的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来看,海南省仅仅次于北京市位于第二位,即海南居民承担住房的压力要大于其他省市。

(三)海南省与外国其他城市商品房均价、人均月收入比

海南省的“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从2002年的3.15上升至2010年2月的11.62,涨幅高达268.89%,这表明海南省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大大低于房价上涨的水平。

三、海南省房地产风险情况

(一)海南省房地产存在风险已是事实

2009年海南省商品房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近亿元,比2008年增长近80%。在试图调节市场的同时,地方和中央政府左右为难。出售土地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负担了海南省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所需资金的将近一半。如果以九十年代海南省房地产泡沫的数据对比来看,1993年海南省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为14.88,而2010年2月该比率已达到11.62,同样的数据说明海南省房地产存在的风险已快达到历史的高峰,只是此风险是全国性的,国家在制定政策时有了更深的考虑,在追求经济软着落时,房地产风险暴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房地产市场目前不断趋热,价格不断上涨,将会有更多的企业不愿投资实体经济而去炒房地产,房地产的泡沫会越吹越大。

(二)海南省房地产风险排在全国最前列

海南省有过房地产泡沫的历史之鉴,该省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在近16年中达到全国最高水平14.88,目前也位于全国前列11.62。近16年平均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也仅仅次于北京市达到5.47。与全国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相比,海南省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11.62更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4.27个百分点,与新加坡相比高出1409.09个百分点;与香港相比高出312.06个百分点。海南省房地产风险在纵比与横比中可看出,其房地产风险的严重程度已是全国之最。当风险暴发时,作为房屋拥有者,首先放弃的是投资的住房,而海南省房地产投资占比较重,即时海南省将是房地产风险暴发最严重的地方。

(三)海南省房地产风险已影响到国际旅游岛经济正常的发展

目前,海南省房地产量跌价挺,以目前的商业配套,海南省还远不能承受高房价。房价走高,势必抬高当地消费价格,抵消购物免税等优势。相比海外那些性价比合理、配套成熟的旅游休闲岛,海南省旅游业正受打击,岛内普通居民无力购房,无法打造稳定和谐的宜居环境。天量民间资金已积聚了雄厚力量,多以“商团”、“房地产投资协会”、“财富俱乐部”等组织形式,有计划地集中出击,成为扰动经济发展的“热钱”。这些“热钱”涌入有限的投资领域,不仅产生资产泡沫,扰乱市场秩序,其自身也严重受损。公务员之家

四、对策建议

(一)调整“土地财政”政策,主动释放房地产泡沫,强化地方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职责

2009年海南省建筑和房地产这两个行业的收入总额占海南省全省税收收入总额的48.2%,在这种“土地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升地价、助涨房价。应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项目与结构,将其它产业税收替代土地收入,并且将地价与房价增幅、住房空置率等列入政绩考核指标,从而弱化地方政府助涨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动力[1]。

(二)降低分子的数值,即降低房价

国家调控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控制房价的涨幅,尽管目前显效不大,有的措施甚至可能导致房价在短期内上扬,但思路是正确的,后期调控效果的关键要看新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力度。需要指出的是,调控的目的并非是要房价下调,而只是降低房价的涨幅。降低房价可以减轻买房人的“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目前,由于住房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且问题多多,绝大多数老百姓解决住房问题都被挤到购买商品房这“一条船上”。他们面对目前的房价已是无能为力。

(三)增加分母的数值,即提高居民收入

要降低购买商品房的难度,如果分子(房价)只能变大而不能变小,那只有增加分母(居民收入)的数值。目前,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等,但总的来说,提高居民总体收入的措施并不多。只有当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之后,中产阶层才会进入富人行列,贫困阶层亦能逐步迈向中产阶级。如此一来,在解决“贫富严重分化”问题的同时,全社会的“商品房均价与人均月收入比”也会降低。海南建省20年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相信,随着海南省房地产发展的深入,海南省将在保障本省居民住房及发展本省房地产市场中取得双赢的成效。

(四)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作为一个旅游规划,为海南省带来的只是游人增多的可能,而不是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引进更多新移民,从而令海南省常驻人口出现激增,增加住宅需求。因此,海南省只需在现有存量基础上规划和建设酒店、度假村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如金融机构、医院等。房地产已成为海南省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支柱产业。为了避免地产炒作和房价飙涨,海南省做出了收缩地根的决定,这一决定有利于避免连锁性的地皮炒作,防止更多的资源卷入这场或成为泡沫的风潮,但这一决定因为导致了土地供应中断以及地皮稀缺而令存量地产飙涨。收缩地根是“中止泡沫”一个暂时性的政策,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险蔓延,但政府必须面对市场合理的需求。首先,根据目前海南省酒店存量需求与未来可能增加的需求,规划新的酒店等基础设施,并监督已经圈地的机构限期开工,防止炒地皮;其次,加大向当地居民投放经济适用房的力度,防止炒作损害当地自住性购房者的利益。至于民间游资的炒作,政府应提醒投资者风险自负,金融机构更应保持必要的警惕。投资者应明白,具有季节性度假周期的海南省,除了本岛居民之外,本身不会有太多自住需求。而且大规模的商业地产开发也可能再次产生过剩。

收入比范文篇6

一、城市居民收入变动特点及成因

从收入的四项构成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看,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收入变动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出“两升两降”的格局,居民收入增长点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两升”即:财产性及经营净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两降”即: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点向多元化转变的原因,在于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及经营净收入增势迅猛,而工薪收入增速相对趋缓。

1、工薪收入显著增长,增速趋缓。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5006元,同比增长13.4%,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0%,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6.3%。表明工薪收入仍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工薪收入增幅下降了5.2个百分点,工薪收入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今年春节期间,机关、事业单位陆续兑现了部分停发数月的地方福利性津补贴,对推动城市居民工薪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调查表明,上半年,**部分企业职工的工资增加不多或根本就没有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居民工薪收入的增速。

2、经营净收入增速加快,对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加大。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30.7%,比去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增加31.1个百分点。

3、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投资渠道多元化,城市居民家庭来自股息与红利、房租、投资房产增值等财产性收入逐年增多。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市区房价大涨,前些年投资房产的家庭获利丰厚,推动了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210.6%,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4、转移性收入减少,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大幅下降。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992元,同比增长9.4%,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6.7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下降62.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均分摊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上年调查的200户中,离退休和离退休再就业人员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18.6%,而今年所占比重为17.1%;二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大幅减少。

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今年上半年,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城市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1、高低收入户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占总数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1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比平均增幅高3.5个百分点;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66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比平均增幅高出17.9个百分点。从收入绝对值差距看:最高、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已从上年同期的20160元扩大到今年上半年的26251元。

从可支配收入构成看,导致高低收入户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工薪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差距拉大所致。工薪收入方面:上半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增加7654元,增长56.1%,比低收入家庭增幅高54.5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人均仅增加23元,工薪收入差距由12216元扩大至19847元。财产性收入方面:上半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增加3801元,增长259.6%,低收入家庭人均仅增加21元,财产性收入差距由1464元扩大至5244元。可见,财富扩张效应对居民收入间的差距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2、城市间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从今年1-5月可支配收入排序看,收入最高的是苏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7%,达到10578元,月人均2116元;收入最低的是宿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5%,仅为4557元,月人均91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11位,在苏北5市中居第3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1977元,而去年同期低1146元,差距拉大了831元;比苏中平均水平低2049元,而去年同期低1022元,差距拉大了1027元;与苏北收入水平最高的徐州市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了995元,而去年同期低387元,差距拉大了608元。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城市居民收入已持续增长10个年头,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速缓慢等问题仍需引起重视。

1、居民收入增速相对缓慢。与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近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而同期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5.6%和28.4%,居民收入增速相对缓慢。

2、收入水平和增幅在全省位次依然偏后。尽管**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也已达到10.8%,但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的位次依然偏后。从收入水平看:1-5月**居全省第11位,在苏北5市中居第3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1977元,比全省收入水平最高的苏州市低4227元,比苏北收入水平最高的徐州市低了995元。从收入增幅看:1-5月**居全省第13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比全省增幅最高的扬州市低10.6个百分点。

3、低收入居民家庭入不敷出,生活拮据。据调查,占调查户总数5%的更低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今年上半年人均总收入只有2239元,仅为平均水平的四份之一,不到占调查户总数5%更高收入户的一成,恩格尔系数达到了51.3%,大大高于41.9%的平均水平。这部分低收入户居民家庭收支倒挂271元,生活拮据,消费模式还仅限“生存型”消费。

4、物价上涨抵消了大部分增加的收入。上半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65元,同比增长10.8%,但若扣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的因素,则实际增幅只有4.1%,实际收入仅为7298元,即物价上涨抵消了居民收入中的467元,占居民增加收入部分(757元)的62%。

5、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恩格尔系数回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值,国际上通常用它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为富裕,低于30%则达到最富裕水平。**年**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年为38.5%。今年上半年,受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影响,象征居民家庭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了41.9%,比“四城同创”考核指标(38%以下)高出了3.9个百分点。

四、尽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确保**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出台企业增资政策,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新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前,特别要注意面向企业出台增资指导性意见,要建立企业工资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的长效机制,以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还要督促企业自觉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对多年不增加职工工资的企业进行督查。

2、适当预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性津贴。目前**市尚未实行“阳光津贴”,较大程度影响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阳光津贴”实行之前预发一部分福利性津贴,待实行“阳光津贴”时再扣除。在这次赴连云港调研时了解到:目前连云港已出台机关工作人员临时性增资政策(具体标准为每月:厅级2000元,处级1500元,科级1200元,科以下1000元)。同时建议在制定“阳光津贴”标准时,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务员收入水平对**在苏中苏北地区收入水平位次的影响,执行的标准应高于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市。

3、进一步促进就业,提升就业率。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就有收入,就能走出贫困。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失业者依靠政府开辟的就业工程而重新走上就业岗位,家庭生活改善较大。**年,**每一城市就业人员的负担系数为1.99人,比**年减少了0.04人。希望这项民心工程在**年继续发扬光大,惠及更多需要关照的困难群体。

4、给低收入群体发放物价补贴。目前,以食品为首引发的物价上涨因素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支出增多,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重,建议根据CPI的增幅给“低保户”以及因下岗失业、重大疾病等因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家庭发放动态物价上涨补贴,以此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

收入比范文篇7

关键词:完工百分比法;物流行业;运用

一、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及适用会计政策论证

(一)准则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完工百分比法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可以选用已完工工作测量、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三种方法。

(二)适用会计政策论证

1.综合型物流企业个性化差异影响

一些综合型物流企业受业务个性化差异影响,对于一些大件运输及跨境运输业务对实际工作量无法量化,故不能采用“已完工作的测量“和“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确认完工进度。

2.受项目实施周期影响

受项目实施周期影响,如全部项目采用“终验”确认收入,实施过程控制力度薄弱,财务核算对项目实施完毕的判断依据滞后,无法实施财务管理的职能,将导致财务报表不能合理反映公司实际经营状况。

3.“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的通常条件

“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的通常适用条件如下,第一,劳务或工程工期长,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或普遍存在跨年现象;第二,具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能够准确以单个劳务、工程或建造项目为核算单位归集收入、成本,且其中大部分成本为直接归集,而非合理分摊;第三,关键时点或节点能够取得客户、监理等外部单位对工程进度的确认单;第四,企业具有丰富的成本预算经验,且历史数据表明,企业的成本预算较为准确,与实际成本偏差不大。

4.“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的充分条件

企业选择“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作为计算方法,具有相对充分的条件:第一,项目周期长短不一,跨资产负债表日的进度无法人为控制,如选取通行标准则成本因素为较可获取因素;第二,此类业务基本系投标产生,标书内容之一即陈述项目实施成本,大型物流公司有较健全的合同评审、会签等内部流程,项目直接成本有较明确数据;第三,大部分客户须公司逐日、每周或定期报送项目进展情况,且部分客户以此作为款项结算的关键证据。客户协议中均有对项目标的节点或完成送达后的“验收”、“签收”、“交接”确认单,“关键时点或节点能够取得客户、监理等外部单位对工程进度的确认单”。

二、IPO严审环境下的完工百分比法的审查要点

由于完工百分比法下收入确认操纵利润空间较大,其方法的采用在证监会属于严审的范围。目前IPO企业选用完工百分比法作为收入确认方法,需要从具体业务模式、选定完工百分比法的必要性、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以及行业整体情况综合论述。要求企业围绕会计准则对于使用完工百分比法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要证据:

1.成本的归集和测算是否准确、合理,财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人为操纵的情形;

2.完工进度的确定依据是否准确合理,有没有合同依据,有没有内外部证据的支持,而且证监会尤其强调合同相对方或第三方的证据作为支撑,如发包方或者监理方的工程进度确认;

3.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或者行业管理相比,确认的比例和进度是否合理。完工百分比法执行不好的企业,多存在基础薄弱、项目预算管理水平低下,内控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因此物流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不但需要企业要有强大的财务团队,还要有完善的制度和规模化项目做支撑。目前物流行业上市公司收入确认原则中,均有完工百分比法的相关描述。例一,中国外运(0598.HK),专业物流业务收入于报告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完工百分比按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确定。例二,华贸物流(603128.SH),国际工程物流业务收入按照实际完成的服务比例确认相关的劳务收入。例三,外运发展(600270.SH),专业物流业务收入在项目业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与劳务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本集团、劳务的完成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时,确认劳务收入的实现。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相关的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比按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确认。

三、完工百分比法在实物运用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

第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全。很多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纸面的制度和规章;第二、治理机制不完善。不能按照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定制度环境和内部监控系统;第三、对预决算的管理不规范。企业没有从预算到事中、事后的控制,项目的各项成本不能有效归集;第四、管理责任不清晰。各个工作环节,各自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也没有人考核检查,会导致发生问题无法追究责任。

(二)收入的不确定性

物流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收入确认的项目,一般具有跨期时间长、项目操作难度大等特点。首先,由于项目周期较长,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因运输环境、国家政策等外在因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合同的实施方案发生变化。其次,由于合同实施方案发生变化,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会有追加补充等情况产生,导致合同总收入的可靠估计存在不确定性。

(三)项目预算偏差概率大

由于收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预算的偏差概率增加。大件运输项目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项目实施方案发生了改变,各项成本势必会发生变化,导致成本可能会与项目初期预算出现较大偏差。

(四)完工百分比法的外部确认证据

难以取得对于收入的确认,最终收货方往往以项目实施完毕进行最终签收确认。物流采用完工百分,收入是根据实际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占比来确认,因此收入方向的外部确认对客户来讲没有确认的标准,项目各确认节点的收货方确认难以取得。

四、完工百分比法运用中的措施和建议

(一)健全内控制度

企业要建立详尽的业务核算管理办法,通过核算办法达成对业务开展每个环节的精细控制。其主要涉及,业务承接方面持续完善的方案涉及;在协议签署阶段对收入时点确认的明确合同条款约定;对全成本概念下的预算设定,包括运输计划的安排、人员设备的调配以及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动态的监控。对项目各个环节审核机制的设定。

(二)增强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时点的外部证据

包括且不限于提供劳务方向进度确认取得、采购方向供应商提供服务进度的取得以及其他外部可获得证据的来源。

(三)制订健全的预算修订制度

由于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实施的项目普遍均为较大的运输项目,其具有跨期时间长、收入金额大等特点,同时又受运输条件等各方面原因限制,因此在完成初步预算的同时,还要有健全的预算修订制度,以保证在项目超出既定预算时能够重新对项目进行预算修订同时预算修订的审核检查也需同步跟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完工百分比法能够更为真实的反映企业的业务运营情况,各物流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是可行且必要的。但是采用此种方法对企业内控及财务核算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但要求企业要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不管从业务合同的谈判阶段、成本预算阶段到事中的监管环节到费用归集、收入确认环节,都需要有充分的审核确认机制。对于外部证据方面,也要取得充分的第三方证据,以佐证收入确认的准确性,排除随意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完工百分比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导向的推行,势必会在物流乃至更广泛的行业开展并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江山.完工百分比法收入确认的核查要点[J].财会月刊,2014(11).

收入比范文篇8

与经济学主要从收入角度定义中等收入阶层不同,社会学界把职业分类作为界定中产阶级的最重要测量指标。根据EAMC项目(东亚中产阶级比较研究)阶级分类,中国的中产阶层又可分为三个群体:新中产阶层、老中产阶层和边缘中产阶层。大多数新中产阶层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的雇员,少数是私营和外资企业的雇员;老中产阶层即个体工商户;边缘中产阶层主要指受过中高等教育、从事低层白领工作的70后中年人和80后年轻人。老中产阶层的数量增长迅速并保持一定规模是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另一个特点是,他们与国有企业或者公共权力具有很大的联系,尽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主要由国企职工组成的“类中等收入阶层”出现了萎缩。总之,从职业角度划分的中国中产阶层仅在总人口中占20—30%,若考虑到庞大的农村人口在内,中产阶层的比例会更低。中产阶层的职业类型主要可分为:公务员和国企职工、经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低层白领以及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中国中产阶层的三个特色是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传统中产阶层的比例不降反升,国有企业员工比例大,城乡二元结构。相应地从职业角度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对策主要有促进创业和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两条路径。从一般规律来讲,公务员的比例不会一直上升,甚至可能会缩小。随着国家公务员以及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改革的进行,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和薪酬水平应该会比较稳定。经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不会很高,因为在制度之外还受天赋和机遇的影响。但是,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事业单位制度、养老制度等阻碍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职业中产阶层,应该逐步推进上述体制方面的改革,例如户籍制度应该打破城乡分割,民办中小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接轨以方便人才流动,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度应该增加相应就业人员的福利并可以转档案,养老保障覆盖面应该更广并可以随工作迁移。总之,应该减少上述制度障碍以增加潜在的中低收入人群成为中产阶层的可能。老中产阶层或者传统中产阶层的发展也许是扩大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突破口。目前国家所鼓励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现实考量。鼓励自雇化就业,也许会成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新常态”。尤其目前中国城镇地区存在大量农民工,可通过完善商品市场使他们进入商业营销队伍,例如,降低创业者的进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并进一步扶植小微企业⑥。对于中国目前存在的约2.6亿进城务工人员,应该提高其中技术人员的比例以提高其社会地位。目前中国对技术劳动者的认证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一大批有技术的农民工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收入水平。因此,对农民工和农业劳动者建立相应的技术认证渠道,例如对有技术的农民工恢复建立八级职业技术分层制度,可能造就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尤其农民工的市民化,这一部分“技术中产阶层”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进而能极大地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和居民消费的扩大。

二、从教育维度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和居民消费

受教育程度或文化水平是常见的阶层划分指标之一,通过受教育程度定义的中产阶层通常被称为教育中产。而教育本身也与消费有诸多联系。例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消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其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一般也较高;教育还通过影响居民的就业选择进而影响其收入水平乃至消费层次。因此,提高低收入群体和较低收入水平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受教育程度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和居民消费的扩大。判定一个国家是否形成了庞大的中产阶层的标准之一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而中产阶层的受教育程度更多在大专及本科阶段及以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1年,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7年,乡镇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9.08年,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8年。从教育与职业分布来讲,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中产阶层职业类型的可能性越大。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中专文化水平、高中文化水平以及初中文化水平的可能性分别为4/5、3/5、1/4和1/10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中产主要分布在城市。要提高教育中产的规模,第一,要在城镇地区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加强农村地区的初高中教育,逐步使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第二,鉴于中产阶层的职业分布,加强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潜在人群的扶植力度,例如助学贷款审批和发放的便利化。第三,打破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比如通过允许高校自己设立专业以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入中产阶层的渠道。第四,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通过加强低收入阶层的职业培训和其他在职教育,提高其职业技能及文化水平也有助于低收入群体增加就业选择和收入水平。总之,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加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通过破除相关制度障碍增加广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升级成为中产阶层的职业渠道,有助于中国形成中等收入阶层占大多数的社会,并有利于经济发展进入消费驱动的良性循环。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学校改造、学生营养以及教师生活改善的力度,提高贫困地区重点高校升学率以及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和升学率,有计划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继续增加中央教育财政支出,扩大地方办学自主权,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将成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和居民消费的长期有力举措。

三、从住房维度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和居民消费

住房由于综合隐含了家庭主要成员(一般为户主)的职业性质、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特征,也被一些学者单独用来划分阶层。一个家庭拥有的房产的面积、数量和档次,已经成为判定一个家庭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最直接的指标。从住房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讲,拥有优质的住房一般表明该家庭其他方面的消费水平也较高,当然,房贷也可能挤出部分其他消费。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同的阶层又在不同的空间形成了居住隔离,减弱了阶层消费之间的互相影响,阻碍到了总消费的提高。由于房价以及房价———收入比受一时一地的影响很大,不能一致反映中等收入阶层的真正生活水平,家庭的居住面积和套数可能是更好的指标。相关研究得出,要想在中国成为住房中产阶层,至少应该拥有一套90—150平米的房子。“有恒产而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对于大多数人还是成立的,只有使居民具有了一定的“恒产”如住房,改善了居民的消费预期,消费的稳定增长才有可能,而且“恒产”本身也会带来消费,比如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住房对于婚姻的不可或缺。当然,住房贷款对于年轻一代其他方面消费的挤出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各种措施继续降低房价并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购房优惠政策,将在提高住房中产比例的同时释放大量其他消费。除此之外,也应该看到各阶层消费之间的互相影响,而住房在空间上的隔离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消费影响。比如目前高收入阶层主要居住在别墅区和高档住宅社区,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居住在普通的商品房社区,而低收入群体主要聚居在经济适用房社区,甚至公租房和廉租房。目前最好的防止阶层之间过度隔离的做法是形成不同档次的住房“大混居、小聚居”的局面,而形成这一局面又需要地方政府让渡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考虑到住房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关研究指出,对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补贴比修建新房的住房政策更加有效率。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闭幕会后的记者会上提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刚性的,鼓励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提出2015年将要在改造棚户区、城市和农村危房方面加大力度,各增加100万套保障性住房④;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住建部以及银监会也相应联合出台了促进这一举措的房贷优惠政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减少居民因为住房形成的阶层隔离,应该、也有可能成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以及居民消费的长期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从收入来源维度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和居民消费

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收入阶层收入份额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四种,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以城镇为例,根据各年份《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公布的2000—2012年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各居民收入组的不同收入来源数据,计算出各收入组不同来源收入占比,可以得出扩大不同收入组收入来源的对策。首先,各收入组的工薪收入占比均处于下降趋势,但是中等收入各组的工薪收入占比要高于低收入各组和高收入各组⑥。可见工薪收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继续稳定中等收入阶层的工资收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工薪收入水平是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的重要措施。与前面第一部分从职业维度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相对应,应该增加居民正规化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应的薪酬和福利体系,使得更多低收入群体通过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升级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目前农民工工资的市场化已经很充分,但是政府、事业单位等的薪酬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尤其应该降低国企高管过高的收入水平,例如通过增加国企上交红利等来减少工薪劳动者上缴的所得税比例或改革五险一金缴纳机制等,以维持中低收入群体较高的工资水平。促进消费增长。其次,低收入各组和最高收入组的经营净收入占比要高于中等收入各组和高收入组,因此,继续采取措施为低收入群体增加经营净收入创造条件。虽然目前经营净收入并非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鼓励就业自雇化或者创业,也可能有利于该部分群体的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范围;同时,可对经营净收入占比最高的最高收入组实行累进税,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缩小其与其他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再次,财产性收入占比与各收入组收入水平成正比,但是除最高收入组外,比例均不足5%,因而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居民财产收入渠道有利于各阶层居民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消费。一方面对低收入居民普及更多的理财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则可能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比例;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他们的理财需求也应该得到重视和满足。尽管现在的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针对中产阶层的理财服务,但是在理财品牌建设、理财产品设计和队伍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应该加强理财渠道向立体化、网络化转变,融合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相关业务以跨越市场壁垒,将理财服务的重点从产品导向转为过程导向①,帮助中等收入阶层获得长期稳健的理财渠道。同时,加强消费金融的发展,增加相应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提前消费。最后,中等收入各组和高收入组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占比相对来说较高,与一般认为低收入群体应该获得最高转移支付的观念相悖。鉴于低收入各组的收入水平本来就低,且各收入组的转移性收入比例在四种收入来源中均仅次于工薪收入,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为使更多的低收入者升级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政府应该降低对中等收入各组和高收入户的转移性支出,提高对低收入各组的转移性支出,以最终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比例。

五、从消费结构维度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和居民消费

收入比范文篇9

一、近年来*市“两个比重”情况

(一)“两个比重”均呈稳定增长趋势

*年以来,随着*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各级财税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大力组织财税收入,有力促进了*市“两个比重”的稳定增长。*年,*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454.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46%,比*年的4.33%提高0.13个百分点;地税收入完成13.45亿元,税收贡献率(地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下同)为2.96%,比*年的2.56%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市县级收入完成8.62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对地税市县级收入来说,下同)为42.59%,剔除税收分享改革因素,比重大体在60%左右,比*年的55.83%提高6个多百分点。剔除*年收入创基数因素后,*年—*年*市“两个比重”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注:*年起由于实行税收分享改革,造成地税市县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若按分享前的口径算,*年地税地税市县级收入完成12.0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34%,*年完成12.9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3.73%,基本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二)*市“两个比重”在全省位次居中游水平

*年,*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46%,排在全省第7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地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6.45%,排在全省第6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62个百分点,其中市县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2.59%,排在全省第11位,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位次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市地税收入结构以企业所得税为主,占33.07%,而该税种形成的市县级收入较少。

二、与*、*、*三市比较情况

(一)GDP、地方财政收入及税收总量比较

与其他三市相比,*市GDP、财政收入、地税收入三项指标总量在四市中均处在第二位,比*少,比*、*多。*年,*市三项指标总量比*分别少102.49亿元、2.47亿元、1.06亿元,GDP虽比*少18.42个百分点,为*的81.58%,但税收仅比*少7.3个百分点,为*的92.7%。一是说明*市地税征管水平较高;二是GDP构成项目税收贡献率较高。

(二)“两个比重”情况比

*年,*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46%,在四市中居第二位,比*、*分别高出0.38个百分点、0.13个百分点,比*低1.04个百分点;税收贡献率为2.96%,居第一位,比*、*、*分别高出0.49分点、0.35分点、0.01个百分点。地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6.45%,比*、*分别高出21.62个百分点、2.56个百分点,比*低1.62个百分点,其中市县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2.59%,居第三位,比*、*分别低0.89个百分点、5.19个百分点,比*高出8.7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还是*市地税收入结构以企业所得税为主。

(三)GDP结构与分产业税收比较

税收总量由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决定,但也受GDP结构的影响。由于产业结构不同,相同的GDP总量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同的税收。与*、*两市相比,*市无税或低税产业(相对地税来说,下同)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该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2.1%,比*、*分别高出3.7个百分点、4.3个百分点,而税收贡献率相对较高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比*、*分别低3.7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如果*市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调整到*、*水平,那么在目前GDP总量水平下,将会贡献出更多的税收收入。对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市税收贡献率比*低0.34个百分点,在二产增加值比*多17.12亿元的情况下,贡献的税收却比*少0.1亿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低,但好于*,税收贡献率比*高0.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市比*、*好,比*高出0.62个百分点,比*高出1.2个百分点,在三产增加值*市与*基本相近的情况下,贡献的税收比*多1.57亿元。与*相比,*市三产结构比明显占优势,第一产业比重比*低1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高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比*高0.4个百分点,但是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比*低1.33个百分点。

(四)GDP与税收分项比较

1、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税收分项比较

从*市和这三个市的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主要来自于农业,少量的税收收入也主要是由农业提供的。由于农业属于低税行业,税收贡献率相对较低,加之,随着国家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该行业贡献的税收将越来越少。*市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居第二位,比*、*分别高出2.81个百分点、4.89个百分点,不利于“两个比重”的提高。

2、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税收分项比

工业。*市与*、*相比,该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近,大体都在43%左右,*市增加值虽然比*少46亿,但地税收入和税收贡献率都比*高。与*相比,税收贡献率较低,比*低0.47个百分点,贡献的税收少0.24亿元,原因主要是作为*市工业主导行业和地税收入主要来源的制造业,其增加值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比*、*分别低1.27个百分点、4.47个百分点。制造业税收贡献率也较低,比*低0.41个百分点。*市与*制造业增加值同为170多亿元,但贡献的税收却比*少0.7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市所占比重比其他三市都高,居第一位,贡献的税收收入也最多,充分体现了*市作为鲁西电力能源基地的优势

建筑业。*市该行业创造的增加值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居第二位,比*、*分别高0.36个百分点、1.21个百分点,但增加值比*、*分别少5.48亿元、0.38亿元,税收贡献率比*、*分别低1.61个百分点、0.43个百分点。*市增加值在比*少0.38亿元的情况,贡献的税收却比*多0.14亿元,税收贡献率高0.47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税收分项比较

*市第三产业内部无税或低税行业创造的增加值较多,所占比重也较高,这些行业的税收贡献率很小,提供的税收微乎其微,在GDP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所占的比重越大,对提高“两个比重”的影响也就越大。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创造的增加值*市为41.67亿元,在四市中居第一位,比*、*、*分别多5.14亿元、20.85亿元、18.74亿元,所占比重合计为9.17%,居第一位,比*、*、*分别高2.6个百分点、3.85个百分点、1.27个百分点;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地质勘测、水利管理业创造的增加值*市为2.04亿元,在四市中居第二位,比*、*分别多0.4亿元、1.39亿元,所占比重合计为0.45%,居第一位,比*、*、*分别高0.02个百分点、0.04个百分点、0.23个百分点。

*市第三产业内部税收贡献水平相对较高的绝大部分行业创造的增加值在四市中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也较低,从而造成实现的税收收入较少,影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的提高。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7.75亿元,在四市中居第三位,比*、*分别少23.01亿元、16.23亿元,所占比重为3.91%,居第三位,比*、*分别低4.45个百分点、3.41个百分点,*市作为鲁西交通枢纽的优势没有明显体现出来,但是税收贡献率却较高,达6.08%,居第二位,比*、*分别高3.43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贡献的税收为1.08亿元,居第二位,与*持平。与*相比有些差距,该市在增加值仅为7.78亿元的情况下,贡献的税收却达1.24亿元,税收贡献率高达15.94%。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0.33亿元,居第三位,比*、*分别少28.19亿元、9.37亿元,所占比重为4.48%,居第四位,比*、*、*分别低4.24个百分点、2.83个百分点、1.87个百分点,但税收贡献率却比*、*、*分别高1.1个百分点、1.17个百分点、0.43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创造的增加值为7.9亿元,居第三位,比*、*分别少8.66亿元、2.7亿元,所占比重为1.74%,居第三位,比*、*分别低1.23个百分点、0.87个百分点,但是税收贡献率却较高,达12.66%,比*、*分别高6.32个百分点、5.02个百分点,贡献的税收为1亿元,与*基本持平。社会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为9.04亿元,居第三位,比*、*分别少0.5亿元、1.75亿元,所占比重为1.99%,居第二位,比*低0.66个百分点,比*、*分别高0.28个百分点、0.67个百分点,税收贡献率比*高1.18个百分点。上述四个行业税收贡献率较高,充分体现了*市地方税收较高的征管水平。与其他三市相比,*市只有房地产业有较大优势,创造的增加值为26.41亿元,居第一位,比*、*、*分别多6.56亿元、12.24亿元、14.23亿元,所占比重为5.81%,居第一位,比*、*、*分别高2.24个百分点、2.32个百分点、1.61个百分点,贡献的税收也最多,达1.14亿元,充分体现了*市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的状况。

通过与*、*、*三市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市占优势的地方:

1、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税收贡献率、地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都较高,在四市中分别居第一位、第一位、第二位,在全省分别排第七位、第七位、第六位;

2、第二产业中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居第一位,贡献的税收收入也最多;

3、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最多,贡献的税收收入也最多。

存在差距的地方:

1、GDP总量相对*较小,从而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总量相对较少;

2、GDP构成项目不尽优化,无税或低税行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三产业中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地质勘测、水利管理业等行业创造的增加值较多,在四市中居第一位,所占GDP比重也较高,造成等量的GDP,贡献的税收较少;

3、三产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居第三位。主导产业第二产业虽然增产,但增效不明显,税收贡献水平较低,由于该产业主要贡献的企业所得税形成的市县级税收收入少,所以对“两个比重”的提高影响较大。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创造的增加值相对较少,所占比重较低,居第三位,尤其是三产内部税收贡献水平较高的绝大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规模较小,创造的增加值较少,所占比重较低,大部分都居第三位。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总额/GDP总量×100%,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税收收入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总额×100%。从这两个公式看出,今后,*市若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必须是财政收入的发展速度超过GDP的发展速度;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或者是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大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或者是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压缩非税收入,增加税收收入。目前,*市与*、*两市的GDP发展速度基本相近(*年分别为16.4%、16.6%、16.7%),但财政收入增长势头*较快(*年*为27.6%,比*市快1.3个百分点),照此下去,*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高的优势很有可能被*赶上,甚至超过。*年,*市地税市县级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落后于*、*,*只有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才有可能赶上或超过*、*。

三、几点建议

财政是经济的“晴雨表”,税收是财政的“温度计”。经济发展,不仅要有速度,而且要注重质量,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切实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实现经济和税收的良性互动。通过与其他市比较,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力增加财税收入,切实提高“两个比重”,应当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重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第一产业,适当降低一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重点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其增产增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壮大批零商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增加值较小但税收贡献率较高行业的规模,从而使GDP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同时,应规范收费管理,有效约束财政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财税部门的大力组织收入,促进“两个比重”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与财税的协调发展。

(一)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为提高“两个比重”创造坚实基础。

经济是税收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来源,没有经济的发展,财税收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两个比重”的根本仍是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做到“突出重点、抓住热点、强化亮点、找准切入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都占主导地位,它对国民经济总量起决定性作用。*年*市国有经济提供地税收入占总量的30%。所以,我们应突出抓好国有经济的发展,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推动GDP总量的增加;股份经济具有活力强、融资快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提供的财税收入也越来越多,*应进一步加快企业改制步伐,通过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管理等形式,将中小企业彻底放开、搞活,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三个亮点”,*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扶植力度,按规定从资金、环境、政策等发面进一步倾斜,不断壮大其规模和数量,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也有一些优势,比如中国“江北水城”的品牌优势、鲁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电力能源基地优势、三省交界处发展大物流大商贸的区位优势等,关键是如何利用和发展,做大做强,形成经济优势,以此促进*市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发展经济不能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地发展。首先,*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努力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不仅要引进资金,而且要引进技术、设备、人才、项目等,不仅考核招商的数量,而且注重招商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应借鉴外地的发展经验和办法,做好结合文章,走捷径发展;第三,在招商或借鉴的基础上,*应加快自身发展,应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增加自力更生的能力,掌握工作主动权,以此促进*市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GDP构成项目。

提高“两个比重”,关键是优化GDP的构成。与*、*相比,虽然*市有些产业项目增加值较多,但贡献的税收却不多,主要原因是GDP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因此,应充分结合*的实际情况,把握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以增加财税收入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我们认为:调整产业结构要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强市;以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为重点,努力提升第三产业档次水平;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市经济发展活力,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效果体现到财政增收、税收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在产业结构挑战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财税收收入,是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衡量结构调整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目前情况看,*市税收指标与经济指标不相称,经济增加值上去了,但税收却没有体现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的税收贡献率低。比如*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多17.12亿元的情况下,贡献的税收却比*少0.1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与*基本相近的情况下,贡献的税收却比*少0.7亿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重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果,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上,体现在财税收入增长上。

2、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行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对于第一产业,由于其行业特点,一般认为产业调整要尽量压缩其所占比重,比重越小越好,但*属于农业大市,农业种植是*的优势,产业调整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可以搞粮食、水果、畜产品等深加工项目,建设一批如鲁化花生油等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能力,照样也可以增加财税收入,从而改变过去直接卖粮食、水果等初级产品的模式。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市产业调整中非常重要,由于*市的绝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弱,特别是对于农用车来说,在市场基本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通过技术攻关、产品转型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增加企业效益,因此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淘汰,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出品牌。比如服装业,南方省、市一些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企业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创造的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市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棉纱原材料供给较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服装纺织业。

3、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从*年起,中央实行税收分享改革,改变了中央和地方原有的分配关系,对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央拿大头,地方得小头。根据现行分税制计算,工业贡献的企业所得税每增加100元,地方仅得到40元。而第三产业主要提供的营业税每增加100元,地方却可以得到80元。因此,产业调整时要适应国家税收体制改革,充分考虑投资收益比,大力发展那些地方税收贡献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好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等。

(三)大力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促进工业企业增产增效。

与*比,*市工业增加值少46亿元,与*比,虽然*市工业增加值多,但税收贡献水平较低,贡献的税收少。因此,*市应继续实施工业化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原因一是*市经济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增加值已成为GDP的主要构成项目,工业也成为贡献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把*市工业经济这块“蛋糕”做大,能有效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和提高*市经济实力。二是在税收分享改革的情况下,虽然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部分,中央拿走大头,但地方也能通过效益增长得到一部分收益,带来财税收入的增加。因此,*发展工业经济时,一是要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十大百亿产业的要求,把全市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出一个或多个全国、全省名牌,进一步提高*市产品的信誉和知名度,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当前,*市的6户重点企业(*年缴纳企业所得税30589万元,占总额的69.41%)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效益明显下滑,如时风集团由于受《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出台等影响,实现利润下降13.29%;信发铝电受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调整,实现利润下降8.9%;银河纸业、泉林纸业受国家收缩银根影响,实现利润分别下降47%、65.45%;鲁西化工股份公司、东阿化肥厂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实现利润分别减少96%、78.9%。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从而促进财税收入的增加;二是要充分考虑投资收益比以及投资项目的还本付息等问题,把工作主要放在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和宏观管理上来,变资金投入和项目投资扶持为政策、服务及发展环境扶持,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给企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市场导向,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三是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加快企业改制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和管理的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加大对亏损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环境,减轻负担,促进其尽快扭亏脱困,在经济发展,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增加财税收入。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三产比重。

与*、*相比,*市第三产业中税收贡献率较高的行业GDP总量小,所占比重低,加之由于来自第三产业的税收—绝大部分是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这些税种上级参与分成的少,将主要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应适当调整投资策略,合理调整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投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税收贡献率较高的行业,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发展第三产业,应充分发挥*市自身优势和特色,努力培植财源型行业。如借助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聊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位置,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结合运河开发、城市改造、环城湖开发等,促进建筑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以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借助开发建设“一区(东昌湖风景区)、一线(水浒、运河文化旅游线)”,加上现在已建成的*凤凰苑农业科技园、*梦幻乐园、姜堤乐园等,都将促进旅游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香江大市场一期、二期工程的基本完工及*新东方广场、新时代广场的使用,加上*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努力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市场,将*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五)规范收费管理,合理调整税收与非税收入比例。

收入比范文篇10

一、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物业管理分公司全体员工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指导帮助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公司年初确定的业绩目标,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积极参与采气一厂的各项物业服务工作,物业管理分公司上半年总收入达到7578419.05元。完成了全年业务指标的51%。(其中餐饮业收入完成893149.04元;物业服务收入完成6812592.11元.洗涤中心收入完成72677.9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二、生产经营状况与分析

1、营业收入情况

今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到7578419.05元。完成了全年业务指标的51%。(其中餐饮业收入完成893149.04元;物业服务收入完成6612592.11元.洗涤中心收入完成72677.9元,实现了年初制定的收入预算指标。

(一)物业服务收入

1—6月份,物业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612592.1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一净物业队收入1450724.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北区物业队收入2189028.5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南区物业队收入920187.59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2%;小区物业队收入2052651.5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

今年一季度收入完成2415596.86元,二季度收入完成4196995.25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收入增加1781398.39元,增长率为73.7%。(其中小区物业队一季度收入986768.30元,二季度收入1065883.27元,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长22.05%。一净物业队一季度收入477084.32元,二季度收入973640.08元,二季度同比一季度收入增长51%。南区物业队一季度收入269873.11元,二季度收入650314.48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收入增加58.5%。北区物业队一季度收入681871.13元,二季度收入1507157.42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收入增加54.8%。)

(二)餐饮服务收入

1-6月份,餐饮服务业务收入完成893149.0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其中基地餐饮部收入440613.41元.一净餐饮部收入97296.82元,较上年同期收入减少79234.33元,减少率为81.4%;南区餐饮部收入145061.18元,较上年同期收入减少94273.06元,减少率为64.9%;北区餐饮部收入210177.63元,较上年同期收入减少122064.97元,减少率为58%。今年增加了基地餐饮部,收入平均同比上年增加145077.85元,增长率为16%。)

今年一季度餐饮收入完成382001.66元,二季度收入完成511147.38元,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长129145.72元,增长率为25.3%。(其中基地餐饮部一季度收入完成161145.13元,二季度收入完成279468.28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收入增加118323.15元,增长率为42.3%。一净餐饮部一季度收入完成44812.54元,二季度收入完成52484.28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收入增加7671.74元,增长率为14.6%.南区餐饮部一季度收入完成70763.39元,二季度收入完成74297.79元,二季度比一季度增加3534.40元,增长率为4.8%。北区餐饮部一季度收入完成105280.6元,二季度收入完成104897.03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收减少383.57元,减少率为0.37%。)

(三)洗涤中心收入

上半年洗涤中心收入完成72677.9元,同比去年上半年收入下降59544.7元,下降率为45%

基地餐饮部收入比年初预算少收入10万元左右,主要的原因一是第一个月餐饮部未经营,二是一季度伙食成本(菜价、副料)过高,饭菜价格不变;三是春节三天提供免费就餐;这是导致收入比预算下降的主要原因。

2、营业支出情况

今年上半年总支出达到3919126.17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2371612.10元,增长率为61%.比年初预算指标下降969626.17元,下降率为25%(其中餐饮业服务支出1086452.37元;物业服务支出2824688.68元.洗涤中心支出7985.12元)。

(一)物业服务支出

1-6月份物业服务实际支出2824688.68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71%。(其中北区物业实际支出602621.42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82.5%;南区物业队实际支出270771.36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48.15%;一净物业实际支出462863.39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88.2%;小区物业队实际支出1426.939.96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76%。综合办公室实际支出61492.55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下降68%)

一季度物业服务支出877989.11元(含综合办公室),二季度支出1946689.59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1068700.48元,增长率为55%。(其中综合办公室一季度实际支出30463.13元,二季度支出31029.42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1.8%;小区物业队一季度支出395170.61元,二季度支出1031769.37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61.7%;一净物业队一季度支出185683.73元,二季度支出277179.66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长33%;南区物业队一季度支出79206.51元,二季度支出191564.85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58.65%;北区物业队一季度支出187465.13元,二季度支出415156.29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54.84%)

(二)餐饮服务支出

餐饮服务支出1086452.37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429910.86元,增长率为65%。(其中基地餐饮服务支出552675.8元。一净餐饮服务支出114376.4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减少71.7%;南区餐饮服务支出168216.64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减少24.8%;北区餐饮服务支出251183.53元,较上年同期相比支出增加0.38%。)

一季度餐饮服务支出498135.03元,二季度支出586458.34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88323.31元,增长率为0.18%(其中基地餐饮部一季度支出230388.92元,二季度支出320777.88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39%.一净餐饮部一季度支出52198.54元,二季度支出62177.86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增加16%.南区餐饮部一季度支出84502.75元,二季度支出83713.89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下降0.94%.北区餐饮部一季度支出131094.82元,二季度支出119728.71元,二季度比一季度支出下降9.44%.)

(三)洗涤中心支出

上半年总支出7985.12元,同比上年支出增加647.8元,增长率为0.1%.

3、营业利润

上半年总营业利润完成了3659292.88元,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91874.66元,下降率为11.8%。(其中物业服务营业利润完成3787903.43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04572.67下降率为5%。洗涤中心营业利润64692.78元,较上年同期相比营业利润下降了2432.18元,下降率为3.6%。餐饮营业利亏损191444.33较上年同期相比亏损增加284869.81元,亏损率为311%.综合办公室上半年支出61492.55元,没有营业收入.)

4、存在的问题:

1)采购成本高,主要是对市场行情掌握不够,调查不详细。

2)在管理上下的功夫不够,导致经营成本增加。

3)员工的教育培训还不够,浪费现象还比较突出,源头没有抓好。

5、为确保下半年经营预算指标的顺利完成,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劳动力方面的管理与教育: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公司管理方面的规定,政策,一是要做好员工岗位培训与调整,让每个员工都能施展材华;二是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力度,要在员工中提倡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氛围,从源头抓起;三是动员员工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素质。四是对一些上班度日子,得过且过的员工进行谈心,掌握思想动态,转变不好好上班的恶习;要从人员着手提高工作效率,用最少的劳动力创造高效率的工作来提升经营收入。

2)加强工序操作管理,降低经营成本:一是下半年物业分公司要突出抓好生产中操作规程的规范与管理,减少因人员操作不当,不会操作等原因导致的设备损坏、物品浪费等经营成本增加。二是要在细化、量化上下功夫,在每一个工序操作中着重加强过程管理,避免出现返工或重复现象,导致成本增加。三是加强员工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竞赛,以提高员工工作出错率来降低成本。

3)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在下半年加强日常检查、维修、保养力度,对因人操作不当,管理不力和维护不到位出现的问题要进行严格处理,从机电管理上下功夫来降低成本。

4)加强采购管理:在下半年着手从采购物资和食料方面下功夫,在采购过程中突出市场调查,多方询价,相互比较,在没有确定最低价格时不采购。要实现用最低价格采购质量好的物品。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求真务实的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实现下半年的经营目标。

三、上半年主要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体系。

2006年上半年,物业服务分公司以规范服务行为和改善服务水平为中心,边修改完善《物业服务管理手册》,边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利用物业手册规范了员工的行为、秩序、服务和工作流程。另外物业管理分公司编写了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料采购验收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了承诺制、违诺追究制、岗位责任制,使物业管理分公司大部分工作做到了有制度可依,有规章可循。

2、绿化保洁全面彻底

(1)养建并重,进一步美化厂区环境,提高了小区绿化水平。各物业服务区域的绿化人员在坚持经常对草坪进行杂草清除、打药、修剪等绿化养护管理和加强厂区环境卫生清扫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净厂区32683平方米,生活小区3200平方米,二净多少平方米,三净多少平方米的草坪补种任务,总计上半年栽种乔灌木、花卉等多达15129株,种植苜蓿13939平方米,新种植和补种三叶草21344平方米。成活率达到95%以上

(2)小区卫生干净整洁。每天各物业队长对服务区域的保洁质量进行督促,坚持按照服务保洁操作程序检查服务保洁人员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定期对服务区域内外各个角落进行清扫和维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服务区域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3、加强餐饮管理,规范经营秩序。为给全体就餐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在分公司的领导和各餐饮部负责人的配合下,突出抓了经营秩序的管理,努力做好餐饮服务工作,树立餐饮部的新形象。一方面推广各餐饮部的管理、服务经验,另一方面对各餐饮部出现的违规问题进行了整顿。

4、房屋管理深入细致。上半年来,物业管理分公司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深入细致地对小区房屋实施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一)严格交房手续。在办理交房手续的同时对住户验房时发现的问题及家具质量问题进行妥善整改维修。

(二)管理维护及时到位。各物业队队长及保安人员每天对小区进行巡检维护,确保房屋外观整齐,外墙及梯间墙面基本无污迹,卫生干净整洁;定期对房屋内的暖气、上下水及燃气等管网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日常设施养护良好。上半年以来各物业队定期对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保养维护,使其完好正常,保障了物业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四、员工队伍建设

1、着眼创建学习型企业:一是动员员工自学,利用书本,电视,网络等。二是向其他单位学习好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经验,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开发创新潜能,不断完善物业服务人员的管理方法,循序渐进地加强物业服务的服务水平与发展能力。

2、大力加强员工培训。根据员工的现实状况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与考核。主要突出管理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3、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简单、朴素道理的教育员工,是厂里、公司需要我们提供各种物业服务,大家才到这里工作,要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一些上班度日子,得过且过的员工进行谈心教育,要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转变不好好上班的恶习。

五:安全生产状况

以落实安全责任制与防范预案为基础,加强厂区的安全管理。物业服务分公司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把安全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常抓不懈。层层落实了安全目标责任,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体系。强化了安全责任意识。各物业队、餐厅针对各自特点编写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了学习与演练。上半年,物业分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了安全风险辨识,并组织了一次安全大检查,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整改,尽一切可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另外加强了对小区内的保安管理监督力度,保证小区内安全稳定。

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员工自我放松,责任感、危机感下降,动力不足,思想老套、僵化,很难适应物业服务现状和日后的发展。

2、个别部门没有树立主动服务的观念,服务意识有所欠缺,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尚待提高。

3、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在工作中还存在违规操作等,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

4、《物业员工操作手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内容不完善,工作标准不准确,工作程序不切合实际等,特别是餐饮部分过于简单等,还需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

七:好的做法及建议

1、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员工喜爱的、普及性强的文体活动。

2、坚持长期的、不间断的、滚动式服务技能学习与培训,如请进来、走出去以及购买音像资料组织学习。

3、适当提高厨师工资、拉开工资档次。

4、奖金发放采取考核制。

5、经常和基层员工谈心,了解员工思想动态、给大家说话的机会,尽量把各项工作做的公平、公正、公开。

八:下半年工作计划

1、完善《物业员工操作手册》的《物业分册》

2、编写《物业员工操作手册》的《餐饮分册》

3、加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教育、经常组织风险辩识和应急演练活动

4、完善和落实食料管理及油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5、坚持滚动式服务技能学习与培训,主要从员工服务礼仪,行为规范等着手培训,要让员工学会微笑服务。提高物业服务形象。

6、加强餐饮卫生管理,确保不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