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6:57:43

视觉特征

视觉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体验经济;品牌;视觉语言;时代背景

一、时代背景驱动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革新

“笔墨当随时代”,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亦要紧跟时代背景。纵观品牌设计视觉语言的不断变化,从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装饰和繁复到现代主义的简洁、功能化、抽象几何化,再到后现代的装饰和玩味,这种视觉语言的变化是有它的规律性的。它与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背景、文化思潮、技术革新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的变化反映时代背景,而时代背景也影响视觉语言的变化。“品牌无处不在,它们强大的释放记忆、感觉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力量。是广告和企业沟通领域150年来成几何速度增长的产物。”①品牌是商业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出现后,是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而孕育出了商标,并在它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进而建立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从商标过渡到品牌,再从品牌到企业形象,最后从企业形象到品牌。这一过程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与技术革新等因素息息相关,而且,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相互作用,致使品牌的商业模式与视觉语言的不断变化。当代社会将会发展到体验经济时代,如何在体验经济时代寻找出适合的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是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

二、体验经济下的背景变化

时代越往前发展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明显。品牌设计毕竟是商业化的产物,经济是品牌设计所依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本文中对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的前瞻正式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一)需求转变-体验经济

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创始人派恩二世和吉尔莫认为人类文明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三个阶段后开始进入体验经济阶段。而体验经济最早是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70年的《未来冲击》中提出来的。派恩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共出现了四种经济提供物:产品、商品、服务、体验,“体验是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它从服务中分离出来,就像服务曾经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一样”②。“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新的经济浪潮。”③体验可以分为四种:娱乐的体验、教育的体验、逃避现实的体验和审美的体验,于1998年在哈佛商学院形成理论。体验经济时代是人类需求层次提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的必然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因而需求层次也低,只能达到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当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就会不断的提高需求层次,在当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的需求层次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了,人们除了有基本的认知审美需求外,还有实现自我的需求。因此,人们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自我。

(二)屏幕时代-技术革新

体验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沟通越来越方便,再加上屏幕媒介的普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运行速度一日千里,无版印刷技术将会逐渐普及。在工业时代初期,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极大程度的改变了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特征。如法国标致汽车公司的“雄狮”品牌已经使用了163年。在这一个半世纪里,“雄狮”还是雄狮,但品牌的视觉语言却在不断的变化着。标致公司从1850年开始在它的产品上打狮子的印记。1858年11月20日,雄狮品牌在法国注册,正式成为注册商标。(图一)这个品牌的图形由两个部分组成:一只雄狮的侧影与一支箭,雄狮站在这支箭上,狮子头顶王冠,身上的毛发清晰可见,卷曲的毛发和王冠在一起极具装饰性。标致公司当时的主要产品是锯条,是工业产品。在今天看来,使用一个极具装饰意味的品牌是不符合它产品特征的,而在当时确实符合当时的技术要求的。当时正处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铜板印刷与铅板印刷技术开始兴起于普及,极大的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品牌复制的可能性增强,这个时期的很多品牌都具有这个特征。1882年时,标致公司第一次重新设计了它的品牌,并第一次将品牌使用在交通工具上。品牌的视觉语言相较前一个时期的而言变化不大,狮子的王冠被去掉了,狮子的细节也被减弱了,变得稍微简洁一些,只是狮子的尾部被强化出来更长更弯曲。这和当时的印刷技术普及有关,在新艺术运动时期曲线被强调出来,这个时期崇尚理性的典雅。虽然新艺术运动时期整体视觉语言特征还保留了前一个时期的特点,但是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反思视觉语言不符合时代背景的现象,可以说是设计史过渡到现代主义时期的酝酿期。通过标致汽车早起的品牌的风格变化可已看出,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深受印刷技术的影响。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屏幕移动终端技术与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逐渐向“体验式'品牌的趋势变化。

三、“体验式”品牌-品牌设计视觉语言变化的新趋势

(一)“体验式”品牌设计视觉语言的基本特征

1、多维的变化特征。基于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屏幕技术的提高与普及,逐渐大规模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品牌在视觉语言上呈现出多维度发展的趋势。很多品牌开始使用动态品牌,这样的品牌具有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的品牌他的品牌感更强,相对于静态的品牌更容易加强人们的视觉记忆,从而达到品牌推广的作用。而且,使得设计者的表现语言更加的多元化,表现的空间也得到拓宽。这是“体验式”品牌的时间维度呈现,“体验式”品牌同时也会有空间式的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品牌视觉语言。在屏幕的媒介下,品牌所能呈现的空间更为意幻和广阔,表现出来的视觉画面更具有创意性和视觉冲击力。2、用户的体验性特征。而体验经济下,体验式品牌的用户体验是划时代的。用小米的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它是“次时代”的产物。在体验性上,他更注重于用户的体验性,如何在品牌中体现出用户的自我价值实现,换而言之就是客户的存在感如何在品牌的视觉语言中呈现出来。那么,这种具备体验性的品牌形象都具备A+B的基本特征。即在前期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后期用户的“再加工”过程以及加工后呈现出的视觉特征。这样的品牌视觉特征正呈现出和而不同的视觉特征。

(二)“体验式”品牌的设计过程

“体验式”标志的设计过程分为两个部分:1、机构或企业的视觉规范设定(预设阶段);2、将标志进行自我实现(完成阶段)。下面将以英国国际品牌筹款联盟的标志为例具体讲解这个过程。(图六)该标志是由WOLFFOLINS在2005年设计的,它提供了以慈善为目的的消费选择,是典型的体验经济,属于教育体验。企业在这个机构通过慈善行为赢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消费的是慈善。由于经济的要求,需要充分体现出每个不同品牌的视觉形象,但是又要兼顾慈善的目的,于是设计师设计出这种视觉语言来实现这种体验经济的视觉化表现。这个设计的第一步是完成括号部分的设计(预设阶段);第二步是将品牌的标志融合到这个视觉规范当中去(完成阶段)。这样到达即实现品牌自我形象的目的,又达到在慈善机构这个大前提下的目的。虽然只是一种试探,但是该标志的视觉语言已经具备了“体验式”标志的基本特征。再以社交网络为例,社交网络在视觉语言上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用户以何种视觉形态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如何通过这种形态被其他用户认知。其实,用户呈现在社交网络上的视觉形态本身就是一个标志。只是这种标志更加的人性化。但又不全是个人的,毫无规则性的。这种人性化的标志必须遵守社交网络运营商设定的基本视觉准则,也就是说这种标志的视觉设计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个部分是由运营商设计出基本框架(预设阶段),第二步则是由用户在这个基本的框架下跟具自身的要求完成剩下的部分(完成阶段)。在国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网络社交已经普及。那么企业的标志将以何种视觉形态出现在社交网上,笔者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标志的视觉语言将成为标志设计变化的趋势之一。

四、结论

当代社会将会发展到体验经济时代,如何在体验经济时代寻找出适合的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是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应当向实践性与开源性方向变化,视觉元素的使用更加宽广,而设计准则应向自由化的方向变化。通过对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未来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变化做出展望,以期可以为设计活动与社会实践提供借鉴。

作者:杨经纬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视觉特征范文篇2

一、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

(一)精准性

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达方面,改变了以往以电视媒体、纸质媒体单向交互的传递方式,用户给出关键词与具体内容,便可以获取对应的内容。受众借由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只可以被动地接收信息,在特定信息查询方面会浪费不少时间,传统媒体方式不利于用户查询特定信息,在新媒体技术出现后被时代抛弃。新媒体基于信息、网络等新兴技术,让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拥有主动权,受众可以通过资源库在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信息锁定方面精准性更高。

(二)及时性

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需要经历完整的工作链,新闻素材收集、编排、加工、排版、印刷与发售为新闻报纸工作链,用户通过新闻报纸获取信息,无法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经过,存在信息延迟传达的问题,新闻及时性原则无法保障。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改变,任何人均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传信息、传播信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了解事件大致情况。微博、微信或其他社交软件均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平台,提高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高效性。

(三)互动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用户在信息获取与查询方面拥有自主选择权。以新媒体技术作为支撑,用户可以按照自身需求,灵活的选择媒体形式查找信息,找到其需要的资源。传统电视媒体、报纸等媒体,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在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传媒方式可以根据大众需求,提高媒体信息的交互性,为受众提供人性化服务,使其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四)多样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可以利用智能设备查找信息,信息查询的速度更快,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在信息查询和阅览方面的需求。在智能设备类型不断增多的过程中,平板、手机、电脑、电子手表等智能设备均可以成为传播媒介。另外,信息的种类也得到极大丰富,用户在信息传播中,可以使用图片、声音、文字等素材丰富信息内容,让人们获得的阅读体验。

二、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

(一)设计方向开始发生变化

视觉传达设计和平面设计存在较大差别,前者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在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设计整体水平。在信息数据时代,设计工作需要逐渐提高,传统设计模式过于滞后,没有信息化技术的加持,难以达到现代设计要求和标准。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设计人员需要改变设计思路和方式,创新设计方式,使用新媒体技术传输信息,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可以更好地完成信息传输任务。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基于视觉传达设计特征,引导设计朝着三维、思维方向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可以高效的整合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对行业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可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提出的要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向多维空间发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很多新的技术,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很多选项。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设计思路与要求,灵活的选择技术完成设计任务。视觉传达设计的关注点在美观、真实、舒适等方面,为了提高信息传输的便利性,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平面设计还处于二维水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未来平面设计将会发展为三维设计和思维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应该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学习行业领域出现的新知识,掌握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与二维设计不同,三维设计、四维设计拥有鲜明的层次感,该设计也拥有较强的互动性,为各类社会要素提供技术支持。在新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推广受到部分因素干扰,很多设计人员对其掌握程度不足,因此新媒体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普及程度不高。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未来视觉传达设计将成为一种主趋势,通过三维空间或思维空间,将设计内容直观、生动的表现出来,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设计人员需要考量由新媒体艺术设计队伍设计的作品,学习作品在设计方面的优点,打开设计人员的眼界,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科学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大量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

(三)视觉传达设计向动态化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视觉信息传递本身便具备多元化特点,设计工作受到成本与技术的限制,主要以静态的方式呈现作品,设计人员需要明确视觉传达设计要求和关键点,在多方考量、精心设计下,也可以提高设计水平,让设计出的产品获得大众认可与喜爱。视觉传达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设计方式,在品牌LOGO设计、海报设计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在消费群体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的今天,设计人员已经发现传统静态作品不能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企业在官方网页设计方面的要求,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的动态视觉信息,提高作品视觉表现效果。动态浮动的背景图片、滚动的文字信息,均为该理念的设计形式,为信息传递注入活力、增添更多色彩,为大众推送生动、直观的信息,便于大众获取信息。

三、新媒体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设计主要以二维形式呈现,此类设计不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感。在传统媒体设计中,也存在一些看似立体的设计,但是其也从属于二维设计层面,和其他平面设计的区别仅在空间呈现方面。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语言得到丰富,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平面设计方式,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朝三维、四维空间过渡,空间感已经成为视觉设计的关键要素。在此期间,全息影像技术被行业人员认可,该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用全息影像技术,在不依靠其他设备与工具的前提下,将信息以三维形式传播,让受众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在信息读取中,在情感方面拥有良好的体验感。传统媒体主要为单向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中视觉传达设计思路发生变化,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改变信息呈现的空间形式,同时双向传播信息。传统媒体视觉方面的设计,设计师一般将自身意图隐藏在设计中,受众阅读信息并通过摸索,从中获取信息,发现作品的内涵,读懂设计师的意图。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意图过于隐晦,借助作品也可以传递信息,但使受众在信息传递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缺失。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下,人机交互设计在视觉设计中的使用程度提高,逐渐发展为主流设计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设计人员应该了解行业环境发生的变化,确定新媒体技术特点,选择科学的方式引导传统媒介顺利过渡到新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在设计方面的关键元素,提高设计整体水平。新媒体在艺术设计方面,基于技术手段让受众获得互动趣味性体验,良好的参与到设计活动中,完成信息交流活动。基于新媒体设计理念调整设计内容,可以更好地交流信息,受众在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意图,通过自我剖析获得全面、可靠的信息,提高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很多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教学定位发生改变,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兴技术相互结合,以现代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方面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转换,设计师通过技术将自身思维投放在虚拟世界,利用新媒介传输信息,受众观看设计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分析设计内容,探究设计师投放在设计中的情感,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

四、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创新

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为了加快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需要加大视觉传达设计的引入力度,保留传统设计的优点,合理应用技术,突出视觉设计效果。视觉主要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朝动态方向发展,让受众在阅览信息时拥有良好的视觉体验感。

(一)动态视觉创新

1.动态视觉设计优势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为静态表现方式,难以让受众拥有良好的体验感。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技术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中,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力度,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为设计工作良好进行提供助力。在新媒体时代中出现不少技术,设计人员按照设计最终想呈现的效果,灵活的引入技术,可以让受众通过设计感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层次感,从中获得多元、准确的信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引入大量新媒体技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的立体性与鲜活性,增加受众对相关信息的印象,达到设计目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从受众体验需求层面,使用技术手段将视觉、听觉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给受众更强烈的体验,对设计内容产生兴趣,自主读取设计内容。动态设计应该在目标的导向下选择多媒体技术,科学的组织设计内容,提高其对受众的吸引力。动态物体与静态物体相比,前者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因此,在动态传达设计中,围绕设计元素进行动态化处理,让被处理对象拥有突出的视觉呈现感,使受众观看信息后,可以快速记忆相关内容。进行视觉设计时,需要在动态化处理阶段,考虑到主体情感因素对信息获取效果形成的影响,选择一定的方式提高设计内容的趣味性,快速抓住受众的眼球。2.动态设计表现在视觉设计中对文字、图形与色彩等设计元素进行动态化处理,提高相关元素在视觉方面的表现效果。文字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对其进行动态化处理操作时,需提高文字空间呈现感,同时要保证外形设计,凸显文字内涵。设计文字时需要将动画和字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字体动态化设计,让其拥有良好的美感,可以更好地吸引大众关注。在动态文本设计方面,需要研究字体在外观设计方面的利弊得失,设计人员应该将设计关键点转移到受众体验感,基于该要点确定文字持续时间、出现方式。基于大众在阅读方面的习惯,对各方面要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使文字达到聚焦大众注意力的目的。对图形进行动态化处理,基于图形内容和设计效果呈现需求,处理单一帧数的图片,让其具备连贯性。动态事物对人的吸引力较大,视觉传达选择动态化图片处理的方式,可以为受众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文字与图片动态化处理阶段,为了提高文字和图片配合效果,需要从整体视角调整配色,提高设计内容在视觉方面的呈现效果。

(二)多感官交互体验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在信息阅览方面的需求逐渐提高,传统的设计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视觉传达设计可以提高设计内容的直观性,吸引大众目光,增加受众对设计内容的印象。视觉传达设计基于受众对信息接收质量方面的需求,调整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式,不仅关注人的视觉,也希望设计内容可以通过听觉与触觉,让受众在信息获取中拥有良好的体验感。1.融入听觉创新视觉传达设计时,为了强化受众在信息获取中的体验感,可以适当地引入听觉,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设计内容,使用文字作为补充,在提高信息立体呈现感同时,确保受众了解设计较为全面的信息,在整个活动中拥有良好的体验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声音元素,让受众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信息,可以提高受众在信息获取中的专注度,抵消该阶段的疲乏感,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数据。2.融入触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还可以引入触觉,将触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精准度。基于触觉与视觉层面进行设计,需要改变以往的设计方式,让人们通过接触获得信息。触感作为人体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在人与事物接触、互动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操作,加深个人对相关信息的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让触觉与视觉交互,使受众在该阶段拥有良好的体验感。以智能手机为例,人们可以通过屏幕操控,发出指令并得到相应的反馈,从中获得良好的触碰体验。在设计环节,分析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的需求,实现视觉与其他感官的交互,提高受众在信息获取中的体验感。

五、结语

视觉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特征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当中。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新媒体技术能有效促使视觉传达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视觉传达设计在利用传统媒体技术设计作品时,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空间大多数是平面的,导致用户在平面中的体验感缺失。虽然视觉传达设计利用新媒体加强了对作品的设计,但看似立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属于平面范畴,之所以会呈现出立体的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利用新媒体技术呈现出的空间不同。在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由二维设计逐渐过渡为三维设计或四维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是单一的二维设计,而视觉传达设计的空间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视觉传达设计在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时,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提升了较高水平,大众视野中的全息影像技术便是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的结果。而新媒体也可借助全息影像技术直接将三维空间进行多方位的传播,让人们清晰地了解信息内容,并带给客户不同的情感体验。另外,视觉传达设计除了在空间形式的转变,视觉传达涉及的传播途径也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在以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当中,相关人员常常在设计当中隐藏自己的意图,让用户自行探索,虽然此种设计方式能有效将信息传递给用户,但其中的体验感程度不高。由于用户的文化水平差异较大,无法准确接收相关人员隐藏在设计作品当中的意图,从而影响了部分用户的信息接收维度。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人员更注重用户的体验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新型新媒体技术,以此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改革,视觉传达设计也由传统的平面设计发展至二维、三维以及四维设计,并且,平面设计逐渐被视觉传达设计所更替。在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逐渐朝向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了视觉传达设计不断进行创新,并诞生了人工智能产业,而数字化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中的VR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视觉传达设计也对VR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而VR技术也将视觉传达设计推向发展最高潮,而VR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社会各界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虚拟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新媒体技术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设计师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逐渐清晰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方向,并明确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科技手段和科技产品,如何有效地将信息通过科技手段传入用户的视野当中,是相关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将视觉传达设计由二维过渡到三维以及四维,也将视觉传达设计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而VR技术的出现,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使设计师能与大众用户在网络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四、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未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虽然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改革,但视觉传达设计对新媒体技术并没有有效应用,相关人员并未发现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促进作用,因而对新媒体技术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充分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虽然相关人员积极顺应时展需求,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应用新媒体技术,但相关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较少,无法发挥出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作用和意义。另外,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新媒体技术应用还未成熟,其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待提升,处在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无法对视觉传达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也无法将视觉传达设计由二维过渡到三维甚至四维水平。而相关人员对视觉传达设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企业会造成严重的发展阻碍。

(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过于简单

就目前情况来看,视觉传达设计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形式过于简单,大多数企业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仍采用传统的新媒体技术,并没有顺应新媒体时展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无法有效将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过渡到三维以及四维水平。同时,相关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导致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无法将作品当中的信息有效传达给用户,用户也无法真正理解设计师的意图。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有效的沟通与互动能帮助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被设计师应基于各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及时交流设计思路,最终将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甚至四维。且设计公司也应将新媒体技术有效引入进来,保证设计人员能够不断对作品设计进行创新和完善,进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质量。

(三)作品同质化的问题频繁出现

视觉传达设计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设计作品时作品容易出现同质化。因网络信息技术比较发达,其信息存储量和信息交换量较大,设计师们可借鉴网络中的资源,并对自身的视觉传达作品进行设计。而网络中的信息比较大众化,任何用户都可在网络技术中对视觉传达作品和信息进行借鉴和下载,导致设计师们设计出的视觉传达作品同质化问题频繁出现,其视觉传达作品的质量较低,缺乏个性。另外,部分企业为推销本企业的产品和提高市场份额占有率,让企业旗下的设计师们对优秀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进行模仿和抄袭,以此提高本企业的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占有率。因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强包容性,大多数企业都使用同一种推销方案培养设计师,导致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同质化、大众化,降低了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作品质量和水平。

(四)缺少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和国家对视觉传达设计师和相关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视觉传达设计师具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艺术素养,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艺术素养是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具有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将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甚至四维。但由于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艺术素养的人才越来越少,企业无法应聘到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艺术素养能力的人才。例如,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在设计蛋糕宣传广告时,直接将蛋糕设计在广告宣传栏当中,并未配以文字说明,导致用户无法了解到蛋糕广告中的意图,无法对广告产生读取的好奇心。另外,企业对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并没有展开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对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的精力投入较少,导致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的设计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五、新媒体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

企业要想有效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就必须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只有认识到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因此,企业同时也要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定期让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对新媒体重视的程度。只有时刻关注新媒体发展趋势,才能根据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完善自身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质量。例如,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在设计某咖啡店宣传广告时,应将二维广告中加上文字提示,以此衬托咖啡的香味,让用户感受到广告中所要表达的意思,配以文字说明,使广告意图更加清晰、幽默。同时,企业应大力宣传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性,也可以邀请相关成功人士到企业内部进行演讲,以此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只有让相关人员了解和认识的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内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其次,企业要鼓励相关人员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参加视觉传达设计座谈会和分享会,与其他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和知识的探讨和交流,以此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企业和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都要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程度,只有企业领导层和设计师都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内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质量以及设计师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水平。

(二)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含量

081企业要想有效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质量,就必须提升视觉传达设计当中的新媒体技术含量,只有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加强企业内部设计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才能逐渐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质量。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师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时,要选择符合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媒体技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中新媒体技术的含量。相关人员可利用已有的专业水平将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过渡到三维甚至四维,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维度,为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加强视觉传达设计中新媒体技术的含量以及艺术意识形态,不仅能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还能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对广告进行解读。新媒体技术不仅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进步,还带动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发展。

(三)视觉传达设计朝向多维方向发展

企业要想有效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质量,就必须将视觉传达设计朝向多为方向发展,只有将视觉传达设计的维度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相关企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企业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从传统的平面设计空间成功过渡到二维空间,并朝着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平面设计主要是包装和海报的设计,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视觉传达设计朝向多维方向发展。例如,传统的广告设计是以平面设计形式展出,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更新颖,能有效吸引受众,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设计的广告呈动态化,其中也包含了艺术行为,能让用户充分了解广告中蕴含的信息,从而提高某产品的销量。而视觉传达设计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质量,还能强化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信息传递效果,使人们更加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当中的意图,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推销量。

(四)培养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企业要想有效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质量,就必须着重培养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加强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人才对技术的应用水平,如此才能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内部产品的销量。首先,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应具备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艺术意识,如此才能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设计得更具吸引力。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人才对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艺术意识的掌握,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质量的重要基础,也能加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曝光率和吸引力。其次,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结合环节都十分重要,因此,企业领导层要认识到对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人员技术的综合应用培养,并加大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频率,以此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企业也要聘用具有专业水平和艺术能力的人才,提高企业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作品的销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促使视觉传达设计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企业要想有效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就必须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中新媒体技术的含量,培养拥有艺术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的人才,将视觉传达设计朝向多维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艺茹.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评《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2):97-98.

[2]高国珍,刘鑫.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艺术教育,2019(9):123-124.

[3]彭杨.新媒体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与变化———评《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传媒,2018(1):99-100.

[4]张博钧.新媒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0(2):92-94+108.

[5]苏毅.新媒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89-92.

视觉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街道;视觉形象;视觉特征

城市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构成城市纹理,体现城市文化和个性的重要元素;同时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最直接的感受都来自于城市街道。为了实现舒适、可识别性与协调性、想象力和快乐、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社区和城市生活等社会价值和城市生活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城市街道视觉形象的分析对城市街道视觉特征的可识别性和连续性,可观赏性与可读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可识别性和连续性

可识别性指对象的局部能有效地为人们所认知,并形成统一整体印象的性质。从行为科学角度,可识别性主要从两方面产生:①感知,当时当地的情景对人产生的印象;②认知,过去的经历和回忆对当地认知的作用。这两方面常被用来解释人在城市活动时所获得的信息和对行动的指导,城市街道如果缺乏个性,或很容易互相混淆,那么就很难让人们对它产生认知感和归属感,所以城市街道应根据其限定的空间性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可以恰当地运用色彩有效地烘托气氛,协调景观各要素,增加街道的可识别性。

连续性是线性形态的共同特征。连续性是视觉特征形成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从视觉心理出发,连续的线形是具有“格式塔”完形效应的较佳的形式。城市街道所具有的强烈形式感、秩序感都源于这种连续性。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具有连续性,这这显然也是其功能的需求,人们通常依赖的就是道路的这种特性[2]。街道空间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和方向特征,其界面的视觉连续就尤显重要,人们也习惯于依赖这种性质去识别道路。连续性可以通过街道的路面铺装、两旁的绿化形式,空间特征、建筑的形式、街景小品等得以实现,由此也可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这些均能加强其形象,并能产生整段时间的连续感。

二、可观赏性与可读性

城市街道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从街道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街道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街道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3]。同时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不仅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而且能使人们产生舒适和愉悦的心境。城市街道的绿化应该遵循因地制宜,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尽其职”,外观优美,季相丰富的植物群;地面铺装应该要力求创造出动人的,能表现和加强场地特性的地面景观。在色彩、浓淡、尺度、质感方面要有变化,做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做好广告牌和街道公共设施的设计工作,形成良好的秩序感,讲究和谐统一。

城市街道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供人们思索,产生联想和民族的认同感,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畅想,否则这个空间环境的美,只能是短暂的、缺乏生命力的。建筑物的造型上应保留传统的比例关系,符号尺度等,使其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它会引起人们对历史建筑及文化的回忆,产生联想。街景小品的设置,不应盲目的选用,而应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寻找出有价值的典故并进行艺术加工,使它能够起到强化艺术空间的环境文化内涵的作用,使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与历史进行对话,与文化进行交流,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5]。城市街道应从外在的观赏性和内在的生命力的“形神合一”,达到视觉形象和直觉的统一,才算是真正的完整的城市街道形象。

三、时间性与空间性

城市街道是四维的,由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城市街道时,通常是将其作为一个空间来考虑的。既然是空间,就会有界面。"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如果没有界面,也就没有街道空间可言。一般来讲,城市街道空间的界面是由建筑、地面组成的,但也有街道的上方有顶棚、高架桥等构筑物。城市街道景观是逐渐形成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街道上的建筑会不断拆迁、新建;街道在一年四季中是不同的,因为植物的生长状态变化了;街道在早晨、正午、傍晚和夜晚的景色也是不同的,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光线的强度都在变化;在不同的时间,行走在街道上的人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空间上,街道空间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巧妙地处理街道空间中各要素,制造进退有序、开阖有致、曲折有度的街道空间,会使街道景观充满戏剧性和活力。比如,交通干道会以交通景观为主,并具有以汽车尺度为主的景观特性;步行商业街则会以商业、文化景观为主,则以亲切可人的形象出现。

城市街道的视觉发展同时也会随着新科技和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它不仅丰富了城市街道的视觉形式,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顺应时代的潮流。

四、小结

用视觉来感受城市街道,总能够发现城市街道的特点个性所在,视觉的特征又是具有主动性、无目的性和有意识性的矛盾的又相协调的统一的人类心理和生理功能[8]。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觉体验,发展城市的个性化视觉特征和精神象征,创造优美、舒适地街道环境。

参考文献:

[1]齐康主编.城市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65,408-411

[2]凯文•林奇,何晓军、方益萍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0

[3]刘滨谊编.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6

[4]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401

视觉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动画视觉语言符号数字化多媒体信息传播

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又是表达思想观念与情感的物质手段。符号以其特有的指示性成为受众实现知识的传递与相互交往的重要途径,人类意识领域正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动画是艺术与科学的交互与综合,是一种创造运动幻觉的视觉艺术,它用虚构的世界反映现实中的生命世界,是创造或转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完美媒介。其内核是社会文化的传递与超越,其本质是创造,同时,它作为视觉语言符号,又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和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动画的创作过程中,设计师扮演着翻译的角色,将多样化的信息和感官体验迅速而准确地转译为各种视觉元素传播给受众。

一、符号元素

1.1符号元素与符号学

事物显现出的主要信息特征、标记就是它的符号。人们对事物特征化的主要信息产生的记忆可称为符号记忆。符号的显现是任意的,可为某种图像、声音、色彩等。在当代各个门类的视觉艺术形式中,艺术家在对符号的运用作不断的研究与探索,通过作品将某一图像不断地运用、锤炼并符号化,作视觉意义的升华,这是现代艺术的特征之一。符号的运用强化了作品自身的面貌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就是符号的力量。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它涉及交际的全部,任何表意的东西都在符号学研究范围之内。因其看似简单却深刻的影响作用逐渐被引申到动漫设计领域,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动画中的视觉语言传达得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1.2动画与符号学的运用

动画是以传达、交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而人是通过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这是一个由设计者开始,进而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视觉语言通过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为了把信息准确并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设计师设计需要的视觉语言,并将其转译成符号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以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从另一方面,受众也正是通过观看设计者的作品,把对在设计作品中出现的符号元素的理解与自身积累的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达到与设计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动画作为动态视觉艺术的样式之一,是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非凡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深受儿童、甚至成人的欢迎。在传统基础上,数字化、多媒体为动画中的视觉语言符号注人了更多的形式和手法。动画的视觉语言符号元素包括角色动作和形象造型。一部好的动画片.除了要用富有意味的主题内容,更要有打动眼球及心灵的视觉语言符号元素,包括形象鲜明的动画造型、过目难忘的动画场景和明快流畅的镜头语言。

在动画中,符号学的运用,深刻地影响着动画作品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诉。图形本身就是动画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语言传达给受众过程中直接准确的传达媒介,在沟通人类思维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视觉符号就是以线条、光线、色彩、强力、表现、平衡、形式等符号要素所构成的用以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可以分为静态的表现形式(绘画、戏剧、雕塑等)和动态的表现形式(动画、摄影、电影、电视等)。符号是自然和文化联结的桥梁,它以其独特的创造性、想象力,是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素材。在动画设计中,体现尤其重要。

二、动画中角色动作语言的符号化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两种途径,语言是一种声音符号,而动作是一种表意符号,并能超越语言功能,跨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进行交流。动画艺术主要是以动作来传情达意的。动作设计首要目的是使大多数观者能够心领神会,使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同时,还必须从中寻找个性化的特殊动作符号.这种在共性中显出个性的动作设计是动作语言符号化表现的难点,也是关键点。需要设计者用心观察、揣摩、大胆取舍,才能将生活中常态动作提炼并创造出既能准确达意,又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作符号。

动作的符号化并非模式化,每一部成功而有特色的动画片都在创造一种独特的动作语言符号,而观者对一个动画形象的价值判断并不单纯在造型的审美方面,还包容了故事所赋予角色的气合”,同时也包括动作设计在内的多种构成要素来综合体现角色的性格魅力。

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具有夸张、幽默与戏剧性的特点,角色的动作设计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中原本动作状态的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动作。动作设计的风格与造型风格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造型风格是漫画风格,动作设计也应是漫画风格的。漫画风格的动作设计有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理念,将生活中常见的某种表情简化夸张成为一个特别的视觉符号。这种视觉符号给人新奇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映,一些极度夸张的动作设计甚至给人荒诞离奇、匪夷所思的感觉,这也正是动画的独特魅力之一。

动画片中的角色大多数是拟人化的,虽然它们形象各异,但是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人类的情感。因此,要以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动作设计的基点。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设计都应模仿人类的表达模式,把人类的动作和表情特征渗入到动画角色中。角色动作的设计风格除了要考虑各个角色之间的差别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与整部片子的风格相一致。很多成功的动画片都运用动作语言符号化的表现方式,拓宽了角色动作的表现途径。设计者仔细观察和揣摩,再经过大胆取舍,才能将生活中的常态动作提炼并创造出既能准确达意,又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作符号。这种强化了的动作符号能更贴切地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三、动画形象造型的符号化

视觉符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传承着人类艺术繁衍的脉络。动画艺术作为一种时尚艺术,兴于现代起于原始。在技术上,动画艺术经历着现代文化的洗礼,但在形象造型上却欠缺着一定的艺术底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动画片,无论在题材内容的思想性还是在视觉造型的艺术性方面,都需要挖掘传统的视觉文化。视觉符号艺术在动画造型中起到了从内涵到形式的理论补充。

视觉特征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立面设计;视觉特征

1引言

建筑发展代表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快速,人们已经不单纯满足于建筑所具有的居住功能,对于建筑的外观也具有了新的要求。在该种情况下,即需要能够做好建筑立面设计方面的要求,通过对不同设计方式视觉特征的把握不断优化设计效果。

2立面设计趋势

在现今建筑创作当中,具有肌理视觉特征的立面设计逐渐兴起,并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对于现今城市当中出现的不同高层建筑来说,虽然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更多的对体型方正、且具有肌理视觉特征的外观进行了设计与应用。在建筑立面语境当中,肌理以及视觉特征也因此具有了更为直观的含义,即包括有建筑立面上不同元素的材质、形状、色彩,以及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下对不同属性立面元素的排列方式以及位置。从视觉角度来说,即是在建筑立面基础上,通过组织方式的变化差异对丰富的视觉效果进行表现,以此形成充分肌理视觉特征的立面形式。

3视觉特征体现基础

在现今社会发展当中,技术层面的进步对于行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建筑领域中,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新将对建筑立面设计提供重要的基础,也是促使肌理设计在现今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能够充分体现出视觉特征的一种重要条件,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1构造技术发展。在我国建筑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构造技术也随之具有了积极的进步,较多的新工艺以及新技术都在建筑立面设计当中具有了较多的应用,如使用光电技术形成的数字立面以及屏幕立面等。其中,幕墙技术是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将建筑立面从原有的砖石墙体以及混凝土当中解放出来,使其在形式方面具有更为自由的特点。在建筑构造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则能够将以往只有在图纸上体现出的方案应用在实践当中,帮助大众能够更好的了解肌理视觉设计趋势,在保证建筑立面具有视觉效果以及轻巧特征的同时满足传统建筑立面在功能方面所具有的要求。3.2参数化设计。目前,计算机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建筑设计领域当中具有了较多的应用。通过这部分软件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人们对更为复杂多变的建筑立面形式进行处理,而参数化设计则是在该过程当中出现的图形控制处理能力。对于参数化设计方式来说,即将建筑设计的相关影响因素组织在一起,通过一定逻辑规则的应用运算参变量,之后再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该过程实现图像的转化。从原理角度来说,参数化设计同即更多的对设计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对模型的有效控制,则能够帮助在建筑立面设计的模型阶段中更好的进行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3.3新材料应用。在建筑科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有更为丰富的建筑立面材料得到了应用。除了传统的玻璃、混凝土、钢材以及砖石材料外,之前在建筑设计当中很少使用的塑料以及纸等等也在立面设计当中具有了较多的应用。在现代材料不断翻新的情况下,也具有更多的素材能够应用在立面设计当中,该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建筑具有了更为明显的肌理视觉特征,并因此对设计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新的条件。

4视觉特征体现方式

4.1立面元素属性。在立面设计当中,其中的基本元素点、线、面是重点元素,也是对建筑立面肌理进行形成的将基本单元。同以往立面设计当中门窗等构件为单元不同,在肌理设计当中,其所具有的元素具有抽象的特征,在实际界定当中,同周边环境的相对关系与位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同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相关因素不同,虽然几者间具有同样的名称,但肌理元素作为立面设计的重点也具有现实方面的重要意义。即其是客观层面存在的物质,具有材质、形状以及颜色这几个不同属性。对于肌理元素来说,可以为二维图形,也可以为三维图形,同时具有光影肌理效果。颜色方面,不仅具有色相以及明度等属性,同时也具有色彩心理要素。元素材质方面,不仅具有混凝土以及玻璃等常见的材料,且具有聚碳酸醋板以及聚四氟乙烯板等材料。4.2元素构成手法。在对设计属性与元素进行熟练掌握后,在下一步设计当中,即需要在建筑的立面范围内设计排列相关基本元素,即是对于“理”的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构成手法的研究,也正是实际肌理设计当中的关键内容,通过该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将肌理设计当中同之前设计的那个中所具有的不同之处进行体现,也是肌理设计的独到之处。在设计中,更多的注重对于立面元素的排列,对于材料自身的肌理外观而言,仅仅为立面元素属性范畴,材料在经过一定逻辑排列后,才能够对有特点的肌理外观进行形成。具体来说,其构成方式有:第一,重复构成。即将相同元素在立面上有规律、连续的进行排列;第二,近似构成。即将具有相近属性的元素在立面上构成的方式;第三,渐变构成。在不同属性当中有规律、逐渐的构成元素;第四,变异构成。在秩序关系当中,突出其中个别要素的一种方式,能够有别于原有存在的规律;第五,结集构成。即在立面某个位置结集元素,在区域位置,则按照疏散的方式设置元素,以此所呈现出的一种视觉效果;第六,对比构成。这是一种自由的元素构成方式,即可以根据元素属性的不同进行对比构成。

5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建筑立面设计的视觉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建筑设计当中,即需要能够对建筑的立面视觉特征引起重视,在把握实际需求以及特征的基础上做好设计方式的优化应用,更好的体现出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张阳.新时代背景下建筑立面设计的发展与创新[J].智能城市,2017(01).

[2]王体合.建筑材料在外立面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7(01).

视觉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街道;视觉形象;视觉特征

城市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构成城市纹理,体现城市文化和个性的重要元素;同时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最直接的感受都来自于城市街道。为了实现舒适、可识别性与协调性、想象力和快乐、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社区和城市生活等社会价值和城市生活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城市街道视觉形象的分析对城市街道视觉特征的可识别性和连续性,可观赏性与可读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可识别性和连续性

可识别性指对象的局部能有效地为人们所认知,并形成统一整体印象的性质。从行为科学角度,可识别性主要从两方面产生:①感知,当时当地的情景对人产生的印象;②认知,过去的经历和回忆对当地认知的作用。这两方面常被用来解释人在城市活动时所获得的信息和对行动的指导,城市街道如果缺乏个性,或很容易互相混淆,那么就很难让人们对它产生认知感和归属感,所以城市街道应根据其限定的空间性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可以恰当地运用色彩有效地烘托气氛,协调景观各要素,增加街道的可识别性。

连续性是线性形态的共同特征。连续性是视觉特征形成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从视觉心理出发,连续的线形是具有“格式塔”完形效应的较佳的形式。城市街道所具有的强烈形式感、秩序感都源于这种连续性。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具有连续性,这这显然也是其功能的需求,人们通常依赖的就是道路的这种特性[2]。街道空间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和方向特征,其界面的视觉连续就尤显重要,人们也习惯于依赖这种性质去识别道路。连续性可以通过街道的路面铺装、两旁的绿化形式,空间特征、建筑的形式、街景小品等得以实现,由此也可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这些均能加强其形象,并能产生整段时间的连续感。

可观赏性与可读性

城市街道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从街道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街道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街道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3]。同时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不仅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而且能使人们产生舒适和愉悦的心境。城市街道的绿化应该遵循因地制宜,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尽其职”,外观优美,季相丰富的植物群;地面铺装应该要力求创造出动人的,能表现和加强场地特性的地面景观。在色彩、浓淡、尺度、质感方面要有变化,做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做好广告牌和街道公共设施的设计工作,形成良好的秩序感,讲究和谐统一。

城市街道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供人们思索,产生联想和民族的认同感,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畅想,否则这个空间环境的美,只能是短暂的、缺乏生命力的。建筑物的造型上应保留传统的比例关系,符号尺度等,使其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它会引起人们对历史建筑及文化的回忆,产生联想。街景小品的设置,不应盲目的选用,而应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寻找出有价值的典故并进行艺术加工,使它能够起到强化艺术空间的环境文化内涵的作用,使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与历史进行对话,与文化进行交流,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5]。城市街道应从外在的观赏性和内在的生命力的“形神合一”,达到视觉形象和直觉的统一,才算是真正的完整的城市街道形象。

时间性与空间性

城市街道是四维的,由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城市街道时,通常是将其作为一个空间来考虑的。既然是空间,就会有界面。"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如果没有界面,也就没有街道空间可言。一般来讲,城市街道空间的界面是由建筑、地面组成的,但也有街道的上方有顶棚、高架桥等构筑物。城市街道景观是逐渐形成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街道上的建筑会不断拆迁、新建;街道在一年四季中是不同的,因为植物的生长状态变化了;街道在早晨、正午、傍晚和夜晚的景色也是不同的,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光线的强度都在变化;在不同的时间,行走在街道上的人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空间上,街道空间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巧妙地处理街道空间中各要素,制造进退有序、开阖有致、曲折有度的街道空间,会使街道景观充满戏剧性和活力。比如,交通干道会以交通景观为主,并具有以汽车尺度为主的景观特性;步行商业街则会以商业、文化景观为主,则以亲切可人的形象出现。

城市街道的视觉发展同时也会随着新科技和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它不仅丰富了城市街道的视觉形式,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顺应时代的潮流。

小结

用视觉来感受城市街道,总能够发现城市街道的特点个性所在,视觉的特征又是具有主动性、无目的性和有意识性的矛盾的又相协调的统一的人类心理和生理功能[8]。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觉体验,发展城市的个性化视觉特征和精神象征,创造优美、舒适地街道环境。

参考文献:

[1]齐康主编.城市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65,408-411

[2]凯文•林奇,何晓军、方益萍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0

[3]刘滨谊编.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6

[4]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401

视觉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性功能。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公务员之家: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视觉特征范文篇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什么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一影响到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社会变革作出自己应有的应答。我国德育的研究者、学校德育的实际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在努力做出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是要能够对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做出一个完满的回答,首先必须搞清楚时代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根本性问题。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那么德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观念。于是他们让学生去看市场,譬如看证券交易。或者让学生自己办市场,让学生在自己所办的市场上叫卖或买商品。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活动,学生需要学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但是德育毕竟不是简单地学做生意,或学习市场上的活动,今天的学生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但他们是作为“人”在市场上生活。学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人”,这才是德育的任务。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被认为是新鲜的,其实不过是我们重新评价或认识的一些观念。譬如,“竞争”、“效益”、“惜时”、“守信”等等。但是“竞争”、“效益”只是中性词,无法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竞争有正当的与不正当之别,效益也可能是个人的、集团的,而不是个人、集团和社会统一的。以善恶判断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能够以这些中性概念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概念。“惜时”、“守信”被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新观念,然而这两种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有之。因此它们也不是市场经济特别的要求。可见,如果把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仅仅看作引进几个“新”观念,那么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领。

市场经济也确实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两难问题,譬如等价交换,这是市场公平的基础,然而它并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又如,市场崇尚竞争,但它不能演变为生活中的弱肉强食。这些两难问题,似乎不能不使我们把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加以区别。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场经济与德育的距离拉远。然而简单地对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市场今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而明天市场又将是他们驰骋的“疆场”。对人来说不可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经济生活,一种是道德生活。把市场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逻辑不通,于实际也不符合。

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肤浅的理解只能造成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若即若离”的感觉。这样德育就无法把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它应肩负的使命。

经济活动既不简单地就是道德活动,它也不是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它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作为人的活动,总蕴涵着人的一定的价值取向。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总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或反映着它的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只能从一定的社会经济与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关系上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德育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只能从人的社会“实践”来寻求回答。

实践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一个阶段,因此,对市场经济及其相关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本身就应以历史的观点来加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与这一前提相关的具体事实是:人是物质的、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生活,而在于人与动物的生存虽然有同样的物质生活前提,但是人却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就是说,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的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繁殖等等是动物也具有的本能,但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虽然也是自然造就,但是人没有顺从于自然的安排,而是在自然给定的条件下,人以自己的意志重新安排了自己生活。这才有了人类文明史。

这中间有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和进行物质生产的,这一现实的前提不是他们可以任意支配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自然所规定的前提下能动地表现着自己。这就是说人在经济活动中是作为主体积极活动着的,可见人的经济活动本来就与人的精神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取得人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使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实现。所谓主体性就是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正确地认识到,物质的、经济的活动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他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正因为人的活动是有物质前提的,同时这种物质的活动又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在这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即社会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是社会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人,人不仅是肉体的、有体力的,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智慧、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物质实践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将自己在实践所获得的改造世界的力量物化在生产工具之中,使工具成为自己伸展了的肢体;另一方面是主观世界得到改造的人类的“自我”,即得到精神升华的新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客体的主体化;人以自己所掌握的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主体的客体化。所以生产力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而是人自身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中所获得的力量,同时人又把它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之中。物质生活反映了人,不仅因为社会生产力作为客观的存在,所观照的是人,而且因为生产不是人单纯地与自然进行的交往,而是人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结成了一定的关系所开展的活动。经济活动中的这种人的关系更是人自身的表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怎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既然生产、经济活动是人的积极的自我表现,那么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经济活动,都有与之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有与一定的生产活动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表现,即一定的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反映了一定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又要求具有一定主体精神的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非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经济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体现了一定的人的主体精神,笔者把这一精神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的一定的主体精神的体现,那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通过德育来塑造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现时代的德育提出的根本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是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的关键之所在。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德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同样需要运用唯物史观来加以认识。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建立在人类自身作为主体发展已达到的成果之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表现着自己主体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突然产生的,他只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历史发展,同时也不是人的抽象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一定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关系发展相一致的历史发展。

以生产工具作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出发,区分两类经济,并对人已取得的发展,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思想后来也进一步贯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既有的历史看,有两类生产工具,即“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耕地(水等等)可以看作是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是指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文明创造的工具则是指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他们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即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各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则受劳动产品的支配”。[3]在自然产生的工具的支配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正是这样一种依赖关系,奴隶主、封建主甚至可以把人降到生产资料之列。即便是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也受着他们的分散的生产资料的束缚。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受动的状态中。封建时代西方的宗教伦理和中国以宗法为基础的伦常道德就是这种经济的反映。在文明创造的工具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物的依赖关系,即“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形成了人的独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换关系,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是由于家庭、部落、地域这些自然的条件形成的,而是人通过物,即商品,并通过市场的现代形态而形成的。这就是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自己造就的。人们在市场上通过物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虽然不免有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物的危险,但是“物”作为客观的尺度承认了人的自由劳动的权力;人们在人类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前提下确认了“平等”,尽管这种平等仍然可能掩盖着不平等。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人从受动到主动的转变,个人才能的自由发挥才有可能,尽管个人才能的发挥,仍然要以对生产工具的占有为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的。正是在这一历史的物质的前提下,马克思才有可能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并超出“人间智慧或知识”,就在于市场确认了每一个体,都可以以自己的劳动成为市场的主体。“劳动致富”这句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给予了道德价值的肯定,就在于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确认的人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既有的生产力条件为前提。与此相应的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人的发展也要以历史上既有的发展成果为前提。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把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继承下来的同时,也要把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所获得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继承下来。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类自觉地创造解放自己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贯穿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名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自我解放的历史。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们不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因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条件当时还不具备,因此,这时人类社会是完全自在地运动着的。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正确地揭示,试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人自觉地控制之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便诞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表明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人的发展、解放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只有人的解放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仍然体现着发展生产力、解放所有人这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价值取向。离开了这个前提,市场就会成为一个自发的市场,人就会受自在的运动的支配,生产力便也在盲目地、甚至是矛盾之中发展着。这就必然要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人自身的发展。

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是最先在资本主义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我们说我们搞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同,就在于几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关系下,是自发地发展的,而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的认识,是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的把握,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物统治人的扬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不仅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而且能作为主体对待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确认了个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虽然个人劳动的社会性的实现,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产品的社会意义,而不为其物质的形式所迷惑,走向“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还不能不借助于物来建立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但是既然我们把搞市场经济作为主体自觉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克服物统治人的缺陷,能够克服“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应当不是为了物而活动,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活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市场经济的经济交往方式,不能成为道德活动的方式,因为在自发运动的市场中人是受物统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市场自发性的扬弃,它既确认了个体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同时它又强调是人统治物,而不是物统治人。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一方面把市场经济肯定了人作为独立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接受下来,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对物的受动加以否定。这样我们在思考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中遇到的矛盾,便获得了合理的解答。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仍然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它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独特阶段上的、具有自己独特性的意识形态。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那么它就不是完成了的形态。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那么它就是一个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完成的形态,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不是完成的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也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它与发展生产力一致的基本精神是不变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当前学校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确切地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新发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德育所应当塑造的人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人,所以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学校德育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这样一种现实,就不能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即两者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那么我们就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出发来思考学校德育的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临着如何看待既有的学校德育传统的问题。这里的传统不是指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德育遗产,而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学校业已形成的体系、制度化了的德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对几十年来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发生了怀疑,以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观念是与已形成学校德育传统的观念完全相抵触的。然而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对人类社会既有发展成果的继承,同时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的超越。这就是说,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在数百年发展中所获得的成果,是我们所要继承的,然而我们所要搞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对自发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超越。我们之所以能够超越,恰恰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代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不是对以往实践的否定,那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对以往几十年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的根本否定。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的确曾经受到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尽管经过十多年的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观念已经被抛弃,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中。这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方法,就是没有从历史已经确认的具有独立性、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人出发来思考德育问题。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意识本来就应当是与自觉的道德主体统一的。我们所要改革的不是学校德育传统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是不能把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底的思想方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而且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不是给主旋律又增加新的一条内容,而是使主旋律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使得主旋律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并且是与人融为一体的、活生生的。

热爱社会主义的国家当然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包括对自己国家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认同。但是国家不是抽象的,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现实的国家生活之中。人们不仅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认识自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人们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认识自己的国家。爱国是一个民族大命之所在,但是人们不仅要从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山川物华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更要从现实的、充满活力的共同的生活中获得爱国的力量。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便是对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认定,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确认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使每一个人的主人翁的地位落到了实处。这样我们的国家必定是更具活力的,更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更加可爱的。爱国不仅是认识,更是行动。爱国就必须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视觉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SD法;线型分析;视觉动力;拖拉机侧面造型;视觉意象

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及有利政策的落实激发了国内拖拉机市场的需求[1]。同时,技术的成熟、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需求成为买方市场中的主导因素[2]。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形式追随功能”不再是产品造型中唯一的法则,如何传递出用户想要的视觉感受成为了产品造型设计的重点[3]。阿恩海姆在阐释造型与视觉感受的关系时把造型与视知觉相互作用下生成的视觉感受称为意象,亦即本文中的视觉意象[4]。李然、赵江洪等在探讨汽车造型时,因其复杂度很高,遂选择能包含大量造型信息且易于二维化的侧面造型进行研究,达到举一反三之效[5]。与前者类似,本文以侧面造型为对象进行视觉意象的相关研究,并采用Osgood的SD法(SemanticDifferentialMethod)即语意差分法[6]建立起拖拉机侧面造型与视觉意象的映射关系,从而指导完成拖拉机造型设计。

1视觉意象与视觉动力

意象是指人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对被感受物所产生的感性联想,而视觉意象则是在视知觉的作用下对造型对象生成的视觉感受。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阿恩海姆在探讨视觉意象时指出视觉意象本身是具有思维性的,意象的达成是视觉动力创造活动的结果,并引入了物理学中力场的概念。力场中力的构建与相互作用形成了意象的生成过程,力场的最终状态作为意象本身决定了人的视觉感受。造型意象中的视觉动力是指单个图形或整体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形变而表现出的力的趋势,在分析视觉动力时需要设定一个基本图形作为参照[7]。如图1,与正圆相比,椭圆受到了向内挤压的动力。

2研究方法

早期SD法在感性工程学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如Naganachi直接运用SD法评估产品形态与意象的相关性[8]。现今,为了评价的客观性,在设计研究时往往会将SD法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如Chang结合了贝塞尔曲线坐标对汽车轮廓进行研究[9]。本文运用线型分析法与视觉动力理论从感性角度视觉化造型对象,再通过SD法理性分析意象与造型对象的关系。2.1语意差分法语意差分法简称SD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E•Osgood提出的一种心理感受评价方法。在产品意象的研究中,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意象与造型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10]。2.2线型分析法与视觉动力受力分析线型分析法是提炼影响造型关键特征线的分析方法。借鉴汽车侧面造型设计中轮廓线、腰线等特征线的提取方法[11],本文总结出了拖拉机造型的关键特征线,如图2所示。第一类特征线为轮廓线(1.1前引擎盖线、1.2前挡风玻璃线、1.3机顶线、1.4后挡风玻璃线、1.5后挡板线),第二类特征线包括2.1腰线、2.2前轮拱线、2.3后轮拱线、2.4机门轮廓线,第三类特征线主要是引擎盖上的3.1、3.2细节线。

3造型意象与特征线视觉动力的分析实验

3.1SD量表的制作。在本次实验中,本着多样性、典型性的原则对多款国内外知名拖拉机侧面造型样本进行了初步筛选,并将最终的9个样本分为3组,每组中的三个样本分别在一、二、三类特征线上存在较大差异,见图3。同时对样本图片做去色处理消除色彩对造型评价的影响。组织3位设计专业同学,运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了100个与拖拉机造型相关的形容词汇,对词汇进行筛选,确定了5个形容词汇,并匹配相应的反义词,形成5对意象词组:圆润的——硬朗的,常规的——前卫的,厚重的——轻巧的,稳健的——动感的,精巧的——简洁的。对每对意象词组进行5段量级处理,形成SD量表。3.2调研过程与结果。本次调研在长沙农用拖拉机市场展开,分别对前来购买拖拉机的农户以及销售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共访问60人,通过后期对访谈结果的筛选,获得有效问卷53份。对53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得出各组中样本的平均评分,并绘制出各组的SD曲线图表,如图4所示。3.3分析与结论。为了深入解读上文中的SD曲线图,先用线型分析法对样本拖拉机侧面进行形态解构,提炼出整体线型和各样组的差异特征线,结合视觉动力理论对这些特征线进行受力分析,如表1所示。在“精巧的——简洁的”的评价中,样本组二与样本组三的得分成两级分化趋势,前者偏简洁,而后者偏精巧,结合对两组造型的整体线型分析,样本组二腰线、细节特征线等二三类特征线较少,线条整体流畅。组一的三个样本在“稳健的——动感的”上得分差异明显,同时组一中的三个造型的轮廓线为差异明显的特征线,结合受力分析可以看出,组一中样本一受斜切力,显得动感十足,而其他两个样本受力中规中矩,显得稳重,再由组二、组三的六个样本轮廓受力可以得到验证。“厚重的——轻巧的”可以结合九个样本分析得知,轮胎圈比例较大的样本会显得厚重,反之则比较轻巧。在所有样本中,造型比较“前卫的”是样本组一中的样本一以及样本组二中的样本一,从整体线型分析可知,两者造型整体受力前倾,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这一点与“动感的”差不多。在九个样本中,样本组一的样本一造型最为“硬朗”,结合其轮廓分析图可知,在特征线拐角处变化很急速,R角较小。

4拖拉机造型设计与评价

4.1拖拉机造型设计。通过前期的分析实验,整合“简洁的、动感的、圆润的”的感性词汇所对应的特征线映射关系,以拖拉机侧面轮廓造型为主,进行拖拉机造型设计。第一,为了体现“简洁的”这一视觉意象,需要尽量使腰线等第二类特征线流畅连贯化,同时减少第三类细节特征线;第二,造型整体轮廓需要倾斜化处理,使其受力方向斜切,从而呈现动感的趋势;第三,为了突出“圆润的”感觉,轮廓线的R角需较大,细节过渡流畅。根据这些要求,进行了拖拉机的造型设计,如图6所示。4.2设计评价。为了使设计更加具有说服力,邀请2名设计师以及3位农机售卖员对本文所设计的拖拉机侧面造型进行设计评价。本次评价采用五级量表的形式分析拖拉机侧面造型与感性词汇的匹配度。其中,横轴上显示的是设计评价指标,即“简洁的、动感的、圆润的”三个视觉意象词汇,纵轴为匹配度评分,满分10分,最低0分,评分越高越匹配,结果见图6。从中可以看出本文所设计的造型初步满足给出的感性意象词汇。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