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特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0:27:27

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1

关键词:山药;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山药又称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尿囊素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一般产值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22.5万元/hm2。

1生物学特性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都行块茎繁殖。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枯黄色。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当前栽培的山药品种主要有2类:一是普通种,通常又叫家山药,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淮之、农大短山药1号等。

2.2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2.3种子处理,培育壮苗

应采用零余子(俗称山药蛋、山药豆)和山药块茎段作种。种前需晒种1周以上,促进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打破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晒至表皮呈灰绿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山药块茎段晾晒至伤口向内萎缩,并从断面中间裂开。4月上中旬选择较肥沃的土壤掺以腐熟农家肥进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窝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沟栽植时,首先把沟内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两边,沟宽30cm,再继续将沟下40cm深的土层挖松,将拌匀的腐熟农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铵450kg/hm2、硫酸钾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提到沟上,培成宽30~35cm、高20cm的土垄,再将繁育好的山药苗栽植在土垄上。一般栽4.5~7.5万株/hm2,水肥条件好,密度宜小。为了便于搭架、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宜采用宽窄行相间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万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万株/hm2。

2.5常见的栽培模式

常见的栽培模式有:韭菜与山药套种、玉米与山药间套种、蚕豆与山药套种等模式。蚕豆与山药套种,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点蚕豆,来年3月到4月收蚕豆栽山药,效益可达15万元/hm2;韭菜与山药套种,效益可达18万元/hm2;玉米与山药间套种高效立体栽培,周年可生产蔬菜,效益更高,可达22.5万元/hm2以上。

2.6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徒长,促高产

多效唑对山药藤蔓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节间缩短、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顶端新生侧枝减少、花蕾发育不良、零余子生长受抑,能使山药增产10%以上。喷施多效唑的最佳时期在山药藤蔓满架,现蕾开花初期,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生长过旺的田块可多喷1次,间隔1周。

2.7搭架通风透光

山药是藤本右旋攀缘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长不利于通风透光和产量提高。搭“人”字架应在藤蔓生长到50cm以上进行,支架顶端用架材连接,并用绳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撑力和抗风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内的湿度,减少病害,从而提高山药产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钾肥,促进块茎膨大

山药喜有机肥,从播种到发棵都可铺施。在生长前期以藤蔓生长为主,应适当供应速效氮肥,进入块茎生长旺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是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一般使用的钾肥有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生物钾肥等。在山药生长期内,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钾600kg/hm2,

才能达到较好的高产效果。生长后期结合防病治虫,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还可达到保叶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虫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于夏季发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阴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或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

2.9.2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结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②发生时用毒饵诱杀或药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药的形成

在山药栽培过程中,因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山药在生长过程中改变了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产生各种奇形怪状的山药,如山药块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防止措施:①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谨慎施用种肥,防治地下害虫施用毒土、毒饵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②人工挖山药沟时应在冬前进行,通过冬春雨雪侵蚀冰冻使土块充分风化粉碎,随风化解冻及时填沟,填沟时仔细剔除上壤中的石块、砖块、沙砾等硬物。不要将大土块填入沟内;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厩肥和优质土杂肥,要利用夏秋季节气温高、易发酵腐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沤制。提倡有机肥和部分化肥在种植完山药后施入山药行间,把腐熟的有机肥铺施于2行山药之间的畦面上,耧划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将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药垄的两侧。

2.11采收加工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2

关键词:天蒜;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天蒜(Alliumpaepalanthoides),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野生于秦岭北麓海拔2000~3000m的阴湿山坡、沟边、林下[1],其嫩茎叶可供食用,具有特殊的葱蒜气味,是一种珍稀的山野菜。葱属野菜含有丰富的有机物、矿物质、维生素及硫化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核苷酸、氨基酸等,中医用其全草入药,有散瘀止痛、止血、解毒等功效[2-3],天蒜属于葱属野菜,其栽培推广对未来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从秦岭北麓西安市鄠邑区甘井镇曲峪河村采挖野生天蒜植株,引种植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基地,通过塑料中棚栽培、5—8月份遮阳网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树林下栽培等4种不同的栽培形式,并尽可能给予相似于野生状态的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结果发现:与野生种进行比较,人工栽培的天蒜茎、叶生长势均较强,单株产量高于野生种2g左右;经测定,其钾、钙含量均高于野生种(栽培后钾、钙含量分别为4.72mg/g和541.3mg/kg,野生种钾、钙含量分别收稿日期:2021-02-21为3.84mg/g和497.3mg/kg),其他成分与野生种差异不显著。因土壤没有原始生态土壤的腐殖质土层深厚,故人工栽培的天蒜根系分布较浅,以水平生长为主;同时,因空气湿度较小,地上部易老化,通过4种栽培形式的反复对照比较,以5—8月份遮阳网覆盖形式栽培为最佳,主要表现为天蒜质地鲜嫩,收割期延长,单株产量高于其他栽培形式10%~15%,春、秋季均可栽培,667m2经济效益5000元以上。总结其栽培管理经验,以供生产者参考借鉴。

1天蒜植物学特性

弦状根,根系发达,长30~50cm;具根状茎或根状茎不甚明显;地下部分的肥厚叶鞘形成鳞茎。鳞茎单生,狭卵状圆柱形,粗0.5~1.5cm;鳞茎外皮黄褐色或黑褐色,有时带红色;纸质,条裂,有时近纤维状,在标本上常因外皮脱落而仅余灰白色的膜质内皮。叶由茎上发出,具甚长的鞘,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宽0.5~2.5cm,长15~25cm,叶片5~7个;叶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比花葶短或近等长,宽0.5~1.5cm,先端渐尖,钝头。花薹圆柱状,高30~5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具长喙,有时喙长可达7cm,宿存或早落;伞形花序多花,松散,小花梗近乎等长,花绿白色,花被片具绿色中脉,长3~5mm,宽1.5~2.5mm,花果期8—9月,但不结籽;全株高达60cm。茎叶为食用器官。

2对环境条件的生长要求

2.1温度

天蒜属于耐寒性植物,喜凉爽气候,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泛,生长适温为12~20℃,发芽温度为12~15℃。当气温高于23℃时,生长迟缓、品质变劣,并开始抽薹;0℃以下时,地上部枯萎,根部存活;高温、强光或干旱条件下,茎叶纤维增多,不能食用。

2.2光照

天蒜属于长日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适中。光照过强生长受到抑制,而且茎叶容易老化纤维增多;光照过弱,不利于营养体生长,叶片窄小,分蘖减少,产量降低。

2.3湿度

天蒜喜欢较高的土壤湿度(80%~95%),空气湿度要求不高,60%~70%较适宜,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避免湿度过大造成死苗。

2.4土壤

天蒜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喜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要求氮、磷、钾肥充足。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及茬口安排

天蒜种植在春季或秋季均可进行,春季一般在3月初,待地上部发芽后,生长约10cm时进行;秋季在9月中下旬,收获1次后,地上部休眠前进行。天蒜为多年生植物,1次定植可采收多年。春季种植在3月中旬栽培,当年4月中旬收获1次,9月份可再收获1次,第1年可以收获2茬,之后每年可收获3茬(每年4月可收获2次,9月收获1次);秋季种植于10月底或11月初分蘖栽培,第2年开始春季可以收获2茬,秋季收获1茬,1年收获3茬。

3.2繁殖方式

由于天蒜种子不能正常形成,但其植株分蘖能力强,所以采用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当每株具有2~3个分蘖时即可进行。

3.3整地、施基肥

种植前施入充足腐熟的有机肥及蘑菇废料,每667m2约3000kg,配合施入过磷酸钙40kg和硫酸钾25kg左右,充分拌匀,打细,做1.5~2.0m宽的平畦。

3.4定植

天蒜在越冬期地上部枯死,地下部存活。春季定植,一般在3月初,地上生长出青苗,当地上部生长约10cm,蘖芽露出时进行,定植后追施速效化肥,并浇水保持土壤湿度,促进苗子生长。秋季定植,一般于入冬前(约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进行,定植后培土保温。春秋季定植密度均按照行距20~25cm,穴距15~20cm,每穴3~5株进行栽培。

3.5田间管理

栽培中以促进生长为主。早春待苗子出土后,中耕除草,每667m2沟施复合肥20kg,并保持土壤湿润,每收获1次,结合灌水每667m2施入尿素或硫酸铵10kg,或者复合肥10~15kg,促进生长。谷雨后光照逐渐增强,开始遮阳防晒,增加灌水次数。5月开始抽薹,不宜收割,逐渐进入高温时期,地上部生长停滞,清除田间杂草,遇雨及时排水防涝,适当浇水,忌土壤干旱,不再施肥。因天蒜不耐热,所以整个夏季不撤掉遮阳网。8月下旬—9月上旬返青后,蘖芽增加,此时撤掉遮阳网,促进植株生长,结合灌水每667m2施入硫酸钾10kg,保持地面湿润。在9月下旬收割后,浇水,使茎叶能在10月份继续生长,直至地上部枯萎,进入自然休眠。如果繁殖,则在立冬后,于地上部开始逐渐枯萎进入休眠前进行分株,栽培后盖土,土壤上冻前浇1次水。整个生产过程几乎无病虫害发生。

3.6采收

以采收嫩叶为主,当1个分蘖株有5~7片叶、植株高20~30cm时采收。选择晴天上午进行,留茬高度以鳞茎上5~10cm为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邹忠梅,于德泉,丛浦珠.葱属植物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1999,34(5):395-400.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3

关键词:杏鲍菇;生物学特性;工厂化栽培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学名刺芹侧耳,隶属于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1]。杏鲍菇肉质肥厚,口感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近20年,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工厂化生产企业189家,产量近16亿千克[3],但杏鲍菇生产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盈利困难等情况[4]。如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动杏鲍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位从业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杏鲍菇生物学特性以及工厂化栽培工艺,以期助推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的发展。

1生物学特性

1.1菌丝体

杏鲍菇菌丝体白色,在PDA平板接种后,呈同心圆式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图1-A);从PDA平板背后观察,培养基一般呈现淡黄色,这是菌丝体生理成熟后分泌色素所致(图1-B)。借助于插片培养,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锁状联合现象(图1-C)。

1.2子实体

杏鲍菇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浅黄色至灰褐色,菌柄侧生。子实体呈保龄球形、棍棒形或鼓槌形等,子实体形态可能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2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

2.1培养料配置和装袋

杏鲍菇栽培料一般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玉米粉等为主料,石灰、磷酸钙、过磷酸钙等为辅料。培养料配方宜因地制宜,原则上以当地生物资源或农副产品为主。目前,工厂化多采用机械搅拌和自动装袋作业,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图2)。

2.2灭菌和接种

装袋结束后,由层架式推车将菌包转移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灭菌温度121~123℃,灭菌时间2h。菌包灭菌效果对于工厂化生产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每周至少检验1次灭菌效果,具体操作步骤:随机取3~5个灭菌后的菌包置于工作台上,用解剖刀划开聚丙烯袋,然后利用镊子在菌包中心夹取一小撮培养料,接入PDA平板中央,35℃条件下培养24~48h,观察是否有细菌菌落出现,要注意防止芽孢杆菌污染。灭菌结束后,将菌包转移至预冷区域进行冷却,待常温后进行接种操作(图3)。制种技术是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有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两大类型。液体菌种易分散,萌发率高,且接种效能高,缺点是投资大,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目前,多数中小型企业仍然采用固体菌种,其中,枝条菌种是固体菌种的主要形式。

2.3养菌管理

将接种后的菌包移入养菌室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1~23℃,湿度为60%~65%。一般于接种后10d左右进入发热期,菌丝呼吸产生大量的热量和CO2,这时既要防止“烧菌”,又要防止过高CO2浓度抑制菌丝生长[5]。菌包竖立培养比横卧培养更有利于热量散发(图4-A)。培养周期为30~32d,使菌丝能够充分成熟,为后续出菇积累足够多的生物量。

2.4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是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因子的调整。出菇室温度应稳定在14~15℃,尽量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出菇前期,控制相对湿度为90%~95%,有利于原基形成;后期相对湿度为80%~85%,有利于子实体正常生长。高CO2浓度有利于菌柄的伸长,在子实体快速生长期,维持CO2浓度在4000mg/kg以上,能够有效避免“大肚子菇”等畸形菇的出现;近采收期,适当降低CO2浓度至2000~2500mg/kg,有利于菇帽平展,获得优质菇(图4-B)。

2.5采收和包装

菇体采收标准以菌柄长度满足需求,孢子尚未弹射为宜。采收工人应佩戴一次性塑料手套,防止误伤菇体,影响商品价值。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一个出菇房可一次性全部采收(图5-A)。采收后的鲜菇要尽快运到包装室,及时清理基部培养料并除去菇根,分级后进行抽真空包装(图5-B)。杏鲍菇以鲜销为主,包装、运输和销售等过程宜低温,这样可延长货架期。图5杏鲍菇采收和包装。

参考文献

[1]李福后,王伟霞,吉苗,等.植物激素对杏鲍菇菌丝体生长代谢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8(13):152-156.

[2]杨淑云.西北地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园艺,2017(07):150-152.

[3]李长田,谭琦,边银丙,等.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的现状与展望[J].菌物研究,2019,17(01):1-10.

[4]杨国良.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及工厂化生产问题探讨[J].食用菌,2018,40(06):14-16.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4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药的生物学特性,并详细介绍了山药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山药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山药又称淮山、山薯、薯蓣、大薯,原产亚洲热带地区。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地下肉质块茎供食,喜温暖湿润,忌积水,怕干旱。山药为中药、蔬菜兼用,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VC、VE、葡萄糖、粗蛋白氨基酸、胆汁碱、尿囊素等。作为中药可以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抗肝昏迷、延年益寿。一般产值9万元/hm2左右,与其他作物进行周年间作套种产值可达15.0~22.5万元/hm2。

1生物学特性

山药为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叶对生或3叶轮生,1m以上,叶片心脏形或箭头形,叶腋间常生1个珠芽(气生块茎),亦称零余子(山药蛋),可用来繁殖和食用。地下肉质块茎,分为棍棒状、掌状和块状3类,表皮粗糙呈淡黄褐色或黑褐色,表面密生细须根,春季自块茎上生不定芽,肉白色或淡紫色。夏季开花,花单生,乳白色少有结实,都行块茎繁殖。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下垂,雄花序直立,花小,黄绿色。果实有三棱,呈翅状,成熟后枯黄色。山药要求高温,干燥气候,块茎10℃开始萌动,生长适温为25~28℃,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叶蔓遇霜则枯死,短日照能促进块茎和零余子的形成。

2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当前栽培的山药品种主要有2类:一是普通种,通常又叫家山药,二是大薯又叫田薯。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淮之、农大短山药1号等。

2.2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松软的沙壤土或壤土田块,要求上下土质一致,如下层有较薄的黏重土层,挖沟时挖去,也可种植。土壤以微酸到中性为宜。山药不能连作,一般应隔3年轮作1次。

2.3种子处理,培育壮苗

应采用零余子(俗称山药蛋、山药豆)和山药块茎段作种。种前需晒种1周以上,促进种子内部物质的转化,打破休眠,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零余子晾晒至表皮呈灰绿色,上面有很多疙瘩突起,用手剥开表皮可见紫绿色的肉。山药块茎段晾晒至伤口向内萎缩,并从断面中间裂开。4月上中旬选择较肥沃的土壤掺以腐熟农家肥进行集中催芽育苗,可采用10cm×20cm的窝行距,待苗高10cm左右便可移植大田。

2.4栽植

挖沟栽植时,首先把沟内20cm深的熟土取出放在沟两边,沟宽30cm,再继续将沟下40cm深的土层挖松,将拌匀的腐熟农家肥15.0~22.5t/hm2、磷肥750kg/hm2、碳铵450kg/hm2、硫酸钾375kg/hm2施入其上,并稍加翻挖,最后把沟两边的熟土提到沟上,培成宽30~35cm、高20cm的土垄,再将繁育好的山药苗栽植在土垄上。一般栽4.5~7.5万株/hm2,水肥条件好,密度宜小。为了便于搭架、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宜采用宽窄行相间栽植,如100cm×70cm×25cm,栽4.65万株/hm2;或80cm×50cm×25cm,栽6万株/hm2。2.5常见的栽培模式

常见的栽培模式有:韭菜与山药套种、玉米与山药间套种、蚕豆与山药套种等模式。蚕豆与山药套种,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整地点蚕豆,来年3月到4月收蚕豆栽山药,效益可达15万元/hm2;韭菜与山药套种,效益可达18万元/hm2;玉米与山药间套种高效立体栽培,周年可生产蔬菜,效益更高,可达22.5万元/hm2以上。

2.6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徒长,促高产

多效唑对山药藤蔓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节间缩短、藤蔓粗壮、叶色浓绿、叶片增厚、顶端新生侧枝减少、花蕾发育不良、零余子生长受抑,能使山药增产10%以上。喷施多效唑的最佳时期在山药藤蔓满架,现蕾开花初期,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生长过旺的田块可多喷1次,间隔1周。

2.7搭架通风透光

山药是藤本右旋攀缘性植物,任其自然生长不利于通风透光和产量提高。搭“人”字架应在藤蔓生长到50cm以上进行,支架顶端用架材连接,并用绳子扎牢,以提高支架的撑力和抗风能力,防止倒架。搭架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降低架内的湿度,减少病害,从而提高山药产量。一般架高在2m左右。

2.8重施钾肥,促进块茎膨大

山药喜有机肥,从播种到发棵都可铺施。在生长前期以藤蔓生长为主,应适当供应速效氮肥,进入块茎生长旺期,要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特别是重视钾肥的施用,以促进块茎膨大和物质积累。生长后期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藤蔓徒长。一般使用的钾肥有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生物钾肥等。在山药生长期内,一般需分次追施硫酸钾600kg/hm2,

才能达到较好的高产效果。生长后期结合防病治虫,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还可达到保叶防早衰的目的。

2.9病虫害防冶

2.9.1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锈病、褐斑病。白锈病于春季发生,褐斑病于夏季发生。防治方法:①搭支架,使通风良好,不能在阴湿积水的地方种植;②用波尔多液(1∶1∶140)或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

2.9.2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方法:①结合整地施入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②发生时用毒饵诱杀或药液灌根等。

2.10防止畸形山药的形成

在山药栽培过程中,因不良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山药在生长过程中改变了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产生各种奇形怪状的山药,如山药块茎上端分杈、下端分杈、蛇形、扁头形、脚掌形、葫芦形、麻脸形等,这些统称为畸形山药。防止措施:①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谨慎施用种肥,防治地下害虫施用毒土、毒饵时不能盲目加大剂量;②人工挖山药沟时应在冬前进行,通过冬春雨雪侵蚀冰冻使土块充分风化粉碎,随风化解冻及时填沟,填沟时仔细剔除上壤中的石块、砖块、沙砾等硬物。不要将大土块填入沟内;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厩肥和优质土杂肥,要利用夏秋季节气温高、易发酵腐熟的有利时机提前进行沤制。提倡有机肥和部分化肥在种植完山药后施入山药行间,把腐熟的有机肥铺施于2行山药之间的畦面上,耧划翻土15cm深左右,使土、肥充分混合,然后将畦面的肥土覆于山药垄的两侧。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5

关键词:马蹄大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马蹄大黄原植物为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品种[2],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泻下功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显退黄等功效。现代药理表明,马蹄大黄在影响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物质代谢以及改善肾功能、镇痛、抗炎、影响免疫功能、抗衰老、抗肿瘤、抑菌、抗氧化、影响神经系统、抗病毒、抗肺损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在正式公布的《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针对肺炎危重型患者出现内闭外脱症所推荐的处方中就包含大黄药材。抗击肺炎疫情的中医药“三药三方”中的化湿败毒方也含有大黄成分。在病人临床中期,有高达92%的医家建议使用大黄[4]。由此可见,大黄在中医药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马蹄大黄经济价值高、市场行情好,是高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产业的首选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州马蹄大黄种植面积约2666.67hm2,年销售量约1000t[5]。近几年,马蹄大黄价格飙升,种植面积猛增,但新发展区马蹄大黄生长差异显著、产量不理想。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种植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导致马蹄大黄产业发展不理想。本文着重介绍了马蹄大黄栽培技术,以期为大黄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学特性

马蹄大黄喜冷凉气候,冬季能耐-10℃以下气温;忌高温,夏季气温不宜超过30℃;生长于土壤肥厚、阳光充足、海拔1500m以上的地方。马蹄大黄对生长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土壤pH值为中性或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最好,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不宜种植。在黏重酸性的土壤中栽种,会造成根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如土壤中含沙砾或腐殖质太多而过于疏松,则根分枝多,品质差[6]。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种植马蹄大黄宜选择海拔1500~2300m、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5.5~7.0的高山地块。地块选好后,移栽前必须深耕30cm以上,并施入堆沤腐熟的厩肥、饼肥及过磷酸钙等作基肥,耙细,整平,待用。

2.2品种选择

湖北省大黄品种主要有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2个品种。目前推广的品种主要是药用大黄,俗称马蹄大黄。掌叶大黄根多、根茎少,产量低。湖北恩施地区不宜种植掌叶大黄或其他大黄属品种。选购种苗时,要从正规公司或合作社购买优质种苗。购回种苗后,一定要及时种植,以免种苗在运输袋中沤坏,影响种苗成活率。

2.3种苗繁殖

大黄繁殖有种子繁殖和子芽繁殖2种方法。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植株主要长根,而不长根茎,产量低下;用根茎子芽作为种苗,根茎粗壮,生长快、产量高。因此,生产上以根茎子芽繁殖为主。2.3.1种子繁殖。选纯正、无变异、叶色深绿、无皱叶、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三年生植株留种。7月中旬,当70%种子由红棕色变为黑褐色时,及时采收。采种后种子用常温水(20℃左右)浸泡48h再播种,发芽率可达80%。保存时间越长,发芽率越低。2.3.2子芽繁殖。通常在9—10月收获时,选择肥大母株,从基部切下带有直径5~6cm根茎的不定芽作为种苗。为防止伤口处腐烂,要在切口处蘸上草木灰。

2.4移栽

春、秋2季定植,宜在秋季10—11月、春季2—3月进行。选直径5~6cm的优质种苗。栽种前,将大黄(药用大黄)种苗根用甲基托布津浸润1h,然后捞起沥干,晾干表面水分后栽种。按株行距60cm×80cm规格开穴种植,穴深15~20cm,每穴栽1株。栽后覆土,穴内土面较地面低10cm左右,利于后期培土。

2.5田间管理

2.5.1中耕除草。大黄田杂草危害大于病害,特别是移栽第1年。南方梅雨季节时间长,杂草生长迅速。如果不及时除草,会因积水严重引发根腐病导致烂根。马蹄大黄属于草本植物,不能喷洒除草剂,只能进行人工除草。第1年应人工除草3次,即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8月中旬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9—10月进行第3次中耕除草。第2年中耕除草2次,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9—10月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第3年中耕除草1次,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耕除草1次。2.5.2追肥。每年追肥2次,根施或浇施。第1次于新叶出土后,追施尿素375kg/hm2+复合肥750kg/hm2,尿素用于提苗,使幼苗迅速生长;第2次于7月末,追施含K2SO4的复合肥750~900kg/hm2,促进根茎生长。禁止使用壮根灵、膨大素等生长调节剂。施肥时进行窝施,肥效更好。但不能挨蔸施,应离蔸稍远些。2.5.3培土。结合中耕除草或追肥培土,以促进根茎生长,并利于排水。2.5.4摘薹。除留种植株外,均应及早摘除花薹,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茎生长。在子芽繁殖大田的第1年,当原主茎的芽苞作种苗时也会有抽薹现象,应及时摘除花薹。

2.6病虫害防治

马蹄大黄病虫害较少,应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多雨季节注意及时清沟排涝,松土施肥;在雨天或露水未干时,不能开展田间作业;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每穴撒生石灰200~300g对病穴进行消毒控制传染。根据调查,湖北恩施地区常见病虫害有瘤黑粉病、根腐病。2.6.1瘤黑粉病。在二高山地区(海拔1300m左右)出现过瘤黑粉病,危害极大。①发病原因。上茬可能为玉米地,留有黑粉病菌瘿而感染马蹄大黄植株;或者是被感染后的马蹄大黄植株留种而引起新植株发病。②发病症状。瘤黑粉病与玉米黑粉病十分相似[7]。病害组织肿大成菌瘿,菌瘿外包有一层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逐渐变为灰黑色,内部充满黑粉。叶片上病瘤分布在叶基部中脉两侧或叶鞘上,病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或成堆,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凹入。茎秆上的病瘤一般发生在各节的基部,病瘤大小不等。③防治方法。苗期一般用苯甲·丙环唑或苯甲·嘧菌酯预防。发现染病后,用芸薹素内酯+己唑醇对全田植株茎基部和叶片喷雾,连续喷3~4次,间隔7d。2.6.2根腐病。此种病害是马蹄大黄上发生最严重的病害。①发病原因。积水严重或是草害严重导致大田不通风等均易引发马蹄大黄根腐病。②发病症状。染病后,地下根茎最初出现湿润性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并迅速扩大,深入根茎内部,向四周蔓延,致使全部根茎变黑;地上部分先从植株外缘叶柄基部发病,逐渐蔓延,使叶柄全部变黑,导致全株枯死[6]。③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保持土壤排水良好,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杂草。发病时,喷施氟啶胺(按照农药标签使用),安全间隔期10d;或喷施异菌脲(按照农药标签使用),安全间隔期20d。

2.7采挖

于移栽后的第3年10月至第4年3月,地上部茎叶枯萎时采挖。采挖方法:先割去地上部分,刨开根茎四周泥土,将根茎及根全部挖起,抖去泥土,将根和根茎分别加工。

3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3-184.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4-25.

[3]彭成.中华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8-861.

[4]许禄华,黄小靖,李彦荣,等.基于“温病在下其郁热”探究大黄在病毒肺炎的作用及潜在机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2):85-90.

[5]甘国菊,刘海华,龙祥云,等.恩施州大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4):72.

[6]廖朝林,由金文.湖北恩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38-543.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6

2005~2006年对生长于石河子南山的野生阿魏跟踪观测,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和实验分析。

1.1物候期观察从3月底萌芽到5月中旬地上部分枯败、6月开花结实的不同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状况,形态特征变化进行观测记录。

1.2开花结果习性观测按文献[4]方法于20060426开花初期,选取石河子南山阿魏原生地标记5株,每4天观测记录1次花序开放数,直到开花末期,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1.3对幼叶及挥发油进行营养化学元素成分分析取新疆阿魏树脂、基生叶提取挥发油,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氨基酸、钙和磷等化学成分分析。

1.4生境条件土壤特性研究取不同生境不同层次的土样,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进行氮、磷、钾、有机质、总盐和pH值分析测试。结果见表1。表1土样记录(略)

1.5生长量观测选取生长正常的阿魏5株,于生长季节各期测定其株高、冠幅。

1.6原产地与引种地环境因子比较原产地新疆石河子南山与引种地新疆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植物园直线距离10km,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其地理位置处在东经85°~86°30′,北纬43°30′~45°40′之间,地势相对平坦,且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地面坡降仅0.74‰,原产地海拔高度约468.2m,引种地海拔高度约442.9m。纵伸于沙漠南缘,为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具有夏热冬冷、降水少而蒸发大、热量资源丰富、风沙繁多、气候干燥多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加上天山雪水灌溉等的特点,两地主要气候因子见表2。

2结果

2.1物候期北疆野生阿魏一般在春季3月15日左右始出芽,3~4月为莲座叶丛期,5月15~20日莲座叶最大直径可达123cm(单叶长约1.3cm);3月20日始见抽茎,一直持续到5月上旬;阿魏的初花期为4月29~5月9日,高0.5~1.5m,全株有强烈的葱蒜样臭味。复伞形花序生于茎枝顶端,单株总花期8d,盛花期为5月中旬,5月下旬仍有零星花开放;开花后10d,种子开始成熟,长椭圆背腹扁压,绿色至浅紫色至深褐色,4月中下旬开始枯败,直至6月下旬;7月至第2年3月中旬为休眠期。阿魏喜温暖干燥气候,15~30℃生长尤为迅速,较耐寒,地下肉质根可耐-20~-15℃低温,夏季生长在潮湿冲沟里的植株,其生长期稍长。表2两地主要气候因子比较(略)

2.2开花规律野生阿魏每日早6:30左右花始开放,约15min全部花序开放,10:30左右达到当日开花高峰。每个花序自开放到闭合延续4h左右,开花时间持续到下午7点左右。如图1所示,石河子南山野生阿魏从4月下旬初花期开始,每株花序开放数逐渐上升,至5月16日左右达高峰期,延续1周后急剧下降,但开花一直零散见于6月上旬,可见阿魏花期很短。见图1。

2.3株高、冠幅增长规律见图2。

2.4树脂及基生叶化学成分分析阿魏叶柔嫩,叶有微量阿魏胶,特别是处于莲座叶丛期的植株,其叶量丰富而鲜嫩,总氨基酸含量为24.46%,粗脂肪2.65%,粗纤维11.65%,粗灰分12.25%,钙1.26%,磷0.68%,17种氨基酸丰富而全面,其含量见表3。表3新疆阿魏树脂、基生叶氨基酸含量(略)

2.5生境土壤条件分析从野生阿魏两个不同的生境中取得土壤样品,对氮、磷、钾、总盐、有机质及pH值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生境土壤条件差异不大,阿魏的土壤适应性较强,耐瘠薄能力较强,在有机质不算丰富,氮、磷和钾含量不高的土壤中,不影响其生长发育。表4不同居群生境中土壤成分分析(略)

3讨论

3.1形态特征与生长特性阿魏ferulalehmanniiBoiss生于夏热冬寒,气温变化剧烈,日照时长,年均降水量仅为200mm左右的荒漠,土壤多为荒漠灰钙土,伴生植物多为蒿类,其生长气候要求冷凉、干旱少雨条件,具有耐寒、耐旱、喜光的特性。能充分利用春天雪融化后土壤水分条件良好的短促时间,迅速发育生长开花结实,年生长期仅50d,其余时间为休眠期。3月底出苗,4~5月开花,5~6月结实。为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粗大肥厚,圆柱形或纺锤形,有时分枝,表皮黑紫色。上端具有环纹。茎直立,基部有多数纤维状叶柄残基。基生叶有长柄。茎叶互生,3~4回羽状复叶。小叶片羽状深裂。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小黄色,双悬果扁,卵圆形紫红色,肋间脂管1~2个,结合面6个。莲座直径可达130cm;抽茎期为3月下旬。4月底,未抽茎的阿魏地上部份开始回苗,只剩下抽茎的植株。阿魏每年生育周期短,一年中累计的养分有限,延长生长期限才能开花结实;一半生长周期为8年,在营养生长阶段叶子排成莲座状,逐年增大,发育成熟时由丛生叶中抽出花茎,开花结实。千粒重7.8g,种子小而轻,易借风力传播,休眠期长达300d以上。

3.2抗逆性新疆阿魏在原生地石河子南山一带,最低气温达到-33℃。冻土层最深1.5m,最浅1.3m,未见有冻害现象;该植物适宜于土壤水分较好的干旱环境中生存,同时它也能在水分不充足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开花结果,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抗寒性、抗逆行;阿魏属植物耐旱,但土壤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植株的高度,如:长在较易积存水分的低凹地和冲沟边的植株要比其它地方的高大得多。但抗涝性较差,一但淹水时间太长或连阴雨天,就会导致地上嫩枝叶黄化,地下部分发黑腐烂;该植物抗病虫害,可能是由于本身具有杀虫作用。

3.3气候特征原产地石河子南山与引种地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植物园均具有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两地主要气候因子(表1)基本相似,说明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是遵循“气候相似论”的引种原则,具备引种成功的条件。

3.4生境土壤特性从植物生长发育的另一重要生态因子-土壤条件分析:我们调查了石河子南部山区的阿魏,其生境为黏质略带沙砾的荒地,土壤条件为旱中生性质,酸碱度中性偏碱,土壤有机质较为丰富,是否有耐盐碱特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3.5营养、药用价值阿魏幼叶营养价值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之一些蔬菜和牧草种类,其含量是很高的,且种类齐全,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也较高。作为药用的挥发油成分含量也达到10%。阿魏不仅是国际市场上不可缺少的中草药之一,而且还是新疆早春荒漠上的重要牧草之一,能否让8年期间的基生叶不浪费,代替匮乏的阿魏原植物药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深入地研究珍稀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产野生种质资源进行原生地保护与引种驯化相结合,在新疆推广栽培阿魏具有科学依据,也有基础条件,此项研究表明野生资源原生地生境条件、土壤条件类似于引种地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植物园,都适合阿魏生长要求。

【参考文献】

[1]阿依吐尔汗,王文婕,谭敦炎.新疆阿魏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前景[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0,23:58.

[2]何爽,谭敦炎.阿魏的研究进展[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25(2):1.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广州: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0.

[4]高洪文,马明荣.菊苣开花及种子形成规律的研究[J].草业科学,1993,10(3):62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7

灯盏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40cm,根粗壮发达,茎纤细,叶基生,形成莲座状。基生叶椭圆形,长3~5cm,宽1.2~1.5cm,有毛。茎生叶长椭圆形,长2cm,宽0.6cm。头状花序,顶生,直径1~1.5cm,边缘为紫色舌状花冠,中央为黄色管状花冠[2]。瘦果,长2mm,具有白色冠毛。其边缘花冠除紫色外,还有黄色、蓝色、粉白色。

野生灯盏花生长在海拔1200~3500m的中山、亚高山开阔山坡草地和林缘。其光合作用在晴天为“双峰”曲线,具明显的“午睡”现象。灯盏花在强光下的光抑制现象与空气湿度低、气温高、植物失水有密切关系。因此,灯盏花的最适环境是光照充足、气温不高、空气湿度大的环境,自然生境是空气湿度高的山坡草地[3]。

2灯盏花的主要化学成分

经过近30年的研究,对灯盏花的化学成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已从灯盏花中分离鉴定出黄酮、吡喃酮、倍半萜、咖啡酸酯、酚酸类化合物五十多种,目前仍不断有新的成分被分离出来。已分离鉴定的成分有:灯盏乙素、灯盏甲素、5,6,4′-三羟基黄酮-7-O-B-D-半乳糖醛酸苷、黄芩素-7-O-B-D-吡喃葡萄糖苷、黄芩素、3-羟基-7-甲氧基黄芩素、芹菜素、3,5,6,7,4′-五羟基黄酮、5,7,4′-三羟基双氢黄酮、焦袂康酸、莨菪亭、异莨菪亭、咖啡酸乙酯、咖啡酰氧基环已甲酸甲酯、3,4′-二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对甲氧基肉桂酸、咖啡酸甲酯等[4,5]。其中黄酮类的混合晶体称为灯盏花素,其主要包括灯盏乙素和灯盏甲素,灯盏乙素结构式为4,5,6-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酸苷。

3灯盏花的药用功效

灯盏花素Breviscapine.Bre是从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灯盏乙素(Scutellarin),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

3.1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可使细胞膜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引起膜结构和功能改变。抗氧化剂可有效地防止自由基对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损伤。缺血再灌注可引发自由基的连锁增殖反应,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黄嘌呤(Xan)和黄嘌呤氧化酶(XO)系统、过氧化氢(H2O2)、紫外线照射均可导致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使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生成增加。灯盏花素可抑制由Xan-XO,H2O2及紫外线照射诱导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生成较对照组减少,且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6]。提示该药通过阻断自由基形成或直接清除自由基来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这可能与药物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有关。

脑梗塞病人早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降低,灯盏花能够使脑梗塞病人血浆中SOD活性加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对NO的降解,明显扩张微细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对减轻和防止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作用[7]。

3.2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抗血栓形成王影等[8]通过测定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第3因子(PF3)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从抗凝机制的不同角度研究灯盏花素的抗凝作用,结果发现,灯盏花素能显著延长CT、PT,抑制PF3活性,缩短ELT,提示灯盏花素的抗凝血作用是通过影响PF3和凝血因子V而实现的,并能显著提高纤溶活性。

盛净等[9]研究发现,灯盏细辛能明显改善尿激酶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等方面的变化,能升高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凝血因子Ⅲ(AT-Ⅲ)浓度,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浓度,从而使冠脉溶栓治疗后再通率增加,再闭塞减少。

3.3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律失常张松等[10]采用结扎麻醉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的病理模型,注射用灯盏花素可降低麻醉犬冠脉结扎所致ST段升高总mV数和ST段升高总点数,减少血清中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的释放,缩小心肌梗塞面积,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王丽娟等[11]研究表明,静脉注射灯盏花素、利多卡因及普萘洛尔均可使大鼠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推迟,严重程度减轻,死亡率降低,并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灯盏花素的效果介于利多卡因与普萘洛尔之间。

3.4抗糖尿病作用

通过建立链脉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灯盏花素给药组肝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SOD,CAT与GSH-Px活性明显增加,提示其对糖尿病肝组织氧化应激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糖尿病大鼠肝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肝内脂肪浸润、氧化应激及巨噬细胞浸润有关[12]。

用链脉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后,将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组、灯盏花素组和氨基胍组。在给药15~17周后进行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各项实验观察。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肾指数显著增加,肾脏抗氧化能力降低,且氧化应激增强,灯盏花素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肾脏的抗氧化能力和降低氧化应激,灯盏花素对大鼠糖尿病模型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13]。

3.5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王雪松等[14]采用TTC染色、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流式细胞分析和原位末端标记等方法,分别对缺血、缺血再灌注及灯盏花素治疗组鼠脑梗塞面积、神经功能缺失征象、鼠脑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的凋亡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发现,灯盏花素能明显减小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后脑梗塞面积,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显著减少缺血边缘区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减缓缺血区神经元损害,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陈庚宁等[15]研究发现,PKC激活参与神经元的缺血损伤及细胞凋亡,灯盏花可以阻止脑缺血再灌流导致PKC移位激活和抗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对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

3.6抗炎作用

实验发现,灯盏细辛口服液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病变,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高低剂量组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继发性病变肿胀的预防具有抑制作用。灯盏细辛口服液对大鼠组织胺及5-羟色胺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乙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具有抑制作用[16]。

4结束语

灯盏花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心、脑、肝、肾等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塞、肝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临床应用优势明显。可以预见,随着对灯盏花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味传统的中药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俞宏渊,陈宗莲.灯盏细辛的家化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1):115.

[3]苏文华,张光飞,王崇云,等.短葶飞莲光合生理生态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1,23(2):142.

[4]张卫东,陈万生,孔德云,等.中药灯盏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0):914.

[5]张卫东,陈万生,王永红,等.灯盏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4):233.

[6]陈小夏,何冰.灯盏花素对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2):5.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大实验;实践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前沿技术,生物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关键学科[1]。国家和高等院校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很高,投入也很大。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1-2]。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3],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一般都会附带开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旨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验技能[3-4]。但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微生物学实验设计的系统性领会,只零散地掌握了一些实验技术[3,5]。为培养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事业,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设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了弥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不足,我校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向,确定实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组合作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撰写论文式报告,从而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2,6-8]。

1微生物学大实验的实施

1.1实验准备

1.1.1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教辅人员的准备微生物学大实验安排在大三学年第二学期的第18~19周进行,持续两周时间。任课教师至少应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计划表、开课日程安排文件、材料试剂申购清单的报备以及相应的经费申请;实验室教辅人员应协助完成实验室场所的安排、设备的准备与调试、试剂材料的购买或验收,应保证实验场所的及时安排以及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充分供应。1.1.2学生的准备任课教师在开课前一个月左右将项目选题计划、任务书、日程安排表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设项目自由选题,并按照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合作查阅文献,撰写较为具体的实验方案,列出所有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并且尽可能细化到用量大小。任务书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两个项目:一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筛选。要求从提供的一种海洋样品中分离细菌、真菌、酵母菌,并筛选产某种酶的细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者结合在研项目选择一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甲壳素酶、葡聚糖酶等,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二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分子鉴定。要求每组学生对所筛选出的一株产酶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如染色显微观察、部分生理生化反应观察、耐盐性试验,并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自己筛选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5]。学生要完成前期准备,必须提前查阅文献资料,按照任务书要求且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理清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材料的列举以及实验流程、实验方法的完整设计,并在实验前和教师沟通交流,确认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1.2实施过程

1.2.1具体的实验安排微生物学大实验开课时,四人一组,时间持续两周,具体日程安排见表1。1.2.2实验流程学生对照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日程和任务安排,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开展实验,确定每一步实验的时间,尽量做到不扎堆、不拥挤,各组成员有序地开展各自的实验。在每日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离开实验室之前记录好当日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体会、实验疑问,同时制订好次日要完成的实验计划,在整理好实验台面和本组的实验物品后方可离开。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辅人员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验开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和答疑。1.2.3评价方式微生物学大实验的评价内容包括4个方面,具体见表2。由于16SrRNA基因需要送专业测序机构测序,返回时间为3天左右,此外学生还需要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做分类鉴定,因此学生可在两周之内即暑假开始前将实验报告交给任课教师。微生物学大实验要求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五部分,并且有规范的格式要求。教师根据实验报告条理是否清楚、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全面、数据是否客观真实、结果处理是否正确、分析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能否体现出一定的专业基础等进行综合评分.

2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教学成效

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教学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了解了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具体筛选海洋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能够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没有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3],但微生物学大实验组织学生使用基因序列分析法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从而提升了教学成效,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2)学生掌握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比如针对一些实验数据,利用Excel或SPSS软件绘制图表并给出标准差或差异显著性分析。(3)学生初次接触科研论文的规范书写,锻炼了自己的文献查阅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了基础。(4)可以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菌株储备。在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中,每年两个班级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可以从16~20种不同的海洋样品中分离纯化细菌、真菌、放线菌达几十至上百株,为实验室积累了更多不同来源的微生物菌株,充实了学校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发现更多的新酶源、开发新型抗菌活性物质、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提供了菌种这一基础条件。

3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一般存在以下问题[6,8]:(1)由于学生要根据自己提前制订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因此须确保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将影响整组实验的完成。然而学生缺乏实验经验,制订的实验方案仍有待完善,任课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实验方案的制订,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2)由于菌种筛选具有偶然性,有时需要组间的调配或进行菌株共享,这也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及时进行指导。(3)学生在配制培养基或其他试剂时,往往无法合理计算科学用量,常常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针对上述常见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开课前加强对学生所列实验方案的检查,确保学生所列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免实验出错或遗漏关键事项,从而影响整个实验的进展和结果。(2)在实验过程中,虽然学生可自由开展实验,但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辅人员要做好检查和辅导工作,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同时须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3)督促学生正确使用和维护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减少对实验材料的损耗,科学合理地取用实验材料。

4结语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1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我校坚持蓝色海洋教育的办学特色,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微生物学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检索文献了解海洋微生物产酶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序列分析法等,完成微生物学大实验。如此便弥补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不足,强化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海洋微生物这一重要生物资源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后续的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晗,许晔,高学林.生物科学专业应用综合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171-172.

[2]陈玉娟,冀伟,李成玉.探讨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大实验教学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8):200-201.

[3]刘倩,魏涛.POPBL模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2022(3):120-124.

[4]洪龙.北京大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4-747.

[5]钱猛,崔瑾,成丹,等.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861-866.

[6]梁宝东,魏海香,朱九滨,等.微生物学大实验模块“天然酵母菌的筛选、扩大培养和鉴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81-1582.

[7]曹梅,王兴强,焦豫良.海洋生物技术大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17(29):58-59.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9

病原生物学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要桥梁课和应用课学科。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在石佑恩主编的《病原生物学》中对其定义、范围和内容如下的解释,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体生物学的科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生物性病原体,或称病原生物可引起严重威协人类健康的感染病或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典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中涉及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方法、所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原则。

当然,鉴于各类病原生物各具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宿主的相互关系,通常可将其分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予以讨论,细菌学(Bacteriology)、病毒学(Virolo-gy)、真菌学(Mycology)、原虫学(Protozoology)、蠕虫学(He-hninthology)、节肢动物学(Arthropodology)或昆虫学(Ento-mology)[2]。国外一些专家也认为,从所有病原体与宿主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学关系),因此将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整合到一个病因学范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近年来国外的英文专著也印证了这一点,如1993年Mims等编著的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就涵盖了从病毒到蠕虫以至节肢动物说有的感染因子[3]。

2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目录后,各医学院校迅即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按新目录更名,并相继组建了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在内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将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一门独立课程“病原生物学”的进程异常缓慢,迄今仅在少数医学院校得以实践(中国医科大学的改革较为成功)。作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还涉及到诸如学时分配、教材配套、师资配备、实践教学等相关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学自形成以来也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中的难点,即将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按其内在的合理性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我们将从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不同方面进行筛选、优化,以确立一门形式与内容完整统一的新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

3改革的方法与效果

3.1制定了初步统一的教学大纲,替代分立的医学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大纲大纲编制按着病原体的进化等级由微生物、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的序列编排,基本体现了课程整合的观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2加快教材建设步伐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是教和学的桥梁和纽带。病原生物学在2008年以前都是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2本教材,学生在学习病原生物学时非常不方便,2009年起在部分小专业如护理、心理等开始使用石佑恩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至今已经在两届护、心、管本科中使用。

3.3在师生中强化整体性的意识在集体备课中反复向教师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整体的观念,而且备课中寄生虫与微生物在一起进行,使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相互了解讲授内容。这样在授课中才能向学生传输整体的观念。2010年6月我们对2008级临床1~16班、08检验、预防、心理、病理、口腔等专业及专业方向总计25个班发出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在第一项“课程合并的合理性”上,认为合理的人数为167人,占总数的87.43%;认为不合理的为12.57%,学生有理由有上课带错书等现象(注:学生仍然使用2本教材上课)。

3.4改革考试方式目前病原生物学考试改革最大特色是微生物学试题和寄生虫学试题已经完全融合,之前经历了2张试卷、1张试卷2个部分的试题形式。在上述调查中“将两部分知识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形式”一项,接受的169人,占88.48%,有同学觉得有些象高中时的“理科综合”,说明学生是认同这项改革的。

3.5加大教学团队建设2006年7月,团队共有高级职称占33.3%,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25%;至2010年7月,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46.1%,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11人,占84.6%,其士1人,在读博士2人。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水平逐年上升,团队中4名教师在2006~2008年和2008~2010年教学评估周期中,连续被评为A级,其中2人获分别获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3.6强化精品意识经多年努力,2008年病原生物学被评为为院级精品课程,2009年经过合格验收,2010年被推荐参评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侧重于内容的实用性,病原生物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态学科,单纯的语言描述加挂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图片资料库,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等,方便了学生网上学习。

4讨论

生物学特性范文篇10

为了贯彻安全教育思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衔接中学阶段的安全教育情况,我们对入学大学新生需要先期培训,使之熟悉或掌握实验室的试剂特性和仪器安全等方面的事宜,让学生熟悉一般生物学实验室的功能、布局和常用化学品的特性以及危险品的标识,提升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意识,了解事故处理措施。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安全教育中担负重要角色,对于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甚至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1]。而后,随着大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成长,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也逐渐转变为同时,利用我们学校建立的浙江省安全教育平台,学校也定期为学生举行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加上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安全以及生物学专业安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级别分类和危害因素,熟悉可能引起的用电和火情隐患以及人畜共患病危害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要求。而后,在理论上还要实行实验室准入前的考试制度,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学号登录校园网的理论考试,强化有关化学品安全和水电使用以及应急处理方面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对研究生等开展类似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防范人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定期举办消防讲座,专门给师生进行消防和急救措施的公共安全培训。总之,在理论上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各种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为了让大家熟练掌握应急措施,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开展相应演练,如火灾急救和逃生、喷淋装置的使用和气体泄露的应急处理等,通过了解这些安全隐患的应急处理,让师生在危险面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以及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

2、加强危险药品以及实验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

生物学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必需场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主要在于实验室使用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试剂、气体以及使用后的废弃物,这些都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易造成人体危害及环境污染的物品,针对实验课堂中使用的这些用品安全和使用过程,除了让学生熟悉其特性、严格规范学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外,我们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废弃物处理措施和人员安全防护。在购买前做好预算,购买后到货入库,建立名录帐册,按照贮存条件分类分开存放,专人管理,教师和仓库管理员签字领用[2]。在相应课程实验结束后及时回收剩余药品和制剂,并及时汇集各实验室的废弃物,然后统一规范化处理。微生物及其制剂是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材料,其潜在危险性和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直接相关,针对此类微生物和实验动物,除了由专人保管、按条件保存或饲养外,我们还对实验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如实验员资格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等,以具备从事相应职能管理和从业的资格。根据这些条件的需要,我们还对部分实验室进行改造以配备相应安全管理设施如生物安全柜和空气净化通风装置等,确保生物制剂的保存和实验过程的安全。在实验结束后及时回收剩余材料和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保证环境安全。

3、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师监护学生安全并把安全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公共设施上配备必要的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特殊的灭火器、废液回收桶、人体和眼睛喷淋设施等,还要告知学生安全通道和电源保护开关的位置等。其他还必备了超净工作台、手套、口罩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设施保障。为应对一些课程实验中的安全要求,我们还在校园的角落建立人工气候室和高安全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实验动物安全方面,则由固定培训学生到专门的动物实验室进行饲养、管理和消毒,直到实验结束后的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野外实习和实验是生物学专业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和天目山部级风景保护区联合建立了生物学实习基地,在实习前技术人员也会对参与的师生进行野外安全教育以及准备一些野外急救药品和安全设备,防止昆虫、毒蛇和蚂蟥等有害生物。研究生的实验安全问题往往根据研究方向和使用实验室的配置,进行入学阶段的普及教育和后期专业化安全教育,在掌握了解基本的水电安全和生物安全外,我们还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从更高层面提高学生的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

4、加强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

鉴于生物学专业实践教学复杂的过程,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实验室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同时负责安全检查并监督实践教学中的安全操作规范,处理安全隐患,制定实验室规范化制度、培训学生和对外交流等。实验室的安全和运行落实到人,实验室门口悬挂安全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每学期结束对实验室的管理进行总结,统计试剂使用情况和结余,及时回收处理危险品,检查水电和仪器的损耗折旧情况等。此外,我们还开展年终学习和总结,及时学习和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新问题新技术和生物安全动态,使得在安全管理水平上不断提高[3]。

5、存在不足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