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58:05

生物课

生物课范文篇1

【关键词】情景导入;探索;求知欲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初中生物课程必须有效创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适合学生学习感受、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通过在初中生物课中导入生活情境,积极寻找生物专业知识同学生生活实践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实现初中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于初中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一、初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导入的意义

1.1生活情境导入符合生物课程特色。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它是对于初中生社会生活中各种生物现象的归纳总结,也有助于提升初中生对于周围事物的科学认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开展生活情境导入,满足了生物课程的学科特色,也实现了生物课程向生活体验的有效倾斜。1.2生活情境导入满足学用结合要求。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观点,实现生物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推动生物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因此,通过开展初中生物课中的生活情境导入,能够推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3生活情境导入推动素质教育开展。在新课改教学目标中,初中生物课程是培养初中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舞台,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用初中生物课中的生活情境导入,能够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实践环节,实现以面向实践为目的的全面素质提升。

二、初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导入的实践探索

1、创设生物情境引入环节,开展兴趣培养。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高等动物,它的思想认知和探索发展都离不开个人的情感诉求,它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情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生活情境的导入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从而能够通过为学生创设相关的生物情境导入环节,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爱护植被的相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诗词歌赋来创设生活情境,如通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展现大草原的绿色风光,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展现森林的自然风光。在调动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主要植被类型后,引入关于我国植被面临的相关严重问题,最终能够落实爱好植被、绿化祖国的教学目的。2、创设生活情境探索环节,培养学习能力。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初中生应该通过生物课程学习达到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等三个层面的有效提升,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因此,通过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探索环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生活情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社会生活中的基因显性和隐性案例: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而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人会卷舌,而有的人不会卷舌?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姻在遗传学上有什么危险?通过诸如此类的生活情境的探索环节,学生们就掌握了基因显性和隐性的生物知识,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3、创设生活情境达标训练,提升学生操作能力。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探寻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生物科学,强调的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开展生活情境的达标训练,可以将课程导入和实践操作做到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例如:在细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生活情境的导入环节,积极开展关于细菌的达标训练,熟练运用生物学中的细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肉类腐烂、厨房异味和生物消毒等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基础训练中涉及这样的练习题:为什么新鲜肉汤放了几天后,就会变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物消毒需要保持在70~90℃的高温?这样通过问题教学结合实验教学的生活情境展现,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看不到的细菌生物,体会到生物对于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如果将初中生物教学看作为实现初中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舞台,那么生活情境导入就是这个舞台的开场舞和华丽乐章,教师只有创设各种形式的生活情境导入,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生物学习与思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既能让生活走进生物课堂,又可让生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从而真正让学生认真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晶,初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创设初探[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

生物课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思维流量;形态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学生的发展,若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你听我讲”的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极低,并且课堂效率难以得到保障。其中高效课堂就是在教学中,能够将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还原学生知识背景,尤其是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主体,但是,这些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提炼和创新,将其中的要素进行组合。文章下述内容从生物课堂模型的创建出发,科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课堂形成具有一定思维流量的课堂。[1]文章下述内容从初中生物课程,形成思维流量课堂的角度出发,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型

1.1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情景教学

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这一课程学习中,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器官来引入课程内容,比如人有什么器官,眼睛的作用、鼻子的作用等,学生对于这些器官非常了解,那么学生就会积极的回答这些器官的作用,通过人体器官,来引入植物的器官。其实,除了动物有器官之外,植物也具有各种各样的器官,来帮助他们生存,同学们,你们认为植物有哪些器官,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充满了新奇与探索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的植物,来帮助学基础学科生进行了解和探索。[2]学生通过类似的探讨,能够认识到不同植物器官的作用不同,并且不同器官的各个组织含量也具有不同,进而帮助学生直观、客观的了解植物的构造,这样的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来的清晰,印象更为深刻,学生的热情也更加的饱满,以此达到生物教学的目的。

1.2利用对比分析,扩大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各种器官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了解植物结构的异同,这就会帮助学生认识到动物体内的器官要比植物体内的器官复杂多样,承担的责任也就更加的重大。通过植物器官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器官,教师可以进行问题的提问通过类比,提升学生思维活动量,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1.3巧妙还原背景,强化学生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在植物结构学习课程中,学生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各类各样的植物,并且对比对象可以为兔子之类的小动物,以辣椒苗为主研究对象,对植物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和对比,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神奇,更加热爱大自然,强化生物生活的背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进而实现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花的结构”课型

2.1创设情景,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重点

首先,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在开课之前准备好百合花、菊花、玉米花、月季花等。在认识花的结构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认真观察这些花的结构,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创新,主动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由于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能力具有差距,所以在教学中若一视同仁,那么就会导致一些接受程度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生物课程,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生物实验,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观察到生物实验中的现象,学会观察各种植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迅速的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掌握,了解课本学习内容,认识花的结构之间存在共性与差异性。[4]最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到的内容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帮助学生实现可视化的思维结构图。

2.2还原生物背景,加深学生的印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清晰掌握风媒花、虫媒花,何为单性花,何为双性花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周边的环境,通过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5]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植物园观察玉米花,通过观察,学生对玉米花的形状有了基本的了解,玉米花粉较小,并且颜色呈现出暗黄色,一旦风吹起,就很容易将其吹走,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原来这就是风媒花,此类花的特点就是需要以风为媒介,通过风进行花粉的传播,当这些花粉被风吹到胡须状的雌蕊的柱头上,就会说明玉米花属于单性花。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荷兰豆的花,这种花的颜色非常的鲜艳,和蝴蝶兰的颜色、形状非常的相似,并且在这些花中,不时能够看到几只蜜蜂在花朵上辛勤的劳作,这也就说明荷兰豆的花属于虫媒花,也就是当蜜蜂等虫子停留在花蕊上,花粉就会粘在虫子的身上,并且还能够发现荷兰豆的花既有雌蕊又有雄蕊,进而就会明白何为双性花。学生在植物园中,能够快速的了解各类花的形状,通过自身的观察和类比,让学生能够明白科学思维是在科学研究和观察中形成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课堂模型构建在其他课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能够了解到,初中阶段的实验课程较多,若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找到乐趣,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迅速的下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够敷衍了事,要认真准备生物实验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实验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也应该通过不同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在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学生若在问题提出的同时,教师就积极的解答出来,这样就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的印象也不会深刻,教师要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通过自身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思维流量,构建良好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点燃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锋军.试论初中特色生物课堂的构建[J].科学与财富,2019,(32):160-160.

[2]庞彬.小组合作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17):151-152.

[3]张耀方.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互动课堂构建策略[J].情感读本,2019,(12):21-21.

[4]林珊奕.浅谈如何构建初中生物智慧课堂[J].读天下(综合),2019,(33):1-1.

生物课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课;优点;策略

在我国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个学科和各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当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总结成以下概念:当先进的教育理念被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时,以基本的理论为基础,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用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生物的生动内容展示出来,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使信息技术变成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辅助手段和工具,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虽然信息技术手段成为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需要把握好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文着重分析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中应用的优点和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中应用的优点

1.对良好的教学氛围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在课堂教学开展中,主要采取的辅助工具有计算机和投影仪。这些设备可以生动形象的将课程内容进行展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一目了然看到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够营造出简单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眼球,比传统板书的方式引人入胜。同时,课堂氛围会变得生动而热闹起来,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参与度。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授课的有序开展,使学生更加投入,事半功倍。2.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上,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生物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会积极参与,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授课更高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便于老师备课资料的查找,丰富了教案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课件播放的形式开展教学,便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反复进行观看,减少了老师在重点、难点知识上过多的语言,也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中的应用策略

1.信息技术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现代化的素质教育不能只仅仅依靠信息技术,而忽略了实践能力。教师在设置课程时,不仅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课堂进行安排,还要结合课程本身,对课程进行整合。学生在课堂和课下都要勤于动手,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电脑内容,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信息技术手段只是冰冷的技术手段,缺乏人类情感沟通。师生间还是应该有眼神、动作等肢体语言的交流。因此,如何平衡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方法,二者如何有效结合,需要教师多实践多总结方法,最终达到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效果。2.营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不应该是被迫的行为,任何学习都要有一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投入进去。科学研究证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活动的内在原因。当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后,会集中注意力,很仔细的观察事物,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思维还会跳跃式前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营造学习情境的角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课件也要制作得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起到有效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对学习本身这件事感兴趣,才能驱使他们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因此,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值得教师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3.资源合理收集整合,应用于课堂。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收集并整合。生物课堂教学要利用这一特点,将与生物课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融为一体,可以全面展示课程内容,生动而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多搜集资料,制作实用的课件,方便课堂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学生物课中的合理利用,不仅解放了教师的双手,节约了课堂板书书写的漫长过程,让教师有更多时间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讲解,还通过信息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构建,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一目了然,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是强大的工具,网络是信息存储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生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会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首先,学生要学会如何在网络上筛选自己需求,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采取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其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再次,计算机可以运行很多实用的软件学生在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搜索时,还要学会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全面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5.结合自身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任何伟大的理论都需要用实践来证实,从实践中又能得出伟大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在生物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喊出的口号,更需要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使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经过不断的磨合和改善,才能得出科学的结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凡事实事求是,从基本出发,脚踏实地。多媒体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形式,也不需要过于浮夸的表现手法,只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即可。而且多媒体也不是一定要使用,需要的时候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传统方式替代。一切需要从教学本身需求出发,注重的是教学效果如何。(2)虽然多媒体表现形式生动形象,但表现内容要紧扣课程主题,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图片、视频的使用上,需要使用的地方可以适当使用,不需要使用的地方,如单纯的知识点阐述,就可以简明扼要地阐述,不需要过多额外的赘述,既影响主体内容的表达,又浪费了课堂时间,吸引了学生过多不必要的关注。(3)有些课件在制作上不注意细节,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需要教师发挥想象力,将课程的主体完整的呈现,并配以生动形象的图、音、影,对整个课堂效果进行把控,让课件不仅包含科学性,还包含美学性。

参考文献:

[1]曾启彦.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教学实践,2017,(08).

[2]许光传.探究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的有机融合.新教育时代,2017,(03).

生物课范文篇4

通过教师教学效果反馈分析,虽然初一初二生物成绩理想,但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方面还稍有欠缺,就这个问题我于2010年4月份,对我校的学生就生物课学习方法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初中生的学习生物的学习发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准确把握初中生对生物这一非主课的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就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情况,对课堂教育作出改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改进需要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预习复习情况;

2、学生上课情况;

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初一、初二共6个班进行调查共有310名学生进行了这次调查,接近理想的随机样本数量,使调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可靠。调查内容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这三个时候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并包括学生对现今生物课的看法和建议等几方面内容。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部分学生在生物的学习方法上依然存在着问题。

(一)课前预习情况

1、上课的预习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多能在课前自觉预习,但是19%的学生则是在课前翻一下书,对这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个大体的印象;而13%的学生是想起来就预习,12%的学生则是把预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老师要求就预习,若老师不要求就不预习;最后剩下4%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

2、预习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会找疑难点进行复习,而25%的学生则是选择找侧重点;18%的学生会先发现问题,然后就根据问题来预习课本内容找出解决的答案;8%的学生会对照参考资料进行预习;最后16%的学生看一遍书。

通过这些数据,侧面反映了学生不知道预习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种情况使学生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进一步使课堂效果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一个概念老师要重复几次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接受。

(二)上课情况

调查显示,少部分学生觉得生物并不是主科就忽略,甚至在课堂上采取放任的态度。

1、上课听课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是认为上课认真听课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90%的学生都认真听课;但是也有5%的学生是喜欢生物就听;而还有4.5%的学生则是听一下就不听,剩下0.5%的学生则是从来不听。

2、上课做笔记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了一半的学生不会做笔记和不知道如何做笔记。其中46%的学生是老师所写的全部记下来,笔记没有分重点和非重点,如果课后没有及时复习,笔记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学习过程中老师所讲的难点和考点,复习时就会感觉比较吃力且学习效果不好;而3.5%的学生则是不记讲的和书上一样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书上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听老师讲的内容跟书上讲的一样就没有抄下笔记,甚至没有将书上相关的内容划下来,有时老师会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归纳(如列表等方式)使学生复习起来更明了,可是学生就觉得跟书上一样没必要记,导致时间一久学生就把知识遗忘掉,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剩下的0.5%学生则以怕影响听课为由,不记笔记。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效果不如其他同学,就是他们不了解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的道理,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大脑能记住这节课老师讲的内容,但是下课后就很容易忘掉,这也是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之一。

3、课堂小结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35%的学生会听老师的小结,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最后的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就本节课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系统地梳理,同时教师可以小结过程补充讲课过程遗漏的地方,也相对学生做了一个小复习,让学生有了知识的巩固,教师适当指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复习的时候就有轻重之分。

(三)课后复习情况

1、作业情况

94%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有4%的学生会视作业的难度、多少来完成作业,还有2%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只有6%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这种情况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要适当的注意具体的班的总情况来布置相应的作业,并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2、做作业的方式

据统计22%的学生边温习边做;22%的学生先做再看书;30%的学生先看书后做;20%的学生在遇到问题请同学帮忙解决;6%抄别人的作业。从结果看大部分同学在作业完成方面都有着各自一套的学习方法,但是仍存在作业抄袭的情况。

3、课后复习情况

结果表明61%的学生经常复习;13%的学生平时不复习,考前复习;9%的学生是老师要求就复习;15%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2%的学生都不复习。

复习方法方面:看一遍课本的学生占6%,按老师要求复习的学生占13%,复习有关内容后做习题的占31%,看主要内容,抓疑难点的占50%。

复习过程参考课外资料的情况:不看参考书的学生占25%,而参考教学参考书的占30%,参考生物期刊的占14%,参考生物习题集的占31%。

从复习方面综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而他们大部分不知道如何复习,教师应该如上述所提的要在本节课教学任务结束后做一个小结,小结既起到梳理学生学习的思路的作用,而且还起到复习知识巩固的作用。而且教师可以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小测,随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复习过程都比较少看课外资料,教师可以上课穿插一些课外小知识,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又可以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导师。

(四)学生对生物的看法及建议

在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听讲、讨论及时复习就能学好;19%的学生认为只要感兴趣就能学好;9%的学生认为多做一些习题就能学好;2%的学生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剩下的2%学生认为生物比较难学,他们认为生物比较难学所以他们都不喜欢生物。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比较有趣,内容新颖,而且学了生物之后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学生建议多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内容显得更具体,抽象的概念都相对容易了解,而且播放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印象。而且学生认为生物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多动手。通过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新课改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穿插些有趣的生物知识,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野外调查,让学生能将在课堂上学会的探究性实验的过程运用到生活中,一方面加强了对探究性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物课范文篇5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而不能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作出解释、论证过程、获得认识并交流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能干预,更不能代办。落实自主性,就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严谨规范和不怕困难的态度、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创新的精神,都会最终得到实现。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并能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学习。这样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会更加凸显。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

“过程性”是探究性学习的的重点,规范探究的过程性就是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得到怎样的体验与感悟,对信息资料怎样整合,强调的是过程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处理反馈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以强化。不过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并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及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绝对不能把这一般过程作为固定的模式来要求学生。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从而违背探究的目的。教师在评价探究结果时,一定要以形式评价为主,更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决不能以结果的成败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重视探究过程,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在探究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物课范文篇6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红细胞两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淋巴循环的作用中脂肪之运输,此节教材没讲,但在消化系统中营养成分的吸收部分讲到,可把它批注在旁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所谓隐含未显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裂期长的问题;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人体,为什么会男女有别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在《生理卫生》的学习中,注意原尿与终尿的比较、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比较、神经与神经纤维的比较;在《植物学》的学习中,注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

生物课范文篇7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目标教学

一、微课在初中生物目标教学中的优势

目标教学就是以系统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为中心,以个别教学和学习小组教学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反馈——矫正”为关键,检测目标达成度的教学评价为手段,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贯穿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方法。融入了微课的生物课堂,学生在课外自学,在课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这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理想殿堂。微课用于初中生物教学,能很好地延伸课堂学习时间,打破传统的教学时空限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经过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笔者选取初中生物课堂中三个常见的类型课为例,详述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的作用。

二、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初中生物探究课目标教学中的应用——课例《种子植物》

目标教学模式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这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挖掘教材,领会其精神。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节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①概述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②概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③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特征的不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不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明确目标之后,我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户外活动、两个微课和一个现场课堂活动用以实施目标。课前我带领几个学生上清源山实地观察、采摘裸子植物,拍摄制作成两段活动视频,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同时,课前将我制作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两段微课通过QQ群分享给学生,分别讲解两种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学生课前自学两段微课,填写《学习任务单》。课堂上先展示户外活动视频,由参加活动的同学介绍活动过程。这一新鲜的“真人秀”活动,很好地调动了课堂参与度,学生们兴致勃勃。接着,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汇报课前学习微课之后填写的《任务单》,老师指导,学生修正补充课前填写的内容。通过这两个生动的活动,学生已基本了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和不同,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高效达成了一部分知识目标。随后进行的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观察五种常见的种子植物,将其归类,并由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学习小组随时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再查看微课,将理论知识用于对比、鉴别实物,真实地观察比较两类种子植物的区别,达成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伴随着目标实施的过程,我在课堂中通过各小组《学习任务单》的两次汇报情况,可以现场检测学习小组的目标达成效果。课后我也一一批阅每一份《任务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课目标教学中的应用——课例《花的结构》

依据《课程标准》,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殖器官的生长》中的一节《花的结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目标:①识别并描述花的基本结构;②说出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③解释两性花、单性花和无性花。能力目标:①掌握解剖花的方法,锻炼观察、动手能力;②提高识图、比较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两人小组合作中体会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宏观到微观角度感受生命世界的奇妙。本节实验课由三个实验组成,实验进程很紧促。为了保证学生充足的课堂动手时间,我利用微课让学生课前先为实验一做足准备。实验一内容为解剖康乃馨,观察内部结构并制作“花贴图”。课前我精心录制了《解剖康乃馨》微课用QQ群分享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家观看微课,按照微课的操作方法,自选一朵花练习解剖和制作“花贴图”。课堂上,学生参照课本的桃花结构模式图,探究比较,在两人合作解剖、制作的“花贴图”上标注康乃馨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再由个别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解说。由于课前能反复观看微课,细致地学习解剖方法步骤,大部分二人小组都能较快完成“花贴图”。老师总结、指正,学生修正本小组的“花贴图”上面标注的名称。微课将学生学习解剖的过程,延伸到实验课堂以外,课堂内留出了更多时间给学生操作、交流和展示。这一环节使课堂高效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也给实验二、实验三留出足够的时间。实验二是解剖康乃馨雌蕊,观察胚珠。实验三是观察雄蕊,使用百合花粉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在实验一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实验二、实验三的个别汇报结果也令人满意,有效达成了其余的目标。

(三)微课在初中生物理论课目标教学中的应用——课例《血液循环系统》复习课

初中生物结业会考之前进行的总复习,每周只有两节生物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求复习课每一堂都高效达成课堂目标。微课带来的时空便利性,刚好能满足这一教学需要。以难点《血液循环系统》复习课为例,课堂目标要求如下: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②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③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以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能力目标:提高自学、读图、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人体循环系统有关的名词多,结构复杂,过程抽象,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极易混淆概念,是初中生物总复习的大难点。基于此,我制作了《心脏》、《血管》和《循环途径》三个微课,并设计了相对应的导学问题和课堂练习题。围绕“血液是如何不断循环流动的”这一核心问题,下设一系列问题:①血液不断循环流动的动力是什么?②心脏是怎么工作的?③动脉和静脉有什么不同?④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⑤为什么血液不会倒流?⑥人体的血液为什么要流动?学生课前先反复观看微课,在一个个问题串的引领下思考能够温故知新,回顾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课前一一找出问题的答案,复习课就上得得心应手,更多课堂时间用于与老师交流问题串的答案,并现场提出自己对题目的思路,在互动中修正提升自己对这些难点的理解及解题思路。这样,达成课堂目标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复习课过后,我会将课前和课上学生完成并修正的问题串答案及课堂完成的练习题一一批阅,检查目标达成的效果。

三、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目标教学的核心是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围绕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微课以其生动、简短、精炼、便捷、重复性等特点,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这一要求提供了实现途径。如学生课前学习微课,完成学习任务,这就延伸了课堂时间。再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再次观看微课辅助学习,或在家自己观看微课做小实验,这就延伸了课堂空间。此间,微课也起到类似教师“分身”的作用,成为学生身边随时随地携带的“老师”。因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少学生仅仅通过听课、做笔记,无法达到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微课的重复性也满足了这一需要,学生能反复学习,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初中生物学科存在课时少、任务重、实验多、实验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新课改要求下的高效课堂模式。因此微课非常适合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目标教学中,是目前较为有效可行的高效课堂做法。

作者:何夏森 单位:泉州第三中学

生物课范文篇8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也多元化了起来,与以往相比,黑板粉笔已经不能占据教育资源的主导地位,新时代的教育资源是科技,是信息技术。不再是以往的文字,而是图文结合,视频动画的形式融入教育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在10分钟里围绕着生物某一抽象微观的知识点进行动画演绎,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记忆,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目标,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弥补了传统生物课堂的枯燥无味,使无法理解的微观世界变得近在眼前,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率。

1.微课在实际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物老师现代化技能水平低。很多学校的生物老师,有一部分是老教师,不懂得现代化教育新模式,更别说如何使用微课来上课,对微课认识不够深刻,应用率低。所以学校应当为这些骨干老教师提供帮助,提供设计微课培训,让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打造一线课堂。1.2忽视使用微课做好生物课前预习。微课的存在往往使现在很多老师不重视课堂预习,面对枯燥的生物课本,单一的让学生预习会使过程变得缓慢,效率低下,一般都会过目就忘。而微课的存在大大的改变了这一现状,短短的十分钟,却可以让学生简单粗略的领略这一节课所需要学习的重点,了解本节课的难点,认识其中的原理对下节课充满期待,不但在兴趣中预习了生物课程,并且期待着下一节课的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去学习的积极性。1.3学生在使用微课学习时不够自觉。虽然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下,微课也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不能够自觉的管理自己,往往会存在学的少玩的多,更有甚会利用以看微课的借口来偷偷玩游戏,特别是家长不能在身边看管的学生,长时间使学生产生网瘾。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课既可以给同学们带来有益的知识理解,同样也能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1.4生物教师上课不合理使用微课导致上课节奏混乱。微课的作用,前文也提到了很多。所以现代化的生物教师都会在课上使用这样的好资源,但是这样的情况下却不能使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其中最主要发生的问题在于教师没有一个良好的上课节奏,不能用微课来利用上课零碎细小的时间,也就使一堂生物课40分钟没有一个计划去如何分配。

2.微课在高中生物的具体应用

2.1微课的优势与设计。微课的出现让许多不宜在课堂上展现的实验性课程变得简单易懂起来,例如在生物和化学以及物理等课程中,一些抽象化的微生物反应过程,元素结构发生的变化的等等都能在微课中得到保存,一边学生收藏,可以复习。尤其,在初高中课堂上,每个班总会有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同学,他们往往独处时学习效率更高,线下授课的互动性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微课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课程让部分同学更好地散发自己的思维,也不失为微课的一个优点。生物课程的微课应用设计就值得一提。微课虽然简短又有很多动画内容,但其实它比老师线下授课要稍微难一点,正是因为如此,形式上的生动可以弥补线下授课的枯燥,例如PPT设计,音乐视频的插入,保证了同学们的学习自由和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权,也减轻了复杂课程中老师们的负担,如此,同学们良莠不齐的课程掌握程度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微课的简单明了也解决了大多数老师对部分同学解释不清生物反应过程的难题。2.2微课与高中生物教学融合探讨。微课往往是以10分钟以下的短视频为主的教学视频,但是在这短短的十分钟里却能给学生带来的知识效益与40分钟的生物课堂的效率完全不同,甚至大于这40分钟。利用微课的优势和生物微观的知识相互融合,起到了完美的辅助作用,比如在某些生物实验课,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学生可能一些操作处理不当,看到的图像与正确的图像有偏差,学生往往会把错误的东西一直根深蒂固的印在脑海里,一直存储错误记忆。通过微课的正确示范和正确图像后,学生看到后还可以总结为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足专门从网上学习某一处的知识点强化巩固,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与此同时微课也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做到提前预习,虽然短短的几分钟,却真正的达到了40分钟课堂所无法超越的效果,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微课具有很多让生物老师无法传授知识却能让同学们倍感兴趣的接受和吸收的优势,短短的十分钟却成为一节生物课让学生最难忘的片段,可见微课在高中生物中的优势之大和作用之大。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抓住新教育资源,一定会让同学们再次面临生物上的疑难问题时迎刃而解。教师也应该顺应时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素养,更快更有效的传授知识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也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提高自己对外界的诱惑的抵制,不断学习,在学习上跟着老师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显著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倪洪波.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08):39

生物课范文篇9

从2012年至今,我校高职微生物课程构建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开放式的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已为师生服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普遍反应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为检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笔者以高职微生物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为例,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证研究。而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缺乏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中,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完善自我的工作能力。因此,笔者在对高职微生物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基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群的需要和工作流程,把实验内容项目化设计,教学内容见表2,大多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要想能成功的完成表2的实验项目就必须进行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笔者引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进行表2的实验前,学生通过基于微课资源的开放式网络观看表1的6个验证性实验项目的视频,完成学习。

2.2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按照基于微课资源的高职微生物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把表1的6个实验项目的基本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制作成微课。学生通过前4周的理论课的学习,以及学习开放式网络平台的微课资源的表1的6个实验的视频和相关资料,那么表2的实验项目的实验技术路线的完成就水道渠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查阅资料文献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3应用效果调查

在基于微课资源的高职微生物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转变,教师由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转变为微课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学习可以自由定步调,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也可以自由掌握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多少,不再是传统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另外,课堂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原来课堂讲授的内容已通过微课资源的网络平台在课前完成,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实现了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内化;同时翻转课堂增加了师生或生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在课中的主人翁意识。笔者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等形式,了解到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有很高的认可度,普遍认为基于微课资源的高职微生物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拓展课外的学习时间,增加消化时间,增强课堂的利用率,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反应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3结语

生物课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有效性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本人深知教学有效性的实际意义,它不仅对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从初中生物课的实际情况出发,生物课是一门与自然界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课程,实验在这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型,要求我们不断去创新、去挖掘、去实践。从生物课的这些特点出发,去探究先进的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前有效备课

备课时对每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有效备课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所教学生基本情况,这是上好每节课最好的前提。如果没有做好这项工作,那么我敢肯定老师是上不好这堂课的。生物学科在学生心理而或是家长心理都没有语数外那么重要,首先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有个基本了解,如果学生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我们不着急去讲授知识,而是要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备课时也要将这一点考虑进去,课前准备一定要充足,我们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才能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也对好多老师来讲是一大难题,一节课时间有限,我们既要讲完课堂目标内容,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爱上生物课。这就要求我们课前做足备课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争取在生物课堂上唤起每位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二、课堂有效教学

(一)构建生物课中科学概念的有效性。初中生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加上生活经验限制,导致认知水平有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对有的概念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混淆相近或相关的科学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科学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清晰明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学概念讲给学生听,对于容易混淆的科学概念,我们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自行构建概念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二)利用实物的有效性。生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入实物为教具。这里的实物可以是模型、标本和真正的实物本身。这些教具能消除孩子们对生物课的恐惧,因为小学阶段没有生物课,他们对生物课懵懵懂懂,有了实物教具,学生与生物课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这些实物教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始终离不开实物教具,例如:生物标本、挂图等。例如,我们在讲“细胞的分裂过程”时,我们可以通过挂图形象的把这个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下图细胞的分裂过程)。然而有的生物教师怕麻烦,他们往往忽略了实物教具的作用,久而久之教学后果便显现出来了,学生与生物课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延伸到教学领域,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初中生物学科的抽象性要求我们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与生物课堂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为学生、为生物老师提供技术服务。多媒体的运用也要讲究有效性:首先,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制作出符合学生群体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都能很好的接受课堂知识,学有所成、学有所乐,轻松愉快的学习生物知识。其次,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课件的运用使得生物课堂更加直观、形象、易懂。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依赖多媒体,有的老师把板书也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在课堂上一看而过,学生既不能很好的理解,更不能如此快速的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老师走马看花式的讲,学生的眼睛一直盯着课件,却不能很好的吸收课堂知识,这一点我们每位生物老师注意。最后,在实验之前,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的流程,让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降低实验的难度。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一说实验就发愁,唯恐自己做不好。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心里上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为实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有效评价

课后评价是体现我们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每堂课、每个阶段我们都要进行课后评价,课后评价一定要客观真实有效。课后作业是体现一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还有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课后作业做出中肯的评价。每阶段的测试是对这一阶段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体现。有的学生课堂表现良好,课后作者及阶段测试成绩较差,这表明了课后学习环节有待加强,我们可以找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加强课后复习。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一般或是比较内向,不善言语,课后评价结果良好,像这样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发言,积极的参与到生物课堂中来。总之,初中生物教学每个环节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备课———上课———课下评价,三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三个环节都做到有效,才能确保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每一位初中生物老师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巩玉兰.论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