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23:37: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本文通过提供生物学发展史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物学核心概念;学生通过分析生物科学史中实验的发展过程呈现的思维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学生了解生物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素养;核心概念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新课学习中一知半解,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对生物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入了解,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更无从谈起如何应用生物学。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生物科学素养上还有待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实践训练为教学主线,以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一轮“7选3”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将科学史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和探索。本课题就是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研究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史,掌握生物学核心知识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学生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生物中存在大量的核心概念,通过对书本原有的发展史或教师提供相关发展史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学生对相关核心概念会有深入而细致的理解,掌握核心概念就水到渠成。典例:提供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相关实验,学生就能自主分析细胞膜的成分和特点。材料一:①1859年,E.O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越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越不容易穿过膜。你从以上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结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可能含有脂质。材料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被破坏。你从以上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结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蛋白质。教师补充:后来现代研究应用化学手段分析表明质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另外还有少量糖类。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材料三:科学家将人红细胞的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该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结论: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关于细胞膜中磷脂分子、胆固醇和蛋白质的运动情况。材料四: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显示的细胞膜图学生结论:蛋白质镶嵌、覆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材料五:人鼠细胞杂交实验(带不同荧光标记的细胞融合后荧光的变化)学生结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些材料的提供帮助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细胞膜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另外如酶的概念,书本中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酶的本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教师提供光合作用的简单发现史能够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区分光反应过程和碳反应过程的重要步骤,从中分析得出能量转换的形式,并且理解各内外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高中生物课堂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学知识,学生才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分析生物科学史中呈现的思维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研究

摘要:生物科学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教师队伍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建立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提升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素质,也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探究

摘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1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与医学结合

1端粒缩短与衰老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由端粒DNA(TTAGGG)n和端粒蛋白质(如TRF1和TRF2等)组成,端粒的功能除保证DNA完整复制外,还在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保护染色体不分解和染色体重排及末端不相互融合等),染色体在细胞中的定位(使之不随机分布)和引起细胞衰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类的端粒DNA重复序列长约2-15kb。众所周知,真核DNA是线性DNA,复制时由于模板DNA起始端为RNA引物先占据,新生链随之延伸;引物RNA脱落后,其空缺处的模板DNA无法再度复制成双链。因此,DNA每复制一次端粒即丢失50~200bp[1],即出现真核细胞分裂中的“末端复制问题”。当末端缩短到达5~7kb时不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染色体发生融合或丢失,与端粒DNA相邻的基因丢失,最后导致细胞衰老而死亡,故端粒又称“细胞分裂计时器”。即人正常体细胞在经过有限次的有丝分裂,分裂次数达到“Hayflick极限”,染色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后,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便不可逆地被阻断在细胞周期G1期和G2/M期之间的某个时期,这时细胞进入了老化期并随后死亡[3]。大多数正常体细胞在增殖60~70代会出现细胞衰老和死亡[4]。故有人称端粒缩短是触发细胞衰老的分子钟[5]。端粒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缩短,老年人要比青年人的端粒明显缩短,可见端粒的长度与细胞的寿命密切相关[6]。

2端粒假说

1973年Olovfnikov博士首次提出了端粒去失与衰老关系的理论[7]。后人对此进行不断完善,1990年Harley指出在端粒酶处十抑制状态的细胞分裂时,DNA不完全复制会引起端粒DNA的少量丢失。端粒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停止复制而衰老死亡,这就是端粒假说。此外,他们还发现端粒酶可催化端粒复制,从而延长细胞生命,所以胚胎细胞、永生化细胞和其它一些表达端粒酶活性的干细胞寿命均比无端粒酶活性的细胞长。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类组织的实体细胞中的端粒酶序一般不具有活性,而在胚胎组织、生殖细胞和少数造血干细胞及癌细胞等永生化细胞中端粒酶则具有稳定的活性。Kim等[8]用TRAP法对18种人体组织培养细胞做端粒酶测试,发现100个永生化细胞株中有98个有端粒酶活性,22个非永生化细胞则无一例表达。而进过诱导,可使已发生老化的人正常双倍体成纤维细胞呈现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在这些细胞中的重建导致了端粒长度增加,细胞寿命延长[9,10]。Harley等人在研究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时,得到细胞衰老过程中端粒损失的直接证据。他们分别取新生儿、24岁、71岁和91岁的供体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使之衰老。结果发现,随着成纤维细胞的不断分裂,染色体末端限制性片段(TRF)的长度都逐渐减少,而染色体内部的重复序列并不减少。进一步实验证明,如果细胞不分裂,则TRF的长度不减少。说明染色体末端重复序列TITFAGGG(端粒)在细胞衰老过程中特异地依赖DNA复制而丢失。相反,精子中的端粒长度与受试者的年龄无关。这是因为精子中有端粒酶的表达,使端粒保持恒定长度的缘故。所以,端粒的长度被认为是人体细胞寿命的标志[11]。

3端粒酶与衰老

端粒的长度主要由端粒酶决定,端粒酶的活性高,端粒DN段就长。端粒酶自身携带有RNA组份作为复制时的模板,这是端粒酶区别于一般DNA聚合酶的主要特征。

查看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生物科学素养研究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群体,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儿童往往被忽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打开生物科学的大门,具备生物科学素养值得认真思考。本文对留守儿童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作了简要探索。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留守儿童;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与化学与物理学相比生物科学会带领我们走到世界科学的前沿。崭新世纪的到来,让教育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培养孩子综合素养成为主题,而生物科学素养无疑是每个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到技术、科学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让他们学会如何通过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学会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认识问题。这对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作为我国特殊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被忽略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困其环境的特殊性,更需要通过生物科学素养来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借助农村特有资源,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机制是当前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

1挖掘资源,丰富内涵

农村广袤的天地,能够时刻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现实,是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生物科学素养的一大优势。生物科学本来就是研究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的学科,而农村就是生物、生命最为活跃和最为直观的场地所在,因此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农村特有的生物资源,将大自然作为培养儿童生物科学素养的对象,让山川河流、农田花草都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物、研究生物的有效载体。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通过适当方法组织留守儿童深入到大自然中探索生物和生命的奥秘,让他们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动植物、了解这些植物与运动的生活轨迹,帮助小蚯蚓“找家”等等,以游玩的形式引导儿童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索。这种游玩的形式既不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学习负担,也不会让他们因为陌生的学习环境而产生不良情绪。教育者提前调查好场地与资源,让这些孩子们能够在适宜观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环境中展开生物科学的探索活动,让他们感知生物科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回归于现实,这无疑是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认识科学、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

2利用资源,拓展形式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近十年建设和发展的注重“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新兴专业,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高校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关键。通过七年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构建符合林业院校要求的、适宜地方区域发展的“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与公共课平台和专业课平台相结合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能协调发展,为我国地方区域型、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应用生物科学;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1引言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后国家批准的一个应用型专业,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获批招生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1],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全日制培养食药用菌高技能人才的本科专业[2]。之后,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相继在各高校获批招生。笔者所在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于2011年获批招生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开设有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和食药用菌等三个方向;洛阳师范学院于2013年获批招生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开设有水生生物和园艺花卉二个方向[3,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人才、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5],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与主体[6],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实践化[7]。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一所高校专业办学的定位与目标、内涵与特色。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重视[8-1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包括了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顶层设计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新发展的、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朝阳专业,如何合理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高校培养新时代符合社会需求、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应用型合格专业人才的关键。陈万光等[3]以洛阳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为例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转型奠定了基础。冀瑞卿等[12]以吉林农业大学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为例进行了以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食药用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西南林业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品德、知识、技能、个性”为一体,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校充分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在国内林业高等院校中率先于2010年申报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并成功获批,于2011年开始招生,现已连续培养了四届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也得到了本校及专业所在二级学院的重视,我校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科学、发展和改革办公室先后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立项研究。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历经七年的研究与修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地方区域型、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贯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教学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改革思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训环节,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

摘要: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构建了“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地方中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协同培养新模式和机制。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加深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同时,既可以解决地方师资薄弱、实验设备跟不上等难题,又拓宽了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习就业空间,协同推进了地域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基础教育;三位一体;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双导师制

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高校师范生教育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地方性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提供平台,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商丘师范学院办学目标定位在建设具有教师教育有特色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潜力、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在立足商丘、面向河南、放眼全国,以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校生物师范生是基础教育中生物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生物师范生培养应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生物学高素质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是生物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参加工作后更快地进入状态,增强感性认识,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期[3]。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立足豫东、面向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及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过硬,能在中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党政军单位从事生物学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技能研发、智库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人才;专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物学及教育事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思维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来“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协同推进了地方性教师教育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基本形成。

1“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提出背景

商丘师范学院是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最早起源于1986年商丘师专开设的“生化专科班”,1990年调整为“生物教育”专科专业,2001年升格为“生物科学”本科师范专业,是商丘师范学院的传统专业,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则主要来源于高校师范生,因而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至关重要[4]。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定位于培养服务于河南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优秀的中学生物教师除了要传授生物学知识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中学对生物师范生的接纳有限,很难同时安排和指导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教育实习。而且教育实习时间短,虽然经过调整,生物科学专业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时间有所增加。教育见习分别在第3、4、5、6学期安排每学期2周教育见习,在第7学期安排4周教育研习,第8学期安排8周教育实习,但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过于形式化、目标制定过于简单等问题。同时,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是许多师范院校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5]。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教育实习主要是在中学进行生物学相关教学实践,但由于教育实习资源缺乏,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加上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师范生人数不断增加,指导教师比例下降,造成实习更多过于形式化,达不到实习期望目标。此外,由于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一些学校担心教学质量下降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到校实践,这也是目前高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此外,对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①实验设施不足、陈旧,难以全面安排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于课堂教学进度;②部分教师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题目讲解和应付各种考试上,对实验课教学不重视。因此,应加大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③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实验操作不规范,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商丘师范学院经过长期实践教学总结,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传统底色和优势,努力破解教师教育校地联动发展难题,与商丘市教育局、商丘市中小学三方联合成立了“双导师制”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双导师制”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监督与考核小组,具体负责导师的选聘、管理、督导与考核工作等,形成了“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实践教学模式和机制。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长期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合作,基本形成了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为专业、学校和地方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生物科学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教师队伍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建立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提升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素质,也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生物科学史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教学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其全面展示了生命科学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蕴含着科学规律和方法,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展开讨论。

一、生物科学史的趣味性是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原动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过于侧重理论知识,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实,生物科学史中不乏逸闻趣事,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列举一些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除了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期待。例如,在讲授细胞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在讲解条件反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通过观察狗吃食物发现非条件反射的故事等。教师应收集一些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上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教学巧妙融合,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生物科学史的渐进性有助于高中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和突破重难点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史如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以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研究目标,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生物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总结生物科学史在导入新课教学、突出教学重点、进行模型构建、开展课后活动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树立生命观念、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生物科学史;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精神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部分[1]。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学习,能运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现象,在探索生命规律中形成理性思维,掌握科学方法,体会科学价值,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用生物学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形成社会责任[1]。在生物学教学中,灵活运用生物科学史,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史的主要论述

1.在2019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主要内容(1)体现生物科学理论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生物科学史主要有“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探究史”;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生物科学史主要有“遗传定律的发现史”“生物进化史”等;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的生物科学史主要有“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生物科学史主要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发现史”等。这些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体现科学家的奋斗史。如:袁隆平和他团队的杂交水稻,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沃森、克里克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等,运用这些科学史主要是用科学家的行为来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崇高的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3)体现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产生”“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DNA结构模型的构建”“遗传规律的发现史”“遗传物质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等,运用这些科学史主要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模型与建模等。(4)体现组成生命物质的发现史。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酶的发现史”;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遗传密码的破译”;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生长素的发现史”“促胰液素的发现史”等,这些科学史主要是促进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培养。2.在2019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1)分布在教材正文中的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学说的建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遗传物质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生长素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教材正文中,属于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阐明重点。(2)分布在教材“问题探讨”栏目中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酶的发现史”中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遗传物质的发现史”“生物进化史”的部分内容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问题探讨”栏目中,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3)分布在教材的“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学说的建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酶的发现史”“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DNA结构模型的构建”;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的“促胰液素的发现史”;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中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发现史”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旨在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课程目标。(4)分布在教材的“科学史话”栏目中生物科学史有: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遗传密码的破译”;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中的“生物电的发现”等,这些生物科学史分布在“科学史话”栏目中,旨在通过“科学史话”栏目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史。

二、生物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