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1:24:58

生物教育

生物教育范文篇1

一、课题准备

1.理论知识(1)胡萝卜素简介a.化学视角下认识胡萝卜素的分子结构: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中央有相同的多烯链(包含多个碳碳双键),根据碳碳双键的数目将其主要划分为α、β、γ三种。β-胡萝卜素在胡萝卜素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在众多异构体中最具有维生素A生物活性,在绿叶中与叶绿素共同存在,胡萝卜的根里也有很多;α-胡萝卜素在绿叶和胡萝卜的根里与β-胡萝卜素共同存在,含量一般较少;γ-胡萝卜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则有限。b.生化特性: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铁离子可使其褪色。胡萝卜素是常用的食品橙色色素,广泛地用作食品、饮料、饲料的无毒添加剂以及化妆品新兴市场上,还可以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预防和修复细胞损伤,近期发现天然的胡萝卜素还具有使癌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的作用。β-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一分子β-胡萝卜素在人或动物的小肠、肝脏等器官可被氧化成为两分子的维生素A,因此可被用来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夜盲症、幼儿生长发育不良、干皮症等。c.提取来源:从植物(如胡萝卜)中提取;从养殖的岩藻(如海带、马尾藻、裙带菜等)中提取;利用微生物发酵(如产氢红杆菌、工程菌等)生产。(2)纸层析的原理及应用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纸层析法依据极性相似相溶原理,以滤纸纤维的结合水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物质分配系数不同,而扩散速度不同,因此可达到分离的目的。常应用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测试样组分,也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组分分析。必修1叶绿体色素分离的实验中利用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4条色素带,并由此可知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3)萃取剂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互溶。此外还需考虑萃取的效率、实验的安全性、取材的便捷性,综合考虑得出适合于萃取胡萝卜素的萃取剂是石油醚。2.实施方案(1)原料:胡萝卜粉碎干燥。(2)萃取剂:石油醚。(3)萃取效率的优化: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还受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萃取的最佳温度和时间可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来摸索。(4)粗提装置的设计如图所示:(5)结果分析:最佳萃取条件的优化;萃取获得的粗提液的处理;萃取液的浓缩;提取物的鉴定。(6)提取物鉴定方案:纸层析法(如图)(7)课题成果评价:①总结提取胡萝卜素的最佳方案。学生分组选取不同溶剂和萃取时间,最后汇总数据比较各组实验结果,优化出最佳方案。②层析带显示状态的解释与说明。从样品含有的杂质量、颜色比较等方面定性判断萃取质量。

二、课题实施

材料粉碎→材料干燥→水浴加热→冷凝回流→空间通风→纸层析法鉴定

三、课题整理

问题串:1.用胡萝卜做食材的菜肴中浮油会呈现橘黄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将这些橘黄色的物质提取出来?浮油意味着什么?3.选取的萃取剂需要符合哪些条件?4.萃取之前需要对原材料做哪些处理?5.联系已有化学知识,提取胡萝卜素的装置和蒸馏装置该如何安装?6.鉴定提取物采取的方法在哪些物质的分析中还应用过?7.层析装置组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请对纸层析的结果图进行说明。8.有机溶剂萃取法还可应用于哪些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9.尝试总结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10.结合课题3中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技术并借助网络和书籍梳理色谱技术。

四、课例理解

生物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险的综合因素,以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和防止危险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1]。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常与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由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淡薄或实验操作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操作人员自身感染,甚至造成传染性物质外泄,污染环境。因此把生物安全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1.常存在于病原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1.1.1学生初次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如菌种、血液、体液、粪便、分泌物标本等,对其致病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

1.1.2对操作的认识不足。在实验操作中对生物安全考虑较少,对其重要性及危险性认识不足。据统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伤害和感染主要是人为失误,如实验操作不当和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2]。在实验操作中常存在以下生物安全隐患:例如,无菌意识淡薄,作细菌接种等操作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没有严格戴口罩、正确洗手、戴手套、工作服不按要求清洁消毒等;没有将随身物品存放在指定位置,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衣物等摆放在实验台上与实验材料混在一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带着粘有病菌的实验手套在电脑上查资料或者打电话、擦汗、摸脸或弄头发;实验物品的分类使用和存放混乱,不注重环境卫生,乱倒实验垃圾,将污染的与没污染的用品混放,在实验前后不注重实验台的卫生和手的消毒,不知道被污染的物品要如何消毒灭菌等。

1.2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实验室很多操作规程或动作没有明确生物安全性,对于学生在生物安全方面的要求不严格。

2.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防护策略

医学生作为初学者,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要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意识和标准实验操作的培训,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1强化生物安全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

2.1.1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提高教师对生物安全性的重视。教师的安全实验意识及科学操作的良好习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1.2激发学生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通过课件、专题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举一些生物安全事件实例,比如说"炭疽粉末邮件"事件、2003我国SARS病毒的爆发流行以及一些医学院的生物安全事件等,让学生把其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关注,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可以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验室现状制定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在醒目位置悬挂。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规范行为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先介绍实验室环境及存在病原生物体及以上规章制度。例如,进入该实验室应如何着装,限制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和实验过程中禁止的行为有哪些,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哪些原则,若因操作不慎让病菌污染了环境或自身以及衣物时应如何紧急处理等。

2.3规范学生实验技术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督导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从细菌培养物或标本的挑取到染色观察、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检查等每个步骤都会因操作不当而引起实验室污染[3]。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实验所用病原菌的致病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及如何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接着才开始做实验示教。示教语言应简明清晰,动作缓慢,适当重复,尽量让学生观察到操作细节,掌握操作要领。要求并强调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操作观念,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使用接种环刮琼脂平板、吸带菌液体、制作细菌涂片、打开培养物等每个步骤都要做好无菌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巡查,提高警惕,强调注意事项,及时制止不规范动作、危险操作。

2.4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及环保教育。学生作为实验室的使用者,应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和环保知识有所了解。大部分同学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危害的等级分类、消毒灭菌器材、生物安全柜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应利用部分时间对生物安全设备使用进行培训教学。此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处理。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4]。课后要对仪器、设备、桌面、地面及空气等消毒,消毒不同物品要掌握不同的消毒方法。实验室的废弃物要与生活垃圾区别对待,凡具有传染性的培养物、材料及小动物等需按合理的处理方法消毒灭菌。

参考文献:

[1]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3-207.

[2]关洪斌,王晓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52-153.

[3]熊灏.加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防护[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S1):211-212.

生物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环境

环境问题已成了现阶段讨论的热点,可以说它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并且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学习生物学科应该关注的。只有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的未来,所以环境问题应及时地充实到生物教学中以加强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珍惜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环保教育的观念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和依据。并且生物学课本中富含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等知识内容。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资源,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环保教育内容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资源。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蕴含着生态与环保的因素,教师可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把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中的信息资料说到,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1]。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并珍惜所生存的环境,使其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比如,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放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土地荒漠化、当前严重的雾霾等问题,以及“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引入学生的意识中去[2]。使学生认识到森林一旦被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可能会导致泥石流等严重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适时有效地整合课内外环保资源。当然,教材中有关生态与环保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更多的环保教育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利用网络、书籍、报刊等获取相关环保教育资源并将其导入生物课堂教学,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可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促进和巩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例如,在家里使用过的废旧地膜、电池是如何处理的?它对环境有何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课堂知识来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另外,在教学青蛙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只青蛙一天可捕捉一至二万只害虫,但由于剧毒农药的使用以及人类为满足胃口的需要,致使许多农田青蛙基本绝迹,表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灾难将使人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开展多渠道的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课外活动的开展恰好能有效地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只有通过实践更好地让学生去了解环保教育,懂得爱护环境。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因此在生物教学课中,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生物内容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外环保小组活动和课外活动,以促进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宣传,让身边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环境。1.组织课外环保小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环保小团体,让学生自己去种植、饲养各种小动物,然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既巩固了课堂知识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比如,进行一个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将一个班级分组后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由此来净化这一个小小的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此可以促使学生达到语言、行为及心灵的环保意识的强化,倡导学生利用一切资源进行环保宣传。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班级中设置废电池专用回收箱,供师生平时投放废电池,定期回收后交有关部门统一处理。垃圾桶分类处理:在教室中放置可回收物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可回收物垃圾是指各种纸类、塑料瓶、玻璃瓶等可通过废品回收站回收利用的物品,由班后勤组统一回收。2.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将环保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实践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开展生物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乡村的田野,去调查环境受污染的情况、植树造林情况等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小河里或者池塘里去观察小河与池塘里的种种景象让他们写一个观后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并且全力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去进行实地的考察探究,将不同地方不同环境因素进行对比,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的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3.利用各种环保节日或环保法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说到环保节日,并不缺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无烟日、世界粮食日、世界水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利用这些节日配合有关主题举行专题讲座,通过校报和墙板、手抄报比赛等活动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向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宣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3]。如能很好地利用环保界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环保宣传工作,不仅能弥补单一的生物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每个学生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4],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全校范围内宣传展览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在实践课堂上定期地让学生自觉组织一些有关环保知识的演讲以及各种辩论赛等,把环保教育深入学生心中。这些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于保护人类这唯一的生存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

环保教育看似与自然资源没有任何联系,其实它们有着很大的渊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身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很重要的,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重要的,让学生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离开自然的支持就没有周围的生物,更没有人类。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掠夺式地开发、索取自然资源,最终会威胁到人类自身。例如,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能源,而且对与农村来说常见的能源有柴、煤、电,利用太阳能的却很少。而柴来自农村的秸秆、荒草、树木,而煤又是几千万年以前树木经过岁月的变迁,深埋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去开采,它们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此外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空气污染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甚至会夺取人类的生命[5]。还可以通过播放河流、海洋、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的视频或图片向学生展现自然资源之美及其重要的作用,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而能够从自己做起来从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爱护人类的家园。

四、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总体说来,环保教育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学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生物老师应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教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让学生仅具备环保意识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并付诸于行动,使学生通过生物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还要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自觉得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不乱扔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不去破坏它们,并且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发起养一盆花,栽一颗树,爱护每一片草,地保护人类森林的呼吁[6]。通过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加强,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并自愿付诸行动来保护环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田先娇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08).

[3]李晓静.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课堂教学研究,2013,(01).

[4]焦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理论创新,2013,(05).

生物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营养教育;教材资源;健康意识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一些特别实用的知识点,教师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教材资源,可以发现: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营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意识;生活故事中的营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知识实践中的营养教育,能够与学生一起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

一、分析案例,形成科学意识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与营养教育相关的案例,教师应该深度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这些案例往往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机能和生活习惯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案例“嫁接”过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科学意识,从而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走进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当下学生们熟悉的一些案例现象进行案例分析:维生素C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一种元素,但在13世纪人们却并不知道其为何物,很多船员和水手都死于体内缺少维生素C而导致的坏血病。直到14世纪,才有科学家开始做相关的研究实验。到了1932年,有科学家在柠檬汁中析出结晶物质,发现了维生素C,第二年瑞士科学家合成了维生素。学生们在听完教师讲的维生素C的由来之后,不仅仅知道了其由来,还了解到像维生素C这样的维生素,在人体内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如果缺乏,轻则会引起身体相应的不舒适,重则会危害生命健康。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层次把握构成生物体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上存在着差异,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也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营养教育课: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不同,只有不挑食不偏食,才能预防维生素的缺失。

二、联系生活,培养良好习惯

将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觉到营养教育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一些关于生活中的营养知识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生物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以“细胞中的钙离子”引入课题,介绍了相关无机物的知识点,在学生对无机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为什么当下社会有那么多人盲目进行钙的摄入?在学生们发言之后,教师给他们科普了相关专家给出的分析:人们是否需要补钙,需要检测血钙的含量,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补钙。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够科学地补钙,如何补充有利于钙的吸收。此外,教师还给学生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合理搭配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来获得合适的钙。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很感兴趣。在学生掌握了“细胞中的无机物”这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营养知识,并将这些健康知识融于日常生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且全面发展的生活态度。

三、组织实践,开展专题探究

组织实践活动是营养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开展生物主题探究,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在实践中独立探索生物知识,领悟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这种教学模式,向学生们讲授营养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四节“细胞的癌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够分辨出一些常见的致癌因子,能够把握癌症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累积效应。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并请他们就营养健康问题进行开放式探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先进行了小组划分,并在图书馆和网上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回答了在生活中哪些食物会导致癌症,癌症是否能够治愈,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预防癌症等问题。接着小组之间就癌症的预防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指出一些会致癌的不良习惯和饮食,并提出预防癌症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建议。这样,学生对课本上相关知识点的描述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仅仅讲授了生物课本上关于癌细胞的知识,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把握,还向学生渗透了关于营养学的教育,来引发他们思考怎样的营养饮食结构能够降低细胞的癌变,并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教师合理地运用生物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将其与一些案例相联系并进行分析,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教材中的营养健康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通过开展生物健康专题研究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穆秀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2016(08).

生物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职学校;生物教学

情感态度是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投入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目标设定、学习毅力的生成等皆具重要影响。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育在中职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中职生物教材中记录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探索与发现的知识,并附有一些生物科学家的传记。若教师能够利用好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实验、钻研探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对相关生物知识及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与验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建立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探究世界,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生物的功能、结构以及发展规律,此外也涉及物种与环境的关系。在生物学科中,学生既能感受到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美,还能发现生物个体的自然美。例如,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如蝴蝶、树叶、人体面部器官等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讨这种对称性生成的原因,领略其自然美感。此外,生物圈的形成自有其内在规律,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如此整个生物界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教师可以此培养学生与自然万物相处的和谐情感,提升其对自然的审美情感。

(三)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要注意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较于其他学科,生物在学生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人体运动系统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运动对于身体的重要意义,促其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调整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血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献血对人体的益处,培养学生的爱心。此外,中职生物课本上还有许多对学生健康教育十分有益的知识,如生殖系统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关系,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身心变化;遗传与变异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近亲结婚之危害;等等。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这些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中职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中职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普遍掌握得不好,若教师按照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理论知识讲解,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中职学生贪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引入生活化案例进行教学,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实用性,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解《花的结构和类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校园花坛中仔细观察花朵,亲自触摸、研究花的形态、结构,了解植物组织的构成、生长和发育特点,让学生在与植物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美好,对其产生爱护和研究的情感,从而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求知。

(二)营造良好氛围,架设师生沟通桥梁

子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情感关系,才能使学生爱上生物课,用心听讲。由此,中职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平等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而言,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内容,以使知识教育能够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生物链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扮演生物链中的角色,以此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师生情谊,也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深入地了解生物链破坏后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思想,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万物的情感。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单调枯燥的知识讲解一般难以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集中其学习注意力,对此,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而中职生物的实验教学较多,教师可将学生合理分组,指导其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其学习热情。如,在学习血型与血压的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在相互配合中完成实验操作,学习知识。学生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表现出兴奋、恐慌、紧张等情绪,血压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安抚情绪变化的同学,使之血压恢复正常。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关心人、安慰人,更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了。总之,中职生物教师应重视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何建云 单位:卓尼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生物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政教育;实施方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三全育人”呢?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上海市各大高校率先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将各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科学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的培养,起了关键性作用[3]。目前,课程思政在全国各高校兴起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农学、医学、药学、食品、遗传、水产等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生物技术、海洋科学、水产养殖、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4]。生物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完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思政资源丰富,有利于德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巧妙融合思政教育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1生物化学思政教育的现状

1.1课程教育情况。生物化学是一门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生命本质的自然科学,是生物学渗透化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其包含的内容繁多杂乱,再加上高校教学过程中又呈现出专业课程学分偏少、学时吃紧的现象,教师勉强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没有剩余的时间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往往重视教而忽略育[5]。1.2教师素质。教师是课程教育实施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6]。然而目前不少专业教师专注专业知识教学,将思政教育全部推给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即使在课程思政提出后仍然表现出“客观上不排斥,主观上不积极”的态度[5]。还有部分专业教师的品德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愤世嫉俗、沽名钓誉等,不利于以德育人。1.3学生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互联网让部分学生博闻广见、自信、自立、自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同时也让少数学生沉溺虚度、自私、封闭、任性,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注重职业、行业和就业发展,忽略高质量的素质教育[3]。同时,生物化学学科以难而枯燥著称,部分学生迎难而上、乐在其中,但也有部分学生望而却步、谈虎变色,从开始的畏难到心理上拒绝学习。

2生物化学思政教育的探索

2.1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身作则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伟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才有可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7]。教师还应当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发展前沿信息,使思政教育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还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授课过程中[8]。2.2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包罗万象,如爱国精神、文化历史、职业素养、价值取向等[9]。要顺利找出合适的思政元素,首先,要与思政专业教师学习和探讨思政课程的内涵,理解“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匠人精神、职业道德”,并与本课程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其次,通过思政名师示范课、思政课程专题培训、课程思政教案比赛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元素的挖掘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道德素养,要与社会热点问题、历史事件、日常生活、课程特点相契合[10]。生物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重点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虽然其中的思政元素较多,但关联松散且多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较难挖掘。2.3教学实践操作。首先,从课程顶层设计出发,修改现有教学大纲,重新编排课程知识点,寻找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建立起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项目案例库。例如氧化磷酸化内容与细胞生物学线粒体部分内容重叠,可以进行适当删减。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既要与课程知识契合、与国家主旋律符合、与社会热点紧贴,还要能与学生产生共鸣[9],例如利用卡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以举例三聚氰胺事件,给学生灌输注重食品安全法规的意识,树立食品行业良知理念,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其次,针对不同的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思政教育中是最常用的,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也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中国近代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宪先生,在免疫化学、蛋白质化学、营养学、氨基酸代谢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多次留学却终生保留中国国籍,体现了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讨论式教学法也是教师较常采用的,通常教师针对某个课程内容提出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合作分工的团队精神。如讲到DNA半保留复制时,讨论“复制和突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观点看待问题,加强学生间的分工合作。最后,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充实思政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全面渗入高校教育,特别是受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线上辅助教学资源,如思政视频等也在大力开发[9]。如在讲授“糖代谢”这节内容前,教师可以通过QQ学习群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糖代谢紊乱导致的糖尿病、糖原贮积病等视频,学生课前预习并了解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内容———“健康中国”的理念和目标,防大于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始终,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3总结

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更应当首当其冲地开展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现状,提高教师师德以及专业综合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生物化学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新华社评论员: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EB/OL].(2016-12-08).

[2]关万春,董杰影,卢金芳,等.创新培养和课程思政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2019(12):100-101.

[3]颜甜甜.高校如何更好践行课程思政[J].戏剧之家,2020(4):156-157.

[4]赖晓芳,沈善瑞,陈静,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线上资源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9(12):79-80.

[5]王朝霞,罗千福,徐首红.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大学化学,2019,34(11):45-50.

[6]韦带莲.高职《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研究[J].国际教育,2019(12):120.

[7]欧阳满,郏弋萍,刘小龙.移动教学平台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60-62.

[8]高灵通,袁建强,陈怀艳,等.让生理学课堂思政飘香:《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初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316-319.

[9]王彧欣.“课程思政”视域下的《Web前端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132-133.

生物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STEM教育;生物教学;学科整合

STEM教育是融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多门学科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强调“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并对技术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采用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工程设计和技术手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的综合素养。当下,我国的学校教育以分学科教学为主,设计和实施综合性的STEM教育在课程安排、教材编写、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过,在分学科教学中借鉴STEM教育的理念进行设计和实施,不失为落实STEM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生物教学的实践,谈谈对落实STEM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认识。

一、整合科学知识,体现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素养是指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本质(一般过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形成科学的审美观,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科学是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受控的、实证的、批判的调查研究,其典型图1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生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经历、感受此过程。生物课程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器官、各系统、各代谢活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运动变化观点;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点,等等。生物教学中可以对此进行总结提炼。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美学是相通的,科学是规律的反映,而规律是美的内在表现。生物学中存在许多美学现象,如生物遗传的优化组合、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对称、生理过程的协调统一等。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生物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探索科学规律。

二、整合技术手段,培养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技术

在STEM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规划技术活动,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沟通和生活技能,达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目的。生物课程中的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包含常见的生物技术手段(如实验操作技术等)、生物技术工具或仪器(如血液透析仪等),还包含一定的信息技术(如办公软件的使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等。生物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传授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例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要求学生练习徒手切片并制作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以认识叶片的结构。完成切片,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显微镜下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再观察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然后分析、比较,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将实验图像、数据以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使所学知识加深,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可以启发学生体会知识、方法、工具、思想等对学习生物乃至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

三、整合工程设计,形成工程素养

STEM教育中的工程就是应用数学、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概念、原理系统地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强调获得结果的过程和设计。而工程素养是指能够系统地、创造性地整合数学和科学知识,理解工程设计并开发造福人类的方法。工程设计思想的融入可以提高课堂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使学生在更加复杂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例如,在“制作生态瓶”的活动中,生态瓶制作的工艺流程如下:第一步,确定问题,即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在密封的条件下,能让瓶中的水生动物至少生存7天。分析任务的限制条件,生态瓶密封,即不能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不能给瓶内动物喂食,从而确定生态瓶内要有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或者还有其他动物,从而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第二步,设计方案。通过资料查阅,深入了解活动所提供的动物和植物,然后绘制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如图2),从而确定将哪些动物和植物放到生态瓶中;通过资料查阅和数据计算,确定动物和植物每天消耗的氧气量以及植物每天产生的氧气量,从而确定生态瓶中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第三步,方案实施,即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将沙石、水、植物和动物依次放入生态瓶中,对生态瓶进行密封和标记。第四步,对制作的作品进行测试,即测试在光照和室温条件下,瓶内的动物能否存活7天。小组讨论,制定生态瓶测试方案;合理安排小组分工,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并绘制测试表格。再根据测试结果,发现生态瓶的问题,改进生态瓶的制作方案,并重新制作和测试生态瓶。第五步,交流展示。小组以绘制手抄报的方式展现本组的工作,以便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整合数学内容,领会数学方法

生物教育范文篇8

一、改革教材内容

传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单一的“打基础”的作用。对于创新教育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从创新的角度考虑,以往中学生物教材在内容上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知识相对陈旧。因为传统观点的影响,教材更新周期长的影响等原因,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很难纳入中学教材。尤其是有争议的新观点更不可能编入教材,可是生命科学大量的创新经历表明,创新不仅需要“公认无误”的经典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最新的知识进展作为基础,那些“不确定性”较强的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往往给创新带来契机。第二,教学内容组成单一,仅仅包括本学科的“双基”。科技创新的实践告诉我们,仅有本学科的“双基”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跨学科的东西,需要大量实践的东西,比如需要科研、产业、市场的知识与实践等,再如需要许多通用的或学科专门的方法技术。此外创新所需要的怀疑、批判等创新精神,直觉、求异等创新思维能力,都不是单靠“双基”的传授就能培养的。所以创新需要更为广阔的教材内容作为基础,作为保障。由此可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教材内容。应该说人教社新版高中试验本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有益的尝试。从内容上考虑,适应创新教育的教材应该具备如下功能:

1.基础功能

即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术,特别是对创新起着直接推动作用的新知识、新技术。实现这一功能就要求教材能够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补充必要的新知识。这么做,即便学生不直接参与创新,对其较好地理解和适应科技、经济、社会的有关创新也是大有稗益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解放思想,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比如,在美国能源部(DepartineniofEnergy)等单位的赞助下,美国课程研究机构BSCS从1992年至1998年先后设计了四个相互补充的“基因组(教学)模式(GenomeModu1eS)”,把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ThehumanGenomeproject),一个宏伟的著名的科研项目的最新动态和相关内容及时纳入了中学生物学课堂,使学生跟上科学创新的步伐。如果按照我们过去的习惯,这种正在进行之中的、尚无最终结果的研究根本不允许编入中学教材,显然我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处理上过于保守。只有彻底摒弃这些保守的思想,教材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学生打好创新的基础。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课程的设置和各门学科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跟上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并且要考虑到21世纪科学文化发展的趋势,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

2.素材功能

即能够给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素材。实现这一功能就要求教材能依照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层次创新活动的目标、特点和规律,选编相关的内容。1996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理科教育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科学是要学生做什么,而不是把什么做好了提供给他们。”既然要学生做什么,那就不仅要布置做的任务,还要提供做的素材。

例如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试验本)编入了植物的向光性与感应性实验设计的内容,首次将设计教学引入中学课堂。以向光性实验设计为例,提供的素材,包括有关向光性的一些实例和概念、实验材料和用具,如幼苗和锡纸、不透光的纸盒。应该说教材的这一改革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开了个好头。但遗憾的是在创新素材方面,个别地方有越俎代庖之嫌,个别地方又显得不足。例如,不透光的盒子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以提供创新的余地,又可检验其实验条件设计的严谨性,而在方法步骤的提示上又太简单,部分学生可能无从下手。笔者看到美国文献介绍高中的同一设计,盒子就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或制作,但要求不透光,故有人选择装胶卷的塑料盒,因为它们已被证明是不透光的,这一选择过程锻炼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所以提供创新素材是教材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3.样榜功能

即能够给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典型的样榜或范例。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技能,必须给他们提供样榜,使其从仿效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为此,教材应能比较清晰地勾画出一个个创新活动的基本过程,特别是创新要素如何重组,新构想、新观点、新方案如何闪现等。诸如DNA双螺旋发现的过程、克隆羊诞生的过程等就可以经过恰当简化处理,编入中学教材。过去的教材也有科学史的例子,但多数侧重于宣传科学家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等精神,创新过程体现较少或体现的力度不够。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和新版高中教材(实验本)都编入了一些体现创新过程的实例,值得提倡。当然还应有更多的不同的方式。例如,能否提供范例后再安排相应的仿创活动,以真正发挥范例的作用。

4.引导功能

即能够引导学生对特定课题进行探索,实现创新。学生创新当然是要他们自己独立提出先前从未有过的想法、观念、方案、模型、实物等,但学生的创新能力毕竟是从零开始,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决不可能指望他们在某一天内突然具备高超的创新技能。要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尽快发展,就需要加以引导。中学教材也应该具有这一功能。比如上述植物向光性实验的设计,美国高中通过一定提示,要求学生不能仅用一侧小孔做出的结果得出结论,而要用前后左右四个孔做四组或先后四次实验,才能综合得出实验结论,最后还要再在盒子顶端开孔,把四个侧孔全封闭加以验证。由此锻炼学生从一组实验现象才能得出实验结论,通过验证加理性思维才能从实验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也从朦胧的原始意识发展到能实用的阶段,无论是对学生今后升学,还是对学生走向社会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改革教材内容的表述方式

我国传统的生物学教材之所以是结论式的教材,另一重要原因是教材的表述方式。首先,重要知识概念均以不容置辩的定义形式出现,遣词严谨,似乎滴水不漏,其结果教师只能死扣字眼地教,学生只能原封不动地接受,别无选择。这种貌似严谨的表述方式带有很大的副作用,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例如人教社1997年新版高中生物(实验本)在谈到细胞核核孔时写道“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孔而进入细胞质内”,这种绝对结论式的表述,有可能误导学生认为大分子物质都可以自由通过核孔,必然影响他们今后对核孔选择性运输功能的理解。显然这样的表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笔者曾从一所农业大学聘请一位博士生导师给中学教师迸修班讲学,学员竟以他对一个概念前后三次表述所用词语不同为由,认为他“教学水平太差”,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危害之深。其次,以往中学生物学教材都习惯于知识概念的罗列,很少考虑知识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更谈不上对学生自身认识过程的引导、启发和促进,这是教材表述方式的第二个缺陷。这样除去深度广度上的区别外,大、中、小学的生物学教材、自然教材几乎一个模式,忽略了中、小学生发展的迫切切需要,当然也无从谈起创新。笔者曾看到国外一本生物学教材以活动定位的方式表述“脉傅”的概念,从搭脉、测量脉博等一系列活动的指导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脉搏概念及其产上的机理,进而掌握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发展了探索、创新的能力。国内有些教材也借鉴了类似的做法,但在“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之后,紧接着又是明确严谨的结论式表述,似乎舍此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概念。其结果是很多教师根本不要学生看和想,很多学生也根本不愿去看去想,依然以直接背诵结论定义取代之。由此可见要实行创新教育,教材的表述方式非改革不可。笔者认为下列表述方式值得参考借鉴。

1.不同观点对比表述

学生的创新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求异思维,但是学生不可能天生具备这些能力。同样要从仿效开始。教材如何才能提供仿效的样板和“批判”、“求异”的途径呢?较好的办法之一是适当引进不同观点间的争论,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是如何提出不同观点,如何进行科学争论的,科学真理是如何从争论中诞生的。这是对传统中学教材编写观的挑战。传统观念认为中学教材只能收入得到一致公认的结论,避免搅乱学生的思想。其实这恰恰是把科学教育当成科学知识传递过程的错误观点的典型反映。历史上高中生物学教材曾经有过尝试,虽然不够彻底,但毕竟是一次良好的尝试。1964年版高中教材曾同时介绍了有关遗传机理的相互对立的两种理论:孟德尔—摩尔根理论和米丘林理论。事实表明这一做法并未引起学生思维混乱。再如以后的教材同时例举了有关生物进化的拉马克理论和达尔文理论(虽然在处理上尚待改进)。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一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创出教材的全新局面。问题是要注意选择一些并非全对全错的对立观点,注意体现观点与证据之间的联系,不要急于在文字表述中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

2.不强求统一结论的问题式表述

教材在内容和表述方式上改革的另一种形式,是可以借鉴发现法的学习材料,少量知识在处理时,只留下问题,不得出统一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有兴趣者还可自己去设法验证,尤其是高中教材或初中高年级的教材完全可以这样做。现有部分教材己有尝试,但都放在“课外读”、“课后实验”之类的栏目中,力度还很不够,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大量的事实表明,许多公认的结论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过了一定时间,便可能得到新的证据,使原有结论发生重大改变,甚至被推翻。如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运动的动力问题,高中新版教材仍很绝对地说是“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子染色体)运动”,细胞生物学界对此结论己有许多证据提出反对意见,教材如此绝对地下结论不利于学生今后接受新观点,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建立。我们主张这样的问题可用留下问题的方式来表述,因为在中学阶段染色体运动动力问题不是理解重点内容的关键。留下问题的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证据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学会运用证据和条件推导结论,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功。丁肇中曾说,科学的发展是多数服从少数,科学要有进展是极少数人把所有人的观念推翻,才能前进。留下问题,不强求统一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在科学辩论中不迷信多数,坚持科学证据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生物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淡水缺乏、生物种群消失加快、食品污染等,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传播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生物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结合植物学知识,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第一册生物学主要是植物学内容,如认识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等。在讲到相关内容时,笔者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环保知识,如讲授“光合作用”一节的内容时,通过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验证了植物的叶子在光照条件下,能制造淀粉。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但是植物自身的营养物质,而且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也是多种工业的原料。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产生氧气,所产生的氧气是动植物和人进行呼吸作用所需氧气的来源,而动植物和人的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必需的氧气,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联系实际,讲解为什么要大面积地绿化大地,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即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并告诉学生每年的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让学生懂得植树造林能够美化、改善环境,懂得植物在环保中的作用。又如在“苔藓植物”这一节中,学生观察了苔藓植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后,启发学生理解苔藓植物除光合作用外,对自然界还有两个重要作用:①苔藓植物生长密集,涵蓄水分能力强,因而对林地、山野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②苔藓植物的叶片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在污染严重的工厂附近很难生存,利用这个特点,人们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通过学习,学生将会体会到保护植物、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重要性,并自觉加入这一行动中去。再如讲“蒸腾作用”时,我启发学生大面积植树造林可增加大气的湿度,使天空的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因此,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是调节气候,减轻干旱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结合动物学知识,教育学生认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有关动物学知识时,最初接触的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在学习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后,我接着便介绍它在环保中所起的作用:别看草履虫身体微小、结构简单,但它对净化污水有一定的作用。一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000个细菌,这对污水净化有一定的作用,同学们都为此惊叹。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要选择最佳结合点,不能泛泛而谈,要用事实材料启迪学生的心灵。如讲授两栖纲代表动物青蛙时,笔者先分析青蛙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是大量使用农药,加上酸雨影响,使青蛙逐渐失去生存繁殖的环境,此外,人们又把青蛙作为“盘中美餐”而捕杀,促进青蛙的大量减少,人们又不得不更多地使用剧毒农药来对付田间和森林害虫,致使粮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水源中的农药污染日趋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通过具体生动的讲述,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多数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青蛙,保护珍稀动物资源刻不容缓。如讲授“鸟类”一章时使学生不仅了解鸟类的多样性,还了解哪些鸟类是珍稀鸟类,并了解一些有关保护鸟类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认识到,鸟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朋友。通过学习“鸟的多样性”这一节,使学生认识到如何要保护鸟类:①要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森林是许多鸟类的家园,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就是为保护鸟类多样性做贡献,不少鸟类栖息在水边或水上,所以,治理水污染,对于保护鸟类的多样性也有重要的意义。②要保护鸟类的多样性,还应该设法为鸟类创造营巢或留居的条件。对于像大山雀这种在树洞中营巢的鸟,可以在树上挂人工鸟巢,供它们繁殖和育雏。抵制毁鸟巢、掏鸟卵、抓雏鸟的行为。③要保护鸟类的多样性,在严寒的冬季,鸟类觅食困难,这时可以选择安静避风的地方,设置饲养台,在台上放上谷粒等食物,帮助鸟类度过寒冬。

三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和初步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初二生物主要内容是人体生理和卫生保健知识。这册内容与人体自身联系紧密,我们除了对自己各大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外,还要做好各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因此,做好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讲究呼吸卫生,应做到几点基本要求:第一,保持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在人多,通风不良的室内进行学习、活动,时间长了会感觉到头晕、精神不振、疲劳等,这与室内空气中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含量增多有关系,也与空气中积累了较多的水蒸气、尘埃、微生物以及人体散发的异味等有关系。为了保证人们能够吸入新鲜、清洁的空气,要做到三点:①要绿化环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稳定。并且利用绿色植物阻挡尘埃飞扬,净化空气。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室内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正常,减少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③要勤打扫环境和房间卫生,及时清除污物,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第二,不要随地吐痰。痰是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以及被黏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黏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向喉部做摆动,而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咳出体外。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等病原体,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百日咳等)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痰液蒸发后散失到空气中进行传播。在“呼吸”一章的讲授中,我特别强调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严重危害。如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烟雾事件,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放出来的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碳,覆盖在大气的逆温层下面无法扩散,形成漫天大雾。在浓雾初期,伦敦大多数市民都出现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发烧等症状,在浓雾后期,市民死亡率急剧上升。这次烟雾事件造成4000多人死亡,通过对这一事件的介绍提醒学生:现代工业虽然造福人类,但工厂的废气却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而治理工厂废气是相当重要的。“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是进行环保教育极好的教材。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及食物链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任何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人们不能随意将其消灭。如许多地方曾把狼当作伤害兽杀灭,结果草原牧场上野兔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把草连根啃食殆尽,极大地危害了牧业的发展。可见,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广泛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树立了生态学的观点,懂得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具体例子少,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适当地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材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让事实、数据说话,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后随手关掉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等。遵守环境保护法,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责。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等,只要稍加注意,就是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作者单位:成伟,九江金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明丹.把环保教育贯穿于生物教学中[J].成才之路,2011(26)

生物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创新教育;生物课堂;创新意识;创新型

教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起推动作用,已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创新社会的竞争,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会走在前列。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和课程教学都仅仅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对科学结论的分析与理解上,往往忽视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应用。须知,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乃至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往往割断了创新,割断了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认识再现,接受创新精神熏陶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路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转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具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最忌死搬教条和模式化。要想引起学生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应有创新和提高。比如,学习DNA控制蛋白质合成时,可形象地把细胞核中的基因比喻成“司令”,把遗传信息比喻成“司令员的指令”,把“MRNA”比喻成“通讯员”,司令的指令以密码的形式被通讯员送到前方战场上,翻译给前方领兵打仗的指导员。通过形象的比喻,寓教于乐。课堂像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造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讲台上,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其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学生一旦有了激情,他们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感到由衷地高兴,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心去求知,从而激发了他们生物学习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实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生物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生物知识及规律有拥有欲及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能激发创新潜力,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如在新陈代谢与酶的教学中,教师将氯化铁和新鲜鱼的肝胰脏分别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结果显示,加鱼肝胰脏的试管里迅速冒出大量气泡,而加氯化铁的试管中气泡冒出的速度较慢。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做一些趣味实验,如用广口瓶、新鲜的树叶、碳酸钠等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条件;用花盆中的一株植物茎研究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这些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既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还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课堂,声色俱全的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如讲述《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设计多媒体动画的课件,用动画展示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分裂期染色体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以及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分开向两极移动的过程,动画的展示不仅可以想象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展知识,使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提问题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生动简练地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要想提出高质量的质疑水平,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太容易得出结论,也不能太难把握适度,要让学生在解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