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5:52:01

生理学

生理学范文篇1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最新科研动态,及时补充最新内容到教学实践中,因此,科研进展融入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理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的教学观念[1]。最后,在农林类高等院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科研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3开展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措施

3.1科研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内容更新很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可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精简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删除与《生物化学》《植物学》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补充最新的科研动态,如增补“植物光合固碳与农田碳循环”“植物蓝光受体与光形态建成”等前沿研究发现[2]。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向学生介绍科研进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氛围。此外,植物生理学近年来融入了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农林类院校应该在开设植物生理学课程之前或同一时间进行《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为了保持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同步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补充植物生理学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课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可指导学生查阅并整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加深和巩固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进入后续的研究生学习或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3.2科研转变教学方法《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教材内的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植物生理学的科研新动态介绍给学生,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介绍给学生。在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方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章节时,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粮食储存条件与蔬菜水果保鲜等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启发学生利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读书指导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取和掌握知识。在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应用章节,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并消化理解相关知识[3]。第三,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加深理解与消化。关于植物激素作用、开花调控、逆境生理等章节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小组并列出讨论大纲,布置查阅文献以及收集资料的任务,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各小组的成果并加以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植物叶绿素的提取与观察的实验获得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等知识。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比如在学到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性生理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走进田间,走进滩涂,去看一下当地植物的生长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加入了一定的科研元素,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好奇,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3实验教学转为科研课题研究。在农林类高校教育中,生物学类专业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实验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但是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实验大多为比较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无需自己设计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中来[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验室条件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分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上网查阅资料,交流实验设计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5]。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科研课题,突破传统的实验材料的限制,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选择实验材料,这样既可以探讨当地植物的生理变化规律,又可以发现不同时间植物生理特性。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科研课题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实验室的相关仪器的操作,学习并掌握实验技能,还可以,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在学期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与研究发现,然后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并提交一份课程论文。这种将课程实验转变为科研课题研究方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多种植物生理相关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3.4科研纳入总评考核。既然我们探讨科研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就应该在课程综合评价考核中增加学生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评价。课程总评考核成绩=课程作业(10%)+课堂表现(10%)+课程理论考试(60%)+课程论文(20%)。课堂表现的分值,包括课堂提问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课堂状态就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气下训练学生思考、质疑能力,表达看法与见解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评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研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其次是增加课程论文的评价值。学生的课程论文可以从论文格式、论文写作水平、论文的新颖点以及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潜力。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可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入总评考核中。总评考核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结语

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的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前沿新动态,根据每章节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同时结合探究式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条件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术杰.高校《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08-110.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等.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3]张立军,樊金娟,汪澈,等.农科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57-58.

[4]王兴安,邱念伟,马宗琪.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121-124.

[5]吕金印,唐燕,张立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4):65-68.

生理学范文篇2

关键词:植物生长物质;设计性实验;初探

植物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是集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其相关课程知识于一体的实验项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1-2]。六盘水师范学院植物生理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为36学时。2015年12月,六盘水师范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为重点,我们准备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和改进,降低原来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新增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增设,充分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系统的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与植物生产类相关的工作打好基础。实施以来,在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科研素质的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3-4]。

1实验方案的设计

1.1植物材料的选择。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是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仅学过相应的基础性课程,对专业课了解甚少,植物生理学是衔接基础和专业课重要的桥梁纽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植物生产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讲解和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植物生产类的专业兴趣,也为植物栽培的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5]。因此,在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涵盖“植物生长物质”和“植物的营养生理”两个章节的实验项目“植物生长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由学生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常见的作物种子如番茄、甘蓝、辣椒、茄子、小麦等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这样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1.2植物生长物质的选择。植物生长物质是一类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由于含量很低、难以提取,无法满足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植物生长物质主要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植物生长延缓剂[6-7]。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以组为单位,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查阅,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撰写,自主选择不同的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处理浓度及处理时间来处理植物种子,对照为蒸馏水。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植物种类,结合期刊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结果,来设计出具体的生长物质(以下简称药剂)处理条件,写出方案,让教师最后把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种子萌发实验设计的整个过程、方法,包括实验方案的撰写。1.3培养条件的选择。培养条件的选择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及通气状况。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植物种类,结合期刊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结果,来选择出具体的每一种种子萌发的培养条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份材料从药剂处理浓度、药剂处理时间到发芽试验均设3次重复,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及注意事项。1.4实验方案的确定。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材料、不同浓度的药剂处理、不同的处理时间、不同的培养条件,完成了整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每4~5个同学为1小组,要求每组同学选择一种植物材料,一种生长物质,分别设计3个不同浓度的药剂及3个不同的浸泡时间的处理,分别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共10个不同的处理进行发芽试验,均设3次重复。

2实验方案的实施

2.1材料处理。学生将选择好的种子材料先消毒,以防种子在萌发过程霉变。然后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按照药品配制要求对实验所需植物生长物质进行配制,并自己总结实验步骤,绘制出实验操作的流程图和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表。本实验所需要的试剂种类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由于这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尽一致,有的需要醇为助溶剂、有的需要酸或是碱作为助溶剂,所以在配制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由学生自己配制完成。根据方案对已经消毒的种子进行不同浓度的药剂和不同浸泡时间处理。2.2发芽试验。将处理好的种子在培养皿中以滤纸作发芽床,随机选取种子50粒播于其中,放入设定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实验。2.3种子活力的测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种子活力的概念、表示、具体的测定方法及计算公式[8]。在培养过程中,从第3天开始每天定时记录发芽的种子粒数,到第9天为止。第9天记发芽率并随机选取10株测定各处理正常幼苗的下胚轴长,计算种子的活力指数。

3结果分析

根据发芽种子数和下胚轴长的测定结果计算种子活力并进行分析,如不同药剂处理导致发芽粒数和下胚轴长的差异,不同浸泡时间导致发芽粒数和下胚轴长的差异,比较哪种药剂处理可以提高发芽粒数,哪些药剂处理可以促进下胚轴伸长,以及各种不同种子的药剂处理的最适浓度和最适浸泡时间。

4讨论与总结

4.1讨论。实验指标测定完成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文献资料查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让学生学会思考研究问题。组织讨论课讨论交流不同药剂处理的最适浓度?讨论为什么有些药剂可以提高发芽粒数?有些药剂可以促进下胚轴伸长?生产上还可以选择哪些药剂处理来提高种子活力?讨论测定结果与理论的联系?并将讨论课所提出的问题及分析结果作为实验报告的讨论[9]。4.2总结。针对实验中的讨论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掌握植物生长生理的研究思路、方法,并对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功能进行深入讲解,分析植物生长物质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方法,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生理理论的理解。并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说明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给学生列出植物生长生理研究的方向,如植物生长物质间的相互影响,植物生长物质对植物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等[10-11]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5撰写实验报告

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12]。

6效果分析

生理学范文篇3

[关键词]肌肉力量训练;生理;训练方法;抗阻训练

1抗阻训练及肌肉形态架构改变的研究分析

由形态架构针对骨骼肌经抗阻锻炼之后所产生的改变进行详细分析,能够有效得出肌肉对抗阻锻炼的适应性及直接反应。骨骼肌形态架构包括大体及微观层面,前者借助影像学方式能够得知肌肉形态架构具备无创伤及精确的优势,现今MRI技术能够有效得到骨骼肌的横断面数据及信息,可是此项技术的开展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因此不易推广;而B型超声技术,是借助B超技术观察肌肉厚度情况,能够有效得出肌肉体积情况。中国医学领域鲜少有研究由大体形态的基础上针对肌肉力量锻炼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就微观层面而言,针对骨骼肌形态架构的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并且研究的方式通常是肌肉活检方法。大部分情况下是从股外侧肌进行肌组织标本的采集,并且染色处理之后借助显微镜技术得到肌纤维的相关指标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肌肉活检方法具备一定创伤性,因此使其推广受到限制,中国运动生理学领域鲜少运用此种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及研究[1]。一般来说,在进行肌纤维分型处理的时候会选择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但是分型的精确性相对较差,徐心浩等提出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针对MHC染色骨骼肌切片进行有效辨识,以12周的时间针对力量锻炼及耐力锻炼之后肌纤维亚型改变的情况进行评估,最终得知力量锻炼会导致I及IIA型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明显提升,I/IIA混合型肌纤维同样因此获得较大的比重,此外,肌细胞附近产生一些体积相对较小的肌细胞,这就表明抗阻锻炼的方式会促进肌细胞的增多。上述研究为肌肉锻炼成效评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2抗阻肌力训练方案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其研究进展

肌肉力量训练的关键就是阻力负荷。动力性渐增阻力训练期间阻力负荷的主要内容就是负重重量。考虑到应该针对负重重量进行个体化评估,因此在编制力量锻炼计划的时候往往会以满足运动员要求的动作、以运动员最多能够重复动作的次数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然,运动员最多能够完成重复动作的实际重量其实就是运动员本身力量的最大值,也就是1RM[2]。分析研究数据可知,在动力性抗阻锻炼期间,负重重量和重复次数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通常1RM重量若是出现2.5%的减轻,运动员就可以多重复一次。根据实践可知,极量与近极量负重(1~5RM)的抗阻锻炼可知使得个体肌肉力量得到显著增强,而高负重锻炼(6~12RM)能够促进个体肌肉力量及体积的提升,但是低负重(>20RM)的锻炼方式能够使得肌肉耐力得到提升。抗阻肌力锻炼计划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是锻炼组数。个体将负重攻克之后,连续性地进行训练,并且达到计划中的重复次数就是一组。一般来说,完成一组动作之后,运动员休息之后,就能够继续下一组。而以往相关专家提出,多组练习相对于单纯重复一组动作的方式,更能够使得个体的力量得到提升,可是根据大量的研究可知,一组锻炼的方式也可以使得运动员的力量得到显著提升。现今,学界还是提倡抗阻锻炼的反复次数为3~6组,若是超过6组,并不能使得运动员的力量得到显著提升。

3抗阻训练后肌肉力量增加的机制研究进展

肌肉收缩与神经-肌肉存在较大的关联性,所以抗阻锻炼可以显著提升肌肉力量,其实和神经、肌肉之间的作用机制是分不开的。抗阻锻炼之后神经及肌肉都会形成一定的适应性,进而使得力量得到提升,但是两者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现今并未明确,可是由时间层面上进行分析,在抗阻锻炼的早期,肌肉力量就产生增强的状态,但是肌肉体积还没有出现增大的现象,所以锻炼的成效是借助神经适应来达到的[3]。从整体上而言,抗阻肌力锻炼会导致神经适应,运动单位动员的数量会显著增多,而运动神经元冲动也会增强,运动单位协调性显著提升等,上述都会使得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形成的力矩增大。抗阻锻炼20周之后,肌肉就会出现体积明显增大的现象。进而使得肌肉横截面积提升,这就表明肌肉的收缩成分增加,力量增强。抗阻锻炼之后运动员的肌肉体积增大的机理,是因为肌纤维体积提升进而出现非数目增生现象而导致的。可是根据相关报道可知,长时间的抗阻锻炼会使得肌肉体积增大,并且会使得肌纤维数量显著提升[4]。

有关专家由各个方面分析了抗阻锻炼所导致肌肉增长的机理。大负重抗阻锻炼之后,男女运动员的血清生长激素含量都明显提升,男性运动员的血清辜酮含量明显提升。因为生长激素及辜酮均是典型的合成代谢激素,所以因急性运动而产生的激素含量提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肌肉质量。而肌肉生长抑制素是一种典型的骨骼肌再生肥大的影响因素,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根据相关报道可知,一次抗阻锻炼,若是锻炼者是年龄较大的人,股外侧肌肌肉生长并不会受到明显的抑制效果,但是连续性不间断的抗阻锻炼会让所有年龄阶段的锻炼者股外侧肌肌肉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这就表明肌肉生长抑制素含量的减小与抗阻锻炼导致肌肉体积增大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5]。

参考文献

[1]李焕玉,吴宁.卫星细胞、Sarcopenia与抗阻训练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0,24(9):117-122.

[2]张菊香,张鹏,陈晓萍.TGF-β/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通路对骨骼肌作用的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24(3):224-228.

[3]王金娟,王盛国.耐力跑训练对人体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118-120.

[4]徐心浩.力量和耐力训练对肌球蛋白重链及肌纤维转型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6(11):1492-1495.

生理学范文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病理生理学;外科护理学

目前,关于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正在兴起,很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多方面较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众多改革实践中,课程整合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课程整合是指将具有内在关联的各门课程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以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能够从整体认识所学知识[1]。目前,我国关于医学本科教育课程整合原则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等方面的研究较多[2],而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整合尤为重要。本研究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进行探索,主要围绕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这两门彼此联系紧密的课程展开。

1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以学科体系划分教学内容,导致很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3]。例如,关于水、电解质代谢失衡的内容(包括体液组成与分布,水、电解质平衡及调节,水钠代谢紊乱和钾代谢紊乱等)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均已系统讲授,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又要完整讲授这部分内容。如果不加以整合,就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不仅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难以突出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特色与重点。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设置模式存在内容重复、衔接不好以及与临床脱节等诸多问题,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不相符。高职医学院校由于学制短、生源层次低等原因,进行课程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课程整合的思路和举措

围绕教学整合这个中心环节,首先,以专任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师生的实际需求,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推行课程整合改革和制定课程整合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例如,在调查中多数往届学生反映病理生理学与外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然后,以行业专家为对象进行访谈,包括市护理协会专家、三甲医院护理专家等,重点了解行业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对课程整合的意见和建议,更深入地认识目前高职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基础和临床课程整合的意义。最后,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有关医学课程整合研究论文,通过Pubmed、google等网站收集国外课程整合最新文献,梳理和分析后提取有价值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整体思想和理论依据。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掌握了专任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看法,行业和学生对课程整合的需求情况等。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课程内容编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各门课程之间经常出现重复内容。例如,外科护理学包含大量基础医学知识,尤其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前期调研表明,任课教师、医院和学生都希望进行课程整合,将外科护理学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做到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又能够减少冗余的知识,更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剪切修补,而是以岗位需求为重点,形成逻辑清晰、前后呼应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课程整合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原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外科护理学相关内容整合如下:组织损伤及其护理,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其护理,酸碱平衡失调及其护理,休克及其护理,炎症、感染及其护理,肿瘤及其护理,颅脑疾病及其护理,乳房疾病及其护理等。(2)整合后课程采用模块形式,分为疾病概述、病理生理(病理)改变、护理评估、治疗护理原则及主要措施四大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教师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编写讲义。(3)每一模块均要求录制配套的微课。微课统一制作标准,短小精悍,突出模块特色,符合整合需求,适合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4)整合后课程教学和师资要求:教学应面向临床工作岗位,培养具有整体医学观念和护理思维能力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①任课教师应具备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能力,最好是具有教师资格和执业医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②教学尽量采用PBL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以病例贯通基础和临床教学内容。③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撰写通用病例。采用集体备课方式,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3课程整合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在“3+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实行,对参加教改学生的调查表明,82%的学生认为课程整合很有必要,对于系统掌握基础和临床知识有很大的帮助;74%的学生对于授课教师的评价为“优秀”,认为教师知识全面,教学经验丰富,能够较好地串联起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也表明,课程整合更利于贯通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课堂专注度明显提高。

4关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课程整合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合理、有序。课程整合是否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整合是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淡化了学科界限,解决了基础与临床知识衔接问题,提高了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4]。(2)课程整合是否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开展。课程整合后应进一步进行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PBL教学法[5]、情景教学法等,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课程整合是否能够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整合贯通了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5课程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整合对教师要求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常年讲授一本书、一门课,而课程整合后增加了很多其他学科知识,这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备课任务,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接受课程整合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由于外科护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是跨基础与临床的课程整合,因此基础课程教师应该多到临床进修学习,临床教师也要增加基础知识储备。例如,上海健康医学院要求各整合课程授课教师在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以听课、进修和临床实践的形式对其他医学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临床专家定期为教师开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指导,帮助教师快速适应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6]。(2)整合课程需要编写专门的讲义或教材。原有各门课程教材重复内容较多,整合后教材应注意避免相同内容的赘述,满足工作岗位需求[7]。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部分侧重基础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外科护理学部分应该侧重外科护理临床实践,重视临床案例分析与研讨,开展PBL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

6结语

生理学范文篇5

【关键词】麻醉生理学;案例式教学;教学效果

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课程,属于麻醉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它是联系生理学和麻醉学的桥梁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生理学在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及急救复苏等方面的应用,并详细讲述麻醉和手术影响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理解出现的相关现象和处理原则,为麻醉学专业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生理学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所学课程,它与麻醉生理学息息相关。在麻醉生理学教学中,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回顾生理学中相关理论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去吸收临床麻醉学中的新鲜知识,让他们学会用临床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学会从整体去寻找关键所在。因此在麻醉生理学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量培养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传统讲授法

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这是一种老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1]。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传承至今仍然作为主体授课方式被使用,其优点不可忽视。因为讲授法是以老师多年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所以老师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大量系统专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并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近年来,老师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融入传统讲授过程中,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另一方面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能够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增加。并且在章节讲述前和章节结束后,老师可以用一些图表进行大体展示和概括总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把握重点知识框架。但是,传统讲授法也有着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就是这种教学方法,老师作为传道者以输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整堂课师生互动较为有限,学生参与感差,思考过程少,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为使课堂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麻醉生理学课时较少,28学时,可是书本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多,难免讲授速度较快,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感觉麻醉生理学难学的原因。

2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

这种教学方式灵感来自“翻转课堂”,由于课时、技术等条件所限,不能完全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但是吸收其精髓,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本门课程讲授时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就是学生已经在二年级系统的学习了生理学的知识,在麻醉生理学理论课讲授时还需要适当回顾,因此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复习下节课将要讲述的生理学知识,然后以随机的方式选择学生上讲台讲述,板书或PPT形式都可以,要求在10~15分钟将所布置的知识点系统清晰的讲述完毕。在这里老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都准备,然后随机指派,这样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找出生理学课本进行知识回顾,避免一部分学生因为事不关己而不复习已学知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以老师角色讲授完毕后,还需要对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答疑,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在麻醉与神经系统章节,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传递以及自主神经的功能、递质和受体是学生可以讲授的;在麻醉与呼吸章节,肺通气的动力、阻力,评价指标及调节,肺换气原理,氧与二氧化碳的运输大部分是学生可以讲授的;在麻醉与循环章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生理特性、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血压及调节是学生可以讲授的。这些要求学生复习的内容,部分在麻醉生理中有扩展和加深的内容,老师要在学生讲授后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后,笔者发现了它的很多优点,首先,学生都进行了相对充分的课前预习,而且是以老师的角色去准备,并非走马观花,这样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在后面章节的讲授中,有些学生积累了经验,学会采用图表来总结,简洁清晰,看到学生们在一点点成长,作为老师还是十分欣喜。其次,这样的授课方式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当然,一开始实施时,学生们的恐惧心理大于热情,总怕自己被叫到台上,怕出丑,但是观望期过后,学生们发现,布置的复习内容并不难,而且老师也没有很严厉,最后老师都会做补充。慢慢几节课下来,听课的学生已经能够向讲课的学生提问题,甚至有一次,有同学主动要求讲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没有看手机和打瞌睡的同学。这些都已经初步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准备标准参差不齐,比如有些同学的准备不充分,上讲台后基本就是全程念书,对此现象,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的参与精神,但不肯定内容,并重新将这部分内容总结讲述。这种授课方式的缺点就是在有限的课时里,不能很宽松的让学生尽情发挥,十几分钟来演示生理中部分内容,要求的概括性极高,语句要精练,重点要突出,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完成。但是正是由于和学生这样的互动,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整个麻醉生理的讲授过程中,师生配合较好,提高了教学质量。

3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能够通过具体的情景,使隐形的知识外显,或使显性的知识内化,从而促进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相互转化。对于医学科目而言,这就是将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或临床经验方法到医学理论中寻找证据支撑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使基础知识与临床实例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感觉到学有所用,注意力较为集中[2]。在案例式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开始仅仅提出简单临床问题,如“在术后麻醉未清醒时,为什么突然改变体位可能会引起心跳骤停?”然后请学生讨论3分钟后,以小组的形式作答。这样可以考察学生是否对前面老师讲的理论知识有所吸收,能否灵活的运用在实践当中。一般来说,如果刚讲完相关理论知识,提出这样简单的临床问题,学生们基本可以很好地应用解答。后来为了更好的模拟临床情形,我们使用罗自强主编的麻醉生理学中完整案例(提前已经将后面参考答案统一收起),要求学生提前查资料,按小组准备答案及问题。在课堂上花费2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讨论,在此期间,老师起引导、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争论,最后要求每组有一名同学做最后总结。接下来,老师要对各组简单点评,主要指出重要错误,然后串讲相关理论内容。这样安排一节课,时间比较紧张,甚至在讨论激烈时,时间会超出计划。因此案例讨论课只能安排2~3次,否则理论教学任务根本不能完成。由于大部分案例比较复杂、可能综合几章内容,因此讨论时,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老师可以指定一部分查阅资料,在讨论及最后总结时,一定要把问题弄透彻了,不能囫囵吞枣。案例式教学确实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并逐步学会运用已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机体先看作是整体,然后再从局部思考问题[3]。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临床麻醉经验并且对麻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虽然在备课时也向临床麻醉医师请教了相关问题,但是在与学生的临床案例讨论中,也略有无力之感,考虑可以请临床麻醉医生参与教学案例讨论,或考虑自己去麻醉科短暂进修提升业务水平。

总之,由于麻醉生理学比较生涩难懂,未接触临床却涉及好多临床名词及方法。在麻醉生理学讲授中,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开拓思路[4-5]。但是,基础理论是临床工作的基石,所以传统授课还应该重点把握,不能一味的为提高学生兴趣而过度关注临床实例,根基不稳大厦将倾。在这里我们已经关注了以往教学的短板,就是老师不断输出,学生被动输入这个缺陷,用各种方法试图慢慢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参与。另外,就是我对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也十分关注,试图去寻找一些教学方法去引导,从目前看来,也许在麻醉生理学的实验教学中可以进行尝试。

参考文献

[1]刘国辉,朱小琴,卢佳怡,等.案例式教学与传统生理学教学的有机结合[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612-1613.

[2]陈林杰,赵宁雨,陈彬科.以案例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68-69.

[3]田吉梅,盘强文.案例式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9):1419-1421.

[4]张文靖,刘永,高剑峰.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1):323-324.

生理学范文篇6

1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提出

医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正常功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理学教学时,要合理运用临床知识进行讲授。因为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以临床应用为前提的。因而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能力。根据当前一些相关的医学院校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生理课程都是在二年级才开设的。这时学生刚结束医学公共课程的学习,因而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清楚,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生理课时经常存在盲目性,这些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对相关生理活动在病理因素上存在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获得临床辩证分析的能力;二是缺乏对某一生理活动与整个机体活动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三是缺乏对所学的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工作关系的认识,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够对自身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要采取解决措施。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医学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典型病例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生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来开展教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融入不同形式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2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应用

相关的课程小组在对当前医学生理学典型病例教学策略进行制定时,可以先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然后再由部分教师组织教研来确立生理学课程中引入典型病例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对病例的选择标准,之后再让专业的教师来对选择的病例进行筛选。在这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对这些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能使各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病例来解释。在制定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典型病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对于生理学典型的病例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2.1授课前悬疑病例导入法.教师在进行生理学教学时,要能够根据其讲解的主要内容提出针对性的相关病例,进而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带着悬念和疑问进入到其讲解的内容当中。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兴趣,而且还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当教师讲解关于“肾上腺内分泌”这节知识时,其就可以针对教学的重点,也就是糖皮质激素。为了能够让学生较好的理解这节知识,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畏惧心理,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这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带动起来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就会变得集中起来。因而学生在教师讲解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就能够很快地抓住知识的精髓[3]。2.2授课中病例举例法。教师在讲解生理学基础的过程中,要能够引入相关具体的病例来给学生讲解,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所教的知识让学生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规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甲状腺内分泌”这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在讲解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后,针对其促进生长作用的特点,与生长素对比后,可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幼年时期缺乏生长素导致侏儒症,而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呆小症?”(2)在讲解甲状腺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后对学生提问:“甲亢患者出现怕热喜凉以及食量大却日渐消瘦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学生提出这几个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对这节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总之,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生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2.3授课结束病例提问法。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的理论内容后,其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的重点选取几个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来对临床现象进行相应的解释,并且还要提出对疾病的治疗原则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尿的生成和排出”和“胰岛内分泌”这部分知识时,在完成教学后,就可以提出问题:“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多食、多尿、多饮以及体重持续减轻的临床症状?”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扩展了学生在生理学知识上的视野[4]。

3结论

综合上述,医学生理学的典型病例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在生理学上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进一步的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运用典型病例来进行教学,既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生理学知识的重点,还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总之,这种教学方式有效的带动了学生学习生理学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蒋明茗 柳青婷 李罗嘉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海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光弟,马骥超,夏吉勇,等.典型病例教学法在临床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1):35-36.

[2]ToyEC.Casefiles:physiology[M].Beijing:People'sMedicalPublishingHouse,2007:3.

生理学范文篇7

【关键词】LBL;PBL;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研究病理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阐明疾病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学科。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同时涉及各种临床问题,而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尚未进行临床实习,“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理论知识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学习压力大。因此,在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在LBL教学基础上,引入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情景问题开展讨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为了使以上两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开展了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5年9—12月,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个班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名学生。对照组学生男12名,女38名,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3±0.4)岁。实验组学生男15名,女35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1.5±0.7)岁。两组学生高考录取均为普通本科高校2表第一志愿招生,对照组和实验组为同步教学班,授课教师和基础课学习内容相同。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高考成绩、医学基础课学习内容和授课教师资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LBL教学法。实验组采用LBL和PBL结合教学法。两组学生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8版本科国家规划教材,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两组学生的教学设计相同,课程包括总论部分8章,各论部分4章,总学时共48学时。实验班在总论部分“酸碱平衡紊乱”和各论部分“心力衰竭”这两章内容组织两次PBL教学法,每次教学时数6学时,其他章节与对照班的教学模式相同,由相同的教师采用LBL教学法教学。1.2.2PBL教学实施。1)课前准备:教师针对这两章教学内容、知识点设计临床情景案例,将案例置于生动真实的情景中增加学习趣味性和生动性。课前将实验组学生分成8~10人/组,以小组讨论形式组织PBL教学。2)小组合作:讨论时组长主持,每个案例分幕发放,通过交流讨论、问题探讨、成果分享、绘制机制流程图等环节培养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3)总结与评价:学生全面总结案例,教师适当补充,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等环节反馈教学效果。1.2.3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部分,主观评价为学生问卷调查和自评互评量表信息反馈,客观评价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考试试卷和教师阅卷方面均无差异。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分为客观题(名词解释、单选题、简答题)占60分,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主观题(病例分析和问答题)占40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后,结果显示(见表1):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考试平均成绩和优秀率(≥80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比较。对两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00%,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以α=0.05检验标准,两组学生在“是否提高学习兴趣、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知识拓展、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上的差异显著,实验组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BL与PBL结合教学无论对老师和学生都有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情景案例的过程中,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课上引导学生课上讨论节奏,启发临床思维的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的学生参与度。同时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LBL与PBL结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5-6]。

3讨论

生理学范文篇8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总结;整体性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教学中结合三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总结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共性的误区及改进方法:

一、习惯死记硬背学习方法

病理生理学的前期课程大部分需要学生记忆,很多学生误以为学医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习到病理生理学时,还延续了惯性思维;部分学生则是平时忙于社团活动或其他事务,选择在考试前背题库等。这样的结果一是考试成绩不高,二是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中都强调理解基础上记忆,如单纯性酸碱失衡的试卷分析表明名词解释几个年级的得分率都不高,究其原因,绝大部分学生是死记硬背了,在考试时因为没有理解确切机制,经常容易答错或把几个概念混淆。鉴于此,我们在研习时提出三个问题:①pH公式是什么?尤其是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什么问题?②pH正常能说明没有酸碱失衡吗?分别是哪几种情况?③单纯性酸碱失衡的4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共同点又是什么?其实这三个问题都和公式有关,分子上HCO3-是代谢性因素,分母上是H2CO3或PaCO2是呼吸性因素,从数学角度在分子和分母分别对pH的影响是正变和反变且pH取决于二者的比值。在此基础上直接切入到单纯性酸碱失衡的概念,此时,只需要结合定义理解4个概念的共同关键词“原发性”,进一步纠可以理解pH正常的第二种情况代偿性的酸碱失衡。解释清楚这三个问题,后续学生分析血气指标的变化就变得异常简单,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各项指标的意义。再进一步结合实际再引入案例分析: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不能快速补碱?既是对知识点的再理解,也是结合临床实际的应用及对机制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减轻很多。

二、疏于做总结分析对比,增加学习时间和精力

缺氧章节的四种类型的缺氧,几个血氧指标的变化课堂基本都可以理解,学生觉得难度不大,但过一段时间再来回顾,比如阶段性测试某患者血氧检查结果是:PaO2正常,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含量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其缺氧类型为A.组织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循环性缺氧D.低张性缺氧E.以上都不是此题的答案如结合表1的横向和纵向总结,可迅速得出答案,学生借此更容易领会总结对比的魅力。教学中前边的章节我们会不断地总结引导,后续的章节我们就会让学生自己总结。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总结分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进一步,我们采取部分换位教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一个知识点完整复述出来,能准确复述出来,学生一定是理解且记住了;若能更进一步,再将其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说明总结分析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讲完,同学若能听懂了,受益的是两个人,讲的学生一定更有自信了,听的学生也理解了知识点。这是一种主动的吸收、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精华,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过程。因此,总结和分析能力及内化的能力非常重要,借助这种思维引导,让学生体验对比总结的乐趣和优势,节约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能事半功倍。在引导中同时强调注重个体学习风格特点,建议学生摸索自己更适应的学习模式,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三、分析案例时“整体性”观念难以建立

病理生理学是承接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因此在学习中要特别强调整体性,但学习中又是分具体章节学习的,在案例分析中,经常发现学生的思维局限性,一个完整的案例很少有能全面分析的。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强化学生的整体性观念:1.逐步引导:从第一节课谈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引起学生注意,如课本上提到糖尿病患者局部皮肤瘙痒、溃烂,是全身性血糖持续升高的毒性反应。到水电解质过渡到酸碱失衡章节的课前问题“试述频繁呕吐引起低钾血症的机理”,答案(1)胃液中含K+丰富,频繁呕吐必然导致K+大量丢失;(2)胃液中HCl浓度很高,H+和Cl-大量丢失,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在碱中毒时,细胞内H+向细胞外转移,而细胞外K+则向细胞内转移;同时肾小管排H+减少而泌K+增加;(3)大量胃液丢失可致ECF减少,刺激醛固酮分泌增多,后者能促进肾小管排钾增多。逐步建立各章节内容的整体性。2.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水钠代谢中高渗性脱水在补水补钠的基础上还需要适当补钾,高渗性脱水的主要失液部位是细胞内液,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借此把钠钾代谢联系在一起。3.结合实际生活:在案例教学中选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鼓励学生在分析中注重整体性,增强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总之,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高的课程,在学习中提倡用全局、动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倡课堂与网络、局部与整体、经验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在教学中用以上教学方法极大程度的促进了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学生也热切地反映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生理学范文篇9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PBL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和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学生学好病理生理学课程,为后期临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近年来,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更适合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2级、2013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为研究对象。2012级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1389人,2013级临床医学生湛江校区1309人。两个年级年龄结构无差异、前期的基础课程成绩相近,具有可比性。2012级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2013级学生采用PBL教学法。

(二)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录像等方式进行理论课的授课。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学习,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为主进行复习考试。形成了系统、稳定、扎实的理论式传统教学法。(2)PBL教学法。①前期准备。PBL教学需要小组间发言讨论,因此课前现将学生分成每5-6人一组,以小班(35人左右)形式组织PBL教学。病历是PBL教学的主体内容,是PBL成功开展的基础,是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病案的选择和编写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一份好的病历,教师对讨论结果的预测与学生讨论涉及的知识范畴至少有60%以上相吻合,才能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病历[1]。教学前筛选相关临床病历资料,所选病例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楚,篇幅不宜过长,整体内容不超出学生已学知识范围。病例涉及面较广时,就适当精简,将当时未学到或所学知识不能理解的内容删除。病例中能够隐藏许多问题,问题相对独立、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学生能够从病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的问题,反反复复,不断升华和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②组织实施。教学时相关病历资料发放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在讨论时,不仅能够完成教师课前预计应涉及的知识点和范围,学生可利用多种途径(书本、网络)查阅相关文献,就老师布置的问题完成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选派代表准备在课上讨论阐述本组观点。其他各组学生可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双方自由进行辩论,但指导教师要对在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以免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耽误课程进度。在各部分讨论结束后,指导教师对入学生意见一致的问题可做一简要总结,而对于各组间存在明显分歧的问题应做较为详细的讲解,以利于学生梳理出正确清晰地思路。课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病例总结,以书面形式上交,并对自己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更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评价方法。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客观的评价应试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命题的试题,通过笔试进行评价。出题原则为:回忆、理解问题占总分70%,以选择题、概念题及简答题的形式考核;分析、综合、应用问题占总分30%,以选择题、论述题及病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核。两套题的难度系数相当。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评判结果,试卷按统一的标准答案评卷,然后输入本校的教学考务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PBL教学的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学生根据病历讨论以书面报告进行总结。通过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学双方面得到提高。

二讨论

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rster大学创立的[2],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PBL的基本理念是“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及团结协作等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3-5],这些正是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所缺乏的。

(一)PBL教学法的优势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座谈发现很多同学表示:PBL教学是小班完成教学活动,拿到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后,通过对病例中主要疾病的诊断,对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变化及治疗原则的讨论,不但串联了相关知识点,而且构建知识学习网络;将临床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思维的形成。在课上每位学生都需要课堂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既促使大家积极思考,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对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每个学生都需要围绕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展开讨论,能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渐理清思路并发现自己思考问题时的不足。主动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就某一知识进行深度的和高效的探讨,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教师沟通的能力,教师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加强了学生、教师的双向交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对教师而言,教师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不是“填鸭式”的灌注知识,而是教授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则有更高的要求,钻研业务,增加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内、外、妇、儿科等临床知识),还要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PBL教学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驾驭教学的能力,掌握和控制讨论的节奏。当讨论脱离主题时,教师要把知识范围加以限定,引导学生步入主题;当讨论冷场时,教师要把把僵局打破,及时给予有效提示,使讨论重新活跃起来。要求教师能驾驭课堂,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和完善教学方法,定期接受专门教学技巧的培训和指导。

(二)PBL教学法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表1,2发现,尽管我们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期末考试成绩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组并无优势。分析原因:教学体制仍沿用的是过去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时数、一般在56学时,我们只是在最后的章节开展,大多学生刚开始有兴趣这种新教学模式就结束课程。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全部实现PBL教学,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沟通。现在进行的部分课程的PBL教学,仅仅是一小部分的章节,大部分教学内容还要通过大堂授课的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PBL教学的推广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是一项系统、整体工程,PBL教学模式实现的关键涉及到教学体制的改革。我们在通过座谈也发现,PBL教学的效率低,本科学生第一次接触病生的病例讨论,缺乏经验,无法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部分学生存在懒惰心理,对知识的渴望度不够,还依赖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有些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弱,要其在短时高效的查阅相关资料并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这种能力的培养尚需一段时间。还有些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言条理性和逻辑性较差,与同学交流讨论较少这也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背景、性格有关。综上所述,PBL教学法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知识的系统性还相对较弱,全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国国情,应当注重知识的衔接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目前,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希望PBL教学法能够和更多、更好的教学实践方法相结合,使我们的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能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朱晓辉 孔霞 李明勇 何志巍 李蓉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3]董雅洁,卢锴锋,孟凡星,等.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60-62.

生理学范文篇10

[关键词]PBL;生理学;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近年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一直是国内外生理学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1-2]。作者从事生理学课程教学以来,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所在单位也一直积极地开展并改进PBL教学法和手段。本文就生理学PBL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1)阐述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学PBL教学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2)讨论生理学PBL教学中可能的优缺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选择什么类型的问题

[3],是科研学术问题还是临床实践问题[4]。医学生本科阶段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医学、治病救人为主,因此更多地偏向临床方向施教本无可厚非,但医学的发展还需依靠科学的进步,而也有相当多的医学生毕业后即将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在选择教学相关问题时,2种类型的问题都应适度涵盖,但也应分清主次,根据学生专业定位去选择侧重的主导问题。就采用的临床为主导的问题而言,大部分临床实际情况被忽略,教师应该怎样将临床问题转换成教学问题,或是怎样表述这些问题能更便于学生理解呢?在临床实践中,常有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沟通不足的情况,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与医生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受医生或患者个人的性格或态度影响[5]。这些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少被囊括在教学当中。截至目前,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依然鲜被关注。部分学生在临床上遇到这些实际问题时,比如遇到了受刺激而反应过激的患者,会通过减少与患者的交流来避免冲突的产生。有的学生认为这些与患者实际的接触和医疗实践不相关,也有另外一些学生则相信这些交流问题会随着临床治疗的进行而自动消除。然而,依然有部分的学生意识到临床工作中的实际交流技能也是需要他们学习的课程。而且,在学习基础课程期间很难学得这些沟通技巧。生理学教师还应该考虑的是选择的问题倾向于临床的程度[6]。培养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成为治病救人的医生,然而许多医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临床,也可能成为教师、研究员、辅助科室技术人员等。而且,作为系统学习临床知识之前的基础课程,学生在现阶段不需要诊断患者,也不需要进行临床检查。相反的,他们在现阶段需要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碰到的患者解释可能的、合理的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机制,并且评估临床结论的有效性。因此,在现阶段过度地强调临床诊断、治疗反而不利于医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科学,生理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解释人体自身的活动规律外,其更注重科学、逻辑性,这也为以后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培养提供了沃土。最后,生理学教师面临的是PBL教学的问题来源[7-8]。有些来自于文献资料,有些来自于自己科室积累,而有些是真实的临床案例,还有些则是结合教材及临床案例撰写的病例。最理想化的情况是,这些案例由资深的临床医生去撰写,他们临床经验丰富,撰写出来的案例将更加合理、翔实。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临床医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这些事情,因此,很多由基础教师虚构的病例被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这些虚构的案例中,大量熟悉的基础理论可能被机械地整合到这些案例故事当中,看似合理,然而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比如,学生可能会通过一些案例中的诱导性描述去判断这个病例中的患者是肺炎或者肾炎,然而他们很难判断究竟程度如何,有什么并发症。

2学生学生在PBL教学中可能面临2个主要问题

[9]:首先,PBL教学中的情景或问题和最终考试究竟有多大的相似度;其次,如何才能顺利地通过课程。学生可能会思考如下问题:怎样才能花费较少的努力来完成生理学课程;怎么应对问题导向式生理学课程;问题导向式生理学课程的临床相关性如何;这门导向式课程也许需要改变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学生会首先关心最终的考试内容组成如何?若是平时上课采用PBL教学,那么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是没有办法通过案例问题将所有的知识点囊括在内的,那么学生也许会提出相关疑问:是否平时上课的内容纳入最终的考核中,而平时没有讲到的内容将不纳入或少纳入考试范围?其次,学生也会思考采取何种策略通过这门PBL教学的生理课程。在PBL教学中,究竟是要完成更多的课后作业,还是要参加更多的课堂活动。在教学尝试过程中,教师常通过一些手段来增加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如增加平时家庭作业或课堂活动在最终考试中的占比。但这些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平时努力学习生理学理论课程的动力[10]。而教师流于表面的形式化、偏向性地教学,看似取得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实质掩盖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的事实。再次,学生也可能会主动提出更改教学模式或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倾向于听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许会提出增加类似内容的建议。而医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很多时候是枯燥的,适当的兴趣引导加上大量的努力才是最终学好医学课程的关键。

3生理学PBL教学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