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十篇

时间:2023-04-06 02:53:17

生理学

生理学篇1

【关键词】 生理学;医学生;学习;体会

作者简介:杨镇源,从事生理学教学研究。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对于大多数医学生而言,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是令人困扰的一件事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以为坚持传统的三段学习法: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符合人类大脑的记忆遗忘曲线,在当今依然是经典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实验训练,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载体,以提高学习效率。

1 重视传统方法,坚实理论基础

1.1 坚持预习,达到感知

预习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应忽视的重要环节。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1]。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初学者来说是抽象而不容易理解的。我们需要结合已学的解剖学知识并充分地调动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去加以理解。正因为如此,我们方不可忽视预习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就不能更多、更清楚地弄清楚需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容。WWw.133229.coM前面的知识未能很好地掌握,后面的就困难更多,因此就失掉了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于是就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全盘皆输。我们只须坚持预习课程,对知识达到整体的感知。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对半解和未解的知识点作以标记。从而可以在后续的听讲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要联系解剖学、组织学等知识,将结构与功能活动统一起来。

1.2 课堂听讲,加深理解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运用自身的认知系统,对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已进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的接受完全的全新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有选择、有侧重的进一步的理解吸收。我们对知识点有熟悉的似曾相识之感,就不会从心理上产生畏难甚至排斥、放弃的情绪。从而,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帮助我们进一步明晰自己的理解层次,并能掌握这些知识点。进而,能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更利于培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听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对预习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进而达到记忆;对半解和未解的内容可以帮助理解并掌握。所以全身心地认真听讲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预习和听讲的紧密联系均十分重要。生理学的学习更是不能例外。当然,教师们在讲授的过程中,需尽力做到易化知识内容,使之通俗易懂,尽量运用“学生化”的语言来阐明问题和理论。并设计一些科学、合理可行、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创造能力。例如:李香兰等[2]探讨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互动式教学法”。其具体作法是同学以“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

1.3 加强复习,促进记忆

通过课堂听讲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所学内容,大脑的识记达到了一个只是兴奋点。但是,在此基础之上要达到记忆的程度,还需“趁热打铁”。这就需要在课后完成一些针对重点难点的练习题。题型应当囊括常见应试题型,尤其是多项选择和辨析题型的练习。通过习题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分析判断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达到理解记忆。杜武英等[3]建立了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类国家题库引导习题训练以及干预式国家题库出题考试的教学和考试方法,经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 培养实践技能,加强理论知识

生理学是实验科学,加强实验环节,能体现学科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4]。积极利用实验环境,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操作技能,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发挥了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如做动脉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实验时,通过分组播放录像、示教、操作和考核,我们应真正理解血压与心音的形成机制,掌握动脉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做血型测定时,要学会提出问题。“配错血将会造成样的严重后果”,进而严肃了实验态度,严谨了实验操作也自然会认真、独立地完成实验。做血液凝固实验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何术前总要对患者测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四项”、“皮肤受损伤口流血为何不需处理过一会儿自然会凝血”,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地思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科学地探讨,提高了实验学习效果。实验训练不仅在于帮助我们验证、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专业操作技能、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例如:通过动物实验时,我们学会正确的外科基本操作;做人体功能测试实验学会了规范化的测血压、听诊等临床基础操作技能。从而把基础的理论学习与临床操作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使我们明白,所学必有所用。

3 利用信息技术,深化理论认识

生理学知识很抽象,传统的板书、挂图、投影仪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通过多媒体学习可增强感性效果。如心脏的泵血功能、尿液的生成、肌细胞的收缩等重点、难点的知识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运动和展的过程,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抽象的知识以动态形式出现在面前,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明白。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也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

总之,培养学习兴趣排除畏难心理十分关键。上述几个方面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步,对于生理学的学习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延而广之,对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玲爱.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2 李香兰,崔勋,金元哲. 浅谈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63-764.

3 杜武英,汪萌芽,潘群皖. 生理学国家题库考试及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35-736.

4 陈光倩. 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4):74-75.

生理学篇2

一、以生为本的管理科学内涵

以学生为本,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倡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正视学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价值、维护学生的尊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管理,主张的是制度管人,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体现的是制度的严肃性、管理的规范性。作为两种重要的学生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与严格管理看似矛盾,其实二者并行不悖。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转念上的转变是首要的。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有责任,要有创新。传统的做法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要求学生如何如何,而在为他们着想,从他们的要求出发这方面,我们做得还非常不够,有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更有利于学生进步的空间,这与严格管理的最终追求也是一致的。因而在现实中,不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忽视“严格管理”,更不能借“以学生为本”之名,行“无管理,做老好人”之实。

二、实施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以往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热衷于“视线”管理,习惯于把学生放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实践经验表明,“视线”管理容易导致学生“视线之内守纪律,视线之外犯错误”的情况发生。而强化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启迪人的觉悟,把管理和育人统一起来,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的思想觉悟好,平等和参与意识强,对这样的学生如我们要发扬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正当需求和合理诉求;对学习有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关照,多疏导;对于一贯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学生,在批评的同时,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真正意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民办高校,这些学生在高中大部分被认为弱势群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所以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们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怀,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严格执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以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原则。

3.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网络,媒体等等,特别是对于西方媒体对我国正在发生的大事或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事情进行不符合实际的报道,有些学生是非观念混淆,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判断。鉴于此,作为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新闻热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把学校的管理压力和纪律约束转化为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的动力和热情。

4.培养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还是要落脚到人才培养,不可以动辄以加强管理为由,限制学生发展空间。要建立和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拓宽育人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根据专业需求,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长学生能力素养,促进学校的安全稳定。

5.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大力加强班级民主建设。

我们鼓励那些学习成绩好、专业思想和学术视野好的同学来担任干部,并要求班干部学习成绩不得低于班级前三分之一。学生的民主意识强,就愿意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要把他们的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好,把学生干部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到一起,促进班级学院民主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全员育人

我们必须承认,单凭学生工作干部和班主任的力量去做学生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广泛地树立“全员德育意识”,更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资源的整合。资源首先是各位业务教师,他们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对我们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听取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我们应该特别利用这部分资源,例如,请他们讲座,参与学生们的各种讨论活动、为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建议,请他们给我们的工作进行业务把关。其次我们认为资源来源于学生,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应当充分的相信学生,我们学院很多重大活动的计划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我们只提修改意见,很少反对,极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生理学篇3

就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学习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因素,一为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2、来自学校的压力。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他们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觉时,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2)考试的负担。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同学间的竞争。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除了学习,他们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他们在参加集体比赛失败时,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大家受到责备时,他们会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和同学吵架以后,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在别人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他们认为赚钱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不一定会有钱,有钱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识。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要离婚,今天你出门,明天我不回家,这星期跟着妈妈过,下星期就跟着爸爸走。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他们在同学笑时,也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又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平时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很害怕去人很多的地方。有时他们一个人在家时,又感到特别的孤独。经常会突然想哭,又想突然大声喊叫。他们有时也想过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甚至有学困生出现过“自己还是死了好”的念头。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中队辅导员,笔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档案

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

1、问卷调查

(1)、对学困生实施测验的指导语是:“这个测题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请按照你平时所想的如实回答。”这样做,无疑首先舒缓了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回答方法: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和“不是”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回答纸上相应地附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英文字母,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在相应的英文字母上画上,即:你如果选择“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a”字母上画上;选择“不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b”字母上画上。按此方法对下列两个“例题”进行练习。

如、早晨起来,你是否感到头痛?

a、是b、不是

如、你是否考虑今后的事情就感到头痛?

a、是b、不是

经过100题的测验调查,把学困生的以上心理问题归结为六大类:一、对学习的焦虑;二、对人的焦虑;三、孤独倾向;四、过敏自责倾向;五、恐怖倾向;六、冲动倾向。可以根据答卷情况分析出该生偏向于那类心理问题,然后从家访入手,掌握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第一手材料。

2、家访谈心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语,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家却异常活跃,性格开朗;有的学困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而在家则表现得极为自私、懒惰,不愿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困生经过家庭离散的打击,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更使其心理日趋失衡,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等等。针对种种情况,教师的谈心必不可少,或是对其有关人生的畅谈点拨,或是对其平时言行举止的宽容,或是对其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对其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等等,使这些孩子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教师通过这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帮助他们形成真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教育过程中的前后变化。

(二)、分析情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如案例1: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后来抚慰他封闭的心灵。如案例2:有一位学困生因父亲盗窃入狱后,性情变得压抑、自卑。我们可以让他仔细观察,到底同学对他的态度如何。经过观察,让他认识到: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他有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喜欢他,并且引导他,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行了。又如案例3:一位父母离异的学困生常欺侮同学(用刀子划人家),原因是:同学们常常笑他,他一见同学笑就生气。我们可以这样帮助他:要搞清同学们为什么笑?笑什么内容?从而使他认识到也有个别同学的笑不怀好意,但大多同学的笑是善意的。另外,告诉他笑是人的权利,不可能制止别人笑的权利。又如案例4:一位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生得笨,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于是,他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外不做作业,有时还逃学。这时,我们可以给他讲童第周和爱迪生的小时侯以及一些名人名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他,只要肯努力,学习成绩一定能提上去。这种充满爱心的引导教育,如春风化雨,能滋润学困生的心田,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开设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开展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五)、引导保健

生理学篇4

一、发挥目标的定向作用

摒弃简单的将目标与成绩挂钩的思维,引导学生将目标分解到听说读写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版块通过目标的实现从情感和认知上肯定自我,用版块目标或阶段性目标的完成适度地消减消极的自我焦虑,变消极的自我焦虑为积极的自我焦虑,促进自主学习。同时为学生设定环境目标,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规避母语环境,创建单人、双人、多人的外语自主学习环境,语言环境达标的基础上用环境驱动意识,用目标引导意识,发挥目标的定向指引作用,提升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

二、用赏识激励对策维持学习动机

Henry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能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进度安排等可以有效判断出学生是否具备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其中难点无疑是学习动机的有效维持。动机源发于内,易受学生自我焦躁的抵消,可通过教师的外在推动力维持自主学习动机。从学生管理角度而言,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从学习任务的下达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唤醒者,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用正面、积极的肯定和砥砺取代直接干预,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赏识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为其建立自信,打消焦躁,帮助其维持持久的自主学习动机,进而促进自主学习方法和内容的探索与提升。

三、促进多媒体与自媒体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生理学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生心理;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工作说到底,其实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要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那么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学生管理呢?这将是本文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对高校学生心理的把握

学生想要怎样的学生管理,取决于学生在高校中他想获得什么,是知识,是能力,是经验,还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学生希望的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在学校中的生活,让生活充实而精彩。但是目前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共同管理下进行的,有关的机构有很多,职能交叉,没有明确的管理范围,使得学生管理混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要是在学校办理什么手续,需要跑很多的地方,而且效率极差,所以我们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并且应该建立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管理机构,只有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往往只注重外在的学生事务管理,抓出勤率和各种考评,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与学校的管理政策对抗,起不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消除学生对学校的对抗情绪,实现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相互促进达到统一,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天性释放,让学生做真正的自己,这样的管理方式会让学生感到舒适,也让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成功顺利的开展进行。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

基于学生对自身有许多的要求,希望让自己成为人才,所以学校在管理中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加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让学生借此机会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身处校园,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健康的心理都能促进管理工作,高校应该为了让学生早些接触社会,成为有用人才,所以学校的学生管理机构应该为学校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增强学生的专业化,这样才符合学生对学生管理的需求和希望。让学生组织,社团加入到学校的决策中,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一分子,能够让学生与学校关系融洽。对于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一些管理机构有学生来管理,这样就可以选拔出最优秀的管理人才,逐步适合社会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学生在学校中希望得到认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应有的奖励,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措施中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可以在公平的竞争后获得付出努力后的成果。激励的目的要为学生好,激励的目标要灵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激励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一定要依循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把握激励方法及特点,逐步完善教育激励机制,确保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工作,在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时,会更游刃有余,这一切将关系到学生之后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学生心理,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三、总结

在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的管理模式都在不断的改进与革新,“以人为本”也是各行各业在管理中所采用的核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把握学生的心理,明白学生想要什么,“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依据这点来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便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完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从而完成高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徐顺玉,孙景福,王清春.高校学生管理应实施人本管理[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院),2005

[2]黄小云.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3]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

[4]方江华,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

生理学篇6

关键词:生活;地理;教学;课堂内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48-01

在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那么,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呢?要切实履行这一理念,就要重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本身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老师更多地以学生所具有的“地理知识”为出发点,学生熟悉的生活事实进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知识点在他们的眼中将变得具体、生动、变得令人感到亲切。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地理素养得到发展

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这对学生地理素养培养有很大作用。正如华南师大附中冯丹老师所讲,他们学校几乎每年暑假都要举行地理野外实习的道理是一样的!

3.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课堂上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地理网站,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和领域。如教师就当前热门话题“沙尘暴现象”出一遍论题:“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少同学课后通过各种媒体查资料、收集信息,提出不同的观点,如:沙尘暴造就了黄土高原;有助于海生物生长;有利于成云致雨;缓解了酸雨等等。像这样的辩论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课余通过广泛渠道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查找过程中对地理课产生了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里问题的良好习惯。

4.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变动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

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9点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开展活动,拓展学习

课外活动可以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1 野外方向的辨别: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春游和秋游,我都会利用这一机会与学生探讨在野外如何辨别方向。得出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太阳东升西落;晚见峨眉月在西方、早见峨眉月在东方;还有通过星座、手表、罗盘、树冠等方法能辨别方向。并及时引导学生外出旅游应注意哪些安全知识。

5.2 设计旅游路线: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列车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5.3 观察天象,做短时天气预报: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的天气预报准确度已经相当高了,加上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们只要每月付两元钱的短信费,就可以知道每一天的天气了。但是培养学生观察天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及分析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能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真态度,所以我们坚持气象小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一天气温的变化、降水的变化、风力大小的变化及天上云状的变化(如浓积云、积雨云、卷云、伪卷云)等等,同时也让学生对本市的天气作出预报,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及负责精神。

6.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生理学篇7

关键词: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静坐少动行为;体力活动流行病学;低强度体力活动

中图分类号:C80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001-06

1 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Inactivity Phvsiolo-gy)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早在18世纪,医生就意识到长时间坐着/不活动与全身健康之间有一定联系,但直到1953年的JerryMorris关于体力活动不足与慢性疾病风险高度相关的研究结果公布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项调查研究发现,同一趟车上的驾驶员比售票员的腰围更粗,死于心脏疾病的风险更大,证明了体力活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这一著名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此大大推动了对体力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广泛研究。直至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及一些癌症具有重要作用。美国运动医学会最新颁布的运动处方指南确指出了体力活动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类型,建议每个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min中等强度(每周5次)、或75 min较大强度(每周3次)的有氧运动,或中等和较大强度相结合的运动;每个成年人每周应该使用多种运动方式和器械设备,针对每一个主要肌群每周进行2-3次抗阻练习。为了改善关节活动度,成年人每周应该进行2—3次柔韧性练习;对于有较好运动能力者,每周可进行2—3次综合功能练习,如太极、瑜伽或球类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每天约1/3的时间用于睡觉,剩余的16 h中,即使每天运动30min,仍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处于静坐少动或从事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因此,即使是满足推荐运动量的人仍然可能较长时间处于静坐少动状态。一项利用加速度计研究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结果显示,只有1%~5%的普通人在清醒状态进行了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运动,0.5%~1%的人每次运动时间持续了10min以上。静坐少动生活方式的加剧,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体力活动流行病学研究首先发现了其对健康的不利影响,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不仅与多种疾病相关,而且是独立于运动的风险因素,这为静坐少动行为方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相关的生理生化及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开展,2003年,美国Marc T.Hamilton等提出应该关注人体静坐少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之后随着逐渐明确静坐少动行为方式带来的影响并不等同于体力活动不足对人体的影响,为了研究静坐少动行为与全病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风险、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以及肥胖之间的关系,运动科学专家意识到需要对静坐少动和体力活动不足引起的生理变化进行深入了解。至2007年,Marc T.Hamilton首次提出了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理论的设想(inactivity physiology),他将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久坐和其他要求不活动的行为起的急性和慢性有害健康生理反应,这无关于人们是否达到目前指南所推荐的运动量,而且缺乏体力活动在生物学上并不等同于运动过少。Hamilton认为有四点理由对其理论进行支撑:1)确定持续的静坐少动是某些疾病如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因素,这将对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静坐少动的时间是独立于参加运动行为的独立风险因素,并不是单纯的运动生理学的反方向效果,有其独特的特征。3)静坐少动生理学已经有了一些明确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4)不参加运动的人群,校正年龄的影响后,冠心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肥胖的发病率并不随着体力活动的进一步缺乏而增加。

尽管Marc T.Hamilton本人对其提出的静坐少动生理学理论的设想明确表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支持,但这一理论却得到了著名运动科学专家StevenN.Blair的推崇,在其2012年出版的《体力活动和健康》(第二版)(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中用独立章节对其论述,将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是日常生活中久坐和其他要求不活动的行为损害健康的一种模型,可以引起急性或慢性生理反应。这无关于人们是否达到目前所推荐的运动量,而且静坐少动在生物学上并不等同于体力活动不足。这个模型还认为,静坐少动行为方式能迅速激发强烈的细胞和分子信号,从而引发相关的生理反应。

目前,这一新的理论及相关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2012年第59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上的主题之一即为认识防止静坐少动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性,并设专题对静坐少动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进行讨论。

2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静坐少动

现代交通方式、交流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的改变已经减少了人们的体力活动水平和能量需求。现代人生活在鼓励静坐少动的生活环境当中,人们经常处于坐位——工作时、开车时或在家时。坐可能是人们最普遍的行为。对很多人来说,坐的时间甚至超过了睡觉的时间。

Levine在非运动性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和20世纪60年代对消瘦和肥胖女性的研究中,测量了日常直立(包括站立和慢速行走)和静坐少动时间(坐卧),发现,在办公室的时间、肥胖、衰老甚至是对孩子们有约束的课堂,都与静坐少动的时间直接相关。平均来说,以静坐少动方式工作的人,每天大约有9~11h处于坐位或斜卧位。案头工作的人群大约有75%的工作时间(6—7 h)处于坐位,学生在课堂上超过95%的时间处于坐位。在闲暇时间,大约有4 h或更多时间处于静坐少动状态,如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看书。再加上吃饭、交通和社交等处于坐位的时间,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正常、没有关节活动受限的健康人在一天24 h中仅仅有2 h不处于坐位或卧位。

更严重的是,人类可能还没有到达体力活动不足的顶峰,因为人们不进行锻炼但能量消耗却仍然高于静息状态,很可能是这些人每周处于坐位或卧位时仍有40—50 h在进行维持姿势的肌肉负重活动,说明那就是人们并没有达到体力活动不足的极端情况(完全卧床)。

为了更好的理解、研究静坐少动生活方式,StevenN.Blair等把人体生活方式分成了4个差异显著的静坐少动和体力活动模式:1)高度静坐少动、高度运动模式:有着较长静坐少动时间,但同时又通过连续的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的运动满足或超过了运动处方指南所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这样的人可能是一个案头工作而且喜欢看电视的年轻人,但同时还在准备一项体育比赛。2)高度静坐少动、体力活动不足模式:有着较长的静坐少动时间,而且很少进行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的运动,甚至连小强度体力活动也很少。这样的人可能是一个超重或年老的人,他的工作需要久坐,开车上下班,停车场离工作地点很近,晚上时间用来看电视;他在工作时可能也很少从座位站起来活动。3)轻度静坐少动、低强度体力活动模式:这些人个体经常在静坐少动的时间里进行小强度的活动,但很少进行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这样的人可能从事服务行业,他工作时坐在办公桌后但又需要经常站起来接待顾客。4)轻度静坐少动、高度运动模式:这些个体进行大量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但间歇多于高度静坐少动而且高度运动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从事专业技术服务或手工作业,工作时需要大量的站立和移动,有运动习惯;他进行大量短时间到中等时间、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

美国国民健康和营养测试调查(简称NHANES)发现,在佩戴加速度计1周以上的数千人中,成年人最常见的模式包含了大量的静坐少动时间。

3 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理论的特有证据

3.1 静坐少动行为方式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证据

目前,对于体力活动生理学理论最重要的证据来源于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调查。有力证据之一是澳大利亚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评估研究(AusDiab研究)。这个在1999—2000年进行的澳大利亚人口调查研究,有11 000名受试者,结果显示,看电视的时间与代谢综合征,葡萄糖代谢异常有显著关系。此外,在女性中发现了看电视时间和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的剂量反应关系。

另一项针对欧洲人的大样本实验结果显示,看电视的时间与全病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在AUSDiab进行的一项为期6.5 a的跟踪调查中,受试者每增加1 h的看电视时间,就相对增加了18%和11%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其它疾病造成的死亡风险。控制了体力活动、控制肥胖(腰围)以及吸烟、高血压、饮食这些因素的影响之后,看电视的时间仍然与死亡率相关。

这些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了看电视的时间是一个潜在的健康风险因素。在汽车上的久坐时间也成为了静坐少动行为和健康领域所关注的问题。AUS—Diab研究跟踪调查了7 744名21岁以上的男性,研究表明那些每周在汽车上坐10 h的人(和每周做少于4h的人相比)和看电视时间与驾驶时间总和大于23 h的人(和每周少于11 h的人相比)有高于40%的死亡风险。即坐的越久,死亡风险越高。

系统性综述也描述了横向研究中静坐少动行为(尤其是看电视的时间)和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已确定的临床风险包括血糖浓度、高密度脂蛋白、血浆甘油三酯和各个部位的多余脂肪都与静坐少动时间相关。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所有这些研究中,控制了休闲体力活动及腰围因素,静坐少动时间所带来的有害影响仍然明显存在。AusDiab的研究评价了有体力活动习惯的人群(每周累计进行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0 min)看电视时间和随之增加的代谢风险,结果发现,对于男性来说,看电视时间与腰围、收缩压和餐后2 h血糖有明显的有害剂量-反应关系;对女性而言,看电视时间还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有关,证明,看电视的时间不利于代谢,即使是对于那些想要通过充足的体力活动来减少慢性疾病风险的人们,这个不利影响仍在存在,且具有性别差异(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可能与男女在看电视时吃零食的差别有关,或由于女性瘦体重小而脂肪较多,增加了女性在餐后久坐对代谢影响的易感性。

美国NHANES研究于1999—2000年调查了1 626名男性和女性,发现进行中等或较大强度体力活动的人比不进行相应运动的人患代谢综合征的人数少一半,而控制了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吸烟、饮酒因素后,静坐少动生活方式的人其患代谢综合征的比例仍高于参与体力活动的人,指出静坐少动生活方式是重要的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因子。另一项法国的关于中年人的大样本量横向调查中发现,增加体力活动则代谢综合征减少,反之亦然。而且,看电视的时间独立于运动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提示静坐少动行为方式是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这意味着不管有没有参与运动、是否满足日常生活推荐运动量,静坐少动的时间过长,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一项长期的加拿大健康跟踪调查显示,那些被报道每日花大量时间久坐的人群,久坐时间和死亡率的关系在各个层面的受试者自我报告中都有着关联性,同时,在有一定体力活动的人身上,也发现了久坐时间和死亡率的相关性,提示静坐少动行为方式直接与死亡率相关。

最近一项由柳叶刀体力活动研究组与Steven N.Blair、Peter T Katzmarzyk等多位该领域专家合作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总结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样本量研究,发现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导致了约6%的冠心病、7%的2型糖尿病、10%的乳腺癌及10%的结肠癌,体力活动不足导致了9%的过早死亡率。这种直接量化的数据足以引起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注意,同时也提示静坐少动生活方式这一常见的行为的特殊性。

3.2 静坐少动行为方式对健康影响的机制

3.2.1 能量消耗的特征安静代谢率(RMR)指安静状态下、不进行体力活动时的能量消耗。安静状态下坐位或卧位的能量消耗大约是1 kcal/h/kg(1MET,RMR的基本单位)。坐着或躺着看电视、读书、打字、打电话的能量消耗都很低,只有1-1.2 kcal/h/kg。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步行、骑车、游泳或跑步)的能量消耗则是3—10 METs,有训练经历或心肺耐力水平更高的人在进行这些体力活动时的能量消耗可能更高。

在睡觉或清醒安静状态下,除骨骼肌之外的组织(如大脑、肾脏、膈、心脏)始终在工作,即使是在不运动、骨骼肌没有收缩的情况下也在工作。然而,由于骨骼肌收缩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在不活动(久坐)时,特定骨骼肌和整体能量消耗均显著降低。这也是静坐不动与运动的区别之一,骨骼肌的活动越少,能量消耗更少。而且,即使只是将站立位与坐位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差异。图1中显示受试者在1 min内进行站立、步行、坐和起身站立等几个动作,肌电图出现了显著变化,仅仅是站立位肌肉的肌电活动就明显高于坐位。

由图1可知即使是站立等轻体力活动都可以增加人体能量消耗,在已有研究中也发现,测量人们在工作和家中进行一般轻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发现,很多工作如洗碗、整理文件和熨烫衣物,能使能量消耗增加到基础代谢率的两倍。而且,进行轻微体力活动可以占用久坐的时间,对健康的益处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个人每天睡8 h,坐10 h,剩余6 h处于站立位进行活动。普通人一般无法在生理上承受每天进行长时间的中等或高强度运动,但大多数静坐少动时间可以被相对小强度的活动所代替,增加能量消耗。其他相关研究发现轻体力活动也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其原因虽然不知道是总能量消耗的差异还是直接与骨骼肌收缩相关,但其增加能量消耗的结果是不容置疑的。

3.2.2 生理生化的证据对静坐少动生理及机制的理解很大程度来源于卧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外科手术后的卧床休息与损伤后的制动等实际事件促使了人体卧床研究的进展。研究发现,卧床可以诱导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神经-激素变化、骨骼肌萎缩、体液平衡失调、心肺功能下降等等,效果明显,有研究认为,健康人卧床3周所带来的对身体机能的影响比同一个体年龄增长30 a所带来的影响还要大。卧床研究证明了人体需要必要的体力活动如站立等,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坐得太多(缺乏活动)对人体生理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卧床研究一般是短时间内的,几天至多几周,而静坐少动人群往往经历了长期的静坐少动过程,时间更长,可以推测,其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更大,比如深层静脉血栓的形成等,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不同类型的肌肉纤维具有不同的抗疲劳能力,红肌抗疲劳能力好,白肌收缩速度快抗疲劳能力差,这种差异也可以帮助解释静坐少动的部分生理反应。这种抗疲劳能力好、利用氧能力强的红肌纤维多存在于小强度收缩时先募集的运动单位中。相反,抗疲劳能力差、利用糖酵解功能的白肌纤维存在于募集阈值高的运动单位中,因此在轻体力活动如站立和慢走时并没有被动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简单的行为如斜躺在沙发上跟朋友打电话与站立位进行轻体力活动相比,会明显降低人体总的能量消耗,因为站立时动员了骨骼肌中的红肌纤维。

动物实验更是发现了缺乏活动(制动)对体内某些生物学标记物的影响。有研究模型阻止大鼠使用后腿站立,结果表明,局部肌肉不收缩导致后腿局部脂蛋白酶(LPL)活性迅速下降、血浆甘油三酯上升、血浆高密度脂蛋白和基因表达谱改变。其中,LPL直接调节脂蛋白的代谢(对血浆脂蛋白分布和区域性脂肪沉积有着核心作用),并与心血管疾病和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临床预后有关。亦有研究发现升高LPL可以降低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因此保持LPL活性对于疾病预防非常重要,制动降低LPL很可能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机制之一。另外,血浆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也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

4 静坐少动行为方式的研究热点

4.1 基于不同静坐少动和体力活动模式对健康的影响的生活方式建议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通过关注处于坐位的不同模式对健康带来的危害和不同量的日常轻体力活动(light—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LIPA)的剂量一反应效果来建立实用的生活方式建议。运动科学专家认为科学的、有着公共卫生逻辑的、全面的关于静坐行为的研究策略需要以下阶段:1)需要证实静坐少动行为的生物学标记和相关的健康问题的关系;2)需要准确测量人们一生中持续的静坐少动的时间;3)在家庭生活中、工作环境中、交通以及娱乐项目中,需要证实静坐少动行为的必要性;4)需要严密的证实改变特定的久坐行为干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需要所有以上几个阶段的信息汇总后,才可以制定出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

4.2 静坐少动时间的测量方法

之前的关于静坐少动时间的测量主要要求受试者自我报告,Clark等的系统性综述认为,这些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测量看电视时间的方法是可信的、有效的。然而,看电视只是众多静坐少动行为中的一个。随着加速度计的兴起,通过佩戴在髋部、腕部的小型仪器,客观记录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虽然并不能直接评价身体姿势,但可用于辨别静坐少动时间,这使得测量静坐时间的准确性大大提高。目前,已经有了多个年龄段的相关数据与计算公式,极大的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在2012年第59届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年会上进行了专题报告,对如何正确使用加速度计、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新的研究方向等均做了专题讨论,收录的论文摘要多达上百篇。

4.3 流行病学研究仍在进行,干预性研究尚显不足已有的体力活动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重大成果,为了给公共健康领域提供足够的数据,也促使了越来越多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必然会为静坐少动生理学提供更多的研究证据。但是目前仍然比较缺乏的是高精度的实验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缺乏直接由静坐少动诱导各种生理反应的证据,这是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理论目前最需要的支撑证据,也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4.4 如何对静坐少动行为方式进行干预

随着逐渐认识到静坐少动生活方式与多种疾病的相关性,如何进行有效干预成为相关学者考虑的问题。运动可以给机体带来多种益处,但是资料显示,达到推荐运动量的人群不足5%,而且,即使是满足推荐运动量的人群也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静坐少动,因此,日常生活中的LIPA受到关注。研究发现,人们大部分清醒时间用于轻体力活动,大部分没有经过运动训练的健康人在一周中有很多时间在进行轻体力活动,因为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的行为,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孩子等等。这提示,进行轻体力活动更能为普通人群所接受。而很明显,静坐少动时间和轻体力活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进行轻体力活动的时间越长,静坐少动的时间越少,这对于减少久坐的时间本身就有益处。研究静坐少动时间与死亡率、疾病预后和临床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减少每天处于坐位和斜卧位的时间可能会给健康带来潜在的益处,这独立于参加运动。

运动生理学和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的剂量一反应参数的一个主要区别与体力活动强度有关。根据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中的定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3~5.9METs,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是6METs以上。另外,推荐中对于有益健康的体力活动主要强调活动持续时间(每次>10 min),科学研究也支持这一点。相反的,日常生活活动的强度通常都很小,关于这种很小强度活动的细胞学反应或对预防疾病的作用,目前了解的还很少。小强度活动下的主观感觉(和生理学反应如心率)很小,这支持通过小强度活动减少久坐时间并不足以预防疾病这一观点。相反的,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已经发现,缺乏体力活动会诱导出强烈的细胞信号,从而引发不良生理反应。可以抵消这些信号的活动仅仅是低强度、高度间歇性的活动,远低于基于运动科学研究所得出的传统指南。

当肌肉收缩时,能量消耗迅速增加到安静时的100倍(从0.01~1 kcal/kg肌肉/min)。一名60 kg的女性在完全静息状态下的全身RMR大约是1 kcal/min。因此,想要使全身代谢率增加一倍,只需要多动员全身肌肉的一小部分(3%或1 kg肌肉)即可,LIPA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除了运动、轻体力活动外,研究证明,即使只是静坐少动的时间被打断的频率增加,人体也能获得一定的健康益处,不断打断静坐少动的方式或许是一个潜在的预防方法。研究发现,静坐少动打断次数最少的25%受试者的腰围平均比打断次数最多的25%受试者的腰围多6 cm。腰围与静坐少动时间被打断频率之间的关系独立于整体的静坐少动时间,独立于进行中等强度到较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独立于体力活动的平均强度。静坐少动间歇次数多对甘油三酯和餐后2 h血糖也有良好作用。因此,经常打断静坐少动状态可能对代谢健康会产生良好影响,这可能是降低总体静坐少动时间对健康益处的补充。相较于运动与轻体力活动,这种方式无疑更容易做到。

生理学篇8

关键词: 生理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理学的任务主要是阐明机体及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从医学发展史来看,生理学与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一方面生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科为基础的,另一方面生理学又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机能学基础。在生理学学习中既要充分利用学习和记忆的规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要合理地加强与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激发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生理学知识。

一 、态度、预习、理解为主 要学好生理学,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课前预习,这对掌握好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很有帮助。通过预习可以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做到“胸中有数”,听起课来会感到更轻松。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提前预习生理学,还要及时复习解剖学,将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解剖学结构联系起来学习,对生理学的学有裨益。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的“三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系统性很强,是按照器官系统进行章节分布的,各个章节之间既有区别也相互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根据章节目录,全面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必要的重点记忆。要做到全面理解,必需做到认真听讲,课堂听课效果提高了,对内容的系统性理解就会加深,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

二 、重视课堂听讲 通过预习加深理解,我们已经理解大部分内容,从而在听老师讲授的时候可变被动为主动。老师的课堂授课,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或语言叙述,都是做了精心准备的,老师放映的幻灯或投影片的内容一般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上课所做的补充和提及的内容也要作为重点,通过课堂听讲,在预习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进而达到记忆;对半解和未解的内容通过听讲可以达到理解并掌握。在听课过程中,认真对待老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力争做到实时参与互动,通过互动,不但可以牵住自己的思维不走神,还可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三 、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生理学与解剖组织学、药理学和内科学之间在部分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例如,生理学中“尿生成的调节”一节的内容,一方面需要组织学习肾细微结构的有关知识,如肾单位和集合管等,另一方面它又为药理学脱水利尿药物等有关内容奠定了基础。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按照老师的指导,首先要复习有关的组织学知识,并预习相关脱水利尿药的药理学部分,这样听课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还可跟上老师的思路将排泄生理的知识与脱水利尿药知识充分结合起来,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理学的许多基本理论知识都与临床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拓展生理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时,我们应积极翻阅相关联的临床知识,可促进对本次课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在学习渗透性利尿时,老师提到了糖尿病病人的“三多一少”,将渗透性利尿与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结合起来,我们实时翻阅糖尿病的相关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渗透性利尿的理解,又可以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的临床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运用记忆技巧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及时复习。睡前醒后——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所以睡前的这段时间尤其宝贵,应充分利用。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五 、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记忆之母,我们巩固所识记过的材料的最好方法就是复习!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使记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保持畅通的过程。复习的方法很多,大多数同学会采取阅读教材的方法进行复习,这里我主要推荐回忆复习法。回忆又称重现,指以前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刺激的影响下,或在主观意识的引动下把旧的映象重新呈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独立地把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听课效果,促使自己积极进取、努力掌握课堂内容、提高课堂听课效益,而且有利于养成动脑的习惯,增强、提高个人的记忆效果。实践证明,尝试回忆如果与阅读教材交替进行,更能增强记忆效果。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叙述了学习生理学的方法,由于生理学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学习生理学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习生理学的浓厚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步,这样,生理学的学习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生理学篇9

【关键词】实验;创新;生理学

水生生物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基本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因此,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在该学科建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常规的生理学检测方法,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生产实践。

1 水生生物生理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校以培养有一技之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来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增加实验课时数,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实验课时数增加,主要通过增加实验数目来完成,而增加的实验往往以操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往往由老师配好试剂、学生按照实验报告机械性的按步骤操作,应付了事。这样的实验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对实验结果也仅限于试验数据,而缺少需要动脑思考,深入探讨分析的内容。因此,单纯通过增加试验数目,尚不能真正达到增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还需要结合生产实践,增加综合性、创新性、探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动员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各种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才真正符合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 整合相关课程,实施综合性实验

从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发现,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虽然时间短,但由于实验的信息量较少,因此相对于教学效果,存在试验动物和相关耗材的浪费,比如,对血液学指标的检测,常规实验往往设计诸如“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的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等多个实验,这类实验所需要的试验材料都是相同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相关实验进行整合,安排在一个实验中完成,但是可以在同一授课班级内进行分组,不同组采用不同的试验材料,比如分别采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等材料进行组间结果对比。

实施综合性实验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将相关学科的实验进行整合。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对生理学指标的检测往往是当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以生理指标的变化作为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情况。而水产养殖的关键在于水,水环境的变化与水生生物尤其是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检测生理指标时,可以与养殖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结合起来,在进行常见水质指标的检测时,比如养殖水体中常见含氮物质、累积的重金属物质、异常的pH、常见离子成份变化、不同增氧模式等发生改变时,伴随检测水环境的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生理学影响,比如检测渗透压调节能力、代谢水平、血液学指标等的变化情况。这种综合性试验,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或科研实践,理论与实践才能更好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应用目的。

3 改革授课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

除了整合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上还需要根据实验内容的调整,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多由教师确定试验内容,准备试验材料,编排实验步骤,明确注意事项,学生只是按照步骤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正是由于参与程度不够,实验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引导学生有更强的兴趣积极参与,在学生掌握基本检测方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确定试验题目及后期结论评定等辅作用,具体的试验设计和操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设备的确定、实验试剂的配制、不同实验条件的设计、检测方法的选择等,整个实验可以分阶段完成,包括实验的准备期、材料处理期、指标检测及数据处理期等。为使实验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完成,不同实验处理可以交叉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有的实验步骤可以参考,学生必须自己思考及处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对于不理想的实验结果,也需要去总结相关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将自己的实验实施过程及总结的注意事项等整理成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实施方法实用性,趣味性并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 结语

鉴于水生生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教学改革正是围绕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培养具有实验技能、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新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冠一,赵铁建,韦燕飞,等.“以学生为中心”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1):38-39.

[2]胡霞.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6):41-42.

生理学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学生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陈旧,职业教育院校在数量上大大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大幅上升。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管理遇到更大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随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即将要进入社会的主要群体,逐渐的感受到社会变化的主要的冲击,在心理上也处于转型的时期,正在向成熟逐步的转变,因此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职业技术学校给与高度的重视,高度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的进行学生管理。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生,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改革,生源也逐渐的多样化,有许多成年人也可以进入到学校进行再次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但是初中毕业生依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主体。因此,中职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年轻的、向上的主体,他们正处于青春的时期,心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中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比同龄人更早的面的社会,面对来自社会的影响与压力,在心理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思维能力发展比较迅速。中职生在智力发展上比较迅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是逐渐的趋于成熟,同时他们的思辨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客观,对于抽象性的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缺乏成熟理性的认识。其次,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职生对于自身的认识与评价逐渐的趋于科学合理从具体评价转为抽象评价,更加注重自身的个性特点,渴望他们对自身有更多的关注。第三是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情绪控制上与幼儿时期有所区别,他们不再是冲动的、肤浅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在行为上仍然存在情绪化的倾向,有时候一些态度与行为具有严重的情绪意义,这个时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表现出冷漠等特征。第四,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徐艳秋。中职生在学习之余,喜欢根据自身的兴趣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参加这些活动往往是具有自身的目的的,开始理解一些叫深层次的书籍,明白自己身上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最后,中职生的亲子关系一般是呈现疏离的状态,中职生逐渐的建立自身的生活圈子,与父母的关系逐渐的疏离,在对待一些问题上更加注重自身的独特的认识。总的来说,中职生的心理特点逐渐趋于成熟,个性特征与思想品德基本上是定型的,在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开始逐渐的提升自身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中职生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心理的发展上不够成熟、不够稳定,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困难,学生在心理上也是出现偏差,学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经常破坏纪律、打架斗殴,不能够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并且具有较强烈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走进中等职业院校就是自身的失败,学生自信心不足,自己看不起自己。这些学生还普遍的存在厌学现象,逃课、旷课、考试作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为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新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中等职业院校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在管理中观测以人为本理念,哲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促进学生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为核心,创造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生本管理中,确定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规定学生的管理都是为了学生,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学生,学生不仅仅是被管理的人,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主要成员,学生权利需要得到管理者的高度的重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征求学生的意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主题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2.建立管理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中职生的管理中包括思想政治管理与日常生活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重要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中职生在入校后,没有了升学动力与压力,在精神上很容易松懈下来,在脱离父母的束缚与管制的情况下,在学习上行动更加的散漫,每天沉迷于网络上的游侠,这时候,在学生管理中需要采取的主要的措施就是对学生进行激励,采取目标吉利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短期的学习设计、长久的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等等,针对学生内心对于自由、平等的渴望,以及自身需要成熟的急迫性,同样采取吉利的方法。

3.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在中职生的管理工作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上的沟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谈,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消极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激励,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在青少年的发展中,教师需要给与积极的促进力量,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的愿望,促进学生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

总而言之,中职生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提升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红霞.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陆群.浅谈生本管理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建筑教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