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功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4:36:45

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范文篇1

随着临床中医脑病学的开展以及世界范围内有关脑及脑病研究的兴起,中医脑理论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兴趣。本文拟从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两方面加以论述。

1脑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1.1脑主元神“元神”一语,出于道家,本属哲学范畴。如《太上灵枢神景内经》云:“天门自开,元神自现,顶窍开而窍窍开,元神居而神神听命”[1]。宋·白玉蟾云:“唯人头有九宫,其一宫名曰谷神”。“谷”可训为“元”,故谷神即元神也。经医学家的改造,用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便具有医学涵义而成医学概念。元神,是指人体最本原,最重要的神。它是人体百神之主,具有统御众神的功能,人体的各种神明活动均由其主宰。其涵义有二: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理活动。

1.2脑司五感而主运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冷、暖、痛、痒等感觉是由五官和皮肤感觉而得,它虽接受五脏的功能支配,但感觉正常与否,却是脑中元神主宰下的五脏系统共同协调配合的结果。若脑神健旺,五脏功能正常,则人体视明耳聪,嗅味灵敏,躯体感觉正常。反之,在病理条件下若五脏功能正常而脑神衰弱,或脑神健旺而五脏功能失常,官窍不利,均可导致人体感觉失常。如《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2]《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鼻渊。”[2]脑与五官诸窍通过经络联系而发挥接受感觉信息的功能。如《灵枢·大惑论》说:“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2]说明脑和目系经脉相联。在十二经中,六阳经上循头面,二经别亦循于头项,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通过头面空窍,脑与全身经脉相联系。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但肌肉骨节协调运作,完成各种运动,还需在脑的支配下。若脑有病变,可引起运动障碍,举止失常,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1.3脑统意志而御五脏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是指对过去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印象仍保留在头脑里,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出来的过程。记忆作为一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习得、保持和提取阶段。习得是通过学习对材料进行编码和组织,使它们储存在记忆中,学习过的事情在头脑里存留一段时间后,在必要时或在一定情景下重新出现在意识之中,这就是保持和提取。记忆可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是人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如学习、思维、想象、联想、语言等也都是属于脑的功能。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从个体发育来看,随着脑的发育、复杂,心理亦相应发展,解剖生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临床观察发现,任何一种脑部位的损伤都在发生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由上可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神学说认为,脑是接受万物以进行思维的器官。故一切心理活动都由脑主持。在生理情况下,若髓海充足,真气充沛,则脑中元神健旺而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而多智。反之则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而智弱。《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素问集注》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3]说明脑是精神汇聚之所,以主神志活动。脑通过藏元神统志意,以主持人的情感、意识、思维活动,一旦脑失所养,或邪犯于脑,使元神散乱,则可引起神识不清,思维错乱,言语无序,行为失常等意识思维障碍之症。脑神发挥记忆,学习思维和智力的正常功能还需五脏功能活动的协调配合。根据脏腑功能表现,脑主思维的功能主要靠心主血脉,脾胃运化气血和肝藏血功能的支持。《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血者神气也”。脑主元神的功能,除血外还必须有髓做为其物质基础。肾藏精生髓,主伎巧,又主智。肾精足,则生髓有源,脑海充足,故记忆力强而多智。临床上益智多补肾填精充脑。七情五志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人对事物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态度和体验,即情绪过程。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不断自我调节,克服重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称意志过程。脑具有接受外界精神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节,表现出各种情志活动的生理功能。情志活动虽有五脏神的主持,但其表现均为脑主元神、总众神的结果。脑为思维器官,当外界精神刺激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传入人体时,首先到脑,由脑神再根据刺激的种类,分属于具体主司的脏来加以表现。如令人发怒的精神刺激作用于人体时,通过眼或耳等感觉器官入脑,脑再分属于肝,于是肝做出相应的反应:“怒则气上”,表现为面红目赤,粗声大气。脑为元神之府还表现在它是生命活动的最高调控中心,深藏于颅骨之内,不能受丝毫损伤。脑有所伤,轻则大病,重则立死,如《素问·刺禁论》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临床上,脑髓病变不单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甚至引发整个机体的功能紊乱而危及生命。脑的生理特点:程昭寰认为脑为髓海,髓至清至纯,水谷精液和合而为膏者才为髓,较之五脏之气血津液尤为所贵;头为阳经交会之所,督脉主一身之阳,脑赖阳气通达,才能使精气布达于全身,且脑藏元神,以清静明亮内持为贵,动扰则掉摇散乱,无所适从[4]。因此,他总结脑的特性有五点:①中清之脏;②纯阳之脏;③喜静恶扰;④喜盈恶亏;⑤喜通恶郁

2脑的病理表现

脑的病证范围广泛,但总的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多缘精气亏损,脑髓不足;实证多因脑气郁闭引起。

2.1脑髓不足如《灵枢·决气》说:“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海论》的“髓海不足”引起的视听感觉和运动功能低下之症。人体由于先天脑髓不充或久病损耗,使得脑神失职变生神志异常之病。脑病病机还与脾肾有关。因于恐伤肾或房劳伤肾,致肾失藏精,肾精不足,化髓无源,而见脑髓不充,表现为头晕,神疲、耳鸣,眼花及记忆力下降等症。饮食失调或思虑太过而伤脾,使脾失运化,则气血不足,无以养神;清阳不升无以荣脑。水谷精微不足,髓失后天化源之本,均可致脑髓不足、脑中真气虚弱,而见乏力神疲,记忆力下降等症。

2.2脑气郁闭多因情志不节,实邪阻滞,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气郁闭。如《灵枢·大惑论》在讨论脑病眩惑成因时,认为内因“精神魂魄,散不相得”,外因“邪中于项……随眼系以入于脑。”又如《灵枢·五乱》说:“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海论》的“髓海有余”之实证,引起脑兴奋太过,机能亢进,不能自制而“自过其度”等,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神志失常。

2.3痰淤郁脑脑为清灵之脏,神明易扰,气机易遏,而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郁遏于脑府中,加重病情。肺脾肾功能失调,常致津停而为痰,痰随气行,闭阻脑窍,脑气不舒,脑神失司,可见眩晕,癫狂,神昏等病症,此即“无痰不眩”。若挟内风上行则成风痰之患;或与火热交结,则成痰火上扰,“痰火迷神”之变。

3脑病的病理特点

3.1脑病易扰神明,髓海易损而空脑主元神,脑病易扰神明。同时七情失调也是形成脑病的重要原因。脑为髓之聚,内藏精气,故称精髓之海。生理上脑以精髓为体,喜盈而恶亏。脑病发病与五脏皆有关系,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亦可由心肝之病引起。在病理条件下,常因致病因素耗损精髓或髓之化源不足而致髓海不足,出现病端。故曰精髓之海,髓易损空。

3.2脑病多因虚致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不调引起的以髓海空损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脑病,与奇恒之府中的三焦与胆府关系也十分密切。《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超于目锐眦……。其支者,……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根据上述经文,从目系入脑的经别有足少阳胆经,从目周围孔窍组织入脑的有手少阳三焦经,这些经络的循行路线间接通脑,是经气循环往复,流注感应传导出入的交叉点。胆主决断,三焦是脏腑内部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脑病多易罹患胆、三焦。三焦水液代谢障碍,气机升降失常,积液化痰化饮,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神志昏糊,胆郁痰扰,痰热内扰,胆气不宁,痰热循经上扰,则惊悸不寐,头晕目眩耳鸣。老年人年高体弱,脏腑功能日趋疲惫,肾脾有损,气血不调,日久肾虚髓少,无以奉养脑神,致使清窍失灵,导致神志错乱,气郁热炽,化火动风,挟瘀,痰,湿浊,上蒙清窍,发为“神志疾患”。脑为诸阳之会,手足阳经及督脉均上会于头(脑),故脑为纯阳之脏。生理上以阳气布达为用,在病理状态下,各种致病邪气常可郁闭脑阳而致阳气亢盛,出现火热之症。故曰阳热易亢。

【参考文献】

[1]道藏.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一卷,九宫紫房三丹田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457.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7,45,87.

生理功能范文篇2

关键词:钙;园林植物;生理代谢

钙是一种根重要的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植物生理活动中,既起着结构成分的作用,也具有酶的辅助因素功能,它能维持细胞壁、细胞膜及膜结合蛋白的稳定性,参与细胞内各种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由于钙在土壤中含量比较丰富,一向不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随着园林植物钙调素的发现与研究的深入,钙与园林植物的生理关系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钙素在园林植物生理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钙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植物从氯化钙等盐类中吸收钙离子,钙离子无色、无磁性,并且不参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钙在细胞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当细胞中的钙含量在0.1-10mmol/L时,可分为游离钙、结合钙和贮存钙。不同形态的钙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钙主要存在于叶子或老的器官和组织中,它是一个比较不易移动的元素。

二、钙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一)钙对细胞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3种多糖组成,电镜观察证实钙与细胞壁中果胶酸形成果胶酸钙,保护细胞中胶层结构。当钙在树体内以果胶酸钙形态存在时,是细胞壁和细胞间层的组成部分,它使相邻细胞相互联结,增大细胞的坚韧性。大量研究表明,钙在维持植物细胞的结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

(二)钙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钙可维持细胞膜的完整与稳定。细胞膜和液胞膜均是蛋白质和脂肪构成,而钙又能影响膜磷脂和膜蛋白在细胞膜内表面的排布,进而维持了膜结构的稳定性。钙还能减低膜的透性,改变膜对离子的选择性和亲和性,对一些破坏膜完整性的因素有拮抗作用。细胞中钙可分为几个钙库,处于动态平衡中,它们调节细胞外的离子环境与质膜结构和功能,当钙库平衡失调时,则会发生代谢失调,引起生理病害。

(三)钙对细胞内酶活性的调控作用。在植物细胞内,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与钙调素结合形成ca2+一钙调素复合物,可活化NA激酶、环式核苷磷酸脂酶和Ca-ATP酶等;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其机理为:当植物体细胞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可引起细胞质游离ca2+的增加,随后ca2+便与CaM结合而活化,作用于一些生理生化反应的位点上,将刺激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生化反应。缺钙会造成果实对各种体外刺激反应迟钝,导致生理病害的发生。

三、钙对植物激素作用的影响

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十分广泛,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都有调节控制作用。经研究表明,植物激素的这些作用与钙素有关。钙对植物内源激素的调节功能起着修饰作用,钙对激素的反应不仅有放大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有缩小作用。目前已知,外源高浓度ca2+抑制乙烯生成,延缓衰老:胞质内ca2+增加,促成乙烯生成,加速衰老。钙对乙烯的生成影响较为复杂,这可能与乙的生成遭受的影响因素复杂有关。钙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体现在生长素的结合位点上,第一结合位点位于细胞膜上,这个结合位点可被其它二价阳离子所替代,而第二结合位点直接参与生长素的分泌,可能引起第二信使的使用。这个结合位点对钙具有专一性。其它植物激素与钙关系也根密切。如苹果喷施激动索可促使ca向成熟叶片中移动。其作用机制有人认为可能是延迟了叶片衰老,或提高了叶片的蒸腾强度。

四、钙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钙是决定果实品质的一种重要矿质营养元素。果实中的钙有两种存在形式,即非原生质体钙和原生质体钙,前者与果实的强度有关,在细胞中起骨架作用:后者与细胞膜的韧性有关。

(一)钙与果实采后生理病害。许多果实的生理失调症状与缺钙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缺钙时,细胞的功能减弱,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透性发生改变,中胶层中钙与果胶的连结被破坏,进而影响细胞之间的黏结性,使组织衰老或坏死。许多果实采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成熟度会提高,而细胞壁的果胶会降解,水溶性钙含量提高,这样就使细胞壁上结合的钙大量减少,以致细胞壁区域与细胞质内的浓度差受到破坏,这对维持细胞功能和延缓衰老非常不利,导致缺钙产生的病害加剧。

采前或采后钙处理对防止或是减轻生理病害的发生起到良好的作用,钙提高果实抵抗力的机理可能是:(1)钙促进伤口木栓化。(2)钙离子与细胞壁中的果胶结合,维持细胞膜结构,减少细胞壁的透性,防止果实软化,从而提高果实抗性。

(二)钙与果实的储藏关系。钙对果实成熟衰老的调控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许多试验表明,果实组织中维持较高的钙素水平,可以保持果实硬度,降低呼吸速率,抑制乙烯的生成,延长果实的贮藏寿命,提高果实的品质。用cac12处理采后荔枝表明,一定浓度中的钙果实中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酸活性发生作用,推迟这种酶活性高峰的来临,从而延迟果实的衰老。经钙处理的梨和水蜜桃、柑橘、杨梅、猕猴桃、苹果均能改善果实品质,延长贮藏期。

(三)果实增钙措施。许多研究表明,果实内钙含量的增加,可以明显降低果实贮藏期的呼吸强度,提高抗寒能力。通常生产实践中,采用采前或采后钙处理,这样对防治或减轻生理病害发生起到很好的效果。生产实践证明,给苹果树补钙可有效促进果实着色和果面蜡质形成,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大大提高果品质量。

生理功能范文篇3

随着临床中医脑病学的开展以及世界范围内有关脑及脑病研究的兴起,中医脑理论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兴趣。本文拟从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两方面加以论述。

1脑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1.1脑主元神“元神”一语,出于道家,本属哲学范畴。如《太上灵枢神景内经》云:“天门自开,元神自现,顶窍开而窍窍开,元神居而神神听命”[1]。宋·白玉蟾云:“唯人头有九宫,其一宫名曰谷神”。“谷”可训为“元”,故谷神即元神也。经医学家的改造,用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便具有医学涵义而成医学概念。元神,是指人体最本原,最重要的神。它是人体百神之主,具有统御众神的功能,人体的各种神明活动均由其主宰。其涵义有二: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理活动。

1.2脑司五感而主运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冷、暖、痛、痒等感觉是由五官和皮肤感觉而得,它虽接受五脏的功能支配,但感觉正常与否,却是脑中元神主宰下的五脏系统共同协调配合的结果。若脑神健旺,五脏功能正常,则人体视明耳聪,嗅味灵敏,躯体感觉正常。反之,在病理条件下若五脏功能正常而脑神衰弱,或脑神健旺而五脏功能失常,官窍不利,均可导致人体感觉失常。如《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2]《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鼻渊。”[2]脑与五官诸窍通过经络联系而发挥接受感觉信息的功能。如《灵枢·大惑论》说:“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2]说明脑和目系经脉相联。在十二经中,六阳经上循头面,二经别亦循于头项,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通过头面空窍,脑与全身经脉相联系。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但肌肉骨节协调运作,完成各种运动,还需在脑的支配下。若脑有病变,可引起运动障碍,举止失常,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1.3脑统意志而御五脏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是指对过去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印象仍保留在头脑里,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出来的过程。记忆作为一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习得、保持和提取阶段。习得是通过学习对材料进行编码和组织,使它们储存在记忆中,学习过的事情在头脑里存留一段时间后,在必要时或在一定情景下重新出现在意识之中,这就是保持和提取。记忆可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是人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如学习、思维、想象、联想、语言等也都是属于脑的功能。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从个体发育来看,随着脑的发育、复杂,心理亦相应发展,解剖生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临床观察发现,任何一种脑部位的损伤都在发生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由上可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神学说认为,脑是接受万物以进行思维的器官。故一切心理活动都由脑主持。在生理情况下,若髓海充足,真气充沛,则脑中元神健旺而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而多智。反之则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而智弱。《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素问集注》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3]说明脑是精神汇聚之所,以主神志活动。脑通过藏元神统志意,以主持人的情感、意识、思维活动,一旦脑失所养,或邪犯于脑,使元神散乱,则可引起神识不清,思维错乱,言语无序,行为失常等意识思维障碍之症。脑神发挥记忆,学习思维和智力的正常功能还需五脏功能活动的协调配合。根据脏腑功能表现,脑主思维的功能主要靠心主血脉,脾胃运化气血和肝藏血功能的支持。《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血者神气也”。脑主元神的功能,除血外还必须有髓做为其物质基础。肾藏精生髓,主伎巧,又主智。肾精足,则生髓有源,脑海充足,故记忆力强而多智。临床上益智多补肾填精充脑。七情五志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人对事物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态度和体验,即情绪过程。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不断自我调节,克服重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称意志过程。脑具有接受外界精神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节,表现出各种情志活动的生理功能。情志活动虽有五脏神的主持,但其表现均为脑主元神、总众神的结果。脑为思维器官,当外界精神刺激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传入人体时,首先到脑,由脑神再根据刺激的种类,分属于具体主司的脏来加以表现。如令人发怒的精神刺激作用于人体时,通过眼或耳等感觉器官入脑,脑再分属于肝,于是肝做出相应的反应:“怒则气上”,表现为面红目赤,粗声大气。脑为元神之府还表现在它是生命活动的最高调控中心,深藏于颅骨之内,不能受丝毫损伤。脑有所伤,轻则大病,重则立死,如《素问·刺禁论》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临床上,脑髓病变不单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甚至引发整个机体的功能紊乱而危及生命。脑的生理特点:程昭寰认为脑为髓海,髓至清至纯,水谷精液和合而为膏者才为髓,较之五脏之气血津液尤为所贵;头为阳经交会之所,督脉主一身之阳,脑赖阳气通达,才能使精气布达于全身,且脑藏元神,以清静明亮内持为贵,动扰则掉摇散乱,无所适从[4]。因此,他总结脑的特性有五点:①中清之脏;②纯阳之脏;③喜静恶扰;④喜盈恶亏;⑤喜通恶郁。

2脑的病理表现

脑的病证范围广泛,但总的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多缘精气亏损,脑髓不足;实证多因脑气郁闭引起。

2.1脑髓不足如《灵枢·决气》说:“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海论》的“髓海不足”引起的视听感觉和运动功能低下之症。人体由于先天脑髓不充或久病损耗,使得脑神失职变生神志异常之病。脑病病机还与脾肾有关。因于恐伤肾或房劳伤肾,致肾失藏精,肾精不足,化髓无源,而见脑髓不充,表现为头晕,神疲、耳鸣,眼花及记忆力下降等症。饮食失调或思虑太过而伤脾,使脾失运化,则气血不足,无以养神;清阳不升无以荣脑。水谷精微不足,髓失后天化源之本,均可致脑髓不足、脑中真气虚弱,而见乏力神疲,记忆力下降等症。

2.2脑气郁闭多因情志不节,实邪阻滞,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气郁闭。如《灵枢·大惑论》在讨论脑病眩惑成因时,认为内因“精神魂魄,散不相得”,外因“邪中于项……随眼系以入于脑。”又如《灵枢·五乱》说:“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海论》的“髓海有余”之实证,引起脑兴奋太过,机能亢进,不能自制而“自过其度”等,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神志失常。

2.3痰淤郁脑脑为清灵之脏,神明易扰,气机易遏,而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郁遏于脑府中,加重病情。肺脾肾功能失调,常致津停而为痰,痰随气行,闭阻脑窍,脑气不舒,脑神失司,可见眩晕,癫狂,神昏等病症,此即“无痰不眩”。若挟内风上行则成风痰之患;或与火热交结,则成痰火上扰,“痰火迷神”之变。

3脑病的病理特点

3.1脑病易扰神明,髓海易损而空脑主元神,脑病易扰神明。同时七情失调也是形成脑病的重要原因。脑为髓之聚,内藏精气,故称精髓之海。生理上脑以精髓为体,喜盈而恶亏。脑病发病与五脏皆有关系,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亦可由心肝之病引起。在病理条件下,常因致病因素耗损精髓或髓之化源不足而致髓海不足,出现病端。故曰精髓之海,髓易损空。

3.2脑病多因虚致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不调引起的以髓海空损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脑病,与奇恒之府中的三焦与胆府关系也十分密切。《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超于目锐眦……。其支者,……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根据上述经文,从目系入脑的经别有足少阳胆经,从目周围孔窍组织入脑的有手少阳三焦经,这些经络的循行路线间接通脑,是经气循环往复,流注感应传导出入的交叉点。胆主决断,三焦是脏腑内部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脑病多易罹患胆、三焦。三焦水液代谢障碍,气机升降失常,积液化痰化饮,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神志昏糊,胆郁痰扰,痰热内扰,胆气不宁,痰热循经上扰,则惊悸不寐,头晕目眩耳鸣。老年人年高体弱,脏腑功能日趋疲惫,肾脾有损,气血不调,日久肾虚髓少,无以奉养脑神,致使清窍失灵,导致神志错乱,气郁热炽,化火动风,挟瘀,痰,湿浊,上蒙清窍,发为“神志疾患”。脑为诸阳之会,手足阳经及督脉均上会于头(脑),故脑为纯阳之脏。生理上以阳气布达为用,在病理状态下,各种致病邪气常可郁闭脑阳而致阳气亢盛,出现火热之症。故曰阳热易亢。

【参考文献】

[1]道藏.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一卷,九宫紫房三丹田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457.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7,45,87.

生理功能范文篇4

1.1脑主元神“元神”一语,出于道家,本属哲学范畴。如《太上灵枢神景内经》云:“天门自开,元神自现,顶窍开而窍窍开,元神居而神神听命”[1]。宋·白玉蟾云:“唯人头有九宫,其一宫名曰谷神”。“谷”可训为“元”,故谷神即元神也。经医学家的改造,用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便具有医学涵义而成医学概念。元神,是指人体最本原,最重要的神。它是人体百神之主,具有统御众神的功能,人体的各种神明活动均由其主宰。其涵义有二: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理活动。

1.2脑司五感而主运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冷、暖、痛、痒等感觉是由五官和皮肤感觉而得,它虽接受五脏的功能支配,但感觉正常与否,却是脑中元神主宰下的五脏系统共同协调配合的结果。若脑神健旺,五脏功能正常,则人体视明耳聪,嗅味灵敏,躯体感觉正常。反之,在病理条件下若五脏功能正常而脑神衰弱,或脑神健旺而五脏功能失常,官窍不利,均可导致人体感觉失常。如《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2]《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鼻渊。”[2]脑与五官诸窍通过经络联系而发挥接受感觉信息的功能。如《灵枢·大惑论》说:“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2]说明脑和目系经脉相联。在十二经中,六阳经上循头面,二经别亦循于头项,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通过头面空窍,脑与全身经脉相联系。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但肌肉骨节协调运作,完成各种运动,还需在脑的支配下。若脑有病变,可引起运动障碍,举止失常,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1.3脑统意志而御五脏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是指对过去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印象仍保留在头脑里,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出来的过程。记忆作为一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习得、保持和提取阶段。习得是通过学习对材料进行编码和组织,使它们储存在记忆中,学习过的事情在头脑里存留一段时间后,在必要时或在一定情景下重新出现在意识之中,这就是保持和提取。记忆可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是人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如学习、思维、想象、联想、语言等也都是属于脑的功能。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即心理活动产生于脑,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从个体发育来看,随着脑的发育、复杂,心理亦相应发展,解剖生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临床观察发现,任何一种脑部位的损伤都在发生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由上可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神学说认为,脑是接受万物以进行思维的器官。故一切心理活动都由脑主持。在生理情况下,若髓海充足,真气充沛,则脑中元神健旺而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而多智。反之则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而智弱。《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素问集注》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3]说明脑是精神汇聚之所,以主神志活动。脑通过藏元神统志意,以主持人的情感、意识、思维活动,一旦脑失所养,或邪犯于脑,使元神散乱,则可引起神识不清,思维错乱,言语无序,行为失常等意识思维障碍之症。脑神发挥记忆,学习思维和智力的正常功能还需五脏功能活动的协调配合。根据脏腑功能表现,脑主思维的功能主要靠心主血脉,脾胃运化气血和肝藏血功能的支持。《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血者神气也”。脑主元神的功能,除血外还必须有髓做为其物质基础。肾藏精生髓,主伎巧,又主智。肾精足,则生髓有源,脑海充足,故记忆力强而多智。临床上益智多补肾填精充脑。七情五志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人对事物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态度和体验,即情绪过程。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不断自我调节,克服重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称意志过程。脑具有接受外界精神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节,表现出各种情志活动的生理功能。情志活动虽有五脏神的主持,但其表现均为脑主元神、总众神的结果。脑为思维器官,当外界精神刺激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传入人体时,首先到脑,由脑神再根据刺激的种类,分属于具体主司的脏来加以表现。如令人发怒的精神刺激作用于人体时,通过眼或耳等感觉器官入脑,脑再分属于肝,于是肝做出相应的反应:“怒则气上”,表现为面红目赤,粗声大气。脑为元神之府还表现在它是生命活动的最高调控中心,深藏于颅骨之内,不能受丝毫损伤。脑有所伤,轻则大病,重则立死,如《素问·刺禁论》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临床上,脑髓病变不单可引起感觉运动障碍,甚至引发整个机体的功能紊乱而危及生命。脑的生理特点:程昭寰认为脑为髓海,髓至清至纯,水谷精液和合而为膏者才为髓,较之五脏之气血津液尤为所贵;头为阳经交会之所,督脉主一身之阳,脑赖阳气通达,才能使精气布达于全身,且脑藏元神,以清静明亮内持为贵,动扰则掉摇散乱,无所适从[4]。因此,他总结脑的特性有五点:①中清之脏;②纯阳之脏;③喜静恶扰;④喜盈恶亏;⑤喜通恶郁。

2脑的病理表现

脑的病证范围广泛,但总的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多缘精气亏损,脑髓不足;实证多因脑气郁闭引起。

2.1脑髓不足如《灵枢·决气》说:“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海论》的“髓海不足”引起的视听感觉和运动功能低下之症。人体由于先天脑髓不充或久病损耗,使得脑神失职变生神志异常之病。脑病病机还与脾肾有关。因于恐伤肾或房劳伤肾,致肾失藏精,肾精不足,化髓无源,而见脑髓不充,表现为头晕,神疲、耳鸣,眼花及记忆力下降等症。饮食失调或思虑太过而伤脾,使脾失运化,则气血不足,无以养神;清阳不升无以荣脑。水谷精微不足,髓失后天化源之本,均可致脑髓不足、脑中真气虚弱,而见乏力神疲,记忆力下降等症。

2.2脑气郁闭多因情志不节,实邪阻滞,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气郁闭。如《灵枢·大惑论》在讨论脑病眩惑成因时,认为内因“精神魂魄,散不相得”,外因“邪中于项……随眼系以入于脑。”又如《灵枢·五乱》说:“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灵枢·海论》的“髓海有余”之实证,引起脑兴奋太过,机能亢进,不能自制而“自过其度”等,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神志失常。

2.3痰淤郁脑脑为清灵之脏,神明易扰,气机易遏,而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郁遏于脑府中,加重病情。肺脾肾功能失调,常致津停而为痰,痰随气行,闭阻脑窍,脑气不舒,脑神失司,可见眩晕,癫狂,神昏等病症,此即“无痰不眩”。若挟内风上行则成风痰之患;或与火热交结,则成痰火上扰,“痰火迷神”之变。

3脑病的病理特点

3.1脑病易扰神明,髓海易损而空脑主元神,脑病易扰神明。同时七情失调也是形成脑病的重要原因。脑为髓之聚,内藏精气,故称精髓之海。生理上脑以精髓为体,喜盈而恶亏。脑病发病与五脏皆有关系,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亦可由心肝之病引起。在病理条件下,常因致病因素耗损精髓或髓之化源不足而致髓海不足,出现病端。故曰精髓之海,髓易损空。

3.2脑病多因虚致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不调引起的以髓海空损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脑病,与奇恒之府中的三焦与胆府关系也十分密切。《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超于目锐眦……。其支者,……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根据上述经文,从目系入脑的经别有足少阳胆经,从目周围孔窍组织入脑的有手少阳三焦经,这些经络的循行路线间接通脑,是经气循环往复,流注感应传导出入的交叉点。胆主决断,三焦是脏腑内部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脑病多易罹患胆、三焦。三焦水液代谢障碍,气机升降失常,积液化痰化饮,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神志昏糊,胆郁痰扰,痰热内扰,胆气不宁,痰热循经上扰,则惊悸不寐,头晕目眩耳鸣。老年人年高体弱,脏腑功能日趋疲惫,肾脾有损,气血不调,日久肾虚髓少,无以奉养脑神,致使清窍失灵,导致神志错乱,气郁热炽,化火动风,挟瘀,痰,湿浊,上蒙清窍,发为“神志疾患”。脑为诸阳之会,手足阳经及督脉均上会于头(脑),故脑为纯阳之脏。生理上以阳气布达为用,在病理状态下,各种致病邪气常可郁闭脑阳而致阳气亢盛,出现火热之症。故曰阳热易亢。

【参考文献】

[1]道藏.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一卷,九宫紫房三丹田诀[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457.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7,45,87.

[3]张志聪.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3.

生理功能范文篇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能摄取、加工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DC于1973年首次由Steinman和Cohn发现。近年来关于DC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血液肿瘤DC的研究作一综述。

1DC诱导的自身肿瘤杀伤活性

Choudhury等[1]报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细胞因子-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体外共同孵育后,产生了形态学、免疫表型具有DC特征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FISH)表明这些细胞中t(9;22)的存在,说明它们来自白血病细胞。特异的体外测定DC的功能证实这些细胞具有潜在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体外产生的白血病DC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了强烈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但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匹配的正常异体骨髓细胞表现为低反应。用DC刺激的自体T细胞抗CML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是体外单用IL-2培养扩增的自体T细胞作用的4~6倍。DC刺激的T细胞也抑制CML克隆前体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体外细胞因子诱导CML细胞向DC分化,这些DC具有明显的T细胞刺激功能。体外产生的DC通过对白血病特异性抗原的有效传递产生抗白血病作用。Robinson等[2]报道,急性白血病(AL)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亦能向DC分化。作者用21例A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GM-CSF、TNF-α共同孵育,15例细胞成活,其中12例可观察到符合DC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显示,这些细胞有DC特异性抗原CD1a、CD83的表达,成熟DC还有HLA-DR、CD40、CD80、CD86的表达。9/12例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这些培养的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呈递功能,经FISH分析证实,一些AML的DC起源于5q-及ph+白血病细胞,另外2例髓系和淋巴系双表型白血病CD19持续异常表达。AML恶性转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但是体内随后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被局限于某一细胞系、然而体外白血病克隆50%可自然向单核细胞、粒细胞成熟,另外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进一步终末细胞分化。该研究证实了AL原始细胞衍生的DC是恶性起源的,表明一种恶性细胞向具有潜在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转变,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呈递肿瘤相关抗原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诱导抗白血病免疫反应。需指出的是,DC的白血病起源由以下证据支持:①在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血病原始细胞占90%~98%,细胞数量在整个培养阶段维持稳定且具有恒定的高存活力;②在GM-CSF、TNF-α中培养后观察到的DC占73%~92%,比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祖细胞衍生的DC比例高;③AL单个核细胞生成的DC与正常DC前体行为不一致。体外来自12/15例AL所产生的潜在抗原呈递DC,这一发现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①一种早期干细胞表型是这种现象的先决条件吗?AL与其它白血病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确定是否如此,以及该现象的真正频率和生物学重要性;②这种体外成熟能允许假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更有效地呈递到有适当受体的细胞毒T细胞吗?

Choudhury等[3]报道,AML包括一组血及骨髓中原始髓细胞克隆积累的疾病,恶性细胞表现为髓细胞分化的变异程度及与许多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异常和基因重排有关,特殊的细胞遗传变化通常与特殊疾病表型和临床后果有关。正常多能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克隆共存于骨髓。成功的抗白血病治疗后,骨髓正常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功能得以恢复,但大多数病例,缓解仅为暂时的。因此,对于大多数AML病人的治疗上的挑战就在于防止复发,以期达到长期缓解。为此,Choudhury等[3]开展了体外诱导AML细胞分化成DC的工作,并以此来刺激自体的抗白血病的T细胞反应。他们在体外用GM-CSF+IL-4联合TNF-α或CD40配体(CD40L)产生DC,对象19例不同染色体异常的AML病人,除1例外均产生了DC的形态学表型特征及T细胞刺激特性,这些细胞高表达MHC-Ⅰ类、Ⅱ类抗原及共刺激分子CD86和ICAM-1。有3例通过FISH分析染色体异常。自体淋巴细胞与AML衍生的DC共同培养能溶解自体白血病细胞,并注意到少许抗自体的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这些正常细胞来自于病人缓解期。结果显示有DC表型、功能的细胞能从多数人AML标本中获得。如果已知AML的生物学异质性,就不会奇怪实验结果的变异及偶尔有AML细胞标本未显示有向DC分化。进一步研究这些细胞确保可决定靶抗原而进行被观察到的免疫活性。这些工作潜在治疗上的应用是重要的,白血病DC可潜在地被用作体内细胞的白血病疫苗或体外产生抗白血病的T细胞而用于免疫治疗。它们在免疫治疗上的应用于这种通常致死性疾病可消除微小残余疾病及将暂时的反应转变成持久缓解。

据Cao等[4]报道,GM-CSF可诱导鼠红白血病细胞(FBL-3)分化成类单核细胞的细胞来刺激宿主对白血病的免疫反应,即经GM-CSF处理后的FBL-3细胞,DC的特异性标志33D1及NLDC-145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同时MHC-Ⅱ类分子,CD80、CD86的表达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显著上调,通过电镜观察到DC典型的形态学。功能上,GM-CSF诱导的FBL-3细胞可明显刺激初始异基因的和自体的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的产生。总之,这些结果对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有重要启示。

2DC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Fujii等[5]提出,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DC是可诱导抗肿瘤的细胞毒细胞,如细胞毒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用射线照射的MHC-Ⅰ类抗原阳性的K562细胞脉冲刺激的DC刺激脐血T细胞能选择诱发清除K562mHC-Ⅰ类抗原,CD8+或MHC-Ⅰ抗原T细胞的这种杀伤活性几乎完全被抗体消除,而CD4+T细胞则不同。这表明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肿瘤细胞脉冲的DC能诱导抗相应的肿瘤细胞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这些细胞毒T细胞是经MHC-Ⅰ类分子识别肿瘤细胞的CD8+T细胞。这个发现具有潜在的重要性,提示DC在脐血移植中及在临床免疫治疗的应用。

近来,脐血干细胞移植已被用于治疗致死的先天性或恶性疾病,且取得显著成功[6,7]。积累的实验及临床依据业已证明该临床措施的有效性。脐血移植无需严格的HLA相合,GVHD发生机会少,这可能归因于新生免疫系统的独特性,更能耐受异已抗原。许多研究提示体外各种不同的功能测定中脐血与成人血比较而言缺乏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DC。Harris等[8,9]与其他学者[10,11]报道脐血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如此不成熟以至于异基因刺激后很少产生细胞毒T细胞活性。大量证据表明:造血干、祖细胞起源的DC可专门呈递抗原到初始T细胞,因此很有可能DC呈递抗原是脐血初始T细胞激活所必需。对于肿瘤治疗,研究者致力于将肿瘤抗原脉冲的DC用作治疗性的疫苗,同时也用于体外采用T细胞治疗中启动肿瘤抗原特异的T细胞[12,13]。据近来报道,肿瘤抗原负载的DC的免疫作用代表了诱导抗肿瘤免疫的有力措施[14,15]。本研究中,试图用CD34+脐血细胞衍生的DC,诱导抗肿瘤细胞毒性活性作为脐血移植后GVL效应的体外模型。

在不久的将来,脐血移植可能成为各种不同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尤其血液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因为它优于其它干细胞来源的移植。但在脐血移植中,GVL效应减少将成为一个问题。移植免疫治疗的一个目标是创造一种方法,即可避免GVHD、根除残余肿瘤免疫的策略,也可激活脐血单个核细胞抗未知抗原承载的肿瘤细胞。总之,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正确使用DC可能有益于更特异和更有效的免疫治疗。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移植物DC可以直接激活宿主残存的T细胞,导致移植物排斥和移植失败。因此,去除移植细胞中DC,保留干细胞(CD34+HLA-DR-)的重建活性,将会提高移植的成功率[16]。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来源DC间接呈递受者次要组织抗原,是GVHD发生的主要途径[17]。此外,动物实验表明,骨髓去除性治疗只是去除了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受者DC。

临床移植中控制DC策略[18]:DC是刺激T细胞免疫反应的专职APC,调控DC或干扰DC致敏途径,有可能延长移植存活并促进耐受。控制DC的可能策略包括:①去除DC即移植前预处理移植物达到减少或消除移植物内DC的目的,避免直接致敏从而延长移植物存活;②抑制DC移行或成熟,通过进一步研究DC移行机制,选择调节DC移行和成熟的某种因子,有可能阻断致敏途径;③阻断DC与T淋巴细胞共刺激信号,如用CTLA-4-Ig阻断B7/BB1和CD28间作用有可能诱导耐受;④DC耐受作用,耐受与嵌合现象的发现,使人们重新认识DC在移植中作用,随着对DC研究的深入,人们有希望筛选出某一类型DC,用于诱导移植嵌合体形成。

3DC治疗肿瘤

DC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其分化发育及抗肿瘤应用尤其受到人们关注。动物实验表明应用多种形式的肿瘤抗原体外冲击致敏DC,少量回输即可诱导机体产生极强的抗肿瘤免疫[19]。DC的临床试用亦有报道,DC回输疗法已试用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MM)晚期患者的治疗。对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是应用抗独特型抗体体外致敏的自体DC,目前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5]。德国学者[20]应用独特型蛋白多肽体外致敏的自体DC回输治疗了7例MM患者。其作法是从MM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独特型蛋白,酶消化降解后用HPLC纯化出多肽,然后用此多肽体外致敏CD34+细胞来源的自体DC,将此类DC给MM患者皮下注射,并随后每隔2周皮下注射一次独特型蛋白多肽,连续3次,结果发现在受检查的4例MM患者中,有2例血中抗独特型IgM和IgG抗体的水平分别升高约8倍和12倍,而且还观察到独特型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表明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近来有关DC用于白血病治疗研究的报道较多,鉴于未成熟DC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Fujii等[21]报道,为了用DC在体外诱导出自体细胞毒T细胞然后用于白血病的免疫治疗,将G-CSF动员的外周血CD34+细胞用GM-CSF和TNF-α体外培养出DC,这种DC混合群体(包括典型的成熟DC及未成熟DC)能摄取外源性蛋白抗原——钥孔戚血蓝素(KeyholdlimpetHemocyanin,KLH)并将之提呈给CD4+和CD8+T细胞,诱导出KLH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并且他们选择3例AML患者,将放射性灭活的白血病细胞与DC、T细胞共同孵育后,结果其中2例诱导出能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自体细胞毒T细胞,从而为细胞毒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4DC判断预后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Baur等[22]报道了滤泡型树突状细胞(FDC)在结节硬化型霍奇金病(NSHD)中的预后价值。霍奇金病Rye分类中已建立的形态学表型、组织学显示一个宽阔的范围,然而这种组织学不同并未被考虑作为预后因素。NSHD病理组织学分级中两个亚型NSⅠ(恶性)及NSⅡ(高度恶性)的预后相关性仍然存在着争议,FDC的分析可提供新的预后参数。对59例NSHD进行研究,平均随访时间8年,按分类41例为NSⅠ,18例为NSⅡ。用耐石蜡的单克隆抗体CD21和CNA42免疫染色FDC,在肿瘤组织中区分出三种形式:FDC1,存在着广义的滤泡样结构(n=20);FDC2,存在大量被破坏的FDC网状结构(n=25);FDC3,无或少许孤立的FDC(n=14)。这3组根据复发频率及生存明显不同,发现生存最长的是FDC1组,最短在FDC3组,FDC2组居中(P=0.0025)。FDC状态是一个区别针对所有病人包括不同年龄和分期的预后因素。结合FDC状态和NSⅠ-NSⅡ分级将最佳生存组定义为FDC1-NSⅠ,对于NSHD的传统病理组织学检查,FDC的分析是一种新的预后判断方法。结果表明FDC状态的评估更加准确,其真正的预后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随机临床试验应用中加以评估。

对于DC的研究正受到人们的青睐。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如何调控DC的功能,使其选择性发挥作用。DC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大多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DC分化调控及DC活化机制的掌握,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将会成为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5参考文献

1ChoudhuryA,GajewskiJL,LiangJC,etal.Blood,1997,89:1133

2RobinsonSP,EnglishN,JajuR,etal.BrJHematol,1998,103:763

3ChoudhuryA,LiangJC,ThomasEK,etal.Blood,1999,93:780

4CaoX,ZhaoY,YuY,etal.Immunology,1998,95:141

5FujiiS,FujimotoK,OsatoM,etal.IntJHematol,1998,68:169

6WagnerJ,KernanN,SteibuchM,etal.Lancet,1995,346:214

7SweetmanR,RosenthalJ,SenderL,etal.Blood,1995,86:388

8HarrisD,SchumacherM,LocascioJ,etal.ProcNatlAcadSciUSA,1992,89:10006

9HarrisD,LocascioJ,BesenconF,etal.BoneMarrowTransplant,1994,14:545

10RisdonG,GaddyJ,StehmanF,etal.CellImmunol,1994,154:14

11RisdonG,GaddyJ,HorieM,etal.ProcNatlAcadSciUSA,1995,92:2413

12MayordomoJI,ZorinaT,StorkusWJ,etal.NatureMed,1995,1:1297

13CelluzziCM,MayordomoJI,StorkusWJ,etal.JExpMed,1996,183:283

14PorgadorA,SnyderD,GilboaE.JImmunol,1996,156:2918

15HsuFJ,BenikeC,FagnoniF,etal.NatureMed,1996,2:52

16VanLE,VanKM,MormmaasAM,etal.TransImmunol,1996,4:151

17FerraraJLM,BoneMarrowTransplant,1994,14:183

18孙兆黎,杨贵贞.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7,20:124

19ZitvogelL,MayordomoJI,TjandrawanT,etal.JExpMed,1996,183:87

20曹雪涛.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8,5:82

生理功能范文篇6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3以比喻方法讲述各脏腑的功能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点掌握内容,我们在讲授时都应该讲解清楚,而且我们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脏来讲,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时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例如:《内经》中对各脏腑的功能有这样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仓禀之官。我们可借用这一比喻对各脏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进行阐发。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将其对应于心肺的关系:肺可以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个方面的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收集后还要输送给肺,肺为相傅,天下之财,用之于民,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应交付给肺统一调拔,分发到全身各处,应于《内经》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的描述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脏腑功能知识。

再如讲六腑时,我们可以用做豆腐的过程与六腑对食物的消化这一过程作对比进行讲述,做豆腐时,首先要将豆子磨成细末,这一过程正像胃对水谷的腐熟;而用滤网将豆浆与豆滓分离的过程正像小肠分清泌浊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时需要加入的关键物质——卤水,正如在消化过程中离不了胆汁的促进作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与我们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来对比讲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生理功能范文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老龄化;辅助性

医疗产品我国在2013年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全民积极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的同时,我们考虑到农村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解决农村老龄化人口对于医疗辅助性产品的使用,是当前在农村建设中所必须面对和考虑的形势之一。目前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医疗保障方面收到环境经济人文等因素的限制,是存在少许问题的。我们现阶段提出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老龄化人口的医疗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意在通过本身的医疗资源模块加上乡村老龄化人口的特点来解决各地区乡村老龄化人口对于辅助性医疗产品的需求性。

一、美丽乡村老年人需求分析

据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来“老年人”才被认定为是巨大且同质化的群体。目前对于“老年人设计”大部分是建立在功能化的基础上解决老年人的生理问题。尤其是乡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乡村自古至今都是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群体生活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贫瘠的物资缺乏一直是乡村存在的问题。虽然现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但实际上对于乡村老年人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到。现在的乡村建设也正在和时代接壤,“互联网+乡村”的出现预示着乡村即将不再只是处在封闭落后中,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乡村“的模式在未来能给乡村会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资源。但目前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乡村现在滞留的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居多,留守老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是具有一些排斥心理。但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也必将成为乡村在未来的发展中的必经之路。所以笔者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乡村老人对科技化产物的接受能力和使用能力也相应提高。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口,其中81%的留守老人仍旧需要靠自我劳动生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同时患有各种疾病的风险也在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身体素质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条件约束相比城市老人的身体状态要差很多,所以为了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自立能力,乡村老年人对辅助产品的需求也就相应增加,因此,有必要单独研究乡村老年人群使用辅助器具的情况。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城市老人和乡村老人基于生活环境特点、医疗环境特点以及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群体个性情况的对比分析,明确乡村的老年人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乡村老年人由于常年的劳作以及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的不重视,导致自身的生理机能相较于城市老人更加容易衰退,患慢性病甚至突发疾病、致残性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于城市老人;(2)由于受到地域和环境交通的限制,特别是偏远乡村的老年人,在定期检查和重大疾病前期征兆出现时等各方面时,无法及时就医检查而忽略病情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3)留守老人的外出子女大多在外打工,普遍是年终返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这就导致留守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子女不能协助照料,甚至在重大疾病前期征兆时也容易忽视老人疾病的严重性,从而出现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4)由于乡村老年人较于城镇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更多,其身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味觉以及肌肉关节的活动能力和记忆力衰退更为显著。同时导致相应的行为能力(比如起床时的起卧能力、蹲下站起的能力、家庭卫生清理现象、对吃药剂量和吃药时间的遗忘等能力)也都出现明显的下降。乡村的留守老人其实不仅在生理机能衰退上容易产生日常生活能力(ADL)的问题,同时在心理上也存在子女不能陪伴的孤寂感。所以笔者认为在考虑辅助性医疗产品的创新时不仅是维持乡村老年人独立生活日常的自理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生命存续之外,也要考虑这个群体的心理需求。

二、美丽乡村老龄化医疗辅助性医疗产品

辅助性医疗产品一般是给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用的、补偿身体残障或维持生活日常能力、使能够正常保持社交参与能力的器具、设备和技术系统等。乡村老年人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日常生活能力(ADL)会逐渐衰弱,老年阶段的更加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收入水平低,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协助性低,同时乡村老人仍然需要大量的劳作,所以其生理功能的退化更加明显。老年群体是辅助性医疗产品最大的使用群体,但目前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特别是乡村老年人使用行为的辅助性医疗产品较少。从产品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保健类医疗辅助性产品、护理类医疗辅助性产品和康复类医疗辅助性产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来看主要分成以下三种类型:预防监控老年人健康状况、补偿老年人生理功能(视听能力、日常行动能力等)、维持生命体征存续。笔者根据乡村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考虑,针对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做了细分:(一)预防监控老年人健康状况。预防和监控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辅助性医疗产品主要应用于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远程监控、预防老年人跌倒、预防老年人重大疾病,主要的产品有远程监控系统、预防跌倒、智能手环监测以及紧急报警器等。(二)补偿老年人生理功能。补偿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辅助性医疗产品主要分成补偿老年人视听功能和补偿老年人日常行动功能两类。补偿视听功能的产品主要有老花镜、助听器等。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由于受到经济、社交活动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对于视听功能的辅助性医疗产品的需求明显大于乡村老年人。而补偿老年人日常行动能力的辅助性医疗产品主要有拐杖、轮椅、起卧辅助设备、洗澡辅助设备等。(三)维持生命体征存续。维持生命体征存续的辅助性产品主要有吸氧机、吸痰机、家用呼吸机等。

三、辅助性医疗产品开发和设计

产品的创新开发和设计大部分是基于产品系列的迭代和用户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生理需求作为最初级的需求,而乡村留守老人作为老年人的特殊群体,在生理功能极具衰退的情况下且他人协助性较低的环境中生存,其对补偿生理功能的辅助性医疗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一)“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从“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考虑,未来的乡村建设更多会转向“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乡村的更多服务性和服务内容会更多的出现数字化转型.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卫生所的距离原因,在发生慢性病时乡村老人更愿意主动选择吃药。由于乡村老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吃药的频率次数和药效成分并不明确且容易遗忘。所以在未来乡村生活中“智能药盒”相对会成为老人的必需品。而现有的“智能药盒”普遍存在过度设计或者并不符合乡村老人的需求,功能化单一,主要采取闹铃式提醒,基本上是建立在老人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上。所以笔者在新的智能药盒的设计和开发流程中在智能化技术的原则上分别考虑了以下几点:•智能提醒方式。从原始的听觉方面的提醒(闹铃式提醒)到现在我们考虑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着手。(声音、灯光以及颜色的不同提醒方式)•服药计划的智能化推荐(根据老人身体情况的推荐智能化推荐药品)•服药记录和周期的智能化安排(比如老人这个药只需要吃一个星期的疗程,或者每天三次等)•药品详情以及安全服药警告在药盒的设计上,会针对老人的不同慢性病情况的药品分格,通过不同的颜色区分,药品容量通过智能提醒监测,同时将智能信息发送到子女家人的手机上,以便子女能及时发现是否在服药上和药品缺少时及时补足。药盒在取用上,为了方便老人取用和药品的密封性,采取每种药品种子胶囊式,智能分析出老人今天需要吃什么药就会在规定吃药的时间段弹跳出,不需要老人自行去取药和找药。(二)简单、易操作性原则。考虑到乡村老人的教育水平不高,以及无人辅助的生活特点,笔者考虑针对乡村老年人的设计应该更加便携简单、易操作,功能不能太过于复杂化。考虑到目前乡村还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还需要进行日常劳作等,还应该考虑产品的设计不能体积过大,便于使用操作。我们在对乡村老人做调研时发现:他们对于定期身体检查的概念是缺失的,并且容易忽略某些重大隐患疾病的前期特征,以至于错失最佳的治疗时间,所以对乡村老年人来说,在家能够自主监测基本的躯体情况是非常有价值和市场性的。现有的躯体监测和评估器具主要是通过手环加App的形式,将监测和评估信息同步到子女、卫生所等个性化信息档案中。但现有的躯体监测医疗辅助性产品非常不符合乡村老年人的使用情境和使用方法,所以我们在重新开发创新躯体辅助性监测时更加细分其不同的监测情况和监测部位。不仅仅针对躯体内部情况(比如心跳、血压等),还创新设计手臂等臂力和关节的退化情况等,当然,在用户的操作界面上也是符合简单、易操作的原则。(三)重视情感化需求。乡村老龄化人口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陪伴,大部分老人的身体出现疾病时不愿主动告知子女,老人独居现象在乡村非常普遍,现在仍有很多乡村老人处于无人陪伴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中。这部分老人不仅是生理功能补足的需求,更多的还需要考虑其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陪伴感”“陪同感”的设计开发。乡村老年人的生活娱乐活动较少,笔者认为新农村的开发中医疗辅助性的产品不仅需要满足用户的生理需求,更多的追求心理陪同感。比如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流程中考虑如何联系子女、亲人和乡村老年人之间的互动联系。

四、结论

“互联网+乡村”已然成为未来美丽乡村发展的基础模式,不管在医疗环境和医疗器具条件都在逐渐转向高品质发展阶段。现阶段的乡村老人普遍停留在安全需求的阶段,可以预估的是未来的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会被发掘和重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也是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不再是只提供创新的产品设计满足老人的需求,更多的是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服务系统满足乡村老年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江加贝,王可,李亦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居家养老产品设计研究与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江苏智慧养老服务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15):120-122.

[2]张文娟,谭文静.中国老年人辅助器具的使用行为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6,22(03):100-112+70.

[3]关敏,王雪琴,程峰.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4):110-111.

[4]董理权,李晞,徐进,胡建民,戴连君,谢甘霖.“互联网+”智能化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06):724-728.

生理功能范文篇8

摘要:中医源自民间,源自生命体验,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她的健康理念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晰形成,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乃极具先进科学性。中华传统医学在促进和维护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在今天看来更是绿色、环保、天然、无公害。在脏腑功能达到和处于正常状态的情况下,亚健康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症状就会自然消失。减缓各脏腑功能普遍地、逐渐地降低速度,就是延缓衰老,就是延年益寿。

时至今日,并非是中华传统医学迎合了世界潮流,而是世界在回归自然,是现代医学模式在向传统医学模式回归,人类需要反扑归真,人类的生命健康需要传统中医的呵护,我们已看到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在日趋赢得世人的敬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1世纪是自然医学兴盛的世纪。

中医源自民间,源自生命体验,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是自然的产物,她以顺应自然的方式方法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身心健康和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健康理念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晰形成,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极具先进科学性,这就是“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经气”,“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等防治和养生思想;中华传统医学在促进和维护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在今天看来更是绿色、环保、天然、无公害,这就是中医特色的针、灸、刮痧、按摩、拔罐、导引和对自然界动、植、矿物的外敷和内服,中华传统医学在促进和维护生命健康中已呈现出三大优势。

一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优势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亦发生了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脑梗塞、脑溢血、糖尿病、尿毒症、气喘、结石、痛风、关节炎等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时且向低龄化发展,我们已看到慢性病大多是系统病,如糖尿病多是由脾、胃、肝、肾、肺功能失常,特别是脾、肾功能失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或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高血糖;高血压多是由重要脏器如肝、脾、肾、脑微循环障碍、血质改变、管壁弹性降低或气体交换失常,致使心脏加压;癌症和白血病则是全身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是内环境恶化情况下的外因及情绪作用,局部细胞基因突变并异常分化,幼稚细胞无限增生;功能性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根源在肝、脾、肾。因此,要想彻底治愈而非只是控制这些慢性病,就必须恢复各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并使脏腑之间功能协调,绝不能为治疗肝、肾而损伤脾、胃,为治疗脾、胃又损伤肝、肾,临床实践为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多功能的中医诊疗技术有着独特优势。

中医的多功能性首先表现在中草药的多功能上,如草药中的大黄有泻下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蒽醌衍生物的番泻甙A、B、C及大黄酸葡萄糖甙,经细胞或酶分解成甙元,刺激大肠蠕动,减少水分吸收而至泻,在泻便的同时泻出经络中的“毒气”、“邪气”,特别是脾经、胃经、肝经、心包经和大肠经中的邪气,邪气出正气生,从而达到一种健脾、和胃、养肝、清心包、活大肠的作用。大黄中所含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还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大黄可杀灭阿米巴原虫、滴虫,有较强的抑制病毒作用,即大黄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虫的功能,大黄还有抗肿瘤作用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改善脆性作用,也就是大黄有凉血、止血、活血化淤和抗癌的功能。众多的天然动、植、矿物都和大黄一样有其多功能性,可以同时对几个脏腑、系统进行调理,方剂则是中医高深技艺的体现,是中医精髓之所在,一个方剂可同时调理几个脏腑或系统,不同的方剂还可以调理同一个脏腑和系统,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特点,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组方,组方的关键在于辩证,辨证的关键在于医者对四维以上时空观的中医理论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即对宇宙、自然、生命、阴、阳、精、气、神及经络系统功能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组方配合针、灸、刮痧、按摩、拔罐、导引已成为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安全、有效的途径。

二.对亚健康(未病)的调理优势

亚健康是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可以看作是古人说的“未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不良反应,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潜状态、过渡态。

亚健康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污染,是空气、水、食物、化学药物、辐射等污染降低了各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次就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良情志和心态、不良宇宙生命场、遗传和禀赋等因素。

亚健康的形成并不是某一脏器发生了病变,而是整体功能减退的结果,主要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普遍降低及其动态平衡的失常;解除亚健康的根本原则就是整体调节、整体治理,调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增强五脏六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使其功能之间相互协调,在脏腑功能达到和处于正常状态时,亚健康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症状就会自然消失,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通过饮食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在生命体得到全面调理后,恢复并增强了各脏腑正常生理功能,这时亚健康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不适症状就被彻底解除,这也意味着“治未病”得以实现并完成,更意味着从跟本上、源头上解除了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意味着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瓶颈”

被突破,同时实现了“消未起之祸,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所以说,中医在调理亚健康(治未病)时所具备的优势无与伦比。

三.对养生保健的优势

养生保健,顾名思义就是养护生命,保持身体健康。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优良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养生保健思想已被普遍接受,但是要把它们具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却并非易事,单就高质量充足的睡眠,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就不易做到;有均衡营养物质的摄入却不能被均衡消化和均衡吸收已成为一部分人需要解决的问题;“眠、食二者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骨质疏松症用补钙、补镁、补VD的方法不会起到多大作用,肾功能健全情况下的吸收良好是关键,如果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食用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增加消化负担,甚至会导致重要脏器的功能降低或丧失,如软骨及脏器的钙化等;空气、水、食物、药物、辐射等污染对生命的威胁更大,污染对生命造成的伤害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除其危害,养护生命、保持身体健康将会成为空谈,因此生命需要调调理,调理好神经系统可得到高质量充足的睡眠,同时也是获得良好心态的保障,调理好消化系统可得到均衡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调理好免疫系统,对体内毒素的及时清理就得以实现,等等;所以,养生保健的重点在于调理。公务员之家

生理功能范文篇9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于本院肾内科进行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组)和观察组(循证护理模式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l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51.34-5.1)岁,病程1.5一14.5个月,平均病程(9.8±2.1)个月,疾病种类:肾病综合征16例,狼疮性肾炎10例,肾功能衰竭lO例,肾小球肾炎6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50.8-t-5.4)岁。病程1.5—15.0个月,平均病程(9.6±2.2)个月,疾病种类:肾病综合征15例,狼疮性肾炎11例,肾功能衰竭10例,肾小球肾炎5例,其他4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分类方面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2组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给予患者饮食、治疗、体位、休息、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主要为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充分给予治疗配合方面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虽然同种疾病有其共有的特点,但是每位患者的疾病却也具有其特点,因此,针对每位患者的疾病特点制订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制订护理程序的方法为根据每位患者的疾病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采用查阅取证的方式进行护理细节的制订,查阅的资料主要为,来自各大权威医学数据库及以往成功的护理经验资料,包括饮食、治疗、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护理细节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制订及实施,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同时这种针对每位患者查证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方式也使患者感受到重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采用sF一36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估。sF-36评分涉及患者生存质量的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的评分,主要包括8个维度,分别为角色状态、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状态、活力、疼痛及总体健康状况,每个方面的总分均为0~100分,除“疼痛”外,分值越高表示评估项目状态越好,反之则越差【2J。

4.数据处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互土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生理功能范文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生理学;基础医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构建

1案例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学好人体生理学需要掌握大量关于人体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例如,学生必须要知道心脏的泵血过程、肌肉的收缩机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生理功能、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原理等重要内容,以及许多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细节。对这门课的掌握意味着学生要具备正确回忆出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的能力,因此,生理学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的能力。选用适当的教材、传统的理论课课堂讲授,以及相关的实验课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1-5],案例分析教学可以作为传统生理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生理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此外,也有助于在医学生的早期学习阶段通过介绍案例分析来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6-7]。而且有助于培养一种认识,即学好人体生理学对于今后学好临床专业知识并成为合格的临床从业人员至关重要;仅仅积累大量的生理学知识以应付考试绝不是本课程或任何类似课程的唯一目标,如果能够正确地将学到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才算真正学好了这门课。

2生理学教学案例的选择

人体生理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甚至是其他基础学科的基础,但它与临床课程密切相关,学好生理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临床专业知识的基础。现实生活中的临床病例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若干人体生理学知识。但不是所有的临床病例都适合作为生理学教学案例。通过近年来的生理学案例教学实践,逐渐优化出将案例分析整合到本科生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发现好的教学案例有以下几个显着特征: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精炼、简洁,信息丰富,知识综合。所以在选择生理学教学案例时应注意这几点。2.1目的明确。教学的对象是刚学习过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大二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临床专业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理论原理,所以尽量选择那些涉及到生理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理论知识的案例;这不同于临床课程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临床课程所选的案例虽然可能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生理学知识,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所选的案例更偏重于临床。2.2信息丰富。每次案例教学课安排3个课时(共计120分钟),只讨论1个案例,时间比较宽裕,所以案例可以有多个场景,这些场景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供学生分析讨论,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得出明确的结论。在场景设计时要仔细考虑每个场景能涉及和引出哪些重要的生理学理论知识。2.3内容精炼。案例的内容可以包括文字、数字、图片、表格、检查报告、视频等。但应将这些内容进行优化,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整合,与病例诊断、分析、讨论无关的内容一概删除。文字部分要简明扼要,不要艰涩难懂,根据我们的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案例通常很短(少于10个句子),但描述得很清楚,能提供所有相关信息,没有不必要的或模糊的内容。2.4知识综合。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之间存在功能上的密切联系,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会通过体液或神经因素影响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功能。但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是按照章节来授课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孤立地、分散地学习某一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而不能将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联系起来,这是传统课堂理论课教学的一个大的缺点[8-9],而案例教学能够避免这样的缺陷。这就要求在设计生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时一定要涉及到多个章节,能够将多个章节的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3生理学教学案例的构建

3.1紧扣案例教学目标构建生理学案例。在具体构建案例时,首先要基于重要的生理学基本原理,而不能涉及太多的临床关注点,这是由案例教学的目的决定的。案例可以涉及多个章节的生理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必须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能够综合地、整体地、深入地理解生理学基本原理。例如,尿液的生成和排出是“肾脏的生理功能”章节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涉及“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两章的生理学知识。为了整体地、综合地学习这几章的生理学知识,把这几章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构建一个生理学教学临床案例。这些知识(如“尿液生成的3个阶段”)由具体的临床案例引出,要求学生从某个特定的方面来阐明相关重要的生理学原理(如“影响尿液生成的神经和激素因素”)。另外,还应思考通过案例教学能否促使学生讨论更复杂的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的生理学知识(如“影响尿液生成的神经因素和激素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2案例内容的设计安排。在具体构建案例时,一般将案例内容分成3个部分。第1部分简单地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入院时的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和病史等;第2部分主要是入院后更详细的检查结果,如三大常规、外部体征、体温、血压以及心脏听诊、肺部听诊、腹部叩诊等身体检查。第3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疾病确诊后的护理和治疗原则等。在每一部分之后设计几个引导问题。要充分地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除了要掌握教材中的相应知识,还必须在网上或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这样设计不仅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也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入的“将来有用的”知识。

4构建案例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验证用上述方法构建案例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结束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学生们被要求同意、基本同意或不同意每项陈述。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全部作出了答复,80%的学生同意或基本同意“案例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是学习生理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生理学知识的理解”(85%,指同意或基本同意的学生比例,下同);“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78%);“案例教学能提高自学能力”(77%)、“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69%)、“能提高学习兴趣”(70%);“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65%);“促进主动地深入学习生理学知识”(67%)。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案例在教学中能提高学习的容易度和学习深度,并帮助学生巩固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的好奇心和兴趣。说明构建的生理学教学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