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5:51:47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1

关键词:微信;思政

一、微信对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之前,传统的书本、报刊、广播等宣传工具为组织掌握,医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主体。而微信等自媒体快速直接的传播优势,分散了员工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在自媒体改变主要传播形式、打破原有话语权格局后,医院的舆论引导力下降,甚至有信息传播脱离组织控制的危险。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受教育者提供的,不再是“灌输”和“说教”,而是“选择”和“影响”。网络传播环境相对自由,微信等自媒体接收的信息量非常之大,所接收的信息也良莠不齐。一部分动机不纯的网络推手,不顾国家利益,不顾人民利益,为了个人利益,片面、虚假、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海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员工的辨别力,造成思想情绪的不稳定,进而有认知上偏差和价值观扭曲的可能。

二、充分利用微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微信的便捷性、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挑战,同时也给提升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带来机遇。建好医院“微信公众号”。医院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微网站,可医院概况、就医导航、门诊安排、健康资讯等信息,其后台为医院管理者掌握因此拥有信息的主动权,其信息亦可通过平台广泛传播。医院管理者欲充分利用此工具,一要转变工作方式,注重互动性,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考虑员工的兴趣点,要更加关注员工的诉求,更贴近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二要注重形式新颖,最好是文字与图像、声音、视频相结合,以抓住读者眼球;三要保证更新及时,选择社会热点话题、医改热点话题,使医院微信公众号成为获取资讯的第一平台、陶冶情操的最佳平台。要积极引导员工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在使用过程中学到知识又获得快乐。建好医院“职工微信群”。“微信群”是绝对透明、平等的虚拟空间,大家同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政治思想工作者要主动转变观念,打破思维惯性,完成角色的重新定位;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提高综合素质,改进工作方法,在网络宣传中更具时代性和灵活性。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密切关注“舆情”,对员工的思想动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对消极错误的信息给予快速和有力的回应,防止微信群成为部分人宣泄情绪、妖言惑众的空间。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及时准确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医疗改革和发展的新方案和新举措到员工微信群里。医院要利用“职工微信群”开展法制和心理教育,防止“网络言论煽动性犯罪”和“网络综合症”的发生。微信是目前国内第一大移动社交工具,也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的阵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积累新经验、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趣味性,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贺平 单位: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邓锦鸿.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4(08).

[2]邓志光.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

[3]丁竹.社会主义利益观教育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02).

[4]林远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新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5]杨斌,杨康贤.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6]喻志刚.后工业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的思想及其评价[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梁静.以科学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8]卢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与方法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9]熊晓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若干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0]赵晖.论理国主义及其内在要求———从灾难中的爱国行为谈起[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1]马荣豫.新形势下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5).

[12]谢红力.浅谈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5).

[13]孙东升.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探索[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4]卢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与方法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5]熊晓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若干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6]赵晖.论理国主义及其内在要求———从灾难中的爱国行为谈起[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7]迟浩,张晓莉.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探研[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2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共天津市委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天津市各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市社院从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了52个年头,在致力于探索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办学路径与方法、培养统一战线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市社院20**年迁入新校舍,加快了自身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得到质的改变,为实现学院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中,全院干部教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深刻认识到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教育培训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特点,进一步坚定了在新起点上做好天津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和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市社院正规化建设的步伐,努力构建和谐奋进的社院,积极开创市社院发展的新局面,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为实现本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服务。

1扩大培训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作用

社会主义学院在统一战线人才培训中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与我们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事关统一战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统战教育培训新机遇与挑战,市社院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高层次、有特色、正规化”的办学方针,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拓展培训规模为重点,全面推动学院培训工作正规化建设的任务紧迫而重要。

(一)开发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市社院发挥天津市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作用,必须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办好主体班次是扩大培训规模的主要途径,也是市社院的立院之本。教育培训是市社院的工作的中心,主体班教学又是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科学界定主体班次的培训范围与重点,规范班次和学制,充分开发、利用办学资源,是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市社院通过对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科学分析、对学院实际情况的重新审视,认识到完全可以通过办好主体班次,扩大培训规模,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时期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范围不断扩大,可在市社院进行教育培训的人员包括,派、工商联组织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中的代表人士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党外人士,以及在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及其后备人选;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干部。体现出鲜明的广泛性。

以发展的观念和创新的举措办好主体班次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市社院继续积极配合市委统战部搞好主体班次教育培训,努力使主体班次的设置更加符合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符合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特殊要求。与此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学院办学资源,与各派、工商联和统战系统各单位共同搞好联合办班,千方百计扩大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规模是我们初步探索。遵循这样的思路,去年市社院举办了22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212人次,创造了我院年办班培训的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我们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学员810人次,办班培训继续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市社院将致力于教育培训经验的总结,着眼于以非中共代表人士为重点,让主体班次的数量实现按需增长,质量全面提升。同时继续畅通培训信息渠道,使教育培训资源信息与教育培训需求有效对接,办好联合培训班,并使联合办班成为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重要渠道加以固定,逐步使教育培训覆盖全体教育培训对象。

(二)科学设置班次和学制,改进教学方法。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是市社院始终坚持的办学原则。遵照总书记提出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市社院的教育培训在发扬“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新一代派、无党派人士特点和时代要求的自我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根据中央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暂行条例》规定,针对教育培训范围越来越广的时代特点,我们将细化纳入市社院培训的主体班次,以进修班、培训班、研究班和读书班等形式涵盖统一战线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各类培训班的学制设置,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要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形式越来越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市社院将适应不同对象的培训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提高讲授式教学水平的同时,开展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完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丰富教学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去年,我院互动式的教学做法《以人为本引领统战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中央统战部和中央社院召开的统一战线教育培训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大会发言。今年上半年,我们与塘沽区委统战部在塘沽海洋高新区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这些有益尝试,增强了社院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我们将借助全国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评估办法确定在我院试点的契机,继续实践和完善“短”、“专”、“活”为一体的具有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色的教学方法,使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使学员愿意参加乐于参加教育培训。

针对教育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要求,市社院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和把握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规律,创新培训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按需施教、坚持教学相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把团结、引导、培养、提高作为教育培训的根本着眼点,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促进统一战线成员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培训需求。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关键在教师。为此,市社院进一步认识“人才强院”战略的重要性,把建立人才工作机制,加快改变干部教师队伍的结构,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5条途径加强对干部、教师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岗位锻炼,立足本职工作,引导干部、教师钻研业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二是实行“导师制”,采用老师带学生的方法,由院、处室领导或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对新进院或走上新岗位的干部、教师通过签订《导师指导学员协议书》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具体帮助指导。三是选派学习深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派干部、教师参加上级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帮助干部、教师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层次。四是外派挂职(实践)锻炼,根据工作需要,选派青年干部、教师到上级机关和相关工作部门挂职(实践)锻炼,增加人生阅历,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工作经验。五是搞好轮岗交流,适时进行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干部、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锻炼提高。与此同时,加强市社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们已建立起21人的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并随时进行动态优化,以备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之急需。

2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促进科研出成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作用

作为本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我们必须自觉地把理论研究工作看作是学院工作开拓创新之基。根据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科研力量,科研工作必须与统一战线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争取多出成果。

(一)明确主攻方向,建立开放式科研体系。根据党的十七大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工作要突出中国政党理论研究,重点搞好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同时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研究,注重回答统一战线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思想理论问题,形成教学科研成果。为实现市社院科研工作的新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科研体系,新起点上的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重要措施,必须以更加融合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各派、统战部门、大专院校、区社会主义学校选择合作伙伴,共同搞科研。今年,上半年,市社院制定了面向社会课题招标办法,推出了10个院级招标课题公开招标,收到有效申报书25份,经评审有10个课题组中标,学院已与中标课题组签订了委托协议书。按照委托协议要求,年底各课题组要完成课题研究,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增强了我们建立开放式科研体系的信心。

(二)整合学院科研力量,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科研的组织能力和研究力量决定着科研的成就。我们认识到解决学院人员编制限制导致科研处室力量较为薄弱的科研工作瓶颈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充分调动本院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强调科研处、教研室、教务处的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都是双重身份,做到教学与科研虽有分工,但是不分家。二是根据市社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对科研处室的职能进行调整和明确,充实了科研处室的力量。三是研究加大科研投入机制,今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比去年增长一倍。四是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靠制度支撑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制定了《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立项管理试行办法》,目前正在制定《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奖励资助办法》。五是鼓励教研人员结合教学实践搞科研,积极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学术著作出版。去年我院教师申报了6个省部级课题,发表13篇论文,其中两项课题获得天津市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今年我院教师编写的《参政党成员角色转换与参政议政》一书,获得全国统一战线干部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

(三)积极搭建平台,促进科研交流。发挥统一战线科研基地作用交流平台建设是重要手段。市社院继续积极配合市委统战部,努力办好两年一届的派自身建设研讨会,使广大派成员继承和发扬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在多党合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精心办好《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坚持学报的办刊宗旨,坚持统一战线特色,努力提高办报质量,提升办刊层次,扩大学术影响,增强学报的可读性,使学报成为开展科研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我们正在积极调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明年建立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研究中心,重点进行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为我院已经建立的开放式科研体系搭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3加强教学规律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赋予社会主义学院的新使命,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落到实处,有所作为,努力使非中共代表人士在坚定理想、提高能力素质上有新收获。

(一)突出政治培训。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是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开展理论政治素养教育培训,增强非中共代表人士思想信念基础,提高理论政治素质,充分体现“社院姓社”的特点。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及时将中央和市委全会精神纳入授课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的头脑。围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个主题,将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知识有机结合,进行统战培训课程设置。深入开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以优良传统教育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要把老一辈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形成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确保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正确发展方向。要紧密结合即将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刻理解、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素质培训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要把提高非中共代表人士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贯穿于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实现由素质培训向素质培训和能力培训有机结合的转变。围绕提高党外干部的能力,在了解和分析学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党外干部能力培训板块框架,配套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本着按需施教的原则,密切联系本院教学科研的实际,将统战培训、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实施。重点加强统战基础理论、中国政党制度、市情国情世情、党外干部素质能力、新社会阶层、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使之成为具有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点的优势课程。继续试行“菜单式”教学课程培训,供培训单位和学员选择,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搞好报告会系列讲座。围绕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搞好报告会系列讲座,充分发挥我院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举办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学习贯彻市九次党代会、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热点以及《改革开放与统一战线》等专题讲座,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充分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认识统一战线在推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4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努力推进市社院发展迈上新台阶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三个基地”作用,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为社会主义学院明确的重要职责,也是对社会主义学院提出的殷切希望,市社院决心不辜负党中央赋予社会主义学院的新使命。

(一)学习先进找差距。差距就是潜力,解决差距就是发展。在上半年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我们查找了22项差距与不足,其中有的是对照先进查找的问题,也有的是学院发展遇到的困惑。我们把解决这些差距与不足,实现科学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学先进找差距加快正规化建设步伐。我们组织全院处室主要负责人以上的领导干部,集体到中央社院对口学习考察,争取中央社院的指导和帮助。还由院领导带队,赴兄弟省社院学访,学习借鉴兄弟省社院加快发展和教学科研的好经验、好做法。回来后,结合市社院的实际,进行认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先进找差距,已经成为我们改进和推动学院工作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社团;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社团也取得了发展。学生社团及社团成员大批增加,活动质量、规模不断提升,不仅在校园里,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学生社团正在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社团将在今后继续成为开展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如何正确认识社团,准确引导社团、管理社团,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则已逐渐成为各高校团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状况

(一)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面广、人多。

学生社团的数量规模,从人数和类别来看;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校学生社团规模的大小,一般在20个左右,多则上百个,少则10个左右,而规定各社团的规模必须35人以上,一般而言其成员大都是百十人上下,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15%,如北京大学有103个社团,清华大学有67个社团,人民大学有65个,北师大有50多个,湖北大学有55个,这些社团中很多都是跨院系的校级社团,社团成员来源广,往往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有的大学生还同时参加二个或三个以上的社团,不同的社团成员互相交叉重叠。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综合等六类。这些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锻炼成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活跃、最丰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二)社团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强化。其一,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将德育寓于社团文化之中,会使德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其二,以社团为载体,有利于突出当代大学生由人文型为主向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单纯希望在社团这个群体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

二、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遭遇挑战,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正在逐渐增大。

(一)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堂教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提供了有效舞台,也调动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社团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能力、陶冶情操。

(二)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具有创新识,作用发挥是否正常,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断加强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的必然选择。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可以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学生社团以其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社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学生社团建设的方向,把握学生社团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创新,使素质拓展计划落实到具体社团活动之中。

三、高校社团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和途径。

社团的组织工作或社团的日常活动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丰富而新鲜的锻炼机会,让大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学会为人处世,搞好人际关系,通过外界的刺激及选择的作用逐步提高其各方面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学习锻炼,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气候”的影响,也就是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高校学生社团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普及面大、自我特色较浓的活动,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感染、熏陶、引导甚至重新塑造一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探索创新精神、有崇高审美情趣的21世纪人才群体。

(三)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设计

社团的自主性强,社团成员的素质差异大,使得高校学生社团能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而且为寻求个人以及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社团成员必须成功完成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他们从社会中寻求自我发展,把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完善自我和完善社会结合起来,培养自主、自强意识和责任感,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及与社会的交往中,探讨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回报社会。

四、构建高校品牌社团与社会的实践桥梁

(一)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是社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训练,品牌社团依据社会需求进行活动调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使学生接受到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专业以外其他方面的学习与熏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学生品牌社团活动也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缓解了指导教师、活动场地、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让高校品牌社团面向社会,构建人脉网络

高校品牌社团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校园内向校园外的发展、成员自我磨砺走向对外拓展,实现人脉关系得扩张、资金基础的积累,为承接项目、企业内创业、个人创业、团队创业等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社团成员在创业后,社团可以成为其挑选人才和合作伙伴的基地,带动社团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社团通过实践活动,完成的原始的积累,不仅可以解决社团活动的资金问题,还可以走出了社团向实体的转型的成功道路。

(三)从高校品牌社团中积累自主创业资本经验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创业者在企业定位、战略策划、产权关系、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团队组建、财务体系等一系列领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创业能力的养成不仅要求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实践。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成立的重要因素,是成员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或理想、志向,这就决定了学生社团活动培养人才的鲜明性与特色性。社团成员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因社团活动更加牢固,其特长也会因社团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提高。通过发挥社团在培养专业人才的鲜明性优势,深入挖掘、培养专项人才,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实施创业创造可能。

五、结论

社团兴,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社团衰,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共同兴趣所在,在构建校园文化和今后自身发展方面都越来越彰显出它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以,当代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工作,谋划学生社团工作,加强社团管理,支持学生社团发展,让各级各类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走上健康、规范、有序、有效的正常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志权-简论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引导与管理[N]-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7)

[2]祝雪虎-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和作用[N]-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

[3]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N]-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合理设置;遵守原则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正在逐年提高着,伴随这种形势各个企业为了更好的谋求发展、让企业管理水平更提高一个层次,都在企业内部设置了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岗位,以便更好的使行政管理岗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也能更好让行政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能各司其职,对自身的职能发挥得更加充分,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添砖加瓦。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1.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

要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有合理的设置,首先要做的是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和特征有透彻的了解。所谓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组织依据一定的行政方式制度化的管理企业,而企业行政组织则就是企业内部的行政机构,使用的行政方式就是企业内部行政机构各个级别之间的从属关系。举个例子,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就是一种从属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等级上的差别的。而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管理方式有行政命令、行政知识以及行政规定和处罚等,在不同的情形下行政管理人员会使用相对应的管理方式,从而更公平的保证企业内部的和谐和稳定。

2.企业行政管理的特征

(1)企业行政管理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有很强的权威性,这种性质主要体系在上级行政机构人员拥有下达指示、命令以及惩罚决定上,而下级部门也需要对相应的指示、命令以及惩罚进行认真有效的执行。(2)企业行政管理拥有及时性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企业内部人员、各种设施、财务信息方面的时候需要使用多种管理的方式,并及时对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调整,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能比较及时的对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很多不利因素加以察觉,并在问题出现的最初阶段进行解决,这是能对企业进行优化的一种十分关键的方式,也能让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功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这就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备的及时性。(3)企业行政管理的纵向性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管理方向,需要上级对下级的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和智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是行政管理机构的上级对下级进行各种指令性的要求和命令,下级人员则是执行的角色,这就是企业行政管理所谓的纵向性。

二、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重要性

1.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基础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和通常的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并不完全相同,也不等同于企业管理,而可以说是综合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特性,这种管理系统主要是依照法律法规管理企业内部的组织,目的就是更好的使企业发展有所推进。也可以这样说,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拥有优秀的企业行政管理岗位人才,才能最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让企业行政管理岗位都有最合理的设置和安排,企业中的员工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所长,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得到发挥。

2.让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实现难度大大降低

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战略性目标,这些目标通常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通常情况下实现是十分困难的。而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进行合理的设置,能让这种战略性的目标被划分成为很多部分,这些不同的部门由各个行政管理岗位负责完成,由此一来就能使战略性目标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让企业目标能更快速有效的完成,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三、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相关方式

1.按照情况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进行设定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设置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并不是有多少个岗位就需要多少工作人员,岗位和工作人员并不是一个相等的数目,也不能混为一谈。行政管理岗位要按照企业实际的需求进行工作人员的设置,可以一人身兼多职,也可以一个岗位有数个工作人员,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按照需要确定人员的配置。

2.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

(1)合理安排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相关调查显示,通常企业中行政人员的数量会占据企业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因此企业性增管理岗位在对行政人员进行设置的时候要参考一下这个数据,结合企业实际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人员的设置,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内部岗位的平衡和稳定。(2)考察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直接反应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合理性,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合格之后才能允许其上岗工作。对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性格特点和个人优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岗之前还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这样能使其更迅速的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四、结束语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是至关重要的,会直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相关工作人员要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合理的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设置,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共同推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作者:曾燕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刍议跨文化交际在企业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5

(一)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弱化。党组织作为地方高校建设发展的领导力量,应当在地方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表率和带动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党外干部起到模范示范作用,才能对党外干部形成向心力,也才能对党外干部的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地方高校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用弱化,对党外专业人才难以起到核心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党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更为薄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所形成。在主观方面,近年来地方高校新进的党外干部都有着较高的学历背景和知识层次,但是在专业技能出众同时,都缺少对政治素质的培训,当然这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偏向智育能力,缺少对德育能力的培育倾向有关,但是具体到地方高校,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党外干部较少经历社会生活的锻炼,缺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有关,而具有相同价值观和社会倾向党外干部会形成局域性的社会团体和网络,就会强化小团体这种非正式组织集体观对个人社会倾向的影响,更加不利于党组织在党外干部队伍中威信的建立。在客观方面,地方高校基层党组建设对党外干部影响力和领导力的下降,也与党内成员的不良行为和倾向有关,因为党员干部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能力弱化和组织纪律欠缺等问题,甚至有些党员干部还存在着以权谋私等违纪行为,这些对党外干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有些党外干部对党组织的评价较为负面,难以提升基层政治生态对优秀党外干部的影响作用。(二)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歧化党外干部对学院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但是现有的教学科研活动中都难以体现到党组织的积极促进作用,反而在有些条件下基层党组织的行为会妨碍到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其作用的歧化对党外干部的成长形成了不良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基层学生党员组织的活动虽然是学生党组织建设必不可少的方面,但是基层学生党组织在组织党员活动时极少和教师进行事前的沟通和协调,也极少征求过党外教师的意见,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党员对党外教师的日常教学秩序形成了不必要的干扰,甚至在党外教师看来,基层学生党员和基层学生党员组织就是教学秩序中的特殊群体,不仅不能对正常的教学活动形成积极作用,反而对教学活动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另外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基层党组织提出意见和批评的居多,但是针对问题帮助教师培训和改正的较少,特别是对于社科领域的党外干部,有些学术观点党组织有不同意见可以考虑,但是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由党组织就禁止课堂讲述的学术问题进行解释和引导,一刀切的禁止将会导致党外教师形成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力,反而不利于党组织的声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在科研活动中,情况也大致如此,基层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影响力不仅难以形成,在有些问题上甚至对教师的科研活动造成了不必要的干预。大部分地方高校党外干部在学历层次和知识能力上都有着较为优秀的表现,特别是在科研活动以及科研成果上,党外干部有着更为优秀的表现。在经历了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的严酷艰辛的专业学术研究训练后,大部分党外专业干部已经将科研活动内化为生活和工作的部分内容,是自己职业生涯不可欠缺的方面,甚至对于某些党外专业干部而言,科研活动中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喜悦感是自身生活工作中的最大回报。但是,现有的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难以察觉或者难以适应党外专业干部在科研活动中的这种价值倾向,很多基层党组织将教师科研活动认为是教师完成岗位职责和工作额度的正常要求,党组织在党外干部的科研活动中难以起到积极推进作用,难以将党组织的作用内化到党外干部的日常科研活动中,反而频繁的基层党组织安排的活动干扰了党外干部正常的科研活动,占据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和时间,这些负面作用对新毕业的年轻党外干部表现得更为显著。长此以往,党外干部形成的科研团队和科研组织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党组织形成排斥力,不断削弱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领导作用。(三)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边缘化。党外干部的成长,特别是基于党外干部需求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党外干部积极作用的体现和途径。地方高校党组织应当基于高校长期发展以及高校师资队伍稳定、激励作用不断增强的角度对党外干部的成长进行引导,努力促进党外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但是现有地方高校党组织在党外干部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不断的边缘化,难以对优秀党外干部的成长起到主导作用,其主要表现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育等两个方面。在政治素质培育方面,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党外干部都有着积极支持祖国发展、学校发展的政治意识,都有着回报社会和回报学院的自觉行为,但是在具体表现上不同的党外干部基于自身成长的特殊性则有着个性化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地方高校党外干部形成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也会对彼此政治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地方高校党组织对这些教学科研等非正式组织较少关注,也很少施加影响,也很少针对性的对地方高校党外干部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和学习,缺少对党外干部政治素质培训提高的日常机制,也难以制度性的形成党内外干部的交流渠道,积极培育党外干部进入党组织,形成人员信息双向流通的协调机制。在业务素质上,地方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一直以来都有着误区,认为党组织的主要职能就是党员和非党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建设,对党员特别是党外干部的业务素质提高极少采取干预措施。但是在实践中党外干部的业务活动和政治活动具有相互交叉性,在党外干部的业务活动中潜移默化就会对其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产生影响和作用,这在有些文科专业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如果基层党组织放弃了对党外干部业务素质提高的应有作用,也就意味着部分放弃了对其政治素质培育的领导作用,这对于加强党外干部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四)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差别化应当明确的是地方高校党组织不仅是高校党员干部的领导者和核心,也应当是高校党外干部的领导者和核心。而这种领导者和核心力的体现应当表现为党外干部无论其专业背景、成长背景以及政治倾向如何,只要其心怀祖国、力在学校都应当成为地方高校党组织团结和领导的对象,都应当关系其进步和发展,应当对其能力提升和素质提升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其尽快成为高校各项建设的骨干。但是地方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囿于现有的制度条件和能力限制对不同的党外干部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措施,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具有短期政治发展潜力的党外干部会进行重点培育,会利用各种机会形成这些党外干部成长进步的条件。对于那些积极向派靠拢的党外干部,基本上是将这些干部的成长任务交于学校内外的派负责,因为地方高校党组织和高校外部的派的协调沟通机制相对受限,所以这些党外干部培养进步的条件就难以保证;对于那些既不向党组织也不向派靠拢的党外干部,则难以在制度上形成自身进步发展的机制性措施,这些干部的成长路径则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差异化的作用结果虽然在短期看节约了基层党组织的人力物力,能够促进优秀党外干部的迅速成长,壮大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但是负面作用也非常显著,差异化的对待措施会形成不同党外干部行为选择上的差异化,会形成党组织和党外干部选拔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党外干部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形成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逆向淘汰作用,导致优秀党外人才加速游离于党组织领导之外。

二、优化地方高校党外干部成长路径构建

党外干部的成长是地方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地方高校建设中党外干部的成长却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整齐划一,要能够根据党外干部自身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分门别类的制定党外干部的成长辅助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发挥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现有党外干部成长的不利局面。(一)强化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党组织对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核心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党组织能否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形成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同样也可以解释为党组织对党外干部领导力的来源是否来自于党外干部对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合法性的认可,这对于具有高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党外干部尤为重要。首先,党组织应当强化基层党员队伍的建设,能够尽量对党外干部形成模范垂范作用。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构建应当尽量契合不同业务单位的发展实践,应当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构建和党外干部的政治成长和业务成长紧密联系,尽量避免基层党组织的制度构建游离于党外干部的成长路径之外,形成党内党外干部相互观点和信息双向交流的制度平台,比如可以建立党外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定期谈心会和交流会,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也要考虑到党外干部的要求。另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建设也应得到强化,这种领导能力的强化突出表现为基层党组织是否在党外干部中间形成公信力,这就要求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具有突出的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协调党内和党外干部的矛盾和信息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党组织主要领导者是否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公道正派,是否能够做到公私分明,心怀坦荡。所以在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时,应当将德育作为建设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考核的目标。其次,党组织应当强化基层党员队伍的纪律建设。严格的纪律性不仅对党内干部适用,也应当对党外干部也适用。现在学院基层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成长具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将党外干部特别是优秀党外干部看成学院宝贵的资源,在满足其需求时缺少原则性,在发生党内外干部冲突时充当老好人,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党组织发挥对党外干部的影响力,反而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外干部的威信,不利于其成长;另外则是对党外干部成长施加了太多的负担和要求,对党外干部当做党内干部进行要求,比如在日常的政治学习中,党内和党外干部都一视同仁的参加学习,虽然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素质提高也是其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对党外干部政治素质的培养不应当采取党外干部相同的形式,应当建立起针对党外干部的政治学习机制,采用网络或者讲座的形式在提高党外干部理论水平的同时,引导其政治素质的提高。最后,党组织还应当强化组织领导力的建设。对党外干部而言,党组织领导力来源于其对职业生涯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对于年轻的党外干部,面临的职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更为迫切,要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要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急需党组织能够提供帮助和辅导,通过党员教师的传帮带将年轻党外干部尽快的融入教师群体,发挥其作用,解决其具体生活困难。对于年长的党外干部,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来自于职业发展,面临的职业发展瓶颈需要党组织能够根据其需求做出辅导和提供解决措施,当然如果基层党组织本身就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直接对党外干部进行指导则最好,但是通常情况下基层党组织囿于其职能范围,很难在专业技术和政治能力上兼顾,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能够形成优势教师和优势党内干部对党外干部的帮扶作用,形成机制并且以此作为考核党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指标。(二)优化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应当是从党外干部政治素质的提高入手,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倾向突出表现在基层党员组织规模扩张的冲动,优秀的党外干部的成长其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地方高校建设的骨干教师,尽职尽责的师德模范,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党外干部的意愿吸引其加入党组织。这种要求不仅应当体现在对党外干部的具体业务水平和政治水平进步上,对待学生党员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不管学生党员本身的政治素质提高多么重要,首先应当强调的是其作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责任和享受的权利,在基层党组织组织学生党员的教育及社会活动时,应当也有必要和党外教师进行沟通,应当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秩序,甚至应当强调除非极为特殊情况,否则基层学生党组织的活动不得干扰学院的正常教学秩序,至于由此对学生党组织活动的限制应当由其本身调节解决,既然学生党员作为优秀党员干部后备人才代表,那么党组织活动对其产生的压力也应当由其本身克服。其次,党组织的活动应当对党外干部的科研活动起到推动和支撑作用。现有的大水漫灌的政治学习形式不仅不利于党外干部政治素质的提高,反而干扰了党外干部正常的科研活动,造成党外干部对政治学习的反感和抵制。实际上,党外干部的政治学习不是没有必要,而是要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相对于枯燥的政治学习,党外干部普遍对于知识和哲学形式的科研方法学习比较重视,另外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时政学习也在党外干部中具有吸引力,所以针对党外干部的政治学习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具有学术研究意义的讲座,具有学术交流性质的研讨会和读书会,如果这些学习形式由于现有资源的限制难以开展,也可以采用网络学习的形式,将最新的哲学和政治学研究成果与党外干部进行交流和学习,最大程度上满足党外干部对知识化政治学习的需求。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对于文科背景的党外干部适用,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党外干部因为其研究方法也具有哲学蕴含,其研究方向也要考虑社会应用,所以这种学习形式也相对合适。(三)发挥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党组织在党外干部领导作用依赖于学院各级党建机构在党外干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引领好核心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不是仅仅强调各级党建机构能够促进党外干部职业生涯的进步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党建机构在党外干部工作生活中的核心支持作用。在党外干部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重视以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党外干部非正式组织在党外干部政治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能够形成党员干部在各种类型教学团队的支持沟通作用,应当尽量在组建不同类型教学团队时,至少有党员干部在教学团队中充当联系人或信息沟通渠道作用,及时将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党组织进行沟通,同样党组织也应当定期不定期的对教学团队的活动和教研成果进行审核,以发挥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教学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在党外干部的科研工作中,党组织也不能放弃通过科研工作领导能力的发挥促进党外干部成长的主要作用。虽然基于不同党外干部专业背景的差异,在组建科研团队时更主要是依赖于不同专业人员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互补形成的科研组织,但是党组织也应当在科研团队的工作中发挥影响力,在较为固定的科研团队中可以选择团队中的党内干部或者党外干部作为团队与党组织的联系人,党组织也要关心科研团队的工作,通过日常交流及时给予科研团队必要的帮助。对于较为分散的科研团队也要通过固定的反馈渠道形成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对其科研工作进行协调,在各级党组织中建立科研专干是发挥党组织在党外干部科研工作领导能力发挥的主要制度保障。在党外干部的生活中,党组织在依靠各级工会组织提供支持和帮助之外,还要将党组织在思想领域的领导能力在党外干部生活中进行体现,通过党外干部与党组织的生活谈心会起到党组织与党外干部思想沟通作用。(四)健全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民主机制。党组织在党外干部成长过程中的民主机制应当是构建适合党外干部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党外干部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分子,对其培养不应当脱离现有对教师的学习和培养机制,甚至在其学习进步途径的供给上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优秀性,现在先入为主的党外干部培养方式不仅不利于发现人才,反而形成了党组织的趋利机制,要争取更多的学习进步机会,要获取更多的资源,只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样长此以往党组织的风气和党员的素质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其次,对于积极向派靠拢的党外干部,不应当采取放任的态度。进入派发挥监督作用也是地方高校党外干部对地方高校建设的贡献途径,党组织应当发挥领导作用,将派的建设作为促进党外干部成长的途径之一,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内部的派机制,选派党组织和这些派的联系人员,形成联系制度,指导这些派的党建活动,支持党外干部的成长。最后,不能放弃对其它党外干部成长的培育。当然不能否认其它党外干部中由于各种原因在政治素质学习方面不太热心,但是这些党外干部依然在地方高校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党外干部的贡献还很突出,党组织民主机制的发挥要求能够容忍这些党外干部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同样也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各种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不断转变其政治态度。

参考文献:

[1]关媛媛,陈秋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党外干部成长路径初探[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6):46-49.

[2]梁晓宇.优化党外干部成长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29-32.

[3]吴卫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高校党外干部成长规律与路径优化探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01):23-25.

[4]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5-9.

[5]王安利.高校党外干部成长规律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12-14.

[6]于盛达.高校党外领导干部成长规律及培养机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42-43.

[7]陈立明.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及成长规律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17-21.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6

【关键词】统一战线新兴通讯媒体网络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手机媒体、车载移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和媒体传播平台也急速发展起来。它们已深入人类的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样也必将对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统一战线要求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统战对象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和多元化,使得统战工作过程更加复杂。同时,新兴媒体也为统战工作提供了新的的手段。因此统一战线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努力的利用新兴媒体为统战工作服务。这里主要对新兴媒体中的互联网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关系进行讨论。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网络规模快速增长,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网络功能也日趋丰富。电子邮件、网络下载、博客、个人网站、即时通信等网上各类功能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网络媒体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低门槛的特点,使任何公众和群体均能拥有使用权,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在传统媒体上难以发的信息。目前全球已有12亿多网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互联网在公共信息沟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所利用,对统战工作也会造成相当的危害。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网络功能与统战工作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可以非常快速的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络系。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方式。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电子邮件被广泛地应用,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反对势力利用电子邮件,通过发送含虚假信息、反动言论的邮件,以达混淆视听的目的,对统战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如邪教“**”被政府依法取缔后,其国内外骨干分子利用电子邮件具有匿名发信的功能,为相互联系及开展地下活动提供了便利。“**”顽固分子也通过电子邮件对不明真相的群众大肆宣传歪理邪说,对统战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对于这些电子邮件,个人应做到不信、不传、永久删除或举报垃圾邮件,邮件服务商应按照自律公约依法进行监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对流动统战对象及各派内部可利用它进行文件及思想汇报的发送,及时高效的交流,提高办公自动化效率。也可以建立一个公共邮箱,由支部的成员自行登录下载各种文件。各成员也可上传各种资料到公共邮箱,便于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上级领导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由于可以匿名,使得人们能大胆的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从而可以提高参政议政的效果,稳定和扩大统一战线。

二、博客

博客(Blog)是Weblog的简称,也被称之为“网络日志”。借助博客传播平台,提高了人际间交互式沟通的灵便性,可将实时信息快速传播出来。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众多事件幸存者在他们的博客中对该事件生动翔实的描述,真实迅速且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目前中国博客数量已达4698万,博客用户已渗透到全体大众,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博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使网民可自由选择和信息,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促进了民主的进步。现实中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博客,大量的反动、虚假信息,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安全。除了对含有不法内容的博客进行严密监督外,还应加强对网络管理法律的宣传,使广大的博主具有一定的鉴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对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做到不信、不转。派的党员也可积极利用博客,建立专题博客宣传党和国家的统战方针、政策和理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通过博客公布议案设想、介绍政协会议内容与精神,更加广泛的联系群众,已成为一些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使议案内容更贴近基层,更贴近民生。

三、网络论坛、即时通讯

网络论坛全称BulletinBoardSystem(BBS),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即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是无需等待的实时通讯,交流更加便捷,迅速。而且实时通讯软件通常还具有传送文字、档案、声音、影像等功能。即时通讯形式有聊天室、腾讯QQ、网易泡泡、UC、MSN、Skype等。

在论坛和即时通讯软件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无须考虑自身和交谈的对方的真实社会身份。这样,参与讨论的人可平等的与他人进行任何问题的探讨。这也为境外的反华势力破坏我国的稳定提供了机会。例如自汶川地震以来,网上流传的把今年以来中国几个灾难发生的日期,都牵强附会地与数字“8”联系起来的“段子”,攻击北京奥运会的谣言。中国反邪教协会跟踪调查,发现这个“段子”最早出现在境外“**”的网站上,试图谣言惑众。“**”等敌对势力通过网络论坛,极力编造、传播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多种谣言,如宣称抗震救灾款被挪用等等,使部分群众信以为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对论坛和即时通讯的监管,发现谣言要在网上及时辟谣,并寻找谣言的来源,揭露反动组织的险恶用心,这样就可以稳定和扩大统一战线。公务员之家

总之,我们不但要在现实社会中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不法分子和反动组织利用网络破坏我们的统一战线。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派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相关的网络技巧,在网络上与敌对势力做斗争,并积极宣传国家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理论,尽最大努力将受蒙蔽的群众争取过来,从而发展壮大我们的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传播文化,2007.147(4):12-14.

[2]张南,浅谈社会信息化对统战工作的影响.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6-8.

[3]张婷婷,史亲凤.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6):52-54.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7

【关键词】统一战线新兴通讯媒体网络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手机媒体、车载移动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和媒体传播平台也急速发展起来。它们已深入人类的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样也必将对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统一战线要求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统战对象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和多元化,使得统战工作过程更加复杂。同时,新兴媒体也为统战工作提供了新的的手段。因此统一战线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努力的利用新兴媒体为统战工作服务。这里主要对新兴媒体中的互联网与统一战线工作的关系进行讨论。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网络规模快速增长,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网络功能也日趋丰富。电子邮件、网络下载、博客、个人网站、即时通信等网上各类功能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网络媒体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低门槛的特点,使任何公众和群体均能拥有使用权,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在传统媒体上难以发的信息。目前全球已有12亿多网民,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互联网在公共信息沟通、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坏人所利用,对统战工作也会造成相当的危害。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网络功能与统战工作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可以非常快速的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络系。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方式。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电子邮件被广泛地应用,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反对势力利用电子邮件,通过发送含虚假信息、反动言论的邮件,以达混淆视听的目的,对统战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如邪教“**”被政府依法取缔后,其国内外骨干分子利用电子邮件具有匿名发信的功能,为相互联系及开展地下活动提供了便利。“**”顽固分子也通过电子邮件对不明真相的群众大肆宣传歪理邪说,对统战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对于这些电子邮件,个人应做到不信、不传、永久删除或举报垃圾邮件,邮件服务商应按照自律公约依法进行监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对流动统战对象及各派内部可利用它进行文件及思想汇报的发送,及时高效的交流,提高办公自动化效率。也可以建立一个公共邮箱,由支部的成员自行登录下载各种文件。各成员也可上传各种资料到公共邮箱,便于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也可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上级领导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由于可以匿名,使得人们能大胆的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从而可以提高参政议政的效果,稳定和扩大统一战线。

二、博客

博客(Blog)是Weblog的简称,也被称之为“网络日志”。借助博客传播平台,提高了人际间交互式沟通的灵便性,可将实时信息快速传播出来。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众多事件幸存者在他们的博客中对该事件生动翔实的描述,真实迅速且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目前中国博客数量已达4698万,博客用户已渗透到全体大众,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博客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使网民可自由选择和信息,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促进了民主的进步。现实中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博客,大量的反动、虚假信息,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安全。除了对含有不法内容的博客进行严密监督外,还应加强对网络管理法律的宣传,使广大的博主具有一定的鉴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和意识,对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做到不信、不转。派的党员也可积极利用博客,建立专题博客宣传党和国家的统战方针、政策和理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通过博客公布议案设想、介绍政协会议内容与精神,更加广泛的联系群众,已成为一些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使议案内容更贴近基层,更贴近民生。

三、网络论坛、即时通讯

网络论坛全称BulletinBoardSystem(BBS),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即时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是无需等待的实时通讯,交流更加便捷,迅速。而且实时通讯软件通常还具有传送文字、档案、声音、影像等功能。即时通讯形式有聊天室、腾讯QQ、网易泡泡、UC、MSN、Skype等。

在论坛和即时通讯软件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无须考虑自身和交谈的对方的真实社会身份。这样,参与讨论的人可平等的与他人进行任何问题的探讨。这也为境外的反华势力破坏我国的稳定提供了机会。例如自汶川地震以来,网上流传的把今年以来中国几个灾难发生的日期,都牵强附会地与数字“8”联系起来的“段子”,攻击北京奥运会的谣言。中国反邪教协会跟踪调查,发现这个“段子”最早出现在境外“**”的网站上,试图谣言惑众。“**”等敌对势力通过网络论坛,极力编造、传播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多种谣言,如宣称抗震救灾款被挪用等等,使部分群众信以为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强对论坛和即时通讯的监管,发现谣言要在网上及时辟谣,并寻找谣言的来源,揭露反动组织的险恶用心,这样就可以稳定和扩大统一战线。公务员之家

总之,我们不但要在现实社会中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不法分子和反动组织利用网络破坏我们的统一战线。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派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相关的网络技巧,在网络上与敌对势力做斗争,并积极宣传国家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理论,尽最大努力将受蒙蔽的群众争取过来,从而发展壮大我们的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传播文化,2007.147(4):12-14.

[2]张南,浅谈社会信息化对统战工作的影响.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6-8.

[3]张婷婷,史亲凤.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6):52-54.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8

一、研究成果综述

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相对于政治学理论的其他研究,政治学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距,史学研究者、统一战线系统的实际工作者是研究的重要力量,但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我国政治学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中国现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运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功能的研究主要还是一般性阐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优点以及功能的陈述性介绍,缺少应有的论证和分析。

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王邦佐等从结构、功能与理念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特色”、“功能特色”、“理念特色”。(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高放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制的历史特点”进行了具体论述。(注:高放:《再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作用,萧超然、晓韦指出中国政党制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基本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组织和动员功能。(注: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61页。)程竹汝、任军锋认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性价值包括稳定的价值、低代价的政策优化价值、社会整合的价值、合法性的价值等几方面。(注: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除了从其历史和现实出发进行论证和分析外,另一个视角是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阐述和分析。

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特色的论述,是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结果。其他学者也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如《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钟德涛)、《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周淑真)等。应该说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点,并证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实行西方式多党制。当然,随着对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刘宁宁分析了中国与西方两种类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指出中国政党制度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注: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法性。王邦佐等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萌动与发展、政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实验以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还是来自一些历史学者,论述的重点放在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思想和实践,及其对中国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作用。陈宇翔考察了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归纳了超前性、移植性、趋同现象和过渡性等特点,指出清末民初政党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迪了国民的政治意识,提高了国民的政治觉悟。同时,它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注:陈宇翔:《清末民初政党思想的历史地位》,《求索》,2000年第6期。)

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注:对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姜义华:《民初政党政治与黄兴政治思想的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张世敏:《黄兴的政党政治主张》,《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张谦:《章士钊和他的政党政治论》,《求实学刊》,2001年第1期等。)王业兴通过对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指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反映了其对政治现代化的向往,虽有局限性,但却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帮助。(注:王业兴:《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学术界》,1994年第3期。)肖铁肩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政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就其政党观、建党思想、党的地位、作用及党政关系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注:肖铁肩:《历史脚步一伴音:孙中山政党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史学角度研究,无疑加深了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之所以如此的理性认识。

3.关于参政党理论的研究

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确了各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主要围绕参政党的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以及参政党自身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参政党”的理解,学术界尚存较大分歧。徐育苗认为“参政党,顾名思义,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强调在研究参政党内涵时,应当把握两点:一是“我国各派的参政与西方国家一些政党的所谓参政是根本不同的”;二是“我国派‘参加国家政权’与西方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有区别的”。(注:徐育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1期。)王伟对这一论题提供了五点理论根据,提出了与“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不同的参政党概念,并通过与西方政党参政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注:王伟:《派作为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房广顺指出,应把“我国各派”的提法改变为“我国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提法。(注:房广顺:《现阶段我国各派是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黄福寿通过对参政党与执政党基本政治关系的探讨,通过对参政党与中国派的关系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变化的分析,提出参政党就是中国现有的八个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在宪法范围内同执政党法律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政党。(注:黄福寿:《论参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对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李跃雷、刘淑梅提出了派的“中介作用”。(注:李跃雷,刘淑梅:《论派的中介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楚庄区分了派的“职能”与“功能”,并着重分析了派的社会政治功能。(注:楚庄:《试论派的社会政治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孙伟林认为参与社会整合是参政党在新时期应发挥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注: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程竹汝认为派的功能性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整合优势。(注:程竹汝:《派的功能性价值》,《社会科学报》,1999年10月14日。)

参政党的运行机制也为学界所关注。孙瑞华从参政党的参政运行机制、自身建设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参政党运行机制做了初步考察。(注:孙瑞华:《对参政党运行机制的初步考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12期。)萧超然、晓韦提出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运行的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运行的行为规则。(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207页,第42-57页。)郑宪等探讨了参政党运行中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我国派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内部控制功能和外部控制功能的问题,说明了参政党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注:郑宪等:《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直接联系的,是其政党政治思想的直接体现。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邓小平、的政党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萧超然、晓韦对、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贡献与发展、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作了阐述,并指出了、邓小平政党学说的指导意义。(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207页,第42-57页。)不少学者论证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倡导者和缔造者。(注:见张晖:《中国政党制度思想论》,《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另可参阅黄继英:《对有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确立的贡献》,《新东方》,1996年第3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并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并把它确定为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注:陈水林:《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浙江经专学报》,1994年第2期。)孙关宏和李学明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注:孙关宏:《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142页;李学明著:《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政党制度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发展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黄福寿指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对我国多党合作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确定了新世纪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注:黄福寿:《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政党制度应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加入WTO等都为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程竹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与适应性,是能够胜任中国社会现代化挑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注:程竹汝:《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压力与政党需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但这一政党制度必须适应处于变化中的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注:梅向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民主》,2001年第5期;孙起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促进多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政协报》,1995年9月28日;吴黔生:《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推向前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王邦佐等分析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的新课题,指出应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派的参政功能以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党际关系优势并不断优化这一党际关系模式三个方面来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注: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萧超然、晓韦探讨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途径问题,即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积极发展政治层面的合作与协商;提高体制张力,积极发展地方层次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具体制度建设,提高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倡导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社会氛围。(注:伍华权:《政党制度法律化的时代积极意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伍华权指出,宪法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表明,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已经开始法律化。而政党制度法律化是我国政党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国法律制度走向完备的表现。(注:肖祁山:《WTO棋局与多党合作战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肖祁山认为我国加入WTO使多党合作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以此为基础,他分析了新形势下多党合作的战略任务并对“入世”后多党合作的发展作了思考。(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序言”第2页。)

6.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问题

王邦佐指出:“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多种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似可着重从三个方面着力,即:从政党的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从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比较政治的角度进行研究。”(注:对中西政党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可参见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近年来我国政党制度研究主要也是运用了比较分析、生态分析的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者主要从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而展开的,重点是对中西政党制度的历史与形成、性质与特点、作用与功能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序言”第2页。)如梁琴、钟德涛著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周淑真著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等。

(2)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王邦佐等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党制度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政党制度的动态研究,注重对政党制度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在《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一书问世后,王邦佐等又于2000年出版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一书,“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注:王惠岩:《论民主和法制》,《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研究不仅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而且丰富了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

二、评价和思考

通过对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状况的分析,笔者感到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很多,结合近年来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学界同行共同研究。

1.要加强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

应该说学术界对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相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某种意义上,只有在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上的创新,才能推动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不断发展。要从政治发展角度,在动态中把握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发展规律,尤其要在时空的现实交汇点上,认真研究第三代中共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在正确方向上不断创新发展。

2.进一步加强对西方政党制度的研究

当前对西方政党制度的研究,描述性、解释性的偏多,缺少对其本质和特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西方政党制度研究以及中西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为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寻找依据,很少有论者通过研究来揭示西方政党制度的进步性和某些优点,从而为完善与发展中国政党制度提供有益借鉴。我们反对简单移植西方政党制度,但我们同样重视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能在政治制度方面超越资本主义,恰恰在于社会主义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因此只有在批判地吸收一切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才能够切实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不断发展。就中国政党制度发展来看,既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立足于中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历史、现实,又批判地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某些方面和形式,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西方政党制度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

3.中国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中国政党制度的两个主体——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八个派)的关系以及各参政党(派)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

(1)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对这个问题,不少国内有影响的学者认为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注:黄福寿:《论参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笔者以为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看,还是从逻辑上看,都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问题。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应该是领导和接受领导的关系,这既是历史和现实证明的,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关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学书记“七一”讲话辅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第18页,第10页。)如果把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理解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容易简单化为上下级关系,这显然使人很难理解中国执政党和参政党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监督的政治关系。

同时,执政党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变化。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学书记“七一”讲话辅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第18页,第10页。)而这些对象——“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6页。)一向是参政党的重要社会基础,是参政党联系和发展的重点对象。因此如何认识这种变化,也是科学把握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2)各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学书记“七一”讲话辅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第18页,第10页。)从派现有成员的构成看,知识分子占有绝对多数,各党派传统的界别区别(如民盟以高教界人士为主、九三以科技界人士为主等)正趋向模糊。而且如继续坚持传统界线,那么某些党派(如民革等)的存在和发展将面临严禁挑战。因此,要使中国政党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定发展,必须加紧研究这些现实课题。

4.参政党理论研究

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是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对参政党理论的研究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了学界关注,但从研究成果来看,也仅限于对其历史、特点、功能、运行机制、自身建设等的描述性陈述。就目前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参政党建设尤其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参政党实践的需要,以致于参政党在实践中缺少应有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必将弱化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延缓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因此,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积极推进我国参政党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卷,第423页。)为中国各阶层人民获得切实政治利益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途径。

5.研究方法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进行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根本方法。在这一根本方法指导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是深化和拓展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必由之路。但在运用各种具体方法时,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1)关于比较方法。比较方法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比较方法本身也存在缺陷,运用不当会使我们的研究结果出现很大的片面性,正如列宁所说:“任何比较都不会十全十美,这一点大家早就知道了。任何比较只是拿所比较的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暂时地和有条件地撇开其它方面。我们提醒读者注意一下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常常被人忘掉的真理。”(注:王邦佐:《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需要理论创新》,《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1期。)因此要克服片面性,增强科学性,惟有提高比较的全面性。当前应拓展这样四个维度的研究:一是发展中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二是亚洲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三是前东欧共产党国家多党合作制的比较研究;四是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研究。通过多维度研究,才有可能科学揭示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2)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需要强调的问题。从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现状看,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倾向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实际工作者缺少从政治发展尤其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角度的理论思考;另一方面是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了解不够,缺少理论研究的现实基础。只有实现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紧密联系,共同研究,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因为“政治生活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政治学研究如果离开了现实,缺乏对政治现实的回应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的政治学学者更应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创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43)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建设;思考;分析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代表了一种社会形态、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支撑。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汇聚地,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应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要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文化自信教育,并且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发挥高校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1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数千年的传承,高校作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场所,具有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职能。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可以提升教职员工的文化自信程度和文化意识,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起到塑造和教育作用。

2基于文化自信,建设高校文化的积极意义

2.1社会意义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沿阵地,需要承担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创设优秀文化环境、创造国家民族文化的重任。首先,高校作为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高级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以及派在校园中占据较大比例,文化自信建设可以促使高校内部所有教职人员形成统一的文化共识,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校园中得到发扬和传承。并以此为契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认同,创新当代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发挥优秀文化的指导价值和作用。其次,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尤其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各种盲目跟风或受蛊惑群众的不良行为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影响。基于文化自信,建设高校文化可以通过学习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抵御西方思潮的侵袭,防止西方的文化精神、宗教势力以及社会制度观念在我国社会恶意渗透,让广大师生铭记历史、坚定信仰,保证校园文化环境的纯洁性。

2.2育人意义高校的文化环境和校园氛围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关系。文化自信建设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和关键组成部分,在社会新形势下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通过文化自信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向学生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促使学生认知国情、了解历史,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锋。高校通过文化自信建设,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1注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理论精的工作队伍,是建设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校需要给予队伍建设以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有效举措,加强队伍建设。首先,高校需要提升重视程度,积极从教职员工中选择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好的现代人才充实到工作队伍中,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训教育,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将文化自信建设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以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其次,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和熏陶,提升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进而为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奠定基础。

3.2深化育人功能高校教师队伍成员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很多老师都有留学经历,在教育领域或者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和造诣,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因而广泛受到学生们的关注和钦佩。因此,高校需要发挥他们的个人魅力,深化文化自信建设的育人功能。首先,高校需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文化自信建设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给其充足的管理、教育以及科研资源,调动其参与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引领并激发大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其次,要注意思想反馈,利用学习培训以及各种交流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心,进而在教育中养成学生的先进文化、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最终将高校打造为培育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3.3开展实践活动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注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最有效、最直接的实践活动,将文化自信教育落实到校园中。首先,以加强文化自信、体现时代精神、传播优秀文化为主题,组织开展富有文化气息的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戏曲表演、传统绘画、文化摄影,以及通过观影,了解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选择的理解等活动来更深刻地教育学生。其次,要积极举办具有较强学术性的文化活动,例如学术讲座、文化创作、座谈讨论等活动,鼓励和激发学生以个人专业为立足点,积极融入和挖掘民族文化。高校要大力扶持、积极推广,将教育工作和民族文化自信养成充分结合,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术素养,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先锋。最后,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资源,例如展板、广播、校报以及宣传栏等,对文化自信建设活动开展目标性以及实质性宣传,让广大师生通过多种渠道加深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在校园中形成凝聚力强大的文化自信环境。

3.4完善体系建设建设文化自信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想要切实提升文化自信建设的工作质量,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将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充分结合。在文化建设中,高校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特色,认真探索和创新,以实践活动为支撑,善于总结,在工作中形成长期坚持、完善的工作体系,促使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保证文化自信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5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对于信息技术并不陌生,高校要利用他们的特点,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互联网中,在抵御西方负面思潮的同时,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首先,高校要加大信息设备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将其融入到网络建设中,搭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将其作为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工作的窗口。其次,要建立以及完善网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及时更新宣传内容,设置多元化的网络模块,例如“批评建议”“民主监督”以及“政协提案”等模块,广泛收集师生对文化自信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就一些重大决策和热点问题开展调查,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信息。最后,要将互联网作为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利用微信、微博以及QQ等社交平台,对师生进行文化教育,帮助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4结语

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在此背景下,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需要发挥育人价值和文化传播作用,统一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和重心,在工作中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进、不懈坚持,为国家培养并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能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江屏,杨泽泉.高校文化统战助力云南创建“示范区”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84-85.

[2]金更兴.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文化统战工作[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31-33.

[3]王强,杨哲.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文化统战建设新思考[J].才智,2016(12):132,134.

[4]林碧丹.中国梦视域下的高校文化统战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83-84,88.

[5]吴萍,陈思敏.文化强国战略视野中高校文化统战工作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264-265.

[6]周能寿.试论高校文化统战的特点及其实践[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21-23.

[7]陈静宇.新时期高校文化统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34-37.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范文篇10

关键词:环保专网;网络安全:管理运维

一、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首先要梳理资产了解网络现状,能发现问题,预防风险并能跟踪审计,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进行建设。技术层面主要考虑的是:物理支撑环境、网络和通信、主机环境安全、应用系统、数据备份;管理层面:安全管理制度、运维安全管理。安全策略:检查防火墙策略是否开启了严格访问控制(最小化授权),检查IPS/WAF/防毒墙/、邮件网关策略是否防护了相关设备;安全检测:检查IDS系统/APT设备检测记录、分析内部威胁情况,检查准入系统,各终端是否接入平台,是否有违规接入和非法外联,检查边界防护设备日志(FW/IPS/AV/WAF/邮件网关),分析是否有外部攻击行为;安全审计:检查设备是否开启日志功能,并接入日志审计系统,关联分析,检查各设备是否接入IT运维管理系统,检查各设备是否通过堡垒机进行运维,分析上网行为系统和流量回溯系统,审核用户行为和服务器访问状况;设备防护:检查设备是否开启身份鉴别,检查设备是否限制了管理地址,检查设备是否开启了密码策略和账号锁定策略,检查设备是否采用加密管理,检查设备是否建立了分级账户。网络结构安全:是否采用了弹性网络架构(HA、虚拟化、双链路)、是否开启了网络优化(DHCP、BPDU、禁用无关协议)、绘制真实拓扑结构,分区分域设计、是否制定了网络规划。访问控制:各区域边界是否部署应用级防火墙、网站边界是否有抗DOS攻击系统、外部访问是否进行VPN加密传输、内外网互通是否部署网闸。安全审计:是否部署网络回溯系统、是否部署上网行为管理、是否部署IT运维管理、是否部署堡垒机、是否日志审计系统。边界完整性检查:是否部署网络准入系统、是否部署终端准入系统,非法外联检测。入侵防范:网络边界是否部署IPS(防火墙模块)、是否在关键网络部署IDS、是否部署未知威胁检测APT系统。恶意代码防范:是否部署防毒墙、网站边界是否部署WAF、网页防篡改、邮件系统是否部署邮件防护网关(垃圾/恶意邮件)。

二、在日常网络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网络安全自查。首先要对基层设施如机房设备记录表、检查机房制度清单表、出入机房登记表进行检查。还应该对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自查,如核心设备是否冗余部署、各网络边界是否部署了应用级防火墙、是否部署上网行为管理硬件设备、是否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是否部署安全网闸等。我们还要做好终端的准入控制,包括身份鉴别和健康状态检查,关闭无用的交换机端口,对于无线接入网络要做到无线AP和核心交换机之间的安全隔离,也就是部署应用级防火墙。(二)系统弱口令的问题。通过专业设备进行系统弱口令扫描,杜绝弱口令的问题,尤其是系统在建设期内程序员为了方便管理设置的弱口令,在系统正式上线后是否还没进行更改。(三)系统漏洞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受到攻击,是因为我们本身存在漏洞,有可以被利用的点。如近期爆发的勒索病毒,国内多行业遭受勒索攻击,看似安全的内网或专网平台,依然受到攻击,表明多数行业的服务器及终端存在着安全漏洞。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及时掌握系统漏洞,并进行修补。这个可以算是事先的安全防护。漏洞扫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漏洞扫描,主要针对系统平台和数据库、中间件等,包括发现系统平台存在的安全漏洞、安全配置问题、中间件系统安全漏洞、检查系统存在的弱口令和收集系统不必要开放的帐号、服务、端口等等。另一类是WEB应用漏洞扫描,主要针对WEB应用平台,包括定位应用系统的漏洞,网页挂马检测和SQL注入攻击检测等等。

三、端口开放问题

对于当前环保系统网络建设情况而言说,通过内部进行的攻击比较多,目前部署的防火墙多为边界式防火墙,它只能防护外界的非授权访问,对于单位内部不适用。主机防火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御来自单位网内部的攻击,主要用来保护主机(个人PC、服务器等),主机防火墙的目的是严格控制主机上开放的端口,只准访问经过授权的端口,主要是防护内部的流量。尤其是单位网站系统建议只开启80端口。

参考文献:

[1]葛玮谢坚刘斌.基于终端的计算机网络防御体系技术小析《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吴鑫.终端安全准入控制技术的比较研究《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3]王琦.社会主义学院无线网络建设探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