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2:20:36

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劳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在不断建设的过程,社会出现了更大的进步,通过这一建设工作,满足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断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之中的地位,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动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劳动力保障问题还并不是非常到位。在21世纪初期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在中央指导下不断地展开建设,从实际情况来讲,要想进一步的保证这一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才能进一步加强其实际效果。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的必然走向。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为保障社会服务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一、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自从我国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提高了对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力度,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共享也成为网上处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而且我国通过不断的建设,五保合一已经基本实现,按照从高到低的标准进行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工作,并且在个人信息库与单位等方面也算在这一范围之内。通过集中的权限管理与等级工作可以有效地处理人员与单位参保过程中产生的五险信息变化,进而形成一定的联动关系。

二、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政府管理工作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效果,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建设,使人们可以在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希望使自身可以处于更加舒适的环境之中,而要想在这一情况下降低人们的不满意心理,就需要满足相关的需求,加强实际的工作效果,保证企业的工作与实际需求相符,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就成为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所以需要加强这一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保障规划阶段的科学性

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阶段,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不断地提高应用技术效果,使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技术获得更大程度的进步。不断的建设工作并不是完成之后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使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实际的效果,而交流平台的搭建就成为在规划工作之后又一需要完成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平台,使有关的政策与内容,全方位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其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可以对相关内容有深入与全面的掌握,了解其可以为自身提供的利益与好处,全方位的保障所有人享受合法权益。

四、制定高标准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制度

因为在我国当前信息化工作之中不断加强了保障建设工作的效果。在这一情况下,制定出具有较高要求的网络建设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我国现阶段对于社会保障信息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希望通过这一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以建设统一与健全的应用管理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持续性的工作,使公众可以对国家所执行的所有工作进行实时的跟踪,确定相关工作的执行效果,借此保证信息化可以起到实际的效果。从学者的研究基础出发,不仅要保证工作的实际要求建设效果更加有效,还需要保证交流平台的建设情况,加强建设的实际效果,为建设工作的实际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五、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与应用效果

从实际角度分析可知,要想全方位的实现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与掌握计划设计的作用,还需要认识到这一工作的标准也需要可以获得保障,而且还需要通过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其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3]。通过获取社会之中重要的管理人才,借此不断地保证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并且还需要加强社会资源的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保证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作用,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降低政府职能,促进网络办公的实施,为其实际发展提供更大的促进效果。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进步与信息化技术的逐渐发展,要想促进我国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工作标准,加强工作之中的服务内容,满足人们对于服务的需求,使人们可以更加公开的监督行政管理工作,帮助加强工作管理的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高标准与高规划,进而更加稳定与和谐的促进社会进步。从实际情况分析可知,要想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就要从全新的方向出发,提升实际的要求,加强各方面资源投入,发展出多种道路,不断实现自身的实际建设目的。通过从实际要求的角度不断的加强建设效果,为我国的实际发展提供更大的进步,借此建设全面的劳动保障体系,全方位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昌硕.大数据背景下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以江苏省金融资产信息平台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8,42(06):66-71.

[2]陈翠玉.保障生存到促进就业:论有劳动能力低保群体社会保障权改革[J].理论与改革,2017,11(01):156-163.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科学化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信息化建设成为体系的重要保障和体现。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就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高技术为一体,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了联网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统一集中的有效管理,建立起来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全包容的综合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既是社保系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科学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近几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社保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紧密相连,大都经历了单机操作、服务器共享、社保系统信息联网和社保、医疗网络化建设四个阶段。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目前社会保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的动态实时化管理,构建了社保中心与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和信息共享平台,大大推进了社保系统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所有参保职工都可持社会保障卡就医。社保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大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流程化和透明化。

一、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对社保系统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实现“五险合一”后,信息化建设作为整个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的平台,是保证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社保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就目前来看,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息化保障制度缺乏系统连续性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在硬件配置和相应的支持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保障信息化建设在比较高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还要不断的完善。应该建立一套从方案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和论证,以及后期维护的系统化管理制度,既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利益,也应考虑如何用最少的资金来满足需求,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网络建设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几年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之所以发展比较快,主要得力于各地方局域网的基础建设,因此在地方内部实现各部门的联网比较容易。但是,在纵向上与省市及各业务经办部门联网,横向上应与银行、财政、邮局、医院和药店等相关部门联网,目前还不能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这样无法实现社会保险各种前台业务的计算机网络规范化管理,例如目前异地经办业务就无法通过网络化管理来实现。

(三)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经历了近几年改革,保险政策的改变造成业务流程也随之变化,并引发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流程缺乏稳定性。造成职工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业务流程的规定,对信息流程的不明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四)资源数据库信息质,存在缺陷

实施“五险合一”管理后,实现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数据由分散实现了大集中,使得整个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由于近几年改革步伐加大,机构重组现象比较多,造成职工信息变化比较频繁,必然使某些数据不准确。分析认为信息不准确主要原因,一是建立数据库时原始数据提供不准确,二是数据库的维护跟不上,有些需及时更改的数据没有改,三是新老程序交替时出现数据错误。数据的错误直接影响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数据库的质量。

(五)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

威胁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管理人员操作的失误或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各种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三是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软件的缺陷和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各类攻击的首选目标。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制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卡内芯片损坏、内面信息不一致、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卡内帐户金错误等等。二是医院读卡经常出现读错或读不出的现象,这样持卡人必须上保险所再次读卡;而对于所持卡有错误的人员就更加麻烦了,必须上保险所登记等待更改,耽误了就医人员的使用。三是卡的保管不当,经常有丢失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

二、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息系统制度保障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社保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使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效提升;二是整个系统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核心设备标准,避免接口不一、信息不畅的现象;三是信息建设经费应实行专项管理,完善相应的评价和论证工作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的作用;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是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联动机制,即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和业务经办形成互动机制,业务经办人员是直接面对参保人员,在熟练各种业务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新的管理服务要求,反馈给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改进要求。

(二)拓展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社保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各地社保政策区域性差异的减小,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保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充分发挥目前各地局域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二是充分发挥社保信息网站的作用,充分发挥网页图、文、声并貌的优势,作为宣传保险制度政策的重要阵地,直接面向参保人员,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大大提高社保系统的服务水平;三是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用于医院、药店等机构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社保系统监督稽查的职能,通过在线随机抽查和分类别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四是应当适时地开展一些跨局域网业务的可行性研究,为将来社保信息联网的进一步扩大奠定技术基础。

(三)规范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机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一要优化业务流程,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要规范办事程序,对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秩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相互制约,不要因人而异,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更改办事程序;三要规定管理权限,对所有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业务管理范围、操作权限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有明确权限,避免越权办事和推诱扯皮的现象;四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参保职工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系统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参保职工。

(五)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

威胁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管理人员操作的失误或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各种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三是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软件的缺陷和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各类攻击的首选目标。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制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卡内芯片损坏、内面信息不一致、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卡内帐户金错误等等。二是医院读卡经常出现读错或读不出的现象,这样持卡人必须上保险所再次读卡;而对于所持卡有错误的人员就更加麻烦了,必须上保险所登记等待更改,耽误了就医人员的使用。三是卡的保管不当,经常有丢失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

二、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息系统制度保障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社保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使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效提升;二是整个系统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核心设备标准,避免接口不一、信息不畅的现象;三是信息建设经费应实行专项管理,完善相应的评价和论证工作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的作用;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是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联动机制,即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和业务经办形成互动机制,业务经办人员是直接面对参保人员,在熟练各种业务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新的管理服务要求,反馈给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改进要求。

(二)拓展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社保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各地社保政策区域性差异的减小,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保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充分发挥目前各地局域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二是充分发挥社保信息网站的作用,充分发挥网页图、文、声并貌的优势,作为宣传保险制度政策的重要阵地,直接面向参保人员,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大大提高社保系统的服务水平;三是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用于医院、药店等机构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社保系统监督稽查的职能,通过在线随机抽查和分类别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四是应当适时地开展一些跨局域网业务的可行性研究,为将来社保信息联网的进一步扩大奠定技术基础。

(三)规范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机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一要优化业务流程,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要规范办事程序,对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秩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相互制约,不要因人而异,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更改办事程序;三要规定管理权限,对所有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业务管理范围、操作权限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有明确权限,避免越权办事和推诱扯皮的现象;四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参保职工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系统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参保职工。

(四)建设高质f的资源信息库

针对目前数据库部分数据不准确的现象,应该全面开展一次彻底的数据库质量整治,充分组织动员所有参保职工及单位,对业务库信息进行彻底清理,校正错乱信息、补充欠缺项目;其次,加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数据标准的统一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只有基础数据和交换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来,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跨地区的信息交换,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升级联网。三是树立数据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制度上和系统上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建议建立一套数据安全应急保障对策方案,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五)规范社会保障卡的管理

社会保障卡包括所有要用卡来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和劳动业务,必须做到统一技术标准。目前还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一些业务操作细则和流程还在不断变化。从使用情况看,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应的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参保人员是否清楚掌握IC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参保职工都了解社保卡的重要性,予以妥善保管。其次,加强相应配套制度的完善,例如卡的挂失、加密、锁定和更换管理,为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非常明朗的趋势,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有目共睹,信息化的发展可以说已经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特征。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同样需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人们的利益得到维护与发展。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将其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能够让人们在享受社会保障的时候更加方便、快捷,能够让人们的相关信息获得更加准确的定位和完善,能够在为人们提供保障的时候进行更加明晰化的服务。因此,对社会保障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是人们利益得到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在进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其难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予以有效解决,才能让社会保障深入人心,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一、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能够让人们的生活获得更高质量的提升。就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将实现全面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将活得更加完善的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的发展,是社会及群众迫切的要求。

(一)我国社会制度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城镇到农村,从在岗职工到农民商户都被纳入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内。可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容纳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要求建立全面性的,具有高新技术的社会保障体制,将所有公民信息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二)经办管理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同样是各个地区进行社会保障服务的要求。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都有了大规模的提升,经济发达地区因为其人口密度较大,参保人数众多,相关部门在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时候所面对的压力较大。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其所面对的则是城乡人群,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所需要提供的相关信息和讲解则更为详尽,同样需要服务人员提供周到而细致的服务。进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让经办部门在提供服务的时候简化相应流程,提供服务效率和质量,在进行业务处理和管理模式构建的时候能够更加便捷、高效。

(三)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

现有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在满足政府监管和调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所面对的阻力不断加大,对其进行的补贴也不断提高,这无形之中给国家造成了非常巨大的负担。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管理更加系统化,能够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对社会保障方面的计算更加准确,有效提高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效率和质量。同时,国家的社会保障情况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有力推动。

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进行社会保障的重要发展趋势,国家和相关部门也对此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让其建设放慢了脚步。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需要问题的解决,只有对问题进行解决,才能让其发展更加迅速。

(一)信息管理与系统构建不匹配

资源数据库是社会保障业务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源数据库进行完善和不断的更新,以使数据资源库能够符合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源数据库与系统构建的需要还有不匹配之处。比如,资源数据库建设在底层,即市县级别,那么其数据就会较为分散,那么在进行数据应用时候所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就会较大;如果将其建立在高层,也就是省部级别,在技术实现上则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三证合一”问题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需要将新版社保卡、第二代身份证、芯片银行卡进行统一,将其全部纳入到系统管理范围内,为百姓的生活和服务提供便利。这样所进行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其功能非常强大,并且其所囊括的信息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其所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那就是如何保证社保卡持有人信息的安全性。网络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信息安全性带来了隐患,社保卡其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以及其账号中的费用也将会成为很多不法分子所想要犯罪的领域。目前相关部门对于社会卡安全性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流程规范性不强

当前阶段,我国在进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流程进行相应的规范。一方面可以让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有所了解,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最大化的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流程的规范,也能够让社会保障人受到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的合法、安全保障,能够让相关权利人的权利得到有效实现,从而能够让人们切实享受到国家的各种福利政策。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其信息化工作流程还没有予以规范,其中所存在的漏洞还比较大。

三、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问题解决对策

任何事情找到存在的问题之后就需要寻找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只有真正对问题进行解决,才能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而言,同样如此。问题的存在是社会保障信息化此一新生事物发展所不可避免的现象,对其进行解决,则能够促进其更好的发展,让其更好的惠及民生。

(一)建设高质量资源信息库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对资源信息库进行构建,只有保障资源信息库的强大、完备,才能让其更好的提供水保障服务。因此,相关部门要进行数据库资源的重建和建设。首先,相关部门应当要求社会保障所涉及的部门进行部门信息汇总,将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提取,对信息进行收集。其次,相关部门要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对于信息的重建和导入形成成型的思路。第三,要对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扩容,能够实现数据显示和数据交换功能。同时,此系统还要能够实现跨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换,在信息技术上实现联网化。

(二)构建网络化的基础上保证信息安全

在建立社会保障信息化之后,人员的所有信息通过社会保障系统都可以进行查询。也就是说,社会保障系统其所具有的强大信息储备功能。但是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强大的信息储备功能必然也将会面临更大的信息被盗的风险,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相应的网络安全建设。首先,相关部门要对该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对信息所进行的安全保护进行等级划分。其次,网络构建信息部门要对其信息建设提供技术化支持,从网络安全性角度考虑,进行相应的信息加密功能建设,保证其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国家安全部门要对社保系统进行随时监管,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并且,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严肃处理,杜绝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三)规范业务流程

进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当对其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以便能够让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群众享受到国家的福利政策。首先,规范义务流程要对相关的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将不必要的劳动进行整合,保证其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各个部门要对自己部门中的工作进行规范,制定规范化的制度进行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约束。各部门要对自身的工作予以明确,运用相应的程序进行秩序的标准化建立。第三,要对相关部门的权利进行限制,保证所有的相对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对待。第四,部门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操作,让员工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第五,相关人员和部门要对国家政策进行仔细研究,保证国家政策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和延续。

四、结语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保障系统建立的重要发展趋势,尽管当前阶段其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已经呈现出一片光明之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中所有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并未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需要大家的同心协力,只有所有人都对此建设引起高度关注,才能让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统一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

作者:吴宜疆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徐凤亮,马彦.社会保障信息化若干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0:71-75+130.

[2]罗碧英.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广东科技,2012,17:181+195.

[3]冯珍贞.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J].中国新通信,2013,09:5-6.

[4]方恒军,范伟,陈宇.强化五种意识全力推进“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5:125-126.

[5]徐南,徐宇泽,赵凤霞.浅谈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1:94-95.

[6]索荣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建设措施[J].通讯世界,2015,03:224-225.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和先导产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732亿元,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61%,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等部级产业园区相继落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移动电话用户505.5万户,宽带网用户88.7万户。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显著,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对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任务,对照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市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信息化体制机制尚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础网络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不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等。

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挑战的有效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推进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市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自主创新,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围绕建设区域信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注重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3.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成果转化机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协调互动机制。

5.需求导向,服务民生。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引导大众信息需求和消费,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6.管理安全,稳定可靠。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信息中心城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800亿元,软件业700亿元,信息传输及其他信息服务业500亿元。基本建成多网融合、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90%,家庭宽带普及率70%。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服务完善,信息消费市场繁荣,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整合与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打造省会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碳化硅材料、12英寸晶元芯片、LED外延片、光伏电池和电子市场等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和整机制造基地、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基地、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设备产业基地、线路板和元器件产业基地、机电配套产业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计算机/服务器、汽车电子和信息家电等优势产业,加快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培植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新兴行业,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产业集群,再造*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优势。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扎实推进“部省共建*软件城”项目,进一步完善齐鲁软件园软硬件环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抓好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完善软件服务外包绿色通道,建立部级“中日IT桥梁工程师示范交流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发包企业,建立境外接包网络,增强服务外包接单能力。加快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企业集聚和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民族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游戏产品创作和研发,促进动漫衍生产品的综合开发,把*市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动漫游戏产业聚集区。强化基础软件研发,加快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整体品牌,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市软件产业的新跨越。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二)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1.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电力、食品药品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信息产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吸纳、转化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2.积极培育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各类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积极发展智能控制、精准农业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一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特色网站,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

3.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融合提升。加大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改造投入,构建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和网络及信息安全体系,发展以连锁经营、网上支付、集中配送为代表的现代商业形态。加快推进金融、旅游、交通和物流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和配套服务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三)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务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由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组成的网络支撑环境,形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网络平台,为全市各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加快宏观经济、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建设机关协同办公、公共服务、应急联动等公共应用系统。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

3.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整合各部门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业务受理、监察举报等对公服务系统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建成一站式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深化财税、审计、工商、质监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加快推动安全生产监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环境污染监控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四)扎实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1.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数字城管信息网络,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和管理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国土房产等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与水平。以市政公用领域“一卡通”应用为突破口,建设“一卡通”信息交换平台、支付平台和服务网络,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整合防汛、防疫、地震等公共安全应急信息系统,加快城市应急处置体系建设。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服务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3.加快信息化社区建设。按照“厅(便民服务厅)、屏(便民服务屏)、线(便民服务热线)、站(社区综合信息网站)”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缴费、购票、家政、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各类便民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构建社区政务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社区政务信息服务“一口受理、一网协同”。完善社区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形成方便高效、运转协调的“一站式”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建成200个信息化示范社区。

(五)切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网络支撑和安全保障。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改造,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相结合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

2.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推行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健全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息安全应急支援队伍,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增强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3.加强通信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无线频率资源,提高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健全城市应急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与协调机制,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与行业自律,推动无线基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信息化领导和组织机构,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等职责,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和市政府部门、单位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大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市公用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促进市直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技术开发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信息化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增加。市政府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已设立的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变更为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再予以适当增加。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跨部门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等。信息化专项资金由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切实保证投资效益。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联盟和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政企产学研金”的紧密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投资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5

从整体上来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道路是曲折的,工作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从当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许多工作处在混乱、无序当中。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在制度上的缺陷,极易造成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全,丢失、涂改、损毁社会保险档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使群众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二)工作条件差的问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在社会保险工作中不受重视的地位,造成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办公环境较差,各地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办事处经常出现经费不足、场地不够等问题。这给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档案的保管带来安全隐患。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材料易丢失、毁损等状况在这种环境下出现得更为频繁。

二、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上存在缺陷。因此,为了从根源上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就必须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资源、整合资源,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在统一的制度管理下有序进行,从而改变社会保险档案经常被涂改、损毁的情况。

(二)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化社会就是因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因此,要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条件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降低办公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在档案信息安全方面,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来保管档案就比传统的保管方式要安全得多,并且占用的空间也是虚拟的,不必要求实地上的大空间来存放纸质档案。当今社会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工具,以及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信息交流渠道,为实现信息的交互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来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交互性,使群众能够得到最新的资讯,同时群众的心声也能够在交流中得到积极的回应。

(三)建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具有工作量大、内容多、关系复杂、管理难等特点,据研究表明,建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建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即为将被保险人或被保险单位的信息纳入个人专属的数据库,实行对应性很强的信息管理。比如,将被保险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等信息集合起来,建立一个专属于被保险人的数据库,这样,在管理社会保险档案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准确的定位并找到相应的资料信息。

三、结语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6

1.1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特征

在基金会计核算方面,其合算的主体并不是社会保险机构,而是基金的本身,由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保险基金说明的内容是:1、在基金方面,其必须要应用于全体成员,其不属于任何机构;2、基金审计过程中,财会人员一定要对全体人员负责,这也是其职业责任;3、其基金信息在变动的过程中应当面向全体人员,不能针对个体人员;4、基金核算必须要有大量的数据作支撑;5、基金在安全上具有较好的保障特征。其相对于股票以及债券的风险相对较小,基金会计核算对基金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要求是:1、首先必须要确保投资者资金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资金进行全面的运转。2、必须满足明细核算到个人账户的收入、支出、结余的需要,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3、对于缴费情况以及支出情况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记录。因此,财务会计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才能够实现这些要求。

1.2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进行基金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只能够在一些方面减少会计人员记账等方面的工作量,而对于一些大量的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数据资料,仍然需要手工输入,电算化系统在从中并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像海量的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还有一些单据的处理,仍然需要以手工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并确认计算,这样,很容易出现错误,而且增加了其总体的劳动量,从而在收、付信息的方面造成一定的问题。由此可见,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并不能够对当前的数据量进行较好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进行相对应的提升。虽然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轻其审计,但是其依然难以满足各种数据的运算。尤其是在《社会保险会计制度》中,其个人医疗帐户以及养老保险帐户,不仅要有针对性的记账,还需要明确到具体的帐户。像这些就最好办一个个人账户,因为这些并不能够反映在经办机构的财务部门的总账上,建立一个个人账户,可以清晰明确地将个人账户的缴纳及累积情况反映出来。建立一个个人帐户,还可以解决一些因数据量过大而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整个计算系统中,很难实现财务报表的具体核对。通常情况下,业务系统之间是没有很大的联系,因此,财务部门对每个单位、个人的收、付数据进行相应的核对和监督,而业务部门也无法对财务部门方面的业务数据方面的处理进行监督。在这样的情况下,并不能做到基金的规范管理。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系统方面,我们要能够做出一些相应的提升,让其基金财务管理信息更加真实合理。

2信息化建设在基金财务会中的主要内容

基金与财务有很大的关联,其相互之间既能促进,也容易产生一些不和谐因素。随着现代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也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和延伸,为了能够实现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不仅要加强其业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更要提高基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2.1加强业务与数据的和谐统一

在网络数据逐渐一体化的环境下,基金财务会计系统也与社会保险系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是一个非常孤立的系统。这样的话,就可以打破人工处理、整理数据的限制,以电子化的方式来对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最安全快捷的。现在保险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因此其各种业务数据也在不断增加,加强电子版数据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人员的工作量,相对来说,还避免了会计人员核算出现错误情况。

2.2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力度

要对内部的管理进行一定的完善,对内部的监督也要加强一定的力度,这是基金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环节,也是财务基金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作为基金收支管理的主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内部监控机制,将财务和业务互相分离开来。但是,由于社会保险所包含的信息量过于庞大,想要很快地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在业务管理系统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查询和监测一些形成的业务指标,然后对一些相关的保险受理和运营相关的业务进行审核,从而,掌握业务处理的基本资料。以便于进行进一步得监督和管理。

3信息化建设在基金财会中明确的问题

3.1加强数据数据实用性,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为了能够实现基金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那么就要严格依据财务系统数据采集标准,对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细度进行有效的提高。同时,对于财务报表数据和基金报表数据,也要按时向上进行汇报,以采取有力的措施并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同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信息化建设。做好财务报表以及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工作,全面促进信息化建设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3.2对财务和业务之间的数据关系进行合理设置

一般来说,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较为细致,因此,这大大减少了财务的精细化记账。此外,财务还要注意记账的细度,对科目的设置也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使整个业务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能够相互协调。同时还要不断优化信息结构体系,提升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空间,让财务管理的应用直接落到实处,同时在财务数据的管理上,应当统筹兼顾。从多方面进行审查以及核对,让社会保险基金在财务管理中逐渐的信息化、科学化、合理化。

3.3合理划分财务人员的岗位和工作流程

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之间的衔接,增加了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将减少一部分岗位的手工业务,这样的话,就需要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建立一定的制约机制。同时在财务人力调配方面应当科学合理,应当加强计算机部门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协调度,这样才能较好的将信息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之中,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

4结束语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高校教育;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社会又可称为“知识社会”,是由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如今,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已使得当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高度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综合性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比重中迅猛上升,新知识、新技术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培养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实现高校教育的现代化。

1信息化社会中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教育现代化是与所处时代相匹配的,一个怎样的大环境必将造就一个怎样的教育,在时空维度上,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演变的过程。当下的教育具有教育现代化的过渡性质,与这些社会特征相联系,知识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1.1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解释。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教育将不仅帮助青少年一代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还将启发他们去反思社会变革的筹划新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文化变革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单纯的适应走向全面适应、批判、创造和超越的结合[1]。1.2高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高校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也要满足人们的人文关怀的需要。高校的类型将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最终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高校教育网络,改变高校的教育教学时空。高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校市场化”的概念会激发学校不断进行改革,以提供优质和简便的教育服务。传统的班级授课也将会得到创新、丰富和发展,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高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都将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而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高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1.3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将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已经不局限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基本需要。教育改革也应该着眼创造一个适合终生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1.4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且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的新定位。因此,教育应该从态度、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与此同时,教育本土化的浪潮将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出现,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全球化并不是均质化、西方化,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形成新的依附关系。

2信息化社会中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缺少人本观。一方面,在信息化大变革的影响下,学生的创新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显得尤为薄弱,无法与社会进步速度相匹配。在创新素质方面,学生受高等教育前的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当遇到现实疑难时,缺乏创新力,无法及时摒弃旧思路,转向新思路,并且缺少长期探索和刻苦追求的坚韧精神,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很难燃起对学习的热情的求知欲。而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主要受就读高校的教育影响,由于我国高校学科设置过细,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普遍狭窄。而在“互联网+”的生产方式下,任何行业都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专、深”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是适应工业社会的教育方式,但无法满足目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为适应大机器时代的生产发展,高校的学生培养往往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学习为目的,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关注甚少。学校如同一个大型加工厂,每一个学生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物品,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去标准化地培养学生,对学生培养的考核也只要求技能的熟练掌握,高校成了社会适应者、参与者的角色。我国作为经济刚刚腾飞的发展中国家,高校教育观难免滞后,仍停留在以促进大机器时代生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上,社会就业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影响巨大,尤其在高等教育行业全面放开后的民营资本的大量流入,民办高学的学科专业几乎完全“市场化”,忽视基础学科的作用。2.2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率低下,发展失衡。宏观层面上是国家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将资源整体分配到不同高校;而微观层面是在宏观分配的基础上,高校对所得到的资源进行再分配。目的是为了既定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由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滞后,每个高校教育的资源配置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独立、割裂的过程,容易导致宏观层面上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以及微观层面上的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复,最终导致各高校发展极度失衡,出现中、西部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流失。同时,高校内部资源的使用率低下和大量资源浪费,对实现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造成了巨大阻碍。2.3高校教育的中国特色不突出作为一个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的国家,我国可以说是在各方面“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谋发展,许多方面只能借鉴别国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现代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从最开始的学习前苏联教育,开展1952年院系大调整运动,到如今主张“西方化”,教授治校,虽然我国现代教育的历史不长,但却历经了几次比较大的动荡[2]。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摒弃了许多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本土化教育特色不断削弱。例如我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初衷是给每一位刚跨入校门的大学生配备人生导师,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受到各方面阻碍,有些过激的专家学者甚至认为这样的教育会约束学生的自由发展,限制他们的思维,是一种变相的“洗脑”教育。然而在面对国际化发展的文化趋同威胁,本土化教育在保持全球文化多样性上起着关键作用。

3如何通过信息化推动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对策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由于信息技术基础支撑社会资源得到高速配置,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出现史无前例的新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作为智慧先锋的高校,社会的推动者,改革者的角色,更应在促使人的自身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解放的事业上起到表率作用,教育的目的重心由适应社会向人的发展转移,教育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开放,实现学生精准个性化的教育,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式教育,建立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同时,能够保障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优质均等的教育资源,营造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圈。3.2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2017年的共享经济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又一剂强心针,让世界人民目睹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蓝天。共享经济的到来是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能够对库中数据的微小变动,做出高效、精准的接收、分析、处理以及发出指令等行为,从而实现现有资源的完美配置,确保每个人更快、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无形浪费。因此,高校教育资源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全面共享行动上蓄势待发。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可以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融通,但这方面的实现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求高校与高校之间不再是排序思维而是一种共生思维,高校是所有学校统一的代名词,是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做贡献;在微观层面上,能够实现教师、教学设施等共享,搭建开放式的优质教师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使全国各地各级各类的高校学生无障碍获取,比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3.3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办学特色。建设中国特色软实力,不应该仅仅只有中国成就和中国创造,更应该具有中国思想、中国价值和中国主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积极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真正提升“中国话语权”[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从两个层面上全面出击。首先,在宏观层面上要充分做好高校的党建工作,坚持高校以党委领带、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办学方向。其次在微观层面上,高校有义务且有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初步了解,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但这样直接的理论课不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育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在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还要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融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隐形教育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在学科门类上设置凸显中国优势特色学科,大力弘扬中国特色智慧,深度挖掘中国知识宝库,确保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中国特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自信。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基础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何传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事实和理论假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3(8):3.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化;德育教育;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影响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更先进的手段影响着生活和教育的改革与优化,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个性、素质、品质的德育教育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面临着其带来的发展与挑战,如何能够充分把握其优势,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法律、政治以及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成为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教育的内涵

1.1健康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时期,此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着日益加快的生活、学习节奏,其压力也越来越大,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他们可以找到宣泄自己情绪的方法,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进行浏览,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对理想和情感的追求与迷茫。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多元化特征予以了激发,让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多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品质、思想、情感、心理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影响,这使得德育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德育教育只有对时代特征予以充分准确地把握,充分理解学生们个性发展的需求,并在满足其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地对学生个性的健康予以培养,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学生在互联网这个虚幻、良莠不齐的虚拟世界不被诱惑而迷失,形成健康和有道德品质的良好个性。

1.2辨析能力

在网络信息化社会的德育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具有其更鲜明的特点,更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在互联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真假好坏都在里面,而对这样的互联网环境,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对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以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众多的信息中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健康的道德观念和情操,这也是现代德育教育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将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个人意志,对其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加以提高,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进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培养,包括宣传、教育、规劝、监督和舆论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复杂多样的互联网信息里分辨和选择,并学会承担相应的选择责任。同时,我们还需要健全各项信息化时代的规章制度,加强依法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的力度,严格照章办事,依法治校。

1.3民主法制意识

对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特性与传统媒体信息单一灌输性之间的本质区别,要让学生去自行理解和判断,在互联网信息中的真假善恶,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判断和取舍,才能提高他们对于民主的认可,以及社会认同感和参与度。同时,在这样环境里,只有真实可靠合理的信息才会被接受和认可,否则将受到批判和摒弃,这也是民主意识和精神的体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上出现有不同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倾向以及宗教信仰,在这些不同的差异中势必会发生碰撞、冲突和矛盾,这也是对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个人的人格、权利予以尊重,对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履行,共同形成一种契约性的规则,同时对学生民主和道德意识的培养都极为重要。

1.4创新意识

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和决定性因素就是人的素质,而其核心正是德育教育。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综合素质中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我国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创新意识和精神都相对缺乏,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也就成为了阻碍。目前面临着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不仅加大了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更突出了信息的时效性,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已成为势在必行的课题。同时对于知识传播的壁垒以及权威的打破,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平等、双向的交互式平台,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德育教学的发展改革都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2教育途径

2.1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设施属于德育教育的硬件部分,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德育教育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实施,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网络信息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和媒介时,信息网络德育教育平台的搭建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根据现代学生个性鲜明、追求新鲜感、思想开放、意识活跃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互联网网络技术和手段放在网络平台上,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对网络风气进行优化,将科学性、正确性、时代性的政治思想与价值取向的传播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学生正确评价、判断和使用信息进行引导,抑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德育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德育教育与互联网信息相结合,依然可以保持其严肃性,同时也增加了灵活和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声音、动画、图片、视频等,不仅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教学效果也得以提高。所以,在进行理论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活动进行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育规律予以研究,对德育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适应性及教育性进行开发和制作。

2.2教育方式

对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加以利用,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以教师主体,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建立起参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接受德育教育;利用互联网便利的优势,可以通过答题、邮件、心理咨询等方面,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们获得知识后也能及时做出反馈,这样有利于深入开展德育教育。

3结语

对于德育教育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发展,需要先对互联网络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正视其存在的优势和弊端,从而进行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这也是一个长期、细致的探索和发展过程,需要我们从教育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思维认知、价值观、道德品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需加强学生们自主自律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其辨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予以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在不断地教育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德育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敬良斌.信息化条件下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2):8-11.

[2]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68-84.

[3]卜长明,彭军,彭燕.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J].长江丛刊,2016(28):199-200.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9

(一)进一步提高了对金保工程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是所有金保工程建设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志金厅长在讲话中从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劳动保障系统行政能力的高度,从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高度,从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金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以“三个坚持”为原则,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建设金保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增强了我们建设好金保工程的信心和决心。瑞书副厅长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金保工程建设历程,分析和判断了金保工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紧紧抓住“长效机制”这一主线,始终坚持“体制创新”这一方向,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金保工程建设的认识。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刻领会赵锡铭主任和志金厅长、瑞书副厅长的讲话精神,努力开拓,扎实工作,将金保工程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二)总结和交流了金保工程建设经验

瑞书副厅长在讲话中对金保工程启动以来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了成绩,也分析了问题,使我们对金保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判断。可以说,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共识,统一行动在各地也已经蔚然成风,但行动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步调还需要进一步一致。如何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各地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如邢台市坚持体制创新,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全局统一的数据中心,并以开发实施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统一软件为契机,重组了机构,优化了业务流程,为金保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我省经济不太发达地区、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起步比较晚的地区金保工程建设的一个典范;邯郸市以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为突破口,借助市政府信息办数据中心平台,建立了全局统一的数据中心,全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承德市对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为目标,借助劳动力市场和医保中心搬迁的有力时机,建立了全局统一的数据中心硬件系统,完成了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同时,承德市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网上政务公开等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市在门户网站建设方面、廊坊市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沧州和衡水、保定、唐山等市在以劳动力市场大楼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金保工程建设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大家能把这些好的经验带回去,认真加以借鉴。

(三)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金保工程建设任务

这次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金保工程建设任务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赵锡铭主任提出了五个“进一步”的要求。对于今年的工作,瑞书副厅长提出要以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建设为龙头,以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为核心,以统一的数据中心建设和统一软件的开发推广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工作,即一个龙头、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简称为“112”。具体地讲,在示范城市建设方面,要按照劳动保障部要求完成既定任务,通过劳动保障部评估验收,在全省树立起一批确有建设成效,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典型城市,带动其他市全面推进。在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网站管理,加大网上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网上办事工作;完成全省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省本级和各市全部开通12333服务热线。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要加大数据整理和整合力度,力争建立起一批物理集中、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各项劳动保障业务的协同办理提供支持。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要加大社保核心平台和“劳动99”软件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拓宽覆盖范围,有条件的市要实现两大系统的整合。大家表示,虽然金保工程建设涉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涉及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时间紧、任务重,但只要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有省厅党组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鼎力合作,有所有金保工程建设者忘我的奋斗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二、关于金保工程建设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年来和这次会议期间,省厅与各市之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针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各市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吸纳。在这里,我就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再强调几点。

(一)坚定金保工程建设的方针、方向和目标。我省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心血,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劳动保障部和省厅确定的金保工程建设目标、方针、原则是正确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前,劳动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地金保工程建设中也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要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志金厅长在讲话中提出的“三个坚持”的原则,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坚持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手段,选择不同的着力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统一的目标迈进。比如在系统整合过程中,可以从社保系统起步,也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系统起步,最终带动整体建设,实现整合;比如有的市暂时不具备条件将设备集中在同一个机房的,可以先设一个主体的物理机房,并通过高速网络将主体机房与其他分散机房联通,搭建起本地区统一管理的数据平台,然后再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分散机房;又比如有的市暂时解决不了机构和编制问题,可以先将技术力量统一管理,把工作开展起来,然后再创造条件去申请编制,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各地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将金保工程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充分认识金保工程建设的紧迫性。目前我省金保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绝大部分市还没有建立符合劳动保障部要求的全局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建设进度还需进一步加快;还有相当一部分市没有使用劳动保障部的统一软件,统一软件的推广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的实施进度还需进一步加快等。这些任务当中,许多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如不加快做好,就会影响金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及相关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市要充分认识到金保工程建设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促进作用,要正视存在的差距,要有紧迫感。已经取得较大成绩的市,要带好头,要认准方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暂时落后的市要有赶超意识,跟上步伐,不能掉队。

(三)扎扎实实抓好应用。志金厅长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坚持应用为先,要以应用促发展。抓应用,一是要抓好联网应用。对于已经实施的养老保险监测,要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质量,增强数据的时效性,同时要做好上传数据的分析和深加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对于刚刚布置的失业保险监测,要按照省厅计劳社办[2006]18号文件要求,抓紧开展工作,争取早出成果。二是要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各市已经建成的应用系统,要积极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要确保符合业务的需求,确保好用与实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技术和业务的关系问题,技术和业务两者之间不仅要相互适应,做到互动,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化促进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科学的业务流程也提升了信息化的水平和步伐。邢台和邯郸市在统一软件本地化的实施过程中,对本市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保证了统一软件的本地化实施,也使业务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践证明,只有做到技术和业务的相互促进,形成技术和业务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价值。

(四)切实做到平稳过渡。目前,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要求信息化建设从分散进入到整合的阶段。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瑞书副厅长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实现平稳、平滑过渡。如何做到平稳和平滑?我认为关键是两点。一是要做好数据的迁移。目前,各个已建的独立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我们以往工作的记录,也是对劳动者进一步服务的依据,非常珍贵。为此,必须要做好数据的整理和整合工作,达到完整、准确、可信的目标,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数据迁移方案,认真做好迁移工作,将历史数据完整、顺利地导入新系统。二是要做好技术服务。系统的整合必然涉及到技术力量的集中,这里要强调的是,技术力量的集中,绝不是简单地将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集中在一起,却忽略了对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维护和对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而是要在技术力量集中后,形成合力,为建设统一规范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更好地、更加有效地工作,这才是我们建立一支统一的技术队伍的初衷和根本目的。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金保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信息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劳动保障业务知识,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经办工作,要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成为一支为各项业务协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精干、高效的团队。

(五)寻求与合作伙伴的共赢。金保工程建设离不开各类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为了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选择前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通常,合作伙伴都是各地在为数众多的公司中,通过招标等方式精心选择的,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和侧重点会有所差异,但公司的经验、实力、报价、后期服务和诚信度是我们选择合作伙伴应考虑的主要标准。各市要明确自己的选择标准,确保选择的公司符合自己的要求。一旦谈判完成,签订合同,双方就要信守合同,坦诚合作。把系统建设好是合作伙伴与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但作为企业,合作伙伴也要保证其自身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正视这一点,要允许他们在合作中凭借自身的良好服务,与我们共同成长,实现共赢。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这些公司留在劳动保障信息化这一领域,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持续地在劳动保障信息化领域增加技术投入和积累经验,最终为我们提供长期和优质的服务。

社会信息化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策略

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体系,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领域。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国有体制的影响,社会管理始终秉持着传统的管理理念并执行着传统的管理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化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当中,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也成为了广受关注的重要焦点。一直以来,社会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始终成为困扰政府服务效能的阻碍因素,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拥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亦拥有了新的解决路径,由此成为了当前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不得不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于信息化的概念,纵观当前的整个学术界具有多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作用下的互联网应用手段;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从传统的物质生产过渡至现代化信息产业的一个创新应用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可以被认为是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源。随着新时期信息化覆盖率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成为了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凭借着信息资源的可开发性成为了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朝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1]。在当前信息网络全面普及的环境下,我国整体的信息化程度亦在迅猛提升。信息化的应用为我国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且对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涉及面之广与渗透层至深,直接加速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得我国迎来了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与此同时,信息化亦成为了一项社会的重要资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国际化融合提供着巨大的动力。从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来看,政府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直接体现于行政职能方面,不仅有效提升了行政效率,更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职能范围,并通过政务公开提升了民众的主体参与性,对于深化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信息化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信息化的普及应用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着稳定的续航,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创新亦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大势所趋。因此,只有政府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与信息化应用的必要性,才能在社会管理进程中有效融入信息化的创新之举。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一)尽快建立并完善社会管理基本网络

信息技术凭借着多重优势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对此,政府应当借此优势进一步促进城乡社会管理网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各级政府应当在履行好几本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拓展公共服务的范围,将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落实多样化。一方面,深化“三网融合”等信息化战略政策,使信息化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推动公共管理网络覆盖率的加速[2];另一方面,进一步深推“居家养老”、“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等民生工程,推动公共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使社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还应当在社会管理网络普及的基础上彻底落实政务公开,确保政府服务职能转型的实效性。

(二)强力推进社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信息化应用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创新政府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模式,通过对民众反馈信息的高效搜集畅通党政委了解基层的渠道,从而有效把握住社会发展的整体脉络,强化社会管理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为依法行政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政府虽然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但失去民众的参与和配合,社会管理的实效性亦难以有所保证。对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的应用力度,借当前新的信息化平台的优势比如微信、微博等广泛征集群众的参与性,并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或建议,使社会管理网络通过互助而不断完善,并通过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提升政务信息网络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能。

(三)实施电子政务的特色化

我国社会管理的实施,必须要充分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在信息化应用的辅助作用下,切实实现社会管理的本土化发展,最终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对此,政府应当将电子政务同政府改革全面整合,推动社会管理的全面创新,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的特色[3]。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当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实践,切实以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作为目标,杜绝对信息的形式化应用,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导向性政府的建立,以实现信息化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将社会管理组织扁平化,调整传统部门错位与职能交叉的弊端,提升政府工作机制协同性。

(四)将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动态化

对于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政府应当切实借助信息化手段力量对传统的管理机制予以突破,根据不同的问题深入查找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根治。一方面应当将信息化服务管理延伸至流动人口的管理中,通过各个区域的人口资源信息化共享架构严密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网络;另一方面应当重点做好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既能有效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有利于通过信息化辅助切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实际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信息化应用已成为了社会管理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切实认识到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才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改革不断强化社会管理水平,并促进信息化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陈鹏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唐山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