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0:19:45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范文篇1

一、对和谐的理解及不和谐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必然会产生对和谐社会的不同理解。而要恰当建立和谐社会的统计评价体系,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所以我们应该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做必要的研究。

(一)和谐的内涵从本质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全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它既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盛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所体现的、不断改进的奋斗目标。因此,和谐社会的创建和不断向新目标的推进是执政党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评价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需要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入手。因为不同时空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会使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建立评价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其动态性和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1.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动态过程。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我国古代的孔子到近代以来的孙中山,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到一般均衡理论的瓦尔拉斯,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可以说都体现了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中进步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和谐社会不是人们对社会完美的静态描述,而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是社会目标不断实现与不断升级过程的统一。但是,由于人们过去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多是有历史局限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时代的进步,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也将不断得到完善。

2.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建立,应该从复杂的系统角度进行。从这一系统的横向看,不但包含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包含人类自身之间的社会经济和谐,以及不同区域间的多方面和谐等内容;从纵向看,不但包含系统内部多层次的关系均衡,还包含各层次主体与其外部环境的协调相处;从发展过程看,不但包含各层次多角度的现实协调关系,也包含各层次动态协调的发展趋势[1]。

(二)现实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和谐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不和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近年来,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此方面的不和谐现象也日渐凸显:人类饮用水的污染、物种的减少、沙漠的不断扩大、赤潮的频繁出现、石油的短缺以及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现象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为了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造成的。这是我们评价现阶段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一面。

2.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文明程度和利益需求等决定了该集体的和谐程度。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决策时的主要依据,而个人的决策又对集体起决定性作用,且这种作用又未必对集体是有益的。所以该类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不和谐。譬如犯罪行为、以权谋私行为等,都是对个人有利而对集体有害的行为,因而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但要对个人有利,更要对集体有利。二是集团利益与民众利益的不和谐。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各类政策和法则时,都会有意无意地代表一定阶层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或受其影响。如果一项经济政策所代表的不是绝大多数民众阶层的利益,就将体现为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如费改税的困难、社会福利货币化的困难等等,多数是来自与利益集团和公众利益的矛盾上。

3.经济关系的不和谐。从国内经济建设角度观察社会,不和谐现象也是广泛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内的经济关系的不平衡。职业、行业、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差距、不合理的经济分配关系等都属于经济领域的不和谐现象[2]。二是国际争端及区域间的不和谐。一国或地区社会的和谐与国际关系的稳定是分不开的,在一个好的和谐的国际关系中,国内的社会和谐才能得到保证。而建立在对外扩张等不和谐国际关系下的国内繁荣,必将引致更深远的社会矛盾和人类社会的不和谐。在当下的国际社会中,各类局部战争依然存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及经济贸易摩擦到处可见,这些都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环境和影响因素。

二、统计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在筛选和谐社会统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评价指标设定提出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做是其指标体系设定的一般原则。而具体指标的选择则应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的制度行为)的主要评价方法,确定其特有原则。

(一)统计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原则其一,综合与系统性原则。和谐社会建设是广泛的群体行为,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所以,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是群体的综合性指标;同时,所选的各个指标之间必须形成有机的联系,并能全方位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其二,独立与代表性原则。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即每一个指标都代表和谐社会的一个侧面,并能够简洁、准确地说明现象的本质,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各项指标之间应该相对独立,彼此之间不存在交叉与重复。其三,客观与可操作性原则。和谐社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成果性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结果,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最终成果指标,而不选择动因性、措施性和对策性指标;同时,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一般要尽可能选择具有客观性的指标,而不选取需要另行调查才能获取的,诸如“老百姓的满意度”等主观性指标。其四,动态与相对性原则。在设计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充分体现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条件和需要并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对未来的近期发展有所预见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而对于个别尚无法获取数据的重要指标,我们暂时用相近指标替代,在后续研究中将继续发展和完善。

(二)和谐社会统计评价指标建立的特有原则其一,“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改善”是指一项不使任何人受损,而使一些人获益的变革或行动,即在不影响其他人效用的情况下,增加自己效用的行为。在评价社会行为或政策时,如果该行为或政策对某阶层或利益集团有利,同时对其他人不构成任何损害,则该行为或政策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卡尔多改善”。它是指一项变革使一部分人得到改善的程度是否大于另一部分人受到损害的程度,如果这种改善大于损害,将会使系统内的总效用得到增加,从而这一变革就是一种改进。其二,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一个社会(或团体)的和谐程度,与执政党(或团体领导机关)的制度设计有关。一项规则制度,不论其作用范围大小,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为此,对制度和法规的评价也要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参与约束。即理性的个人是否有积极性参与这一机制的运行。作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其社会成员是否愿意加入这一团体,是否有积极性保留在这一团体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该团体运行机制的合理性,满足这一约束的机制叫做“可行机制”。二是激励相容约束。即社会成员在该社会所设计的制度机制下,是否有积极性选择制度设计者希望他选择的行为。该约束是让理性的参与人在该机制下选择设计者希望他选择的行为的效用,不小于他选择其他行为时的期望效用值。满足这一约束的机制叫“可实施机制”。同时,满足“可行机制”和“可实施机制”的机制安排叫“可行的可实施机制”。

三、评价指标筛选当前,我们建立的评价和谐社会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和谐指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上。为此,我们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角度,设计了以下二级指标: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指数。主要包括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区域气温稳定程度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等基础指标[3]。二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数。主要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可持续能源利用率等基础指标。

(二)社会关系和谐指数由于社会关系和谐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利益阶层关系的协调上,为此,我们从个人与集体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等,确定了以下二级指标:一是个体和谐指数。主要反映人与人、人与各类集体的和谐,以家庭稳定倾向和社会稳定倾向为基础指标。二是社会阶层和谐指数。主要反映社会的各类利益集团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以社会援助支付比的变化率为基础指标。

(三)经济关系和谐指数经济关系和谐是指人类社会再生产关系的协调。人类社会再生产关系包括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人类生存资料再生产的综合平衡关系,以及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分配和使用)的顺畅循环过程。为此,我们确定了以下二级指标:一是两种再生产关系和谐指数。主要反映纯物质资料的生产量变化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协调关系,以人均可比价格GDP的变化率为基础指标。二是社会生产要素和谐指数。主要反映各要素的配置情况,以就业稳定倾向和物价稳定倾向为基础指标。三是经济布局指数。主要用来反映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再生产效率的和谐,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人均GDP的比值为基础指标[4]。

(四)对外交往和谐指数对外交往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外部条件。受经济资源分布的影响,经济互利性的协作交往是必然的,而非经济性的援助等转移类交往更反映着该社会与外界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所以,我们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价区域间交往的和谐:一是对外经济和谐指数。主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往来关系的和谐,一般以区域贸易依存度为基础指标。二是对外社会和谐指数。主要反映区域间非生产性交往情况,以区域间的转移收支增长率为基础指标。

四、各类和谐关系的综合评价

对和谐社会综合评价的常规做法:一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确定各类评价指标的核算方法和目标值,并由此得出完成程度的目标差距或方向程度的个体指数;三是主观确定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方法得到各类和谐指数;四是利用各类和谐指数再加权重平均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程度指数[5]。这里必须解决如下两个关键问题:

社会评价范文篇2

一、整改内容

(一)资金公示公告力度不够

(二)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

二、整改情况

(一)加强政策及资金公示公告力度

按照《省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实施办法》文件要求,严格执行三盯三公开制度,对各类政策及资金使用情况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固定的信息公开栏等平台定期进行公示告公,确保各项政策、资金使用情况在县、乡、村三级公示公告到位。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是已将各类就业创业、就业扶贫政策推送到“人社”、“就业”等微信公众平台,方便群众查阅。二是将就业创业、就业扶贫政策印制成册,摆放至各乡镇服务便民服务中心,并发放到各村群众手中。三是全面摸排各项政策落实情况,通过走村入户的方式确保政策宣传到位、到户、到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加强政策及资金公示公告力度

坚持主动、全面公告公示。除法律法规有禁止性规定的外,对涉及扶贫资金项目有关信息内容,应当主动予以公开,促进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规范、落实落地,提高带贫减贫效果。坚持真实、及时公告公示。以便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为导向,注重社会和群众关切,确保公开信息内容真实可靠,提高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透明度,提升社会和群众参与度。

社会评价范文篇3

为切实开展好我局2009年度社会评价工作,真正履行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改进部门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煤炭工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优化煤炭产业发展环境,自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县直部门(单位)2009年度社会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以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副组长,三名副局长为成员的社会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同时明确四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确保了我局社会评价工作组织领导和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营造氛围,切实推动全局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局务会、职工大会等形式,认真学习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县直部门(单位)2009年度社会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同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深刻领会开展社会评价工作与我局今年着力开展的文明矿山建设、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整合技改、职工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的关系,使全局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开展社会评价工作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实现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社会评价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推行,有利于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通过社会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升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服务煤炭企业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工作绩效和廉政建设,从而切实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对照检查,全力促进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以来,我局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理清了煤炭工业发展思路、完善了工作措施、健全了工作制度,找准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

结合社会评价工作对照检查阶段要求,对我局今年以来社会评价要求的四项内容作如下对照检查:

一是在服务态度和质量上。我局自去年开展行政问责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以来,通过××电子政务网、××电视台等媒体及时公开了我局工作职责职能、法规制度、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结果以及监督投诉办法,同时制定了24项内部管理制度并做到人手一册,通过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干部职工认真、全面、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在办事效率上。我局严格按照“五定”原则,明确机关各科室、煤管所、流通执法大队、验票站、过磅服务站和中央控制室各部门工作职能职责,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收费制度,规范审批、收费行为,同时结合行业实际制定了煤炭产品二次调运管理办法,确保了煤炭税费不流失,严格执行政务督办工作规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和行政审批制度实施细则,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转,提高了服务企业的办事效率。

三是在工作绩效上。我局认真贯彻执行县委、政府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年初全县煤炭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每季度召开一次局长办公会议,总结上一季度各项工作完成进度,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部署下季度各项工作。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年”活动这条主线,着力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负责两个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切实加强“三项建设”,扎实推进煤矿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文明矿山建设、整合技改、职工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1-9月全县完成煤焦产品167.2万吨,其中:生产原煤127.1万吨、洗精煤24.9万吨、焦炭15.2万吨,实现煤炭工业产值7.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40万元。各项工作成绩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在廉政建设上。年初召开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从领导到职工、从机关到煤炭企业层层签定廉政建设责任书并交纳廉政建设保证金,严格领导班子、干部职工行为规范,切实加强全局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局纪委、问责办紧紧围绕全局开展的重点工作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监督检查,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行政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确保了全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社会评价范文篇4

(一)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结合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七项制度”、“建设全省一流软环境”的相关要求,市移民开发局于2008年在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公开了本单位的职能职责、法规制度、办事流程、服务承诺和投诉方式等,公布了处级领导和各科室的职能职责和电话号码。按照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公布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服务事项在线查询等相关的内容,开通了96128专线查询电话和网络在线查询,确保社会各界和移民群众对移民开发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党员干部职工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关乎投资环境”的观念,结合岗位实际思考、分析和撰写了个人的具体贯彻意见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党员干部职工按照要求落实服务承诺,依法、诚信、公开、公正、便民地开展工作,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市移民开发局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各科室规范工作流程,向社会公布服务内容、程序、时限、标准等,公开各类服务事项的办结时间、办事程序。提供移民安置、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等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制作了信息公开目录和服务指南,公开办事程序和相关要求,明确了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及审批程序、申请办理下达“封库令”工作程序,提供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流程图,明确了移民安置有关补偿补助政策和移民安置实施管理等服务内容。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依法行政、文明履职、限时办结、及时高效。党员干部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和制度要求办事。坚持能现场办的马上就办,不能马上办的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自机构成立以来,没有违反“四个服从”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投诉和责任追究的情况。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初审初验事项需要咨询专家的意见,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中有4次审核初验在当天办结,市移民开发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直接带着电脑和印章现场办理服务事项;一般服务事项基本上做到当天办结,其中5次转报文件在4个小时内办结;移民和影响人口上访事项,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落实办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绩效

市移民开发局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制定了《*市移民开发局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市移民开发局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移民开发局服务承诺制》、《*市移民开发局首问首办责任制》、《*市移民开发局限时办结制》、《*市移民开发局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投诉管理暂行办法》、《*市移民开发局干部问责办法》等制度。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实际,拟定了个人落实首问首办、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的办法措施,从一言一行做起,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落实。

加强队伍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中坚持原则,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广泛听取移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意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干部职工求真务实、不畏艰难、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没有出现工作事项拖延积压、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发生差错等情况,基层干部移民群众表示满意。

(四)加强作风建设,抓好廉政建设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重视干部职工的的政治理论、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二是局主要领导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三是结合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主动公开政务。四是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五是局领导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强化机关内部管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六是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带队深入库区和安置区调研,问计寻策于民,倾听移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移民意愿,依靠移民群众做好移民开发工作。

通过检查,没有发现推诿扯皮、弄虚作假、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故意刁难、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没有“三乱”等问题,没有私设小金库,没有涉及查办和转办案件的情况,没有被问责的情况,也没有接到相关问题的举报。

二、基本情况

*市移民开发局是市人民政府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的直属工作部门。2007年4月批准成立,正处级,核定编制15名,处级领导3名。2007年8月,市移民开发局开始组建,11月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调配到位,12月批为参公管理单位。

自机构成立以来,市移民开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优化软环境建设、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公平透明、廉洁高效、文明服务、利民便民”为目标,努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和谐*建设。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市移民开发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移民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移民开发工作的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成立机构,业务学习还有待加强,业务工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省上未批准县(市)区移民开发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津补贴待遇未落实,导致人员调配不到位,县级机构工作积极性难调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移民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因政策难操作和难落实的原因,移民和影响人口上访时有发生。四是移民开发工作的机制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进一步抓好以下工作的落实。

(一)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新的发展理论,需要长期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移民开发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和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抓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改进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进一步明晰、研究问题,协调、联系、汇报问题,按照上级的审批和要求组织实施,解决具体问题,依靠移民群众做好移民开发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市移民开发局是新成立的机构,政策法规的学习领会、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落实各项制度等方面,还处于逐步规范和完善的阶段。移民开发干部队伍是一支新队伍,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移民干部培训教育,加强移民机构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移民开发提供组织保障。

(四)进一步解决库区和安置区的发展难题

目前全市涉及后期扶持的农村人口101000人,占全省的26%。全市水库移民50人以上的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涉及51个乡镇、235个村81.9万人。库区和安置区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薄弱,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问题。针对库区和安置区的实际,一是积极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在安排扶贫、中低产田改造、交通、能源、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按照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的要求,整合项目资金,向库区和安置区倾斜,进一步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充分依靠移民群众,抓好库区规划项目的实施,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五)进一步加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全市在建和即将形式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较多,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重。一是继续抓好移民政策特别是“移民工作十原则”的宣传学习,重视库区和安置区的发展。牢固树立工程建设与移民搬迁安置并重,让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观念,坚持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有机结合,按照政策规定切实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思想工作,动员引导移民服从国家建设需要,积极支持做好搬迁工作。三是进一步探索研究,把16118模式和移民工作十原则与中小型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提高群众科教文化素质与城市安置、城郊安置、务工就业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破解搬迁安置的难题,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总体要求。

(六)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

继续抓好信访矛盾的排查工作。深入群众宣传移民政策,进一步做好原住村民、淹地不淹房人口、小型水库移民、生活在农村的非农户口移民的思想工作。对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情况复杂、群众反复上访的地方,制定和落实维护稳定和信访工作预案,按照预案抓好落实。

社会评价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市移民开发局是市人民政府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的直属工作部门。2007年4月批准成立,正处级,核定编制15名,处级领导3名。2007年8月,市移民开发局开始组建,11月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工作人员调配到位,12月批为参公管理单位。

自机构成立以来,市移民开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优化软环境建设、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公平透明、廉洁高效、文明服务、利民便民”为目标,努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和谐××建设。

二、社会评价内容的落实情况

(一)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结合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七项制度”、“建设全省一流软环境”的相关要求,市移民开发局于2008年在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公开了本单位的职能职责、法规制度、办事流程、服务承诺和投诉方式等,公布了处级领导和各科室的职能职责和电话号码。按照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公布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服务事项在线查询等相关的内容,开通了96128专线查询电话和网络在线查询,确保社会各界和移民群众对移民开发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党员干部职工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关乎投资环境”的观念,结合岗位实际思考、分析和撰写了个人的具体贯彻意见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党员干部职工按照要求落实服务承诺,依法、诚信、公开、公正、便民地开展工作,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市移民开发局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各科室规范工作流程,向社会公布服务内容、程序、时限、标准等,公开各类服务事项的办结时间、办事程序。提供移民安置、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等政策法规咨询服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制作了信息公开目录和服务指南,公开办事程序和相关要求,明确了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及审批程序、申请办理下达“封库令”工作程序,提供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流程图,明确了移民安置有关补偿补助政策和移民安置实施管理等服务内容。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依法行政、文明履职、限时办结、及时高效。党员干部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和制度要求办事。坚持能现场办的马上就办,不能马上办的在规定时限内办结。自机构成立以来,没有违反“四个服从”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投诉和责任追究的情况。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初审初验事项需要咨询专家的意见,一般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中有4次审核初验在当天办结,市移民开发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直接带着电脑和印章现场办理服务事项;一般服务事项基本上做到当天办结,其中5次转报文件在4个小时内办结;移民和影响人口上访事项,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落实办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绩效

市移民开发局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制定了《××市移民开发局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市移民开发局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移民开发局服务承诺制》、《××市移民开发局首问首办责任制》、《××市移民开发局限时办结制》、《××市移民开发局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投诉管理暂行办法》、《××市移民开发局干部问责办法》等制度。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实际,拟定了个人落实首问首办、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的办法措施,从一言一行做起,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落实。

加强队伍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中坚持原则,严格按政策法规办事;广泛听取移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意见,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干部职工求真务实、不畏艰难、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没有出现工作事项拖延积压、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发生差错等情况,基层干部移民群众表示满意。

(四)加强作风建设,抓好廉政建设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重视干部职工的的政治理论、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二是局主要领导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三是结合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主动公开政务。四是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五是局领导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强化机关内部管理,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六是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带队深入库区和安置区调研,问计寻策于民,倾听移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移民意愿,依靠移民群众做好移民开发工作。

通过检查,没有发现推诿扯皮、弄虚作假、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故意刁难、失职渎职、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没有“三乱”等问题,没有私设小金库,没有涉及查办和转办案件的情况,没有被问责的情况,也没有接到相关问题的举报。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市移民开发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移民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移民开发工作的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成立机构,业务学习还有待加强,业务工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省上未批准县(市)区移民开发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津补贴待遇未落实,导致人员调配不到位,县级机构工作积极性难调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移民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因政策难操作和难落实的原因,移民和影响人口上访时有发生。四是移民开发工作的机制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进一步抓好以下工作的落实。

(一)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新的发展理论,需要长期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移民开发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和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抓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改进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进一步明晰、研究问题,协调、联系、汇报问题,按照上级的审批和要求组织实施,解决具体问题,依靠移民群众做好移民开发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市移民开发局是新成立的机构,政策法规的学习领会、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落实各项制度等方面,还处于逐步规范和完善的阶段。移民开发干部队伍是一支新队伍,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移民干部培训教育,加强移民机构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移民开发提供组织保障。

(四)进一步解决库区和安置区的发展难题

目前全市涉及后期扶持的农村人口101000人,占全省的26%。全市水库移民50人以上的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涉及51个乡镇、235个村81.9万人。库区和安置区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薄弱,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问题。针对库区和安置区的实际,一是积极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在安排扶贫、中低产田改造、交通、能源、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按照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的要求,整合项目资金,向库区和安置区倾斜,进一步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充分依靠移民群众,抓好库区规划项目的实施,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五)进一步加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全市在建和即将形式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较多,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重。一是继续抓好移民政策特别是“移民工作十原则”的宣传学习,重视库区和安置区的发展。牢固树立工程建设与移民搬迁安置并重,让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观念,坚持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有机结合,按照政策规定切实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思想工作,动员引导移民服从国家建设需要,积极支持做好搬迁工作。三是进一步探索研究,把16118模式和移民工作十原则与中小型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的实际结合起来,把提高群众科教文化素质与城市安置、城郊安置、务工就业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结合起来,进一步破解搬迁安置的难题,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总体要求。

(六)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

继续抓好信访矛盾的排查工作。深入群众宣传移民政策,进一步做好原住村民、淹地不淹房人口、小型水库移民、生活在农村的非农户口移民的思想工作。对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情况复杂、群众反复上访的地方,制定和落实维护稳定和信访工作预案,按照预案抓好落实。

社会评价范文篇6

一、工作情况

(一)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以“公平透明、廉洁高效、文明服务、利民便民”为目标,努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1、重视机关作风建设,推动机关工作作风转变。

实行“一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工作机制,对粮食局实施的1项行政许可项目(核发、检审粮食收购许可证)重新进行了基本信息的采集汇总,将办事流程挂牌进行了公告和承诺。制定了办事公开制度,建立量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办事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窗口式服务制和持证上岗制等制度。设立了投诉电话和意见箱,对投诉机关作风问题的热线电话和意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2、建立落实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各项制度。

成立了粮食局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粮食局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作风转变年”和“软环境建设年”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等工作手段,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建设。

3、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结合县委、县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相关要求,在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公开了本单位的职能职责、法规制度、办事流程、服务承诺和投诉方式等,公布了领导和各股(室)的职能职责和电话号码。按照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公布了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服务事项在线查询等相关的内容,开通了96128专线查询电话和网络在线查询,确保社会各界和群众对粮食行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以依法行政为重点,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

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及具体考核办法,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二是对已核发的《粮食收购许可证》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档,专人专管,严格按照要求开展《粮食收购许可证》年检工作,依法取缔注销、收回《粮食收购许可证》15户。三是举办《粮食收购许可证》持证户培训班,学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粮食法律法规以及粮食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的技术规范及质量管理规定。四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粮食流通、质量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在今年3月份组织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专项整治”活动中,总共检查用粮单位和粮食经营户86家,检查大米63.6万公斤,面粉(面条)6.8万公斤,食用油脂3800公斤。在检查中未发现不能食用的粮食和油脂,确保广大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二)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自从全县推行四项制度以来,粮食局全体干部职工通过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措施、转变作风,在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和提高办事效率方面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制订了《粮食局关于贯彻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在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向社会进行公告的同时,在办公区显眼位置张版公示服务承诺内容及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工作流程,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并开设举报投诉电话,按照首问责任制的要求认真记录、处理群众举报投诉和来信来访。

2、完善承诺内容。一是通过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对单位服务承诺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细化内部管理。二是要求干部职工在原个人承诺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补充,并做成座牌置放在办公桌上,既起到了警示鞭策的作用,又能有效接受群众监督。

粮食局干部职工按照要求落实服务承诺,依法、诚信、公开、公正、便民地开展工作,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了执行力和公信力,未出现投诉举报和被问责追究的情况。

(三)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工作绩效。

1、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乃至国际的粮食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粮食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实行领导挂联,企业拓宽经营渠道,增加收入。共收购各种粮食838.9万公斤;销售各类粮食556.3万公斤,其中:政策性粮油供应26.76万公斤;共实现利润-22.9万元,年底可实现扭亏略有世余。

2、非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有序,社会统计真实,预警及时准确,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采集到非国有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872.6万公斤;销售粮食408.3万公斤。

3、圆满完成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

市粮食清仓查库第三普查小组和省粮食清仓查库省级第三复查组对××县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及粮食收储企业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复查。经普查、复查认定:××县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品质宜存;账账、账实、账表全部相符;粮食库贷挂钩对应,无挤占挪用情况。

4、确保库存粮食储存安全。

对全县所有库点进行储粮安全、防火、防盗、药剂管理安全的综合大检查,重点是检查各库点的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检查各类粮食库存561.5万公斤,检查率为100%。做到粮仓内外清洁卫生,粮堆整齐,药剂使用严格按照储粮技术要求的《操作规程》进行,符合“一符四无”要求,有效地避免了粮食安全事故发生。

5、增强风险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食仓储和技术服务,与大同私营面粉厂签订了常年委托代管协议,每年公司收取代储代管费用约20万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二是做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结合高良乡鲁古粮点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于今年4月初采取了职工集资和公司筹款等办法,投入了54万余元在高良乡鲁古粮点建设一个农贸市场,现已经投入运行,市场内的摊位及店铺出租收入9.6万元。三是新建日产50吨大米加工厂目前已经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土建工程于9月4日正式动工。

6、服务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在春耕生产期间为**村委会,**村委会共协调资金8000余元解决春耕生产期间的农资、化肥不足的问题,二是认真开展民情访谈活动,确定了两户贫困户为局领导结对扶贫对象,并资助了一名失学人员2000元现金。三是在“七一”建党节之际,共筹资4000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8人。

(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廉政建设。

1、明确目标责任,实行风险抵押制。年初粮食局党总支书记(局长)分别与下属3个支部和各股(室)、公司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缴纳了400元至600元的风险抵押金。

2、注重制度建设,狠刹“五风”。完善和制定了《机关工作制度》、《机关管理制度》、《政务公开制》和《××县粮食局会议管理制度》等制度。从完善制度入手,狠刹“空谈风”、“浮夸风”、“吃喝风”、“攀比风”和“粗暴风”,形成从源头抓治理的工作机制。

3、实施“阳光政务”工程。一是规范政务公开,完善党务公开。对涉及全局的各项费用收支情况,党支部工作目标、阶段重点工作及进展情况、党费收缴情况、干部任免情况等内容及时公开。二是在人事任免上,既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又把握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法和程序,杜绝任人唯亲现象。三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涉及“二重一大”问题,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1000元以下的业务招待费,购置办公用品经费等由局长“一支笔”审批,大额费用的开支必须经过集体领导班子会议研究确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年来,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下,粮食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以下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粮食系统改制后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弱化,与现行国家的管理要求不相适应,在人力和投入上严重不足,急待高度重视予以加强。

2、收购粮源急剧下降,粮食部门对粮食市场占有份额减少,抗御粮食风险的能力减弱,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3、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缺乏后续的支柱产业,精深加工和应急加工能力较弱。

4、在完成改革改制后,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人员得不到更新,发展速度平缓。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及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一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经营条件。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采取财政拨款、贴息贷款、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加大历史欠帐的催收力度,进一步搞好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多种经营发展,提高应急加工能力,培育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企业扭亏增盈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收购粮食,增加企业收入。增加粮食储备规模,确保粮食安全。

三是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社会评价范文篇7

关键词:职称;评价;社会化

职称社会化评价是指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条件,由具有权威的评价机构,用科学适用的人才测评手段,对申报人员进行职称等级认定的过程。它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组织、评价手段和评价结果的社会化。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它的政策依据是1986年国务院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我国的职称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在借鉴国外职称制度经验的基础上,职称社会化评价在1991年深化职称改革初期被提了出来,全国统一的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等专业系列的职称考试中出现了它的雏形。而职称社会化评价被确认的标志是1999年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国家人事部在会议上提出:“要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从此,“个人自主申报、社会量化评审、单位自主聘任”成了深化职称改革的热点问题。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应的规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至今日,个人自主申报、单位自主聘任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了尝试,可社会量化评审未见新的突破,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在职称社会化评价中,要体现公平原则,就必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定的由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组织评价的方法。要使人人有相同的机遇,以客观标准为依据,全面公正地进行评价。要体现竞争原则,就是要通过评价对象之间的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同时还要通过评价机构间的竞争,筛选出能客观公正、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吻合率最高的评价机构。要体现法制原则,就要避免人为因素,杜绝行政干预,用社会公认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和使用j以保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2.人的社会属性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应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是社会的资源。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属部门所有,对人的评价、使用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出现了单位化、部门化、地区化的倾向。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社会化属性得以恢复,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正在实施,人员在全社会流动的态势已经形成。这就要求人员在被社会使用时,必然要以社会公认的评价结果作为依据。

3.深化职称改革的需要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使用和管理的制度,它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激励作用。同时,通过社会评价和准人制,对社会安全达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这项制度在我国实施10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一直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组织实施,无论是在评价标准还是在评价方式上,社会的公认度都有待提高。再加上地区、部门间的众多保护,使得职称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建立起社会公认的社会化评价体系。

4.人才激励的需要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职称的存在主要是宏观管理、激励导向、以及为社会提供用人依据的需要。就宏观管理而言,它又包含保障社会安全和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分配。在计划经济年代,职称在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依据。

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职称的主要职能应该是政策导向、保障社会安全、为用人单位提供用人依据。

从政策导向而言,是通过评价标准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去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创立公平的社会环境,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从保障社会安全、为用人单位提供用人依据而言,需要引入多种科学实用的人才测评方法,全面准确的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价,这些都有赖于职称的社会化评价。

再加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影响,以及管理的需要,职称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职能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的角度来看,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平性,要使各方面大体平衡,要使社会普遍认可。也就是说,需要职称的社会化评价。

二、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困难因素

1.职称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

职称的法律地位是社会化评价的基础。无论是从保障社会安全的角度,还是从中国目前客观实际出发,职称制度都必须存在。可职称制度改革至今,其法律地位尚未被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全国统一评的、地区组织评的、单位自主评的职称混杂在一起,而其中的区分又较为困难,使人们感觉职称评价有点乱,政府在宏观管理上也碰到了困难。当谁都可以去组织评价职称时,职称就失去了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和管理的社会参照物的作用,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也就无法去谈社会化评价。只有当国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通过法律明确哪些领域、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应进行职称评价,并明确各类职称获得的方法和程序,我们才有可能去讨论职称社会化评价问题。

2.评价标准的社会化困难重重

评价标准是社会化评价的依据。没有标准,评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评价标准的社会化就是说评价标准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得到社会认可。由于职称涉及面广,级别又多,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职称的要求也在随之变化,这就使得职称标准的制定相当困难。职称改革以来,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职称标准的修订j但时至今日,科学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还是尚未攻克的难题,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基本指标和动态指标、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都是一些较难处理的矛盾。

3.评价对象的社会化有待落实

评价对象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前提。社会化评价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它需要评审对象的社会属性得以充分体现。但现实情况下,人员单位、部门所有的观念随处可见。职称申报评审要层层审批,从所在单位性质、现在工作岗位,甚至到年龄都成了申报职称的门坎。这种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在岗”、“安心本职工作”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得许多人失去了被评价的机会,社会化评价未得到充分的落实。

4.评价组织的社会化难以实施

评价组织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保障。专家的权威性及评价不受外界干扰是使评价客观公正必须具备的条件。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的分布较为狭窄,评委的选择是看评审委员会挂靠的部门,按行政隶属关系,用行政手段来进行。评审时为了考虑“政策导向”、“安定团结”等特殊的非评价标准因素,则通过行政干预而将这些特殊的非评审标准因素渗入到整个评价过程之中。基于这种便于管理、评价结果能体现组织意愿的潜在因素,使得评价组织的社会化难以实施。

5.评价手段的社会化未被重视

评价手段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支撑。在职称评价中,运用社会公认并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多种人才测评手段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性。但目前职称评价的通用做法是专家对特定的文字材料进行定性考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法都比较单一。对引入先进的综合评价手段缺乏研究,总以操作困难、成本太高为借口,仍采用简单机械、匆匆忙忙予以定论的传统方法进行评价,这就必然造成评价质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信度、效度难以保证。

6.评价结果的社会化缺乏认可

评价结果的社会化是社会化评价的目标。当评价结果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并作为实际使用的依据时,社会化评价才实现了其存在的目的。但由于评价的标准与实际相脱节、评价的手段较为单一、评价的组织缺乏权威性,致使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实用性受到影响,难以被社会广泛认可,由于实际中使用价值不高,从而降低了职称的社会需求,这又反过来阻碍了社会化评价的发展。

三、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现构想

1.确立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基础条件

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基础条件主要是职称的法律地位、职称的评价标准和职称的评价方式。从法律地位而言,可将职称分为指令性和指导性两大类。指令性职称由国家统一管理,由国家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并对评价结果予以确认公布,其结果具有使用的强制约束力。根据我国职称制度的现状,应从实际出发,可考虑建立职称分级管理模式。

按职称系列(专业)、档次的不同,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指令管理的范围。这样既有利于解决评定标准难以制定的矛盾,又有利于引入多样的评价方式。指令性职称是职称社会化评价的主体,是社会化评价组织服务的主要客户。指导性职称由国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哪些专业技术岗位应该进行职称评价,并提出最基础的任职要求框架,具体的任职条件、评价方式由用人单位或行业自律组织来确定。对其中需要作为享受某些社会待遇参照条件的职称,从社会综合平衡的角度,也应进行社会化评价。

2.制定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基本原则

职称社会化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评价结果得到社会认可。要达到这个目标,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是标准的社会性:就是说评价标准要经过充分论证,要得到社会认可。

第二是评委的权威性:评委要在全社会选拔,要是社会公认的权威。第三是方式的科学性:评价方法要根据评价标准,选择最能准确评价的手段进行综合评审。第四是程序的规范性:从个人申报、专家评审,到结果的公布,都需有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第五是运作的透明性: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评委的选拔、工作的程序均需向社会公开。第六是实施的独立性: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对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不受来自任何组织、个人的干扰……第七是监督的公开性:评价的实施、评价的结果要受社会的监督,避免因工作失误、不正之风干扰而发生评价失真。第八是结果的一致性:评价要依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按照规定的评价程序,确保评价结果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

3.明确职称社会化评价的运作方式

职称社会化评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在其运作方式上,要体现市场经济追求的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客观要求。就职称的社会化评价组织而言,要达到效益最大化,职称的社会化评价组织就必须有竞争。一方面是评委的竞争:要在全社会选拔出最具权威的专家,其权威性主要是本专业学术技术水平、人才评价技术、人品等方面的组合。另一方面是评价组织的竞争: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为其评价),以及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的竞争,选择出最佳的评价组织。要达到成本最小化,职称社会化评价必须体现有序性。要制定出评委和评价组织的基本条件,要有严格的准人、考核制度,要充分考虑市场运作成本,防止无序、恶性竞争的出现。公务员之家

4.选择职称社会化评价的实现形式

社会评价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制度社会评价法律秩序

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的活动。“可以说,评价渗透于人类活动的各个细胞,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长。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己。”评价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它又是无时无刻不发挥着作用。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但是对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制度的影响使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它那巨大的作用。评价对于社会制度的确立、稳固、变革有着推动作用。本文就是力图用人们对法律的外部形式和实际效果的评价,来分析它对法律秩序的建立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一、法的社会评价

评价,指评论货物的价格,还价。今泛指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由此,法的评价应该是由法作为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好坏、优劣、善恶、美丑。“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或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的作用。”“法通过这种评价,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从而达到指引人们行为的效果。”以往的学者都将注意力放在法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论述了法对人们行为的积极评价会鼓励人们,使其继续行善;法对人们行为的消极评价会告诫人们,使其不敢为恶。但是,他们都忽略了这一点,法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了评价之后,人们往往又会对法进行一番评价,而这一番评价,涉及人们对法律制度的形式、实际效果是否合理的看法,涉及人们对法律制度的信仰,最终涉及法律秩序的稳固与否。人们对法的评价与法的评价不同,在法的评价中,法是主体,是评价人们的行为的;而法的社会评价是人们对法进行评价,法是客体,是人们把法作为评价对象。

二、影响法的社会评价的因素

法的社会评价,即人们对法进行评价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感情方面的影响,如犯罪人对刑法的评价与受害人和普通民众对刑法的评价肯定是不同的;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影响,如法律学者或律师对法的评价肯定会与一般人对法的评价是不同的;有利益方面的影响,如现实法律所保护的既得利益者对法的评价肯定会与要求重新分配利益的群体对法的评价不同;有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如某宗教的信徒与异教徒或常人对法的评价也可能不同;等等。因此,影响人们对法的评价的因素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是,最主要的影响人们对法的评价的因素在以下几点:

(一)传统因素

传统是人类往昔历史岁月中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的现象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形成一条时间之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力量,传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存在于普通民众的意识、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及生活过程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成了社会成员信仰或认同的载体。生活在这一传统下的社会成员,还会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凝聚了该社会人们调整行为与制度安排的丰富历史经验,因而具有历史合理性。由于传统是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型,它的内部蕴含着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规则,不是任意偶然形成的,也不是偶然选择的行动的产物,它的内部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如果传统的要求恰好被法律满足或通过法律实现了,即传统与法律相互贯通了,那么,人们在情感上也会更加的容易接受这种法律。进而,对符合传统的法律现象也就更容易作出肯定的评价,更容易认同和接受符合传统的法律,或者说符合传统的法律更易于人们遵守。这样就会减少法律实行的阻碍,减少法律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一个社会不论其变化发展是多么的迅速,它总是无法摆脱与过去的纽带关系,更不会与过去的历史完全断裂。一个社会如果在某种哪怕最小的程度上保持与过去的纽带关系,它就不能成为社会。传统对评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影响人们评价的传统,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是生活经验和交往惯例的聚合体。因此,没有经历过共同的传统影响的人们对法律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例如,由于东方和西方的传统的不同,西方人往往认为中国法律太讲人情,情有时可以大于法;中国人会认为西方的法律不讲人情。这种认识就是人们基于传统对法做出的评价,而这种评价会对东西各方的法律制度产生影响,进而会对法律的秩序产生影响。传统的内在价值就是它会影响人们的评价,而这种评价会巩固或削弱法律秩序。

(二)道德因素

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恶、美丑、正义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原则的总称。道德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因此,道德本身的实行机制就内涵了评价。基于道德的评价也会借助于传统上形成的共同道德原则,但是基于道德评价与基于传统的评价是有区别的。其实,传统与道德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价值评价方面。传统通常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偏好,或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违反传统的行为,被视为异常行为或行为怪异;违反道德的行为,则被视为品行有问题的行为,是不公正或不正当的行为。同样,对于违反传统的法律,人们对其的评价往往是称其为怪异的法律,很难为人们接受,至少在法的施行上,人们会对其进行抵制;违反道德的法律,人们或者直接认为这种法律不是法律(因为其违背了自然法)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些法律是法律,但是它太邪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前人之述备矣”,本文不在赘述。笔者想要说的是,道德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法的评价。比如,哈特在与德福林的论战中,就坚决反对以公共道德的名义来规范同性恋和妓女。这个论战就说明了人们的道德评价对法的影响,同性恋和妓女在德福林等人看来是有违道德和伦理的,而在法律实证主义者(以哈特为代表)看来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二者虽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不管二人的论战的结果如何,进就其论战本身就足以说明道德因素对法的评价的影响如此之巨,以至于两位甚至几位学术泰斗进行了长时间的论战。

(三)利益因素

利益,本意为“利息”,原被用来表示债权人对利益要求的正当性。后来,利益作为个人与社会的一种关系体现,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个概念,在关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促成了一场革命,这种新的认识,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基础。”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德国法学家赫克提出,法不仅是一个逻辑结构,而且是各种利益的平衡,基于这一思想,他创立了利益法学派。利益法学派认为,利益是法的原因,法主要规范着利益斗争,法的最高任务是平衡利益。

赫克说:“法律是所有法的共同社会中物质的、国民的、宗教的和伦理的各种利益相对立、谋求承认而斗争的结果。”美国社会学冲突理论代表科林斯指出:“认识社会的但有冲突倾向的动物。”他提醒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利益争夺的情况内在的是对立的。“生活基本上是为地位而展开的斗争,这些地位决定了没有人可以对他人的势力毫不在意。”正是由于利益的不同,人们对法的评价也不一致,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站在贫苦人民的立场上,愤然谴责普鲁士法律规定的擅自砍伐林木和盗窃树木的刑罚。“如果法律把那未必能叫做违反森林条例的行为称为盗窃林木,那么法律就是撒谎,而穷人就会成为法定谎言的牺牲品了。”而处于对立利益方的普鲁士贵族对《林木盗窃法》的评价很高,认为它完全符合自然正义的原则,应该得到遵守。

(四)他人对法的评价因素

人又是社会的动物,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别人,也无时无刻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样,别人对法律的评价也会影响人们自己对法律的评价。处于社会中的民众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人们很少有机会(即使有机会一般也不会)对社会现象进行评判,即使有时候进行了评判也会受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判断趋向于与多数人相一致。现代社会,从众心理已扩大到盲目的服从权威、顺从众意、人云亦云等盲从行为。例如,二战时的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就说:“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成为真理。”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任何个体的评价都不是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他所存在于其中的那个社会、那个群体、那种文化的。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员,每个人都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的从众心理也决定了人们在对待他人的评价时不可能充耳不闻,因此,人们对法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此外,影响法的社会评价的因素还有法律意识、政治立场、信仰、情感、习俗、习惯等,甚至是性别因素也会使人们对法的评价不同,因为本文的重点不在这里,不再赘述。现在,我们知道了影响人们对法的评价的主要因素,但是人们对法的评价与法律秩序有什么关系呢?

三、法的社会评价是法律秩序建构的先决条件

秩序,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在任何社会,冲突都是危害秩序的根源。如何更好的解决纠纷和冲突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首要问题。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无一例外的求助于法律,将法律作为维护秩序的工具,甚至于将法律奉为国王,整个社会都服从法律的安排,形成了法律秩序。“法律秩序就是建立在政治组织社会的权力或强力之上,通过法律实现权力行使的组织和系统化,从而达到社会有序化目标的社会控制过程。”而法律秩序的形成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如政治组织的权威、民众的法律信仰、开化程度、素质高低等等。其中学者一般认为,政治组织的权威是法律秩序实现中最重要的,法律秩序本身不是自足的,它在本质上需要国家权威的呵护与扶持。通过庞德对法律秩序的定义可以发现,他认为政治组织的权威是法律秩序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仅有政治组织的强力或权威就足够了呢?笔者认为不是。庞德的定义忽视了一个影响法律秩序建构的重要方面,就是民众的法律信仰。只有民众有了对法律的信仰,使法律在其心中内化,才能使依靠权力或强力建立起来的秩序不只是空有坚固的外壳,还有充实的内在。法律信仰高低取决于法的社会评价,即人们对法的评价,从而,间接的,法律秩序能否建立,至少也是或多或少的依赖于人们对法律本身的评价。因为,任何民族的法律秩序,都存在着为公众接受或拒绝的两个方面,它反映了法律秩序对社会系统整体运作引起的效应。每种法律秩序都有优长和偏误。优长之处能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有助于社会体系的良性运作,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稳定,进而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而偏误之处可能引发社会内部的冲突和关系紧张,分离社会体系协调和稳定的局面,降低社会系统活力,从而为公众拒绝。公众对法律的接受或拒绝就是对法律进行的一种评价,而这种评价对法律秩序构建的作用明显超过了权威的力量,它是内在的,深刻的。借用季卫东先生的话,“法律权威存在的最初理由是为一定社会中的人们调整行为、形成合意、实践秩序提供可预测的指针和自由的尺度。国家强制力只是为这种行为的调整和合意的形成提供间接的外在保障而已,且强制力的正当化也是依照一定的法律准则和程序进行充分的讨论辩驳后作出决定的过程。”

四、对法律秩序建构有积极作用的法的社会评价之实现

(一)保证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的问题一般都发生在意见竞争的场合。有意见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威胁秩序的稳定。言论自由给人们提供一个自由表达、发泄不满的场所,并且人们表达不满时不会受到强权的惩罚,这种表达才可能是真实的、有益的。因为言论自由揭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社会矛盾及时地暴露出来,使人们及使发现制度的缺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言论自由的价值即是它有助于我们增进知识与获得真理。它表明,当我们可以自由的认识一切事物,自由的发抒我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时,那么真理将在与谬误的斗争中自动显现,为大众的理性所辨明。它还表明,欲作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决定,应该倾听各种各样的意见和信息,特别是对立方的意见,而且还应该把自己的判断置于公众的质疑和挑战之下,即行不断的锤炼与修正。在此过程中,我们拥有的真知会越来越丰富。因此,保证人们的言论自由可以让人们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法律秩序建构有意义的客观的评价。

(二)排除强力干扰

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大量的信息提供给评价者。对于评价者而言,“在获取评价客体的信息的过程中,评价主体面对的第一个风险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将本然状态的客体进行整容。”在进行法的社会评价时,如何使人们做出合理的信息选择而不受误导,才有利于法律秩序的构建?这的确是一个难题。除非评价主体都是法律专家。笔者认为,只要保证没有外在的强力影响评价主体的评判,就可以保证评价的结果是真实客观的。“评价的标准不是天然形成的东西,而是人设定的。它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对各种社会现象加以理性的反思而设定出来的。”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价值标准对法进行评价,从而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是,人们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出现把多元价值合一的情形,那就是,人们会不自觉地用他们心中的正义的标准来评价法,这时,多元价值标准合一形成一个“帝王标准”——正义。在多元意识的空间,应该有一个地带是为人们的共同意识所保留的,在这个地带,我们可以团结起来,形成认同感,并对任何试图破坏这种团结的行为予以坚决反击。正义的标准,虽然难以描述,但可以保证人们的评价的真实性。人民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是法律秩序的真正建构者,人们的切身体验决定了人们更能知道什么样的法律秩序市符合正义的,是他们所需要的。因此,只要没有外在的强力误导、干扰人们的评价,人们就会自然的作出对法的积极评价。

学者对法律秩序进行研究一般都是从法对秩序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从社会对法的评价的角度,试图论证人们对法的评价对法律秩序建构的意义。我国法律秩序建构的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上面推进,下面执行,完全是权威推进型,殊不知人们对法的评价会影响人们对法律秩序的接受与否。“中国正从‘压制型’的秩序模式向‘自治型’的秩序模式转换。现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压制型’的秩序模式明显失灵,另一方面是‘自治型’的秩序模式明显的缺位。”法的社会评价,正是在呼唤一种自治型的法律秩序模式,它既可以是明得失的“政府镜鉴”,又可以是达情理的“群众喉舌”,既可以是“载舟”的民意体现,又可以是“覆舟”的先期反映。所以,及时的转换法律秩序的构建方式,重视人们的评价,尊重民意,改变权威推进的模式为全民参与自治的模式,才是法律秩序构建的真正出路。

注释:

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2.

[美]哈特著.翟小波译.实证主义与法律和道德的分离.HarvardLawReview.Vol.71.No.4.593-629.

[美]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8.

[美]科林斯.冲突社会学/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139.

廖永亮.舆论控制学.新华出版社.2003.18.

[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7.

[美]庞德著.沈宗灵,董世忠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商务印书馆.1984.26.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40.

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87.

社会评价范文篇9

一、评价对象与内容

(一)评价对象。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

(二)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和质量、办事效率、工作绩效、廉政建设等四个方面。

1、服务态度和质量。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是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为服务对象和办事人员提供文明优质规范服务;部门(单位)便民服务的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结果以及监督投诉办法是否公开;执法部门是否能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是否坚持按法律、法规规定和程序严格规范执法;是否能摒弃部门利益驱动,做到廉洁执法,是否存在执法不公的行为;是否存在粗暴执法、重复执法和交叉执法行为;医院的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是否有新的成效,“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否有效解决。

2、办事效率。对上级党委、政府制订的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是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具有行政审批、收费职能的部门在精简审批、收费项目,规范审批、收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方面有无新举措、新进展,办事效率是否明显提高;在实行首问首诊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过程中,是否存在职责不清、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推诿扯皮以及服务承诺不兑现等现象。

3、工作绩效。是否制订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制度和具体措施;对失效、过期甚至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定相悖的政策是否及时清理和废止;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的措施是否有力,效果是否明显;是否认真履行职责,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在行业(系统)中是否争先创优,争创一流;基层单位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解决。

4、廉政建设。班子建设和队伍管理是否严格、规范;是否存在“吃拿卡要报”等以权谋私行为;对本部门(单位)违纪违法或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了问责、纠正和严肃查处;群众投诉的渠道是否畅通,群众投诉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

二、评价方式

社会评价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县纪委、县监察局具体组织实施。采取统一制定方案、面向社会、群众参与、大会测评的方式进行社会满意率测评。满意率计算方法为:满意率=(满意票+基本满意票)÷(满意票+基本满意票+不满意票)×100%。评价代表由县处级领导干部、各乡镇党委政府、企业法人、社会各行各业公民代表等228人组成。围绕评价内容和要求,对受评部门(单位)作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档次的评价(社会评价表附后)。

三、方法步骤

自2009年8月开始,2010年1月结束,具体分六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2009年8月)。参评部门(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县县级部门(单位)2009年度社会评价办法(试行)》,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动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评价活动中来。通过电视、媒体、政务信息网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开展社会评价活动的目的、意义。

(二)公开信息阶段(2009年8月至9月)。参评部门(单位)要将本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职能、法规制度、办事流程、服务承诺、投诉方式等相关信息,于8月30日前通过××县政务信息网站,向社会公开。便于广大群众和参评代表了解情况、查询信息,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对照检查阶段(2009年8月至9月)。各参评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明确相应的组织领导、工作机构及其人员,按时师发〔2009〕10号文件精神,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从服务态度和质量、办事效率、工作绩效、廉政建设等方面,通过深入调研查找问题,开门纳谏倾听民声,拓展渠道征求意见,明确措施抓好整改等方式,有针对性的抓好师发〔2009〕10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并将贯彻落实情况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向社会公开,同时将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档于2009年9月18日前报县卫生局办公室汇总上报县社会评价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集中评价阶段(2009年10月)。县社会评价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测评的各项工作。在动员培训的基础上,召开测评大会,由参评代表填写社会评价表,对被评部门(单位)作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档次的评价。

社会评价范文篇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县级部门(单位)2009年度社会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师发〔2009〕10号)精神,结合我办实际,制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年度社会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全省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围绕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文明服务、利民便民的工作要求,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出发点,以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和法治政府为目标,更好的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评价对象和内容

(一)参评对象。各科室及其工作人员。

(二)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和质量、办事效率、工作绩效、廉政建设。

三、组织领导

成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年度社会评价工作实施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县政府办公室各科室社会评价工作的实施。

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信息产业办主任

成员:*综合科科长

*秘书一科科长、督查科科长

*秘书二科科长

*信息科科长

*办文科科长

*行政科科长

*保卫科科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由曾国庆、杨丽、张琼、李林波、王艳江、赵石平、张红波组成,由*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曾国庆兼任副主任。

四、评价方法及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2009年8月)。各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县县级部门(单位)2009年度社会评价办法(试行)》,统一思想,动员各科室(办)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社会评价工作中来。

(二)公开信息阶段(2009年8—9月)。统一由县网管中心将政府办的工作职责职能、工作制度、办事流程、服务承诺、投诉方式等相关信息,于8月30日前通过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便于广大群众和参评代表了解情况、查询信息。

(三)对照检查阶段(2009年8—9月)。各科室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全省实施四项制度建设阳光政府的工作安排,从服务态度和质量、办事效率、工作绩效、廉政建设等方面,深入调研查找问题,广开群众意见收集渠道,明确措施抓好整改落实。

(四)集中评价阶段(2009年10月)。县社会评价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召开测评大会,由参评代表填写社会评价表,对被评单位作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的评价。

随后,县社会评价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公开评价结果并将重点跟踪社会评价满意度低的单位。

五、相关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精心安排,加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