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5:00:06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范文篇1

全面掌握国内外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动身作出的重要决策。总书记总书记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深刻论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根本目的基本任务、重点工作,标志着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以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奠基性、开创性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深刻革新和快速发展,能够坚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充分证明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继续问题依然突出,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还不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别以及局部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别依然较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临时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时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效果的愿望日益强烈,这些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第一责任,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推动社会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要进一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掌握规律性、富于发明性。

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第一。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需依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动身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不符合、不适应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证、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第二。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需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明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证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作出了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这是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有效形式,要坚持和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大国,第三。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防止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不时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许多社会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要靠改革发展去解决。特别要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这不仅仅是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责任。

要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第四。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必需依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既左顾右盼,又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第五。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必需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真正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对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需坚决依法处置。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激进美德,要很好地传承,使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和发扬我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激进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真正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加强教育引导融入到社会管理中。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改革沿着什么方向、依照什么思路进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败。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需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考虑,确保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党是执政党。党组织覆盖全社会、延伸到最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这与一些国家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有着实质区别。国有企事业单位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柱,其所有制性质与一些国家的行业协会组织也是不一样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覆盖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一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也不一样。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既担负着大量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担负着局部社会管理职能,与一些国家的自治组织性质也不一样。最重要的国家的这些组织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工作的这些实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需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走自己的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国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需正确处置发挥激进优势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关系,绝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推倒重来,另搞一套。

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要树立世界眼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掌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和睦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既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领导。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各级党委要把领导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特别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努力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实现党的领导作用全覆盖。只有这样,才干确保社会管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干统筹好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真正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承担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性、基础性环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重大责任。动员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直接去做群众工作,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党拥有380万个基层党组织、7800多万名党员,处在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下定决心,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要积极发明条件,让共产党员在直接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发挥好在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组织起来,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组织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时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凝聚力。

主要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政府负责。努力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各级政府要依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对于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定要做到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只有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好,才干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特别要科学界定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任务,确保各职能部门形成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同时,要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好社会组织、疏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主要是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社会协同。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大量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如果统统由党委和政府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必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自治、自律、律、互律作用。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完善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充分运用党委和政府赋予的工作资源和条件,做好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发挥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于社会组织,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偏重,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体系,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形成兼顾国家、社会、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治理机制,处置好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加强对员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坚持员工队伍基本稳定,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方面,国有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事业单位要依照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集自治功能、服务功能于一体,同时协助基层政府从事一些与群众利益相关的行政工作,这是特色和优势。今后,要着力强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城乡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当务之急。各地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政府部门派驻社区力量为依托、以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以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为载体、驻社区单位和社区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系,真正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如何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努力使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把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消化在社区;如何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有序有效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在管理“社会人”方面如何发挥好作用,努力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如何建立健全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使社区管理服务达到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如何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地位、待遇,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破解城乡社区特别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面临的难题,确保其有能力解决好面向基层广大群众的日常服务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社区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管理服务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主要是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众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国,人民群众一直是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创造的群防群治模式、人民调解模式等都是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好经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普及城乡大街小巷的红袖标”就是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要认真总结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胜利经验,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积极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发明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广大群众不时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切实履行公民义务。

把社会管理提高到新水平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同经济建设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管理的实践。也是勇于探索、不时创新的实践。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时加快的新形势,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特征,必需进一步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之路越走越宽广。

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第一。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个户口本、一个粮油证、一张介绍信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主要是管户籍人、单位人”而不是管实有人口、社会人”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修改居民身份证法,完善居民身份证使用、查验制度,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同时,要完善公民信息管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依法维护公民信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管理方面,第二。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企业劳动关系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等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要认真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胜利经验,推动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工会、员工共同参与的员工工资集体(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证机制,完善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建立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置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方面,第三。要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为保证社会组织成为党委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必需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特别要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年度检查制度,健全查处、退出机制,逐步形成信息共享、工作协调的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适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需要,依法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管理和服务,既维护正当交往合作,又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方面,第四。要建立综合管理格局。要以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为目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依法规范网络信息传达秩序,建立投诉、查处机制。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色情、、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环境。

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第五。要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维护群众权益放在首位。要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特别要总结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活动和一些地方建设“民心网”经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制度,疏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社会治安方面,第六。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国是当今世界治安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但社会治安形势也不容乐观。增强人民群众平安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时提高预知、预防、应急处置能力,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平安。特别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加大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的黑恶势力、涉枪涉爆、抢劫抢夺盗窃、拐卖儿童妇女等犯罪活动的防范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要善于用好宽的一手,通过完善立法、司法解释、刑罚执行制度等,把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执法各环节。要把近年来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取得的胜利经验运用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大力加强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新途径新办法,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

社会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政府社会管理;民生;委托理论

保民、安民、重民,贵在政府。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关键。本文则从多重委托理论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1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1.2多重委托

学术界有单重委托和双重委托理论之说。冯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双重委托。在现实中,委托并非单重或双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层层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链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关系。

1.3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的多重委托关系

人民→人民代表→政府→社会公共组织

(公众)(人民代表大会)↘公务员

如上所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委托人民代表来履行人民的权利和实现自己的义务;第二层是人民代表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第三层是政府与公务员、社会公共组织的委托关系。政府把政策执行委托给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来执行或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实现的目标或宗旨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社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及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和发展空间。

政府社会管理多重委托关系的特点:委托关系的层次多、链条长;委托关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多,如人民、人民代表、政府;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多重委托关系涉及多任务委托,最主要的是政府与公务员、公众之间;第二层委托关系中错综复杂,涉及到政府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这是改善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多重委托下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个层面看,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代替自己行使相应的权力。在当代社会政治制度框架下,选举制作为当代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之一有其优越性,但是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人民往往在不了解代表信息的情况下就从众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作为人掌握着一些委托人所不了解的信息,而委托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清楚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非均衡,就有可能导致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从第二层讲,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委托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机构,来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政策执行中会偏离政策原有意图,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以至于社会管理的失效与社会政策的失败。从第三层讲,政府与公务员及社会公共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存在着许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公务员和社会公共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更是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环境的不确定等因素,由此导致了政府社会管理的失效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滞后。

3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3.1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运用委托理论探讨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正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所要建立的社会管理格局相符。下面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四个维度,对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进行的尝试性研究。

(1)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

选举制是现代政治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关注民生定要关心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改善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十七大代表选举方案得出特征是:提高了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比例;扩大了差额选举比例;整合派的建议;代表候选人实行公示制度。选举制的变化体现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更加民主。

(2)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的构建。

第一,建立制度化的激励监督机制。对我国而言,《公务员法》是规范公务员行为的一部制度性的法规。在这部法规中,对公务员的激励和制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政府既要从法律上对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也要建立政府体系内外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和勤政保障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运行机制,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政府应该做好公务员的考录、考核、奖惩、晋级增资等制度上的激励制约,以实现公务员能够负责有效地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

第二,完善公务员文化建设。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公务员终身学习的意愿。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创建公务员文化进步的社会环境。公务员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其次,公务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价值。此外,公务员的文化建设也要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和能力层面的提升。

第三,加强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包括责任、义务等方面。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公务员伦理建设。政府要提供公务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不仅要根据职位和品位对公务员的报酬和待遇进行改革,而且要给予公务员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权。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败德行为的发生。

3.2社会公共组织的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第一,创建发达的公民社会、培育完善的社会组织。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权力开始逆向回归,政府向社会放权,把权力回归到社会。让公民自己来管理自己,体现了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这是政府作为委托人把一部分社会管理交给公众去管理,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社会逐步成长的结果。

第二,积极推进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未来的政府不再是统治的政府,而是治理的政府。随着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和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政府通过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鼓励第三部门也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更好更快地服务公众,体现民生。

第三,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要重视公民自身的力量和作用,增强公民社会管理的意志,转变公民社会管理的观念,使公民把社会管理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管理和服务。

3.3新型政府社会管理机制的创设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表明防范和治理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安全、协调发展。根据理论和结合现实国情,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创设。新型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是建立“主体多元、责任明确、合作互动、协同管理”的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主体多元主要是指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而且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等非营利型组织。责任明确主要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作为整个社会宏观调控者,应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引导好社会发展航向;在其他部门能够做好的领域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合作互动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进行合作,实现互动管理社会。协同管理指在社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运用协同理论,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只有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4结语

本文从多重委托理论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从民生视角进行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制度创新和理论探讨。重在运用多重理论,研究了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微观方面: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建。

参考文献

社会管理范文篇3

一、我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

近年来,我县妇联紧紧围绕中心,扣住“三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切入点,以社会协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妇联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一立足发展主题,改善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妇联以妇女创业就业为抓手,统筹城乡妇女发展,以“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妇女之家”为主阵地,开展科技培训、创业就业培训,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以小额信贷为妇女创业致富提供资金支持;以“春风送岗位”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以妇代会+基地(公司)+女能手的组织形式为妇女提供生产服务,有效提升了城乡妇女创业致富能力。在农村,结合扶贫连片开发,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经济布局;在城镇培树了“天天家政”等一批自主创业、安置下岗女工就业典型。仅2010年以来,全县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32期,培训农村妇女1600人次。现建有雷竹、香茹、茶叶、木梳、药材、烟叶、大棚蔬菜等一批专业生产协会,以桃花潭镇的雷竹生产为例,妇女人均增收300余元。

二维权维稳,保障民生。充分发挥妇联协调优势,主动牵头,进一步完善信访报拆,司法保护,社会救助,普法宣传,社会帮助,维权监督网络,建立维权协调工作机制,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全力维权。全县建立了110家暴报警中心和家暴伤情鉴定中心,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陪审员队伍,开通了12338维权热线,全县乡镇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一线工作站。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群众工作优势,倾听不同的妇女群体的呼声,及时疏导妇女情绪,正确引导妇女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协调整合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妇女群众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实际困难,实施实事化维权,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三助困扶弱,关注民生。近年来,我县一直把帮扶弱势妇女儿童,促进共建共享作为工作重点,也形式了我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这一亮点。先后开设了春蕾女童班、春蕾学校,建立了王直助教中心和总投资75万,建筑面积1100平米的留守儿童大楼,现接纳留守儿童74人。全县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10个,拥有图书14800册,文体器材折合人民币5万余元。2009年全县还建立了160余人的帮扶志愿者队伍。近三年,全县累计募捐救助资金213750元,资助贫困儿童616人,救助贫困妇女4名。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妇联参与管理的基础。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以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工作。

1.以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为契机,健全组织网络。全县建有县直妇委会25个,非公经济妇女组织5个。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初全县11个乡镇妇联进行了统一换届。132个行政村,12个社区,实现了“妇女之家”全覆盖,妇联组织以“双学双比”、和谐家庭创建等主体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妇女之家”五大作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政策法律宣传、形势教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并通过示范创建,充分提高“妇女之家”综合利用率。

2.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配齐配强村妇干队伍,不断提高基层妇女参政意识,推动她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第八届村“两委”换届后,“两委”班子共有女性成员183人,占“两委”成员的45.64%,比上届上升了20.68个百分点。截至目前,63%的行政村妇代会已换届,已换届的村妇代会主任100%进“两委”。

3.强化妇干培训,提升妇联干部和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把部门培训与全县干部轮训结合起来,通过举办主体班、异地培训、基地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致力提高妇干素质,并在创先争优实践中提升妇联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和创新中的能力。2008年和2011年,我县分别在苏州市委党校和张家港市市委党校举办了全县以妇干为主体的全县女干部培训班。

二力抓宣传教育,营造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树立大宣传理念,充分发挥主体阵地和主流媒体作用,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提高妇女素质,营造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早在2005年,我县妇联就力争县委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党校干部培训内容,倡导两性和谐发展。在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节目,宣传妇女进步与发展,宣传各条战线女性先进典型,展示新时期女性风采和妇联组织新形象。各级妇联通过评比表彰、节日寓教于乐的多彩活动,以及讲座、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活动,树立标杆,倡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学知识遵纪法,创文明争先进,为妇联参与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深化和谐家庭创建,突出传统领域特色。家庭是妇联工作的传统优势领域。各级妇联以和谐家庭为主题,整合和提升各类家庭文明创建有效形式,以家庭的和谐发展突显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的传统领域特色。围绕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双合格”家庭等各类家庭创建活动。县妇联下发了创建“美德家庭”、“廉洁家庭”、“平安家庭”倡议书,在驻地泾川镇社区开展了“美德家庭”和“零暴力家庭”示范创建,评选表彰了一批优秀家庭角色和各类家庭先进典型,并深入基层举行授牌仪式。以“五好文明家庭“为主体,不断完善创评机制,制发了评比表彰及考核制度,深化创建活动,提升家庭成员素质,以家庭和谐促进文明和谐新建设。

四源头参与,加强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力度

社会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政府社会管理;民生;委托理论

保民、安民、重民,贵在政府。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关键。

本文则从多重委托理论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1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1.2多重委托

学术界有单重委托和双重委托理论之说。冯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双重委托。在现实中,委托并非单重或双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层层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链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关系。

1.3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的多重委托关系

人民→人民代表→政府→社会公共组织

(公众)(人民代表大会)?K公务员

如上所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委托人民代表来履行人民的权利和实现自己的义务;第二层是人民代表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第三层是政府与公务员、社会公共组织的委托关系。政府把政策执行委托给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来执行或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实现的目标或宗旨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社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及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和发展空间。

政府社会管理多重委托关系的特点:委托关系的层次多、链条长;委托关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多,如人民、人民代表、政府;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多重委托关系涉及多任务委托,最主要的是政府与公务员、公众之间;第二层委托关系中错综复杂,涉及到政府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这是改善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多重委托下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个层面看,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代替自己行使相应的权力。在当代社会政治制度框架下,选举制作为当代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之一有其优越性,但是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人民往往在不了解代表信息的情况下就从众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作为人掌握着一些委托人所不了解的信息,而委托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清楚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非均衡,就有可能导致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从第二层讲,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委托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机构,来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政策执行中会偏离政策原有意图,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以至于社会管理的失效与社会政策的失败。从第三层讲,政府与公务员及社会公共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存在着许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公务员和社会公共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更是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环境的不确定等因素,由此导致了政府社会管理的失效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滞后。

3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3.1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运用委托理论探讨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正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所要建立的社会管理格局相符。下面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四个维度,对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进行的尝试性研究。

(1)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

选举制是现代政治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关注民生定要关心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改善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十七大代表选举方案得出特征是:提高了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比例;扩大了差额选举比例;整合派的建议;代表候选人实行公示制度。选举制的变化体现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更加民主。

(2)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的构建。

第一,建立制度化的激励监督机制。对我国而言,《公务员法》是规范公务员行为的一部制度性的法规。在这部法规中,对公务员的激励和制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政府既要从法律上对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也要建立政府体系内外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和勤政保障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运行机制,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政府应该做好公务员的考录、考核、奖惩、晋级增资等制度上的激励制约,以实现公务员能够负责有效地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

第二,完善公务员文化建设。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公务员终身学习的意愿。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创建公务员文化进步的社会环境。公务员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其次,公务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价值。此外,公务员的文化建设也要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和能力层面的提升。

第三,加强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包括责任、义务等方面。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公务员伦理建设。政府要提供公务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不仅要根据职位和品位对公务员的报酬和待遇进行改革,而且要给予公务员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权。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败德行为的发生。

3.2社会公共组织的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第一,创建发达的公民社会、培育完善的社会组织。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权力开始逆向回归,政府向社会放权,把权力回归到社会。让公民自己来管理自己,体现了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这是政府作为委托人把一部分社会管理交给公众去管理,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社会逐步成长的结果。

第二,积极推进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未来的政府不再是统治的政府,而是治理的政府。随着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和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政府通过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鼓励第三部门也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更好更快地服务公众,体现民生。

第三,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要重视公民自身的力量和作用,增强公民社会管理的意志,转变公民社会管理的观念,使公民把社会管理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管理和服务。

3.3新型政府社会管理机制的创设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表明防范和治理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安全、协调发展。根据理论和结合现实国情,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创设。新型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是建立“主体多元、责任明确、合作互动、协同管理”的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主体多元主要是指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而且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等非营利型组织。责任明确主要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作为整个社会宏观调控者,应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引导好社会发展航向;在其他部门能够做好的领域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合作互动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进行合作,实现互动管理社会。协同管理指在社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运用协同理论,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只有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4结语

本文从多重委托理论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从民生视角进行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制度创新和理论探讨。重在运用多重理论,研究了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微观方面: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建。

参考文献

社会管理范文篇5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1.2多重委托

学术界有单重委托和双重委托理论之说。冯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双重委托。在现实中,委托并非单重或双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层层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链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关系。

1.3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的多重委托关系

人民→人民代表→政府→社会公共组织

(公众)(人民代表大会)↘公务员

如上所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委托人民代表来履行人民的权利和实现自己的义务;第二层是人民代表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第三层是政府与公务员、社会公共组织的委托关系。政府把政策执行委托给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来执行或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实现的目标或宗旨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社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及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和发展空间。

政府社会管理多重委托关系的特点:委托关系的层次多、链条长;委托关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多,如人民、人民代表、政府;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多重委托关系涉及多任务委托,最主要的是政府与公务员、公众之间;第二层委托关系中错综复杂,涉及到政府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这是改善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多重委托下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个层面看,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代替自己行使相应的权力。在当代社会政治制度框架下,选举制作为当代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之一有其优越性,但是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人民往往在不了解代表信息的情况下就从众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作为人掌握着一些委托人所不了解的信息,而委托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清楚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非均衡,就有可能导致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从第二层讲,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委托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机构,来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政策执行中会偏离政策原有意图,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以至于社会管理的失效与社会政策的失败。从第三层讲,政府与公务员及社会公共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存在着许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公务员和社会公共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更是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环境的不确定等因素,由此导致了政府社会管理的失效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滞后。

3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3.1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运用委托理论探讨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正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所要建立的社会管理格局相符。下面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四个维度,对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进行的尝试性研究。

(1)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

选举制是现代政治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关注民生定要关心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改善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十七大代表选举方案得出特征是:提高了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比例;扩大了差额选举比例;整合派的建议;代表候选人实行公示制度。选举制的变化体现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更加民主。

(2)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的构建。

第一,建立制度化的激励监督机制。对我国而言,《公务员法》是规范公务员行为的一部制度性的法规。在这部法规中,对公务员的激励和制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政府既要从法律上对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也要建立政府体系内外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和勤政保障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运行机制,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政府应该做好公务员的考录、考核、奖惩、晋级增资等制度上的激励制约,以实现公务员能够负责有效地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

第二,完善公务员文化建设。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公务员终身学习的意愿。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创建公务员文化进步的社会环境。公务员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其次,公务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价值。此外,公务员的文化建设也要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和能力层面的提升。

第三,加强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包括责任、义务等方面。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公务员伦理建设。政府要提供公务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不仅要根据职位和品位对公务员的报酬和待遇进行改革,而且要给予公务员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权。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败德行为的发生。

3.2社会公共组织的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第一,创建发达的公民社会、培育完善的社会组织。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权力开始逆向回归,政府向社会放权,把权力回归到社会。让公民自己来管理自己,体现了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这是政府作为委托人把一部分社会管理交给公众去管理,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社会逐步成长的结果。

第二,积极推进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未来的政府不再是统治的政府,而是治理的政府。随着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和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政府通过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鼓励第三部门也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更好更快地服务公众,体现民生。

第三,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要重视公民自身的力量和作用,增强公民社会管理的意志,转变公民社会管理的观念,使公民把社会管理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管理和服务。

3.3新型政府社会管理机制的创设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表明防范和治理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安全、协调发展。根据理论和结合现实国情,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创设。新型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是建立“主体多元、责任明确、合作互动、协同管理”的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主体多元主要是指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而且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等非营利型组织。责任明确主要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作为整个社会宏观调控者,应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引导好社会发展航向;在其他部门能够做好的领域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合作互动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进行合作,实现互动管理社会。协同管理指在社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运用协同理论,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只有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4结语

本文从多重委托理论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从民生视角进行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制度创新和理论探讨。重在运用多重理论,研究了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微观方面: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建。

参考文献

[1]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118-119.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4.

社会管理范文篇6

近年来,我乡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把社会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法综治、信访稳定工作多次荣获县先进,并获得了省、市一致好评。为进一步维护好我乡和谐平安态势,乡党委、政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等村强力推进“十无”创建活动,精心打造乡治安巡防大队,现就该两项工作简单江报如下:

一、以村为典型开展“十无”创建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推进“十无”创建活动

组织领导是“十无”创建活动的关键,宣传舆论是活动广泛开展的助推器,为提高全乡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十无”和谐平安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十无”和谐平安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的开展,各村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落实。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

综治办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精心安排部署活动创建内容。4月下旬召开各村干部会,进行活动动员。同时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无线广播、板报、标语等进行大力宣传。村还创新宣传方式,发挥村文艺队的工作优势,下组入户,以丰富形象的文艺节目为载体进行宣传广泛。

2、健全工作制度,细化创建内容,确保“十无”创建取得实效

管理机制到位,是平安和谐创建的基础。只有不断细化创建内容,健全工作制度,才能使“十无”创建活动成绩显著。一是实施各村党支部书记“一把手”负责制,成立17个和谐平安联创小组,以“三长”为龙头,党员、村民代表、群众贴心人、老协会员为骨干,组建治安联防队和矛盾纠纷调解队,广泛构建村抓组、组管户,人人齐参与的良好创建格局。二是各村建立平安和谐创建家庭档案,由各村“十无”创建领导小组对本村家庭基本情况、矛盾纠纷隐患等方面进行摸底,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三是各村成立贴心人警务室,组织贴心民警下户维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保障。四是加强重点人员的管理,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吸毒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邪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对象进行登记造册存档,落实专人跟踪服务和监管,确保了社会的稳定。

村还在原有“十无”创建内容的基础上,再细化增加无乱砍滥伐、无森林火灾、无计划外生育、无家庭纠纷、无滥占耕地、无破坏公共设施、无破坏环境卫生、无损害花草树木、无儿童缀学、无聚众酗酒等十项内容,组成“二十无”平安和谐创建,并将创建内容汇编成册,下发到各家各户,形成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局面。

通过“十无”创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净化了社会风气,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工作举措,突出活动亮点,精心打造“十无”创建品牌

和谐平安创建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是基层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抓好“十无”和谐平安创建工作的同时,注重开展特色活动,结合村级各项主题活动,精心打造工作亮点。

一是积极开展星级评选活动。各村和谐平安联创小组以“五好小组”“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项目评定内容,对辖区农户进行星级评定,并量化评分细则,一个季度评定一次,每半年召开一次总结大会,使之成为“十无”平安和谐创建的长效机制。村还将每个组的总分设为120分,针对上访事件的评定,依据上访级别分乡级5分、县级10分、市级20分、省级40分、京访60分五个扣分档次,本季度不够扣类推至下季度续扣,扣完总分为止。评为先进村组的“三长”、党员可优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后进的特别是发生上访事件的村组,通过各村有线电视站和广播进行通报批评,以示鞭策。

二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党群共创“十无”平安和谐村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群众贴心人的先进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村则充分发挥“九支队伍”(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妇女组长、党团员、村民代表、群众贴心人、老干部、老协会员及其他社会骨干力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走村串户,使“十无”平安和谐创建落到了实处。

三是各村充分发挥便民服务点等组织机构的特殊作用,为“十无”平安创建活动增添色彩。在便民服务点开通综治调解窗口,以便民服务点为平台,统一协调办理有利于“十无”平安和谐创建的事务。

村还将创建活动与妇女之家创建活动相结合,发挥妇女贴心人作用,建立和谐平安家庭台帐。平安和谐台帐由各村民组妇女贴心人填写,每季度对各村对所有家庭进行谐稳定排查登记,填写每户家庭成员遵纪守法表现、进行和谐稳定情况排查登记,记录排查时间,排查出的问题及处理结果;每份台帐必须由村委会主任签字。内容包括具体内容为每个家庭所有成员在村级封山育林、森林防火、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树立文明新风等十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创建治安巡防模式,助力社会平安稳定

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达到提升公众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乡在原有治安巡防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治安巡防队的组建和管理力度,创建新的组建模式,成立了乡治安巡防大队。

新组建的治安巡防大队共有队员22名,队员平均年龄30岁,有党员20名,大学文化8人,高中以上文化19人,退伍军人8人,年龄、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结构合理。巡防队员由村党支部、村委会推荐人选、乡财政保障后勤、派出所归口管理,采取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与村贴心人警务工作室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巡防队员具有双重职责,既是巡防员又是村贴心人警务工作室日常工作人员,将中心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主要承担村贴心人警务工作室五项工作和完善村贴心人警务工作室三大台档,充分发挥综治力量的效能。

社会管理范文篇7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而提出的一项大的战略任务。总书记两次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是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专门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二次是5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专题学习会上又专门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学习。9月28日,书记召开了规模非常大的会议,据刘苏书记讲,全国大概有28万人同时收听收看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中央为什么这么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我考虑有这两层意思:一是从时展的角度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二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谋划、治理和改善我们的管理方式。实质上用两个词来概况社会管理创新是最合适不过,一个就是创新,一个就是民本。所谓“创新”,就是社会管理要与时俱进,现在所讲的社会管理与原来意义上的社会管理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理念上转变,从过去传统的命令式社会管理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从政府包打天下的社会管理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的转变,从习惯于灭火式的社会管理到突出源头治理的转变,从青睐于运用硬性的行政手段到注重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治理的转变,我认为这是“创新”这个词的意义所在。另外,社会管理更体现了“民本”思想。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近年来,我们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了我们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我们作为晋城市唯一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市,充分说明了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走到了前面,我们的经验具体来讲,就是“四个结合、四个提升”:一是坚持与推动经济发展相结合,服务经济能力明显提升。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基本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保障民生能力明显提升。相继实施了城市集中供暖供气、村卫生所全覆盖、校舍危房改造、户通水泥路、户通自来水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城乡生活条件。三是坚持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矛盾调处能力明显提升。在各行业设立了调解组织,在乡镇设立了“一所七室”综治工作中心,在村设立了“五位一体”的综治工作室,完善了“三调联手”、“四级六步”、“一卡通”等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四是坚持与平安建设相结合,治安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平安互助”工程全覆盖,建成全省首个县级网吧监控平台。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排查整治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总的来说,社会管理的内涵是丰富,社会管理的形式是多样,社会政治大局是稳定。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陷,尤其是作为试点市,在先行先试、典型引路、突出特色等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民生事业仍然滞后。近年来,尽管我们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的房价,现在每平方米价格4000至5000元这么高,那天袁书记来调研我们医改的时候,在座谈中间专门问到了我们的房价问题,客观地讲,在买套100平米的房子,大概需要40—50万元,按照工薪阶层工资每年3万计算,不吃不喝大约需要17年,这里面虽然有供求关系的问题,但是从政府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管理还不规范,房地产市场制度建立也不到位。二是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社会矛盾仍然存在。老百姓一有问题,就到政府找主要领导解决问题,这说明政府缺少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缺少了及时了解和提早化解矛盾的途径,这样就会导致小事也来找政府,小的事情也会变成大事,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虽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事情出现,但是我们也要重视这些问题,不能让小事酿成大事再形成群体性的上访。三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风险压力加大。当前,城镇就业压力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就业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据我了解,过去在我们小煤矿多的年代,在小煤矿工作的人每年都能挣到3万块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但是,随着两次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推进,原先所有的200多座煤矿现在仅仅剩下了29座,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很多农民失业,生活困难,如果社会管理不能跟上,如果我们不能广开渠道加大就业,极有可能引发不稳定上访事件发生。四是管理理念方式落后,社会管控能力不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们在管理理念、手段、机制上的创新还很不足。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居然连贴吧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连这最起码的媒体传播渠道都不清楚,怎么能够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怎么能够了解老百姓最关注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所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所有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所有的设施、设备也要跟上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抓住矛盾问题的深层次症结,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才能够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再上新台阶

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但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管理却是一张“新试卷”,因为它是被赋予更多新内容基础上的社会管理,它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发展问题,既需要加强,又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治理,又是服务。我们必须抓紧抓好,切实做到“四个注重”:

1、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成果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所有的工作必须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就是必须要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能够共享。我们就是要从衣食住行、冷暖安危这些最基本、最具体的民生问题入手,该办、能办的事情,我们必须马上办,公开承诺的事一定要及时兑现,真正使社会管理成为促和谐、得民心的工作。当前我们的民生问题主要有这么几项:一是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说到就业,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来扩大我们人的就业:①通过上劳动密集型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增收。②通过大力发展宾馆餐饮、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带动城市居民增加收入。③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猪等特色农业,在农业内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④通过创设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前段时间我们专门为公安上招聘了100名公益岗位,我们以后还将加大力度。⑤通过事业单位和企业公开招聘,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⑥通过劳动服务平台和劳务中介机构,积极向外输送劳动力。二是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这几年,我们在社保方面的工作力度非常大,城市居民的社保、农村居民的社保基本达到了95%以上,但是我们也有盲区。比如,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困难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方面的社保还是做得不够。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做到社会保险“全覆盖”。同时,我们也要加大社会救助,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三是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这几年,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头教育上还是比较弱。特别是城市幼儿园,今年九月份开学,上幼儿园的人非常多,我了解了一下,幼儿园一个班的容量大概达到55个孩子,国家要求是不能超过30个,所以要在幼儿园建设上加大力度。同时我们也要把优势的一些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山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今年教育上专门招聘了190名教师,解决教师短缺、教师素质低的问题。今年招考教师我们要求放宽条件,不要局限于范围之内,放宽到全省。人社局给我报告,我们招聘190多名,报名的有1000多,其中研究生大概40多,通过这些办法,逐步解决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四是最迫切的民生是住房。目前,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的最大心病。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十件实事中承诺老百姓的6000套各类住房,今年年底我们一定要兑现,一定要做到。今年因为雨季较多,影响了施工进度,有效施工期大概只有一个多月时间,国庆期间城建部门不能休息,要抓住10月份最后一个月的有效时间,完成100万平米供热和5000户供气任务,这是我们承诺老百姓的,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一定要在11月15号之前,给这100万平米的老百姓供上热,让他们能够住在温暖的家里。五是最揪心的民生是医疗。医改工作我们走在了全省前列,但是我们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一些先进地区、好的地方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市政府将专题就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门研究,拿出办法,实实在在地解决这些问题,真正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2、注重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认识是前提,排查是基础,责任是关键,机制是保障。首先,要抓好矛盾排查。着重排查三类矛盾:一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债务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民间矛盾;二是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保护、煤矿分红等涉众矛盾;三是久诉不息、久访不止等涉法矛盾。其次,要及时进行化解。建立矛盾纠纷层级化解机制,明确县、乡、村(社区)三级责任和要求,明确乡镇干部包村、街道干部和政法干警包社区的责任,坚持把“调解优先”贯穿于解决民事纠纷、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第三,要构建长效机制。我们不论做任何工作,最终都是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要在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三个立足”:一是立足源头预防,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不让其形成气候;二是立足初期化解,及早把事情平息,不让事态爆发升级;三是立足领导上阵,党政主要领导包信访,亲自出面亲自化解问题。

3、注重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城市。为老百姓创造平安稳定、公平正义的生活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抓严打。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眼,从治安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入手,重点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涉枪涉爆、“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非法集资传销、电信诈骗、拐卖妇女儿童以及“黄赌毒”等问题,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抓防范。要以信息化手段为龙头,全力打造“天网”、“地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维护治安秩序的“天罗地网”。三是抓整治。要把整治工作拓展到城郊结合部、娱乐服务场所、车站、小旅馆、出租房屋等场所部位,有效压缩违法犯罪空间。要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认真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建立健全警校联系工作机制,确保校园师生安全。要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积极建立“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真正把各类“社会人”纳入有序管理服务当中,减少管理空白点和死角。

4、注重网络舆情监控,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上影响力最大的舆论媒体,网络就似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促进我们的工作,用不好对工作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干部跟网络打交道,有一种恐惧心理,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去对待它,正确的去运用它,至于怎样去跟网络打交道,这不仅在考验着我们的工作能力,更考验着我们的执政智慧。一要“管”。建立对网上影响社会安全稳定信息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理机制,建立对网上有害信息监管和查处机制,提高对网上煽动策划指挥、网下串联行动事件的处置能力。二要“研”。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语言、熟悉网络规律、了解网民心态,面对舆情多说实话、不说假话、少说外行话。三要“引”。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一旦发生网上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属于工作失误的,要迅速纠正、平息事态,严肃追究责任;属于不实炒作的,要快速公布真相、以正视听;属于造谣生事的,要及时搜集证据,依法处理。四要“用”。通过市长热线、市长信箱、信息网等网络平台,主动问计于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使政府的决策更能体现公共性、民主性、合理性。借此机会,给大家讲一下网上发现舆情之后,在黄金时间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网上舆情的监督,随时发现这方面的信息,在发现信息之后,网上有黄金时间,这个黄金时间是6小时之内,6小时之内我们必须有正面的信息跟上,大家不要恐惧说有些实情敢不敢,只要是正面的东西,放到网上一定会把一些负面的炒作压下去。另一方面就是对于网上的东西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要一看到网上有炒作就恐慌,因为恐慌小事情也会变为大事情。

三、强化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依靠共同努力,整合管理资源,才能形成重点突破、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全身心投入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一是党委领导是根本。二是政府责任是保证。政府各部门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各单位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涉及到大约50个部门,希望按照方案中的要求对照职责认真加以落实。三是社会协同是依托。我们的社会管理就是群众管理,就是要动员群众参与,不是单纯的党委政府行为,社会方方面面的都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我们的工作才有成效。四是公众参与是基础。要尊重、相信、依靠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2、广泛宣传,舆论造势。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宣传等形式,组织策划一些有分量、有深度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及时跟踪、宣传社会管理中的先进典型,真正做到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3、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进一步量化细化,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完成时限、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对社会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要大力表彰、大力推广,对重视不够、进展缓慢,导致不稳定问题发生的,要实行责任倒查,并在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一票否决”。

社会管理范文篇8

一、村转社区工作

年年底,桅杆村最先在全乡实现了统征统转,年年底,炳灵村完成统征统转,经市政府批准,桅杆村、炳灵村率先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近年来,乡党委在推进传统农民向城市居民过渡、农村村民委员会向现代社区管理过渡中,坚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适合乡情实际的统建、自建小区管理运行模式,努力在“五个强化”(即: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就业培训、强化社区活动、强化公益设施)上下功夫,完善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困难救助、文化教育、安全稳定等社区公共服务,推动社区党建,力争党建工作有新成绩。

(一)完善制度,转变观念,推进社区基层党建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我乡一方面不断完善社区建设管理制度和机构,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一方面积极转变和提升社区干部、党员思想意识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桅杆、炳灵社区均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及民主理财小组,在议事决策程序和社区财务和集体财产管理上正逐步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提升社区干部服务民众的能力,我乡通过定期开展基层干部素质培训、利用社区远程教育资源等方式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培训和学习;为促进社区干部思想转型,我们多次组织炳灵、桅杆社区两委班子开展社区建设及管理的知识学习,并积极到雒城镇各社区、新丰镇征地农转非社区进行了“取经”,直观地让社区干部感受到管理的多面性,提高了社区干部对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为社区今后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打下基础。

(二)倡导居民自制,居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同时,我们注重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区居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目前,社区在按要求做好社区党务公开和事务公开的同时,定期开展社区居民议事会,通报近期社区工作开展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每逢重大事项召开社区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让居民参与进来,实现社区的民主管理。在管理上,我们把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原村社干部和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愿为群众服务的党员群众作为社区干部和居民小组长的候选人,由群众投票选举出来,同时,社区将按照楼栋、楼宇划分新的居民小组,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实现社区规范化管理。

(三)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针对炳灵、桅杆社区地域实际,我乡以“布局合理、便民利民”为原则,切实规范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标准和社区化建设实际,完善道路、饮水、管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融入城市北区建设步伐。二是加大农村教育、卫生、医疗、体育等事业的投入,为群众提供学习、看病、健身、娱乐所需的场所、设施。三是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乡村清洁和改造工程,强化农村基础环卫设施建设,修建绿化带、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设立卫生清洁员,每日对社区的道路、公共设施、绿化带等进行打扫,维护社区公共环境卫生。

(四)整合社区资源,推进社区服务工作上台阶

1.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完善社区居民就业服务工作

桅杆、炳灵村在实现统征统转后,劳动人口比列达到65%左右。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我乡农转非人员在劳动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差距,我乡在办理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的同时,乡劳动保障所积极与市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开展针对失地农民的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使得社区居民能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年,我乡先后在乡政府、桅杆、炳灵社区组织举办了多期劳动技能培训会,包括缝纫、车工、焊工等多个工种,并对劳动者如何创业进行相关指导,累计培训800余人次。通过此类培训班的开展,提高了失地农民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创业平台。

为更好对社区劳动资源进行统计归档,我乡建立了农村人才资源库,对每期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员进行登记。同时,积极与市相关部门联系,及时接收反馈的省内外招工用工就业信息,并组织有就业意向的人员参加招聘会,确保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2.推进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

针对社区在统征统转后建立,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为切实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乡首先在社区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主任为主的社区治安稳定领导小组,强化职责,分工协作;二是在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联防队,将本辖区内的退伍军人等有机力量有序的整合起来,实行24小时轮值、轮巡;三是逐步建立起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和社区隐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室,加强社区调解人员的配置,合法、合情妥善处理好社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四是并定期在社区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并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好社区稳定。

3.开展基层文娱活动,繁荣社区文化生活

社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是凝聚人气,增进党群、干群干系,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阵地。我们充分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一是利用现有的文艺骨干,创作、编排一些群众喜门乐见的文艺节目;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的文艺、文化活动下基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为群众提供健身、娱乐所需的场所、设施;四是建好农村社区书屋,方便群众读书、阅报。配置电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方便群众了解外面的世界;五是要结合社区的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目前,我们在桅杆、炳灵社区先后开展了“铭党恩、求发展、创先争优”歌咏比赛,迎新春、庆五一等主题社区文艺调演活动,把群众一些自编自导的优秀文艺节目吸收进来,较好地展现了发展变化和良好风貌,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二、林盘院落风貌治理工作

今年,乡以“村容整洁”为目标,结合农村田院分布特点,以新源村16社为示范点,开展以林盘院落风貌整治为代表的传统院落治理改造工程,重在改变原来农村杂乱、零散的居住特点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打造成工业发展的沃土名片和人居怡情的生态家园。

一是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召开村“两委”专题研究会议之后,以推进村社道路硬化改造为开篇,在每个院落进出口修建一条硬化道路与水泥路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农村道路网,改善群众出行。

二是进一步强化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在落实道路、田间、河道、沟渠和院落环境卫生治理的同时,增添农村环卫人员,完善垃圾池等环节设施建设。

三是结合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要求和乡情实际,全面实施好“四改四建”(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加工作坊、建入户道、建排污沟),在保持川西农村院落特有的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推进林盘院落整治,切实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和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管理范文篇9

在改革的语境下,很多领导干部和学者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其实就是改革,改革的困难很大,哪有那么容易”;有些人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和市区领导的事情,与中下层的干部没有关系”;也有些人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是一回事,上面只是提出一个新概念,属于换汤不换药”;更有甚者,认为“这也要创新,那也要创新,哪里有那么多地方可创新的”……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领导干部思想上的不统一,给社会管理创新在认识和推进中制造了较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乃是因其对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认识不足和理解不到位。

(一)不能将“社会管理创新”简单等同于“改革”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从此概念可以看出,社会管理创新在“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方面与改革具有共性,两者都强调变革,都主张用新的代替旧的。但是在共性之外还有诸多差异性:社会管理创新与改革的范畴、主体、对象、重点、难度等都有较大差别。将社会管理创新简单等同于改革的做法,掩盖了社会管理创新原有的特点和要求,消解了社会管理创新与改革的互补性,不仅会导致对社会管理创新在理解和认识方面出现偏差,还可能导致在执行层面上出现懒惰不作为和蛮干犯错误的情况。

(二)社会管理创新与改革究竟有何不同

1.改革的范畴十分广泛,而社会管理创新是单一范畴的变革。改革,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包括了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做出的改良革新。从改革的定义可知,改革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较大变革都可以称之为改革。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是指社会管理一个单一领域的变革。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并列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重点,并用单独的篇幅,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重点等作了全面部署。综上可知,改革是一个综合概念,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单一概念。如果将社会管理创新简单等同为改革,就会在无形中掩盖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单一领域特色,从而导致很多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要求出现了模糊化的理解。

2.改革偏重于“顶层设计”,而社会管理创新需兼顾宏观和微观。从语言使用的规范和语境来看,改革常常是指民族、国家、政党、制度、体制等较为宏观层面的革新。这种宏观层面的革新常常具有统揽全局的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变革之后的影响范围也是全局性的,所以说改革更偏重于“顶层设计”。对于一些微观层面的具体事务、活动、流程、规定、办法、载体等的改良,可以称之为创新。例如,北京市开通“潮汐车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堵塞;济南市城管部门推出“西瓜地图”引导瓜农有序进城,收效甚好;某单位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了办事流程,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效率。这些创新之举均属于微观层面的革新,如果称之为改革则有些大而不当。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就仅限于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革新也是创新。也就是说,创新的内涵兼顾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理,社会管理创新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革新,也包括了大量的微观层面的改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管理领域,并非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上升的改革的层面,很多问题通过微观具体的优化和改良完全可以解决,很多事情通过在细节上的调整和改变就能达到目的。因此,除了顶层设计的改革之外,社会管理创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具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

3.改革的操作者是少数人,而社会管理创新的操作者更加宽泛。因为偏重于“顶层设计”,改革的操作者只能是少数中高层的精英,而社会管理创新兼顾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尤其是在微观层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操作者范围就比较广泛,不仅包括高层的精英,也包括很多中下层的领导干部甚至是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

4.改革的难度较大,而社会管理创新的难度相对较小。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改革的阻力和困难越来越大。当前,容易变革的基本都进行了改革,没有改革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项改革方案,因为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可能会招致强烈反对,如果强推可能会引发震荡。而社会管理创新可以在固有的利益格局框架下,进行微观层面的优化和改良,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因此,相对于改革而言,社会管理创新的难度和阻力要小得多。在当前改革面对阻力和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恰恰会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新空间和新舞台。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先生所言:“从体制改革,我自己个人是非常悲观的,因为任何体制背后都是庞大的既得利益,银行、国有企业、公务员、大学,没有一个是改革的动力……我一直主张一定要用体制创新,比体制改革更重要。”

二、深刻理解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互补关系

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内涵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来看,两者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对改革的深化

改革在宏观层面做了道路理论、政策方针、制度机制等方向性决策之后,很多具体的、细节的微观层面的革新需要不断跟进,以真正贯彻、落实和巩固改革的精神和成果。这些大量的微观层面的革新与变化,正是对改革的不断细化和深化。当前,我国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化,利益冲突多元化且很可能激化,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如收入差距、城乡贫困、城镇失业、劳资纠纷、户籍问题、就业问题、人口流动、突发事件、社会治安、恐怖活动、老龄化、自然灾害等,这些都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从微观层面渐进解决,而不是仅仅依靠宏观层面的改革。由此可见,社会管理创新所推动的各个领域内的革新,都是沿着改革的方向所做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是对改革的深化。

(二)改革决定着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

社会管理创新在微观层面的发挥空间巨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管理创新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发挥,而是必须沿着改革所决定的方向和道路不断向前。也就是说,更偏重于“顶层设计”的改革主要负责社会革新的整体谋划、全局统筹和方向调控等,而社会管理创新则需要从宏观和微观(更多的是微观)层面上进行具体的、细节的、深入的、实际的探索和革新。改革决定着创新的方向。如果改革指引的方向不明确,社会管理创新的发挥空间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社会管理创新背离了改革指引的道路,创新就会误入歧途,甚至祸国殃民。

(三)社会管理创新常常为改革提供新的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往往是首先从地方的创新开始的。一个基本的模式是:如果某地有好的创新经验,中央就先在各个地方开始实践,然后通过适当的“顶层设计”,把地方经验提升成为国家政策,继而推广到全国。例如,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创新开始的。这些年来,我国各地方的社会管理创新试验也一直在进行,包括浙江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的新模式、广东的外向型企业的转型和公民社会建设的新尝试、江苏的政治改革(公推直选)等等,这些创新如果成功,很可能会推动改革的步伐。也就是说,地方的社会管理创新常常为改革提供了最初的原动力。如果抛开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进行同理分析可知,局部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创新可能成为全局性改革的动力,单一领域内的社会管理创新可能成为整体改革的触点,微观层面的社会管理创新也可能成为全面改革的动力。

三、当前改革语境下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明确的若干问题

在当前改革与发展的语境下,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乃大势所趋。值得注意的是,理清社会管理创新的本位、主体、方法、重点及原则等若干问题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否则将事半功倍甚至会功亏一篑。

(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基层为本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巨变,传统的集中管控管理模式已经相对滞后,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而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最初都在基层显现,很多因为在基层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而逐步升级并扩大演变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问题。如果在问题与矛盾显现之初,就能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加以解决或者缓解,很多冲突和事件完全能被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作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基层,是最先发现问题、始终直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主要阵地,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基层为本位,从实际问题和矛盾的具体情况出发,研究新对策和新思路,对不适应时展的有关规定、办事流程、管理手段等进行调整、完善和改良,从而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目的。基层的社会管理创新多属于微观层面的经验尝试,成功的经验经过实践检验之后完全可以上升推广为宏观层面的政策和制度改革。不以基层为本位的社会管理创新,很可能会变成脱离实际不具备操作性的空头文件,也可能变成为基层的实际工作制造麻烦的空头规定。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基层为本位,既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应是大多数具有领导职务的管理人员

因为社会管理创新兼顾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革新,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仅包括高层的精英管理群体,也包括很多中下层甚至是基层单位的管理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包括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中的具有各级领导职务的管理人员。因为这个群体对于实际管理工作具有不同程度的领导权和管理权,所以他们都有能力在自己的管理权限内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只有明确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才能使广大的管理人员统一认识,认清自己掌握的权力和肩负的责任,努力摆脱“创新非我职责”、“创新太难”、“无新可创”等错误心态,把握好自己掌握的资源和机遇,根据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积极主动进行创新。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法是关注细节主动改变

创新不完全等同于创造,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不能片面地强调要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能刻意追求“前无古人”、“人无我有”、“独一无二”、“我先人后”的效果,而要关注现有的社会管理的模式的效果、规定、机制、方式方法等细节,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对现有的运行机制进行改善,对现有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对现有的服务载体进行更新,对现有的工作措施进行改良,对现有的工作程序进行补充等等。总之,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法是关注现有管理模式的细节,并根据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积极主动进行调整、变通、改造、突破、完善、精细化、优化和改良。

(四)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方向是渐进式改良

从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可以看出,创新必须以“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为基础,对其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既然是“改造、改进和改革”,就不会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就不可能是激进式的,只能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渐进式革新。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渐进是人世间的万事万物的发展常态,尤其是错综复杂的大工程更需要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坚持渐进式改良的创新之路,既能推进改革开放,又能减少震荡和降低成本,从而将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所必然包含的试错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并取得可检验的成果。综上可知,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方向必须是渐进式改良。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要紧扣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

推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紧扣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来进行以下五方面的革新:一是创新民生民权服务保障体系。强化政府依法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二是创新社会纠纷多元解决体系。建立健全纠纷解决的大调解机制,完善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化解“大调解”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三是创新安全稳定维护应对体系。建立疏导、防控、监督和惩处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稳定和社会秩序维护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渠道的民意和利益诉求收集、分析判断和及时回应机制;创新发展现代防控体系;加大对虚拟社会管理力度;四是创新公民社会培育发展体系。不断加强公民教育;大力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支持;构建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和民主协商机制。五是创新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体系。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加大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律师队伍建设;加强对社会兼职社会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和保障。

(六)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依法管理、源头治理、和谐稳定等重要原则

社会管理范文篇10

1.1委托理论的内涵

委托理论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契约理论,基本内容是:当一个或更多的行为主体(委托人)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人)为其提供服务,并授予其某些决策权,委托人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

1.2多重委托

学术界有单重委托和双重委托理论之说。冯根福在2004年提出了双重委托。在现实中,委托并非单重或双重的,而是多重的。多重委托,指委托是层层委托形成了以委托链为核心的多向度的委托关系。

1.3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的多重委托关系

人民→人民代表→政府→社会公共组织

(公众)(人民代表大会)↘公务员

如上所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委托人民代表来履行人民的权利和实现自己的义务;第二层是人民代表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第三层是政府与公务员、社会公共组织的委托关系。政府把政策执行委托给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来执行或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务员或社会公共组织实现的目标或宗旨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社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及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和发展空间。

政府社会管理多重委托关系的特点:委托关系的层次多、链条长;委托关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多,如人民、人民代表、政府;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多重委托关系涉及多任务委托,最主要的是政府与公务员、公众之间;第二层委托关系中错综复杂,涉及到政府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这是改善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多重委托下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第一个层面看,人民与人民代表的委托关系。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代替自己行使相应的权力。在当代社会政治制度框架下,选举制作为当代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之一有其优越性,但是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人民往往在不了解代表信息的情况下就从众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作为人掌握着一些委托人所不了解的信息,而委托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清楚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非均衡,就有可能导致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从第二层讲,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委托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机构,来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政策执行中会偏离政策原有意图,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以至于社会管理的失效与社会政策的失败。从第三层讲,政府与公务员及社会公共组织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存在着许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公务员和社会公共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更是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环境的不确定等因素,由此导致了政府社会管理的失效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滞后。

3多重委托理论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3.1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运用委托理论探讨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正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所要建立的社会管理格局相符。下面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四个维度,对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进行的尝试性研究。

(1)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

选举制是现代政治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关注民生定要关心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改善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十七大代表选举方案得出特征是:提高了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的比例;扩大了差额选举比例;整合派的建议;代表候选人实行公示制度。选举制的变化体现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更加民主。

(2)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的构建。

第一,建立制度化的激励监督机制。对我国而言,《公务员法》是规范公务员行为的一部制度性的法规。在这部法规中,对公务员的激励和制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政府既要从法律上对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也要建立政府体系内外评价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和勤政保障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运行机制,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按照委托理论的观点,政府应该做好公务员的考录、考核、奖惩、晋级增资等制度上的激励制约,以实现公务员能够负责有效地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

第二,完善公务员文化建设。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公务员终身学习的意愿。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创建公务员文化进步的社会环境。公务员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其次,公务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价值。此外,公务员的文化建设也要体现在制度层面的创新和能力层面的提升。

第三,加强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公务员的伦理建设包括责任、义务等方面。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公务员伦理建设。政府要提供公务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不仅要根据职位和品位对公务员的报酬和待遇进行改革,而且要给予公务员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权。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败德行为的发生。

3.2社会公共组织的激励制约机制的设计

第一,创建发达的公民社会、培育完善的社会组织。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权力开始逆向回归,政府向社会放权,把权力回归到社会。让公民自己来管理自己,体现了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这是政府作为委托人把一部分社会管理交给公众去管理,这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社会逐步成长的结果。

第二,积极推进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未来的政府不再是统治的政府,而是治理的政府。随着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和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政府通过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鼓励第三部门也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更好更快地服务公众,体现民生。

第三,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要重视公民自身的力量和作用,增强公民社会管理的意志,转变公民社会管理的观念,使公民把社会管理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管理和服务。

3.3新型政府社会管理机制的创设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表明防范和治理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安全、协调发展。根据理论和结合现实国情,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激励约束机制的创设。新型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是建立“主体多元、责任明确、合作互动、协同管理”的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主体多元主要是指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而且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等非营利型组织。责任明确主要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作为整个社会宏观调控者,应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引导好社会发展航向;在其他部门能够做好的领域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合作互动是指在社会管理中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进行合作,实现互动管理社会。协同管理指在社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运用协同理论,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只有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4结语

本文从多重委托理论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民生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从民生视角进行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制度创新和理论探讨。重在运用多重理论,研究了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微观方面:公务员激励制约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