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9:53:59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范文篇1

我受州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州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是“***”开局之年,在州委领导下,在州人大和州政协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了经济既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州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成功实现“开门红”。

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实现生产总值87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增长3.1%,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增长17.4%,高于年度计划目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4.5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1亿元,增长12.8%,高于年度计划目标2.8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制定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实施方案,兑现农牧民粮食直补资金和综合直补资金1268万元,粮食直补受益551155人,综合直补受益559192人。州级财政专项安排1500万元用于高半山及边远牧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州委州政府“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面貌、倡导新风尚、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保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全面启动了13县各1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产业化取得新进展。九寨沟红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星葡萄酒庄干红葡萄酒产量已达300余吨;宝清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小金投资的果蔬加工厂建成投产;四川红樱桃公司在九寨沟、茂县等地新发展甜樱桃4500亩;牧区培育养殖大户和联户牧场试点100余个;半农半牧区实施人畜分离,建设养殖小区雏形65个;PIC生猪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

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小春粮油连续三年丰收,产量达1.2万吨,增长1.9%。大春农作物受伏旱影响大幅减产,产量预计13.6万吨,下降13.2%。粮食总产量预计14.8万吨,完成年计划的92.5%,同比下降12.1%。畜牧业连续24年丰收。预计大牲畜存栏225.2万头,同比增长1.9%。牲畜总增率和出栏率分别达到28.6%和30.5%,同比分别增长2.4%和1.4%。肉、奶产量分别达8.2万吨、9.4万吨,分别增长6.2%和3.7%。

(三)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推进工业强州。20*年是工业强州年,各项扶强做大工业经济的政策措施相继实施。制定了《关于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决定》,提出打造工业加工“三条龙”的发展新思路。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3500万元。开发农畜资源,建成红原牦牛乳业公司液态奶生产线,小金宝清果业公司果蔬加工厂。依托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开拓下游工业产品,延伸产业(产品)链。格桑花牦牛角梳厂、四川羌寨绣庄、茂县九环水晶加工厂、高原食品有限公司、九寨沟绿色产业发展公司、岷山农业有限公司等旅游产品加工企业产能及品质均有新提升。

工业增产提效。新型工业化初见成效,企业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注重速度、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7%。工业增加值达25.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2%,比上年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7亿元,增长23%;实现利税总额13.1亿元,增长19.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增长19.2%;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49.1,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旅游业高位强劲增长

积极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出台《阿坝州旅游市场管理办法》,提升了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开展驾、导、娱、购、游、吃、住等专项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净化、优化了旅游环境。制作《阿坝自驾手册》,为自驾游提供人性化服务,增强亲和力,促进了自驾游迅速升温。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强劲带动了西线旅游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7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3%和112.4%,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29.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9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9700万美元,分别增长25.2%和10.6%。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餐饮宾馆、商贸流通、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拓宽了消费市场,增强了消费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2.3%,同比增长16.4%。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日益明显。

(五)公共财力增强,金融保障有力

实现辖区内财政总收入12.5亿元,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1亿元,增长23.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4.9亿元,完成年预算的93.7%,增长12.7%。上级补助收入达27.6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达6.3亿元,公共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金融机构既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又深入开展企业、市场调研,优化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地方建设。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91.3亿元,较年初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达71.4亿元,较年初增长14%。累计净投放货币11.1亿元。

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认真分析国家“有保有压”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州项目建设及投资的影响。明确要求全州上下既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的调控政策,又要鼓实劲、巧应对,坚持在调控中发展,确保超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超出年度计划目标4.2亿元,同比增长20.4%。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准确把握国家、省投资方向,以公益性项目寻求上级资金支持。全年国省两级共下达我州预算内专项资金5.4亿元。其中:农网完善工程4*3万元;县城电网建设8310万元;通乡公路4500万元;林业企业给水改扩建454万元;天保工程3298万元;退耕还林工程185万元;退牧还草工程12641万元;青稞基地310万元;牧区节水灌溉示范100万元;农村沼气300万元;动物防疫体系468万元;乡镇兽医站设施316万元;农村饮水安全519万元;特色农牧业产业化420万元;政权建设5334万元;城建环保2750万元;教育4190万元;卫生3*5万元;高新技术产业200万元;文化、计生、旅游、广电等2445万元。

全力推进重点建设。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切实做好水电移民及补偿工作,搞好重点工程的社会治安,为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竣工投产项目16项,预计完成投资65285万元。黑河塘、竹格多等电站建成发电,新增装机42万千瓦,凤仪500千伏变电站及茂县至德阳输电线路全部完工。九黄机场跑道拦阻工程提前竣工。金小公路完工。阿壤路阿坝段基本完成路基、路面改扩建。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天府农业信息网建成投入使用。重点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竣工。小金县果蔬加工项目已形成年深加工4.4万吨苹果、1.3万吨梨、0.7万吨胡萝卜的能力。加快建设项目27项,预计完成投资399866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完成当年建设任务,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场补播129万亩的任务全部完成,围栏建设任务完成430万亩。杂谷脑河水电梯级开发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底薛城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白水江水电梯级开发多诺、双河、青龙电站完成投资83089万元。黑水色尔古电站进展顺利。都汶路、郎川路等省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4项,预计完成投资8*24万元。通乡通村公路、省道303线映小路、黄龙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都完成了投资进度。加快前期项目26项,预计完成投资28928万元。马尔康机场已完成首次选址踏勘,初步确定三个场址推荐方案,与川航签订机场建设合作关系意向性框架协议。巴郎山隧道已上报工可待批。雪山梁子隧道正在编制可研报告。阿坝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大渡河流域马奈电站完成梯级开发研究报告审查,金川电站正在进行地勘。绰斯甲流域、足木脚河流域开发、双江口电站、岷江十里铺电站、毛尔盖梯级电站、汶彭路、茂绵路、九绵遂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三、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3953万元,改扩建学校103所,面积达13.3万平方米。黑水、若尔盖实现整县“普九”,全州“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6.4%。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收学杂费14.3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8.6万人,补助了6.3万名贫困住校生生活费。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力度,参加国家、省、州培训教师达2900余人,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实施了8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其中7个按州政府年初承诺由州财政承担。按照州政府年初承诺,以1.5万元/个的标准为226个乡镇卫生院添置了设备。恢复和新建294个村卫生站,超出州政府年初承诺目标22个。在汶川、松潘、茂县、若尔盖4县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农业人口27万人,参合人数20.1万人,占全州农业总人口的29.4%,筹集参合基金903.3万元。在马尔康、茂县开展了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形成,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

其他事业协调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文艺演出”、“四川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演出”等重大活动圆满完成,提升了阿坝州对外形象。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州摄、录、编、播设备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93.7%。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优惠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质继续提高。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国企改革除马尔康电力公司外,州属企业全面完成“三个百分之百”的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和完善水、电、气、成品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疏导发、供、用电价格矛盾,确保了成品油两度提价后营运市场的稳定,完善了水价形成机制。围绕行政审批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核准制、备案制。围绕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政府采购监督和执行制约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教育、科技、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激活了发展动力,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金融、流通、粮食购销等改革取得新进展。

对外开放取得实效。引进省外资金21.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7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出口企业发展到31户,出口产品由单一的高载能产品逐步向多元产品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4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

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就业4650人,105户“零就业”家庭和5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共计参保24.6万人,同比增长4%,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2.4亿元,增长17%。

加大社会救助。全面启动农村低保,保障178*户、5.23万人,支出保障金993万元。城镇低保支出保障金27*万元,保障15731户、29675人。共计拨付救灾救济资金1283万元。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新村扶贫178个村,移民扶贫5235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国家将我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工作纳入了全国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试点,试点工作总评规划编制完成,病情普查全面开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680元,人均增收8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085元,人均增收204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工业产业链短,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县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电网建设滞后,电力输出“瓶颈”制约明显;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今后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按照州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立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和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99亿元,增长12%左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增长1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增长14.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全州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做好七项工作。

一、着力建设新农村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着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面貌、倡导新风尚、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保障”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居民帮助农民”的长效机制。切实落实好“三高于、三不变、三强化、三增加”的支农惠农政策。

规范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定全州统一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村民开始实行自下而上的申建制,以县乡为管理主体,以实物补助为主,农牧民为建设主体,发挥受益人的积极性。州县乡镇都要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和分区域指导计划,先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有序推开,不能盲目求快,一哄而上。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以国家投入为主,群众投工投劳为辅,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抓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改善高半山、边远牧区基础设施这个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施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及深化升级工程,完善农网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覆盖面。抓好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新型能源,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向清洁、环保、低耗方向迈进。实施“集雨节灌”工程,推进“微水工程建设”,恢复和改造传统灌溉系统,推广和应用喷、微、滴、灌等先进技术与设备,大力开展机电提灌站建设,增强抗灾能力。继续开展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启动农村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建设,办好“科普热线”,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牧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逐步解决农牧民“四难”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结构调整。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为着力点,增加经济作物比重;以开发牦牛、藏绵羊为支撑,做强做大畜牧业;以发展PIC生猪为重点,改良畜禽品种;以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突破口,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加快产业化进程。突出比较优势,强化名、特、优、新、稀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动物防疫、植保植检、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做好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和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申报工作,推行订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发展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牧经纪人队伍和农牧产品营销大户,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基地、农牧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联系作用。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集中科技力量,重点攻克新品种引进培育、畜种草种优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难题,加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到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拓宽农牧增收渠道。依托资源、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造更多务工机会,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办学的培训体系和机制,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提升农牧民素质,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能力。解决好农牧民进城后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子女就学等问题。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

二、着力推动工业强州

优化布局。一是调整工业结构。集中精力打造工业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三条龙”,以工业经济园区为中心发展高载能工业,以茂县为中心发展绿色食品、轻工产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以牦牛经济园区为中心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二是调整区域布局。三是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办好工业经济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提升水磨、桃关、牦牛园区,创造条件尽快启动下孟、东兴集中发展区,增强集聚力。

延伸链条。以产业(产品)链培育和延伸为主线,以“两大两优”和工业集中点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促进大企业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加附加值,形成专业分工,社会协作的良性发展态势。培育水电—矿产—高载能、绿色食品、天然药业、旅游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良性互动,彼此相长,增加关联效益。

创新机制。鼓励地区间联合进行工业集中点的开发建设。积极整合企业资源,鼓励各类所有制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产权多元合理、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手段先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立足实际和发展需要,针对性出台促强扶优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投入的主体,着力构建工业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约能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强化保障。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搭建金融支持优势产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落实担保资金,扩充企业发展资金。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电力网站建设。加快水磨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毛尔盖—茂县输电线路及银杏—汶川—茂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力输出能力。搞好电力调度,改善电能质量,落实电量留州比例,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三、着力旅游二次创业

按照建设最大国际旅游精品区的要求,改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突出旅游人性化。加快发展复合型、外向型、休闲型、文化型旅游,积极拓展高端旅游市场。确保全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3亿元,推动旅游二次创业。

实施精品战略。根据旅游发展非均衡和阶段性特点,整合旅游资源,突出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完善大九寨,打造大熊猫,建设大草原,开发大冰川。以四大品牌带动旅游精品区建设,巩固九黄线国际旅游精品区,提升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生态旅游区,构建藏羌民俗文化走廊,建设黄河大草原旅游区,开发大冰川旅游区。

拓展旅游市场。细分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准确定位,由近及远,巩固与拓展并重,不断扩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与甘孜、雅安、乐山、都江堰等市州共同推出“川西高原风光游”、“川西少数民族风情游”、“四川世界遗产游”等跨区旅游精品,推动川甘青旅游合作营销。加强与北京、西安、丽江、拉萨、张家界等城市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遗产联线促销。加强与海内外大旅行商、旅游宣传媒体以及驻外机构的联系与交往,做好旅游形象宣传,形成互促互补的市场网络体系。

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少数民族节庆档次。建设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城镇,推出藏羌文化走廊旅游线,川西北黄河大草原民俗风情旅游线,唐蕃文化、茶马文化旅游线,卧龙—四姑娘山大熊猫文化旅游线,“雪山草地”红军长征文化旅游线等多条文化旅游专线,促进文旅结合,相融互动。

开发旅游商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适用、方便、美观的中小型旅游商品、纪念品、工艺品为重点,不断增强旅游商品创意,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和科技含量,逐步建立上规模、上档次的各类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

着力扩大消费。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促进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住房、汽车、通信、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提升。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拓展城乡市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4亿元,增长17%。

四、着力建设和谐阿坝

夯实教育基础。扎实推进“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完成红原、阿坝、壤塘整县“两基”督导评估,实现整州“两基”目标。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狠抓师德师风和教育行风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质量。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6.5%以上。

提高科技服务。加大科技和科普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完善推广体系。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为带动的农村科技发展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运用,切实为“三农”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实施中药科技产业“210”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扩大科普覆盖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抓好医疗卫生。新建和改造17个乡镇卫生院、119个村卫生站,完善乡、村卫生机构设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80%的县。继续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完善重大疾病监测、控制方案和措施,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启动实施阿坝、若尔盖包虫病防治项目。

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抓好文艺创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乡文化中心站,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实施好“州、县、乡、村群众文艺互动计划”,定期组织送文化下乡。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整理发表《岷江上游石棺葬考古发掘报告》,完成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完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和树立保护标志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营业性演出市场管理,培育繁荣文化市场。

落实好“十大惠民行动”。全面启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解决1.5万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2万名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扶贫解困行动、就业促进行动、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教育资助行动、医疗保障行动、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安全饮水行动、农民工培训行动、农村安居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基本建立起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继续做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的利益导向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开展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作业设计评审。加强森林防火,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控制和减少各种污染,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实施清洁生产。合理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重点建设。完善重大建设项目协调机制,在注重规划和环评的前提下,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努力缓解资金、用地、电力三大瓶颈,为重点建设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确保“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有效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力争九黄机场扩建工程、省道303线映秀至小金公路、都汶公路汶川段、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茂县至黑水公路、县城电网改造、西部农网完善工程等建成。完成新增10万吨电解铝、20万吨电石生产线等工业技改项目。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黄河第一湾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晶金隆阿坝会议中心等项目竣工;加快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通乡通村公路、杂谷脑河流域开发、白水江流域开发、赤不苏流域开发、柳坪电站、色尔古电站、卫生体系建设等重点建设;争取开工汶川至马尔康公路、红星川甘界公路、刷经寺梯级电站、大禹文化旅游开发、甲蕃古城二期等工程;加快双江口电站、绰斯甲河流域、足木脚河流域、马奈电站、金川电站、十里铺电站、毛尔盖电站、巴郎山隧道、雪山梁子隧道、黄土梁隧道、茂绵公路、马尔康(大草原)机场、阿坝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和叠溪松坪沟景区开发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项目管理。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加强项目监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责任制,对违反规定程序、超权审批、规避审核的行为,违反国家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的行为,违反环保、土地、安全生产、信贷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加强建设项目检查、稽察和审计,对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加强重大项目从前期、立项、开工、资金安排、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理顺重大项目报批(核准、备案)程序,实行规范化运作。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土地占用、城镇拆迁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六、着力机制创新

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征地制度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改革,切实保障农牧民合法权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更好地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坚持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坚持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创新价格调控监管方式,制止不正当的价格恶性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其他事业改革。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干部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发展速度。

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开放资源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坚持政府招商和社会化招商、传统招商和商业化招商、常规招商和现代化招商一起上,突出企业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多渠道吸引外资,提高招商效果。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健全外来投资促进机制,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西进的机遇,有选择地吸纳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资本来州投资兴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提高引进利用国内外项目资金质量。优化公平的政策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安全的生产环境、放心的治安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开展重点建设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在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同时,坚决打击破坏建设秩序的人和事,树立开放形象,提高开放实效。

社会发展范文篇2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州委领导下,在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态立州,建设优良生态环境,推进农牧业、工业和旅游业跨越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州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好、较快发展,扎实推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把惠民富民作为工作的重之中重,着力改善城乡群众生活,圆满完成了州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20*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个丰收、一个提前、两个第一、三个突破”和三大动力拉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即:农业喜获丰收和畜牧业实现连续第25年丰收;提前一年完成新型合作医疗覆盖13县的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出口增长幅度位居全省第一;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000万美元。

一、三次产业持续发展

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5.1亿元,较上年增长13.7%,比计划高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4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2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7:42.9:38.4。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的推动下,种植业产销两旺,小春连续第四年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7.61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16.8%。畜牧业获得连续第25年丰收,各类牲畜总增103.37万头(匹、只),年末存栏达393.74万头(匹、只),牧畜总增率、出栏率分别为28%、33.3%;肉类总产量达8.69万吨,增长6.2%。

工业强州扎实推进。着力能源开发项目建设力度,做大水电工业,当年在建水电装机198万千瓦,当年新增电力装机22.8万千瓦。做强高载能工业,提升龙头骨干工业企业运行质量,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工业品除磷肥外,发电量、电石、水泥、铝合金、电解铝、黄金、乳制品等都呈增长态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2亿元,同比增长22%。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积极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旅游业强劲增长。带动我州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年旅游接待8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5.4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7.5%。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公共服务管理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加快。

二、三大需求强劲

投资平稳增长。在面临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着力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服务,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6亿,增长15.4%,比计划高3.9个百分点。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4亿元,同比增长8.8%。

消费驱动增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购买力不断增强,商品购销呈现活跃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增长19.3%,比计划高2.3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位。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2062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618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7倍。

三、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24.1%,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24.6%;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4.8亿元,同比增长28.4%。

工业效益明显提升。立足工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运行调控,强化电力协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实现利税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16.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7.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3.9,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正常。金融工作灵活贯彻货币政策,认真搞好金融服务和监管,金融助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2.8亿元,比年初增长17.2%,贷款余额85.2亿元,比年初增长19.3%。

四、惠民行动全面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十大惠民行动”扎实有效。扶贫解困解决了10300人绝对人口温饱、易地育人19152人、更换粮食600万公斤,将大骨节病患者纳入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启动大骨节病科技攻关;促进新增就业4873人,再就业1532人;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3.38万人次、农村低保9.2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36万人;教育资助免除14.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补助7.5万名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医疗保障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农牧民62.4万人、参合率达92%;交通建设完成通乡油路264公里,通村公路1410公里;解决饮水安全8.34万人;完成工程培训、就业培训、扶贫培训、科技培训35万人次;完成安居工程547户、解困工程5467户、沼气池7800口、“一灶一炉”温暖工程3550套。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6元,增长2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增加320元,增长15.3%,比计划高5.5个百分点。

五、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制改革,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两基”攻坚和“十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完成了壤塘、阿坝、红原三县整县普九和“两基”目标。积极推进卫生改革,抓紧各项卫生项目建设,完成改扩建和新建乡镇卫生院17所、6464平方米,恢复和新建村卫生室219个。提前一年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州13县任务。建立了大骨节病信息管理数据库。科技、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7.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广播覆盖率为78%,电视覆盖率为93.9%。

2008年1至8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8年是极不平凡、极为特殊、面临诸多困难的一年,年初,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认真贯彻落实州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加快推进富民强州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方案》要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季度经济健康运行,实现生产总值21.*亿元,增长1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开门红”目标。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使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元,经济发展出现了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上半年,实现GDP34.13亿元,下降20%,同比回落32.8个百分点。

震前工业较快增长,震后工业遭受重创。1至4月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00户,实现增加值8.04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9.3个百分点。地震发生后至8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只有39户开工,开工率不足40%,实现工业增加值9.4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1.4%。

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阿坝县“3·16”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旅游业带来严重影响,使旅游经济在年初开局良好的局势下,3月底以来呈现下滑。1至8月,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5.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18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降74.5%和72.98%。

震前农业生产形势看好,震后农业遭受严重影响。一季度,全州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牲畜总增为27.49万头(匹、只),总增率7.1%,保持了正常年景水平。

震灾造成损毁耕地23万余亩(其中,耕地灭失2.08万亩)。粮食生产因灾减产,小春粮食总产量0.83万吨,下降26.9%。畜牧业损失惨重,死亡大牲畜16万头、生猪27万头。

震前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震后发展动力减弱。1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7.76亿元,同比增长3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个8.7百分点。1至8月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69亿元,同比下降18.7%;1至4月,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4.1个百分点。震灾后,市场消费乏力,截止8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2亿元,同比下降20.7%;出口、引资受挫。1至5月出口总额402万美元,增长4.9%。受地震影响,招商引资下降,合同利用外资120.7万美元;引进国内省外资金13.4亿元,下降29.6%。6月以来无进出口实绩。

财政减收、金融运行基本平稳。1至4月,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8亿元,同比增长37.6%。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5.7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17亿元,同比增长11.4%。4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22亿元,同比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88.79亿元,同比增长13.8%。

1至8月,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较上年减少1.6亿元,下降30.1%;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3亿元,较上年增加10.7亿元,增长54.5%。金融机构运行基本平稳,8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58亿元,较年初增长24.6%;各项贷款余额90.31亿元,较年初增长10.7%。

精心实施民生工程。继续以努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为抓手,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改善民生,全力建设和谐社会。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易地育人进展顺利,建设学校33所,购置课桌凳1.96万套、学生用床0.8万架、学生卧具1.23万套。1.9万名易地育人学生全部入学,按照每生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了生活补助;更换粮食供应到位,向病区6.4万人供应口粮160万公斤;建成78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6万人饮水安全;对符合入住条件并自愿入住的Ⅲ度患者100%实行了集中供养,Ⅰ度、Ⅱ度患者纳入农村低保,将全部患者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举行了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启动了8个县、13个安置点易地搬迁年度任务;启动整村推进的全部项目,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等工程顺利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就业促进行动进展顺利,城镇新增就业3022人,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986人,帮助“4050”等救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86人。8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低于4.5%的控制目标。到8月底,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5.65万人11.78万人;3.5万人纳入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对象9.2万人,人均月补助35元。

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力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全部免除14.2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7.6万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医疗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支出1.8亿元,增长17.6%。自愿参合人数达65.18万人,参合率达94.05%。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城市贫困对象、农村贫困对象9万余人;科学技术支出1410万元,增长39.5%。

着力推进生态和水利建设。1至8月,完成人工造林7253公顷,完成新封山育林38267公顷。全面完成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97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8处,水利灌溉工程19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30.79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7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5.7余万人。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要求,围绕州委“一个实现、两个确保、四个突破性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我们将大力抓好城乡群众住房恢复重建、大力改善群众生活、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振兴、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快经济跨越发展、大力实施城镇重建、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大力重建防灾减灾体系。

结合1至8月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及震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实现72.7亿元,下降38%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亿元,下降1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21.5亿元,下降58%左右;其中工业增加值预计12.5亿元,下降63%左右,建筑业增加值9.0亿元,下降46%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31.2亿元,下降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下降30%左右。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实现19亿元,下降24%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下降56.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691元,增长9%。

2008年四季度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当前,我州已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及州委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抓住重建机遇,克服困难,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经济发展。要完成上述目标,抓好今年四季度工作十分重要。在进一步修订完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要抓好先期启动建设一批关系民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有带动性的项目,为全面实施灾后重建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抓好城乡群众住房恢复重建

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基本方针,围绕让群众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心、的目标,把农村房屋维修加固和重建摆在灾后重建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把尽快实现居者有其屋,作为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搞好政府引导和服务,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在年底前完成农房维修加固任务。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扎实抓好农房重建、房屋基础等前期工作,切实抓好建材备料,为明年开春后大规模修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大建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强买强卖、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确保全州灾后农房重建在明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抓紧制定城镇住房恢复重建方案,大力推进安居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鼓励受灾居民原址重建住房,促进住房市场发展,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二、全面启动社会事业恢复重建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全面启动教育恢复重建。启动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小金县、九寨沟县、金川县、马尔康县等9县及各县辖区内246所州属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的重建前期工作。12月底完成重建学校的规划、选址、地勘、设计、招投标工作。

公共卫生灾后重建以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完善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服务体系。先期启动重建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小金、黑水等县人民医院和计生服务站建设。同时,启动一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设。9月底全面完成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过渡场所建设,12月底前完成卫生机构维修加固、人员培训、设施配置,基本恢复医疗急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功能,全面恢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帐和传染病直报系统。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尽快恢复计划生育服务功能。

建设州广播电视数字前端、省至州广播电视传输干线。启动建设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小金县广播电视台业务用房重建,启动建设有关县发射台、有线电视前端设施、乡镇广播站业务用房。启动建设有关县农民健身体育工程。

启动恢复和建设各县劳动保障办公场所、综合服务设施设备、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工程。

三、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交通通信方面,要立足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畅出口、强骨架、重安全、上等级”的思路加快恢复交通设施。加快四川红原机场和九黄机场扩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四川红原机场开工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成都至兰州铁路阿坝州段年内开工的各项工作。加快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恢复重建,尽快动工建设汶马路,积极推进映秀至汶川、茂县至北川、映秀至小金日隆、九寨沟县界至平武至江油、九寨沟双河至绵阳界、茂县至绵竹、九寨沟双河至青龙桥干线公路建设和垭口山、牟尼沟隧道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搞好重灾县乡村公路恢复重建。落实道路抢通保通方案,提高道路通达能力。加快通讯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和重灾区覆盖率。

输电网络方面,先期恢复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供电线路,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针对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情况,恢复工业集中点的供电设施,保障工业恢复电力供给;重点启动茂县至德阳500千伏输变电走廊、色尔古500千伏变电站等建设。恢复红叶电站至永兴输电线路、九寨双河至沙溪坝输变电线路。

同时,搞好土地整治和复垦,抓紧修复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快修复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抓好商贸、文化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加快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城乡重建

按照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注重质量、强化功能、彰显特色的原则,科学调整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尽快完成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城乡恢复重建。按照“一中心、两走廊、四片区”的总体构想,加快汶川县城、映秀、漩口、水磨、卧龙等城镇规划,全力建设新汶川,将汶川建设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典范。加快茂县、理县、黑水、小金、松潘等县城恢复重建的详规工作;启动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小城镇。

五、着力产业恢复、重振阿坝经济

着力调整工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水磨工业园区调整,结合汶川、茂县、理县工业集中区规划,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以阿坝铝厂20万吨电解铝项目恢复重建为重点,建设以电解铝、锂盐、磁材、水泥为重点的高载能新型环保工业园。加快规划茂县、理县新型循环工业集中区,促进汶川水磨园区原有部分企业北移易地迁建。对岷江河流域、杂谷脑河流域、黑水河流域受损的水电企业进行清理排查,支持符合条件的逐步恢复生产。重点恢复重建受损的映秀湾、福堂、太平驿,桑坪、姜射坝、理县、甘堡、红叶、吉鱼、天龙湖、金龙潭等水电站;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结构促产业上当升级。加大力度争取国家核准阿坝铝厂11万吨电解铝恢复,力争于12月投产,开展阿坝铝厂9万吨电解铝项目前期工作。帮助四川治权紫坪水泥公司等建材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加快四川立业电子铝箔项目建设步伐,着手组建阿坝地方电网公司,争取特许经营220KV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为今后工业发展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着力恢复旅游先导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恢复发展。尽快打通主要通道,提高旅游可进入性。加快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恢复重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以九寨沟、黄龙重要景区的开放带动全州旅游业逐步升温,尽快启动四姑娘山、大草原等景区旅游市场,搞好“十一”黄金周接待。调整市场营销策略,恢复市场信心,搞好冬季旅游促销,拓展客源市场,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

着力恢复农业基础产业。搞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抓紧灾毁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复垦。搞好动植物疫病防控,认真做好大春作物收获、晚秋作物栽培和明年小春生产准备工作,突出抓好特色农畜产品销售,加大圈棚恢复重建、加大牲畜出栏、加快畜禽补栏、发展禽兔养殖,努力做到大灾之年农牧业少减产,农牧民少减收。

六、做好对口援建工作

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衔接协商,尽快确定对口援建的计划安排,积极开展援建项目的规划对接。先期启动实施一批援建项目,积极争取援建省市在支教、支医、就业培训、城乡规划、产业转移及共建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

更加注重科学理财,积极搞好税源调查分析,注重培植涵养税源,落实灾后重建税收优惠政策,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引导异地信贷资金投入灾后重建。鼓励企业短期债券融资。优化信贷结构,切实支持经济发展。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力度,支持惠民行动和灾后城乡群众房屋建设。

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努力完成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年度任务,提前安排明年计划。年内完成农村户用沼气3000口,实施“一灶一炉”温暖工程11000套。全面完成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的年度任务。落实好灾区群众保暖、防寒的措施,确保安全过冬。落实后期救助政策,抓好从临时救助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冬春救助等政策的衔接,重点安置好“三无三孤”人员的生活。继续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定向招工、以工代赈、创造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扩大就业,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

九、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社会发展范文篇3

20*年是“***”规划起步之年,中央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将全面启动实施,有利于鼓舞和引导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近几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供求总量关系进一步改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使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各方面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研究和掌握国家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投资政策,合理确定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妥善处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运作和引进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合拍。

在新的一年里,全区上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高扬“和谐、发展”两面旗帜,做好“美丽,稳定”两篇文章,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浔阳的奋斗目标,牢牢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实现浔阳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146.52亿元,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9%;财政收入3.83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5亿元,增长1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788元,净增300元;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10500家,民营经济创税2.6亿元;引进外资1200万美元,内资14亿元人民币;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收入2.8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1‰以内;新增就业和再就业2762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5%以内。

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主要有:长江国际水产城、丰源·金庐广场、南海路开发、南湖广场建设、南门口旧城改造、老鹳塘片区开发、京九天马市场二期、信华五星级宾馆、滨江生态园二期工程、浔阳江畔商住小区、社区服务大楼、区幼教中心、区少儿活动中心、环卫临时工公寓、垃圾中转台及公厕建设等。这些项目有的已开工建设,有的还处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各部门必须加强协调,做好服务,确保项目按进度顺利实施,以促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今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已经明确,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开局,为全面建设小康浔阳而努力奋斗。

社会发展范文篇4

一、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总体目标

在党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后,我区迅速组织力量,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途径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对编制“十一五”规划、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从区域内对比分析看,主要表现在:整体实现程度较低,特别是在居民收入、农村居民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实现程度很低;小康建设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水平滞后于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更大;南北疆发展不平衡,南疆三地州(喀什、克州、和田)与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昌吉州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看,主要表现在:**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的低,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对外开放方面地缘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费结构层次低;自身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教育和科技水平较低。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南疆三地州,难点在南疆三地州的农村。

按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结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努力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到2020年我区全面建设小社会的总体目标是:

在经济方面,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7720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比2000年翻两番半,人均GDP达到30800元(折合约3800美元)。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地缘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全方位开放战略取得重大进展,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管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公开办事制度得到完善,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得到有效管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各民族更加团结、更加繁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各种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大幅减少,社会秩序良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文化方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各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逐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可持续发展方面,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水土、矿产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污染得以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构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加贫困人群就业和提高收入、改善农村基本生活状况为核心,增强贫困地区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协调发展,注重公平,讲求效率,以协调、均衡发展为导向,通过天山北坡、天山南坡重点区域的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特色旅游业、制度创新及科技等多种手段为助推器,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坚持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相结合、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科技水平和各民族整体素质,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发展时间序列:从2000年至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2010年,为重点建设、打基础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11—2020年,为飞跃发展、全面提升阶段。

建设主体: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应实行政府、市场、企业多元化并存公推方式,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手段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政府将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优化配置非竞争性共享资源、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支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议、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南疆的农村,要着力提高南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解决好贫困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实现南疆农村与其他地区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要通过天山北坡(乌昌至伊犁)、天山南坡(库尔勒至阿克苏),带动全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实现。

空间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战略构思可概括为“一区、二环一带、三大支撑工程、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即建设一个农业资源整体发展区——绿洲现代农业区;二个产业聚集带——沿两大盆地边缘和吐哈一带形成二环一带产业聚集带;三大支撑工程——生态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保障体系工程;建设四个层次的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

社会发展范文篇5

(一)****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进展

1.社会发展科技渐受重视,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期间,我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支持领域全方位拓展,初步形成各领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局面。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了《生物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服务业电子化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启动了《生态省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科技兴海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社会发展领域共计列入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9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5项。积极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6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1.02亿元。部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到15个。

2.科技创新水平国内先进,支持社会发展作用明显。**时期,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一些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技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发展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已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8项,占我省获奖总数的23%;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51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31%;社会发展领域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幅,**年约为112项。在资源环境科技、海洋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公共安全、服务业等领域中,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技术、垃圾焚烧尾气处理成套技术设备、水下GPS系统、深水网箱养殖、人体器官移植和多脏器联合移植技术、人工肝支持技术、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治疗白血病、刮吸手术解剖法、视光学研究、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台风及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信息化科技村镇建设示范等,具有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3.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加大,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时期,全省重视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实力较快增强,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已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建立了部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中试基地28个,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0个,区域创新服务中心6个,区域支柱产业攻关试点县(市、区)3个,科技兴海示范区和海洋科技园区11个,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近20个。并重视通过科技创新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4.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全省总体上说,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视还不够。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研究和部署科技工作中常把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放在附带的地位,有些地方甚至忽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二是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管理体制不顺。我省大多数市、县(市、区)均未专设社会发展科技管理机构,部分市县甚至没有明确的分管机构,省市县联动机制不健全。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除医疗、环保和海洋等领域以外,其他各领域的科技人才力量均较薄弱,特别是普遍缺少较具国内知名度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制约了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社会发展科技需求

**期间,我省面临的许多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都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紧迫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表现在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生态安全、食品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急需加强工业、种养业和部分服务业的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与污染环境修复,灾害、矿山、工程与水土流失等退化生态修复,主要水系综合整治与酸雨、赤潮、城市热岛效应防控,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

二是医药卫生越来越难以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对高发、重大疾病缺乏相应的高效、特效药物,面对增加较快的疾病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的应对措施不多,出生缺陷率高居不下。因此加强对重大、高发、突发疾病预防控制和先进治疗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生殖健康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医药创制技术和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是公共安全面临不少问题。重大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频发,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及水库诱发地震灾害存在严重的潜在威胁,交通事故快速增加,食品质量事故、火灾与爆炸等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灾害、事故造成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呈扩大趋势。“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省高发、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及减灾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对食品安全、工矿生产安全、火灾与爆炸安全、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城市综合公共安全体系技术和防灾减灾综合技术保障体系的综合集成研究。

四是服务业科技创新不足。**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渐暴露出来,并已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后劲,而服务业是科技工作长期以来的一个薄弱环节,服务业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不足,又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期间,特别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技术、第三产业信息化技术、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

五是海洋经济科技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海洋经济技术开发还远不能适应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需求,需要在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海洋交通技术装备、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加强技术创新,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总体发展思路

1.**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按照有利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省战略,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社会发展科技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相结合,坚持突出自主创新与加快成果转化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面联动相结合,坚持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坚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意识。

2.**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的总体发展目标:以环境资源、公共安全、人口健康、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通过对各领域的科技攻关与科技示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攻克100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100项左右重要高新技术和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建成一批国内领先或一流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与引进30名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300名左右本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获得具有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均比**期间增加一倍以上,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年均增加30%左右,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若干专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设想**期间,社会发展科技重点突出环境资源、公共安全、人口健康、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5大重点领域,实施4大科技创新工程。同时在4大科技创新工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设立7个科技攻关专项计划,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创建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增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1.实施4大科技创新工程

(1)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建设生态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发展重点为:资源节约、替代、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区域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期间,本工程拟组织实施30-3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取得3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内领先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产品,在若干学科技术上形成国内一流的创新能力,在生态省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2)科技兴海创新工程。围绕“港、渔、景、油、涂、能”等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发展重点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与海水淡化技术;海洋工程与临港工业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洋旅游相关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20-2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攻克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一批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产品,在若干海洋产业学科技术上形成国内领先的创新能力,对海洋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3)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提高人口质量与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推进“平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组织实施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程。人口健康科技领域的发展重点:重大和高发疾病预防控制与治疗技术;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优生优育与人口控制新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与化学药物合成新技术。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的发展重点: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技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生产、交通与设施安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40-50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取得2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医药卫生技术,开发上市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较大国内外市场潜力的创新药品,促进医药卫生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保障人民健康。攻克15项以上具有**特色与先进水平的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有市场前景的公共安全产品,形成整体先进、局部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持作用;

(4)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工程。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现代城市功能,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为目的,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工程。发展重点:现代物流技术与电子商务技术;教育、文化、旅游领域信息化技术;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20-2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开发并推广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服务技术,在金融、物流、商贸、交通、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农村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国内一流的服务业电子化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设立7个科技攻关专项

(1)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针对我省突出的水污染现状、水环境问题和水资源供需矛盾,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处理成本、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民生活与健康安全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高耗水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工业与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关键技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流域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管理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湿地生态保护与保护性开发利用技术,工农业生产与生活高效节水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废水再生回用技术,区域性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环境安全监测和预警技术,环境污染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与预警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重大或重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建设10个以上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广2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

(2)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专项。针对我省固体废物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浪费资源的问题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重点研究开发重点行业的生态工业组织技术与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技术,工业废弃物和工业废旧产品的再利用技术和再资源化技术,畜牧业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农作物秸杆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废水污泥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废旧水泥等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危险废物的无害化稳定化固定化技术等攻关研究。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推广2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使全省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长趋势明显逆转,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产业。

(3)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专项。针对海岛、海洋生活与生产淡水紧缺和海水水利水平低的现状,需加强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攻关,重点研究开发海水淡化用高性能膜材料与膜组器制备技术,海水淡化工程能量回收装置与高速离心高压泵制备技术,海水淡化成套工程装备和多联体耦合设备,移动式应急海水淡化技术及装置,海水淡化工程利用海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立日产万吨级以上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研究开发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微盐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盐化工关键技术与海水矿物质资源提取利用技术。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研究开发5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关键技术,获得5项左右的发明专利,建立若干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继续保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国内领先优势。

(4)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专项。面对我省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主要自然灾害高发的客观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灾害评估、应急处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灾情评估和应急处理技术,地震前兆异常识别、震灾预测评估和应急处理技术及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技术,高层建筑与重大工程项目选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计技术及村镇民居抗震建设技术,库坝、堤塘等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及突发险情的应急抢险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决策一体化技术系统。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攻克防灾减灾领域10项左右关键技术,基本建成具有“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技术保障体系。

(5)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导致疾病谱发生了改变,除老年病、慢性病等常见多发疾病外,出现了疾病变异和多种新发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开发我省重大疾病与高发疾病的防治技术。重点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重点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老年痴呆、重点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和高发疾病的早期筛查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控制关键技术,诊断治疗关键技术,微创和无创治疗技术,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生物治疗技术等。力争在器官移植、干细胞研究、传染病防治、血液安全等方面突破2-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疾病防治技术,取得10项以上自主创新的、具有较强临床应用性的先进诊治技术重大成果。

(6)生物制药技术专项。生物制药是国际制药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省需要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重点研究开发基因重组及高效表达技术,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酶工程及蛋白质工程技术,生物大分子活性物质的修饰技术,发酵新工艺和分子育种技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及集成技术,单克隆抗体,疫苗和分子检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制5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物,申请10项以上技术发明专利,培育3-5个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和生物制药产业链。

(7)中药现代化专项。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中药产业,提高中药材质量、中成药质量和中药制药装备技术水平,实现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以完成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开发中药制药先进成套装备技术及连接件,元器件标准化技术,疗效确切的古方验方二次开发技术和中药新剂型技术,“浙八味”等大宗药材、竹资源、蚕桑资源、海洋资源的中药功能性食品开发技术,中药材良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获得50个左右中药新药批文,申请30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培育成10个以上中药和中药功能性食品著名品牌,培育3-5家中药制药装备制造先进企业,创建一批浙产名牌中药材。

3.创建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围绕4大创新工程,在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与污染治理技术、海洋养殖工程与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和食品安全技术、重大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技术、中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技术等方面,通过深入调研和组织,逐步建立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本省社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以“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为工作思路,以“共建、联合、服务、创新”为宗旨,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集成,强化服务功能与技术创新,把平台建设成为行业技术服务的依托中心,行业技术发展与创新的龙头,主动设计与实施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有效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同时,支持建设一批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区域创新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民营科技机构的建设。

三、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对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生态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和“平安**”建设,对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事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传媒和科技会议、报告讲座、科普活动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各级党政领导和政府管理部门为重点,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全省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和政府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发展的观念,营造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省科学技术厅要督促全省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浙科发社〔2004〕43号)的精神,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省与各市建立必要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协调制度,协调社会发展相关行业部门的科技工作,调动各类科技资源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定期召开全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各市科技主管部门一般应设立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管理处室,并在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中建立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专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列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和创建科技强市、强县(市)的重要考评内容。

(三)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社会发展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应主动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公共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投入社会发展科技的科研经费应达到本级科研经费投入总额的30%左右;对在本地区实施的国家、省各类社会发展科技项目,要安排一定的本级科技配套经费;进一步加强省、市、县联动,共同出资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对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更多支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对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项目,积极引进外资投入我省社会发展科技产业。研究制定社会公益科技创新鼓励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投入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

(四)大力鼓励社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自主创新项目引导机制与经费投入机制。加强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指南的引导和重大项目主动设计的力度,推进社会发展领域共性关键科技问题的重点突破。政府科技经费要向自主创新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倾斜,更多地支持以研发活动(R&D)为起点的科技项目。切实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成果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鼓励自主创新科技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计划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对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人口健康、公益服务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科技项目,应单独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

社会发展范文篇6

**期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科教兴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稳步发展农牧业,积极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努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是自治州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末全州(含农五师)生产总值达到54.99亿元(现价,下同),五年年均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85元,年均增长10.99%。地方生产总值完成42.79亿元,年均增长14.9%。**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9亿元,年均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1%,累计完成49.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呈现加快发展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38.81亿元,年均增长12.8%。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3:17:50逐渐调整到**末的24:13:63。**计划各项主要指标圆满完成。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主要农产品单产提高,品质改善。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牧民收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工业经济在深化改革中稳步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新兴产业兴起,钢铁、木材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开发正在起步。传统服务业得到完善提高,信息、金融、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开发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实施“口岸兴州、口岸强州”战略取得实效,以阿拉山口口岸为依托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外向型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年口岸过货量达到1120万吨,是**年过货量的2.6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9.96亿美元,是**年的4.14倍。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治理,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级别晋升,管理加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比**年增加1237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2133元,比**年增加5371元。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治州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工作,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倾斜。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加大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自治区把博乐—精河—阿拉山口列为天山北坡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把新疆作为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中转集散地以及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建设中,自治州的经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我国与中亚、俄罗斯等国的合作进入新阶段,新疆作为祖国向西开放的大通道作用日益增强,阿拉山口口岸向西开放的前沿优势和桥头堡地位凸显,中哈石油管道、精-伊-霍铁路、乌鲁木齐至精河铁路复线、奎赛高等级公路等重大工程的相继修建或运行,自治州能源、商贸大通道作用进一步增强,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在新疆乃至全国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大好时机,更趋成熟。四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时期自治州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工业化程度低,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面对国际、国内在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在扩大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竞争力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三是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低;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面问题仍然突出;五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章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决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博和人才强博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农业稳州、工业富州、口岸强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之路,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实现自治州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社会更加和谐。

坚持把又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提高效益、扩大经济规模与优化经济结构、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之间的关系。

坚持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调整生产力布局,构筑新兴经济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繁荣第三产业,使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科技优先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把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高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贡献水平。

坚持以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为各族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总体思路:坚持“第一要务”,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三个突破”,全面提升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坚持“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发展促稳定,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实施三大战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在大力开发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科教兴博和人才强博战略,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三个突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实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和培育农牧民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突破。以进出口贸易加工区为平台,大力发展外向型加工业、外向型农业,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第二节主要预期目标

**期间,自治州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宽裕,2010年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半以上,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011—2020年,再经过两个五年规划期的奋斗,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自治州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8万元以上。地方生产总值达到69亿元。**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型工业化取得突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依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201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生产力布局调整为基础,发挥县域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布局优化,重点乡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积极地全方位地开展对外经贸活动。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年均增长25%,2010年过货量突破3400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100亿美元。

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农村合作医疗巩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人口结构改善,素质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下。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增加,人居环境改善。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以艾比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5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80元以上,达到5000元以上,城镇在岗职工人均货币工资达到1.8万元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

第二章调整生产力布局,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以博乐—精河—阿拉山口为节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构筑天山北坡经济带最西端新兴经济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挥阿拉山口贸易大通道的优势和精河县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优势,优先发展,做大做强,力争把新兴经济区建设成为自治区货物中转储运、进出口产品加工重要基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

第一节构筑博乐—精河—阿拉山口新兴经济区

借助自治区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战略部署和阿拉山口口岸以及霍尔果斯口岸进一步开放,新兴经济区以进出口贸易加工和外向型经济为方向,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流通服务业和对外经贸,促进资源的聚集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把新兴经济区建成基础完善、结构合理、经济强劲、开放度高的经济新区。

博乐市以发展现代加工业、对外贸易、旅游业为主,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着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工业重点发展棉纺织、粮油加工、制糖、塑料制品、矿业等行业,第三产业发展旅游、流通、外贸、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农牧业发展棉花、蔬菜、瓜果、肉类、禽蛋等。

精河县地处北疆铁路、公路交汇处,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以建成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和货物集散中心为目标,发展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工业着力发展盐化工、枸杞加工、棉纺织、矿业、建材、机械制造等工业,依托石油管道和交通优势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煤焦化工业。以铁路、公路为依托建设物流中转中心,为新兴经济区提供物流平台。农业主要发展棉花、枸杞、蔬菜、瓜果等。

阿拉山口口岸以发展边境贸易、货物储运和落地货物加工为主,着力发展贸易加工业、能源资源深加工业以及关联服务业,进一步发挥阿拉山口对新兴经济区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争取设立保税区,为新兴经济区提供面向国际市场的前沿窗口。积极发展流通业、旅游业和服务于对外经贸的金融、保险、中介、信息等行业。培育进出口货物中转物流中心,建设物流园。积极发展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

加强新兴经济区的规划,建立协调机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工业“一园三区”规划的调控,加快新兴经济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件条件,提高货运能力,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新兴经济区以进出口贸易加工业、能源资源深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新兴经济区兵地融合经济。加强区域城镇、团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以生产要素整合为主要形式,发挥兵团农五师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名牌品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地方、兵团农五师以及驻博企业融合经济发展。

第二节发挥新兴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新兴经济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博乐以西的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矿业,巩固提升“东工”(东部以工业为主)、“西农”(西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格局。博乐以西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以新兴经济区为依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经济互动、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加快发展。大力推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草原牧业和农区牧业结合,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肉牛、奶牛、肉羊、细毛羊、禽蛋等畜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力度,扩大饲草料种植。依托赛里木湖、博格达尔森林公园等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新兴经济区的外向型工业推动全州对外经贸发展,以新兴经济区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牧业的发展,以新兴经济区聚集的技术、资金、人才和产业带动、引领全州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章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执行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遵循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按照“东经西牧”的布局,博乐市以东区域以经济作物为主,突出抓好棉花、枸杞,适度种植瓜果蔬菜等作物;博乐市以西区域,围绕畜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突出农牧结合、种养结合、以牧优种,因地制宜地种植粮油作物和其他适宜的经济作物,进一步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料生产。

抓好优质棉花、粮油、甜菜、枸杞、畜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提高优势作物,稳定增加经济作物,着力提高棉花单产、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优质棉基地生产水平。加强枸杞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枸杞专业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强化“精河枸杞”品牌,突出“绿色和保健”,大力推广应用良种繁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建成6万亩绿色枸杞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饲草料作物,面积扩大到25万亩以上,粮经草结构调整为20:60:20。畜牧业以增加畜产品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种群、畜群结构,提高出栏率,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细毛羊、家禽和特色畜禽品种,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农区畜牧业有新突破,提高饲养水平、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应用优良品种和“三贮一化”等先进技术,以养殖企业、养殖专业乡(镇)、村(队)、户为示范和带动,进一步提高农区畜牧业生产水平。草原畜牧业实行以草定畜、稳定存栏、划区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等措施,控制载畜量,使超载过牧的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强化饲草料基地建设,抓好草场改良和建设。2010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以赛里木湖高白鲑、凹目白鲑等冷水鱼养殖为中心,加快水产业发展,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应用先进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第二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棉花、甜菜、粮油、枸杞、畜禽、冷水鱼六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扶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农户双赢。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优质棉花、甜菜、小麦、枸杞、禽产品、冷水鱼等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强政府引导,大力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鼓励开展农资供应、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灵活多样的原则,重点发展由农民为主兴办的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扩大和规范订单农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从资金、技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方面帮助农牧民专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健全和完善农民、中介组织、企业的联结机制,鼓励支持农村经纪人开拓市场,逐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期间,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四个明显提升,即主导产业规模与质量明显提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基地建设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知名品牌打造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升。

第三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方法得当、步骤稳妥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严格规范村队机动地、林地、水面、房屋等集体资产的经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防止和杜绝各种侵蚀和流失,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对村队集体财务的监督管理和债务管理,规范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集体经济收入及其支出的制度约束,逐步减轻债务负担。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第四节积极推进科技兴农

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模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常规实用技术,着力解决优良品种推广、高效种养殖、无公害和绿色生产等关键技术问题。继续开展棉花、枸杞、粮食、甜菜、油料等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的推广。提升农产品保鲜、储藏、包装、运输、深加工中的技术水平。狠抓畜禽品种改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大力推广应用高产优质安全的畜禽饲养新技术,增加畜产品产量,提高品质。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率。

强化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强无公害粮食、蔬菜、枸杞、畜禽等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和增加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面积和品种,对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加工环节进行规范管理,逐步推行部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以精河枸杞商标、赛湖牌有机白鲑鱼、萨帕乐牌细羊毛、银盘牌鸡蛋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突出优质、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

调整农机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机械,坚持大型和小型相结合,以大中型为主,重点推广科技含量较高的机械,努力实现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

第五节努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发展农村经济,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建立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立足农业现有生产基础,通过挖掘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外出创收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加强组织和引导,鼓励发展劳务中介,增强农牧民外出创收的组织化、技能化、规范化程度,畅通农牧民创业渠道。每年组织引导4万人次以上农牧民外出创收。引导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小商品制造业、农产品储藏运销、餐饮服务、建筑和旅游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支持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尽可能地吸收农牧民参加。加大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行对新型机械、优良种苗购进的政府补助政策。

第六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致富门路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解决好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和引导好农民的积极性,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道路、供水、排水、通信、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庄街道整治,逐步实施硬化、绿化、美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村用电条件,解决偏远农牧区用电问题。积极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制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努力改善农牧民住房条件,完成农牧区5万多户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强化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干群、村民关系,维护农村的安定祥和。

第四章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挥地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矿业,加快进出口贸易加工业的发展,走出适合州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在自治州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力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自治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第一节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工业、能源资源深加工业

充分发挥阿拉山口口岸国际大通道的桥头堡优势,在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强力带动下,促进进出口加工业尽快形成规模,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紧紧抓住中哈输油管道建设的机遇和进口石油、天然气中转储运优势,争取发展石化和天然气化工企业。利用哈萨克斯坦燃料油资源,争取建设燃料油深加工项目。利用中亚、俄罗斯等国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皮毛资源,扩大进口,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钢铁冶炼加工业、皮毛加工业,筹划发展铜、铝、锰、铁、锌等金属的加工业。木材、皮毛加工业要提高加工深度,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积极开拓中亚、俄罗斯等国外市场,以加工出口为方向,东联西出,发展建材、食品、服装等产业。

第二节加快矿业的发展

坚持“谁勘查、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推行矿业权的有偿转让,促进地质勘查成果的利用。重点加大喇嘛苏铜矿、莱历斯高尔多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努力实现找矿新发现、新突破。积极引进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加快铜、铁、钼、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和石灰岩、花岗岩、食盐、芒硝、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末,力争开发一批高附加值、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矿产品,建成一批有色金属矿产采、选、冶综合利用企业,形成本地优势矿产生产基地,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节扶持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六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利用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大力扶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打响产品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巩固提升粮油加工、棉纺织、制糖、酿造、枸杞加工等企业的生产水平,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培育乳、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工业,走特色、精品、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之路。以赛湖牌有机白鲑鱼为重点,发展壮大冷水鱼产业。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周边国家市场。树立名牌、品牌意识,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依靠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抢占市场,赢得市场。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整合,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改造,引进强势企业,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整合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期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3亿元。

第四节着力推进工业园建设

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加快精河县、博乐市、阿拉山口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工型、能源资源加工型企业,把工业园建成招商引资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优化服务的阵地、加快发展的平台,建成天山北坡经济带最西端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加工区。加快工业园的道路、电力、供排水、供热、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灵活有效的工业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为企业入园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便捷的优质服务。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生物、新材料、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新的进展。

第五章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新兴行业为支撑、城乡共同发展、社区不断完善的局面,逐步建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

第一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口岸、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畅通、便捷的综合流通服务业,加快建立以“大物流、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为特征的物流网络。以阿拉山口、精河为集散地,与工业园相联接,建设各类货物的物流中转中心,加速贸易物流业的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水平。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集市贸易市场建设,完成乡镇集市贸易市场建设,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农村连销经营网络,加快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推进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强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第二节大力培育旅游业

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旅游的软硬环境,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推出“一边”(阿拉山口边境游)“二区”(赛里木湖为主的草原高山湖泊旅游名胜区、艾比湖为主的生态人文、科考旅游区)“三线”(北疆铁路一线、312国道一线和州内环线开发)旅游布局。统筹规划,培育和开发相结合,重点开发赛里木湖草原风情、艾比湖生物多样性景观、怪石峪特色山石、哈日图热格高山林海、新疆北鲵生物科考、温泉地热水疗和阿拉山口边境旅游。加强民族民风民俗旅游博物馆和景点建设,积极挖掘以蒙古族察哈尔“西迁”、吐尔扈特“东归”为主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办好“那达慕”草原节。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管理,规范重点旅游区“农家乐”、“牧家乐”等民俗风情游,提高经营水平。营造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旅游格局,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提高综合接待能力。鼓励支持国内外企业开发旅游业。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加强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旅游景点、线路的宣传力度。**期间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三节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清洁绿化、健身娱乐、公共设施养护、培训等劳动密集性服务业。加强社区物业、文化、体育、卫生、幼教、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开拓社区服务领域,推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满足城镇居民的生活需要。引导和鼓励发展法律、会计、工程咨询、资产评估、拍卖等中介、咨询服务业,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推进住房的商品化、市场化,完善住房二级市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房地产交易机制,促进房地产业规范发展。稳步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稳妥发展民间融资,拓展保险市场,扩大保险业务,做好农村保险业的开拓工作。完善证券、担保行业,发展典当行业。

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积极拓展网上远程教育、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积极推动金农、金保、金税、金企、金卡、金关等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棉纺、制糖、水泥、钢铁、木材加工、乳制品等骨干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信息网络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节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扩大消费

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扩大城镇居民消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拓宽城乡消费领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食品、药品、建材等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诚信意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信用管理机制。

第六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坚持开源节流并举、防汛抗旱并重、兴利除害相结合,抓好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建设内容,搞好大型灌区水利设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积极配合做好艾比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完成阿拉山口供水与生态工程和“七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精河下天吉水库工程建设,完成哈拉吐鲁克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博尔塔拉河、精河、大河沿子河河道治理,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改良草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落实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调动农民投资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逐步建立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用水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农业建设,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灌区农业用水效率。到2010年,新增田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灌溉水利用率由0.47提高到0.53。

第二节加强交通建设,提高运输能力

积极支持精—伊—霍铁路、乌鲁木齐—精河铁路复线建设和口岸换装扩能建设,争取阿拉山口—精河宽轨建设,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努力提高干线公路等级,增加路网密度,全面提高全州的公路通达率,实现州内外路网对接畅通。提高阿拉山口—精河、阿拉山口—博乐—五台公路等级,完成阿拉山口—托里公路建设。争取修建艾比湖环湖公路、洪别林达坂—温泉公路。完成农村村级公路建设任务,实现95%以上的村通公路。加快哈日图热格、怪石峪、精河小海子、呼苏木奇根—萨尔巴斯套森林防火、牧业道路建设。加快乡(镇)以及重点村队客运站(点)建设,改善农牧民出行条件。加强国防公路建设。积极争取建设博乐机场。

第三节加强电力建设

完善电网网架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加快电网网架延伸建设。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升农村电网管理水平。做好农村无电区电力建设。加强工业园的电网建设,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超前便捷优质的服务。提高电力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积极发展水电,力争完成鄂托克赛尔水库电站建设,做好下天吉水库、哈拉吐鲁克水库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第四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道路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加强城镇供排水管网改造,保障供水;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及文化、娱乐、休闲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人居环境标准;加强城市集中供热、燃气供给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博乐市以建成自治州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密集的优势,以改造、完善、提升老城区为主,基础设施先行,稳健“南扩”。精河县以精河河道为中轴,东西连接工业园,以建成北疆的交通枢纽城市为方向,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温泉县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为方向,把县城建设成为边境农业经济区、生态区和旅游区。阿拉山口以建设国际边境口岸城镇为方向,完善、提高城镇功能,进一步提高通关能力。加强乡镇道路、电力、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为目标,加强赛里木湖环境监测、生态与史迹保护、接待服务等设施建设。抓紧抓好小营盘镇、大河沿子镇和哈日布呼镇等重点示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善、人口聚集、经济发展的农村地域性经济中心。城镇建设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把城镇产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合理布局,努力发展加工业、流通业和服务业,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加强电信、通讯、网络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强化实施科教兴博和人才强博战略

第一节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服务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机构合理、机制灵活、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体系。继续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引导企业、农民等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制。鼓励和扶持科技人员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创办科技实体。坚持以引进、推广应用为主,大力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优良品种以及高新技术,着力推广应用共性、关键性和突破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科技创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建设州县乡三级科技培训网,大力实施全民科技素质工程。改进培训方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率,继续深入广泛开展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开展对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广泛开展科技宣传活动,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努力引进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提高自治州科技进步水平。

第二节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调整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州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和95%以上。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到2010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5%。调整学校布局,继续推进民汉合校,基本实现“双语”教学。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推进德育示范、德育达标学校建设。重视幼儿教育,提高幼儿学前教育普及率。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业务培训,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强化学用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技能型短缺应用人才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整合职教资源,办好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州技工学校、州县农广校和县市职业高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切实发挥其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

第三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发挥人才作用、吸引各类人才、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外向型经济管理、工业管理、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和生物、信息网络、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人才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各种实用技术的人才。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加强对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到2010年,实现人才总量和结构上一个新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第四节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

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健康、娱乐方面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对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技术设备装备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继续抓好“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加强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文学艺术创作,为各族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改善现有体育设施,抓好县市体育馆的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体育进社区、学校、厂矿、农村。积极争取“东风工程”支持,办好博尔塔拉报。广播电视事业要丰富节目,多创精品,多创地方节目,提高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文化娱乐性。建立博州人民广播电台,争取开展蒙语电视译制。抓住实施“村村通”、“西新工程”有利时机,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范围,实现农区村队、居民点和大部分牧业点通广播电视。**期间实现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数字化,2010年电视覆盖率达到98%,广播覆盖率达到99%。

继续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农村卫生为重点,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巩固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村队牧区医疗点建设,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向农牧区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力争全州在主要社区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点。进一步加强乡镇(场)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把全州乡镇卫生院建成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的卫生院。全面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覆盖全州农牧民的合作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医疗机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评估、药价公示、合理用药监督等制度,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高度重视传染病、流行病、地方病的防治。依法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发展民族特色医疗、医药。

依法加强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管理。发展档案事业,加强档案馆库建设,保护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

第八章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一节大力开展对外经贸活动

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外经贸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活动,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和进出口加工业,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努力把自治州建成全疆利用境外资源、开辟境外市场最便捷的陆路通道。积极培育“两头在外”型的加工业,引导企业调整进出口货物结构,扩大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皮毛、木材、矿产等资源性原料的进口,扩大本地农副产品、工业产品的出口和外埠商品的增值加工出口。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旅游购物。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建设、开展劳务合作等。鼓励支持符合国家政策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积极鼓励组织农副产品出口。加强和中亚国家的政府间交往,为企业开展外经贸活动搭建平台,做好服务。

第二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依托博乐—精河—阿拉山口新兴经济区,展现优势,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项目先行、合理布局、高位推动、主动招商的原则,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实行多形式、全方位的招商引资,采取综合招商、定向招商、项目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引进强势、知名物流企业、工业企业入驻园区。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的各项优惠政策,简化手续,提高透明度,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完善监督机制,实行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营造迎商、亲商、惠商、安商的招商引资环境。加强利用外资工作,不断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扩大规模。

第九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以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明显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力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治理

实施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稳定入湖水量,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和湿地保护,保持艾比湖水面面积。对博尔塔拉河、精河河、大河沿子河源头区、哈日图热格等重要水源涵养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赛里木湖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禁止一切可能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活动。加强四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争取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哈日图热格森林公园的保护,争取建立怪石峪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生态公益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大力实施以林业建设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

积极实施山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工程。积极实施准噶尔南缘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天然林的恢复和保护,加大封沙育林、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期间,完成平原造林60万亩,山区生态保护林面积1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加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节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加强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总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治理“白色污染”,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耕地,保护草场。大力推广“养殖、种植、改厕、沼气、改肥”于一体的沼气池建设,**期间推广沼气池1万座。

第四节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放在建筑节能、废旧塑料回收、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以及居民节水节电上,强化全社会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意识和风气,推动全社会节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重点扶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鼓励扶持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引导开展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耗等环节建立全过程的节约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

第十章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积极扩大就业

把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发展促进就业、政策扶持就业、职业技术教育和专职培训支撑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就业创业环境,鼓励失业人员多种途径创业就业。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州的就业再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用工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期间实现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

第二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建立覆盖全州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全面建立和规范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数据库,实现个人帐户实帐运行。规范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落实好被雇佣人员社会保险金的缴纳。建立用工单位社会保险金缴纳报告制度和欠缴、未缴用工单位公布制度。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城镇低保资金,规范管理,应保尽保,分类实保,动态化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及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补助办法。建立全州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

第三节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建立和完善解决重点对象、重点问题与普遍救助相结合、制度保障与社会互助相配套、灾害救济与经常性扶助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残疾人生活水平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基本达到和接近当地平均水平。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率有所提高。建立和完善以救灾、紧急救援、生活补助、恢复重建和社会捐助为重点的灾民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经常性捐助、大灾集中捐赠与对口援助相结合的机制。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重视老龄化趋势,努力为老龄人口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第四节建立健全社会预防预警体系,提高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加强公安、消防、卫生、环保、地震、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建立应对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的防制预案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质量建设和治理,确保农产品、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重视公共环境安全。加强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噪声污染、重点污染源安全的监测。加强防洪防汛、气象地震监测预报等防灾抗灾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生产的检查执法力度,减少事故发生。进一步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

第五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加强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管理特点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行流动人口现属住地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和队伍建设,发挥各级计生协会的作用,增强开展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的服务能力。全州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下。

第六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密切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的联系,保证人民依法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提高自治水平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联系群众,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七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深入贯彻依法治州方略,加强地方法规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水平,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深入开展“五·五”普法。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斗争,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和其他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稳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边境管理。**期间跨入“平安地州”行列。

第八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增强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第十一章深化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第一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贯彻执行《公务员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把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为企业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改进市场监管方式,提高调控能力。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体系。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正确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二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善投资、融资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积极实施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投资决策责任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投资信息系统。

第三节积极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努力培植财源,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征税,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乡财县管乡用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加大金融对自治州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社会信用意识,营造诚信、公平的金融环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非公有制经济、特色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个人消费的贷款支持力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现有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加强金融监管,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四节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培育和完善生产资料、人力、技术、房地产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人力市场,完善有利于劳动力流动机制,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权益。进一步培育完善房地产市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土地有偿使用、征地补偿等优惠政策,扩大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放宽征用戈壁、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的审批条件,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为重点,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完善土地、水、电、暖、燃气、服务业等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第五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解放思想,清除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政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实行同等待遇,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以多种形式进入天然气化工、石化、盐化、电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兴办粮油深加工、枸杞和畜牧产品等加工流通企业,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立财政支持资金,以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完善企业组织制度,规范运作。**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新的突破。

第十二章树立兵地“一盘棋”的思想,加快兵地融合经济发展

兵团农五师是自治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治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有着特殊重要作用。兵团农五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结构优化、开放带动、科技兴师和人才强师、优势资源转换、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期间,生产总值以年均12%以上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到22亿元,固定资产累计完成23亿元。加强优质棉、有机番茄、色素菊花、优质良种等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大力发展油脂、电力、热力、塑料制品等工业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区域融合经济发展。地方、兵团农五师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思想,淡化行政、地域界限,加强协调,推进合作,促进兵地融合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在外向型经济、新型工业化、农业经营、城镇建设、名牌、品牌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寻求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拓宽新领域。

第十三章加强党的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顺利实现**时期发展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综合协调,把握自治州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利益。

第二节强化领导体系

建立以州党委为领导核心的**规划实施领导体系。在州党委领导下,州人民政府为规划实施的具体负责机关。规划按年度以州人民政府报告形式分解目标和任务,按内容分解到各县市和行业部门具体实施,切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规划实施领导体系。

第三节建立统筹协调的规划实施体系

围绕规划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法规、行政、财税、统计和干部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为规划实施搭建制度平台。确保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健全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目标方向一致、内容相互协调、措施相互衔接的规划实施体系。

第四节加大财政对公共领域的投资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金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支付倾斜,确保公共财政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项政策之间相互适应和协调。在保证行政事业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支出需要,集中财力,支持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和其他重大项目建设。

第五节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调整

社会发展范文篇7

一、立足城区谋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1200万元,第二产业78亿元,第三产业53.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较上年增长84%;积极发展以财政增收为目标的城区经济,着力拓宽财源增收新领域,全力打造财政增收新亮点,财政收入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幅度,达3.3亿元,在全市各县(区)中率先突破3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6.2%,位居全市各县(区)财政收入首位。

二、打好项目攻坚战,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为积极跟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百工程”建设,年初,我区结合区情确立了浔阳区2005年度重点建设的26个经济社会发展项目,26个项目中有13个经济发展项目,13个社会发展项目,其中经济类项目有9个入选市政府100个重大建设项目行列。为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我区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成立了项目攻坚领导小组和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全区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踪问效和协调、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奖惩机制,我区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果显著:中石化公司100万吨延迟焦化项目、120万吨加氢装置项目已完成年计划的113%,400万吨/年输油管道项目已建成,并顺利通江;远洲国际大酒店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营状况良好;金鑫有色金属公司已投产,产品试销对路;丰源·金庐广场、滨江生态园、浔阳江畔商住楼、丽景·半岛大酒店等项目均已开工并在顺利建设之中。水产品商贸大市场和九江国际工贸物流港项目已进入前期的立项审批、规划申报、可研报告的制作及融资程序;大龙科技、保得科技、德国ALV等项目仍在与投资方保持密切联系之中。我区社会类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人大、政协办公楼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使两套班子多年来办公条件简陋的状况得以改善;金鸡坡街道“村村通”已完成5条道路硬化工程,硬化路面9公里,较好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社区服务大楼、区幼教中心、区少儿活动中心、垃圾中转台与公厕建设等功能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报批工作已完成,部分项目已开工兴建;金鸡坡医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里村建设文明示范村已初见成效。

三、招商引资工作排难而进,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招商引资工作是我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突破口。区委、区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极为重视,通过下发《中共浔阳区委、浔阳区人民政府2005年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招商目标责任制、项目跟踪制和首问责任制等工作机制,全区上下形成了迎难而上抓招商的喜人局面。全年新上内资项目72个,实际进资13.4亿元人民币,其中超亿元项目3个,5000万元—1亿元项目1个,500—5000万元项目48个。新上内资项目中,工业项目7个,实际进资5.79亿元。新批外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外资1508万美元。民营经济是浔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优化投资环境,主攻民营经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是我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年初以来,我区通过在民营企业中启动“诚信工程”,为民营企业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区领导重点帮扶等办法,促进了全区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2005年,全区民营经济总量达10144家,其中个体工商户9820家,较上年净增661家,民营企业290家,较上年净增38家,港澳台、外资企业34家,民营经济纳税2.0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3%。

四、以和谐发展为主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今年我区高扬“和谐、发展”两面旗帜,积极做好“美丽、稳定”两篇文章,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街、社区公共卫生网络和服务功能。白水湖街道和金鸡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倾力打造“全国养老社会示范区”,福利院二期工程爱心楼已开工建设;三是社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开通了居民求助热线8228890,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建立了有效载体,这一开创性做法已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四是强化居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广泛利用社区“三栏一室”,加大科技知识宣传力度,创建湖滨科技宣传示范区,成立社区科技学校,营造社区居民群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五是抓好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全区教育系统积极推行课改实验工作,广泛开展校本教研、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六是进一步加大市容环卫工作的投入。在去年投入2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追加投入200万元用于市容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购买了35辆人力三轮保洁车和35辆人力运输板车,改建公共厕所一座,在城区主干道安装了440个美观耐用的果壳箱,成为浔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区600名环卫工人统一着装上岗,提高了城区市容品位;七是计生工作常抓不懈,低生育水平继续得到稳定。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2‰。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发展范文篇8

二、从维护纳税人利益入手,深入开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为构建投资领域和谐环境服务。投资项目特别是公共领域、环保领域、落后地区和高科技领域的项目,其投入资金全部为国家资金,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不能有半点挥霍与浪费,其运行状况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是,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沈阳市“慕马”大案等腐败案件,个别高官将纳税人的血汗钱据为己有,中饱私囊,与纳税人辛苦经营、依法纳税形成了强烈反差,不和谐因素突显。若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就必须加大对政府投资的审计力度,督促政府部门完善决策机制,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市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预防腐败现象发生,让纳税人的血汗钱掷地有声、投出有果、运营有效。

三、从老百姓基本生活保障入手,深入开展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专项基金审计,为构建社会保障和谐服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压器”,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强有力保障。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金管理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把失业保险基金作为政府可以随意动用的财力,个别失业保险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对基金未严格实行财政专户存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的甚至大量挪用基金,从而影响了基金的安全和及时发放,人为制造了不和谐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就是要从加强基金管理的角度出发,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维护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促进失业保险制度有效运行,为构建社会保障的和谐环境服务。

四、以人为本,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审计,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服务。在现实的生产与生活中,重视生产、轻视环保、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土壤污染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出现了种种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因素。而依法开展环境保护审计,就是要查处相关问题,督促政府部门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提高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消除环保隐患,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深化环境保护审计,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具体工作。通过审计,还公众一个洁净的天空,一个绿色的大地,一条清澈的河流,让公众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生产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五、加强教育资金审计,为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服务。近年来,教育系统乱收费,困难群体子女就学难,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和学校校舍破旧、教具简陋、教师陈欠工资欠发等不和谐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大家都知道,教育公平,能够给政府创造巨额的财政收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每一个公民而言,接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采取的战略措施。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社会困难群体才有了与其他群体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可能。而上述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使得本应有的教育机会失去了,本应有的生产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丧失了。因此,审计中,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查处教育领域中的违纪违规问题,特别是教育乱收费和个别人贪污腐败的问题,督促政府部门完善教育机制,健全制约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社会发展范文篇9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省经历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8.30”攀枝花-会理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实现125**.3亿元,增长9.5%,比计划目标低0.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1.8亿元,同口径增长18.9%,比计划目标高4.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增长13.8%,比计划目标高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增长16.2%,比计划目标高8.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低于5.9%的控制目标。

(一)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

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千方百计抢救群众,抢救被埋人员83988人,收治伤病员400.5万人次,紧急转移、应急安置受灾群众1200余万人。妥善安置因灾新增孤儿、孤老、孤残人员1460人和受伤致残人员5899人,3个月内完成了445.4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过渡安置,9月1日前灾区中小学生全部复课。加强卫生防疫,及时对建筑物废墟等进行环境消毒,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抢修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损毁基础设施,有效保障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严防次生灾害,成功排除唐家山等堰塞湖、震损水库、堤防险情,排查129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及时采取防患措施。强化物资和资金保障,抓好救灾物资的筹集、接收和调配,下拨中央和省级财政各类抗震救灾资金985.5亿元。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43个行业规划,及时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实施办法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开工城乡住房116.6万户、建成57.5万户;启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学校211所、医疗卫生机构189个;开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76个、水利项目862个;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建立协调对接机制,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协调服务工作,已确定援建项目19**个、资金431.1亿元,到位资金134.5亿元,开工项目736个、完工项目179个。抓好港、澳援建工作,组织实施省内对口支援。

(二)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三次产业实现平稳增长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比计划目标低1.5个百分点。稳定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700亿斤,增长3.2%。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油菜籽产量37.9亿斤,增长10%。畜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生猪出栏9020万头,肉类产量181.1亿斤、增长4.3%,水产品总产量26.1亿斤、增长7.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2%。农业产业化经营明显推进,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00多家、增长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万个,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3%左右。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劳务总收入1228亿元,增长14%。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比计划目标高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680亿元,增长12%。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大企业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和“小巨人企业计划”深入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8户。492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91亿元。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4%。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50亿元,增长8.3%,比计划目标低1.7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0.8亿元,增长19.6%,比计划目标高6.6个百分点。旅游业因灾受到较大影响,全省旅游总收入1**1.5亿元,下降10.3%。房地产业在调整中发展,商品房及住宅销售价格涨幅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3000万平方米,下降35%。金融业稳步发展,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661亿元、11163.4亿元,增长33.8%、25.5%。

(三)强力推动项目建设,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1.2亿元,增长29.5%,比计划目标高9.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先启动了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和对灾后恢复重建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的项目;农林牧渔业投资323.9亿元,增长67.3%;工业投资3**0.1亿元,增长27.7%。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交通投资614.8亿元,增长41.2%,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162公里;能源投资838亿元,新增天然气输气干线44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264万千瓦;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5.4亿元,新增有效灌面35万亩、蓄引提能力1.45亿立方米。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省462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615亿元,其中50个重点支持和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90亿元。南渝、邻垫、西攀、攀田4条高速公路建成,**至都江堰快速铁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珙县火电厂一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兰铁路、官地、大岗山、长河坝、泸定水电站和福溪火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

(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加快推进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改革,着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顺利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初见成效。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搭建了“**发展”等省级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已有184个乡和2888个村完成了村级林改任务,累计确权面积1588万亩。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1%。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所有市(州)、县(市、区)实行了部门预算。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博览会,赴18个对口支援省(市)和港、澳特区开展致谢和投资促进活动,川渝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更加深入,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加大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合作,争取到世行、亚行等提供的灾后重建国外优惠紧急贷款12亿美元。全年引进国内省外资金2998.2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增长66.1%。来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2家,新增7家。外贸进出口总额220.4亿美元,增长53.3%,其中出口131.1亿美元,增长52.3%,比计划目标高36.3个百分点。境外投资企业达到138家,新增30家。

(五)狠抓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

着力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战略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00万亩、“三化”草地治理1315万亩、退牧还草580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7平方公里,创建生态示范区8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0.6%。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成功申报若尔盖湿地为国家重要湿地、海子山高原湿地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整理土地139.7万亩,新增耕地17.5万亩。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清理12个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小火电59.5万千瓦、小煤矿产能194万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0.2万吨、炼钢产能8.9万吨、水泥产能365.3万吨。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五大流域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77.7%,提高2.5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1%、75%。17个省控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达到一级标准。初步测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

(六)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501.4亿元,安排拨付富民安康工程资金76.4亿元。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投入资金14.4亿元。新解决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新建和改扩建通村通乡公路2.7万公里,新建沼气池52.2万口,新解决281.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11个县(市、区)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启动300个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全部免除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043.5万城乡学生受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人数达140万人,各级财政资金资助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9万人。

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贫困寄宿制学生总数达37万人,新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2个,“普九”人口覆盖率99.6%。职教攻坚计划有序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4家、达25家,国家支持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5个,4个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授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2个,启动143个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全省23个项目县(市、区)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及时做好婴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对全部患儿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未出现死亡病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8个,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97.1%。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川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4金、3银、5铜的好成绩。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比计划目标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6%,低于5%的控制目标。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33.1万人。8个重灾市(州)共帮助119.1万名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23.4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2.6万人和376.3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增加26.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参保人数500.7万人。185.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助124元,比上年高33元;纳入农村低保351.5万人,人均月补助41元,比上年高18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6141.3万人。对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121.8万人次。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战略部署,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20**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我省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基础较差,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也较大,应对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使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严峻,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突出。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受国际国内环境和我省经济增长周期影响,今年我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上半年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滑,尽快扭转下滑态势,实现止滑提速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二是提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挑战多。灾后恢复重建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任务重、时间紧、资金筹措难、重建物资供应紧,政策措施还需配套完善,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需倍加努力。三是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下滑和地震灾害造成部分企业减产、停产,旅游、房地产等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减弱,省外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十一五”前三年节能降耗欠账较多,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需求使部分落后产能短期内难以退出,完成“十一五”约束性指标的目标任务难度大。

同时,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全面落实灾后重建政策和一大批重建项目的实施,将形成新一轮建设高潮,强力推动经济增长。二是中央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地区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我省加快实施一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有利于我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四是我省是**大省、人口大省,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巨大,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五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减弱,市场“倒逼”机制和政府政策引导叠加的综合效应,将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我省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总的来讲机遇大于挑战。做好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我们在变化的趋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利。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年我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围绕“两个加快”,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实施,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重振震前发展势头,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要求,从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出发,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三步走”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20**年全省GDP增长计划目标按9%安排。

与GDP增长9%的目标相适应,建议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安排如下: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第三产业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出口总额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工作重心是“抓重建、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加大灾后恢复重建、重大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等建设力度,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按照“加快和提前”的要求,围绕住房重建、设施重建、城镇重建、产业重建和生态重建,精心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力推进重建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1、加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优先加快民生项目建设,力争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恢复重建2811所学校,完成90.9%的重建任务;恢复重建1167个医疗卫生机构,完成87.1%的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广播电视站重建,抓好社会福利机构的恢复重建。全面推进异地迁建城镇建设,基本完成就地恢复城镇重建,开工建设748个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至都江堰快速铁路、都汶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开工各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建,完成60万亩受损农田修复、1000座受损水库的维修加固。完成东汽、阿坝铝厂等重点企业重建。加快都江堰、青城山等重点旅游景点景区重建。抓好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强化灾后恢复重建要素保障。统筹用好国家灾后重建基金和对口支援、中央统借统还国外优惠紧急贷款、港澳援建及社会捐赠等各类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和新增国债资金对灾后重建的支持,争取设立灾后重建产业投资基金,抓好灾区住房融资担保租赁等试点,多渠道筹集重建资金。精心组织好水泥、钢材等建设物资的供应运输,努力做好项目开工建设协调工作。

3、落实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用好用足用够国家灾后恢复重建各项政策,完善国家扶持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新机制、新举措,研究提出争取国家支持的新政策、新措施。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的机遇,加大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突出抓好铁路通道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出川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打通省际运输大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达成扩能、襄渝二线、乐巴等铁路,雅西、广巴、绵遂、内遂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成兰、成西、成贵等“7+2”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昭通-攀枝花-丽江、川青、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前期工作。加快广陕、广甘、川黔、达陕、成自泸等高速公路和国道318线改造及国道317、318连接线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打通县、乡断头路。加快**双流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建设,抓好宜宾机场迁建工作,加快阿坝红原、稻城亚丁机场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推进内河航道特别是长江航道整治和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建设泸州、宜宾两个港口大吨位、集装箱码头。

2、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重点推进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瀑布沟等水电站和珙县火电厂建设,开工建设官地、大岗山、长河坝、福溪等电力项目,加快两河口、双江口、煤矿坑口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电网建设改造,全力推进农村电网完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城市电网建设改造,加快超高压、特高压输电工程和骨干电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宣汉、龙岗、罗家寨、通南巴等特大气田的勘探开发,启动川东北-川西输气工程建设,加快筠连、古叙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中型煤矿建设,推进煤矿安全改造、沉陷区的治理工作。积极开发新能源,争取**核电项目纳入国家规划。

3、加强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搞好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项目,加强渠系配套和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二郎庙水库、永定桥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自贡小井沟、会理大海子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向家坝灌区、升钟水库二期、武都引水二期灌区等工程前期工作。

4、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深化银政、银企合作,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发挥“**发展”等融资平台的功能,采用股票、债券、票据、BOT、BT等方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研究提出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方案。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切实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投向,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1、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实施《**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重点抓好水、土、路三大基础工程,整治病险水库931座,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建成通乡公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15000公里。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启动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和新增1000万头出栏生猪生产能力工程,着力建设优质粮油、生猪、特色效益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基地,加快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100亿元龙头企业。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增强带动能力。鼓励企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专业市场。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包装、储藏、保鲜、冷链等环节,发展面向农村的销售渠道、连锁经营网点、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体系。

(四)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1、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加快钒钛稀土、天然气、水电等优势战略资源开发,建设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三江流域水电基地,着力提高产业规模和就地转化水平,形成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型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一汽大众35万辆轿车、东电集团风电、百万千瓦核电常规岛和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二重第三代核电装备技改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风电、核电、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化步伐。加快实施一批富农惠农、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专项,重点抓好食品饮料、中药加工、竹浆造纸和燃料乙醇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民用航空、先进制造、新材料、核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技术进步,推进软件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民用航空四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打造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共享平台。

4、加强产业园区建设。调整优化园区布局,新设和扩建一批省级开发区。加大重点园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园区发展条件,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百亿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德阳、绵阳、广元等循环经济集聚区和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5、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税费减免、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地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制定重点产业振兴规划,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重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再担保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6、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加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重点抓好工业、民用建筑、交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降耗和公共机构节能试点,规划实施一批城镇治污、环境改善项目。强化节能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灾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及节油节电工作。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发挥财税引导与市场推动作用。

(五)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

落实国家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恢复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1、实施旅游业振兴计划。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打造“两湖一山”等新五大精品旅游区,建设地震遗址公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重塑**旅游形象。

2、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会展、咨询、商贸等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和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和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推进**金融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跨区域商业银行。

3、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规模,加快城乡危房改造,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支持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认真落实房地产优惠政策,降低住房交易税收负担,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市场消费。4、努力扩大消费。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组织开展“家电下乡”等活动,对销往农村的商品进行补贴或低价销售,提高农村群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积极发展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消费,扩大社区商业、家政、物业等服务性消费。

(六)积极扩大开放合作

围绕“三向拓展、四层推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促进对外开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商机和政策优势,继续深化大招商活动,紧紧围绕我省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做好项目组织与推介,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更多地投向资源开发、优势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抓住对口援建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实效。

2、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配合国家抓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深化与周边省(市、区)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联合推动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构建泛亚交通物流新体系。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和港、澳特区的联系,务实推进产业互动发展。充分利用并拓展与东盟、新加坡、俄罗斯和南亚、中亚等地区已形成的合作关系,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区域合作。

3、加快发展外经外贸。应对国际市场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稳定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抓好电子信息、重大装备、新材料等出口基地建设,大力支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和农产品、纺织服装、鞋类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境外投资。

(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有利于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1、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抓好德阳、自贡、广元3个市省级试点,在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点环节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权、农民房屋及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探索建立资源开发新机制。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加快推进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转变,逐步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和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开展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6+1”试点,建立水电资源有偿使用补偿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和地方电力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等环保收费改革,探索省内跨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多元化环保节能投入机制。

3、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强社会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争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开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和文化领域改革。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职能,优化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制度。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事业发展支出需求的保障范围,加大对地震灾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扩大政府非税收入改革范围,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收益、收入管理。

5、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落实“三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并联审批机制。进一步扩大省以下地方和企业投资决策权限,规范和优化投资管理程序。继续推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八)着力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八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完成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快寄宿制学校和12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全面推进职教攻坚计划,重点建设68所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省、市10所重点中医院建设,建成45个县级、490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点)。改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加快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省广电中心建设,推进10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2、积极扩大就业。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倡导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大力推动创业促就业。实施百万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大力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加大推进农民工参保力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加强农村敬老院、城市老年福利和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

4、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

社会发展范文篇10

**时期,是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州委、州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战胜多种突发性灾害,加快建设富裕、文明、稳定、祥和的新**,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全面完成了**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全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是自治州历史上发展较快、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开创了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呈现出加快发展、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预计**年全州生产总值325亿元(当年价格,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13.2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7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7.8%。自治州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在全疆保持前列。

——优势资源转换取得明显成效。石油天然气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西气东输工程投入商业运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疆石化基地库尔勒、轮台石油化工园区抓紧建设,天源、东辰、祥瑞等企业建成投产,美克等一批化工项目开工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罗布泊钾盐形成年产8万吨生产规模,金川矿业120万吨煤、益隆5万吨红柱石、金特和钢30万吨炼钢等项目建成投产,菱镁、铜、锌等资源勘探取得进展。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博斯腾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塔河公园、罗布人村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加快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特色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产品形成规模种植,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畜牧业发展年”活动,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五年内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达到23.3%;香梨、葡萄、杏、红枣等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华隆杏酱、乡都酒业、楼兰红枣、红帆生物、大华实业、冠农天府果蔬、芳香科技、博湖苇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察汗乌苏水电站开工建设;开—孔河、迪那河、车尔臣河三大灌区改造项目抓紧实施,西尼尔水库、焉耆水源地、东泵站等一批骨干水利设施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且塔沙漠公路、哈(密)罗(布泊)公路、和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续建和改建了国道314线、218线过境段、315线且若段及一批县乡公路;库尔勒机场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恢复了到乌鲁木齐、且末航线。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移民搬迁等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

——县市、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实现突破,库尉一体化开始启动实施,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塔里木石化工业区、西尼尔工业园“三区合一”规划正在抓紧进行。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极多元”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库尔勒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中心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加快,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新疆香梨股份公司和冠农果茸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税费改革稳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已分别占全州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吸纳就业比重的20%、10.6%和60%。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五年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53个,到位资金79.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11亿美元,年均增长4.1%。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预计**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8元以上,五年平均增长10.7%,年均增收3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五年平均增长9.9%。狠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基本解决了5440户2.3万多名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1610户6364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同时,积极实施“援若”工程,改变了若羌县的落后面貌;全面开展了支援巴音布鲁克区扶贫开发工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州战略加快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应用步伐加快,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应运而生,加大技改投入,企业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棉花高产模式栽培、“小白龙”膜下灌、番茄钵盘育秧、林果丰产技术和农作物良种大面积推广普及,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办学条件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全州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各县市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或民汉合校;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立了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县级医院传染病区、疾控中心建设,先后在六个县市和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群众文化日趋活跃。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8%。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了**体育馆改扩建工程,巴音体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成功举办了庆祝自治州成立50周年活动。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自治州经济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自治州党委和人民政府加快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库尉一体化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必将加快推进自治州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二是自治州资源丰富,拥有许多稀缺、垄断性资源,随着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深入,**作为自治区重要石油化工基地和矿业加工基地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一批大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三是经过建州50多年的发展,自治州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为**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期间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自治州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五是全州上下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环境,全州各族人民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迫切,为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六是长期以来,地方、部队、兵团、中央和自治区驻州单位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共谋**经济社会发展大业,已形成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七是自治州战略地位突出,具有承北启南区位优势,是自治区确定的南疆石油化工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加快发展的重点地区。八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时期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村镇建设落后,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牧民收入差距较大;特色产业规模小,加工程度低,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够,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就业压力大;社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矿山、旅游景区道路建设滞后,农村路网等级有待提高;铁路运力紧张;水资源相对不足,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四是地方、农二师、中央和自治区驻州单位在规划、资源配置、项目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协调和配合。五是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一章**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战略部署以及自治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州为目标,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五个统筹”,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城乡县市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期总体发展思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以库尉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库尔勒南疆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库尔勒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和壮大石化产业、特色矿业、电力、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富民强州步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上取得突破,建设经济强州,把**建成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稳定安全和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主要目标

**时期,紧紧围绕富民强州,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600亿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8.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360亿元,其中地方年均增长20%,累计完成4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26.5亿元。

——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化水平提高;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年均增长52.6%;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76:14。库尔勒建成南疆区域中心城市,小城镇体系初步建成,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

——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水平明显提高,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0%,利用外资不断增加,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各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体质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00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加300元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96%,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0.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第二章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逐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优化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业带集中,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重点加快库尉轮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品种优化工程和推广高产模式栽培、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单产和品质,节本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州棉花面积保持在140万亩,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40公斤以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工业番茄、甜菜、色素辣椒、甘草、麻黄等特色经济作物。加快特色优质林果基地建设,新增香梨20万亩(含农二师5万亩)、葡萄5万亩、红枣10万亩、杏5万亩、其它5万亩,突出特色和品质,在“特”、“新”上下功夫,在产业化上下功夫;加大科技和投入,推广规范化种植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把林果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快牛羊肉、细毛羊等五大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马鹿、牦牛等特色畜牧业;以草定畜,实施退牧还草,天然草场划区轮牧、休牧、禁牧,使巴音布鲁克等高山草原基本实现畜草平衡;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圈舍饲养,扩大人工饲草料种植;继续推进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积极发展水产业,建设博斯腾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基地,满足市场需求。

按照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要求,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和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发展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实施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建立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农产品专业市场2家,发展年交易额在100万元以上、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带动农户达90%以上。

第二节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素质和依靠科技增收的本领。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基础。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增加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使农民从生产资料中获取更多收入。通过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收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带乡,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设农村劳动力市场,制定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平等的政策措施,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基础设施、生态工程等项目建设,切实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力争到2010年,全州农业人口下降6%,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以上,劳动力转移人均增收1000元。

第三节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用地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流转和林地、草地承包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继续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到2010年彻底解决“空壳”村问题。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村级组织和阵地建设,加大村级干部培训力度,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房和在危房中办公问题。

第四节加快农村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投入,全面开展以好班子、好乡风、好居民点、好农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学校、好卫生室、好文化室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广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到2010年,实现干、支、斗渠道全防渗,新增高效节水面积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综合毛灌溉定额下降到580立方米/亩,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率达到85%以上。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现平原区村村通油路、牧区村村通公路,全州县乡柏油化程度达到90%,乡村柏油化程度60%。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近2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使85%的农牧民都能喝上放心水。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力度,力争2010年,全州农村用户沼气覆盖率达20%以上,达到2万户。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开展村庄街道整治,改善乡村面貌;继续实施“光明工程”,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小康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小康安居户数4万户,农村人均住房(砖木、砖混结构)面积达到35平方米。改善牧民住房条件,完成全部牧民定居配套建设。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免收农村学生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积极推进农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配套健全乡村文化站,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设能够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能够促进两个文明加快发展领导班子,积极发展经济,完善村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密切干群关系,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维护农村安定祥和。

第三章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扶优扶强,重点培育和壮大石油石化、矿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自治州工业化整体水平。

第一节做大做强石化工业

全力以赴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加快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实现更多的油气资源在境内加工,促进地方石化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加快建设库尔勒——轮台石化基地,以原油炼化为基础,以天然气综合利用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强势企业开发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将库尔勒、轮台石化工业园建成自治区南疆石化基地的主要支撑点。到2010年,石油石化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占全州GDP的40.8%。

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争**时期规划建设500万吨**国家石油储备库、库鄯500万吨成品油管道改扩建、塔中——且末——若羌天然气长输管道、焉耆盆地天然气长输管道,实现天然气进县城、液化气进农村。

加快库尔勒、轮台石化基地建设。库尔勒石化工业园重点建设和规划:塔里木大化肥45万吨/年合成氨80万吨/年尿素项目,美克公司天然气综合利用一期工程6万吨/年1,4—丁二醇、二期10万吨聚氯乙烯及其它下游产品加工,中石油塔里木炼油厂改造完善项目。

轮台拉依苏石化工业园建设和规划:天源公司100万吨/年沥青改扩建项目、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项目,东辰公司40万吨/年甲醇项目,祥瑞公司20万吨/年溶剂油及5万吨/年戊烷发泡剂项目,凯涟捷石化有限公司1.5万吨/年顺酐项目。同时,加快乙炔、三聚氰氨、聚甲醛、甲醇蛋白、二甲醚、甲胺、醋酸、甲醛等项目准备及前期工作。

第二节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按照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加快中天山——库鲁克塔格、中昆仑——阿尔金山两条成矿带的地质调查与矿产评价,摸清资源家底,力争在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勘探上实现重大突破。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支持,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优势资源风险勘探。根据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储量情况及在国内、国际所处的地位,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重点加大钾盐、红柱石、菱镁矿、蛭石、煤炭、铜、铁、黄金、玉石、石棉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山开采企业和矿产品加工企业。对国内外稀缺、而我州丰富的矿产资源,设定市场准入标准,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和强势企业进行开发。合理布局,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本着采选分离、冶炼集中的原则,将冶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优势。**期末矿业增加值达到27.8亿元,占GDP的4.4%以上,建成自治区重要的矿产加工基地。

重点确保罗布泊钾肥基地完成一期120万吨/年项目,建设二期180万吨/年项目,积极发展盐化工、复合肥生产;金特和钢新增100万吨,达到130万吨/年生产能力,益隆公司红柱石扩能达到20万吨/年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兴地山区的磷矿资源,加快发展磷化肥产业;推进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开发与生产,形成冶金、化肥、盐化工、建材等产业群。

第三节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香梨、葡萄、杏、红枣、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积极推进牛羊肉、奶制品和水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番茄红素、芳香油、杏仁油、罗布麻和鹿制品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形成产业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大技改投入,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造纸、建材、制糖、食品等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时期,力争综合纺锭能力达到100万锭,浆纸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

第四节以库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优化投资环境,聚集生产力要素,加快推进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载体。

集中力量抓好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石化工业园、尉犁西尼尔工业园的规划整合工作,重点发展石化、医药、石油助剂设备加工、矿产加工、纺织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首期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最终形成140平方公里的“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工业园区,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占到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15%以上。打造以美克化工、塔里木大化肥为重点的石化产业;形成一批为石油服务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配套产业;以西尼尔纺织、棉短绒、棉籽为重点的棉花系列加工产业;以金属、非金属矿冶炼加工为重点的高载能产业;以生物保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同时,支持轮台拉依苏、红桥石化工业园、和静铁尔曼重工业园、焉耆工业园、和硕清水河工业园、农二师库西工业园、罗布泊盐化工园等园区建设。

第四章以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服务业

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服务水平,以旅游为重点,推进商贸流通和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

第一节培育壮大旅游业

按照“资源定位,品牌创立,精品选择,关联发展”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及对外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大企业投资旅游开发,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产业。力争到2010年旅游业总人数、总收入分别达到315万人次和17亿元。

重点打造塔里木沙漠胡杨公园、罗布人村寨、巴音布鲁克等一批部级和自治区级旅游区;继续做大做强环博斯腾湖旅游区,提高景区开发质量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推进楼兰—罗布泊、阿尔金山等特种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库尔勒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孔雀河旅游风景带、铁门关等景区建设和民族文化的开发,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充分挖掘各地方、各民族人文、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旅游特色商品、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不断提升旅游层次和文化内涵。

第二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大流通。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库尔勒市物流中心地位,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起点较高的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商贸流通设施,使**成为全疆物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南疆棉花仓储中转交易中心、农资农机物流中心、库尔勒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华凌南疆商贸城和焉耆县光明市场功能,建设集建材、农资、农机、汽车及配件交易的物流园区,构筑连接南北疆、适应库尔勒中心城市发展的现代物流集散地;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实施农村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加快建立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市场体系。

第三节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

加快发展以便民利民为主的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增加金融服务功能,加大对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扩大保险业务。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州外经贸、招商引资信息平台,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咨询、法律、会计等社会中介服务业,规范服务行为。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积极发展资本产权、土地、矿业、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

第五章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着力解决水利、交通等“瓶颈”制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坚持开源节流、防汛抗旱、兴利除害相结合,以满足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节水增效为重点,抓好主要河流规划和开发、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洪灾防治和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突出抓好小尤勒都斯盆地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开都河源头。加强开—孔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加快开都河第二分水枢纽等重点工程建设,做好阿仁萨很托海水库、五一水库、大石门水库、开都河流域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科学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推进“天河工程”,提高巴音布鲁克区和重点农业区的降水量。鼓励开都河流域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缓解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以巴音布鲁克生态修复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开都河、孔雀河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开都河、孔雀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瓦石峡等河流域和博斯腾湖防洪减灾体系和抗旱体系,提高防洪抗旱标准。

第二节以道路建设为重点,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国省道、农村公路及资源路建设,提高高等级路面比例。加快库尔勒——库车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国道315线若羌——依吞布拉克段、315线且末——和田段、216线乌鲁木齐——巴仑台段、217线过境段、218线库尔勒——新源段等道路改建工程建设;加快若羌——罗布泊盐化工基地、哈尔莫墩——察汗乌苏——巴音布鲁克、环博斯腾湖、尉犁墩阔坦乡——喀尔曲尕乡——塔河英巴扎大桥等公路建设。完成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吐鲁番段二线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库尔勒——格尔木、哈密——罗布泊——若羌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库尔勒——尉犁、轮台拉依苏专用线铁路建设。

完善库尔勒机场、且末机场功能,新建塔中机场。开辟乌鲁木齐——塔中航线,增辟库尔勒至周边国家和内地城市及疆内主要城市航线,逐步形成空中立体运输网络。

第三节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电力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发展水电和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火电、风电、太阳能和沼气发电,将**建成全疆重要的支撑电源和绿色能源基地。建成察汗乌苏水电站(3×10.3万千瓦)和柳树沟电站(15万千瓦),启动其它梯级电站前期准备工作。建成投产塔什店火电四期工程(2×13.5万千瓦),做好塔什店火电五期工程(2×30万千瓦)的前期工作。同时,抓好且末、若羌两县燃气电站建设,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和园区自备电源项目建设。争取将全州电网列入自治区**主电网和西北大电网的骨干网架建设,确立库尔勒电网承北启南中枢点和自治区支撑电网地位,做好主电网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全州联网工程。

第四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绿洲人工生态,加强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为主。加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退牧还草工程和牧区水利建设,防治草场退化沙化,涵养水源,确保开都河、车尔臣河等源头生态修复。继续以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荒漠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加快沙漠化防治和治理,构筑绿洲生态屏障,遏制孔雀河下游和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强化绿洲人工生态建设,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主要河流水土保持,加强博斯腾湖水环境治理与湿地保护,进一步改善绿洲生态环境。加快和库高速公路和公铁林、库尔勒新机场、库尉生态林等重点工程性造林建设,扩大绿化覆盖率。加强阿尔金山等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环境实行源头治理,落实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重点完成博湖苇业等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以及医疗固体废物处置的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狠抓水资源节约使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大幅度降低农业灌溉定额,做好企业节水改造和废水回收利用,建设以节水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和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

第六章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第一节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能力,把工作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市场秩序上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从严掌握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按照自治区的部署,稳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依法决策,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财政、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库尔勒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第二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稳妥推进新疆四运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县市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一批成长性好的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实施重组整合。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回头看”工作,解决好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国有农牧园艺场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巴音国资公司、产权交易中心等资产经营机构的投资功能和监管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明确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等相关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增强自治州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实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末,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吸纳就业占全部城镇就业人数均逐年递增。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利税过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

第四节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国内外客商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会展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招商、上门招商。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坚持招大引强,引进强势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和城市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有效利用国内外中长期优惠贷款,加快交通、通讯、能源、房地产、供水等项目建设。争取**期间引入3—5家国内500强企业集团落户**,引进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项目5个以上。

坚持“东联西出”。充分利用亚欧大陆桥,以园区为载体,主动吸引内地企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开辟周边国家市场。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加强香梨、番茄制品、辣椒酱、棉纱等出口行业技术改造,扩大对外贸易。筹建库尔勒新机场内陆口岸,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加强与河北省、友好地州市、内陆沿海发达地区及有实力的企业、财团、商会的联系和信息交流,开展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位的合作。

第七章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统筹发展”的原则,以库尉一体化为龙头,打造核心增长极,全面促进县市统筹协调发展;以城镇为载体,实现城乡统筹;以资源为纽带,实现地方与农二师、石油、铁路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加快库尔勒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先行、建设开发并举,加快推进库尔勒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南扩进程,积极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形成南北互动的开发格局。加快实施库尉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及承载能力。完成孔雀河风景旅游带二期工程建设,建设“白鹭河”,完善城市水系,加强公益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荒山绿化和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努力把库尔勒市建设成为南疆最具活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各县市依据各自的交通区位、资源、文化,准确定位县城功能,加快县城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扩张县域经济总量,发挥辐射聚集效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争取轮台、和静实现撤县建市。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户籍挂钩的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增加城市人口。

第二节统筹县市、城乡协调发展

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持各县市加快发展,成为经济实力突出、产业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经济强县(市)。

库尔勒市:坚持工业强市,加强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和建设石油石化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库尔勒市建成产业聚集、商贸活跃、物流集中、环境优美、人居适宜的区域中心城市。

轮台县:大力发展石油石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矿业,建成集石油石化重镇、“轮南白杏”之乡、生态旅游城为一体的经济强县。

和静县:以矿业和水电开发为主导,大力发展钢铁铸造、矿产、水电、建材和旅游业,改造传统畜牧业,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原生态建设,实现工业强县和生态良好。

焉耆县:加快以葡萄、番茄为主的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矿业开发,实施产业化经营,做好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的文章。

尉犁县:依托库尉一体化建设,加快西尼尔工业园区发展,做大做强棉纺产业,积极推进矿业开发,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和硕县:加快芳香精油和麻黄、甘草制品等医药保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石材、铜锌矿业开发,做大做精金沙滩旅游产业。

博湖县:依托湖泊资源,做强红色产业、水产芦苇业和旅游业、努力建成生态旅游县和水产强县。

且末县:加快玉石、铜等矿业开发,合理开发水土资源,打造绿色且末、生态且末、玉城且末。

若羌县:加快红枣产业发展,强化绿洲生态,狠抓水电交通,开发矿业旅游,富民强县。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发挥重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乡村城镇化。重点建设塔什店、七个星、巴润哈尔莫墩、巴仑台、巴音布鲁克、乌什塔拉、西尼尔、阳霞、轮南、依吞布拉克、罗布泊、塔中等小城镇,建成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小城镇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在巩固和提高援若和支援巴音布鲁克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扶贫力度,加强重点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较差的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阿拉沟乡、克尔古提乡、和硕那音克乡和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乡、若羌县祁曼区等乡镇逐步实行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低收人口的贫困问题。力争完成牧民搬迁2577户、11638人。

第三节支持农二师和驻州单位加快发展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行政和条块分割,大力发展融合型经济,提高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加快发展。

**期间,农二师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达到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收入9000元。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职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重点支持库西工业园和且末新区的开发建设,做强工业。加强水利、交通和团场居民点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团场城镇化步伐,规划建设塔里木市,基本解决饮用水问题,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加强与各油田公司的合作,加快石油、天然气及下游产品共同开发,抓好项目衔接。加大国家“西油西用,西气西用,就地加工,油地双赢”和对油气资源产地予以价格倾斜政策的落实力度,争取将部分石油天然气资源留在自治州境内加工,实现石油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与部队、铁路等驻州单位的联系,融合各方力量,为自治州加快发展服务。

第八章以科技教育为先导,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提高全民素质,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为加快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高新节水、高产栽培模式、节本增效等技术和良种、良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大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焉耆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提高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结合产业培育和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期间争创8—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疆名牌产品和2—3个全国名牌产品。

第二节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调整优化教育布局,重点抓好库尔勒市中小学校的布局和建设,缓解学生就学压力。加强农牧区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造。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到2010年全州90%的县市学校开设“双语”教学。积极实施远程教育,实现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覆盖率100%。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实现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的同步增长。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启动申报师专、医专工作。推广民办公助办学机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到201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6%,其中城市100%,农区98%以上,牧区97%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6.5%,其中城市100%,农牧区95%以上。

第三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素质

大力培养和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建设好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决策咨询研究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妇女人才的培养。健全机制,优化环境,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立足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办好南疆人才市场。整合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加强人才资源开发能力。加大人才交流力度,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流动。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四节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加强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主的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全州8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和设备改造,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村卫生室224个。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疫情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县市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功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行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和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抓好妇女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药品和医疗市场监管。继续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重视蒙、维等民族医药发展,完成州蒙医院搬迁,建成蒙医药制剂中心。到2010年,千人口医疗技术人员达到5.39人、医院病床数4.3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加快文化和广播电视等事业的发展。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完成州博物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建设,各县均建成合格的文化馆和图书馆,各乡镇全部建有一所设施较为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站,配套村文化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挖掘并保护民族文化,积极开发楼兰、“东归”、军垦、马兰、石油文化。积极培育农牧区电影市场,初步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继续实施“村村通”、“西新工程”,实现广播电视进家入户。加强新闻出版监管,规范和净化出版物市场。重视蒙语、维语广播电视和文化作品的创作和译制、出版工作。加强党史方志研究工作、加强档案库馆和信息化建设。

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巴音体育中心和体育馆设施,力争各县均达到“两场、一馆、一室”的标准,全州50%的乡镇建成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

第九章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建设。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救灾救济、扶贫和安全等问题,加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保障体制。

第一节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失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立政策、登记、市场、服务、管理“五统一”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健全乡镇劳动服务机构,搞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服务。

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行工伤和生育保险。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体系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企业和城镇职工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将城郊失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险。扩大社会福利资金来源,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及老年人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城乡弱势群体温饱、住房、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等实际困难。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城镇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5%,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全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残疾人全部实施生活救助。

第二节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自治州地方法规。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强化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坚持依法执政,提高依法治州水平。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评议考核等制度,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科学执政,实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决策机构决定的机制。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证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党风和政风。坚持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创建质量。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推进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建成库尔勒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强各县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成果,抓好**博物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强化信用观念,增强信用意识。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营者信用档案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建设诚信政府。

第三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高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帜,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成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努力促进民族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加强“五观”和“四个认同”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持久地开展军民、警民、兵地、油地、路地共建活动,坚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建设好和硕县那音克“将军楼”等一批国防教育基地。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密防范,坚决打击“三股势力”、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全力打造“平安**”。认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满足巩固国防的需要。

第四节注重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安全

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推进城乡和县市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检查执法力度,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提高安全生产科技管理水平,消除各种隐患。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健全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重点灾害检测预报和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物资储备体系和灾民救助体系,形成“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为一体的社会化救助体系,做好灾后生活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