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机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3:48:23

商业机密

商业机密范文篇1

甲方(员工):

乙方(企业):

鉴于甲方在乙方任职,并获得乙方支付的相应报酬,双方当事人就甲方在任职期间及离职以后保守乙方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订定下列条款共同遵守:

第一条双方确认,甲方在乙方任职期间,因履行职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乙方的物质技术条件、业务信息等产生的发明创造、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有关的知识产权均属于乙方享有。乙方可以在其业务范围内充分自由地利用这些发明创造、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向第三方转让。甲方应当依乙方的要求,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和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包括申请、注册、登记等,协助乙方取得和行使有关的知识产权。

上述发明创造、技术秘密及其他商业秘密,有关的发明权、署名权(依照法律规定应由乙方署名的除外)等精神权利由作为发明人、创作人或开发者的甲方享有,乙方尊重甲方的精神权利并协助甲方行使这些权利。

第二条甲方在乙方任职期间所完成的、与乙方业务相关的发明创造、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甲方主张由其本人享有知识产权的,应当及时向乙方申明。经乙方核实,认为确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甲方享有知识产权,乙方不得在未经甲方明确授权的前提下利用这些成果进行生产、经营,亦不得自行向第三方转让。

甲方没有申明的,推定其属于职务成果,乙方可以使用这些成果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向第三方转让。即使日后证明实际上是非职务成果的,甲方亦不得要求乙方承担任何经济责任。

甲方申明后,乙方对成果的权属有异议的,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通过苏州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

第三条甲方在乙方任职期间,必须遵守乙方规定的任何成文或不成文的保密规章、制度,履行与其工作岗位相应的保密职责。

乙方的保密规章、制度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之处,甲方亦应本着谨慎、诚实的态度,采取任何必要、合理的措施,维护其于任职期间知悉或者持有的任何属于乙方或者虽属于第三方但乙方承诺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以保持其机密性。

第四条除了履行职务的需要之外,甲方承诺,未经乙方同意,不得以泄露、公布、、出版、传授、转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任何第三方(包括按照保密制度的规定不得知悉该项秘密的乙方的其他职员)知悉属于乙方或者虽属于他人但乙方承诺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也不得在履行职务之外使用这些秘密信息。

第五条双方同意,甲方离职之后仍对其在乙方任职期间接触、知悉的属于乙方或者虽属于第三方但乙方承诺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信息,承担如同任职期间一样的保密义务和不擅自使用有关秘密信息的义务,而无论甲方因何种原因离职。

甲方离职后承担保密义务的期限为自离职之日5年内。

甲方认可,乙方在支付甲方的工资报酬时,已考虑了甲方离职后需要承担的保密义务,故而无须在甲方离职时另外支付保密费。

第六条甲方承诺,在为乙方履行职务时,不得擅自使用任何属于他人的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亦不得擅自实施可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若甲方违反上述承诺而导致乙方遭受第三方的侵仅指控时,甲方应当承担乙方为应诉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乙方因此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有权向甲方追偿。上述应诉费用和侵权赔偿可以从甲方的工资报酬中扣除。

第七条甲方在履行职务时,按照乙方的明确要求或者为了完成乙方明确交付的具体工作任务必然导致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若乙方遭受第三方的侵权指控,应诉费用和侵权赔偿不得由甲方承担或部分承担。

第八条甲方承诺,其在乙方任职期间,非经乙方事先同意,不在与乙方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内担任任何职务,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合伙人、董事、监事、经理、人、顾问等等。

第九条甲方因职务上的需要所持有或保管的一切记录着乙方秘密信息的文件、资料、图表、笔记、报告、信件、传真、磁带、磁盘、仪器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载体,均归乙方所有,而无论这些秘密信息有无商业上的价值。

若记录着秘密信息的载体是由甲方自备的,则视为甲方已同意将这些载体物的所有权转让给乙方。乙方应当在甲方返还这些载体时,给予甲方相当于载体本身价值的经济补偿。

第十条甲方应当于离职时,或者于乙方提出请求时,返还全部属于乙方的财物,包括记载着乙方秘密信息的一切载体。

但当记录着秘密信息的栽体是由甲方自备的,且秘密信息可以从载体上消除或复制出来时,可以由乙方将秘密信息复制到乙方享有所有权的其他载体上,并把原载体上的秘密信息消除。此种情况甲方无须将载体返还,乙方也无须给予甲方经济补偿。

第十一条本合同提及的技术秘密,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方案、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方法、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图纸、样品、样机、模型、模具、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相关的函电,等等。

本合同提及的其他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单、行销计划、采购资料、定价政策、财务资料、进货渠道,等等。

第十二条本合同中所称的任职期间,以甲方从乙方领取工资为标志,并以该项工资所代表的工作期间为任职期间。

本合同中所称的离职,以任何一方明确表示解除或辞去聘用关系的时间为准。

甲方拒绝领取工资且停止履行职务的行为,视为提出辞职。

第十三条因本合同而引起的纠纷,如果协商解决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提交苏州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十四条甲方如违反本合同任一条款,应当一次性向乙方支付其年收入30倍的违约金;无论违约金给付与否,乙方均有权不经预告立即解除与甲方的聘用关系。

甲方的违约行为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甲方应当赔偿乙方的损失。违约金不能代替赔偿损失,但可以从损失额中抵扣。

第十五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完成之日起生效。

第十六条本合同如与双方以前的口头或书面协议有抵触,以本合同为准。本合同的修改必须采用双方同意的书面形式。

甲方:

身份证号:

地址:

电话:

年月日乙方:

法定代表:

地址:

商业机密范文篇2

(一)客户名单的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客户名单是权利人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对象的集合体,是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经营信息。对此,我们不难看出,客户名单是一种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经营信息,他应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客户信息。如果客户名单是所有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一般途径简单获取的话,该客户名单就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客户名单,当然也就不涉及商业秘密的问题了。法律意义上的客户名单是指那些与单位已经形成稳定关系,并能与单位保持长期稳定交易关系客户的名单。而公众意义上的客户名单则是指可以随便透漏并不涉及法律保护问题的名单。由此可见法律意义上的客户名单应该是区别与社会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客户名单。

(二)客户名单的本质属性

透过以上的分析可得出,客户名单的内涵应保护以下几点:(1)客户名单应具有保密性,也就是不为大众所知道。它所具有的保密性是将客户名单与“公众信息”区别开来的特点。保密性要求客户名单首先是不为大众所知道,而且是不能公开发表和公开使用的,也就是指禁止随意泄漏的信息。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也说明了“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不为大众所知道”。因此,权利人只有采取保密措施将客户名单控制起来,不让大众所知道,法律才能给与保护。(2)客户名单具有控制性和独占性。客户名单的特殊性就在于信息的持有者为了获取该信息,在付出了必要的社会劳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之后,实际控制了该信息,并具有了独占的法律根据。

二、客户名单司法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利用举证责任分配,明确当事人各方的举证责任

作为客户名单的持有者,应首先明确自己对该客户名单的权利无瑕疵。即原告要证明自己是该客户名单的权利人,通常应该能有所持有的客户名单合法来源的证据以及能证明其是该客户名单实际持有人的其他合法条件的证据,比如其与该客户交易过程的相关合同文书,其与该客户交易过程中的人员证明。此外,原告还应证明被告存在对其持有客户名单权利的侵权行为。包括证明被告使用的客户名单内容与自己的客户名单内容相同;侵害人有获取该名单的条件。对客户名单的构成的举证,价值性、实用性、控制性和独占性是肯定性事实,而秘密性则是否定性事实。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原告应该举证证明价值性和实用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秘密性的证明,原告事实上不能举出否定的证据证明其客户名单未公开。一般此情形下被告往往以原告的客户信息已经公开进行抗辩,所以此处的举证责任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也即将应该举证责任转移给被告。被告证明原告的客户信息从公开渠道是可以轻易获取的则相对比较容易。同时,被告还应当对其客户名单的合法来源承担举证责任,这就从法律上保护了原告对客户名单的持有权利。

(二)平衡原单位、离职员工与新单位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完善离职员工的保密义务与竞业限制义务

保密义务是相对于知道商业秘密的人员,知道商业秘密的人员不管是在任职期间还是离职期间都应该保守秘密,禁止泄漏商业秘密。竞业禁止义务对企业的职工来说是在其任职期间不得兼职于竞争公司的相关业务,在其离职后的一定时期或地区内也不得从事与竞争公司相关的营业活动。保密义务属于法定义务,而竞业禁止义务属于约定义务。

现实中,竞业禁止合同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因为竞业禁止合同对员工在离职后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员工从事某一职业一定年限后,对自己的工作会比较熟悉,若再从事其他工作必然对员工的重新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竞业禁止的方式保护商业秘密实际上与员工的自由选择重新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而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竞业禁止合同中约定给予员工同等价值的补偿,这样,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付出了经济上的代价,员工也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利益风险也可以可以得到了合理的规避。员工的权利也能得到有效保护。此外,在给与职工合理补偿的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1)被限制的员工应该是有机会接触商业秘密的人员;(2)要有可保护的正当利益;(3)其所作出的时间、职业、活动范围等应当合理。由于客户名单相对于其它名单所具有的的易变性等特点,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不与客户联系并发生交易,那么客户必然会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因此,涉及客户名单的竞业禁止期限,应该根据具体的交易性质设定具体的标准。

商业机密范文篇3

当前商业秘密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经营者对商业秘密的认知不足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什么,不是将已经处于公知领域的、事实上无秘密的信息当作自己的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就是由于认识不清而将真正有价值的商业秘密公知于众,甚至还有些企业认为其没有商业秘密。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对商业秘密的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一方面是基于对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认识不足。据调查,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已十分重视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但其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往往局限于专利、商标、版权等传统法律概念,而将同属知识产权范畴的“商业秘密”予以忽视。事实上,虽然我国把保护商业秘密的内容主要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属于经济法范畴,但在国际上,我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后应遵守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把“制止不正当竞争”规定在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一个主要部分)范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应遵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也规定了“未披露信息的保护”。这些都说明,商业秘密归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因此,企业应当尽快认识到这一点,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给予进一步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缺少商业秘密保护的专门立法以及对这方面业务研究的忽视,也是导致这种认知不足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这种认知不足是源于对商业秘密的具体概念认识不足。很多企业经营者没有掌握商业秘密的基本要件和特征,或者将其与其他概念相混淆,从而造成对商业秘密视而不见或未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二)企业经营者的保密意识薄弱、保护措施不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国内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与外企相比仍然比较淡薄,保护措施也相对滞后。这种保密意识的薄弱和保护措施的不力,可能只表现在对某一细节的大意,但往往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A厂的工艺品因工艺精良在市场上获得口碑后,B厂派人前来考察学习,由于A厂没有及时采取保密措施,B厂在考察过程中对工艺品的设计方法、工艺流程等数个重要工序进行了拍照。在这之后,B厂也开始生产同类工艺品,并在市场上与A厂竞争,逐步取得垄断地位,最终导致A厂亏损倒闭。(三)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保密环境日趋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国内企业和团体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公司、大集团在我国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人才的流动也更加频繁。这种日趋复杂的环境使得泄密渠道明显增多,包括:员工跳槽时可能带走原单位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用于新单位或自主创业,与原单位形成竞争关系;在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存在“商业间谍”窃取商业秘密等等,这些都给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四)立法的不甚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立法也相对较晚。从现行立法来看,无论从体系和内容上都还不尽完善。首先,从体系上看,我国尚未制订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虽然多个法律、法规已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作出基本性规定,但其内容比较分散,缺乏完整性和统一性。其次,从内容上看,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导致法条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而且存在一定漏洞,实践中可操作性和保护力度不足。这种立法上的不足使得近年来日益复杂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难以很好地解决。为更好地服务当前市场经济,我国应当认识到当前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根据实际保护需求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

做好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对策

1.(1)秘密性。商业秘密应当是一种不为公众所知悉的信息,它仅限于由权利人所掌握,其他不特定人不能从公开渠道知道这些信息。但这种保密不是绝对的保密,而是相对的保密,权利人也可以向特定人披露商业秘密,只要被告知商业秘密的特定人在特定范围内持续保密,商业秘密将始终保持其秘密性。正是由于商业秘密具有这种特性,才使得其权利人与那些没有掌握商业秘密的竞争者相比,拥有某种优势,赢得更多经济利益,因此,秘密性也是商业秘密的核心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这一特征,正是其别于其他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最显著特征。(2)价值性。商业秘密应当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不能创造价值的未公开信息,法律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企业也不必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价值性正是保护商业秘密的根本原因。这种价值性,可以是实际应用中正在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信息,比如工艺流程、改进方案等,也可以是预测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比如正在研发中的新产品、新配方等等。商业秘密的价值性并不以产生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成本来衡量,而是以使用商业秘密是否会产生的竞争优势来衡量。因此,无论这种信息自身价值如何,只要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就可能构成商业秘密。另外,商业秘密的价值性,还体现在权利人有权通过商业秘密的转让或使用许可获得利润之上。(3)保护性。一般认为,商业秘密应当体现权利人对其进行保护的意思,并通常表现为权利人已经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符合秘密性和价值性两个特征的前提下,只有权利人采取了能够显示其主观保密意图的保密措施,相关信息才能成为法律认可的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对于保护性这一特征,各国的观点稍有不同,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都认为,权利人已经采取保密措施是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但德国和匈牙利则认为,保护性只需要权利人有主观保密意思即可,如果强调只有“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商业信息才能成为商业秘密的话,那么有很多权利人有保密意思但因各种原因未来得及或没有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对此,笔者认为,在判定某个信息是否商业秘密时,如果仅以权利人的保护意思为条件,在司法过程中将较难举证,而采取保密措施作为权利人保护意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加便于作为认定的依据,应当成为判断是否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以上3个基本特征是构成商业秘密缺一不可的条件,企业经营者可据此来界定本企业是否有构成商业秘密的相关信息。另外,与其他知识产权相比,商业秘密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对性。一般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其权利取向的对象是法律空间效率内的任何人,有对抗第三者的效力,具有排他性、专有性、独占性、绝对性,是所有权。而商业秘密是一项相对性的权利,它是在特定的某些人范围内靠“采取保密措施”产生的一种权利。这种前提条件决定了这种权利是在保密范围内相对特定人的一种权利,它不能对抗特定人之外的采用正当手段掌握该秘密的人,没有明显的排他性,不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不是绝对权,是一种相对权。二是保护期限模糊。知识产权中的版权、商标、专利等的保护期都是法定的,而商业秘密的保护期不是法定的,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措施和其他人对此项秘密的公开。一项技术秘密可能由于权利人保密措施得力和技术本身的应用价值而延续很长时间,远远超过专利技术受保护的期限;相应地,也可能由于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不够及时有效,使其遭到泄密而只享有短暂的保护期限。2.商业秘密的具体表现形式基于商业秘密的来源,各国的立法和学说普遍都把商业秘密的范围界定在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我国把商业秘密分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大类。其中技术信息一般是指企业所掌握的使其具有竞争优势的非专利技术,如新产品、工艺程序、配方、图纸、技术改进、检验方法等;经营信息一般是指能在经营管理方面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包括客户情报、管理诀窍、营销策略、货源信息等。为便于实际操作,有些国家、地区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还会对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进行列举。但笔者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形式和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任何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商业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商业秘密。因此,无论法律法规作出怎样的列举,都将无法穷尽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只有真正掌握商业秘密的基本属性,才能审时度势地对商业秘密进行判断,采取适当有效的保护措施。

商业机密范文篇4

公众知情权概述

(一)知情权的概念关于知情权的概念,各国有不同的定义。就我国大陆理论界而言,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是从官方或非官方获知有关情况的权利;狭义的知情权仅指知悉官方有关情况的权利。从内容上讲,知情权包括接受信息的权利和寻求获取信息的权利;后者还包括寻求获取信息而不受公权力妨碍与干涉的权利以及向国家机关请求公开有关信息的权利。(二)知情权的特征1.基础性知情权是其他权利得以正确行使和顺利实现的基础性权利。在私法领域内,公众只有了解了社会生活信息,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状况,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反之,如果公众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就难以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有效履行自己的义务,也难以避免由于不知情而致使自己的权益受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就不知道如何寻求救济,其合法权益也就难以保障。2.广泛性知情权的广泛性主要体现为权利主体的广泛性和权利对象的广泛性。知情权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基本权利,市民社会中的人,没有差别地均享有该项权利。除此之外,各种法人、非法人组织也是知情权的主体。知情权的客体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只要是为有关部门和组织所掌握的、且关乎市民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的信息,都属于知情权的权利对象。3.多重性知情权兼具第一性权利和第二性权利的属性;同时也兼具积极性权利和消极性权利的属性;不仅如此,知情权也同时具有实体性和程序性的属性。4.公益性知情权的受益人是社会全体成员。任何一位公民行使知情权的请求功能的结果是不仅使本人受益,而且全体社会成员也因此获得利益,因为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因为任何一项公共信息的公开而得益。知情权的公益性,强调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知情权制度中的制度。任何公民都可以成为知情权的权利主体,并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即任何一个公民在代表自己行使知情权的同时,也代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商业秘密保护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

首先,商业秘密作为一项无形财产,其持有人在依法享有商业秘密时必定会因地制宜地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措施使信息处于保密状态。否则,商业秘密一旦被公开,其固有的价值将可能会完全或部分丧失。此时必然发生权利人保护商业秘密与公众知情权的冲突。其次,商业秘密的持有人在行使权利时可能会受到他人诸如知情权之类的合法权利的限制,比如在他人通过自行研发、反向工程等合法方式获取该商业秘密或者国家在特殊条件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强制许可他人获得、使用、披露该商业秘密等情况时,原权利人不能以自己拥有某项商业秘密而去阻止他人获得该商业秘密的信息,由此也会产生二者的冲突。

商业秘密保护限制的理论依据

因此作为知识产权之一种的商业秘密权,有必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限制,从而避免不法权利人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滥用权利。商业秘密限制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为:(一)商业秘密权利限制的目的——为了更好的保护商业秘密权利限制的目的不在于削弱和缩小权利,相反在于扩大权利,更好的实现权利。对商业秘密的限制是在不断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与商业秘密的保护并不矛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限制商业秘密的保护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商业秘密。一方面,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进行限制有利于权利冲突的解决。社会中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权利交织在一起,使商业秘密持有人的权利与其他人的权利冲突的可能性必然存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进行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发生,实现商业秘密持有人权利与他人权利的和谐共存。另一方面,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进行限制有利于包括商业秘密权利在内的多种社会价值共同实现。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经济效率,这是与社会的其他价值目标息息相关的。而竞争秩序、社会公平等价值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如果商业秘密持有人的权利不受约束和限制,势必会扰乱社会秩序、违背公平正义。为减少此种不利因素的出现,保证多种社会价值共同实现,限制上商业秘密的保护,禁止持有人权利的滥用是一种方法。由此,商业秘密权利的实现过程是与其权利的限制联系在一起的。限制的目的,仅仅是扩大权利和达成其他价值目标的一种手段。不断限制商业秘密保护的过程,就是商业秘密持有人的权利实现的过程。(二)商业秘密权利限制的法理基础——权利不得滥用理论博登海默认为,任何自由都容易被肆无忌惮的个人和群体所滥用,因此为了社会福利,自由必须受到限制;如果自由不加限制,那么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权利必须受到限制,这对任何权利来说都是通用的。商业秘密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也必然遵循权利不可滥用的原则,如果权利人滥用其商业秘密权,影响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就必然要制约其权利。从法理学的角度讲,一定的权利总是与一定的义务或者责任构成统一体的。对商业秘密权进行限制体现了商业秘密权利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商业秘密权利的限制体现了促进权利人承担确保包含商业秘密的相关产品和信息被公众依法合理接近和利用的社会责任。(三)商业秘密权利限制的价值目标——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商业秘密权利限制体现利益平衡原则,体现了公平和正义的法的价值目标。商业秘密权利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协调各方利益主体的行为,寻求商业秘密权利人与有关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与商业秘密相关的权益中商业秘密的其他主体的利益,尤其是公众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般的社会利益。从利益的角度考察,商业秘密权的限制便是对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垄断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平衡和整合。

商业机密范文篇5

关键词: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护;竞业禁止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特征

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各国虽然对商业秘密的概念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对其基本属性方面规定大体一致。即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秘密性。即不被公众所知悉。商业秘密首先必须是处于秘密状态的信息,不特定人不可能从公开的渠道所获悉,不为公众所知悉,这是商业秘密的首要构成要件和核心特征。

(2)价值性。即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预期的、潜在的经济利益,使得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因掌握商业秘密而保持竞争优势。

(3)实用性。即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商业秘密必须是一种现在或者将来能够应用于生产经营或者对生产经营有用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和经营策略。

(4)管理性。须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

上述四个法律特征,是商业秘密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丧失商业秘密的所有权利。

二、商业秘密的性质

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又称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指的是商业秘密是否是一种权利,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无形财产论。这一观点认为,商业秘密是无形财产,它既不同于有形财产,又不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我国有学者持这一观点。

(2)财产论。英美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承认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权,曾多次判定商业秘密的持有人从转让该项商业秘密的合同中所取得的使用报酬,按财产所得纳税。

(3)债权说。这种观点将商业秘密视为一种债权,认为当事人围绕商业秘密建立的是一种保密关系,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如果违反保密义务就应当向商业秘密所有人承担法律责任。

笔者认为商业秘密是一种既具有无形资产的性质,也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产权的特殊知识产权。

2.1商业秘密财产性具有无形财产权的性质

商业秘密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具有无形财产权的性质,即商业秘密权利人享有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在内的完整权利。

商业秘密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商业秘密具有明显的财产价值,它能够为权利人带来实际的或潜在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商业秘密一旦被他人非法窃取或公开,会直接给权利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另外,商业秘密还可以作为标的进行转让。

2.2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1)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在于:知识产权的客体是具有创造性无形的智力成果。商业秘密与专利、商标权、著作权等传统的知识产权有相同之外,即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其标的都是智力成果,都是无体的,都能够产生和创造出经济价值。

(2)商业秘密又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传统的知识产权有不同之处,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但商业秘密没有时间限制,存续时间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状况,法律无法预先决定;只要未曾泄密,就由权利人享有,受法律保护。

因此,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三、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尽管我国商业秘密立法起步较晚,但速度很快,至今已基本建立了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制度,为企业保护商业秘密提供了法律保障。

3.1《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1993年9月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目前保护商业秘密最具有操作手段的法律。该法对商业秘密的范围和侵犯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都作了较完整的界定。

我国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范围规定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秘密,是指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诀窍或秘密技术、非专利成果、专有技术。实践中,这种技术信息的范围很广泛,诸如各种产品的生产方案、产品设计、工艺流程、配方、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等。只要这种技术信息未公开,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且采取了保密措施均应属技术秘密。经营信息秘密,是指未公开的与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保密资料、情报、计划、方案、方法、程序、客户名单、进货渠道、销售网络、产品价格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第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第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第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此外,“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存在上述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3.2《劳动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当前我国在人员流动中侵犯商业秘密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跳槽”者将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作为重新择业的砝码。为此于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劳动法》第22条和第102条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将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作为劳动合同条款之一。事实上就是由法律直接规定了合理竞业禁止制度。所谓竞业禁止是指在劳动关系中或曾经存在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负有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不得兼职从事与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类似业务的竞争性行为。竞业禁止作为一项禁止性规则,其主要的价值是保护商业秘密。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1997年3月14日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9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和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民法通则》第118条关于侵害其他科技成果的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3.5《律师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由此可见,我国上述单行法律,均从不同侧面对商业秘密保护作了有关规定。

四、完善我国商业秘密立法的建议

4.1我国现行商业秘密保护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已建立了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标志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体系,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与之配套的法律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范围狭窄。

《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限于“经营者”,对于非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属该法调整的范围,实际上员工恰恰是侵害商业秘密的最主要主体,主体范围狭窄,不能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

(2)缺乏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赔偿损失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而不是以被侵权人所遭受的损失为依据。损失应当包括权利人开发商业秘密的成本,因被侵权造成的利润的减少,调查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为诉讼付出的合理费用。这远远大于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润。

(3)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不明确。

商业秘密是何种权属?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定位。

(4)缺乏程序法的保障。

商业秘密主要靠权利人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维护其权利。商业秘密一旦公开,权利人则丧失其占有。如何保证商业秘密在诉讼中不致二度伤害,如举证责任问题,商业秘密的保密审理、保全等基本制度均缺乏明确的规定。

4.2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立法的建议

(1)增设惩罚性赔偿责任。

关于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不论侵权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侵权情节如何,侵权人均只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这是单一的补偿性赔偿金制度。在商业秘密立法方面世界各国多采用补偿性赔偿金与惩罚性赔偿金相结合的制度。在补偿性惩罚金制度下,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范围,只限于补偿受害者所受到的实际损失。在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下,加害人除赔偿受害方的实际损失外还要对其实施处罚,向受害人支付惩罚性赔偿金。其积极作用在于它大大加重了对过错加害人的经济制裁,使加害方体会到实施商业秘密的侵权成本远远高于其所得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其在竞争中严格按市场标准进行商业活动的自觉性,尽可能减少侵权纠纷。公务员之家

(2)完善相关配套法律。

在《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以下条款:(1)对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参加诉讼的人员对诉讼中了解到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扩大知悉范围。(2)关于商业秘密保全问题可规定:在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将给权利人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紧急情势下,权利人应采取查封、扣押商业秘密附着物、颁布禁令、禁止侵权人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等保全措施,并在起诉前或起诉后向人民法院提出保全申请,但权利人须为此提供担保。

在《劳动法》中规定,员工不得在同类企业兼职,离职后也不得在合同限制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使用原企业的商业秘密从事竞争性业务活动。

(3)明确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

综前所述,把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一种民事权利来保护。

除通过立法来保护商业秘密外,笔者还认为作为企业而言也要提高其自身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虽为一些企业所重视,但许多企事业单位仍没有将这个问题摆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尤其是在保密措施方面很薄弱。要加强宣传力度,指导企业规范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王合新.论我国商业秘密的立法完善[J].河北法学,2006,(2).

[2]闫慧峰.我国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规定[J].经济与法,2001,(12).

商业机密范文篇6

【关键词】商业秘密财产权理论合同法理论法律保护

一、现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法保护的不足

1.商业秘密的民法保护理论研究匮乏

法律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法律体系的建立,是法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形成清晰合理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仅可以在规范商业秘密权的法条中找到相关理论的雏形。这不仅使商业秘密在民事法律中的地位难以得到明确,也使得民事法律针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设计相关制度时缺乏理论依据。商业秘密的民事法律保护制度不健全。

笔者认为,商业秘密作为一项有财产权属性的权利,应归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在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中,尽管对无形的智力成果有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但在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中并没有具体详细的相关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此外,司法实践中,当商业秘密受到侵犯时,通常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的着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受到窃取、篡改、假冒等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将商业秘密归属于其他科技成果来适用该条款,以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显然,这种笼统的规定并不利于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二)刑法保护的不足

1.罪名规定过于笼统,罪刑不相适应

从罪名来看,侵犯商业秘密罪在我国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罪名来规定的。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当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多种多样,若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主体身份、犯罪意图、具体侵权方式及社会危害性不加区分,一律定侵犯商业秘密罪,不仅有违罪名设置的基本原则,也有碍于司法实务部门制裁侵犯商业秘密的罪行。而且如此规定其实也是将各种性质、危害性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主体以同一层次的危害性程度平行规定在一起,适用相同的刑罚处罚,这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违反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关于重大损失的规定模糊。

从刑法理论上来看,本罪是结果犯,造成重大损失是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罪的重要构成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然而在我国,认定重大损失的具体标准的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又对商业秘密的价值评估存在较大的弹性,因此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损害的量化工作操作性不强。

(三)竞争法保护的不足

1.侵犯商业秘密的责任主体范围狭窄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盈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很显然,这就把侵权责任主体限制在了经营者的范围,给人民法院在处理非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是否受竞争法保护问题时带来适用法律上的困难。商业秘密保护范围的规定过于原则性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商业秘密的概念及表现形式,但法律所保护的商业秘密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保护范围究竟有多宽,法律并没有作任何详细的规定。其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侵权方式的规定采取完全列举式,这等于将其他侵权方式排除在外。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影响了法律执行的效力,这种立法上的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

二、完善我国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一)完善商业秘密的民法保护

1.理清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

国际上关于商业秘密的民法保护理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财产权理论,即商业秘密权的对世性,任何人不得以非法手段侵犯权利人对商业秘密所享有的绝对权利;合同法理论,即相对人基于双方约定或默示的保密义务而对权利人承担不得非法利用商业秘密的责任;侵权法理论,即是基于合同默示义务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商业秘密权人享有一种特定的对违反法定一般善意义务行为的请求权;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类型的规定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财产权理论和合同法理论。商业秘密权首先作为一项有财产权属性的权利,因此在建立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时应当首选财产权理论。但是由于财产权理论对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要求很高,造成了权利保护范围狭窄和权利人举证较困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采用其他的理论来弥补财产权理论的不足。合同法理论恰好能够满足对一些秘密性较低的保密信息保护的要求,这主要是由合同的相对性所决定的。至此,笔者认为应当形成以财产权理论为主,合同法理论为辅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一套完善的商业秘密民事法律保护制度。明确商业秘密的民事法律地位,扩大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适用范围。

造成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适用范围狭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进而使该法成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承当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因此,有必要通过规范性法律文件明确商业秘密在民事法律中的地位,正式确立商业秘密权。只有这样才能使权利人不仅可以在损害实际发生时请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而且可以在损害即将发生时选择事先救济,请求消除危险;也可以要求侵权人返还记载有商业秘密的有形载体文件、图纸等;还可以根据事先的合同约定直接要求对方支付违约金。

(二)完善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

西方各国均将侵犯商业秘密罪作为类罪加以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将侵犯商业秘密罪分别设立窃取商业秘密罪、泄露商业秘密罪、侵占商业秘密罪和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罪等四个罪名为妥。其次,为实现罪刑相适原则,法律应采取明示的立法方式,依据行为性质不同、主体身份不同和社会危害性不同,要求犯罪人承担不同的刑事法律责任。最后,法律还应通过司法解释明确细化重大损失的规定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公务员之家

(三)完善商业秘密的竞争法保护

就竞争法而然,首先应扩大侵犯商业秘密的责任主体,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发生时,只有将责任主体圈定,才能通过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来维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其次法律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立法时还应采用列举式和概括式的立法模式。例如,对确定什么是商业秘密时,除了相关法律的明文规定外,还可通过商业秘密的四大法律特征来判定是否属于商业秘密;再如,在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判断时,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四类情况外,还可通过当事人自愿作出的约定来判断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辛军.对商业秘密的再研究[J].法学,2002,(6):30-36.

商业机密范文篇7

关键词: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竞业禁止;法律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经营手段以及核心技术已然成为众多企业的立身之本,对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企业是人进行管理和运作的,人力资源具有先天性的流动性,随着人员的流动难免会引起商业机密的流失与外泄,显然对公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商业价值决定商业机密,商业机密反过来促进企业商业价值的提升。市场竞争催生了竞业禁止,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合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企业工作人员滥用商业机密,进而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稳定经济市场。公司法主要针对公司的内外关系、组织机构、活动原则以及程序设立等内容进行成文的法律规定,涵盖公司事务的组织、活动、设立以及解散等诸多方面。而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合同中双方义务与权利进行明确,保障当事人合法的权益,进行稳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而制定的法律。二者都在竞业禁止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竞业禁止的含义

竞业禁止的相关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随后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推广。我国法律体系主要在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对竞业禁止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主要目的是维护企业的基本利益,维持市场经济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一)竞业禁止的基本内容。竞业禁止,也可以称之为竞业回避或者是竞业避让,是一种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员工实施的以保护商业秘密为主要目的法律手段,其法律依据是我国的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具体表现为在劳动关系续存期间以及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之内,用人单位有权限制并且禁止相关员工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就职于其他的竞争单位,有权限制并禁止劳动合同解除后员工就职于与原单位相竞争的企业单位,主要包括不能够在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或者是服务并且存在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业务单位就职,不能够在在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或者是服务并且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单位兼职或者任职,员工也不能够自己生产制造与原就职单位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相同的产品或者经营相同的业务。(二)竞业禁止的主要特征。1.涵盖主体广泛。竞业禁止的主体涵盖十分广泛,竞业禁止可以对所有人实施,任何企业的相关员工都应当遵守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竞业禁止相关法律法规。2.区别于非正当竞争禁止。竞业禁止区别于非正当竞争,竞业禁止是建立在特定条件的基础之上,禁止相关员工做出损害原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的商业行为,而非正当竞争禁止是在所有情况下的对损害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的禁止。3.合理包容。竞业禁止并不是不允许员工进行商业活动,只是规定不可以进行与原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相似的商业行为。(三)竞业禁止的正当性。竞业禁止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于维护企业正当利益以及维持良性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所有的优势都源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合理性。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秘密的重要性由此凸显,竞业禁止成为每个公司都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通常国内以及国外的企业都会以劳动合同条款或者是劳动合同的形式对企业员工的离职进行相关的限制活动,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从而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1.竞业禁止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商业机密的泄露。竞业禁止是实践的产物,是不可替代的商业机密的保护措施与手段。竞业禁止是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关键手段,是在其他防护措施失效时最后的保护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核心技术的发展,而技术掌控在人才的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人才的流动也变得愈加频繁。人才的快速流动,有利于全球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能够显著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随着人才的流动速度逐步提速,因人才流动而引起的商业机密侵权事件也变得越来越多,发生的频率也更加频繁。绝大多数商业机密的泄露都是由于企业内部雇员的原因造成的,且大都多与接触本企业商业机密的高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有关。竞业禁止成为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中坚力量,因此竞业禁止是防止商业机密泄露的关键所在。2.竞业禁止有利于维护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人力资源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技是以人才为依托的,科技对人力资源存在着极其强烈的依赖性。一个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力量就是尖端人才,包括企业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决胜因素,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求办法防止这类人才的跳槽,以此来避免企业利益的损失。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竞业禁止,能够有效维护企业的用工权,防止企业员工的跳槽,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当中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养成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竞业禁止同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通过竞业禁止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以及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所以说,竞业禁止有利于维护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人力资源优势。3.竞业禁止能够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随着我国政府的逐渐放权,在全国各地设立自由贸易区,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我国的市场经济必然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格局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机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当中愈发重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动也变得愈发不可阻挡,这对新时期的竞业禁止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掌握商业机密的员工利用其核心技术作为跳板进入到自己即将跳槽的公司,或者是利用这些商业机密进行自我经营;第二类是企业出于对自身商业利益的追求,通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挖人或者是抢人,以此来实现自己核心技术的扩充。这两类不正当的竞争都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危害了社会公平。我国主要还是依靠竞业禁止的方式来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发生,以此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

三、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中竞业禁止的类型比较

(一)约定的竞业禁止与法定的竞业禁止在约定的竞业禁止当中,法理基础和契约精神联系十分紧密,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都突出了约定的竞业禁止。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者应当承担保守商业机密的义务,企事业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与保密协议的签订对竞业禁止的条款进行规定,并且只有劳动合同完全解除或终止后才可以采取条款中禁止的行为,并且要将月份当作单位将经济补偿向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法具体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之中对有关的商业机密事项进行约定。而法定的竞业禁止指的是源自法律法规的竞业禁止的相关义务,主要是企业董事、经理、管理者以及技术人员竞业禁止的义务规定。(二)常规的商业价值与保护商业机密的竞业禁止常规的竞业禁止指的是企事业单位和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单项合同当中对于员工离职后不得前往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任职或是建立和此单位存在关系的企业的规定。公司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多个商法对竞业禁止的规定一般都是常规性质的,即没有承担保护商业机密的义务。而具有商业机密保护任务的竞业禁止指的是竞业禁止协议需要将商业机密的保护义务放在首位,作为竞业禁止的基础和前提。从本质上来说,只有当商业机密被泄露或被非法利用时,当事人才可以对相关员工的竞业加以禁止,同时鉴定商业机密的程序也十分严谨,不可避免的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这项防护措施是必要的。(三)任职期间的竞业禁止与离职期间的竞业禁止竞业禁止针对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容,根据员工的工作状态可以将竞业禁止分为任职期间的竞业禁止与离职期间的竞业禁止,根据竞业禁止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在职员工的竞业禁止与离职员工的竞业禁止。我国法律对在职员工的竞业禁止有着明确的义务规定,所以在职的竞业禁止皆为法定竞业禁止。我国对于在职的竞业禁止的相关规定大都存在于公司法、劳动合同法、合伙企业法以及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当中,并且把高级管理者、董事以及经理等当成竞业禁止的重点关注对象。

四、公司法与劳动合同法中竞业禁止的差异

(一)适用范围的差异。公司法的竞业禁止的主体是公司,其指的是根据公司法设立于我国境内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而在劳动合同法当中,竞业禁止的主体对用人单位适用,包含民办非企业、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企业法人等,并且还涉及和劳动者具有劳动关系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等。不难看出,劳动合同法的竞业禁止的适用主体较公司法而言更加广泛。(二)法律后果的差异。按照公司法的竞业禁止,一旦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或者董事违反了竞业禁止中的相关规定,企业便可以依法使用归入权,将违法经营所得的利益全部收归企业。在劳动法当中如果违反了竞业禁止里的各项规定,需要按照事先约定的内容支付给用人单位一定数目的违约金。(三)主要目的差异。公司法当中竞业禁止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行使经营权的一方在市场竞争当中滥用职权以谋取私利,公司法的竞业禁止主要设立在行使经营的主体上。而劳动合同法的竞业禁止主要是为了保护企业自身的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五、结语

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均在竞业禁止方面有一定的涉及,但是其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研究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两者关于竞业禁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掌握二者的差异以实现更好的结合运用,逐步推广竞业禁止的适用范围,发挥竞业禁止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的解决市场竞争纠纷,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孟宪泽.科学完善劳动合同中竞业禁止内涵的探讨[J].行政科学论坛,2019(6):44-48.

[2]刘子奇.我国商业秘密保护中的竞业禁止相关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35):71-72.

[3]崔汪卫.竞业禁止制度的域外视角与经验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85-93.

[4]祝磊.论竞业禁止协议在网络环境下的合理性判断标准——美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6):76-78.

商业机密范文篇8

EC以电子形式取代了纸张,那么如何保证这种电子形式的贸易信息的有效性则是开展E的前提。EC作为贸易的一种形式,其信息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个人、企业或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因此,要对网络故障、操作错误、应用程序错误、硬件故障、系统软件错误及计算机病毒所产生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以保证贸易数据在确定的时刻、确定的地点是有效的。

(2)机密性

EC作为贸易的一种手段,其信息直接代表着个人、企业或国家的商业机密。传统的纸面贸易都是通过邮寄封装的信件或通过可靠的通信渠道发送商业报文来达到保守机密的目的。EC是建立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网络环境上的(尤其Internet是更为开放的网络),维护商业机密是EC全面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因此,要预防非法的信息存取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电子商务

(3)完整性

EC简化了贸易过程,减少了人为的干预,同时也带来维护贸易各方商业信息的完整、统一的问题。由于数据输入时的意外差错或欺诈行为,可能导致贸易各方信息的差异。此外,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的丢失、信息重复或信息传送的次序差异也会导致贸易各方信息的不同。贸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将影响到贸易各方的交易和经营策略,保持贸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是EC应用的基础。因此,要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和删除,同时要防止数据传送过程中信息的丢失和重复并保证信息传送次序的统一。

(4)可靠性/不可抵赖性/鉴别

EC可能直接关系到贸易双方的商业交易,如何确定要进行交易的贸易方正是进行交易所期望的贸易方这一问题则是保证EC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传统的纸面贸易中,贸易双方通过在交易合同、契约或贸易单据等书面文件上手写签名或印章来鉴别贸易伙伴,确定合同、契约、单据的可靠性并预防抵赖行为的发生。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纸黑字"。在无纸化的EC方式下,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进行贸易方的鉴别已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在交易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为参与交易的个人、企业或国家提供可靠的标识。

商业机密范文篇9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产品得以大幅提高,“信息爆炸”已经不再仅仅是不可捉摸的名词术语,打开浏览器便可搜寻到数之不尽的信息,又是几乎没有时间浏览。但是这些信息对企业决策有多大帮助呢?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获得有用的信息呢?

竞争性情报才是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每个企业家都会为其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们都会自然地把决策建立在竞争性情报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竞争性情报、如何利用竞争性情报自然成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性情报、企业战略

竞争性情报的获取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意义最为重大,它可以在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生产乃至销售服务各个阶段为企业制定进行商战的策略起到帮助作用,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样道理,可以被竞争对手关注的商业秘密也就成了企业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加强保密的意义甚至比安排获取竞争性情报更为重要。竞争性情报的泄露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样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可能。

竞争性情报便在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刺探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和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都是企业要采取的行为和措施,也是一件细腻的行为。在情报学的研究中,获取情报的手段或防护性措施都是并存的,他们是对等的两个方面。

竞争性情报的这种对等性往往被忽视,因为获取对方情报的任务只需要少数几个人便能完成,而情报保护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行动才能达到效果的。企业如果成立管理竞争性情报的专门部门的话,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授权,在保密企业机密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一、竞争性情报的范畴

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的特征是速度加快,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衰败的速度都在加快,几年的功夫互联网便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美国的雅虎、中国的搜狐等等,而迅速成为昨日黄花的也数不尽数。究其原因与信息流动的速度是极为相关的,特别是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上的迅速跟进,使得“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非常突出地得到映证。

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速度的提升、成功与失败都在迅速放大,竞争性情报也就自然成为广受关注、为企业所青睐的重要活动,成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信息服务者如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也都纷纷借此机会把他们的服务市场化,以体现更好的社会价值。

商场如战场,企业通过获取竞争性情报,获得关于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特别是关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便可以形成更好的定位、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甚至出手收购对方,达到扩张企业的目的。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或服务,并不是建立在盗取企业机密的基础之上的,着眼点更放在企业的长期发展方面,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判断与其他企业建立何种关系中发挥作用。

■关于产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几乎是企业展开竞争的起点,产品方面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不能低估。围绕产品所形成的竞争性情报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任何企业都会关心处于同一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和发展方向。

围绕产品的竞争性情报包括产品的功能、外观、成本、价格、工艺、生命周期等等。其中最为隐蔽的是生产工艺,功能、外观可以通过购买产品的样品来掌握,而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的机密部分,而且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大。

化工、医药、饮料、饲料等产品中的配方则是特别重要的竞争性情报,这些领域的配方试验成本甚为高昂,但得到配方和工艺后,进行模仿的成本却非常低廉。配方便是这些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

产品的市场预测、盈利机会是企业决策所关心的竞争性情报,较之上述内容有更高的战略意义,这些情报的收集成本同样很高,企业的裂解与这些情报的泄露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

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IBM从97年进行战略调整,开始转变成为服务提供商,到目前其顾问服务方面的营业收入已占到整个收入的1/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被企业广泛接受,成重要的发展项目也与服务理念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

于有形的产品不同,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更难于获得,也更难于模仿。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不仅仅存在于条中之中,而更多地存在于整个企业文化之中。服务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长期的培训和熏陶之中。

关注服务方面的竞争性情报,需要对目标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掌握其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的精要,同时还要包括收集其企业理念,从其员工身上的言谈举止中获得需要的情报,从其客户那里投射来的信息也同样重要。

围绕服务所收集到的竞争性情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建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也更为重要。服务的执行者必定是企业所聘用的员工,要获得关于服务的竞争性情报,最好的手段便是对其员工的行为进行跟踪分析。

■关于投资的竞争性情报

企业间的任何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来源是投资,企业的产品、厂房、设备、设计能力都是投资所带来的回报,资本的投入酝酿着竞争优势的增长。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自然是最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而且由于投资、收益及其它财务指标更是企业运行的商业秘密,这些情报的获得更加困难。

企业的投资行为包括产品的升级换代、生产设备的革新改造、生产工艺的优化调整、人力资源的吸纳与变动。这些投资行为中,有些甚至只会体现在企业内部,比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人力资源状况,可能永远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的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在产品方面,自然会采用销售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策略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开发研制的产品便是最为重要的竞争性情报,掌握产品投放市场的先机,或在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都是制胜的关键。

生产设备及工艺方面的投资非常隐蔽,而这两方面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品质保证又影响重大,是非常宝贵的竞争性情报。在引入外资企业、发展私营企业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不可能通过职称调查来判断企业的投入了,人才的竞争策略同时也就成为更受关注的竞争型情报。

二、获得竞争性情报的途径

与商战中的价格战、服务战、品牌战等争夺战一样,竞争性情报也是一种激烈的信息战。有的企业甚至采用谍报工作方法,挑选工业间谍来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其实把工业间谍与竞争性情报的获取等同看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对企业在信息战中取得成功也是一种误导。

雇佣工业间谍的确是获得竞争性情报的一种手段,但那是一种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企业要冒承受法律惩戒的风险。实际上,从企业公开的信息中,也可分析整理出非常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这些可以用到的渠道包括互联网上的资讯、技术交流中的报告、展览会上的表现、市场调查中的数据等等。

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出哪些信息

对企业决策是有价值的,这些信息可能被在哪些场所,哪些媒体上。企业中总是存在一些喜欢炫耀的人,把本来属于商业秘密的事情当成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内容到处宣扬,邀请其他部门同事或合作伙伴参观。这些人也会把本来应该保密的内容,不经意地流露出去。

商战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战争,企业在竞争性情报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和研究不可能与战争中的情报活动相比较。每次战役或战略获胜的只有一方,而企业间的竞争更是长期的行为,打败竞争者需要的是持续发展,所以竞争性情报对最大贡献更在企业的决策支持方面。

■来自互联网的竞争性情报

互联网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容器,已经成为企业扩散自己产品和个人宣泄思想的场所。许多网站还开发出非常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使我们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变得非常方便。

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时效性,速度非常快。把互联网作为竞争性情报的信息源,关键要掌握搜索工具和进行分析整理的手段,上面已经把应该列入竞争性情报的信息作了分析,这里重点讨论搜索工具的使用。

以注册网站为线索的包括新浪、搜狐等,配备了搜寻机器人采集网站信息的有Goolge等,这些搜索引擎所得到信息都是公开与网站上的。利用简单的关键词进行组合,便能找到大量的信息。

Dialogu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一些专业的信息数据库,其内容更为专业,设计企业产品、价格方面的或科技文献的内容更为准确,也成为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询的平台。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是更为有价值的数据来源,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挖掘分析。

■技术交流中的竞争性情报

技术成就的宣扬应该是人的天性,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都喜欢把最新的技术成果作为产品的卖点来宣扬,从市场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但技术交流中,却含有很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内容。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更可能会无意识地把本来应该保密的情报泄露出去。

在技术交流的场合,技术人员往往会忘记为企业保密。这是因为有的企业本来就没有技术保密的指引,有的技术人员需要利用技术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有的技术人员甚至会为自己掌握的技术寻找市场。

利用技术交流会收集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性情报是成本非常低廉的做法,进行适当培训,派出或委托略懂技术的人员参加技术交流会,便可能大有斩获。其实,技术交流会上的新技术,很多都是没有进入市场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影响更甚,其情报价值也就更高。

来自技术交流中的情报主要包括产品的功能设计、工艺方法、材料特性等内容,对于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进行竞争性情报研究或服务,不能忽视这一渠道。

■展览会上的竞争性情报

展览会是企业进行产品比拼的最佳场所,也是竞争性情报的最好来源。展览会上,企业都会将最新的成果拿出来展示,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许多属于竞争性情报的资料也被公布出来。竞争对手的产品状态几乎可以一览无余,只要细心收集所获一定不菲。

利用展览会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非常容易进行。因为参观者甚众,企业不容易分辨参观者的身份,其资料发放也是公开和无限制的,以任何身份几乎都可以获得产品资料,甚至关于产品功能的详细说明书。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注意到在展览会上的保密措施。

当然从展览会上获得的资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整理,甚至跟踪调研。从竞争性情报分析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甚至要对来自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也包括成本估算,技术含量的分析。这些更深入细致的情报研究所得到的报告,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

许多企业都缺乏如何参展的经验,参展人员的反情报意识就更为薄弱了。从展览会上获得产品情报的身份包括客户、记者等等,以分销商的名义拿取资料是更为透彻的做法。展览会可以说是成本最为低廉的竞争性情报来源。

■市场调查中的竞争性情报

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步骤,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些建立了市场部的企业一般都有进行市场调查的行为。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价格定位和渠道定位,是展开销售和制定市场策略的前奏。

利用市场调查获得竞争性情报可以是市场调查的另一个作用,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的产品进行比较更能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策略,对市场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进行同比研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市场调查所得到竞争性情报还可以包括品牌分析、服务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等多方面的资料,通过市场调研来研究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展开产品之外的竞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新发展趋势。

服务和客户满意度两项指标是竞争性情报所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通过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的、调查者抽样安排,便可以很方便地获得相关的情报。利用市场调查展开竞争性情报的研究活动,更好地提升了市场调查在企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竞争性情报与策略联盟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参与者力图获得更多的资源,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包括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资源,形成更为有利的竞争链。现在联盟策略已普遍为企业接受,成长中的小企业有自己的联盟政策,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企业也有联盟策略。

竞争性情报也可以使这些联盟者可以分享的资源,由于竞争性情报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获得竞争性情报需要相当多的投入,且不说直接采用间谍手段的工业间谍的成本,即便从公开的信息中分析出具有价值的竞争性情况也成本不菲。国内最近也开始出现为企业获取市场情报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企业雇佣的“神秘人”,年薪已超过10万。

竞争性情报不仅仅可以由联盟企业拿出来分享,也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联合收集、分析、整理和利用竞争性情报。由于竞争性情报的贡献也在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联盟策略是一脉相承的,联盟企业更有分享竞争性情报的必要。

企业联盟中如果存在竞争倾向,竞争性情报又变得需要特别给予重视,在向合作伙伴公开自己的资源时,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企业机密。

三、保护企业机密

■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

竞争性情报是关乎企业发展的决策性情报,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有多大,相应地保护企业机密的价值就有多大。由于企业的在产品、服务、投资等方面的实际投入比情报挖掘的投入更大,企业机密的保密价值肯定还要超过获取竞争性情报的价值。

获取竞争性情报与保护企业机密是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有许多企业机密如果不为竞争对手掌握,对于其他人来讲是没有什麽价值的,所以也很容易被第三方人员获取,比如客户、顾问公司、媒体的记者、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可能泄漏企业机密给竞争对手的渠道。

企业离职的员工更是企业机密最大泄漏点,他们可能有对企业不满的情绪,根本不会承担为企业保密的义务,而且也特别容易被竞争性情报的收集者作为接近的对象。这些离职的员工手

上甚至拥有企业的核心机密文件,即便其职位非常低,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洁工。

保护企业机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是保密的意识,然后是制度,再者是对制度的检查执行,在有员工离职的情况下,对重要系统中的密码的修订变更等等。当然,也不是说要在企业里成立内务部来监视员工的行为。

■与员工的合作

竞争性情报的传播有两条渠道,公开的新闻、展览会上的展品等是进行竞争性情报的收集对象,另一各方面如果从企业内部获得,其情报更准确更隐蔽。事实上企业员工成为竞争性情报的泄露者并不鲜见,当员工掌握了企业的运作机密,而有对企业不满时,企业的任何保密措施都可能失效。

保护企业机密首先要从员工做起,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指导、保密意识的培训、建立保密制度,甚至签订保密协议。堵住这一漏洞对任何企业都更为重要,在国防、金融、科研机构中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一般的制造型企业可能就不太熟悉这方面的运作。

我们可以假定一般来讲员工会遵守公司的制度,泄密往往是不经意间的事,制定制度、加强培训是请员工为企业保密的首要任务。企业保密制度需要体现在文件管理、样品管理、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中,使员工能不断形成和加强为企业保密的意识。

签订保密协议就更全面的规定了员工在为企业保密方面的责任,保密协议主要规定不得将受管制的文件转播给第三者,不得将样品携带给第三者,不得陈述自己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同时也要规定在出现泄密事件时,员工所要承担的责任。

■与合作伙伴的合作

行业划分导致供应链的形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共同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以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客户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甚至同时竞争者也会结成战略联盟而成为伙伴。

伙伴之间自然存在商业活动,甚至共同投资、整合资源完成技术研究项目,这些合作中都存在大量有价值的竞争性情报,在合作圈外转播的话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对企业发展是一种打击。

商业机密范文篇10

第一章金融工作保密制度

第一条、一切金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金融工作法规,任何人员不得违反;

第二条、涉及国家金融计划、联行密押、金库位置及其保障措施的秘密事项,不得泄露;

第三条、金、银、现钞库存数及调运计划、实施方案、行动路线不得泄露;

第四条、未正式公布的存、贷款利率调整,不得泄露;

第五条、未正式公布的人民币兑换外汇的比价,不得泄露;

第六条、联行密押收发、拆封、保管、必须专人负责、非直接工作人员不得打听密押有关事项;

第七条、项目电报要由专人负责填报管理,非直接工作人员不得查阅,因工作需要必须查阅的,要信用社领导批准;

第八条、不得在无保密措施的计算机、传真机上储存、传递金融工作中的秘密事项;

第九条、信用社工作人员,不得向他人泄露储蓄户的存款金额等存款信息,如需查询时,必须经过授权部门批准;

第十条、凡泄露、窃取和出卖国家金融秘密者,应视其情节轻重,给当事人必要的批评、教育或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保密内容

第十一条、政府类三密文件(绝密、机密、秘密,统称“三密”件)。

第十二条、信用社业务类:

1、发展规划、发展策略、竞争策略等涉秘资料。

2、客户信息(包括存款客户信息,贷款客户、咨询客户、其他客户商业秘密)。

3、密押、印鉴、密码(包括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及业务系统口令,操作员密码等)。

4、未发表的信用社业务资料,如:信贷档案、业务凭证等。

5、注明“三密”的文件,未到公开期限的密件,重要会议纪要、记录,重要会议记录本。

6、电脑重要资料(系统信息开发资料、未公开的各类产品信息、保密的非专利技术和技术信息、竞争性的业务新品种及相关的业务信息、数据信息、应用系统源码等)、软件安装密码、计算机程序和保密技术资料。

7、我社股票分红派息方案。(未公告前)。

8、人事档案材料,未公开的人事安排,招聘资料,员工薪酬,奖励机制、奖励标准,考核情况。

9、未结案的稽核报告、调查材料及谈话录音,群众来信、举报、揭发、控告材料,违纪案件。

10、涉及犯罪嫌疑人洗钱等犯罪方面的信息不得向外透露。

第三章领导干部保密守则

第十三条、不泄露自己知悉的党和国家秘密;

第十四条、不在无保密保障的场所阅办秘密文件、资料;

第十五条、不使用无保密保障的电信通信传输党和国家秘密;

第十六条、不在家属、亲友、熟人和其他无关人员面前谈论党和国家秘密;

第十七条、不在私人通信及公开发表的文章、著述中涉及党和国家秘密;

第十八条、不在社交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特殊情况确需携带的应由本人或指定专人严格保管;

第十九条、不在出国访问、考察等外事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因工作确需携带的,应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第二十条、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经批准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不将阅办完毕的秘密文件.资料私自留存而不及时按规定清退、归档;

第二十二条、不擅自复制或销毁秘密文件、资料。

第四章、员工保密守则

第二十三条、不该说的机密不说。

第二十四条、不该问的机密不问。

第二十五条、不该看的机密不看。

第二十六条、不该摘录的机密不摘录。如有记录,应注意销毁。

第二十七条、不在私人通讯中涉及机密。

第二十八条、不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亲友及其他无关人员面前谈论机密。

第二十九条、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地方存放机密文件、资料。

第三十条、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局传达机密事项。

第三十一条、不携带机密材料回家或游览、参观探亲、访友和出入公共场所。

第五章、档案保密守则

第三十二条、凡因工作需要,在查阅、利用档案时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未经领导批准和档案管理人员同意,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档案材料,不得将档案材料的涉密内容外泄;

第三十三条、未经领导同意或档案人员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档案室,不得在档案室会客、闲谈和进行其他活动;

第三十四条、凡属机密的档案和外单位利用档案,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方可查阅,查阅人员不得将档案内容随意向他人泄露;

第三十五条、档案室门窗必须勤于检查,发现不安全,不保密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整改,确保档案材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