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0:21:12

商业发展

商业发展范文篇1

一、现状

近年来,北京商业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服务城市、服务产业过程中,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仓储设施形成一定规模

**年底商业系统仓储面积768万平方米,广泛分布于市区各地,东、南方向相对集中。多数仓库建设于五、六十年代,自有铁路专用线、库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物流服务设施水平也有所提高,部分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已投资兴建大型物流服务设施,也有企业利用自己原有的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二)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道路网络发达,具备良好的物流体系建设基础

北京市国道“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五环六环“环环相扣”,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9大铁路干线、11条铁路支线、13条联络线组成了全国最大的环形铁路枢纽,是沟通我国东北、西北和中南地区的铁路中枢;首都国际机场通达世界各地,海运毗邻天津港。

――公路运输占据绝对优势,货物流向三分天下

20*年货运总量约为3亿吨,公路约占91.2%,铁路约占8.5%,其它运输方式所占比例约为0.3%。在公路货运方向上,东南方向、京广方向、东北方向平分秋色,占据了总货运量的70%以上。

(三)物流企业迅速增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近两年,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加,20*年注册的物流企业约为150家。商业、交通、邮政等行业的不少企业组建了物流公司,对外开展物流服务。少数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也通过合作等方式进入北京。

北京商业物流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物流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许多仓库设施落后,设备老化,约40%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空白;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存在物流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可能。

二、发展思路

(一)商业物流需求

商业物流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及最终消费者等,随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

1、商业布局的变化对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

“九五”以前,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约有75%主要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地区。随着旧城改造,人口外迁,大型超市主要集中在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城市新开发地区,其数量占超市总数的47.4%;仓储式商场在城市边缘地区布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环路以外占全市总数的80%。商业布局的变化,需要在五环路至六环路附近尽快建设现代化物流设施。

2、商业物流逐步社会化,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

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为加速商品流转、降低采购和分销物流成本,迫切需要提供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

3、新型网络商业的发展,对物流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十五”时期北京商业发展重点的新型网络商业,对物流有着高度依赖性。物流基础设施的水平、物流条件的完备程度,对加快和推进连锁商业网和电子商务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加入WTO将为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机会

目前整个物流体系尚处于初级水平,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对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其尽快提升水平;加入WTO国外企业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产品、技术,同时也带来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20*年,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框架;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商业物流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2、基本指标

――20*年物流成本(仓储费用、库存成本、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年的27%左右降低到20%以下;2010年降低到12%左右。

――20*年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从**年的5%左右提高到10%;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15%。

――20*年通过物流基地处理的物流业务量约为5000万吨;2010年约为7200万吨。

――20*年采用“货架+叉车+托盘”的商业仓库由**年的40%左右提高到70%左右;2010年提高到90%。

――20*年50%的物流企业和10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60%的企业的内部物流信息经由计算机处理;2010年90%的企业用以上手段处理物流信息,100%的企业内部物流信息采用计算机处理。

(三)规划原则

1、适度超前

首都商业物流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应综合考虑近期和远期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流通发展需求和发达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制定物流发展目标,远期以满足加入WTO后吸引外资以及2008年奥运会需求为目标,近期以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的落实与调整以及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为目标,分阶段实施,最终实现远期总目标。

2、分布合理

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地域、规模、行业等方面的分布要满足首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避免物流资源重复配置。

3、功能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广泛应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整合传统储运功能,推动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区的建设,倡导方便用户的物流增值服务。

4、整体优化

通过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布局、功能、业务方向等环节上的优化,在城市总体范围实现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营。

三、规划布局

商业物流以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为核心,物流基地与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共同构成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到2010年计划建成3个大型物流基地、17个物流配送区。

(一)物流基地

1、定位

首都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

2、选址

在房山闫村―丰台王佐、通州马驹桥和顺义天竺3处各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物流基地。

类型:

闫村―王佐物流基地----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京广铁路、京石高速路、107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马驹桥物流基地----公路-海运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天津港、京津塘高速路和城市六环路。

天竺物流基地----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首都机场、101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3、规模

每个物流基地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

4、功能

――内陆口岸功能。可设置海关、卫检、动植物检疫检验机构,为以北京为生产、加工基地或者最终销售市场的制造商、分销商提供储存、保管、运输、加工、货代等服务。

――货物集散功能。接收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到达的货物,并进行分拣、储存,将本市发出货物进行集中,通过直接换装方式向外发运。

――配送功能。通过物流基地内的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对客户的商品配送服务。

――流通加工功能。包括商品的包装整理、加固、换装、改装、条形码印制等。

――商品检验。商品检验与养护等。

――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与分析、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决策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5、设施

规划和建设完善的内部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铁路等有方便的接口。

物流基地中的物流配送中心使用自动化的装卸、搬运、传送和分拣设备。

物流基地建立先进的指挥调度与监控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识别系统、EDI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

建立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物流资源网、设立北京物流运价指数、建立物流资源招投标与拍卖系统等。

在物流基地内建设完善的生活、办公、商品展示等辅助及配套设施。

(二)物流配送区。

1、定位

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枢纽。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厂商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为进行末端配送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物流设施。

2、选址

(1)综合性物流配送区

在朝阳十八里店、半截塔、大兴大庄、海淀杏石口4处各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

(2)专业性物流配送区

在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大红门3处结合现有冷库设施,各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冷链(食品)物流配送区;在朝阳洼里、来广营、楼梓庄、管庄、青年路、百子湾、海淀清河、丰台五里店、久敬庄、昌平马池口等10处结合现有仓库改造各规划建设一个满足不同行业或不同业态要求的专业性物流配送区。

3、规模

每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占地20-50万平方米;每个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占地1―10万平方米。

4、功能

货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个别进出口业务量较大的物流配送区具有口岸功能。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20*年)

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和现代化物流园区标准,重点进行“三地一港”即闫村-王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北京物流港)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加快完善其他物流配送区的功能调整和存量资源的整合。

组建物流开发公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完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闫村―王佐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的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框架。

(二)第二阶段(20*-2010年)

完成规划确定的全部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形成高效、成熟的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政策措施

(一)发展措施

商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应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加强协调和管理,鼓励社会投资参与物流设施建设,引导物流资源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和调整。

1、制定物流现代化推进的技术标准

参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制定物流网络系统内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标准,通过托盘化率、条形码、EDI、GPS、GIS等先进手段应用阶段目标的制定和推行,促进无缝化连接,有效整合物流网络节点,提高物流网络体系的运行效率。

2、公开物流建设指南

根据物流发展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向社会物流建设项目指南,提出有关项目建设规模、数量、功能、现代化水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引导社会投资合理配置。

3、建立物流设施开发运营的招标制度

物流基地及部分重要物流配送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应由物流管理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以确保物流设施的开发和运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水准操作。

4、实施市场化的重组调整

在存量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打破部门所有,倡导原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仓储、运输、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办法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专业物流经营公司和专业冷链(食品)配送公司,促进物流业内部的整合。

5、组建物流开发(或运营)公司

组建物流开发公司,主要负责物流基地的一级开发和后续的招商引资,以专业化的运作,按照国际通行办法,建设、管理、运营物流基地;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全市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嫁接,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技术,提升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配套政策

1、制定物流园区政策

将物流基地与物流配送区明确为物流园区,参照科技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建设物流园区,将其列为城市经济高效率运行的重点设施和政策试验区。优先吸收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流通企业入园。

2、参照执行工业外迁政策,鼓励物流业的区域调整

为避免物流设施分散布局而造成城市土地功能区划混乱,原仓储、运输及批发商业企业按照物流发展规划外迁,应参照《北京市调整经济结构若干配套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允许符合政府引导、积极迁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包括原物流企业、批发商业企业等)享受同工业企业一样的外迁优惠政策。

3、鼓励外资进入

在国家开放政策允许条件下,适时减少外商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开发的限制,鼓励世界著名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在物流技术、管理模式、服务体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北京市展开合作,确保北京市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开发和运营。

4、安排“物流发展资金”

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作为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益性,所需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参照日本物流发展“助成金”制度,今后5年内,由商业结构调整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物流发展资金”,专项用于符合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开发建设的贴息或担保。

商业发展范文篇2

一、现状与形势

(一)商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商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商业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商业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比**年增长81%。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0亿元,比**年净增29.45亿元。实现税收1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24%。全市国有、股份、集体、民营、合资等各类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数量由**年的3.4万个发展到20**年的5.7万个,餐饮网点数量由**年的5,298个增加到20**年的12,662个。商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市影响力强、牵动作用明显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之一。

2.内引外联力度加大,商业国际化色彩渐浓。商业引进内外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先后与美国肯德基、荷兰普尔斯玛特、马来西亚百盛、北京西单、陕西世纪金花、广州天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开设了肯德基专卖店、诺玛特购物中心、友好百盛购物中心、汇特-西单购物中心、世纪金花、红山新世纪广场等商业设施,提高了**商业的整体水平。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口岸为依托,不断扩大进出口业务,**年至20**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8.97亿美元。

3.商业集团不断壮大,区域影响力逐步增强。商业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资产重组、企业购并等多种方式,先后组建了友好、华凌、天地、德汇、宏景、广汇等一批在全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强企业集团,商业的吸纳、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友好集团的成功上市,增强了融资功能,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4.现代营销方式迅速发展,商业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商业营销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大型综合超市、连锁店、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多种新型流通业态在**市商业中有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有连锁经营总店26个,门店数132个,销售额达到12亿元,比20**年增长1.36倍。总、总经销、集采分销等现代营销方式和手段得到普遍运用,使传统的营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对中山路、二道桥、解放路、人民路、黄河路、友好路等主要干道的改造,促进了商业网点设施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使初具规模或正在发展的以中山路为轴心的**城市商业中心区,以火车南站地区、二道桥地区、小西门地区、北京路铁路新村地区、西虹路华凌市场地区和友好路地区为集聚点的六大商业圈和十二条特色商业(专业)街商业形象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5.市场建设取得进展,具有口岸城市特征的批发体系日益完善。**市的市场建设进一步突出了口岸城市的特征。1992年,**市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0年间,**建起了6个口岸,其融入城市之中、共享城市资源的口岸产业链特点,使市场建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年以来用于商品市场建设的投资接近100亿元。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180个,年成交额270多亿元,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市场个数由**年的19个增加到目前的28个。围绕**经济圈的建设,大批发市场群正在沿线摆开,通过对现有分散、规模小的市场重新整合,重点建设和发展完善了华凌国际商城、边疆商贸城、二道桥民族特色购物市场、广汇美居物流园、宏大赛博特汽车城、亚中机电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功能齐全、辐射面广、有特色的大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已成为周边国家旅游购物的重要集散地。

综合分析我市商业的发展状况,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与实现建设国际商贸城的目标,与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

一是商业布局有待完善。**商业在城市中心区比较繁荣,城乡结合部、城镇和新兴居民小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内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疏密还不平衡;区级商贸中心还没有形成规模,进入社区的便民商业发展缓慢。

二是商业业态发展不平衡。传统百货业仍占主体,新型业态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业态发展不平衡,现代营销技术的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批发业萎缩,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现代批发业的建设、发展滞后,规模化水平不高,制约着商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是现代物流配送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种物流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市仅有少数几个商贸企业建立了物流配送公司,社会物流企业也仅有几家,且规模不大,与**这个交通运输条件良好、仓储能力较强的口岸城市还不相称。

四是商业宏观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涉及商业的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存在交叉,不可避免地影响管理效能的提高;地方性商业法制建设滞后,对社会商业的管理缺乏力度和调控手段。商业各主管部门仅负责制定本系统发展规划,各规划之间缺乏相互衔接。

(二)面临形势。

今后几年,我市商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商业必须抓住机遇,才能加快发展。

1.体制环境有利于商业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约束型和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和需求约束型转变,这就决定了商业也必将逐渐从社会生产的末端产业升位为先导性产业,并不断得到强化。这就为我市商业支柱产业地位的稳固加强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

2.消费环境有利于商业发展。从消费政策方面分析,国家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这为商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环境。从社会购买力方面分析,到20**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1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00元以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将促进社会购买力持续增强。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来分析,目前的消费品市场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预期等因素影响还远未饱和,消费者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实用性、个性化消费才刚刚开始。因此,尽管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会愈演愈烈,但商品消费仍将会与不断提高的住房消费、保险消费、教育消费、医药保健消费、娱乐消费等保持同步增长。同时,**经济圈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城市功能提升有利于商业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作为国际商贸城的地位将日益突出,正在成为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的目标迈进。伴随这一过程,**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优势将转化为商务优势、贸易优势,为**带来更多的购物、休闲、旅游、洽谈的商机,形成越来越大的商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集散功能的提升。

4.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商业发展。按照WTO协议规划,我国将在入世后的3~5年内基本放开外商投资流通企业地域和数量限制,取消对商品分销的经营限制。因此,外资商贸企业将通过直接投资、合资合作与企业并购等各种方式加快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发达地区投资者也纷纷抢占西部大开发先机,这对于我市这样刚刚开始经历与外资商业、国内发达地区商业同场竞技“洗礼”的城市来说,一方面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会从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商业的新一轮发展与繁荣,促进我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使用外资,应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重新整合现有商业资源,改变目前内贸与外贸的相互分割、分散发展状况,进而推动我市商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入世、西部大开发和东联西出也为**商业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为外贸企业、内贸企业走出本土,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目标,努力把口岸优势和环境优势转化为商业的发展优势,按照大力发展民营商业、适度发展外资商业、创新发展现代商业、积极发展便民商业的总体思路,推进全市商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各种所有制商业的共同竞争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把**商业建成以国内外商品的展示、洽谈、订货为主的交易中心;面向**经济圈、全疆及周边国家地区,以吞吐功能为主的商品集散中心;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购物中心;与国内外联网、高效便捷的商业信息中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商业为人服务的功能,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作为商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统筹规划的原则。体现商业规模设施、行业分布、业态布局、极具地域特点的网点设置的合理性,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结构合理的原则。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与专业相结合,避免贪大求多、过分集聚和重复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4.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体现多功能、层次化、多样化商业,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随着特色消费的变化,提供特色服务功能,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提高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5.适度超前的原则。体现流通的先导功能。以满足预期消费需求,有适度的前瞻性和发展后劲。

三、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使我市商品流通行业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初步形成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流通体系,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跨越,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内地发达城市的流通水平。今后几年我市流通行业的发展目标是:

---流通总规模年平均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年达到305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年增长77%。

---做大做强商业龙头企业

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向流通业积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品牌为载体,资产为纽带,开展资产重组和业务联合,做强做大3~5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主业突出、管理科学、对全市商业经济具有更强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形成10个左右对市场有重大影响的**名店。

---连锁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构建起以3~4家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公司,以这些公司为龙头,以采购、配送、信息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形成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力争3~5年间,连锁经营企业店铺总数达到500个,年销售额达到45亿元左右,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高到30%左右。全市的连锁经营系列增加到45个左右。

---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

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中心任务,在现有180个各类交易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提升、整合,形成一批有产业支撑和带动力的集边贸旅游购物一体的辐射全疆及周边国家的大型专业交易市场,一批辐射周边城区的专、精、特专业市场,一批满足广大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专业市场。

---现代物流业初具规模

大型连锁企业建立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配送中心,统一采购、配送比重分别达到100%和80%。通过重点培育建设发展13家专业化、社会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形成**市西北部、西部、北部、南部及城市第二公共中心等5个现代化水平较高、服务功能较为完备、辐射全疆及周边省份和国家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继续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形成一批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到20**年,大型商业企业、连锁企业、物流企业及50%的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基本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

(二)主要任务

1.围绕共建**经济圈,建设多级现代商业服务网络。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北扩、东延西进的方针,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按照“充实提高市级商业中心区、集中建设两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培育发展区域商业中心、配套建设社区商贸服务中心和中心集镇商贸区及完善专业街(区)服务功能”进行功能布局,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层次商业的协同效应,基本形成以市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业副中心为核心,以各城(区)商业中心为辅撑,以一批完善配套的社区商业中心和集镇商贸区为基础的商贸网络框架。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内大、中型商业零售项目的建设,引导商业要素资源向周边地区及市(县)配置,避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缩小城市之间、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商业发展的差距,促进**经济圈各城市商业协调发展。

充实提高市级商业中心区。逐步形成以长江路与友好路、新华南北路、北门与解放路、中山路的“三纵一横”市级商业中心区格局。重点是充实和完善商业区经营服务功能,将传统、民族特色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增强繁荣繁华气息,形成面向国内外游客的现代化市级商业中心。

按照工业园区的建设特点,集中建设头屯河区、东山区两个市级商业副中心。要按业态规范和基本要求,商业网点建设要改变现有的网点零星分散,规模、集聚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高起点、高品位构筑空间布局、设置业态结构。开设不同规模的超市以及适度规模的大型百货店;开设一批颇具档次的专卖店、专业店;适度发展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休闲网点,完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严格限制开设经营雷同、低档次的各类综合性网点,形成与工业园区相协调的现代化市级商业副中心。

培育发展区域商业中心区。区域性商业中心以服务于本区域居民消费为主,兼有一定的集聚辐射功能,基本商业面积7~10万平方米,服务人口10~15万。要结合本区域特点,科学规划,注重特色,发挥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商业特色的优势,扩大专业特色经营规模,形成规模适中、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域以大众消费为主体的区域商业中心。

配套建设社区商贸服务中心和中心集镇商贸区。要依靠各方力量,吸引多元资本,创新建设思路,在全市人口居住密集区、住宅新区、开发区等,重点发展多点式、分散型便民利民商业网点。特别要加强农贸市场替代业态生鲜超市的建设,以及购物、餐饮、药品零售、休闲等便民设施建设。同时,围绕达坂城、水西沟、板房沟旅游型小镇和安宁渠、三坪、五一等工业型小镇的建设,不断完善为农产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和配套旅游业的商业设施建设,导入新型业态,繁荣农村商业,推进城乡一体化。

完善专业街(区)服务功能。要按照特色突出、功能齐全,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市主要干道两侧的商业门面,达到店店有精品、街街有特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塑造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形象。制定符合商圈和特色街发展实际的指导意见,重点对中山路商业休闲一条街和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进行调整定位和改造提高,进一步发挥传统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商业特色的优势。中山路商业一条街以满足市内外中高档消费为主,突出中高档的大众化商品和精品、名品、新品经营,形成繁华高档现代的中山路。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重点发展民族特色餐饮、旅店、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等旅游服务商业,突出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风味文化色彩,形成民族风情浓郁的二道桥。

2.加快发展新型业态,构筑现代零售体系。

一是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今后要适当控制百货店业态的发展,着力发展连锁等其他新型业态。到20**年,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使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店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凡是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实行集中管理和专营专卖制度的行业都要积极采取加盟、特许、联营、配送等多种方式发展连锁业态,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二是积极发展与完善便民商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根据零售商业发展趋势,按照既要现代化、又要便民化的方针,以中等收入家庭为目标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体商品,从目前的以超市、百货连锁企业为主,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等多业态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市实际的现代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结合改造、提升传统大型百货店,推进传统百货店引进多种经营,包括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不同业种,提倡多功能和“一站式购物”,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并逐步适当向现代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转型和功能创新。拓展服务领域,由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如会展、租赁、维修、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提高商业设施利用率。网点比较集中的区域,要大力提倡适度竞争,“错位”经营,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恶性竞争,发挥各自特色,实行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共同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三是加强“龙头”批发市场的培育和扶持,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其向第三方物流转变。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原则,扩大辐射范围,建立新型的专业经营批发体系。鼓励、支持在全市现有180个各类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以**市市场专项规划为依据,在此规划基础上,通过改造提升和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引导已形成的16个大中型特色批发市场向大型边贸旅游购物中心交易市场发展,做大做强一批辐射全疆及周边国家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此奠定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地位。抓住自治区加快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七城市共建**经济圈的有利时机,从区域经济整体利益出发,通过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的批发交易市场,如再生资源、旧货交易、期货交易、粮油、民族特色产品等,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优势发挥,形成既满足周边城区生产、生活需要,又带动各地区共同发展的龙头批发市场。同时,通过对北园春、凌庆、韶荣三大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的改造扩建,以及喀什东路百汇园农副批发市场、泰利达活畜交易综合市场和宣仁墩牛羊肉屠宰批发综合交易市场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新建落成,逐步形成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辅之以华凌集团、天康畜牧技术公司为龙头,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畜禽市场,仓房沟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等,在服务全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城区及全疆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要大力发展商品市场,一方面已经形成商圈的群体性小商品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及出租摊位经营的“商贸城”等市场开办单位,要改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目前单纯的招商引资、物业管理、出租摊位方式转变到集团化经营方式。鼓励市场开办单位推行商品质量先行负责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组建不同类型的市场联合体,实行规范管理、统一经营,推进流通现代化、信息化。同时发展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互促、互补、配套发展的格局。

3.积极培育区域性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配送。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水平,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配送服务,扩大社会配送比重。二是充分发挥**市的地缘、交通优势,通过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仓储、运输、商业网络等物流资源,特别是与仓储企业和运输业改组、改造相结合,加快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建设各类面向不同区域的物流基地,抢先把**市建设成为直接服务于全疆,辐射中亚及周边国家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三是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国内外产品生产、仓储、分销、政策优势,吸引国际资本,发展面向中亚的物流集散基地。当前,通过重点建设发展广汇美居物流园、宏大赛博特汽车城、亚中机电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北园春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北站地区大型生产资料集散中心等现代物流配送业项目,重点培育以**市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西北部、以北站铁路货场为中心的西部、以文光车站为中心的北部、以**市火车南站为中心的南部和在城市第二公共中心的高新开发区等五个面向域内外的物流基地,最终形成以**市为中心,以铁路、机场、口岸和高速公路枢纽等地或附近为节点,辐射全疆及周边省份和国家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4.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商业外向型发展步伐。

对外开放是**商业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要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全方位、多层次扩大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商业利用外资领域,在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领域,全面引进外资,发展合资合作项目。在招商引资中要做到“三个并重”,即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增量引资和存量引资并重、投资与贸易并重。积极引导我市商业企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商业公司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促进我市及疆内优质产品进入国际连锁销售网络,带动我市和全疆新型工业化进程,达到“双赢”效果。按照做强主业、多元发展的方针,鼓励友好集团等优势企业实施东联西出战略,向疆内和周边国家、地区开拓辐射,输出资本和管理,形成经营规模大、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商贸流通集团企业。

5.大力发展会展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会展场馆。吸引国际和全国性的各种大型展览会、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在**举行。精心策划不同主题的会展活动,注重整体包装促销,培育区域性、全国性以至国际性品牌展会。大力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整合会展资源,延长会展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研究和抓住旅游经济、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蕴藏的商机,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各类名优特色菜肴和小吃的经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现代管理体制。

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WTO规划的较为健全的行业政策法规体系,实现依法治商,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为保证商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按照国际惯例和发展指导原则,在借鉴内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配套实施《**市设立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制度的办法》,加强对网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市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市商业零售业态规范》、《**市商业服务质量规范》等商业规范标准,防止盲目发展、恶性竞争和服务滞后。

(二)扩大开放,开展东西合作,拓宽发展空间。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国家颁布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制定更加宽松的优惠政策,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特别是东部民营企业,包括资金、品牌、理念和管理技术,参与我市商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东西合作,推进**商业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业态和优秀经营者集中,建立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的东西分工与合作体系。

(三)大力培育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与国际运行规则相衔接的协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行业自律、为政府提供决策资询等方面的作用。

(四)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打造国际商贸城的发展框架。

按照“提升三产”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目标,重点完成华凌二期工程、广汇物流园、宏大赛博特汽车城、亚中机电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北园春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北站地区大型生产资料集散中心、新怡发中润物流博览中心、百商五交化物流中心、华凌现代化屠宰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项目、天成汽车超市、佳安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商业新一轮发展的支点。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路子,提高**商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

技术创新是商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商业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今后要实现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率。企业内部要建立和完善MIS系统,全面实现电脑网络化。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实现有形网络与无形网络的对接。我市开展电子商务试点,一是在连锁企业中进行探索。二是在粮食、棉花、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中建立期货交易系统。三是在钢材、电子、医药、建材等行业中,采取传统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试点。

培育高素质商业人才队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对商业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到20**年,对大中型商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普遍进行一次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到20**年,企业高级技工达到30%以上。适应未来商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大力推进现代商业文化建设,丰富商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要坚持以德兴商。要以建立商业服务规范为依托,形成商业诚信服务体系为主的商业诚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不断完善提高现代商业服务水平,营造现代商业理念,塑造**商业的良好形象。

(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区(县)及各部门的协调,为推动商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加快我市商业的发展,必须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建立健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责任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对于非公有企业,一律不搞差别标准、歧视待遇。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颁布行业法规、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信息等方式,对商业结构给予宏观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为商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商业发展范文篇3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银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赢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行业之间、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1):56-59.

商业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商业小额信贷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

我国于2005年5月开始在山西、内蒙古等五省(区)进行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截至目前,在五省(区)共成立了7家小额信贷公司。小额信贷公司在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实现了自身盈利,迈出了小额信贷走向商业化重要一步。

相关概念释义

小额信贷,一般是指专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从小额信贷在国际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来看,商业化小额信贷组织方式是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商业性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就是说将严重依赖补贴运作的小额信贷转化为在商业基础上进行运作和管理的小额信贷机构,并将其作为规范化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商业化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是指小额信贷组织从所提供的信贷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从而可以独立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从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内涵上看,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少应保证以下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组织的可持续性,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中人员稳定,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较高;运作的可持续性,商业化小额信贷项目的业务覆盖范围广,机构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风险评估等运作能力,收入可以完全弥补其操作成本;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的全部收入可以覆盖其贷款损失、资金成本、财务费用、管理成本以及通货膨胀和扩展所需要的资金。

商业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从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出发,遵循评价指标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同体系内指标的相容性、各评价指标的相对独立性等原则,借鉴小额信贷财务可持续性评价的CAMEL体系建立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各级指标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指标的可行性、可测性及代表性,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在表1中,一级指标集U={U1,U2,U3},二级指标集:U1={u11,u12,u13},U2={u21,u22,u23},U3={u31,u32,u33,u34,u35,u36,u37},且UiIUj=φ(i≠j;i,j=1,2,3)。

由于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既包含定量指标也包含定性指标,其中定性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进行量化处理,然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本文在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保证了权重设定的科学、合理性。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综合出总的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由因素集、权重集、评语集和模糊关系运算等构成。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因素集

因素集是一个由评价指标组成的集合,即由表1中的评价指标所组成的集合:U,U1,U2,U3,其中U称为总目标因素集,U1,U2,U3,称为子目标因素集。

(二)建立权重集

权重用于描述各指标相对于上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如对各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ai(i=1,2,3),且满足ai≥0,∑ai=1,则由各权重ai组成U上的一个模糊集合A,集合A称为权重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的基本思想是由专家对处于同一子集中的各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成对进行比较,通过评价指标两两成对的重要性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然后采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值的方法确定权重,最后需要对上述判断的逻辑性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在对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评估中采用五个等级,评语集为: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采用等差打分法可将评语集V转换成分数集:F={100,80,60,40,20}。

(四)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语集中元素的隶属度,称为单因素模糊评价。在对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过程中,可采用德尔菲法或其他统计方法对各二级指标其对各评语等级的隶属度进行综合考察,建立相应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i=(rijk)m×n(i=1,2,3;j=l1,l2,Lli,k=1,2,3,4,5),rijk这里的表示第i个二级指标集中的第j个评价指标对评语集中的第r个评语的隶属度。可见,评价矩阵Ri(i=1,2,3)是模糊映射Ui→V所形成的模糊矩阵。

(五)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各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从底层开始,逐级上推,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本文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二级指标体系,因此需要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在计算出了各层级的权重集和单因素评价矩阵后,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评判。具体合成算法是:B=AoR=(b1,b2,Lbn),这里符号“o”表示广义的合成运算,采用不同的运算算子即可得到不同的模型;若∑bi≠1,则需采用归一化处理B?(b?,b?,Lb抧),其中,B?bi/∑bi,(i=1,2,L,n)。本文选用M(∧,∨)模型对商业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合成算子M(∧,∨)中“∧”表示两数中取值较小者,即a∧b=min(a,b),“∨”表示两数中取值较大者,即a∨b=max(a,b)。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本文邀请了15位专家对某商业小额信贷机构的各级指标进行评判,得到子目标因素集U1,U2,U3所对应的评价矩阵如下: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设定,计算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集分别为:

A=(0.254,0.307,0.439),A1=(0.253,0.476,0.271),A2=(0.368,0.303,0.329),A3=(0.102,0.106,0.158,0.171,0.147,0.209,0.107)。

由权重集和评价矩阵,计算各子目标因素集所对应的综合评价向量:

Bi=Ai*Ri,(i=1,2,3),结果如下:

B1=(0.2048,0.2219,0.3686,0.2048,0)

B2=(0.1253,0.2749,0.2924,0.3074,0)

B3=(0.1784,0.2033,0.2485,0.2485,0.1213)

计算出了各子目标因素集所对应的综合评价向量,便可计算该机构的综合评价向量,

根据综合评价向量B及分数集F,计算出该机构最终评价得分:

Z=B×F?0.1706×100+0.2290×80+0.2436×60+0.2558×40+0.1010×20=62.25

商业发展范文篇5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大举措,建设购物之都是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上游地区购物之都,有利于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为经济中心建设开辟新路径;有利于充分发挥“五个建设的效应,增强资源集聚辐射功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由“生产型”城市向“生产与消费并重型”城市转变;有利于增加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市商贸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商业大都市雏形显现,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为建设上游地区购物之都打下了良好基础。市是中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国家规划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便捷的交通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发〔〕3号文件对建设上游地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战略定位,为加快建设上游地区购物之都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激活扩大本地购物消费为基础,以吸引集聚外来购物消费为重点,以大商圈、大市场、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着力优化购物消费环境,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延伸购物消费链条,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把建设成为上游地区购物消费亮点最多、链条最长、环境最优、服务最好、拉动最大的购物之都。重点围绕六大功能,加快购物之都建设。一是消费购物功能。做到商品丰富,业态齐全,设施完善,服务优质,充分满足居家购物、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娱乐购物、网络购物需要。二是国际贸易功能。加快建设各类现货市场、交易所、采购中心、配送中心、会展中心,大力发展国际国内贸易,形成上游地区的生产采购中心。三是品牌集聚功能。大力建设高品质商务楼宇,引进高能级企业机构,构筑总部经济高地;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顶级品牌,成为上游地区世界高端品牌聚集地。四是时尚引领功能。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汇集国际国内流行商品,成为上游地区时尚商品聚集地。五是信息集散功能。汇聚商品消费、货物供应、价格变化、市场变化、政策影响等各方面信息,成为上游地区购物消费信息中心。六是价格形成功能。以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中远期电子交易所等为载体,影响周边地区价格制定,逐渐成为上游地区商品价格形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建设购物之都总体分两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12年——打基础、建平台、扩规模,快速发展阶段。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市场交易额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进出口达到450亿美元,引进外资达到80亿美元;零售商业设施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年均新增100万平方米以上;外来购物消费占比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国际一线品牌达到50个以上。培育社零总额超100亿元的商圈6—8个,其中超300亿元的2个;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商贸企业达到8—1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1家;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的批发市场(交易城)达到13个,其中超200亿元的3个;市级以上商业特色街(城)达到30条(个);为上游地区“购物之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2013—2015年——提升品质、提高品位、丰富内涵、提档升级,初步成型阶段。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0亿元以上;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6000亿元以上;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0亿元;进出口达到1000亿美元,引进外资达到160亿美元;外来购物消费占比超过35%,国际一线品牌达到60个以上。社零总额超500亿元的商圈达到2个;年销售额超800亿元的商贸企业1家;年交易额超500亿元的批发市场(交易城)1个。基本形成功能配套、名店云集、名品荟萃、对外辐射作用明显的上游地区购物之都框架,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购物消费乐园。到2020年,建成市场规模庞大、商品丰富齐全、消费环境优越、聚集能力较强、辐射范围广泛、都市魅力彰显、在国际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内陆国际贸易中心和上游地区购物之都。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基础平台布局和建设。

按照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集中力量打造大商圈、培育大市场、实施大项目,加快基础平台建设并优化布局,构建购物之都框架。

1.大力发展城市商圈。坚持“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的理念,把都市商圈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业态优化、设施先进、配套完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化都市购物消费中心。着力提升解放碑、观音桥、三峡广场、南坪、杨家坪都市成熟商圈档次,优化形象,强化功能,凸显特色,提高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建设江北嘴、渝北两路、大渡口城区、巴南李家沱、北碚城南、西永、茶园、礼嘉—悦来等新兴商圈。有序发展城市新区新兴组团商圈、主题商圈,培育发展北部新区商贸商务核心区。顺应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接轨国际采购与高端购物消费。在北部新区布局“国际品牌村”、世界名车4S店集群等高端零售业态;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布局国际品牌区域配送管理中心、跨国企业采购中心、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适当超前规划,高起点打造万州第二大城市商圈,建设完善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商圈,形成区域性传递辐射节点。积极发展区县(自治县)商圈,统一规划,预留空间,分步实施,把区县(自治县)商圈建设成为各区县(自治县)的商务商贸核心区和形象展示区。

2.科学布局商品市场。以建设“西南大市场”为目标,坚持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多元发展。在市场体系上,重点建设中国西部进出口商品集散地、东部商品西进集散地、生产资料集散地、特色工业品集散地,中国西部农贸城、工贸城、汽贸城、家居装饰城、纺织服装城等商贸城,培育一批1000亿元级、100亿元级的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商品交易城和综合批发市场。在市场布局上,加大现有市场资源的整合力度,逐步将主城内环以内的批发市场向外环周边转移;加强新建市场的宏观调控,与产业园区、物流基地、交通枢纽相结合,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在市场功能上,强化资源集聚和辐射,使加快成为上游地区各类商品资源的交易中心、价格发现中心、结算中心、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新建、改扩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菜市场,通过2—3年努力,基本实现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城区标准化菜市场全覆盖。

3.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改造提升与新建打造相结合,专业特色街与综合特色街相结合,突出特色,强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服务功能,集中打造一批地方特色浓郁、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业特色街(城)。合理配置社区商业设施和业态业种,结合旧城改造,推进旧城区社区商业建设,优化布局,调整业态,提档升级。完善新建社区商业设施配套,高起点建设社区商业中心。支持品牌企业进社区发展,培育示范企业、商业示范社区、社区示范超市和社区示范经营网点。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体系建设及其网点管理,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电子支付网络,促进农村商贸网点“一网多用”。

(二)加强主体培育与业态优化。

1.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有效扩张,做大做强。扶持商社集团等我市100强商贸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商贸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经营主业突出、管理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完善中小商贸企业信贷支持、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改善中小商贸企业经营环境,引导鼓励中小商贸企业加快发展。

2.引导培育消费主体。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信贷、租赁等新型消费方式,推进网上购物等新型购物方式,逐步降低银行刷卡费率,推行电子支付、电子结算和交割方式,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挖掘培育本地消费主体。加强城市形象宣传与营销,发展城际旅游,发展都市旅游购物,大力吸引外来消费。

3.加强品牌引进与培育。改善经营环境,注重都市形态打造,增强城市吸引力。建设高品质商务楼宇、国际品牌村、名品名店一条街等高端商务商贸设施,实施高层次服务配套,完善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引进激励政策,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发展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顶级品牌专卖店、精品店、品牌专柜,汇聚国内外一线品牌。加强创意设计、品牌包装、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培育壮大本土自主品牌,发展地方特色品牌。

4.加强业态优化。运用连锁经营方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培育一批大型商贸连锁龙头企业。加快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发展面向大商圈、大市场、大企业、电子商务、鲜活农产品的三方专业和综合物流配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企业供应链系统,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零售、批发交易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现代购物中心、24小时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探索发展拍卖、竞买、直销、电视购物、邮购、自动售货等新型销售方式。积极推动连锁经营规范化、现代物流集约化、电子商务社会化和新型业态多元化发展,提升购物之都现代化水平。

5.加强外贸主体和产业培育。大力培育外贸出口企业,到2012年,出口上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0家,到2015年,出口上亿美元的企业达到15家。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到2012年,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离岸业务突破25亿美元,到2015年,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离岸业务突破60亿美元。

(三)强化产业支撑与联动。

大力发展旅游业、会展业、餐饮住宿业、休闲娱乐业、文化创意业五大协同产业,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夯实购物之都建设的产业基础。

1.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独具魅力的国际大都市,按照“一心两带”(中国西部旅游集散中心、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总体布局,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全面开展系列旅游主题年活动,着力打造三峡、山水都市、温泉之都、大足石刻、画廊和天生三硚六大旅游精品。积极推进工业旅游、商务会展、休闲度假、购物娱乐旅游,培育旅游消费热点。通过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旅游购物消费快速增长。

2.做大做强会展业。加快建设悦来西部国际会展城,拓展完善南坪会展中心,开发建设鱼嘴国际会议论坛地,形成会展经济发展平台。以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为导向,申办一批世界级、部级展会,创办一批具有特色的会展,提升一批知名展会,扩大一批节庆活动,走出去发展一批特色展会,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会展经济体系,拉动会展购物消费。

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大型文化基础设施作用,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艺术、影视等高品位消费,拉动文化创意消费。引进和培育各类研发、设计中心,加强工业设计,利用设计塑造品牌,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时尚设计师、专业时尚评论家,建设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类创意产业基地,培育时尚文化消费圈,打造时尚之都。

4.巩固发展餐饮住宿业。建设以美食街(城)为主要载体,高档饭店(酒店)商务型餐饮,都市商圈综合配套型餐饮,“两江四岸”滨江文化、城市景观型餐饮,民俗古迹、风景名胜区生态文化型餐饮等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餐饮美食体系。加强以宾馆、饭店为主体的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饭店、宾馆的规模和档次。重点发展核心商圈五星级、高品质饭店,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经济型、商务型酒店,满足各层次消费需求。

5.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业。加强休闲娱乐与购物消费资源整合,形成一批购物消费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购物休闲娱乐中心。加快商业中心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提升休闲娱乐硬件设施和服务品质。鼓励娱乐、保健、运动等行业自主创新,丰富休闲娱乐内容,增强文化性,提高品味,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娱乐购物消费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购物之都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城乡建委、市外经贸委、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文化广电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等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委。领导小组职责:研究制定购物之都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解决购物之都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购物之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配合抓好各项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围绕全市统一规划,做好本地区的商贸流通工作,大力推动购物之都建设。

(二)加强规划管理。

坚持“规划超前”、“规划先行”原则,加强商业网点建设的规划管理,市、区县(自治县)商贸主管部门要作为规划委员会成员,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工作,合理布局、预留商业发展空间。全市各级政府要将购物之都规划涉及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对达到一定规模(都市区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区县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应征求当地商务主管部门意见。市、区县(自治县)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商圈内商业业态的控制和管理。开展立法调研,适时制定《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

(三)加强环境营造。

加快建设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兴商活动。推进商业文化建设,提升品味,丰富购物之都文化内涵。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各类商业人才的引进、教育、培训,与国际接轨,整体提升购物消费服务水平。完善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购物消费环境。加强都市文明建设,培育市民文明风尚。以“五个”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购物之都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四)加强政策支持。

对纳入购物之都建设规划的重大项目,在工商、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一是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供地,农产品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二是对每年竣工投入使用的购物之都重大建设项目,经申报审核,给予适当贷款贴息支持。三是对实行招商制的商品交易市场房产税的征收,凡业主参与了市场经营管理的,维持原从价计征方式不变。四是凡首次在开设国际一线品牌专卖店的,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五是对引进的世界500强中商贸流通企业事业部或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及高层次人才,符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的通知》(渝府发〔〕58号)规定的,按规定享受政策优惠。对跨国公司以投资性公司、管理性公司或具有总部性质的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生产性企业等形式在市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的,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商业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防范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险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开始逐步凸显,这样才能够切实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养老保险制度落实的物质基础更是要在基金支付方面具备强有力的保障,但是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情况尤为明显,为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带来了风险。要想有效解决支付风险问题,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相关部门必须将风险分析当中获得的信息作为优化防范措施的依据。

一、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分析

养老保险基金是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的物质保障,但是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风险问题正在逐步加剧,从而影响到了我国养老保险工作的持续推进,难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供良好保障。为了更好地应对基金支付方面的风险,首要环节就是要立足实际分析实际工作当中出现的风险因素,从而为风险防范措施的提出提供重要依据。第一,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征缴存在较大的困难。大量城市在养老保险基金方面没有实现应收尽收以及应保尽保,为基金扩面征缴工作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也进一步加大了基金支付方面的风险。第二,养老保险待遇支付策略有待健全,难以有效把控基金的合理支出。养老保险的待遇支付水平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趋势,而这就会给基金支付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导致基金支出扩大,从而带来入不敷出的风险。第三,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无法落实保值增值的目标。在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融资方面没有加大研究力度,投融资的渠道较为狭窄,从而无法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以及基金风险抵抗能力提升的目标。第四,国家在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方面的制度有待健全,需要在立法方面加大力度,进而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工作。

二、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防范措施

(一)强力推进扩面征缴。做好养老保险基金扩面征缴的工作是防范基金支付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在具体工作当中必须把控好以下几个工作环节:第一,提高对缴费基数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源头着手把控好扩面基金征缴的关卡。同时需要对缴费基数的申报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审核,提升参保登记和申报率,通过把握源头来防范支付风险。第二,扩大养老保险实地稽核面,除了要在书面稽核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之外,还需要对重点行业和缴费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稽核,如果发现信息不实的问题需要积极展开实地稽核,并给出相关惩处。第三,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从而保障征缴率和清欠率。(二)有效控制基金支出。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方面存在着策略实施不当的问题,这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逐步扩大,主要表现在:调高养老金;新的养老金计发方法在实际推进当中拥有巨大的阻力;企业和机关单位等在养老金计发方面有着政策上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互相攀比的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量逐步扩大,带来了极大的支付压力。而解决这一问题时,建议对目前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策略进行有效改革,可以考虑把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延长;将职工退休后的余年十年进行延长;考虑到男女职工在养老金领取年限方面的差异;提高养老保险金标准的灵活性,落实缴费激励机制。(三)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着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方面的风险和困难,这给我国社保体系的稳定持续推进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而养老保险基金的不合理利用问题是影响基金支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所以要积极拓宽基金的投资和融资渠道,保障资金的保值升值,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付压力。第一,加强对先进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力度,对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行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有效控制财政支持资金的支出金额和比例安排;将部分国有资产收入转入到养老保险基金体系当中;发行社会保障的特种债券。第二,科学有效地对基金进行有效运营,开辟基金的投资和融资新渠道,并做好多元投资的优化组合工作,提升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四)完善基金支付制度。我国在立法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需要在立法和制度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积极推动社会保险专门法律的出台,有效改变立法滞后的问题,加快立法步伐,确保社保基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营,确保社保工作的执行当中具备完善的法律根据。第二,构建和落实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评估制度,全方位地把握支付风险,提升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质量。在风险评估制度的落实当中,及时发现基金支付当中的风险隐患,解决基金支付和运营管理的问题。

三、结语

我国特别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但是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方面存在着诸多风险,同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从而影响到了基金的有效支付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对此,有关部门必须客观分析基金支付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范策略和制度。

【参考文献】

[1]梁冬,岳浩永,徐文全.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35-39.

商业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进行

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不仅仅能够进行金融服务以及金融工具的提供,而且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资源的良好配置,促进资源整合,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当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优化自身的服务,不断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发展过程中,推动资源得到更合理地配置,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调研可知,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环境绩效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而商业银行要想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离不开绿色金融的,而大力进行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推动商业银行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更好地进行信贷规模以及信贷结构的调整,有助于其更好地进行商机的把握,推动其进军更加优质的项目、企业以及行业,促进自身长期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随着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环保发展,环保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这推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进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与空间。商业银行大力实行绿色信贷,能够更深化地降低资源消耗、推动环境污染的有力降低,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坏账”“死账”“呆账”的困扰,促进其经营绩效的有效提升。

3.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社会效益的快速提升

随着环保发展的不断深化,公众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民众以及政府对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提出了新的社会责任要求。因此过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有效采用金融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善,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为自身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基础。同时,从社会财富增加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积极进行绿色金融的有效发展,能够促进就业环境的合理改善,推动就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人们物质财富的有效提升,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缺失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的绿色环保号召,我国商业银行对自身的业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优化,比如采用贷款利息降低、积极房贷等措施,推动了绿色环保项目的有力进行,但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大范围内的环保事业通常是利润较低,并且还有很多是短期内没有回报的项目,这就和当前我国地区政府有效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是相背离的,所以商业银行对绿色贷款的所得利益是存在一定争议的。并且还有很多商业银行认为在进行绿色环保项目发展和考虑的同时无法推动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无法实现绿色贷款业务指标的有效完成。

2.绿色金融法治以及市场体系等方面的文件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现有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并不完善,其中存在结构性的问题,比如整体性的经济结构呈现老化单一的现象,并且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往往只有银行信贷的形式,从融资方式方面来看,也具有较强的单一性,通常是只有流动资产和项目,这就体现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缺乏合理性。就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绿色信贷,其他方面的绿色金融产品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使其缺乏竞争性,并且加之我国监管部门没有依据绿色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科学的环境监管体系,这就使得绿色金融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发展形势较为严峻。

3.缺乏健全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

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往往不注重员工的激励,因此无法根据机构的实际发展需求构建健全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在对员工进行奖励的时候,往往是采用一些物质奖励的形式,比如银行在对管理人员进行奖励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分层、给予假日、旅游奖励等形式进行奖励,通常会忽视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这就使得员工无法及时体会自身的工作价值,不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绿色金融背景下要想推动商业银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构建规范化、科学化的解决对策,使得各项措施都能够得到落实。具体来说,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建立合理规范的绿色信贷政策沟通机制

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各个相关部门相关联的信息交流机制,推动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与商业银行共同进行信息的分享,使得双方甚至多方能够实现信息的流通,这就能够推动商业银行合理运用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加强融资企业的审查与分析。为了推动这一沟通机制得到更加合理地构建,我国的环保部门应当推动环保信息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构建绿色金融信息服务的平台,以便更好地促进银行绿色贷款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信息。

2.做好不良贷款内控制度的完善和优化

绿色金融发展的背景下,要想推动商业银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应当对其绿色信贷进行全面的管理,合理进行不良贷款的控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管控体系,使得该方面的风险得以有效降低。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做好贷款方面的审核,在贷款之前应当对借款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地审核,尤其是针对其历史金融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其实际贷款资格进行有效地核对,做好贷款风险的分析。在贷款实施以后,还应当对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跟踪,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能够依据规定按时还款,如果发现其存在较大的还款风险,那么应当及时进行合同的终止,并采取相对应的挽救措施,合理进行风险的控制,使得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3.推动绿色信贷产品的不断创新

当前我国绿色贷款业务方面的产品具有单一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合理进行信贷产品的创新,使得自身能够依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合理进行产品的开发,促进节能环保项目得以更好地实施。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做好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依据节能环保的理念合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自身能够在规范化、科学化体系的约束下更好地开展业务。其次,商业银行应当依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合理进行营销战略以及产品种类的制定,并将目标客户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合理进行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做好绿色金融方面人才的大力培养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时期,其发展的时间不长,并且所涉及的业务较浅,整体发展形势单一,该方面的专业化人才还处于欠缺的状态。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认识到该方面的问题,并做好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推动绿色金融队伍的有效构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做好岗前培训机制的构建,积极为员工进行该方面内容的培训,使得员工能够掌握较多的绿色金融方面专业化知识。还应当鼓励绿色金融部门有效进行该专业人才的吸纳,合理进行人才的锻炼,尽量培养出环保法律知识健全又熟悉金融业务的员工,促进自身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结束语

绿色金融背景下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顺应时展趋势的,也是推动商业银行发展与我国环保目标相接近的重要举措,只有做好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情况的分析,找出其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合理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应对才能够为其健康持续发展作基础。因此一方面需要我国政府加强该方面的引导和鼓励,另一方面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做好自身业务形式以及发展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刚,贺章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聚焦,2016(19)

[2]于岩熙,王吉恒.浅谈绿色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对外贸易,2015(01)

商业发展范文篇8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银行适应存贷利率差减少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应经国际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来说,世界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到4%,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达到了20%左右。这严重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化解不良资产,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就是为了占领信贷市场。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二)服务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主。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00多种,但从整体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等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很低的低附加值业务,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管理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容易与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四)收费偏低,同业竞争不规范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前,各商业银行收费标准高低不一,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出现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办法》虽然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有了一定的规定,但很多银行仍然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少收费或不收费,,使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仍然无法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经常会出现一行开办了新业务品种,其他银行一哄而上仿效的情况,导致银行之间中间业务品种基本雷同。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消费者对银行的有关中间业务收费还不能接受,这又进一步降低了银行推广新业务过程中的积极性。

(五)技术手段落后,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对计算机的网络化水平、电子通讯的速度质量要求极高。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给中间业务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的深入发展。

(六)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策不统一,管理体制僵化

虽然央行在政策上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但是由于央行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一致性,使得银行和地方政府的纠纷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工商局认为银行发展的新业务未在营业执照上注明,超出了其注册的营业范围;物价局对银行的收费标准存在异议,要进行整顿。

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的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虽然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设计开发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抑制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央行已于2002年8月颁布了《管理办法》,但仍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采取如下对策:

(一)更新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利差将越来越小,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将大幅下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摒除“中间业务只是存贷业务的附属业务”的观念,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之成为支柱业务。

(二)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开发出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从业务种类、业务方式、业务内容、客户关系、收费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咨询业务和交易业务,在发展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向客户介绍信用卡、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等业务。同时要对客户资源进行细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三)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监督与内控

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统一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展中间业务活动,并进行有效地绩效考核和评估。同时,健全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中间业务是一种低风险性业务,但并不等于是无风险业务,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鉴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建立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等。

(四)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就成为关键。因此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牵头,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银行之间对于收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以创建公平竞争环境。

(五)加强科技投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一方面,注意科技开发,加快建设计算机网络,实现金融电子化,开发或引进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等于一身的综合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符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

商业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商业健康险;医药产业;协作发展

1研究背景

一方面,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我国相继启动“4+7”药品集中采购、“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以及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范围内的药品集中采购。不仅如此,各地也陆续开展药品集采,逐步实现药品集采常态化制度化。药品集采为我国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药品集采中未能中标的药品与生产企业,面对市场份额的骤降与基本医保支付比例的变化,亟须寻找新的支付方。另一方面,2020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实现基本医保制度性全覆盖,但基本医保的建设目标为“待遇公平适度”,面对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同样是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上述背景下,推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与医药产业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不但能够加快实现我国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减轻医保基金运行压力,更能为我国居民提供多元化、高质量、高效率、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据此,本文就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瓶颈、协作难点、发展方向、建议等四方面进行讨论。

2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2.1发展现状

2.1.1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2012年—2016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从2017年起,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医药产业资产总计、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的增长率分别由2012年的28.89%、28.47%和21.37%降低至2017年的8.77%、0.44%和10.36%。2018年,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且医药企业数量有所减少。2019年之后,上述指标逐渐回升,2020年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的增长率重新攀升至10%以上,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回升至3.97%(见表1)。随着医改不断深入,药品价格水分被挤出,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挑战,若要继续恢复之前的高速增长的态势,需要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2.1.2我国健康保险发展概况相较于较多数量的医药企业,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较少,截至2020年,经营健康险业务的公司159家。但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迅速,2010年—2020年,保费规模与赔付金额均持续增长,二者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当,分别高达28.29%与27.17%。从赔付比例来看,近10年来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平均赔付率为32.85%,基本维持在30%左右(见表2)。除此以外,2020年我国健康险的密度和深度分别为578.91元/人和0.804%(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网站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很大增长空间。总体而言,我国商业健康险在过去10年高速发展,国内健康险市场逐渐扩大且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1.3医保支付药品费用情况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作为我国药品的最大支付方,本文以报销比例较高的住院患者的药品报销情况为例,根据表3可知,2010年-2017年我国参保患者住院药品平均报销比例为67.34%,自负比例32.66%。若患者使用的药品并非目录内药品,则将面临较大的医疗费用负担。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对药品费用的支付能力较低,2016年仅占药品总费用的1/17[1],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具有充分的潜力与市场吸引消费者,成为新的我国药品费用支付主体。

2.2发展瓶颈

我国自2015年与2018年相继启动国家专利药品价格谈判与药品集中采购,对我国医药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表1中2018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与其密不可分。尽管一些药品疗效显著,但由于价格高昂等原因,可能使我国医保基金面临支出风险,不利于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转,因此部分高价值药品面临市场准入困境[2],经历上述医改政策后,这种困境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商业健康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其发展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当高价值药品因国家药品集采和价格谈判失败而失去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时,商业健康保险如果作为新的支付方,不仅能够解决医药企业发展困境,也能够提高居民使用高价值药品可及性并减轻其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善商业健康险市场目前面临的产品结构失衡、缺乏创新等问题[3]。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面对我国不断推进与深入的医改政策,以及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医药产业与商业健康险进行深入协作势在必行,使二者共同承担药品支付风险是今后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3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的难点

3.1利益诉求背道而驰

从经营健康险业务的公司(以下简称健康险公司)的利益角度出发,其目标客户为健康的投保人。然而,医药企业所生产的药品或提供的服务均是针对带病患者。更进一步分析,由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多环节、长周期及相对垄断”的产业特征,医药公司的产品大多针对某一种或某类特定疾病。因此,其目标客户更多集中在某一类或某种特定疾病的患病人群。目标客户的差异成为健康险公司与医药公司合作发展的首要障碍。

3.2产品特质不同

对于健康保险产品而言,由于大多投保人投保时尚处于健康状态,且具有患病的不确定性,因此大多数健康保险产品保障多种疾病,即使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例如女性或老人的防癌险,其保障的病种也并非针对单一病种。然而,对于医药公司而言,其具有高盈利性的原研药品大多仅有一种或几种,其产品无法做到兼顾各类疾病,缺乏全面性和多样性。因此,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进行一对一合作难度较大,双方无法满足对方的销售需求。

3.3商业健康险支付的药品费用占比较低

本文第二部分已指出,在我国药品总费用中,商业健康保险的支付比例较低,仍有极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同时,该数据也揭示了由于整体商业健康保险支付规模较小,如果只由单个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在对高价值药品进行价格谈判时并不具备规模优势。当面对小规模的支付方时,医药企业对高价值药品降价动力不足,难以促成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的合作。

4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的发展方向

4.1保险产品设计下行

由于我国的商业健康险是针对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伤害而发生的医疗费用,或因此造成收入损失及护理费用等进行补偿,为了最大化健康险公司的利益,目前市面上大多商业健康险产品大多只面向健康人群,并明确规定不允许带病投保,且若核保时发现带病投保或等待期内产生医疗费用,保险公司将拒绝赔付。为减少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目标客户差异为二者合作带来的影响,健康险公司需要逐渐调整今后产品开发及设计的方向,针对与医药公司合作以及高层次医疗需求的投保人群可考虑保险产品设计下行,放宽保险人群的健康要求。

4.2“多对多”合作

无论单一的健康险公司与单一的医药公司、单一的健康险公司与多家医药公司,或是多家健康险公司与一家医药公司合作,双方都无法进行完全的产品匹配,对二者而言均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因此,在今后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时,双方可进行“多对多”合作:对健康险公司而言,可以在原有的保险产品已纳入较多保障病种的基础上,突出其对某类或某领域疾病的保障能力,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医药公司而言,可在国家药品集采和专利药品谈判之外获得生机,寻找到新的保险支付方,减轻其受到国家药品政策的冲击影响;对居民而言,既可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医疗需求,也可以降低其经济负担。

4.3制定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对药品费用支付水平较低,均摊到医药公司的拳头产品,其获得份额更低,对医药公司而言难以产生规模效益进而难以产生降价动力。结合“多对多”合作模式的发展方向,考虑制定我国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当健康险公司设计并开发保险产品时,条款中明确规定若进行赔付,优先使用目录内药品,以保证目录内药品的销量,该药品目录的保险产品也享有营销推广等待遇。但同时,进入该商业健康险目录的药品需酌情降价。由此,既可以降低健康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医药公司也可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保证甚至扩大其市场份额,购买商业健康险的被保险人也能使用高质低价的药品,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5商业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协作模式与建议

5.1注重保险产品设计与专业化经营

为了解决医药产业与健康险公司目标客户及利益诉求不一致的问题,前文提出针对二者合作的保险产品可考虑下行设计。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需要辅以专业化的经营模式以控制健康险公司风险。以允许带病投保的产品设计下行为例,当健康险公司推出此类产品,将吸引更多患病人群进行投保,健康险公司需要做到以复合型专业人才、可靠真实的疾病谱以及医疗费用数据库作为专业化经营的基础,实现科学的精算定价,避免其后续面临核保、核赔困难以及风险不可控等严重问题,最终无法实现与医药企业协作的多层次产品可持续经营。此外,目前部分地区开展的商业补充保险允许居民带病投保,本质上也是保险产品设计下行的试验,因此后续也可参照允许带病投保的经验,积极完善健康险公司的产品设计与经营。

5.2加强双方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健康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多对多”合作或制定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时,若有保险行业协会和医药行业协会加入,双方均形成规模效应,将使健康险与医药产业合作效果事半功倍。从健康险公司的角度而言,尽管各个公司的健康险产品有差异,但基本覆盖发病率高、医疗费用较高的常见重大疾病,借助行业协会的平台将产品中重合的常见疾病形成集合,其谈判与协商能力将远超单个健康险公司,并为医药公司参与合作提供极大动力。另一方面,医药行业协会提供合作平台,将各个公司的高价值或拳头药品集合到一个平台,同样能够满足健康险公司多病种保险产品的需求,激励其加入“多对多”合作并使用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

5.3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主导的高价值药品谈判

面对国家药品集采与专利药品价格谈判,医药公司未中标、未经谈判或谈判失败的高价值原研药需要寻找新的支付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康险公司将对其原价支付。商业健康险区别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公平适度”。面对我国居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尽管对高价值原研药品进行报销支付,成为除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外的第二大支付方,但其依然可以参考国家“以量换价”的思路,依靠其规模优势与医药公司进行药品价格谈判,双方互利互惠。

【参考文献】

[1]贾宇飞,于保荣.商业健康保险在医药费用支付中的作用及国际经验[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05):8-12.

[2]丁锦希,李佳明,任雨青.多层次保障框架下的高值创新药物医保准入新思路[J].中国医疗保险,2021(02):26-30.

商业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创新;小微贷款

一、我国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情况。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势头向好,初具规模。(1)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得到了提升。由依靠存贷款利息差的传统经营方式转向积极开拓衍生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例如:在开展传统存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代销金融理财产品;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短期旅游贷款等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贷款品种,提高中间业务及金融衍生品业务收入,创新意识显著提高。(2)金融衍生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业务收入迅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摸索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成功发展经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领域,搭建了较为丰富的创新业务产品线,推动了营业利润的增长。(3)金融衍生业务的迅速发展拓宽了银行的收入来源,但其在银行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并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主要分布在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也相应表现出集中的状态。其中,资产规模排名前20位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获得的收入占据全部商业银行同类业务总收入近90%的比例,市场竞争效率并不高。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作为向企业发展提供输血功能的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2.“小微贷”业务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的重要性。“小微贷”业务,可以简单理解为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授信或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从经营规模、人员数量、管理权集中度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不同的行业适用的划分标准并不相同。以工业和信息传输业为例,工业企业员工人数在20人~30人之间,营业额在300万元~2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信息传输业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100人之间,营业额在100万元~1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与传统的中小企业相比,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营情况尚不稳定。因此,其贷款需求也呈现出“短”、“小”、“频”、“急”的特点。“短”即贷款期限短,满足小微企业的生产需要即可。“小”即贷款金额小,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财务管理成本。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在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也会压缩“小微贷”业务的单笔贷款规模。“频”指由于贷款需求的周期短、金额小,导致贷款申请的频率增加。“急”指小微企业的发展通常缺乏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也难以进行合理安排,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就要及时补充,来保证经营的正常进行。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是衡量经济健康程度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一旦经济趋向萧条,小微企业最先受到冲击,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注册企业的总数中有近90%是小微企业,全年企业总产值的60%和企业总利税的40%来自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经营灵活、分布广,可以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在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强势发展的局势下,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中间业务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然而,“小微贷”业务具有期限灵活、利率水平高的特点,市场需求大,可以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新的助推器。总之,“小微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不足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源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3.我国金融政策对“小微贷”业务的扶持情况。201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了《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小微企业授信的客户数量占该行企业授信总数,且最近半年每月月末平均授信余额占该行对企业授信的余额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通常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和计划单独列市的授信客户数占比要在70%以上,其他省份在60%以上),各地银监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估时,可允许其免于“每次进行批量申请的时间间隔要大于半年”的规定,同时进行多家同城支行的筹建。在小微信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合规监管问题上,银监会通过差异化的考核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如果采用内部评级法,则参照零售贷款选用优惠的针对资本的监管要求。风险暴露是金融业的专业术语,指小微企业一旦违约,商业银行承受范围内的风险信贷余额。目前,监管层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业务,并选择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效斐然、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发展,引导其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4.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成功推行的案例介绍。北京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中开展小微信贷业务较早,并获得成功的银行,始终走在金融服务创新的前列。2001年,北京银行针对企业园区内的小微企业设立了服务中心,专注于小微金融服务的拓展;2003年推出“瞠羚计划”,为中关村内的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经营的企业提供贷款;2005年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达成协议,打造融资E路通业务;2007年参与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小微企业设计的信用贷款工作试点;2009年成立北京市首家提供信贷支持的专营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科技型小微企业;2010年,与海淀区政府达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战略协议,协议金额近300亿元,并为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园区内的优质、小微、高新企业提出主动授信业务方案;截止2011年5月初,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服务园区内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近2000家,发放贷款金额500余亿元,资产总值达1200余亿元,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信贷工厂”的经营模式,通过批量的营销推广、标准化的审贷流程、差异化的贷后管理、特色化的激励方式,提高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创新型和成长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能力。光大银行在拓展“小微贷”业务的过程中,针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需要购置大型机械设备的经营特点,推出了“小微设备贷”。小微设备贷根据“总对总”的合作协议,在经销商和厂商提供双重回购担保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对购进设备进行抵押。小微设备贷的创新推出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改善了机械工程领域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北京分行是光大银行开展小微设备贷的主要分行,在取得初步的成功后,该行加大了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的走访和沟通工作,完善业务流程,提供及时、高效、与企业需求密切相连的金融服务。由于小微设备贷的成功,光大银行在2011年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表彰。截止2012年中旬,光大银行小微贷款的客户总数已超过1万户,贷款金额达1000亿元,北京分行的小微设备贷客户达50余家,发放贷款金额40余亿元。

二、“小微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存在虚假授信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信息披露不透明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及时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一旦小微企业为成功申请贷款或提高贷款额度出现伪造经营材料的情况,商业银行则会出现虚假授信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问题,出于对自身风险控制的考虑,商业银行难免产生对小微企业惜贷的行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无法取得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单笔贷款额度低导致贷款成本高,降低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信息分散,无形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息采集成本。以一般的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为例,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通常在2000元~100万元之间,差距过大,平均每户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量约为4万元。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额度大小,每笔贷款的放贷成本是基本相当的,即一笔1万元的贷款与一笔100万元的贷款成本基本相同,但收益率却存在天壤之别。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的经营机构,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基本目标,而单笔额度较小的“小微贷”业务资金回报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动力。此外,企业的资金申请额度通常与企业经营规模相匹配,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抵押物不充足,缺少担保措施,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便难以及时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

3.“小微贷”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难以充分匹配小微企业需求。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对“小微贷”业务的投入,但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对不同行业资金需求的细分,没能根据小微企业差异化的经营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存在服务空白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难以获得与实际需要相契合的小微贷产品,错过发展良机。例如,以餐饮企业和批发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做比较,餐饮企业现金流充裕,经营稳定,可以采用每日还款的方式设计小微贷产品;批发企业由于会有先发货后付款的情况发生,每日经营现金流并不稳定,在收到货款之前甚至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适宜采用每月定额还款的模式。总之,目前商业银行“小微贷”产品的创新性不足,品种单一,只能满足部分小微企业的需求,难以充分覆盖不同领域内小微企业的多样性需求。

三、解决“小微贷”业务开展问题的办法探讨

1.提高信贷队伍专业性,充实“小微贷”业务监督力量。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点,信贷队伍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屏障,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微贷”业务的推广质量。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队伍的技能培训,吸纳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修养,强化职业道德的约束力,提高信贷人员的信息甄别能力和业务监督水平。在审查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料时,要做到严格把关、宁稳不急,一旦发现不合规的情况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要及时纠正,强化细节管理,保证每笔信贷业务的合规,风险可控,防范虚假授信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可以借鉴第三方提供的专业信息辅助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或根据小微企业贡献的税费及员工的工资福利情况对信贷资料进行验证,加强业务监督。

2.放宽小微企业的还款率要求,实现差异化利率。小微企业由于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低,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信贷风险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如果没有配套的激励措施,商业银行必将会放弃小微企业,将信贷资金转向经营较为稳健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在2013年银监会的《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对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合规问题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此举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促进“小微贷”业务发展的有力探索。小微信贷业务“短”、“小”、“频”、“急”的特点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单笔贷款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无法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因此,小微信贷业务必须依赖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以高利率弥补高成本,追求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平衡。当小微企业创造的利润可以覆盖其贷款成本,银行又通过差异化的利率弥补了业务风险时,就实现了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双赢。商业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可以对及时还款、信誉较好的小微企业给予循环贷款利率优惠的待遇,实现动态的激励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开发与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信贷产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在“小微贷”业务的新战场中抢夺更多的份额。小微信贷的创新可以从金融产品和贷款模式两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产品的创新,小微企业分布广、情况复杂。即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经营情况也千差万别;同一家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资金需求情况也并不相同。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小微贷”产品虽然不断增多,各具特色,但真正站在小微企业的角度考虑,真正满足小微企业需要的并不多。其次是创新贷款模式,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可以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单独抵遇风险的能力低。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团体信贷、群集信贷、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模式,通过弱担保、信用担保发放贷款。以团体信贷为例,将经营类别和风险水平相似的小微企业联合起来可以实现风险分散的效果,有效解决单个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充足抵押物的问题,降低商业银行对“小微贷”的交易和监管成本。结论: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融资难是小微企业困扰已久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是增加经济活力,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商业银行增加新的利润点,寻求业务转型的重要契机。一方面,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小微贷”业务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开拓空间。另一方面,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增加客户储备,拓宽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海垚.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品借鉴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4.

[2]张伟如.中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14.

[3]吴江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4]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2.

[5]于洋.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6]黄蕾.A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13.

[7]陶彦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款业务的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8]张超.国内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9]张哲.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3.

[10]吴琼.微小贷款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3.

[1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12]高雷,宋顺林.掏空、财富效应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