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顺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0:19:51

融资顺序

融资顺序范文篇1

一、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差异

美国财务学家梅耶斯(Myers)和马基卢夫(Majluf)于1984年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企业融资首选内源融资,其次为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首选债券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随后,纳拉亚南(Narayanan)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尽管布楞南(Brennal)认为不存在融资优序,即认为企业经理对融资偏好没有一种必然顺序,但他认为内部融资和举债比发行股票融资更优。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融资决策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融资规律。美国非金融专业公司1965~1996年第一季度的资金来源充分证明了梅耶斯的理论,详见表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从股票市场赎回了约6000亿美元的股票,同时在债券市场上增加了1000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债券成为美国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股票市场已成为次要的融资渠道。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融资优序理论不同的特点,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教授在其领著的《财务专论》一书中指出:“根据梅耶斯等人提出的观点,公司筹资是按自有资金→负债→股票的次序进行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资次序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都严重依赖外部筹资,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不超过5%,在公司的外部筹资中又明显地偏好权益筹资。

阎达五、黄少安、高晓红等分别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和《投资研究》上发表,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明显。由于非上市公司缺乏股权融资的条件,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只涉及上市公司。

1997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除了在发行新股时进行大量的股权融资外,其他主要是通过配股进行的,当时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致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比例居高不下,详见表二。

1997年后,配股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大大降低,但上市公司的配股热情丝毫没有减少,凡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都会尽可能地实施配股。2000年沪市符合条件的143家公司中有99家(近70%)公司实施配股,在剩余的30%的公司中有29家(20%)的公司在上年刚刚实施过配股,只有其中15家(10%)的公司3年内没有实施过配股。从证监会的统计资料来看,1999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都相当于新股发行筹资的50%以上,详见表三。

从1999年起,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热情高涨,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一年的时间内有10家公司进行了增发新股,共融资83.47亿元,但根据一年以后的回访及2001年的中报显示,这10家公司共有20.41亿元未使用,占筹资总额的24.45%。2002年公布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达到62家,拟增发股数达44.3亿股,如果按每股10元增发,则共计筹资将达到443亿元,目前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已受到投资人的责难,迫使管理层提高了增发的门槛。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的融资优序理论及西方融资实践完全不同的特点,存在着股权融资的强烈偏好。

二、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事实上,公司融资结构的选择是股东与经理人相互博弈的结果,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权益,损害股东利益;负债融资则会增加破产成本和成本,损害经理人利益。公司融资结构取决于股东与经理人不同偏好的合力,而这一合力对股东意愿和经理人意愿的拟合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产权效率。公司的治理结构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取决于与产权相关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实现经理行为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由于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不仅来自于公司内部,而且来自于外部市场(经理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和约束,因此与公司治理效率相关的制度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控制权配置、业绩评价、利益分配、监督等,还包括市场的评价、约束机制等方面。本文将主要从控制权的配置效率、管理层的追求目标、市场对公司“信号”的反应、企业业绩评价等方面来透视中美融资顺序差异背后的原因,以期找出我国的症结所在。

1.控制权的配置效率不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登姆塞茨指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而控制权是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权安排的效率也同样要体现外部性内在化的程度。根据登姆塞茨的理论,笔者将其控制权配置的有效性归纳为三项内容:①对财产的有效控制集中到了管理者手中。因为股份公司实现了规模经济,但如果每个所有者都参加决策,那么公司经营的规模经济很快会被较高的谈判成本所压倒,因此,在大多数的决策中产生了一个控制代表,且在其中大多数的情形中,一个小的管理团体成了事实上的所有者;②有限责任。在合股契约法下,所有制结构也产生了一些外部性的困难,由管理者经营的公司一旦失败,其损失即公司的债务则由每一位股东承担,直到管理者的经营能力达到极限,这一外部性使得经营者很难从所有者那里获得资金,因此,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可以降低这一外部性;③股东的自由退出。为减轻管理层决策对股东的影响,需要对权力作进一步的法律修订,与合伙制规定不同,股东可以在事先未得到其他股东许可的情况下或在不解散公司的情况下出售自己的股票,这种“应急出售”引致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如果股东的偏好与管理者的偏好不一致,股东就可通过出售股票而退出,这将有助于与公司所有权结构有关的外部性达到最小化。

中美控制权配置效率的最大不同主要取决于股东的自由退出这一环。美国的上市公司其股票都是全流通的,如果管理层的行为不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自由退出,这就给了管理层很大的市场约束力,而且在股票全流通的背景下,如果公司股东大量地抛售股票,会造成公司被兼并的巨大威胁,一旦公司被兼并,经理的职位和前途就会化为泡影。这种约束和威胁使得经理层会尊重股东的意愿。就公司融资而言,一方面,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管理层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融资,会被认为是为了降低破产风险而保住经理职位的做法,意味着经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积极性降低,市场也会降低对经理层的评价,因此举债融资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与经理人冲突的激励机制。在这种市场约束之下,管理层对股权融资的选择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前提。

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这一部分股份的所有权虚置,社会公众股又极度分散,中小股东强烈的投机性和“搭便车”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流通的,管理层没有被接管的压力,也没有来自市场的约束。就公司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最能体现经理人的意志而不是股东的意志,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既缺少监督约束又无还本付息压力的永久性资金,减少了公司破产的风险,增加了经理人可支配的资金。

2.管理层追求的目标不同。管理层追求的目标取决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股东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美国,有一系列的制度或机制使管理层的经营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一致,这些制度或机制包括:①经理人才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对约束经理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股价的高低表明了经理业绩的好坏,经理人才市场通过股票市场传递的信息正确地评价经理的绩效。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经理人为了在经理人才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②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被认为是促使经理经营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激励制度一直倍受重视。

目前,股票期权被广泛用于美国企业的激励制度之中。股票期权使得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从而降低了成本,使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美国经理人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股票期权,如1997年全美各大公司的管理层中,收入最高者是旅行者集团的CEO,他1997年全年的收入为2.28亿美元,其中基本工资102.5万美元,年度奖金616.8万美元,其他福利26.2万美元,其余2.2亿美元的收入都来自于股票期权计划。因此可以说,美国的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能够基本保持一致,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的融资决策就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尽可能地考虑股东的利益和意愿。

我国由于经理人才市场的缺乏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法人股占垄断地位,加上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经理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官员的政绩来自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又来自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现阶段,我国经理层追求的目标只能是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这一追求目标使得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圈钱”欲望。

3.市场对公司融资“信号”的反映不同。美国经济学家Ross首先将非对称信息论引入资本结构理论,他认为“管理者本身是内幕者,也可以看作是内幕信息的处理者”,投资人只能根据管理者输出的信息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公司对融资方式的不同选择向市场传递着十分重要的信号。在美国,举债行为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好消息,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负债水平呈正相关,负债比例的上升表明了经理人对企业未来有较高的期望,管理层不愿发行新股,以免把公司成长的利益转让给新股东,此时投资人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信心,股价也随之上升;相反,股权融资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坏消息,据梅耶斯的观察,企业发行股票融资会被认为前景不佳,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

融资顺序范文篇2

一、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差异

美国财务学家梅耶斯(Myers)和马基卢夫(Majluf)于1984年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企业融资首选内源融资,其次为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首选债券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随后,纳拉亚南(Narayanan)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尽管布楞南(Brennal)认为不存在融资优序,即认为企业经理对融资偏好没有一种必然顺序,但他认为内部融资和举债比发行股票融资更优。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融资决策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融资规律。美国非金融专业公司1965~1996年第一季度的资金来源充分证明了梅耶斯的理论,详见表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从股票市场赎回了约6000亿美元的股票,同时在债券市场上增加了1000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债券成为美国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股票市场已成为次要的融资渠道。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融资优序理论不同的特点,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教授在其领著的《财务专论》一书中指出:“根据梅耶斯等人提出的观点,公司筹资是按自有资金→负债→股票的次序进行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资次序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都严重依赖外部筹资,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不超过5%,在公司的外部筹资中又明显地偏好权益筹资。

阎达五、黄少安、高晓红等分别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和《投资研究》上,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明显。由于非上市公司缺乏股权融资的条件,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只涉及上市公司。

1997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除了在发行新股时进行大量的股权融资外,其他主要是通过配股进行的,当时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致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比例居高不下,详见表二。

1997年后,配股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大大降低,但上市公司的配股热情丝毫没有减少,凡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都会尽可能地实施配股。2000年沪市符合条件的143家公司中有99家(近70%)公司实施配股,在剩余的30%的公司中有29家(20%)的公司在上年刚刚实施过配股,只有其中15家(10%)的公司3年内没有实施过配股。从证监会的统计资料来看,1999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都相当于新股发行筹资的50%以上,详见表三。

从1999年起,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热情高涨,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一年的时间内有10家公司进行了增发新股,共融资83.47亿元,但根据一年以后的回访及2001年的中报显示,这10家公司共有20.41亿元未使用,占筹资总额的24.45%。2002年公布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达到62家,拟增发股数达44.3亿股,如果按每股10元增发,则共计筹资将达到443亿元,目前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已受到投资人的责难,迫使管理层提高了增发的门槛。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的融资优序理论及西方融资实践完全不同的特点,存在着股权融资的强烈偏好。

二、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事实上,公司融资结构的选择是股东与经理人相互博弈的结果,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权益,损害股东利益;负债融资则会增加破产成本和成本,损害经理人利益。公司融资结构取决于股东与经理人不同偏好的合力,而这一合力对股东意愿和经理人意愿的拟合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产权效率。公司的治理结构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取决于与产权相关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实现经理行为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由于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不仅来自于公司内部,而且来自于外部市场(经理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和约束,因此与公司治理效率相关的制度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控制权配置、业绩评价、利益分配、监督等,还包括市场的评价、约束机制等方面。本文将主要从控制权的配置效率、管理层的追求目标、市场对公司“信号”的反应、企业业绩评价等方面来透视中美融资顺序差异背后的原因,以期找出我国的症结所在。

1.控制权的配置效率不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登姆塞茨指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而控制权是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权安排的效率也同样要体现外部性内在化的程度。根据登姆塞茨的理论,笔者将其控制权配置的有效性归纳为三项内容:①对财产的有效控制集中到了管理者手中。因为股份公司实现了规模经济,但如果每个所有者都参加决策,那么公司经营的规模经济很快会被较高的谈判成本所压倒,因此,在大多数的决策中产生了一个控制代表,且在其中大多数的情形中,一个小的管理团体成了事实上的所有者;②有限责任。在合股契约法下,所有制结构也产生了一些外部性的困难,由管理者经营的公司一旦失败,其损失即公司的债务则由每一位股东承担,直到管理者的经营能力达到极限,这一外部性使得经营者很难从所有者那里获得资金,因此,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可以降低这一外部性;③股东的自由退出。为减轻管理层决策对股东的影响,需要对权力作进一步的法律修订,与合伙制规定不同,股东可以在事先未得到其他股东许可的情况下或在不解散公司的情况下出售自己的股票,这种“应急出售”引致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如果股东的偏好与管理者的偏好不一致,股东就可通过出售股票而退出,这将有助于与公司所有权结构有关的外部性达到最小化。

中美控制权配置效率的最大不同主要取决于股东的自由退出这一环。美国的上市公司其股票都是全流通的,如果管理层的行为不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自由退出,这就给了管理层很大的市场约束力,而且在股票全流通的背景下,如果公司股东大量地抛售股票,会造成公司被兼并的巨大威胁,一旦公司被兼并,经理的职位和前途就会化为泡影。这种约束和威胁使得经理层会尊重股东的意愿。就公司融资而言,一方面,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管理层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融资,会被认为是为了降低破产风险而保住经理职位的做法,意味着经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积极性降低,市场也会降低对经理层的评价,因此举债融资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与经理人冲突的激励机制。在这种市场约束之下,管理层对股权融资的选择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前提。

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这一部分股份的所有权虚置,社会公众股又极度分散,中小股东强烈的投机性和“搭便车”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流通的,管理层没有被接管的压力,也没有来自市场的约束。就公司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最能体现经理人的意志而不是股东的意志,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既缺少监督约束又无还本付息压力的永久性资金,减少了公司破产的风险,增加了经理人可支配的资金。

2.管理层追求的目标不同。管理层追求的目标取决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股东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美国,有一系列的制度或机制使管理层的经营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一致,这些制度或机制包括:①经理人才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对约束经理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股价的高低表明了经理业绩的好坏,经理人才市场通过股票市场传递的信息正确地评价经理的绩效。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经理人为了在经理人才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②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被认为是促使经理经营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激励制度一直倍受重视。

目前,股票期权被广泛用于美国企业的激励制度之中。股票期权使得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从而降低了成本,使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美国经理人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股票期权,如1997年全美各大公司的管理层中,收入最高者是旅行者集团的CEO,他1997年全年的收入为2.28亿美元,其中基本工资102.5万美元,年度奖金616.8万美元,其他福利26.2万美元,其余2.2亿美元的收入都来自于股票期权计划。因此可以说,美国的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能够基本保持一致,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的融资决策就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尽可能地考虑股东的利益和意愿。

我国由于经理人才市场的缺乏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法人股占垄断地位,加上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经理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官员的政绩来自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又来自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现阶段,我国经理层追求的目标只能是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这一追求目标使得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圈钱”欲望。

3.市场对公司融资“信号”的反映不同。美国经济学家Ross首先将非对称信息论引入资本结构理论,他认为“管理者本身是内幕者,也可以看作是内幕信息的处理者”,投资人只能根据管理者输出的信息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公司对融资方式的不同选择向市场传递着十分重要的信号。在美国,举债行为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好消息,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负债水平呈正相关,负债比例的上升表明了经理人对企业未来有较高的期望,管理层不愿发行新股,以免把公司成长的利益转让给新股东,此时投资人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信心,股价也随之上升;相反,股权融资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坏消息,据梅耶斯的观察,企业发行股票融资会被认为前景不佳,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

融资顺序范文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内源融资外部融资

1引言

融资是一个企业经营中的基本问题,企业为了正常运行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这些资金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相应地,企业的融资也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由于企业的融资行为是其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融资顺序是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特征,所以,研究融资顺序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企业融资政策的有关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进行实证分析,以便获得相关的实证证据,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并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和政府部门制订监管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优序融资理论从资本结构的“MM理论”发展而来。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经典论文,提出了被称为“MM定理”的资本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在没有税收、不考虑交易成本以及个人和企业贷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虽然这一结论依赖的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相距甚远,但它开拓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道路和发展方向,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随后,包括莫迪利安尼和米勒自己在内的众多学者都通过放宽假定对“MM定理”进行修正,分别产生了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其中优序融资理论对“MM定理”最大的修正就是放弃了充分信息这一假定,引入信息非对称的思想。

最先对融资顺序进行研究的是Donaldson(1961),他观察到企业似乎并不根据特定的资本结构进行融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一种偏好顺序进行融资: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再次才是发行股票。Myers和Majluf在1954年首先对此进行了解释,他们从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出发,根据信号传递假设提出了优序融资偏好理论。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经理对信息的掌握呈典型的不对称分布,较少信息的一方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而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则通过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获利,因此,企业经理在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Ross认为:企业经理对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有着充分的信息,而投资者并不了解相关信息;如果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则经理会从中受益,如果企业破产,经理就要受到惩罚;投资者会把具有较高举债水平当作是一种较高质量的信号,即企业提高债务时,相当于预期企业将有更好的经营业绩;考虑到破产对企业经理的惩罚约束会使债务融资比例变成可靠的信息传递工具,因此,投资者可以凭借企业债务融资比例来判断企业预期市场价值的高低。

Myers和Majluf在Ross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投资者同企业经理相比拥有较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会偏离实际价值;如果企业对新的投资项目采用股票融资方式,一旦股价被低估,就会使新的投资者获得超过项目净现值的收益,从而使老股东受损,此时若采用债务融资就可以避免新老股东利益不均衡的现象发生,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偏好采用内部融资或低风险债务融资。因此,企业融资的优选顺序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这就是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Theory)。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在内外部融资的顺序上,则没有达成一致。黄少安、张岗通过统计描述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是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动因,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蓝发钦从影响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探讨了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李翔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顺序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优先顺序上的认识已基本一致,而在内外融资的优先顺序方面还不一致。蓝发钦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而李翔则认为: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优先于内部融资。

本文将对Myers的优序融资模型做适当的修改,以期更加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较简单的模型,随机选取沪市数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及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优先顺序进行实证检验。

2研究方法

2.1Myers的融资优序模型

Myers认为,在严格的融资优序模型中,只要发行债务的风险不大,企业就不会有改变融资顺序或发行股票的动因。

融资顺序的假设由下式检验:

ΔDit=a+bDEFit+eit

DEFt=DIVt+Xt+ΔWt+Rt-Ct

其中: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的变化;DEFt为现金流赤字;Ct为扣除利息和税款的经营现金流;DIVt为现金股利支付;Xt为资本性支出;ΔWt为营运资本净增长;Rt为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当DEFit等于正值时,ΔDit是公司发行的债务额的变化;当DEFit等于负值时,ΔDit为公司i偿还的债务额。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1,表示公司进行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发行债务;否则,如果a=0,且融资优序系数b=0,则表示公司首先选择发行股票。

2.2所采用的模型

(1)对内外部融资顺序的检验。由于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Myers的模型中没有对内外部融资的顺序进行实证检验。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结构比较特殊,从而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外部融资顺序进行检验。

采用如下的模型:

ΔIFit=a+bDEFit+eit

其中:ΔIFit表示内部融资额的变化,内部融资额以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折旧之和来做出近似计算;DEFit现金流赤字用分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算得。正的DEF值表示企业现金流有赤字,需要进行融资。为减少负的DEF值对模型的影响,我们将负的DEF值设为0。

如果b值显著为0,则表示现金流赤字不能带来内部融资额的变化,证明当企业需要资金时,更多的考虑是外部融资。

(2)对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我们考察负债总额的变化(ΔDEBTit)与DEF之间的关系。为避免不同公司规模对实证分析的影响。用资产总额(Ait)对ΔDEBTit与DEF进行标准化。

模型为:

Δdit=a’+b’defit+eit’

其中:DEBTit为负债总额;ΔDEBTit为负债总额的变化;dit为资产负债率,即,dit=DEBTit/Ait;Δdit为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即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减去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defit=DEF/Ait。

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1,说明公司大量采用负债来进行融资;反之,若常数a’趋近于0,b’接近0,说明公司大量采用权益性融资,发行股票优于发行债务。

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1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所有样本资料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由于所利用的上市公司数据涉及到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而我国上市公司于1998年才被要求披露现金流量表,故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0~2004年。对于样本公司的选择,本文随机选取了沪市代码为600600——600630的公司,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剔除掉6家ST或PT企业,共24家公司。

3.2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的顺序检验

对模型进行最小2乘检验,结果见表1(采用eviews软件):

可以看出:DEF的系数显著为0(t值为2.98,大于1.96;p值趋近与0,较显著),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本文可以得出与Myers相反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在做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决策时,将优先选择外部融资。

3.3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优先顺序的检验

用White(见表2)检验消除异方差,DDEF即为def,其值较显著,系数为0.15,相对异于0;同样,该方程的F值较大,表明方程有一定的解释力。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

3.4实证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实证所得的结果比较有效,但与模型设定的要求有一定出入。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样本公司数量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的有效性;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很难获得长时间段的数据。因此,本文的实证结果还有待改进。

4结论

4.1样本公司优先选择外部融资而非内部融资

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收益质量较差,内部资金难以满足其投资需要,只能求助于成本较高的外部资金。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应加大外部融资的门槛,促进公司完善治理机制,以促使公司提高收益质量。

4.2样本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非债务融资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股权融资的成本较低,因为股利可付可不付,不像债券要支付固定的利息。但在国外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购买股票在很大程度上就看该公司股票的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影响投资者的收益率,相同质地的两个公司,股利支付较高的公司因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股票融资的最低成本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上所有投资者所要求的平均收益率,显然该平均收益率包含了一定的风险回报,比起投资者仅从无风险的债券市场所要求的无风险回报率要高,因为在成熟的金融市场里股票融资的成本要远高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就选择了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当然这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初始质地不佳以及股市浓厚的投机气氛都有关系。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最终要不断地完善和走向成熟,企业在做融资决策时应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尽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其次,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筹措到所需的资金,从而加强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众多周知,债务融资具有抵税的作用,故其成本较股权融资要低得多,并且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时具有很好的杠杆作用,能够提高股权收益率。我们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eanHelwege&NellieLiang.“1sthereaPeckingorder?EvidencefromaPanelofIPOfirm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1996(40)

2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J].经济研究,2001(11)

3蓝发钦.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融资顺序范文篇4

一、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差异

美国财务学家梅耶斯(Myers)和马基卢夫(Majluf)于1984年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企业融资首选内源融资,其次为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首选债券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随后,纳拉亚南(Narayanan)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尽管布楞南(Brennal)认为不存在融资优序,即认为企业经理对融资偏好没有一种必然顺序,但他认为内部融资和举债比发行股票融资更优。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融资决策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融资规律。美国非金融专业公司1965~1996年第一季度的资金来源充分证明了梅耶斯的理论,详见表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从股票市场赎回了约6000亿美元的股票,同时在债券市场上增加了1000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债券成为美国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股票市场已成为次要的融资渠道。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融资优序理论不同的特点,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教授在其领著的《财务专论》一书中指出:“根据梅耶斯等人提出的观点,公司筹资是按自有资金→负债→股票的次序进行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资次序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都严重依赖外部筹资,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不超过5%,在公司的外部筹资中又明显地偏好权益筹资。

阎达五、黄少安、高晓红等分别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和《投资研究》上,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明显。由于非上市公司缺乏股权融资的条件,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只涉及上市公司。

1997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除了在发行新股时进行大量的股权融资外,其他主要是通过配股进行的,当时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致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比例居高不下,详见表二。

1997年后,配股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大大降低,但上市公司的配股热情丝毫没有减少,凡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都会尽可能地实施配股。2000年沪市符合条件的143家公司中有99家(近70%)公司实施配股,在剩余的30%的公司中有29家(20%)的公司在上年刚刚实施过配股,只有其中15家(10%)的公司3年内没有实施过配股。从证监会的统计资料来看,1999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都相当于新股发行筹资的50%以上,详见表三。

从1999年起,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热情高涨,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一年的时间内有10家公司进行了增发新股,共融资83.47亿元,但根据一年以后的回访及2001年的中报显示,这10家公司共有20.41亿元未使用,占筹资总额的24.45%。2002年公布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达到62家,拟增发股数达44.3亿股,如果按每股10元增发,则共计筹资将达到443亿元,目前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已受到投资人的责难,迫使管理层提高了增发的门槛。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的融资优序理论及西方融资实践完全不同的特点,存在着股权融资的强烈偏好。

二、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事实上,公司融资结构的选择是股东与经理人相互博弈的结果,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权益,损害股东利益;负债融资则会增加破产成本和成本,损害经理人利益。公司融资结构取决于股东与经理人不同偏好的合力,而这一合力对股东意愿和经理人意愿的拟合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产权效率。公司的治理结构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取决于与产权相关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实现经理行为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由于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不仅来自于公司内部,而且来自于外部市场(经理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和约束,因此与公司治理效率相关的制度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控制权配置、业绩评价、利益分配、监督等,还包括市场的评价、约束机制等方面。本文将主要从控制权的配置效率、管理层的追求目标、市场对公司“信号”的反应、企业业绩评价等方面来透视中美融资顺序差异背后的原因,以期找出我国的症结所在。

1.控制权的配置效率不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登姆塞茨指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而控制权是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权安排的效率也同样要体现外部性内在化的程度。根据登姆塞茨的理论,笔者将其控制权配置的有效性归纳为三项内容:①对财产的有效控制集中到了管理者手中。因为股份公司实现了规模经济,但如果每个所有者都参加决策,那么公司经营的规模经济很快会被较高的谈判成本所压倒,因此,在大多数的决策中产生了一个控制代表,且在其中大多数的情形中,一个小的管理团体成了事实上的所有者;②有限责任。在合股契约法下,所有制结构也产生了一些外部性的困难,由管理者经营的公司一旦失败,其损失即公司的债务则由每一位股东承担,直到管理者的经营能力达到极限,这一外部性使得经营者很难从所有者那里获得资金,因此,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可以降低这一外部性;③股东的自由退出。为减轻管理层决策对股东的影响,需要对权力作进一步的法律修订,与合伙制规定不同,股东可以在事先未得到其他股东许可的情况下或在不解散公司的情况下出售自己的股票,这种“应急出售”引致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如果股东的偏好与管理者的偏好不一致,股东就可通过出售股票而退出,这将有助于与公司所有权结构有关的外部性达到最小化。

中美控制权配置效率的最大不同主要取决于股东的自由退出这一环。美国的上市公司其股票都是全流通的,如果管理层的行为不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自由退出,这就给了管理层很大的市场约束力,而且在股票全流通的背景下,如果公司股东大量地抛售股票,会造成公司被兼并的巨大威胁,一旦公司被兼并,经理的职位和前途就会化为泡影。这种约束和威胁使得经理层会尊重股东的意愿。就公司融资而言,一方面,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管理层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融资,会被认为是为了降低破产风险而保住经理职位的做法,意味着经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积极性降低,市场也会降低对经理层的评价,因此举债融资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与经理人冲突的激励机制。在这种市场约束之下,管理层对股权融资的选择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前提。

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这一部分股份的所有权虚置,社会公众股又极度分散,中小股东强烈的投机性和“搭便车”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流通的,管理层没有被接管的压力,也没有来自市场的约束。就公司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最能体现经理人的意志而不是股东的意志,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既缺少监督约束又无还本付息压力的永久性资金,减少了公司破产的风险,增加了经理人可支配的资金。

2.管理层追求的目标不同。管理层追求的目标取决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股东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美国,有一系列的制度或机制使管理层的经营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一致,这些制度或机制包括:①经理人才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对约束经理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股价的高低表明了经理业绩的好坏,经理人才市场通过股票市场传递的信息正确地评价经理的绩效。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经理人为了在经理人才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②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被认为是促使经理经营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激励制度一直倍受重视。

目前,股票期权被广泛用于美国企业的激励制度之中。股票期权使得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从而降低了成本,使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美国经理人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股票期权,如1997年全美各大公司的管理层中,收入最高者是旅行者集团的CEO,他1997年全年的收入为2.28亿美元,其中基本工资102.5万美元,年度奖金616.8万美元,其他福利26.2万美元,其余2.2亿美元的收入都来自于股票期权计划。因此可以说,美国的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能够基本保持一致,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的融资决策就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尽可能地考虑股东的利益和意愿。

我国由于经理人才市场的缺乏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法人股占垄断地位,加上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经理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官员的政绩来自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又来自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现阶段,我国经理层追求的目标只能是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这一追求目标使得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圈钱”欲望。

3.市场对公司融资“信号”的反映不同。美国经济学家Ross首先将非对称信息论引入资本结构理论,他认为“管理者本身是内幕者,也可以看作是内幕信息的处理者”,投资人只能根据管理者输出的信息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公司对融资方式的不同选择向市场传递着十分重要的信号。在美国,举债行为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好消息,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负债水平呈正相关,负债比例的上升表明了经理人对企业未来有较高的期望,管理层不愿发行新股,以免把公司成长的利益转让给新股东,此时投资人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信心,股价也随之上升;相反,股权融资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坏消息,据梅耶斯的观察,企业发行股票融资会被认为前景不佳,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

融资顺序范文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合理建议

融资结构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是构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之上的,西方上市公司处于相当发达的资本市场中,有广泛的筹资渠道和较多的筹资方式可供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较高的自由度。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特殊企业,是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的结果。我国市场机制尚未健全,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筹资形式有限,且约束条件也较多,这些都促使我国上市公司要形成独特的融资结构。

1、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点

1.1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上市企业大多都是遵循理论上的融资顺序原则,西方企业融资结构选择顺序首先是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西方四国企业融资结构的实际情况与啄食顺序假说是符合的。

1.2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我国的股权融资结构和融资顺序与西方发达国家恰恰相反,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关于融资优序原则存在明显的冲突

2、对融资结构现状的成因分析

2.1资本市场发展失衡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据统计,2000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接近5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4%。与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非常缓慢。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规模很低,并在9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200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只相当于A股筹资额的8.48%,且债权市场的流动性也比股票市场低很多。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企业的异常融资顺序,同时也带来了上市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综合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来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保持了较快的扩张速度,资本市场对于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扩大。

2.2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时,多采取剥离非核心资产,以原国企作为惟一发起人组建股份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方法。这种操作办法造成:国家在大多数上市公司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般来说,改制后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与高层管理一班人马多由原国企领导人充任,而且上市公司高管不是由董事会聘任,而是由主管部门任命。在这种用人机制下,董事会和总经理体现的只能是控股股东的意志;这种将原主体的优质资产拿出来组建股份公司并上市融资,而将劣质资产留在原企业形成母公司的分拆上市的作法,不可避免地使控股股东产生设法挪用上市公司的资源来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的强烈冲动,因此,近年来所披露出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家底的事就不足为奇了。

2.3“内部人控制”使债务融资不受偏好的影响

国家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比例较大,截至2003年3月初,国家股占总股份的比例仍高达47.29%,尚未流通的股份占总股份的65.33%。由于不可流通性,持有者不会在股票的升值或贬值时通过股权的转让获得收益或承受损失,致使这部分资产的所有者缺乏相应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对经营者进行评价监督。经营者利用这部分股权控制权的弱化,获得了实际上的控制权,形成了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相关研究表明,经营者所得的报酬与公司的盈利水平是弱相关的。因此对这部分人来说,增加在职消费是自身利益的重要来源。债务融资还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若不能偿还债务则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因此债务融资对上市公司是一种“硬约束”。但是股权融资不存在这方面的约束,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从未分配过红利。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当然会偏向于股权融资。

2.4盈利能力影响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作用

在资产报酬率大于利率的情况下,提高负债比率可以增加净资产收益率,从而改善股东的收益,但是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一利率)X负债/所有者权益)(1一所得税税率)在总资产报酬率小于利率时,提高负债比率会带来净资产收益率的恶化。

3、融资结构现状带来的问题.

债务融资作为一种“硬约束”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决策行为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由于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使上市公司会面临被接管、甚至破产清算的后果,这对上市公司的资金配置效率能带来正面的影响。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免费资本”的幻觉使大多数上市公司并非根据资金的需求来决定融资额,而往往按照政策规定的上限进行再融资。在资金的使用上相应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很多上市公司2001年参加委托理财的公司有207家,涉及资金284亿元,甚至有的上市公司由于找不到项目而将大量闲置资金投放到银行。

4、完善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国有股权监督管理体制,建立起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任明确、监督有力的新体制,对国有股实施有效的人格化管理,使企业行为能够体现股东利益。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1)通过国有股减持和流通,真正实现“同股同权”,使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保持均衡和一致。(2)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把分散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凝聚成一股合力,提高他们在公司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和对大股东与经理人员的监督能力。(3)采取经理人员持股等激励措施,实行薪酬奖惩制度,加强对职业经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降低成本。

4.2加快法规和制度建设,实行有利于改善股权融资偏好的监管政策

(1)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保荐人制度,上市公司如有违规融资行为,保荐人要承担相应连带责任。(2)提高股权再融资标准,严格监督募集资金流向,对任意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上市公司予以严厉惩罚。(3)完善会计制度,加强证券市场的会计监督监管力度,大力压缩上市公司为了进行股权再融资进行赢余管理甚至弄虚作假的空间。(4)不断规范审计意见和格式,强化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严惩协同造假的各类中介机构。

4.3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债权融资是优于股权融资的融资方式,这是因为债权融资不仅具有合理避税和财务杠杆的作用,还可以刺激经理人员积极工作,减少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成本。为了改变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首先应考虑逐步放宽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限制,降低企业债券融资的门槛;其次要实现债券利率市场化,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再次要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降低债券融资的风险。

4.4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对股票市场的建设和规范,其逐步地走向成熟。统一A、B股市场,实现同股同价、同股同权、同股同酬。(2)要建立严格的股票市场退出机制和兼并收购机制,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逐步解除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责任。(3)建立健全包括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在内的社会诚信机制,形成全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职业规范。

5结论

影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因素很多,有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制度的引导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等因素。就单个企业而言,应结合以上因素根据自身状况确定合适的融资结构。但是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目标上看,我国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应该明晰产权、深化金融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一个健康的宏观环境,正确地引导企业的融资决策。

参考文献:

[1]包文彬,尤琳丽.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的实证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2

[2]柳钦,曾庆久.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融资顺序解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4

融资顺序范文篇6

本文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描述,认定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寻找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一、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差异美国财务学家梅耶斯(Myers)和马基卢夫(Majluf)于1984年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企业融资首选内源融资,其次为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又首选债券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随后,纳拉亚南(Narayanan)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尽管布楞南(Brennal)认为不存在融资优序,即认为企业经理对融资偏好没有一种必然顺序,但他认为内部融资和举债比发行股票融资更优。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融资决策上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融资规律。美国非金融专业公司1965~1996年第一季度的资金来源充分证明了梅耶斯的理论,详见表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从股票市场赎回了约6000亿美元的股票,同时在债券市场上增加了1000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债券成为美国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股票市场已成为次要的融资渠道。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融资优序理论不同的特点,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教授在其领著的《财务专论》一书中指出:“根据梅耶斯等人提出的观点,公司筹资是按自有资金→负债→股票的次序进行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资次序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都严重依赖外部筹资,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不超过5%,在公司的外部筹资中又明显地偏好权益筹资。阎达五、黄少安、高晓红等分别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和《投资研究》上,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明显。由于非上市公司缺乏股权融资的条件,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只涉及上市公司。1997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除了在发行新股时进行大量的股权融资外,其他主要是通过配股进行的,当时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比较容易达到,致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比例居高不下,详见表二。1997年后,配股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大大降低,但上市公司的配股热情丝毫没有减少,凡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都会尽可能地实施配股。2000年沪市符合条件的143家公司中有99家(近70%)公司实施配股,在剩余的30%的公司中有29家(20%)的公司在上年刚刚实施过配股,只有其中15家(10%)的公司3年内没有实施过配股。从证监会的统计资料来看,1999年至2001年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都相当于新股发行筹资的50%以上,详见表三。从1999年起,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热情高涨,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一年的时间内有10家公司进行了增发新股,共融资83.47亿元,但根据一年以后的回访及2001年的中报显示,这10家公司共有20.41亿元未使用,占筹资总额的24.45%。2002年公布拟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达到62家,拟增发股数达44.3亿股,如果按每股10元增发,则共计筹资将达到443亿元,目前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已受到投资人的责难,迫使管理层提高了增发的门槛。总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体现了与梅耶斯的融资优序理论及西方融资实践完全不同的特点,存在着股权融资的强烈偏好。二、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分析导致中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将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事实上,公司融资结构的选择是股东与经理人相互博弈的结果,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权益,损害股东利益;负债融资则会增加破产成本和成本,损害经理人利益。公司融资结构取决于股东与经理人不同偏好的合力,而这一合力对股东意愿和经理人意愿的拟合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产权效率。公司的治理结构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取决于与产权相关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实现经理行为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由于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不仅来自于公司内部,而且来自于外部市场(经理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的激励和约束,因此与公司治理效率相关的制度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控制权配置、业绩评价、利益分配、监督等,还包括市场的评价、约束机制等方面。本文将主要从控制权的配置效率、管理层的追求目标、市场对公司“信号”的反应、企业业绩评价等方面来透视中美融资顺序差异背后的原因,以期找出我国的症结所在。1.控制权的配置效率不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登姆塞茨指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而控制权是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权安排的效率也同样要体现外部性内在化的程度。根据登姆塞茨的理论,笔者将其控制权配置的有效性归纳为三项内容:①对财产的有效控制集中到了管理者手中。因为股份公司实现了规模经济,但如果每个所有者都参加决策,那么公司经营的规模经济很快会被较高的谈判成本所压倒,因此,在大多数的决策中产生了一个控制代表,且在其中大多数的情形中,一个小的管理团体成了事实上的所有者;②有限责任。在合股契约法下,所有制结构也产生了一些外部性的困难,由管理者经营的公司一旦失败,其损失即公司的债务则由每一位股东承担,直到管理者的经营能力达到极限,这一外部性使得经营者很难从所有者那里获得资金,因此,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可以降低这一外部性;③股东的自由退出。为减轻管理层决策对股东的影响,需要对权力作进一步的法律修订,与合伙制规定不同,股东可以在事先未得到其他股东许可的情况下或在不解散公司的情况下出售自己的股票,这种“应急出售”引致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如果股东的偏好与管理者的偏好不一致,股东就可通过出售股票而退出,这将有助于与公司所有权结构有关的外部性达到最小化。中美控制权配置效率的最大不同主要取决于股东的自由退出这一环。美国的上市公司其股票都是全流通的,如果管理层的行为不符合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自由退出,这就给了管理层很大的市场约束力,而且在股票全流通的背景下,如果公司股东大量地抛售股票,会造成公司被兼并的巨大威胁,一旦公司被兼并,经理的职位和前途就会化为泡影。这种约束和威胁使得经理层会尊

重股东的意愿。就公司融资而言,一方面,股权融资会稀释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影响到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管理层最大限度地使用股权融资,会被认为是为了降低破产风险而保住经理职位的做法,意味着经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积极性降低,市场也会降低对经理层的评价,因此举债融资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与经理人冲突的激励机制。在这种市场约束之下,管理层对股权融资的选择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前提。而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这一部分股份的所有权虚置,社会公众股又极度分散,中小股东强烈的投机性和“搭便车”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流通的,管理层没有被接管的压力,也没有来自市场的约束。就公司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最能体现经理人的意志而不是股东的意志,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既缺少监督约束又无还本付息压力的永久性资金,减少了公司破产的风险,增加了经理人可支配的资金。2.管理层追求的目标不同。管理层追求的目标取决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股东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股东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美国,有一系列的制度或机制使管理层的经营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一致,这些制度或机制包括:①经理人才市场。经理人才市场对约束经理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股价的高低表明了经理业绩的好坏,经理人才市场通过股票市场传递的信息正确地评价经理的绩效。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经理人为了在经理人才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②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被认为是促使经理经营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激励制度一直倍受重视。目前,股票期权被广泛用于美国企业的激励制度之中。股票期权使得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从而降低了成本,使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美国经理人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股票期权,如1997年全美各大公司的管理层中,收入最高者是旅行者集团的CEO,他1997年全年的收入为2.28亿美元,其中基本工资102.5万美元,年度奖金616.8万美元,其他福利26.2万美元,其余2.2亿美元的收入都来自于股票期权计划。因此可以说,美国的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能够基本保持一致,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的融资决策就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尽可能地考虑股东的利益和意愿。我国由于经理人才市场的缺乏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经理层追求的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法人股占垄断地位,加上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经理层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官员的政绩来自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又来自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现阶段,我国经理层追求的目标只能是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这一追求目标使得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圈钱”欲望。3.市场对公司融资“信号”的反映不同。美国经济学家Ross首先将非对称信息论引入资本结构理论,他认为“管理者本身是内幕者,也可以看作是内幕信息的处理者”,投资人只能根据管理者输出的信息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公司对融资方式的不同选择向市场传递着十分重要的信号。在美国,举债行为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好消息,由于破产概率与企业负债水平呈正相关,负债比例的上升表明了经理人对企业未来有较高的期望,管理层不愿发行新股,以免把公司成长的利益转让给新股东,此时投资人对企业的前途充满信心,股价也随之上升;相反,股权融资向市场传递的信号被当作坏消息,据梅耶斯的观察,企业发行股票融资会被认为前景不佳,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而在我国,由于目前市场的规模偏小、管理不规范,因此投机的气氛十分浓厚,市场主要关心的是某一种股票是否有“庄”,而不关心公司的业绩和成长,对于一种有“庄”的股票,公司会为其包装出业绩和其所需的题材,如去年审理的“中科创业”案件,深圳主营饲料和养鸡的康达尔,通过庄家吕梁的包装,使其变为一家“高科技+金融”的新型企业,股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10多元上涨至80多元。在我国股市送配题材一直被当作“利好”,因此股权融资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首选也就不足为奇了。4.业绩评价标准不同。美国的业绩评价已引入经济增加值(EVA)指标,经济增加值是在原税后净收益的基础上考虑到了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即不仅考核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而且考核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其计算公式为:EVA=息税前盈余×(1-公司所得税率)-公司资产账面价值×资金成本。在业绩考核中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债券融资的利息有节税效应,所以公司管理层更趋向于债券融资。而我国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以税后净收益为核心的,负债的利息在净收益中已减少,而股权融资的成本未被纳入考核的指标当中,这也是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而远离债券融资的一个原因。

融资顺序范文篇7

1.融资渠道及融资顺序理论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顾名思义即没有融资中介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直接融资主要有企业内部融资、债券融资、权益融资(包括股票市场融资、风险投资、企业重组等)。间接融资即有融资中介参与的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主要有银行融资、信托融资、保险融资等。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但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及权益资本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就几种融资方式而言,每种融资方式各有优劣。美国经济学家梅耶在研究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时,提出了内源融资>债权融资>权益融资的融资顺序理论,又名啄食顺序理论。我国学者在发展国外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从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和偏好出发,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企业的內源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顺序(陈伟,吴燕华,2013.)。

2.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创新

企业的发展存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面对低迷的煤炭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煤炭企业应该及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筹足“粮草子弹”过好“寒冬”。(1)内部融资。内部融资即是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用自有资金解决资金困厄的方式。内部融资主要有两种,提留盈余公积和股东定向融资。内部融资是诸多融资方式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也是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就目前的整体融资现状而言,许多煤炭企业仍然将内部融资作为首选。在提高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上,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关停部分窑口、减产减员等削减内部支出,藉由深挖内部管理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此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扩大盈余公积的可提留额。同时,做好内部思想动员工作,鼓励股东和员工分担企业风险,内部定向融资。(2)产业链融资。企业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居于一定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位置。在产业链融资上,煤炭企业既可以通过自身向产业链上下纵深发展,如实现煤电一体化,以分摊成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事实上,如神华集团、五大电力公司等煤电一体化企业,由于产业布局纵跨上下游,具有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稳定的盈利能力;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同上下游企业结成风险同盟,共同抵御未知的行业风险。并通过行业同盟增强行业信用,由此获得产业链融资。(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金融时代下,金融机构、企业将企业内部资产进行组合打包,形成可在资本市场融通的金融工具的一种方式。就煤炭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融资环境而言,适合煤炭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方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采矿权融资、订单融资、合同融资、项目融资等。由于煤炭开采权的专属性和煤矿开采的可以预见的稳定效益,企业可以将采矿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则是煤炭企业将现有的债权打包给银行,通过债权质押获取银行资金的方式。(4)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煤炭企业投资规模大、投入回报周期长,长期需要大量的资金输入。而债券、票据等中长期融资方式符合行业的资金需求特点,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饥渴。因此,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的方式进行债券融资。(5)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煤炭企业通过出售部分股权换取融资的方式。按照目前的股权渠道,主要分为私募股权融资和公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是企业不通过公开的方式,私底下同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接触,获取融资的方式。私募融资比较便捷、方便,融资门槛也相对较小,是目前许多煤炭企业采用的融资方式。公募股权融资就是上市融资,之前由于A股门槛相对较高,煤炭企业进入困难。在开辟中小板、创业板等之后,煤炭企业上市融资相较之前更为容易,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公开募集资金。此外,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也是一种股权融资方式,可以通过推进煤炭行业的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其他煤炭企业,推进煤炭行业的开发生产集中度,避免行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并增强企业市场议价能力和风险抵御防范能力。(6)设备租赁融资。设备租赁是设备的使用单位向设备所有单位(如租赁公司)租赁,并付给一定的租金,在租赁期内享有使用权,而不变更设备所有权的一种交换形式。设备租赁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对于煤炭行业这种设备使用多、固定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煤炭企业可以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获取开采设备,以减少成本支出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7)海外融资。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对于部分有实力的大型煤炭企业而言,可以借此成功打入国外市场,开辟新的营销阵地,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而这本身也能够极大丰富和增强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同时,在海外开展业务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在海外上市、同本土企业合作等方式融资,壮大发展自己。如神华集团就通过同俄罗斯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当地煤矿。

二、加强煤炭企业的融资风险防范

1.科学制定融资目标,合理安排融资结构

融资风险是企业融资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从风险的内在成因看,融资风险主要受到融资规模、融资结构、融资期限、融资成本等的影响。如就融资结构而言,过高的短期负债会加重企业的现金流负担,容易造成流动性吃紧;而过高的长期负债则容易带来高昂的利息成本,同时也会由于负债期间的拉长而增加融资活动的不确定性。同样地,融资规模过大或过小也会对企业的风险控制造成一定影响,融资规模过小会过度消耗企业的自有资金,不利于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融资规模过大则容易加重企业的融资成本,容易诱发偿还危机等。煤炭企业在筹备融资活动之前,应依据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结合所处的市场环境,科学制定融资目标,合理安排融资结构、融资规模和融资期限,尽可能地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融资顺序范文篇8

【关键词】融资结构电力上市公司

[1]

2003年以来,全国缺电现象日益严重,国家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增加投资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由于电力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电力上市公司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我国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为电力行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2002年12月29日中国电力新组建的66家公司正式宣告挂牌成立,这一重大体制性的改革打破了过去一直由国家垄断电力市场的格局,给电力市场引入了新竞争主体。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几家新组建的大型发电集团公司如何既有效地筹集长期资金支持公司发展,同时又避免公司的财务风险,是发电集团公司面临的重大课题。

电力上市企业资本结构的状况不仅决定了资金成本,而且也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力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电力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从理论上和实务上对其的融资结构展开论述,为电力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一、西方融资结构理论。

西方融资结构理论探讨的是公司或企业在各种可利用的融资方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和组合安排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利(Gurley)等将公司或企业的融资方式划分为内源融资(InternalFinance)和外源融资(ExternalFinance)两种方式。其中,内源融资是指公司或企业依靠其内部留存收益来集聚资金的融资方式;外源融资是内源融资的对称,它指的是企业或公司在自身积累之外,于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或者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来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理论上通常将企业或公司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来融资的方式称为直接融资,而将企业或公司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贷款等来融资的方式称为间接融资,具体可见图一: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斯(Ma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经过研究发现,美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安排通常是: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先债务融(发行债券)后股权融资(发行股票),这便是西方融资理论中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peckingorderpanicle)。他的研究中这样说到:“对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研究显示:当工商企业为它们的活动寻找资金来源时,它们通常都会从金融中介机构取得资金。”“在美国的公司融资中,金融机构的贷款几乎相当于来自证券市场的2倍。在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最少利用证券市场的国家中,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量几乎是证券市场融资量的10倍。”如表一所示:

表一西方发达七国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料来源:R.Hubbard,Money,TheFinancialSystemandTheEcomomg

二、电力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总体特征。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由于负债融资具有抵税、约束、降低成本和传递有用信息等的作用,企业的融资应遵循“啄食”顺序,即内部融资优先,债权融资次之,外部股权融资最后。这一“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而我国恰恰相反,上市公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与全国上市公司相类似,我国电力上市公司外部资金来源具有典型的“轻债务融资重股权融资”特征,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0—2003年全部上市公司与电力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的比较(%)

2000200120022003平均

电力企业39.2637.9940.7743.9440.49

全部上市公司45.4450.964.7754.4653.89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

由表二可看出,总体上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40.49%,低于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值53.89%,2002年后虽有所上升,但还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在负债融资结构方面,电力上市公司长期负债约占其总负债的20%,其余的负债均为短期负债。这说明上市公司举债更多时候是为了应付日常周转需要,而长期项目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股权融资,同时也说明上市公司在出现资金紧缺时首选短期负债融资。

从融资顺序上来看,电力上市公司依然表现出与“啄食顺序原则”相反的现象,先股权融资,再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从资金结构上看,资金来源单一,股份大多由国家持有,企业资本活力不足;从融资成本上看,企业内部融资成本最低,债务融资成本次之,进行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因此,现行的融资顺序并不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最优决策;从企业发展来看,企业内部资金筹集比例低,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自我扩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对外融资依赖度高。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三、优化电力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对策。

近几年,我国电力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突出,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已成为当前电力改革的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些任务和改革,需要给电力企业注入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贷款方式和上市融资,而应开辟融资新途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达到最佳资本结构(OptimumCapitalStructure,指公司在一定时期,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公司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另外,电力上市公司的这种“重股轻债”的状况,不仅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有不利影响,而且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利影响,因此,应针对此种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资本结构最优化。

1、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阶段,所需资金的期限不同,愿意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承担的义务与风险也不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与股票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债券市场的缓慢发展,大部分企业无法通过债权进行直接融资。

企业债券市场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法规滞后。目前债券发行的主要法规是1993年制定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条例中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根据此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即使按政策的高限发行,由于企业债券尚需交纳利息税、支付发行成本,结果其实际收益与国债相差无几,与国债的低风险相比,企业债券的收益对投资者无吸引力;二是企业债券上市的规模小。目前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只占少数,还有许多发行债券的企业未在证券市场上市交易,债券的流通性不高。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就安全性、流通性、收益性三方面综合而言,投资者并不看好企业债券,使得这种在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尚处于襁褓之中。因此,上市公司只能更多地选择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债券不仅受到发行人的偏爱,且被管理层作为一种合理调配资金资源,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西方成熟的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都远远大于股票市场,如美国证券市场的这一比例约为3.5∶1。

电力行业一直具有收益稳、风险低的特点,因此,适当地提高企业的负债率并不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通过负债的硬约束可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实现对经营者有效监控。同时企业债券的发行费用一般要低于股票发行,企业所需负担的融资成本明显要低于股票的融资成本;其次,债券具有显著财务杠杆的作用,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利息率,企业通过举债可以增加税后利润,从而使股东收益增加;再次,债券可以防止企业控制权的分散,由于债券的持有者仅享受债券的利息所得,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不会对企业的控制权造成威胁;最后,在发行普通股时,新股东可以分享公司发行新股前所积累的盈余,某种程度上会降低每股的净收益。由此可知,适当地发行公司债券,不但能有效地改善电力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而且也能更快地推动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

2、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

内源融资能力低下已成为我国企业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力企业也同样如此,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电力企业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不仅要引入多元投资主体,而且要加强管理,改进企业治理结构。

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这个目标的实现,有望提高电力企业的资本自我生成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而且企业的资本结构也能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

3、继续发展电力企业财务公司。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电力行业共有九家财务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华能财务公司、东北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华北电力集团财务公司、西北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华东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华中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大亚湾核电财务公司、三峡财务公司、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这些公司在为集团公司多方位地筹集资金,促进集团电力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对于四川、广西、云南、福建、贵州等几个小水电大省,省级产权资产都在100亿元以上,按照分级产权、授权经营的原则,全国将有5~6个小水电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总资产符合设立财务公司的规模要求,尤其是广西小水电发展模式,更适合组建小水电企业集团并设立财务公司。

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和各单位结算中心的作用,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减少资金沉淀,调剂资金余缺,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资本市场,拓展信托、租赁、保险、证券以及资产委托管理等业务,实现资产的流动和保值增值,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融资顺序范文篇9

1.1资本市场发展迟滞,啄食顺序南橘北枳

啄食顺序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梅耶斯提出,他认为由于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融资活动应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顺序,这样才能最佳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规避融资风险。然而,啄食顺序理论建立在美国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基础之上,我国有学者经过研究考察发现,由于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中国企业的融资偏好为股权融资-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对企业控制权的稀释和改变容易引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马云围绕阿里巴巴展开的控制权竞争就是股权融资后的遗留风险例证。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实现债券净融资1.80万亿元,占同期社会总体融资规模10.4%,比重偏低。即使是企业融资偏好较高的股权融资方式,也因为资本市场较高的准入门槛将许多工业企业拒之门外。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新增142家(A股、B股),而当年新增注册企业则达到955454家,大多数企业仍然无法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1.2外部市场环境建设滞后,监管主体责任不清

GDP政绩观在很多时候使得政府的行政行为同市场行为绑架,混淆了政府作为市场监管主体的地位和职责,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冲动,从而对企业和实体经济形成权力挤出效应。2013年3月份,地方融资平台总体融资规模达到9.3万亿。据有学者估算,2013年上半年社会新增融资有近七成流入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挤占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资源,同时又造成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引发资本面严控,对实体工业企业造成了严厉沉重的打击。同时,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主体,也经常混淆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盲目越界用行政行为干预市场,在短期内确实因监管严格维护了投资者利益,但从长期看却因为行政干预过度而造成监管过严,一方面迫使不少企业转而取道境外上市,一方面造成境内上市企业过少引发投资者盲目追捧而形成股票泡沫,引发股市风险,最终损失的仍是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2、改善工业企业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2.1工业企业应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提高融资能力建设

工业企业应健全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同时,企业应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健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规范企业财务活动,优化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产出和收益。工业企业应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战略,扩大市场范围,向国际市场进军,充分发挥出口融资作用。同时,深挖和经营自身资产价值,注重对企业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建设。随着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商品化,其报酬收益率已经趋同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只有无形资产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真正核心来源。企业应强化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的评估,拓宽企业可抵押资产内容和范围。如冶金企业可以抵押特许经营权获取融资。

2.2鼓励和发展金融中介,创新金融工具

首先,深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相对垄断性竞争优势,使得其在金融业务发展和创新中路径依赖化严重,业务创新动力不足,行政官僚作风浓厚。国有股权比重过大也使得高管权力失去制约,易引发高管金融腐败。因此,应通过股权多元化,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规范银行治理机构和权力监督体系,提高业务创新内在驱动力。其次,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和其他融资中介。统计数据显示,银行中小贷规模仅占信贷总额8%左右,银行的信贷支持显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2012年中国民间融资超过3万亿元,推动民间融资合法化,鼓励和发展民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合理运用民间资本才是解决工业企业融资困境的科学举措。最后,探索金融工具创新设计。金融机构应加强同其他行业的对接和学习,创新金融工具,如供应链融资、租赁融资、物流银行、项目融资、无形资产抵押融资等,拓宽融资工具可承载内容,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2.3发展货币市场,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遵循的是“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货币市场迟迟得不到有效推动和规范,金融市场一直呈瘸腿走路的发展态势。利率市场化和企业融资需求呼唤货币市场改革,应积极发展和规范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等,加强短期资金融通,强化政策传导。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和融合,同时针对当前网络时代交易方式信息化、电子化而引起的巨额资金沉淀,应加强对这部份沉淀资金的金融创新和利用,如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据估算,当前余额宝规模在3000亿~4000亿左右,吸金能力可见一斑。同时,应着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壮大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规范和完善新股发行、再融资、并购和资本退出机制,推动大公司做大做强。同时,注重“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和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到新三板市场上市融资,加强政策指引和规范扶持。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完善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促进中小微型工业企业融资。

2.4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减少行政行为对市场行为的干预,提高资源市场配置自由化程度和效率。地方政府应明确合理的政绩观,减少通过短期大规模基建投资冲高GDP的经济冲动,转到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赢得长期经济效益的合理经济行为上来。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应减少不必要的基建投资,通过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融资的对接和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加紧配套出台和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促进银企对接,建设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给予工业企业发展支持。立法部门应加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结论

融资顺序范文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融资方式;资产负债率;股权结构

自从20世纪50年代MM定理诞生以来,资本结构问题便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资本结构决策是上市公司投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价值。只有深入了解全部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才能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全局性的认识,才有可能找出其存在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至今为止对于资本结构的解释有多种理论,譬如平衡理论和优序理论。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单独地作出解释。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为其生产经营融资而发行的各种证券的组合。一般地人们将其特指为企业资产中股权与债务之间的相对比例。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佳资本结构指在一定条件下使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它是一种能使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公司价值等之间实现最优均衡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偿债和再筹资能力,决定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成为影响公司财务形象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之上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如下:

通过比较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权益类科目差异相当大。我国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总额与西方国家差不多,大都在35%~43%之间,但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比重高,超过50%,而西方发达国家都在40%以下,相应地,我国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相当低。资本结构的顺序偏好理论认为,企业偏好将内部资金作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债务资金,最后才是新的股权融资。然而,在筹集资金时,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视权益融资为首要途径,对于负债则过于谨慎,表现为上市后极力扩大股票发行额度,而且分配方案也多以配股为主,很少支付现金股利。

中外众多学者先后进行过大量有关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的研究。由于处在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1991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的总体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普遍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水平相对偏高、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些特点与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不同,尤其股权融资偏好更是有悖于“优序融资理论”。但是,2002年沪、深两市100家样本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从融资行为动机角度证实了在目前中国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架构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是具有相对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这种融资方式普遍低效的事实。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不难看出,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1.融资顺序逆转,严重依赖外源融资。根据融资顺序偏好理论和西方有

效资本市场的融资顺序,先内部融资、其次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举债融资、最后是新的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则与之几乎相反。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内源融资在上市公司融资中所占比重非常低,不达20%,远远低于外源融资。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并非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内部积累,我国上市公司创造盈利和自我扩张的能力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2.外源筹资比例不平衡,股权融资优先于债务融资,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从上表中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融资行为,不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对股权融资比重更加偏好。据上表可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占外源融资约70%,股权融资的比重远高于债权融资,存在严重的重股轻债现象,这有悖于优序融资结构原理。目前,我国的非上市公司偏好于争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则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如果不能如愿,则会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征的可转换债券,设置宽松的转换条款,从而获得股权资本,不得已才通过债权融资。

(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成因

1.对负债经营缺乏正确认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自有资本不足,资金短缺,主要依赖大量举债来维持生产经营,导致企业负债经营比例极高,以至企业大都“谈债色变”。因为过去的高负债率所造成的压力而影响到现在的经营决策,使经营者认为债务利息侵占公司利润,或害怕经营不善而导致财务危机,一旦被改组上市,成为股份制企业,首选的筹集资金方式就是大量发行股票,增加所有者权益资本,而不愿或很少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

2.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过度投机行为也加剧了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发展。长期以来,股票发行的“卖方市场”和“赚钱效应”,使股票发行到目前为止还很少遇到发行失败先例。因而在上市时追求高额的股票发行,上市后推出高比例的配股,发生亏损后采取股权重组来吸收新资本的注入,这种“一年发股、二年配股、三年重组”已成为众多公司股权融资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市场治理机制失衡的反映。

3.股权融资成本较低是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经济动力。债务融资的付息“硬约束”和股权融资分红的“软约束”,使我国债务融资的成本大大高于股票融资。

4.我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是资本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市场结构要求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协调发展,这既有利于金融领域的改革,社会信用的优化,同时又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中,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结构的完善,进而影响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国债券市场发展极其缓慢,尤其是公司债券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强股市、弱债市;强国债、弱企业债”的结构失衡特征。一方面,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明显小于其股票发行规模。另一方面,企业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所占的规模一直很小。以2006年债券发行的结构为例,企业债发行只有935亿元,占所有债券发行的1.8%,而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分别是6673.3亿元和7738.1亿元,分别是企业债的7.14倍和8.28倍。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未健全,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筹资形式有限,并且约束条件也很多,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

1.增加了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一方面,权益融资的成本高于债务融资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负债的利息在税前列支,具有“税盾”的作用,可以使企业享受减少纳税的好处。鉴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在资金总额一定时,增加债务资本的比重会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下降。

2.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杠杆收益。财务杠杆是指在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选择对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影响。由于这种财务杠杆的作用,当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时,借入资金的存在可以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即权益资本收益能在总资本收益率增加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增加。

3.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为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存在着种种先天与后天的制度问题,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在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导致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企业管理者忽视甚至损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来使大股东权益最大,股东占用和掏空上市公司的事例屡见不鲜。

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方式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全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从资本结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定情况下提高公司的负债比率,降低自有资本的比率,会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佳的资本结构。所以通过一定的途径降低我国的自有资本比率势在必行。

2.完善融资体制。在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并结合我国实情进行相应的融资体制改革,为国有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大力推进以市场经济的融资体制替代计划经济融资体制的进程,即建立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融资体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减少政府干预,使政府在资本市场的职责逐步由融资中介过度到制定交易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2)完善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考核制度,增加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难度,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偏重股权融资的倾向。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本市场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股权融资,并让企业独自承担风险。与此同时,应该用一个指标体系取代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考核上市公司取得配股、增发新股资格的标准,使股本扩容更具合理性。(3)规范监管体系,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信息披露动态监管机制,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跟踪核查。提高监管水平,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机会成本,积极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推进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社会化。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我国应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让公司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同步发展或仅略有滞后,实现公司与资本市场“双赢”的发展战略。目前债券市场的落后已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国家应逐步取消计划规模管理,尽快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同时,在企业债券利率方面应给予较大的灵活性,让企业债券利率尽快市场化,以达到资本市场的真正多元化。针对债券市场内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应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优化国债和金融债券的品种设计,完善债券市场结构。

4.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筹资行为的理性化。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理性回归。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健全企业制衡机制。要切实保护各股东对公司财产的最终控制权和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强化各契约方的决策参与权,减少“内部人控制”。其次,加快股权分置改革,逐步解决股权结构过度集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同股同利、同股同权。因此,我们应通过法规政策等手段引导上市公司建立有利于公司治理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大力配合,综合协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和完善,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步得以解决。

自从开始对资本结构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解释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在一个无摩擦的竞争环境中,如果不存在破产风险,企业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但是显示世界是有摩擦的,比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一个国家都要征税,则税收这一影响因素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综此来看,简单的一个方面就对小型企业存在影响,那么中国企业的整体资本结构的无疑就更大了。中国企业本身向着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比较慢,同时,中国企业未表现出与优序理论预期的在外源容资方面先债务后股权的顺序,股权融资在企业的外源融资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还不太成熟,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外国不尽相同,因此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跟外国成熟市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一再的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反映的可能是经营者在特定财务状况下的相机选择,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诸多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管情况如何,只有面对现实,相信中国的上市企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极大的发展前景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作者: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