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执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3:16:00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1

当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提出人性化执法,所谓人性化执法是指公安人民警执法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强制暴力等手段办理案件,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和公正。

人性化执法以人为主体为目的,以人权和人道为基本原则,将法律的教育功能和惩罚功能结合起来,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既依赖于完善的人性化立法,又依赖于执法之“刚柔相济”,还依赖于文明的执法理念。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人性化执法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与司法各个领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以人权为核心,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仁慈、人道、温情的方式进行非歧视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最终实现执法公正。人性化执法渊源流长,要实现人性化执法,必须完善人性化立法,树立三种执法理念,提高执法主体自身的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水平。坚持人性化执法,是和谐社会执法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人性化执法是执法者根据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不违背人的正常感情和理性的执法行为,具有合法性、保护性和普遍性。以人性化执法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支持,为做好各项公安工作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为普通老百姓理应爱戴、拥护、尊敬社会治安的守护神——公安民警,不应该以暴力执法。他们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我们不清楚在“依法审查”是否真正做到了依法审查。最近国内发生的几起暴力袭警事件,起因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大矛盾,仅是非常容易解决的小事情,但却酿成惨案。事出必定有因的,当这些问题出现了,执法人员们是不是把这些袭警的人抓起来或拘留或罚款就行了呢?这显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我们的公安民警也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爱护百姓的执法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古人就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曾不止一次看到和听到各种类型的暴力事件,比较容易引起我们关注的往往就是“执法暴力”。和民间暴力显著不同的是,“执法暴力”虽然是极个别人的行为,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往往负面影响很大……

那是不是我们的警察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没有能够真正的按照法律所赋予的权力严格执法办案了呢,是不是我们的警察先天的那种优越感(事实上的确有部分警察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使他们在执法过程中,没有能够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去办案,间接或直接给嫌疑人造成了一定的名誉或者身心的损害,使嫌疑人背了个莫须有的“罪名”。

当事情调查清楚或一直没有调查清楚时,没有及时消除因为警察的调查或者审查而给嫌疑人在社会上造成的不利影响,或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为嫌疑人着想过,就不了了之了,随便你自己怎么想去吧。给当事人周围的同事、邻居或亲友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

在国内,经常发生警察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随随便便、堂而璜之的到老百姓家中,把老百姓“带走”(很多的案件最后都是事实证明了没有任何证据的,协助警察办案调查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而这个协助的方式可就大有学问了)。

当然,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警察在办案或者调查过程中有不符合法律程序的行为。可我们可爱的警察为什么就不能够采取一些婉转而又合法、人性化的柔和方法去对待那些所谓的嫌疑人呢?必定,在法院没有判决他有罪以前,任何人都是有尊严的、受法律保护的合法公民。

在人格上,一点也不比警察或者任何人低,警察仅仅是职务行为,是政府的执法者,并不比任何人高一等。

每个人都有其“社会身份”,当他的这种社会身份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警察的介入受到“微妙对待”时,自然就给其他人对他的这种身份产生“微妙”的看法。这种看法是无形的,但是,他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前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使当事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程度的受到一定的伤害。

人性化执法的春风已逐渐吹遍全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也不乏看到一些好的现象,治安就是要去弊取利,从而达到高效执法,文明执法和人性化执法。

但是我们在坚持人性化执法的过程中要避免一些误区。近年来,“法律人性化”一词开始流行,但由于相关问题的讨论缺乏专业法律人的参与,人们对这一新词的使用还不规范,对其具体内涵也没有达成基本共识。从法律专业的角度出发,结合“人性化”一词的日常意义和非法律的专业性含义,“法律人性化”是指法律必须与人性相协调,并尽可能以温情的方式得到施行。明确这一定义后,就很容易判断出在使用这一新词汇过程中的常见误区了。

社会上,很多领域都提出了“人性化”这一概念,以至于在我们日常执法时,也常有人以“人性化”来要求。人性化管理是管理者的一个愿望,但也使执法者在执法时产生了不小的困惑。执法人员是否该对多样性情况采取多样性的相对执法呢?如何把握好这个执法尺度呢?本人认为,人性化执法是必要的,但不能将其发展为软懦执法,从而将弱化执法力度。执法人性化的推行,既要执法者在执法模式和分寸掌握等方面的改进,也要加强执法对象、被服务群体的法律意识。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2

一、充分认识人性化交通管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涵义。所谓人性化交通管理,就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交通管理过程中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精神,对交通安全违法和重大交通事故犯罪嫌疑人、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其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人认识到危害性,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服法,悔过自新。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内涵在于执法活动的公正、高效。只有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才是交通管理执法机关的最大、最根本的“人性化交通管理”。如果交通管理部门不能保持公正,也就无从谈及人性化交通管理。执法枉法或随意执法,执法不严、不公、不廉,对交通违法行为以及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再大的关怀,也是徒劳无益。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人性化交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律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交通管理者的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就不可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三)实施人性化交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实现法律的立法宗旨,即社会秩序的理想化和充分保障人权的实现。人性化交通管理要求交通管理者在公正执法时,给予公民柔性的人文关怀,尊重其人格和尊严,维护其正当权益,顾及其感受,让公民在体会法律的威严与神圣的同时,也享受法律所固有的“温情”和“体恤”,它是政治文明在执法领域的生动体现。相信随着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人性化交通管理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充分认识依法纠正交通违法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不可否认,人性化交通管理的举措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和要求,但“人性化交通管理”说到底仍然是执行法律的活动,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来惩罚交通违法和交通犯罪的过程,它具有刚性的一面,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不能因为冠有“人性化”之名,就能随意篡改法律,不依法纠正或处罚交通违法行为。换句话说,人性化交通管理要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法定程序,不能违背法的精神,法律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及一切交通管理者永不能悖离的“底线”。因此,依法管理交通,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前提,也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保障,而且“人性化”要求的是符合人类常规的伦理道德,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制定的法律,其实已经融入了人性化的成分。也就是说,交通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只要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就不会发生损害违法人基本人权的恶性事件,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相反,如果交通管理不以法律为依据,不受理性的约束,而过多强调“人性化”、“个性化”,就难免不被滥用变成“人情化”,假借“人性化交通管理”之名来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甚至免予法律处罚,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就彻底背离了“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初衷,反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依法交通管理,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深刻理解新《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以人为本的人权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道路上行人、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为舒缓交通,保证公民的安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交通法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生命、对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保护,从百姓利益出发,维护车主利益,增强权力监督制约,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让处于相对弱势的行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第一次强制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的门口道路没有过街设施的,应当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提示通行标志;二是人行道上机动车礼让行人。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必须遵守行人优先的原则,机动车经过人行道应该减速行驶,遇行人正通过人行道,应减速慢行;三是否定“撞了白撞”。第七十六条关于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规定明确否定了颇受争议的“撞了白撞”的说法,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四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机构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对受伤人员的救治等等,无疑都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综述整个《交通法》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不再一一列举。

交通法明确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保护了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条条充满了人间温情,假如人们能够按照新的法规去出行,那么,行人和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道路交通秩序就会更加文明畅通,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舒心平安。

四、强化四种意识,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强化执法为民意识,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的问题。执法为民是执法主体的天职,也是执法者的宗旨。公安交警作为一支重要的执法队伍和执法力量,应将执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统一到“为民”这一根本点上来。要树立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交警的执法为民意识,牢固执法为民思想,将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切实消除循私枉法,消除执法活动中宗旨不清、认识模糊、群众观念不强的问题,有效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是强化规范意识,解决执法过程中“随意执法”的问题。部分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手续和按程序办事,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或想当然进行执法,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坏了队伍的形象。规范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前提,要强化规范和程序意识,形成依法执法和依法办事的执法行为习惯,不能主观臆想和随意执法。

三是强化学习意识,解决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交通管理部门引导全体民警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使交通民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3

摘要:人性化执法是学界和政界高频率使用和讨论的命题,针对人性化执法的诸多误解,人性化执法有其基本概念及价值基础,人性化执法进行合理定位,把人性化执法与人情化执法、违法执法、软弱执法以及立法的人性化相区别。人性化执法是法治框架下的自由裁量执法,应当切入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中并遵循正当程序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一、人性化执法的概念之争人性化执法是一个时期以来学界和政界高频率使用和讨论的话题,也是一个存在诸多争议的话题,这种争议首先表现在对人性化执法概念的认识上。

有的学者对人性化执法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人性化执法反映了对法治和执法的误读,反映了长期以来执法过程存在的瑕疵,人性化是法律自身的原有之意,这种提法有可能助长“人情化执法”的弊端。也有学者对人性化执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人性化执法以人为主体和目的,以人权和人道为基本原则,将法律的教育功能与惩罚功能结合起来,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笔者以为,人性化执法是对中国现实执法状况的有针对性的反映,也是对行政执法中尊重人权与价值的强烈呼唤,对这样一个已经高频率使用的概念,与其探讨其是否合适,倒不如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并给予合理的界定。环顾生活实践,我们不难理解人性化执法提出的原因和背景。人性化执法主要是针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漠视人权的暴力执法提出的。从历史角度看,由于我国几千年来都是封建集权制的国家,行政机关是集立法、司法、行政为一体的高度集权的机构,由此造成了行政权力行使空间的膨胀和其它权力行使的弱化,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行政权的行使经常与暴力相联系,通常采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稳定。现代社会,虽然“人权”、“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广泛地受到重视和追求,但在行政执法中漠视人权的暴力执法现象还时有发生,背离了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的基本理念。由于非人性化行政执法导致的上访事件和暴力冲突事件层出不穷,特别在治安管理、城管执法、交通执法等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出现了“催英杰案”①及其类似惨剧的发生,暴露出行政执法中暴力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矛盾。从更深层的意义看,我们还可以说它反映出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公权力和私权利日益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背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人性化执法的提出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和公权力和私权力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通过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让相对人通过正当程序参与到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协作、相互配合,使社会秩序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与和谐状态。因此,笔者以为,人性化执法是指行政主体在尊重相对人合法权益和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以正当程序为保障的符合人性的理性执法活动,集中表现为对相对人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照顾。尽管在人类法治演进的过程中不乏人性化的光辉与火花,但从2006年8月11日下午16时,海淀区城管监察大队队员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商城北侧没收了正在烤香肠的无照商贩崔英杰的三轮车。正当他们准备撤离时,崔英杰手持切香肠的刀子,举刀猛刺副队长李志强的颈部,随后迅速逃离。李志强动脉气管被切断,当场死亡。据媒体报道,从2006年初至八月份,北京市城管领域共发生76起暴力冲突事件,有89名城管人员受伤。严格意义上讲,法律本身并不必然包含人性化执法的含义在内,人性化执法更多的是从法的执行方式、手段与过程角度提出、描述和实施的,包括以下三层涵义:首先,人性化执法是遵循法律和正当程序的执法活动。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并遵循正当程序才能保证执法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轻程序重实体,执法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执法的效率和行政目标而忽视了执法程序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从而导致各种暴力冲突事件的不断发生,在更深层面上也损害了政府形象。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不说明执法身份、执法依据和执法原因,使相对人对其是否具有执法资格,是否合法执法无从知晓,也使得一些违法分子冒充执法人员谋取个人利益成为可能;再如在执法过程中,忽视相对人的申辩权和陈述权,往往把他们的陈述与态度不好或对错误缺乏认识相联系,草率地作出处理决定或缺乏依据地加重处罚等。其次,人性化执法应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非歧视的理性执法活动。游街示众、粗暴执法等,这些即使在今天都没有杜绝的非人性化执法现象不仅严重侵犯了相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亵渎了法的基本价值和精神,而且损害了政府执法的形象,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执法人员随自己的喜好和心情进行执法,无视法律的规定,严重践踏了法律尊严,扭曲了执法活动的正当性。人性化执法要求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无论相对人违法与否,均把他们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尊重其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用以人为本、平等理性的执法方式执法。它不仅强调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尊重与关怀,而且使执法主体的目的和相对人的意志在正当程序中得到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可以树立行政主体执政为民、公开行政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也使被执法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违法性,或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将矛盾和反对情绪消解在正当程序实施的执法过程中。第三,人性化执法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性化执法要求在执法过程中要体现对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关爱,它不仅是执法态度和执法方式、手段的转变,也是对执法人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杜绝暴力执法或非人性化执法的存在空间,使执法人员的形象由凶神恶煞转变成利民、便民、亲民、爱民,使行政执法目标得到人们的理解、支持和尊重,使相对人自觉配合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从而取得理想的执法效果。人性化执法对法律本身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法律本身可能是人性化的和保障人权的,但其价值和目标可能会被非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和手段所消减和歪曲;法律本身也可能是非人性化的甚至有可能是危害人权的,此种法律如果被以人性化的方式执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抑制和消减恶法的作用和恶果,认为人性化执法是法律本身应有之意其实是混淆了立法的人性化和执法的人性化这两个不同的命题。

二、人性化执法的价值基础行政执法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执法的态度、执法的方式和执法的效果。

人性化执法正是以“以人为本”和“保障人权”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基础的。所谓人权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是如此重要而又如此容易受到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权力的侵犯,因此近代以来的立宪国家往往通过宪法或宪法判例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确认和保护。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也是一切行政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革命导师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些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即一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还是作为主体的人及其个性发展,为人的尊严和个性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志也曾对以人为本作了权威性解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组织的关系。

(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各得其所。也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应该是一切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当法学的价值形态发生冲突时,“以人为本”是最高的选择,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权;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文精神作为现代法律精神,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以人为本中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作为唯一的中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手段等等。这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以人为本的论述,也是目前学界对以人为本的法律观的基本看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体现在法律实践上就是一切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都要重视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以人的需要和权利为出发点和目的,反对非人性化的待遇。行政立法的人性化是执法人性化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因此,在行政立法方面,首先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和重视每个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使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法律中得到合理的表达、保障和平衡;其次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奉行非歧视待遇,平等地符合人性地对待所有的行政相对人,设身处地为行政相对人着想,无论相对人做出的是违法行为还是合法行为,均不能否定和质疑其人之为人的根本地位,这不仅是现代法治精神和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行政执法的目的所在。这就要求在行政立法过程中,不断听取人们的意见和呼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听民声,察民意,制定出真正能保护人权、体现人道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意义上过分注重行政权的行使而忽略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局面。通过人性化的立法,不仅可以改变行政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形成民主、对话的渠道,建立和谐、协商和合作的关系,也能使各种行政行为通过人性化的执行后都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避免冲突事件的发生。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局限,立法的非人性化不可避免,而人性化的执法则可以使非人性化的立法的消极因素实施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抑制,从而缓冲立法的非人性化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人性化执法要求一切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权,体现人道。人权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没有人权就意味着失去做人的资格。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这就使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家已不把人作为客体和手段,而是将人作为主体和目的。人性化执法就是将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转化为实践,使法律的秩序价值和人性价值在实践中得到统一。人权是基于人的需要,人的利益而产生的。人权作为执法权运作的设置边界,保证执法的公正、文明,防止执法权异化而导致恶果。如果执法人员的执法超出人权的范围,那么执法不仅不能保证公民人权的实现,而且还可能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使公权力不是成为保障私权力的武器,而成为侵犯私权利的工具,这就必然会造成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悲剧发生。因此以人权为原则的人性化执法必然要求给人以人文关爱,注重对违法行为人的个人权利的保护,正如有学者所言;“人性化执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执法者的权力受制约与监督的,它的底线是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即使面对犯罪,也应该尊重他的人格和法定权利。”[6]人道主义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和目的,把人本身当作最高价值,从而把任何人都首先当作人来关爱和善待的价值理念、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正视人的需要和本能,珍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同情、友善、理解、宽容为基础表征。[7]我国传统的执法理念重在对“恶”的惩罚,而忽视了对人性中“善”的鼓励,通常采用的方法也是以恶治恶,这种执法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同时也激化了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严重的不和谐,更为恶劣的是破坏了法律至上的基本价值和制度,使得公权力的行使者成为法外之人。人道主义则是首先要求对人以关爱,善待每一个人,无论守法者还是违法者,都享有人道待遇的权利。目前,人道主义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和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执法作为法治建设中的中心环节,其方式是否人道,公民的权利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准。因此,人性化执法作为一种文明的执法方式,必将以人道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理解、宽容、关爱、尊重每一个违法人。每一个违法行为人,不管其罪行多大,都有权力获得人道的待遇。因此,以人为本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归宿,也是人性化执法的价值基础;人性化的立法是对以人为本的法律形式的表达和确立,人性化执法是对以人为本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对人权的具体保障和落实;人性化的立法更侧重于价值形态的主张和描述,人性化的执法更侧重于实践形态的描述和概括。

三、人性化执法的合理定位“真理前进半步就成了谬误”,人性化执法有其深刻的价值基础并不意味着人性化执法不受合理的限制和约束,面对生活实践中的种种非理性、非人性化甚至严重违法的执法现象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人性化执法的性质、内容、范围和限制条件亦应进行合理的定位,否则,人性化执法就可能逐渐失去其合理性从而走向反面。

第一,人性化执法主要是执法中的问题和要求,但人性化执法的手段、程序、效果与立法的人性化密切不可分。人性化执法的前提首先是合法,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下执法,如果立法本身不够人性化或缺乏必要的自由裁量授权,其必然将立法中的非人性化和非理性化问题带到执法中,从而造成执法者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有背于对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障,不依照现行法律规定执行,又势必陷入执法犯法的尴尬境地。因此,要真正保障人性化执法的效果不能仅仅局限于执法层面的设计和运作,首先必须在立法层面上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立法水平和质量,使法律的本身处处闪耀着人性与科学的光辉。

第二,人性化执法是在法治框架下的自由裁量执法,不应在违法的基础上寻求所谓的人性化执法。因此,人性化执法不仅应受行政法上的合法性原则约束,更应受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则约束。其与严格执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更不是互相抵触的,而是互补互相动的。严格执法属于刚性执法,这种刚性执法蕴涵和保障着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严格的依法办事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人的主观影响和人情因素。人性化执法属于柔性执法,是在执法过程和程序中体现出执法主体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尊重和对相对人本身的人文关怀,法律的授权为执法者的合理裁量和人性化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空间。人性化执法强调尊重与保护相对人和违法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强调从人本身出发,从人的地位、尊严和权利的角度出发改善执法态度、完善执法方式和手段,通过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来实现整个执法过程与目标的辨证统一。

第三,人性化执法应当遵循和体现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正当的法律程序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蕴涵着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障,甚至某些实体正义的本身就和一定的程序联系,遵守和实施正当程序就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人类的本性是容易犯错误,采用严格的规则是合理的(Heiner1983),无论是在追求洗礼或追求最无私的理想都是如此。”行政效率和目标对于行政管理而言至关重要,但行政效率的取得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公平并遵循正当程序的约束。即便在程序是可选择性的情况下,亦应采用便民的合乎人性的程序和方式执法。人性化的执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正当程序的公正性,让相对人参与到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提升执法活动的透明度,强化正当程序化解和缓和社会冲突的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的价值的回归。

第四,人性化执法不是对现有法律规范体系的背离和突破,而应当与行政法的原则和规则相结合及协调。如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等,并体现为一些可操作的更为具体的原则和规则。如便民原则、最小损害原则和最小负担原则等。人性化执法所反对和制止的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粗暴侵害,它追求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执法者的权力来自于人民通过法律的授予,这种权力的运行就必然要受到公民权利的制约与监督,权力的人民性决定并要求执法者在一切执法活动中都必须尊重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象人那样受到平等的对待,执法人员应该注意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统一,既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要求,又要让法律作用的效果尽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五,人性化执法既不是人情化执法也不是软弱执法,而是把依法行政的原则性与人文关怀的灵活性相结合,它既不应当是行政主体对自身法定职责的放弃,也不应当是行政主体对自身法定责任的推卸。强调和倡导人性化执法也不是对相对人或违法行为人无原则的让步和妥协,人性化执法只是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支配下的执法态度、执法方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杜绝凌驾于法律和人权之上的暴力执法、无序执法和随意执法,法律赋予执法人员的职权和职责的本质没变。如果因为强调人性化,执法人员担心被投诉而执法不严、不力,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一味迁就忍让,不仅会导致行政目标无法实现,执法效果和质量也会受影响,而且还会纵容违法、模糊是非界限,最终会破坏人们对法治的遵从、维护和信仰,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作为普通公民的人本身,这完全背离了人性化执法的本意,恰恰是对人性化执法的曲解和异化。因此,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减弱执法的力度,更不能将人性化曲解为法外施恩、人情执法,如果该执法时不执法,利用人性化执法减轻对亲戚、朋友、熟人等的执法力度,那么法律的执行将失去其公平的价值和威慑力,其必然结果就是消弱和亵渎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因此,人性化执法有其必要的限度,不能随意扩大,对人情的考量必须限制在合理性的范围,防止人性化执法演变为人情化执法,从而走向法治的对立面。公务员之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性化执法是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不仅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运红.“人性化执法”三思[J].河北法学,2005(1).

[2]李龙,杜晓成.论人性化执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5).

[3].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

[4]韩庆祥.论以人为本[J].前线,2005(1).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4

一、人性化执法的主要实践

关于“人性”,古往今来许多先哲大家都曾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定义,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关于“人性化”,百度百科解释为“人性化是指让技术和人的关系协调,即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这里所指的技术是广义上的技术,不单单指的是某一领域。”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很多领域包括城市管理领域都有了“人性化”这一提法,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最早提出“人性化执法”是在2006年建局五周年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其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一种新的理念在随后的工作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注重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紧紧围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这一基本问题,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采取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纪律作风整顿、评选优秀执法中大队和十佳队员等措施,着力解决执法理念方面的问题。教育全体队员强化弱势思维,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城市管理、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加强城市管理与提高市民素质、严管重罚与文明执法、集中整治与经常化管理、堵与疏六个关系,尊重管理对象人格,维护管理对象权利,体恤管理对象需求,给艰难谋生者以出路,主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设立委屈奖、市容管理志愿者行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各种有效形式,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理解城市管理,支持城市管理,参与城市管理,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了省级先进工作者王建平、省级优秀军转干部孙斌琪等一批先进典型。执法队伍中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坚持“疏”“堵”结合,破解市容管理“两难”问题。针对市区机动车乱停乱放和居民买菜难问题,客观面对该区域停车场、集贸市场建设和使用率不足的实际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停车场整治,新增停车位56个,监管地下停车场在建车位436个。同时参与汉中路停车场拆迁和集贸市场建设,拆除建筑物面积8800余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500多个停车位,近万平方米的室内综合市场,将大大缓解经二路区域机动车停车难和居民买菜难问题。在处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和市民生活需求问题上,没有一味地进行处罚,而是把“疏”与“堵”相结合,“疏”在先,“堵”在后,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在集贸市场较少的居民集中区设置了12处便民摊群点,同时协调一些正规室内集贸市场,吸纳流动摊贩,如在东二路集中整治过程中,联合东二路区域8家单位,动员两家大型室内市场,采取优惠措施疏导流动摊贩进场经营,分流照顾110余户摊点进入经营,另一方面坚决查处小摊贩占道经营,对个别少数屡教不改,不服从管理的违章者进行了处罚,既妥善解决了经营户和流动摊贩生存发展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居民生活日常采购和做好市容管理“两难”问题,受到了群众好评。

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实行“首犯不罚”制,即对初次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能立即整改的则不予处罚,在执法过程中实行先教育、再警告、最后处罚的“三步式”执法,对有多种处罚种类的不先使用罚款。如残疾人违反法律规定,使用残疾人三轮车载客从事非法营运,执法人员发现后给予警告,但其仍然拒不停止非法营运行为,执法人员念及其为残疾人而且家庭经济情况往往较差,并没有采取罚款、暂扣等强制措施,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耐心说服教育,使其从思想深处认识到非法营运行为的危害性,自觉放弃了非法营运,另谋职业。

优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行政许可在法律容许范围内简化审批程序,实行行政许可公示和一个窗口对外制度和“一站式”服务,突出便民高效原则,严格执行行政许可的设定规则、实施主体、程序、收费、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各项规定,在办公场所将行政许可项目、依据、条件、程序、期限、审批结果等内容、行政许可文书的示范文本等一一上墙上网公示,增强行政许可工作的透明度,优化行政审批环节,不让申请人跑冤枉路,方便申请人办理行政许可,提高了行政许可质量,树立了良好形象。

坚持拆建并举,自拆为主,强拆为辅。在近年来的拆除拆迁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和谐拆迁、廉洁拆迁、安全拆迁的原则,把工作着力点建立在动员业主自拆上,尽最大努力减少强制拆迁,尽最大努力避免对被拆迁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而没有引发群体性事件,做到了零事故、零诉讼、零强拆、零上访,很多媒体争相报道。同时,既没有一拆了之,也没有用于商业开发,而是在拆除之后进行了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所有拆迁工程和拆后绿化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无标底公开招标,市区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栽植各类花卉苗木29万株,建成11个带状游园,新增绿地70万平方米,形成了长达31.2公里的绿色园林景观长廊;市区“三拆(违章建筑、临时建筑和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建筑)新建绿地8万平方米,修建路东段社区、市中心医院东门、市府巷口、金渭路和斗中路等一批园林绿化景观小品,美化优化了城市环境,让广大市民共享拆除成果。

寓服务于执法,在执法中服务,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形象提升年、执法服务年主题活动和认真开展“一、十、双百”为民服务活动(每个执法队员为执法相对人做1件好事;每个执法队创建10个便民服务点,联系100个经营户,评选100件优秀执法案例),在执法队伍中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必须服务的理念,用服务手段去解决管理问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对市区21处自行车、摩托车停放场点,68条主干道非法野广告的清理和夏季60个便民西瓜销售点经营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又节省了行政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果,方便和服务了市民生活。针对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投诉居高不下的问题,改革夜间值班体制,抽调6名得力同志,组建了夜查中队,专门受理夜间各类投诉。对投诉举报问题实行台帐制和办结销号制,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果、有错必究,每年办理投诉举报问题300多件。先后收到群众为我们赠送锦旗38面,奖牌13块,感谢信200多件。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问题是居民关注的焦点,在处理跃进路5号楼1-2号楼下两家餐厅存在噪音油烟污染案件中,执法人员并没有简单地责令业主进行整改,而是多次到现场办公,为业主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其解决整改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改变操作间排气扇位置、增加消音设施、日常使用回避居民休息时间来减小噪音污染、停止主烟道的使用,使用无烟煤减少油烟和粉尘污染等措施,最后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既彻底解决了油烟噪音扰民问题,保证了这两家餐厅的正常营业,同时也缓和了居民与经营户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经营户还是周围的居民对处理结果都非常满意。陈仓园二区的市某幼儿园噪音、油烟扰民,执法人员现场调查后,责令该幼儿园限期搬离产生噪音、油烟的厨房,但同时发现厨房一旦搬离幼儿园内上百名孩子的一日三餐将无法解决,于是执法人员主动与园长联系,帮助其在陈仓园市场找到了合适的场所作为厨房,在不影响孩子们用餐问题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了干扰居民的噪音、油烟污染问题。

二、对完善和加强人性化执法的几点思考

人性化执法固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破解城管执法难题的角度来看,其无疑是对城市管理乃至社会管理的一个重大创新,只能加强完善而不能淡化削弱。为此,笔者从三个层面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人性化执法做了一些思考。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人性化执法?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就是尊重每个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正当权利。人性化执法正是在执法中对“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就是要在执法中行政执法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城市管理执法的成效和果实由老百姓共享,做到执法为民。同时,面对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实行人性化执法更有利于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营造和谐的城市管理和执法氛围。因此,虽然说人性化执法并不是哪条法律法规的刚性规定或哪项制度的硬性要求,但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可以说人性化执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刻理解人性化执法的本质内涵,人性化执法的前提是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即在严格坚持法律法规原则的基础上,以合乎大众普遍认同、约定成俗的人伦、人性、人道、人权的手段和方法,在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维护管理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尽可能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的同时实现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相统一的目的。所谓“人性化”其实质是对执法行为,对执法技巧、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外在的的深化和完善。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三个服务”,构建和谐交通发展环境,力求通过开展活动,使全市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有明显提升,行业风气有明显改观,交通形象在全社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高。

二、基本原则

开展这次“推行人性化执法、促进和谐交通建设”活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规范,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强化监管,落实责任;

(二)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综合治理、注重规范,既要切实解决在交通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问题,又要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三)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开门纳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把交通执法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四)坚持边整边改,集思广益,把落实整改、解决问题贯穿于人性化执法活动中的全过程;

(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合情、合理、合法,严密实施,严谨操作,严格要求。

三、组织领导

这次“推行人性化执法、促进和谐交通建设”活动采取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分级组织,分级实施,上下联动,总结交流,成果共享的办法实施。

市局“推行人性化执法、促进和谐交通建设”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副主任由担任,下设办公室在法教科。各县市区交通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按照市局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四、活动内容

(一)、实施交通行政执法“开门纳谏”工程,向全社会征询在执法中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二)、实施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整训工程,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对全市在册的执法人员集中整训、讨论与典型经验交流;

(三)、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工程,建立健全交通行政执法七项责任制,建立执法机关和在册执法人员个人档案。

(四)、实施交通行政服务“窗口”文明示范工程,加强“窗口”服务功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

(五)、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化、人性化推动工程,制定《交通行政执法程序手册》,推行人性化执法理念,建立执法责任考核机制。

五、实施步骤

开展“推行人性化执法、促进和谐交通建设”活动自2011年4月中旬开始至2012年12月底结束,共分四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先行试点、以点带面,(2011年4月中旬至2011年12月底)。选择高安市和宜丰县作为本次活动的试点单位。试点县市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市局的部署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全面部署,深入动员(2012年3月中旬—5月中旬)。

各县(市、区)交通局成立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部署,通过新闻媒体以及各种有效载体,广泛宣传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1、召开会议动员。市局召开全市各县(市、区)交通局长、分管执法工作的领导、交管站正副站长、稽查执法队正副队长、参加的动员大会。2、制订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交通局6月30日前要将工作方案、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联络员名单报市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传真)。

第三阶段:自查自纠,整改建制(2012年6月1日—8月31日)。各单位要在本辖区内的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组织执法对象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散发宣传单、征询意见表,广为纳柬,以及通过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媒体做宣传。在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等公告及开辟并公布本单位投诉电话、电子信箱,发表电视讲话,出动宣传车,扩大社会影响,广泛征求推动人性化执法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分级负责组织实施的原则,开展群众对执法满意度调查。各单位应针对自身在执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特别在执法工作中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梳理,自查自纠,逐条进行整改,对能及时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作出说明,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落实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狠抓交通执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并建立健全本单位交通执法责任制建设的长效监督机制和执法人员工作责任档案管理机制。按照逐级汇总的方法,分别报主管单位或上一级组织单位,再由主管单位统一报市局“推行人性化执法、促进和谐交通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单位自查自纠报告于8月25日前报市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四阶段,督促检查,交流总结(2012年9月1日—12月30日)。市局对各县(市、区)交通局自查自纠情况、整改落实情况以及其它活动内容认真开展督查,督促检查情况将统一通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县(市、区)交通局要组织全局在册执法人员集中整训,组织学习交通行政处罚程序和执法程序,执法责任与追究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对照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不足,抓执法程序的规范和结果的公正,推动有情执法,实行人性化执法。开展人性化执法大讨论和经验交流,9月30日之前各县(市、区)交通局要向市局“推行人性化执法、促进和谐交通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上交五篇有价值的反映交通执法的文章,市局将精选出优秀作品在市权威刊物推荐发表。12月30日前市局将根据督促检查情况和计分结果综合排名,召开大会总结表彰,对前3名予以表彰。对排名最后一位的单位,责成主要领导书面说明情况,限期整改,予以通报批评。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交通局要紧紧围绕“文明诚信、共建和谐交通”这一主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推行人性化执法、促进和谐交通建设”活动。成立相映的组织机构,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极积动员,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取得新闻媒体积极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针对自查和纳柬所梳理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建立健全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人性化执法的长效机制,实行交通行政执法问责制。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6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优化经济环境的政策的出台和行风评议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不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台了一些称之为“人性化”的措施或者说“优惠”政策,借此塑造执法机关形象,以此获得行风评议的好名声。其中有的由于对“人性化”还存在一些误解和误用,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威严,模糊了合法和违法的界限。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是将人性化执法曲解为人情化执法。人性化执法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无明文规定。由于社会情况的复杂多样,立法过程中必然为执法者预留能动发挥的空间在我们这个当今仍然“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里,就应防止一些人以人性化执法为名,行人情化执法之实。对有关系的、熟悉的、亲朋好友等违法人员借人性化执法之名,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甚至免于法律处罚,这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执法。

二是将人性化执法变质为软弱化执法。人性化执法不是向当事人让步或妥协,也不是对各种经济违法行为的放纵和宽容,它不能背离法律的基本原则,弱化执法职能和执法力度,将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混同于技术监督具体事务的服务。人性化执法只是执法态度、执法方式的变化,目的是杜绝那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暴力执法、无序执法和随着执法,法律法规对于质监部门打击违法行为的本质没有变。不能以为强调人性化执法,执法人员就可以对违法行为迁就忍让,这有悖于人性化执法的本意。

三是将人性化执法误解为法外施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已授权必须为。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迁就,无止境放宽,也不意味着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和力度,弱化法律刚性和强制力,更不意味着该执法时不执法,那样只会纵容违法者,如此下去,法律规定的违法责任将成为一纸空文,执法部门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是将人性化滥用于执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要依赖于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尤其是执法者对法律的尊重。执法者尊重法律最基本的莫过于严格依法办事,还权于民,尊重人性这,然而当社会公众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执法者的人性化上,一味地往执法者身上贴“人性化”标签,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举着法治的大旗走人治的老路。弱化执法者应有的权力,也就等同于法律应有的尊严。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人性化交通管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涵义。所谓人性化交通管理,就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交通管理过程中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精神,对交通安全违法和重大交通事故犯罪嫌疑人、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其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人认识到危害性,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服法,悔过自新。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内涵在于执法活动的公正、高效。只有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才是交通管理执法机关的最大、最根本的“人性化交通管理”。如果交通管理部门不能保持公正,也就无从谈及人性化交通管理。执法枉法或随意执法,执法不严、不公、不廉,对交通违法行为以及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再大的关怀,也是徒劳无益。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人性化交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律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交通管理者的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就不可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三)实施人性化交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实现法律的立法宗旨,即社会秩序的理想化和充分保障人权的实现。人性化交通管理要求交通管理者在公正执法时,给予公民柔性的人文关怀,尊重其人格和尊严,维护其正当权益,顾及其感受,让公民在体会法律的威严与神圣的同时,也享受法律所固有的“温情”和“体恤”,它是政治文明在执法领域的生动体现。相信随着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人性化交通管理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充分认识依法纠正交通违法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不可否认,人性化交通管理的举措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和要求,但“人性化交通管理”说到底仍然是执行法律的活动,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来惩罚交通违法和交通犯罪的过程,它具有刚性的一面,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不能因为冠有“人性化”之名,就能随意篡改法律,不依法纠正或处罚交通违法行为。换句话说,人性化交通管理要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法定程序,不能违背法的精神,法律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及一切交通管理者永不能悖离的“底线”。因此,依法管理交通,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前提,也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保障,而且“人性化”要求的是符合人类常规的伦理道德,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制定的法律,其实已经融入了人性化的成分。也就是说,交通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只要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就不会发生损害违法人基本人权的恶性事件,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相反,如果交通管理不以法律为依据,不受理性的约束,而过多强调“人性化”、“个性化”,就难免不被滥用变成“人情化”,假借“人性化交通管理”之名来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甚至免予法律处罚,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就彻底背离了“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初衷,反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依法交通管理,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深刻理解新《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以人为本的人权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道路上行人、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为舒缓交通,保证公民的安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交通法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生命、对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保护,从百姓利益出发,维护车主利益,增强权力监督制约,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让处于相对弱势的行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第一次强制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的门口道路没有过街设施的,应当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提示通行标志;二是人行道上机动车礼让行人。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必须遵守行人优先的原则,机动车经过人行道应该减速行驶,遇行人正通过人行道,应减速慢行;三是否定“撞了白撞”。第七十六条关于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规定明确否定了颇受争议的“撞了白撞”的说法,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四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机构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对受伤人员的救治等等,无疑都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综述整个《交通法》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不再一一列举。

交通法明确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保护了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条条充满了人间温情,假如人们能够按照新的法规去出行,那么,行人和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道路交通秩序就会更加文明畅通,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舒心平安。

四、强化四种意识,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强化执法为民意识,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的问题。执法为民是执法主体的天职,也是执法者的宗旨。公安交警作为一支重要的执法队伍和执法力量,应将执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统一到“为民”这一根本点上来。要树立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交警的执法为民意识,牢固执法为民思想,将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切实消除循私枉法,消除执法活动中宗旨不清、认识模糊、群众观念不强的问题,有效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是强化规范意识,解决执法过程中“随意执法”的问题。部分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手续和按程序办事,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或想当然进行执法,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坏了队伍的形象。规范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前提,要强化规范和程序意识,形成依法执法和依法办事的执法行为习惯,不能主观臆想和随意执法。

三是强化学习意识,解决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交通管理部门引导全体民警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使交通民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人性化交通管理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涵义。所谓人性化交通管理,就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在交通管理过程中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精神,对交通安全违法和重大交通事故犯罪嫌疑人、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其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人认识到危害性,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服法,悔过自新。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内涵在于执法活动的公正、高效。只有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才是交通管理执法机关的最大、最根本的“人性化交通管理”。如果交通管理部门不能保持公正,也就无从谈及人性化交通管理。执法枉法或随意执法,执法不严、不公、不廉,对交通违法行为以及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再大的关怀,也是徒劳无益。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人性化交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律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交通管理者的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就不可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三)实施人性化交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执法为民”是实现法律的立法宗旨,即社会秩序的理想化和充分保障人权的实现。人性化交通管理要求交通管理者在公正执法时,给予公民柔性的人文关怀,尊重其人格和尊严,维护其正当权益,顾及其感受,让公民在体会法律的威严与神圣的同时,也享受法律所固有的“温情”和“体恤”,它是政治文明在执法领域的生动体现。相信随着法治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人性化交通管理必然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充分认识依法纠正交通违法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不可否认,人性化交通管理的举措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和要求,但“人性化交通管理”说到底仍然是执行法律的活动,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来惩罚交通违法和交通犯罪的过程,它具有刚性的一面,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不能因为冠有“人性化”之名,就能随意篡改法律,不依法纠正或处罚交通违法行为。换句话说,人性化交通管理要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法定程序,不能违背法的精神,法律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及一切交通管理者永不能悖离的“底线”。因此,依法管理交通,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前提,也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的根本保障,而且“人性化”要求的是符合人类常规的伦理道德,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制定的法律,其实已经融入了人性化的成分。也就是说,交通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只要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就不会发生损害违法人基本人权的恶性事件,就是人性化交通管理。相反,如果交通管理不以法律为依据,不受理性的约束,而过多强调“人性化”、“个性化”,就难免不被滥用变成“人情化”,假借“人性化交通管理”之名来降低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甚至免予法律处罚,破坏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就彻底背离了“人性化交通管理”的初衷,反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依法交通管理,依法办事是人性化交通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深刻理解新《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以人为本的人权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规范道路上行人、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法律责任,为舒缓交通,保证公民的安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交通法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生命、对普通百姓切身利益的保护,从百姓利益出发,维护车主利益,增强权力监督制约,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让处于相对弱势的行人有了法律上的保障,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第一次强制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的门口道路没有过街设施的,应当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提示通行标志;二是人行道上机动车礼让行人。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必须遵守行人优先的原则,机动车经过人行道应该减速行驶,遇行人正通过人行道,应减速慢行;三是否定“撞了白撞”。第七十六条关于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规定明确否定了颇受争议的“撞了白撞”的说法,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四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医疗机构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对受伤人员的救治等等,无疑都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综述整个《交通法》通篇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理念,不再一一列举。

交通法明确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保护了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条条充满了人间温情,假如人们能够按照新的法规去出行,那么,行人和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道路交通秩序就会更加文明畅通,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舒心平安。

四、强化四种意识,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强化执法为民意识,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的问题。执法为民是执法主体的天职,也是执法者的宗旨。公安交警作为一支重要的执法队伍和执法力量,应将执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统一到“为民”这一根本点上来。要树立为民服务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交警的执法为民意识,牢固执法为民思想,将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切实消除循私枉法,消除执法活动中宗旨不清、认识模糊、群众观念不强的问题,有效解决思想观念上为谁执法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是强化规范意识,解决执法过程中“随意执法”的问题。部分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手续和按程序办事,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或想当然进行执法,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坏了队伍的形象。规范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基础,是公平、公正执法的前提,要强化规范和程序意识,形成依法执法和依法办事的执法行为习惯,不能主观臆想和随意执法。

三是强化学习意识,解决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交通管理部门引导全体民警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使交通民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9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判断力,不至于出现执法的异化。

人性化执法范文篇10

情有私。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判断力,不至于出现执法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