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区域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2:33:33

人民币区域化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1

(一)以渐进方式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当前,虽然人民币已初步具备实现区域化的一些条件,但还很难在短期内直接跃升为东亚地区主导货币。人民币的区域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应坚持规范有序、稳步推进的原则。

首先,人民币区域化的步骤与进程必须根据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现状及其与国际货币的差距来加以设计。国际货币或区域主导货币应当承担的职能来看,人民币目前仅在部分边境贸易、旅游交易及少数外汇交易中承担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职能,在香港市场的特定人民币存款和债券业务中承担价值贮藏职能并充当柬埔寨、菲律宾、尼泊尔等极少数国家的官方储备货币,与真正的区域化乃至国际化货币还有很大差距。

其次,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其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这意味着人民币想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首要条件就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能支撑这种行为。而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但还没有超过日本,与对本地区货币制度安排影响巨大的美国相比,差距更加明显,人民币区域化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再次,根据国际货币选择的搜寻模型,一国贸易规模越大,其货币越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流通,并为交易双方所接受和认可。从这一视角看,尽管中国已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市场提供者之一,但目前尚未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市场,东亚经济体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仍大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同时,美国也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出口国,这使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东亚货币还很难真正摆脱美元的影响,这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主要障碍之一。为克服这一困难,努力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条件,需要提高中国国内市场在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在东亚区域市场中的份额与影响。

最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程度。在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还不能适应本币国际化要求情况下,过快推进货币的国际化或区域化,就容易导致金融泡沫膨胀和经济衰退。因此,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需要以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为依托。

此外,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也是东亚经济体逐渐接受人民币的过程,涉及较多复杂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市场自发演进与制度安排相结合

货币的国际化或区域化可通过市场自发作用实现,也可借助于明确的制度安排。如果说早期的英镑国际化主要是一种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自发秩序,美元和德国马克(欧元)国际化的成功则充分证明了制度安排或建构秩序对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作用。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多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但由于人民币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先天劣势及人民币尚不可完全自由兑换、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国际货币使用的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等因素的作用,仅靠非制度化层面的发展,不足以使人民币自然地成为区域货币。换言之,对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目标而言,仅有这种自发的市场演进是不够的,更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来推进。制度框架的建立会产生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对区域内外的个人、企业及货币当局的心理预期和行动抉择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其将人民币用于国际交易的收益得到确立,就会形成接受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更深层次动力。因此,在市场自发演进的过程中寻求区域性的制度安排以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非常必要。当然,没有市场力量的持续推动,制度安排的建构也会缺乏坚实的基础,人民币区域化进程要在非制度化与制度化两个层面上共同推进。

(三)加强与其它东亚经济体的合作与协调

相关研究已经指出,一国即使拥有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也不足以使本国货币自然地成为国际货币或区域主导货币,还需要其他国家不同程度的合作。尤其是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制度安排,只有得到东亚其它经济体的有效合作才能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即人民币在东亚地区范围内逐步承担国际货币职能的过程,不仅是人民币乃至中国从中获益的过程,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中国为本地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的过程。实际上,对任何一种国际货币来说,如果不能为其他国家有效地提供相对稳定的币值、善意的货币政策和有吸引力的投资市场等公共物品,都难以被其他国家接受。考虑到美元在本地区的重大影响、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及日本单边主义的货币、金融政策对其货币国际化的阻碍,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中国在经济政策的实施中更多地考虑区域背景及其应有的责任,在提供公共物品或至少在货币、汇率政策和储备合作等方面体现出更多的区域合作与协调意向,以便降低人民币区域化的风险与成本,加快人民币区域化的速度,就显得更为必要。

(四)人民币区域化需要以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依托

在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制度建设与加强区域合作协调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框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是人民币区域化战略实施的外部环境,人民币区域化不可能脱离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安排的约束;另一方面,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框架是东亚区域内已经存在的一种初步制度化安排,它所具有的自愿性与普遍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相关国家及地区间在其他领域的一些分歧与矛盾,充分利用这一框架,无疑能够降低人民币区域化面临的部分政治成本,在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进一步推动了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进展。规模扩展到1200亿美元的东亚多边化外汇储备库2009年底之前就将正式开始运作,亚洲债券市场与区域性投资基金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可以预计,随着合作进程的扩展与深化,最终将勾勒出一幅较清晰的区域金融合作的网络型画面。这种逐渐形成的网络型的制度架构,必然为强势货币的流通提供便捷的渠道。因此,借助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来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不仅可以节省人民币区域化的成本,而且能够加速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是现有条件下最理想的路径选择。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推进路径

考虑到中国与东亚地区的经济、金融、政治现状,人民币的区域化从地域上应走从周边化到区域化的道路,从货币职能上应走先交换媒介、再记账单位与价值贮藏的道路。具体来说,人民币的区域化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加以推进:

第一阶段,稳步推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创造条件促进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部分贸易中承担结算货币职能,提高周边国家与中国交易中人民币的市场接受度,同时积极稳妥开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建设,使人民币在特定范围内承担投资货币的职能。这可以称之为人民币周边化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乃至更多的东亚经济体的官方结算协定,促使中国与东亚其他经济体一般贸易中普遍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同时充分利用货币互换协定等方式,促使其他东亚经济体中央银行扩大与中国中央银行间人民币的官方交易,使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官方储备货币,并逐步推动人民币在官方交易中可兑换。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资本账户管制,改进人民币回流机制,使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承担投资货币的职能。同时,应当视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与难度等情况,考虑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充分发挥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与作用,将人民币海外流通的风险与压力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之内。

第三阶段,通过国内经济的改革、调整、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模式的逐步转变,促使其他东亚经济体自发地将人民币作为汇率安排上的某种“锚”货币,进而成为其他东亚经济体外汇市场的干预货币。

第四阶段,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一方面利用区域融资安排提高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干预货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逐步推进的次区域汇率合作安排,在制度化的层面上实现人民币的“锚”货币地位。同时,协调好与日元、美元等区域内外主要货币的关系,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区域内主导货币或主导货币之一。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2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

人民币如果作为区域性货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履行职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金融联系,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提高周边区内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加快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的过程,促进亚太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产生正面影响。

(四)促进中国成为贸易、金融大国,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人民币区域化后会大大方便中国的国际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上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银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人民币短期负债,向外提供人民币长期贷款或投资,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中国企业也可以较低的成本在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提高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此外,人民币的区域化还有利于中国政府更方便地使用人民币在国外从事对外援助等事务。这些都必将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对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的发言权以及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条件

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中国具备了日趋良好的条件,使得人民币区域化成为可能。

(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基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必将导致一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影响力的扩张和经济地位的上升,而这种上升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该国货币走向区域化甚至国际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7%左右,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38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超过了德国的3.3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力量之一;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过30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0%。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对外贸易常年顺差,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汇储备稳步上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719亿。国际收支的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稳步上升,到2009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意味着中国具有十分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提高了中国对外支付、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人民币的稳定性。

将外汇储备和其他一些经济指标结合起来被证明是有用的金融危机预测指标,诸如外汇储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率、储备和短期外债的比率等。数值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低。我国外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例在二十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排在第二位,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则排在第一位。所以我国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外汇管理和金融体系改革朝着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1近年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发生了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变化。

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延续以及开放型经济完善的需要。从国际上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来看,中国具备了一些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比如宏观经济稳定、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等。而且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对外借债实施严格控制、鼓励外国在中直接投资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已悄然拉开帷幕,例如资本收益现在可以自由汇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最终会分阶段的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2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金融网络基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长期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和基金等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银行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银行和私人可以使用众多便利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避险和储蓄等活动,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金融服务基础。

(四)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推动力

自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出口增长率和国内需求双向下降,以及遭遇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这不但避免了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保护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减轻了已实行货币贬值国家的经济压力,而且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为人民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并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人民币币值进入了缓步上升期。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汇率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十三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6月17日突破6.90,进入6.8时代。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机遇

中国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以及在外汇金融体制上的改革,都使得人民币不可避免的成为区域内的重要货币。而且,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国际环境。

(一)东亚货币区域化发展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民币充当区域关键货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国家难以有效地抑制国际金融风险,而货币合作是抵御外部冲击、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此,东亚各国形成了用区域合作抵御金融风险的共识,并以此为契机,迈出了东亚合作的第一步——“货币互换”。眼下制约东亚货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区域内缺乏核心货币,而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大。

1日本经济低迷,政治地位较弱,日元难以成为东亚区域化的关键货币。

虽然日元曾被认为是区域内最有可能的关键货币,但是由于日本陷入经济泥潭难以自拔,信用关系严重恶化,加上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使其失去了这种可能。一方面,日本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低迷,加上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对外出口也受到阻碍,美日汇价急剧波动,日元贬值,直接导致了日本金融动荡,加剧了经济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影响着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感情,极大影响着日元的信任度。日本在历史上侵略过许多东亚国家,而且始终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使得其在政治上难以得到邻国的信任。

2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增大。

随着中国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发展,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了一定区域的可接受性。在新加坡、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已出现人民币兑换该国货币的兑换店;在中蒙、中俄、中朝和中缅等边境地区,人民币不仅在较广的范围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并且部分执行了价值贮藏的职能;在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香港、澳门银行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与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边境贸易结算协议,这为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可接受性提供了保障。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启动,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从东亚的进口规模,中国也将逐渐替代美国现有的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这样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结算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二)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新变化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提供了机遇

1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区域化。次贷危机是否已经结束,目前尚无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货币互换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化。2008年以来,区域性的货币互换成为众多国家缓解危机影响,增进贸易的重要手段。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从稳定金融市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的高度出发,纷纷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为了应对美元等硬通货的短缺,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均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在事实上推动了人民币在区域范围内的流通程度。

2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的可能性增大。

克鲁格曼(1980)曾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人手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交易网络的建立存在固定成本。就某种货币而言,它的交易规模与单位交易成本成反比。交易规模越大,单位交易的成本就会越低。1983年,凯文·多德与戴维·格里纳维在其《论货币竞争》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效应,即在经济主题选择交易币种的时候,会考虑有多少人在使用这种货币。这样,经济主体在选择使用何种货币的时候就要考虑这种货币的使用规模和稳定性。

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本位货币制度正在向多元化的国际区域货币制度演变,逐步形成了货币同盟的欧元区、货币替代的拉美美元化和正处于探索中的东南亚货币合作三足鼎立的国际区域货币格局,而人民币正崛起于这一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作为大国经济,人民币的使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人民币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及之后超稳定的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会使得更多的经济组织及个人选择使用人民币,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

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措施

中国应该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在已有的有利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一)扩大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角度看,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范围的扩大,应该支持边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鼓励中国的商业银行参与边贸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磋商、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建设中的优势,积极争取领头羊的地位,为人民币输出到东盟国家提供推动力,为边境贸易甚至是一般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提供明确的双边契约安排。边贸结算银行作为人民币结算的重要载体,其金融深化程度对人民币结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把建设边贸结算银行的重点放在提高其金融深化程度方面。

(二)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被成为是“国际资本流动车轮的润滑剂”,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市场所在国国内金融深化,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国,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并可以为中国内地的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考,还可以提升中国内地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度,而且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具有相当的现实基础。首先,内地游客在港旅游,消费的增长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其次,边境贸易积累的人民币寻找流通的出路,这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最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金融法规、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优惠的政策待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级的金融人才都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模式选择上,近期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应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管理模式,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监管措施后,再向内外混合型发展模式变迁。

(三)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

在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参与方相互间的均衡汇率、波动幅度范围以及维持汇率稳定所需履行的义务。同时,必须确定以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的机制化的“货币锚”,其他国家的货币与日元和人民币挂钩,随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上下波动而波动。如果这一协调机制得以实施,将大大提升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到时不仅我国在亚洲的贸易和投资将加大人民币的使用量,亚洲各经济体也将提高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通过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各国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和远期抛补成本都将大幅降低,区域内汇率波动的风险将有效降低,东亚各经济体间恶性货币贬值也将得到避免,还为我国金融体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安全阀。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3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外汇市场,区域经济,国际货币

当前,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应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从而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进展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使用的规模还是流通的领域和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发展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台成为人民币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次之,中亚国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领域上,则从人员往来、旅游、日常消费、留学、探亲等方面扩大至边境贸易乃至经贸投资等领域。

在老挝东北地区,人民币甚至替代本币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在中缅边贸中,每年跨境流动的人民币达10多亿元。人民币可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开展人民币存储业务。人民币还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流通。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国家,达10多亿元。在蒙古,人民币已被作为主要外国货币,蒙古的银行已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边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多。当然,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还是香港地区,人民币现钞实际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由兑换,银行、找换店开展人民币现钞兑换,银行还开展了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信用卡的支付业务。人民币在香港甚至已开始作为储备货币,用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和投资,如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已开始在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由于对外贸易从签订合同到结汇,一般存在几个月的时差,如果用美元报价,随着汇率变动,利润就会遭受损失。而如果采用人民币计价,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且存在持续升值的预期,就基本上可以锁定货款的结汇风险。电子商务经营商阿里巴巴公司的近70万国内供货商绝大多数已不再采用美元为非美国相关交易的计价货币,供应商转用欧元、英镑、澳元或人民币报价。外商也开始逐步适应这种计价方式,如一些日本的公司甚至中东地区的公司就部分采用美元计价、部分采用人民币计价的折中办法。尤其是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采用人民币报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此外,台湾地区也在日常消费和小额贸易的支付中开始大量接受人民币,并实现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现钞兑换,这为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和交流提供了金融支持手段,也为扩大和深化经济金融联系创造了新的领域。

二、当前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恰逢其时

麦金农认为,东亚经济体由于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其实已经陷入了汇率困境,这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效性出现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走出这个困境的办法既非简单地实行汇率自由浮动,也非迅速地开放剩余的各个资本项目,实行资本跨境自由流动,被动地进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笔者认为,应借此机会,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成员,发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影响,谋取一定的地位。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受到置疑,以及一再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作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完全依赖和被动地接受既有的制度框架,政策制定的独立性会受到侵蚀,将付出难以估量的高昂代价,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问题。因为长期而言,汇率调整对贸易、投资及微观层面的资本收益率、现金流量等的实际影响有限。面临着全球性的持续通胀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减缓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挖掘调控新思路,探索改革新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债券的计价货币,应该成为消除金融脆弱性的主要金融因素。采用本币计价和结算的主要益处在于减少对美元等外币的依赖,结合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将从根本上消除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积累过多的压力。国内的调控和改革压力都为推行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内在动力。

仍在蔓延和持续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很大范围内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有效说服外商接受采用人民币计价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而欧元、日元也将保持一定的强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元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要警惕的是,美联储如果持续采取降息政策,将名义利率降低至零的水平,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加剧石油价格上涨,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日本等国的经济也将面临衰退局面,资本回流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包括流入中国的热钱都可能因此而流出,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外部经济体的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扩大国际空间、促进区域一体化创造了一定条件,提供了战略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60%以上是在亚洲区域内进行的,其中,52%左右是在港澳台地区进行的,而且这些地区的经济体对境内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联系,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强,从而为人民币在该区域内作为计价货币、结算货币乃至储备货币,并率先成为关键货币奠定了实体经济的基础。

三、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当然,应该看到,虽然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的使用和流通,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但由于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境外的交易者难以获得人民币,更无法通过银行系统实现支付结算和清算过程,全面推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和障碍。

首先,这主要是由于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计价和结算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对亚洲区域外的贸易活动绝大多数都采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而且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市场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市场。

其次,缺乏相应的交易和支付信息系统以及支付结算系统,为银行和交易者提供支付结算信息,使得人民币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在银行体系内实现支付结算。即使是国内的银行机构为境外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融资,也缺乏相应的支付结算信息,难以提供基本的交易和支付数据服务。

再次,银行部门与金融市场的改革也远未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同时也制约了人民币的亚洲化进程。此外,银行及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缺乏与人民币亚洲化、国际化战略配套的考虑。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4

一、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

人民币如果作为区域性货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履行职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金融联系,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提高周边区内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加快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的过程,促进亚太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产生正面影响。

(四)促进中国成为贸易、金融大国,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人民币区域化后会大大方便中国的国际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上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银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人民币短期负债,向外提供人民币长期贷款或投资,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中国企业也可以较低的成本在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提高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此外,人民币的区域化还有利于中国政府更方便地使用人民币在国外从事对外援助等事务。这些都必将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对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的发言权以及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条件

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中国具备了日趋良好的条件,使得人民币区域化成为可能。

(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基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必将导致一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影响力的扩张和经济地位的上升,而这种上升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该国货币走向区域化甚至国际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7%左右,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38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超过了德国的3.3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力量之一;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过30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0%。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对外贸易常年顺差,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汇储备稳步上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719亿。国际收支的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稳步上升,到2009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意味着中国具有十分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提高了中国对外支付、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人民币的稳定性。

将外汇储备和其他一些经济指标结合起来被证明是有用的金融危机预测指标,诸如外汇储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率、储备和短期外债的比率等。数值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低。我国外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例在二十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排在第二位,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则排在第一位。所以我国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外汇管理和金融体系改革朝着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1近年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发生了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变化。

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延续以及开放型经济完善的需要。从国际上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来看,中国具备了一些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比如宏观经济稳定、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等。而且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对外借债实施严格控制、鼓励外国在中直接投资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已悄然拉开帷幕,例如资本收益现在可以自由汇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最终会分阶段的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2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金融网络基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长期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和基金等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银行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银行和私人可以使用众多便利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避险和储蓄等活动,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金融服务基础。

(四)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推动力

自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出口增长率和国内需求双向下降,以及遭遇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这不但避免了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保护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减轻了已实行货币贬值国家的经济压力,而且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为人民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并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人民币币值进入了缓步上升期。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汇率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十三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6月17日突破6.90,进入6.8时代。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机遇

中国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以及在外汇金融体制上的改革,都使得人民币不可避免的成为区域内的重要货币。而且,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国际环境。

(一)东亚货币区域化发展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民币充当区域关键货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国家难以有效地抑制国际金融风险,而货币合作是抵御外部冲击、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此,东亚各国形成了用区域合作抵御金融风险的共识,并以此为契机,迈出了东亚合作的第一步——“货币互换”。眼下制约东亚货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区域内缺乏核心货币,而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大。

1日本经济低迷,政治地位较弱,日元难以成为东亚区域化的关键货币。

虽然日元曾被认为是区域内最有可能的关键货币,但是由于日本陷入经济泥潭难以自拔,信用关系严重恶化,加上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使其失去了这种可能。一方面,日本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低迷,加上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对外出口也受到阻碍,美日汇价急剧波动,日元贬值,直接导致了日本金融动荡,加剧了经济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影响着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感情,极大影响着日元的信任度。日本在历史上侵略过许多东亚国家,而且始终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使得其在政治上难以得到邻国的信任。

2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增大。

随着中国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发展,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了一定区域的可接受性。在新加坡、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已出现人民币兑换该国货币的兑换店;在中蒙、中俄、中朝和中缅等边境地区,人民币不仅在较广的范围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并且部分执行了价值贮藏的职能;在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香港、澳门银行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与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边境贸易结算协议,这为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可接受性提供了保障。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启动,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从东亚的进口规模,中国也将逐渐替代美国现有的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这样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结算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二)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新变化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提供了机遇

1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区域化。次贷危机是否已经结束,目前尚无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货币互换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化。2008年以来,区域性的货币互换成为众多国家缓解危机影响,增进贸易的重要手段。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从稳定金融市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的高度出发,纷纷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为了应对美元等硬通货的短缺,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均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在事实上推动了人民币在区域范围内的流通程度。

2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的可能性增大。

克鲁格曼(1980)曾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人手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交易网络的建立存在固定成本。就某种货币而言,它的交易规模与单位交易成本成反比。交易规模越大,单位交易的成本就会越低。1983年,凯文•多德与戴维•格里纳维在其《论货币竞争》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效应,即在经济主题选择交易币种的时候,会考虑有多少人在使用这种货币。这样,经济主体在选择使用何种货币的时候就要考虑这种货币的使用规模和稳定性。

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本位货币制度正在向多元化的国际区域货币制度演变,逐步形成了货币同盟的欧元区、货币替代的拉美美元化和正处于探索中的东南亚货币合作三足鼎立的国际区域货币格局,而人民币正崛起于这一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作为大国经济,人民币的使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人民币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及之后超稳定的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会使得更多的经济组织及个人选择使用人民币,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

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措施

中国应该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在已有的有利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一)扩大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角度看,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范围的扩大,应该支持边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鼓励中国的商业银行参与边贸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磋商、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建设中的优势,积极争取领头羊的地位,为人民币输出到东盟国家提供推动力,为边境贸易甚至是一般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提供明确的双边契约安排。边贸结算银行作为人民币结算的重要载体,其金融深化程度对人民币结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把建设边贸结算银行的重点放在提高其金融深化程度方面。

(二)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被成为是“国际资本流动车轮的润滑剂”,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市场所在国国内金融深化,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国,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并可以为中国内地的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考,还可以提升中国内地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度,而且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具有相当的现实基础。首先,内地游客在港旅游,消费的增长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其次,边境贸易积累的人民币寻找流通的出路,这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最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金融法规、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优惠的政策待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级的金融人才都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模式选择上,近期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应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管理模式,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监管措施后,再向内外混合型发展模式变迁。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5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

人民币如果作为区域性货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履行职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金融联系,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提高周边区内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加快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的过程,促进亚太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产生正面影响。

(四)促进中国成为贸易、金融大国,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人民币区域化后会大大方便中国的国际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上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银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人民币短期负债,向外提供人民币长期贷款或投资,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中国企业也可以较低的成本在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提高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此外,人民币的区域化还有利于中国政府更方便地使用人民币在国外从事对外援助等事务。这些都必将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对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的发言权以及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条件

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中国具备了日趋良好的条件,使得人民币区域化成为可能。

(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基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必将导致一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影响力的扩张和经济地位的上升,而这种上升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该国货币走向区域化甚至国际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7%左右,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38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超过了德国的3.3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力量之一;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过30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0%。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对外贸易常年顺差,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汇储备稳步上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719亿。国际收支的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稳步上升,到2009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意味着中国具有十分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提高了中国对外支付、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人民币的稳定性。

将外汇储备和其他一些经济指标结合起来被证明是有用的金融危机预测指标,诸如外汇储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率、储备和短期外债的比率等。数值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低。我国外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例在二十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排在第二位,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则排在第一位。所以我国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外汇管理和金融体系改革朝着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1近年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发生了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变化。

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延续以及开放型经济完善的需要。从国际上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来看,中国具备了一些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比如宏观经济稳定、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等。而且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对外借债实施严格控制、鼓励外国在中直接投资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已悄然拉开帷幕,例如资本收益现在可以自由汇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最终会分阶段的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2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金融网络基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长期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和基金等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银行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银行和私人可以使用众多便利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避险和储蓄等活动,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金融服务基础。

(四)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推动力

自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出口增长率和国内需求双向下降,以及遭遇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这不但避免了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保护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减轻了已实行货币贬值国家的经济压力,而且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为人民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并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人民币币值进入了缓步上升期。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汇率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十三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6月17日突破6.90,进入6.8时代。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机遇

中国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以及在外汇金融体制上的改革,都使得人民币不可避免的成为区域内的重要货币。而且,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国际环境。

(一)东亚货币区域化发展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民币充当区域关键货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国家难以有效地抑制国际金融风险,而货币合作是抵御外部冲击、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此,东亚各国形成了用区域合作抵御金融风险的共识,并以此为契机,迈出了东亚合作的第一步——“货币互换”。眼下制约东亚货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区域内缺乏核心货币,而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大。

1日本经济低迷,政治地位较弱,日元难以成为东亚区域化的关键货币。

虽然日元曾被认为是区域内最有可能的关键货币,但是由于日本陷入经济泥潭难以自拔,信用关系严重恶化,加上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使其失去了这种可能。一方面,日本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低迷,加上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对外出口也受到阻碍,美日汇价急剧波动,日元贬值,直接导致了日本金融动荡,加剧了经济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影响着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感情,极大影响着日元的信任度。日本在历史上侵略过许多东亚国家,而且始终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使得其在政治上难以得到邻国的信任。

2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增大。

随着中国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发展,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了一定区域的可接受性。在新加坡、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已出现人民币兑换该国货币的兑换店;在中蒙、中俄、中朝和中缅等边境地区,人民币不仅在较广的范围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并且部分执行了价值贮藏的职能;在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香港、澳门银行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与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边境贸易结算协议,这为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可接受性提供了保障。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启动,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从东亚的进口规模,中国也将逐渐替代美国现有的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这样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结算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二)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新变化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提供了机遇

1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区域化。次贷危机是否已经结束,目前尚无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货币互换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化。2008年以来,区域性的货币互换成为众多国家缓解危机影响,增进贸易的重要手段。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从稳定金融市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的高度出发,纷纷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为了应对美元等硬通货的短缺,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均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在事实上推动了人民币在区域范围内的流通程度。

2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的可能性增大。

克鲁格曼(1980)曾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人手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交易网络的建立存在固定成本。就某种货币而言,它的交易规模与单位交易成本成反比。交易规模越大,单位交易的成本就会越低。1983年,凯文·多德与戴维·格里纳维在其《论货币竞争》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效应,即在经济主题选择交易币种的时候,会考虑有多少人在使用这种货币。这样,经济主体在选择使用何种货币的时候就要考虑这种货币的使用规模和稳定性。

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本位货币制度正在向多元化的国际区域货币制度演变,逐步形成了货币同盟的欧元区、货币替代的拉美美元化和正处于探索中的东南亚货币合作三足鼎立的国际区域货币格局,而人民币正崛起于这一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作为大国经济,人民币的使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人民币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及之后超稳定的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会使得更多的经济组织及个人选择使用人民币,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

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措施

中国应该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在已有的有利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一)扩大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角度看,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范围的扩大,应该支持边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鼓励中国的商业银行参与边贸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磋商、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建设中的优势,积极争取领头羊的地位,为人民币输出到东盟国家提供推动力,为边境贸易甚至是一般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提供明确的双边契约安排。边贸结算银行作为人民币结算的重要载体,其金融深化程度对人民币结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把建设边贸结算银行的重点放在提高其金融深化程度方面。

(二)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被成为是“国际资本流动车轮的润滑剂”,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市场所在国国内金融深化,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国,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并可以为中国内地的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考,还可以提升中国内地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度,而且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具有相当的现实基础。首先,内地游客在港旅游,消费的增长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其次,边境贸易积累的人民币寻找流通的出路,这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最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金融法规、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优惠的政策待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级的金融人才都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模式选择上,近期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应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管理模式,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监管措施后,再向内外混合型发展模式变迁。

(三)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

在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参与方相互间的均衡汇率、波动幅度范围以及维持汇率稳定所需履行的义务。同时,必须确定以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的机制化的“货币锚”,其他国家的货币与日元和人民币挂钩,随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上下波动而波动。如果这一协调机制得以实施,将大大提升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到时不仅我国在亚洲的贸易和投资将加大人民币的使用量,亚洲各经济体也将提高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通过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各国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和远期抛补成本都将大幅降低,区域内汇率波动的风险将有效降低,东亚各经济体间恶性货币贬值也将得到避免,还为我国金融体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安全阀。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6

(一)国家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实力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内容是经济规模和外汇储备。货币区域化的实现依靠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就体现在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4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96万亿美元,继续保持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外汇储备为3.33万亿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从经济贡献程度来说,中国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贡献度第二的国家。在发展落后的中亚国家区域内,为推进人民币中亚区域化,中国已然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一重要基础。(二)国际贸易地位与规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贸易大国,通过对外贸易将中国制造的商品及提供的服务惠及世界各个角落。其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在飞速增长(见图1),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各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因此,作为货币输出国的中国,在未来有望实现在贸易往来中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接受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到发展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的转变,但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中亚国家刚刚独立时期,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向中亚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额较小,其中中国的投资也较少。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资本开始偏好于具有丰富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的中亚国家,中国的投资也在源源不断的流入中亚国家,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亚国家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见图2)。(三)金融市场发达、自由程度。经过多年发展,虽然与英国、美国、日本相比,我国金融市场仍不能称之为发达、自由的金融市场,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规模和活跃度、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产品和交易方式、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及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将为人民币区域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四)货币价值稳定性。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不仅可以获取国内外居民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还有利于稳定人民币的流通及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调控成本,进而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既要做到对内稳定,又要做到对外稳定。对内主要是维持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平衡,对外主要是汇率波动的平衡。在通货膨胀方面,中国政府在多年的实践摸索中已经具备控制通货膨胀率并保持稳定变化的经验;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在实行汇改之后一直处于平稳上升态势,已逐渐接近人民币的真实价值。通货膨胀和汇率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和生活水平,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增强了国外人员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假设把人民币在中亚各国区域化情况的变量命名为hi,被解释变量为人民币能否实现区域化,并用yi表示,则有:一个线性函数,其中解释变量的向量用xi表示,参数向量用β表示,随机扰动项用ηi表示,可以推算出:Pr(yi=1)=Pr(xiβ+ηi≥0)=Pr(ηi≥-xiβ)=1-F(-xiβ)=F(xiβ)(2)其中F是ηi的累积分布,假设ηi服从逻辑分布,则可以根据式(2)设定为:(3)如果将函数向量β中的常数项系数分离出来,公式(3)就可以写成:(其中常数项为β0)(4)通过简单的换算,可以将式(4)转化为:(5)其中事件不发生的概率用P—(yi)表示,某一事件的发生比用表示。根据式(5)可以找到发生比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是:(6)(二)数据说明。通过上文关于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国内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经济实力、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发达的金融市场、稳定的币值等是影响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通过数据实证检验来考察这些因素对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的实证模型为二元logit模型,被解释变量,因此需对人民币在中亚各国的区域化情况hi做界定:当中国与中亚国家间进行贸易往来时发生人民币本币结算或区域内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等,都被看做是人民币在中亚国家间实现流通,并对被解释变量yi赋值为1;当中国与中亚国家间未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或人民币很少或没有被作为边贸结算货币时,视为人民币在中亚国家间未实现流通,对被解释变量yi赋值为0。解释变量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C、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贸易额TRADE、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FDI、汇率的波动率RE等。(三)实证检验本文选取4个解释变量用于构建如下模型:(7)首先,为避免异方差的存在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对Logit模型做参数估计时均进行Huber/White异方差调整,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其次,表1中通过参数估计得出四个变量的系数值,可以将式(7)写为:(8)进一步可写出:(9)最后,由模型检验数据可以看出,四个变量的系数都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即在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实现问题中,这四个变量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四个变量的实证检验结果解释如下:人均GDP与汇率波动率的系数为负,说明人均GDP与汇率波动率对人民币在中亚的区域化进程中起到反向作用,即人均GDP越低、汇率波动率越小,人民币在该国的接受程度就越高,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人民币能够实现在该国的流通。双边贸易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系数为正,表明双边贸易额及对外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进程中起到正向作用,也就是说中国对中亚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越大,人民币在该国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检验结果中的Ad-R2统计量值为0.87,说明该模型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对数据进行拟合,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表1结果显示,该模型检验结果的正确预测率达92%,因此对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影响因素的模型设定较为合理。结论本文主要是对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现实和实证分析,现实研究表明,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推进需要中国必须具备经济实力强盛,在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及人民币币值稳定等重要因素。根据现实因素分析结果,本文通过选取现实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及双边贸易额是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对中亚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越大,人民币在该国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均GDP与汇率波动率对人民币在中亚区域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人均GDP越低、汇率波动率越小,人民币在该国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说明在该国实现人民币的流通具有很大可能性。从境外流通的国别来看,人民币基本上在中亚五国都有或多或少的流通,且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尽管人民币中亚区域化处于起步阶段,但人民币已经开始被接受充当支付货币。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人民币中亚区域化的发展,正积极推进我国与部分中亚国家货币互换协议的连续签订及汇率挂牌交易等措施。另外,为推进人民币中亚区域化进程,我国政府在具体政策调整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由2009至今,我国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说明我国已经开始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但是我国还应该在更多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快、更有效地推进人民币中亚区域化进程。

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本币结算合作并建立和完善地区贸易结算体系。随着中国与中亚双边贸易往来和投资活动的日益频繁,为了降低贸易投资中使用美元计价结算所带来的风险,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本币计价结算具有重要意义。加大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进而有效推动本币结算。货币合作包括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及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等。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大势的逐渐回暖,货币互换协议的功能逐渐从应对金融危机转向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要保障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结算,提高人民币在境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我们首要做的,也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就是人民币在境外的资金来源以及使用问题,进而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使用、保值的渠道,建立人民币资金跨境循环使用路径。其直接作用是有利于为境外主体提供使用人民币的有效资金来源,减少人民币资金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作用是丰富境外主体的投资工具,增加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鼓励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并改善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目前,人民币区域化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就是相关金融服务发展滞后,在双边贸易中缺乏高效统一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渠道。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部分中亚地区国家国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互设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有限;二是部分境内外银行开展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本土银行受制于目前办理美元结售汇业务获取的固定利益和开办人民币结算业务产生的成本和不确定因素,对于开通双边银行间人民币结算渠道和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境外银行更是缺乏开展人民币结算的动力。从现实来看,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具有很大不对称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中亚国家金融市场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客观上增加了中国金融机构进入中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的难度。因此,中国应加大与中亚国家的谈判、沟通、协调力度,促使这些国家进一步提高其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扩大其金融市场的开放领域,为双方金融机构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三)积极开展次区域金融合作由于中国和中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产业结构、宗教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整体上推进中国与中亚区域金融合作在短期内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可以考虑中国与中。亚部分国家在较小的次区域范围内开展多层次金融合作,实现局部突破和整体合作的有机结合。一是争取人民币区域化在哈萨克斯坦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两大平台,促进区域内港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妥推进海外承包项目人民币融资。(四)加大人民币对外投资和融资。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投资增长速度,还是投资存量规模都比较小,对所在国影响也不是很大。为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有必要放开一些资本管制政策,尝试以人民币对外投资和融资。获准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在允许双边贸易往来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家和地区,试行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人民币办理境外投资登记手续。鼓励我国商业银行为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提供融资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牛风君,李明.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周边区域化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2.朱瑞雪.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3.朱永福.人民币在中亚国家的区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钟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刘越飞.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6.李建国.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及推进措施[D].东北师范大学,2014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7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使用的规模还是流通的领域和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发展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台成为人民币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次之,中亚国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领域上,则从人员往来、旅游、日常消费、留学、探亲等方面扩大至边境贸易乃至经贸投资等领域。

在老挝东北地区,人民币甚至替代本币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在中缅边贸中,每年跨境流动的人民币达10多亿元。人民币可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开展人民币存储业务。人民币还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流通。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国家,达10多亿元。在蒙古,人民币已被作为主要外国货币,蒙古的银行已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边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多。当然,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还是香港地区,人民币现钞实际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由兑换,银行、找换店开展人民币现钞兑换,银行还开展了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信用卡的支付业务。人民币在香港甚至已开始作为储备货币,用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和投资,如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已开始在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由于对外贸易从签订合同到结汇,一般存在几个月的时差,如果用美元报价,随着汇率变动,利润就会遭受损失。而如果采用人民币计价,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且存在持续升值的预期,就基本上可以锁定货款的结汇风险。电子商务经营商阿里巴巴公司的近70万国内供货商绝大多数已不再采用美元为非美国相关交易的计价货币,供应商转用欧元、英镑、澳元或人民币报价。外商也开始逐步适应这种计价方式,如一些日本的公司甚至中东地区的公司就部分采用美元计价、部分采用人民币计价的折中办法。尤其是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采用人民币报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此外,台湾地区也在日常消费和小额贸易的支付中开始大量接受人民币,并实现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现钞兑换,这为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和交流提供了金融支持手段,也为扩大和深化经济金融联系创造了新的领域。

二、当前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恰逢其时

麦金农认为,东亚经济体由于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其实已经陷入了汇率困境,这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效性出现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走出这个困境的办法既非简单地实行汇率自由浮动,也非迅速地开放剩余的各个资本项目,实行资本跨境自由流动,被动地进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笔者认为,应借此机会,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成员,发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影响,谋取一定的地位。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受到置疑,以及一再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作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完全依赖和被动地接受既有的制度框架,政策制定的独立性会受到侵蚀,将付出难以估量的高昂代价,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问题。因为长期而言,汇率调整对贸易、投资及微观层面的资本收益率、现金流量等的实际影响有限。面临着全球性的持续通胀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减缓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挖掘调控新思路,探索改革新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债券的计价货币,应该成为消除金融脆弱性的主要金融因素。采用本币计价和结算的主要益处在于减少对美元等外币的依赖,结合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将从根本上消除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积累过多的压力。国内的调控和改革压力都为推行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内在动力。

仍在蔓延和持续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很大范围内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有效说服外商接受采用人民币计价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而欧元、日元也将保持一定的强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元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要警惕的是,美联储如果持续采取降息政策,将名义利率降低至零的水平,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加剧石油价格上涨,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日本等国的经济也将面临衰退局面,资本回流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包括流入中国的热钱都可能因此而流出,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外部经济体的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扩大国际空间、促进区域一体化创造了一定条件,提供了战略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60%以上是在亚洲区域内进行的,其中,52%左右是在港澳台地区进行的,而且这些地区的经济体对境内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联系,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强,从而为人民币在该区域内作为计价货币、结算货币乃至储备货币,并率先成为关键货币奠定了实体经济的基础。

三、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当然,应该看到,虽然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的使用和流通,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但由于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境外的交易者难以获得人民币,更无法通过银行系统实现支付结算和清算过程,全面推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和障碍。

首先,这主要是由于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计价和结算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对亚洲区域外的贸易活动绝大多数都采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而且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市场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市场。

其次,缺乏相应的交易和支付信息系统以及支付结算系统,为银行和交易者提供支付结算信息,使得人民币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在银行体系内实现支付结算。即使是国内的银行机构为境外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融资,也缺乏相应的支付结算信息,难以提供基本的交易和支付数据服务。

再次,银行部门与金融市场的改革也远未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同时也制约了人民币的亚洲化进程。此外,银行及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缺乏与人民币亚洲化、国际化战略配套的考虑。

最后,人民币与亚洲区域内经济体的汇率协调也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缺乏必要的战略,以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金融合作进程来促进人民币的亚洲化、国际化进程。

因此,未来五到十年内,人民币仍应将主要目标确定为亚洲区域内广泛使用和流通的货币,尤其是作为跨境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并初步形成人民币计价的开放式金融市场框架,为实现储备货币功能创造市场条件,也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关键货币打下基础。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8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可行性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在区域内金融、贸易中发挥其关键货币的职能。随着我国经济、贸易以及金融在区域内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使人民币区域化问题更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

在国内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目标体制稳步迈进,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作为区域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走向国际化,存在着一定得客观必要性。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不断地改善,两岸三地的经济贸易交流往来的增加,也要求一个区域化的货币来解决现在的状况。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大规模经济往来,特别是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的频繁性,也使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一个必要的问题。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1.我国的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

(1)经济基础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关键货币,当然不是本国或其他某个国家单方面可以决定,而是整个国际市场选择的结果,然而市场如何选择则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必须具备强大而且稳定的经济实力。每种货币(如美元、英镑、日元和马克)成为国际货币时,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或者国家经济正在迅猛增长。正如外界所看到的那样,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001年以后,GDP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GDP的排名也是持续的上升,可见人民币区域化的一个经济基础已经基本具备。

一国货币能够实现区域化甚至是国际化,足够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必须的基本条件,这样才能够保证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稳定性。众所周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早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截止至今年3月份,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37.41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无疑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另一项保障。

(2)人民币自身已具备的条件

国家经济基础只是人民币区域化实现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还需要其他条件,譬如人民币发展的状况。目前,人民币的币值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且人民币的汇率也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略有上升。换句话说,人民币对内对外都能够保持稳定。对内来讲,虽然前一阶段人民币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但是近期内通胀已经被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外来讲,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一直保持汇率稳定不贬值;而近年来国际社会不断出现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中国并没有妥协,而是按照自己的脚步一步步保持稳中有升,同时伴随着有效地汇率乃至整个的金融改革,这些都为人民币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2.人民币区域化的内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

巨大的中国市场是一个首要内部环境,中国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潜力广阔,每年的进口额都在不断攀升,那么在贸易结算中,对人民币的需求就在不断扩大,而人民币使用的频率也在增加。我国的内部金融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近年来,很多外国银行进入中国,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也为能够在竞争中取得领先的地位不断改革,完善金融体系,而且也在逐渐的走向世界去参与国际上的竞争,这些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

(2)外部环境

不仅是内部的环境,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虽然不累顿森林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美国仍旧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随着次贷危机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时美元贬值,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已经逐渐减弱。此时,重建更加稳定有序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提上日程。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13亿人口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将会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人民币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可想而知。

三、人民币区域化存在的阻碍

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来说事实上也是存在一定得代价的,我国也要为之付出一些成本,这无疑会成为阻碍人民币区域化的因素。

首先,人民币的区域化会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更加频繁,这样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干扰,使政策不能或者延迟发生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人民币完全实现区域化甚至是国际化,那时国际上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或动荡都将对中国产生剧烈的影响,使其为保持人民币的稳定付出高昂的代价。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危机,汇率,人民币区域化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1976年1月,参与专门委员会的20个国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会议上签订达成《牙买加协议》,奠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一是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强调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储备地位。二是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制定和调整汇率,使浮动汇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总份额,扩大基金组织在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能力。

实际上,《牙买加协议》签订后,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汇率制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汇率政策也成为一些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别提款权并未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美元保持着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各国政府和交易商、投资者的选择,而不是像在布雷顿体系中一样作出明确规定的。从相关参与方享有对汇率制度、储备和结算货币等的自由选择权这一角度来说,“牙买加体系”可以概括为“无规则”的体系。实际上,随着欧元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从IMF对各国官方储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清晰反映,从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确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部分中,工业化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3%下降到68%,欧元储备比率从17%上升到23%,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0%下降到59%,欧元储备比率从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又一次重大冲击,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计量研究的结论认为,主导货币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其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会变化1.33个百分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下降无疑会对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产生影响。二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调整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三是危机使美国中长期通胀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稳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危机仍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向美元和欧元双极化演进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并不只是美国的危机,而是全球经济的危机。不仅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日本经济受打击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甚至先于美国进入了衰退。因而在这场危机中,欧元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资产,美元传统上作为危机资本避难所的角色没有改变。这也是近期美元对包括欧元在内的多数货币不贬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在与美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欧元区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欧元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尚未完全实现,跨境金融交易与服务的成本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收益率。这些都制约了外部投资者持有欧元资产。

第三,欧盟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也影响着欧元的吸引力。欧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低于美国,并面临着比美国严重得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欧元资产的长期收益率。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联合体,其政治一体化进程顺利与否也对其货币的国际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欧元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货币的转换常常滞后于经济实力的转换。长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使用单一货币的经济体规模接近美国,这也是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美元危机,但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如果持续出现问题,美元主导货币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替代的过程很漫长并往往伴随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

总体而言,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大经济体谁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重返正轨,谁就能够在主导货币的竞争中占有先机。

三、我国的对策--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一变化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通过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降低我国在对外贸易、储备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以保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适度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我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中国出现货币危机的风险,并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稳定,对提高国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参与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对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我国有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密切的贸易联系,对亚洲其他地区保持着较高的逆差。2007年中国进口总额的近40%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而且,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币值均总体稳定。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牙买加体系”所具有的“无规则”的特点和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的弊端,对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各类机制

第一,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逐步扩大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

币的比重和范围。

第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账户某些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包括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用境外人民币支付我国出口商品货款等。

第四,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交换和统计监测的合作机制,加强对人民币非法和突发性流动的监测和控制。

2、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为了有效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将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一方面,作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过多年发展,其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监管制度都相对完备和规范,金融人才聚集,对于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这有利于帮助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强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战略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通过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能够将业已形成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流通纳入正规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不规范的流通方式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人民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人民币区域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危机,汇率,人民币区域化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1976年1月,参与专门委员会的20个国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会议上签订达成《牙买加协议》,奠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一是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强调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储备地位。二是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制定和调整汇率,使浮动汇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总份额,扩大基金组织在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能力。

实际上,《牙买加协议》签订后,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汇率制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汇率政策也成为一些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别提款权并未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美元保持着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各国政府和交易商、投资者的选择,而不是像在布雷顿体系中一样作出明确规定的。从相关参与方享有对汇率制度、储备和结算货币等的自由选择权这一角度来说,“牙买加体系”可以概括为“无规则”的体系。实际上,随着欧元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从IMF对各国官方储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清晰反映,从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确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部分中,工业化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3%下降到68%,欧元储备比率从17%上升到23%,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0%下降到59%,欧元储备比率从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又一次重大冲击,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计量研究的结论认为,主导货币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其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会变化1.33个百分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下降无疑会对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产生影响。二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调整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三是危机使美国中长期通胀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稳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危机仍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向美元和欧元双极化演进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并不只是美国的危机,而是全球经济的危机。不仅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日本经济受打击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甚至先于美国进入了衰退。因而在这场危机中,欧元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资产,美元传统上作为危机资本避难所的角色没有改变。这也是近期美元对包括欧元在内的多数货币不贬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在与美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欧元区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欧元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尚未完全实现,跨境金融交易与服务的成本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收益率。这些都制约了外部投资者持有欧元资产。

第三,欧盟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也影响着欧元的吸引力。欧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低于美国,并面临着比美国严重得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欧元资产的长期收益率。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联合体,其政治一体化进程顺利与否也对其货币的国际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欧元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货币的转换常常滞后于经济实力的转换。长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使用单一货币的经济体规模接近美国,这也是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美元危机,但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如果持续出现问题,美元主导货币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替代的过程很漫长并往往伴随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

总体而言,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大经济体谁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重返正轨,谁就能够在主导货币的竞争中占有先机。

三、我国的对策--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一变化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通过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降低我国在对外贸易、储备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以保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适度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我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中国出现货币危机的风险,并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稳定,对提高国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参与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对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我国有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密切的贸易联系,对亚洲其他地区保持着较高的逆差。2007年中国进口总额的近40%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而且,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币值均总体稳定。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牙买加体系”所具有的“无规则”的特点和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的弊端,对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各类机制

第一,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逐步扩大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比重和范围。

第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账户某些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包括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用境外人民币支付我国出口商品货款等。

第四,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交换和统计监测的合作机制,加强对人民币非法和突发性流动的监测和控制。

2、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为了有效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将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一方面,作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过多年发展,其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监管制度都相对完备和规范,金融人才聚集,对于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这有利于帮助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强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战略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通过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能够将业已形成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流通纳入正规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不规范的流通方式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人民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的监测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