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1:57:04

人民币

人民币范文篇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中韩贸易

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指的是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范围内行使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功能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自然形成与政府导向的结合,而且也是整个国际力量博弈的过程,更是中国软实力增强的过程。通常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的常见标准主要包括:该国货币在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该国货币在国际结算货币中的比重;该国货币在国际债券计价货币中的比重和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交易货币的比重等。通常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之下,人民币想要真正改变整个国际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美元、欧元的使用惯性和路径的依赖,不断强化网络效应,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凸显出来。[1]

一、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2018年商务部和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韩国是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又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两个经济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和越南。2018年,韩国在中国的出口额则达到了1621.6亿美元,且增长的幅度为14.1%,基本上占据了韩国总出口额的26.8%;韩国进口排名前三名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和日本。韩国在2018年则从中国进口了1064.8亿美元,这样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为8.8%,主要占据了韩国进口总额的19.9%。通常韩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日本、德国和中东的产油国家,而贸易顺差则主要是来源于中国、中国香港和越南。但2018年,对中国的顺差额则达到了556.8亿美元。这两个国家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主要是因为各个要素的禀赋不尽相同,而韩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产业都比较完善,且主要出口的零部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资金充足,所以需要有较大的市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韩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出口的是一些丰裕要素资本的产品,而中国则主要出口的是密集型的丰裕要素劳动力的产品。中韩两国是在1992年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让两个国家从此结束了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2]中韩两国家在政治经贸方面的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发展不断扩大。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进行关税下调,并逐步将进口限额和进口审批等限制性的措施取消,让中韩经济贸易更加的深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具体影响

(一)促进了中韩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有效降低了中韩企业在双边开展贸易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中韩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因受到现有的贸易结算体制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在与韩的贸易过程中采取美元进行贸易结算所占据的比例达到了80%。从2009年开始,当人民币试点作为国家的结算货币时,部分企业便逐步摒弃了美元开始选择人民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美元变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尤其是我国在与其他各个国家开展双边贸易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币值不仅相对稳定,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认可度。[3]因此,通过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便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双方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将人民币应用于中韩贸易企业之间的结算,便能够让人民币的“硬通货”的地位真正得到巩固。中韩双边贸易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旅游带来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让中韩双边的交往结算手段中存在的不足点得到了缓解,逐步推动了双边经贸更好的发展。(二)改善了中韩双边贸易结构。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不管是在产品结构,还是贸易的方式、双边贸易的地理分布均具有影响,也让中韩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尤其是在2009—2018年这几年间,韩国对中国所出口的机电类产品的金额和占比变得越来越高,且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等出口金额也主要呈现出上升后再下降的趋势。然而,塑料、橡胶的出口量则主要是先上升,而近几年则略微有点下降的趋势。同时,矿产品的出口额则先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后几年才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在2009—2018年之间,韩国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所占据的比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工类的产品进口量也主要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尤其是光学、钟表和医疗设备的进口额更是呈现出快速上升再下降的趋势。[4]中韩两个国家在2009-2018年期间的贸易进口结构均在发生变化,而韩国主要是在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业方面更占优势,而我国则主要是在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占据主要优势。根据大卫•李嘉图的优势理论分析,中韩两个国家便能够在双边贸易上达成分工。将美元与人民币进行对比分析,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具有结算成本低的优势。[5]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韩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比较优势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程度逐步变深的背景下,两个国家便可以直接利用人民币进行简化交易,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议价权,所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机电产品类的贸易占比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而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化,如化工、纺织品等,则在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中的占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6]通过表1中的数据能够清晰的看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受益的产业在整个贸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三)对双边贸易的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均对出口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缓冲性作用。这种情况主要是从美元供给转移效应和人民币的海外存量缓冲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其中,美元供给转移效应主要是为了发挥国际支付结算的职能作用,这样当外部需求的增量一定的时候,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民币对美元所需的升值幅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人民币的海外存量缓冲则主要发挥的是储藏职能。当人民币在既定升值的幅度下,便能够有效降低对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长远的发展方向来进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两大职能能够有效降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冲击。因此,当人民币长时间处于升值的结构性中的时候,其不仅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发展有利,而且还对我国在进口方面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进口商有利。(四)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知识点,便可以在人民币自由流动和完全可兑换的基础上无法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其中,这三个目标最多只能够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尤其是在人民币朝着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存在一些浮动的汇率制度,但这样容易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人民币汇率波动容易加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在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偏低的状态下,当中韩贸易在结算时的货币主要为美元;当人民币在兑换美元时,汇率呈现出大幅度的波动状态,便容易增加双边贸易的风险。通过从整体上分析中韩贸易,大部分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比较担心风险,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常常都会采取套期保值的措施,而这样也需要付出一些的成本。在一些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存在的弹性和市场替代性也比较大,而如果单价的利润较低的情况下则对市场所占据的份额不敏感,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这样则难以更好的应对世界市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价格波动风险。根据相关的测算,当人民币升值3%的时候,中国的一些低利润行业,如纺织业则会出现亏损的状态;当人民币的跨境可流动性和可投资性呈现出增加的状态下,国外的一些资金则会追求一些更高的利润,让人民币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贬值的情况,但将会出现长期升值的状态。2.严重影响出口,降低对外资的吸引力。当人民币在升值的过程中让一些出口的产品无法在价格上产生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并降低了对外贸易行业的利润水平。通常当出口减少的情况下,国内的总需求量也会随之降低,让经济的增长速度严重受到影响。同时,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将会直接提高投资的成本,严重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样在外资企业资金减少的情况下,便会严重阻碍双边贸易的开展。3.国际游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贸的风险。通常投资者在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市场操纵的情况下,再准确把握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将会严重阻碍中韩双边贸易的开展。

三、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双边贸易的政策建议

(一)加深双边贸易合作,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中韩两个国家进行货币互换的过程中,中韩两个国家先后三次签订和续签了货币交换协议。尤其是在2019年,韩国央行便开始动用与中国央行所签署的应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互换安排,让人民币在结算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中韩两国在开展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结算所占据的比重较大,这也是当前中韩两国在货币合作方面推动双方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案例。同时,构建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是货币合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7]因此,根据美元和人民币的使用经验,便能够在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加快在世界金融中心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以此来强化各个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联动发展。(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由于中国向韩国主要出口的是原材料或者是一些中间的产品,而能够真正进入到韩国市场的终端消费者所占据的比例较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引导中国的资金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尤其是立足于微观层面上进行分析,相关企业更是应该增加科研的投入量,充分凸显出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应该强化整个行业内的合作,让各个企业在不断发展中能够真正形成规模效应。这样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竞争力越强的时候,企业在开展的跨境贸易谈判过程中的话语权则更多,自主选择结算货币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双边贸易,便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有效推动中韩两国贸易发展。(三)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为了能够将人民币国际化对贸易的作用充分凸显出来,便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立足于相关理论和实证结果来进行分析,“三元悖论”则充分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在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弹性;人民币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难易程度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建立起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但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让贸易双方均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依然需要使用公开的市场操作调控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将会对两国的贸易产生较大的冲击,以此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四、结论

总之,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结构也随之得到了改善,货币间的合作也随之增加,有效提高了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通过就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一国的货币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国家政府推进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种被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需要中韩两国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长久的活力,立足于多个层面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雨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9(12):7-8.

[2]颜璧娇.人民币国际化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3]姚淑梅.中韩经贸合作中人民币结算现状、问题及前景[J].中国经贸导刊,2013(24):45-47.

[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乔阳,沈孟,刘杰,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19(3):39-41.

[6]叶留娟,赵有广.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9(4):55-57.

人民币范文篇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CAFTA;经济区域化;货币锚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区域内的贸易及金融等的多方位合作不断加深,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组织也在相继地建立并稳固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区域合作模式迅速得以发展,虽然该区域未形成区域性货币,但具有自身的货币合作模式,美元独占鳌头成为该区域货币锚。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形成,其流通也日渐成为对抗美元的货币势力。亚洲经济的推动进程中,日元在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取得不错成绩,但并未形成亚洲乃至东亚的区域性代表货币。三大经济区并未出现三大区域性货币代表,因此,东盟长期以来也是以美元为事实货币锚,美元在亚洲的地位不可动摇。国际性货币的形成以及区域性货币通货等诸多问题为当今世界性焦点性难题。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攀升,世界舞台关注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潜能及未来走向,中国乃至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锚的发展必然性。CAFTA的成立及近10年的发展,为人民币形成CAFTA区域货币锚构建良好基石。

一、竞争性均衡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效应

“最优货币区理论”在CAFTA区域内,对各国间开展汇率合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东盟地区的特殊性,成员国基本上为发展中国家,该理论不能直接作用于东盟地区。以竞争性均衡作为假设,假设各东盟各经济体间存在竞争关系,为削弱通过恶性贬值获得既得经济利益,各国间通过汇率合作,稳定本国货币币值。由于人民币在东盟各国间存在不对称的经济地位,将其作为CAFTA区域基于竞争性均衡为假设前提的货币锚来进行汇率合作研究。假设以三个国家为中心建立模型,分别用A国、B国、C国表示。以此分析CAFTA各国间依赖如何互相影响三国的经济结构。有3个假设前提:1.三国分别生产专门的某种贸易品,本国投入自行生产;2.A国代表东盟中心国家,B国、C国代表东盟非中心国家,即国家;3.三国间汇率固定不变。用Obstfeld和Rogoff提出的人模型做出三国效用函数模型:Ui=LogC-i12K(Yi)2,x=A,B,C(1-1)公式1-1表示:用Ui代表i国效用;用Ci代表i国消费量;用Yi代表i国实际产出;二次方乘数项代表其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劳动量。公式1-1代表i国效用,即总消费效用减去由于工作闲暇损失所需效用。公式1-1表明,i国产出越多,则所需投入劳动时间越长,则失去的闲暇效用损失越大。再建立模型假设前提:1.假设B国、C国仅与中心国家A国交易,没有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关系;2.三国收支平衡,也即总产出与总消费平衡;3.保持三国消费品间的交换货币均衡。建立消费量、产出模型,再推导出货币市场以及贸易均衡。如下:MA=PAAPAA+PABCAB+PACCACMB=PBBCBB+PBACBAMC=PCCPCC+PCACCA(1-2)PBACBA=EBPABCABPCACCA=ECPACCAC公式1-2的含义:消费指数中:上表表示消费国,下标表示消费品出口国,例如:CAC表示A国消费的从C国出口产品的数量;M表示各国货币公的存量;P表示贸易品的价格;EB和EC表示B国、C国对A国的名义汇率。将公式1-1和公式1-2联立方程,整理后得出以下公式:UB=12LogCBB+12Log[EB•PAB•CCB/CBA]-k2[CBB+(EBCABCAB)/CBA]2当B国贸易品价格相对上涨,B国的货币升值,若EB不变,B国出口到A国的贸易品数量增长,引入单调递增函数h(•),推导出以下公式:UB=12LogCBB+12LogEB•PAB•hPCC/ECPBB/EB!"AB/PBA#$$$$$$$%&’’’’’’’(-K2CBB+hPCC/ECPBB/EB!")*(1-4)由推导出的公式,可以看出,处于竞争地位的两个国家,同时盯住第三个出口国家的货币汇率,其中某一国家的货币如果贬值,另一个国家汇率也会被贬值。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CAFTA国家间贸易往来、中国与世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若其中一国经济利益受到打击,必然也会波及另外一国,由此产生国家与国家间的汇率波动导致货币贬值。

二、基于模型分析

1、以美元作为基准汇率分析。东盟各国间的实际汇率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事实上,美元可认定为东盟国家货币锚。也就是,各东盟国家,均盯住美元作为货币锚。但是,结合上述分析显示,随着两大经济危机对东盟各国家的冲击和影响,美元的货币锚效应已慢慢淡化,转变为国家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日本和中国的日元及人民币均趋向于成为行将超越美国的CAFTA区域内效应较大的货币锚。2、不考虑美元为基准汇率分析。东盟各国间的关系长期稳定。以日元、美元为基准的实际汇率,各国间依存度高,各国货币汇率都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人民币、日元都是潜在的货币锚。人民币以及日元的汇率波动,对CAFTA区域内各国间汇率影响都较大。也就是说,人民币及日元的CAFTA货币锚效应,随着这两种货币的发展,已经对CAFTA各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三、结论及建议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人民币在CAFTA区域内的发展可喜道路。随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外交政策的战略等,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提升,随之人民币的国家地位空前提升。有分析可见,人民币汇率波动不仅对CAFTA区域各国的汇率波动起着积极的货币锚效应,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CAFTA区域各国贸易的影响也存在长远的影响作用。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币在不知不觉中已承担起CAFTA区域货币锚的隐形作用,其货币锚效应已慢慢显现,并显得尤为重要,它的汇率波动,影响了各国的经济贸易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历史上的遗留的领土问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中国需从外交方面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友好关系。为使人民币更好地在区域内体现其货币锚效应,提出几点建议如下:1、从短期发展角度来看,提升人民币在CAFTA区域接受度目前,中国的首要任务是使得东盟国家认可并接受人民币。在短期内,中国必须立足于提高东盟,乃至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认同感。当前形势下,东盟各国金融市场处于不完全发展阶段,中国应大力发展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加强联系,促进人民币成为区域内基础货币。为此,中国要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稳定币值,增强信誉度。2、从中期发展角度来看,提高人民币在CAFTA区域使用率作为区域性货币,必须得到区域内国家的认可,人民币也不例外。所谓开源,即人民币需增加其在东盟国家的流通渠道,大大提高使用率,以满足CAFTA区域内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开放资本账户,提高流通效率,提高人民币离境债权市场的利用率,拓宽人民币的CAFTA区域的股票市场。转变当前人民币的融资手段由间接到直接,降低风险,提高与东盟国家的资金配置效率。3、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强人民币在CAFTA区域持有量在经历短期及中期考验之后,假设人民币已成为CAFTA区域的基础货币,中国必须竭力维持东盟各国人民币持有最根本的经济利益问题,从而提升各国的信心。完善的银行体系、有秩序的债权市场,是人民币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中国还需加强立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持有。建立法律监督的现代化金融市场、完善监管体系及各项检查制度。杜绝恶意手段对东盟国家人民币持有者的利益侵害。全方位、多角度、多重手段及措施提高CAFTA区域人民币持有量。

参考文献

[1]曹亮、袁德胜、何成杰、赵羊: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的三元边际研究[J].经济实证,2014(16).

[2]邓杨丰:中国-东盟金融发展趋同性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1).

[3]郭树华:汇率变动、增长差异对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5(7).

[4]王燎:稳健货币政策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5]王颖、李甲稳:东盟货币竞争性均衡与人民币货币锚效应[J].国家金融,2015(1).

[6]王中昭:人民币汇率对东盟各国汇率传染及其时变相有效性研究[J].环球金融,2014(11).

人民币范文篇3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SWOT分析

中央党校的张伯里教授曾提出过“四个5%”作为衡量一个经济体能否称得上世界经济之一“极”的标准:GDP占世界GDP5%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超过25个,也要占5%以上;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本币在世界外汇储备总额中的份额在5%以上。当前只有美国、欧盟和日本具备这“四个5%”,而中国虽早已实现了前三个“5%”,且都在10%以上,但“人民币占世界外汇储备5%”这最后一项却尚有很大差距。在“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当前时期,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着诸多优势;但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与此同时,从全球来看,目前不少国家已开始不满美元的霸权地位,欧元、日元等货币的竞争力也有所削弱,人民币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因此,深入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即SWOT分析),显然是一项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一)“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也有助于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海量的资金,亚洲开发银行之前的一个测算显示,21世纪初投资于亚洲基础设施的资金约需要8万亿美元以上。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算,2016年至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在10.6万亿美元以上。目前看来,相应的资金规模远小于此数,而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中国资金的对外投资提供便利,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人民币一旦实现国际化,中资企业面临的汇率波动等风险降低,融资汇兑等成本降低,手续简化,这都将给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中资企业极大的便利。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途区域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还有着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国资金的积极参与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也需要“一带一路”为之提供动力。首先,中国要增加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就势必会产生巨额的融资、支付、结算;人民币可以借机扩大境外流通量,以期在这些领域积极提高人民币的认可度和使用范围。再者,建设“一带一路”,深化金融合作必不可少,诸如扩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双方的本币互换、签署金融监管合作的协议、完善跨境风险管控机制等等,这些多边金融合作的开展也将助力人民币地位的提高。此外,在当今世界的货币体系中,人民币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必将与其他币种进行竞争,指望在一些美元、欧元等货币占据优势的区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困难的,这会造成人民币与其他币种的“短兵相接”。相反,“一带一路”建设会直接拉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这是全球经济的增量,在这其中扩大人民币的影响,阻力会稍小一些。(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互补性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亟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在基建领域有着强大的生产能力。除基建外,中国在航天、深潜、大飞机、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并脱颖而出了华为、大疆无人机、海尔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今,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也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基本可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要。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一些产能将会向国外转移,诸如钢铁、水泥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普遍滞后,承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转移的高端制造业难度较大,承接从中国转移的制造业倒是力所能及。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值还在以快于中国与全球进出口总额增速的速度逐年增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额也在持续增加。可以预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会愈加密切,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交往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三)中国在一些与“一带一路”建设关系密。切的金融机构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在的积极倡议之下,2014年10月,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财政部长或授权代表签署了《筹建亚投行备忘录》。2015年12月,亚投行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由中国首倡设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中国初始认缴资本目标占总资本金的50%,是最大的股东;随后随着成员的增加,出资比例有所修改,亚洲域内成员和域外成员的认缴股本出资比例为75∶25,并参照GDP比重进行分配;但依此方式中国依然是亚投行最大的股东,具有最大的投票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顾名思义,其业务重点是对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可见其业务与“一带一路”的建设高度契合。2014年又有丝路基金注册成立,其目的就是为“一带一路”地区的经贸合作和互联互通提供融资支持。鉴于它是中方独资的单边金融机构,中国更是掌有绝对的话语权。除此之外,还有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也有望成立。我国国内也有不少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工建中农“四大行”等,它们业务无不与“一带一路”建设息息相关。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国不是独资掌控,就是掌握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有能力积极使用人民币进行业务往来。这显然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有利条件。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一)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存量不足。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有多少存量,并无官方精确数据,但鉴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暂历程和中国未完全放开的资本管制等因素,其在“一带一路”区域的存量不会很高,离岸市场的建设也比较落后。且“一带一路”区域的人民币资金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港和新加坡,其他区域人民币存量有限。现阶段中国也存在着“特里芬难题”,即如何才能在为全球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还保持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需要保持币值稳定,但是若不增加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存量,则毫无可能在此区域实现路径突破。中国从1994年以来长期保持双顺差,按照目前趋势来看,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在经常账户下实现逆差,增加“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币的存量只有在资本账户下实现逆差一途。事实上,在2017及之前几年,中国资本外流压力非常大,外汇储备急剧减少,人民币一度承受着极大的贬值压力,而这还是在中国主动收紧资本管制、审慎的向海外投放资金的情况下发生的。可以想象,假如中国大笔增加对外投资以扩大海外人民币存量,则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国内金融系统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二)“一带一路”外部环境风险大,中国尚无完善的应对机制。首先是沿线国家潜在的经济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大多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欠缺,财政状况不佳,市场化程度低。其次是政治风险,如政局动荡、大国干预;因此,有些与政府合作的项目,会因政党轮替、政权更迭而搁浅或违约。我们对这些风险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无良好的应对办法。客观地讲,中国与沿线国家既未建立完善的金融合作、管理和监督机制,自身也没有权威的风险评级机构和覆盖面广的保险业务,应付当地政局变动、冲突、战争之类的事件更是乏力。以“一带一路”正式推向全球的2015年为例,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流量是189.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四成,增幅是对全球投资增幅的两倍,占2015年中国对全球投资流量总额的13%。这组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投资流量的前十名分别是: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印度、土耳其、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其中,对新加坡的投资流量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5%,而紧随其后的俄罗斯仅有16%;此外超过10亿美元的只有印度尼西亚和阿联酋(以上数据源于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可见2015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流量虽有大幅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良好、政治稳定的国家。这当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但从中也可看出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堪忧。此外,2007至2012年六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占对全球投资流量总额的比例约为10%,而2012至2016五年间,这一比例则分别为14.86、11.65%、10.83%、12.51%和8.54%。可见在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该区域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并没有显著上升。此外,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主要由国有企业推动,民营企业参与较少,而近些年中国民营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中已占半壁江山,这直接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的高风险和其不太乐观的盈利前景。(三)人民币大循环回流渠道不畅。虽然比较而言,现阶段增加人民币海外存量的问题更突出,但这些海外人民币如何回流,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人民币的回流渠道狭窄,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情况下,仅有跨境贸易结算、沪港通(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境内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获准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等渠道,并且设有额度限制。此外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特定阶段贬值预期还有所上升的背景下,回流机制不畅更是降低了海外持有意愿。(四)中国与“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虽然建设“一带一路”是共赢之举,不过有些国家和中国久有争议,有时矛盾还会激化发生对峙,这显然很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一)加速“一带一路”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自贸区战略衔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在“一带一路”区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提高人民币支付结算的便捷性,从而促进沿线各国之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资源要素流通,加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即便像中国、美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和市场也不能“自力更生”,中国向来明确表达支持全球化的态度。“一带一路”若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有所进展,不仅会加快本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也能有效缓解政治层面的矛盾,稳定局势。中国则可以凭借该区域的整体力量参与大国博弈,增强自身话语权。不过“一带一路”各国的情况是如此悬殊、复杂,推进沿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颇为棘手的工作。当下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就是把“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对接,以人民币国际化贯串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是中国继加入WTO之后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意义非凡。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近期的目标,是积极推动与中国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逐步提升已有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水平。中长期看,要形成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国内,继推出广东、上海、天津和福建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2016年又新增7个自贸区试点(分布在在浙江、辽宁、河南、重庆、湖北、四川和陕西七省市)。2016年11月2日,国务院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对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这四个自贸区试点的工作予以认可,支持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可以预见,在自贸区试点积累大量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将进一步建立贸易便利化机制,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而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显然有助于促进这一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二)倒逼中国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必将促使中国金融不断提升自身效率,跟上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步伐;有利于加快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更好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中市场的主导作用。具体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金融机构要帮助中国企业更好更快地走出去,这不仅需要金融机构本身服务的升级,也需要中国政府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力度。国内各种力量并非铁板一块,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难免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这种情况下,像加入WTO一样,通过外部的条约责任和有形具体的承诺来促进国内的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区域较大的经济风险会有力促进中国金融行业服务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能在该区域开辟一片沃土的金融企业,必将在披荆斩棘中获得极强的竞争力。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会进一步深化中国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将在国际上培养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三)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以往的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无不处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掌控中。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提升发展中国家群体的话语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可借机团结众多发展中国家来增强发展中国家群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事实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均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成立的。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会议也是中国团结发展中国家来共同增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秩序中地位的表现。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在人民币纳入SDR、亚投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成立的同时,在“一带一路”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整合发展中国家群体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力,增加话语权,能够切实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使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更加多元、灵活、稳定。

四、挑战分析(Threats)

人民币范文篇4

关键词:人民币贬值;贬值预期;央行

1人民币汇率现状分析

1.1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我国央行从2005年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通过调整货币篮子中各类货币所占得权重进而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变化。我国注重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国内外市场供求为基础,与货币汇率篮子有机结合,严格控制人民币币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更加重视人民币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在2010至2014年的时间里,我国先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数次调整,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使人民币汇率制度逐渐向市场化方向靠拢,加强汇率制度的动态管理[1]。

1.2人民币汇率近期贬值

自2014年年末以来,人民币币值就出现了持续走低的现象,即便是到了2012年,这种现象业并没有得到缓解,央行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化与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密切相关,对贬值现象表示默认态度。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很快引起了巨大反响,新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跌再跌,三天内的贬值额度高达4.7%,这种贬值额度带来了全球商品市场的波动。

2人民币加快贬值的原因分析

2.1中间价以及美元升值预期

近期,人民币中间价急剧不稳定,走低趋势明显,不过从即期汇率的角度来看,中间价的走低并不明显。当时,美联储利率决议推行的鹰派立场造成了美元币值的大幅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上升给人民币造成了很大压力,尽管人民币汇率受一篮子货币的控制,但美元依然是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因素。2015年2月,美国经济获得了强势复苏,美元指数持续走高并突破了一百点,这无疑更加剧了人民币的贬值进程。

2.2央行的主动性干预

在2014年之前,人民币币值一直呈现出升值的态势,同时。美联储退出QE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在这种经济不稳定的前提下,更是有新兴市场可能会扩大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传闻出现,这一系列情况都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大幅上升,面对这种情况,央行采取了增大外汇储备的手法,通过购买大量的外汇从而在货币市场上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增加货币市场中的人民币数量,进而引导人民币币值的降低。同时,央行在2014至2015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两次降息,降息政策使一些国外投资者担心降息之后的投资回报有所下降,国际热钱流出中国,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大幅下降,造成更进一步的人民币贬值[2]。

2.3市场预期的作用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受到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的结果,往往会收集大量有效信息,作出理性正确决定,在金融市场上,市场参与者通过大量的信息分析与研究,做出了人民币贬值预期,那么,他们就会坚定地相信他们的预测是准确的,而大量市场参与者将会根据这一预测进行盲目地跟进,这种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它会造成真的人民币贬值的出现,也就是预期成为了现实。

2.4经济增速趋缓作用

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我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我国国民经济需求降低产能过剩,我国经济进入到了发展趋缓的时期,我国致力于转变经济増长模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由工业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増长模式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效益,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由快速发展转变为平稳的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与商品价格有所下降,相应的人民币币值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3]。

3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3.1汇率机制市场化具备充足的条件

在人民币升值阶段,金融市场上盛行关于人民币的投机活动,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以外汇换取人民币进行贷款与投资,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飙升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人民币的贬值打破了金融机构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一些利用人民币升值进行操控投机活动的金融机构遭受了重大损失,人民币的币值处于不稳定状态,人民币升值投资者不得不谨慎来应对人民币的变动,针对人民币的投机活动的减少给人民币汇率市场创造了一个稳定、安全、有序的环境。

3.2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人民币在升值情况下,居民会更有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如果人民币币值水平下降,居民这种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就会下降。人民币贬值使得出国旅游和海外留学的人们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币来换取外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他们旅游与求学的成本,所以人们出国旅游和上学的欲望将会降低。在居民日常生活方面,购买进口食品物品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人民币贬值提高了进口食品物品的价格,就拿进口石油来说,人民币贬值会造成石油价格的上涨,进而造成运输成本的增加,最后导致整个商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3.3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角度分析,人民币的贬值对其存在着不利影响。人民币的贬值使国外持有人民币的金融机构不断抛售出手中的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尽可能的减少人民币的使用,缩小了人民币的进口结算规模。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在2015年12月1日宣布加入SDR,这标志着人民币的世界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币的贬值使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遭受经济损失,使得别国的人民币储备量降低。从中国经济的控制力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的控制力表现在国外机构的投资方面,本国货币贬值,以外国货币进行计价的生产成本将会降低,外国投资者的利润相应的增加,这会加大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热情,从而增大了中国的经济控制力。

4对人民币贬值的看法

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尽管人民币在贬值,但是这种贬值依然在合理的范围内,与国家的正常预期相差不大。人民币的贬值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有关,央行对于人民币的贬值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但消费者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往往会对冲掉央行的干预政策,所以民众保持持有人民币的自信心,保持理性的头脑十分重要。

作者:靳雅婧 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耿.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泡沫[J].财经研究,2010,(3).

人民币范文篇5

一、人民币汇改的历史背景

中国经济近几年高速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相对萎靡形成鲜明对比,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廉价的加工制造产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制造”的低价格才造成了这些国家的持续贸易顺差,因此他们提出人民币应该升值。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继续扩大,这种来自于国际方面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持续的双顺差条件下,不得不买入外汇,投放人民币。这不仅对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产生了扭曲。同时受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大量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对我国的金融稳定造成了威胁。所以,人民币汇率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民币汇改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为中国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人民币适当的升值有利于减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少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稳定我国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人民币的汇率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少外汇占款对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央行可以更多的使用货币政策调节我国的宏观经济,是国民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运行。

三、人民币汇改的影响分析

1.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首先,从进口方面来看,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使得人民的定价趋向合理化,汇改后人民币一直处在升值的状态。因此,对于进口来说,成本相对下降,扩大了进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进口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内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也应注意到,进口过多则意味着国内存在着大量的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缺乏效率。

其次,从出口方面来看,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使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从目前我国主要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现状来看,成本的提高会使我国的出口企业丧失一部分市场,缩小利润空间。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民币升值会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会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使得央行可以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而不是被动的买卖外汇。对于我国货币的币值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较高,也正是由于被动的外汇占款过多,货币供给量与我国实际的经济运行状况不符。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央行干预人民币汇率的操作货币依然是美元。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要求和市场预期还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了我国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过于求与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在具体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稳定的汇率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汇率改革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论是在进出口企业的成本管理方面,还是引进外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稳定的汇率制度,成本的核算才能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汇率风险的管理。而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对于我国的汇率稳定是必要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一个固定汇率水平,而是根据市场环境可以随时调整的相对稳定。

四、汇改的再思考

人民币范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强劲势头。中国经济的腾飞,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变化提供了基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变化将会加速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并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贡献不可估量。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对世界多元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的未来世界货币格局做出的大胆预测中,人民币越来越被各方所看好,并成为构成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热门“币材”。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挑战,人民币地位变化的问题研究是国际金融学的最新前沿。本文试图就人民币的地位变化与原因做简要分析。

一、人民币地位的变化

人民币地位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逐步增强。

(一)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来看: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据调查,在韩国比较知名的购物商场、酒店、宾馆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本地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韩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英镑等所有的硬通货。尤其在去年12月29日,中国银联宣布,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从2005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这一切,都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从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贸易来看: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例如:在朝鲜罗津-先峰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集市贸易市场上,当地的摊主们无论是销售中国的商品还是朝鲜的地方产品,大都习惯于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朝鲜几乎所有的边境城市甚至在全境,已经成为人们结算货款、进行商品交易、当作硬通货储备的货币之一。在越南、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国家大多与旅游有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商品零售业均受理人民币。并且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比价。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尽而促进了人民币地位的变化。

(三)从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经济交往来看: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资料显示,目前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很多宾馆、购物商场、尤其是游人的购物点都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人民币。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约是200亿元。我国人民币供给量(M2)约为20000亿元,这意味着境外人民币大约是人民币总量的1%,由此可见,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明显。

二、人民币地位变化原因分析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家主席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时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专家普遍认为,今后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为人民币成为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可以放心使用的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为人民币树立了较高信誉,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地位变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我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治理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成效显著。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则保持了汇价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1.23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比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另外,国家正考虑允许周边国家用人民币购买我国政府债券或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这意味着我国不仅把人民币的使用从边境贸易推广到一般贸易和政府债券的交易,而且还可以改进境外居民只能用外汇才能对我国进行投资的政策。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和部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终究要走向可兑换,还将走向国际化,这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四)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在香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等等。这些办法和政策对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作了尝试,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了有益经验。

(五)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人民币范文篇7

一.人民币升值可以节约国内进口商的成本?

人民币升值可以节约进口商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生产商和进口商一般是以人民币核算成本,在人民币升值之后,用于购买同样数量的外汇的人民币成本降低了,即节约了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人民币升值对国际商品的美元价格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即使人民币升值一倍,国际石油的价格并不会降低一半,而美国或者日本的一辆汽车也不会随着人民币升值一倍而便宜一半,比如从10万美元降低到5万美元。因为国际商品多数是以美元标价的,而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不能对外直接进行支付。人民币升值并不会使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对于国际市场而言,人民币升值还仅仅是我国内部的事情。第二,人民币目前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并且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结售汇制度,各种进口和出口都要通过国家指定的有外汇业务的银行进行。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进口商进行同样的商品所支付的人民币金额降低了,但是对外支付的外汇金额(如美元)在人民币升值前后是没有变化的。其实际效果是企业或者进口商节约了成本,而国家并没有节约外汇。

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在2004年石油和钢材的进口额分别为339亿美元和208亿美元,如果在2005年继续保持2004年石油和钢材的进口规模,即547亿美元,如果人民币升值10%,即从8.27升值到7.443,此时购买547亿美元外汇需要4071.321亿元人民币,而原来需要4523.69亿元人民币,节约成本452.369亿元人民币,以升值前的汇率计算节约了54.7亿美元。对进口商来说,452.369亿元人民币是切切实实节约下来的资金,而对国家来说,切切实实地付出了547亿美元的外汇,收进的是4071.321亿元人民币,而547亿美元是国家以前以4523.69亿元人民币的成本结汇得到的(这里不考虑结售汇的汇率差),从这个角度说,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带来国家外汇储备的节约,以人民币衡量,企业节约了成本,而国家遭受了损失。所以说,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无论政府、企业或者个人持有,都会遭受以人民币衡量的损失。

此外,一国货币升值不能只计算进口的好处,也必须考虑出口的情况。本币升值使出口商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保持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保持以外币标价不变,即同样一条裤子原来在美国卖30美元,在人民币升值之后仍然卖30美元才能保持原来的竞争力,但这样做会使出口商结汇之后的人民币收入下降,降低该商品生产商的利润,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这样做可能使国内出口商陷入亏损状态而被淘汰出局。无奈之下,一部分出口商只能提高商品在国外以外币标价的价格,比如把上述的裤子提高到35美元,这样才能保持换回的人民币收入不变,但这样做无疑会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会使部分产品的价格高于其他国家(如印度、越南)的同类产品的价格。所以提高价格保持人民币收入不变就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之下,出口商是采取保持外币标价不变还是提高外币标价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出口商的利润空间多大,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人民币收入减少。如果利润空间比较大,那么可以采取保持商品的国外标价不变,以保持原有的竞争力。但从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年的供求态势和竞争态势看,象普通纺织品的利润空间不会很大。第二,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与我国相关企业的成本水平的差距多大。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在亚洲一些国家,如果越南和印度,劳动密集性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其成本水平和中国相比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比中国还低,即使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劳动力成本水平和中国相比差距也不是非常大。如果当前中国的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和定价水平都和中国相差不大的话,中国的出口商最好维持出口商品的国外价格不变;但如果成本优势和定价水平和竞争对手来说远低于它们,则可以采取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保持利润原有利润水平的策略。如果有一定的成本和定价差距,但差距不大的话,中国出口商则只能小幅度提高售价,以弥补部分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

在出口利润受人民币升值打击而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一部分出口商会停止或者减少出口,很可能造成中国外汇收入的减少。如果出口换回的外汇不足以支持进口,则本币就会面临贬值压力,也就无所谓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节约了。

二.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

通常用到的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近几年中国出口价格水平不断下降,而进口价格却有上涨趋势,因此许多学者通过计量方法计算指出,中国的纯贸易条件在近些年一直处于恶化状态。

钟伟教授在“新双轨制复归中国改革不能承受之重?”一文中指出,汇率的扭曲也正在给中国带来损失,仅以中日贸易而言,1990-2002年间,日本输华产品价格上涨了3%,而中国输日产品价格下跌了19%,中国每年损失的外汇高达1.9万亿日元,是2002年度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10倍。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美元急剧贬值,这给中国外贸商品的定价带来了影响,假定人民币跟随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每年贬值5%左右,再假定加工贸易利益不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每年一般商品出口在2000-3000亿美元左右,那么目前中国外贸方面因汇率定值不当的损失,大致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

中国纯贸易条件恶化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这里不过多探讨。但人民币升值是否能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却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改善中国纯贸易条件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前面已经分析指出,人民币升值之后,中国出口商品以外币标价的价格是否上涨将取决于多个因素。人民币升值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只能体现在人民币升值之后,导致国内出口商人民币收入减少利润下降,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而主动提高出口商品在国外的售价。但这种提高价格的行为受到国内出口商或者生产商的成本水平和国外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制约。

鉴于目前中国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了国外产品的激烈竞争,为了在保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提高出口商品售价的操作空间不大,很可能是人民币升值之后大幅度地降低了出口商的利润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而对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却并没有多大帮助。

第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

关于这个问题,人民币升值确实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兼并的成本,但是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以及维持结售汇制度的前提下,和节约进口商进口成本的情况类似,并不能节约国家的外汇支出,对外投资企业的节约体现为国家的亏损。

人民币范文篇8

货币兑换分三个层次:一是不可兑换,二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三是完全可兑换,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均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可兑换进行了界定,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确定为最低层次的可兑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中规定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具体要求,归纳起来是:第一,各成员国(或地区)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可对国际经常往来的付款和资金转移施加限定;第二,不准实行歧视性货币措施和多种汇率措施;第三,任何一个成员均有义务赎回其他成员国持有的经常项目下本国货币的结存,即兑换外国持有的本国货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要求取消对短期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引起的外汇收支的各种兑换限制,使资本能够自由出入境。在具体实践中,某些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依然对资本项目下的兑换实施一些必要的限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没有给予严格界定。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1996年人民币已实现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然而我国的国际贸易、投资规模迅速增长,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都从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

二、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条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及汇兑事务部的专家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货币实现自由兑换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合适的本国货币的外币价值,也即合适的汇率水平。合适的汇率水平要与外部平衡相一致,这对于避免同国际储备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条件下继续维护可兑换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合适的国际储备水平。合适的国际储备水平对于解决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种干扰十分必要,外汇储备的存量应当相对一国的国际贸易而言具有相当的规模,从而能够吸收国际收支所面临的各种暂时性冲击。三是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排除各种过分的货币扩张、导致通货膨胀过高的赤字预算和货币及信贷政策与实现可兑换和稳定汇率所不一致的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大大超过其贸易伙伴,它就无法在拒绝采用货币贬值或对进口和支付进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维持其国际收支的均衡状态。

除上述三个条件外,有效的市场环境对于通过实现可兑换以充分发挥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各项益处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市场环境是指产品和要素市场充分灵活,从而国内的成本价格结构可对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调整,并能够反映出现行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而且各经济单位也都有积极性和能力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

我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中国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念鲁教授,对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条件作了研究,他指出:国内经济有长足发展,国际贸易以及劳务、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对外交流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从而提出了货币自由兑换的迫切要求;国内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调,经常项目在中期内实现平衡;国内物价形成机制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国内物价与国际价格逐步接轨,物价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国内居民对本币充满信心,不存在太高的通货膨胀率;在实现货币可兑换前应有相当数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平抑可能出现的波动和应付不则;中央银行应具备市场操作经验和管理能力;要继续实施一些必要的资本管制措施,货币可兑换和资本管制并不矛盾;多数发达国家在50至60年代实现了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但直到80年代才完全解除了资本流通管制。吴念鲁教授的观点归纳起来也是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的。可以说,人民币要实现完全可兑换应具备以上条件。

三、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的条件正逐步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具备和正在形成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的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将使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进程大大缩短。

1人民币市场汇率机制已经形成,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稳定,汇率水平趋于合理。人民币市场汇率机制不断得以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从1997年10月15日起允许部分中资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这一举措为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范围扩大,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

2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储备总量远大于需求规模。到1999年8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515亿美元,仍然位居全球第二位。储备规模已大于用汇规模,按照特里芬规则并根据我国外债状况,我国保持约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就可以应付进口用汇和支付短期债务,这说明我国的储备是充足的,而且发展势头良好,这是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的重要条件。

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断成熟,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企业已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成本价格趋于合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这为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提供了保障。

4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控机制日益健全。围绕市场机制的发育,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已由直接干预经济转向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间接调控与规范市场行为,宏观经济政策更科学,政策传导更通畅。

5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多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将更加稳步、快速增长。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人民币实现可兑换的重要保证。

人民币范文篇9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成本收益

一、人民币升值成因探究

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21号汇改后,中国结束了1994年以来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转而实行更为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不是单单盯住美元。此后,人民币对美元在微幅波动中以每年约4.3%的幅度快速升值,并且呈加速趋势,至2008年2月21号已累计升值11.8%。

1.长期汇率的决定-购买力平价理论

要理解汇率的决定机制的出发点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即一价定律:如果两国生产的商品是同质的,并且运输成本和交易壁垒非常低,那么,无论商品由哪国生产,其在全世界的价格都应该是一样的。而把在一价定律中的单个商品换成国内物价水平就是购买力平价,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任何两种货币的汇率变动都应当反应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

2.中短期汇率的均衡

对于中短期的汇率,本文认为是由市场对人民币的供需决定的,市场上的各种因素影响着对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着人民币的走势,下面通过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分析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

(1)供给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出口额大幅增加,另外外商投资额也一直保持在高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净流入最多的国家。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双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11月,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到2007年12月,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强了我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过多的外汇储备也给我国的宏观调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影响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需求方面

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言论先是由日美等国提出的,2003年2月,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七国财长会议上宣称,“不仅日本的通货紧缩是因为进口了太多的中国廉价商品,整个全球经济不景气也源于此”。6月和7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后表态,希望人民币更具有弹性,部分美国医院指责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廉价商品,致使美国贸易出现巨额逆差,抢走了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使失业人数增加、经济萧条,其后,欧盟也加入到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队伍中来。之后,国际金融界更是热炒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且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猛增,更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和压力。虽然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表示要维持人民币的稳定,不至于大幅升值,但是事实情况是自2006年7月份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美元的突破8.0∶1的大关后就呈较大幅度升值,并呈加速趋势这不但增加了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进一步预期,而且也势必增加国内居民和企业的升值预期,从而导致对外汇需求的下降。

二、人民币升值的成本和收益

1.人民币升值的成本

人民币升值可能面临的成本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能减少出口和国际收入;第二,可能增加国内的失业率,特别是跟人民币汇率联系紧密的出口企业;第三,可能增加国外直接投资成本,不利于吸引新的外商直接投资;第四,可能会引发投机资本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从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来看,以上提到的这些成本确实是往往会随着货币的升值而发生的,下面就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谈谈这些成本是不是会全部发生及其有多少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与出口

就中国的贸易结构而言,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小,汇率的调整不会给中国的整体出口量带来太大变化。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约占55%,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公缴费,与汇率的变化基本上没有关系。进料加工贸易取决于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当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价格上升,这对部分的企业不利,但是其购买力提高,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进口品,两相权衡,汇率变动的净效应还有待观察。(2)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就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几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4%以上,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实在太大,所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对那些生产低附加值、低效益的产品并且主要靠外贸出口的企业会形成很大压力,而这类中小企业在中国目前的数量很多,职工数量非常庞大。如果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他们的产品出口成本升高,进而影响他们的出口,导致这些企业的失业率大幅上升,那么这会对本来就存在就业问题的中国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

(3)人民币升值与国外直接投资

就目前来看,很难说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多少的FDI的流入。因为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FDI流入的动因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多的FDI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目的更倾向于瞄准中国广阔的市场,而不是以往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只要中国的整体宏观经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FDI的流入应该就不会有多少的减少,甚至有可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稳定持续的发展,FDI的流入会比以前增加。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流通的渠道越来越畅通,由于资本与生俱来的逐利性,有着广阔市场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国会是资本梦寐以求的狩猎场。

(4)人民币升值与投机资本

在汇率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国际热钱的冲击,这在当前缺乏完善金融机制的中国是个严重的考验。在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投资资本会尽一切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流入,大炒人民币升值后再将资本抽逃出去。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疯狂暴涨是由于国际热钱引起的,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跟他们是密不可分的。

2.人民币升值的收益

人民币升值最直接收益就是提升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我国居民可以买到更多的外国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而对企业来说可以进口到更多的原产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其次,人民币的升值将相对减少我国政府及企业的对外负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偿债能力;再者,适当的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商品结构升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有弊,在权衡成本和收益后,本文认为人民币升值会使名义汇率逐步向真实的均衡汇率靠拢,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金融体系并不十分完善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弱、庞大的就业人口及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的外贸导向型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具体国情,这就要求必须做好防范措施,应对可能的风险。

人民币范文篇10

(一)实践过程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最终目标。逐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最终实现浮动汇率,不仅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市场来有效对冲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讨论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时,主要着眼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风险。从过去20多年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并未带来大的金融风险。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来看,人民币汇率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市场决定,浮动空间越来越大,并未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来太大的影响。1994年开始,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与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制度,允许市场汇率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浮动,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天的波幅区间为正负0.3%。2005年7月,人民币市场汇率开始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由0.3%扩大到0.5%,2012年4月放宽至1%,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双向浮动的趋势。期间,我国经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入世、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此后欧债危机的不断冲击。从利率市场化改革来看,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未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首先,我国从1986年开始,尝试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1995年11月,正式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1996年形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并取消银行间拆借利率上限。其次,我国从1991年开始,尝试国债发行的市场化改革,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以来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基础的公开市场业务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最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上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推进。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2012年6月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标志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13年7月,我国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表明我国人民币市场利率改革只差最后一步。期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丰富,金融市场的活力不断增强,风险并没有显著提高。从资本流动看,我国大部分资本账户已开放,很难对资本流动实行有效的控制,我国资本账户开放与国际对接势在必行。根据IMF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7大类40项),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的项目为17项,基本可兑换8项,完全可兑换5项。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风险主要在以下方面且基本可控。一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绝大部分以本币计价,货币错配风险不大;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以债券为主,市场价格波动不影响外汇资产的本息支付;三是短期外债余额占比较低;四是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风险基本可控。实际上,最近两年我国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总体上呈现出加速趋势。继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后,伦敦也成为人民币在欧洲的离岸中心,人民币本币的回流机制越来越多样化。

(二)国际经验一方面,大多数国家在其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并未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更未引发实体经济危机。实际上,无论是7国集团成员,还是20国集团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主权货币国际化更多是金融开放和汇率市场化的结果,并未诱发金融系统的风险。而德国、日本在其金融开放和货币国际化过程中也同样面临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也未诱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很多人担心,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导致短期资本流动异常,影响市场汇率波动,进而影响金融市场,最终冲击实体经济。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特别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表面上是由于资本市场开放,短期资本大量外逃,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汇率大幅贬值,进而引发经济收缩。实质上,是这些国家实体经济出现了结构性问题,对外资形成了过度依赖,产业升级遇到了瓶颈,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动力,短期资本外逃只是实体经济困局转为危机的导火索。

二、妥善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一)保持实体经济持续稳定保持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是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基础,也是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问题除了内外需乏力外,还面临结构调整升级缓慢,经济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支撑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近年来逐渐累积的房地产泡沫、地府债务、地下钱庄等也增大了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这些问题与人民币国际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些问题的爆发不仅会影响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有可能使很多人误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引发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危机。实际上,只要实体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利率和汇率沿市场化方向稳步推进,就不太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危机。

(二)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是化解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通过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定,鼓励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跨境投资,以及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等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包括尼日利亚、泰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国家已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正如过去20多年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使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成功应对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在过去平稳推进,也是未来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是化解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的市场化、金融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必然带来丰富多样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服务和刺激投资和消费,对冲经济活动的风险,但过度创新最终会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水平。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创新依然不足,但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提速,如果监管不力,金融创新极易由不足变为过度。因此,在人民币国家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和监管金融创新,禁止金融体系内部自我财富创造。

(四)加快培育充满活力的民间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和民间金融市场既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风险敞口,也是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点。过去10多年,我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更多地重视了针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忽略了对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使得我国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只有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使民间金融机构尽快合法化,才能有效释放市场风险,使民间金融活动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只有加快培育民间金融机构才能使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积极应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