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1:02:24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1

邓小平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使国家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先锋队手中,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这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它由两个因素决定,从国际看,因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加上“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从国内看,“对于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在事实上,人民民主专政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直处于无休止的混乱状态。

二、对人民民主专政运作模式的发展

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民主的实现、专政的实施得以健康运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将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的论断。

1.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法制化

晚年的一个严重失误,就是没有把民主和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还曾一度不要法制约束,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为主要手段,搞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中被“”利用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搞封建法西斯专政。鉴于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他说:“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2.提出对敌专政要依法进行

1957年后的20年极“左”路线,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为防止再犯类似的错误,邓小平提出对敌斗争“一定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既依法对敌专政的思想。他说“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罚款、重税一类经济武器)同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这是现在和今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处理的新课题。”

3.提出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内容的新表述

邓小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就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同时,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条件,民主化与现代化要相伴随,“一步一步地前进”。

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对敌视社会主义势力进行专政,即必须同时坚持专政职能,以保障人民民主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他说:“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这种专政是国内斗争,有些同时也是国际斗争,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因此,在阶级斗争存在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设想国家的专政职能的消亡。它们的存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并不予盾,它们的正确有效的工作不是妨碍而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

三、对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方面,人民的各种民主权利要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非依法律不得剥夺和限制,并通过健全有关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和严格执法;另一主面,公民在行使、运用民主权利时要运用法律武器,限于法定的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决不能搞无政府主义、法律虚无主义。同时,要有共产党的领导,要有纪律,有秩序和遵守一定的程序。

从效能看,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的直接实践意义是使其在现实运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把民主同法制结合起来,既体现国家政权有效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并使人民行使民主的秩序性得以规范化,又有效地防止、制止无政府主义现象的滋生,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敌专政同法制的结合,以其严肃性、权威性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政权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秩序化,正是有效地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再度发生,防止产生冤假错案的理性选择,特别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邓小平认为,要避免“”式的悲剧在中国重演,就必须改革那种不受制约的权力体制,使权力受到制约。建立权力制约制度,既是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邓小平所言,我国过去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病实为一种体制上的严重缺陷,在(论十大关系)中,已对其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但总的来看,则仅着眼于制度革命的层次上,而未达到体制革命的层次。指导中国第二次革命的邓小平理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则一改“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中的弊端,强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摈弃按“苏联模式”搞高度集权,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这就是一种体制革命。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2

邓小平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事实上,“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使国家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先锋队手中,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这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它由两个因素决定,从国际看,因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加上“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从国内看,“对于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在事实上,人民民主专政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直处于无休止的混乱状态。

二、对人民民主专政运作模式的发展

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民主的实现、专政的实施得以健康运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将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的论断。

1.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法制化

晚年的一个严重失误,就是没有把民主和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还曾一度不要法制约束,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为主要手段,搞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中被“”利用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搞封建法西斯专政。鉴于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完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他说:“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

2.提出对敌专政要依法进行

1957年后的20年极“左”路线,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为防止再犯类似的错误,邓小平提出对敌斗争“一定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既依法对敌专政的思想。他说“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罚款、重税一类经济武器)同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这是现在和今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处理的新课题。”

3.提出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内容的新表述

邓小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这就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同时,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条件,民主化与现代化要相伴随,“一步一步地前进”。

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对敌视社会主义势力进行专政,即必须同时坚持专政职能,以保障人民民主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他说:“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这种专政是国内斗争,有些同时也是国际斗争,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因此,在阶级斗争存在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设想国家的专政职能的消亡。它们的存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并不予盾,它们的正确有效的工作不是妨碍而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

三、对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方面,人民的各种民主权利要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非依法律不得剥夺和限制,并通过健全有关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和严格执法;另一主面,公民在行使、运用民主权利时要运用法律武器,限于法定的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决不能搞无政府主义、法律虚无主义。同时,要有共产党的领导,要有纪律,有秩序和遵守一定的程序。

从效能看,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的直接实践意义是使其在现实运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把民主同法制结合起来,既体现国家政权有效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并使人民行使民主的秩序性得以规范化,又有效地防止、制止无政府主义现象的滋生,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敌专政同法制的结合,以其严肃性、权威性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政权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秩序化,正是有效地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再度发生,防止产生冤假错案的理性选择,特别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邓小平认为,要避免“”式的悲剧在中国重演,就必须改革那种不受制约的权力体制,使权力受到制约。建立权力制约制度,既是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邓小平所言,我国过去的经济和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病实为一种体制上的严重缺陷,在(论十大关系)中,已对其存在的许多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但总的来看,则仅着眼于制度革命的层次上,而未达到体制革命的层次。指导中国第二次革命的邓小平理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民主专政法制化”则一改“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中的弊端,强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摈弃按“苏联模式”搞高度集权,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这就是一种体制革命。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3

中共中央200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重要表述,第一次从国家制度层面阐明了我国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的关系,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我国为什么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过去主要是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多党合作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些都重要,但不全面。事实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多党合作历史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而适应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与政体的要求,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无产阶级专政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和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形态而提出来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专政同时是无产阶级民主,即由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具体革命道路是不同的,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也是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固定不变的模式。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能根据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国情来决定。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实和阶级状况,创造性地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重要理论,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酝酿和发展的过程。早在抗日战争前夕,就开始对未来国家政治制度进行设想,指出:“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1)他特别强调了未来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质,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2)1939年5月4日,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中,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的概念,把建立“人民民主主义制度”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第一步。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在探索废除国民党、建立联合政府的过程中,深刻阐明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建立一个以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4)“我们这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党派,任何社会集团和个人采取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5)1949年2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种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同时也要求我们党去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因为这样,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6)

根据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新中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样两个互相衔接又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写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人民民主专政也随之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国家制度。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仍然采用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

二是人民民主专政在阶级结构上实行最广泛的联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也就是说,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工人阶级还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联盟,从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把专政的对象限制在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范围内。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民族资产阶级结盟在无产阶级专政史上是一个创举。在无产阶级专政一般含义中,资产阶级是作为专政对象被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的,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对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处理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他们中绝大多数成员逐渐地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人民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人民民主专政仍然保持着广泛联盟的特点,在工农联盟基础上,工人阶级还要与为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实行广泛的联盟。

三是人民民主专政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机关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协商机构共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它由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表大会,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各级国家机关,组成完整的国家机构,分工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各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的阶级和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民主的伟大政治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国化的结晶。人民民主专政既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又体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人民民主专政是阶级性与民主性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铲除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体制、铲除国民党政权到奠基现代民主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巨大跃迁。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工人阶级掌握和领导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其职能是对敌人实行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而言,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规定。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广泛团结与合作,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与人民内部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组织及代表人士实行联盟并长期合作,从而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独创性特点。对此,李维汉曾指出:“长期的多党合作,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之一。”(7)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政体与我国政党制度的设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即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领导和团结各派共同奋斗的革命历程紧密相联系,也与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内在要求紧密相联系。政治学认为,国家政权是一切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现代国家政权一般都有紧密联系着的三大要素即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和政党制度,政体与政党制度相互适应、相互配套,以体现和维护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确切地表达了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和内容,也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制度要素。工人阶级的领导与广泛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两大基本规定性,我国政党制度的设计必须符合这两大基本规定性的要求,才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配套,以保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由此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必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而成为一种独创性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格局形成时期。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和要求进行制度创造的过程。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我国政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前所述,在憧憬未来国家形态和提出建国方略时,总是把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与加强与各派、民主人士的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民民主专政在阶级结构上实行最广泛的联盟,这是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实行多党合作的基本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人民内部实行团结与合作,从而决定和推动了政党的合作。派及成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是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代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国仍然长期存在阶级差别,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各派所联系和代表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也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多党合作的长期存在。

2、人民民主专政为我国多党合作确立了共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目标。政党制度作为一项政治制度,是由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程序体系共同构成的,共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目标,是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派以《共同纲领》为政治基础,为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派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政治基础,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首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和全体人民实行的阶级统治,这一统治必须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来实行领导。其次,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性质和联盟特点也决定了各派参政的政治地位。在我国政党制度中,各派所拥有的参政权利不是对共产党拥有的执政权的分割和分享,而是处于辅助地位,而这种参政权利又是相对全面的,广泛体现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以及人民政协中;这种参政权利具有长期稳定性,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障,不需要通过政党竞争来获取。

4、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运作方式。国家政体是国家权力产生、运行所制定的一套原则和方式,国家政体不仅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发展。不同的政体,往往决定着该国政党活动方式和程序。无产阶级专政应采取怎样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公社不是资产阶级议会式的,而是同时监管立法和行政的机关。至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应采取怎样的政体,在民主革命时期即作了探索。在194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而不采取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臭了。在中国搞民主集中制是很适合的。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国会制和三权鼎立等。”(8)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保障人民权力的至高无上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由于我国不采取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和议会制,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的运作不采取政党竞争和轮流执政的方式,而是采取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国家政权中合作的方式,其主要内容和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进行政治协商;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中,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占有适当比例,履行人大规定的各项职责;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国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各派、无党派人士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这样就形成了与西方政党制度截然不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运行方式和参政党的政治参与机制。

三、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

政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都是一定历史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产物和体现,不同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产生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而政党制度又反过来为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服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土壤上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和政治发展的逻辑结果,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变迁的重要制度保障。这一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政体相适应,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由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来实现领导,这是我国国体的根本要求和内在规定。列宁曾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重要思想,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必须由代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是领导核心,肩负着领导全体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重任,这是其他任何一种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武装,忠实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一样集中了那么多的优秀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那么多牺牲,同中国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注重对待自己的失误,已经形成并坚持正确的路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发展不平衡的超大规模的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后发”特征和赶超性质,因此,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上层建筑的强大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强大政党,为中国的现代化变迁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一是引导和组织社会沿着现代化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和持续发展;二是保持改革发展的路线和政策长期稳定并一以贯之地实施;三是以政治理想和共同目标凝聚社会,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整合各种政治资源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服务;四是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保证政治发展的有序展开,有效地协调和化解社会转型过程中激活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五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各种影响或干扰,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政治和经济安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政治优势。

第二、各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着重要作用。

各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各派、无党派人士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各派、无党派人士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在于:一是把不同社会群体及其政治参与要求纳入到体制内,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二是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民主性质和开放形象;三是增强了社会成员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政治认同和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广泛凝聚和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五是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强化了体制内的民主监督机制,成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纠错的重要政治资源。保障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在国家政权中得到充分实现,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开发我国政党制度政治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根本的就是按照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内在要求,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发挥各派、无党派人士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努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成为既有坚强的领导、又有广泛的民主,既有一致性、又有多样性,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民主的政党制度,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设

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果敢地提出了“打倒,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进行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把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逐步推进到人民民主政权,有力地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成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全国政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是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创立者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个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上,逐步采取早在1940年就提出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推进到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1948年1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要求,在目前解放区条件已经具备的地方,可以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各级人民政府。同时中共中央在五一劳动节的纪念口号中,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议:召集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全国的民主联合政府。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大会决定将晋察冀行政委员会、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山东渤海解放区民主政府合并,成立了华北人民民主政府。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不仅统一了整个华北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而且也积累了建立全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经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准备。

1949年初,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立全国性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在给新华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中指出:“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用革命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1]这时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快了建立全国性人民民主政权的步伐,同时在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中,也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二、是中国人民民主政权性质的确定者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和国民党政权相对立的人民代表会议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权。”[1]1948年9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报告中说:“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2]1949年3月初,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1]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制度是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人民民主政权的任务是“彻底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在革命胜利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始酝酿建立全国性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提出了新中国的建国方略,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1947年10月10日,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了“打倒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废除统治的独裁制度,实行人民民主制度”,[1]初步提出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国体和政体的思想。1948年8月,提出人民民主政权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为1949年元旦写的献词中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全国范围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共和国。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1]这篇文章阐述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的基本思想,标志着关于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理论的成熟,为建立新中国国家政权进行的政治纲领的设计己基本完成,建立人民民主全国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

三、是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形式的设计者

解放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区政权建设上,首先在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乡村和城市,由下而上建立各级人民代表会,并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代表大会主席团自行召集,由各级政府向代表大会作报告并提出各种议案,使代表会真正成为解决各种重要问题的权力机关,这个机关在制度上实行民主集中制。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范围的人民民主政权已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方案和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政权体制的建国方略。

设计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是人民的,政体是民主的。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在讲到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强调应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方针,选举政府。他指出“只有这个制度,才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3]1948年1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决定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选举出来的各级政府。1949年1月上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1949年必须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参加的以完成中国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各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并通过共同纲领。”[4]同年6月30日,系统地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思想。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宪章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民政府为行使政权的机关。”“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其主要原则为: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政府委员会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地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人民政府。”从而标志着以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5]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5

考核要求

(一)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识记:思想。

2、领会:思想科学概念的得出。

3、简单应用:分析思想的科学涵义。

4、综合应用:阐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识记:(1)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理论表述。(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领会:思想的曲折发展。

3、简单应用:(1)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3)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三)思想的科学体系

1、识记:(1)实事求是。(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

2、领会:思想的活的灵魂。

3、简单应用:(1)思想的独刨性内容。(2)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

4、综合应用:(1)实事求是思想的精髓。(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四)和思想的历史地位

1、识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的评价。

2、领会:是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3、简单应用:(1)思想的历史地位。(2)思想的巨大理论指导作用。

4、综合应用:(1)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坚持和发展思想。(3)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二章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考核要求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1、识记:(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领会:(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2)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3、简单应用:(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中男革命性质的关系。

4、综合应用:(1)中国畔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2)近代中国革命为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1、识记:(1)旧民主主义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

2、领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3、简单应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综合应用:(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识记:(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2、领会:(1)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3、简单应用:(1)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凶恶的敌人。(2)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3)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识记:(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3)新民主主主的文化纲领。

2、领会:保护民放大资本主义政策。

3、简单应用: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

4、综合应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及其作用。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考核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1、识记:(1)南昌起义。(2)八七会议。(3)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2、领会: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关系。

3、简单应用:分析陈独秀在国民革命后期放弃对革命武装领导的错误。

4、综合应用: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

(二)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识记:(1)合法斗争。(2)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领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3、简单应用:分析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长期性。

4、综合应用:阐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

(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识记: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

2、领会:农民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3、简单应用: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的作用。

4、综合应用:阐述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识记:(1)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2)中应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3)新民主主革命总路线。

2、领会:(1)八七会议的历史功绩。(2)“工农武装割据”。(3)《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内容。

3、简单应用:(1)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2)分析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和发展的条件。(3)分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

4、综合应用:阐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五)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路线

1、识记:(1)三湾改编。(2)古田会议。(3)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4)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

2、领会:(1)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2)人民战争的民想。

3、简单:(1)怎样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分析革命根据地对人民战争的作用。

4、综合应用:阐述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六)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

1、识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领会: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3、简单应用: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打败进攻的军事原则。

4、综合应用:阐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考核要求

(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1、识记:统一路线。

2、领会: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3、简单应用:中国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主要力量。

4、综合应用:阐述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识记:(1)国民革命联合战线。(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3)抗日民族统一路线。(4)人民民主统一路线。

2、领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3、简单应用:各个历史阶段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任务。

4、综合应用:阐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及其必要性。

(三)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1、识记:(1)政策。(2)策略。(3)两个联盟。(4)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5)原则性和灵活性。

2、领会:(1)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3、简单应用:(1)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性质关系。(2)“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4、综合应用:阐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1、识记:(1)无产阶级领导权。(2)工农联盟。(3)又联合又斗争。(3)有理、有利、有节。

2、领会:(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领导权的基本条件。(2)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策略原则。

3、简单应用:(1)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2)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主要条件。

4、综合应用:阐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必要性。

(五)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及方针政策

1、识记:(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人民政协。(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领会:(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2)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3、简单应用:(1)人民政协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最好组织形式。(2)中国共产党与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综合应用:阐述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法宝。

第五章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考核要求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探索和形成

1、识记:(1)工农民主专政。(2)人民共和国。(3)三三制。(4)联合政府。(5)政治协商会议。(6)人民民主专政。

2、领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3、简单应用:抗人民民主专政各主要政治派别的建国主张。

4、综合应用: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产物。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1、识记:(1)国体。(2)政体。(3)民主。(4)专政。

2、领会:(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政体的基本内容。(2)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的互相结合。

3、简单应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各个阶级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综合应用:阐述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1、识记:(1)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2)无产阶级专政。(3)人民民主专政内部两个联盟。

2、领会:中国特色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3、简单应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两个联盟的性质及关系。

4、综合应用:阐述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及自身性质的转变。

(四)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识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民主集中制。(3)多党合作制。(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领会:(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作用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简单应用:在多党合作制度下共产党与派的关系。

4、综合应用: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任务。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考核要求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滤性

1、识记:(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领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3、简单应用: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4、综合应用: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识记:(1)一化三改。(2)一体两翼。

2、领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3、简单应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照耀各项工作的灯塔。

4、综合应用: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识记:(1)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国家资本主义。

2、领会:(1)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简单应用: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可能性。

4、综合应用: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

2、领会: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

3、简单应用:(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经验教训。

4、综合应用: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伟大意义。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核要求

(一)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1、识记:(1)《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2、领会:我国工业化建设初期基本上照搬苏联经验的原因。

3、简单应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4、综合应用:(1)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1、识记:(1)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2、领会: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升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

3、简单应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4、综合应用:(1)等对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的思考。(2)关于改革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思想。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

1、识记:(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领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3、简单应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4、综合应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

1、识记:(1)依法办事。(2)“向科学进军”。(3)“百花齐放,百鸟争鸣”。(4)“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领会:(1)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2)我国的教育方针。

3、简单应用:(1)如何加强对国家工作的监督。(2)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政治标准。

4、综合应用:(1)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1、识记:(1)四个现代化。(2)“以阶级斗争为纲”。

2、领会:在探索中提出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3、简单应用:在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最根本原因和教训。

4、综合应用: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考核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识记: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2、领会:党的自身建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3、简单应用: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4、综合应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1、识记:(1)党内矛盾和斗争产生的根源。(2)“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宗旨。

2、领会:(1)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一系列相关原则。(2)党的优良作风。

3、简单应用:(1)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2)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内容。

4、综合应用: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在执政条件下中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若干思想

1、识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对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的提出。

2、领会:(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2)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6

引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章节结构与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基本特征;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依法治国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有关内容。

本章分三节: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介绍了邓小平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说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重点讲解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方针、方法。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简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及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有关内容。

二、重难点分析:

1、深刻理解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著名论断的含义和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指广大劳动人民在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作为国体,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中实行民主,人民群众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作为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选举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即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邓小平这段话的意义在于:

(1)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教训,特别是教训的昭示;

(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申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其本质特征包括: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实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一旦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就自行消亡。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对敌人的专政制度和对人民的民主制度,这是新型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具体形式,具备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特征:

首先,从领导力量、阶级基础来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工人阶级是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其次,从本质内容来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最后,从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就开始担负起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民主专政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

因此,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申国共产党和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无产阶级专政具体形式。

首先,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最重要的阶级基础。

其次,在政党关系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某些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党制,更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多党制,它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创造。

最后,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互相联合的方面,强调对最广大的人民实行民主而对极少数的敌人实行专政,它表明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基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我国政权的性质和职能,防止曲解和片面性。

由上可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特性,又包含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创造,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民主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4、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

国体一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5、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是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建立或构筑、安排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好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它的某些具体制度和具体环节,还存在若干缺陷和弊端。为了逐步刻骨这些缺陷和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对其某些具体制度和具体环节进行改革。

5、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方法:

评价政治体制的标准: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1986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他在另一次谈话中又讲:"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说来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quot;

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目标:(1)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2)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3)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及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应着重强调:

(1)必须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全团结。

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化?quot;依法治国"重要方针的内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思想。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三、基本概念简释:

民主: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和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内容包括国体和政体以及国家通过法律确认的具体的公民权利。

民主政治:是指包括国体和政体在内的政治制度,即在一个国家里关于由统治阶级中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指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它是我国的国体。

无产阶级专政: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后,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把这个政权称作无产阶级专政。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政治体制:是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建立或构筑、安排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简言之,就是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派是参政党,能够进行参政、议政。二者合作协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法制:指一国法律制度的总称。亦可指指立法、司法等整个系统。

法治:指依法治国,也指依法治国后达到的社会有序状态。

自测题

一、填空题:

1、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3、我国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派合作的()。

4、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核心是()。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A、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B、工农民主专政

C、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

D、共产党专政

2、中国共产党对各民族党派的领导是()。

A、组织领导

B、政治领导

C、思想领导

D、作风领导

3、邓小平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A、根本手段

B、根本目的

C、根本前提

D、根本保证

4、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稳定

D、政治

5、"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派合作的()。

A、基本方针

B、主要途径

C、政治基础

D、基本手段

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工作是按照()。

A、《共同纲领》的精神进行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进行的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进行的

D、《政府组织法》

7、资产阶级民主得以建立和巩固的根基是[]

A、资产阶级个人思想

B、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D、自由主义

8、邓小平发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意见的讲话是[]。

A、《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B、《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关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决定》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A、国家文化建设的极大发展

B、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

C、国家的统一

D、各民族的团结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是[]。

A、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B、它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C、它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

D、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2、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特征是[]

A、它得以建立和巩固的根基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B、它得以建立和巩固的根据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它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它的实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3、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

A、官僚主义现象

B、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C、家长制现象

D、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4、邓小平指出,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的总目的是要[]。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

C、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D、有利于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A、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及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6、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应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方法主要是[]。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D、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7、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D、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8、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应着重做好的宣传教育工作是[]。

A、进行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理论的教育

B、进行依法治国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教育

C、知法、懂法、执法、维(护)法的教育

D、进行及时总结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教育

9、之所以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quot;,其原因在于[]。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教训,特别是""历史教训的昭示

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C、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D、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3、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我国各项改革的总的目的是什么?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现阶段我国派的性质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怎样认识政治体制改革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3、怎样认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八章自测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主义现代化2、根本政治制度3、政治基础4、国家统一、保证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5、民主集中制

二、单项选择题:

1、C2、B3、C4、C5、A6、A7、C

8、C9、A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2、BCD3、ABCD4、ABC5、ABCD

6、ABCD7、ABCD8、ABCD9、ABCD

四、简答题:

1、答:

(1)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3)社会主义民主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2、答、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长期实行的政治体制有其历史必然性、合理性,有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2)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

3、答:

(1)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

(3)有利于巩固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4、答:

(1)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及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5、答:

(1)各派是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3)是参政党。

五、论述题:

1、答:

(1)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教训,特别是“”历史教训的昭示。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此后不久,由于国际国内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特别是发生了“”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经历了惨痛的挫折,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从反面证明了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

(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是生产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必然要求经济和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要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调动积极性就是最大的民主”。因此,民主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或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还应体现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

2、答:

政治体制改革是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巨、更敏感、更深刻的改革,其“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1)有领导,就是必须把这项工作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否则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

(2)有秩序,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不能用的方法。

(3)有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

(4)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一样,都必须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条件下进行。

3、答:

(1)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民主权利只有上升到制度和法律,并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捍卫社会主义民主,就要捍卫社会主义法制。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世界经以及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和完备各种法制,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律体系。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制。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7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态度目标:

⑴.使学生明确我国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⑵.提高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的认识;

⑶.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观和民主意识;

⑷.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价值目标

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

㈡.知识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性质的基本知识。

⑴.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国体、国家职能的含义;我国国体、我国国家职能的涵义等。

⑵.理解国家中统治阶级的性质与国家性质的关系;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国体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对人民实行民主与对敌人实行专政的辩证关系;从领导阶级和阶级基础、社会基础的角度说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从民主的真实性与广泛性说明我国的国家性质及其特点(既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我国的国家职能及其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

⑴.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如学会把有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观察分析社会中的国家制度问题、特别是我国的国体;搜集列举有关实例,准确说明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制度理论;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在国家问题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

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如唯物辩证地分析解释社会实际中经济与政治、民主与专政、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等关系。

⑶.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制度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例如,如何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在保持我国国家性质的前提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中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的重、难、热点解析:

⒈准确掌握国体(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及相互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政治常识》最基础的知识。

明确国体(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在方法论上应主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⑴.国体(国家性质)

国体(国家性质)是国家问题的核心,是本课书的最基本概念。

剖析国家性质时,要抓住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是表明国家阶级性质的根本标志这一根本点进行分析。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因而其国家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由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统治阶级性质决定了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主权性和普遍的约束性的特点。

①.国家政权在运作时是依赖其专门的强制机关,强迫所在社会成员服从它的意志,行使其政治统治权,它具有特殊的强制性。

②.国家权力的主权性表现在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③.在通常情况下,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它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之规范化、法律化,成为所在国家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这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规范,它具有普遍的约束性。

⑵.国家职能以及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①.正确理解国家职能

A.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

B.国家职能,其活动的主体是国家机构,活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活动的方式是有组织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C.国家职能,从其活动领域看有对内与对外职能之分;从活动的性质看有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分。

D.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指国家进行的政治活动,具有多层次性,首先是阶级统治的职能。其次是协调阶级关系的职能,再次是保卫职能。不能把这一职能简单归结为专政统治职能。

E.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指国家对内管理经济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对外的交往职能。

F.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都是相互联系的。如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前提保障,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和继续;执行对内职能是执行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和继续。

②.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A.明确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的关系。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对外职能在对外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既然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因而它也必然决定外交政策。

B.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的性质(活动方向),即决定国家机构行使国家职能必须服务于特定的统治阶级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的国家职能,都分为对内与对外职能两大类,二者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由于国家性质根本不同,因而又存在本质的区别。

C.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性质,即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国家职能对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又具有能动作用,即国家职能的行使状况直接影响到阶级统治的稳定程度。

⑶.民主与国体、政体的关系。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制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法定规范。它既是特定社会中利益格局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集中表现,又是特定的统治阶级维护和实现利益要求而采取的治理形式的高度凝结。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因此,民主首先指国体(国家性质),即统治阶级的民主,与此同时,民主也是指政体,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和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以及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⒉准确掌握我国的国家制度的本质、我国的国家职能及相互关系,这些,同样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政治常识》全书的重点。

⑴.我国的国家制度的本质、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本课乃至《政治常识》全书的重点,又是难点和热点。要准确掌握我国的国家制度的本质,需要弄清如下关系:

①.我国民主的本质和特点的关系。我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我国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从国家的阶级性质上来理解民主的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和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在我国人民(即民主的主体)的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阶级力量,也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的民主权利的范围也必然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我国宪法第33条——50条确认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

其次,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上进行分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必然要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必然要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同时。只有在政治上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才能维护自己作为生产资料主人的地位,从而维护自己的根本经济利益。第三,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政联系在一起的。民主是广大人群众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从而才使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②.民主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的关系。

民主和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问题。

民主的本质指的是民主的阶级属性,指民主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哲学上讲,这是民主的质的规定性。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指民主的实现程度即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状况和水平,以哲学上讲,这是民主的量的规定性。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民主的本质是制约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民主的发展程度受众多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人们的素质。民族的历史传统等等。在这众多的因素中,阶级性的制约是很重要的。不同阶级对其产生发展程度的提高起着阻碍或者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民主的发展程度,对维护民主的本质具有重大作用。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其发展程度在实质上是强化阶级统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又有重大区别:

第一.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具有阶级性,后者-般不具有阶级性。

第二.民主的本质(即阶级性),在国家政权性质没有改变之前是确定不变的:而民主的程度则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民主的阶级性(本质)的转变和民主的实现程度(发展程度)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同步的。伴随着一个新的阶级掌握政权,这一国家的民主本质改变了。可是,它的民主程度却并不一定立即达到与其民主阶级性相适应的水平。民主的程度通常要经过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通过逐步完善,才能达到与其民主本质相适应的程度。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未得到充分地实现,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所以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推进民主建设的进程。但是,不应由此怀疑、否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⑵.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我国的国体与我国的政体。我国的国体即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问题既是本课也是全书的重点。

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就是要以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为中心,使其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问题,才能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一国两制”方针;也才能深入理解我国政权的性质和我国的国家职能、明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a.从人民民主专政和我国的国家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来看,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家性质,它不仅决定着我国国家职能的性质,也决定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和政体也都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国体;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是对占人口极少数的敌对分子的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作为政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的,一方面,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民主基础上实行必要的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这也就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因此,民主集中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b.从人民民主专政和“一国两制”的关系来看,只有理解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实行“一国两制”的情况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占主导地位,它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并代表统一后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因而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c.只有理解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才能认清我国坚持专政职能的必要性,即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是我国坚持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

d.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人民民主专政问题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要靠它来维护和保卫;有了坚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才能有效地打击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活动,才能有效地打击宗教界的反动势力;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要准确、完整地掌握人民民主专政问题的有关内容

a.要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指导下形成的。

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它在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它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便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它又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确切地表明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政权的广泛社会基础。在实践上能使人们正确理解我国政权的性质和职能,防止片面性。

b.要分清人民民主专政在不同时期的两个联盟。

建国初期的两个联盟:一是工农联盟:一是工农与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等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

c.要全面理解我国民主和专政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我国民主的本意是指人民的权力,即由人民直接地或通过选出的代表来管理、统治国家。专政是指统治阶级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我国专政的对象是极少数敌视、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同时,民主和专政又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总是离不开专政的。在我国,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让人民充分享有各项政治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才能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可见民主是专政的前提、基础。同时,只有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才能保卫和发展民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可见,专政又是民主的保障。混淆两者的界线,或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绝对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

d.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并明确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要正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包括的两方面内容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形式、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关系等。从而明确:为了行之有效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加强我国的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加强国防建设,通过我国的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相关职能的行使,有效地打击极少数敌视、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保护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

教法建议:

本节涉及的内容在政治学理论和我国国家制度中首当其冲,与我们每个国民(中学生自然在内)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学法上建议采取以教师为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使学生通过接触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现象;通过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学习过程,分析、综合或归纳、演绎本课中已确认的政治学道理,同时,通过同学们的相关调查、采访、论证等,或许在国家制度的相关问题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践行总书记关于“制度创新”的倡导。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建议师生互动、通过网络查阅多种形式的相关资料,并收集、整合。通过形象生动的相关材料,展现教师和学生的有关学习成果。

课题:第一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①国体(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及相互关系。

②我国的国家制度的本质、我国的国家职能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国家的属性及性质、民主的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

本课共5课时

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国家的属性和性质民主与专政

复习

(1)高三《政治常识》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什么是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关系?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指导下,分析本课题中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等的辩证统一关系。)

导入

通过前言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确,高三《政治常识》主要讲述我国的国家制度、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及国家参与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

下面,我们一道学习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第一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板书)

当今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就其发展规模、程度、地位、性质等,人们常常称谓这些国家为“大国”或“小国”、“强国”或“弱国”、“富国”或“穷国”、“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独立国家”或“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等等。但是,无论如何都称其为“国家”。

设问:这众多国家的共性属性是什么呢?其中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或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下面,我们先讨论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

一、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板书)

1、国家的属性和性质(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第一自然段,(并可联接“我爱你中国”视频文件),然后举例说明下列问题:

①构成国家的要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国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回答)

(1)国家的属性(板书)

第一,国家有人口、领土、政权四个构成要素,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从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构成要素上来说明国家,通常称谓国度。(板书)

设疑:为什么在国家的“国度”属性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或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解疑:构成国家的要素主要有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首先,它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国界),表明它的领土范围,是国家存在的空间(可出示“中国国界”图片);

其次,它有一定的人口,即在这块领土上生活、工作的公民,这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可出示“中国人口分布”图片);

再次,在这块领土上还存在着体现国家权力的政权机关,对内进行统治和管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对外代表国家处理各种国际关系(可出示“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图片)。

最后,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或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在诸要素中居于首位。因为即使具备了人口、领土和政权机关,如果这个政权机关一切受命于或依附于他国,不能代表本国的统治阶级当家作主,它仍不算是一个主权国家、独立国家。因此,饱受过殖民主义欺侮或统治痛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珍视国家主权的存在(可出示16.“中英双方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组图及说明;“1987年中葡政府签署关于澳门回归的联合声明”图片)。

第二、国家政权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板书)

设疑:为什么在国家属性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材中讲到,国家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教材上有一段楷体字,回顾了国家的产生。请同学回忆一下初中所学过的有关内容,并回答:最早的国家即奴隶制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回答)

通过《社会发展史》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奴隶主与奴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的分配不同,形成了不可调和的根本经济利益冲突。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就建立起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暴力机构,把阶级冲突限制在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范围内,使之对奴隶的剥削和统治合法化、固定化。这种有组织的控制整个社会的暴力机构,就是国家。可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和表现。人类最早出现的奴隶制国家有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的夏王朝。

国家的产生与阶级及阶级斗争密不可分;国家的存在,也同样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存在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这一点,我们在下节课分析国家职能时还要具体阐述。总之,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这是从国家的阶级本质方面来说明国家的属性的(可出示资料:“中美政体比较”)。(板书)

第三,国家具有社会管理的属性(板书)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国家政权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正是为此,国家一旦产生,它必须致力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把各种社会矛盾,阶级冲突协调、控制在有利于统治阶级的范围内。这样,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必须担负起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等职责,以显示其政绩,为公众所接受,被多数公民所认可。尽管在本质上,国家担负这些职责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是,社会管理的属性是一个国家、特别是现代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关于国家这方面的职能,下节课还会涉及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国家具有地理位置和构成要素上的国度特征,阶级性的根本属性和社会管理的属性。这些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角度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在国际交往中,特别强调国家的主权、领土等;在确定并反映一个国家的本质时,阶级性就尤为突出;而在协调国家与社会民众的关系时,国家的社会管理属性又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必须既要着眼于国家的本质,又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国家的属性。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国家的本质,即国家的性质,什么是国家性质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2)国家的性质(板书)

第一,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板书)

具体地讲,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由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因此,国家的性质不是由各阶级共同决定的,而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板书)

第二,按国家性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板书)

前三类是少数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后一类应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在了解了国家的四种类型以后,我们再看如何判断国家性质。

第三,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板书)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板书)

教材依据这一观点,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分析。请同学们依据教材提出事实,“议一议”框里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回答):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应当看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其次,依据这一观点,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看到,股份资本的经营方式,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基础;阶级矛盾的某种缓和,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国家政权的本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依据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当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什么是专政呢?相反,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谈论“民主”问题,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

2、民主与专政(板书)

(1)民主的含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第二、三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民主的原意?

多数人的统治”是指什么范围内的“多数”?

民主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民主的鲜明阶级性?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回答):

a.民主的原意是一种与个别人专制独裁统治不同的,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形式。

b.“多数人的统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的多数人。

c.民主的含义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即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有事物的国家制度。

《政治常识》讲到的“民主”,显然是指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通常又叫“民主制”。是一种与专制制度对立统一的国家制度。

d.民主的鲜明阶级性是指它的统治阶级性。(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楷体字材料,并思考“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回答):

无论是古代的雅典,还是当代的美国,在阶级社会中,真正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只有统治阶级,民主只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从民主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主实质上是一种对国家进行管理的制度。在阶级社会里,管理国家的权力,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的,被统治阶级是不可能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哪个阶级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就表明哪个阶级在国家的阶级关系中处于统治地位。所以,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在本质上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我们说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就是从这个角度上说的。(板书)

(2)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的统一(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专政?

②为什么说任何国家都具有专政的职能?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分析、归纳)

a.专政,即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国家力量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国家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任何国家都具有专政职能,都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板书)

请同学们再看看教材P10的“议一议”中提出的问题:“在民主制的国家不存在专政,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

教材中提到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

①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任何国家都具有专政的职能;

②在民主制国家,民主只属于统治阶级,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管理国家的制度;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只有实行专政,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民主制的国家同时存在专政。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互相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板书)

对于第二方面的关系,我们应明确:只有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充分的民主,才能保持阶级的一致性,对敌对阶级实行强有力的专政;反过来,只有对敌对阶级实行有效的专政,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保障统治阶级享有民主。

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前言的基础上,归纳了第一课的知识框架;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的含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还学习了国家性质的基本观点,并运用这一观点,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从而掌握了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最后,我们还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民主和专政的含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下面,请同学思考一道辨析题,下节课我们一起进行讨论。

“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劳动中,需要一个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力量为公众谋福利。”请同学们辩析这段话的正误。(板书)

探究活动

1、要正确把握国体、国家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重点内容,建议老师和同学们设计、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例如:

在分析国体、国家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这个问题时,可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事前在班里根据具体情况(如学生数量及相关能力、所能接触的网络设备等)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查找、收集、比较世界各类主要国家的国体、国家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从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即国家性质(国体)。下面是网络调查统计表格供老师和同学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参考:

历史上的不同国家比较

不同国家

国家性质

国家职能

不同特点

共性

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人民民主

主体

地位

原因

体现

共性

共性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在分析、把握国体、国家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重点内容时,还可以从以下各个问题入手尝试研究性学习:

⑴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在历史上是如何确立和发展的?

⑵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与我国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异同?

⑶民主本质与民主发展程度的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8

1.第一次提出“思想”概念的人是()

A.张如心

B.刘少奇

C.王稼祥

D.邓小平

2.思想初步形成于()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D.抗日战争时期

3.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党的建设

4.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武装斗争

5.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殖民地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

D.中共“一大”

7.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是()

A.封建地主阶级

B.中国小资产阶级

C.中国大资产阶级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8.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革命的对象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

D.革命的动力不同

9.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10.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A.合法斗争

B.秘密斗争

C.武装斗争

D.经济斗争

11.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D.陕北革命根据地

12.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是在()

A.1927年

B.1937年

C.1947年

D.1957年

13.刊登《民众大联合》一文杂志是()

A.《新青年》

B.《向导》

C.《湘江评论》

D.《政治周刊》

14.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A.无产阶级领导权

B.工农联盟

C.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

15.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

A.革命性与反动性

B.革命性与妥协性

C.进步性与落后性

D.民主性与独裁性

16.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出现的错误倾向是()

A.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B.王明新投降主义

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D.右倾分裂主义

17.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的文章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8.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国务院会议

D.共产党与派联席会议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A.资本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2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3.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强国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

24.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社会生产

C.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25.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所以要优先发展()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国防工业

26.中国共产党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影响是()

A.资产级思想

B.小资产阶级思想

C.封建主义思想

D.修正主义思想

27.1942年运动的方针是()

A.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B.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挽救失足者

28.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础是()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理论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

A.革命性B.科学性已独创性D.完整性E.全面性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1928年到1930年,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名文章有()

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D.《反对本本主义》

E.《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

A.土地革命B.统战线C.武装斗争D.根据地建设E.党的建设

5.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三二制”政权,其人员名额分配原则是()

A.共产党员占1/3B.农民阶级占1/3

C.非党进步分子1/3D.工人阶级占1/3

E.中间派占1/3

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

A.加工订货B.统购包销C.经销代销D.个别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

7.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成就有()

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B.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D.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民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线的制定

8.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

A.现代农业B.现代工业C.现代国防D.现代教育E.现代科学技术

9.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A.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B.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C.加强党的政治路线教育

D.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

E.加强党的优良作风教育

10.为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措施有()

A.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B.不送礼C.少敬酒.少拍掌

D.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E.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思.列.斯并列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三三制

2.四马分肥

3.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4.民主集中制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3.简述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的科学体系?

五.论述题(12分)

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A4.C5.B6.C7.A8.B9.A10.C

11.B12.C13.C14.B15.B16.B17.C18.B19.B

20.B21.B22.A23.C24.D25.B26.B27.B28.A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B.E3.A.B.C.D4.B.C.E5.A.C.E

6.A.B.C.D.E7.A.B.C.8.A.B.C.E.9.A.B

10.A.B.C.D.E

三.名词解释题

1.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在各政权的人员组成上,代表无产阶级和农民、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非党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权在性质上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的具体形式,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它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三二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答:这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1952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的盈余,按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金和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等)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所谓的“四马分肥”,资方只能得到盈余的1/4,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的股息、红利被定息所代替。

3.答:这是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其内容是,在工商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象计划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4.答: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作,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在思想上钢一致;保证党在组织上的一致。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原则。

四.简答题

1.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2.答: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广泛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薄弱环节,而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使红色政权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矛盾和斗争,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和军阀战争,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备的客观条件。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革命不会停止,继续向前发展,推动红色政权持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共产党组织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性执行,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3.答: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另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共产党要正确地领导革命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地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这就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4.答: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以科学态度来对待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以对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准确性的理解,不能把在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的某一两观点,抽象地脱离具体条件去理解,孤立地从个别名词去把握。重要的是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把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去理解和把握,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实际工作,尤其是要着重掌握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是完整而不分割、准确而不武断地理解和把握思想科学体系,从根本上掌握思想的精神实质。

五.论述题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9

1.()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把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A中共九大B中共十大

C中国十一届六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

2.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

D《新民主主义论》

3.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著作是()

A《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

D《新民主主义论》

4.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旧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性质

C新民主主义性质D民主主义性质

5.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建设取得胜利的()

A决定条件B必要条件C依靠力量D团结对象

6.标志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全形成的著作是()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D《论人民民主专政》

7.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是()

A市场经济B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D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8.1952年到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B反贪污、反腐化,反官僚主义

C反贪污、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D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9.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著作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十大关系》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0.()在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大主体、三大补充”的设想

AB刘少奇CD陈云

二、多项选择题

1.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A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条件

B新的社会生产力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E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

A土地革命B武装斗争C党的建设D统一战线E农村根据地建设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D保护民族工商业

E公私兼并,劳资两利

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没收官僚资本B没收地主的土地

C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和方针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C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中,提出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B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

C三大类别的排序应为重、轻、农

D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

7.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

A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B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和一国两制的进展,实现社会祖国的和平统一

D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辨证统一,它表现在()

A民主和专政性质不同,是互相排斥的

B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割裂的

C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和方法

D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9.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健全党内斗争原则B加强党的理论教育

C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D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统一战线的()

A倡导者B创建者C组织者D领导者

三、名词解释题

1.南昌起义

2.国民党一大

3.运动

4.新文化运动

四、简答题

1.怎样理解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文篇10

“招国魂兮何方?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

治国安邦,是执政者的第一要务,凡欲成就大业者,必倾其力而为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依什么样的理念,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而执政,对于国家和人民事关重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历史给每一个执政者的机遇也非常有限,在把握中国政治脉搏,选择执政理念的时候,我们应当客观的对待现代政治文明,包括作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宪政,这个中国人曾经的政治理想。

一、从历史上看,宪政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在建立什么样的政权和政治体制问题上,近代中国有三种主张:一是以为代表的改良主义。基本特征是在不改变清政权性质的前提下对清政府进行宪政改良;二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的民主主义。基本特征是改变国体,建立共和,通过军政、训政,最后实现宪政;三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武装夺取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主义专政的国体。其中第一种主张由于清政府不愿意改变封建帝制,错失宪政改良机会而导致王朝覆灭;第二种主张由于国家长期战乱,国民党以此为由,长期实行“军政”和“训政”,“以党治国,行之实,剥夺民权,压制民主,垄断政治资源,独霸政坛,排斥其他政党参政,严格舆论管制,拒绝外部监督,且内部没有健全的权力制衡机制。”[①]国民党在实施宪政问题上屡屡食言,[②]宪政成为中国共产党痛击国民党的有力武器,并最终通过武装斗争开辟了新纪元。

历史最终确认了第三种主张,中国共产党早期提出的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概念,但很快被“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取代。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中,有一个关于宪政的著名定义,“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他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现在要的民主政治,是什么民主政治呢?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③]

现在看来,对宪政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因为近现代的宪政观念包括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要素。[④]我们不必苛求前人,能够把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已经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进步。认为只要实行民主,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就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

由于在宪政定义上的缺陷,加之他把民主演变成阶级斗争的工具,他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观念也逐渐为“人民民主专政”观念取代,[⑤]“宪政”一词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中消失。建国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用的是“人民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的核心概念是“人民民主专政”,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中的核心概念是“无产阶级专政”。

从新中国制宪的事实上看,认为“宪政”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有违常理,但从思想脉络上分析,“宪政”的确不是其执政理念。从文本上看,在普通人可以看到的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基本上没有“宪政”的提法,即便在中国共产党著名法学家董必武的著作中,也没有“宪政”二字。[⑥]

二、不能把宪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由及其分析

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对宪政心存疑虑的时候,一些政治学专家明确提出了“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的主张,其主要作者和文献有王一程、陈红太《关于不可采用“宪政”提法的意见和理由》[⑦];谢毅《能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⑧];陈红太《关于宪政问题的若干思考》[⑨]。谢毅教授其后以笔名“辛岩”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⑩]。这些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了不宜把把宪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理由:

(一)宪政是资本主义政治的概念,不能揭示社会主义政治的特点。

这种观点认为,“英美资产阶级发明的宪政,相对于封建专制是历史的进步,具有防范国家权力扩张和滥用、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实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权利和自由)的功能,有其历史合理性和我们可以借鉴的成分。但是,宪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把宪政内涵看成民主、法治、人权的思想,“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差别,没有揭示宪政的阶级实质。”[11]

上述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混乱了人们对“宪政”的看法。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社会主义阶段仍有现实意义,把宪政内涵看成民主、法治、人权,并没有否认宪政的阶级实质,恰恰相反,民主、法治和人权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就是以民主的武器,要求国民党施行宪政,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宪政的观念就是要把阶级斗争放在宪法的框架之下,避免激烈的社会动荡。实际上,如果把宪政理解成为宪法政治,宪政这种政治文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宪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实现人民主权的目标,维持人民民主的政治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法学家也认为不宜提“宪政”的概念,他们认为宪政是与近代宪法相对应的概念,近代宪法是政治法,而现代宪法不仅是政治法,还是经济法、文化法,宪政的内涵不足以说明现代国家治理的特点。[12]

其实,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如果宪政不是中国的政治目标,中国就根本没有必要立宪,没有必要赋予宪法以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宪政的超越,没必要采用过时的宪政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讲‘宪政’,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主要是与国民党搞假宪政进行斗争,目的是为了结束国民党的,建立联合政府,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当时要求实行宪政,实际也就是要求实现民主。”这些专家也看到,“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即将结束,同志适时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代替‘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主张。建国时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都是用‘人民民主专政’或‘人民民主’而不用‘宪政’提法。”“没有必要采用已经过时的‘宪政’提法,代替‘人民民主专政’”[13]

这里有必要比较一下“宪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专政”的概念出自马克思,马克思在讲到“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时,是指“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14]列宁在讲到“专政”这个概念时指出:“专政就是……不受限制的、依靠强力而不是依靠法律的政权。”[15]“工人阶级的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16]这种“专政”显然是革命时期的一种说法,无产阶级革命不受旧的法律的约束。毕竟革命不是社会的常态,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致约·魏德曼的信中和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也说到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过渡的政治工具。在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需要制定宪法来治理国家,一切国家权力、各政党等都不能不受宪法的约束,都应当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也就是“宪政”,从“无产阶级专政”或者“人民民主专政”走向“宪政”。可以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一个革命的概念,“宪政”是一个执政的概念,从“人民民主专政”到“宪政”正好是从革命走向执政的必然趋势。把“人民民主专政”当成“人民民主独裁”的思想,使得执政者忽视了法治和人权,已经使国家和人民遭受挫折。

(三)中国经济上的成功,证明现行的政治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观点认为,“实践证明,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为了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的政治制度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17]

这个看起来很雄辩的观点,其实有很多漏洞。首先,中国经济上的成功,不等于现行的政治制度不需要完善;其次,如果经济上一旦有问题,就等于证明了政治制度有问题,实践中虚报经济增长率成为无法根治的痼疾;再次,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大制度基石的人民主权本身就是宪政的基本原则之一。宪法是人大制度的重要保障,没有宪法的实施,人大的权力机关地位根本就无法保障。所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就其根本来说,是离不开宪法实施,即离不开宪政的。

(四)提倡宪政,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种观点认为,“少数人鼓吹所谓民主宪政和现代宪政主义背后的真实意图,是要在中国实行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是要根本改变中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则是要取消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取消法定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18]

妄图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扣在宪政论头上最大的帽子。施行宪政,就一定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吗?不能这么认为。宪政主要是强调国家权力要受公民权利的制约,强调法治,强调尊重人权,宪政的这些涵义已经体现在现行中国宪法的规定之中,现行宪法同时也规定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并不能从依宪执政的论点中得出要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论。恰恰相反,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提倡宪政,依宪执政,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

(五)宪政是西方政治理念,容易引起政治思想混乱。

这种观点认为,“宪政问题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有深刻的国际国内渊源和背景的重大政治问题。‘宪政’一词虽说资本主义可用,社会主义也不是不能用,但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政治背景、具体的西方理念和制度模式含义、对中国政治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和引起政治思想混乱的政治词汇,党和政府在正式文件和领导人的公开讲话中,应尽量避免使用。”[19]“我们已经有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明确的提法,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使用抽象的宪政、现代宪政主义这类含义不清、容易发生歧义、引发争论和引起思想混乱的提法。”[20]

实际上,“宪政”的涵义虽然仍有不同的理解,大体意思还是很确定的,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控制”,[21]强调民主、法治和人权[22]。相对来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仍在探索之中,使用“宪政”的提法正好可以澄清人们的思想混乱,避免执政理念的模糊。对于中国政治方向和道路的选择,应当相信人民的智慧,相信人民在不同的政治思潮面前有选择的能力。

三、明确提出宪政目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每个执政者,都应当明确自己的执政理念,进行政治选择,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过许多理论,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执政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出现多种分层,各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又适时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新时代的期望。但是,中国如何迈向理想的新时代,具体的路径和措施是怎样的,仍须进一步明确。对待官僚阶层的大量腐败,执政党开出了“先进性教育”的药方;对待百姓的民生问题,执政者表示的是“亲民”的倾向。但是,这个式的执政观念当今已经很难起到切实的效应,毕竟二十一世纪不是“西北坡”的时代。治官的方略主要还是要靠民主法治;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要靠公民权利的保障。旗帜鲜明的提出宪政的目标,有利于人民运用选举权和罢免权选择人民代表和官员,运用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集会游行示威等的权利去监督政府及其官员。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社会改革采取的是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相对于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较为缓慢,已经积累了许多问题,现在到了需要选择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恢复儒家传统,倡导“仁政”、“王道政治”,[23]这对于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完善宪政无疑是有益的,但如果抛弃宪政,专门推行“王道政治”,是不可能实现其“亲民”的政治理想的。因为传统儒家的政治原则和理想,建立在对人性和社会规律的错误理解之上,历史已经证明它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

就目前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谐社会”来说,与宪政的理想完全相容,宪政的秩序就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只有宪政才能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把各种冲突限制在宪法的框架内,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理想。

(二)增强人民对执政党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以来,以其致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和卓越成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政治资源,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所在。但无须否认的是,执政党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执政党内一些掌握国家权力的执政者,不是为公众利益而是为自己利益或特权集团利益服务,人民缺少手段制约他们,国家权力的无限延伸必然滋生腐败,各级、各部门的掌权者可根据地方和部门利益的需要来行使国家权力。即使执政党的最高领袖大公无私,具有高尚的个人品德,由于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存在,“政令出不了中南海”[24]和“法律不能在地方实施”[25]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上述问题严重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和威望,易在民众中造成政府低效、无能、腐败的印象。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影响执政党的执政基础。

目前,中国的情形是集权体制的危险情形,集权体制的原则是道德,而中国的情形恰恰是道德沦丧,一些人什么都敢做,什么都能做,社会生活底线频频被突破。[26]权钱交易、腐败不公,以及权力与知识相勾结的精英,正在利用手中权力和资源,无所不用其极地盘剥大众和劫掠国家财产。法律是以一个社会的道德中线为标准的,在一个社会道德水平普遍滑坡的情况下,违法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缺乏宪政提供的法治秩序,民众只能依靠传统社会残存的社会平等观念和旧体制的内部压力机制,如内参、信访等,向高层倾诉痛苦,盼望青天出现。在一些地方,民众连这样的诉苦机制也被剥夺,极端的情况下,走向公然抗法甚至采取暴力。

从社会秩序的维持上看,短期采取铁碗,或者是“严打”,也许可以控制局势,维持稳定。但这样的代价是,阻塞了社会交流的通道,社会被分裂为相互隔膜和误解的群体,受压迫者更加敌视社会,各群体之间互不信任,这种社会表面稳定下的内部分裂很容易产生社会危机。值得注意的是,近来社会上有一种思潮,开始迷信“政治风水”,回忆黄炎培与60年前谈论的“周期率”问题,这些大作发表在《北京日报》等党报上。[27]有人已经在给中国共产党算命,认为在世界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一个政党执政的最长年限是70余年。如此等等,是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产生了怀疑。但是,中国共产党执掌的国家政权毕竟不是封建王朝,只要中国共产党能重新扬起“宪政”旗帜,一定能在社会上取得广泛的共识,增强人民对执政党的信心,跳出历史的“周期率”。

(三)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