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5:32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

作为一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反腐作品,该剧不仅写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多面性,更将其提高到了依靠文化、法律、制度进行反腐的高度上。剧本既延续了周梅森作品格局宏大、抽丝剥茧、悬念迭起的艺术风格,又结合当下的国家实际和社会热点多有创新和突破。

该剧突破了上级是廉洁的、贪污的只是副手这种创作模式,而是把反腐的斗争推向深处,最高级别延伸到副国级官员。近几年接连落马的副国级官员已经不在少数,《人民的名义》将其搬向荧屏,可以说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也是时代的进步,也显示出我党净化自身的勇气。。

人物造型摆脱了主旋律政治剧中亮相必以中山装,衣着必以黑蓝灰的暗色调为主的固有印象,反而造型干练时尚,让人眼前一亮。

该剧在风格上,贴近新时代特征,把脉观众新时期的审美脉流,将厚重、敏锐题材在影像、表述上做了深入浅出、充满日常生活化的处理,其邀约参演的数十位明星都非政治剧面孔,他们其中很不少是偶像剧、古装剧、生活剧的常客,这既从表演上保证了实力品质,更从观感上强调了新鲜度。除此外,在视觉感受上与十年前的政治剧相比。色调上更加亮眼,演员的造型也更趋于年轻时尚化 。

当然,要想让广大官员真的观看该剧,并畅谈观后感和心得体会,恐怕还需要相关方面的组织、引导。比如,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不妨动员、甚至要求官员们观看该剧,就像曾经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焦裕禄》、《杨善洲》等电影那样,并选择适当渠道或平台发表看法,谈心得,讲体会。再比如,作为各类媒体,也不妨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报道,专门对观看该剧的官员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记录他们的心得体会,不也能带动或触动某些官员,自觉加入到观看该剧的行列吗?果真如此,也算是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特殊而积极的贡献了。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

都说观众是苛刻的,但对于《人民的名义》,他们却表现得特别宽容。客观地说,《人民的名义》离经典之作,还有一定距离,艺术上的缺憾、剪辑上的生硬、剧情里的小槽点都显而易见,但是观众对这些都不在乎。爱上一部剧,就像爱上一个人,剧中的瑕疵与不足,都会因为喜爱而包容。

那么观众究竟喜欢这部剧什么呢?

这部剧代入感很强这是很多剧迷的观后感。这部剧作就像面镜子,观众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身边的人、看到生活本身。当然,观众喜欢的还很多:他们喜欢扑朔迷离的剧情,猜测谁是清官谁是腐败分子,谁是真心英雄谁在装模作样;他们喜欢小官巨贪人民币墙花式点钞搞事情的工人等各色情节;他们喜欢一干老戏骨,沙瑞金、高育良、李达康、赵东来这些角色与饰演他们的演员一样让人过瘾;他们喜欢正邪之间那些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精彩戏码。

也许是怕年轻人不喜欢,剧中安排了郑乾耍宝搞怪的戏,但效果不佳。有网友吐槽:我宁愿看育良同志修花剪草都不愿看郑西坡他儿子我最喜欢看开会。导演李路接受采访时坦承:情感戏、时尚元素以及年轻人的话题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现在来看,增加的这条年轻人的线,完全失败。

为什么娱乐不受待见,开会反而吸引观众?为什么昨天还沉迷在小鲜肉、玄幻穿越、网红电游中的年轻人,今天忽然爱上主流?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优良党风政风的期望,对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从来就是一股巨大的社会期待。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正本清源、标本兼治的重大行动,重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重新塑造了中国社会,重新塑造了世道人心。谁都不能否认,现在,主流价值观吃香了,同志回来了,共产党员的称号不再是一种在各种段子中被挖苦嘲笑的对象了,对伟人和英雄的污名化有遭到唾弃的风险了正道的回归、主流价值的高扬,必然反映到《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必然会得到观众的认同。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2

一、客观报道原则要求批评报道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

客观报道,在新闻领域中,是一种基本的报道形式和写作原则。客观,是指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作不带任何偏见的如实记述,以事实为报道本源,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报道事实。客观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实在;形式上的客观,指传播人采用客观陈述的手法来报道事实。①客观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记者要成为置身事外的中立者(neutral gatekeeper),不掺入自己的偏见。记者不应以任何方式在报道中表现自己。麦尔文・曼切尔举例说:“一个记者在描写他所厌恶的官员时,可能会写道,‘哈里逊・格尔德,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政客,今天说……’,或者,一个记者在描写他所钦佩的官员时,可能会写道,‘格拉德・西威尔,这个精干的年轻的州管理者,今天说……’”。②这样的感情流露常常会通过报道给受众某种倾向性的影响。避免感情用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报道中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不带感彩的中性动词。③客观报道最能适应各个社会中各种成员的需要,符合公正及专业的形象。

侮辱性语言带有强烈的感彩,只能表达一种情绪,无法表达出实质性的事实,因而无法客观地表达事实真相。如果在批评报道中以个人感情代替事实,以感彩渲染事实,将严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妨碍对事实真相的表述。进行批评报道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对他人的好恶流露于笔墨间,在新闻中使用侮辱性语言,降低新闻的客观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应把个人的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观暂放一边,而把查证到的背景及全部事实的原生态呈现给受众,行文最好是没有倾向性、中性化的,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即便是对厌恶的政客也不用贬义形容词描述他。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客观主义理论在认识上有些差异,但客观报道迄今仍是新闻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基本原则,它关系到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指导新闻业务的操作。

二、法制原则要求批评报道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

批评报道要求用事实说明问题,需要批评,需要讽刺,需要监督,但不需要辱骂,也不准许辱骂。否则,不管批评报道所叙述的事实是多么真实,所表达的观点是如何正确,只要其中有辱骂内容,就会构成对被批评者人格权的侵犯。

人格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法律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人格尊严进行侮辱。人格是每个人固有的、独立的权利主体的资格,通俗地说就是做人的资格,受法律保护。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对当事人来说,基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当事人可以获得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的尊重与信任,而非客观的评价可能导致当事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并使其在财产和精神方面受到损害。因此,在批评报道中使用侮辱性语言,很容易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批评报道中使用侮辱性语言,就会构成对被批评者人格权的侵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更是具体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该司法解释同时规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④根据这些规定,批评性新闻反映的问题即使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也构成侵犯名誉权。

对违公共利益的行为或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只应限于事实和对事实本身的评论,而不应侵犯被批评者的人格。不管被批评者的问题多么严重,他的人格权仍然受到保护,如果新闻揭露的问题虽然属实但却侮辱了对方的人格,那么记者对这种侮辱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在音乐人高晓松诉19家媒体侵犯名誉权案中,暂且不论有关高晓松的相关报道事实是否属严重失实,媒体上的用词已把他描绘成了一个“没有谦虚”、“夸夸其谈”、“强词夺理”、“心狠手辣”、“无情”、“狠心”、“无理”、“令人耻笑”、“说谎”、“恶人先告状”的“感情骗子”和“恐吓者”。这已经不是在批评,而是在辱骂。转载文章的网站FM365在当了被告后也意识到转载的内容欠妥,主动在网上道歉声明,以换取高晓松的撤诉。

综观这几年发生的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除确实因报道的内容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而败诉外,相当部分批评报道的基本事实属实,但记者和媒体仍因损害他人人格、侵害他人名誉权而败诉,其原因主要在于新闻报道为追求“生动形象”、“轰动效应”而使用侮辱性语言。因此,在批评性新闻中,应当慎用侮辱性语言,将批评报道不能使用侮辱性语言作为一项写作原则。

三、如何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

要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必须首先对侮辱性语言进行界定,然后才能根据语言的特点确定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的方法。

(一)侮辱性语言的种类与表现

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语言,称为侮辱性语言。侮辱性语言可以用对坏人或其他道德败坏者的称谓直接进行辱骂,也可以通过贬义或其他不当的描述、形容、比喻等修辞方式进行丑化,从而侮辱特定人的人格,损害特定人的名誉,降低特定人的受尊敬程度。

根据侮辱性语言的特点,可以将侮辱性语言分为两大类:

1.辱骂性语言。辱骂性语言主要以贬义词体现,有人将新闻稿件中的这类容易引发新闻官司的词语和惯用语称为“红色信号”,⑤实际就是侮辱性语言中的贬义词。根据此类贬义词的特点,又可分为两类:

(1)一般性辱骂词语。对一般道德败坏者,汉语用极为简练的贬义词作称谓,如骗子、疯子、恶棍、色狼、地痞、流氓、败类、混账、歹徒、奴才、魔鬼、无赖等。

(2)特定性辱骂词语。对道德败坏并构成犯罪者,用特定的法律语言界定或称谓并主要以法律术语体现,如累犯、惯犯、犯罪人、犯罪分子、主犯、从犯、贪污犯、抢劫犯、诈骗犯、犯、走私犯等。

2.丑化性语言。丑化性语言有多种形式,主要以不恰当的描述、形容、比喻等修辞方式体现,可以用贬义词,也可以不用贬义词,但客观上都起着使特定人的形象变得可恶、可憎、可恨的作用,从而丑化特定人的形象。

(1)以不恰当的描述丑化人物形象。主要以描述性语言体现,笔调夸张,感彩强烈,使被描述者给人一种可憎、可恶、可恨等不良感觉。如1998年重庆某报刊登的题为《这家伙,我认识》一文写道:“这个孙某……一件脏兮兮的西装起码有好几年未洗,油腻腻的领带黑得酷似海带,更令人恶心的是粉刺丛生的脸上时有星星点点的脓血渗出,一张嘴,焦黄的牙齿缝里露出残存的菜渣……。”⑥上述描写,就丑化了孙某的人物形象,损害了他的人格尊严。

(2)以不恰当的形容词丑化人物形象。主要以贬义形容词体现,如气急败坏、气势汹汹、狂妄自大等。例如,1999年9月17日,某报以《县政府的车,暂扣!》为题,报道某法院执行一起经济合同纠纷案。全篇报道基本属实,案情交代明白,但就是文中用了一句说该县一位领导面对法官“气势汹汹地说”。对此,这位县领导认为他并没有这样表现,说他“气势汹汹”就等于说他是法盲,对法官藐视,因而状告该报侵害其名誉权,并要求赔偿名誉损失费10万元。后经调看现场录像,这位县领导当时的表情状况还是平和的,确实不能说是“气势汹汹”。经了解,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当时不在场,事后听别人转述而写,“气势汹汹”一词是为加强现场感而主观认为的。后经法院调解,该报登报致歉更正才算完事。⑦

(3)以不恰当的比喻丑化人物形象。常见的不恰当比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比喻为动物,如:头发掉光如秃驴、到处游荡如丧家之犬等;第二类比喻为东西,如:满口粗话像垃圾桶、像茅坑里的石头又硬又臭;第三类比喻为特殊群体,如:胡言乱语如同精神病人、无知得像个弱智者等。

(二)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的方法

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关键在于以恰当的词语代替原来打算使用的侮辱性语言。在语言文字中,不同的文字构成不同的语义和语意,表达不同的感彩,即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感彩,并以词组为基本的语言单位予以体现。根据语言的这些特点,在批评报道中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

1.尽量避免使用贬义词表述事实

从上述侮辱性语言的分类看,侮辱性语言主要由贬义词构成。因此,避免使用贬义词或尽量减少使用贬义词,可以有效地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汉语中有大量的字词,贬义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使用贬义词并不影响批评性新闻对有关事实的表述和批评的需要。

2.尽量使用中性词

中性词不同于褒义词和贬义词,本身没有褒贬之分,不带感彩。但是,中性词随着不同的语境,可以产生不同的语意,因而仍然可以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而且只要运用得当,其表现形式将显得更为客观,更能体现批评的公正性。批评报道需要对违反公共利益的现象进行批评、谴责,因此使用中性词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表达实质性的事实和意见。

由于使用中性词仍然可以通过不同语境产生不同语意,因此需要对这种语意进行适当的限制,防止其带侮辱性质。

在有多个近义词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批评报道应避免使用贬义词而选择中性词。如成果、结果、后果和恶果这一组词汇,词义相近,但感彩不一样,成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恶果属贬义词中的恶性贬义词,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使用结果这一类中性词。

3.用白描方法表述事实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公正地表述事实,不但不会影响事实的真实性,而且更有利于体现事实的真实性。

用白描方法表述事实,不带任何感彩,更能反映新闻的客观性,符合新闻的真实性。批评报道表述事实的目的,是将违公共利益的行为或现象公开揭露,进行“曝光”。用白描方法表述事实,完全能够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更能体现批评者立场的客观、公正。

4.用公正的态度进行批评

新闻需要批评,但批评的态度要公正。公正评论原则决定了采写批评报道必须站在公正立场,将批评者所要表述的意见客观、公正地传播给大众。

批评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观点和态度,而不是一种情绪。只要能将批评者的观点和态度表达出来,就能达到传播的效果。公正的态度,不能掺杂不良的感情因素,如果批评者的情绪影响了批评的态度,批评报道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公正性。

站在公正的立场,以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发表对违公共利益的行为或现象的观点或意见,必然要制约不良情绪因素采写批评报道的影响,避免对侮辱性语言的使用。

四、使用侮辱性语言的免责情况

虽然侮辱性语言的使用经常会造成对被批评者名誉权的侵害,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侮辱性语言可以不认为侵犯名誉权。这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侮辱性语言,根据其特殊性,可分为两类:

(一)根据官方文件使用侮辱性语言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8)26号《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根据上述规定,官方正式公开的文件对特定人使用的侮辱性语言,可以在批评报道中针对特定人引述,但如果是秘密文件或其他不公开的内部资料,不具有公开性,则不宜引用。

(二)参照官方文件使用侮辱性语言

官方正式公开的文件虽未使用某一侮辱性语言,如败类等词语,但其论述足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如生效判决确定某被告人犯贪污罪,可以推断出该人是干部队伍败类的结论,如果该人是党员,还可推断出其为党员队伍中的败类的结论。

参照官方文件使用侮辱性语言是有一定限度的,一些侮辱性语言仍不能自行推断,如要说某人是“犯罪嫌疑人”,必须司法机关已经刑事立案;要说某人是“罪犯”,则必须以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确定某人有罪的判决为依据。因为现行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⑧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使用侮辱性语言不构成对被批评者名誉权的侵害,是因为被批评者违公共利益的行为与该侮辱性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权威性的评价”。如说某人是“罪犯”,是因为其行为构成犯罪并已经被人民法院判决有罪,其“罪犯”的身份或称谓是法定的。⑨综上所述,在批评报道中使用侮辱性语言违反了客观公正原则,也不符合法制原则,容易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侮辱性语言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特点,是完全可以避免使用的;在特定情况下,对侮辱性语言恰当使用则是允许的。

(作者系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第93页

②【美】Micheal・Schundson《Discovering News》,P121

③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11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3)15号《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项问答

⑤【美】多萝西・A・鲍尔斯和黛安・L・博登著,李矗、陈阳、冼汉瑞译:《现代编辑技巧》第196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⑥参见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民一判决书,(1998)中区民二初字第878号;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8)渝一中民终字第2266号。转引自魏永征著:《新闻传播法教程》第14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⑦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对》第162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3

在讲述抗日英雄杨靖宇时,教师这样讲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抗击着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艰苦的抗战,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无数战士地血洒战场。在这无数的战斗英雄中,有一个人名字永远被中华子孙铭记,他就是杨靖宇。”“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寒冷恶劣的冰天雪地里有力地抗击着日寇,日伪军将东北抗联特别是杨靖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复进行‘讨伐’。在1939年冬季作战中,杨靖宇与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在只剩下他一个人,并在受伤多处、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他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英勇顽强地战斗着,直至弹尽粮绝,最终壮烈殉国。”此时学生已经是肃然起敬。接着教师讲述,“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本侵略军无法理解这位英雄的坚强行为,他何以能够在冰天雪地里长时间被围困、且完全断绝粮食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战斗。日军竟残暴地将杨靖宇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侵略军也无不为之震惊。”顿时学生的眼里可看到一片愤怒。之后提问“杨靖宇身上洋溢的什么值得学习的精神?”学生通过生动的事例感受到了英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既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又抵御着外来侵略,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其中爱国主义是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大潮中,更需要爱国主义,有了爱国主义我们中华民族才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课堂形象生动的教学将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教师利用历史课堂形象生动的教学,不仅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还可以激励学生把它弘扬光大,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前途命运的行动。

2、结合丰富的历史教材,利用正反面典型人物,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知荣明耻的教育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是否知荣辱,不仅事关到个人的品质,而且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教师可以通过选取正面人物,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亚圣孟子;通过联姻促进汉藏“合同为一家”的大唐文成公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南宋名将文天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抗倭将领戚继光,“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销烟英雄林则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维新志士谭嗣同;用笔做利器,“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发动西安事变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被誉为“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将军等等。通过这些人物把个人命运与民族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示出他们身上的杰出的品质,进行知荣明耻的教育,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同样的道理也可选取反面人物,例如“酒池肉林”的暴君商纣王;制造“莫须有”罪名陷害忠良岳飞而臭名昭著的秦桧;卖国求荣大汉奸;明朝专权残暴的魏忠贤;轼父杀兄的暴君杨广等等。通过讲解反面人物,同样可以从侧面增强学生的正义感、荣辱观,树立“明戴德、贵诚信、尊传统、知敬畏”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做一个品行端正、情操高尚的人,从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一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3、乡土教材《重庆历史》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立德教育的非常有效的重要途径

重庆的乡土教材《重庆历史》是发生在学生生活地方的历史,学生会感觉特别亲切,从而大大提高感染力。如讲辛亥革命时,教师问同学们:“请问大家知道渝中区的邹容路、邹容公园吗?”之后引入这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时重庆的本土英雄邹容。然后就适当地介绍邹容出身于重庆富商家庭,后来留学日本东京,投身民主革命,并自己改名邹容,意为从此“容颜改变,脱胎换骨”,成为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并公开发表,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恐慌,于是清朝抓捕了为《革命军》作序的章太炎。当时的邹容完全可以脱身,但当年轻意气的他得知章太炎被捕后,他只身去投案,狱警根本不相信《革命军》出自眼前这名年轻人之手,当邹容流畅地背诵出大段原文后才相信。因此,邹容被投入监狱并在狱中受尽虐待,最终年仅20岁的邹容死于狱中。通过本土英雄邹容的光辉事迹的感染,可以使学生在特别亲切氛围中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效利用乡土教材《重庆历史》进行立德教育,还可以选择战国时期,忠县赫赫有名的断头将军——巴蔓子;中国古代史上唯一列传的女将军、出生于忠州的侠女秦良玉;大名鼎鼎的革命家、聂荣臻;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最早的党运领导人杨闇公;抗战时期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等等。乡土教材结合本土历史编辑,蕴积着浓郁的本乡本土气息,有很强的本土特点和特色,结合乡土教材的学习,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家乡史中感受到名人志士的光辉经历,在亲切感与亲近感中爱国主义得到激发与深化,从而达到更强而有效的立德树人的目的。

4、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还应巧妙设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在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充分结合历史教学资源,设问特别要注意针对性、有效性,以疑激趣。如在讲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维新志士谭嗣同,可以这样讲述:西太后发动戊戌开始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计划均告落空,此时维新人士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就在这时日本使馆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他完全可以从容全身而退,但他坚决不走,毅然回绝,却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劝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他从容坐以待捕,并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终时还豪情万丈的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师可首先引入讨论:“如果你是谭嗣同,你将选择生还是死?谈一谈你的理由。”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生,并会认为谭嗣同在戊戌时本可以脱身,但他却拒绝出走而宁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是很傻的行为。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还活着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只有少数学生可能认为他不傻,认为他以牺牲“小我”换取“大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活下来的确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对一位接受传统教育的、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的知识分子,谭嗣同的崇高理想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希望通过自己舍生取义的英勇就义唤起人们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变法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谭嗣同为救亡图存而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慨、及其为唤醒民众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敬意。

5、针对学生的特点,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立德树人的教育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4

人名现象在语言现象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它与人紧密相连。而人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的主体,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人的姓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积淀,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种种形态和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

本文从姓名的语言文字层面和姓名系统层面探究民族文化的深深层意识,并从人名的发展演变中考察汉民族文化嬗变的轨迹。

一、从姓名的语言文字表层看深层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具有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独特的系统性,这突出表现在音、形、义三个方面。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运用中讲究声调,双声叠韵,开齐合撮和偶数音节的对称性,是一种声调语言。而汉字则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富有象征和蕴义,偏旁部首拆合也比较灵活,字体上有一些图画的艺术特征,姓名正是借助汉字的这一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汉语少形态变化,以单音节因素为主,这使得汉语在语义组合上有着灵活的意合特点。

汉语的这些特点使得人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

(一)音律美、节奏感强

文字产生之前,人名现象就已经存在,和文学一样,最初的人名源于人们的口耳相传。《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因而,最初的人名以发音的清楚洪亮为首要条件。从殷商时期及以后的文字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的人名具有很明显的语音特点。

首先,注重从发音上分性别。一般音色洪亮,音调高昂有力的语音,常常为男名所用。如:刚、浩、扬、华、洪等。而音色细弱,声调清脆的语音,常常为女名用。如:香、娇、妮、晶、娴等。

其次,汉族姓名往往讲究发音的洪细搭配、阴阳协调。比如,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往往用平声,发音悠长,富有音乐感,比如“曹雪芹”的“芹”,“吴承恩”的“恩”,“罗贯中”的“中”因是平声调,所以朗朗上口。而“贾政”的“政”是去声,发音短促,音色细弱,但是姓“贾”音色洪亮,由此这个名字也算是洪细搭配,抑扬顿挫。

再次,利用双声叠韵,有优美的乐感。汉语因此声韵调结合多具有音乐感,因此人们在取名时,也多利用这一特点。古今人物的名字中,双声的比如:丁肇中(zh)/贺知章(zh)等,叠韵的如:王先谦(an)、刘秀(iu)、杜鹏程(eng)等,大多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

第四,利用谐音,一语双关。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具有谐音的特点。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利用谐音,寓意《红楼梦》,比如甄士隐是“真事隐(去)”,贾雨村是“假语村(言)”,“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为“原应叹息”等,利用姓名的谐音,表达了多种意义。

(二)利用汉字形体变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具有强烈的表意特征。在汉族人的名字中,汉字的这种特征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在区分“张”与“章”时,人们常会说“弓长张”和“立早章”字形的分合、重构、增损、变形等现象与姓名的结合也屡见不鲜。

例如:作家老舍的名字,原名舒舍予,因“舒”字舍去了“予”,故名老舍;今人林森、金鑫、石磊、王匡、牛?牡龋??侄嘉?盏脑鲆妗U饫嗟南窒蠛芏啵?用?值淖中伪浠?希?颐且材芄豢闯龊鹤炙?脑⒌亩捞氐拿褡逦幕??省?br />

(三)讲究意合,富有含义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一个完整的名字要有姓有名,姓名是由字或词组成的,有字词本身的意义,也有词语所附加的社会意义。在姓名中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姓、名合意。二是名、字相连。前者姓名连缀,富有意义。例如:唐宋时期的倡优,云朝霞、罗衣轻、贺寿、王侯喜等,明代以后有温如玉、冷子冰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后者名、字相连,可以同义互训,也可反义相对。如,颜回字渊,诸葛亮字孔明等,都是将汉语单音节语素的意义直接组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汉语意合法的特点。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也正是汉字的独特功能使得姓名有如此多的寓意和变化,这是其他语言望尘莫及的,集中体现了汉族人名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二、从姓名系统看深层民族文化

人名与文化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上,我们更能够通过姓名系统来探究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

(一)姓、氏、名、号的文化特征。

中国的姓氏原本包括两个部分:姓与氏、

姓氏同民族文化的渊源最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夏代初年。[1]上古时期的姓大多从“女”,如:姬、姒、姚、姜等,由此能反映出

姓氏与当时的母系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姓氏,最早的文献是《国语·周语下》其中记载灵王太子晋之言,说大禹治水有功,“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民曰有夏。”而姓的直接来源与当时氏族的图腾有关。氏是姓的分支,产生与父系氏族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人口增殖,使原先同一姓的人不断分家、迁居等,这种由于一族产生众多分支,随即产生氏。因而,氏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名的功能就是为了相互区别,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名字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以便用它来寄托理想,表达意愿。

字,与名并存,是姓名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记》中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字,女生许嫁而字”,即男子在二十岁的冠礼上才能获得第二个名字,也意味着人生的新阶段的开始。字与名的用途不同。在古代,名几乎是不可侵犯的,不可直呼其名,要讳言某某,以字相称。

号是姓名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号按原意即呼的响亮,更显尊敬义。号多由本人所撰,寄寓种种含义,不受名与字的束缚。

(二)姓名中的宗族观念与时代色彩

1、姓名中的宗族观念

中国封建宗法观念是宗族至上,强调的传统道德是“光宗耀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姓居前,代表个体、个性的名居后。中国人长期采用“字辈谱”命名方式,这种序列由祖先确定,后代要按照字来排辈分,一字一辈,世次分明,秩序井然。

2、姓名中的时代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心理也随之变化,这在姓名上反映也较为明显。在封建社会,汉民族注重宗族延续,因此在给后代人命名时,期待后代能光宗耀祖,如:继祖、敬先等名字都是这种心理的集中体现。再如,建国初期,人们敬仰,在名字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比如:李保东、卫东等。而现如今人们取名字,按字排辈的情况已经少见,这反应了人们宗族观念的淡化,那些带有福、财、仁等封建意识的字也大大减少,这反应了人们头脑中的封建观念少了。

吕叔湘先生说:“一种语言的历史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分不开……人名能反映人们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生活理想、道德准则以及。”[2]

(三)人名中的礼教色彩

姓名中的礼教色彩体现最突出的是汉代以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思想上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乐等相应,汉代以后的人名具有较明显的礼教色彩。

首先,反映出封建宗法伦理的等级。

中国封建社会有等级森严宗法制度,人名有嫡庶等级之分,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是宗法制度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在人名系统中也有鲜明的反映。封建君王会对有功之臣“赐姓”,不仅赐姓,“赐名”也是常有的现象。

其次,强调为尊者讳名。

讳名现象是中国古代必须遵从的礼法之一,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有民顺、君仁、臣忠的封建礼教规范,在家庭方面又要遵从子孝、妇从、父慈的宗法伦理观念。封建社会避讳的范围很广,不仅君主之名须忌讳,圣人显贵、祖宗父执之名都要避讳。

第三,人名用字的礼教色彩。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这在人名中也有反映,人们利用汉族人名的名、字并存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折中,以求中庸和谐之意。如韩愈,字退之,“愈”为太过,必须“退之”,方合中庸之道。这些人名现象都是封建礼教文化的折射。

4、姓名系统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

名字往往体现人的心理,从名字的选取上我们能够看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

汉民族自古提倡“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所以男子

取名多用勇、武、胜、功、志、远、雷等。汉民族自古崇尚纯洁、坚毅、公正、光明的品格和情操,反映在人名用字上,则多选取坚、白、亮、川、清等。汉民族向往吉祥、福寿、安康、兴旺发达等理想,因而在字的选取上多用吉、祥、等。汉民族长期手孔孟思想的影响,崇尚伦理道德观念,所以人们命名字多用仁、义、礼、智、忠、孝等。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5

   央视《榜样6》观后感范文900字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珍视教师职业荣誉和肩负的职责使命,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将满腔热忱献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要将学习活动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结合,与庆祝第36个教师节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座谈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报刊、展板橱窗等宣传阵地,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联动,迅速掀起学习张桂梅同志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师生厚植家国情怀,要深入宣传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赤诚情怀,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央视《榜样6》观后感范文900字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学生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万公里,对13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惫、伤心、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央视《榜样6》观后感范文900字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党的建设中,组织部门首先应当抓好学习教育工作,抓好政治教育和党性培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水平,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

  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党员,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不管面对何种挑战和诱惑,理想信念决不能丢。只有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做与共产党员身份不相称的事。始终坚持正确的整治立场,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吃苦在先、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绝不做为人民所不齿的事情。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6

入党学习心得_入党培训体会一通过这次学院集中组织的党课学习、教育和培训,我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党员的权利义务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入党动机进一步得到了端正,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中,自己零散地学习了一些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但那时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这些理论和知识只是被动的理解、机械的记忆,没能做到深刻的领悟和结合实践来认识。这次党课学习、教育和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课堂上,教授们从党的诞生到党的发展,从党的过去到党的现在,从远到近,从国际到国外,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事例为我们讲解了党的一些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核心内涵。

我真得很高兴有幸接受这次教育和培训。从众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影,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美德,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那种爱国情结。从党课上,我了解了我们党是什么样的一个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使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党任何理论、政策制度的提出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最终指导着实践;都是我们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结果;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结果;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共产党的伟大,共产党的远大,共产党的品质,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进一步端正了我的入党动机,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信心。

一、自己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是理论素养还不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深度,在带动同学和解决同学中的思想问题方面感到功底不够,力不从心,处理问题往往不能以理服人,说话办事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另一方面是党性修养还有欠缺。党性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工人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工人阶级本质和利益的集中表现。而自己入党的光荣感高于责任感,把入党仅仅当作件光荣的事情,往往忽视入党后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实践中表现出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喜欢轰轰烈烈搞活动,不愿扎扎实实做事情,喜欢出头露面,不愿做无名英雄,不乐意做琐碎细致的工作。这说明自己对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党的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还不能很好的处理荣誉和责任、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在入党动机上还存在着隐隐若现的功利主义,在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既不敢于也不善于从党性原则高度去反省和鞭策自己。

二、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个大学生党员应具备那些素质,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理想,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始终余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二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能够不为世俗所蒙蔽,不因艰难困苦而退缩妥协。

三要增强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民主与法制是两个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概念,彼此统一于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中。民主是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法制是实现民主的政治保障。自己要不断增强民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法规,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四要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继续发扬,更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作为即将走入社会接受考验的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越来越成为检验一个大学生素质的试金石,成为立足社会的关键点。

五要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不应该是一个只有理论填充而成的抽象名词。每一个党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只有立足本职工作才能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自己应该自觉地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将知识的学习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相联系。

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做到换位思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学,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生活在西外这个和谐的大集体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应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广泛的师生基础,在与人的交往中讲求诚信,遵守国家和学校的各项制度等等,脚踏实地地做好这些,真正践行一名党员的义务。

三、端正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只有端正入党了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不同的人入党动机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看到周围同学都在积极争取入党,于是自己随大流也决心入党;有的只是感性地觉得入党光荣就决心入党;还有的只是为了捞个党员资格,为自己以后的求职就业增加砝码等等。显然这些不纯的入党动机都会腐蚀党的纯洁性,降低党的先进性,减弱党的执政力。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少数党员干部曾经为我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地位权利的不断提升,思想动机产生了扭曲变形,最终做出了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沦丧为党的败类、国家的蛀虫、人民的敌人。因此,端正入党动机是我们每个入党积极分子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应时时牢记在心,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献身党的事业的大学生,一名献身祖国建设的大学生,必须端正入党动机,坚定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时刻牢记着入党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约束,意味着对自己和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加强理论学习,并在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保持党的先锋模范的作用,主动接受他人的批评并开展自我批评从而不断纠正缺点,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入党学习心得_入党培训体会二很感谢党组织给我这次的学习机会,能够参加学院的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很荣幸,也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进一步的提高了对党指导思想的认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其中《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完全形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19世纪5,6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有所发展壮大。

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的旧民族主义革命,最早的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一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外反动派势力的联合绞杀下昙花一现失败了。1920xx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成为辛亥革命的统一领导,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但是由于缺乏先进革命思想领导,不敢提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等原因均以失败告终。1920xx年前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形成了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1920xx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起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城市中心论指导下的一系列的起义均失败,在危机关头,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迅速发展壮大。而后,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转移,开始了长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自1920xx年建党至今,已近走过了90多年光荣的斗争道路。这9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党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放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

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端正了入党动机,进一步的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我将党员所要具备的条件与自身的实际作比较,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很感谢老师这次对我的教导。

入党学习心得 入党学习心得_入党培训体会三很荣幸我参加了XXXX年生物工程学院第49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参加这期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都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更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也使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理解;通过培训班的学习,还使我懂得了如何端正入党动机,如何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履行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呢?我觉得应该包括一下几点: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xx同志也再三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可见,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阶层中的较高层次,大学生党员更要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勤奋刻苦,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同时,还要和大家共同进步,经常交流经验,乐于帮助有困难同学。另外,还要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只有一个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青年,其社会适应能力才会比较强,才能较好地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总之,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刻苦学习、钻研,并有所创新。

第二,要加强党性修养,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要阅读马列原著,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理论,培养自己的党员修养。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不时地发生变化,但是真理是不变的,大学生党员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平时注意党性修养的培养,才能抵挡住不良诱惑的影响,适应复杂的社会。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党员,最基本的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生党员最根本和最实际的义务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其丰富的内容,想要真正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周围的同学也是人民中的一部分,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为人民服务就指的是为同学们服务。这就要从点滴做起,从不显眼做起。例如,发现同学学习、生活上有困难时,应热情给予帮助;同学思想上有疙瘩,应主动给予开导;遇到个人与同学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先人后己。

因为同学们对党的最直观的认识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党员特别是他们身边的学生党员来认识的。一个党员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着党的性质和战斗力,我们作为学生党员要十分重视发挥自己身为党员的作用,以此来影响周围的同学。大学生党员应作为党的代言人,大学生的带头人。

从自身抓起,从小事做起,对学习刻苦努力,对工作有创新精神,注重思想上的学习,全心全意地为同学和他人服务,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试想如果连周围的同学都团结不好,何以团结千百万人民群众?一个班的同学都带动不起来,何以解放全人类?或许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的的确确是我们目前有些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现在有的学生党员只能独善其身,而不会做群众工作和不善于做群众工作,认为只要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别人怎样不用去管,或根本不想管,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党员要求的。作为一个学生党员,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同时,要用先进性来带动并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要在自己不断进取的同时,坚持与同学共勉,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第三,大学生党员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xx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纪国法,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7

入党转正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党组织:

我是广东大学的生物工程学院的李XX,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培训,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学习和生活中向党员看网齐。对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在2016年12月来临之际,我忠诚的将本人近期的思想汇报如下: 自参加了党校之后,我听取老师的教诲,积极要求从思想上入党。我觉得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在政治上清醒是理论上台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我认为我党出现的一些在政治上腐败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缺乏一种东西,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唯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大,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在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唯有这样才能做不对人民有害的事,才能立足于祖国大好形式下,抵住种种诱惑,处变不惊。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学习科学理论就必须学以致用,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完善我们的主观思想,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不违背良心、法律、道德就不要推辞。一个共产党员应该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一保入党积极分子来说,没有什么比遵循党的意志更为神圣了,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本领作为要事,提高党的先进性认识,从而增强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不断学习是为了更多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中不至于被淘汰,能够在学习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以实际行动来我对入党的迫切要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来对待生活和学习,认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时间,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多向党员同志学习,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了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不做对活动无意义的事情。在生活中,为保证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要求锻练身体、心理,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维护班级荣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生活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动力,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加倍认真努力学习,积极向党员同志学习,缩小与党员同志之间的距离,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入党转正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我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感触颇多。通过对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观摩,我切切实实感觉到了一个优秀的***员的精神可贵之处。

久在省财政厅工作的沈浩,听说要选派干部下乡,小岗两个字跳入了他的视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可是作为一名***员的沈浩,怀抱实现自身价值的夙愿,一意孤行,单枪匹马地来到了小岗村。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员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中年危机是发展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名词,在这个分水岭,很多人选择了随遇而安,追求安逸地过完下半生,不求任何作为。但是党员沈浩同志却决心要在三十岁的尾巴上干出一番大事业。小岗就是他的舞台,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天地。

xx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xx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

第一次来小岗的时候,沈浩一行两辆车都陷在了小岗泥泞的小路里。这让沈浩决心就从修路开始为小岗干第一件事。小岗的情况很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修路工程的进行。为了夺回人民共同财产,沈浩运用了法律手段,严厉打击歪风邪气,即使受到了打击报复,沈浩还是一心为群众夺回自己的利益。当吊车重新行驶在小岗村里的时候,我心潮澎湃,恨不得为沈浩叫好。只有真正的***员才能真正做到执法公正,做事公平公开,不惧强权。再看现在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的现象,以及各种歪风邪气,真心替沈书记喝一声彩!

影片的最后,字幕出现,x年x月16日沈浩同志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小岗村村委会。我的心头一阵苦涩,在这个年代里这样一位彻彻底底真真正正的***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充满意义的一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副主席说过:在沈浩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当代***人几个字敲击在我的心头,是的,像沈浩这样全身心投身农村基层建设的***员配得上这几个字。

通过本片的观摩,我彻底地受到一次党性教育。党是人民的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干部。沈浩同志用自己的真实事迹证明着这句话的意义。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位最朴实最善良最真诚的***员干部形象。他让我对党员精神有了一次彻彻底底的认识。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要学习沈浩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入党转正思想汇报范文(三)

敬爱的党组织:

一年来,在党组织的怀抱中,在支部和周围同志的帮助下,经过反复学习和实践,自己各方面都有新的提高进步,感受和体会也很深。

首先,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确定。《党章》总纲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的社会制度。党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和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繁荣、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世人所钦佩。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愈益重要的影响。我从小就崇敬中国共产党,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正是沐浴着党的阳光而健康成长,是党的呵护,为我们成熟与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共产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高大的、坚强的,是神圣不可侵犯和不可动摇的。《党章》说到的先锋队、忠实代表以及领导核心,这绝对不是夸张的赞美,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的客观定位,也是人民大众经过历史的检验所做出的确认。

因此,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每一个追求进步青年的渴求,是对自己心目中所崇拜党的形象的靠近。

其次,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应是一种责任的升华。在这一年里,我对这一点更有切身的体验。《党章》第一条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奋斗终身。还说: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全部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可见,入党,首先就意味着你肩负使命的重要;入党,就预示着你必须为完成使命而奋斗。现代青年应追求什么?我想,这就是追求:追求一种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追求一种鲁迅先生倡导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有了这种责任感,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便可自如应对任何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便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党章》第三条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再清楚不过地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秉性、品德与修养。这样的共产党人,这样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正是我所仰慕的;我追求进步,要求入党,就是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对社会、对国家、对企业、对人民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履行责任的人。

再次,我更感受到一种关怀和由此产生的一种鞭策力量。预备期一年里,当我的工作和学习取得进步,组织上及时肯定;当发现不足和缺点,组织上及时指正;当我每交上一份思想汇报,反映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及思想感受,支部的同志,老党员同志总是及时地帮助。还有我周围的同志,包括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当我与他们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时,他们也给予我鞭策和鼓励。是组织和大家的共同关心和扶助,使我一年中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由幼稚逐渐成熟起来。一年里,我按期交纳党费,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集中精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人员紧张,凡工作需要,我能随时补缺,加班加点没有怨言。此外,通过参加创新创效大讨论、强化管理大讨论,包括对《党章》的进一步学习,自己的政治修养、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时间过得真快,在组织的关怀和党员的熏陶下,我在思想上不断去提高,并在工作中也不断努力实践,现向组织汇报一下我在这个季度的基本情况。在思想上,我主要学习了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让我更清醒的意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正确处理先进群众与先进党员、职业标准与党员标准的关系。作为党员,一方面在党内是党的一个成员,同时是一名群众、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党员有党员的标准,群众和社会主义劳动者也有自己的标准,应该服从哪一个标准?这是全部党员都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处理得不好就会使自己混同甚至落后于一般群众,降格以求的根源就在这里。对于党员来说,任何何时候都要牢记党员标准,努力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效果。首先必须要做一名先进群众。群众未必落后于我们,我们一些党员也未必先进于群众。有时候,群众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而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像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勇救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李学生,尽管是一位普通通的群众,但他的思想境界又是何等地高尚,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吗?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始终注重党性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决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落伍于先进的群众甚至一般的群众,最起码要先做一名先进群众。

此致

敬礼!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8

论文关键词:卡斯特罗,《漂泊者》,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

 

一、理论依据

“身份”,是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拉康,福柯,德里达等理论大师都在自己的研究中谈到了“我是谁”的问题,并对“身份”进行了孜孜不倦地研讨。一般说来,身份泛指一个人的种族、血统、家世、政治经济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具有社会属性。关于身份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先天决定的和后天成就的差别。不管你是否承认,古往今来这些因素和差别不同的身份往往决定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因此引来不同学派、学者对文学作品乃至现实生活中对身份问题的不同见解。

在后殖民理论家看来,“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文化身份都是后天建构起来的,不存在天生的优劣贵贱之分。后殖民主义身份观……消解了以欧美中心论为基础的等级性的种族观念和民族观念,为‘少数族’争取应与的公民权奠定了理论基础。”[1] 1978年,赛义德发表《东方学》后殖民主义,这部巨作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为东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认识他者和自我、建构自我的主体和文化身份提供了新的理论“透镜”[2]。

霍米?巴巴认为,在后殖民和后现代语境中,真正的学者必须永远质疑的是: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阶级民族立场[3] 很显然,霍米?巴巴将文化身份定位于殖民国主流文化以外的非主流的文化。霍米巴巴曾说过:“我一直对自己的边缘而又处于疆界的身份感触良多。不过我比较关心的是从这种身份得出的文化意义。”[4] 他认为,非主流文化显然是处于弱势的,被压迫的地位,但是它完全可以对占主导地位的殖民国主流文化进行“改写”,这种改写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自己的边缘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

在这些理论的前驱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亚裔或是华裔作家开始关注、讨论、创作、建构有关自身或是祖先的文化身份问题。这些作品的共性在于它们多以华(亚)裔个体或族群的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华(亚)裔自身文化与异族文化(即殖民地文化)的碰撞为故事背景,以华(亚)裔的生存模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情感变迁、追求根源等作为探索方向,表现了华(亚)裔对自身文化身份定位由疑问-困惑-追求-解脱的过程,这也突显出文化身份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此类作品层出不穷的事实。

二、文献综述

“近20多年间,文学作品在表现华裔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并存下的精神模式、价值观念、情感、追求本真生存的困惑和历程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华裔的文化身份问题,”[5]很多文学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身份问题作了诸多研究和探讨。

美籍华人心理学家Stanley 和Derald Sue 认为“华裔的身份构成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种族主义……影响……互相制约,冲突不断,最终形成较普遍的认同观,即‘传统的中国人’和‘边缘人’。[6] 在笔者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应该是那些第一代中国移民,他们处于不同时间来到不同国家,但是去国怀乡,无论心里的信念还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后殖民主义,仍旧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为指导,自身并未能真正接受他国的价值观念。而‘边缘人’就好像夹心人,身处于自己上一代的“传统中华文化”的耳濡目染,但同时受着周围异国文化和环境的熏陶,长相是中国的、语言是异国的、口味是异国的、国籍是异国的。虽然身在异国环境的包围下,但是没有真正融入主流社会。他们内心可能充满挣扎,充斥着“我是谁”的关于自身身份认同的疑惑不解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对于亚裔族群来说,探问自身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就是围绕这类主题进行创作。[7]

而澳大利亚籍华裔作家布莱恩?卡斯特罗就是众多此类文学创作者中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漂泊者》中的华裔澳大利亚主人公“遇到了认同危机”,“以一种后现代的、超越国家的世界主义声音在说话……并对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8](甘)以往澳大利亚小说在对中国人的表现上,具有强烈的东方主义倾向。欧阳昱在其著作的《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一书中,将这种倾向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主要表现是消极的东方主义,即丑化、污蔑、贬低中国人。积极的东方主义是赞扬中国人,但这类作品很少。而卡斯特罗的作品就是对此类传统的颠覆。澳大利亚评论家David Tacey说过,卡斯特罗讲述的是现代派的故事,提出的却是后现代的问题——文化身份的思考……不仅如此,卡斯特罗还在其他作品中表现了作为一个无根无基、到处漂泊的人对自身文化身份、对作家的创作使命与作家个性的关注。[9]

三、《漂泊者》所体现的身份问题

在第一部长篇小说《漂泊者》(Birds of Passage)发表后,澳大利亚籍华裔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及其作品立刻引起澳大利亚文坛的轰动,并获得1982年《澳大利亚人报》福格尔文学大奖。至今,卡斯特罗已经创作了9部小说。《漂泊者》、《追踪中国》(After China,1992)、《双狼》(Double-Wolf,1991)、《随波逐流》(Drift,1994)、《波默罗伊》(Pomroy)、《斯苔珀》(Stepper,1997)、《上海舞》(Shanghai Dancing,2003)和《花园书》(The Garden Book, 2005),及一部论文集《寻找艾斯特莉塔》(Lookingfor Estrellita后殖民主义,1999)。这些小说有5部曾获澳大利亚的各种奖项,其中《漂泊者》影响最大,作品表现了早期华裔移民在澳大利亚的生存经历以及主人公的文化认同困惑。另外《双狼》获1991年《时代》报小说奖,《追踪中国》获1993年度万斯?帕尔默小说奖,《斯苔珀》获1997年班若小说奖,《上海舞》获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斯州总理奖。这些作品的内容往往都是以讲述华裔移民在澳大利亚的生活来反映中国移民在澳的辛酸历史。

挑战传统的文化身份,是卡斯特罗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第一部小说《漂泊者》就清晰而深切地反映了这一特点。作者塑造了一个主人公,西蒙斯?欧阳。他执着于对自己身份的追求和探究。首先,他有一个在别人看来很怪的名字,周围的人总是在不断询问关于他名字的问题,这既让他感到困惑,又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边缘处境”。

“我叫西蒙斯?欧阳。我想找份工作。”

“嗯,好,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西蒙斯?欧阳。”

“一个中国人取这么有意思的名字。”

“我是澳大利亚人。”

“真是这么回事,嗯,你有中国血统。我能看得出来。你爸爸是中国人?你妈妈?”

“我不知道,我是澳大利亚人。”(Castro:24)[10]

这样的事情总是发生:

“你叫……?”

“西蒙斯?欧阳。”

“你叫这么个名字真够怪的,你说呢?”(Castro:60)[11]

从以上直白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都对这个名字感到好奇,总是在刻意询问,原因在于主人公长着一副中国人的相貌,却拥有一个外国名字。没有人会对这种询问无动于衷,因为它意味着对人身份的关注和质疑。让主人公疑惑的不只是名字的问题,还有其他问题。他想知道自己的家乡是哪,这一直让他痛苦不堪。作为孤儿,从小没人教他中国话,然而当他坐在课堂上要学中文的时候,却受到周围外国同学的嘲笑和质疑后殖民主义,中国人还要学中国话? 等他到了唐人街,那里都是中国人,此时让他疑惑和感到孤独的是他们讲的是中国话,他却听不懂了。他爱吃西餐,可是养父母认为中国人天生爱吃米饭,所以给他米饭吃,以至于他一看见饭就恶心,被大夫怀疑得了神经性厌食。所有这些都让西蒙斯·欧阳困惑、孤独、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答案,自己究竟是什么身份?

不仅如此,这种对身份的着迷还表现在西蒙斯?欧阳对他护照的着迷上。“我一直都随身带着它(护照),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了;我可不能让自己的身份从自己的手里丢了。”(Castro,58)[12]护照是证明一个人身份最好的凭证,它充分说明一个人是谁,从哪来。但是普通人对护照远没有西蒙斯?欧阳这么在意和着迷,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有紧紧握着他的护照,他才能感到自己是有身份的人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通读小说可以看出,西蒙斯?欧阳的身份认同危机,一方面来源于他的孤儿身份,但更主要来源于他自身作为华裔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尴尬处境。因为周围人对他都是怀有一种民族主义的观念,或是在赛义德看来的东方主义观念。但是小说最后的结果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主人公最终摆脱了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具有后现代的意义。

我们来对比一下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结局的安排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份经历,可以看出,作者很有可能是将西蒙斯?欧阳作为自己的一种原型和理想形式体现在作品中。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作者布莱恩?卡斯特罗的人生经历:1950年,卡斯特罗出生于香港和澳门之间的一艘船上。他身上有三国血统:来自父亲的葡萄牙血统,来自母亲的中国和英国血统。少年时期的卡斯特罗就被父亲送往澳大利亚的寄宿学校,并在悉尼完成了学业。后来后殖民主义,他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目前在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大学担任教授。通常情况下,对拥有多种血统、四处漂泊的人来说,如何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确有点困难。而卡斯特罗恰巧具备了上述这些特点和经历。

由此可见,讨论身份问题或许已不自觉地成为卡斯特罗创作的中心线。卡斯特罗认为自己被“民族、民族主义、身份、地域……文化创作、流派……传统、后殖民主义、国际主义、移民、多元文化主义……种族……”等等词汇压得透不过气来。(Castro 1999:86)[13]由此可见,卡斯特罗和西蒙斯?欧阳的确拥有极高的相似度,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或多或少都会关注身份问题,而其作品本身的创作意图也是讨论身份认同。

不过,卡斯特罗的先进性就在于此。一方面他不希望被别人贴上国籍和种族的标签;另一方面,他又基于自己的经历背景具备了一种别人无法比拟的多元身份从而又发展了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视角。正是因为站在这种高度上,他才得以用一种超脱了狭隘的身份观来阐释《漂泊者》的身份认同。他以后殖民主义的身份观结束了《漂泊者》,同时也以后殖民主义的身份观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今天澳大利亚对其他族裔“身份”的关注和禁锢已经释然了很多,这固然和时代的进步是相符的。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漂泊者》及诸多此类主题的作品带来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琳,生安锋.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身份观[J]. 国外理论动态,2004,12.

[2]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J]. 世界文学评论,2008,1.

[3]霍米?巴巴.后殖民与后现代[EB/OL].

http://greatcourse.cnu.edu.cn/wxll/wlkc/kcxx/07/hmbb.htm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9

一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坚定理想和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吴大观同志始终

保持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无论在什么时候,始终对党忠贞不渝。我们要向吴大观同志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贡献自己青春、智慧和力量。理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进取,认真工作。

二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刻苦钻研、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吴大观同志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求真务实。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科研机构和试验基地。离开一线岗位后,他仍坚持勤奋工作,不断学习,不忘对航空工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吴大观同志的精神为动力,立足本职岗位,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锐意进取,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篇10

人民法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法官,要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守好公平正义这道防线,不要让腐败腐蚀我们的肌体。原湖南高院院长、原沈阳中院院长贾永祥、原北京市西城区法院院长郭生贵,这些人曾经都是人民法官,有的还是大法官,手握重权,但他们没有思考手中的权利是谁赋予,忘记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失去了理想及信念,与他们曾经追求的理想及信念背道而驰,最终成为了国家的罪人,他们的犯罪案例给我们广大的各级法官、各层次的法院工作人员带来了震撼性的警醒及触及心灵的深思。

作为一名法官要有理想和信念,在审理案件中,要坚守理想和信念,我们要时刻牢记法官掌握的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要时刻牢记审判的本质意义、审判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公正、是正义、是平等。要清楚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什么?就是通过符合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审判方式,公正廉洁的审判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感到受尊重,明白胜在那里,败在何处,心服口服案结事了;切实做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发展进步。

作为一名法官要有理想和信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坚守的理想和信念。

一、“不义之财不取”,提高防腐拒变能力。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格言,要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强化机体,提高修养,牢记入党时的誓言,明确一个共产党人应当具有何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个共产党人要具有何种理想和信仰。要处污泥而不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时刻警惕诱惑,在侵蚀面前不变质,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二、“不法之物不拿”。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不法之物非但不能带来享受,带来的快乐只是短暂,接下来只会是让你内心永久的不得安宁,最终只会断送和毁灭自我。欲望是永无止尽的,做人一定要节制,要克制自己的追求,不能让欲望泛滥,不能让权力膨胀。收受贿赂、索取贿赂无异于是在自己身上绑上了定时炸弹,这个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让你永无安宁。

三、“不净之地不去”。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谨小慎微,把握有“度”,增强对事物的鉴别力和洞察力,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觜,不该去的地方绝对不去,远离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不为钱色所动,要时刻告诫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共产党员是有理想和信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