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订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2:35:58

农业订单

农业订单范文篇1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服务“三农”,红盾护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

农业属于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农民又是一个弱势群体。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订单农业”是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经济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签订订单,然后组织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农户通过订单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产品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获得较好的收益;农户按照订单的约定生产农产品,使生产结构更适合市场需求,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践证明,发展订单农业是落实和保障农民利益,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加强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在新形势下的合理延伸和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区工商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加强订单农业监管作为服务“三农”,红盾护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年自治区工商局制定了《优化我区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指导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业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履行种养合同,引导发展“农业订单”合同。因此,各级工商局进一步加大了服务“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力度,推进农业订单合同工作的深入开展。

、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督管理

为了积极有效地推动“订单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区各级工商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订单农业监管,取得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开展订单农业的宣传活动,增强订单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一是在一些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流通集散地举行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向农产品经纪人讲解农产品买卖合同的有关条款,告知其在签约时应注意的事项,教育引导他们诚实守约经营;二是通过1231**维权下乡活动,向农民发放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国家发展“订单农业”的有关政策、措施,使农民充分认识发展“订单农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自身增收的重要作用。

制定、推行合同示范文本,规范签约行为。广西是我国的产糖大省,蔗糖产量占全国产量的**0%以上。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区糖蔗订单农业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工商局联合经贸、农业、物价等部门,从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糖业入手,制定和推行了《糖料蔗收购合同》文本,把制糖企业对蔗农的各项优惠支持、服务承诺全部纳入其中,明确制糖企业与蔗农的权利、义务,并组织制糖企业与广大蔗农签订糖料蔗收购合同。通过推行《糖料蔗收购合同》文本,推动了“企业+农户”经营模式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糖料蔗购销双方的交易行为,减少了纠纷,维护了我区糖蔗产销秩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拓宽“守合同重信用”活动范围,认定公示一批涉农“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近年来,我区各级工商局把指导企业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拓展到涉农企业。通过深入涉农企业,帮助、指导其抓好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的“三落实”工作,引导其争创“广西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并在全区认定公示了一批涉农企业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近年来我区先后有40多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20多家制糖企业以及多家农业种养龙头企业被国家工商总局、自治区工商局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其中,获称号的制糖企业占全区所有制糖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强。这些涉农“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率先垂范作用,带动了更多的企业与农户自觉履行订单农业合同义务,共同营造诚信守约的经营环境,维护了良好的农产品收购秩序,促进了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户也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加强对涉农合同的监督力度,打击合同欺诈,维护农产品流通秩序。近年来,我区各级工商局在开展服务“三农”红盾护农行动中,一方面,结合“合同帮扶”活动检查、涉农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督促涉农企业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收购农产品,努力制止以各种理由拒绝收购或压级压价、打白条收购的情况发生,同时,指导督促农户保质保量完成合同种植养殖、出售任务,不要因小利而随意毁约。另方面,通过加强市场巡查和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购销活动中的合同欺诈行为。如防城港、贺州市工局商在执法检查中积极受理,当地农民对某公司农业种植、养殖收购合同纠纷投诉,但在调查处理中,发现该公司的行为涉嫌诈骗,及时移送公安部门依法查处;桂林市工商局针对合同欺诈案件多发的重点、热点领域采取横向联合、合力执法的方式,联合公安等部门,重点打击订单农业中的合同欺诈行为,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农产品流通秩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加强订单农业监管的设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推动“订单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我区各级工商局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由于合同当事人双方的诚信意识淡薄,尤其是农民承担风险的意识差,往往是“卖涨不卖跌”,一旦市场价格与订单合同价格差距较大时,随意毁约现象较多。如来宾市的部分蔗农200**-200**年蔗糖榨季糖料蔗收购价上涨,不愿按合同交付糖蔗给糖厂而引发纠纷。二是当事人在订立种子、化肥等涉农合同时,因没有统一、规范的文本可循,合同约定不明确,致使合同履行中纠纷较多。三是机构改革后,我区市、县工商局市场、合同机构合并,人员减少,以致一些地方订单农业合同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四是近年来基层的市场合同监管人员调整较大,对合同监管业务了解不多,加上部分合同监管人员因合同欺诈案件定性难,存在畏难情绪,使得订单农业合同欺诈案件的查处仍是我区合同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

下一步工作设想。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加强订单农业监管,进一步推进我区订单农业的发展,下一步我们仍将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三农”、“红盾护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是努力培育订单农业合同当事人的诚实守信理念。积极引导其参加“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活动,增强其诚信意识。对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同时,深入农村对广大农户进行法律法规宣传,使守法意识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户诚信守约。

三是与相关部门通力协作,规范订单合同。200**年将会同农业、经委、物价等相关部门对已推行的糖料蔗合同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并根据订单农业项目、品种的特点,完善订单农业合同的内容、确定生产的品种、质量、价格结算及当事人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结合广西的实际,在组织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种子、农药、化肥等合同文本,努力推进订单农业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农业订单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已逐步形成了公司(客商)+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纪人(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订单销售模式,引导订单农业向深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发展。截止到今年8月,参与“订单农业”的企业已达607家,签约农户数55892户,签约金额8.33亿元。

一是根据国家总局“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市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订单农业、规范农业经纪订单合同文本、加强涉农合同行政调解、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召开了全市工商系统推进订单农业现场会,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开展订单农业和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涉农合同的行政监管和服务指导工作。

二是综合运用工商职能,营造订单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进行广泛的宣传、组织合同法培训、提供合同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订单意识。其次,加强对涉农合同的监管,农业订单作为《浙江省合同行为管理监督规定》的监管内容,依法对农业订单合同实施备案审查,杜绝不公平、不平等条款和合同违法行为的出现。通过对订单合同从签订、履行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极大地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减少了合同纠纷的发生,防止了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行政指导,促进农业订单的规范运作。在认真听取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品种特点,分类制定示范文本,受到企业和农户的普遍欢迎。

三是搭建诚信平台,不断营造订单农业的守信氛围。在涉农企业中大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对近年来签订农业订单较多、履约率较高,农民反映较好,且在相关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涉农企业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诚信和带头作用,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市已认定涉农“守合同,重信用”单位46家。

四是创新机制,增强订单农业的生命力、吸引力。目前我们结合各地的农业订单情况,因地制宜,在全市鼓励推行了五种订单形式:即设定保证价模式、设定保护价模式、二次分配模式、利害共担模式、建立保险机制模式。这种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有效的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调动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签订农业订单的积极性。

二、推进订单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订单农业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产销衔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一)企业与农民诚信度较低。在市场价低于订单价时,某些企业不惜牺牲农民利益毁约,以减少损失;或者有的农民在订单区外低价收购,再运到企业投售,致使企业负担加重。而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时,不少农民将农产品投售给市场收购者,致使订单企业收不到货。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行为的存在,是阻碍企业和农民开展订单农业的最大心理障碍。

(二)订单农业无法对质量进行保证。如我市镇海区的宁波海龙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计划生产芦笋罐头,购入种子,请来专家,并投资30万培育种植基地,并为当地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订单价格有保障,当地农民就将品质好的芦笋运到市场高价销售,而将品质较差的芦笋投售到该企业。该企业第二年遂决定终止基地的种子培育,并不再与当地农民签订订单。

(三)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农产品不适合订单农业。在诸类农产品中,水果的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出产期短,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果农因无法承受未完成订单引起的赔偿金,不愿接受企业的订单。

(四)市场变化大的农产品无法开展订单农业。我市有禽蛋公司专门针对鸡鸭养殖专业户签订过禽蛋类订单,但由于禽蛋类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导致订单越来越少。目前,企业基本上没有和养殖户签订订单了,只是在收购前按照最近市场价电话联系养殖户。

(五)订单较大的签订企业负担较重。由于订单农业明确市场保护价:市场价高于收购价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收购价按收购价收购。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宁波雨云蔬菜厂,一直以来和种植户订单收购,光签订的榨菜订单就涉及20000余亩。2001年,当年榨菜的订单价格是0.18元/公斤,而市场价只为0.10元/公斤,宁波雨云蔬菜厂该年度因收购榨菜就将近亏损上千万元,并造成该厂的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负担极重。

三、深入开展订单农业的对策措施

为更好地推进农业订单工作,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搞好《合同法》的宣传培训。要把规范“订单农业”作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作为新时期基层工商部门履行合同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来抓。要结合“五五”普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法下乡,深入农户、经纪人、涉农企业,进一步宣传《合同法》,帮助他们熟悉市场交易规则,指导涉农企业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落实合同管理人员,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提高农户的合同意识和涉农企业的自律能力。同时会同相关部门以召开“订单农业培训”的方式,向农民积极灌输“订单农业”的好处以及农民的诚信度在“订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的订单意识和信用意识。

二是将“守信用重合同”的创建活动引入“订单农业”中,提高企业的信用示范作用。引导农业企业争创“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引导农户争创“诚信农户”。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维护订单合同法律上的严肃性。同时要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合同双方就必须有高度的市场风险意识,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丰年欠年和农产品的价涨价跌,履行合同时要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相互沟通,信守合同,努力建立双方都可依赖的信用关系。

三是规范订单合同,逐步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要结合本地和不同农产品的特点,根据企业与农民的实际要求,设定可操作性强的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保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条款,制定相应的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并加以大力推广。对特殊的农产品采取特殊的条款内容。如对水果等受气候、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农副产品取消量的规定,采用较有弹性的措辞;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农副产品可采取以当日某市场的价格作为订单标价等。

农业订单范文篇3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订单农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受传统的手工生产、分散生产、市场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制约,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转变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而农产品流通问题就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从**省的实践来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将国内外的优势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农民走商品化、市场化、标准化、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开展“合同帮扶”工程、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正是工商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省工商部门帮扶“订单农业”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初见成效。据统计,**省“订单农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4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强;订单农户发展到142.2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8%,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2.7万多家,每年签订各类农业订单180多万份,涉及经营额达2000多亿元,履约率达到86%。目前,**省“订单农业”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涉及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交易范围不断扩大,“订单农业”交易额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加强监管,重点帮扶,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开展帮扶“订单农业”工作中,**省工商部门充分发挥合同、信用监管职能,依法规范“农业订单”,积极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对涉农订单的咨询服务和签约指导。**省工商部门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建议成立了有涉农企业代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各类“订单农业”互助组织,通过在生产、种植、养殖季节前介入,加强与涉农企业的信息联系和沟通,开展合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规范企业和农民的签约行为。

二是规范涉农合同示范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省工商部门在规范涉农合同文本时,落实国家“最低保护价”政策,并制订各类防范性条款,如保底产量和市场浮动价等,明确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权利、义务,有效制止了损害农民利益的“霸王合同”,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是开展涉农合同纠纷行政调解工作。**各级工商部门把调解农产品合同纠纷作为发展“订单农业”的重要保障,在“订单农业”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立了合同调解委员会,在种养基地配备了专(兼)职合同调解员,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简便、快捷、成本低、利于执行的优势,及时调解和化解了大量涉农合同纠纷。如2005年,**省菏泽市遭遇洪灾,1832个订单农户的芦笋被水浸泡,无法履约的情况下,菏泽市工商部门积极在公司和订单农户中开展调解工作,并最终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取得了政府、农户、企业三方满意的效果。两年来,**省工商系统共调解农产品合同纠纷2000多起,涉及金额5500多万元。

四是广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涉农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是“订单农业”的两大市场主体,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和合同意识,是确保“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订单农业”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中往往都有一定的失信违约行为,主要表现为涉农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制定不平等合同条款,收购农产品时压级压价,不能及时支付收购款、打白条等;而农户在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往往为小利而违约。为此,**省工商局将“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引入“订单农业”,开展争创“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和“守合同重信用”农户认定活动,既提高了当事人的诚信意识,也使加强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2000年底,莱州市裕兴贸易公司与农户签订了2000吨的洋葱种植合同,约定价格为0.27元/斤,最低保护价为0.20元/斤。2001年,收购洋葱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洋葱的市场价格下跌至0.13元/斤,公司从保护农民积极性的角度出发,仍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维护了农民的利益。随后,2004年,在公司资金出现周转困难时,100多家农户提出把产品先交给公司,待资金到帐后再付款。公司依靠良好的市场信誉,出口量大增,每年使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

五是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省工商系统进一步加强对“订单农业”的合同监管力度,依法查处了一批不法涉农企业以回收产品为借口,高价推销劣质种苗、劣质农资等违法行为,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订单农业”的顺利发展。

三、整合工商职能,全方位促进“订单农业”发展

在实施帮扶“订单农业”工作中,**省工商系统坚持以合同帮扶为重点,全面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能,全方位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为“订单农业”提供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开展“红盾护农行动”,规范农资市场,从源头上杜绝广大农民收劣质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侵害。仅2005年,**省就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3178件,案值1997万元,罚没款1159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200万元。同时,建立健全了“两帐两票、一卡一书一留样”制度,推行了农资经营者信用管理制度,试行了农资上市准入制度,确保“订单农业”的顺利发展。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订单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衔接。农村经纪人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工商系统立足实际,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扶持、媒体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

三是运用商标战略,大力发展品牌“订单农业”。**省工商部门通过宣传教育,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观念,积极帮助涉农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工作,扩大了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订单农业”的品牌形象。近年来,**省工商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大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将订单合同引入其中,通过规范服务,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如将龙大、鲁花等名牌农产品纳入帮扶重点,促进其生产和销售;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走“订单农业”之路。

四是积极推动农贸市场培育建设,促进“订单农业”流通现代化。**省工商系统十分重视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贸市场,积极促进农资市场升级改造,充分发挥农贸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产品信息交流与传播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场开办单位引进新的市场交易方式,探索网上电子商务交易、超市连锁交易、拍卖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使农产品快速实现与市场对接,顺利销售。

四、对“订单农业”积极作用的思考

(一)“订单农业”促进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的解决和农民增收。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订单”,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优质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及信息、技术指导服务,农民不用担心生产品种、生产数量及市场行情波动,农业生产变得简单。同时,龙头企业确保按照“订单”收购农产品,并且有“最低保护价”,农产品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农户收入稳中有升。

农业订单范文篇4

一、目前一些市区党委和政府对“订单农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调查的情况看,市县一级、乡镇基本上没有专门制发关于发展“订单农业”这方面的文件,有的市区领导在工商局工作情况简报上批示,有的乡镇政府转发了工商局开展合同帮扶“订单农业”的做法,但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农业部门的名义专门下达此类文件还没有。

二、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少乡镇领导心有余悸,不愿就推广“订单农业”做更多工作。由于前些年有的乡镇领导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预村和农民的种养殖,结果丰收之后卖不出去,使农民遭受很大损失,到头来第二年转产,群众意见很大,有些乡镇领导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埋怨群众觉悟低,意识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导致“订单农业”推广普及不够,规模和数量有差距。以我市某市为例,全市开展“订单农业”的乡镇1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8.5%。2005-2006年签订订单31539份,金额25928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0%。

三、一些农村对“订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不够,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偏僻山区信息不灵,农民仍然靠赶集或经纪人下乡联系收购来销售产品,因此价格较低,有的压级压价,甚至有的农民上当受骗,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什么赚钱知之不多,生产比较盲目,导致收入上不去。

四、目前“订单农业”推广主要还是靠当地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当地人开办的加工企业,组织安排货源。一些经纪人、经纪公司为外地企业组织货源,乡镇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参与组织不多。近两年,工商局主动参与,积极宣传,指导规范合同内容,调解纠纷有成效,但是由于工商职能多,特别是工商所主要任务是执法、收费,人员较少,工作的普及和推广还不够。

五、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较大。因此造成企业订单中基本是格式形式,对农民要求较高,规定责任多、权利少,有明显的不公平问题。多数订单违约条款的规定不明确,还有一些企业和农户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给自己留后路。

六、利益机制没形成。从青岛地区的情况看,四分之三以上的龙头企业在实行订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保护收购和实行“二次返利”的只有少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因此显得订单比较松散。另外,大多数订单都是短期的,一年一订,一季一订,一茬一订,质量、品质、价格的要求变动较大,使农户在生产上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农业结构的多变和反复,不利于农业产业区域化格局的形成。

农业订单范文篇5

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式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签订的合同安排生产,实行以销定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20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订单农业在美国和欧州出现并迅速发展,到世纪末,订单农业已在发达国家全面展开,成为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首先引进订单农业发展地方经济,六安市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订单农业,率先的是霍邱县庆发湖、华安达两个柳编集团和寿县板桥的席草生产及加工。进入新世纪,订单农业发展很快,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农业生产新形式、农民增收新方式、涉农企业发展新路子。20**年9月中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订单农业课题组到各县区调研,走访20余户企业,实地查看订单农业合同、田地、产品,召开各种座谈会8次,查阅大量资料数据,对我市的订单农业发展作一个基本小结,对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基本情况

六安市地处**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辖五县两区,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20**年农业总产值149.3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9.01%,六安市订单农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快,效果明显,前景看好。

(一)、面积扩展,品种增加

20**年,全市共签订农业合同60778份,合同总额达93348万元。订单农业的品种也由少数经济作物,杂交稻制种扩展到水稻、蔬菜、茶叶、竹制品、席草、杞柳等特产、畜产、水产等大宗农副产品,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

(二)、向优质特色方向发展

订单农业保证质量优先,品牌优势逐步显露。舒城、霍邱、寿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商品粮的质量越来越好。舒城县友勇米业有限公司与杭埠镇农户签订粮食订单1000份,“友勇”牌优质大米远销云南、贵州、上海、深圳,20**年“友勇”牌“香粳米”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粮油”。舒城县青云精米加工有限公司,在千人桥百神庙等镇建立近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与500余户农户签订生产合同,订单金额近1000万元,“青云”牌系列优质精米运销上海、江苏、贵州等地,“青云”牌精米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放心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寿县寿西湖农场改制后,与农场职工全部依靠订单模式进行预约生产,年产优质小麦种子3500万公斤,成为黄淮地区最大的小麦育种基地之一,在我省属第一位。

订单农业突出了地域资源特色,促进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金寨县燕子河山区,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农民种植水稻产量低收入少。金寨县鑫山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看准了高寒山区的特定环境,经营反季节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产品远销上海、武汉、苏州等城市,日均发货15吨,成为我市农副产品闯入大都市的又一匹黑马。寿县板桥则是早已闻名全国的草席生产基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板桥引进席草生产后,当地人就有利用农闲编织草席,换取零用钱的习惯。改革开放后,种植席草编织草席成为以板桥为中心辐射到安丰塘、迎河、张李、正阳关乡镇的支柱产业,形成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席草3750万公斤,加工各种草席、草绳后,实现产值2.19亿元的特色农业经济。霍邱县临淮岗、临水镇位于淮河岸边,地势低洼,过去水来成湖,水去成滩,粮食十种九空,农民过着“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贫困生活。淮河滩涂地生长一种特有藻木——杞柳,当地农民一直有用杞柳编制农具的手艺。庆发湖柳编集团和华安达柳编集团发掘了民间工艺,开发新品种,把各式各样的柳编工艺品远销到美国、西欧、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杞柳,两个柳编集团以订单农业为纽带,牵手13万农户,近5年来,年平均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成为皖西羽绒后,打入国际市场的又一特色产品。霍山盛产毛竹,称江北第一县,年存储量6000万根,采伐400—450万根,过去毛竹价格低廉又卖不出去。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相继办竹器加工企业近100家,**龙华集团是一家集桑茧丝绸、毛竹制品、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大化坪镇为中心与邻近四个乡镇的农户签订毛竹生产合同1500份,订单毛竹70万根。其它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约20家,也纷纷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签订毛竹预购合同,使霍山毛竹需求量达到700—800万根,毛竹供不应求,避开了淡旺季,竹制品价格也很“牛”的很,竹地板远销美国,每平方米口岸交货价15美元,美国零售价50美元。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水产、竹业、茶叶、蚕桑、板栗、优质粮食、柳编、草席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三)、形式多样化。

公司+农户。由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霍山县**龙华集团从2003年起直接与农户签订鲜茧收购合同,20**年签约农户达300户,鲜茧数量达5万公斤,金额80万元。类似的有寿西湖农场的种子生产,舒城友勇米业。

企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企业不直接与农户打交道,而是通过产业协会或经纪人牵头组织农户生产。寿县板桥草席总厂年产值1200万元,除下设三个分厂生产草席外,大量的生产分布在四乡八镇的农户家里,厂里与生产大户签订合同,一个生产大户带着沾亲带故的10来户,形成草席生产加工的生产链。现在在板桥一带,家家种席草,户户做编席,生产大户有200—300家,其中个别生产大户已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专司经纪,组织农户生产。霍邱的柳编生产也主要是靠农户。庆发湖集团和华安达集团不断开发新产品,把样品带到广交会、华交会(华东交易会)展销,直接与外商签订购货合同,回来后立即交给生产大户,与生产大户签订生产合同,生产大户再将产品样式、数量分配到各农户进行生产。庆发湖集团、华安达集团实际上就是大经纪人,生产大户是小经纪人,由此形成柳编生产经营的企业关系。舒城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在稻种生产中,也是采取这种方式,不同的是经纪人大都是乡镇村经销农药种子的经营户,由他们牵头与农户签约,组织生产、收购,企业直接与农户结算。

农业订单范文篇6

一、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和经济基础。订单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和纽带,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工商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从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农业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从1982年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到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共发出了8个此类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每户从中平均增收1200元。至2005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与广大农户实现有效对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说,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订单农业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总局的工作部署,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己任,积极探索开展合同帮扶和订单农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据14个省市统计,今年上半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新闻媒体提供有关涉农合同帮扶和订单农业工作宣传稿5305件,发放订单农业宣传单275万多份,制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200多个,检查涉农企业5万多户,检查涉农合同近250万份,调解涉农合同纠纷6039件,涉及金额9530万元,查处涉农合同违法案件2539件,涉案金额3亿多元。截至今年上半年,14个省市共有涉农企业6万多户,签约农户558万多户,签约订单692万份,订单签约金额2640亿元。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订单农业,有利于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有利于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2、进一步增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客观存在农业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突出问题。年初,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党同志都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合同监管的职能作用,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既现实又紧迫、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各级合同监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级合同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纳入到当地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工作安排中,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作为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我们工作的激情、帮农的热情和护农的真情,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赢得有关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以涉农合同帮扶为抓手,通过订单助农、订单兴农、订单富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充分认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现现代化,同样是一个长期的、不懈努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作。

目前各省市订单农业发展工作极不平衡,一是启动此项工作的时间差别较大,有的省市如安徽芜湖市,在十多年前,已开始探索订单农业工作,有的省市近年或者今年才开始着手推进;二是普及规模差距明显,山东、安徽、山西等省市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且取得明显成效,有的省市则局限在少数地县范围;三是取得的成效不同,辽宁盘锦市、吉林舒兰市通过推行订单农业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的省市工作起色不大,落实不到位。各地在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订单条款内容不规范、农户注重眼前利益守信意识较差、订单纠纷处理不及时等。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工商部门在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畏难情绪,正确认识当前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积极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帮农机制”。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示范引导为主,突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发展订单农业,不要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二、紧紧围绕工商职能,找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视。为进一步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目标和任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工作的通知》。各地工商部门要认真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和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紧紧围绕合同监管职能,找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订单农业的法律本质是合同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法定的合同行政监管部门,就是要把规范订单签约行为,加强订单履约监管,作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对订单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规范和监管,提高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严厉打击订单欺诈行为,保护农民利益,为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工商部门要认真履行合同监管的各项职能:一是深入开展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户和有关涉农企业的合同法律意识;二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农村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引导当事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四是加大对订单的动态监管力度,及时调解合同纠纷,严厉查处利用订单和涉农合同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2、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王众孚局长提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整合工商职能,努力为支持“三农”工作服务。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就是要综合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合同监管、商标注册管理、经纪人经纪组织管理、企业登记注册、12315综合执法网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工商系统内部形成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合力。

在贯彻落实总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部署时,刘凡副局长多次强调,要围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在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建立红盾护农机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二是建立经纪活农机制,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经纪人,推动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衔接;三是建立合同帮农机制,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四是建立商标富农机制,积极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建立权益保农机制,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综合执法网络的作用,及时解决因农资消费引发的纠纷;六是建立政策爱农机制,积极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七是建立市场助农机制,积极培育、规范和繁荣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

在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建立合同帮扶机制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合同法律知识宣传制度,订单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制度,在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落实订单合同行政调解制度,订单合同违法行为协调查处制度,订单合同欺诈预警机制和涉农合同欺诈案例曝光制度等。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发挥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推广,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工作制度,通过不断丰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逐步建立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3、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推进订单农业的工作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共同职责。工商部门要把订单农业工作做细做实,抓出成效,就必须与农业行政部门、供销合作社、农村基层组织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要积极配合农业行政部门,扶持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帮助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配合支持农业行政部门、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完善农资连锁营销网络,培育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资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品牌,搞好农资售后服务,为订单农业提供优质农资商品服务;三是积极协调农村基层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步设立完善农村维权服务站(联络员),及时化解纷争,维护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户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4、加强对订单农业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及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订单农业的实践,是提升我们订单农业工作水平的关键,这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召开研讨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继续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档次和水平。

对订单农业的研究,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总结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三、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开展订单农业工作

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远期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全面推进订单农业,也是一项涉及部门多、影响面广、任务艰巨繁重的工作。各地合同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工作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做到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1、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我国地区之间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差别比较大,各地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也不平衡,各级合同监管部门必须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抓好落实,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一是对在开展订单农业工作整体情况比较好的省市,要引导其上档次、上水平;二是对工作不平衡的省市,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订单农业工作全面开展;三是对工作起步比较晚的省市,要督促其加大工作力度;四是对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大的省市,要指导其在重点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农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对各地在推进订单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六是对各地开展订单农业的先进经验和已推行的订单合同示范文本,适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总结、推广。

2、落实各项工作,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做细做实

衡量一个地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成效,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否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是否推进了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具体来讲,衡量一个地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成效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二是是否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是否得到及时查处和制止,坑农害农案件是否减少。

农业订单范文篇7

为更好地推动我市“订单农业”工作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今天市政府在这里举行“订单农业”联席会议,这标志着市政府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建立的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我市的“订单农业”工作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这不仅对我市的“订单农业”,而且对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工商局作为“订单农业”联席会议的重要成员单位,我们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责任重大。下面,我汇报一下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工商部门做得一些工作。

一、目前我市“订单农业”的基本状况

我市“订单农业”,始于80年代初期,90年代有了初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订单农业”的发展更加迫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的“订单农业”种植面积已达到20多万亩,订单农户发展到9.4万户,涉农合同份数达到8万份,农民销售收入约4亿多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广大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欢迎。从“订单农业”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产业:一是养蚕业。齐河县齐鑫茧丝绸公司等龙头企业与植桑养蚕户签订的收购合同,涉及齐河县9个乡镇,形成了以蚕茧收购合同为纽带的养蚕一条龙;二是育种业。主要集中在平原县。以种子公司、粮所等企业为龙头与农民签订培育良种合同,形成良种繁育一条龙;三是辣椒业。以飞达集团有限公司、红都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与我市6县23个乡镇和河北等万户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辣椒产、供、销、出口一条龙;四是养鸡业。以德州扒鸡集团为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平原、陵县的养殖大户签订合同,形成了养鸡产业一条龙;五是奶牛、生猪养殖业。以双汇集团和光明乳业为龙头企业的生猪、奶牛养殖加工一条龙。由此可以看出,我市“订单农业”符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经济实力较强的涉农龙头企业还比较少,订单条款内容和履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农民的诚信意识较弱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克服。

二、围绕工商职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以赴推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作为合同的行政监督机关,在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范涉农合同行为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几年来,国家总局、省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开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文件要求,扎实推进这项工作。今年6月份,国家总局又专门在烟台召开了部分省市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研讨会。省局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2004年12月,在诸城市召开了全省工商系统实施“合同帮扶”工程、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推广了诸城市工商局等单位发展“订单农业”的做法。而后,又在05年和今年专门召开了两次调度会,详细了解各地“订单农业”的发展情况。在国家局和省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大环境下,德州市工商局在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订单农业”工作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工作。一是加强了对涉农订单的咨询服务和签约指导。加大了合同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合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通过在生产、种植、养殖季节前介入,加强与涉农企业的信息联系和沟通,指导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规范签约行为。乐陵市局开展了“合同助农”活动,指导山东飞达集团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辣椒合同5800份,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并在合同中注明了最低保护价回收条款,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预计农户种植辣椒收入达2亿元。二是规范了涉农合同示范文本,避免了涉农合同纠纷。为避免涉农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制定不平等条款损害农民利益,我们在规范合同文本时,把涉农企业承诺的各项服务内容,全部纳入合同文本中,明确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权利、义务。今年山东华一食品有限公司与平原县王庙镇、平原镇110户农民签订了300万的肉食鸡供货合同,合同金额达1800多万元,户均收入1600余元,合同条款清晰,权力义务明确,履行顺利。三是围绕优势产业,确定重点帮扶对象,实施骨干带动战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各县市(区)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著名商标,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齐河县工商局帮助齐鑫茧丝绸公司与15200户植桑养蚕户签订了定购合同,涉及9个乡镇,桑园面积2万亩,定购合同金额2204万元。平原县帮助粮食局18个粮所和农业局下属两公司,在全县范围内培育小麦良种,推广优质小麦。帮助16800户农民签订了合同,种植小麦面积135000亩,使农民增收850万元,户均506元。

三、强化措施,理清思路,共同搞好“订单农业”大合唱

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将以此联席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认真履行联席会议规定的职责,使我市“订单农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公务员之家:

(一)加大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合同法律意识。目前我市在订单农业的违约现象主要表现为涉农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制定不平等合同条款,收购农产品时压级压价,不能及时支付收购款、打白条等;而农户一旦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往往为蝇头小利而违约。所以我们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律宣传形式,重点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欺诈的能力。

(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逐步制定推行订单合同示范文本。在以上五大订单产业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订单合同,重点是审查订单双方的有关条款内容,要清晰、明确,特别是关于订单价格条款,要体现农产品长期性、风险性的特点,通过弹性的价格互惠机制,适当照顾农民的利益。

(三)积极在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评选活动,引导他们提高诚信意识和履约意识,提高订单的履约率。一是积极配合农业、经贸委等部门,扶持一批涉农龙头企业成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二是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守合同重信用”农户的认定标准,评选出涉农“守合同重信用”企业30家以上、农户80户以上,年底召开“订单农业”交流会时进行表彰。

(四)强化对合同订单和涉农合同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利用订单和涉农合同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我们将联合农业、畜牧等部门,对订单履行中发生的纠纷和争议,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化解纷争。及时查处、制止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向社会公布涉农欺诈的典型案例。

农业订单范文篇8

一、构建“双重风险”的化解与分担机制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有着严格的农时季节以及受自然气候条件(如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面临着市场风险,也就是农作物丰收时,市场价格走低,农作物歉收时,价格上扬。同时,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一个地方的丰欠可以通过全国或全球的余缺调剂来化解市场风险,但也因为全国、全球市场变化难以予测,而有可能放大市场风险。针对以上双重风险,安徽省滁州市工商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化解办法,主要体现在合同中特殊条款的设立,

保护价。国家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国家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同理,农头企业为保证自己的优质原料有可靠的来源,也需向订单农户承诺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上扬时,随行就市,当市价低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

保收(售)量。是指“订单”中约定农户必须出售、企业必须收购的数量。一些加工型“农头”企业为保证自己的优质原料来源,防止被竞争对手获得优质原料,往往采用保收(售)量,但更多的是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基地农户订立保收(售)量。一方面是保证有足够的种子来源;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农户手中剩余种子自己出售,扰乱种子市场。这种条款是根据当地生产水平、测算出当地平均常产。同时,还要约定不足或剩余部分的处理办法。

包死价。往往是农业服务合同中的约定,如凤阳县坝王陈电灌站与灌区农户约定,每亩田每年水费60元,无论天旱多开机或雨水充沛少开机,都要保证满足生产需水,对电站而言,丰年少提水,旱年多提水,年度之间以丰补欠,能够保证收入和正常运转,与过去通过行政渠道收水费相比,农民每年交费高达100多元,还不能保证用水,电站也收不足水费,这种“包死价”服务合同深受电站和农户双方欢迎。

尽可能约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就农产品质量标准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外形标准,包括大小尺寸,形状、色泽等;二是内在品质;三是有害物质的控制,如农药残留量,禁用化学物品等。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较晚,特别是分散的小农户,大多数还是经验型生产管理,加之丰欠年间的变动,往往是灾年欠收,农产品质量偏低,但企业高价抢收,而丰年农产品质优量大,企业却借口质量问题压级压价甚至拒收。因此,规范的“订单农业”合同应尽可能象工矿产品购销合同那样具体细化。

实践出真知,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双重风险中,各地还摸索出一些新做法,如一些收购企业为促使农民放心履约,承诺以后市场行情变化,如该农产品市价上升,则给农民补差价,这种做法,可算是双方共享好处的尝试。

二、构建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行政保障。工矿产品订单合同、商贸合同,只是合同双方的事,而“订单农业”有时则会涉及第三方提供必要的保障。如订单合同涉及土地茬口布局调整、灌溉、排水、抗御旱涝灾害,有的特殊作物(如杂交水稻制种),还需设立隔离区、水面养殖合同还要处理农业浇灌用水与保鱼水位线等,都需要当地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出面,做好协调保障工作。一些农头企业往往因履行订单的需要而分别与乡镇政府或行政村签订保障合同,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特需的公共服务。如前述凤阳县坝王陈电灌站就与几个灌区村民委员会订立保障合同,并付给村干部一定报酬,村委会则帮助组织抗旱放水,维护秩序。

技术保障。主要是农业技术人员(包括畜牧、渔业、农机、园艺等)应农头企业和农户的订单生产需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往往也是签订必要的附加合同,或由农头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农户进行指导服务。

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保障。主要是加强法规宣传,规范企业合同管理,在企业和农户中开展诚信教育。对格式合同应建立审查备案制度;履约过程中及时做好合同纠纷的调解工作,对合同欺诈行为及时立案查处;履约时,到收获季节,要维护好市场交易秩序,支持农头企业到产区设立临时收购点,维护好农民和企业的双方利益。

农业订单范文篇9

一、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动摇

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放到了突出位置,几乎每年都在持续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其合理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2005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有80%下降到49.7%,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有20%上升到50.3%,畜牧业、渔业和林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二,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有了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2005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80.3%下降为67.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19.7%上升为32.9%,棉花、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2005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增加到48402万吨,增长了58.8%,增产的粮食约占同期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的2/5。与此相应,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也由318.74公斤上升到371.7公斤,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四,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无论粮食、棉花、食用油、水果、蔬菜等种植业产品,还是肉、蛋、禽、奶、鱼、虾等养殖业产品,市场供应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空前繁荣的局面。

尽管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只适应总体小康阶段较低水平的消费需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随着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就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依然需要进口,出现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频繁发生洪涝干旱灾害,在相当程度上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三是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除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农作物在传统分工基础上有所调整外,大多数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分工,小规模分散布局仍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区域优势难以发挥;四是产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过于集中在农业,导致单位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与此同时,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农业主要局限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全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大量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没有完全改变,影响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显而易见,再按照过去的老路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深入探求和运用新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这些年来,农民外出打工人数持续增加,来自打工的收入比重趋于提高,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接近3亿人,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在今后若干年内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之更加适应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适应加快农业发展、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更加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继续推进农产品由低质为主到优质为主转化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农产品全面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状况提出来的,到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完全摆脱数量性结构调整的束缚,较为普遍的情况仍然是: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稍微紧俏些,立即会诱发众多地区一哄而上,很快出现滞销积压、价格下跌的局面。农民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海,很难把握应该多种些什么、少种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继续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以优质农产品占领、巩固和扩展市场。这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内容。

提高农产品质量,包括改进品种和提高品质两个侧面,通过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农产品生产由以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优质产品为主。例如,目前东北春小麦,南方早籼稻和长江流域小麦以及玉米中的低质品种仍然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品种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应当大力调减,以至退出生产领域,用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取而代之。虽然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优质率有所提高,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提高优质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从较低消费水平所要求的优质走向较高消费水平所要求的优质,在目前我国农产品整体优质率仍然较低的起点上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在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宜采取单纯压缩农产品生产等消极的调整办法,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调整调整办法,即利用优质农产品和低质农产品在产量上的差异,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争取一举两得的效果。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偏重于追求产量,培育的品种基本上属于高产低质型的,优质农产品往往产量较低。因此,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往往意味产量的相应的下降,优质农产品发展越多产量下降就越明显,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不失为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今后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产量也会逐步上升,以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数量逐步增加的市场需求。

三、在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结构

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与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对粮食生产实行明确合理的地区分工,主产区专心致力于商品粮生产并与主销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主销区则保持适当的自给水平,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将这些产品卖到粮食主产区和其它地区,并从主产区购买所需的粮食和其它产品。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商品购销关系,必将使不同地区都能从中受益。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正是为了逐步推进这种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粮食生产方面,实行“一体两翼”的生产布局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所谓“一体”就是粮食主产区作为商品粮生产的主体,所谓“两翼”是指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指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我们在粮食生产布局上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导向,实现这三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合理分工。

粮食主产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除了满足当地城乡居民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需要外,必须向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和西部缺粮地区从数量上、质量上提供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商品粮,尽可能扩大国内粮食市场的占有率。例如,河南等地发展加工专用小麦很有前途,但是要讲究规模经济效益,基本做法是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可以考虑在几个乡甚至几个县为单位连片建立生产基地,全省建立若干个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形成专用小麦的大批量生产能力,以利于统一提供良种和栽培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以利于大批量收购、储运和加工,提高在粮食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使这些地区粮食产业的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生态脆弱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必须进一步消除毁林毁草种粮的现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应当看到,发展农业的目的不仅是供给农产品,而且要维护和改进生态系统。尤其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这个问题更显得迫切和重要。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之所以遇到困难,一个基本原因就是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民的基本口粮和现金收入难以解决,力图通过过度开垦,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的自给水平,维持现金收入的来源。现在,随着粮食等供求关系的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应当指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一旦实行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同时,还林还草还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在搞好试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确保推进一步成功一步。一个重要保障是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妥善解决农民吃粮、用钱、烧柴等实际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加强口粮田建设,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在没有条件的地区,则应迁移人口、实行封山育林,利用自然界自我恢复功能增加植被)。同时,着重要解决好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和薪炭林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兼顾农民的各种需要,消除影响森林正常生长的各种矛盾。还应看到,不论森林的生态效益多么重要,对于生产者来说,更多的是关心能否从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收入。因此,除了保证相当比例的生态林、薪炭林外,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和发展,并实行合理轮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早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退耕还草还湖也要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在退耕还草之后,无论北方草原还是南方草山草坡,能否得到高效率的保护和开发,根本问题在于加强草场建设。通过加强草场建设,培育和增加牧草资源,实行围栏轮换养畜,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多层次地增加附加值,形成比开垦种粮高得多的经济收益。

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应当适当安排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特别是花卉、蔬菜、果树等园艺业,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和扩大出口。与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具有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费用高、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灵的特点,这种客观状况决定了适宜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挖掘和发挥粮食主产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可以考虑,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除农民自身口粮尽可能做到自给外,则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安排粮食和其它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不必过于强调提高粮食自给率,更不必强调非得做到自给自足,而应把资源集中用于发展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扩大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等农产品市场销路。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增强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保护好基本农田,以掌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应当走联合之路,共同建立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基地,通过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与中西部签订大宗农产品“订单”等途径,将双方的资源、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值构成上应当具有的特征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同时,尽可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领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效益。尤其在人多地少的农业发达国家,更是如此。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展开的。

国际经验还告诉我们,实现农产品增值主要有三大法宝,即养殖、加工和出口。从养殖来看,我国养殖业产值仍然较大幅度地低于种植业,发展的余地非常大的。2005年畜牧业产值相当于种植业的67.9%,即使加上渔业产值也只是相当于种植业的88.4%,与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高于种植业的状况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随着国内人民普遍陆续进入小康阶段,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发展养殖业的市场前景在总体上是看好的,养殖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逐步接近种植业。这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更显得重要,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粮食供大于求的矛盾。同时,人民生活由小康向更加宽裕的生活水准过渡,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加工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消费需求,我国目前近13亿并且仍在扩大的人口规模,加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足以发展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最大消费市场,我国也完全有可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特别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初级农产品和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不仅关系到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且关系到扩张农业的中间需求,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缓解农产品卖难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事实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谷物等种植业初级产品的成本价格过高,基本上不具备竞争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费用低廉,不少养殖业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以及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是扩大农业出口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潜力所在。法国、荷兰之所以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第三的农业出口大国,并不是由于这两个国家初级农产品出口多,而在于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农产品产业链条长,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加工增值幅度大,并且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从长远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可以通过加工业合理布局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和加快小城镇发展,可以大大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可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

因此,对于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应当摆上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上,至少应当考虑这样几点:一是粮食主产区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畜牧业,扩大粮食转化规模,减少原粮销售,实行秸秆过腹还田,增加动物性食品供给,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建立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的生产结构。二是在农牧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实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三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资源的转化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特别是畜牧业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适当增加进口土地资源占用大、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提高农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这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显得更为重要。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应当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特别在农产品主产区,乡镇企业应当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有的地区甚至应当作为主要内容来对待,使农产品的增值效应能够在主产区充分体现出来,使过去长期单一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应当尽可能地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服务业一般布局在小城镇的商贸小区,以增加小城镇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小城镇的居民小区居住,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带动整个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五、创造适应新型产业体系要求的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总体竞争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受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严格制约,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又过于分散,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作出有效反应。这种状况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脱节,产业链条过短有极大关系,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新型产业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必要也有可能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今后不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需要有效地组织起来,即使参与国内市场竞争也要有效地组织起来。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解决,国外农产品将比较容易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口也会面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更重要的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树立竞争观念,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新型组织形式的具体做法有多种多样,应当允许不同的组织形式并存,在竞争中不断总结和提高。根据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兼顾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能够比较容易地把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联结起来。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各项重要任务,包括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建立区域优势产业分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通过新型组织形式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对分散的农户进行有效组织的最好形式,绝不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的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迄今为止,我国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今后如果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我国农业中分散、弱小、低效、无序的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很难摆脱不利的地位,农业的整体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都不可能有多大提高。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龙头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和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能够带动较大范围、较多数量的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并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提供的初级产品。龙头企业自身也可以免除原料来源不稳定的后顾之忧,以更大的精力开拓和巩固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二是农户可以根据产销合同和专业分工进行生产,按照合同确定的时间、品种、质量、数量、规格等要求将农产品出售给龙头企业,不必承担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打交道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这不仅使得优质农产品的销路有保障,有助于大面积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同样也有利于形成农业的区域规模经营和区域分工,在全国范围内缓解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倾向,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助于促进农民按照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三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进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预期效果,除了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努力外,还需要处理好一些相关问题,使我们从观念上和行为上都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一,各个地区农业发展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不可能做到所有农产品都达到自给自足,应当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看到,自给自足是以牺牲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一个地区在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大有作为,有所不为是为了大有作为,两者互为条件。提倡多种经营,并不等于要求各个地区样样经营。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或某些农产品价高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地一哄而上,也大量生产这些农产品。这种跟着市场后面转的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一哄而上的结果势必导致供大于求,原先价高好销的产品很快就会变成价低滞销。一些地区已经在这方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比较稳妥的选择是,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

第二,提倡各个地区农村都要增加消费异地农产品。市场经济是以流通为基础的。为能卖出,必须买进,不仅在工业中是这样,而且在农业中也是这样。如果各个地区在农产品供给方面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哪个地区都不愿意购进农产品,那么所有地区都不能指望本地区农产品能够较为顺畅地卖出去,滞销积压、亏损减收必然成为普遍现象,在全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现阶段更是如此。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商品率之所以相当高,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几乎都是作为商品出售的,而农户日常消费的农产品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从市场购进的。从各个地区来看,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所提供的农产品在种类上也是相当有限的,居民消费的大多数农产品都需要从其它地区购进,由此形成了互为市场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使得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农业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在,我国各地农村还是把农产品的销售视线集中在大中城市,以为大中城市可以提供无限广阔的农产品市场,这实际上是很不全面的。诚然,继续拓展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无疑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开拓异地农村的农产品市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农产品市场容量将会不断趋于扩大。我们在政策指导上应当大力提倡农产品的异地农村消费,使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增加商品农产品所占的比重,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这是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所在,也是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前景所在。

农业订单范文篇10

一、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带入市场。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与我国**世纪**年代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后的有根本性的区别。在中,农户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悉数入社,形成无名无姓的共同公有的集体所有制。在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中,农民既是独立的生产者,也是合作社社员。农民提供的是自己的劳动或资金,产权相对明晰。

近年来,南谯区特色农产品从区域规模、产品品种及数量上都发展相当迅速,乌衣、黄圩苗木,施集茶叶、滁州贡菊、张卜郢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盛誉,腰铺镇、南谯办等乡镇蔬菜种植,张卜郢红薯、黄泥种子种植,施集、花山草坪种植,章广花生、黄桃种植也颇具特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供、销机制跟不上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民受狭小经营规模的局限,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经营存在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松散型经营,不能有效感知市场需求信号,“卖难”和“买难”问题交替出现,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如沙河的紫玉米种植,前几年,因市场种植少、价格高,农民大量地扩大种植面积,由于是松散型经营,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结果造成农户卖难问题,不仅给农民造成损失,种植面积也大大减少。

*、缺泛有效地联合,各家顾各家,各人顾各人,相互缺少合作与支持,农产品产、供、销经营链没有很好地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如乌衣、黄圩苗木种植,由于缺泛有效的联合,产品价格要与一河之隔江浦汤泉苗木价格低的多。

*、由于农户经营不完全具备市场主体的要求,存在着单家独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由于农户以家庭经营模式进行种植(养殖)经营,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诸多问题很难解决。

*、订单种植发展缓慢,农民合同意识不强,农民怕与经营大户签订订单后价格上涨吃亏,经营大户怕农民履约能力差利益受损,不愿与农户签订订单。

*、注重短期行为,缺泛品牌化经营意识。

针对当前特色农产品种植经营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我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调查,掌握实情,一是积极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汇报开展深化“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帮助农民建立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计划与实施情况,了解政府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打算与设想;二是调查了解辖区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订单经营情况;三是调查了解辖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户)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及实施订单种植、养殖情况;四是调查了解辖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大户、经营能人,摸清建立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及重要参与力量。调查结束后,有针对性的写出调查报告,制定科学的帮扶指导计划,确定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重点帮扶对象。

当前,我局已扶持发展了绿园蔬菜、施集茶叶、优质稻米、西瓜嫁接育苗、红薯种植等*家专业合作。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将对辖区特色农产品健康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把农民组织起来。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有组织地进入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市场经济给农民带来的风险,减少中间利益流失,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搞规模经营,实现经济效益。如李集优质稻米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统一为社员购置农业生产资料,不仅以批发价格让利社员,还保证了质量,减少了因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带来的风险。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农民组织起来,有了领头人,土地连片生产、规模经营的两个限制因素一举突破,实现了土地化零为整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开拓市场的合力,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如黄泥红薯专业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种植订单,建立了多个上万吨的山洞储藏室和对外销售渠道,形成了市场合力,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千亩扩大到现在万亩以上。

*、有利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前提下,把服务延伸到生产领域,帮助社员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帮助产品开拓销路,实现增产增收。如去年*月南谯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成立后,以“强社富民,发展合作经济,增加社员收入,共同致富为宗旨,探索蔬菜生产的先进知识和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在自己的实验田中试种蔬菜先进品种,在社员中大力推广,免费向社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质优价廉的向社员提供农药、化肥、地膜、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提高了农民蔬菜种植热情和社员的经济收入,合伙抱团种植经营的优势得以体现,自建社以来,蔬菜产品不仅扩大了销路,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也为每位社员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

二、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把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

“订单农业”是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基础,从我区第一个南谯绿园蔬菜经济合作社建立与发展情况来看,“订单农业”对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必须从提高农民合同意识和守约意识入手,采取多种形式深化“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四项结合,培育“订单农业”当事人的合同意识和守约意识。一是集中培训与座谈相结合,举办特色农产品种植户及经营企业《合同法》培训班,举办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收购、经销企业座谈会,引导他们走“订单”致富之路;二是开展街头法律、法规咨询与多媒体宣传相结合,利用乡镇庙会、集市举办《合同法》宣传与咨询活动,散发合同法规宣传材料,并通过乡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合同法律、法规宣传;三是深入种植户宣传与重点帮扶相结合,对种植户及经营企业实施上门宣传与动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跟踪式宣传与引导;四是法律、法规的讲解与印制书面宣传材料相结合,把《合同法》的重点条文与实施“订单农业”重要性及本地、外地实施订单种植的好处,印制成宣传材料,向农民宣传介绍,提高了农民订单种植的积极性和合同意识。

*、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对象,制定科学的“订单农业”帮扶指导计划。为进一步加大“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力度,推动特色农产品种植户走订单种植致富之路,针对辖区特色农产品种养植发展迅速,订单种养殖经营还没形成较大规模化和区域化等实际情况,对“订单农业”的实施,还远远不能有效地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等原因,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深入农户和企业,按照种植、养殖、加工、经销进行分类调研,有针对性的写出调查报告,掌握实情,对症下药,制定科学的帮扶指导计划,确定涉农“龙头”企业和“订单农业”示范户帮扶对象。

*、前移服务方位,跟踪帮扶指导,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前移服务方位,把坐等指导服务变为主动上门服务,深入乡镇、田间地头,实施涉农合同指导与规范工作,指导规范农产品经营合同,引导农产品种植走“订单”致富之路;二是深入农产品经营、种养企业实施跟踪帮扶,对辖区农产品经营、种养企业合同签订与履行情况进行检查,现场指导、规范,对“订单农业”重点帮扶对象,围绕规范合同行为、扩大订单经营、提高履约能力、争创重守单位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三是认真开展涉农订单合同检查与备案工作,围绕平等、自愿、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精心审查涉农订单合同条款。

通过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工作,把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有效地促进特色农产品实施订单种植、经营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构建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平台,扶助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强、走的更远。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动辖区特色农产品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局围绕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这一主题,以红盾进村走近三农服务为载体,构建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平台。

*、加强专业市场监管,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订单种植户合同意识和履约意识;二是对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或旺季收购点,配备农产品市场交易管理人员,由当地个协人员参与管理;三是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在农产品产销旺季,工商所成立农产品市场巡查小组,对农产品市场及种植区实施巡查;四是严厉打击抢购、哄打物价、克斤扣两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农产品种植户及经营户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