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09 02:37:00

订单农业调研报告

国家工商总局烟台“订单农业”研讨会之后,我们按照总局的要求和省局的部署立即向局党委进行了汇报,并根据局领导的指示,对我市的“订单农业”情况进行了再分析、再研究、再动员。一是在崂山召开了一次推广崂山订单茶叶工作的现场会,传达了国家总局、省局会议精神,交流了“订单农业”工作的情况;二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合同帮扶促进“订单农业”继续深入发展的通知》;三是结合青岛的实际,就订单农业目前开展的情况、作用、特点、效益及存在的问题等拟定提纲,下发各市区。根据调研提纲,各单位都进行了认真调查,有的还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从我市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目前一些市区党委和政府对“订单农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调查的情况看,市县一级、乡镇基本上没有专门制发关于发展“订单农业”这方面的文件,有的市区领导在工商局工作情况简报上批示,有的乡镇政府转发了工商局开展合同帮扶“订单农业”的做法,但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农业部门的名义专门下达此类文件还没有。

二、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少乡镇领导心有余悸,不愿就推广“订单农业”做更多工作。由于前些年有的乡镇领导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预村和农民的种养殖,结果丰收之后卖不出去,使农民遭受很大损失,到头来第二年转产,群众意见很大,有些乡镇领导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埋怨群众觉悟低,意识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导致“订单农业”推广普及不够,规模和数量有差距。以我市某市为例,全市开展“订单农业”的乡镇1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8.5%。2005-2006年签订订单31539份,金额25928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0%。

三、一些农村对“订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不够,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偏僻山区信息不灵,农民仍然靠赶集或经纪人下乡联系收购来销售产品,因此价格较低,有的压级压价,甚至有的农民上当受骗,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什么赚钱知之不多,生产比较盲目,导致收入上不去。

四、目前“订单农业”推广主要还是靠当地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当地人开办的加工企业,组织安排货源。一些经纪人、经纪公司为外地企业组织货源,乡镇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参与组织不多。近两年,工商局主动参与,积极宣传,指导规范合同内容,调解纠纷有成效,但是由于工商职能多,特别是工商所主要任务是执法、收费,人员较少,工作的普及和推广还不够。

五、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较大。因此造成企业订单中基本是格式形式,对农民要求较高,规定责任多、权利少,有明显的不公平问题。多数订单违约条款的规定不明确,还有一些企业和农户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给自己留后路。

六、利益机制没形成。从青岛地区的情况看,四分之三以上的龙头企业在实行订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保护收购和实行“二次返利”的只有少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因此显得订单比较松散。另外,大多数订单都是短期的,一年一订,一季一订,一茬一订,质量、品质、价格的要求变动较大,使农户在生产上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农业结构的多变和反复,不利于农业产业区域化格局的形成。

关于如何防止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主要是要加大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的法律法规教育,使之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懂得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要教育企业和农户守合同,重信用。同时要加大对涉农合同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合同内容条款,防止和杜绝不平等条款的出现。要加大违约责任的追究,加强纠纷调解,依法查处利用订单违法尤其是欺诈行为。要加大案件的曝光力度,以儆效尤,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特别是执法部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建议尽快出台《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加大对合同欺诈案件的处罚力度,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