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6:38:40

农业调研报告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1

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监督部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有所作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大了对“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在促进“三农”工作的扎实开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农业审计工作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审计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审计目标和审计手段及审计方法等,已难以适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要求,农业审计转型已势在必行。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如何开展农业审计转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充分发挥农业审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必然性

农业审计伴随着审计机关的建立而产生发展。审计机关开展的传统农业审计,实际上是农业资金的审计,是对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主要侧重于二方面内容,一是农业事业费的审计,对财政预算安排给农口主管行政机关包括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所需要的事业费支出审计;二是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使用,用于扶持改善现有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加速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专项资金审计。

随着党的**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定位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审计工作如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农业审计工作转型已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农业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审计创新创业、加快审计转型的大环境下,必须同步跟进,在审计的理念上、在审计的方式方法上、在审计的技术手段上等各个方面,必须与审计转型保持一致的节拍;**审计创新创业、加快审计转型又为农业审计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务支持,使得农业审计工作加快转型变得十分可能。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结合,使农业审计在新形势下加快转型成为必然。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根本要求

党的**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对财政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了重大转变,一是从由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思路调整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二是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调整了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思路。在公共资金投向方面,要确保达到“三个高于、三个主要”的要求;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把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等等。据有关资料显示,2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亿元,达到**亿元。20**年达到**亿元,比20**年增加了**亿元,增长了*%。从我市的情况看,对“三农”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20**年全市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安排为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新增额达25.9亿元,仅20**年上半年工商企业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资金5200万元,帮扶结对村数1496个。这些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财政工作思路的转变,使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总量、投入方向、投入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审计机关农业审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业审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金审计,涉及财政、金融、经济责任、基本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生产专项资金等多种类型的审计,审计对象、审计内容更加宽泛、更加丰富,为农业审计提供了广阔天地。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审计工作重要战略,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5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只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党委政府的发展大局,为党委政府揭示风险、堵塞漏洞、提供建议,审计工作就能受到重视、得到肯定,审计的影响力就能提高。因此,加快农业审计转型,使农业审计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使农业审计工作大有作为。

(二)破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未得到有效落实,侵害农民利益时有发生,财政支农资金“小而散”、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现象还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建设性是审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资金审计,更多地关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这仅仅是履行了法定职责的一部分,也始终走不出“屡审屡犯”的怪圈。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就是要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因此,加快农业审计转型,要求农业审计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上发现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促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促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破除“屡审屡犯”怪圈。

(三)审计工作自身发展需要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审计本质上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审计工作的思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也要根据这种变化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这是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25年的审计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审计署制定的《20**至2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农业资金审计,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重点资金、重点项目,检查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农业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省审计厅向全省审计机关提出了创新创业,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为突破口的加快审计转型的要求。**审计提出的加快审计转型,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更好地顺应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农业审计作为一个具体类型的审计,也必然要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和发展。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就是要认识和把握当前农业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识和把握党委政府的新要求,认识和把握广大农民的新期望,在总结农业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变革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手段,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职责。这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向现代农业审计发展的必然。

(四)审计工作创新创业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巨大推动力

20**年,是全省审计机关以加快和深化审计转型为核心内容的“审计创新创业年”。省审计厅提出审计机关在创新创业中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服务于全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为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审计支持;二是通过审计机关自身持续不断的创新,形成符合**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提升审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创造新的业绩。

在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型组织,搭建鼓励创新、合力创业平台,倡导审计干部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形成了宽松和谐、人人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广大审计人员积极投身于“审计创新创业年”活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应对审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成果丰富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对审计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提高,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我市的审计理论研究有了起色,审计实务创新有了发展;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深化,科学审计理念进一步树立;审计人员的宏观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快审计转型,创新意识的增强,知识储备的增加,为农业审计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二、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

近年来,我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农业审计的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审计局限性的影响,我市的农业审计大多仍停留在以财务收支真实合法为目标的审计模式上,局限于面向被审计单位而不是审计任务的委托者,局限于“就农业审农业”的狭义农业审计对象和范围上,局限于“就问题查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审计上。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工作的理念,还不适应当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部署。

二是农业审计工作发展目标,还没有真正与服务和监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相融合。

三是农业审计的模式,仍停留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传统审计模式,更多地发挥了“查错纠弊”的防护性作用,而忽视了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等相对宏观层面突出问题的建设性作用。

四是农业审计的对象和内容,更多地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金审计角度来考虑和安排,还缺乏从全部政府性资金这个“面”来统筹农口单位的“点”和农业资金的“线”的审计,还缺乏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要求来统筹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分配审计,还缺乏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统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审计。

五是农业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还更多地运用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方法和手工查账审计技术,绩效审计方法使用还不普遍、计算机审计技术运用还不熟练,致使审计深度不足、审计层次不高。

六是农业审计队伍和审计人员素质,还不适应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加快农业审计转型,是审计工作创新创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审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必须明确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我们认为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是: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视野,以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为主线,探索创新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农业资金审计与财政、金融、经济责任、基本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审计方式和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构建与服务、监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机制和审计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农业审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上述基本定位,我们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农业审计转型是审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审计转型的方向、思路、突破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相一致;二是农业审计作为专业审计类别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三农”政策,探索与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相适应的审计方式、审计技术以及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载体,农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三、农业审计转型的基本要求

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认识和把握党的“三农”工作的总要求,认识和把握农业审计工作规律,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变革农业审计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手段,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牢固树立“五个理念”,这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科学的审计理念,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主动性,发挥建设性,注重预防性,坚持开放性。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要充分发挥“内生性力量”的预防性、整体性、建设性作用,去主动、及时感受发现和防范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当前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风险,如粮食风险、环境风险、民生风险等。这些风险大多与是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相联系。因此,农业审计必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揭示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查处各种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其运行健康,更具“免疫力”。

二是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审计监督权是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在我国各阶层中农民是弱势群体,能否解决好农民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农业审计必须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突出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等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审计,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牢固树立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理念。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既是审计视野的拓宽,更是审计工作方法的升华。使零碎、片断的审计事项得到了有效整合,从“面”上解决了各个“点”、各条“线”的融合,更好地发挥了审计整体性作用。随着公共财政扩大覆盖农村范围,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审计必须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理念、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方法,涵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农业审计的整体性作用,使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大地。

四是要牢固树立宏观服务的绩效审计理念。宏观服务的绩效审计是我省审计转型的核心,是与经济加速转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进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代表了我省审计发展的方向。农业审计必须牢固树立宏观服务的绩效审计理念,更加注重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注重促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有效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五是要牢固树立注重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理念。计算机审计技术是审计转型的关键,是现代审计的技术手段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农业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又促进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农业审计具有“点多、面广、量少、分散”的特点,更需要加强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能更好地解决“人手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

四、农业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

农业审计转型作为审计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审计转型的总思路为指导,并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农业审计的特点,确定农业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经过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主要思路:

一是农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农业审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农业审计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农业审计监督的职责所在。

二是要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这既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必然。

三是要从传统的农业资金审计,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农业审计工作的重点,要随着党和政府农村工作重心的转移、财政支农思路的调整,不断修正和校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离不开政府财力的保障。必然要求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理念审视农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方法审视农业审计的方式方法。因此,审计机关要将财政、金融、经济责任、基本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各专业审计有效整合,实现对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各领域的全覆盖。促进公共财政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亟需解决的社会事业发展。

四是要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关注政府责任、关注资金使用绩效转变。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乡镇党委、政府是最基层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则是最直接的责任人。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加大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力度,促进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乡镇主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执行力。公共财政增加投入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关键还在于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农业审计要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促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是从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转变。这是省审计厅加快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之一,农业审计转型也不例外。由于农业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计算机审计应用程度还不高,特别是与财政、金融等审计应用程度相比已滞后,但这决不能放松计算机审计的推进工作。农业审计,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强化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要促进审计对象加强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审计环境。

六是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向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转变。“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三个步骤。“促进整改”既是审计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内在要求、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农业审计必须督促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必须督促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加强管理,必须督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五、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对策建议

创新创业、加快审计转型,已在全省审计机关全面展开。农业审计转型已迫在眉睫,必须紧紧跟上审计转型的步伐。明确了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农业审计转型的基本要求、农业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关键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来推动农业审计转型。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审计转型的推进力度

新形势下的农业审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金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共同关心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权大多在县乡政府,农业审计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乎基层审计机关执行力、公信力。基层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审计工作,加快农业审计转型。

一要认真总结经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对近年来农业审计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既要看到成绩、肯定成绩,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发扬光大;又要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否定过时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做法,大胆探索和创新。

二要理清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是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重心,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审计模式是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的共同任务。基层审计机关领导一定要勤于思考、理清思路,坚持把农业审计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一定要强化领导、组织保障,坚持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精力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实现农业审计的顺利转型。

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服务转型实践。理论研究的成果,促进审计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实践的创新和转型,又为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提供了实证。构建新形势下农业审计模式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都要关心和重视农业审计理论的研究,以理论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农业审计转型的实践。

(二)进一步加大农业审计实务创新的力度

谢力群厅长指出,审计实务的创新是审计创新的基础,没有审计实务创新的支撑,审计创新体系只能是一个基本框架,是不完整的。加快农业审计转型,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审计模式,必须要大力推进农业审计实务创新。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处于审计实务的第一线,加大农业审计实务创新的力度,更具有现实意义。

1、坚持五项原则,创新农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

科学的农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是农业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保证农业审计工作高效、科学、有序运行的关键。我们认为,农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创新,必须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面向审计任务委托者”的原则,充分满足党委、政府和农民对审计的需求,切实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二是坚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审计保证。三是坚持开放性原则,既要在审计机关内部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广大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广开门路,广泛听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意见,提高农业审计项目选项的社会参与度。四是坚持专家论证与领导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五是坚持立项程序规范化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审计项目立项征集、申报、论证、修改完善、执行等环节的控制程序,强化农业审计项目立项的规范化。

2、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各专业审计优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审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审计机关的全局性工作,涵盖了各专业审计。审计机关要结合当前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专业审计优势,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预防性作用。我们的思路是“实行分类管理、发挥专业优势”:一是根据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现状,进行合理的分类;二是根据各专业审计的职责和专业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三是明确各专业审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上述思路,将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按其来源和用途(作用)划分为四类:一是农村财政类,主要是各级财政安排分配财政支农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是财政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三是农村基本建设类,主要是财政资金用于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的项目;四是农业生产、服务类,主要是财政、金融等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等专项资金、补贴和政策性贷款及项目,农口部门组织和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的事业费等。当然,上述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审计的职责和优势,进行分工,并明确各专业审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是农村财政类审计,由财政专业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财政决算、全部政府性资金等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农业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公共财政投入确保“三个高于、三个主要”、土地出让金、水利建设基金、造地改田资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政府性基金用于“三农”的政策是否得到落实和执行,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事权与财权划分是否合理、有无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财政支农资金是否得到有效整合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是否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等问题;促进财政支农支出整合和优化、促进建立完善财政支农保障机制。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审计,由教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教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的相关项目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农村民生政策的执行落实、民生制度运行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民生资金的有效性、安全性等问题;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农村基本建设类审计,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工程造价以及损失浪费等,确保国家和各地配套投入的资金真正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无存在增加农民和村集体负担问题,同时还要注重项目工程质量等;农村基本建设审计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四是农业生产、服务类审计,由农业专业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财政、金融用于农业生产、政策性专项贷款等农业生产专项资金支出及实施的项目,农口部门的事业费支出等审计,促进国家强农政策执行和落实,防止截留、侵占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审计整体性作用。

在对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计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还要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以更好地发挥审计整体性作用。一是编制农业审计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农业审计发展规划必须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明确一个时期的审计总体目标、总体要求以及分步实施的工作安排;年度项目计划必须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并结合审计机关的可能性确定。二是编制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各专业审计的目标、重点内容、工作分工、审计成果整合要求等,协调各专项审计工作。三是强化各专业审计的协作配合,特别是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调查中,各专业审计要按照当年度的工作安排,统一摸清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和投向以及各块的安排分配情况。四是整合审计成果,各专业审计要按照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及时提供审计成果,农业审计部门要进行统一汇总综合、分析提炼,撰写新农村建设的审计综合报告。使各专业审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机结合、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审计的整体性作用。

整合农业审计资源,除了要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内部力量外,还要重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和内部审计的力量,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使社会中介机构和内部审计力量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特别是要加强对农经总站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发挥他们“工作在一线,熟悉三农问题”的优势。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

**年**市设施农业总面积12955亩,设施类型有混合结构薄膜温室、竹木结构大棚、混合结构大棚等,共14400个。**市发展改革委成本调查队结合**市设施农业生产规模以及种植特点,设调查户11个(其中在市区北郊设定了5个混合结构大棚,在南郊设定了6个混合结构薄膜温室),调查面积10.75亩,调查时间**年8月31日至**年8月31日,调查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萝卜、刀豆、豇豆等。

二、每亩成本收益情况

1、价格

**年设施农业每亩平均价格为1.42元,较**年的1.45元下降了0.03元,降幅2.01%。

2、产量、产值下降

**年设施农业每亩平均产量为9898.10公斤,较**年的10934.80公斤下降了1036.70公斤,降幅为9.48%;每亩平均产值为14054.60元,较**年的15836.56元下降了1781.96元,降幅为11.25%。原因:今年雨水多,天气凉,辣椒、黄瓜病虫害多,影响产量,同时价格略低于去年,产值低。

3、总成本高

**年设施农业每亩总成本为8485.35元,较**年的8410.40元上涨了74.95元,涨幅为0.89%。原因:上涨因素有水费、燃料动力费、机械作业费、工具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雇工费用、土地成本。由于连续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年设施农业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中种子费、农家肥、化肥、农药、农膜、修理维护费较**年下降,而水费、燃料动力费、机械作业费、工具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雇工费用呈不同程度上涨,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上涨主要是南郊部分调查户今年新买了卷帘机;机械作业费上涨是调查户普遍使用机械耕地;雇工费用由**年30元/人上涨到35元/人。北郊土地成本由**年300元/亩上涨到450元/亩。

4、现金收益、净利润、成本利润率下降

由于价格、产量、总成本等各种因素影响,**年设施农业每亩平均现金收益为8352.34元,较**年的10360.08元下降了**.74元,降幅为19.38%;每亩平均净利润为5569.25,较**年的7426.16元下降了1856.91元,降幅为25.00%;每亩平均成本利润率为65.63%,较**年的88.30%下降了22.67%,降幅为25.67%。

三、其他

设施农业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我市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农业,种植品种由各种蔬菜发展到水果、花卉苗木、药材等各个领域,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调查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3

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式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签订的合同安排生产,实行以销定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20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订单农业在美国和欧州出现并迅速发展,到世纪末,订单农业已在发达国家全面展开,成为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首先引进订单农业发展地方经济,六安市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订单农业,率先的是霍邱县庆发湖、华安达两个柳编集团和寿县板桥的席草生产及加工。进入新世纪,订单农业发展很快,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农业生产新形式、农民增收新方式、涉农企业发展新路子。20**年9月中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订单农业课题组到各县区调研,走访20余户企业,实地查看订单农业合同、田地、产品,召开各种座谈会8次,查阅大量资料数据,对我市的订单农业发展作一个基本小结,对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基本情况

六安市地处**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辖五县两区,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20**年农业总产值149.3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9.01%,六安市订单农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快,效果明显,前景看好。

(一)、面积扩展,品种增加

20**年,全市共签订农业合同60778份,合同总额达93348万元。订单农业的品种也由少数经济作物,杂交稻制种扩展到水稻、蔬菜、茶叶、竹制品、席草、杞柳等特产、畜产、水产等大宗农副产品,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

(二)、向优质特色方向发展

订单农业保证质量优先,品牌优势逐步显露。舒城、霍邱、寿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商品粮的质量越来越好。舒城县友勇米业有限公司与杭埠镇农户签订粮食订单1000份,“友勇”牌优质大米远销云南、贵州、上海、深圳,20**年“友勇”牌“香粳米”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放心粮油”。舒城县青云精米加工有限公司,在千人桥百神庙等镇建立近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与500余户农户签订生产合同,订单金额近1000万元,“青云”牌系列优质精米运销上海、江苏、贵州等地,“青云”牌精米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放心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寿县寿西湖农场改制后,与农场职工全部依靠订单模式进行预约生产,年产优质小麦种子3500万公斤,成为黄淮地区最大的小麦育种基地之一,在我省属第一位。

订单农业突出了地域资源特色,促进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金寨县燕子河山区,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农民种植水稻产量低收入少。金寨县鑫山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看准了高寒山区的特定环境,经营反季节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产品远销上海、武汉、苏州等城市,日均发货15吨,成为我市农副产品闯入大都市的又一匹黑马。寿县板桥则是早已闻名全国的草席生产基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板桥引进席草生产后,当地人就有利用农闲编织草席,换取零用钱的习惯。改革开放后,种植席草编织草席成为以板桥为中心辐射到安丰塘、迎河、张李、正阳关乡镇的支柱产业,形成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席草3750万公斤,加工各种草席、草绳后,实现产值2.19亿元的特色农业经济。霍邱县临淮岗、临水镇位于淮河岸边,地势低洼,过去水来成湖,水去成滩,粮食十种九空,农民过着“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贫困生活。淮河滩涂地生长一种特有藻木——杞柳,当地农民一直有用杞柳编制农具的手艺。庆发湖柳编集团和华安达柳编集团发掘了民间工艺,开发新品种,把各式各样的柳编工艺品远销到美国、西欧、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杞柳,两个柳编集团以订单农业为纽带,牵手13万农户,近5年来,年平均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成为皖西羽绒后,打入国际市场的又一特色产品。霍山盛产毛竹,称江北第一县,年存储量6000万根,采伐400—450万根,过去毛竹价格低廉又卖不出去。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相继办竹器加工企业近100家,**龙华集团是一家集桑茧丝绸、毛竹制品、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大化坪镇为中心与邻近四个乡镇的农户签订毛竹生产合同1500份,订单毛竹70万根。其它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约20家,也纷纷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签订毛竹预购合同,使霍山毛竹需求量达到700—800万根,毛竹供不应求,避开了淡旺季,竹制品价格也很“牛”的很,竹地板远销美国,每平方米口岸交货价15美元,美国零售价50美元。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水产、竹业、茶叶、蚕桑、板栗、优质粮食、柳编、草席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

(三)、形式多样化。

公司+农户。由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霍山县**龙华集团从2003年起直接与农户签订鲜茧收购合同,20**年签约农户达300户,鲜茧数量达5万公斤,金额80万元。类似的有寿西湖农场的种子生产,舒城友勇米业。

企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企业不直接与农户打交道,而是通过产业协会或经纪人牵头组织农户生产。寿县板桥草席总厂年产值1200万元,除下设三个分厂生产草席外,大量的生产分布在四乡八镇的农户家里,厂里与生产大户签订合同,一个生产大户带着沾亲带故的10来户,形成草席生产加工的生产链。现在在板桥一带,家家种席草,户户做编席,生产大户有200—300家,其中个别生产大户已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专司经纪,组织农户生产。霍邱的柳编生产也主要是靠农户。庆发湖集团和华安达集团不断开发新产品,把样品带到广交会、华交会(华东交易会)展销,直接与外商签订购货合同,回来后立即交给生产大户,与生产大户签订生产合同,生产大户再将产品样式、数量分配到各农户进行生产。庆发湖集团、华安达集团实际上就是大经纪人,生产大户是小经纪人,由此形成柳编生产经营的企业关系。舒城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在稻种生产中,也是采取这种方式,不同的是经纪人大都是乡镇村经销农药种子的经营户,由他们牵头与农户签约,组织生产、收购,企业直接与农户结算。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已逐步形成了公司(客商)+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纪人(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订单销售模式,引导订单农业向深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发展。截止到今年8月,参与“订单农业”的企业已达607家,签约农户数55892户,签约金额8.33亿元。

一是根据国家总局“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市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订单农业、规范农业经纪订单合同文本、加强涉农合同行政调解、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召开了全市工商系统推进订单农业现场会,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开展订单农业和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涉农合同的行政监管和服务指导工作。

二是综合运用工商职能,营造订单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进行广泛的宣传、组织合同法培训、提供合同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订单意识。其次,加强对涉农合同的监管,农业订单作为《浙江省合同行为管理监督规定》的监管内容,依法对农业订单合同实施备案审查,杜绝不公平、不平等条款和合同违法行为的出现。通过对订单合同从签订、履行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极大地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减少了合同纠纷的发生,防止了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行政指导,促进农业订单的规范运作。在认真听取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品种特点,分类制定示范文本,受到企业和农户的普遍欢迎。

三是搭建诚信平台,不断营造订单农业的守信氛围。在涉农企业中大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对近年来签订农业订单较多、履约率较高,农民反映较好,且在相关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涉农企业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诚信和带头作用,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市已认定涉农“守合同,重信用”单位46家。

四是创新机制,增强订单农业的生命力、吸引力。目前我们结合各地的农业订单情况,因地制宜,在全市鼓励推行了五种订单形式:即设定保证价模式、设定保护价模式、二次分配模式、利害共担模式、建立保险机制模式。这种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有效的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调动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签订农业订单的积极性。

二、推进订单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订单农业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产销衔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一)企业与农民诚信度较低。在市场价低于订单价时,某些企业不惜牺牲农民利益毁约,以减少损失;或者有的农民在订单区外低价收购,再运到企业投售,致使企业负担加重。而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时,不少农民将农产品投售给市场收购者,致使订单企业收不到货。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行为的存在,是阻碍企业和农民开展订单农业的最大心理障碍。

(二)订单农业无法对质量进行保证。如我市镇海区的宁波海龙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计划生产芦笋罐头,购入种子,请来专家,并投资30万培育种植基地,并为当地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订单价格有保障,当地农民就将品质好的芦笋运到市场高价销售,而将品质较差的芦笋投售到该企业。该企业第二年遂决定终止基地的种子培育,并不再与当地农民签订订单。

(三)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农产品不适合订单农业。在诸类农产品中,水果的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出产期短,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果农因无法承受未完成订单引起的赔偿金,不愿接受企业的订单。

(四)市场变化大的农产品无法开展订单农业。我市有禽蛋公司专门针对鸡鸭养殖专业户签订过禽蛋类订单,但由于禽蛋类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导致订单越来越少。目前,企业基本上没有和养殖户签订订单了,只是在收购前按照最近市场价电话联系养殖户。

(五)订单较大的签订企业负担较重。由于订单农业明确市场保护价:市场价高于收购价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收购价按收购价收购。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宁波雨云蔬菜厂,一直以来和种植户订单收购,光签订的榨菜订单就涉及20000余亩。2001年,当年榨菜的订单价格是0.18元/公斤,而市场价只为0.10元/公斤,宁波雨云蔬菜厂该年度因收购榨菜就将近亏损上千万元,并造成该厂的产品竞争力下降,企业负担极重。

三、深入开展订单农业的对策措施

为更好地推进农业订单工作,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搞好《合同法》的宣传培训。要把规范“订单农业”作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作为新时期基层工商部门履行合同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来抓。要结合“五五”普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法下乡,深入农户、经纪人、涉农企业,进一步宣传《合同法》,帮助他们熟悉市场交易规则,指导涉农企业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落实合同管理人员,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提高农户的合同意识和涉农企业的自律能力。同时会同相关部门以召开“订单农业培训”的方式,向农民积极灌输“订单农业”的好处以及农民的诚信度在“订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民的订单意识和信用意识。

二是将“守信用重合同”的创建活动引入“订单农业”中,提高企业的信用示范作用。引导农业企业争创“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引导农户争创“诚信农户”。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维护订单合同法律上的严肃性。同时要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合同双方就必须有高度的市场风险意识,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丰年欠年和农产品的价涨价跌,履行合同时要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相互沟通,信守合同,努力建立双方都可依赖的信用关系。

三是规范订单合同,逐步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要结合本地和不同农产品的特点,根据企业与农民的实际要求,设定可操作性强的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保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条款,制定相应的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并加以大力推广。对特殊的农产品采取特殊的条款内容。如对水果等受气候、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农副产品取消量的规定,采用较有弹性的措辞;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农副产品可采取以当日某市场的价格作为订单标价等。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5

一、目前一些市区党委和政府对“订单农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调查的情况看,市县一级、乡镇基本上没有专门制发关于发展“订单农业”这方面的文件,有的市区领导在工商局工作情况简报上批示,有的乡镇政府转发了工商局开展合同帮扶“订单农业”的做法,但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农业部门的名义专门下达此类文件还没有。

二、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少乡镇领导心有余悸,不愿就推广“订单农业”做更多工作。由于前些年有的乡镇领导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预村和农民的种养殖,结果丰收之后卖不出去,使农民遭受很大损失,到头来第二年转产,群众意见很大,有些乡镇领导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埋怨群众觉悟低,意识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导致“订单农业”推广普及不够,规模和数量有差距。以我市某市为例,全市开展“订单农业”的乡镇1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8.5%。2005-2006年签订订单31539份,金额25928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0%。

三、一些农村对“订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不够,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偏僻山区信息不灵,农民仍然靠赶集或经纪人下乡联系收购来销售产品,因此价格较低,有的压级压价,甚至有的农民上当受骗,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什么赚钱知之不多,生产比较盲目,导致收入上不去。

四、目前“订单农业”推广主要还是靠当地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当地人开办的加工企业,组织安排货源。一些经纪人、经纪公司为外地企业组织货源,乡镇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参与组织不多。近两年,工商局主动参与,积极宣传,指导规范合同内容,调解纠纷有成效,但是由于工商职能多,特别是工商所主要任务是执法、收费,人员较少,工作的普及和推广还不够。

五、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较大。因此造成企业订单中基本是格式形式,对农民要求较高,规定责任多、权利少,有明显的不公平问题。多数订单违约条款的规定不明确,还有一些企业和农户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给自己留后路。

六、利益机制没形成。从青岛地区的情况看,四分之三以上的龙头企业在实行订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保护收购和实行“二次返利”的只有少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因此显得订单比较松散。另外,大多数订单都是短期的,一年一订,一季一订,一茬一订,质量、品质、价格的要求变动较大,使农户在生产上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农业结构的多变和反复,不利于农业产业区域化格局的形成。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6

一、概况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南部,隶属运城市管辖,县域面积117.11平方公里,辖区7镇乡,42个行政村,总人口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耕地面积79万亩。闻喜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民向以农业为本,以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和谷子、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土地。作为国定贫困县,闻喜县坚持实施“工业富县”战略,促进了第二产业的迅速壮大,全县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市前列。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元,且很不平衡,多数农民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有粮无钱”的困窘状况。

二、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我县从年起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到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了年的古老税赋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国农村社会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我县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现就改革前后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一)取消农业税我县农民负担情况

校长们说等将来上级拨下来再退还学生。年-年,收吧。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由于上级补助资金占工程总额份量过少,农民摊派占大头,都加重了农民负担。还有的农村形形色色的隐形支出不胜枚举,农村垃圾“包围农户”要清理垃圾,建设新农村,又要向农民收取卫生费,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如果孩子考上大学、老人一场大病都有可能使刚刚摆脱贫困的农民重新返贫。

县农业税共征收88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前的2年。附加177万元,农村特产税万元,三提五统”150万元,农民税费负担25万元,人均81.1元。改革后,农民人均减负81.1元。农村税费改革只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部分,以某镇为例子具体分析:某镇,共有个行政村,174户,124口人,989亩耕地,人均耕地.2亩,2年税改前农业税共收入4287元(人均29.元)五统”收入80450元(人均0.元)三提”收入17402元(人均14元)该镇农民人均负担7.9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208元的.5%。年取消农业税后,人均7.9元全部免除。另外,国家还实行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元/亩,粮食直补元/亩,良种直补政策,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政策等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国家为农民人均补助达到9元,这一免一补,相等于增加了农民收入19.9元,按每户4人计,每户相等于增加收入79.元,一时间,广大群众拍手称颂,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也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

农业始终处在弱势地位,然而。从2年,粮食价格一直在0.7元/斤左右徘徊,而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用于农耕生产的农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化肥、电费、农机使用费上涨幅度更大,譬如:由于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价格的飞涨,一袋碳铵、磷肥三年间上涨了-15元,增幅达5%左右;农业灌溉用电每度增加了0.1-0.15元,增幅达50%以上;农耕机械用油价格每升增加了1.8-2元,增幅达0%以上;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吞噬”着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全家里有4口人,某乡某村某一户进行调查。共有耕地12.8亩。以亩产投入和产出为例说明:2年,种子1公斤18元,化肥(一袋碳铵15元、一袋磷肥20元)5元,耕地0元,播种7元,收割20元,农药元,浇地电费0元。总投入150元,麦收后按亩产00斤计算(小麦单价0.7元/斤)收入420元,除去投入(不计算农民工时费)150元,和农业税及“三提五统”负担元,最终当年农民亩收入27元,当年共收入0.元。年,种子1斤18元(不计算使用优良品种,按上年小麦收购价)化肥50元(一袋碳铵20元,一袋磷肥0元)耕地45元,播种元,收割0元,农药15元,浇地电费0元,总投入228元,麦收后亩产仍按00斤计算,小麦单价仍是0.7元/斤,收入420元,除去投入(不计算农民工时费)228元,不交农业税及“三提五统”又小麦直补享受元,最终当年农民亩收入202元,当年共收入2585.元。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由于农业所处的地位薄弱,以及农业投入的加大,使得农民收入年比2年反而下降了718元。这里并不是说党的惠农政策不好,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好的政策,三农”问题肯定比现在还要严重的多。接上页)与农民的收入出现“负增长”情况相反,农民在行路、子女上学、看病等负担仍没有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不再向农民收取和摊派任何费用,实行“一事一议”困难重重。上级部门资金不足额、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仍要开展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改革,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如4年我县大打村通公路及巷道硬化攻坚战,全县42个行政村有80%以上村完成这项工程。上级财政每公里补助4万元,而实际每公里造价12万元,村集体经济空虚,这些钱最终都要向农民收取摊派,低的村每人收取0元,高的村达到每人元,这都加重了农民负担。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年在县部分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同时,县每名学生又收取了40元的远程教育款和40元的电脑费。对教育的投入还有一个“远水不解渴”问题,年,按规定,县要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费用,但正月十七开学时,上级光有政策,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新华书店的书钱是不能赊的作业本的款也是不能赊的开课是不能拖的怎么办?

(二)取消农业税对县乡财政的影响

1、对县级财政的影响。2年税费改革前,全县农业税及附加981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2.5亿元的.7%,随着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取消农业税对全县财政减收的影响微乎其微。另外,取消的农业税对县级财力的减收资金由上级财政部门转移支付补助到县级财政,所以说,取消农业税对县级财力基本没有影响。

2、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村两级财政影响较大。以某乡为例说明,税费改革前的2年,该乡农业税任务9.1万元,实际完成54.8万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农业税任务不管乡镇完成怎样,每年月25日要按任务数入库,乡镇都用其它办法垫付,甚至举债垫付农业税,最终,因各种因素,农业税也不能全额收回。据4年我们所做的不完全调查统计,税费改革前,全县农户共欠缴农业税78万元。),“五统”任务80.2万元,实际完成58.8万元,“五统”资金垫付农业税14.万元,实际留存44.5万元,而“五统”中乡村两级办学应收2.08万元,实收2.52万元,垫付农业税5.72万元,当年支出15.4万元,留存2.4万元;优抚应收12.0万元,实收8.82万元,垫付农业税2.15万元,实际支出2.4万元,留存4.0万元;民兵训练费应收12.0万元,实收8.82万元,垫付农业税2.15万元,实际支出1.5万元,留存5.17万元;计划生育应收8.02万元,实收5.89万元,垫付农业税1.4万元,实际支出2.5万元,留存1.9万元。乡村道路修护应收1.04万元,实收11.7万元,垫付农业税2.8万元,实际支出7.9万元,留存1.12万元。而“五统”留存的仅有.1万元。乡镇计划生育、土地等行政性收费2年收入14.1万元;县财政根据编制按人均00元核定公用经费1.29万元(国家人员工资由县级财政拨发),追加经费2万元。2年,该镇可用于机关运转的资金(包括“五统”留存、行政性收费、财政补助),总共是27.49万元。

而当年财政总支出7.9万元(不包括国家人员工资和“五统”专项支出)。其中:会议招待费4780元,汽车燃油费291元,取暖费5700元,文印费18000元,报刊杂志征订费412元,村干部补助8900元,乡干部福利2407元,临时人员工资12040元,房屋修缮费7800元,其它支出9707元。支出资金大于可用财力,而这部分资金从账面上反应为收取管理费、捐款或调入资金,实际上不是挪用专项资金就是政府举债,这些大多都是违反财经纪律的,可为了维持机关运转,乡镇政府出于无奈,不得不这样去做。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经费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年该乡镇转移支付资金.5万元,其中:村管理费15.8万元(拨付乡镇归村级使用),教育经费8.2万元(拨付各学校在乡镇核算中心的账户上),五保户0.5万元,现役军人优抚1.8万元(民政局直接拨付到户),计划生育1.8万元(县计划生育局统筹使用0.万元拨付乡镇1.2万元),政府机动资金仅有7.7万元,县财政预算内拨付经费4.1,计划生育、土地行政收费14万元,该乡可用财力仅25.8万元。比2年可用财力减少了近万元。

与2年相比,年该乡财政支出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趋势,账面支出28.万元,外欠达1万元,比2年支出增长.7万元。究其原因,我们从乡镇政府应需经费分析:①车经费:一个乡镇按一部车计算,购车费县上不补,年核000元经费,而这部车年燃油15000元,修理5000元,司机工资(临时)000元,各种税费4000元,这部车年需万元。②办公经费:电话费年需4000元,水电费年需10元,取暖费年需40000元,办公用品年需8000元,总共年需.4万元。③会议招待费:乡镇每年召开“三干会”、“人代会”、“培训会”等会议,文件材料需8000元,接待费全部在机关食堂27000元,年共需.5万元。④重大活动费:“计划生育百日大会战”需8万元、“植树造林”需万元、“基金会清欠”需2万元,其它主要活动需2万元,年总需15万元。⑤报纸费:党报党刊和人大机关、纪检委、组织部等机关刊物的报纸征订款高达1.9万元。⑥差旅费年需2万元。上述项都是一个小乡镇的运转必须开支的经费就达2万元。该镇可支配财力仅有25.8万元,所以收支无法平衡、欠债现象屡屡发生,所以乡镇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困难重重。而实际上外面欠债或个人举债都无法反映在账面上,造成财务报表不实或隐形债务及隐形财政赤字。税费改革前,乡级债务调查数字显示:全县乡(镇)外债509万元,平均每个乡镇400多万元,农民人均1元,税费改革后,乡镇没有资金化解债务,不同程度上都增加了债务。

财政部门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产生影响的调研报告(之三)

另外部分乡镇干部角色转换困难。农村税改后,乡镇干部从70%时间用于“征粮征款”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了,可乡镇干部干了一辈子乡镇工作都不知道怎么干了?这也是摆在乡镇政府面前如何转变职能的一大课题。

(三)取消农业税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与乡镇的影响一样,同样,取消农业税后对农村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广大百姓拍手称快,但与之而来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有:

1、村级组织经费不足,号召力下降。近几年,实行了“村民自治”,但国家又有各项政策的限制,村级组织办事难,运转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另一方面,税费改革后,国家财政拨给村级的转移支付资金太少,村组两级干部的指数,还没有大幅下降,村组干部工资和正常运转支出没有有效解决,又坚决杜绝向农民统筹集资,而农村工作离开了村级组织就不能正常

开展,而村组干部长期得不到合理报酬,工作又难以开展,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也不会白干活。税费改革后,一个村转移支付个村主干工资,村民组长完成了“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这一大批“准村干部”处于欲退不能,留又不情愿的尴尬境地。

2、农村公益事业无人料理,险于瘫痪。取消农业税和禁止向农民摊派,意味着乡村组织几乎失去了经济基础。农村“一事一议”很难实行,年全县“一事一议”审批仅4家。村级组织换届频繁,历届村干部为村集体公共事业而自己身负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更多村干部不干事,还清闲自在,不背贷款,干事就个人背贷款的现象,对村干部思想都是一种动摇。有的村干部逢年过节都不敢在自己家中,上门要债的人太多,这样伤害了村干部办实事的积极性,导致公共事业的瘫痪。

3、乡村干部债务缠身,处境艰难。以某村为例:2年村级“三提”共收.9万元,人均0.元,村组织财务除办公经费、报刊费、招待费开支后,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建学校、修道路、打深井等公共事业,既使有债务,还有希望以后逐年还清,村级组织可以为农民逐年办几件实事,该村建学校花27万元,修路花4万元,打一眼深井及配套万元,用了三年时间,村干部通过上级补助,村民摊派,外面捐款等多种方式,2年仍有14万元的外债。年税费改革后,不能向农民摊派收费了,当年村级管理费转移支付1.8万元,在乡政府会计核算中心账面上,扣除14份报纸282元,和三个村干部工资2080元(每人每月仅领到不足58元)外,其余资金乡政府直接扣除计划生育宣传费用及植树造林苗木款,村级组织仅剩千元办公用费,就是正常运转也难以维持,14万元的外债就更谈不上解决了。

然而,年的村通公路和巷道硬化工程,除去上级补助,村民集资外,都有外欠。某村修了4公里水泥路花费80万元,村支书几经周折还有22万元的工程工资欠款,这些村干部都是为村民办实事的好干部,村级集体是个“空壳子”,无村办企业,无土地承包,怎么办?这也是农村干部的一大难题。据统计,2年全县42个行政村共负债544万元,取消农业税后,村委没有收入来源,原来的债务没有能力偿还,要办公共事业就还可能加重债务。

总而言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干部职数减少,降低了费用是好事,但“一事一议”的难以开展,公益事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功底,否则影响了小康社会进程,也最终导致农民不满。仅靠转移支付资金,被乡政府用于“硬性开支”外,村级组织成了“无米之灶”,再加上各项工作,包括计划生育、村路硬化、人畜吃水,植树造林,学生上学等难题就无法破解,农民负担并没有减轻,公共事业得不到开展,出现了“两头堵”的怪现象。

三、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精减乡村机构人员,明确职能化分

针对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和村组干部不再陷于收缴税赋工作,那么乡镇和村组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作人员。建议乡镇政府只保留党委、人大、政府三个组织,留三个正职或副职也可交叉任职,再有几个办事人员就可以了。人员减少了,经费开支就少了,在转移支付资金不变的情况下,乡镇政府运转经费就可能满足。村级组织可根据《村民组织法》只留1—名干部负责该村事务,不再设立副职和组长,那么村级管理费在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尚可运转。同时,要把乡村两级政权或组织的职责给予明确,什么事该干,要干就实干,什么不是管理范畴就不问,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开展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乡村政权组织经费

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对乡村政权组织的经费在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例如:转移支付给乡镇植树造林5万元,乡镇农村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把资金发挥到最大程度,也就是只搞5万元的工程,不能因搞政绩工程扩大规模,搞农民摊派来增加农民负担。再如,转移支付给某乡镇7万元公用经费,而该乡镇在支出正常的办公费、差旅费、汽车燃油费等经费当不能保障下还缺5万元的资金,上级应追加转移支付资金5万元弥补经费不足,否则,乡镇政府就得举债或搞其它违纪行为,这也是堵塞漏洞的一项举措。农村转移支付资金,要进行改革,例如某村年收村级管理费1.2万元,支出报纸款898元,(原因,报纸是强行征订的,上级向下级一级一级压任务,分到该乡按0口人一份《运城日报》,00口人一份《山西日报》,400口人一份《人民日报》,400口人一份《求是》、一份《先锋队》,还有一村两份《人大代表报》、两份《纪检监察报》等。而该村89口人,订9份《运城日报》(单价18元)1512元,份《山西日报》(单价28元)804元,2份《人民日报》(单价298元)59元,其它报刊杂志98元,一年征订费898元)。村主干工资2400元(书记、村长、会计人均800元),搞计划生育宣传费用5400元,以上三项全部在乡政府扣除,最终村级管理费用仅有898元,有的村甚至分文未得,也有的村正常的办公经费都没有,也有的村连买一支钢笔的经费都没有。建议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征订报纸只征订1—份《运城日报》,最多支出504元,加大村干部工资,个干部每人每月加元,也就全年7元,那么村干部拿了工资就应负起职责,全身心投入村工作,转移支付资金仍按1.2万元不增的前提下还有429元,用于正常办公开支。如果上级临时安排修路、党建、计生等工作,经费就由上级追加,在没有上级资金和不向农民摊派的前提下,不搞该工程或工作。比如: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要创建党员活动室,开展学习就得有资金,这部分资金就应该由上级转移支付解决,不应由村民自己负担。

(三)乡镇政府职能要向服务型转变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和经济基础。订单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和纽带,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工商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从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农业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从1982年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到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共发出了8个此类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每户从中平均增收1200元。至2005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与广大农户实现有效对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说,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订单农业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总局的工作部署,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己任,积极探索开展合同帮扶和订单农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据14个省市统计,今年上半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新闻媒体提供有关涉农合同帮扶和订单农业工作宣传稿5305件,发放订单农业宣传单275万多份,制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200多个,检查涉农企业5万多户,检查涉农合同近250万份,调解涉农合同纠纷6039件,涉及金额9530万元,查处涉农合同违法案件2539件,涉案金额3亿多元。截至今年上半年,14个省市共有涉农企业6万多户,签约农户558万多户,签约订单692万份,订单签约金额2640亿元。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订单农业,有利于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有利于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2、进一步增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客观存在农业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突出问题。年初,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党同志都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合同监管的职能作用,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既现实又紧迫、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各级合同监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级合同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纳入到当地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工作安排中,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作为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通过我们工作的激情、帮农的热情和护农的真情,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赢得有关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以涉农合同帮扶为抓手,通过订单助农、订单兴农、订单富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充分认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现现代化,同样是一个长期的、不懈努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作。

目前各省市订单农业发展工作极不平衡,一是启动此项工作的时间差别较大,有的省市如安徽芜湖市,在十多年前,已开始探索订单农业工作,有的省市近年或者今年才开始着手推进;二是普及规模差距明显,山东、安徽、山西等省市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且取得明显成效,有的省市则局限在少数地县范围;三是取得的成效不同,辽宁盘锦市、吉林舒兰市通过推行订单农业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的省市工作起色不大,落实不到位。各地在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订单条款内容不规范、农户注重眼前利益守信意识较差、订单纠纷处理不及时等。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工商部门在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畏难情绪,正确认识当前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积极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帮农机制”。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示范引导为主,突出重点,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发展订单农业,不要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二、紧紧围绕工商职能,找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国家工商总局党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视。为进一步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目标和任务,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工作的通知》。各地工商部门要认真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和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紧紧围绕合同监管职能,找准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订单农业的法律本质是合同关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法定的合同行政监管部门,就是要把规范订单签约行为,加强订单履约监管,作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强对订单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规范和监管,提高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严厉打击订单欺诈行为,保护农民利益,为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工商部门要认真履行合同监管的各项职能:一是深入开展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户和有关涉农企业的合同法律意识;二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农村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引导当事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四是加大对订单的动态监管力度,及时调解合同纠纷,严厉查处利用订单和涉农合同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2、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王众孚局长提出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整合工商职能,努力为支持“三农”工作服务。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就是要综合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合同监管、商标注册管理、经纪人经纪组织管理、企业登记注册、12315综合执法网络、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工商系统内部形成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合力。

在贯彻落实总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部署时,刘凡副局长多次强调,要围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在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建立红盾护农机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二是建立经纪活农机制,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经纪人,推动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衔接;三是建立合同帮农机制,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四是建立商标富农机制,积极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建立权益保农机制,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综合执法网络的作用,及时解决因农资消费引发的纠纷;六是建立政策爱农机制,积极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七是建立市场助农机制,积极培育、规范和繁荣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

在推进订单农业工作中,建立合同帮扶机制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合同法律知识宣传制度,订单合同示范文本推广制度,在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落实订单合同行政调解制度,订单合同违法行为协调查处制度,订单合同欺诈预警机制和涉农合同欺诈案例曝光制度等。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发挥基层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推广,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工作制度,通过不断丰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逐步建立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3、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推进订单农业的工作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共同职责。工商部门要把订单农业工作做细做实,抓出成效,就必须与农业行政部门、供销合作社、农村基层组织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要积极配合农业行政部门,扶持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帮助涉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配合支持农业行政部门、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完善农资连锁营销网络,培育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资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品牌,搞好农资售后服务,为订单农业提供优质农资商品服务;三是积极协调农村基层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步设立完善农村维权服务站(联络员),及时化解纷争,维护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和农户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4、加强对订单农业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及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订单农业的实践,是提升我们订单农业工作水平的关键,这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召开研讨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继续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档次和水平。

对订单农业的研究,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总结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三、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开展订单农业工作

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远期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全面推进订单农业,也是一项涉及部门多、影响面广、任务艰巨繁重的工作。各地合同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工作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做到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1、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我国地区之间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差别比较大,各地开展订单农业工作也不平衡,各级合同监管部门必须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抓好落实,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一是对在开展订单农业工作整体情况比较好的省市,要引导其上档次、上水平;二是对工作不平衡的省市,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订单农业工作全面开展;三是对工作起步比较晚的省市,要督促其加大工作力度;四是对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大的省市,要指导其在重点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农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对各地在推进订单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六是对各地开展订单农业的先进经验和已推行的订单合同示范文本,适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总结、推广。

2、落实各项工作,把推进订单农业工作做细做实

衡量一个地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成效,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否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是否推进了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具体来讲,衡量一个地区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成效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订单的签约率和履约率;二是是否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是否得到及时查处和制止,坑农害农案件是否减少。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8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强化对农业节水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区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都处于较低水平,远不能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高效节水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农业节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治本之策,是我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首要任务,各级党政、各族干部群众、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在新疆建设节约型社会第一位就是节水”的观念,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转变水管理模式,千方百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过去单一的追求节水上升到农作物品质的提高和用水效益的提高,提升农业节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明确任务,全面推进高效农业节水建设

认真落实《自治区农业节水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布局及要求统筹考虑支持我区农业节水建设。南疆以渠道防渗等常规节水建设为主,以加快地下水开发利用,改良盐碱地为重点,以设施农业、高效林果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试点示范滴灌、低压管灌等田间高效节水新技术。北疆、东疆要加大喷灌、滴灌等田间高效节水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地面灌溉技术。切实重视节水建设规划的制定,按照规划布局,科学有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推进节水建设,切忌一哄而上。

三、创新机制,加大对农业节水建设的投入

农业节水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尽快建立政府和农民投入相结合、分工负责的农业节水建设投入新机制。要逐步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及节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建农业节水设施给予补助。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田建设和节水建设的投入。要以节水规划为依据,有计划的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低产田改造资金、扶贫资金、优质棉基地建设资金等用于高效节水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保证农田水利节水建设投入稳定增长。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筹资筹劳,尽快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9

1、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是迈向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是加快实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近年来,我镇坚持用现念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因地制宜、优势开发、示范带动、扩大规模”的思路,主动对接县里确定的四大产业集群,加快烟叶、木薯、红豆杉、林竹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烟叶、林竹、红豆杉为重点的产业特色。2008年,全镇落实粮食播种面积7万亩,粮食总产预计可达2.6万吨;种植烟叶10050亩,种植木薯1505亩;种植红豆杉719亩;新植、垦复毛竹和小径竹1500亩,种植芳香樟1380亩。

2、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全镇有1个农业服务中心、3个技术推广站,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44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稳定。并成立了农业“155”和沼气服务中心,随时接受农民来电来访。配齐配强村级农技员、兽医员、林业员,烟技员等,与新农村建设其他“五员”合属成立“六大员”办公室,共同为“三农”服务。形成县、镇、村三级推广网络。

3、特色农业发展前景看好。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镇里制定了发展特色产业有关优惠政策和补助办法,特别是对种养大户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资金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好。近年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土地整理建设项目、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受益耕地面积近2万亩,有效提高了盖洋镇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差距。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农业生产各级组织不必多管,任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在产业发展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中,怕担责任,有畏难情绪,致使办法措施不多,工作力度不大,带头作用发挥不好,影响了特色产业发展。农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组织程度、传统观念等自身条件的局限和资金、技术、流通、市场等外部条件的约束,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产业还有许多的担忧,对特色产业种植有后顾之忧,对此信心不足,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致使市场波动带来的负效应时有出现。

2、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小而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比较效益不突出。特别是特色产业缺乏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支撑,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产、供、销严重脱节,致使许多特色农产品有优无势,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

3、农业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在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引进上力度不大,品种不多,新技术推广应用比较慢,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种养技术,仍处于粗放型生产技术层面上。加之缺少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机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弱,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份额小。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带来的只能是高成本运行,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4、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镇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招商引资难度大且进展慢,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项目比较缺乏,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生态品牌的对策建议

1、以生态为引领,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整体合力。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生态农业之路。因此,各基层组织及广大干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快发展生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长期任务来抓。要树立以产业抓农业、以龙头带产业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结合盖洋实际,制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协会、互助合作社、大户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结合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把县委制定的有关发展持色产业的各项政策,学习好,宣传好,并认真抓好落实。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放开手脚,积极投身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整体合力。

2、以生态为引领,发展规模农业。一是建立万亩优质稻基地。盖洋是我县粮食的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县1/3,当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米质优良,“温庄大米”名杨在外。因此,一方面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建立一批面积和地点相对稳定、农田设施完备、管理操作规范、投入机制健全、稳产高产的优质米生产基地,加快水稻良种及新技术推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型农机具,开展“化肥、农药双减增效”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单季晚稻优质高产示范,2008年建立超级稻示范片1000亩、试种台湾香米100亩。另一方面以现有优质米加工企业为龙头,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粮食产业模式,做好产、收、贮、加、销等环节有机结合,提高粮食加工的附加值。争取到2010年,在包括温庄、杨地、湾内、湖上等村在内的优质稻种植示范区内建立优质稻基地20000亩,年产优质稻谷10000吨,优质稻精加工率90%。二是建立万亩烤烟基地。烟叶生产,是盖洋镇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全镇烟叶产量约占全县烟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农村种植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项目,因此,继续统筹规划好烟叶生产有重要的意义,要积极推行“科技兴烟”战略,加快烟田改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服务质量,建立高产示范片,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上下功夫,使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0亩左右,并且烟农的收入有明显增加。

3、以生态为引领,发展“四大支柱”产业。按照“县办龙头,镇村建基地”的发展思路,主动对接县里四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红豆杉、木薯、林竹、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福建南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种植大户,并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路边、竹林套种、荒坡地等“四旁”种植红豆杉,力争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建成万亩红豆杉基地。依托百事达变性淀粉厂,在地理条件较优越公路沿线的几个村大力发展木薯种植,鼓励规模连片种植,种植面积争取达3000亩以上。依托利科生物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天然药用原料种植,尽快建成镇域内中药材基地,力争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芳香樟、石蒜、山苍籽等药用植物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0亩。大力发展林竹产业,搞好林竹种植是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生态品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镇域农业经济的主体,因此,一手抓好资源培育保护,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竹山管理、建立示范片、推广竹山喷灌和深翻施肥,形成支柱产业。一手抓好集约经营,创新经营模式,实现竹笋和毛竹双丰收,提高单位面积产品收益率,为木材、竹材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以茶叶、食用菌、瓜果、蔬菜等作为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盖洋镇海拔多在400-800米之间,空气清新,云雾缭绕,山地坡度大部分在15度以下,生态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茶叶生长的基础条件和自然优势。盖洋可以依托县里已有的茶叶生产各个平台,在改造老茶园的基础上,选择地势较好的几个村重点发展,争取到2015年,建设高标准生态有机茶园2000亩。

4、以生态为引领,发展科技农业。一要广引进。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力度,按照发展“三品”农业的目标,积极推进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创新。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联系合作,积极引进适合本镇生态环境的农作物和畜牧业优质新品种,同时引进先进的高新种养技术,培育优势产业,打响做亮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二要强优势。从我镇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抓起,以水果类、蔬菜瓜果类、茶叶类、畜禽养殖类、笋竹类、水产类为重点,通过科学种(养),科技示范推广,逐步把优势做大、做强。重点抓好葫芦形洋地际蛋鸭养殖基地、林桂水密桃种植基地、温庄蔬菜基地、湾内茶叶基地建设,形成“一片一品”或“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三要巧布局。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环境、气候、传统名品等区域比较优势,以“特色+规模+优质”为取向,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盖洋形成产业布局明晰、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化生产新格局。四要抓示范。实施“科技入户”、“星火计划”、“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等平台,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开型农机具的普及应用。大力推广“烟-稻-菜”等生产模式,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建立超级稻示范片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五要树品牌,着力解决目前有商品无品牌和有品牌无企业的问题,鼓励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申报、认证,进一步扶持“溪禾香“绿色品牌的创建力度,发挥品牌效应作用,实现规模化经营。

5、以生态为引领,发展外向农业。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千方百计消灭市场空白点,先期抢占周边县市市场,然后逐步扩大,最终打入大中城市市场,扩大对外贸易,扭转主攻本地市场的局限;不断拓展闽台农业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与农友、嘉农等台资企的合作,积级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管理经验、经营模式,继续扶持嘉信果蔬发展,该公司2006年3月份开始动工建设,在桂林村试种日本甜柿150亩,经过三年努力种植日本甜柿达到450亩,新植台湾高山茶30亩。引进三明嘉农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推广种植台湾香米和黄金瓜等优质蔬菜品种6个。引进福建安野(明溪)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在盖洋动工建设茶叶种植和加工项目,计划投资600万美元,建立以茶叶开发、生猪养殖、生物有机肥生产为主,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并与省茶科所签订了优质铁观音、台湾高山茶繁育基地成果对接合同。目前已在湾内村开始动工建设,通过湾内茶叶加工基地,带动周边村发展茶叶种植,逐步形成产业特色。

农业调研报告范文篇10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总播面8.92万亩,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建有温室580栋,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09等。

二)基本特点

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

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

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立足本区特色。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

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1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

2培育开发特色农业园

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办法和对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2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

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特色农业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技兴农工作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