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6:10: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法

农业局实施贯彻农业法半年总结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19*年7月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颁布实施后,我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农业部门,更是大力宣传,使广大农业工作者能熟知《农业法》、运用《农业法》为广大农户服务。现就近年来的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执行《农业法》的基本情况

1、各级政府依法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法》颁布实施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出,基本上达到了《农业法》规定的“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国家农业信贷资金规模也有所扩大。20*年,我县获得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支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额为100万元(无公害蔬菜项目)、国家无偿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1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20*年获得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支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额为240万元(无公害蔬菜项目100万元、马铃薯项目130万元、山野菜项目10万元)、国家无偿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6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2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资金160万元(蔬菜项目100万元、马铃薯项目60万元),农村沼气项目223.5万元。每年县财政拨付农业工作经费在20万元左右,省州业务部门拨付给我局各业务站的经费为5万元左右。

①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县委、县政府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安排资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整了以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优质香稻、优质水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为主要种植品种,广大种植户从中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查看全文

经济法下农业法原则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一,未能就构成农业法的基本的标准、条件取得共识。学界对农业法原则的研究呈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让人们无法抓到农业法核心的原则是什么,导致农业法到底是什么法的疑惑产生。第二,直接把其他部门法的原则毫无修饰地、农业法化地迁移过来。第三,农业法研究进展缓慢,很多原则是在上个世纪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提出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原有原则需要修改、完善,一些新的原则理念需要融入。第四,将农业政策等相关原则直接放入农业法原则中来。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前国家的基本方略;农业立法必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但现阶段学界分散化的问题导向研究,无法真正解决农业立法的根本问题。要想构建科学化的农业法律体系,必须从农业法原则理论着手,从分散化问题导向研究转变为集中理论引导研究,通过农业法原则指导农业法实践。而农业法原则正当性基础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如何从经济法原则中找寻破题方法,都需要展开识别与分析。

二、农业法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学界不同学者对农业法原则概念的界定、理解不同。樊丽君认为,农业法的基本原则是农业立法和执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3]。陈晓华主编的《农业法概论》认为农业法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农业法制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为农业法所确认或体现的法律准则[4]。李昌麒、吴越主编的《农业法教程》和学者艾衍辉认为农业法原则是在农业法制定、实施及主体参加农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5]25[6]。综合来看,李昌麒教授和学者艾衍辉对农业法原则定性比较准确,在学界也具有权威性影响,但是笔者认为该种界定仍有改善的空间。随着社会发展,农业法所要规制的范畴已经不能涵盖主体参与农业活动的范围,农业法的发展呈现着扩张的态势,需要将农业法原则放在经济法框架内,结合当前发展实际重新进行界定。因此,综合李昌麒教授和学者艾衍辉对农业法原则的界定,借鉴李昌麒教授[7]、杨紫煊教授[8]、漆多俊教授[9]对经济法原则的定义,我们认为“农业法原则是指农业法在其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时,在特定范围内所普遍适用的思想与准则,具体而言即贯穿农业法律规范中,对农业立法、农业司法、农业执法、农业守法具有导向和适用价值的思想与准则”。农业法原则从其含义展开具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为农业法律规则制度与适用提供基础和目标,即对农业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提供标准及导向;二是为了弥补农业法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存在的法律漏洞,农业法原则可以直接为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公民守法提供依据;三是防止法律滞后而导致的执法、司法不公。农业法原则有四方面特征:一是体现了作为农业法的本质属性。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其具有独特的属性。它既具有国家对农业经济活动适度干预的经济法本质特征,还具有国家对农业弱智产业的政策性倾斜的农业法特色的本质特征。现在法学学科有法律部门交叉发展的趋势,现实中也存在着农业法与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等交叉融合的现象,无法按照传统的定义实现区分,但这不妨碍其农业法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二是农业法原则提供了明确的准则性或导向性。首先是对农业立法的导向作用。立法者在制定农业法时应当考虑农业法的指导思想,通过这样的指导思想确立农业法的具体规则、规范。同时,也为农业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制定提供指导与限制,任何农业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制定不得与农业法原则相抵触。其次是对农业守法具有规范与导向作用。指导农业法主体行使权利(力)必须遵守的准则以及对未履行职责或义务农业法主体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是对农业执法与农业司法的导向作用。农业执法、农业司法不仅仅体现在合法性,更应当体现在合理性、公平性。农业法原则作为农业执法、农业司法的准则,能缓解法律规则滞后、法律规则缺失时法律规制欠缺的尴尬境地,真正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秩序以及农业法的立法宗旨。三是大体体现和适应农业法整体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立法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形成阶段、完善阶段。但是时至今日农业法仍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立法效果,现有的农业法不能涵盖其所应当的规制范围。虽然,学界对农业法体系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农业法体系大体可以包括:农业基本法、农业土地管理制度法、农业经营制度法、农业主体法、农业保障法、农业农村资源管理法、农业生态保护法、农产品质量法、农村社区法、农村组织法、农村金融法等。因此抽出它们共同的理念与价值作为农业法原则确立的根基,抽象、凝练出普适性的农业法原则作为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可以充分反映农业法最本质的属性。四是法的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法的价值有三层含义,一层是法所保护抑或增加的价值,二层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三层是法本身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其他社会控制相似,其基本价值主要包括秩序、效率、公平、正义、自由等[9],随着发展,其又有合作、和谐等价值理念产生。法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农业法原则将价值理念融入后,把其原则化、抽象化规定在法律中,对法律规则进行指引,除了少部分没有明确的规则内容,一般都适用农业法规则。农业法原则的价值就在于将整个农业法体系价值融入后抽象成原则性理念,指导农业法制定与实施。农业法原则体现了农业法立法宗旨、价值理念的追求。因此农业法原则研究成为农业立法研究的重中之重,是农业立法体系、框架确立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三农”领域法学理论探讨意义深远。学术界把农业法原则问题研究放在法学研究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农业立法工2018年第1期李长健,孙富博:经济法范式下的农业法原则探析作已提上日程。各学者对农业法原则探讨日益活跃,也取得十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日益活跃的学术探讨氛围中,学者们对农业法原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并没有达成理论共识。因此对农业法原则的探求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且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

对法的原则的探讨一直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法律原则在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罗马就有一系列经典的法律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具化为法律规则,同时也引导人们创造性地适用法律,对今天的法律原则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美国对“不播种而收获”的不公平竞争之诉的判例就源于罗马法中的“任何人不得食他人之肥”原则,这也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开端与基础[10]。经济法原则内容的研究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其原则内容的研究就开始地更晚些。不过,或许正是农业法“命途多舛,前途迷茫”,迫使农业法学者“吾日三省吾身”,农业法研究人群迅速壮大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业法研究,特别是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不过,在研究的一派繁荣背后,呈现出部分学者对学术研究的操之过急,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的总结、对内容确定的标准、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不足与局限。(一)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观点梳理关于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由于确定的标准、理念、方法不同,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六种。1994年丁关良、林辉的《农业法教程》一书中将农业法原则凝练为五个方面内容:农业经济基础地位与功能、鼓励商品经济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遵循、因时因地分类指导农业发展、调动社会力量支农[11]。1995年姜洪学、张作生、陈瑞远的《农业法制概论》一书中将农业法原则归为七项内容:农业经济地位、巩固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地承包制、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土地所有制形式与合理开发、农业生产物质保障、科教兴农、政府重视农业地位[12]。1999年樊丽君的《论农业法基本原则》一文将农业法原则内容总结为七个方面:农业经济基础地位与促发展、农业生产经济主体权益保障、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与共同富裕、科技促农与教育兴农、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国家对农业贡献鼓励[3]。2004年陈晓华等主编的《农业法概论》认为农业法原则内容分为农业经济的首要地位与发展保障、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调动农业主体发展商品经济与农业主体权益保障、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遵循、因时因地分类指导农业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与宏观调控、调动社会力量支农七个方面[4]14-18。2004年艾衍辉的《农业法基本原则探讨》一文提出,农业法原则包括农业经济基础地位、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保障、依法治农、科教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法治六个方面内容[6]。2007年李昌麒、吴越主编的《农业法教程》将农业法原则内容凝练为六个方面:依法治农、保护“三农”利益、农业经济、生态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市场导向与政府调节、科教兴农、社会支持与共同参与[5]25-31。2011年黄河主编的《农业法教程》认为农业法原则内容包括保障粮食安全、国家扶持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稳定农业基本生产经济体制三个方面[13]。以上成果都推动了农业法原则发展,对农业立法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表明农业法研究步入新的阶段。(二)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成就与特点我国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农业法学者不断地努力和理论探求,农业法原则内容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农业法原则内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性、时代性与发展性。从农业法原则内容的发展进程来看,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继承传统,并结合时代特点与发展理念进行完善与更新。比如农业利益保护一直被传承下来,成为农业法较为统一的原则内容。又比如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从1994年丁关良主张的基础地位转变为2004年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认为的首要地位。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2007年李昌麒主张的依法治农原则也是学界主张的主流原则。可见,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第二,研究视角、关注点多元。正是视角与关注点的多元,让农业法原则内容呈现各具特色的局面。比如丁关良教授注重农民权益保障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遵循等;学者姜洪学、张作生、陈瑞远、樊丽君等倾向稳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等;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和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提出的政府职能转变与宏观调控等;李昌麒教授主张依法治农与“三农”利益保障等;黄河教授提出的粮食安全等。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因为农业法不同于其他法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是一门应用法,因此,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具有综合性特点。基于农业法特点,学者们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将经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不断融入其中。(三)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虽然成果累累,但是整体看来,研究的层次性较低,权威性理论研究寥寥无几。农业法原则研究更多是政策导向性,更多的是从基层实际走向理论深入,缺乏理论引导实践抑或理论与实践交互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1.农业法基础理论根基不稳,农业法原则内容过于混乱一方面,学界对经济法原则概念界定不清,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致使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如在上述学者观点梳理中就可以看出,有的学者主张三原则、五原则,有的学者主张六原则、七原则,即使同为七原则,不同学者主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呈现一团乱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而这样的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农业法定位不准确。农业法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定位矛盾。一是,经济法学者认为农业法应当归于经济法的子部门法。但是由于经济法自身就是处在新兴发展阶段的法律部门,很多基础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经济法概念、价值、原则等研究都不太成熟,致使农业法理论研究随之也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二是,很多学者认为从农业法律所属的法律部门看,农业法应该是以经济法为主,行政法次之,两者占80%以上的法律部门架构。因此,这就存在问题,农业法原则包含经济法原则、行政法原则以及其他法律原则,原则无法明确,致使农业立法进程缓慢。2.农业法法学理论深度不够,缺乏从法理深入研究农业法缺乏法理深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更多地侧重政策性研究,即农业法随政策走,比如很多学者把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业法原则,但是最近国家又提出“三权分置”,那是不是也要将其写进农业法原则内容呢?法的重要特征在于其稳定性,朝令夕改的法不是良法。法的原则应当是抽象化地凝练出农业法核心的东西,而不是政策性文件的简单堆积。必须深入法理,总结原则。二是,从事农业法研究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纵观国内从事农业法研究的除了现有的以李昌麒教授为首的西南政法大学、以黄河教授为首的西北政法大学以及一些农业高校的法律专业老师外,农业法更多的是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学者在进行研究。因此,整个农业法研究法学氛围不强。3.当前过于关注“三农”实践,忽视农业法理论探讨,农业法原则更新、重构后劲不足从以上学者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时间来看,大多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学者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的著作、文章少之又少。市面上除了李昌麒教授2015年主编的教材以及黄河教授2011年主编的教材外,几乎再无其他著作。很多学者并没有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法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农业法原则的修订与发展。农业法很多原则内容的确定,具有一定历史性,存在着一定缺陷,需要重新凝练与确定,而现实中,学者过于重视实践研究而忽视理论的创新,这导致至今农业法原则内容未达成一致,科学的农业法体系也未确定。四、经济法原则的梳理分析关于农业法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虽然学界还有争论,但是这里赞同主流观点,认为农业法是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因此,要想找到并凝练出农业法科学的、适格的原则内容,离不开对经济法原则理论精神的吸取。通过对经济法原则的梳理,可以找准农业法原则重构的根基。经济法原则的典型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998年史际春教授的《经济法总论》认为经济法原则为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权责利相统一[14];1999年漆多俊教授在《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一文中认2018年第1期李长健,孙富博:经济法范式下的农业法原则探析为经济法原则主要立足于社会经济总体效率与社会经济总体公平[9];2001年丘本教授在《经济法原论》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为反垄断与宏观调控[15];2012年杨紫煊教授在《经济法》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主要包括主体协调与协调法定[8]68;2016年李昌麒教授在《经济法学》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适度干预、社会本位、经济民主、经济公平、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七方面内容[7];2016年王先林教授在《经济法教程》中认为经济法原则为社会本位、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与适度干预[16];2013年张守文教授在《经济法原理》一书中认为经济法有调制法定、适度、绩效三原则[17];2015年刘少军、王一鹤教授在《经济法学总论》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包括监管主体相对独立、经济财产权益维护、经济行为监管评价、经济损害严格预防、经济公诉与自诉结合五方面内容[18]。国内学者对经济法原则的探讨并没有达成一致,其论述就有几十种。那么到底如何抓住经济法原则核心,找到农业法原则确立的根基,就成为关键性问题。法的价值理念决定了法的原则的确立,因此,探讨农业法原则就要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入手。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的价值理念。经济法的价值主要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经济法目的性价值是指在社会整体利益基础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工具性价值是指经济安全、实质公平、社会整体效益、经济自由[19]。实质正义和社会本位是经济法最为核心的理念,经济法的价值就是在社会本位等理念的指引下,通过自由、秩序、效益、公平等价值的释放最终达致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实质正义目标的实现[20]。二是经济法价值理念的实现途径,它的基本内容是国家依法宏观调控与有效协调促进本国经济有效运行。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可以看出,经济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根本,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前提下,通过平衡协调各经济主体利益关系来追求以实质正义为目标的竞争公平,保障经济市场和谐高效运行,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民主、自由、可持续发展的法。我们认为经济法原则内容为平衡和谐、维护公平竞争、权责利效相统一、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五方面[21]。平衡和谐原则即平衡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各主体间利益和谐。维护公平竞争原则是指,在坚持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谦抑性干预职能,科学调制市场经济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权责利效相统一原则是指经济法上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利益与效益统一;权责、权义分配是经济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其他原则实现的保障,通过权责、权义分配,明确各经济主体权力与权利的行使以及违反行使权力与权利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达到控权目的,最终实现利益和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存量利益、代内利益,更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增量利益、代际利益,促进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权实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原则,即通过赋予社会弱势群体公平的经济发展机会,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权利,促进经济发展普惠,实现实质正义。经济法原则按照其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基本原则和局部性原则。基本原则是在整个经济法实施、运行过程中具有指导和普适价值的原则,局部性原则是指对一个或几个部门法具有指导和适用的原则。因此,这里梳理和提出的经济法原则都是经济法基本原则。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从经济法原则分类来看,农业法原则属于经济法的局部性原则。要想找到农业法原则真谛的钥匙,就必须追本溯源,从经济法这个母体法中寻找答案。具体而言,通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局部化、部门化、农业法化,对农业法的原则内容重构提出新的理论。五、农业法原则的发展与重构亚里士多德认为良法具有两重标准,一是实质标准,首先,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应该是符合正义的法律,而正义的法律应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阶级(或个人)的利益;其次,良法体现人们所珍爱的道德价值(自由);最后是能够维护合理的城邦制于久远。二是形式标准,即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最高权威性、刚柔协调性等。[22]现念的良法标准即价值合理、原则规范合理、体制合理以及程序合理[23]。因此,结合良法论,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基本原则出发,农业法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三农”利益协调与保障原则利益作为法律产生的源泉,某种意义上讲,利益催生权利的产生,同时权利产生是对利益的法律化的实现与保障。不同阶级、不同阵营利益,不同地促使农业法律的产生;不同主体间利益冲突的博弈、权衡引发农业法律权利产生变化。“三农”作为社会利益链上最为薄弱的一环,协调“三农”内外利益,以便实现对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的保障。农业利益保障在于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发挥各种力量比如科技进步、三产融合、金融支持、社会主体力量、政策力量支撑等实现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业利益实现。农村利益保障在于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与城市协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利益保障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实现。2.“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虽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都感到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但是公平与效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农业法目标必然是实现金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两者和谐兼顾,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农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比如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安全等。因此,除了经济法中的实质公平与效率促进原则理念外,农业法有其自身的原则理念,即农业安全。综合凝练,农业法第二个原则就是“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农业法所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形式公平,实质公平更是农业法追求的终极目标。农业法的人权保障基因决定了必须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对农业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性保护,以达到社会实质公平。达到实质公平的同时,需要注重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效率与安全。农业法中“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要求国家在制定法律制度时,应坚持以市场配置为根基,注重经济绩效、激励机制,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作用,实现公平基础上的经济快速、安全、稳健发展。3.“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于国际社会当中,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源于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是经济法重要的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共生性[21]。农业法吸收并具化了经济法中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开放,农业生产经营应当是绿色、科技、可持续的,不仅仅满足农民的生存权,更需要实现农民的发展权,既要考虑代内发展,也要考虑代际发展。“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一要义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国家在立法时,应当科学立法,让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间权利得到实现并和谐,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形成良性、市场化的农村市场氛围以及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绩效机制,促成公平、绿色、科技、和谐、可持续的“三农”发展环境。其次,公平性是人权属性的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范围广泛,既体现在当代人之间的代内公平,又体现在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代际公平,还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发展公平。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公平性具有三重含义。共生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理念。在国际层面上,它体现在国家间的发展共生性需求,在国内层面上,它表现在国家、农村集体、农业组织、农民(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四主体共生发展的需求。4.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农业法权责统一原则衍生于经济法当中的权责利效相统一原则的权责统一部分,同时又进一步补充并延伸原有的内涵与外延。农业法权责统一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权力—责任”相统一。权力与责任的主体是政府。经济法是私法与公法的结合,政府对农村中资源的配置、经济市场的干预都体现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国家职权在经济市场中发挥着很多积极作用,但是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所指出的,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界限的诱惑[24]。因此,要对权力进行限制,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制度设计,实现政府科学、审慎用权,依法行使对“三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权力。第二层含义是“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主体是所有农业法中的私主体。任何主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既包括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消极义务,还应当承担法律规定的积极义务。5.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是自由价值的原则体现。正如卢梭所言,人是天生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5]。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法律制度都可能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必要的限制[26]。但是,无论怎么限制2018年第1期李长健,孙富博:经济法范式下的农业法原则探析都要把握住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限制。因此,要求国家在制度设立过程中,对农业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采用最小范围、最小程度、最小代价的限制政策,给予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的市场,给予农民、农业生产经济主体更多的自由、自主、自治的空间,从而最大程度放活“三农”,促进“三农”健康的发展。六、结语农业立法是“三农”工作开展,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权益保障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农业立法离不开农业法原则的探讨。农业法原则是指农业法在其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时,在特定范围内所普遍适用的思想与准则。农业法原则及其发展研究是农业法价值理念物化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关系到农业法体系确立及农业法规则制定的根本问题,是农业法必须认真深思以及解决的问题。从农业法原则研究的现状看,我国的农业法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多种对农业法原则的概括,也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理论对农业法以及农业法原则性质的认识不足,存在一些问题。探讨农业法原则必须弄清楚农业法的性质,从农业法性质入手研究农业法原则应有内容。根据农业法部门属性特征,农业法应属于经济法的子部门法,重构与发展农业法原则内容要从经济法这个本源中寻找答案。经济法原则分为基本原则和局部性原则,基本原则理念决定着局部性原则的确立与发展;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农业法原则应为经济法的局部性原则,因此,经济法基本原则内容是农业法原则内容确立与发展的根基,农业法原则必然受制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与发展。当前,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局面。本文认为,法的价值理念决定了法的原则的确立,根据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内容,经济法基本原则应当包括平衡和谐、维护公平竞争、权责利效相统一、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五方面内容。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和经济法基本原则出发,农业法原则具体包括“三农”利益协调与保障原则,“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五方面。农业法原则内容确立与发展一直是农业法研究中历久弥新之问题,研究历经多年,学界却依然没有形成共识。究其原因,农业法原则研究受主观因素和自身利益需求影响较大,不同阅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职业层次等都会影响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确立与发展,要想形成权威性、统一性的标准困难重重。并且,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也只是运用简单的论证方式,结合农业法目标与实践,追根溯源从经济法基本原则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相关思考的系统性仍存在欠缺,很多地方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未进一步深入展开。通过经济法范式探析农业法原则,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创新农业法原则内容,供大家更深层的思考,以期为农业法体系完善奉献薄力。

查看全文

农业局贯彻实施农业法工作总结

州农业局: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颁布实施后,我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学习,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农业部门,更是大力宣传,使广大农业工作者能熟知《农业法》、运用《农业法》为广大农户服务。现就近年来的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执行《农业法》的基本情况

1、各级政府依法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法》颁布实施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出,基本上达到了《农业法》规定的“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国家农业信贷资金规模也有所扩大。2003年,我县获得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支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额为100万元(无公害蔬菜项目)、国家无偿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1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2004年获得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支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额为240万元(无公害蔬菜项目100万元、马铃薯项目130万元、山野菜项目10万元)、国家无偿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6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2005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资金160万元(蔬菜项目100万元、马铃薯项目60万元),农村沼气项目223.5万元。每年县财政拨付农业工作经费在20万元左右,省州业务部门拨付给我局各业务站的经费为5万元左右。

①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县委、县政府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安排资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整了以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优质香稻、优质水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为主要种植品种,广大种植户从中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查看全文

农业法学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业法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基本原则

农业法学已成为一门法学学科。本文主要对农业法调整对象、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原则若干理论问题作一深入研究。

一、农业法的概念

农业法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业法,是指调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特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民(或农户)等农业法主体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国家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狭义的农业法,是指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法》不仅是指导和统帅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而且也是制定各项具体农业法律的直接法律依据。据统计,1979年以来,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渔业法》、《草原法》、《种子法》、《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环境保护法》、《乡镇企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税条例》等20多部农业法律、5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以及农业部制定的460多部部门规章,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颁布了许多农业地方性法规和农业地方性规章,可以说农业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查看全文

农业法宣传贯彻工作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畜牧、农林)厅(局、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以下简称《草原法》)业经*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修订通过,将于2*年3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农业部门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学习宣传《农业法》和《草原法》作为今年农业法制重点工作来抓,确保这两部法律顺利实施。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修订后的《农业法》和《草原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以及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基本制度,强化了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支持和草原保护措施,确立了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反映了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两部法律的学习,加强培训,深刻领会这两部法律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抓好宣传,增强群众守法用法意识

《农业法》、《草原法》体现了广大农牧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做好这两部法律的宣传,是落实“*”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农业部已通过在《人民日报》专版宣传《农业法》、《草原法》、在《农民日报》举办《农业法》讲座、召开贯彻实施座谈会等活动宣传两部法律,还将继续组织报刊、电视台访谈、专家座谈会、送法下乡、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就这两部法律的宣传做出具体安排。要把这两部法律作为“四五”普法重点,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低和地域差异大等特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现代媒体,做好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宣传,使广大农牧民了解这两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有关规定,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法律对策思考与实践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不仅要承担本国的粮食,还进行大量的出口,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生态农业就是这么产生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来进行农业开发,使农业生产取得更高的效益,但是在长期的开发中,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损坏,为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来说是致命的,所以要妥善解决,增加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1我国生态农业的环境状况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农业生产时使用农药,不仅污染土地资源,还会使残留的农药在灌溉时流入水源[1],从而使灌溉水造成了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最终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严重的还会危及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农业生产中,过度的开发土地资源,不仅不会增加农业生产,还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造成农业资源利用的恶性循环。令外,在我国的农村中还有很多的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如,毁林造田,过度轮作,围湖造田等,加剧了对土地的利用,使土地养分流失,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防止高额利润驱动下的农业生产,引导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我国实行生态农业法律中的问题

1生态农业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对农业的生产虽然有法律规范,但是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文还不完善。面对生态环境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需要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法规,应该制定一门专门的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法,作为生态农业生产的依据。所以我国应该加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使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体系得到完善,促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法律的保护力度不够。由于农业生产关乎到农民的生存问题,所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力度,提高农民的对于法律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国家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农业生产,但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还不是很具体,所以只能通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觉悟来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要想系统的提高农业生产,就要求政府要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情况结合农业的生产情况推出相关的政策,最大力度的保证土地的循环利用。所以,仅仅依靠那些擦边球的零散的规定远远不能保证农业的发展,要依靠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法律对生态农业的保护力度。3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普遍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在农业生产时遇到问题不知道从什么途径解决,使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在乡村地区,农民普遍会遵循古先留下的习俗进行生产,而一些生产手法大多违背了自然守则,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流失土地的养分,造成土地贫瘠[2],如,燃烧秸秆做养料就会污染环境,降低生产产量。同时好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会找村中有权威的老人进行调解,有的明明是自己对的,但没有这个意识,选择了容忍。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措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有解决有参考依据。

3生态农业环境的法律对策

查看全文

局贯彻《农业法》情况汇报

《农业法》既是一部农业基本法,也是农业发展法、农村改革促进法、农民权益保障法。《农业法》将与种植业、林业等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纳入了调整范围,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体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观念,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和保护力度,围绕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完善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业投入等影响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全县林业快速发展。现将我局贯彻《农业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法》,提高依法管理林业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把《农业法》的学习同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和省委农村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紧密结合起来,迅速组织全系统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广泛宣传,进行认真学习。首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简报、小册子等形式现代媒体,做好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开展专家座谈会、送法下乡、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宣传效果。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这三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能力。其次,做好普法培训工作,要把三法培训纳入到“四五”普法的全过程。配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突出抓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会三部法律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林业投入,搞好林业产业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我县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支持农业,保护农业,是我们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一方面逐步提高林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二是鼓励林农增加林业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林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五是搞好产业开发建设,典型示范推动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林业体制改革以后,林业系统的主要职能转为林政管理和发展林业产业,加强造林绿化和林木管护,让**的山既出生态效益,亦出经济效益。一是发展竹业产业。根据规划,到2006年全县竹业产值翻一番,平均每亩产值500元,全县竹业总产值达2亿元。二是发展杨梅产业。在三洲、河田水土流失区进行开发性综合治理,已种植优质杨梅**亩,合计定植**万株杨梅、**万株银杏。计划至2005年建成连片万亩杨梅基地,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2万余亩,逐步把水土流失区的马尾松老头林疏林地更换成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杨梅基地。通过种植杨梅等经济林果,使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水肥条件改善,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不仅根治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山地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区既添绿又添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发展花卉产业。以黄馆国债苗圃为依托,重点抓好桂花项目的开发,已培育6万多株,力争2~3年内形成规模,把国债苗圃建成花卉及优良种苗的繁殖基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县花卉产业的发展。四是发展速丰林产业。

查看全文

农业法制建设研究论文

一、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立法不断加强、成效显著,农业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行政法规。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同其他领域一样,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主要依靠党的政策办事逐步向既依靠政策、又依靠法律办事转变的过程。我国农业领域的立法工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以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为辅的时期(建国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以后到""开始之前。这一阶段,由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问题所处的重要地位,加上三大改造任务较重,国家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法制建设虽然也有起伏,但总体来看,特别是建国初期,党和国家还是比较注意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建国初期,为了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创建和巩固各级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是高度重视的。当时的立法重点首先是制定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法律以创建和巩固人民政权;在农业法制建设方面,又侧重于变革、调整生产关系的立法。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私有财产、保护农民已得的土地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以及恢复和发展农林渔牧业生产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保证这场翻天覆地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革能够有步聚、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全面展开之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1950年6月),从而在两年多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个人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八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为了把中焕发出来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组织起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53年中共中央了"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建议",到了1955年夏秋,全国性的农业合作化出现高潮。为了正确引导合作化运动,进一步改革农业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56年3月、1956年6月制定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两部章程中,都规定了自愿互利、退社自由、民主办社的原则和制度,因此,在合作化前期,农业得到了比较平稳的发展。但到了合作化后期,章程中的这些制度和原则受到了破坏,特别是1958年在全国推行的大规模的化运动,严重破坏了农村生产力,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农民生活严重困难,国民经济被迫调整。为了纠正"一平二调三整顿"的"共产风",党中央于1961年3月制定了《农村工作条例草案》(即"农村工作六十条"),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农村工作六十条"虽然没有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保障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贯彻农业法要点汇报

重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小康社会才是完整的下一阶段我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要牢牢掌握住“整改”这个中心环节,突出依法加大林业投入、依法强化基层执法队伍、依法维护林业用地、依法维护林农合法权益四个重点,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也是农业发展法、农村改革促进法、农民权益保证法。《农业法》将与种植业、林业等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纳入了调整范围,农业法》既是一部农业基本法。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体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观念,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和保护力度,围绕强化森林资源维护,完善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业投入等影响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全县林业快速发展。现将我局贯彻《农业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法》提高依法管理林业的能力和水平。

习《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业法》学习同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和省委农村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迅速组织全系统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广泛宣传,进行认真学习。首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简报、小册子等形式现代媒体,做好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开展专家座谈会、送法下乡、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宣传效果。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这三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能力。其次,做好普法培训工作,要把三法培训纳入到四五”普法的全过程。配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突出抓好行政许可法》学习、宣传,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会三部法律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林业投入,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县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支持农业,维护农业,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方面逐步提高林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二是鼓励林农增加林业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林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五是搞好产业开发建设,典型示范推动林业继续、稳定、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农业法制监督工作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局依法行政工作大会精神,强化局法制工作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综合协调、监督指导职能,充分发挥法制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顾问作用,努力实现农业依法行政水平的新跨越,根据省农业厅创建农业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目标要求、县政府创建县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局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农业法制监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局法制工作机构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按照“独立设置、专职配备、专业上岗、三人以上”的要求,调整充实局农政科力量,配备专职人员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积极支持局农政科开展农业依法行政、农业普法教育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其工作经费予以优先保障并在办公条件改善、设施设备添置、法制业务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二、拓展局法制工作机构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局《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若干规定》和《县农业局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严格规范行政案卷法律审查行为,建立由法制工作机构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立项审批、合法性审查、定期清理等制度,完善法制工作机构代表局参加行政诉讼案件应诉、行政复议案件答辩的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省农业行政执法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县农业局常务会议制度》,修订《县农业局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健全法制工作机构参与重大农业行政决策的机制;处理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重大农业生产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重大农业涉法事件,应当由法制工作人员参与应急处理方案制定、政策法规宣传等相关工作。

三、实行授权执法机构法制员AB岗工作制。县植物检疫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法规授权执法机构应当在稳定现有法制员人选的同时,再选任1名业务能力较强、执法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法制员人选,报局统一公布。现有法制员与新任法制员实行AB岗工作责任制。A岗法制员应当依照局《关于印发法制员职责的通知》的要求,积极主动履行职责。B岗法制员应当协助A岗法制员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行政权力清理和规范、农业普法教育、依法行政报表统计等工作,参与A岗法制员主持的重大复杂行政行为的听证工作;在A岗法制员因故无法履行职责时,由B岗法制员承担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审查,制作并送达《行政案卷法律审查意见书》。

四、推行局行政案卷法制员预审、初审制度。局名义实施的行政处罚案件、局名义实施的一般和重大复杂行政许可案件(包括非行政许可审批案件,下同),案件承办人在提请局农政科进行法律审查之前,应当将全部案卷材料分别交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法制员、局行政许可科法制员预审,并按照法制员提出的预审意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补充、修正等工作;案件承办人制作《行政处罚立案审批表》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文书,应当交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法制员初审后,报局领导审批;局名义实施的“一审一核”行政许可案件以及受授权许可主体委托由局行政许可科制作并送达被委托行政许可事项受理阶段执法文书的,案件承办人应当提请局行政许可科法制员实施法律审查。法制员实施预审、初审应当制作《行政案卷法律审查意见书》。

五、强化法制业务培训和监督。局行政许可科和各执法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建立健全每周一次的执法业务学习制度、每月一次的办案质量通报制度以及疑难案件会审制度,为法制员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必要工作条件并对其实施动态监督;局政策法规科要健全法制员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法制工作人员进行法制业务交流、行政案卷评查和行政执法监督,对新任法制员及时进行法制监督新知识的培训,使法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全面加强农业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新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