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下农业法原则探析

时间:2022-01-24 09:57:36

经济法下农业法原则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一,未能就构成农业法的基本的标准、条件取得共识。学界对农业法原则的研究呈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让人们无法抓到农业法核心的原则是什么,导致农业法到底是什么法的疑惑产生。第二,直接把其他部门法的原则毫无修饰地、农业法化地迁移过来。第三,农业法研究进展缓慢,很多原则是在上个世纪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提出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原有原则需要修改、完善,一些新的原则理念需要融入。第四,将农业政策等相关原则直接放入农业法原则中来。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前国家的基本方略;农业立法必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但现阶段学界分散化的问题导向研究,无法真正解决农业立法的根本问题。要想构建科学化的农业法律体系,必须从农业法原则理论着手,从分散化问题导向研究转变为集中理论引导研究,通过农业法原则指导农业法实践。而农业法原则正当性基础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如何从经济法原则中找寻破题方法,都需要展开识别与分析。

二、农业法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学界不同学者对农业法原则概念的界定、理解不同。樊丽君认为,农业法的基本原则是农业立法和执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3]。陈晓华主编的《农业法概论》认为农业法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农业法制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为农业法所确认或体现的法律准则[4]。李昌麒、吴越主编的《农业法教程》和学者艾衍辉认为农业法原则是在农业法制定、实施及主体参加农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5]25[6]。综合来看,李昌麒教授和学者艾衍辉对农业法原则定性比较准确,在学界也具有权威性影响,但是笔者认为该种界定仍有改善的空间。随着社会发展,农业法所要规制的范畴已经不能涵盖主体参与农业活动的范围,农业法的发展呈现着扩张的态势,需要将农业法原则放在经济法框架内,结合当前发展实际重新进行界定。因此,综合李昌麒教授和学者艾衍辉对农业法原则的界定,借鉴李昌麒教授[7]、杨紫煊教授[8]、漆多俊教授[9]对经济法原则的定义,我们认为“农业法原则是指农业法在其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时,在特定范围内所普遍适用的思想与准则,具体而言即贯穿农业法律规范中,对农业立法、农业司法、农业执法、农业守法具有导向和适用价值的思想与准则”。农业法原则从其含义展开具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为农业法律规则制度与适用提供基础和目标,即对农业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提供标准及导向;二是为了弥补农业法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存在的法律漏洞,农业法原则可以直接为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公民守法提供依据;三是防止法律滞后而导致的执法、司法不公。农业法原则有四方面特征:一是体现了作为农业法的本质属性。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其具有独特的属性。它既具有国家对农业经济活动适度干预的经济法本质特征,还具有国家对农业弱智产业的政策性倾斜的农业法特色的本质特征。现在法学学科有法律部门交叉发展的趋势,现实中也存在着农业法与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等交叉融合的现象,无法按照传统的定义实现区分,但这不妨碍其农业法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二是农业法原则提供了明确的准则性或导向性。首先是对农业立法的导向作用。立法者在制定农业法时应当考虑农业法的指导思想,通过这样的指导思想确立农业法的具体规则、规范。同时,也为农业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制定提供指导与限制,任何农业法规、规章、政策性文件的制定不得与农业法原则相抵触。其次是对农业守法具有规范与导向作用。指导农业法主体行使权利(力)必须遵守的准则以及对未履行职责或义务农业法主体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是对农业执法与农业司法的导向作用。农业执法、农业司法不仅仅体现在合法性,更应当体现在合理性、公平性。农业法原则作为农业执法、农业司法的准则,能缓解法律规则滞后、法律规则缺失时法律规制欠缺的尴尬境地,真正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秩序以及农业法的立法宗旨。三是大体体现和适应农业法整体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立法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形成阶段、完善阶段。但是时至今日农业法仍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立法效果,现有的农业法不能涵盖其所应当的规制范围。虽然,学界对农业法体系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农业法体系大体可以包括:农业基本法、农业土地管理制度法、农业经营制度法、农业主体法、农业保障法、农业农村资源管理法、农业生态保护法、农产品质量法、农村社区法、农村组织法、农村金融法等。因此抽出它们共同的理念与价值作为农业法原则确立的根基,抽象、凝练出普适性的农业法原则作为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可以充分反映农业法最本质的属性。四是法的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法的价值有三层含义,一层是法所保护抑或增加的价值,二层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三层是法本身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其他社会控制相似,其基本价值主要包括秩序、效率、公平、正义、自由等[9],随着发展,其又有合作、和谐等价值理念产生。法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法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农业法原则将价值理念融入后,把其原则化、抽象化规定在法律中,对法律规则进行指引,除了少部分没有明确的规则内容,一般都适用农业法规则。农业法原则的价值就在于将整个农业法体系价值融入后抽象成原则性理念,指导农业法制定与实施。农业法原则体现了农业法立法宗旨、价值理念的追求。因此农业法原则研究成为农业立法研究的重中之重,是农业立法体系、框架确立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三农”领域法学理论探讨意义深远。学术界把农业法原则问题研究放在法学研究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农业立法工2018年第1期李长健,孙富博:经济法范式下的农业法原则探析作已提上日程。各学者对农业法原则探讨日益活跃,也取得十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日益活跃的学术探讨氛围中,学者们对农业法原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并没有达成理论共识。因此对农业法原则的探求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且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

对法的原则的探讨一直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法律原则在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罗马就有一系列经典的法律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具化为法律规则,同时也引导人们创造性地适用法律,对今天的法律原则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美国对“不播种而收获”的不公平竞争之诉的判例就源于罗马法中的“任何人不得食他人之肥”原则,这也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开端与基础[10]。经济法原则内容的研究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其原则内容的研究就开始地更晚些。不过,或许正是农业法“命途多舛,前途迷茫”,迫使农业法学者“吾日三省吾身”,农业法研究人群迅速壮大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业法研究,特别是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不过,在研究的一派繁荣背后,呈现出部分学者对学术研究的操之过急,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的总结、对内容确定的标准、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不足与局限。(一)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观点梳理关于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由于确定的标准、理念、方法不同,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六种。1994年丁关良、林辉的《农业法教程》一书中将农业法原则凝练为五个方面内容:农业经济基础地位与功能、鼓励商品经济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遵循、因时因地分类指导农业发展、调动社会力量支农[11]。1995年姜洪学、张作生、陈瑞远的《农业法制概论》一书中将农业法原则归为七项内容:农业经济地位、巩固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地承包制、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土地所有制形式与合理开发、农业生产物质保障、科教兴农、政府重视农业地位[12]。1999年樊丽君的《论农业法基本原则》一文将农业法原则内容总结为七个方面:农业经济基础地位与促发展、农业生产经济主体权益保障、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与共同富裕、科技促农与教育兴农、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国家对农业贡献鼓励[3]。2004年陈晓华等主编的《农业法概论》认为农业法原则内容分为农业经济的首要地位与发展保障、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调动农业主体发展商品经济与农业主体权益保障、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遵循、因时因地分类指导农业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与宏观调控、调动社会力量支农七个方面[4]14-18。2004年艾衍辉的《农业法基本原则探讨》一文提出,农业法原则包括农业经济基础地位、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保障、依法治农、科教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法治六个方面内容[6]。2007年李昌麒、吴越主编的《农业法教程》将农业法原则内容凝练为六个方面:依法治农、保护“三农”利益、农业经济、生态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市场导向与政府调节、科教兴农、社会支持与共同参与[5]25-31。2011年黄河主编的《农业法教程》认为农业法原则内容包括保障粮食安全、国家扶持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稳定农业基本生产经济体制三个方面[13]。以上成果都推动了农业法原则发展,对农业立法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表明农业法研究步入新的阶段。(二)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成就与特点我国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农业法学者不断地努力和理论探求,农业法原则内容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农业法原则内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性、时代性与发展性。从农业法原则内容的发展进程来看,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继承传统,并结合时代特点与发展理念进行完善与更新。比如农业利益保护一直被传承下来,成为农业法较为统一的原则内容。又比如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从1994年丁关良主张的基础地位转变为2004年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认为的首要地位。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2007年李昌麒主张的依法治农原则也是学界主张的主流原则。可见,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第二,研究视角、关注点多元。正是视角与关注点的多元,让农业法原则内容呈现各具特色的局面。比如丁关良教授注重农民权益保障与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遵循等;学者姜洪学、张作生、陈瑞远、樊丽君等倾向稳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等;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和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提出的政府职能转变与宏观调控等;李昌麒教授主张依法治农与“三农”利益保障等;黄河教授提出的粮食安全等。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因为农业法不同于其他法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是一门应用法,因此,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具有综合性特点。基于农业法特点,学者们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将经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不断融入其中。(三)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虽然成果累累,但是整体看来,研究的层次性较低,权威性理论研究寥寥无几。农业法原则研究更多是政策导向性,更多的是从基层实际走向理论深入,缺乏理论引导实践抑或理论与实践交互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1.农业法基础理论根基不稳,农业法原则内容过于混乱一方面,学界对经济法原则概念界定不清,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致使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如在上述学者观点梳理中就可以看出,有的学者主张三原则、五原则,有的学者主张六原则、七原则,即使同为七原则,不同学者主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呈现一团乱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而这样的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农业法定位不准确。农业法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定位矛盾。一是,经济法学者认为农业法应当归于经济法的子部门法。但是由于经济法自身就是处在新兴发展阶段的法律部门,很多基础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经济法概念、价值、原则等研究都不太成熟,致使农业法理论研究随之也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二是,很多学者认为从农业法律所属的法律部门看,农业法应该是以经济法为主,行政法次之,两者占80%以上的法律部门架构。因此,这就存在问题,农业法原则包含经济法原则、行政法原则以及其他法律原则,原则无法明确,致使农业立法进程缓慢。2.农业法法学理论深度不够,缺乏从法理深入研究农业法缺乏法理深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更多地侧重政策性研究,即农业法随政策走,比如很多学者把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业法原则,但是最近国家又提出“三权分置”,那是不是也要将其写进农业法原则内容呢?法的重要特征在于其稳定性,朝令夕改的法不是良法。法的原则应当是抽象化地凝练出农业法核心的东西,而不是政策性文件的简单堆积。必须深入法理,总结原则。二是,从事农业法研究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纵观国内从事农业法研究的除了现有的以李昌麒教授为首的西南政法大学、以黄河教授为首的西北政法大学以及一些农业高校的法律专业老师外,农业法更多的是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学者在进行研究。因此,整个农业法研究法学氛围不强。3.当前过于关注“三农”实践,忽视农业法理论探讨,农业法原则更新、重构后劲不足从以上学者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时间来看,大多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学者对农业法原则内容研究的著作、文章少之又少。市面上除了李昌麒教授2015年主编的教材以及黄河教授2011年主编的教材外,几乎再无其他著作。很多学者并没有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法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农业法原则的修订与发展。农业法很多原则内容的确定,具有一定历史性,存在着一定缺陷,需要重新凝练与确定,而现实中,学者过于重视实践研究而忽视理论的创新,这导致至今农业法原则内容未达成一致,科学的农业法体系也未确定。四、经济法原则的梳理分析关于农业法属于哪一个法律部门,虽然学界还有争论,但是这里赞同主流观点,认为农业法是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因此,要想找到并凝练出农业法科学的、适格的原则内容,离不开对经济法原则理论精神的吸取。通过对经济法原则的梳理,可以找准农业法原则重构的根基。经济法原则的典型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998年史际春教授的《经济法总论》认为经济法原则为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权责利相统一[14];1999年漆多俊教授在《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一文中认2018年第1期李长健,孙富博:经济法范式下的农业法原则探析为经济法原则主要立足于社会经济总体效率与社会经济总体公平[9];2001年丘本教授在《经济法原论》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为反垄断与宏观调控[15];2012年杨紫煊教授在《经济法》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主要包括主体协调与协调法定[8]68;2016年李昌麒教授在《经济法学》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适度干预、社会本位、经济民主、经济公平、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七方面内容[7];2016年王先林教授在《经济法教程》中认为经济法原则为社会本位、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与适度干预[16];2013年张守文教授在《经济法原理》一书中认为经济法有调制法定、适度、绩效三原则[17];2015年刘少军、王一鹤教授在《经济法学总论》一书中认为经济法原则包括监管主体相对独立、经济财产权益维护、经济行为监管评价、经济损害严格预防、经济公诉与自诉结合五方面内容[18]。国内学者对经济法原则的探讨并没有达成一致,其论述就有几十种。那么到底如何抓住经济法原则核心,找到农业法原则确立的根基,就成为关键性问题。法的价值理念决定了法的原则的确立,因此,探讨农业法原则就要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入手。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的价值理念。经济法的价值主要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经济法目的性价值是指在社会整体利益基础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工具性价值是指经济安全、实质公平、社会整体效益、经济自由[19]。实质正义和社会本位是经济法最为核心的理念,经济法的价值就是在社会本位等理念的指引下,通过自由、秩序、效益、公平等价值的释放最终达致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实质正义目标的实现[20]。二是经济法价值理念的实现途径,它的基本内容是国家依法宏观调控与有效协调促进本国经济有效运行。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可以看出,经济法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根本,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前提下,通过平衡协调各经济主体利益关系来追求以实质正义为目标的竞争公平,保障经济市场和谐高效运行,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民主、自由、可持续发展的法。我们认为经济法原则内容为平衡和谐、维护公平竞争、权责利效相统一、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五方面[21]。平衡和谐原则即平衡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各主体间利益和谐。维护公平竞争原则是指,在坚持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谦抑性干预职能,科学调制市场经济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权责利效相统一原则是指经济法上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利益与效益统一;权责、权义分配是经济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其他原则实现的保障,通过权责、权义分配,明确各经济主体权力与权利的行使以及违反行使权力与权利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达到控权目的,最终实现利益和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存量利益、代内利益,更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增量利益、代际利益,促进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权实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原则,即通过赋予社会弱势群体公平的经济发展机会,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权利,促进经济发展普惠,实现实质正义。经济法原则按照其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基本原则和局部性原则。基本原则是在整个经济法实施、运行过程中具有指导和普适价值的原则,局部性原则是指对一个或几个部门法具有指导和适用的原则。因此,这里梳理和提出的经济法原则都是经济法基本原则。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从经济法原则分类来看,农业法原则属于经济法的局部性原则。要想找到农业法原则真谛的钥匙,就必须追本溯源,从经济法这个母体法中寻找答案。具体而言,通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局部化、部门化、农业法化,对农业法的原则内容重构提出新的理论。五、农业法原则的发展与重构亚里士多德认为良法具有两重标准,一是实质标准,首先,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应该是符合正义的法律,而正义的法律应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阶级(或个人)的利益;其次,良法体现人们所珍爱的道德价值(自由);最后是能够维护合理的城邦制于久远。二是形式标准,即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最高权威性、刚柔协调性等。[22]现念的良法标准即价值合理、原则规范合理、体制合理以及程序合理[23]。因此,结合良法论,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基本原则出发,农业法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三农”利益协调与保障原则利益作为法律产生的源泉,某种意义上讲,利益催生权利的产生,同时权利产生是对利益的法律化的实现与保障。不同阶级、不同阵营利益,不同地促使农业法律的产生;不同主体间利益冲突的博弈、权衡引发农业法律权利产生变化。“三农”作为社会利益链上最为薄弱的一环,协调“三农”内外利益,以便实现对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的保障。农业利益保障在于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发挥各种力量比如科技进步、三产融合、金融支持、社会主体力量、政策力量支撑等实现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业利益实现。农村利益保障在于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与城市协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利益保障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实现。2.“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虽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都感到困惑的“斯芬克斯之谜”。但是公平与效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农业法目标必然是实现金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两者和谐兼顾,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农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比如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安全等。因此,除了经济法中的实质公平与效率促进原则理念外,农业法有其自身的原则理念,即农业安全。综合凝练,农业法第二个原则就是“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农业法所追求的公平不仅仅是形式公平,实质公平更是农业法追求的终极目标。农业法的人权保障基因决定了必须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对农业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性保护,以达到社会实质公平。达到实质公平的同时,需要注重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效率与安全。农业法中“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要求国家在制定法律制度时,应坚持以市场配置为根基,注重经济绩效、激励机制,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作用,实现公平基础上的经济快速、安全、稳健发展。3.“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于国际社会当中,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源于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是经济法重要的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共生性[21]。农业法吸收并具化了经济法中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开放,农业生产经营应当是绿色、科技、可持续的,不仅仅满足农民的生存权,更需要实现农民的发展权,既要考虑代内发展,也要考虑代际发展。“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第一要义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国家在立法时,应当科学立法,让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间权利得到实现并和谐,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形成良性、市场化的农村市场氛围以及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绩效机制,促成公平、绿色、科技、和谐、可持续的“三农”发展环境。其次,公平性是人权属性的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范围广泛,既体现在当代人之间的代内公平,又体现在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代际公平,还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发展公平。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公平性具有三重含义。共生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理念。在国际层面上,它体现在国家间的发展共生性需求,在国内层面上,它表现在国家、农村集体、农业组织、农民(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四主体共生发展的需求。4.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农业法权责统一原则衍生于经济法当中的权责利效相统一原则的权责统一部分,同时又进一步补充并延伸原有的内涵与外延。农业法权责统一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权力—责任”相统一。权力与责任的主体是政府。经济法是私法与公法的结合,政府对农村中资源的配置、经济市场的干预都体现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国家职权在经济市场中发挥着很多积极作用,但是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所指出的,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界限的诱惑[24]。因此,要对权力进行限制,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制度设计,实现政府科学、审慎用权,依法行使对“三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权力。第二层含义是“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主体是所有农业法中的私主体。任何主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既包括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消极义务,还应当承担法律规定的积极义务。5.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是自由价值的原则体现。正如卢梭所言,人是天生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25]。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法律制度都可能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必要的限制[26]。但是,无论怎么限制2018年第1期李长健,孙富博:经济法范式下的农业法原则探析都要把握住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限制。因此,要求国家在制度设立过程中,对农业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采用最小范围、最小程度、最小代价的限制政策,给予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的市场,给予农民、农业生产经济主体更多的自由、自主、自治的空间,从而最大程度放活“三农”,促进“三农”健康的发展。六、结语农业立法是“三农”工作开展,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权益保障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农业立法离不开农业法原则的探讨。农业法原则是指农业法在其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时,在特定范围内所普遍适用的思想与准则。农业法原则及其发展研究是农业法价值理念物化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关系到农业法体系确立及农业法规则制定的根本问题,是农业法必须认真深思以及解决的问题。从农业法原则研究的现状看,我国的农业法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多种对农业法原则的概括,也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理论对农业法以及农业法原则性质的认识不足,存在一些问题。探讨农业法原则必须弄清楚农业法的性质,从农业法性质入手研究农业法原则应有内容。根据农业法部门属性特征,农业法应属于经济法的子部门法,重构与发展农业法原则内容要从经济法这个本源中寻找答案。经济法原则分为基本原则和局部性原则,基本原则理念决定着局部性原则的确立与发展;农业法作为经济法的子部门法,农业法原则应为经济法的局部性原则,因此,经济法基本原则内容是农业法原则内容确立与发展的根基,农业法原则必然受制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与发展。当前,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局面。本文认为,法的价值理念决定了法的原则的确立,根据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内容,经济法基本原则应当包括平衡和谐、维护公平竞争、权责利效相统一、可持续发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五方面内容。从经济法价值理念和经济法基本原则出发,农业法原则具体包括“三农”利益协调与保障原则,“三农”实质公平、效率、安全共进原则,“三农”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五方面。农业法原则内容确立与发展一直是农业法研究中历久弥新之问题,研究历经多年,学界却依然没有形成共识。究其原因,农业法原则研究受主观因素和自身利益需求影响较大,不同阅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职业层次等都会影响农业法原则内容的确立与发展,要想形成权威性、统一性的标准困难重重。并且,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也只是运用简单的论证方式,结合农业法目标与实践,追根溯源从经济法基本原则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相关思考的系统性仍存在欠缺,很多地方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未进一步深入展开。通过经济法范式探析农业法原则,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创新农业法原则内容,供大家更深层的思考,以期为农业法体系完善奉献薄力。

作者:李长健 孙富博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