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自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3:56:17

民主自治

民主自治范文篇1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主自治的环境

我区在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自治工作上。主要抓了四件事:

一是简政放权,为社区自治创造宽松的自治环境。结合街道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具体运行机制。实施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为社区居委会配备专职计生协理员,实现计生工作重心下移;设立社区卫生医疗站,实现卫生服务进社区;建立劳动保障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劳动保障体系;建立专职和兼职治安队伍,确保一方平安,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二是依法选举并选聘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在民主自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在社区干部使用中,一方面采取“公开招贤,定岗竞争,择优入围,民主选举,选聘录用”的办法,从100多名竞聘的人员中依法选举出和录用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社区干部,经过户代表直接选举,有9人当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有11人被社区居委会选聘为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了36岁,其中党员占5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1%;另一方面,为适应工作的开展,我们组织社区干部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资格论证制度,经区统一考试合格后,有433人取得了上岗资格证书。现在的社区干部与原来居委会那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大妈”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为推进社区的民主自治进程中注入了活力。三是建立了社区工作站。为了培育和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实行行业化管理。从去年11月开始,三个社区居委会都普遍建立了社区工作站,并组织居民开展了文化娱乐、扶贫济困、社会捐助、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社会事务活动。四是以培育社区自治能力为目标,开展社区居委会“减负工作”。结合街道体制改革,我们对社区存在的牌子多、台帐多、考核评比多等问题集中进行清理。明确规定,社区只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只上墙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党建、社区概况三块牌子,职能部门不得另设机构,另挂牌子。各职能部门不得对社区进行各类名目繁多的考核评比。对职能部门和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的职能重新梳理和界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未经协商认可,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社区台帐统一为“五加一本”。同时,我们还为每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电脑,将社区的各类台帐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提高了社区自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我们围绕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升社区建设水平这一目标。一是抓制度建设,为开展民主自治构筑有效载体。如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社区居民决策制度、社务公开制度、财务独立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评议制度,以及居民代表成员联系群众制度,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述职制度等,使社区各项管理与服务体现社区居民要求,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抓社区活动,为开展民主自治打下良好的基础。社区为居民办实事时,一改过去那种一包到底,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实行“小巷总理搭台,居民自唱大戏”的自治模式,自治管理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要规范居民的言行,仅靠说教远远不够,通过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引导大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反而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成效。淮海路社区的不少居民反映,社区养狗给他人带来很多不便,有时衣物被风刮落,恰好落在狗屎上,为了卫生,只好把衣服扔掉,而且有时半夜某家的狗乱叫,严重影响居民休息。经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讨论,社区制定养狗必须持有养狗证,一律圈养,外社区人不得到本社区遛狗等一系列养狗“公约”,并在宣传栏公布,让居民互相监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抓社区服务,为开展民主自治建立有效平台。我们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加大投入,完善淮海路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以创建示范社区为重点,开发了一批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项目。如“老年人服务队”、“便民服务队”、“邻里互助服务队”、“金点子信箱”、“社区戏曲”等活动,激发广大居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营造了一个“人人关心社区、社区关爱人人”的良好氛围。

三、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推动社区民主自治发展

民主自治范文篇2

一、当前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认识上来看,对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的理解还有待于深化。目前我国社会正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一体化社会结构向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结构分化和整合转变,与此相适应,社区建设中政府也要适时改变直接包揽社区事务的状况,确立社会本位的认识,把发育社会、培育社区作为政府的目标,注重民间群众社区参与的自主性、积极性培育,只有实质性的转换城市基层社区管理模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管理模式,才是社区发展的目标所在。但是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按照《居组法》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是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没有把社区民主建设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拘泥于按照纵向的行政方式管理社区,习惯于将居民委员会视为城市政府行政管理的“末梢”。

(二)从政策上来看,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还缺乏规范性文件的指导。虽然宪法和《居组法》对在社区开展民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究竟怎么操作,如何处理街道与居委会、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关系,还缺乏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指导,因而造成居民委员会、居民区党组织和街道的关系不顺,主要表现为两个关系的错位。一是街道和居委会的关系错位。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街道办事处工作事务急剧扩展。街道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将居委会“改造”为自己的“派出机关”,并将大量琐碎的行政事务交给居委会执行,从而使居委会走上了“行政化”轨道。居委会的居民自治功能由此发生严重偏离。因而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向更深层次推进时,居委会的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而单靠行政力量实现社区的成功治理又有些力不从心。二是党支部与居委会关系错位。许多居委会和党支部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虽然党章明确规定社区党组织享有领导权,居民自治组织享有自治权力。但由于对二权无明确界定,实践中就出现了权限不分、职责不明。有的将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组织交合为一体,党组织包办了社区居民自治事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了党支部的执行机构,从而制约了居委会自治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居委会的自治功能萎缩,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降低;有的党组织不知如何对居委会实施领导,对民主自治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使自身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三)从理论上来看,对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推进社区民主建设研究的力度不大。社区民主建设,是新时期社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在理论上的研究还远远滞后于实践上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区民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形式和内容、运作机制及规律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否则,无以指导当前的实践。在我们对杨浦区五角场浣沙四村这一直选示范点的调查中发现,虽然“直选”推进了社区民主和自治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候选人的推荐上,由于现代城市社区的特点和都市人生活的习惯,人们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如何使直选做到公平、公正;在直选中行政干预尺度是否得当,怎样才能变居民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跳出原来的“包办”式选举;居委会选举程序性制度欠缺,如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程序,包括罢免案的提出、罢免的方式等等问题,都需要理论工作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四)从实践上来看,社区民主建设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居民群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美国学者卡尔·科恩认为,所谓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参与”是其中关键性的概念。社区参与是社会整合和稳定的基础之一,体现了社区成员对共同利益和需求的自觉认同,有助于发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互助性、自觉性。只有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才能培养社区意识,形成社区范围内有效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最终实现社区发展。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目前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行动都是不够的,首先表现在居委会的选举上,街道对居委会干部选举的过多干预或影响,加上居委会干部连任现象较普遍,有向“职业化”发展的倾向,造成居民对选举的兴趣与信心下降,导致选举参与率低。其次,总体参与率分布不均。从年龄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和中小学生,在很多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有为学生开办的种种教育活动,但却很少为中青年人提供社区活动的平台。再次,居民参与程度不深。居民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社区事务的运作,而很少参加决策与管理,比如说配合居委会的社会救助活动、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宣传工作、卫生绿化工作等,都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未能真正体现居民自治,从而导致居民社区参与的弱化,对社区公共事务、公共活动的态度冷漠,所以居委会发动的各种社区活动难以引起居民的强烈响应,有时甚至遭到非议与责难。最后,社区建设中一些活动流于形式,有的未能真正代表群众利益,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比如,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而打扫公共卫生、搞文艺汇演等,都没有真正考虑居民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也增加社区建设的成本。

二、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注重社区民主自治与社区党建协调推进。首先,在认识上,必须明确加强基层党建与社区开展民主自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加强社区党建是在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和调控从直接转向间接、从无限转向有限的条件下,确保社区群众民主自治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社区中社会成员性质的多元性、社会关系的松懈性,从而使得无论是在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建设上还是自治制度的运作中,社区群众自治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有力的主导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党的领导。总的而言,党的领导是社区群众民主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社区党建是社区群众民主自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社区群众民主自治是党巩固和发展自己社会基础的重要途径。其次,由于社区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社区党的民主建设不仅关系到社区党组织自身的活力,而且关系到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总体发展。社区党内的民主建设可以对社区民主建设的开展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实现两者间的有效互动。最后,当前社区党的民主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其对基层民主建设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党内各项民主制度,切实保障社区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

(二)注重培育社区组织与推进社区民主的良性互动。自主性、自治性社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社区民主自治的开展意义重大。首先,对于国家来说,社区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为政府对社区职责的转换提供了平台,促使政府从社区具体事务操作中解放出来,变操作社区管理为调控社区管理,有利于社区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对于社区民主自治的主体——居民来说,培育社区组织,为扩大居民参与,推进社区管理中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途径。居民可以通过加入社区组织,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借助社区组织的力量,实现个体力量无法满足的利益需求。此外,在社区组织的共同生活,还可以实现社会成员间的良性沟通。最后,对于社区来说,社区组织是社区建设的组织性主体。它的成长和发育有利推进社区工作专业化和社区工作志愿性质的提高,有利于打破部门和区域行政界限,整合社区资源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因此,必须正确为政府和政党在发展社区自治组织中的作用定位,给社区组织一个更加开阔的生长空间,淡化对社区组织的行政领导色彩,切实为社区组织在法律地位、社会保障、财政政策、活动费用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一系列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从法律上保护社区组织的合法地位和自主地位。同时,社区自治组织又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发展,加强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机制的完善,减轻和摆脱对行政的依赖。

三、对增强社区民主自治功能的操作性思考

民主自治范文篇3

镇社区是以集镇的居民户、沙钢、电厂、联合铜业等企事业单位拆迁户组建而成。共有常住居民6300多户,11700余人,分为29个居民小组,暂住人员余人。近年来,社区将推进社区法治建设作为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和谐稳定社区的重要抓手,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社区各项事务,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和听证的居民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建设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社区加强了法制建设,化解了群众心中的疑虑和矛盾,几年来,邻里团结、和睦相处,无矛盾上交、无越级上访、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主要做法有:

一、依法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社区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居民。在服务过程中,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务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我们在做工作时,坚决做到依法办事,不带私心、不谋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通过橱窗、板报、召开会议等宣传形式,把宣传工作做到位,使居民群众关心的事、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在实际工作中,依托《村民自治组织法》,实行民主、公开的管理模式,把一切权力交给居民代表大会,大事小事由居民代表大会决定。依托有关法律,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对于修补房屋、铺设道路、困难救助等大事均实行“集中酝酿、民主论证、意见反馈、公开表决”的系统决策,制定了“干部提议、群众商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的工作程序,并设立监督小组,让居民群众充分享有自己的权利。低保户、困难户的认定工作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群众矛盾。社区在这方面实行民主评议,打破人情关,力求真实性。以往困难户找社区,变社区主动关心帮助困难户。具体做法是:低保户、困难户将申请送给居民组长,由居民组长会同辖区内的居民代表一起去调查该户的家庭收入情况,调查结果与困难户见面核对,如有疑问则由专管员组织其他辖区居民组长、居民代表交叉调查,核实后再提交社区审核:社区觉得有疑问,再明察暗访。通过几个回合,基本准确后再在居民代表大会上进行民意测评,实施打分制,并当众公开结果,然后公示、上报。几年来社区上报的低保户、照顾的困难户准确率为100%,没有一个被退回,没有一个群众上访。工作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保障了居民的利益,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二、依法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协调居民之间的矛盾,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矛盾上交、上访等,影响社区稳定和谐。遇到此类情况时,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法为主,以情以理为辅,协调各类矛盾纠纷,解决矛盾上访的困扰。具体工作中,一方面,积极主动联系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司法所等部门,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及时宣传与居民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使居民熟悉法律服务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通过提高居民法律知识知晓率。另一方面,居民发生矛盾纠纷后,社区在充分调查矛盾缘由后,邀请司法部门专家与社区群众代表一起,与矛盾双方进行沟通协商,通过帮助教育,解决双方矛盾,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居民乱搭“露天灶”,引发了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数千元,事后社区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事故发生原因,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得知少数居民因物价上涨,为节约开支,在家前屋后私搭“露天灶”。针对此次事件,首先,对私搭“露天灶”的居民进行说服教育,从法律层面详细了解了利害关系。随后,根据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当月在社区小礼堂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邀请了派出所、城管、村建办、综治办、社区办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要求大家实话实说、民主决策。会上,详细介绍了火灾原因、受灾情况,居民代表们谈了感受和乱搭建的危害,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认为贪小利必有大害,一致形成了取缔“露天灶”和严禁私搭乱建的决议。会后,社区立即将决议进行公告,并成立专项督察组。居民的“露天灶”在4天内全部自行拆除。正是因为坚持依法调解,居民的矛盾得到了快速圆满的解决。

三、依法管理,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社区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率和满意度。我们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始终把关注民生、注重民意、体恤民情、为民谋利、维护群众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居民群众的困难疾苦记在脑里,把弱势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针对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做好一批实事,让居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方法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群众的误解,把好事做成坏事。针对此类情况,社区实行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结合、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坚持依法管理,引导居民群众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便更好的维护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管辖的供居民办事用的公益食堂和停放车辆的车库,是为居民办好事的一个场所,但有些居民使用停车位和食堂不愿出成本费,把收取必要的成本费错误地理解为乱收费。社区多次做工作,与他们促膝谈心,举例说明,并公布收费账目和去向,但还有些群众不能理解。最后社区决定召开居民听证会,由社区把设置车库、公益食堂对居民的好处和收费的用途向居民代表汇报清楚,由居民自己决定怎么办。由于放手发动群众,听证会开得十分成功,居民代表们最后达成共识,社区收费是应该的,收费标准定在老百姓乐意接受的程度。个别想不通的,也能逐渐理解并执行这一决议。总而言之,方便群众的事,要依法让群众参与到管理中去并群众自己拿主意。只要依法办事、民主办事,任何尴尬问题都能解决。

正因为社区一直以来坚持“四民主一公开”,坚持依法自治,因此营造了和谐法治社区的良好氛围,下一步,社区将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以好的管理促好的服务,更好的培育民主法治的社区新貌。

首先,要加强班子的政策法律水平、服务意识、领导艺术、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这些能力素养的体现,决定着干群关系的好坏,是工作成效的关键。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着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提升依法管理能力。

其次,要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就是保证,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干部的形象好在作风,坏也在作风;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态度敬佩的是作风,不满的也是作风。我们要求工作人员每周两次到社区辖区内调研,每月走访不少于10户家庭,实现“干部沉下去,民情记上来”的工作走访目标。在处事中要像法官一样公平、公正、合理;对歪风邪气要像警察一样严格、严肃;对居民群众要有慈父母一样的爱心、关心;对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民主自治范文篇4

一、政策配套措施比较完备,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基础较好。我区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特点是民政对象为服务重点,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白下区社区服务三年规划》;九十年代,我区以争创社区服务的发展为主线,社区服务得到拓展和深化,我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社区服务示范区、社区建设实验区。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几年,社区建设被区党代会列为全区工作的要点,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了硬件投入,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区级标志工程相继建成,各街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区政府于2000年初召开了社区建设大会,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明确居委会不再重现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居委会职能得到规范,居民主任的工资待遇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在硬件上打造“精品居委会”,调整了居委会的规模,进行社区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理清台帐,为社区居委会减负。这些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尽管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至少说明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充分的,也确定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进入到目前这样一个崭新的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工作力度,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强化。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各社区就社区党建、社区居民选举、民主决策、社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社区评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建立了各项制度,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打下基础。在抓队伍方面,民政局对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职能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以户代表直选方式产生第二届社区居委会。由直接方式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不仅架构了新社区组织体系,直选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一次直观的民主自治的教育。我区的做法得到了省、市以及国家民政部的高度评价,其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抓社区服务方面,我区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在打造“爱心驿站”、“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等老品牌的基础上,最近又创出了“康爱百姓服务站”、“爱心求助门铃”和“社区110”等一大批贴近居民生活新的品牌和亮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

三、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这几年,区政府和民政局注意了抓工作重点和工作创新,年年上台阶,在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除游府西街直选社区组成人员取得成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外,在淮海路地区成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的改革举措,其方向也是正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将对以后的社区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政府与南师大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领了建设规范化社区的方向。2003年,区政府又承担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的调研课题,经过努力,“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项目圆满完成。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开展社区直选现场观摩,其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另外,区民政局在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自我服务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我区的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运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由于体制不顺、改革法规滞后、资金渠道不畅和人们普遍社区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往往是对民主形式尝试和探索较多,但自治的成分很少,社区自治的整体水平与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这一方面,民政局的汇报中着重提到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和工作不落实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此,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力度。针对现阶段社区自治氛围不浓和内在动力不足的现状,加强对社区民主自治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和紧贴群众的方式,扩大声势,营造氛围,增强社区建设的合力。同时,建议政府及时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全区范围内再动员、再发动,将社区民主自治工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二、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治工作的活力。社区民主自治工作与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社区工作的内容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广量大,靠5、6个居民干部要办好几千人的社区事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除努力协调好社区与物管、街道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外。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引导社区志愿者经常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把政府和社区对居民的关怀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能认识更多的群众亲身感受社区工作给他们带头的实惠。另一方面,要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优惠和适当补贴等措施,积极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把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中介组织去完成,让社区居委会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全部精力用在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民主和自治。

民主自治范文篇5

一、社区自治的成效与体会

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保证措施是建章立制,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来强化社区的自治功能,如我们的潼泾社区,通过制定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的办法,来保证民主选举;通过实行居民代表会议、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季度会议制度,来保证民主决策;通过制定办事章程,来保证民主管理;通过实行四会公开制度,来保证民主监督。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社区自治、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街道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本街道特色的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规律,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抓住三个环节,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改革社区工作用人制度,为强化社区民主自治提供组织保证。我们把直接选举作为扩大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突破口,今年4月,采取户代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社区居委会,为推进社区的民主自治进程注入了活力,也为形成较为完善的“领导层”、“决策层”和“执行层”奠定了基础。本次直选,共产生主任委员7名,副主任委员16名,委员46名,直选产生的社区居委会成员群体结构比较合理,从文化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的31人,占委员总数的44.9%,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33人,占委员总数的46.5%;从职业人才结构看,有司法、金融等各条战线的人才和退休干部,平均年龄47岁。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我们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培训,从社区内部着手,对社区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结果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从社区外部着手,一改过去“上评下”的评议方式,以社区单位、居民的认同和满意为标准,将社区工作目标、任务、计划、日常公共事务处理结果等公示上墙,社区工作者每季度都要在社区居委会主持的居民代表例会上接受考评测定,促使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单位负责,工作围着居民的需求转,同时,制订并实行了社区财务公开、社区干部聘用实习、年度全面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街道各部门、社区单位、居民群众三结合的监管网络,充分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实行“议行分设”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在这方面,潼泾社区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制度模式。首先,改变了以往的民主决策机构,即原来的“居民代表会”改变为现在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其组成人员不仅有常住居民代表,而且还增加了社区单位代表、有固定住所和稳定工作的“新苏州人”代表。根据社区居民中领导干部多、高级知识分子多,居民文化程度高、个人素质高、对社区服务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潼泾社区居委会成立了“社区议事委员会”,其成员由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和少数民族代表组成。在取得潼泾社区“议行分设”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街道所属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党总支核心领导下的“一个大会、两个机构”(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党总支的核心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领导,把握原则和方向,不干预也不包揽属于社区自治范畴的日常事务。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保证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最为基本的机制,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决定社区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讨论决定社区主要组织、人事安排与变动,听取并审议社区议事会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报告,提出修改意见,指导、质询、监督、考核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并随时反馈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居委会在党的领导下,具有双重功能,下为居民解难,维护居民自治,上为政府排忧,协助政府做好各项工作。社区“议行分设”突出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和“执行层”的选聘分开,组织体制的转变带来了工作作风向亲民、利民、益民方向的转变,工作机制的优化带来了工作效率的明显提高,工作格局的调整带来了工作力量的整合,工作关系的理顺带来了工作重心更加贴近群众。

三是实现对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共同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社区参与、共驻共建”既是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内涵所在。新型的社区自治组织建立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导向,立足自身,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加强基础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有效反映社区成员的意见和要求,加强与社区成员的联系与沟通,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开创了“街道党工委牵头、有关职能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共驻共建社区的新格局。我们把社区的能人、名人、热心人请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作为社区精英,他们在社区中具有很高的感召力,社区居委会的向心力和组织权威也因他们的良好素质和富有成效的工作确立起来。

(二)建立三项制度,完善社区自治功能

一是建立“四会制度”,拓展和畅通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渠道。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社区自治工作的切入点和基本途径。在开展星级社区居委会争创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在本市率先推出了诚信日记和民情日记,并在各社区居委会设立民主议事箱,推行“民情恳谈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民事协调会”“四会”制度,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诚信接待日活动,直接倾听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民事协调会的主要职能是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民意听证会的主要职能是听取居民对社区公益事业、实事项目和公共事务决策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评议会的主要职能是听取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意见,推进民主监督;民情恳谈会的主要职能是听取社区居民反映社情民意,为民帮困解难。社区工作中采用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以及民情恳谈会形式,进一步密切了我们与群众的关系,保证了社区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过去社区开一个居民会都非常困难,老百姓一张嘴就站到了社区的对立面,往往是指责多,批评多。自从实行“四会制度”以来,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以前一些在社区很难办的事情现在好办多了,社区治安、卫生管理和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难度也比过去小了许多。如潼泾新村30幢居民住宅楼后有一夹弄,楼上居民图方便,经常将生活垃圾随意抛于夹弄内,楼下住户怨声载道,多次与楼上居民发生冲突。针对产生的问题与矛盾,潼泾社区召开了环境整治卫生协调会,向30幢33户居民重点宣传了苏州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社区居民们随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整治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达成共识后,社区居委会与30幢全体住户签定了楼道环境卫生公约,并定出了整治方案,在30幢全体居民的协助下,出清了夹弄内的生活垃圾。又如为维护社区安宁,潼泾社区实行夜间摇铃制度,但有些年轻居民不理解这种告示安全的方式,打电话给居委会,认为都什么年代了还老一套,每晚黄金档的电视节目都让摇铃声给搅乱了。这个意见对不对?有没有代表性?潼泾社区居委会邀请居民代表举行了一次民意恳谈会,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摇铃制度在夜间具有防盗、防火的现实意义,非但不能“失传”,而且还要坚持下去。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民情恳谈会是在社区推进自治建设实践中尝试的一套工作方法,也是潼泾社区创自治品牌特色、扩大基层民主的抓手。在一年的实践中,潼泾社区取得了四个可喜的变化。(1)调动了社区主体参与自治建设的积极性。居民认为,有了“四会”,我们的建议得到尊重。社区居委会更是深有体会,认为自治化管理通过“四会”渠道,公示、公平、公正,符合实际。(2)增强了社区的自治能力。居民之间有了矛盾、有了问题依靠社区居委会解决,“小巷总理”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解决的矛盾、问题越多,协调能力自然越强。通过评议会,街道、社区全程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增强了为民服务的责任感,提升了社区居委会在居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3)听证在前,实施在后,倾听社情民意。社区内的重大事项、政府的实事工程项目,事前都要召开听证会,在充分听取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上递下传诚信服务的渠道,使社区处理的事项和实事项目有了群众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4)规范的操作流程,提高了社区自治管理能力,改变了居委会“议行合一”的办事状况。“四会”前,社区工作者必须要走访,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把涉及问题的甲乙双方、居民代表请来,以“老娘舅”的身份公正裁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组织实施。这样的做法,提高了社区居委会解决问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而老娘舅做多了,群众的信任感也就增强了。

二是把基层民主建设扎根在社区,建立辖区人大、政协委员季度居民零距离服务制和街道社区联络员片访制。简政放权,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是社区自治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在各社区实行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居委会对接工作制度,让代表、委员们与社区居民零距离接触,直接倾听百姓的心声,及时向政府递交群众的建议,从而形成了社区建设的合力。仍以潼泾社区为例,潼泾新村建于80年代初,公共设施陈旧老化,一遇雨天,窨井、化粪池漫溢为患,新村环境卫生受到很大影响。社区楼组长、居民代表向区人大代表邵亚萍同志反映这一情况后,邵亚萍同志及时向区人大提交了建议,建议得到沧浪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潼泾新村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新村的老大难问题。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我们要求街道社会事业科切实担负起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建立相应的机制,要求街道社区联络员每个月定期到社区听取社区工作者及居民群众的反映,对群众及社区工作者不满意的地方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和街道汇报,提出解决方案,并协助其加以解决,此举进一步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街道拟在潼沁小游园内安装部分健身器材,街道社区联络员向潼泾新村1至30幢的居民代表详细介绍了健身器材的安装方案及时间、地点。有居民代表提出潼泾新村老式公房间距较小,若安装有噪音的健身器材,将会对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上夜班的职工产生一定的影响。街道社区联络员及时将居民的听证意见向街道领导作了汇报,把无噪音的健身器材放在小游园内,有噪音的健身器材分散安装在多功能活动室内,从而避免了盲目安装后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真正做到了为民着想、为民服务。

三是规范完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保持社区建设的生机和活力。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好坏,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达到居民的满意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制度。我们指导社区规范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服务承诺制、社务公开制、弹性工作制、居民代表成员联系群众制等,使社区的各项管理与服务均体现了社区居民的要求。各社区还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一些特殊制度,如潼泾社区,制定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职责》、《社区居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干部准则》、《社区居委会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等一些特殊制度,这些制度均有效地规范了居委会工作及其人员的行为,为居民提供了民主监督的窗口。

通过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切实实现社区自治,推进民主自治的进程,街道和社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管”和“放”的关系。街道要把“管”的侧重点放在支持社区自治和完善社区自治功能上,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进行指点,提出原则性意见,把握其方向,在工作上给予支持和帮助,而不进行具体干预。“放”就是要让居民主动的解决自身问题,但社区居委会不能片面强调自己是自治组织,不接受街道对本辖区内各项行政工作的管理,而是要自觉地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让社区在自立、自强、自治中发育、成熟;第二,要着力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业主等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协调好与这些组织之间的互利互动、共建双赢关系,逐步构建“党的领导、政府支持、群众自治、专业服务”的居民区工作格局;第三,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寓指导于服务中,寓管理于服务中,只有这样,社区自治才抓住了根本。

二、当前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回顾所做的大量工作,虽然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和研究。

问题一:居民自身缺乏自治意识,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发展。

目前社区建设已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新阶段,从我街道社区建设的情况看,很多居民只有单位的概念而没有社区的概念,有些甚至从来就不曾与居委会打过交道,社区居委会的议事会、听证会等以退休人员参加的居多,参与社区事务还存在着低频度、参与机制不完善和假性广泛等问题。有些居民错误地认为自治就是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认为自治可以脱离政府的管理与指导,还有的甚至把自治理解成为少数人的自治。各社区虽然健全了相关的组织体系,但社区之间民主自治建设发展还不平衡,一些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动力源泉,只有社区居民广泛、直接的参与和治理,才能逐步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现代社区意识,使社区自身的各类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和最充分的利用。如何有效地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是社区建设中一个重大而又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

问题二:社区居委会负担仍然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仍需提高。

首先是社区台帐、检查评比、各类调查统计和会议多,影响了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的发挥,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的了。其次,目前,社区居委会总支(党委)书记与居委会主任多为一人,这种一肩挑的做法,使得兼职干部负担过重,难以兼顾两方面的工作,并且,在具体工作中,他们究竟用何种身份去开展工作,又究竟接受何种监督,怎么奖惩任免都将成为新的问题。此外,社区资源整合之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几倍,工作量与实际工作待遇不成正比。虽然,与几年前相比,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翻了数番,现已分别达到了700、800元,但平心而论,真正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有能力的人才,就目前的工资待遇很难留人。

三、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的对策和设想

1、进一步转变管理观念,创新工作手段。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在推动社区工作中,要确立新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具体运行机制,积极为社区依法自治创造条件。要明确界定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利和社区居民自治应享有的权利、义务,对社区居委会,我们应多一点支持、服务,少一点检查、考核,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的负担,把社区工作者从繁杂的调查统计和台帐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

2、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自治体系。一是要大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尊重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不断完善社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继续培育听证会、协调会等自治载体,进一步推广居民公约制定等成功做法,着重解决提高社区居委会“议事层”的议事能力,逐步达到议事程序规范化,议事决策科学化;二是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拓展社区服务的新领域,增加社区服务的新内容,探索社区服务的新载体,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三是要发挥共驻共建单位的参与作用。社区参与既是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社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应有之义,社区居委会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的参与期望,主动与社区单位联系沟通,争取社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使每个居民和社区单位都有权力和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奉献自己的能量,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

民主自治范文篇6

论文摘要:直接民主制最早在古雅典变为现实,其实现的具体方式包括权力机关即公民大会的设置及运行,民众的民主意识、监督制度的设立、陪审法庭、轮流执政制度等构成一系统的直接民主制度;其对几千年后的中国村民自治民主有深远的影响,诸如村民会议、村民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面都与古雅典有极其类似之处,诚然,也有共同的缺陷以及现代村民自治自身的弱点。

论文关键词:雅典直接民主村民自治

一、直接民主制度

所谓直接民主制度,“就是城邦的政治主权属于它的公民,公民们直接参与城邦的治理,而不是通过选代表,组成议会或代表大会来治理国家(即所谓代议制度)的那种制度。”①

(一)公民大会

雅典宪法规定,凡属于国家机关雅典公民都有权参与管理,凡属于国家大事雅典公民都有权参与政策,一切管理和政策活动不需要别人代表,而是公民自己以完全独立的主体直接参与。而公民大会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就是这种直接参与制的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公民大会拥有对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权。它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战争和和平,结盟与解盟事项;制订新的法律;听取国家最高行政官员的报告并审查其政绩,决定对其的惩罚亦或是奖励;确定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和罢免、评定军功等。而500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也是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提交议案、主持会议等日常事务。②由此可知,雅典从体制上保证了公民群体在雅典国家的主人翁地位。正如伯利克里所说的“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有所作为,就会被推选担任公职,这不是一种特权,而是对功绩的补偿。贫穷不是障碍,一个人无论出身多么寒微,都能把他的国家造福。”③

(二)监督制度

官员从始至终要受到公民的严格监督。官员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经审查,每个官员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职期间的活动和帐目进行审查。特别指出的是,陶片或贝壳放逐法,这一制度针对那些滥用权力、危害国家利益、侵犯公民权利的官员而实施的。在公民大会上,每个人用陶片或贝壳写上他认为应该被放逐的人的名字。随之即可放逐。在陪审法庭审理此控诉时,该项法令便暂停实行,如果陪审法庭对该法令作出否定性的裁决,该项法令便被撤消。④

二、直接民主制评析

由上文可知,古雅典创造了同时期巨大的辉煌,同时最后却不无可惜的走上了灭亡之路,这所有的一切与直接民主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对其简要分析如下。

(一)实施直接民主的民主意识

雅典的民主意识强烈,亚里士多德说过“公民是自己的主人”。雅典人可以完全独立的主体存在于城邦社会之中。他们在行动上是自由的。他们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少数服从多数”是雅典人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亚里士多德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多数人的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⑤

对直接民主制的优越性的论述笔者并不想做过多的阐释,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曾经带来过无比的辉煌,就是时至今日,雅典民主的许多理念仍为今人所推崇所引用所借鉴。而中国广大农村的村民自治也在如火如荼的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但是,在人们都在歌颂的同时,应看到它的潜在的危险性。本文把笔墨着重于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并不在于否认它的存在,而在于通过分析,把其的反面加以最大限度的限制。毕竟雅典最终却是它的引以为豪的直接民主制偏偏把它葬送掉,而中国农村的直接民主依然存大而且很长久存在下去,为避免重蹈雅典之覆辙,有必要对直接民主制固有的缺陷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不当加以分析,才是其实际意义之所在。

(二)实施直接民主缺乏程序上的保障

1.缺乏自我纠错机制

由于它是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普遍原则,任何决策都是如此决定成形,决策和意见一旦成为多数而获得通过就没有改正的机会。若是正确的自然没事,但是如果是错误的话,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直接民主在价值上缺乏认同感,不能尊重社会成员的多元价值需求,由于直接民主是一种一元而非多元的民主,而殊不知“正是因为多数意见会不断地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我们的知识和认识才会有进步,在人们形成意见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即在一种意见成为多数意见时,它已不再是最优的意见,因为在这个时候,一些人的观点有可能已经发展到了超过多数所能达到的水准。”而中国在此方面并没有比雅典“逊色”,中国时期的“革命委员会”、公判会、这种“大民主”否定党的领导,无视国家法律,践踏人身权利,破坏社会安定,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它固然算不上民主,只不过是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而已。但也是人们追求直接民主的一种变态。

2.在实际操作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对全体公民而言的民主,但它却不能保证公民权利正常行使。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发言顺序已成定式,往往要论资排辈,最先发言者一般是职位高的人,他的发言也最具有权威性。然后是年龄较高有威信的长者。至于一般百姓的发言,如果没有多数人的响应,恐怕很难有什么号召力,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对出席公民大会便不太感兴趣。⑥据统计,经常能出席公民大会的人并不多。

(三)直接民主易受个人的蛊惑

在古雅典,一个有威望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见,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极好的口才而无须其他。这点是绝大多数人所迷惑不解的地方之一。

如雅典最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凭借个人魅力和政治远见,能够引导民众理智决策,使城邦统治处于有条不紊的状态,他的领导才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演说术如果是被一批富有野心的政治家利用,而民众又容易感情用事,进而被迷惑采纳之,则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正如当时的政治家摩斯提尼直言不讳地说“现地的演说,都是群众想听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能让群众高兴就怎么说,全然不顾城邦的利益得失。”⑦

三、中国村民民主与之比较

我国的民主制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采取的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形式。而直接民主在我国最明显的体现是广大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制。

(一)民主决策

中国农村在日常生活中权力的行使和雅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雅典,如上文所述,是由全体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来行使权力,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却是由全体村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一是村民会议,由本村18岁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另一种是户代表会议,由每户派代表参加的形式来管理村中事务。村民会议讨论的是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村民代表会议虽也为一种局部村民参加并讨论村内事务的权力机构。但是其往往是根据村民会议的授予,必须向村民会议负责。但中国农村无论是实行的上述的哪种形式,都没有脱离开雅典直接民主决策的思想。即在细枝末节上虽有些许的粉饰和变化,但与雅典相比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与突破。

由此可知,不管雅典公民大会的功过与否,也不管其是单一的追求形式民主还是具备了实质民主暂且不谈,但其开公民参与之先河,对几年之后的现代中国还有如此之大的影响,以及与同一时期的寡头政体和东方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来说无疑不是一大亮点。

(二)民主意识

虽不得不承认中国毕竟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几千年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民主意识可谓是薄弱之极,但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以后,我们应可说现在中国农村的民主意识较之以往任何时代是最强盛时期。关于中国农民民主意识的强弱问题,现在学者有较大的分歧,但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并不乏民主意识,试想中国农村村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开始,中国的村委会制前身也是在广西等地农村中已有之而后才在各地推广开来的。由此就不能简单的说中国农村自我管理的意识淡薄,更何况,许多事例证明民主意识并不和经济条件成正比例关系。一个村民或许不能对国家层面上的民主运作做出正确的判断。正如约翰密尔所说:“即使一个人由于文化不高,不能对一个议会候选人的合作条件作出很好的判断,也没有必要实行间接选举,因为他只需要私下问问他所依赖的人该投哪个候选人的票就行了。”⑧

由此,中国农村和古雅典相妨,都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这些内在的意识驱动着他们自愿实行直接民主,而达到管理自己城邦及村庄的目的,这无疑是实行直接民主的思想条件。(三)民主监督

中国村民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与雅典不同,雅典是由权力机关即公民大会对所有的官吏进行的监督,而且是通过诸如陶片或贝壳放逐这些并不理性的方法来进行淘汰官职。而中国显然比之要进步许多。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上文提到的召开村民大会或是村民代表会议。村委会及其组成人员每半年或年终向村民或村民代表报告工作。报告其对村民大会上决定的事项完成的情况,报告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让群众进行民主评议。二是制订村委会干部守则等规章制度,在召开村代表会议时对干部进行评议,并监督村干部是否带头自觉执行村民自治章程,是否违反村民自治章程。三是实行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这几种方式很好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使中国农村的各项工作都如常的进行。

但是,中国农村民主监督上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和雅典是一致的,也是在权力机关即村民大会上出了问题。由于村民大会组成人员的不断减少与流失,能代表村民意志的村民大会却在现实生活中被应该是村民大会的执行机关的村委会所取代,往往是村委会的领导或个别人员操纵村民大会,加之利用村中现在的宗族势力等的干扰,使村民大会有时形同虚设。与雅典相比,其自己的一个特点就是村民自治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却往往受到上级国家机关的控制与干扰。让民众对其信任指数降低。缺乏监督的权利不是权利,雅典之所以会灭亡,这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导火索,而中国村民自治中这个环节恰也是软肋之所在。

直接民主制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它就像是蛹的破茧成蝶,在其华丽转身的同时不能忘却它的毒性。古雅典所实施的直接民主并不是真正的直接民主,因为它毕竟是在几千年前的一种探索和雏形。所以才在后来的实践中又出现了间接民主(代议民主),以及现在的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形式,但是现在的直接民主并不是对古雅典直接民主的简单回复,它是更好一层的民主,但是,直接民主也有像前文所说它自身存在的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所以我们在加以运用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尺度,把其反面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而把其完美之处尽量发挥到极致。

我们在比较雅典民主的同时,既要看到它给我们带来了民主的众多理念,做为民主制度的标本而载入人类的史册。其成败都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在我国的村民民主实践中可以看出既有对雅典民主的继承又有所创新,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我们不能就此说直接民主的不适用,而是要加以分析和寻找出路,邱吉尔说过“不要以为民主制就好,它一点也不好,但没有它将更糟。”正如俞可平教授所言,民主制只是人类众多制度中的一种,民主也有内在的局限性,不是万灵药,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但没有民主,就没有我们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在肯定村民自治中的直接民主制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不足和局限,我们在借鉴雅典民主的同时,也要警惕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三联书店.1997.

[2]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

[3]乔·萨托利.罗克利,阎克言文译.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柏拉图.理想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陈晓伟,曾雪梅.论直接民主的有限性与渐进性.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7.

民主自治范文篇7

一、与时俱进,构筑社区党建组织新体系

社区党建是在区、街党(工)委领导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其主要任务是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增强执政党在城市基层社会的控制力的政治责任。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原则是:“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共同参与,民主协商,阶段推进,务求实效。”根据社区党建的定位、任务和工作原则,我们首先在社区对党组织的设置进行了调整。社区居委会合并调整后,结合党员人数的变化,将党支部由大划小,在xx路和延龄巷这两个党员人数较多的社区成立了党总支,下设九个院落、楼幢、街巷党支部,将原来支部人数由三四十人至近百人调整为十人左右,极大地方便了支部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选举产生了一支热心党的工作、社区建设的社区党务队伍。为了充分保障党员的权利,在选举社区党总支委员会时采取差额选举。总支书记兼社委会主任。总支副书记由一名社区党员担任,社区为其提供办公桌椅。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党对社区自治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二是有了一名公职化并相对专职做党务工作的人员;三是更有利于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其次,对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单位党组织进行了架构。使社区党建具有了区域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渗透性的特征,要求社区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应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为此,我们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党建联席会。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交流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听取和征求社区单位党组织意见,密切了双方关系。为了更好地做好区域性党建工作,街道党工委研究,在社区专门拿出一间办公用房,设立党建工作站,做为社区党建办公地点,同时,在社区单位设立党建工作室,确定一名联络员。制定了具体条规,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同驻共建”的原则,明确社区党建中社区党总支(支部)与社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努力形成社区党建工作合力。为提高社区党建的工作水平,最近我们举办了一期社区支部书记培训班,下发了《党支部工作问答》工具书。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能力。我们还聘请辖区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做为社区党建指导员,不定期为社区党员上党课。聘请公安二大队和派出所领导及律师做为社区法律辅导员。第三,拓展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最近,我们通过对两新组织的调查,并根据区委组织部要求,做好对两新组织的建党工作,准备首先在宏图三胞等一批两新组织中建立党支部,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拓展社区工作新领域。

二、注重实效,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方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分离出来,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大量涌入社区,社区成了各类矛盾反映比较敏感的汇聚地。搞好社区党建,实质就是打牢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做好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到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凡是有居民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工作,就有党员在发挥作用。据此,我们在抓好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中,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采取不同办法,分类分层次施教,注重实效。一是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活动,组织他们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参加社区治安巡逻等,同时社区还设立了党员活动室,使他们有一个读书、看报、看电视(党教点)的活动场所;二是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制。在八小时内由单位党组织教育管理,八小时外由社区党组织教育管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后,组织他们参加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楼幢和小区治安等活动,并记录在案。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通过党建联席会,半年一次的定期汇报制向所在单位进行反馈。三是对党员关系在社区,本人外出打工、学习的党员建立“党员信息卡”,要求他们定期向支部汇报工作、学习情况,按时交纳党费。四是对社区党员实行挂牌管理。xx路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子,在征得社区党员意见基础上,在有党员的家庭门前悬挂“党员之家”,并制定了“党员之家”守则,要求党员在社区创建、卫生、治安、教育子女、读书学习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挂牌管理既达到促进社区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增强他们投身社区建设意识,又起到了相互督促、相互促进的作用。五是聘请了一批社区党风监督员。社区有的党员由于在单位受到各种制度规定的约束,比较守纪律。然而到了家里,成为社区的一员,个别党员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做出不文明的事情。在社区设立党风监督员既可以监督社区党员行为,也是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举措,有利于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党要管党,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新提高

民主自治范文篇8

镇社区是以集镇的居民户、沙钢、电厂、联合铜业等企事业单位拆迁户组建而成。共有常住居民6300多户,11700余人,分为29个居民小组,暂住人员余人。近年来,社区将推进社区法治建设作为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和谐稳定社区的重要抓手,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社区各项事务,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和听证的居民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社区建设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社区加强了法制建设,化解了群众心中的疑虑和矛盾,几年来,邻里团结、和睦相处,无矛盾上交、无越级上访、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主要做法有:

一、依法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社区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居民。在服务过程中,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务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我们在做工作时,坚决做到依法办事,不带私心、不谋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通过橱窗、板报、召开会议等宣传形式,把宣传工作做到位,使居民群众关心的事、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在实际工作中,依托《村民自治组织法》,实行民主、公开的管理模式,把一切权力交给居民代表大会,大事小事由居民代表大会决定。依托有关法律,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对于修补房屋、铺设道路、困难救助等大事均实行“集中酝酿、民主论证、意见反馈、公开表决”的系统决策,制定了“干部提议、群众商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的工作程序,并设立监督小组,让居民群众充分享有自己的权利。低保户、困难户的认定工作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群众矛盾。社区在这方面实行民主评议,打破人情关,力求真实性。以往困难户找社区,变社区主动关心帮助困难户。具体做法是:低保户、困难户将申请送给居民组长,由居民组长会同辖区内的居民代表一起去调查该户的家庭收入情况,调查结果与困难户见面核对,如有疑问则由专管员组织其他辖区居民组长、居民代表交叉调查,核实后再提交社区审核:社区觉得有疑问,再明察暗访。通过几个回合,基本准确后再在居民代表大会上进行民意测评,实施打分制,并当众公开结果,然后公示、上报。几年来社区上报的低保户、照顾的困难户准确率为100%,没有一个被退回,没有一个群众上访。工作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依法保障了居民的利益,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二、依法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协调居民之间的矛盾,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矛盾上交、上访等,影响社区稳定和谐。遇到此类情况时,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法为主,以情以理为辅,协调各类矛盾纠纷,解决矛盾上访的困扰。具体工作中,一方面,积极主动联系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司法所等部门,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及时宣传与居民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使居民熟悉法律服务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通过提高居民法律知识知晓率。另一方面,居民发生矛盾纠纷后,社区在充分调查矛盾缘由后,邀请司法部门专家与社区群众代表一起,与矛盾双方进行沟通协商,通过帮助教育,解决双方矛盾,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居民乱搭“露天灶”,引发了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数千元,事后社区深入现场调查,了解事故发生原因,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得知少数居民因物价上涨,为节约开支,在家前屋后私搭“露天灶”。针对此次事件,首先,对私搭“露天灶”的居民进行说服教育,从法律层面详细了解了利害关系。随后,根据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当月在社区小礼堂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邀请了派出所、城管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村建办、综治办、社区办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要求大家实话实说、民主决策。会上,详细介绍了火灾原因、受灾情况,居民代表们谈了感受和乱搭建的危害,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认为贪小利必有大害,一致形成了取缔“露天灶”和严禁私搭乱建的决议。会后,社区立即将决议进行公告,并成立专项督察组。居民的“露天灶”在4天内全部自行拆除。正是因为坚持依法调解,居民的矛盾得到了快速圆满的解决。

三、依法管理,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社区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率和满意度。我们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始终把关注民生、注重民意、体恤民情、为民谋利、维护群众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居民群众的困难疾苦记在脑里,把弱势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针对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做好一批实事,让居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方法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群众的误解,把好事做成坏事。针对此类情况,社区实行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结合、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坚持依法管理,引导居民群众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便更好的维护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管辖的供居民办事用的公益食堂和停放车辆的车库,是为居民办好事的一个场所,但有些居民使用停车位和食堂不愿出成本费,把收取必要的成本费错误地理解为乱收费。社区多次做工作,与他们促膝谈心,举例说明,并公布收费账目和去向,但还有些群众不能理解。最后社区决定召开居民听证会,由社区把设置车库、公益食堂对居民的好处和收费的用途向居民代表汇报清楚,由居民自己决定怎么办。由于放手发动群众,听证会开得十分成功,居民代表们最后达成共识,社区收费是应该的,收费标准定在老百姓乐意接受的程度。个别想不通的,也能逐渐理解并执行这一决议。总而言之,方便群众的事,要依法让群众参与到管理中去并群众自己拿主意。只要依法办事、民主办事,任何尴尬问题都能解决。

正因为社区一直以来坚持“四民主一公开”,坚持依法自治,因此营造了和谐法治社区的良好氛围,下一步,社区将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以好的管理促好的服务,更好的培育民主法治的社区新貌。

首先,要加强班子的政策法律水平、服务意识、领导艺术、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这些能力素养的体现,决定着干群关系的好坏,是工作成效的关键。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着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提升依法管理能力。

其次,要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就是保证,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干部的形象好在作风,坏也在作风;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态度敬佩的是作风,不满的也是作风。我们要求工作人员每周两次到社区辖区内调研,每月走访不少于10户家庭,实现“干部沉下去,民情记上来”的工作走访目标。在处事中要像法官一样公平、公正、合理;对歪风邪气要像警察一样严格、严肃;对居民群众要有慈父母一样的爱心、关心;对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民主自治范文篇9

一、社区要加强对居民民主自治的宣传教育

民主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说到底是社区成员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区的一个问题。因此,社区民主自治需要群众的参与,需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否则加强社区建设只是一句空话。只有让广大居民认识到社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社区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建设好社区就是建设好自己的家,把社区看成是与自己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与社区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自觉投入社区建设,才能主动为社区的发展尽心尽力,社区的事也才能办好。因此社会传媒、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居委会都要把加强对居民民主自治的宣传教育看成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民主建设的氛围。如报纸、广播、电视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报道力度,各级政府在倡导民主自治的同时要做好指导社区开展民主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则更要把加强社区民主自治的宣传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来落实。如运用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途径宣传民主自治的目的意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民主自治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利用上门走访、群众座谈、居民积极分子骨干等会议对居民进行民主自治的宣传指导;举行以民主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等,让群众加深对社区开展民主自治的做法了解和接受,明白民主自治与居民生活幸福,社区安全保障、环境治理、社区道德风尚的建设密不可分的道理,使民主自治的思想在社区居民中扎根。宣传要从讲求实效,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出发,不拘形式,生动活泼,切忌搞形式主义、单纯空洞说教,或说一套做一套,敷衍了事走过场。

二、加强对社区主任的专业培训

社区主任的素质高低决定社区民主自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民主自治工作开展的深广度。凡是社区主任素质高的社区,民主自治就搞得好,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就高,社区问题也处理得比较顺手,群众也比较满意社区工作。反之,社区主任素质低,不善于发动群众,不善于用民主自治的理念引导居民投身社区建设,居民就会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社区群众基础薄弱,社区建设受到阻碍,面临的问题也多,群众对社区工作也不会满意。因此加强对社区主任的业务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整体素质,对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十分必要。开展培训的方法形式多样,走出去,请进来;进行理论辅导、感性强化等都不失为培训的好方法。如组织他们参观一些运用社区力量把社区事办好,把社区问题解决好的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区,借鉴别人的好的做法;鉴于社区事务纷繁复杂,面对的人形形色色,进行社区工作的切磋交流,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所以适时开展一些对流、经验介绍,学习座谈等对开拓视野,增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积极作用;区街也可每年举办一至两次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充实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培训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谈感想、谈认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形成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学习、边实践的生动局面,把培训过程变成工作、学习、提高的过程。那种想仅仅靠一两次学习就认为培训到位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学习培训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况且伴随着新的形势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加以认识、研究和解决。

三、加强社区主任联系居民的制度建设

针对目前居委会办公条件改善,设施齐全,易让人产生机关化工作倾向,加之客观上社区范围扩大,政府交办的任务也多,主观上社区主任联系群众不够,致使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甚至不知社区主任姓氏名谁的实际,加强社区主任联系居民的制度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当前城市经济改革步伐加快,企业改制力度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社会利益分配处在新的动荡和调整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劳动保障、退休职工管理进社区,关心帮助弱势贫困群体,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到社区主任的肩上。因此在社区中建立以扶助弱势群体为主要内容的解决特殊人群特殊需求的包保制、特困群体帮扶制、来访接待反馈制、定期走访群众制等一系列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社区主任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工作主动性,使自己的工作真正起到达民意解民愁的效果,在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依靠社区力量解决居民诸如生活、就业、就学、就医、以及优生、优教等方面的需求做出成绩。在健全制度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制度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既要防止制度脱离实际,又要防止有章不循的现象,使制度流于形式而成为装潢门面的墙上制度、抽屉制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建立健全社区评估监督体系

任何一件事要得到落实,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科学的评估监督体系,要想真正把社区的民主建设落到实处,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社区评估监督体系,笔者认为建立健全这一体系,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1、坚持社区主任述职制。社区主任每年至少两次向社区居民代表述职,汇报自己在组织居民开展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和表现,听取述职的代表必须达到半数以上,述职的内容必须真实具体,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2、建立群众评议制。将居民对社区主任的评议分为定性、定量两个方面,确保评议结果真实可靠。如召开群众座谈对社区主任给予称职不称职的定性测评,并提出批评或督促整改意见;制作评议表对社区主任的工作实绩进行打分测评等,这样的评议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起到监督教育当事人的作用。

3、实行社区事务公开制。社区重大问题的决策、管理坚持走群众路线,严格按民主程序办事,提交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社区宣传橱窗要常年公布居务、财务等社区情况,增加工作透明度。要要养成主动向群众汇报工作,乐于征求群众批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好的工作习惯和作风。

4、建立对社区主任的警示谈话、辞职或责令辞职制度。对群众不满意的社区主任给予警告性的警示谈话,对犯有工作失职,不廉政勤政,严重脱离群众的社区主任给予辞职或责令辞职的处理,保持社区主任队伍旺盛的活力和向上的朝气。

民主自治范文篇10

一、加强社区自治建设的意义及实践的初效

首先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目的是解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功能弱化所留下的空间,由此来加强对社区的管理。面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本身不是万能的,许多事单靠政府解决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适当的放权,调动社区居民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居民中间的潜在力量,而且也可以减少因政府做得不好所招致的居民群众的积怨。政府在社区建设中要退出不该管的、也管不好的居民生活领域,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从而为整个社区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居民舆论氛围。其次,社区民主自治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民主自治与社区管理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社区的自治组织既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而独立存在,也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不能缺乏群众基础。第三,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现代社会中,人群高度异居性,邻居的概念日趋淡薄,都市人习惯于关起门来过日子,同住一栋楼同居一个社区互不相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同居一个社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要共同面对一些公共问题,诸如公共设施的共同使用、社区环境的共同拥有、对治安状况的共同应对等居民权益的维护,为了共同的利益,需要在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下,社区居民自觉参与民主自治和管理,以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近年来,明楼街道在民主自治建设中,着力实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走“共建美好家园、共创文明社区、共管社区事务、共享各种资源”路子,街道各社区的民主自治氛围有了明显增强,广大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单位的民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社区工作由“为民作主”逐步向“由民作主”转变,社区民主自治及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实践过程有:一是深入居民中间,加强宣传,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针对社区居民多年形成的小区概念,对社区认同不足,对居委会工作配合不主动的现状,街道、社区干部采取进门入户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落实社区干部联片制度等方式,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社区的基本理念,融洽居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有效地帮助社区居民树立了“大社区”的概念,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二是建立制度,理顺关系。建立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全程监督机制、共建理事会常务理事制度和双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和各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对决策监督机构所承担的义务,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理顺了社区“议、督、行”之间关系;三是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把原先属于街道和居委会对社区建设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全部交给居民代表来行使,把原属于街道对社区居委会落实年度目标管理情况和社区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权交给居民代表,全面实施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干部工作的述职、质疑、民主测评、考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推行居务公开。社区全面实行了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建立《居务公开卡》、《工作绩效卡》、民情对话墙、居务约谈会等,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区建设重大事项、社区居务财务、社区干部工作作风建设、作为业绩等,公开公示,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社区居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充实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内涵。全面推行居民工作日制度。实行社区居民、社区成员代表、社区理事会成员自愿报名,同社区干部一起参加社区事务处理,共同参与居民来信来访接待,共同走访居民家庭、共同排忧解难。全面实行墙门民情信息员制度。各个墙门均聘请了1名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居民为社区信息员,由他们和墙门组长共同收集、了解墙门住户信息、舆情动态,及时向社区自治组织反馈,使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二、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受国家为权威来源,单位为传统形式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社会民主自治的基础。由于带有自治色彩的社区民主自治属于新生事物,至今对社区自治的性质地位、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没有明确规范,在实践中产生了各种模糊的认识,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民主自治法律缺位。社区民主自治的依据是自治法。它是政府权限与自治组织自治权利的划分依据,界定自治组织全体成员权利义务,也是自治组织职能设置和职能定位的基本依据。尽管我国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都对居委会的性质作了明确界定。在实践中,两部法律的规定对促进城市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城市居民的自治活动起了很大作用。然而总体上规定过于原则,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许多规定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特别是“社区建设”这一新生事物无法体现。

2、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自治的意识不强。基层群众的民主自治意识的培育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当前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极大提高,但与民主自治工作所要达到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比如在无物业管理小区里,治安、卫生管理费收取的难度大,居民的自觉支持的意识不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3、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政府职能部门指标性任务太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民委员会,除了法律明确赋予的协助政府开展部分工作外,其主要职能是开展社区自我管理。由于目前对部门与社区两者的职能关系尚没明确的规定,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工作任务大都向社区倾斜的现象,造成社区工作任务多压力重,难以实现自治组织本应负担起的社区服务与管理职能,影响了自治功能的发挥

4、社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社区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还不高。虽然各社区基本上都制定了《社区组织自治章程》、《社区共建理事会章程》《居民自治章程》,但内容都比较原则,有的制度条款不切合实际,操作性不强,民主自治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共建理事会作用的发挥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原有的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社区居委会在解决社区矛盾中没有很好地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及共建理事会两大自治组织的作用,居委会过于大包大揽,代替决策、执行。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社区居委会工作量过大、压力过高,另一方面不能全面客观的解决问题,居委会吃力不讨好,反而招致居民的埋怨合矛盾,久而久之使居委会削弱了在居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凝聚力;二种是滥用“三个组织”的各个职能。表现为过分依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开得过多过滥。有些完全可以在小范围内协商解决的问题也提交到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解决。社区成员代表人数一般都有70名左右,对召开全体成员代表大会不慎重,有一些事情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地召开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常常使居委会陷入两难境地,不但会增加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量,代表们也会感到不耐烦,从而陷入事倍功半的情景。

三、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当家作主意识

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进程中,社区建设的关键是依靠全体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管理自己的事务。街道、社区应从提高居民当家作主意识入手,加大教育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强化他们对支持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街道、社区干部可结合社区建设,借助社区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采取进门入户宣传、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等方式,向居民群众宣传《居委会组织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基层民主自治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实现依法有序地参与。把每次社区活动都当作是对居民进行民主法制观念宣传教育的好机会,如社区居委会的选举活动,社区议事活动、社区居民评议街道、居委会活动、无上访社区创建活动等,使居民群众不仅能了解有关民主自治的知识,看到自治的过程,而且在参与中学会民主自治的程序和方法,感受到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的作用和成果。

二、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发挥自治组织作用

社区自治组织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组成。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要遵循“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三个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议事机构、自治主体机构的作用。

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首先必须重视发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作用,认真听取和尊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坚持重大问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的有效机制。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组长联席会制度,成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各代表组长、社区共建理事会负责人、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组成,在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其次,要重视发挥社区共建理事会的议事作用,要使理事会成员及时了解情况,主动出谋划策,帮助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决策。要特别重视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主体机构的作用,既要依法办事,遵守规定程序,又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三者之间优势互补,以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三、健全“三会”制度,完善工作手段

“三会”是指协调会、听证会和评议会。“三会”制度是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有效手段,是社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协调会,主要是协调和解决社区内的各种矛盾,如邻里之间矛盾、居民与物业的矛盾、居民与政府部门的矛盾等等。在协调工作中,社区自治组织要善于发现矛盾,敢于接触矛盾,了解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人员要及时到会,明确责任,依法处理;会后要加强落实和督办。除依法解决需执法部门督办外,一般协商、调解处理的问题,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督办。听证会,主要是就某一件涉及社区建设的公益事业或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听取社区成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拓宽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自治建设的渠道。通过听证会,可以使社区居民参与到政府的实事工程中来,对政府的决策起到民主监督的良好效果,有利于社区制定出台的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听证会上社区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梳理分类,分别送交有关部门或领导,尽可能解决,并通过一定方式,给社区成员答复和解释。评议会,主要是群众评议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主要成员,是一项民主监督制度,又是考核工作的依据,通过实事求是的民主评议,有利于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