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4:06:48

民资范文篇1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2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

3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民资范文篇2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2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

3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民资范文篇3

一、民资现状

(一)居民储蓄现状

居民储蓄是反映民资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2006年底到2007年10月,由于股市过于火爆,出现了大量资金从银行储蓄搬家现象,注入股市,购买股票和基金,但居民储蓄仍处在增长势头,只是增速减少。据统计信息网《2007年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反映,2007年12月末,我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0.42亿元,比年初增加42.10亿元,我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2.12亿元,比年初增加23.22亿元。①从2007年年底到现在,随着股市走低,大量的资金又从股市抽回,转入银行储蓄,据《东方财富网》报道,今年第一、二季度全国居民储蓄显著增加,增幅达28.7%。我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6元,增长6。9%。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市居民储蓄的民资很充裕,民间资本的可利用率还很高,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如何激活我市民间资本,是很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居民储蓄用途情况调查

据我市工商银行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工商银行对全市1000户储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4%的储户存钱是为养老防病,17%为子女读书,9%为购房、住房改造,其它占26.3%,只有13.7%储户愿意将存款拿出来投资办实业。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居民储蓄的主要用途也是为了“养老防病”和“攒教育”,用来投资办实业的也不是主流,但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投资办实业的占主流。

(三)民资投资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市的民间投资十分活跃,以青原区为例,从2003年开始每年民间投资都以51%以上的速度增长。近五年来,全县民间投资达70.8亿元,创办企业152个,③形成了矿产品加工、制衣制鞋、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和竹木加工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加快了农业化、城市化进程。但是,目前全市民间资本存量仍较大。到2007年底,全市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达322.12亿元,加上社会闲置资金,整个全市约有400多亿元资金还处在“冬眠”状态,难于觅到出处。

二、制约民间投资的因素

投资意味着收益与风险共担。目前制约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是怕担风险,很多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

“三比”心态。一是和外地比政策。个私业主喜欢把本地与广东、江浙一带等发达地区比。他们反映的重点是:我们所收的税费比发达地区多,沿海发达地区在户口管理、子女读书、门面收费等方面要比我们这里优惠得多,奖励政策的幅度也要大得多。二是和周边设区市比环境。他们认为有些设区的经济环境比本地好。三是把投资办厂与银行存款比回报。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现在把钱存入银行,虽然利息低但保险。投资办厂安全性不大,投入的资金难以保证实现它的期望值。

“三等”心态。一是等环境好了,机遇来了再说。持这种心态的人有投资兴业的冲动,但又怕市场风浪淹没,怕吃亏不讨好,不如“不打锣鼓图清闲”,坐等观望,期盼发展环境更好;二是等积蓄多了,不缺钱了再说。这种人一般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且一般资本都不大,经不起折腾;三是等有了好的信息、好的项目再说。

“五怕”心态。一是有钱的人怕担风险。问卷调查表明,持这种心态的人约占1/3。他们担心的是项目不可靠、赚钱的把握性不大。二是没有钱的人怕亏老本。有这种心态的人占35%。我们调查的干部中有人认为,工薪阶层也想投资办厂,兴办实业,搞一个第二职业。但是,一旦投资办厂搞亏了怎样办?亏了老本,怕自己和家人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三怕政策变,即怕准入变卦、怕中途卡壳、怕“三乱”反弹、怕树大招风。持有这种心态的人占31.4%。四是怕乱收、乱罚、乱执法和“索、拿、卡、要”。不少群众反映目前欠发达地区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执法和“索、拿、卡、要”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五是怕上当受骗。目前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尚不完善,少数企业代表陋习难改,随意处置公司财产,随意剥夺股东利益,随意挥霍股民资金,故小本经营者不敢合伙办大厂,担心法人吃股民,怕今后血本无归。

三、进一步放活政策激活民资推动创业的几点建议

要想激活沉睡的民间资本,让其在“推进项目建设,破解发展难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继续解放思想,放活政策,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落实。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投资创业激情。各级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张旗鼓地宣传“创业光荣、创业有功”、“发展是第一要务。”等理念,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攻势,自上而下,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活动,积极引导民众摈弃“枪打出头鸟”的想法,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意识,树立“敢为人先”、“富而思进”的意识,激发投资热情,努力营造投资致富、创业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在行动上促成共为,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投资的新机制,激活民间资本,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同时要大力宣传一些创业的成功典型和本地的产业优势、可行项目及优惠政策,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各种形式入股参股办实业。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民资准入门槛,拓宽民资准入领域。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民资准入门槛,凡是合法的民资,就允许投入创业,不设置障碍,不设框框。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还要拓宽民资的准入领域。一是落实国民待遇政策。落实我省已出台的规定:除国家政策特殊规定外,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回报高的电力、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和经营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引导农村个体户和私营企业通过股份制、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资源开发领域,投资于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业,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和推广。对以社会效益为主,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可以通过财政贴息和建立合理的价格、税费机制等办法,即按补偿投资成本加合理盈利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让民间投资有利可图。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重要农产品进出口配额审核、审批、上报进口国外设备办理免税确认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一视同仁。

(三)进一步放活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要深化金融资本体制改革,通过建立投资咨询机构、服务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有效措施,引导民间“外溢”资本“回流”,启动大量的居民储蓄进行投资办工业;要加大信贷品种创新力度,拓宽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空间,开拓对中小企业发放以中小企业之间联保形式的贷款或以行业担保公司的贷款;要加强银企合作,由各级政府牵头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个人创业贷款担保难的矛盾。另外,可考虑建立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投资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成立较多股东参加的股份有限公司,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以各种形式入股参股办实业。鉴于我省部分县(市、区)实际以及政策法律上的原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建立担保机构,具体做法是:建立股份制担保公司,资金来源的一部分为财政投入和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个人存款,之所以强调财政投入和党政干部持股,主要是为增强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号召力。另一部分则向包括民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在内的社会募集。公司所有资金存入银行作为担保基金。所有持有担保公司股份者皆有资格向公司申请贷款担保,其贷款额度为持股的3-5倍,担保公司以存入银行的基金为担保,帮助申请人向银行办理贷款手续。考虑到运作成本,公司人员应当尽可能精简且必须熟悉金融业务并精于价值、信用评估。

民资范文篇4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2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

3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第四,成立协会,行业自律

投资者可借鉴其他行业运行模式,成立造林行业协会,制定行规行约。提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树立行业良好形象;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环境;贯彻行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政策、质量标准,维护发展大局;实行信息共享,规避风险;建立奖惩机制、监管机制,依法治业,以德治业,加强行业自律。

民资范文篇5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2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3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第四,成立协会,行业自律

投资者可借鉴其他行业运行模式,成立造林行业协会,制定行规行约。提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树立行业良好形象;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环境;贯彻行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政策、质量标准,维护发展大局;实行信息共享,规避风险;建立奖惩机制、监管机制,依法治业,以德治业,加强行业自律。

民资范文篇6

摘要:当前,民资造林昂扬登场,全国各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即将掀起一股民资造林热旋风。此种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索,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民营资本;造林;思考

1欣喜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2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

3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民资范文篇7

思考之一:欣喜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从我县的情况看,石株桥乡罗剑平的鑫源公司,投资180万元造林;堡面前乡浙江籍老板盛立民投资150万元造林;黑田铺乡许军和投资80万元造林;野鸡坪镇尹聪求投资50万元造林;仙槎桥镇贺秋吾投资200万元造林;牛马司镇莫海华投资50万元造林……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公司投资造林万余亩,个体老板投资造千余亩,农户投资造林数百亩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广东、武汉等地民资造林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占总造林比重的80%,民资造林数量之大,规模之巨,声势之隆由此可见一斑。我县民资造林也占造林比重的40%,对这些民资造林的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整地质量和栽植质量,还是管护措施都优于国资造林,早成林、早见效这是勿庸置疑的。据《武汉民资造林改变市民生活》网络报道,华盛顿椰果、加拿大海枣、五星枇杷、梨枣、蝴蝶兰等过去极少见到的稀有水果、花卉,如今江城比比皆是。我县民资筹建的堡面前的万亩竹海、双凤的千亩高山玫瑰也初具规模,徜徉其间,仿若鱼游碧波、蜂戏花海。民资造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民资造林造就了果香十里,蝶舞花间的盛况。

思考之二:隐忧

第一,投资的趋利性

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投资造林,当然也不例外,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投资者造林首选目标一定是投资见效快、资金运作周期短的经济林、药材林以及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趋利性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生态建设需要长期不采伐,不遭破坏的森林体系来支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只减不增的,由于民资造林的狂热,生态建设用地势必减少,形成矛盾的焦点---民资造林与生态建设争地。这种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和危言耸听,如广东开平,民资造林正在搞圈地运动,惠州天邦农林公司承包土地面积达160万亩,都是种植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桉树,造成地力破坏、林地有价无市。一种局面产生了,投资者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建设。

第二,投资的盲目性

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获取市场资讯不足,无法科学预测市场动态,盲目跟风投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产品滞销,可能无法获利;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后期投资无以为继,做成半拉子工程,无法确保投资收益;一些投资者,对林业火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一旦遭遇,血本无归;一些投资者对林业政策法律钻研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到期林木无法采伐,不能变现获利。这又引发了一个矛盾,投资的盲目性与收益回报之间的矛盾。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乏前车之鉴,典型个案有“万里大造林案件”、“重庆造林大户胡长明的捐林困境”等。投资者倘若不幸碰上上述四种情形之一,不但利益无法保证,甚至投资也无法收回。另一种局面又产生了投资造林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一些意向投资者也将望而却步。

思考之三:殷盼

第一,立法规范,加强监管

首先,民资造林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日常化,营林造林规模化,经济效益巨大化;其次,民资造林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再次,随着民资造林比重增加,注入资金越来越庞大,资金运行需要专门机构监管。从民资造林上述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亟需法律调整和规范,是一种现实需要,但遍查法律典籍,无片言只语涉及民资造林,民资造林无任何法律可依、无任何法规可循,法律严重滞后。在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民资造林投资利益依法保护、投资行为依法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建立土地资源监管体系,对土地资源实施监管,促使投资者合理利用、合理开发,确保生态建设用地;建立资金运行监管体系,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管,促使资金公开运行、安全运行,确保投资者利益。

第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一是确权稳心,尽快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四权,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二是搭台唱戏,建立产权评估交易中心,为投资者搭建平台,保障林地依法流转,集中经营。三是按编核拨,民资造林参与经营方案编制,到采伐期后,优先下拨采伐指标。四是信贷支持,制定信贷支持政策,投资者可用自己的林业产权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解除中小投资者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避免半拉子工程。五是税费优惠,制定税费优惠政策,对投资者减免部分税费,减征或免征林业规费。六是投保降险,保险行业设立林业险种,准予林木资源入保,规避林业火灾、冰灾、病虫灾害等损失,降低经营风险。七是生态优先,对投资营建生态林的予以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享受生态林政策,成林后拔资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者投资生态建设。

第三,科学规划,优质服务

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科学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划定生态林建设区域,经济果木林建设区域,商品用材林建设区域,工业原料林建设区域等,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林业部门要竭力谋划,优质服务。提供规划设计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服务、优质种苗服务,以优质服务促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投资。林业部门根据产业政策发展方向指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民资范文篇8

一、基本形式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带动下,xx市一部分民间资本迅速投向林业,掀起了民资造林的高潮,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农户投资开发。前几年种粮效益不明显,市委、市政府为了转移农民的投资方向,对林业开发采取“非禁即入”的积极姿态,对那些无力规模开发的农民,政府采取免费提供种苗,利用非耕地栽植,在庭院及周围栽植经济林,植满植足。全市零散造林达到2000亩。棠棣镇轭头村农民李家华,将旱地、房前屋后全部栽植果树,面积达20亩,年纯收入达2万多元。

二是干部投资开发。市乡分流干部懂技术、知行情,为了帮助他们寻找出路,市委、市政府号召他们投身林业开发,发展林业生产,达到以点带面,带动一批,吸引一批,发展一批的效果。全市共有50多名分流干部投资林业开发,买断近3000亩的宜林地经营权。市林业局分流干部秦伍、阎振合资租赁荒滩600亩,栽植速生杨近10万株。

三是老板投资开发。以闲置荒山荒岗为平台,吸引个体老板、外来投资者出资长期租赁或买断经营权,确保投资者享有经营权、收益权、使用权。目前个体老板开发林业达到3.5万亩。木梓乡夏桥村程天佑务工返乡后,利用积累资金买断3000亩的荒山经营权,投入资金50万元栽植经济林。接官乡个体老板毛新平一次性买断300亩宜林地20年经营权,植树4.8万株。全市个体老板投资林业100亩以上的达到15个。

四是企业投资开发。市委、市政府大力招引工商企业投资林业产业。鼓励企业进入林业开发,实现林业开发产业化、规模化,延长林业产业链,充实林业开发的资金来源。安陆市禾丰公司投资70万元买断了木梓乡黄鹤冲1500亩荒山经营权进行林业开发,栽植速生意杨20万株。武汉康欣公司投资300万元买断木梓乡易家岗3000亩荒岗经营权,高标准、高质量栽植速生杨48万株。

二、主要做法

民资造林,将林业开发推向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在目前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安陆市为发展林业产业,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倡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开发,吸纳大量民间资金投向林业。

一是完善政策驱动。为了有效吸引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拍卖“四荒”资源发展农庄经济的意见》、《关于对农村改水、乡村道路建设、植树造林进行奖励的通知》等政策。从政策上为林业开发提供保障,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业主对林业开发的顾虑。按照“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保护投资者权益,并对投资林业开发给予扶持和奖励。今年,市政府为鼓励民间资本开发林业,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对民资造林进行奖励。对成片造林20亩以上奖励30元;零散造林500株以上,按每100株为1亩进行折算奖励。

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多的优势,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积极利用国家对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的投入,争取项目资金250万元,种植速生意杨。充分利用日元贷款植树造林。日元贷款是低息、还贷时间长的林业投资开发项目,让业主在房前屋后、路边渠边、荒山荒坡上栽植,业主自己栽种、自己护养、自己受益。今年可争取资金1100万元,栽种经济林木300万株。依托退耕还林项目推动。2002年我市退耕还林2万亩,绿化荒山3亩。2003年退耕还林4.5万亩,绿化荒山1万亩。每年国家给予政策性补贴资金1035万元。大力实施兴杨工程。速生杨易栽易活易受益,栽植成本低、投劳少、回报快,农民栽植积极性高。2004年市林业局依托兴杨公司向农户承诺免费提供树苗,回收成品木材。当年有30个村实施,今年有100个村实施,共栽植速生杨260万株。加大“四荒”资源经营权拍卖力度。放活土地经营权,开发盘活“四荒”(荒坡、荒岗、荒山、荒滩)资源,进行林业开发,发展林业项目。全市共拍卖宜林“四荒”资源9.3万亩,全部栽植速生杨、银杏、湿地松。

三是强化服务推动。全市建立起部门联动有效服务机制。林业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行业优势,与业主签订服务合同,搞好前期规划、抽槽、树苗的的组织、选择及栽培、防虫治病技术指导;林业公安机关联合基层派出所、林业站对业主发放林权证,对侵害、干扰正常经营的行为予以打击;消防部门协助业主建好望台,负责森林防火技术指导;水利部门帮助业主配套抗旱设施,确保抗旱急需。

四是开放市场准入。对过去靠国家投入植树造林的地段,全面向市场放开,准予民资进入。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全市6条公路主干道两旁的植树经营权进行拍卖,实现双赢局面。市林业局干部朱绍斌中标买断我市境内的大安线、安桃线等120公里道路两旁植树经营权20年,现已栽植速生杨8.4万株。

三、初步效果

实施民资造林是挖掘林业潜在生产力的一项全新有效的实践。鼓励民资造林,大大改善了我市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是创新了造林机制。过去国家、集体植树造林,农民需要投工投劳,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实行民资造林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投工投劳属有偿劳务,农民可从中获得收入。据统计,全市每年农民在林业开发方面的劳务收入可达到400万元。民资进入林业开发,将植树造林经营权、管理权推向市场,促使业主建立职能清晰、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运行机制,民营业主把林业当产业办,把林木经营当企业办,淡化了国家和集体植树造林的主体地位。

民资范文篇9

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高,也正如人们所预料的,2006年3月1日人民币汇率走势表现为加速升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首次突破8.04关口,虽然后期有一定的回调,但近日又破8.03再创新高。各方面因素,人民币在较长时间内还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贸易顺差、资本项目顺差、外汇管理体制的缺陷使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加突出。平淡的国内需求导致增长过度依赖于对外贸易,长期以来的吸引外资政策和市场的吸引力使得资本项目下的顺差难平;再加上廉价“中国制造”的强大价格竞争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成为可能,人民币汇率的近期表现足以证明了这一点。业界已形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共识,升值的幅度如何把握、能否把握成为热门话题。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调整也被界人士视为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参照物,汇率变动适度关注美联储的利率增幅,用此来阻击国际游资的投机炒作,保护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安全,上是可行的。前段时间央行也作了一些调整,2005年3月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和房贷利率的操作,可称为是拉大两国利率差距为汇率改革做的铺垫,扩大美联储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差额,为人民币汇率改革预留空间。总之国际环境要求升值、财经业界正在讨论如何升值、央行也默许升值。

从预防人民币升值引起的投机风险这个角度,美联储的利率操作对我国的汇率改革有着程度方面的,其提高利率对我们的汇率调整有利。短期内美利率会大幅提高吗?升到足以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完全释放的程度?换句话说,美联储会将利率调至使美中利率差满足人民币汇率改革所需要的水平吗?我看不会,美国经济并非过热,美联储没有必要大幅度提高利率。人民币只有采取缓慢升值,年升值幅度小于中美利率差,而且还要均匀升值才能防范炒家投机。人民币之所以要升值是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贸易的不平衡;近期在人民币小幅升值的情况下,中美贸易失衡却进一步的扩大,更增加了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美国政府也进一步施压,想促成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并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来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综合各方面因素,美联储不会大幅升息,我们也没有大幅降息的空间,想安全地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难度很大。我国外汇管理部门接受人民币逐渐升值的做法,而且态度坚定。逐渐升值虽然也可以阻击投机,但是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会很难承受;严重点说,将面对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出口会受重挫,使生产萎缩或出现通货紧缩。管理当局推出的QDII对外投资,有可能在资本性项目上做文章,通过QDII的操作缓解资本项目顺差。但是有个前提QDII的回报率必须高于人民币渐进升值幅度,否则得不偿失,所以这个措施短期内不会见效。QDII事实上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使我国的外贸出口锐减,结果很可能出现境内资本外流,境内大量失业的现象。所以还是要下猛药制止人民币升值,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二、低工资、低国内需求引来人民币升值压力。

仅依靠货币政策手段来制止升值是不可能,还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汇率改革不只是货币问题,还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密切相关,和我们的分配制度密切相关。我们从主要矛盾来分析,贸易的不平衡表面原因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廉价“中国制造”。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只能靠出口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产品价格低并不是我们的生产效率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多;是我们的劳动者工资低,单位工资生产的产品多;这不应该被称为生产效率高,而是工资利用率高。劳动力价格远远背离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价值。低工资、低消费、低内需,产品高价值、低价格、高竞争力、大量出口。劳动力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才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首先要改革分配制度,解决低工资问题。一个常年离家的打工者,一年的工资勉强养活两口人,无力付孩子上小学的费用,这样的工资水平有利于吗?有利于国家吗?对谁有理?这种水平工资产出的产品出口必然引起贸易失衡,促使本国货币升值;这样的产品内销,必然引起通货紧缩。所以提高劳动者工资也是必行之策。

三、改革分配制度,价值回归消除升值压力。

我国的劳动力过剩矛盾突出,低工资问题通过劳资双方的博弈无法迅速解决的。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强制适时的提高劳动者工资,建立工资随经济而主动上升的长效机制,否则工资上涨难以实现。立法涨工资会提高“中国制造”的价格,劳动者和中国产品的价值得到回归,缓解贸易失衡、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涨工资之后,从宏观方面分析,涨工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扩大了国内需求,也有可能带来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升应该在过剩的产能被释放之后,因为现阶段起作用的是有效需求,并非真实的需求总量,人们的消费需求被低收入和太多的后顾之忧压缩,当然也会由于收入的上升和社会保障的完善而释放。增大的有效需求,首先吃掉过剩的产能和出口的减少量,即便出现物价上升,也是前面所所提到的“产品价值回归”,是劳动力价值的再确认。这里需要说明:我们应该提高国内的价格水平,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至少要和国际接轨,这样才会公平和高效的利用国内资源,不要像现在这样,昂贵的资源被过低的定价错误的配置到生产中,使出口产品形成不应有的竞争力,导致贸易失衡,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产生人民币升值压力。开放的经济环境也使国内商品价格与价值的矛盾显现,国内商品定价与国际接轨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劳动力和基础资源的最低价格,其它产品的定价让市场去做,纠正扭曲价格后公平参与竞争。消费需求上涨致使过剩的产能被充分利用,就算出现一定程度非价值回归性的通货膨胀,运用发行社会保障国债的财政调控手段也能控制(后面论述)。从微观经济方面分析,工资上涨会使企业产品成本上升,如果是产品寿命周期正处在成长期以及成长期之前的企业,其产品可以适度调价,即使不调价,产品销量也会随着短期内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的提升而加快增长,企业将受益于总量的上升而盈利。如果是产品处在成熟期的企业,由于短时间内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的提升,提高产品价格是可行的;如果企业有利润空间可以消化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新增加的消费需求将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企业同样会获益。退一步说,前面述及的产品,市场不接受其涨价,企业因为涨工资利润下降也是应该接受的,这正是提高工资的初衷,是对劳方和资方利益分配重新定位,解决的是分配不合理问题,进而将培育出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健康市场,资方还是会从中受益。如果是产品正处在衰退期的企业,成本上升加速其转产,否则就让其灭亡,避免其浪费劳动力资源和资源。

四、建立保障释放需求,根除人民币升值压力。

除了立法增加劳动者工资以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如此才会真正释放消费需求,减轻或根除人民币升值压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制,解决掉人民群众的养老、医疗,等于去掉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加上工资上涨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会使普通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乐观的预期,人们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很容易的被调动起来,扩大内需拉动国民增长,同时也让普通百姓感受到经济的好处。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市场化变革非常快,政府职能也要适时转变,政府要做政府该做的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

五、绕过国有股减持贴现国有资产,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不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解决很多矛盾,最突出的是资金不足以及经济转型之后的欠账。建立社保资金征集机制是问题的关键,应当立即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社保资金的固定征收机制;至于社会保障资金的以前欠账,可以通过直接动用外汇储备和国有资产变现操作来补充。如此使用外汇储备比用它注资国有银行和拯救股市更加公平,国际社会更容易理解,还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国有资产变现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仍然是解决历史欠账问题的最佳方案,只不过要选择一个正确的实施办法。前些时候,国家想通过国有股减持形式将国有资产变现,由于国企信用缺失和股票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不足,结果引起股价暴跌,使该计划搁浅。鉴于此我们应该另寻他策,我建议发行社会保障国债。让国债介入国有和投资者之间,解决国企信用缺失和投资者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将国有资产贴现筹措社保资金。

政府先按照合理的利息率发行筹集社保基金的国债。国有企业和出资人之间插入社保基金国债(国家信用),国家继续持股并控制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正常运营努力赚取利润,国家以投资人的身份获得企业分配的利润,用该利润支付社保基金国债利息。这个过程中被贴现资产是国有资产,等于企业中的国有股权加上其分得的利润;贴现机构为购买债券的出资人,贴现金额就是国债收入金额,贴现息为国债利息,贴现利率当然就是国债利率。国家把社会保障国债收入投入社会保障事业,补偿以前的社会保障资金欠账。假如国有股股息率大于社保基金国债利率,国家还会拿到大于国有股账面价格的收入。存款利率很低,银行存款总额很大,人们都在抱怨买不到高收益并且免税的国债,国家大量发行社保基金国债正是时机,国内外都很容易接受,还可以适当抑制通货膨胀。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期限为一年(如果数量太大,多年也可),每年发行一次;利率高于其他投资品种的税后收益率并参照通货膨胀率确定。其总量可用下列公式: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总量=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利息额÷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年利率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利率,遵照宏观调控目的由政府财政部门来定,国家有主动权。

社会保障基金国债利息额,按照该国债计划总量和利率,参照国有企业年盈利额和其他财政收入来源确定,国家依然有主动权。

民资范文篇10

以陆军为例:

1、尉官:排职到连职约4500元至4800元左右人民币,较现时3500元至3800元左右增加1000多元左右,调整后的工资将有4500元至4800元左右人民币。

2、校官:营职到师职约5200元至7800元左右人民币,较现时4200元至7800元左右增加1000多元左右,调整后的工资将有5200元至8800元左右人民币。

3、将官:军职到正兵团职8800元至22000元左右人民币,较现时7800元左右至21000元左右增加1000多元左右,调整后的工资将有8800元至22000元左右人民币。

陆军、海军、空军、二炮部队军官收入接近于武警,士兵津贴则增到480元,士官工资一律在原基础增加40%。根据解放军有关条例,解放军实行军官职务等级十级,将官设上将、中将、少将、校官设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设上尉、中尉、少尉。大军区级以下的职务等级,分为大军区、军、师、团、营、连、排级。专业技术军官最高军衔为中将,等级分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现役士兵包括义务兵役制士兵(称义务兵)和士官两种。现役士兵的最低军衔为列兵,最高军衔为一级军士长。

服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为列兵,第二年晋上等兵。下士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为中士、三级士官为上士、四级士官为四级军士长、五级士官为三级军士长、六级士官为二级军士长、七级士官为一级军士长。

军人工资主要有军官工资、文职干部工资、士官工资3个标准系列。其中军官实行职务、军衔、基础、军龄四结构工资制。文职干部实行职务、级别、基础、军龄四结构工资制。而士官实行军衔等级、基础、军龄三结构工资制。士兵则是津贴制。

按照2010年8月1日新军衔工资标准,陆军排职少尉2024元左右,职务工资1026元左右,基础工资806元左右,其他补助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