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9:47:50

民主思考

民主思考范文篇1

一、**大以来党内民主探索的进展

**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和中高层组织都对发展党内民主做了有效探索,且各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基层组织着力于实现党员权利,在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而党的中高层组织则着力于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发挥全委会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党内选举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大。全国有几百个乡镇进行了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其中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将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党员和群众。以往候选人名单一般是由上级党委与组织部门确定,在直选探索中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不再确定具体名单,而改为主要制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与提名程序,由党员群众酝酿提名;二是候选人考察过程公开。以往在考察任用干部过程中非常强调保密纪律,而直选探索中对候选人的组织考察是在党员群众参与中与候选人调研情况、提出“施政设想”结合在一起的,考察过程成为党员群众更多地了解候选人、候选人深入与党员群众沟通的过程;三是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选举。以往党员由于无选择余地,党内的“等额”选举实际上是变相任命。即便是“差额”选举,选举结果也并不全是党员选择的意志体现。而直选探索中,由于“差额”幅度很大,选举过程也是候选人充分竞争、党员群众充分选择的过程,从而保证选举的结果充分体现民意。

党务公开取得新的进展。主要是发展新党员公示与党委决策过程公开。一些党组织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做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都进行公示,在党员群众的参与下严格把好新党员入党关口。这不仅明显提高了发展党员的质量,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新党员入党的政治荣誉感,有些过去素质较好而又不想入党的群众现在积极靠拢党组织,纷纷表达申请入党的热切愿望。

党委决策公开。一些地方党委进行了常委会只提出议事议题而不做决策,决策权交给全委会的探索。党委事先向社会公告全委会会议的召开日期和所要讨论决策的事项,邀请与讨论事项有关的党员群众和部门专家参加党委会,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同时见证全委会作出决策。全委会决策过程公开,使得决策更好地顺民心、合民意,执行决策的群众基础更加扎实,有力地推动了党委工作任务的完成。

党内民主监督力度加大。民主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在加大公开考评领导干部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一般说来,以前对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考评,大多由领导干部的下属参与,而且考评结果不对外公布。有的地方党组织采取三个措施改变了这一习惯做法:一是扩大参加考评领导干部的党员群众代表人数。二是考评结果完全公开。三是领导干部在电视上公开剖析问题,做出今后整改承诺。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明显地提升了党的政治威信。

继续探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这几年发展党内民主的又一热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四川省雅安市和湖北省的罗田县等。首先,对党代表产生实行竞选。在党代表选举上,各地都注意了实行差额选举,但差额比例不一,由此竞选的程度也就有很大差别,其中罗田县党代表差额竞选力度更大。县委书记与普通党员一样,只有在竞选党代表中胜出,才能在党代会上被选举进入县委班子,直至选举成为县委书记。其次,探索建立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运转制度。罗田县实行党代表直选制、党代表常任制、党代表建议书制度、党代表评议制度、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等等;台州市椒江区制定了党代表常任制、党代会年会制等26项制度,初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制度体系;四川雅安市下属的一些区党代会也试行了一系列制度规定。

党内直选、党务公开、党内民主监督,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都主要在县以下党组织中展开,基本上属于党内基层民主范畴。**大以来,党内中高层层面的民主也有了新的进展,中央高层的带头表率,带动了各级地方党委。党的**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并逐渐制度化。各级地方党委也积极探索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发挥全委会的作用。这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党委常委会与全委会的关系,有的提出逐步取消常委会,有的提出常委会只确定全委会开会的议题,由全委会做出决定。二是重大问题由全委会决定,特别是对干部任用问题,必须经由全委会表决。三是在党委表决机制上做出重大改进,一些地方党委会在表决重大问题时由过去的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方式转向票决制。

总之,推进党内民主成为**大以来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实践热点,它有力地促进了党内的团结统一,推动着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发展前进。

二、党内民主建设探索中显现出的问题

随着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一些影响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的是以下几点:

(一)如何进一步保障党员的被选举权和选举权问题

由于乡镇党委书记属于国家公务员范畴,因而有的地方在党内基层直选的候选人提名资格条件中规定,只有在乡镇以上政府系统工作、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系列的党员才具有提名资格,这实际上就使相当一批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因为社会身份差别而被剥夺了党内被选举权利。同时,有的党组织内表面上不再明确规定候选人名单,但却是根据内定人来规定候选人提名条件,把够条件的提名人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点人头用干部”变相延续,这实际上仍然是限制了党员的选举权。

(二)如何解决党务公开随意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党务公开带有明显的个人意图色彩,无关紧要的就公开,关键、重大问题就强调保密纪律,还有的前半段公开后半段保密(如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考评,要求党员和下属参加考评划钩,而考评结果不宣布)。党的十七大修改的党章中已经增加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的条文,这就需要制定实际操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将党务公开制度化。至于公开什么、如何公开等都以制度规定,从而切实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三)如何将党内民主监督经常化

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加大党内民主监督力度固然重要,但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民主监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针对党内权力运作的重点、轨道、特点,结合权力运作客观规律,以制度创新和制度的有效运行来建立经常化、系统性的党内民主监督。

(四)如何明确党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关系

党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关系不明确,制约着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践探索。在这个方面,有许多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要不要设置自己的工作机构?如果设置会不会出现叠床架屋、党内机构膨胀?党代会常设工作机构与党委会工作职能部门是什么关系?党代表是不是党内职务?党代表如何真正参与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如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党员又如何监督党代表?党代表大会年会,会不会与人大、政协会议重复而起不到实质作用?这些问题困扰着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践。

三、继续推进党内民主的相关思考

以上问题表明党内民主的发展还受到某些羁绊而难以深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一)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本位、为基础

发展党内民主,实质涵义是充分实现和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制约党内权力的民主权利。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之间的关系,并明确相应的制度规定。目前党内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权力”意志,限制、侵犯党员权利的事,在一些党组织内时有发生并且得不到及时查处,有的甚至被看作是党内正常现象。同时,目前已有的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规定,其用语大多是“要”、“应当”、“不得”、“严禁”等要求性语言,而缺乏具体切实的实际操作规程,对侵犯党员权利现象的责任追究,还缺乏明确详实的刚性惩治规定,由此压抑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积极发挥作用的政治热情,直接影响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需要合理构建党内体制

合理构建党内体制是探索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党内民主原则说,党代表大会是党内的权力机关,拥有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和对大会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但由于党内制度规定中以“领导机关”称谓模糊了党内权力机关和执行大会决议的工作领导机关的实质区别,加上党代表大会长期闭会,其所有的权力实际上被党委会代为行使,造成党内权力机关的权力主体地位虚置,而党内工作领导机关实权在握,自然取得了党内最大的实际控制力。在现有党内体制框架下,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一旦进入实际运作,立即就出现与党委会的地位、职权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这是制约深入探索健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真正难点所在。

按照现代政治的分权制衡原理看,将党代表大会作为党内权力机关,而与党委会作为党内工作领导机关明确区分,有利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效能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同时,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仅靠原来的党委工作职能部门显然不足以适应和应对社会变化的新情况。比如,首先是组织选举党代表、组织党代表行使自己的职责以及管理监督党代表,都需要有党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而目前有的地方在探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中将组织管理党代表的联络办公室设在党委组织部门里,显然是在权力位阶上上下颠倒。其次,重大问题由党代表大会决策,需要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内建立相应的动态掌握社情民意、研究社会趋势与政策演变的机构,这与党委现有的政策研究室其实不是一回事。再比如,党内决策的部门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这需要有超越部门局限性而对全党各部门进行协调整合的党内机构,而目前党内显然缺乏这样的机构。这样的机构设在党代表大会制度内是比较合适的。由此,要使党代表大会作为真正的权力机关,着重于履行执政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以及对党内执行决议的工作领导机关实行相应的控制,就必须设立相应的常设机构。这就必然要求从党的整个体制框架层面上,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委会及其下属工作机关、党内纪检部门的相互关系与职能做整体思考与研究,达到党内权力构架的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际运转起来,一方面使党委会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党内重大决策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又能为解决党委会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的问题开出一个新的监督制约路径。

(三)发展党内民主要着力形成健全的权力运行机制

如果说,健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际涉及到党内的权力结构——党内体制问题的话,那么要推进党内民主还必须解决好党内权力运行的机制问题。发展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显示,仅仅推进“单项”制度改革,很容易受到党内其他相关制度的牵制,结果使党内改革或者举步维艰,或者扭曲走样、流于形式。这表明,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考虑一整套的制度安排。这一整套制度安排,要根据权力运行的轨道和客观规律来设置。

民主思考范文篇2

就党内民主建设而言,我们党最主要的一条经验是: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党内民主理论指导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党内民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和系统总结,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不断获得和加深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提高运用客观规律指导新的民主建设实践的本领。进入21世纪,我们党要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中更好地肩负起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的任务,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力争再经过十年奋斗迈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在认真研究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求实创新的精神提炼出反映党内民主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并转化成为指导行动的原则,用以推动新的实践。这样,我们就会变得更聪明、更坚定、更有力,也会更有实现奋斗目标的把握。

党内民主建设坚持以下六条指导原则十分重要:

第一,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内民主理论为指导,保证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发展人民民主,是一切先进社会政治力量的目标追求。然而,只有以科学的民主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民主建设坚持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发展,取得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效果。“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一些政党借助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竭力向世界推销他们的民主观和制度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按照西方的民主观和制度模式行事,导致自身力量的削弱和社会政治动荡,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建设和发展符合自己国情、党情与社会进步要求的民主,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从党情国情出发,与时俱进,坚定地走自己的党内民主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迄今最先进、最科学、最管用的民主观。它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历史上民主产生的根源和民主的实质,阐明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同经济基础及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确立了民主问题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争取解放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比资产主义民主类型更高、更顺应社会进步要求的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崭新的民主理论的科学思想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党内民主观的理论基础。工人阶级政党党内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党内民主建设的思想武器。党内民主建设的长期历史证明,从不同时期的党情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指导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在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中国化,用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就能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正确的方向,及时识别和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自觉克服工作中发生的失误和偏差,保证党内民主建设始终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二,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展开,保证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完成。

我们党一直坚定地发展党内民主,但从来不是离开党的历史任务和政治路线而孤立地推进的,不是为民主而民主。抽象的民主以及与党的政治任务、政治路线和伟大事业无关的党内民主,是不存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旨在惠及全体人民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根本利益所在。党制定和执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为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行动方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发展党内民主,并把这件大事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全党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在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面前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与党、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大局紧密联系起来思考和布局,党内民主建设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党的政治路线为指导,为保证完成它的政治任务服务。

我们党和一些外国政党的经验教训都证明,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党内民主建设的成败、党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党本身是否团结坚强与富有活力。无论哪个党组织,凡是自觉坚持并善于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党的政治任务、政治路线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政治生活就会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活力,党员、干部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比较好,工作中有了不同意见就比较易于求得统一认识,出现了利益关系上的矛盾也比较易于得到化解,党的团结和战斗力也能不断得到增强。反之,如果在党内民主建设上就民主论民主,从方法到方法,单纯靠规定程序来促进民主,忽视思想政治上的引导,党内民主建设就明显地比前者逊色,甚至会出现借“民主”之名行反民主之实的情形。这就告诉我们,在新形势下发展党内民主,一定要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中来把握,密切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来展开,把发扬党内民主、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同更有效地凝聚党心、党智、党力,确保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统一起来。

第三,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发展党内民主的工作水平,保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一个政党的自身建设中,制度建设极端重要。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党内民主,务必要走科学的制度建设之路。鉴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深刻教训,包括我们党从“”中得到的沉痛教训,全党认识到没有民主,没有民主集中原则的制度化,党内政治生活就不会正常,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出现混乱,甚至有党变质、国家变质的危险。

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是更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稳定性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大力推动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进程中,一直在建立和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的各种规章,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强调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党中央一再要求加强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扫除妨碍发扬党内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思想障碍,为好制度的顺利贯彻推行提供可靠的思想政治保证。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状况如何,能否同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相适应,对党内民主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取得成效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

现在,我们党的各级组织都同样负有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的任务,但具体落实的情况和效果并不一样。许多地方、部门的党组织工作扎实认真,既注意制度的有效实施,又注意在实施中健全完善制度,并根据新情况促进制度创新,各方面的效果都比较明显;有些地方、部门的党组织虽然强调制度建设,但“纸上谈兵”不少,在开会议、做决策、过组织生活时,虽然走完了规定的民主程序,矛盾却仍旧存在,对明显违反民主制度的思想行为也不加制止和纠正。究其原因,大都同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不强、政治思想素质不高,或者工作作风不实、不适应民主制度建设要求有很大关系。这就说明,党内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好,贯彻执行得好,有利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会促进制度的完善和实施的有效。轻视制度建设是有害的,轻视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是有害的。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加强制度建设的进程,同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的进程统一起来,把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在增强党员党性锻炼、提高党员严格遵守制度自觉性的基础之上,把帮助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努力渗透到严格执行制度、维护制度权威性的实际行动之中来。

第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贯彻既坚定、积极又稳妥、有序的方针,保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定地站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不断与时俱进的党。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这样,加强自身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建设也应当这样。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充分认识所处的时代特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而坚定地发展党内民主,充实民主内容,提高民主程度,拓展民主途径,完善民主方法,创新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是绝对不行的。同时,必须看到,党内民主建设涉及思想理论和观念形态,组织设置、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的全面推进密不可分。党内民主的发展,不仅要反映现阶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且必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程度和人的素质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不了解党内民主建设是一个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完善的奋斗过程,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复杂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无视全党上下不同层级的情况和几千万党员素质上存在的差距,不承认民主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忽视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条件,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误以为只要一声令下,大刀阔斧干几年,就可以在所有的党组织中一蹴而就,使党内民主建设出现奇迹,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

必须把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视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全局,缜密规划,用积极可行的目标引导全党,以切实的措施保证工作有序进行。要把坚持党的统一领导、认真发扬民主、严格按党章办事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并且,一切创新都要从实际出发,接受实践检验。对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应旗帜鲜明地予以推广,但要区别不同情况加以采用,不盲目掀风跟风。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在制度,制度建设的要害在落实,落实的有效在于抓准重点、带动其他。现在,要大力扭住和兑现保障党员权利条例这项基础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树立各级党代表大会的权威,健全和完善党委会工作制度和党内监督体系,逐步扩大并推进基层党组织的直接民主。改进完善制度体系是建设,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是建设,脚踏实地地执行已有的好制度同样是建设。总之,要保证党内民主建设切实有效地向前发展,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时刻警惕、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这个顽症。

第五,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把自上而下的示范、带动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促进结合起来,形成全党同心同德发展党内民主的新局面。

党员是党的活动的主体。他们既是党内民主权利的享有者,又是党内民主的建设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坚持一切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为发展党内民主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必须把加强领导与充分调动全党发展党内民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这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决定性环节。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不论哪个地方、部门的党组织,如果党员干部即使是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内民主建设不关心,或者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却不尊重别人的民主权利,或者只关心自己享受民主权利,却不履行遵守民主制度、维护制度权威的义务,或者把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愿望只寄托在上级和同级主要领导同志作风“开明”上,那么党内民主建设就必然缺少内在动力,就不可能解决阻碍发展党内民主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党的领导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处于关键地位,对发展党内民主负有更多更重的责任,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理应率先“从我做起”,既要领导好规章制度制定、进行思想发动,更要做到从上到下令行禁止,言必信、行必果。领导层的民主思想、民主方法和民主作风,特别是遵守、维护党内民主制度的示范、带动作用,是任何好的制度规定和文章、号召所不能取代的。

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同时,要发动和依靠全党的力量,充分发挥下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促进作用和监督作用。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应当主动欢迎、自觉接受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努力营造党员、党员干部和下级组织敢于监督领导干部和上级组织严格遵守民主制度的条件和氛围。总之,党内民主建设的整个进程,只有尊重广大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上下齐心,形成合力,发扬正气,排除障碍,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学、推进和发展民主。

民主思考范文篇3

一、党员民主素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各阶层成员的自主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迅速增强,民主要求日益高涨。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关切程度和参与要求越来越高,主体意识有所增强,参与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党内民主建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规章,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党内民主的新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的深入发展。但从目前党内民主的政治实践来看,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党员的主体意识仍需增强。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未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愿主动参与党内事务,不能独立发表意见,不会维护自身权益,不敢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实行监督等情况依然较为普遍。

二是正确的民主观念有待形成。党员的民主观念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有力支撑。目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于发展党内民主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的党员也还存在一些顾虑和模糊认识,比如,扩大党内民主,会不会引发党内无休止的争论,会不会在党内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影响党的团结统一?发扬党内民主,会不会影响党的领导机关的权威和领导者个人的威信?等等,都需要加以澄清和解释,进一步统一思想。

三是党员的参与能力需要提高。民主以理性为前提,要求其成员有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制定计划、掌握、判断行动规则的能力;在具体情况下,运用这一计划、规则的能力和清楚表达思想与人讲道理的能力。就目前党内民主参与现状来看,党员民主参与意识发展较快,但总体参与水平不高,且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差异较大。

党员在民主素养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民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法治意识,这些也是民主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晚,传统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员民主意识、民主思想的发展。

二是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传统历史文化中的负面因素,诸如等级观念、忠孝观念、权力本位、宗法思想等对党内民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

三是党内民主的实践存在缺陷。从历史和现实看,在党内民主的实践中,往往是强调纪律和服从多,强调民主和自由少,加之长期以来党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是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党员对党内工作积极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主体意识趋于淡化。

四是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在实体性规定多、程序性规定少,对违内民主程序、行为的问责机制尚未健全,影响了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基本路径

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软环境,鉴于党员的民主素养与推进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使党内民主能够健康有序地逐步推进。

一是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加强民主教育是提高党员民主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把民主教育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法规制度,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使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运用更加自觉。要在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点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重点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要努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发展党内民主的能力。

民主思考范文篇4

努力扩大基层社区党内民主,实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社区党员代表首议制”等,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果。

一:社区党组织班子“两推一选”。即是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确定提名候选人、组织考核确定正式候选人,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一是发扬民主抓推荐。把民主推荐的人选作为确定候选人的重要依据,在广泛听取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察,确定新一届班子预备候选人,并进行公示。二是规范选举抓程序。坚持调查摸底到位,评议推荐到位,组织考察到位,选举环节到位。三是把好“三关”抓监督。严把人选确定关,在推荐得票较多的人中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经组织审查后公示;严把选票填写关,设立单独的填票间;把好唱票计票关,党员代表全程监督。调查显示,有63%的党员认为这一举措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有74%的群众认为能够提高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班子认可度。

二:社区党组织班子“公推直选”。在南门街道澄浪社区开展“公推直选”社区党委班子试点,主要是对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产生、书记和副书记的选举方式进行改革。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召开全体党员和居民大会,公布竞选岗位、条件和报名方法;设立宣传专栏,向广大居民宣传公推直选重要意义;召开老干部、党员、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等层面座谈会。二是公开报名,民主充分。澄浪社区试点中收到党员自荐表**份,经过**个党小组的评议酝酿推出**名初步候选人,资格审查后符合条件候选人**名,其中委员候选人5名,副书记候选人3名,书记候选人2名,实行差额选举。三是直接选举,参与充分。社区党委委员、副书记和书记由党员一次性投票直接选举产生,减少了选举程序和环节,增加了竞争性和透明度。此次选举应到党员1**名,实到1**名,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岁,充分体现党员参与的广泛性。四是认真准备,程序到位。宣传发动、资格审查、候选人酝酿,以及实施意见、选举办法和选举程序的制定,都符合相关要求规定。五是加强引导,交叉兼职。引导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依法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更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调查显示,党员对这一改革的认同度达到89.6%,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普遍认为这一模式对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党员代表首议制。在西门街道汪弄社区进行试点,加强党内联系通报,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一是明确党员代表职责任务。定期召开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听取审议社区党委工作汇报;积极反映党员和群众要求、建议和意见,协助做好思想工作;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沟通会;协助社区纪委监督社区党组织工作;参与社区党委组织的检查和调研等。二是建立党员代表活动机制。制订党员代表议事、党员代表小组活动、党员代表沟通会、党员代表检查调研社区工作、党员代表评议党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提交建议等制度,使党员代表作用发挥在制度上得到保证。三是健全党员代表联系网络。构筑社区党委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网络,保持党员与群众的经常性联系。党员代表身份在楼道公开,并在社区党员服务站建立社区党员代表联系点,将每月18日定为党员代表活动日,组织党员代表在党员咨询服务站参加“群众来访接待日”活动。党员代表首议制试行以来,进一步激发了党员代表的积极性、荣誉感和责任感,扩大了党内民主,加强了党内沟通机制,促进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组织能经常、广泛、多渠道地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如试点的汪弄社区,现有党员486名,过去经常参加党建工作的党员只有党小组长以上骨干35人,实行党员代表首议制后**8名党员代表对社区事务关心和重视,年初以来,党员代表向社区党委提交意见建议和情况反映1**多条,参与重大决策讨论12次,为居民解决实事**多件,带动更多党员参与到社区建设工作上来。

民主思考范文篇5

一、街道团委直接选举的基本做法及主要特点

我区开展的街道团委直接选举工作,改变了街道团委班子的产生方式,将原来团的基层委员会换届,由上届团的委员会广泛征求所属团组织和团员的意见,确定候选人预备名单,报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同意后,提交团代表大会选举的做法,改为确定候选人资格,公开报名推荐,经资格审定后由团员代表大会推选确定正式候选人,由街道全体团员直接差额选举街道团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具体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制定选举方案。明确团委直接选举的基本工作程序,以及配套政策。规定了团委书记、副书记、委员竞选的身份、年龄、学历等资格条件,对报名竞选的身份要求作了放宽,干部、工人、农民均可报名参选。对当选后团委书记的待遇作了明确,原为行政编制的,任期内享受应有的政治生活待遇,原为事业单位干部、企业职工或农民身份的,任期内参照街道中层干部落实政治生活待遇。选举产生的副书记、委员明确为兼职,原身份不变。

二是公开推荐报名。推荐报名面向团组织关系所在街道的广大团员,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符合竞选条件的团员都可以报名。对报名参选人数不作限制。

三是确定初步候选人。依照选举方案,对报名竞选对象进行资格审定,将符合条件的人选列为初步候选人,并对初步候选人进行考察了解,保证参选候选人的基本素质。

四是民主推选正式候选人。由街道团员代表大会民主推选提交团员直接选举的正式候选人。团员代表大会上,参选人员作竞选演讲,同时制作比较翔尽的书面情况介绍,使团员代表对参选人员有相对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从中择优推选正式候选人。街道团委书记、副书记正式候选人人数按照直接选举的差额比例要求确定,以各职位候选人的得票数从多到少取足应选名额。在选举日之前4日公布正式候选人的名单。

五是团员直接选举。选举时,采取中心投票站和流动票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投票。在中心投票站,由正式候选人再次作竞选演讲,介绍自己的经历、特长及参选目的、工作思路。街道全体团员投票选举直接产生团委书记、副书记、委员。

我区街道团委直接选举的探索和实践,是在严格执行党管干部原则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的前提下进行的探索,其基本程序和主要做法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基层团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具体探索实践中,从干部工作民主化的角度分析,实现了以下四个突破:

一是选举形式的突破,由间接选举改为直接选举。街道团委直接选举遵循了有关规定,但在选举形式上作出大胆实践,一改以往由街道团员代表大会选举街道团委委员,再由委员选书记、副书记的做法,由团员直接选举团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形成了适应直接选举的一套选举工作机制,探索了团内民主选举的新途径。

二是参与范围的突破,由有限参与改为全体参与。从制度设计的差异看,由街道团员代表大会选举街道团委班子,实质上只是少数代表参与了对团委班子的酝酿、选举等环节,且体现程序民主多一些。而街道团委直接选举从两个层面扩大了团员青年的民主参与,一方面是在候选人人选提名环节,全方位地保障了团员青年的公开参与。另一方面,团委直接选举通过有效的制度完善,丰富和发展了团内民主政治体系,使其吸纳团员直接参与选举的能力更强、范围更广。

三是选举权利的突破,候选人的参选由身份限制改为实行“团员待遇”。根据相关规定,以往街道团委书记人选,提名候选人有较为严格的身份限制,须为公务员身份,这个前置资格条件带有明显的传统干部任命管理方式的色彩,势必形成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无奈局面。且随着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每年录用人数非常有限,使街道公务员编制内青年干部群体日渐缩小,我区大多数街道青年干部仅有1、2名。面对惯有的体制限制与组织建设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我区从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打破了团委书记人选身份、行业的限制,实行“团员待遇”,只要符合资格条件均可报名参与竞选,有效地扩大了参选的范围,保障了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选择权。据统计,我区下陈街道有41名报名参选,其中72%名来自农村、企业。这种打破街道团委班子候选人身份限制的做法,实质是团员被选举权利的归位,能使青年群众满意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有利于夯实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基础。

四是提名方式的突破,候选人由内部酝酿改为民主推选。我区街道团委直接选举的候选人确认中采取公开报名、团代会推选的操作程序,相比由党、团组织酝酿“钦定”的传统做法有较大的改进。在候选人推选、确定过程中,党组织只是管方案、管资格条件,管操作程序,不对人选作框框限制、不暗示那些人应提名为候选人,而由团员民主推选领导成员候选人,将选择权让渡给团代会这个组织结构,在法理上还是程序上都体现了人选提名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街道团委直接选举的实践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积极意义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工作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是基本导向,我区开展的街道团委直接选举工作,顺应了干部工作民主化的发展要求,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积极意义。

(一)团委直接选举的实践,体现了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相统一,对于推进党管干部前提下的干部工作民主化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讲,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化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都是为了选好用准干部。但从现实角度分析,还存在干部工作民主化与党管干部原则相冲突的认识误区,认为党管干部原则就是单一的委任管理方式,实行差额选举时也需要内部定人选,外部做工作,认为扩大民主搞民主选举会带来思想活跃,难以控制局面,不利于加强党的组织领导。从街道团委直接选举的事例看,选举工作自始至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党组织在方案制定、资格审查等环节上都进行了具体的把关,从对干部的微观任用管理转为宏观管理,党的领导并没有退出,而只是党管干部的方式方法上作出了探索、创新。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在体制上保障青年群众的民主参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尊重和体现了多数人的意愿,拓宽了团干部的选用渠道。从实践看,两个街道团委直接选举过程没有出现异常波动,且当选的街道团委班子更具有代表性,整体素质较高,使团组织真正成为团员青年拥护的群众组织。综上所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落脚点是相同的,是殊途而归的。

(二)团委直接选举的实践,体现了民主选举所追求的目标是与《条例》规定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相一致的,对于改进干部选拔方式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民主选举制度,以直接选举的方式体现,呈现一种开放式的选择领导成员特点,并扩大了选举范围,创造了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这个做法又全面地遵循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另一方面,以民主选举方式选拔领导成员,势必使当选者注意公众形象和品德修养、业务素质,把对下负责和对上负责结合起来,这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所追求选好人、用好人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我区洪家、下陈街道团委选举过程中,分别有24名和41名参与竞选,机关、学校、企业、农村各条线都有报名。经资格审查分别有19名和40名团员符合竞选条件,经选举产生的团委班子,整体素质较高,经过一年以来的运行实践看,团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下陈街道1名非公务员编制的团员当选团委书记后,其自豪感倍增,责任意识、从团意识显著增强,工作兢兢业业,团工作上了新台阶,切实履行了竞选演说的各项承诺。

(三)团委直接选举的实践,体现了群众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与干部工作民主化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对于提高干部工作的群众广泛参与程度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作为团委直接选举的参与者,每个团员都掌握着一票选举权,但他们选票选择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是比较微小的,同时选举结果与他们具体利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理论上讲他们难以有充足的动力去参与投票。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宣传发动,并没有出现投票率过低的局面,洪家、下陈两个街道的团员参选率分别达到了82%和85%,当选者最高得票率达到75%,最低的也有62%,当选者的票数相对比较集中,且都是在提交选举的正式候选人中产生,从结果分析,选举参与者的认知、评价没有出现偏差,消除了团员民主素质是否成为阻力障碍的担心,也反映出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与干部工作民主化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

三、街道团委直接选举对广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借鉴作用

(一)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要求出发,探索群众团体直接选举的新方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委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领导”。党的领导在积极推进人民民主发展过程中,面对日益扩大的群众参与,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实践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使其吸纳群众参与的空间更大、能力更强。党内民主的发展决定党整合社会的能力,才能形成密切的党群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对相对边缘化的基层群众团体组织有步骤地探索民主选举,强化党与社团关系的协调,增强政治体系的凝聚性,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各个界层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达到有效协调和整合社会的效果。另一方面,探索群众团体组织民主选举工作机制,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层次,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也是强化其自身组织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这个也是党加强对群众团体领导的一个落脚点。

民主思考范文篇6

“两推一述”由第一次民主推荐、第二次民主推荐和个人陈述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次民主推荐是指在所在单位召开干部大会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确定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初步人选。第二次民主推荐是指召开所在单位党委扩大会议,从考察对象初步人选中推荐考察对象。个人陈述是指通过第一次民主推荐产生的考察对象初步人选在第二次民主推荐会上进行口头述职。经过这些程序,确定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的建议人选,经县(市、区)委常委会研究、报市委同意后确定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人选。

“量化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以百分制的形式,对干部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分为基本素质、民意情况、工作业绩三项内容。基本素质的评价分为基本条件、德、能、勤、廉五项,民意情况的评价分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三项,工作业绩的评价分为工作思路、履职情况、工作落实情况、工作成效四项。以上各项分别以一定的比例进行评价。

“数量线型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我们把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细化为13项指标,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勤政敬业、工作实绩、廉洁自律、品德作风和公众形象。在领导干部会议上,与会人员对测评对象的13项指标作出评价,填写专用机读卡。评价分优(A)、良(B)、中(C)、差(D)四个等次。分值分别为:优(**分)、良(**分)、中(**分)、差(**分)。在此基础上,运用光标读卡机和分析软件,读取机读卡上的原始数据并完成数量分析,形成分析结果,生成线型分析图及得票统计表和转化分值表。根据线型分析图,对被测评的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评价、比较,分层次、分类别作出相应的结论。

为了准确识别干部,选准用好干部,防止用人失察失误,我们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一是扩大干部推荐人员范围,体现民主的广泛性。二是适当增加知情人的打分比例,提高民主的真实性。在县(市、区)领导干部会议和个别谈话中,对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初步人选进行推荐时,均分为A票和B票进行填写,其中A票由参加会议的在职县级领导干部填写,比例占**%;B票由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填写,比例占40%。为了使推荐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真实,在个别谈话推荐时,我们采取署名推荐方式,并把领导干部会议推荐得分、个别谈话推荐得分按4∶6的比例相加,计算出每人第一次民主推荐的得分,按分值进行排序,确定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的初步人选。三是增加民意调查步骤,拓展民主的渠道。由考察组召开民意调查会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掌握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的工作作风、工作成效和公众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考察对象实行百分制量化评价、采用“数量线型分析”的办法进行民主测评、实行差额考察选任、扩大考察公示的范围、发扬党内民主等措施,为选拔任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扩大民主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着力完善和健全党委集体决策机制,保证由党委掌握干部选拔任用的最终决定权。一是充分发挥全委会委员在推荐考察对象人选中的决策作用。为此,我们增加了由县(市、区)委委员、候补委员等参加的第二次推荐大会,对经第一次大会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确定的初步人选,在个人述职后,以票决的形式再次进行推荐,决定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的建议人选,实现了全委会票决党政正职的做法向票决考察对象建议人选的延伸。同时,在对拟任人选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时,按工作思路、履职情况、工作落实情况、工作成效四个方面分别由干部群众、分管领导、考察组确定档次。其间,我们注重发挥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了解情况更多的优势,突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评价意见,较好地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二是由县(市、区)委常委会确定考察对象。在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人选经市委组织部研究并报市委主要领导同意后,由市委考察组向县(市、区)委常委会反馈关于拟新进班子考察对象人选的民主推荐情况,只反馈推荐位次,不反馈票数和得分,以利于全面考虑人选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县(市、区)委常委会根据反馈情况和班子结构要求,进行充分酝酿,确定考察对象人选。三是由市委常委会确定新进班子人选。在组织部门详细介绍拟任用人选的个人情况、拟任岗位和任用理由的基础上,市委常委会进行深入讨论,每位常委会成员对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明确表达意见,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干部任用决定。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人选则实行票决制,由全委会成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赞成票超过到会委员半数后才能形成任用决议。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采用以上方式方法落实民主集中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扩大推荐人员范围、增加民意调查程序等措施,使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中来,这就使市委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在实施集中过程中,市委常委会始终把德才放在首位,努力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体现了良好的组织行为导向。这就促使有志成才的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到提高修养、提高能力上。

二是有效地防止了“拉票”现象。“两推一述”等方式方法的运用,使更多的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发挥作用,这就让一些想拉选票的人增加了“拉票”的担心和顾忌。同时,通过增加推荐次数和扩大群众的参与范围,加大了“拉票”者的“拉票”成本。又由于干部群众参与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想拉选票的人感到无从下手,增加了“拉票”的难度。此外,新提拔人选主要是通过县(市、区)领导的评价、干部群众民意的反映以及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的认定,这种“三维定位”,解决了“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拉票”者的成功率。

民主思考范文篇7

一、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提高民主程度方面的主要实践

近年来,我市围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按照“整体推进、单项突破”的思路,先后建立健全了20多项干部工作制度,把干部工作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

在推荐环节上:一是坚持了民主推荐制度。把群众民主推荐领导干部人选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首要程序和必经程序。凡未经较大范围的民主推荐、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的,一律不得列为后备干部或拟提拔人选。两年来,全市共组织8000多人次参加了推荐测评活动,推荐领导干部人选400多人。二是建立了领导干部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登记署名制度。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范围与基本条件,推荐的方式、程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荐人行为,提高了推荐人选的公认程度、公开程度和责任意识,实施这项制度以来,共有29名镇局级干部推荐领导干部人选52人次。三是实行了群团部门推荐干部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统战等单位的部门优势,对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后备人选,按照目标要求,由相关部门按程序产生,以3:1以上的比例书面向组织部门推荐,拓宽了荐人的渠道,保证了推荐质量。近两年,群团部门累计推荐后备干部人选47人,已提拔使用的13人。四是探索试行了“缺额公开、定向推荐”办法。在班子领导职数出现空缺时,将缺额职位、人选要求等向干部群众公开,并进行定向推荐,确定考察对象。今年上半年在市审计局进行了试点,从10名中层干部中产生了1名副局长人选。

在考察考核环节上:(1)制订实施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考察前向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发出书面考察通知,方便广大干部群众提供线索、反映情况。(2)实行了书面考察与谈话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要求被考察单位的领导成员每人填写一套《征求意见表》,对班子及各个成员进行评价,提高了考察的效率和效果。(3)试行了差额考察办法。去年充实市体育局1个副局长职位时,在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的基础上排出了4名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4)推行了实绩考核制。每年底按照群众测评打分、考核小组打分、分工工作位次得分对领导干部评定格次,其中群众测评分占40%。依据考核,两年来,共有37名干部被评为基本称职干部,其中6人改任非领导职务,另有2名不称职干部被免职。

在选拔任用环节上:一是推行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1997年公开选拔了2名团市委副书记,1998年公开选拔了4名政府组成部门的副局长,1999年在省**中学通过公开直选的方法,选拔了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2000年面向全省公开选招了一名分管城市规划工作的建委副主任,并通过公开选招引进了一名高级技术人才。今年6月份,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18名镇长助理。二是推行了市级机关和乡镇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已有42个乡镇和机关部门先后实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412名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其中新竞上岗的有107人,落聘的36人,内部换岗的59人。今年下半年,我们将竞争上岗办法运用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上,产生了4名公安局二级局正职。三是推行了党内选举“双推一选”制。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采取党员大会推荐、群众联名举荐的办法产生初步人选,再由群众投信任票,过半数的列为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选举,提高了新当选党员干部的群众公认度。目前,我市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普遍实行了“双推一选”,在兴泰镇和市教育局党委、纪委换届选举中,也成功地进行了“双票制”的试点工作。四是完善了干部任前公示制。今年上半年,针对群众对部分公示对象存在的“知其名不识其人”或“识其人不知其名”的问题,在公示内容中增加了拟提拔对象的资料照片,进一步提高了公示的“透视”效果。去年以来,公示对象中,由于群众举报,先后有5人暂缓使用。五是建立了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票决制。实施这项制度以来,共对586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的任免、调整、交流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

在监督管理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了以下制度:(1)考察责任制度。凡因方法不当、作风不实、未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引起干部考察失实而造成用人失误的,根据情况追究考察者的责任。(2)考察反馈制度。对考察中干部群众反映考察对象的问题和测评结果,由考察组与考察对象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交换意见,并向考察对象本人实行“原汁原味”反馈,以达到尊重民意、警示干部的目的。近两年,向干部本人反馈考察结果458人次。(3)辞职、交流制度。根据考察考核和测评结果,对于工作实绩考核连续两年居后、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30%的要求引咎辞职,对调整交流票超过30%的采取组织措施实行交流。去年机构改革中1人因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达到31.7%而引咎辞职,今年换届考察中5人因调整交流票超过30%而作组织调整。(4)干部工作特约监督员制度。**年,根据工作实际,将原聘请的52名干部工作特约监督员精简调整为36名,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填写“反馈表”,及时收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及干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设立了干部工作监督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对干部和干部工作的举报。(5)执法执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组织、信访、执法执纪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有关干部问题的调查核实情况,传递社情民意,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专门监督检查机构的监督成果。(6)审计结果向班子成员通报制度。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将审计的基本情况、普遍关注的审计事项、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审计评价等在班子内部通报,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公开程度。

二、当前,在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程度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困惑

其一: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不够强,较难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干部的选拔任用、监督管理是组织上考虑的事情,所谓扩大民主,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表现为:在后备干部推荐中,存在“与己无关”思想,有交“白卷”现象;在竞争上岗中,存在“与世无争”思想,部分干部既不自身积极参与竞争,又不推荐别人参与;在民主测评中,存在“无所谓”思想,缺乏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或应付了事,或不负责地投“关系票”、“感情票”。在公开选拔中,参与者也往往顾虑重重。一怕给单位领导留下“好高骛远、不安心工作”的坏印象;二怕竞争失利,面子难下。三是怕有伤情面,想竞争但又不好意思参与。正由于凡此种种心理,使有的参与者放弃竞争。

其二:衡量标准不够科学量化,使民主的“度”难以把握。公开推优得多少推荐票,可称为优秀?让多少群众参与,在多大范围内公开,才算民主?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每个职位至少要有多少人参与竞争,才能符合竞争要求?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少群众认同,才算群众公认?干部考核中称职与不称职之分的硬性指标是多少才算科学?等等,其“度”和“量”都很难把握。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对干部的衡量和评价,还缺少一种科学的、规范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以及一个可作比较的“参照系”;二是由于每个参与者的素质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出发点不同,因此,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同样的衡量标准。

其三:考察考核的方法、内容、程序不够规范和严密,使民主的“质”受到影响。一是考核指标笼统。不同部门、不同职务、不同级别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指标一个模式,指标大都比较笼统,细化、量化不够,使参加评议的群众不易把握。二是考察不深不透。考察干部时有的走马观花,来去匆匆,没有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下结论,导致干部选用失察;在干部推荐、评议、谈话时,仅仅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以偏概全,忽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考察考核中不少时候由于组织不够严密,如召开测评、评议会议,没有留给群众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空间填票,使群众不能充分地发表意见,影响了听取群众意见的机会,也容易引起群众的误解。

其四: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处理难以协调,造成了对群众民主参与积极性的挫伤。民主集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较难把握。作为群众,最好将民主大之又大、广之又广,事事都要“民主”决策;而组织上,则要更多地考虑到干部工作的严肃性和原则性。所以,在民主的形式、方法、范围、时间的确定和结果的运用上,往往不能百分之百地符合群众的心愿,更不能符合百分之百的群众的心愿,而群众又往往不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支持。久而久之,部分群众就产生了误解,认为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无多大价值,无非是“摆摆样、走过场”,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是组织上在愚弄群众,因而挫伤群众民主参与的积极性。

三、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程度方法和途径的思考

(一)在认识上,要着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以营造一种浓烈的民主参与氛围。首先,要注意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基层民主是干部工作民主的基础,在年度后备干部推荐、评先选优等过程中要教育他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其次,要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注意做到三个“正确引导”:一要正确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克服“无所谓”思想,明确民主参与的目的和意义;二要正确引导群众克服与己无关、漠不关心的思想,激发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三要正确引导群众克服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惰性思想,调动其民主参与的积极性。再次,要进一步促进民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更广泛地运用民意,把群众意愿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标准之一,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力度,切实营造干部选拔任用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在方法上,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极力拓宽群众的参与面,以体现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一要把公开选拔作为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的主攻方向,大力地加以总结和推广。主要是要根据领导班子结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公开选拔活动,逐步使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数量达到新提拔领导干部总数的1/3以上。在公开选拔中,要注意放宽门槛,对身分、年龄、学历等条件要做到能宽则宽,尽可能扩大参与面,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人选,公开选拔也才有生命力。二要全面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要把竞争上岗工作运用到中层干部的日常选配工作中,使竞争上岗成为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形式。鉴于当前机关部门竞职人数不足的实际,在竞争上岗的参与对象和方式方法上需要进行研究和创新。要在规范和完善聘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全员竞进”,出现空缺的岗位原则上每年一次通过竞争上岗进行补充。要打破科室、部门、地域限制,实行中层干部跨系统或面向全社会竞争上岗。竞争上岗可由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单位的实际,实行统一安排、统筹运作,以提高竞争上岗的质量、效率和公正性。三要把党内选举“双推一选”办法向基层党委全面推行。建议乡镇党委、机关部门党委、总支在换届时参照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的办法,全面实行“双推一选”,把党内选举民主向更高层次推进。

(三)在程序上,要规范操作,以体现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的充分性和公正性。

重点要把握好“六关”:

一要把好“推荐”关。要始终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必经程序,未经推荐的一律不得列入考察对象。适当规定推荐范围,尽可能扩大推荐面,参加推荐人数一般应在30人以上。同时要公开推荐的岗位、条件,要将民主推荐的程序、方法、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人数等以制度形式规定下来,违背程序规定的推荐结果作为无效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推荐的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推荐得票低于参加推荐总人数1/3、群众推荐票(含中层干部)低于总得票1/3、得票总数未进入前3名的原则上不得列为后备干部人选或考察对象,以充分体现群众公认原则。

二要把好“测评、评议”关。除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进行测评、评议外,要扩大“写实性”民主评议的做法,不仅班子成员要填写《征求意见表》,中层干部、一般人员也要通过书面形式反映意见,在收回的时间上建议不少于12小时,让干部群众充分思考、认真填写,确保所提意见的真实性、全面性。

三要把好“谈话”关。一是要兼顾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选择谈话对象。要注意从其分管领导、横向联系单位及服务对象中去了解情况。要把谈话对象延伸到退任二线职务的同志、原工作单位的同志、对其生活圈、社交圈情况比较了解的同志,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评价干部。二是在谈话中,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在“写实性”民主评议中群众提到的问题,以进一步地加以证实,从而使考察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谈话人数上,我们认为一般考察一个干部谈话人数应不少于15人。

四要把好“反馈”关。考察结果反馈,既是对被考察干部进行再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民主参与热情的“助动剂”。要继续采取“如实性”反馈意见的办法,把群众意见“原汁原味”反馈给被考察者本人,同时,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机,在适当范围将考察情况向群众进行通报。另一方面,要加大诫勉谈话的范围和力度,在坚持和完善辞职、交流制度的同时,对不称职票、交流票在20%--30%之间的实施诫勉谈话,连续两年诫勉谈话的必须辞职、交流。

五要把好“公示”关。是否认真地对待和妥善处理公示中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是实行任前公示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别“真公示”还是“假公示”的重要标志。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对群众负责,又对干部负责,做到有报必查、查必见底、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在方法上,即要严肃认真,又要区别对待,使“公示”真正发挥群众的“把关”作用。

六是要把好“民主决策”关。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做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从中,要积极探索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实施和扩大“缺额公开、定向推荐、一职多考、差额上会”等办法,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四)在制度上,要勇于创新,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制约机制

1.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要建立健全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各级各类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研究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干部的考核评价标准,切实做到考核指标符合实际,能够及时反映干部的品行、才能和工作绩效,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

民主思考范文篇8

一、**大以来党内民主探索的进展

**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和中高层组织都对发展党内民主做了有效探索,且各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基层组织着力于实现党员权利,在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内监督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而党的中高层组织则着力于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发挥全委会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党内选举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加大。全国有几百个乡镇进行了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其中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将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党员和群众。以往候选人名单一般是由上级党委与组织部门确定,在直选探索中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不再确定具体名单,而改为主要制定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与提名程序,由党员群众酝酿提名;二是候选人考察过程公开。以往在考察任用干部过程中非常强调保密纪律,而直选探索中对候选人的组织考察是在党员群众参与中与候选人调研情况、提出“施政设想”结合在一起的,考察过程成为党员群众更多地了解候选人、候选人深入与党员群众沟通的过程;三是充分竞争基础上的选举。以往党员由于无选择余地,党内的“等额”选举实际上是变相任命。即便是“差额”选举,选举结果也并不全是党员选择的意志体现。而直选探索中,由于“差额”幅度很大,选举过程也是候选人充分竞争、党员群众充分选择的过程,从而保证选举的结果充分体现民意。

党务公开取得新的进展。主要是发展新党员公示与党委决策过程公开。一些党组织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做到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时都进行公示,在党员群众的参与下严格把好新党员入党关口。这不仅明显提高了发展党员的质量,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新党员入党的政治荣誉感,有些过去素质较好而又不想入党的群众现在积极靠拢党组织,纷纷表达申请入党的热切愿望。

党委决策公开。一些地方党委进行了常委会只提出议事议题而不做决策,决策权交给全委会的探索。党委事先向社会公告全委会会议的召开日期和所要讨论决策的事项,邀请与讨论事项有关的党员群众和部门专家参加党委会,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同时见证全委会作出决策。全委会决策过程公开,使得决策更好地顺民心、合民意,执行决策的群众基础更加扎实,有力地推动了党委工作任务的完成。

党内民主监督力度加大。民主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在加大公开考评领导干部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一般说来,以前对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考评,大多由领导干部的下属参与,而且考评结果不对外公布。有的地方党组织采取三个措施改变了这一习惯做法:一是扩大参加考评领导干部的党员群众代表人数。二是考评结果完全公开。三是领导干部在电视上公开剖析问题,做出今后整改承诺。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有力地促进了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明显地提升了党的政治威信。

继续探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这几年发展党内民主的又一热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四川省雅安市和湖北省的罗田县等。首先,对党代表产生实行竞选。在党代表选举上,各地都注意了实行差额选举,但差额比例不一,由此竞选的程度也就有很大差别,其中罗田县党代表差额竞选力度更大。县委书记与普通党员一样,只有在竞选党代表中胜出,才能在党代会上被选举进入县委班子,直至选举成为县委书记。其次,探索建立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运转制度。罗田县实行党代表直选制、党代表常任制、党代表建议书制度、党代表评议制度、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等等;台州市椒江区制定了党代表常任制、党代会年会制等26项制度,初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制度体系;四川雅安市下属的一些区党代会也试行了一系列制度规定。

党内直选、党务公开、党内民主监督,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都主要在县以下党组织中展开,基本上属于党内基层民主范畴。**大以来,党内中高层层面的民主也有了新的进展,中央高层的带头表率,带动了各级地方党委。党的**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并逐渐制度化。各级地方党委也积极探索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发挥全委会的作用。这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党委常委会与全委会的关系,有的提出逐步取消常委会,有的提出常委会只确定全委会开会的议题,由全委会做出决定。二是重大问题由全委会决定,特别是对干部任用问题,必须经由全委会表决。三是在党委表决机制上做出重大改进,一些地方党委会在表决重大问题时由过去的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方式转向票决制。

总之,推进党内民主成为**大以来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实践热点,它有力地促进了党内的团结统一,推动着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发展前进。

二、党内民主建设探索中显现出的问题

随着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一些影响党内民主健康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的是以下几点:

(一)如何进一步保障党员的被选举权和选举权问题

由于乡镇党委书记属于国家公务员范畴,因而有的地方在党内基层直选的候选人提名资格条件中规定,只有在乡镇以上政府系统工作、属于国家公务人员系列的党员才具有提名资格,这实际上就使相当一批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因为社会身份差别而被剥夺了党内被选举权利。同时,有的党组织内表面上不再明确规定候选人名单,但却是根据内定人来规定候选人提名条件,把够条件的提名人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点人头用干部”变相延续,这实际上仍然是限制了党员的选举权。

(二)如何解决党务公开随意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党务公开带有明显的个人意图色彩,无关紧要的就公开,关键、重大问题就强调保密纪律,还有的前半段公开后半段保密(如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考评,要求党员和下属参加考评划钩,而考评结果不宣布)。党的十七大修改的党章中已经增加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的条文,这就需要制定实际操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将党务公开制度化。至于公开什么、如何公开等都以制度规定,从而切实保证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三)如何将党内民主监督经常化

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加大党内民主监督力度固然重要,但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民主监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针对党内权力运作的重点、轨道、特点,结合权力运作客观规律,以制度创新和制度的有效运行来建立经常化、系统性的党内民主监督。

(四)如何明确党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关系

党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关系不明确,制约着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践探索。在这个方面,有许多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要不要设置自己的工作机构?如果设置会不会出现叠床架屋、党内机构膨胀?党代会常设工作机构与党委会工作职能部门是什么关系?党代表是不是党内职务?党代表如何真正参与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如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党员又如何监督党代表?党代表大会年会,会不会与人大、政协会议重复而起不到实质作用?这些问题困扰着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践。

三、继续推进党内民主的相关思考

以上问题表明党内民主的发展还受到某些羁绊而难以深入,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一)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本位、为基础

发展党内民主,实质涵义是充分实现和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制约党内权力的民主权利。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之间的关系,并明确相应的制度规定。目前党内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权力”意志,限制、侵犯党员权利的事,在一些党组织内时有发生并且得不到及时查处,有的甚至被看作是党内正常现象。同时,目前已有的保障党员权利的制度规定,其用语大多是“要”、“应当”、“不得”、“严禁”等要求性语言,而缺乏具体切实的实际操作规程,对侵犯党员权利现象的责任追究,还缺乏明确详实的刚性惩治规定,由此压抑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积极发挥作用的政治热情,直接影响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需要合理构建党内体制

合理构建党内体制是探索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党内民主原则说,党代表大会是党内的权力机关,拥有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和对大会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但由于党内制度规定中以“领导机关”称谓模糊了党内权力机关和执行大会决议的工作领导机关的实质区别,加上党代表大会长期闭会,其所有的权力实际上被党委会代为行使,造成党内权力机关的权力主体地位虚置,而党内工作领导机关实权在握,自然取得了党内最大的实际控制力。在现有党内体制框架下,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一旦进入实际运作,立即就出现与党委会的地位、职权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这是制约深入探索健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真正难点所在。

按照现代政治的分权制衡原理看,将党代表大会作为党内权力机关,而与党委会作为党内工作领导机关明确区分,有利于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效能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同时,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仅靠原来的党委工作职能部门显然不足以适应和应对社会变化的新情况。比如,首先是组织选举党代表、组织党代表行使自己的职责以及管理监督党代表,都需要有党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而目前有的地方在探索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中将组织管理党代表的联络办公室设在党委组织部门里,显然是在权力位阶上上下颠倒。其次,重大问题由党代表大会决策,需要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内建立相应的动态掌握社情民意、研究社会趋势与政策演变的机构,这与党委现有的政策研究室其实不是一回事。再比如,党内决策的部门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这需要有超越部门局限性而对全党各部门进行协调整合的党内机构,而目前党内显然缺乏这样的机构。这样的机构设在党代表大会制度内是比较合适的。由此,要使党代表大会作为真正的权力机关,着重于履行执政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职能,以及对党内执行决议的工作领导机关实行相应的控制,就必须设立相应的常设机构。这就必然要求从党的整个体制框架层面上,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党委会及其下属工作机关、党内纪检部门的相互关系与职能做整体思考与研究,达到党内权力构架的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使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际运转起来,一方面使党委会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党内重大决策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又能为解决党委会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的问题开出一个新的监督制约路径。

(三)发展党内民主要着力形成健全的权力运行机制

如果说,健全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实际涉及到党内的权力结构——党内体制问题的话,那么要推进党内民主还必须解决好党内权力运行的机制问题。发展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显示,仅仅推进“单项”制度改革,很容易受到党内其他相关制度的牵制,结果使党内改革或者举步维艰,或者扭曲走样、流于形式。这表明,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考虑一整套的制度安排。这一整套制度安排,要根据权力运行的轨道和客观规律来设置。

民主思考范文篇9

一、民主推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组织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能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民主推荐工作不断得到完善,较好地解决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有力地促进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

1、民主推荐操作“失准”。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作程序不准确。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强调日常工作繁忙,随心所欲地简化程序。二是会议准备工作不充分。有的单位仓促上阵,操作过程简单粗糙,如会议通知太仓促,导致该参加的对象达不到一定的比例;会议座位安排较拥挤,使填票人左顾右盼,有所顾忌;会议时间安排不合理,给予群众进行选择思考的时间短等。三是确定的参加民主推荐对象不齐全。对于民主推荐参加人员的对象、范围和比例,《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和单位不能全面、准确、细致地按规定操作。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过窄,无法体现民主推荐的代表性。如有些机关部门的干部民主推荐会议,不通知直接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参加,仅仅局限在机关内部中层以上干部的范围里,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基层单位的意见。从而使民主推荐的准确度出现偏差。

2、民主推荐结果“失真”。一些单位、部门尽管在推荐工作中严格执行了《干部任用条例》的程序,实实在在地走了群众路线,但是,最后的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参加推荐的人员对干部了解不多,情况掌握不准,凭印象选择。二是个别单位领导提前打招呼,开会“统一思想”,使推荐结果无法真正反映民意。三是在推荐过程中,一些平时拉拉扯扯、你拥我戴的“老好人”;一些投机钻营、搬弄是非的“小能人”受到推崇,捞到高票数。相反那些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成绩卓越的佼佼者,得票数不高,民主推荐的结果出现偏差。从而难以体现民主推荐的真实性。

3、民主推荐的结果运用“失信”。一些单位把群众公认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对立起来,推荐结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合理运用,失信于民,造成群众对党的干部政策的误解。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没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推荐结果符合自己想法就强调民主,不符合个人想法就强调党管干部的原则,民主推荐成为某些领导的摆设。一些基层单位的干部错误地认为:干部的任用与否,是党委决定的,民主推荐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采取轻视群众意见,对推荐结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凡是符合领导意图的就采用,不符合的就搁置,更谈不上对结果进行合理运用。在干部推荐任用的决策过程中,个别单位还存在着“一把手”对干部任用推荐提名划圈子、定调子、变相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从而使民主推荐的可信度出现逆差。民主推荐结果不被尊重,群众产生误解,甚至有被愚弄的感觉,影响了《干部任用条例》的实施。

二、进一步做好民主推荐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使民主推荐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推荐工作中来,真正把民主推荐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必须坚持做到“四个字”。

1、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的参与范围,体现一个“广”字。参加民主推荐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推荐结果的真实性和群众公认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二个方面:一是要确保参加人员的“质”。如果简单地追求参与人员数量的多少,不考虑知情程度,很容易适得其反,影响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因此在确定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时,除《条例》规定的基本对象外,还应根据拟推荐单位和职位的不同特点适当扩大范围。要以知情的程度为根本要求,科学地界定参加民主推荐活动的人员范围,充分体现参与主体的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如在民主推荐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选时,可以扩大到辖区内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老干部代表以及其他需参加的人员。在民主推荐区级机关部门领导成员人选时,参加人员范围应包括本单位全体在职人员和离退休干部代表、直属单位的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有关人员,视情况也可邀请基层单位的分管领导参加。使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切实提高对干部认识的真实和可靠程度,客观、准确地反映民意。在选择确定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老干部代表时,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由单位提供全部人员名册,考察组在其中选择一部分同志作为代表,来保证考察的主动性、准确性、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二是要确保参加人员的“量”。对《条例》规定的基本对象,要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参加民主推荐人数要至少达到规定范围参加人数的三分之二,否则就暂缓推荐,已推荐的结果无效。

2、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的办法,体现一个“活”字。根据《条例》的规定,民主推荐的方法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基本形式,在具体操作中要灵活地运用好这两种方法,要做到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在民主推荐前,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政绩、年度目标及完成情况等,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单位情况、职位要求和推荐对象,大胆探索多形式的推荐方式,如集中推荐与随机推荐相结合,职位推荐与职级推荐相结合,全额定向推荐与差额推荐相结合,一次推荐与多次推荐相结合,会议推荐与个别书面推荐、谈话推荐相结合,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推荐干部。特别对第一次民主推荐得票数不集中,得票数没有超过50%的,或组织上认为得票情况与平时掌握了解的表现情况差距较大的,可以采取二次推荐的办法,即在第一次推荐得票排名前三位的人员中组织第二次推荐,先由候选人进行述职,总结自己近几年的工作情况,提出自己的任职优势和对新职位的工作设想,在公开竞职演讲或个人陈述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

民主思考范文篇10

一、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的宣传教育,民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浓厚,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政治得到加强;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各支部采取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全面实行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制度、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深思。一是部分群众认为基层民主就只是维护自己的权利,民主意识不强,自我意识膨胀影响民主政治的推进。二是保护区成立后,对山上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农民增收渠道减少,群众对参与生态旅游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强。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对加强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无法保障。四是村组干部报酬不高,支部凝聚力不强等。存在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基层民主进程的推进。

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要着力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拓宽培训领域,通过召开会议、举办科技培训班及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等形式,积极培养和增强群众的发展意识、致富意识、文明意识、法制意识等,进一步提高干群整体素质。为农村基层政治、经济、民主、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二是推进农村基层党务、村务、惠农政策公开工作。要坚持把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通过村级公开墙及时向群众公示。对重大事项及惠农政策的公开应及时、准确、一事一公开。要遵循实用、方便、明晰、节俭的原则,做到真公开,让群众感到心里有底。积极建立一套有约束力的村委运行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为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拓展渠道。

三是推行“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规范村级办事程序。保护区管理局结合辖区农村民主建设的实际,从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四权”出发,积极探索加强农村民主建设的新途径,对村级重大决策、工程项目、资产经营、资金流向和重大费用开支等村务要事都要通过“一会两票”把关,在辖区各村全面推行“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通过会议,由党员投建议票,村民代表投决策票,实现了“重大不重大,党员先说话;重要不重要,群众来投票”。这一机制的推进,有效解决村内重要事务由村主要干部一人说了算的问题,既维护了党员和村民的利益,又保护了干部决策不出现失误。同时要建立“一会两票”监督委员会,对各村“两委”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督办,对各村“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操作、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村委会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两委”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监督村“两委”完成上级组织布置的各项任务;监督村“两委”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一会两票”作出的决定,组织党员和群众对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监督村干部的行为,使之在法规和制度范围内活动;监督村组财务收支、村级项目建设以及其它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