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竞争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0:21:38

绿色竞争力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1

绿色竞争力首先是一种战略思维,它强调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和战略之中,贯穿于研发、生产、物流、采购、营销、财会等所有经营环节,通过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人、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的竞争力相比,绿色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1)是消费者识别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绿色竞争力能够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塑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壁垒。企业独特的绿色竞争力与众不同,具有不易被其他企业轻易模仿和掌握的独到之处,使本企业形成比竞争对手较长时期的战略优势。(3)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标准。全球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即绿色认证,表明绿色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将逐渐被淘汰出国际市场。

二、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的缘由

欧盟已经施行的WEEE和ROHS两个环保指令已经开始考验中国企业,“绿色大棒”向“中国制造”发起了新的挑战,对我国企业来说,构筑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们向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同时还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这些苦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待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没有“绿色”的企业将难有市场。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竞争力,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必经之路。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从仅仅考虑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到开始追求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绿色意识日益增强,绿色观念日渐普及。人们出于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将康的考虑,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于是,以适度地禁止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在各地兴起。消费观念的“绿色”趋向,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打造绿色竞争力,开展绿色战略规划,以适应市场要求。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世界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构建自己的绿色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显得极不协调,因为从长远看来,这必将损害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构造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4.培育绿色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WEEE和ROHS的施行已经对我国电气设备出口企业造成了影响。据中国机电商会预测,我国至少有300多亿美元产品将受两指令直接影响,占对欧洲出口机电产品的70%。2007年欧盟能效指令(EUP)又将逼向中国企业。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目前制定对相关产品的具体化要求并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EUP生态化设计指令得以有效运作。事实上,类似于WEEE和ROHS这样的“绿色壁垒”并不只在欧盟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只不过欧盟的标准更为严格罢了。这样的“绿色壁垒”对于现阶段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就是“贸易壁垒”。如果不突破绿色壁垒,则中国很多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出口无门的窘境,绿色壁垒会一票否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绿色竞争力的五步法

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本文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虽然现在我们也倡导绿色消费,但内容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大众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食品等行业,停留在安全、健康等低级层面上。事实上,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益于自然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凡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以政府为辅。因此,要改变社会公众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只有这样,绿色产品才有市场,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才有动力源泉。

2.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生产提高绿色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推出绿色GDP试算、施行绿色采购等,但政府对于绿色竞争力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鉴于此,必须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将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上升到战略层面,上升到与可持续发展同等的高度,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绿色竞争力不足不仅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已经影响到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唯速度论”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绿色竞争力就没有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这已经成为不容置辩的道理。

3.完善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国际通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家电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如联想已经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绿色商务管理计划等,推动国内PC行业环保标准的提升。

4.开展绿色营销。这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相关营销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这样,企业可以巩固其绿色产品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

5.提高绿色检测技术水平,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对于什么是绿色产品、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绿色产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这需要国家和相应的行业协会根据相应的绿色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加大对绿色检测技术的研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我国的绿色检测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同时建立规范的绿色认证机构,并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黎冲森,陈振烨.绿色盈利法则[J].经理人,2008,⑶.

[2]杜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0,⑷.

[3]梅莉,左鹏,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徐惟.绿色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6,(10).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2

绿色竞争力首先是一种战略思维,它强调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和战略之中,贯穿于研发、生产、物流、采购、营销、财会等所有经营环节,通过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人、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传统的竞争力相比,绿色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1)是消费者识别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绿色竞争力能够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塑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壁垒。企业独特的绿色竞争力与众不同,具有不易被其他企业轻易模仿和掌握的独到之处,使本企业形成比竞争对手较长时期的战略优势。(3)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标准。全球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即绿色认证,表明绿色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将逐渐被淘汰出国际市场。

二、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的缘由

欧盟已经施行的WEEE和ROHS两个环保指令已经开始考验中国企业,“绿色大棒”向“中国制造”发起了新的挑战,对我国企业来说,构筑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们向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同时还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这些苦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待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没有“绿色”的企业将难有市场。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竞争力,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必经之路。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从仅仅考虑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到开始追求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绿色意识日益增强,绿色观念日渐普及。人们出于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将康的考虑,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于是,以适度地禁止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在各地兴起。消费观念的“绿色”趋向,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打造绿色竞争力,开展绿色战略规划,以适应市场要求。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世界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构建自己的绿色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显得极不协调,因为从长远看来,这必将损害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构造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4.培育绿色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WEEE和ROHS的施行已经对我国电气设备出口企业造成了影响。据中国机电商会预测,我国至少有300多亿美元产品将受两指令直接影响,占对欧洲出口机电产品的70%。2007年欧盟能效指令(EUP)又将逼向中国企业。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目前制定对相关产品的具体化要求并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EUP生态化设计指令得以有效运作。事实上,类似于WEEE和ROHS这样的“绿色壁垒”并不只在欧盟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只不过欧盟的标准更为严格罢了。这样的“绿色壁垒”对于现阶段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就是“贸易壁垒”。如果不突破绿色壁垒,则中国很多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出口无门的窘境,绿色壁垒会一票否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绿色竞争力的五步法

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本文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虽然现在我们也倡导绿色消费,但内容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大众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食品等行业,停留在安全、健康等低级层面上。事实上,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益于自然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凡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以政府为辅。因此,要改变社会公众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只有这样,绿色产品才有市场,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才有动力源泉。

2.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生产提高绿色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推出绿色GDP试算、施行绿色采购等,但政府对于绿色竞争力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鉴于此,必须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将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上升到战略层面,上升到与可持续发展同等的高度,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绿色竞争力不足不仅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已经影响到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唯速度论”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绿色竞争力就没有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这已经成为不容置辩的道理。

3.完善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国际通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家电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如联想已经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绿色商务管理计划等,推动国内PC行业环保标准的提升。

4.开展绿色营销。这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相关营销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这样,企业可以巩固其绿色产品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

5.提高绿色检测技术水平,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对于什么是绿色产品、达到何种标准才算是绿色产品,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检测技术和标准。这需要国家和相应的行业协会根据相应的绿色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加大对绿色检测技术的研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我国的绿色检测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同时建立规范的绿色认证机构,并对绿色认证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黎冲森,陈振烨.绿色盈利法则[J].经理人,2008,⑶.

[2]杜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0,⑷.

[3]梅莉,左鹏,绿色营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徐惟.绿色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市场周刊,2006,(10).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饭店绿色消费绿色管理

绿色饭店是指那些为旅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对人体无害的饭店。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绿色饭店就是指饭店业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道德规范。饭店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创建绿色饭店的必然性

绿色消费市场的呼唤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环境危机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进一步变化,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蔚然兴起。以降低消费品污染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特征的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潮流,绿色消费是一种真正体现人类文明的消费方式,将逐步取代享乐主义式的传统消费方式。

面对蓬勃兴起的国际绿色消费市场,我国的饭店企业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全球竞争背景下,已经深深感到绿色浪潮所带来的压力。目前许多国内饭店的做法是不为绿色消费所推崇的,如客房内仍使用塑料洗衣袋,鼓励顾客过剩消费等。这种讲究奢侈享受、铺张浪费的观念仍存在于饭店经营者的心中。消费者呼唤环保,追求理性消费,这对饭店既是压力,更是发展的动力和挑战。

来自政府的压力

近几年西方国家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其突出表现就是绿党在政府中的地位上升,绿色政治的倡导者除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外,还将其绿色主张付诸实践,参与政府事务、影响法规与政策的制定。政府通过立法和执法,惩罚企业污染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的行为,使未采用绿色管理的企业成本逐渐提高,甚至招致刑事处罚。为符合政府的环保要求,企业不得不选择绿色管理模式。

饭店自身利益的要求

创建绿色饭店会给饭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废品排放量,节约企业成本如夏威夷希尔顿饭店实施回收方案后,废品月排放量减少13%,节约成本7000美元。

消除一切隐患,把环境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支出相关费用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创建绿色饭店能正确处理好消费者需要、饭店利润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消费者利益、饭店利益、社会环境利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从而赢得政府支持和消费者的好感,树立良好的绿色饭店形象。广州白天鹅宾馆强调一个好的饭店应该对社会进步与文明有所贡献,饭店应成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体。

获取营销优势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和客源市场环境意识的增强,旅游者乐于肩负环境责任,向具备环境伦理的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据美国旅游协会的一次调查结果,消费者愿意为环境友好型产品额外支付8.5%的价格。这样既可以赢得投资者、政府决策层和东道社区的广泛信任和赞许,也有利于招募高素质员工。

创建绿色饭店的对策

绿色饭店的创建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的推动

政府推动的核心是对企业恰当地运用适度的压力、杠杆作用力以及正确选择行动的时间。政府不是听任企业自由发展,出现问题再对企业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而是有意识地在推动的最初阶段就塑造出特定的初始利益、压力格局,迫使企业走上自我实现的良性轨道。在这里,政府推动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以行政手段推动的思路,总体而言,政府在实施环境管理时,要掌握的原则就是多掌舵,少划桨。

政府在饭店环境管理方面的推动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直接的压力推动、利益推动以及协调推动。三者需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倡导绿色消费

消费者作为绿色产品的消费主体,要学习一些绿色产品及绿色营销方面的知识,增强环保观念,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进行有理有度的监督。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绿色战略的决心。我国目前环保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应该因势利导号召公众进行绿色消费。

饭店作为创建绿色饭店的主体,要做到:

树立绿色理念

作为饭店的领导层和员工都应转变观念,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饭店作为高级娱乐场所,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垃圾。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投资不是增加饭店负担,而是会收到多于投资几倍的效益产出。只有在每一位管理者和每一位员工的心目中确立了绿色的思维和观念,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采取各种绿色行为。

首先,饭店应把绿色管理战略纳入总体发展方针,制定绿色政策、绿色工程、绿色营销及绿色管理操作规程,并将这些操作规程渗入饭店的所有业务活动之中,使饭店活动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到绿色影响及制定相应对策。

其次,饭店应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改善心智模式,把绿色管理视作对饭店有益的管理,善于捕捉基于绿色挑战给企业带来的商机。

再次,培植绿色企业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形象系统设计,营造绿色行为和绿色视觉,树立饭店良好的形象。

最后,饭店应定期进行绿色教育,并在员工中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讨论,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使之认识到环保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事,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

坚持5R原则

在实施绿色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替代(Replace)、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Recircle)和开发(Research)等五项原则。替代原则是指饭店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而使用无污染或可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物;减量原则是指饭店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部分产品小型化、改进设备和工艺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从而降低成本;再使用原则是指饭店在确保不降低设施、服务标准的前提下,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延长使用周期;循环原则是指对废旧物品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开发原则是指饭店从产品的原料选择、制造、功能、使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设计有利于环保的产品。

采用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是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饭店绿色技术按生产过程可分为污染预防技术和末端处理技术。污染预防技术着重于污染源头削减、资源节约。末端处理技术着重于对生产经营活动废弃物的回收、分离、处理、加工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开展绿色营销

开发绿色产品

首先,开辟绿色客房。客房是饭店的主体,也是饭店向客人提供的主要产品,创建绿色饭店就应该开辟绿色客房。绿色客房从严格意义上要求客房里所有产品都是绿色产品。

其次,创办绿色餐饮。饭店另一主要产品是餐饮部门供应的菜肴和饮料,创办绿色餐饮就是要给客人提供绿色菜品和饮料,其关键在于把好采购关和生产关。比如不购买任何有化肥、农药、激素的蔬菜果品及肉类。可与农村联合,设立专门的生产基地。在餐饮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法令,做到清洁生产,并按照环保要求对餐饮器皿和废弃物进行处理。

最后,提供绿色服务。绿色服务指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宗旨,并能满足绿色消费者要求的服务。饭店的绿色服务主要伴随其产品一起向消费者提供,并贯穿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另一方面,饭店应利用自己在食、住、行、游、购、娱中独特的地位,以及买方市场较多的市场机会,促使所有向饭店供应物品的供应商增强环保意识,要求他们同样提供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这样一来,饭店便通过控制自身服务和供应商的配合,保证了绿色服务的全部性和完整性。

制定绿色价格

不管是是绿色客房,还是绿色餐饮,产品的成本除了要考虑传统经济核算中的各种成本外,还有环境成本,绿色研发成本及建立绿色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因此,绿色产品的价格可以高于一般饭店产品的价格。

进行绿色促销

饭店应围绕绿色产品开展各项促销活动:如通过人员推销直接向消费者宣传饭店的产品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在做广告时应注意强调饭店产品的绿色特征、宣传饭店的绿色形象,刺激绿色消费需求;加强公关力度,饭店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绿色领域的努力,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选择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分销渠道在一般分销渠道的含义上,必须具有绿色标志。其渠道起点是饭店经营者,提供绿色产品、服务,旅行社等中间商也要有绿色观念,最终消费者以绿色消费为必具目标之一。

总之,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饭店业接轨的需要,是满足日益增多的绿色消费者的需要。创建绿色饭店可使饭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高度一致。

参考资料:

1.黄前进等,饭店形象新热点:绿色饭店,商业研究,2000(2)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4

绿色饭店是指那些为旅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对人体无害的饭店。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绿色饭店就是指饭店业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道德规范。饭店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创建绿色饭店的必然性

绿色消费市场的呼唤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环境危机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进一步变化,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蔚然兴起。以降低消费品污染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特征的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潮流,绿色消费是一种真正体现人类文明的消费方式,将逐步取代享乐主义式的传统消费方式。

面对蓬勃兴起的国际绿色消费市场,我国的饭店企业在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全球竞争背景下,已经深深感到绿色浪潮所带来的压力。目前许多国内饭店的做法是不为绿色消费所推崇的,如客房内仍使用塑料洗衣袋,鼓励顾客过剩消费等。这种讲究奢侈享受、铺张浪费的观念仍存在于饭店经营者的心中。消费者呼唤环保,追求理性消费,这对饭店既是压力,更是发展的动力和挑战。

来自政府的压力

近几年西方国家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其突出表现就是绿党在政府中的地位上升,绿色政治的倡导者除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外,还将其绿色主张付诸实践,参与政府事务、影响法规与政策的制定。政府通过立法和执法,惩罚企业污染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的行为,使未采用绿色管理的企业成本逐渐提高,甚至招致刑事处罚。为符合政府的环保要求,企业不得不选择绿色管理模式。

饭店自身利益的要求

创建绿色饭店会给饭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废品排放量,节约企业成本如夏威夷希尔顿饭店实施回收方案后,废品月排放量减少13%,节约成本7000美元。

消除一切隐患,把环境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支出相关费用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创建绿色饭店能正确处理好消费者需要、饭店利润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消费者利益、饭店利益、社会环境利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从而赢得政府支持和消费者的好感,树立良好的绿色饭店形象。广州白天鹅宾馆强调一个好的饭店应该对社会进步与文明有所贡献,饭店应成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体。

获取营销优势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和客源市场环境意识的增强,旅游者乐于肩负环境责任,向具备环境伦理的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据美国旅游协会的一次调查结果,消费者愿意为环境友好型产品额外支付8.5%的价格。这样既可以赢得投资者、政府决策层和东道社区的广泛信任和赞许,也有利于招募高素质员工。

创建绿色饭店的对策

绿色饭店的创建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的推动

政府推动的核心是对企业恰当地运用适度的压力、杠杆作用力以及正确选择行动的时间。政府不是听任企业自由发展,出现问题再对企业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而是有意识地在推动的最初阶段就塑造出特定的初始利益、压力格局,迫使企业走上自我实现的良性轨道。在这里,政府推动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以行政手段推动的思路,总体而言,政府在实施环境管理时,要掌握的原则就是多掌舵,少划桨。

政府在饭店环境管理方面的推动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直接的压力推动、利益推动以及协调推动。三者需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倡导绿色消费

消费者作为绿色产品的消费主体,要学习一些绿色产品及绿色营销方面的知识,增强环保观念,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进行有理有度的监督。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的动力在于人类的绿色战略的决心。我国目前环保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应该因势利导号召公众进行绿色消费。

饭店作为创建绿色饭店的主体,要做到:

树立绿色理念

作为饭店的领导层和员工都应转变观念,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饭店作为高级娱乐场所,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垃圾。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投资不是增加饭店负担,而是会收到多于投资几倍的效益产出。只有在每一位管理者和每一位员工的心目中确立了绿色的思维和观念,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采取各种绿色行为。

首先,饭店应把绿色管理战略纳入总体发展方针,制定绿色政策、绿色工程、绿色营销及绿色管理操作规程,并将这些操作规程渗入饭店的所有业务活动之中,使饭店活动的所有方面都考虑到绿色影响及制定相应对策。

其次,饭店应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改善心智模式,把绿色管理视作对饭店有益的管理,善于捕捉基于绿色挑战给企业带来的商机。

再次,培植绿色企业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形象系统设计,营造绿色行为和绿色视觉,树立饭店良好的形象。

最后,饭店应定期进行绿色教育,并在员工中开展有关环境问题的讨论,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使之认识到环保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事,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采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生产

坚持5R原则

在实施绿色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替代(Replace)、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循环(Recircle)和开发(Research)等五项原则。替代原则是指饭店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而使用无污染或可再生物品作为某些物品的替代物;减量原则是指饭店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部分产品小型化、改进设备和工艺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从而降低成本;再使用原则是指饭店在确保不降低设施、服务标准的前提下,变一次性使用为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延长使用周期;循环原则是指对废旧物品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开发原则是指饭店从产品的原料选择、制造、功能、使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设计有利于环保的产品。

采用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是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饭店绿色技术按生产过程可分为污染预防技术和末端处理技术。污染预防技术着重于污染源头削减、资源节约。末端处理技术着重于对生产经营活动废弃物的回收、分离、处理、加工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开展绿色营销

开发绿色产品

首先,开辟绿色客房。客房是饭店的主体,也是饭店向客人提供的主要产品,创建绿色饭店就应该开辟绿色客房。绿色客房从严格意义上要求客房里所有产品都是绿色产品。

其次,创办绿色餐饮。饭店另一主要产品是餐饮部门供应的菜肴和饮料,创办绿色餐饮就是要给客人提供绿色菜品和饮料,其关键在于把好采购关和生产关。比如不购买任何有化肥、农药、激素的蔬菜果品及肉类。可与农村联合,设立专门的生产基地。在餐饮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法令,做到清洁生产,并按照环保要求对餐饮器皿和废弃物进行处理。

最后,提供绿色服务。绿色服务指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宗旨,并能满足绿色消费者要求的服务。饭店的绿色服务主要伴随其产品一起向消费者提供,并贯穿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另一方面,饭店应利用自己在食、住、行、游、购、娱中独特的地位,以及买方市场较多的市场机会,促使所有向饭店供应物品的供应商增强环保意识,要求他们同样提供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这样一来,饭店便通过控制自身服务和供应商的配合,保证了绿色服务的全部性和完整性。

制定绿色价格

不管是是绿色客房,还是绿色餐饮,产品的成本除了要考虑传统经济核算中的各种成本外,还有环境成本,绿色研发成本及建立绿色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因此,绿色产品的价格可以高于一般饭店产品的价格。

进行绿色促销

饭店应围绕绿色产品开展各项促销活动:如通过人员推销直接向消费者宣传饭店的产品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在做广告时应注意强调饭店产品的绿色特征、宣传饭店的绿色形象,刺激绿色消费需求;加强公关力度,饭店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绿色领域的努力,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选择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分销渠道在一般分销渠道的含义上,必须具有绿色标志。其渠道起点是饭店经营者,提供绿色产品、服务,旅行社等中间商也要有绿色观念,最终消费者以绿色消费为必具目标之一。

总之,创建绿色饭店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饭店业接轨的需要,是满足日益增多的绿色消费者的需要。创建绿色饭店可使饭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高度一致。

参考资料:

1.黄前进等,饭店形象新热点:绿色饭店,商业研究,2000(2)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5

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大都以耗费资源为支撑,或者以消耗资源为前提,而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环,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会使企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还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必须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引导企业从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从而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认识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不系统。最近,在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理论指导。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技术、设备、资金、人员配备等“传统”的直接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现有相关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其变化的要求,也无法为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通过循环经济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企业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其意义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增长。在其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不同,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通过三个层次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是在企业的层面,即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的物料和能量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即中循环,是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即大循环,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现实压力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迫切需求

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首先,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存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其次,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流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再次,我国的环境污染较严重。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在人们保护自然、维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仅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要求企业在赚取自身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社会的责任,发展循环经济。

2.2迎接全球挑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宣告了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的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就要符合各国不同的法规制度、不同的产品标准和不同的品质要求。在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屡屡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设置贸易壁垒的不利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资格认证等绿色通行证显然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种明智之举。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策略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培育。

①当资源的价格过低(低于其实际价值)或处于免费状态时,从降低投入资源成本角度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将没有吸引力。这时人们会对资源过度开发、过度使用、过度浪费,从而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使其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具体为: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在通过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使资源价格能充分反映其市场供需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的环境成本,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

②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通过绿色消费拉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首先,企业要不断地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其次,要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买绿色产品;最后,应发挥政府需求(政府采购)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政府可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如优先购买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通过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表率、示范和号召力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从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

③完善市场竞争体系,建立包括价格、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将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①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立市场准入条件。如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工业项目,要求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②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我国《节约资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保立法观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依然较为薄弱,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建立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在内的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既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思想,又可利用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如详细而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污染损害处罚条款等,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进行激励(负激励)。

③完善环境税费制度,确保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一方面,应加大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的征收额度。对企业征收的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等越高,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则企业越有积极性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应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允许排污权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通过这种方法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对于未进行循环生产的污染企业来说,买进污染份额实际上是增加了排污费,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把自己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生态化。

①多途径增强企业的生态化技术研发能力。首先,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其次,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生态技术,提高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对外部技术资源、技术成果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能力。第三,加强产学研的生态化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在生态园区、开发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使产、学、政府各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等,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②多途径融资,加大企业的技术生态化研发的资金投入。首先,企业自身应多方面吸引资金,走发展绿色债券、企业集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相结合的路子,为企业发展生态技术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应构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如扩大银行对生态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度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二级市场和一些地方性的小证券市场,给生态企业的产权提供交易的场所;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主要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最后,政府应直接投资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并对企业自身所进行的有助于循环经济开展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财政补贴。

(4)建立科学和严格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①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企业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利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②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将部门、员工的责任与企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挂钩,对忽视责任、违反规则的给予严肃处理;对发明新技术、降低产品的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的生态化改造,以及对生态营销有成效的部门和员工给予高额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奖金、提成、技术持股、技术入股等。

(5)培育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的产物,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本企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信念,并保证这种精神风貌和信念得以持久存在的制度和措施,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让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应向外界积极传播这种新的企业文化,例如,通过企业的环保宣传、领导和员工的环保行为等取得社会的认同,从而在获得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洪传春,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10):44.

[2]杜欢政,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研讨综述[J].统计研究,2006,(2):63.

[3]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第15版)[N].人民日报,2006-6-9.

[4]徐蒿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与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2004-1-6.

[5]冯之浚,张伟,郭强,等.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3-9-22.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6

关键词:纺织环境竞争力配额国际贸易

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取消配额限制,纺织服装产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国家或地区。这个被业界称为“后配额时代”的来临,让许多人士兴奋不已,认为这一重大“利好”将极大促进我国纺织出口贸易的发展。然而,情况真有那么乐观吗?

环境竞争力将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多年来,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受限于配额制度,增长幅度缓慢,尽管具有比较优势,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市场空间也长期被严重挤压。“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短期内可能对纺织服装出口有利,但中长期未必效果明显,因为影响纺织贸易增长的因素并不只限于配额制度。WTO经济研究部不久前就了关于纺织服装业取消配额后的研究报告,预测表明:在配额取消后,即使在美欧两个巨大市场,中国纺织品的份额平均只能增加13.5%;同时,由于国内贸易秩序欠佳及恶性竞争,市场份额的扩大并未带来效益的增加,如纺织出口大省江苏2003年对美出口激增125%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1%。另一方面,出于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巨大产能、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恐惧,一些世贸组织成员曾试图延长配额期限,尽管该图谋基本无法实现,但这些成员今后肯定会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技术壁垒或区域自由贸易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进行阻挠。出于环境保护和市场保护的需要,配额取消后,西方发达国家将对进入本国、本地市场的纺织品实施严格的环保认证及有害物质检验认证制度。

可见,“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长远来看,只有更加注重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较为有利的“绿色纺织品”,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单纯具备价格竞争力而没有绿色通行证并不能铸就纺织贸易的辉煌,唯有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才能有效获取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环境竞争力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贸易的冲击

随着环境竞争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环境因素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强,进入“后配额时代”的纺织贸易将带有明显的“绿色”印记,拥有价格和质量优势而缺乏环境竞争力的我国纺织贸易将面临极大挑战。

纺织环境竞争力缺失的现状堪忧,现实的“利空”冲淡了“后配额”时期的“利好”。纵观影响纺织环境竞争力的诸要素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纺织环境竞争力现状令人堪忧:纺织产品本身离生态标准相距甚远,产品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使用直至废弃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即产品的生命周期还很难完全达到绿色环保要求。

纺织行业创新机制缺乏,加上对环境竞争力认识薄弱,导致纺织贸易原有的价格竞争力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入世”及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等的研究较多,但涉及纺织贸易与环境竞争力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却少之甚少。面对席卷而来的绿色浪潮,纺织业界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的概念、纺织生态标准等尚处于被挤压和被动接受的状态,纺织行业环境创新机制创立明显滞后。环境竞争力的缺乏,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弱化了价格竞争力,使纺织贸易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

西方挥舞环境竞争力利刃构筑“绿色壁垒”,不仅使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自囿壁垒”和“它设壁垒”,原有的价格优势也会成为西方实施“反倾销”的借口。一直以来,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面对愈来愈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品贸易正在慢慢地丧失原有的比较优势,而且由于环境竞争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借口及包袱。

纺织经济外部性效应突出,环境成本高企,使经济效益与环境竞争力形成“减耗循环”。由于行业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纺织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还缺乏最基本的技术保障。《OEKO纺织品标准100》对纺织成品布或服装中苯乙烯的含量要求不超过5PPB,而我国企业受技术条件限制甚至还难于检测和控制PPB级的物质。同时,由于设备陈旧、环保及工艺技术落后、措施不得力,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愈发突出,这样,不仅纺织行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导致外部社会成本的上升,形成环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相减耗的恶性循环。

绿色开发能力不足,绿色营销渠道不畅,环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不能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当前我国研发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环保纺织品的能力不足,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绿色纺织品生产、销售、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信息网络,绿色营销活动严重滞后。

纺织企业“绿色管理”不得要领,环境认证意识淡薄,加上我国现有环保法规及标准欠完善、不匹配,制约了纺织环境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促进“无配额”纺织贸易的对策建议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既要继续增强价格竞争力,更要注重提升环境竞争力。

充分认识到提高纺织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环境标志制度。首先应参照OEKO-TEXSTANDARD100等欧美标准,加紧制定出与纺织行业配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应主动与那些实施了环境标志而又对产品环境问题特别重视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联系,吸收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纺织标准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实现双边或多边环境标志的相互认可,力促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有保有压”的战术安排为纺织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纺织企业实现由传统型向环保型的转制,给予环保纺织类企业一定的出口倾斜政策;通过发放一定额度的环保补贴,降低环保纺织品的单位成本;可在纺织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等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纺织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环保纺织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

加强并完善纺织行业协会和环境组织的监管、服务职能,可在协会中建立纺织行业环保信息中心,关注《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最新进展,及时研究环保标准的国际动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为纺织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纺织行业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是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以成本压力推动纺织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纺织企业自身应该树立环保观念,积极研发绿色纺织品和生态服装,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绿色纺织”发展战略。纺织企业应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向“绿色”靠拢,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及回收处理等各环节注意环境问题,将环境因素视作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制高点;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认证工作,将“先污染后处理”的模式转变为“零污染生产”模式;实施“绿色营销”,结合价格竞争力,将纺织行业比较优势转变成综合优势,为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7

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

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加快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要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在发起一场影响深远的绿色产业变革。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低碳转型将会重新塑造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成本曲线和市场环境,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产生持续的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际贸易的未来趋势,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能否达到双碳目标将成为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随着绿色贸易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海外市场对我国企业和产品的环保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发达国家,“控碳”已经成为一种贸易强制性条件,只有达到了一定标准,相关产品才能够投放市场,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一种新的政策性壁垒。在这一条件下,碳排放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为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将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定量评估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文献综述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涂淼(2021)认为,我国主动加快碳中和,有利于未来在全球绿色贸易竞争中占据核心位置,同时倒逼我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刘增明等(2021)则认为,“双碳”目标的履行,将会降低国际市场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提高我国出口的稳定性。同时,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外贸产品的升级换代,在国际贸易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尹伟华(2021)则指出,“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可能将主动调整出口策略,降低中低端高碳工业品的出口比例,以满足国内大循环为主。同时会提高高端的低碳工业品以及服务贸易的比例,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在新一轮的全球贸易竞争中,发展绿色贸易将会为我国出口贸易提供新的动力。赵飞(2021)在研究中指出,随着国际碳排放权的摩擦逐渐增多,国际贸易壁垒将逐步提高,对现有的自由贸易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刘斌等(2021)指出,未来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企业对环境的边际贡献越大,在国际贸易中越能够获得品牌溢价。因此“双碳”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引导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李晓波(2021)认为,扩大绿色产品出口规模能够有效支持“双碳”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并指出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绿色贸易出口的比重,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踏实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既是国际贸易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具体表现。杨得意等(2021)认为,我国的出口贸易会降低进口来源国本地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却增加了全球碳排放量,制造业在其中占比较大。陈冰(2020)在研究中指出,国内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贸易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海外国家的环境规制政策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直接影响,文章也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田静和刘学文(2020)指出,全球碳中和对拉动国内需求有重要影响,同时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也会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庞大的市场支持。田建国等(2019)认为,“双碳”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金融部门的持续支持。同时碳中和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碳中和相关联的碳金融市场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纵观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对“双碳”政策和绿色贸易的研究较多,但并未将二者直接联系起来。并且大多研究属于定性分析,具有的理论参考价值有限。因此,本文在传统的贸易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双碳”政策目标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构建了新的出口产品贸易竞争力模型,并定量评估了我国各部门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研究方案设计

(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评价

在“双碳”政策目标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将由传统的价格优势向低碳优势转变。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碳排放贸易壁垒和国内“双碳”减排目标。即在已有的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加入绿色贸易壁垒约束,最终来衡量我国出口产品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借鉴陈良宇(2021)的做法,将我国出口贸易产品分为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然后对来源于COMTRADE数据库中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选择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出口贸易份额以及碳排放约束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又被称为区位熵指数,其计算方式如下:(1)在式(1)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j表示产品种类。Xijt表示i地区在t时刻对j产品的出口贸易总规模,∑jXijt表示i地区在t时刻所有出口产品的贸易总规模。∑iXijt表示全球所有经济体在t时刻对j产品的出口贸易总规模,∑∑iXijt表示全球所有经济体在t时刻所有出口产品的贸易总规模。当RCAijt指数大于1时,意味着具有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越大意味着竞争优势越明显。ETFijt=RCAijt*F(j)*∑QijtGo2it(2)在式(2)中,本文加入了出口贸易份额以及碳排放约束变量,用来评估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其中F(j)表示我国j产品出口在全球出口贸易市场中占据的比重,一般而言,占比越高的产品,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Go2it表示各个国家碳排放约束的程度,一般而言,平均碳排放量越少的国家,对进口产品施加的碳排放量约束就会越大,因此Go2it变量本文以各个国家平均碳排放量来表示。Qijt表示我国j类产品在i地区的出口贸易占比。在式(2)中,ETFijt越大,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越强,当该指数小于1时,意味着我国该类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以2000-2019年为研究期间,整理了历年我国出口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数量及其规模,同时基于HSCODE编码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为了便于对数据进行分类,本文参考胡剑波(2017)的做法,将我国出口产品按行业部门进行分类,最终将行业部门分为23类,具体行业部门的划分见表1。

(二)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

进一步的,本文在测算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分部门对我国出口贸易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具体测算方法是参考苏玫(2020),按照IPCC(2006)提供的分行业碳排放因子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全国低位发热量数据,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分行业能源消耗数据,测算得到我国出口贸易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具体见式(3):COUit=TM*ESRit*RMit/GROit(3)在式(3)中,COUit表示i部门在t时刻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数,TM为分行业碳排放因子,ESRit表示历年我国低位发热量数据,RMit表示分行业能源消耗数据,GROit则表示分行业经济产值的大小。COUit越大,意味着出口贸易二氧化碳排放量越高,在碳约束的条件下,对出口贸易将会带来不利影响。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测度结果

表1为我国分行业对外贸易出口竞争力评价,同时为便于比较,本文计算了各行业传统的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具体见表1最后一列。可以发现,在不添加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在所有23个对外贸易产业部门中,有18个产业部门处于贸易相对优势地位,但考虑到碳排放约束后,仅有10个产业部门处于贸易相对优势地位,分别为“纺织业”“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业”“其它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业”“旅游业”“其它服务业”。这说明在施加碳排放约束后,将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本文认为,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进口产品碳足迹的检测,对于高碳排放产品施加巨大的贸易约束。现阶段我国出口贸易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源的消耗较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因此若国际贸易市场提高碳排放门槛,将极大的抑制我国产品出口。从不同产业部门的比较来看,我国第一产业的出口产品竞争力较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仅有煤炭业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大于1,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出口供给充足。在考虑到碳排放约束后,我国农业部门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小于1,在全球贸易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从第二产业来看,一些传统的优势行业如“食品制造与烟草业”“木材加工与家居制造业”“造纸业”“金属冶炼与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业”“建筑业”由于碳排放量的约束,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滑明显,直接由相对优势地位转向为相对劣势地位。从第三产业来看,除批发零售与餐饮业受到碳排放量的约束,其它行业并未受到碳排放量的影响和制约,这说明服务贸易目前受碳排放的约束较小。

(二)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8

(一)对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上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如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复杂的、苛刻的,我国的许多出口食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标准,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质量低也因此使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逐渐缩小,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贸易发展的速度。例如,在2001年,欧盟因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我国动物源性水产品的进口实施全面禁止,我国的水产品出口直降70%;第二年,欧盟又对我国许多动物性产品的出口实施禁令,直接经济损失l亿多美元。

(二)不利于双边或多边食品贸易关系

我们都知道,绿色贸易壁垒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根本上是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的,他们希望世界其他国家都遵循这种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一直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不但没有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国际环保问题的优惠倾斜,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反而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门槛。他们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食品排斥在市场之外。长此以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因为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产生双边食品贸易摩擦,进而影响到双边的食品及其他贸易关系。

(三)削弱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过去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如今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的附加成本升高。而且为了达到环境的要求,有关食品环保方面的检测及鉴定程序也会增加出口的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食品征收反补贴等税,而对于本国的食品,政府却进行相应的补贴,这直接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当地的竞争力。

二、食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食品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程度是不够的,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意识。对国际食品安全的生产及安全的标准不了解,导致我国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绿色贸易壁垒中的竞争力下降。为此,食品企业应按照相关的食品标准,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绿色食品贸易思想作为企业的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最终实现出口产业生态化。

(二)加大对食品生产的科技投入

我国要发展绿色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就必须要提高我国生态技术和绿色环保科技水平,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及环保标准等,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相应的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相应法律,建立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绿色贸易法律制度,比如完善食品召回制度、推行绿色环境标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食品贸易竞争和国际食品贸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三、结束语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9

【关键词】绿色金融;服装产业;数字化;绿色经济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报告要求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工作。同时指出要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我国经济要实现绿色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服装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绿色转型不足、数字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过多、政策救助难度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由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落后,环境竞争力不足等因素,服装产业的污染问题很难彻底解决。资金短缺是制约服装产业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关键原因,而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地为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流入服装产业,提升服装产业竞争力,解决服装产业核心技术落后问题,最终通过绿色金融推动服装产业发展。

1绿色金融

1.1绿色金融内涵

绿色金融通过信贷、保险、股票发行、产业基金等金融活动,将社会资金引入绿色产业和生态化转型的传统产业。绿色金融一方面将绿色引入金融,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为绿色发展的产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1]。

1.2绿色金融的作用

1.2.1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绿色金融通过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绿色产业和生态化转型的传统企业,最终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能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同时也能加快传统企业生态化转型[2]。绿色金融扶持体系的发展,使得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绿色金融资本。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下,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中,对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减少甚至不给予信贷支持,而对于绿色产业给予低成本的信贷支持,从而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调整。1.2.2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升级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方式已经是过去式了,现阶段需要的不只是环保政策的实施,更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绿色发展已经深入人心。绿色金融扶持体系对区域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引导区域经济产业调整,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信贷门槛的提升而被有效抑制,避免了破坏环境发展经济的传统模式。同时传统金融也向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机构转向绿色发展,进一步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升级。1.2.3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绿色金融的实践中,例如新能源汽车的贷款利率更低,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社会公众会提高绿色意识,从而消费者更倾向于绿色消费。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环境问题在需求端被逐步解决。构建绿色金融扶持体系,通过社会公众、企业、产业、国家层面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产业流入,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最终能够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1绿色金融与服装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2.1.1服装产业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2.1.1.1绿色金融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血液”我国服装产业内中小企业占大多数,这类企业始终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资金投入的不足限制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等支持往往只能解决中短期的融资难问题。绿色金融为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血液”。社会资金通过绿色金融的引导,源源不断地进入服装产业,有效推动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最终通过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1.1.2绿色金融促进服装产业绿色发展绿色金融下,传统高污染高排放的服装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资金从传统“两高”服装企业流入到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的服装企业中去,这样会倒逼传统服装企业进行绿色转型。资金的流入会给绿色发展服装企业带来核心技术的升级,除环境保护问题被解决外,核心技术的升级也会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成本。绿色发展的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自身发展加速,竞争力提升,最终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也会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2.1.1.3绿色金融加快服装产业数字化我国服装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大多是根据生产线的能力和以往销售经验决定的,提前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但是当市场环境变化,新的流行趋势出现的时候,服装企业往往会面临滞销或者准备不足的风险,过去这种情况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很难避免。而现在,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下,传统的服装设计和生产过程,已经可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了。精准定位需求生产的模式,使得服装生产更为环境友好,避免之前传统制造的大批量、预测性生产,减少了企业的排放和原材料的使用。2.1.2服装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绿色金融的创新升级2.1.2.1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升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产业的绿色发展会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投资成为新的热点,金融机构成功将绿色概念和金融产品结合起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升级。在绿色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升级中,金融机构自身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1.2.2助力金融机构绿色转型绿色金融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服装产业的发展会对绿色金融业务产生更大需求,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绿色发展会进入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绿色化,从而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2.2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路径

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通过引导资金进入微观层面的企业,通过企业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环境竞争力、企业的规模效应、服装产业数字化这3条路径加快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企业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2.2.1绿色金融+环境竞争力提升环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环境保护、环境适应等方面的优势、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是构成产品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绿色金融对服装产业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我国部分服装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导致研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的能力有限,在服装产业提升环境竞争力的过程中,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就要求传统金融业服务服装产业的方式转型。绿色金融抑制了传统高污染服装企业的发展,限制资金向高污染、高能耗等传统服装企业流入,使得传统企业加快绿色转型,从整体上提升环境竞争力[4]。2.2.2绿色金融+企业的规模效应规模效应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带来的企业的边际效应的增加。绿色金融通过引导资金进入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会推动企业规模扩大,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有效和环境友好,带来企业设备规模成本指数降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同时资金的进入,使得服装产业有能力进行绿色水平并购。绿色水平并购给企业带来大规模的采购收益,表现在企业讨价还价能力的增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进而带来采购上的规模经济,最终给服装企业带来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2.2.3绿色金融+服装产业数字化绿色金融推动服装产业数字化,不仅仅只是资金流入给企业带来环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规模效应,而是要求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服装数字化创新的同时进行。金融机构和服装企业可以打造一个“市场需求+智能化融资+数字化服装生产+互联网销售+回款”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应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打通金融和产业之间的通道,建立绿色“产融生态”。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取需求信息化,绿色资金进入企业生产,企业开展绿色、数字化生产,销售后资金回到供应链金融体系中。这样不仅服装企业的生产设计能力会得到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风险也随之降低。

3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3.1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的不足

3.1.1绿色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偏好于向高污染高排放的钢铁、煤炭等行业项目提供贷款,绿色金融业务的收益较低,风险较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金融机构在评估服装企业及项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大绿色信贷评估难度,此外,服装企业为维护企业形象,对企业环境保护情况披露内容过于片面,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评估绿色金融项目,导致金融机构为避免风险,不愿过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间接限制了服装产业的信贷融资规模[5]。3.1.2绿色“产融生态”友好度不高绿色“产融生态”,本质上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各供应链金融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和结构关系。这种绿色“产融生态”包含四层框架,亟需资金的中小服装企业,绿色金融服务的组织方,资金提供方,金融基础服务提供方。目前这种绿色“产融生态”友好度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亟需资金,绿色金融服务的组织方无法有效控制风险、精准进行资金供给,特别是金融基础服务方提供的服务有限,当资金提供方在面临这类问题时,会减少资金的提供,导致绿色“产融生态”友好度不高。3.1.3绿色金融科技研发不足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存在有精准度不高、便捷性低、效率低等问题,而服装产业亟需资金去进行绿色转型,实现自身数字化。绿色金融科技的出现刚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但是我国金融机构目前的金融科技研发主要针对传统的信贷业务等,很少应用在绿色金融中。金融机构应研发应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机构项目评估能力,优化绿色信贷流程,最终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精准度,将资金引导进入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

3.2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

3.2.1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可以通过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限制金融机构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信贷业务,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入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中去,并对这类绿色转型的服装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各类企业的环保信息披露,推动金融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解决金融机构评估绿色项目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型企业融资额度使用率低的问题。3.2.2优化绿色“产融生态”优化绿色“产融生态”,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政府部门的监管数据、产业的经营数据等信息,可以有效解决生态中业务数据的多样性、风险控制的复杂性。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金融机构对业务对象的产品更好地进行辨识,智能化物品识别、物品定位、物品监控,精准掌握企业产品的环境友好度。最后通过区块链技术,确定生态中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票据融资等资产确权,留下数据存证,控制票据作假、反复融资等风险,使最终实施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绿色金融助推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产融生态”[6]。3.2.3大力开展绿色金融科技研发金融机构现阶段金融科技研发重心应向绿色金融业务转变,金融科技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当中,再去研发传统业务的金融科技,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增长有限。而绿色金融科技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研发不足,绿色金融的效率较低、精准度不高,相对其他金融业务规模小,但是这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新的机会,对绿色金融科技进行研发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绿色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服装产业融资可得性增强,带动企业更好发展的同时也给绿色金融业务带来新的机遇。

4结语

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的指引下,绿色金融通过环境竞争力、企业的规模效应、服装产业数字化这3条路径助推服装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引导资金进入绿色发展的服装产业。我国现阶段服装产业亟需绿色、数字化转型,在绿色金融的助推下,服装产业最终能实现绿色、数字化转型,实现我国要求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20(5):18-27.

[2]王信.绿色金融发展和气候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21(7):3-9.

[3]倪武帆.打造纺织产业环境竞争力的战略探讨[A].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中国纺织工程学会,2007:7.

[4]倪武帆.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地位、现状及提升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6(10):102-104.

[5]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课题组,洪卫.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21(3):1-15.

绿色竞争力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环境竞争力;乡村生态旅游

环境竞争力是近些年出现的新概念,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一个地区通过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调能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对这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环保政策的制定也影响着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竞争力。

一、花茂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贵州省在生态环境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花茂村位于黔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山川清奇,风景秀丽,接下来就是将花茂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03年开始,花茂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设湿地公园、生态种植园进行生态治理,使花茂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15年6月,在花茂村调研考察时感叹,在这里找到了乡愁,花茂村依托田园风光建设美丽乡村有了成效。花茂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旅游政策,开始改善人居环境,将旱厕茅房、乡间小道、老旧电路等基础设施更新,在花茂村原有的田园风光基础上优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了农业技术且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资源,摒弃了传统农耕方式,利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和管理模式,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产量。如今,花茂村的果蔬、陶土工艺品已经成为特色品牌,极具竞争力。

二、花茂村生态治理对环境竞争力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困境

花茂村环境竞争力提升面临的理念困境在于村民总是被动接受环保教育,很少主动关心环境治理。花茂村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污染问题,虽然通过宣传让村民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他们对生态环境治理关心度不够,对环境竞争力的认识不足,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村民对绿色发展、生态产品等缺乏了解,未能正确认识生态环境是花茂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些企业盲目开垦、乱挖湖泊,消耗自然资源;部分村民自营的农家乐随意倾倒垃圾,污染环境,只关心物质财富增加,漠视生态环境破坏,这些理念上的滞后会阻碍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二)技术困境

花茂村环境竞争力提升面临的技术困境在于技术研发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花茂村早期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大部分青壮年出去打工,村里的老年人接受能力低,仍使用传统的耕种方式,效率低下,导致土壤水土流失严重。花茂村的陶土工艺即是优势也是其特色之一,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单个的陶土制作不能满足需求,但是,陶土制作体验、农业采摘都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制度困境

花茂村在环境竞争力提升面临的制度困境在于花茂村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体制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花茂村在早期发展时,过分追求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造成水体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浪费等问题。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而生态资源作为公共物品,花茂村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监督体系。

三、花茂村生态治理对环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启示

(一)创新技术助力生态治理及环境竞争力提升

花茂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初期,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造成污水大量排放,河中水生物大量死亡,淤泥大量堆积,河水发臭。在意识到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发展,花茂村决定采用新技术,利用人工仿生态系统通过土壤的层层的浸透及微生物的分解对污水进行净化,净化后的水可以循环利用,再接着灌溉农田养殖鱼虾,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不仅能节省能源,还可以美化乡村的环境,提升花茂村的环境竞争力。

(二)用绿色发展理念鼓励村民共治提升环境竞争力

1.增加经济效益,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要鼓励村民参与生态治理,仅仅通过宣传教育培育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让村民体会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帮助村民长远树立绿色发展观。花茂村将农产品培育、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旅游业三者结为一体,建设了生态农业采摘园,游客可以进入农业园亲自体验采摘过程,品尝绿色产品,还可以参观现代化农业系统。经过生态环境的治理花茂村的农产品有了竞争力,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从实践中理解了绿色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自觉担当起生态治理的义务,树立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2.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农户技能培训。花茂村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教授农民现代化农业知识,帮助农民掌握和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不仅实现了绿色发展,而且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加了村民的劳动技能水平。花茂村还开展了环保知识竞赛,提高村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邀请专家定期开展培训,培养生态治理的专员和监督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污染防治工作。

(三)用生态制度体系规范旅游发展及环境竞争力提升

1.加快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制度具有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花茂村在早期旅游业开发方面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旅行社、村民自营农家乐崛地而起,缺乏统一的监管和行业规范,如村民为了经济利益与游客发生矛盾,生态环境保护更是缺乏监管,造成花茂村旅游口碑受损。于是,在正式制度制定方面,花茂村依据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规范村民及游客的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按照景区的规范配备相关专业人员,运用摄像头等信息技术加强社会管理。另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乡规民约并发挥其作用,培育文明乡风,厚植“乡愁”文化,重视农村生态教育宣传,引导农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村民对环境竞争力的认识。2.建立环境保护利益激励机制。除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要考虑到制度执行的长效性,花茂村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利益奖励机制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形成人人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格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村民并不能主动承担起生态治理的义务,如果缺乏监管,制度就成为一张空纸。为此,花茂村设立了河道巡查员、山林防护员,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突出贡献的村民给予荣誉称号,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的村民也给予相应的奖励。花茂村基层党组织还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举措和成效纳入考核当中,同时配套相应的奖惩机制,对生态环境治理起到监督作用。

四、结语

花茂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一个富裕村,与其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竞争力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分不开的。花茂村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始终践行的“两山论”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贵州省政府相关部署,既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又保住了绿水青山,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和农产品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村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革新技术、增加技能培训、建立环境保护奖惩制度等方式,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让当地的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我国主体功能区中提供生态产品地区、经济落后山区,走出生态环境治理和提升环境竞争力困境提供了现实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正强.贵州精准扶贫的历史性成效与启示[J].理论与当代,2015(11):20-22.

[2]唐玉青.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J].学习论坛,2017,(2):51-55.

[3]杨彦荣、李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看贵州“挥毫”[J].当代贵州,2014,18:26-27.

[4]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2-13.

[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EB/OL].

[6]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7]孙伶俐.贵州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探索[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6):216-220.

[8]2007年贵州省旅游局组织乡村旅游典型村寨调查[R].2006年贵州省各市、州(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表,2007.

[9]徐燕,殷红梅.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中国岩溶,2009,28(1):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