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1:28:26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性;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既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具有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金的流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是通过金融活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采用绿色环保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实现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目的。通过发展绿色金融,首先是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特别是通过一些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金融机构的投入,有利于形成资金的示范效应和聚集功能,支持绿色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利用金融手段,有利于推进形成绿色产业发展和投入绿色产业的资金获利的双赢局面,引导金融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合理配置,形成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型经济。

一、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

金融推动绿色发展,需要遵循金融企业的商业本质。在市场化的经济体系中,相关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可以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中来找到其行为动机。对金融企业来说,其基本的行为逻辑就是,投入绿色发展中的资金所取得的净收益,至少应该是同样资金投入其他用途时取得的收益相当。在金融企业的资金投入中,投入方式主要有贷款、债券等债权方式和买入股票等股权投入的方式。两者对接受资金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贷款、债券等债务性融资方式中,金融企业承受资金风险收取利息,对企业经营管理不参与,不享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企业在资金投入前都要进行审慎的评估,确保债权的本息安全收回是资金投入前最重要的考量。而在股权融资方式中,金融企业可以通过投票等机制干预企业的管理,并且具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投资对象的经营管理情况与投资人的利益直接相关。与上述两种不同融资方式相对应,金融企业的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于提供债务性融资工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第二是来自于股权投资方面的分红和套现的溢价收入。绿色金融发展的标志之一是有众多金融企业的参与,参与的企业多了,绿色金融的供给才会增加,融资品种才能更加丰富。而这又取决于各相关经济主体对上述两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和收益考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金融需求规模。这里的绿色金融需求是指能够满足金融企业成本收益核算要求的需求。在同等收入和成本的情况下,需求规模越大,绿色金融的供应越高。对金融企业来说,具有经济可行性的需求,首先是选择余地增加;其次,数量的提升,本身也带来规模效应。当然对了绿色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还要受到金融企业自身的资金来源限制。二是资金进入绿色企业的预期收入高低。预期收入越高,当然金融企业越愿意投入。绿色金融的供给与预期收入呈正比。三是从事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日常管理运营成本等。绿色金融的供给与成本负相关。四是风险。理论上风险也可以归入成本来考虑,即风险成本。资金投入绿色企业之后可能造成本金的损失,对提供绿色融资的金融企业而言就是一种成本。风险越高,在一定的风险偏好下,投资意愿就越低。

二、从绿色金融需求端的分析

绿色金融的需求端,就是需要资金的从事绿色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与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经济主体共同组成绿色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绿色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或者说,在环境保护等相关方面,市场并不会自动的导致每个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去顾及到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除非是有强制的要求或在经济上的激励约束措施。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在需求端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护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正常市场动机之下,促使其兼顾绿色发展要求。这个问题也要从绿色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比较角度来进行分析。企业愿意开始绿色生产或投资绿色项目,需要外部市场和政策法规方面具有促进其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或同时提高收益降低成本的影响因素。从对应绿色金融供给的角度,影响需求端的因素主要包括:

1、绿色金融供给。通过增加绿色金融供给,能够改善绿色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和便利条件。绿色金融的供给,有两个渠道:一是增加原有金融机构绿色资金供给的数量和比例;二是发展专业的、更多的绿色金融机构;三是通过金融市场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绿色资金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据人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报告,为达到既定的绿色发展目标,今后五年中国在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和清洁交通领域的年均投资总量至少为2万亿元。此外,在未来十年中绿色城市的建设还将带来每年约4万亿元的资金需求。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机构种类不足。社会上专业服务绿色企业的金融机构很少,部分银行虽然声称开展绿色信贷,但实际上无论从专业要求还是投入数量方面都还有限。更主要的是,如果仅仅要求国内主要银行从社会责任角度来支持,而不是从完善商业机制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

2、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建设。这也是从降低筹资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端本身的经济可行性。许多绿色项目属于非盈利性或盈利性较低的公益性项目或准公益性项目,项目实施周期长、收益低、风险高,需要在公益性和盈利性之间寻找到平衡,这难以对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二是交易渠道和工具的限制。间接金融市场如银行贷款等需要满足银行的评估要求,而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小,同时,相关的融资工具缺乏,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融资工具的选择余地仍集中在贷款等少数传统债务工具上。

3、配套的推动绿色发展金融政策法规。政策法律的规定会影响到绿色资金的供需双方。从供给方来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总体体量小,且存在着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报期长、行业收益率偏低等诸多问题,金融企业开展绿色金融,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如对金融企业支持绿色产业项目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从绿色企业的角度,除了法规上的强制要求外,还包括在政策对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可以采取对符合要求的企业给予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反之则增加这方面开支的政策。此外,对一些公益性绿色项目,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也需要政府政策支持。

4、培育鼓励绿色发展的民间力量。社会公众作为最终消费者,他们的绿色发展、绿色消费意识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从而使追求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一个内生函数。如消费者对不绿色企业产品的抵制,就是通过影响企业收益实现而形成对企业的约束。如果消费者都认同使用绿色产品,则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将因此受益。

三、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程度。因此,从影响供需双方的各种因素来分析,要加快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1、增加金融支持渠道。一是鼓励银行、信托、保险等正规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绿色发展,提供绿色贷款、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金融服务。二是建立专门支持绿色生产和绿色产业的金融机构,如鼓励地方组建或与金融机构合作组建等方式,成立绿色投资公司、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于绿色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不限于国有的金融机构,要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形成合力;第三,要在主板和创业板的上市中对绿色企业的上市给予明确要求和支持,体现绿色发展导向,多渠道为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第四,金融工具多样化。要发展包括绿色债券、可转换债、碳排放权交易、指数交易产品等,丰富金融工具种类,吸引更多绿色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2、建立资源补偿定价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是发展绿色金融的一种可持续的制度安排。要建立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制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定价,从成本和补偿等方面,平衡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获利,使损害环境的行为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要发展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相关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市场,形成绿色产品的市场公允价值,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开发使用权利的合理配置,并为资源税等的征收提供依据。

绿色经济范文篇2

一、争取国内外的绿色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

绿色消费的产生缘于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对生存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追求。随着绿色浪潮的不断高涨,国际市场上绿色消费以及成为一种新的时尚:77%的美国人、94%的意大利人、82%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根据相关部门的抽样调查,在来华的海外旅游者中:外国旅游者占64.4%;华侨占1.9%;港澳旅游者占22.8%;台湾旅游者占10.7%。由于旅游饭店的重要客源是国际和海外游客,任何有远见、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面对如此巨大且日益增长的市场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二、通过节能降耗等手段,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实行饭店绿色营销可以提高单位产品或产值的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实施绿色管理的酒店中,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洲际酒店美国分部在电力方面节省了500万美元的开支;香港的马可波罗酒店因淋浴喷头安装了限流装置而节水11%;通过减少水流量,纽约马里奥特酒店降低了18%的耗水量,节省了7万美元,排污费用降低了19%;澳大利亚的KINGFISHER度假村每年节约50万千瓦能源;香港的NIKKO饭店装置了一个水流控制系统,平均每个客人减少水消费13%,在客房率上升4%的情况下每月节约2000美元;新德里的喜来顿饭店在公共区域用了一个自用水流控制系统,水的消费每年减少1000公升。实践证明,创建绿色饭店可帮助企业平均节电15%、节水10%。仅以国内现有的1万多家星级饭店为例,如果都创建绿色饭店每年可节约水相当于近2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可供180个中小城市一年用水;节电相当于目前三峡电站近一个月的发电量,近170个中小城市一年的用电量。

三、为饭店提供新的市场机会,赢得竞争优势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即对饭店造成了现实的威胁,又为饭店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而饭店只有推行绿色营销,才能及时摆脱威胁,抓住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可以说,实施绿色饭店营销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把握了市场的脉搏,形成新的强有力的竞争实力。

四、有利于产品结构绿色化,实现跨国经营

“绿色营销”的观念发源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美国和西欧,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全面推行“绿色营销”战略。虽然当前我国饭店的跨国经营还是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未来一个时期必然是我国饭店实现跨国经营的大发展、大腾飞的世纪。

五、更容易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实行“绿色营销”,更容易获得如环保基金和环保银行的低息贷款等优惠。政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要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立法等手段来促使企业走上绿色营销和持续发展道路,能否实施绿色营销直接关系到未来饭店的生存发展问题。

六、采用新技术和进行技术改造,促使饭店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实施绿色营销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又有利于提高饭店的经济效益。例如港岛的香格里拉酒店于1995年就开始安装高效能量压缩管、水流控制器和油脂分离器来遏制水污染,并将生物递降分解的化学药品运用于洗涤和清洁工作中,这些措施和其他许多解决方法使能源和水的消耗分别少了14.7%和15.2%。该酒店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用语购买纸张的钱减少了4.4万港元。水流限制器和节能灯泡的使用又为酒店节约了130万港元。此外,每年还省下1.2万港元的垃圾运输费。各种媒介报道的宣传价值估计达到70万港元。

七、树立绿色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

绿色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绿色经济

1林业绿色经济的特征

1.1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在物质与文化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并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人们虽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来发展经济,但是如果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就可能承受严重的后果。经济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一切都是以人类整体的发展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达成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加快经济发展。林业绿色经济也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为目的,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并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实际工作中。1.2以绿色技术与投资为手段。林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应当以绿色技术与投资为主要的手段。技术是人类改变自然的手段,使其更加符合人类自身的需求,而绿色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不造成环境过度破坏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并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良性发展方式。绿色投资也称环境保护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程上。这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投资,通过将环境保护与产品生产有机结合,科学地利用资源对环境进行维护,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恢复,达成生态的平衡。如果可以在林业建设中引入绿色投资,就可以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可以被合理的保护与恢复。1.3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林业绿色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因此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为加快发展的条件,应当在使用的同时注意维护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只有保证有着充足的自然基础,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在林业发展中,应更多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将经济发展的规模控制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速度。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需求,还需要为子孙后代考虑,不能以剥削的方式使后代失去了适合的环境,即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态的重要性。

2林业绿色经济的内容

2.1促进林业传统产业改革。产业转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目前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使社会经济稳步增长,也可以促使产业转型,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合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林业开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为了人类发展做出的重要抉择。为了使林业可以健康发展,需要保证高新产业的产值可以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尽快转型,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最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产业转型后应当注重对经济与生态的综合评估,在发展的同时注意维护,使林业的结构更加符合绿色理念。2.2促进绿色投资和绿色创新。投资是促进林业绿色经济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在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绿色投资是投资人在自身理念的支持下,在不考虑实际收益的前提下对环境保护进行的投资,该投资一般用于加强生态建设、开发绿色技术等方面。林业绿色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资源来实现整体发展,因此必须引入绿色投资来实现,同时投资也可以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林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其吸引更多的投资,最终实现良性的循环。虽然绿色投资并不注重效益,而是更多地从环境、社会方面考虑,但是近些年由于林业的发展,使投资的回报变得十分可观,甚至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项目。因此绿色投资受到了更多关注,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无论投资者是从利益亦或是对社会责任感出发,都能为林业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获得了绿色投资,林业产业就有了足够的资源进行绿色创新,使现有的技术可以满足林业对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创新的主要方向。2.3促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虽然是以市场为导向,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但是其主要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新经济形势,是当前传统产业经济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呈现出的发展状态,其本身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也以此为基础,因此将其应用在林业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林业产业需要在此基础上,控制经济规模,不以剥削生态为代价来满足一时之需,而是更多地为未来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的生存考虑。综上所述,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必要条件,为了达成这一点,应当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林业部门,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当前黑龙江省林业经营面积为3100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400万公顷,林木蓄积15亿立方米,是主要的国有林区之一。全省的林业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但是要注意在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平衡的维护,在保证自然资源基础不被过度消耗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开发,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语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林业发展速度缓慢,很多林区的森林继续都出现了负增长,这些都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林业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逐年在走下坡路。如果可以推广绿色经济理念,相信林业经济可以在快速地发展的同时,对生态也带来积极的影响。希望在未来林业建设中可以融入绿色经济的概念,并实施与之相关的策略,实现绿色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秀莲,吴丽云,阚荣飞等.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绿色经济探究[J].北京农业,2015(35):28.

[2]刘亚平.从绿色经济视域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1):86-87.

绿色经济范文篇4

论文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在全国十省市试行了绿色GDP核算,发现存在着核算资料缺乏、环境损耗难以量化等不利因素,既而转向绿色会计、单位GDP能耗等.本文丰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做了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以此,中国开展了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试图测算出环境的破坏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中计人环境成本,从而提倡更为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英国《金融时报》有关《中国放弃“绿色GDP”计划》的报道,对此,国家统计局则表示先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物测算方面,暂时不做价值的估算,作为需要给出一个数字的绿色GDP,现在确实难以实现。并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及”绿色会计”作为绿色GDP的替代方式。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一研究。

1.绿色会计、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内涵

1.1绿色会计及主要内容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早期,最为突出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在连续几次的会议上讨论过绿色会计问题,并建议各国研究相关的准则。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绿色会计突出核算企业自然环境成本,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全面监督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其基础内容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其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人、环境污染收人、资源环境保护收人等;绿色会计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1.2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人会计报表的过程。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困难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原法等。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1.3绿色GDP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传统的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投资活动,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环境保护支出就越多,GDP也就越大。绿色GDP就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概念来理解,绿色GDP是建立在GDP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指标;从核算方法上看,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之上,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纳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此,绿色GDP并非一种全新的概念,也不是对传统GDP的颠覆性变革。应该说,绿色GDP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的新态度,一种人类对以往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反思。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是非市场化的,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格,这就给估算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带来很大的技术困难。可见,绿色GDP核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其核算方法还很不成熟,依旧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公务员之家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为资源环境综合核算体系(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切实推苛侧录色会计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绿色GDP核算提供坚实基础

绿色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茶叶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引言

绿色经济是社会发展阶段重要经济发展方向,为保障茶叶经济发展能够实现“绿色化”,必然要不断总结,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保障茶叶经济能够不断向着绿色经济发展,以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1茶业经济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价值

首先,所谓绿色经济,是指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共同发展的一类模式。而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大多需要极多的自然资源,并以破坏自然环境作为代价,以求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部分产业和个人存在一定的错误思想,即认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势必会带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发展的代价也使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引发了我国经济并没有进行可持续化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上破坏。而为了更好保护好我国原有的生态系统,国家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充分尊重自然生长规律,在社会相关职能单位的统一调度与分配下,制定相关的企业发展模式,确保其产业发展在不破坏环境与不过分侵占资源的情况下进行,从而有效帮助社会各个环节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将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次,绿色经济能够最大程度上突出自然环境的价值。在传统经济的价值观念中,认为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封闭,即没有外在的干扰和人为的影响下,经济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这样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状况不断下降。绿色经济则高度强调了开放性与协调性,只有充分衡量经济、环境、资源等客观因素后,才能更好地加以运作。绿色经济其首要任务即为做好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工作,任何产业即使其拥有极高的回报和收入,一旦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也不会加以持续的运作和使用。此外,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绿色经济也强调了要将环境损失、资源使用等,纳入考量范畴之中。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产业的发展,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资源使用和环境破坏,所以,将环境损失纳入成本一环是十分有价值与有必要的。再次,绿色经济推行高度的公平性。

公平性是完成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没有公平性则无法落实绿色经济的有效进行。只有不倾斜资源输出给某个产业,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效持续发展。然而,在传统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资源倾斜,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针对部分区域,呈现出了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缺乏相应的公平性。还有部分产业或企业只注重眼下的发展与进步,过度利用资源以及没有做好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其未来发展前景堪忧,无法完成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绿色经济则充分考虑了多个环节和流程,做到最大程度上维护自然环境的使用利率与尽可能地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并做到全局考虑为后续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所以,目前我国大力推广绿色经济,以求获得全局上的发展。最后,绿色经济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帮助社会产业完成优胜劣汰工作。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变化是动态的,不顺应社会发展就会被淘汰。而广泛推动绿色经济,也能帮助社会完成产业结构的重构,助力我国社会持续良性发展。在生产领域之中,绿色经济的要求之下,部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为严重、自然资源使用过度的产业将会被淘汰,而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合理运用自然资源的企业则能够被加以保护。这样的方式还能推动社会相关企业自觉尊重国家政策,助力可持续化发展的进行。而在贸易领域,能够有效杜绝以往的肆意自由贸易,能够有效控制污染源的转移现象,真正达到“谁污染、谁治理”的目的。最后,绿色经济的实行也会改变社会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驱动群众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态产业链,从而自觉形成产业链的调整,整个社会能够齐心协力向更为健康、完善的生态环境发展。

2茶业经济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模式构建

2.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茶叶的生产、制造等工作,都需要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因此茶叶经济背景下能够更好完成绿色经济的发展与推广。茶叶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消费品之一,在社会群众之中拥有极高的植根性。只有高度融合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背景,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真正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有限资源,进行高度的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为我国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表率和引领。

2.2打造茶文化产业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为了更好完成茶叶经济下的绿色产业创造,相关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打造其专项的特色品牌。例如,在茶叶原产地根据茶叶的生产周期,设立专门的茶文化旅游节,从而推动更多的社会企业加以注资支持,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往消费。而相关职能单位的重点工作即为创造属于茶文化的“特色”,只有挖掘茶叶经济的专属特征,才能更好突出茶叶经济的特征,使其与其他产业有着高度的辨识度,从而在传承我国传统优秀茶文化的同时,将绿色经济的理念广泛传播。

2.3贯穿于茶文化产业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就茶文化产业而言,为了更好迎合绿色经济的实行,应当突出品茶文化、生态文化以及我国独有的农耕文化,所以必须将茶文化产品的展示融入整个流程之中。例如,可定期将茶园、茶叶加工厂进行展示,要求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我国茶叶的生产流程。还可以设立一定的开放性活动,驱动消费者自主参与到茶叶的制造流程之中,体会茶叶的制作不易,并更了解到保护环境、资源高效利用的作用,助力绿色经济的推广。

2.4将茶文化产业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我国绝大多数的茶叶企业大多是个人经营的家族式企业,尽管其能够提供相对较为优质的产品,但其营销能力、发展能力相对较为有限。因此,相关政府职能单位应当发挥好自身的组织职能,驱动各地具有一定销售经验的中间商,协助相关的茶农组织茶叶文化的活动,推动绿色经济更好落实与推进。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所以,茶叶具有多个产地,在政府的统一调度分配下,不同的区域都会举行茶文化的专项博览会,除了常规的茶叶产品进行交流互动以外,还有包括茶叶有关的书画作品的交流,从而促进茶叶产业的良性循环,从而高度契合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给予我国茶叶产业更多的创新发展契机。同时,博览会的发展也正向推动了我国博览会相关周边产业的联动,形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良性循环。此外,博览会面向的群体并非只有茶叶的长期消费者,通过博览会的举办,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接纳并吸收茶文化与饮茶习惯,从而更好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并且带动相关的绿色经济产业共同发展,达到互惠共利的多赢局面。

2.5加强茶文化产业与绿色经济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

绿色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并非将传统经济的产业暂停取缔,也需要相关政府职能人员做好扶持与帮助,使得我国绿色经济产业进入有序的传承之中。政府要组织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衔接工作,从而驱动高校培养专项茶文化绿色经济的人才。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绿色经济产业的研究力度,举办专项针对于茶文化、绿色经济的生态研究院,并设立一定的绿色经济研究基金,用于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进行更好的调研工作。各个高校之间也要做好联合,共同根据自身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展开对绿色经济产业优化调整的研究。通过高校这样的高等学府,联动社会的力量进行更多专项针对于绿色经济的开发与利用。政府在这一阶段要做好重点调研工作,分析绿色经济应当拥有的特征以及出台具体的专项细致准侧,从而驱动广大企业能够用以参考和使用。最后,企业自身为了完成绿色经济的转型任务,也要定期为企业的工作人员举办培训活动,使其充分学习绿色经济的理念与国家相关政策,从而更好完成企业自身的绿色经济转型。结束语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茶叶经济为实现有效发展,必然要重视如何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才能实现突破,在给人们提供更加有效的茶文化体验过程,实现其经济收益,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美玲,刘拥军.基于产业化视角的地方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04):50.

[2]康海燕,夏淑婷.茶业会展经济对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4):79-80.

[3]陈群.茶文化与茶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3):402-403.

绿色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绿色能源;理论研究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全新界定

全球变暖问题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其对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类的未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将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列为了重要的基本国策。自此以后,我国在政策层面出台了许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低碳经济的概念上而言,其核心在于技术的创新,强调对于传统能源的替代,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等,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概念上看,低碳经济并没有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统一。而且也与当前我国正在执行的绿色经济转型战略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

因此笔者认为,在绿色经济的视野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当将其内涵适当的进行拓展,从强调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向着生态环境代价低、经济发展成本低以及能源消耗量低层面延伸。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建立一种能够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的革新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内涵也应当在绿色经济的视野之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其一绿色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应当实现社会生产全过程的低碳化,包括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过程。以更完善的理念和系统来降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碳消耗。其二是要加强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创新,传统能源现阶段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社会经济资源仍然在向着传统能源领域倾斜,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传统能源的技术更加成熟,成本更加低廉。但是随着能源的消耗,传统能源的成本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应当以政策鼓励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向着低碳技术领域倾斜,给予低碳经济发展以良好的环境。

二、低碳经济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方向

虽然现阶段传统能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能源紧张的问题是任何一个行业或者领域都看的见的重要问题。传统能源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所不得不面临的巨大压力。而传统能源的紧张也在压缩着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我国绿色经济战略转型的时期,低碳经济既是一种缓解经济发展压力的重要尝试,同时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在传统能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之下,低碳经济技术将会是为了各国经济发展必争的高地,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潜力清晰可见。同时周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在一次次的试炼着各国科学技术的水平,每一次的金融危机过后,更快崛起的都往往是掌握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国家。而在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大力的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同样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方式。作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我国,现阶段正是我国经济实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性时期。大力发展清洁、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技术将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我国科学技术迈向世界顶尖行列的重要起点。

三、绿色经济视野之下,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源

经济的生态革命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完善体系支持,外部环境现在可以说已经完全具备,能源紧张已经迫在眉睫,寻找新能源缓解经济发展压力是各国所面临的迫切的任务。而内在的完善体系很多国家却并没有完全形成。我国在此方面早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辅助。但是随着低碳化理念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亟需一场能源经济的生态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两个根本的转变。其一是基础能源的改变,现阶段传统能源的使用比例仍然很高,这是未来绿色经济视野之下低碳经济发展所必要解决的问题。其二是能源结构的改变,要由高碳型的黑色结构向着无碳型的绿色结构转变。而决定这场革命的内在动力就是低碳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低碳能源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消费端低碳能源的消费还不能够传统能源相比,这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但是任何一场革命的进行都不可能是顺风顺水,在外部大环境的压迫之下,低碳经济消费端的改变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低碳能源的生产端也要更加注重低碳能源的质量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发展。从经济发展的源头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信随着我国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配套技术的完善,我国低碳能源消费端的改变指日可待,并且有着政府的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场革命将会如期而至。在未来的几年发展之中,我国仍将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也就是能源经济革命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我国应当将能源的节约,以及传统能源使用比例的下降作为目标,同时加强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不断改进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之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将可持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固碳技术的发展列为发展的重点。第二个阶段中要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社会经济体系之中的应用比例,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第三阶段则将是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革命完成的阶段,彻底实现以再生能源、清洁煤、先进核能等可持续能源为主的社会经济能源体系。

四、绿色经济视野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系

在绿色经济视野之下,低碳经济包含着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根本途径。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论是生态经济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对于能源的要求都是低碳化,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现阶段低碳经济所执行的一切显然最为符合现阶段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所提出的要求。

2.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以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是全世界的共识。而绿色经济所倡导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内容几乎是完全一致。可以说低碳经济就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在绿色经济视野之下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说就是实现绿色经济的具体性尝试。

3.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目标在于废物排放的降低,现阶段首当其冲的就应当是碳排放。这一点从其本质内涵上而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不过从近期的目标上来看,两者目标可以认为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不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其根本的目标都是经济的发展,而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任何经济理念之下都必不可少。而现阶段的主要外部环境是传统能源的紧张,而碳作为传统能源中的主要元素,其标志着能源的最终形式,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碳消耗量的减少,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能源的可持续循环,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在现阶段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之下,二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4.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之间的关系

工业社会可以被认为是碳能源社会,而生态文明社会是无碳社会,而低碳经济模式可以认为是工业社会向着生态文明社会的过渡。经济的发展有着连续性,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不可能完全脱离于工业社会,而必然是由工业社会发展而来。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好实现了两种社会模式之间的完美过渡。另外两型社会所指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都需要低碳经济来加以实现,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立一样,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过渡。而低碳经济发展的越快,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两型社会的建立也会很快。

五、结语

绿色经济的视野之下,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先行的重要尝试,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公民低碳化意识的提升。不仅要在低碳经济的能源生产端做好技术的创新和配套技术的完善,同时在消费端也要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的责任性,引导公民低碳化生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海燕.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现代商业化,2014(9).

绿色经济范文篇7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经济范文篇8

1.1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能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承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主动进行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低碳的雇主品牌理念,吸引优秀人才,通过提升人才的绿色环保意识,激发绿色环保行为,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雇主品牌正是将“绿色”理念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品牌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奠定和支撑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低碳经济推动企业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当前,低碳经济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2]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一些国家也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计划,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3]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先进企业大力推行“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革命,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创造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树立绿色低碳企业形象,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我国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的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雇主品牌战略目标,运用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引导绿色低碳环保行为,关注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因此,企业的雇主品牌战略应该与企业的低碳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通过绿色低碳管理实现“人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3低碳经济促使企业加快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雇主品牌”这一用以识别雇主特质的符号,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被广泛宣传,众多企业开始探寻雇主品牌建设的路径,以期招揽贤能、保留人才。随着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革命,低碳社会对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绿色雇主品牌。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需要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识别绿色低碳人才的需求,提供满足绿色低碳人才需要的绿色工作体验,通过内部沟通和外部营销两个方面,充分发挥低碳人才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和环境。

2绿色雇主品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1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理念绿色雇主品牌是以绿色雇主为主体,以绿色需求的核心雇员为载体,以向雇员提供绿色优质服务为基础,旨在建立良好的绿色雇主形象,提高绿色雇主品牌在低碳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汇聚优秀绿色人才,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性品牌建设。绿色雇主品牌运用绿色理念吸引、激励和保留绿色人才,在企业内部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开展绿色运营管理,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服务结构,制订“绿色低碳计划”,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制订“绿色低碳标准”,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树立“绿色低碳标兵”,发动一场全面的“绿色革命”,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提高,使“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5]

2.2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形象绿色雇主品牌通过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为人才提供包括绿色文化、绿色激励、绿色环境、绿色开发等绿色雇佣体验,在低碳经济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上建立最佳工作场所的企业绿色形象。人才绿色需求和绿色雇佣体验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助于激励和留住人才,在绿色低碳理念的引领下,建立绿色低碳绩效目标,开发和使用绿色技术,实现绿色生产,在低碳经济社会建立最佳绿色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产品形象和节约环保的绿色企业形象。

2.3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能源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保留的人才,在绿色低碳环保的愿景和价值观的鼓舞下,在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学习新的环境技术,提高环境知识和技能,从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上减少或消除污染,并从污染控制转向绿色生产,提高生态效率。同时,绿色雇主企业也为雇员提供绿色培训开发,增强雇员的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增进绿色低碳环保知识,提高绿色低碳环保技能,设立绿色低碳环保绩效目标,提高雇员的绿色低碳绩效水平,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发展,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低碳经济社会提供了新能源———绿色人才。

3绿色雇主品牌的建立

3.1构建绿色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指把绿色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中,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企业的价值观,在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某种间接的联系,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经营绩效。[6]绿色企业文化包括紧密相连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主要是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构建;制度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约束手段,主要是绿色规章制度的制订、运行和评审;精神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主要是树立绿色价值观、经营理念。三个层次的文化通过内外部营销渠道进行宣传,从而在企业内部建设完整的绿色企业文化。通过绿色文化的灌输和培育,塑造高度环境责任感的企业精神,增强员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凝聚力,引导员工的绿色行为,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拓宽企业发展前景。

3.2建立绿色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通常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在低碳经济时代,绩效管理体系升级为绿色绩效管理体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确定绿色绩效计划,将环境职责加入绩效评价中。在企业绿色低碳环保战略的指导下,树立全员绿色意识,制定绿色绩效计划,根据环境保护标准确定绿色绩效目标,结合“5R原则”制定绿色指标体系:研究(research)———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战略决策中,全员参与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和绿色运营管理;减消(reduce)———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减少或消除整个价值链环节中废气物的排放;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和剩余物料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再开发(reuse)———鼓励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改造普通商品或服务为绿色商品或服务,制定绿色升级标准;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绿色社区。[5]同时,奖励与绿色绩效相挂钩,鼓励员工保护环境,争做环境保护的卫士。对于雇员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环境责任,要及时给予宣扬和提倡,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比如提出改善环境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建议等,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奖励,调动雇员进行绿色创新的积极性。

3.3提供绿色激励在崇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下,企业要根据员工的需要提供绿色环保节约型激励措施。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在提供必备的保健因素基础上,同时满足了对激励因素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成绩。绿色雇主品牌企业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绿色双因素”激励原则,即为现有雇员和潜在雇员提供绿色保健因素和绿色激励因素。绿色保健因素主要是指通过提供绿色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关系以及合理有效的薪酬福利等,关注雇员的身心健康,缓解雇员的高压力,保障雇员的生理、安全需要。绿色激励因素包括给雇员提供绿色工作表现机会、绿色工作带来的乐趣、价值、责任感和成就感等,调动雇员从事绿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态效率。

3.4培育绿色人才绿色雇主品牌企业要重视对雇员的培训,从意识、态度、技能、行为上培育绿色全面人才。意识上,宣传绿色低碳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绿色低碳环境的重要性;态度上,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遵守环境保护制度,自觉实现环境保护绩效目标;技能上,培训实现绿色工作所需要的绿色知识理论和绿色技术,提高员工绿色工作技能;行为上,组建各种绿色小组,通过竞争-合作的形式,鼓励员工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中的绿色新方法新技术,调动员工进行绿色环保创新的积极性。

3.5承担绿色责任企业要建立绿色雇主品牌,必须承担起三大绿色责任:第一,绿色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对绿色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第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通过有效发挥绿色人才的效能,不断开发满足低碳经济社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第三,绿色低碳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人才的绿色管理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能够有效维护绿色环境,保证绿色低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绿色产品和维护绿色环境,绿色产品及在环境市场上树立的绿色企业形象也能够进一步吸引绿色人才,三大责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社会环境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低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范文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近年来一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着百分之七十左右,战略意义重大。煤炭物流促进了煤炭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资源流通速率,使得相关煤炭产品的价值增加。与此同时,煤炭物流活动又因其自身属性和现有生产条件限制,对环境造成了很多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实现煤炭物流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1煤炭绿色物流的提出

绿色物流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物流活动自身的拓展。是指物流过程中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提高经济效率。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来规划和实施各项物流活动。其实绿色物流就是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结合统一起来,最终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开采)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物流和回收物流,非绿色因素贯穿煤炭物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其煤炭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远,以及煤炭自身的特性,在物流活动中抛洒现象严重,而且煤炭生产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一些污染。为了降低煤炭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并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采用绿色开采和绿色配送,这样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企业的资源,以便达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取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而煤炭绿色物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的机遇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煤炭企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不仅加大了扶持力度,而且更加明确了政策指导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政策使得煤炭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煤炭企业构建绿色物流系统指明了方向,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为环境的治理保护提供了保障。我国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让附属设施日益成熟和完善并且更加的实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状况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让企业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在电子信息系统日益发展的今天,在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方面逐渐形成标准化、电子化及自动化,促成信息流转速率加快,特别是跨地域、跨企业的连接信息的实时传送和处理的实现,使得物流信息使用效率剧增。随着人类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观念不断增强和走向成熟,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物流自身环境的认识和改善解决污染意识也逐渐增强,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绿色服务和绿色物流等观念日益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人们往往会抵触那些不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活动,特别是针对能耗高、污染重的煤炭企业。具体到煤炭企业的绿色物流,就是要从煤炭企业自身的产品出发,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以提高运载效率和降低运输路程,使用新能源等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以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封闭式运输、储存等以避免煤炭扬尘,并且去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这样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来进行绿色物流。

3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系统构建

煤炭想要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煤炭去完成绿色化的进程,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是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如果不能够解决煤炭的污染问题将会影响企业和城市形象并且影响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煤炭的绿色化将会决定煤炭企业未来的地位和前途。绿色煤炭经济包括三部分,绿色开采、绿色物流和绿色燃烧。而绿色物流又是贯穿于整个物流经济中起支撑作用的环节,生产设备进入矿区和煤炭产品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都需要物流的连接。所以,绿色煤炭经济是以绿色物流为基础的,煤炭绿色物流也是煤炭绿色化的关键所在。煤炭绿色物流系统中不仅仅有煤炭生产企业、集团,而且还包括政府和公众。煤炭物流系统是煤炭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纽带,是和社会频繁接触的媒介,所以政府和社会公众在煤炭绿色化的过程中不应该是旁观者的角色,而应该作为主体去参与到煤炭绿色物流的系统的构建中来。我们需要政府去建立起环保监控体系、制定相关绿色物流法规,提供煤炭物流相关工作的指导和监控,不能依赖于企业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而应该加强外部对煤炭企业的监督和控制。社会公众作为环境污染的直接接触者,受污染危害最严重,他们也应该加入到煤炭绿色物流体系的监督中来,建立绿色物流系统不是某个企业自身的责任,它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可循环发展的经济系统。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煤炭的循环经济,物流系统是绿色煤炭的重要的基础和保障。①绿色煤炭物流系统即满足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它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有效的改变了煤炭企业在社会各界中的印象和观感,同时作为输送物资的载体,它提供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②绿色物流系统可以减少物流物资的投入,减少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污染排放,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大大降低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③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的道路被拓宽。物流阶段所涉及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这样可以提高材料回收率和再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4结束语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是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煤炭企业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煤炭产品的污染问题给企业和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任务,而且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污染,而且还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自身实际,适时调整改变低碳运营思路。因此,推动煤炭绿色物流发展是企业和社会必然的选择,也是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实现社会和企业双赢的必由之路。

作者:杜家瑞 高宇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爱彬,刘薇.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研究[J].煤炭工程,2012,(12).

[2]栾锐.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绿色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煤炭技术,2013,(12).

[3]管小俊.煤炭物流运输网络绩效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1,(8).

[4]张爱敏.煤炭物流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现代商业,2012,(3).

绿色经济范文篇10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废弃的过程中,在维护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居住和使用,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污染,无废物,开放式的综合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3个理念,第一、节能;第二、环保;第三、与自然和谐。

1.2经济外部性概念

外部性理论是在1910年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提出的,并由他的学生庇古(A.C.Pigon)丰富和发展了外部性理论。所谓外部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把它具体化即A对B提供劳务时,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但A未从收益人处获得报酬,也不必向受损者支付任何补偿。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观点认为: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2]。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表示不在决策者考虑范围之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经济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活动过程中对他人带来了不利影响,且他人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庇古与马歇尔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治理外部性的对策。罗纳德·科斯从“产权界定”入手,探讨了外部性的治理,从事博奕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则从“囚徒困境”式的博弈问题入手研究外部性,在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许多人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并据此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途径,形成了外部性理论的发展:用不可分割性来解释环境外部性;用非竞争性来解释环境外部性,认为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是非竞争性[3]。

1.3研究内容

绿色建筑的生产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也会产生外部性,绿色建筑产生的节能和环保就是典型的外部经济性的例证。由于建筑业是高耗能的行业,据有关统计:大约有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与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物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建设活动还加剧了其他问题,如酸雨增加、臭氧层破坏等。根据欧洲的有关数据,建设活动引起的环境负担占总环境负担的15%~45%。在英国制造和运输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耗的10%,而建筑照明就占总能耗的20%-40%。整个欧洲所消耗的能源大约有1/2用于建筑的运行,另外25%用于交通[4]。这些能源大部分来源于日益减少的不可再生的原油,而且这样的能源消耗模式已不太可能持续很多代。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由此可见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而绿色建筑具备外部经济性,由于许多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内部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这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也是绿色建筑发展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

本文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指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如何将社会成本内部化的措施,这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绿色建筑外部性分析

生产者采用了绿色建筑的方案,增加初始成本的投资,开发商按照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造节能建筑必然要增加成本。据测算,大约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要增加100元左右,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最终由购买者来承担。目前,提高房价必将增加开发商的风险.在我国城市房价日益上涨,总趋势又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持观望态度,不轻易增加任何建筑成本。消费者作为住宅销售的最终需求方,由于缺乏节能意识,又没有购买比一般建筑价格高10%以上的节能住宅的迫切需求,因此建造节能住宅很难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

虽然采用绿色建筑带给了生产者一定的收益,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了环境,为后代和同代人了节约了能源,但是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不会因此向他支付报酬,按目前的能源价格水平,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收回,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基本上没有吸引力。在建筑节能这个领域,存在用户对建筑节能改造或投入的投资收益预期小于节能所增加的投入,而节能增加的投入必然小于社会获得的综合效益,如建筑能耗的节约、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而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使人们对于长期以后发生的能源消耗费用不会重视。对于个人而言,他承担了绿色建筑的社会成本,其他人得到了绿色建筑的外部效益,但是其个人没有得到全部的收益。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性问题,这是绿色建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绿色建筑仅仅靠市场机制难于推动的原因。

下面进一步来说明绿色建筑的外部性:

如图1所示:P是成本价格,供给曲线MC与社会收益MSR相交于点A,与内部成本曲线MPR相交于B,Q1是市场均衡产量,这个产量不是市场最优产量,供给曲线和边际社会收益曲线相交点,Q2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最优的。

在市场自由运作的条件下,生产者为了攫取最大利润,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非绿色建筑,这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绿色建筑的数量不是最优的。

3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外部经济性,而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绿色建筑发展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发挥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而非绿色建筑外部不经济性本质就是私人成本社会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绿色建筑发展中的经济问题,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就必须尽可能的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那么外部不经济性如何消除呢?一般两种途径:一种是财政补贴,另外一种是税收,前者是主要针对绿色建筑,目的是发挥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后者则是主要针对非绿色建筑,目的是消除其外部不经济性。

(1)财政补贴

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存在外部经济性,可以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补贴,如图1所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R)位于边际生产者的内部收益曲线(MPR)之上,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即Q1小于Q2,为了鼓励企业多生产,就需要给予补贴,单位产量的补贴大小为图1中的线段AC所表示的数量。通过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财政补贴,影响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和引导用户购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往往在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上比较"铺张",可以对其建筑密度和高度进行补贴。

(2)税收政策

通过政策性课税,对生产非绿色建筑的单位或个人征税,用这部分抵消外部不经济性的部分,对这部分损失进行补偿,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征税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或后代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对非绿色建筑要征收能源税,其税额等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能源的费用。用图2说明。

如图2所示,设生产非绿色建筑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影响。图中横轴为非绿色建筑产量,纵轴为产品成本价格,MPC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影响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为考虑外部不经济的边际社会成本,D1D2为需求曲线。如果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时,MPC与D1D2交于A点,相应产量为Q1,价格P1,此时显然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因为成本曲线中并不反映社会成本真实值。如果对消费者征税收t,则D1D2下降至D3位置,与MPS交于C点,相应产量为Q2,价格P3,由图5可知P3=P2-t,即P2=P3+t,那么产品以P2价格出售,其中t为税收,从图可看出这部分即由于非绿色建筑外部不经济而增加的部分成本,用来进行补偿。图中,如果对生产者征以t的税收,那么其成本曲线也由MPC位置上升至MSC位置,与D1D2交于B点,产量Q2,价格P2,P2=P3+t,其中t为税收用来补偿环境外部不经济性。

4结语

外部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之一,外部性问题不但引发了经济理论的创新,而且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诸多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非绿色建筑物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建筑高耗能的现状得不到改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能源,因此需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社会成本内部化,同时对生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进行补贴,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秀华,杨春虹,刘鹰岚.绿色建筑与建筑设计[J]建筑生态,2004,16:76-77.

[2]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3]姚建.环境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升琼.必须倡导绿色建筑[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88:63-65.